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交流的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6 18:03: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交流的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交流的概念

第1篇

中职物流专业物流概念教学整体概念据调查,物流专业学生对物流概念完整掌握的比例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物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本文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对中职物流专业基础课中物流概念的教学作初步的探讨。

一、物流概念教学效果较差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一般来说,各学校中职物流专业在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时候,往往将物流基础课程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与公共基础课程语文、数学、英语同期开出。新生刚结束九年义务制教育,对语数英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非常熟悉,教学过程中适应起来非常快。相反对专业基础课来说,他们既没有理论学习的基础,也没有社会实践的基础,对于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状态。

(二)教师方面

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和产业,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每年以远高于GDP的增速的发展速度快速扩张,催生出旺盛的从业需求,进而引发了中高职、本科院校物流类专业的开办热潮。大部分从事物流教学的一线教师,基本上未从事过物流行业相关实践,甚至从未参加过物流类专业的系统理论学习。授课教师对物流业务理解不深,自然难以对物流的概念有整体上的认识,在教材处理中存在着囫囵吞枣、一笔带过的现象。

二、物流整体概念分析

物流作为新鲜事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第一,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物流是个整合的概念,它将以往长期存在的相互分离的运输、仓储、装卸等职能整合起来,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看待,将所有的外部条件输入看成是系统输入,输出的是符合客户需求的同时,总体成本最低的服务。第二,具有信息化特点。物流概念的提出及系统优化的过程均离不开高速发展和扩张应用的信息技术。第三,具有时空范围广,跨越大的特征。物流从时间角度来讲,运输、仓储、配送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都有一定的空间要求,都在创造时间、空间价值。物流的概念内涵丰富广博。

应用知识迁移的手段,我们发现,物流这一概念可以运用《市场营销》中关于产品整体概念的方式来进行立体诠释。

物流整体概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核心层

核心层是物流整体概念最基本的层次,它描述的是物流这一服务的核心内容,即为物流活动需求方提供最基本的功用。满足他们最核心的需求,它可以是仓储,或者是运输,抑或是流通加工等,或者是这些业务的衔接和集合。实际上,核心内涵可以简单地描述为“服务”。

(二)有形层

有形层是指物流服务提供者所承诺提供的物流服务产品各个标准体系。它定义了物流服务提供商所提供服务的各种细部特征。不同的物流产品在满足需求者的过程中可以在此层次被比对和选择。

(三)附加层

附加层是指物流服务提供者在物流服务过程中,除去服务承诺的部分以外,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办法为需求者提供超出顾客期望的部分。

根据以上三个层次,我们可以依次分析中国、美国两个不同经济体对物流概念的区别。

三、物流概念的教学方法思考

(一)概念的导入

1.案例导入法

例如,2013年10月某日,上海市南京路上某金店在打开当天收到的三个包裹时,发现其中的一个装有价值20余万的包裹竟然空无一物,让我们来分析下最有可能的窃贼是出现在哪个环节的哪个人?

通过学生们比较熟悉的电商快递业着手,引入涉及整个物流运输、仓储、装卸、配送诸环节的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粗线条的流程描述,使学生能对一般的物流职能和环节有初步的了解,为理解定义扫清概念上的障碍。

2.概念分拆法

例如,物可以扩展为物体、物块、物料、物资等;流可以扩展为流动、流向、流转。在黑板上列举以上新词,然后让学生在课中对照物流定义,选择最为合适的扩展词语。

紧扣“物流”这一主谓结构词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将字扩展为词,让学生充分讨论、任意搭配,然后再进行概念讲解,除去错误搭配,形成最佳组合。

(二)概念的辨析

在物流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几个容易出错的问题。第一就是概念中“实体流动”即是运动状态,也可以是静止状态,进一步可对应出“运动状态―运输或配送”、“静止状态―存储”,两种状态均为物流的重要职能;第二是概念中的“信息处理”,很容易被误认为不属于物流范畴。此问题可通过物流概念层级中有形层中关于“有机结合”的特征进行解说。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如何有效提升各环节联系,如能结合案例来剖析,效果更好。

(三)概念的记忆

引入思维导图学习法,实现物流概念整体学习和全面记忆。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物流整体概念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思维导图可以作为物流概念认知的主要学习方法,通过“认识物流概念”――“物流的作用”――“物流的分类”……逐一扩充的形式,将物流的基础知识扩充绘制成若干张思维导图,从而从整体上认知并掌握物流概念以及其他定义。

具体的做法是:

1.确定手工绘制思维导图的图样示例。通过浏览展示的形式,将常用的几种思维导图案例介绍给学生,并简要介绍手工绘图过程中的要点。

2.明确项目的主题。根据我们学习的内容,可以将活动的主题定为“物流的整体概念”。

3.确定下级结点内容。根据不同的分层标准,可选择“核心―有形―无形”、“区域―国内―国际”等不同的结点划分方式。

4.逐级展开,进一步丰富下级结点内容,扩充导图的内容。

5.美化导图效果。对导图进行细节处理,增加美感,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参考文献:

[1]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件.2001.

