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工程体系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8 09:16: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程体系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工程体系建设

第1篇

关键词:标准化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1、工程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工程建设质量跟国家经济建设及人民生命财产休戚相关。一旦工程质量不好,就会影响工程使用,也不能发挥投资效益;工程质量不合格,严重的会造成房屋、桥梁垮塌,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而工程建设标准,在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供我们居住的住宅建筑,还是商场、写字楼、医院、影剧院、体育场、博物馆、车站、机场等大型公共建筑,或是供水、燃气、垃圾污水处理、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在其建筑结构、地基基础、抗震设防、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室内环境、防火措施、供水水质、燃气管线、防灾减灾、运行管理等方面都有相关的标准条文规定,都有统一的安全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工程建设标准就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标准规范,特别是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为建设工程实施安全防范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提供统一的技术要求,以确保在现有的技术、管理条件下尽可能地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工程的建造者、使用者和所有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及人身健康安全。

2、工程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从当前工程建设质量监督方式来看,建立企业标准化体系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它能让工程质量监督由政府分部位分阶段核验转移到企业自我控制上来。

现行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三部到位核验,即在基础、主体结构阶段必须由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到位核验,签发核验报告才能继续施工,竣工阶段必须由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到位核验单位工程质量等级,签发“建设工程质量等级证书”,合格后方准交付使用。监督机构直接对施工中的工程质量进行主要分部核定和单位工程最终核定的等级证明文本已成为社会工程建筑使用管理的有法律效力的依据文本。而根据工程质量“谁核定,谁负责”,使得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变相成为了工程质量的责任者。在一些工程交付使用后出现了质量问题,矛头直指“政府机构”,而直接参加工程的建设各方反而“袖手旁观”,从而颠倒了市场经济中产品的制造者对产品直接负责的规律。其次,质量监督机构是政府授权的,质监机构的行为就是政府管理行为的延伸,从而把政府管理推向了具体操作的陷于事务的误区。随着政府体制的改革,政府管理机制正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进行转变。如果政府质量监督运作方式不改革,客观上就造成了与政府管理体制、方式改革相矛盾与不和谐的状况。再次,建筑工程建设相对于工业流水线产品特点的区别在于产品工期长、多专业、多工种、材料设备多品种。单纯依赖质量监督机构的几次到位,施工几百天,“判断”一阵子,难免使监督的全面性受到约束,从而无法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而正确的核验、评定和控制。因此,亟需将传统的工程质量监督偏重于单一的实物质量监督转变为对工程建设参与各方质量责任行为的全面监控上。

长期实践证明,政府的监督必须舍末就本,抓住建设工程参与各方的质量行为的龙头,才能促使建设各方发挥自身的素质控制好质量,以对施工现场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监督来保证实物质量的有效控制。

3、我市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现状

我市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到底如何?本人立足于单位职能,对多家市政园林企业调研后发现,企业在建设标准化体系提升工程质量的表现不尽人意。一部分企业虽然根据制定了一套适合本企业实际要求的企业标准,但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大部份企业存在着“重经营、轻管理”及“以包代管”等倾向。工程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不仅影响了工程建设质量安全,也影响了工程建设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从而使本地企业无法做大、做强。同时,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特别是运用标准化手段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以形成竞争优势的意识,以及对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以合力推进标准化工作运行机制亟待加强。此外,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化总体水平还不高,标准化优势地位尚未显现,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用还不明显,地方标准缺失老化现象严重,标准的实施推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政府和企业都要进一步认识标准化体系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做好标准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4、进一步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措施

企业建立标准化管理的过程,即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核心,以管理标准为支持,以工作标准为保障的企业标准化体系。笔者认为,当前工程标准化体系建设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4.1、加快推进企业为主体的标准化工作。

企业是实施标准化战略的主体,要进一步强化企业修订标准和实施标准的意识,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工程建设企业建立研发与标准化同步推进的工作机制,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将采用高新技术、新工艺生产的产品融入标准,把标准的研制作为科技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4.2、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领导。

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工程建设质监部门要充分发挥标准化战略实施中的牵头、组织、实施作用,为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化战略提供必要的咨询、协调和指导服务。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要有履行标准化职责的管理机制,负责标准化战略的组织实施。标准化战略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标准化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考核办法和细则,并将实施标准化战略工作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

4.3、建立健全标准化法规政策体系。

以贯彻实施工程建设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强制性标准为切入点,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相配套的企业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本市工程建设制定技术标准文件指导规则、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研究制定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标准化自主创新奖励办法等配套政策。建立标准实施、监督、反馈工作机制,针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加大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力度。

4.4、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经费保障。

鼓励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标准化的经费投入。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的企业以及研究开发和检验检测等技术机构,按参与程度分别给予一次性专项奖励或专项补助,对在标准研制、推广应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4.5、加快标准化战略的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企业标准化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对标准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机构和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引进标准化技术人才,为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管理和技术提供人才保障。行业协会及时提供标准化咨询服务。

4.6、建立标准化建设宣传普及机制。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论坛、学术交流、讲座等媒体和手段,加强对实施标准化战略和标准化法律、法规的宣传,着力在全社会普及标准化知识,提高全社会对实施标准化战略重要意义的认识,营造社会公众的标准化意识。

第2篇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 体系建设 队伍

通讯工程专业建设体系应包括学科基础体系、专业和专业包含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和专业实践等内容,其中,通识教育内容应该包含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以及数学,经济管理和外语,计算机技术以及实践活动等知识体系。学科基础知识体系应包括电路电子专业领域,信号系统、控制领域,计算机知识领域,以及电磁场等领域知识,专业方向知识应包括交通通讯系统,交通联网等相关知识,专业实践应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专业内容,一系列的专业实践技能。

一、专业评估体系建设

进行专业评估是十二五期间教学改革的建设目标之一,继续升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通过师职队伍建设,教学条件、课程内容体质改革等多方面的体系建设,可以明确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内容与目标。

师职队伍的建设应该包括专业教师的年龄、学历学位、职称、专业背景、学科结构等方面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教师是否使用教学的发展,有无学科带头人的经历,如何形成学术梯队的条件,是否有相当数量的教学骨干,以及,获得硕士、博士、副高职称的教师比例。

师资队伍建设的还应包含本专业教师人家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项的数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副高职称以上教师的引进,等等。为了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要争取本专业发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调动教师从事本专业科研技术发明的积极性,完善科研项目奖励基金建设。

二、教学方法与方式的体系建设

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体系应有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知识的体系,两者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应该由简单到复杂,通过设计型实验,进步到综合实验,在实验手段上,无比采取硬件软件相互结合的办法,。因为通信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由各个不同学科的知识领域构成,通过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计划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眼中理论的能力,设计能力,更好的达到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与其他专业相比较而言,通信工程专业建设要有一套比较完备、合理和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按照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完善达到教学计划目标。在这里,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积极开展第二课程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和能力,规范管理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也要成立人才领导小组,选派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提供讲座和实验讲解,让那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转职卡知道,争取获得更多好级别更高的参赛作品,动员广大教师和学生踊跃参加各类科技实验比武竞赛中去。

在教学条件的指标上,有设有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以及,专业图书资料等几个指标,主要是有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有开放性的实验室,在校内外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图书馆等等。

所以在教学资源方面有重视通信工程专业的体系建设,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学习和实践环境,加大实验建设力度,完善信号与系统、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专业实验室,不断完善扩大实习基地的规模,将实习基地建设形成制度化。

三、教学制度与管理建设

高等学校要完成日常的教学教务活动,必须制定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教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要有指导、有监督保证教学计划按时完成,保证教学质量,整体上各项教学指标达标,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前提。

在软件方面,体系化建设还体现在,文字与表格的一些关键性指标,需要实实在在的材料和数据体现,比如,各种职称证书、学历学位证书,获奖证书,合同,论文、教材、实习报告等等,在平时的体系建设过程中务必将这些档案材料的搜集、汇总,成为一项关键工作,这就要求在平时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的收集积累这类与本专业相关的档案资料。

四、课程与核心课程建设

按照专业指导意见,通信工程专业建设要开展广泛调研,参考名校的培养方案,构建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框架,逐渐形成完整的课程,分为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与计算机能力培养等五个方向的培养课程。各个课程下应该设有核心和主干课程,各课程与课程群之间也须有横向的协调关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为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电路以及数字信号处理,强调通信工程专业的基本概念,一些基本原理和理论,更多的则是基本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的核心课程为光纤通信原理,现代交换技术,无线通信,这方面的课程更加强调专业素质的培养,让课程出于核心地位,对其他课程形成辐射作用。

五、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通信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要多采用教学科研互动机制,将“运动平台总线”、“系统电磁兼容”等方面的科研成果有效融入到专业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去。特别是“无线电通信”“电波传播”“信号与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要建立常态的教学平台,让教学案例常用常新。

其次要多举办开设技术论坛这样的前沿讲座,学科带头人要为优秀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对现在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产业技术的探讨,为成为未来的企业家和技术精英而积累宝贵经验。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学术理解产业的前沿技术,还能够让他们对本学科在企业中的商业模式、运营管理、商业策划、技术管理等多方面有一个大致全方位的了解,这对本专业毕业生提高对企业人才预期有很大的帮助,提高自身作为未来企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六、结语

通过学科竞赛、课程实验、综合实践设计和毕业论文等等方面的教学教育实践活动多做探索常识,让通信工程专业体系建设成为一种持续有效改进的过程,根据通信技术的发展和通信企业对人才要求,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与实践课程内容,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杨树臣.通信工程专业“3+1”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刘丰年,果鑫,杨伟丰.面向“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的方向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

第3篇

一 我国制药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人才需求

近三十年来,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人民生活改善,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重视,对医药保健品需求也越来越大,加之我国已成为世界原料药的生产大国,促使我国制药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更是飞速发展,大多数制药企业进行了改造或扩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并通过消化吸收,我国制药行业的技术和装备的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我国已经称为世界第一原料药生产大国,包括专利原料药代替加工生产几乎覆盖了所有主要的原料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但是从目前的整体水平看,制药行业的现况仍然与我国的人口大国地位不相称,存在的问题仍相当严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同发达国家相比,人均年医药品消费不足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的30%,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不足50%;2.企业规模小,产品落后,自主产品少,产品质量不高,企业研发能力不足;3.资金技术投入有限等。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国制药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但不是最根本问题。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匮乏才是最根本问题。原因是制药行业的发展首先从制药工程生产效率角度考虑,应以现代工程技术为基础,注重品种开发的连续性,实现高效、低耗、优质的集约化大生产,其次要注重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与生产。而我国医药工业虽然已经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直接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但是医药企业并没有通过联合形成规模经济,没能走向增强实力的集团化、现代化生产经营之路。企业要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化生产,企业就应当掌握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剂型及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进行老产品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只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知识的药学类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医药生产企业发展的要求,医药生产企业急需的是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知识,又懂得现代制药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应顺应时展的需要,紧密联系制药企业的实际情况,满足企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为企业输送具有深厚基础,知识面宽,掌握各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制药企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原料能源消耗大、成本高、竞争力弱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人才的缺乏,尤其是制药工程人才的少。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又懂得工程的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为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药制药、药物制剂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药物生产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具有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关于化工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制药工程与制剂方面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三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第4篇

关键词:实训课程;分层次;模块化

作者简介:李自成(1970-),男,四川资阳人,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自动化系,副教授。(四川?乐山?614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86-0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电气信息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储存和利用,同时有关电能的转换及使用的控制在该专业所占的地位也日益重要。[1,2]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联系越来越紧密,因而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很多高校的一门重要学科。而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在2005年成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突出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电气专业工程训练教学计划,形成了科学的电气工程实训课程体系。体系以培养学生在电机及其电力拖动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工程技能为基本目标,旨在提升学生在电气领域的知识应用水平和综合创新能力,构建起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技能训练、单项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之间的桥梁。

一、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体系反映了应用型本科对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同一般普通本科的培养体系是平行的,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3]在培养规格上,应用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应用型本科的性质,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尽快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能,因此整个体系强调建立一个系统化的实训过程,通过实训,学生应该具备以下技能:

掌握电机和电力拖动技术,熟悉变压器、直流电机、交流电机的结构,通过实训熟悉电机运行原理和调速原理。

掌握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技术,熟悉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能正确使用变频器,并能初步进行电机调速电路的设计和调试。

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通过实训熟悉继电保护基本原理,利用MATLAB进行潮流计算,并能进行初步的短路分析。

熟练掌握工厂电气控制、电气设计软件等开发平台和应用技术,能够进行系统控制程序设计或者利用软件进行电路的设计。

掌握电气系统或者控制程序的调试方法,能通过实际操作较好地判断出电气系统或者控制程序的缺陷,并进行改进。

为了节约成本,加快开发过程,能够用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熟练使用各种仿真软件,包括Protel DXP等。

能熟练使用各种检测工具,具备对低压电器的认知和感性认识,熟悉每种低压电气的正确用法,能进行初步的设计,选择出满足要求的电器。

二、课程体系的构成原则

实训基于各课程各章节内容或者课程之间联系,以实训项目为主体和载体,以程序或者电路系统设计作为驱动,实现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实训课程体系作为实训目标的基础,制订完善的实训计划体系,同时坚持了以下原则:

以就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适应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岗位技能为重点,兼顾长远发展。

注重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学生通过实训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又提高了应用知识、技术的能力,使素质得到升华。

以实践能力和工程训练为重点,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强调在应用中创新,通过解决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课程体系体现了开放性、灵活性,及时反映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衔接,分别针对电气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等方向设立实训课程。

三、分层次模块化实训教学体系的设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是研究电能应用的专业。近几十年来,有关电能的转换、控制在该专业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专业名称中的“及其自动化”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这种发展和变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三个部分。[4,5]因此实训课程的设立也应该反映这些专业范围。首先,电工理论是电气工程的基础,主要包括电路理论和电磁场理论。这些理论是物理学中电学和磁学的发展、延伸。而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等可以看成是由电工理论的不断发展而诞生,电工理论是它们的重要基础。电气装备制造主要包括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机设备的制造,也包括开关、用电设备等电器与电气设备的制造,还包括电力电子设备的制造、各种电气控制装置、电子控制装置的制造以及电工材料、电气绝缘等内容。电气装备的应用则是指上述设备和装置的应用。电力系统主要指电力网的运行和控制、电气自动化等内容。制造和运行不可能截然分开,电气设备在制造时必须考虑其运行,如电力系统由各种电气设备组成,其良好的运行必然要依靠良好的设备。