[2]东尼・博赞.思维导图使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丁立言,张铎.国际物流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第2篇

1.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英语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仅仅是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我在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用英语教英语(TeachingEnglishthroughEnglish),并注意所用语言的正确性、纯正性和流利性。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新教材层出不穷,越来越注重语言的真实性、地道性和交际性。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促使教师不仅把语言用作讲解知识、传达信息和传授技能的工具,更把它看作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本身。目前,由于课堂仍是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使用英语唯一的方式和场所,教师更应该注重传达知识和信息的形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我在运用英语进行教学时较能注意所用英语语言的可接受性、简明性、阶段性和实用性。具体做法是:

2.1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用语尽管大部分相同,我注意不断适量增加新用语,逐步扩大用语量,使学生保持兴趣,不断挑战,从而日积月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2.2用英语授课。不管上对话课还是课文课,我都坚持使用英语。尽量采用学生学过的词汇,但难免有不少学生不懂的词汇,如在用英语介绍课文背景知识时,这时辅之以实物、挂图、简笔画、表情、手势、表演等,或者借助板书形式加以说明。总之,注意所用的语言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

2.3力求自己的语音、语调、语言规范和准确,并根据年级不同调整语速的快慢。

2.4努力创设英语语言情境。把课堂当做培养和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场所,鼓励学生多讲英语,在英语课上,除组织六年级学生开展课文表演、课文复述等活动外,还经常根据所教内容,呈现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用语。并经常启发和组织六年级学生用英语简单讨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或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又深化了教材内容。

3.运用新鲜、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英语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有情境教学法、听说法、阅读法等。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不能用固定一种教学方法,而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学习状态为目的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3.1游戏比赛法。好强、好胜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利用游戏比赛法教学能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能让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尤其是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还能令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情境活动法。好动是小学生的另一大特点。教师如能把学生好动的特点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则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试想,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要求学生坐得端端正正,教师讲课时面无表情,学生会觉得愉快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慢慢消失,直至没有,甚至会厌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开展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要常搞常新,精益求精;活动要有魅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要务实,不能搞形式主义。

3.3教育现代化。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日新月异,是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在电脑上制作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的软件,生动直观,形象逼真,学生的兴趣必定很高,学习起来也就有滋有味了。

第3篇

[关键词]自由现金流;概念;比较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29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168-01

企业经营日常主营业务过程中,必然带来经常性现金收入与支出。收入与支出相抵后,得到的现金流量,即为经营现金净流量,即:经营现金净流量=息税前利润+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所得税-营运资本净增加。

经营现金净流量反映日常经营活动的情况,是判断企业经营能力、主营业务是否优秀等方面的重要指标。自由现金流量,就是企业产生的、在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这部分现金流量是在不影响公司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给企业资本供应者的最大的现金额。自由现金流量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迈克・詹森(Michael C. Jensen)于1986年提出,在以安然、世通等为代表的之前财务报告利润指标完美无瑕的所谓绩优公司纷纷破产后,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要求上市公司年报披露中必须包含自由现金流量这一指标。

1 几种自由现金流量

1.1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

企业内在价值通常由股东股权价值加上债券持有人的债权价值之和体现。因此,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分析,有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概念,即: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息税前利润+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所得税-(营运资本净增加+必要的资本支出)。

1.2 股东自由现金流量

企业负债经营,实际是利用杠杠的风险经营。依据价值投资的理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超过50%时,对企业所有者和债券持有人都是具有风险的。因此,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分析,有股东自由现金流量的概念,即:股东自由现金流量=企业自由现金流-企业的债权人的自由现金流=息税前利润+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所得税-(营运资本净增加+必要的资本支出)-(发行新债-清偿旧债本息)。

1.3 债权自由现金流量

企业经营的资金来自于股权和债权两方面,产生的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也可以分为股东自由现金流量和债权自由现金流量。从控制企业风险、保护债权人利益的角度来考虑,有必要提出债权自由现金流量,即:债权人自由现金流量=企业自由现金流量-股东自由现金流量=发行新债-清偿旧债本息=息税前利润+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所得税-(营运资本净增加+必要的资本支出)-优先股和普通股股息。

1.4 管理者自由现金流量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经营过程中,若产生的股东自由现金流扣除必要的优先股和普通股的股息之后,现金流量仍然为正,这部分自由现金流计入盈余公积等资本积累类账户,所有权归全体股东所有,但是支配权归属于企业管理层,主要用于日常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即:管理者自由现金流=股东自由现金流-优先股和普通股股息=息税前利润+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所得税-(营运资本净增加+必要的资本支出)-(发行新债-清偿旧债本息)-优先股和普通股股息。

2 各种自由现金流量的运用比较

2.1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是价值投资者们评价企业价值的有力工具。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是评价企业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价值投资者进行企业内在价值估算的有力工具。

2.2 股东自由现金流量

股东自由现金流量主要是评判企业在无杠杆的情况下,凭借股东投入的资本进行经营带来的现金流量情况。

2.3 债权自由现金流量

债权自由现金流量的正负及多少因行业不同而不同。例如市政公用企业,由于现金流量收入较为稳定且不易受经济宏观环境的影响,一般保持正的债权自由现金流,促进企业利用资金杠杆提高企业整体经营水平;而一般的工业、商业企业,新兴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成长初期的企业要谨慎选择较高或者正的债权自由现金流,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

2.4 管理者自由现金流

管理者自由现金流占用了股东的权益(股息),这便产生了资金的风险。即出现管理层与股东利益不一致的情况,当管理层运用留存收益进行再投资时,资金回报率超过股东运用此资金进行其他投资的回报率,且此资金回报率大大超过资金成本(资金利息及通货膨胀)时,是对股东有利的。当再投资于新业务等造成资金回报率低于资金成本时,对股东甚至企业的发展都可能是有害的。通过管理者自由现金流来评判企业价值时,要结合企业的发展阶段。若处在发展初期,管理者自由现金流量则很小;若是成长阶段,企业需要大量的留存收益进行再投资,管理者自由现金流量可能很大;若是成熟及衰退阶段,企业扩大再投资已经不能满足必须的投资回报率,此时应该将管理者自由现金流控制在一个很小的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宋丽丽.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运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第4篇

【关 键 词】 概念教学;识记比较;导入练习

在现在的新教材里,数学概念已占据了较多的内容,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意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教师上课时始终围绕例题讲述,采取“零售”数学知识的办法,把数学概念当作“齐读或勾画”来处理,没有发挥概念教学的优势,在各种题型的练习中,以题海战术为重点,而老师也整天在题库里忙忙碌碌的钻研,学生也同时昏昏欲睡的被埋到解题中。而事实证明:只要求学生学会解题,而不给学生讲透实质问题;只给学生一把对号开锁的钥匙,而不给学生讲解剖锁的结构原理。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进行概念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透切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和重要性。

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生活实例引入概念法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接受和理解具体的感性认识的。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讲述新概念时,除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外,同时告诉概念的本质和特征。如一段铁路上两条笔直的铁轨可作为平行线的原型,人字架屋顶可作为等腰三角形的原型,温度计作为数轴的原型,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与其一边的比可作为无理数的原型。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梯形的典型实例(如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再画出梯形的标准图形,让学生获得梯形的感性知识。再如,讲“数轴”的概念时,我模仿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重量。秤杆具有三个要素:①度量的起点;②度量的单位;③明确增减方向,这样以实物启发人们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出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这种形象的讲述符合认识规律,学生容易理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较为深刻。

二、理解为先掌握概念法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在每个概念导入后,教师应认真剖析,在剖析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的本质。如对“正弦”函数进行剖析,它涉及到比的定义、角的大小、相似三角形、函数概念等知识,正弦的值本质上是一个“比值”。为突出这个本质,可引导学生思考:正弦是一个比,这个比是?∠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这个比值随∠A大小的确定而确定,与∠A的对边与斜边的长度无关;由于是对边与斜边的比,所以这个比值不超过1。经过对正弦概念的本质属性分析后指出:直角三角函数只有六个,这便是三角函数的外延,在初中我们仅学习了其中三个(正弦、余弦,正切)。