针对专业范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训练在学院工程训练中心进行。训练内容划分为工程认知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创新训练三个层次。由于我院从专业建立初期就注重实验室的建设。目前训练条件优良,已建有电气技术实训室、电机及拖动实验室、电力自动化及继电保护实验室、电力电子及传动控制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同时,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在电气工程领域的综合创新能力,建设了数控加工中心、基于先进控制技术的运动控制实验室和柔性制造中心,突出真实的工业应用环境,突出强化学生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工程训练,有利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立了三个方向:电气技术方向、电力电子技术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针对不同方向和实训层次设立不同的课程。如图1所示。

首先,工程认知训练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该环节包括生产实习等内容,使学生在生产实际或者科研中验证从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并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解释并进一步尝试解决生产实际或者科研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工序、工艺流程、管理制度,从而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生产知识,并扩大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从事技术专题调查、搜集资料和进行研究的能力,并为即将进行的毕业设计和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后是专业技能训练,针对专业应用领域设置模块,包括电机、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PLC、电气CAD等。而学生专业技能是一个复杂的技能系统,诸多技能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其训练途径及实施办法亦多种多样,同时必须具备整体性、科学性和互动性。因此,专业技能训练方案的制订,内容上密切结合学科和紧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方案一致,注重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应用,注重开放性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技能训练方案,为专业培养方案的贯彻执行服务,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是综合创新训练,为实现个性化培养提供先进的创新设计、制作的环境与条件。通过综合创新训练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培养兴趣、产生好奇心的环境,使他们在这里自己动手创新制作、激发创造力。以创新思维和创新制作能力的训练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综合创新训练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起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

整个课程体系对应于工程素质训练、金工实习、电机及拖动技术实训、控制理论和控制系统实训、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实训、单片机技术工程训练、CAD实训、电力系统自动化实训、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实训、自控系统综合实习、调速系统综合设计、供配电系统综合设计等实训。同时为了突出应用型本科的特点,增加了“Protel DXP实用教程”和“电气工程CAD”与实训环节联系紧密的课程。实训课内容如表1所示。

通过该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机电工程的基本研究领域,具备电气基本操作技能,掌握电机及拖动系统的类型、组成和控制方法,掌握控制理论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具备对一般机电控制系统的安装、分析和维护技能,掌握常用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并能根据要求设计出实用电路,掌握可编程控制器和变频器的使用方法,具有一定的电气控制系统开发能力,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四、结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05年在成都理工大学成立以来,针对本学校学生的入学基础和就业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方面的教学课程体系不断调整,增加了“Protel DXP实用教程”和“电气工程CAD”与实训环节联系紧密的课程,增加了综合创新训练课程,已经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实训体系。从目前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通过实训,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到企业后熟悉岗位的时间缩短,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贾文超.电气工程导论[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范瑜.电气工程概论(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第5篇

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技能研讨 WBS与OBS是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框架

集团公司 OBS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子分公司 项目部

WBS 市 场 开 发 项 目 前 期 资 源 配 置 过 程 控 制 收 尾 与 评 价 信息收集与评审 投标报价 合同签订 项目部组建 项目策划 进场准备 分包管理 物资设备管理 资金管理 进度质量管理 安全环保管理 成本合约管理 项目评价 维护与保修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合同签订

2

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技能研讨

WBS体系的构建,可以从流程的角度出发进行梳理

建设方价值链/基础设施项目生命周期

建造前期 建造实施 运营 移交

企 业 业 务 类 流 程

项 流 目 程 运 营 项 流 目 程 管 控 类

策划与 投融资 管理

项目设 计管理

施工准 备管理

施工过程/施工要素管理 劳务 物资 设备 资金 技术

竣工保 修管理

资产运 资产移 营管理 交管理

施工运行控制与考核 合同 进度 成本 质量 安全 现场 考核

企业管控类 流程

战略规划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资产获取、维护与使用管理 品牌与文化管理 审计监察管理 行政后勤管理 投资方价值链

用 户 价 值

最 终 目 标 :

用户方价值链

3

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技能研讨

OBS的分析需要在企业现有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特点和业主要求 ,从专业化、区域化的角度出发,构建适用于项目法施工的组织体系

集团公司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子分公司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子分公司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企业管理层 项目管理层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项目部 职能部门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职能部门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职能部门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职能部门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项目部 职能部门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职能部门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职能部门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项目部 职能部门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职能部门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职能部门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项目部 职能部门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职能部门 岗 岗 岗 位 位 位

4

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技能研讨 一般而言,企业管理层负责企业管理相关流程的实施与控制,同时负责对工程项目 进行监督、控制、服务,咨询项目中

一般在组织体系与管控模式优化阶段解决企业 管理相关流程(职能管理)权责分配问题

工程处/地产公司 战略规划管理 集团总部 董事会 办公室 三总办 主持 主持 相关职能部门 参与 参与

战略规划管理

集团战略规划制定 集团整体经营计划编制

行政部门

相关职能部门

负责人 参与 参与

财务资金管理

1 工程处 总体战略规划制定 参与 主持 参与 参与 审核 审核 主持 参与 主持 主持 参与 参与 参与 参与 审核 审核 审核 主持 主持 主持 主持 审核 审核 主持 参与 参与 参与 参与 参与

职 能 管 控

人力资源管理

业务战略制定 战略实施与调整 战略实施评估

审计监查管理

年度经营计划制定 年度经营计划调整

技术开发管理

年度经营计划评估 2 地产公司 总体战略规划制定 业务战略制定

主持 主持 参与

参与 参与 参与

审核 审批 主持 参与

审批

审核 备案

业 务 管 控

市场开发管理

战略实施与调整 战略实施评估 年度经营计划制定

审批 审批 审批 审批 审批 备案 备案 主持

备案 主持 参与

主持 主持 参与

参与 参与 参与

审核 审核 审核

工程项目管理

年度经营计划调整 年度经营计划评估

5

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技能研讨

在核心业务流程(工程项目管理)的权责分配上,行业类各企业虽然存在 一定差异,但以有较为统一的行业最佳实践模式(1/2)

阶段

项目 策划

企业层面项目管理职责

企业负责组织项目策划,确定项目工程进度、成本 、质量、安全、环保等管理目标,明确项目部组建 及授权范围、项目组织模式及项目管理模式。

企业负责评价下属单位及分支机构的项目管理能力 ,组建项目部及批准项目组织机构,配备必要资源 ,保证项目部职能有效发挥。 项目 策划

项目层面项目管理职责

项目部负责参与项目策划,参与项目工程进度、成本、质量、 安全、环保等管理目标的确定,按企业确定的项目部组织管理 模式及授权范围执行项目策划内容。

项目部负责提高项目管理团队效率,明确各岗位管理人员职责 与任务,实施有效目标管理与绩效管理机制,激发项目部管理 人员积极性。

项目 前期 管理

组织 管理

组织 管理

合同 管理

企业负责工程项目合同谈判及签署,识别合同风险 ,确定项目的目标成本,合同履约过程信息控制, 合同变更及索赔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工程结算控 制。