三、识记掌握概念法

目前,在教学中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素质教育就可以削弱学生记忆背诵的部分。其实如果不通过有效的背诵记忆,概念虽然理解了,若不能完整的记忆,则仍无法掌握。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一切知识莫过是记忆,而创造不可是运用知识。”由此可见,在学习中记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如前面提到的正弦的概念,虽然理解了其中的核心项内容,但如果不及时加以牢记,遇到问题的时候仍会抓不住问题的本质,造成答非所问、句不达意。当然,记忆的过程应建立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理解和记忆是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切不可偏一而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记忆概念的时间。

四、比较掌握概念法

要牢固地记住一些基本概念,适当的比较是不可缺少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数学的各种知识应让学生在比较中去思考、去认识。数学的一些概念和规律,理论性较强而且比较抽象。如果把它与学生熟悉的(已知的)相关实体(事物)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其特点,如它相同点、不同点。由其特点来进行分析、比较,使学习的记忆过程得到强化。如关于“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两个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可以让他们观察常见的汽车标志(如大众、桑塔纳)或商标等,发现它们的共同特性:沿某条直线翻折,直线左右两旁能完全重合,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轴对称概念。同样,可以让学生观察中国民间剪纸、窗纸、人的两只手等,便可发现: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翻折,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得到“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于是有:

[名称\&不同点\&相同点\&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翻折180度,

能完全重合\&轴对称\&两个图形\&]

反过来,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两旁的部分分别看成两个图形,那么它们成轴对称,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图形,那么它就成了轴对称图形,这样学生对成“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两个概念就得到了透彻的理解。

五、反复练习巩固概念法

要想使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巩固应用自如。首先,应在初步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正确复述概念;其次,要运用变式加深理解,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特别是一些抽象的基本概念,更应从不同角度去练习掌握。

如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同旁内角”的本质特征。教师可以提供一组“形变而质不变”的感性材料:

然后让学生分析图中的1、2是什么位置关系的角,这样学生不但能找出标准图形(图1)中的同旁内角,进而能有效地排除变式的干扰,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图1 图2 图3]

如果经常进行有关概念的练习,就可以使基本概念在学生的练习中得到强化,并熟练每个概念在不同条件下的应用和适用范围,真正懂得概念的深度和广度。

六、巧设问题引入概念法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一系列小问题,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使这些连续的阶段问题能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情绪达到最佳境界。如教学“方程”这一概念时,设置了如下问题:①怎样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②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③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天平左边和右边重量的关系吗?④式子中能不能含有求知数?⑤如果含有求知数,那么这种式子又称为什么?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操作天平、讨论并解决以上问题,从而顺利得出方程的概念。

对概念的理解绝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本质特征,同时注重应用概念的变式练习,恰当运用变式,能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使思维呈发散状态。如在“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教学中,举出“丌与3.14159”为例让学生判断,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排除外在形式的干扰,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理解更加深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只有平时重视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应变能力,才能让学生建立起整个初中知识的结构图,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分析问题、比较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从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也才能真正做到“快乐数学”!

【参考文献】

[1] 赵顺发. 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J]. 学苑教育,2013(7).

第5篇

关键词 差异 相关分析 母亲教养方式 学业自我概念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选择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某初中作为调查对象,共收回有效问卷273份,其中留守儿童144人,非留守儿童129人。留守儿童选取标准: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至少连续半年以上。

1.2 研究工具

1.2.1 母亲教养方式问卷

以1993年岳冬梅等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为基础,提取该量表中的母亲教养方式,分为5个主因素(M1情感温暖;M2过分干涉、过分保护;M3拒绝、否认;M4惩罚、恶厉;M5偏爱被试)。各分量表的Cronbch a在0.46~0.88之间,总量表a=0.8287。由57个条目组成,每项有“从不”、“偶尔”、“经常”、“总是”四个选择答案,分别记作1、2、3、4分。

1.2.2 学业自我概念问卷

学业自我概念调查采用陈国鹏等人修订的由Marsh等在1984年编制的自我描述问卷。从中选取学业自我概念部分,包括言语自我概念、数学自我概念、一般学校自我概念三个分量表。

1.2.3 统计分析

采用数据分析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的编码、录入、分析统计。

2 统计结果

2.1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母亲教养方式

对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母亲教养方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母亲情感温暖、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sig

2.2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学业自我概念

留守儿童在学业自我概念(包括数学自我概念、言语自我概念、一般自我概念)上较非留守儿童有显著差异(sig

2.3 母亲教养方式与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性

为研究学业自我概念与母亲教养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对这两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如表1:M1(情感温暖)与学业自我概念三个因子均显著正相关;M2(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与言语自我概念正相关;M3(拒绝否认)与学业自我概念三个因子均显著负相关;M4(惩罚严厉)、M5(偏爱被试)与学业自我概念三个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

表1 学业自我概念与母亲教养方式相关性分析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3 讨论分析

3.1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母亲教养方式差异分析

从统计数据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情感温暖、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这是因为对于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或其中一方不能长期陪伴子女成长,使得子女在情感上觉得被忽视或放任自己;同时由于父母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缺乏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时间,在对子女的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缺少民主的教养氛围。

3.2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学业自我概念差异分析

本项调查中,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业自我概念上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整体表现为更差。一方面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不在身边,辅导和关心子女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其社会性及自我概念形成发展较慢;另一方面由看护人照顾的一般会有所顾忌而选择更为宽松的教养方式;此外留守儿童由于在社会生活中缺少被关爱,更为容易不自信。

3.3 母亲教养方式与学业自我概念相关性分析

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因子与学业自我概念三个因子均显著正相关,拒绝否认因子与学业自我概念三个因子均显著负相关。可见母亲教养方式的部分因子对学业自我概念有较好的预测性。积极的母亲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学业自我概念形成具有推动作用,而消极的母亲教养方式会阻碍孩子学业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母亲在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中,应更多的对子女给予关注,对其行为、品德等提出合理准确的评价,从而使得子女能够通过母亲的评价准确的认识和反省自身,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4 结论

(1)留守儿童的母亲更多采用情感温暖的积极教养方式,而留守儿童的母亲更多的采用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消极教养方式。(2)留守儿童在学业自我概念上表现相对非留守儿童要差,尤其是言语自我概念。(3)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因子与学业自我概念显著正相关,拒绝否认因子与学业自我概念三个因子均显著负相关。可见母亲教养方式的部分因子对学业自我概念有较好的预测性。

参考文献

第6篇

为了促进科学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首届“中美科学教育论坛”于2010年11月16~18日在上海举行。这是中美两国间关于科学教育改革的最新理念与实践的交流与讨论。论坛由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与美国科学教师协会(NSTA)协同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参加论坛的有来自中美两国科学教育界的知名学者,来自美国30个州的50名科学教师以及来自我国各个省市区近百位优秀科技辅导员,共约150位代表出席了本届论坛。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女士在开幕致辞中说到:“当前,中国正处在由学科知识教育向人才素质教育转型与融合的新阶段,科学与教育的结合,在于培养更多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未来公民,这是实现国家科学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起点。本次论坛基于中美两国科学教育发展,重在交流和展示。”

论坛缘起

中美两国科学教育的组织管理体系与发展水平均存在着差异。中国科学教育的优势在于校内科学课程基础扎实,课程标准明确;美国的科学教育有较成熟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采取基于探究的教学方式来提高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和学习质量是两国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且,两国在如何提高科学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科学教师本身的科学素质方面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中美两国的科学教育有很多值得分享和相互借鉴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作为论坛主办方和发起方的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和美国科学教师协会,都希望能够为中美两国的科学教育工作者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借鉴两国科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经验,审视和思考自身科学教育发展的实际和问题,这对于推进两国的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实际意义。为此,双方达成一致,邀请中美两国科学教育领域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举办了首届“中美科学教育论坛”,据悉,该论坛将采用两年一届的方式继续在中国举办。

论坛议题

本届论坛的中心主题是“科学教育改革设计与实施的经验分享”。大会报告围绕着中美两国科学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旨在为全体参会教师提供一个框架,讨论、分享两国科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成果。

我国著名的科学教育改革倡导者和研究者、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博士在人会主旨报告中强调了科学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报告着重介绍了2001年由教育部和中固科协共同发起的“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这是一项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在5~12岁儿童中实施的实验项目。经过十余年来在这一项目中的实践,韦钰院士认为,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不仅需要在科学和教育之间搭建桥梁,而且需要使科学研究成为嵌入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科学教育改革必须是基于实证研究的,而使改革成功,最重要的是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真正的改变。

美国著名的科学教育专家、芝加哥伊利诺伊技术学院的诺曼・莱德曼(Norman G.Lederman)博士介绍了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几次重要的科学教育改革。这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联邦政府、州政府、企业界、家长、教师、学生等各个利益相关群体的不同利益和需求,而这些改革所作的承诺和面临的挑战也总是强烈地受到当时的背景影响。他指出,科学教育改革只有接受评判,改革的各种目标、挑战、压力才能被更好地理解。