合同 管理

项目部负责充分了解项目投标及合同谈判过程,掌握业主及施 工现场情况,理解企业投标策略;掌握合同履行策略,降低合 同风险,负责履约过程的文档管理、变更、索赔、客户关系管 理,负责办理期间结算及工程最终结算

项目部负责分包商选择与配置、分包合同管理,负责分包现场 控制,通过对分包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技术能力、进度管理 、质量控制、安全生产的管理、控制与监督,提高分包商管理 效率与效益;负责规范分包结算,防范分包风险。 项目部负责保证采购质量,通过合理选择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 ,通过合理进行设备选型,优化设备配置;负责通过加强现场 物资设备管理,控制物资消耗,提高设备利用率与完好率,降 低物资设备采购、使用成本。 项目部负责加强资金管理,减少资金占用,及时回收工程款项 ,合理安排采购、分包资金支付,保证项目资金运行安全。 项目部负责提高深化设计能力,负责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 研究、技术签证与复核,负责开展技术开发与应用,通过施工 工艺、施工技术的合理实施确保工期进度、质量、安全控制, 降低成本,提高项目效益。

分包 管理

项目 资源 配置 与管 理

支持 与服 务

企业负责通过人员调配、资金调剂、集中采购、分 包招标、设备调拔、方案研究、技术支持、法律咨 询、后勤保障等方式为项目部提供支持与服务。

物资 设备 管理 资金 管理

技术 管理

6

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技能研讨

在核心业务流程(工程项目管理)的权责分配上,行业类各企业虽然存在 一定差异,但以有较为统一的行业最佳实践模式(2/2)

阶段 企业层面项目管理职责 项目层面项目管理职责

项目部负责根据企业项目策划,制订项目管理实施计划,完善 施工组织设计、项目质量计划、资金计划、成本计划、物资设 备配置计划、劳动力配置计划等内容;负责完善进度计划、资 源配备、施工平面、施工空间、信息处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的 协调机制,建立施工情况报告和进度预警机制。 项目部负责定期进行成本预测和成本核算,建立成本预警机制 与成本管理责任体系,对项目成本进行全过程、动态控制。 项目部负责制定质量计划、建立质量管理实施保障体系,负责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防止质量事故,降低项目质量成本。

进度 计划 管理

项目 运行 管理 与控 制

控制 与监 督

企业负责控制项目工程进度、成本、质量、安全、 环保、资金使用等管理目标,通过绩效考核、项目 审计、效能监察对企业职能部门及项目部的经济活 动、日常管理进行监督,促进项目部履行合同义务 ,提高管理绩效。

成本 管理 质量 管理 职业 健康 安全 管理 环保 管理

项目部负责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计划、建立职业健康安全实 施保障体系,负责施工过程安全控制,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项目部负责制定环保管理计划

,识别并控制现场环保管理因素 ,预防环保事故。

项目 收尾 与评 价管 理 项目 管理 体系 建设

回访 保修 管理

企业负责按《合同》、《保修书》及企业质量管理 体系等相关规定,安排工程回访及保修服务,收集 工程使用信息,分析工程性能参数,为业主提供技 术服务,提高业主满意度。

项目 收尾 管理

项目部负责工程资料归档、工程移交、财产清理及维护、设施 转移、占用公共设施恢复、当地通讯及网络报停、人员撤离、 尾款收取、工程总结等,负责工程竣工收尾交付工作。

管理 体系 建设

企业负责优化项目管理体系,改进项目管理制度, 总结项目管理经验,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数据库。

项目 总结 管理

项目部负责及时总结工程项目实施经验,为企业项目管理体系 建设提供支撑。

7

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技能研讨

构建企业统一的项目管理体系,目的为更有效率的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达到 进度、质量、安全、环保、成本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不同行业(公路、铁路、工业建筑、房屋建筑、 市政工程) 不同规模(大型、中型、小型) 不同管理模式(直管、委托管理、联合经营)

标准工作程序 (WBS)

行业特点 政策规范 业主要求 ……

项目管理体系

重点应转向: 企业级项目管理(多项目管理) 重点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保持一 定程度的灵活性 向价值链上下游延伸

企业组织体系 (OBS) 企业历史沿革 专业化、区域化分工要求 企业人力资源现状 行业发展趋势

8

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技能研讨

对于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应重点以工作程序的标准化为目标,建立 适用于不同组织模式的分级授权体系

流程文件的主要项目 1 介绍/Introduction 2 目的和范围/Objectives & Scope 3 工作程序/Procedure 明确程序的目标和范围 目标明确、范围清晰 作用 编写要点

使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操作标准 化、规范化,明确各工作步骤、工 作内容及输入输出要求 明确在不同工作步骤中执行、审 核/审批、参与/合作、备案/告知等 职责权限在组织中的划分 确定流程步骤的关键控制指标 确定工作步骤中的风险点及应对 方案 提供可供使用的工作表单或文档 模板

工作程序及工作内容全 面,步骤具体详实

4 职责与权限/Authority Levels

5 关键控制指标/Process Control 6 风险管理及应变规划/Risk Mgt. and Contingency Plan 7 文档模板/Document and Template

指标设定合理 预防、控制机制切实可 行 简洁、实用,尽量采用 已在项目中获使用的模板

9

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技能研讨

构建项目管理体系的挑战

项目管理模式的规范化 – 各项目的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应形成相对统一的几类管理模式 工作程序实现由传统建筑施工环节向投资、运营、维护环节延伸,并实现集成 – 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开始涉及BT\BOT项目,投资控制贯穿工程项目始终,但现有 项目管理体系往往并未涵盖上下游环节

组织体系的标准化,保持项目管理体系的广泛适应性,构建集团-子分公司-项目部三个层级的 项目管理体系 – 高层级的项目管理体系应确保工作程序的统一、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借口的顺畅,涵盖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管理模式的项目 – 各层级(子分公司、项目部)项目管理制度,应在确保统一工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根 据组织内部结构特点进一步细化

以表单(标准化文档模板)为载体,实现“统一流程、分级授权” – 工作程序重点包括必要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要求 – 工作程序的接口主要体现在工作表单中,通过规范化的表单实现工作的连续性,避免遗 漏,同时能通过事后检查、反馈检验工作效果,实现工作程序的完善、创新

10

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技能研讨

慧朴管理简 介

中国工程企业精细化管理和精益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

主要业务

理培训 公司愿景 为最受 部分客户 致力于研究、发现、推动和实现工程企业的价值增值,成 行业欢迎的合作伙伴。 立足工程行业,为行业价值增值提供精细化管理和精益管 课程、管理咨询、信息系统等产品及服务。