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波士顿校区科学与数学中心主任阿瑟・艾森克莱福特(ArthurEisenkraft)教授、加州圣迭戈州立大学科学教育学教授阿兰・麦考马克(Alan J.McCormack)博士和教育学家凯伦・奥斯兰德(Karen L.Ostlund)博士在主题发言中分别讲述了美国科学教育任职前培训和入职后继续学习的模式和途径。麦考马克教授认为,教师在职培训的重点在于使教师掌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探究式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并且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在谈到中国的科学教师培训情况时,华东师范大学的霍益萍教授介绍了目前中国中小学采用的“校本培训”模式。相对于校外集中培训,“校本培训”有着内容实用、针对性强、时间灵活、成本较低并且有利于形成学校共同文化等优势。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在谈到科学课程的设计时表示,中国仍然是在校学生人数众多、学校办学条件差异很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保证学校科学教育的质量,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作为编写教科书、开展教学活动和进行评价的标准。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组织执行主任珍妮特・卡尔森(Janet Carlson)博士谈到,对国际学生科学和数学成绩的研究表明,国家课程的性质类型是学生科学、数学学习成效的重要指标。课程的一致性、集中性和严密性等特点的不同,会使学生学习的结果产生差异。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教授及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亨利多利动物园教育总监伊丽莎白‘迈克林(Elizabeth Mulkerrin)博士,也分别介绍了中美两国校外教育的开展情况和校外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在分组论坛中,中美两国的科学教师和科技教育专家从科学教师培训、科学课程设计与实践、科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科学教育活动中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

论坛收获

参与本次论坛的两国学者和教师都认为,目前的科学教育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要以实证和实践的方法来研究和设计科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中美两国的科技教育也都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实践的探索,只是现实环境、发展方式与程度以及面临的一些挑战不同。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 朗读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朗读是学习的基础,学生通过清晰正确地把英语单词或课文大声朗读出来,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力水平的提高。但是英语口语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一步步引导,探求有效的措施。

一、课堂多训练,课后常练习

此时,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探索心强的年龄。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所以很少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避免在一节英语课堂上,只是单一反复的朗读课文。长此以往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往往会出现思想不集中等情况。所以教师要适时改变教学方案,使学生爱上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创造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每节课开始给学生五分钟时间介绍自己的“family家庭,hobbies爱好,sports运动,friends朋友”等等。这时通过学生简短的英语口语训练,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英语发音中存在的弊端。所以教师要适时地纠正其发音,并及时鼓励学生。

课后,为了防止学生遗忘,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了让学生主动使用英语,教师也要布置适当的口语作业进行巩固学习。同时,这就要求教师第二天要及时检查学生的朗读,就要督促学生尽量使用英语,朗读练习口语发音。如介绍学生收听英语电台,听英语歌等等。

二、增加朗读时间,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现在小学一节课的时间为四十分钟,在这四十分钟内,教师既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要检查学生的作业、答疑等等。一节课的时间不足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朗读课文,教师要做好措施,合理安排时间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早读课时间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早上,学生处于最好的状态,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早上这段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训练自己的口语水平。同时教师要细心观察,纠正学生在单词发音上的错误,以及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

三、小学英语朗读的措施

1.创造有趣的英语语言环境。教师在寻求有关朗读教学的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以及在课堂的可行性。以往的课堂模式是学生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反复读,在很大方面会造成学生的厌学,这样的课堂也是枯燥无趣的。而好的朗读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延长了学生的记忆力。并且正确的英语发音,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提高英语成绩。

例如,在教学课文时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听得懂、会说本单元的两个单词“Ee/Ff”。教师还可以事先准备好图片,磁带,人物头饰等。再让学生准备好自己的全家福。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事先让学生齐唱歌曲活跃课堂气氛。接着,等教师讲完课文内容,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走上讲台介绍自己的家庭“My family”。

如:T:Look at this photo.

T:This is my mun. I love her.

T:This is my dad. I love him too.

通过这几句简短的朗读,既可以让学生复习上一节课所学习的单词“Mun/Dad”,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

2.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教学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平时在班级里,教师要多多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多多进行课外拓展,可以适当的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例如引入较难的课外、语句以及语法。另外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竞争,达到鼓励学生大胆,大声朗读的效果,也可以较快速的在班级里形成朗读的氛围。

例如,开展演讲比赛“我的家庭my family ,我的好朋友my best friend”等等。对于表现好喝有进步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奖励一支笔,作业本,橡皮等等,达到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此,通过这一系列的演讲比赛使得那些原本不爱开口说英语的人敢于表现自己,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

例如,开展英文歌唱比赛。在小学教材中每篇课文都会教授几首歌,教师要利用这一点,在每两周展开一次英文歌唱比赛。如推荐学生演唱“歌谣Dad, mum, I love you.或What’s your name?”等已经学过的歌曲,也可以让学生演唱自己平时所学的英文歌曲,甚至是自己所编的歌曲。英文歌唱比赛一直是我所推崇的,虽然学生所演唱的内容浅显,但是通过这样的形式也达到了锻炼学生口语能力的要求,而且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总之,英语朗读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提高的,需要教师在课堂和课后的不断督促。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日日朗读的习惯,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我相信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可以很好的坚持。

参考文献:

第8篇

1 概念图的简介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是一种知识及其内在关系的网络图形化表征,也是思维可视化的方法。它一般由节点、链接和连接词组成。教师利用概念图教学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信息处理能力。

2 概念图在能量流动教学中应用

2.1 能量流动在教材中的地位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属于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是在前面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之后继续学习的一部分内容,关系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量的制约与发展,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物质循环打好基础。

2.2 导课中利用概念图展示教学流程

概念图可以作为一种引导工具,促进知识结构的整合,并且把整合过程以一种清晰的、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整合过程就是新知识被同化的过程。如图1所示,一层是学生在第一节学习过的内容,上新课前巩固旧知,对于知识的衔接起到连贯的作用;二层是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概念图展现出来能帮助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

2.3 新课中运用概念图剖析所授知识点

概念图可以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展现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间的联系。本节的重点是能量流动的过程,即能量是怎么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入某一营养级时的去路有哪些,能量是怎么散失的……这些问题都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则能够加强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图2)。

2.4 知识比较中运用概念图辨析相关知识点

概念图可以作为一种辨析工具,比较相关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能量流动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功能,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还有另一功能――物质循环,作为能量的载体,以元素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利用。两者同为生态系统的功能,可是在形式、特点、范围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概念图,强化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图3)。

2.5 单元小结中运用概念图构建本章整体知识框架

概念图可以作为一种总结工具概括本章主要内容,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生态系统这章所涉及内容较多,共5节,分别为生态系统结构(1节)、功能(3节)、稳定性(1节),节和节之间既独立成章又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在整章上完后,引导学生绘制概括所有重点知识的概念图,则能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知识框架,理清章节之间的联系(图4)。

第9篇

关键词:数学;交流;反思

数学交流是指运用表达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等所使用的数学语言来传递信息、情感与观念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铺设交流互动的平台,大力提倡各种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在既平等又激烈,既紧张又和谐,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数学交流的有效性.

[⇩]数学交流的特点

1. 主体性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数学交流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学生的独立人格. 在数学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亲身实践,积极交流,进而获取终身受用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

2. 合作性数学交流本身就是在合作学习中进行的. 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力求“导”为前提,“演”为主体,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3. 开放性在数学交流过程中,要做到问题开放、解题开放、教学开放. 倡导“鼓励创新创造,反对墨守成规”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留下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交流、提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

[⇩]数学交流的类型

按照数学交流的内容来分,大致可分为:知识的交流、体验的交流和解决问题的交流.

1. 数学知识的交流指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把自己对某一数学知识(概念、法则、定理、公式、方法等)的理解向他人表述,并试图去理解别人的观点. 这种交流活动有助于学生澄清认识,加深理解.

2. 数学体验的交流数学体验的交流,往往表现为交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情绪、认识、观点等体验,包括认知过程中对某一现象的概括性认识,对他人或自己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论,对学习活动的喜厌程度等.

3. 解决问题的交流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整理思路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数学语言,采用合适的表述方式,描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结果或者困惑与障碍的过程.