Lean Construction Institute

Building knowledge i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技能研讨

慧朴管理简 介 慧朴管理已经为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系统内多家局

级单位,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上海电力、华润置地、万科地产、复地集团、苏宁置地等多 家建设单位,国家电网、中国石化系统多家甲级设计单位,以及多家民营工程企业提供了 涵盖战略与管控、组织与文化、市场与经营、财务与内控、合同与法务、项目管理、流程 与信息化、精细化与精益、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的专业的常年咨询服务。 慧朴管理是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企业经营和劳务管理分会的理事单位,承担协会“中 国建筑企业管理网”的建设与运维工作,慧朴管理还是美国精益建筑协会在国内的第一家 分支机构。慧朴管理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同济大学EDP联合举办“建筑工程总裁研修 班”、“交通工程总裁研修班”,已在国内举办数十场工程行业高层管理者研讨会,每年 服务千余名行业高管。 慧朴管理深刻理解行业、企业管理改进需求,已为数十家工程建设企业提供“精细

化 管理与精益管理”咨询服务,并为近百家工程建设企业定制开发“咨询式培训解决方案”。

立足工程领域,客户包括投资建设、勘察设计、建筑施工、房 地产开发、工料机供应商等中等规模以上企业

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技能研讨

【联系方式】

第6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专业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TU7;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109-04

培养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近10年来,中国经济已日益深刻地融入国际市场,建筑业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筑工程管理的模式也更趋于国际化、信息化,社会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具有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参与现代工程项目全过程、全方位和全要素的管理技能与管理素质[1-2]。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各高校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也都比较重视,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并不太理想。因此,反思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安排,结合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研究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与问题

全国众多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中,一般都较重视实践性环节,各校的安排不尽相同,但基本有三大部分,即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方面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实习效果难以达成

工程管理实习项目中主要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安排的实习时间基本是连续数周,而建筑工程项目生产有自身的生产规律,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建设周期长,工程进展缓慢,一个集中的实习期间很难看到工程生产的全貌,且学生在工地基本不能真正做到“顶岗”,学生极易产生倦怠心理,实习效果受影响而教学目标也不易达到[3]。

(二)课程实践依附于单项专业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偏重理论,侧重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实践操作的运用偏少,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学生虽然对理论知识很熟悉,遇到实际问题却不知从何下手[4]。另外依附于专业课程的课程实践是以单项的基础型实践课程为主,实践内容较单一,范围较窄,各课程相互之间实践内容割裂,不符合实际工程状态,不便于学生工程整体概念的形成,也很难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毕业设计是综合型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也存在着如设计(论文)课题形式单一,课题陈旧、与工程实际有脱节的现象,另外此阶段学生正面临找工作、考研等事务干扰,故常有不重视、态度不认真等现象产生,极大地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效果。

(四)学生与工程、工程企业实际接触少

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性环节,因为诸如实习场所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习等种种原因使学生只能走马观花似地参观,对现代工程技术不熟悉、对现代工程企业运行缺乏认识,更谈不上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3]。

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建的设想主要为:将实习性环节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化整为零;尽可能设置综合实践课程,改课程实践为实践性课程,加强学生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强化毕业设计管理。

(一)化整为零的实习方案

目前工程管理的专业实习时间相对集中,在此期间其他课程均不安排,这样的安排方式便于教学计划的制定,同时也便于管理,却不利于实习效果的最佳发挥,如生产实习时间有3周,3周的时间学生只能了解工程某一施工阶段,而且现实中学生也不能进入工地的外业作业。因此可将实习时间划整为零分散下来,如每周固定1~2天的实习时间,学生可在工地上看到工程的进展,在项目管理处通过管理资料了解项目管理过程,熟悉某种结构型式全部主要分部工程的施工方法与组织。

这样安排教学计划是可行的,只是指导教师工作量会比较大。指导教师需根据工程特点、工程进展制定实习计划与实习任务,同时需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并检查实习效果。

(二)开设专业综合实训课程

改变课程实践依附于理论课程的现状,开设以工程实践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实训课程,促进不同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程间知识的融合,使学生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多模块的课程实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基本技能型实训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基本技能,前者包括如工程认识识别、工程图纸识读、工程测量与工程制图等,后者包括建筑材料实验、工程施工技术、房屋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等。在安排实践课程项目时以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为目标,进行专项技能训练,突破课程的局限。如进行房屋建筑构造实践课程时,可采用:现场教学—实地测量—资料查询—设计制图的教学模式安排,以掌握房屋建筑的构造功能与要求为实践目标,在此过程中综合运用工程测量、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等理论知识,实践学习过程变成应用知识的过程, 从而形成丰富、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

2.专业运用型实训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因此专业运用实训课程也应以工程咨询业(如设计、勘察、监理、造价、保险、项目管理、可行性研究等) 的职业能力与要求为依据,以工程建设程序为主线,以工程项目为核心,将现代工程管理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的综合专业实践课程。如工程造价实践课程:涉及的实践内容包括项目决策阶段所做的投资估算(它是制定融资方案、进行经济评价以及编制初步设计概算的依据),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设计概算,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施工图预算,施工过程中进行工程款结算,以及在竣工后进行工程项目决算。根据以上造价过程,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一个真实工程项目,学生通过对该项目各个阶段进行造价确定,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加深对工程经济、工程结构、工程施工、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

专业运用型实训课程也可按工程实施单位来考虑,如从施工企业角度,在工程实施阶段开设的工程管理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包括:工程施工预算编制、施工图预算编制、工程投标报价文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编制等。专业运用型实践课程在实训中以组为单位安排,在综合实训环节,学生不仅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合作精神,在一个项目团队中,不仅要考虑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真实工程中,还要考虑如何将自己的任务与团队其他成员的任务组合起来,共同完成综合实践,在此过程中强调学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3.发展型实践课程

所谓发展型实践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工程管理发展某些前沿问题所作的深入实践,如有些学生会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作相关研究工作,或针对中国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就将来发展情况作针对性专业实践训练等。

(三)加强毕业设计管理

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选定的课题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加强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可通过设计课题选择、过程考核管理、成果考核等多种手段开展,使学生能通过毕业设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不仅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丰富和发展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使之转化成更高层次的经验、技能。加强毕业设计管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设计思想, 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学习、掌握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或者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设注意事项

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设应贯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的方针,应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增强系统综合性,体现实际工程特点。实践项目内容只有增强系统综合性、提高关联程度才能更接近、更符合实际工程的特点,才更能模拟实际工程管理工作,这样的综合训练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 实现与工程企业管理工作“零距离”对接,更快融入工程企业,参与工程决策管理。

第二,依托具体工程,增强实践效果。实践表明,依托某真实的具体工程项目的实践项目,能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具有更好的实践效果。

第三,仿真模拟实践,突破空间限制。合适的典型工程往往受到空间、时间的局限而变得可遇不可求,而仿真模拟工程实践不仅突破了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活动空间的局限,而且可使学生了解规范与传统的不同要求,掌握一个完整工程核心业务的手工与软件计算思路与技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管理软件工具更好应用、服务于工程管理实践。

第四,针对执业资格制度,实践目标明确。执业资格准入制度是国际化的要求,相应的资格考试有很多,工程管理专业有造价员、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房地产评估师等,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当前开设课程的知识内容与这些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是相适应的,在实践项目内容安排上也有意识地围绕国家职业资格要求,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对国家相应工程管理类执业资格要求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所了解,培养学生尽早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五,课程考核方式、标准应根据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制定。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是多元的,因此,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考核方式也不应一成不变,如可参加造价综合实践的提交造价咨询报告、参与施工管理实践的提交项目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参加工程管理等。教师根据学生在以上过程中的表现并结合成果报告质量打分。因地制宜的考核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锻炼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可行性探讨

工程管理专业新实践教学体系形式上打破了原实践教学体系的格局,但它并非是横空出世,它建立在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研究实践的基础之上,是对现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整合优化,也是在学院教师近年实践工作基础上的经验提炼。

新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需要有能满足实践要求的实习基地,而学院借助校友会等途径建立大量关系良好的实习基地,能满足工程管理专业所涉及到的实践需求。在工程管理试验室建设方面也花费了大量资金,拥有现代工程管理所需要的各种软件、硬件装备以及相关培训设施,可供我们开设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时使用。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将会使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利用。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对指导教师要求较高,需要指导教师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与指导经验,而专业教师基本都参与过工程实践,有深厚的工程背景,且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奉献精神,如教师近年来自发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参加江苏造价员考试和全国算量大赛等活动,成绩斐然。工程管理专业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必将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以学院现有的资源条件其实施也是完全可行的,目前所欠缺的是教学计划制度的正式制定。

五、结语

目前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已具备必要条件,它能提高学生工程管理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现代化工程管理人才。但实践教学体系的良好运行还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需要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资源保障系统,如实践课程计划制定与教材编写、现代实验室建设维护、实习基地建设维护、师资实践经验培养、综合平台建设等工程管理专业资源保障工作每一项都很重要。

参考文献:

[1]瞿焱. 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J]. 经济师, 2008(3):107-108.

[2]曾德珩, 曹小琳.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11(1):119-122.

[3]宋永发.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 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05(6): 8-10.

[4]董肇君.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 天 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8(3):75-80.

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YU Fan-jing, ZHANG Min-li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0, P. R. China)

第7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58-02

近年来伴随着院校转型,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满足新装备发展和岗位任职需要的任职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鲜明特点就是强调教学活动实施的实践性。不论是学历教育,还是任职教育,实践性课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此,学科点不断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在课程设置、基础条件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开展持续的研究工作,对于推动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促进学员提升实践能力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一、实践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个人训练的施训要求。为深入贯彻强军目标的重大战略思想,院校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确保军队院校培养的人才初步形成个人能力,基本满足第一任职岗位的需要。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个人训练内容在理论和实训等方面作了十分详细的规定,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内容和参考指标。围绕施训要求,积极开展军事院校教育改革,是推进院校教育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的重要保障。

2.我系开展实践活动的现状。通过“2110工程”一期和二期建设,以及三届维修技能竞赛电工专业条件建设,我系现在能够开设电站自动化综合训练、电气控制线路连接、电力拖动装置排故等实践性课程内容。然而,随着舰艇装备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部队对人才能力需求在不断提升,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应用,也使原有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等环节面临新的挑战。目前我系生长干部的非合训专业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只涉及到了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大部分内容,而一些指挥类的实践性课程根本没有涉及。任职培训专业虽然比学历教育多设置了若干实践性操作课程,但离培养方案规定的严格标准仍有一定差距,如课程设置内容不够系统,有些课程没有相应的配套教材,教学方式也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发展方向,直接影响了学员专业素养和第一任职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现状,学科点要积极开展电气工程专业实践体系建设研究,紧跟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当前现状和未来需求,按照大学转型建设发展的要求,针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岗位特点,在实践性课程体系、教材和实践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推进改革建设和创新发展工作[1]。

二、实践体系建设的内容

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中考核的具体要求,确立突出实践的教学观,形成与学历教育及任职岗位实践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军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科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及其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为了达到充分提升电气工程专业学员实践能力的目标,培训体系建设工作将围绕三方面展开。

1.任职技能实践体系建设。首先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内容,深入分析部队的实际需求。由于学员今后面临岗位的多样化,有必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共性和个性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面向岗位的任职技能训练体系建设。

对于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而言,面向岗位的任职技能是一项基本要求,即要求学员全面达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标准。目前,合训和非合训学员完成了电气工程方向的一些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科目,任职培训实践内容则主要面向装备、面向岗位。我系开设的“电机与电力拖动”课程实验、“舰艇电力拖动控制装置”课程实验、“舰艇电站自动化”课程实验等单元实验以及“电机实践”、“电气设备综合实践”等实践能够满足上述人才培养方案标准中的部分内容,但也有部分指标无法达到,因此必须秉承人才培养方案精神,紧密联系舰艇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等领域技术的最新发展,研究舰艇电工岗位操纵和其他维修管理工作相关实践内容需求,积极开展面向岗位的任职技能实践体系建设[2]。要本着系统化、科学化的观念,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合理设置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让学员将所学理论和实际动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员任职技能的有效提升[3]。

2.创新实践体系建设。“创新实践体系”是在“任职技能实践体系”上的一个有效拔高和提升,要求学员在熟悉“电机学”、“舰艇电力系统分析与设计”、“电气传动控制技术”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科学技术与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在电气工程专业领域进行分析论证、技术革新和学术研究的初步能力,以及具备本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素质。通过创新实践训练体系建设,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积极引导学员参与一些课程设计、自主研讨、竞赛项目、课题研究等实作环节,完成电气工程学科专业理论、思维和实践训练,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员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员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有效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目前我系突出优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在实践课程设置上,逐步增加课程综合设计环节,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设置了“电气数字控制系统综合实践”、“电气传动控制技术综合设计”以及学员毕业设计等实作环节,较好地推动了创新实践训练体系的建设工作。但在创新实践课程的设置及内容安排上,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增加[4]。另外,在实验室条件方面,通过前期建设,积累了一部分创新实践所需的设备和器材,这些场地有效地支撑了实践课程的开展。但由于场地和规模等限制,训练功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创新实践教学日益发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

3.考评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在理论和实作项目上作了较为详细的考核评分标准,紧跟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开展实践能力考评体系建设,是检验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优劣的重要手段。以考评促发展,也是推动本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效措施。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方法,研究确定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估原则,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细化实践环节的分类,既要看重结果,也要关注过程,并根据分类权重,通过学员的过程表现和实验结果,制定出合理的考评方法和评分制度[5]。

我系通过实装操作、技能竞赛平台考核、电路产品设计等一系列方法和手段,对学员实践成果进行检验,已经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对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考核要求,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我们需要在发扬以前较好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践能力考评体系建设,真正发挥考核的作用,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到各类自主科研、动手设计、军事指挥、组织管理等各类实践性活动当中,使学员逐步养成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良好习惯,为第一岗位任职打下良好的工程技术和领导管理实践基础。