[⇩]有效数学交流的实施

1. 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即学生以己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推理、判断,从而建构起关于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表征.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对有效信息的掌握程度,往往决定了知识形成的速度和效果. 数学中的有关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靠死记硬背是很难牢固掌握的. 教师若能创设交流的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理解问题的热情和兴趣,而且可使学生在数学交流的过程中,共享信息,分享观点,尽量多地获取知识的背景、来源等有效信息,拓宽和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以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案例1函数改变的教学. 这个概念很抽象,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接受,要充分利用数学交流的功能来攻克这个难点. 如分工合作(课后预习教材和查阅不同时期函数的定义);小组交流(组内交流各自的感悟理解,形成书面材料,组织发言提纲);班级交流(每个小组表达各自的认识,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交流了函数概念的演进过程,也就理解了函数概念的本质――集合间的一种对应关系,解析式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特殊表示形式. 整个学习过程人人参与交流、讨论,气氛热烈有序,层层递进,一气呵成. 通过这样的交流学习,学生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体会到了数学概念抽象过程是怎样完成的. 透过概念的抽象规定,学生感受到了数学认识活动的实质,并将间接经验内化为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对函数概念的深层理解,促进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2. 引导学生在问题的疑难处交流

问题的抽象性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抽象的数学知识,难免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在知识的处理与转换时易发生障碍. 这时,教师应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让学生就所学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应注意捕捉交流的信息,注意学生理解的程度,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案例2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Sn=a1+a1q+a1q2+a1q3+…+a1qn-1. 课本中直接利用两边同时乘以q,然后两式相减得到Sn的公式. 但是为什么两边同时乘以q,怎么想到此方法,并没有说明,显得牵强.

为了克服这一难点,我引导学生交流探究这个公式的形成过程.

生1:Sn=a1+a1q+a1q2+a1q3+…+a1qn-1①,结构特征是q呈步步高的形式.

生2:①式两边乘以q,得qSn=a1q+a1q2+a1q3+…+a1qn-1+a1qn②,①②两式有n-1个相同项.

学生进一步探索交流后发现:由①②两式得Sn时,需分成当q=1和当q≠1时进行讨论.

公式证明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反思,并给出练习,求和:cosα+cos2α+…+cosnα.

学生通过交流认识到当cosα=0时,数列{cosnα}不是等比数列;当cosα=1时,数列{cosnα}虽是等比数列但却不能用上述公式求和. 学生还总结出了错项相减法只适用于数列{an・bn}(其中{an}为等差数列,{bn}为等比数列)的求和.

教师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使学生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

3. 引导学生在“有意差错”处交流

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方面的原因,求解数学问题时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却不清楚为什么产生这样的错误. 教师怎样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认识产生错误的原因,使学生从错误中走出来呢?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喜欢采用“告诉”的方法,一是针对学生解题出现的错误,进行集中讲评,告知学生错因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称为“亡羊补牢”;二是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事先指出,叫做“防患于未然”. 但往往是学生听起来懂,做起来错. 症结何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错误不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对错误的认识应该由学生自己建构起来.

案例3已知实数a,b满足条件a2-7a+2=0,b2-7b+2=0,则+=_____.

解析由题意知a,b是方程x2-7x+2=0的两根,则a+b=7,ab=2,+====.

上述解答看起来似乎天衣无缝,解答结果也似乎正确. 教师并不急于否定,而是引导学生交流、研究.

学生交流、研究后发现解答出现了漏解,漏解的原因是:由方程的判别式Δ=41>0知,它的两根不相等,而由题意知a,b可以不相等,也可以相等,解题忽略了a,b表示同一数时的情形. 当a=b时,+=2.

学生体验错误的过程,正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让他们积极讨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不足中获得经验,这正是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从学生容易忽视的重要环节中提炼问题,变“告诉”为“探究”,引导学生在探究、合作和交流中学习,应该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

[⇩]数学交流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 教师要有正确的课堂观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而不是教师的课堂,课堂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与研究性学习的阵地. 因此教师应注意如何去发动学生,激活课堂. 如果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能在恰当的时候悄然“转岗”――起主导作用,学生自然“上岗”――突出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参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力军”,那么数学课堂定能展示其多姿多彩的韵味.

2. 把握交流时机,因势利导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三种情况:教师不易制止的混流的场面、教师百般启迪却不能交流的场面以及无须教师指示而自然进入交流的场面. 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中交流时机的选择必须与学生学习心理及情景相协调. 我们反对不考虑学生学习意愿及学习规律,而单纯追求时髦,人为地设计交流环节. 因此,教师要恰当利用(或构设)情景,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趋向,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合乎情理地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顺其自然地进入交流的学习状态. 如在教材重点或难点处、在知识的易混淆处组织交流;在问题答案或解题思路不唯一时进行交流;在某一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交流.

3. 培养数学语言能力,学会数学表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