三、实践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法及措施

1.体系建设的实施思路。贯彻落实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提高学员能力的要求,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着重加强学员实践、自学、创新、主动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突出军队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特色。针对以往实践性课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对策,构建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员各项能力的培养[6]。

2.体系建设的主要方法和措施。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梳理实践体系应涵盖的内容,针对部队需求,以及以往实践课程教学活动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尝试引入新的实践课程教学组织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坚持因材施教,建立高效、开放式实践教学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部队实际装备操作使用的全面对接和融合。面向任职岗位需求优化调整训练任务、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教学改革措施和手段,并要通过实际教学实践进行验证。

本教学改革项目将由本学科点统筹安排,以课程负责人及其教学团队为主体,针对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围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建设、考评体系建设、教学资料文档建设及实验室条件建设等方面展开工作。

四、结束语

对现有的电气工程专业进行实践体系建设,将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相关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全面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一是实践课程规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及考核机制建设将更加趋于完善,更加能满足人才培养方案的施训要求;二是通过教学改革,能够在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创新与教学手段建设、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建设等方面产生重大效益,能够形成较为完整的本专业实践教育体系;三是通过教学改革的辐射作用,推进实践类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及实验室建设跨上新台阶,更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通过该实践体系建设的改革研究工作,将有效推进实践教学手段建设、实践教学文档资料建设及实验室条件建设,显著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水平。另外,本研究工作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产生的一系列成果能够推广应用到其他相关课程的改革建设之中,尤其是对于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生萍,李宗范.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推进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3):114-117.

[2]沈洪斌.突出军校专业特色建设现代光学实验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91-94.

[3]霍文兰.高校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榆林学院学报,2010,20(2):105-107.

[4]黄果,吴恒玉.电子类实验教学的现状与解决途径初探[J].装备制造技术,2010,(3):185-186.

第8篇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教学体系;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吴韶波(1970-),女,江苏常熟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系,副教授;李振华(1977-),男,吉林长春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系,讲师。(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级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ZD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51-03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性质,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嵌入式、分布式信息处理、网络与无线通信、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对任何需要监控、连接或互动的物体和过程进行实时的采集,得到有关声音、光照、温度、电压、力学、位置等信息,通过选择各类网络接入,从而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突破领域,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物联网将会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等十大领域重点进行部署。

随着物联网产业迅速膨胀,高层次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供不应求。预计5-10年后物联网的产业规模将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的教育势在必行。2010年教育部首次审批通过了物联网工程新专业,几年来,全国已有近千个学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各个学校原有学科优势不同,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其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在此,重点介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新办物联网工程专业在教学体系建设中的有关思考。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涉及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具有时代特色鲜明、学科交叉基础雄厚、产学研用结合紧密、系统工程能力突出的工程化特色,既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更注重锻炼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注意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学习,具有深厚的理论与广泛的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其目标是培养掌握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和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通信、电子、控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以物联网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控制、信息安全、系统工程等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为应用平台,以物联网工程领域为应用目标,重点突出我校在通信传输与信息处理方面的技术优势,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能胜任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物联网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维等工作的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

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跨度较大,是发展中的集成创新型技术。目前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都难以满足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需求。因此,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必须处理好物联网技术体系与知识体系的关系、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关系、课程设置与已有成熟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学生能力培养与学校办学特色的关系,以及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精通的专业知识,勇于创新和实践。

1.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

物联网产业的涵盖面极宽。整个物联网的技术体系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各层次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应体现出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关键技术,如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无线传感网、无线通信与网络、软硬件、智能信息处理和安全隐私等技术,其核心技术是嵌入式。结合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四个层次,可以从信息感知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应用四个环节进行课程的有关设置。信息获取包括传感器以及信号检测相关知识;信息传输包括网络、无线通信、通信协议等;信息处理则包括数据融合、云计算、安全等。

2.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物联网技术和产业正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物联网工程专业才开办几年,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在国内外都没有成熟的先例可以借鉴。经过广泛的调研与论证,听取早期已经介入到物联网及其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以通识教育规范、专业基础扎实、专业应用精选、实践环节突出为指导思想,本着充分发挥本校已有学科基础与优势,从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所需的能力要求出发,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取舍。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专业课程体系围绕涉及到的学科知识领域和知识点,尽可能多地对专业知识体系进行覆盖,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索,课程之间相互支持与衔接,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基础,外语四年教学不断线,包括三大必修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在此之上有选择地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物联网的领域应用模块课程(见图2),配合实践教学体系可充分体现突出我校通信传输与信息处理特色,体现出当前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内容;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的主要特色,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联网感知技术——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物联网控制技术;物联网传输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传感网原理及应用;物联网处理技术——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该课程计划引入企业专家进行授课,培养学生对专业产业的兴趣,激发创业意识,加强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3.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关系,如图3所示。实践教学从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到综合创新、工程实践逐渐提高,四年不断线,除了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核心课程实验包括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传感网原理及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物联网控制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等课程的课内实验;综合课程设计包括感知、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多个课程设计与独立实践环节;充分突出了实践教学在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作用。实践课程包括选修(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实践课程,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挑战自我,勇于创新,提高学习目的性和主动性。

4.教学体系具体实施的一些措施

目前,在实施培养专业创新人才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新的问题,还需要从4个方面加强。

(1)加强学科交叉,培养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集成了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化等多个专业的知识,科研与应用性极强,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解决的方法:一方面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鼓励教师取得行业培训、认证证书,加强企业实习,尽快全方位了解物联网专业的基本技术;另一方面可优先引进本、硕、博有跨专业学习经历的人员担任新教师,进一步加强科研能力,对相关专业知识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会有较深理解。

(2)统一课程内容,避免重复教学和遗漏重要知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涉及多个交叉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上难以抓住重点,教学内容可能会出现多门课程有重复知识的现象,需要多门任课老师仔细讨论,区分在哪门课重点讲授,避免多次讲多次讲不透,或者大家都不讲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某门课程是原来多门课程的浓缩,如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内容集中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等相关内容的知识,需要根据物联网特点,明确基本概念,简化内容,为后续嵌入式课程的开设打好基础。

(3)汲取多学科精华,加强物联网专业教材建设。专业建设中,教材的建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早期,由于专业刚刚建立,可以找到的物联网专业教材较少,各个学校纷纷出版自己的教材,但这些教材良莠不齐。解决方法:一是需要进行一定的分析比较,找到适合本校学生使用、口碑较好的现有教材,并针对本校专业特色和需要适当修改教学模式;二是吸取现有教材优点,在综合必要教学内容以及物联网技术研究发展最新成果的基础上,自主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

(4)贯穿整个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物联网工程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工程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以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进行理论教学,还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时数,保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及科研项目,学以致用,培养兴趣,以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综合实训以项目案例驱动,促进学生在知识掌握、动手实践、团队合作等多方面得到锻炼。

三、结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设立的新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得科学、合理、可行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本专业制定的教学体系在理论课程中既考虑学生出口,包括传统相关专业的核心内容课程,又有贴近前沿的现代技术的大量课程;实践环节比例占到22.75%,通过大量的实验与课程设计使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得到加强;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在科学文化、思想道德、身体等方面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忠望.“物联网工程”新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109-110.

[2]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1):26-29.

第9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内容;试验能力;混凝土外加剂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7603一、土木工程材料内容体系的历史变革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中国高校土木类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体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3—1978年),引进与消化阶段。由于建国之初,国内经济和科技水平较低,无先例可循,早期教材采用翻译版的苏联教材[1]。此后期出现自编教材,基本沿用苏联的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侧重于石材、矿物胶料、烧结材料、金属、沥青等材料的生产、性质与使用。

第二阶段(1979—1999年),自主编制与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科技水平提高、与欧美科技文化交流深入,以及现代材料学分析方法的引入,教材对建筑材料进行了明确分类[2],阐明了材料组成、结构与性能的本构关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配合当时土木类人才培养方案,出现了建筑材料、道路建筑材料、水工建筑材料等课程名称,以适应不同的专业需要。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改革与调整阶段。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末对专业设置方案进行了调整,把原来的建筑工程、道路桥隧、给水排水、水利水电、港口工程等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2000年,出现了以土木工程材料命名的教材[3]。新的土木工程材料教材出现了较大变化。一是内容有较大的包容性,在原来建筑材料基础上增加了沥青混合料、高分子材料、纤维增强材料、高性能混凝土,建筑功能材料有较大扩展;二是内容出现了层次性,有高等学校教学版、有应用型普通高等学校版;三是内容体系出现了不同的组织方式,有按递进式组织顺序,如材料基础基体材料结构及结构增强材料复合材料材料的选择与评价[4],也有按并列式顺序,如材料基础无机胶凝材料无机复合材料有机胶凝材料与复合材料金属材料功能材料材料试验;四是教材编写走向大众化,原来只有少数名校师资才有能力编写教材,到如今教材编写日益走向大众化、平民化。二、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张新胜,胡习兵,马远荣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体系建设探讨

(一)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教材篇幅的有限性

“大土木”概念的提出使土木工程材料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如:路面工程中的沥青混合料、路基与地基中水泥石灰稳定粒料材料、房屋建筑工程中的保温隔热及其他建筑功能材料、隧道工程中的速凝材料、水工建筑材料的防腐设计与控制等。由于需要学习的内容多,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造成了教材编写时要删除许多重要的教学内容,造成了内容体系的不完整,专业宽口径教育理念难以体现。

(二)土木材料的发展性与教学内容的滞后性

土木工程材料的新发展丰富了土木工程材料内容体系。如:传统混凝土,包括水泥、粗、细骨料、水四大组分。由于混凝土外加剂能使混凝土性能和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因此,被称为混凝土的第五组分,是混凝土技术的重大突破。当今,外加剂技术日新月异,聚羧酸系高性能外加剂普遍应用,对此大部分教材都未提及。对于外加剂部分内容,目前教材只停留在一般性介绍这个层次,对外加剂对水泥的适应性机理、外加剂的合理掺量、外加剂与混凝土性能的联系、外加剂的检测等内容未作详细介绍。同时,对于一些外加剂对混凝土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在教材中交代清楚,防止滥用和误用。

近年来,为了调节和改善水泥的性能,提高水泥产量,综合利用工业废渣,在磨制水泥时基本都加入了一定比例的天然或人工无机矿物质混合材料。在混凝土配制时,常直接用磨细的无机矿物质材料取代部分水泥,称为掺合料,使其成为混凝土的第六组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第六组分开展了广泛研究,有学者提出六组分设计法。双掺或多掺法在个别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经实践证明具有较好的效果和意义,这些内容值得引入教材加以阐述和学习。

对于土木工程中的功能材料,如合成高分子材料、装饰性材料、绝热保温材料、复合材料、绿色材料等内容,近年来发展较快,教材为缩短篇幅,对压缩精简内容在课堂中一般不作深入讲解,仅停留在概念介绍的层面,使得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显得抽象空洞。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材料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主要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质与应用,明确工程材料性质与材料结构的关系,为实现和改善材料的功能进行一定的材料设计,在工程中能对材料进行检测和质量控制。材料的结构与构造、材料的参数与性质、材料的设计与配制、现场的检测与控制等环节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环境条件不同,材料选用不同,设计目标差异很大,这就要求该课程应偏重于材料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目前,土木工程材料在应用教学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重理论轻应用。土木工程材料教材内容体系主要集中阐述各种材料的性能特点与技术性质,工程应用虽有介绍,但结合实际工程特别是典型工程的案例实践不多。如:混凝土的配合比与试配,即是同一配合比,在不同的地方材料或环境条件下,三参数相同,配出的混凝土性能会大不相同。或者说,实现同一目标的混凝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配合比会有较大区别。由此可以看出具体工程试配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混凝土设计不是仅凭三参数就可以决定混凝土的多组分,配合比设计需与具体组成材料环境条件相结合。

二是,教材提供的部分参数不一定合理。如在混凝土坍落度的选择上,由于现代机械化施工的普及,从实际工程应用看,教材提供的数据较少,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借鉴。如在混凝土试配过程中,强度对水灰比非常敏感,水灰比变化0.01,强度就会有一个等级的差别。对于确定的试验室配合比,由于试验室的试验小样与现场大样存在差异,在实施时需要结合现场情况作调整,建议引入砂率、水灰比的界限值概念。

三是,教材中试验与检测内容科学性、规范性有待提高。如水泥的细度试验,教材未讲清楚试验结果修正的问题,结果使得同一批次的水泥,不同的试验组,试验结果差别很大,与实际不符。又如混凝土试验,试验室养护条件不到位,学生试验结果缺少说服力。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科学工作态度和规范化操作习惯的养成。

要使教材内容对工程实际有科学的指导作用,需要对教材中的不合理概念、理论、经验数据进行修改和更正,加强材料的工程应用与试验方面的调整与教学[5]。

三、教学内容及其体系的分解、增减、深化和建设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中建造各类工程设施所用材料的总称。材料种类繁多,涉及的学科领域广,形成了庞大的土木材料内容体系,以至于目前的教材只能对其作定性的定义。要建设完善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内容体系,需要对内容体系进行适当分解、深化、组合和重构。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内容体系的扩展与组织

为满足国家建设形势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需拓宽学生知识面。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要在建筑工程专业、道路工程专业材料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必要补充。如:增加高性能混凝土一章,内容包括高强度混凝土、大流动性混凝土、掺混合料混凝土、水泥净浆等设计、生产、检测;针对道路工程增加无机结合料、土工材料、速凝材料等内容;针对材料的耐久性,增设材料耐久性设计与控制章节。

内容组织方式上可分册设置教学内容,上册设置土木工程材料各专业方向的共性内容,下册安排高性能混凝土、新型土木材料(宜淡化“新型”二字)、沥青混合料、无机稳定材料、土木材料的防腐与控制等内容,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要求学生分阶段有选择地进行选修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分解

由于水泥混凝土章节含有水泥的选择、集料的性能要求、混凝土的和易性、混凝土力学及变形性能、耐久性、外加剂、混凝土的配比和检测评定内容,内容篇幅长,课时量大,造成各章教学学时相差悬殊。笔者建议把集料部分与石材一起单独设章,充分体现集料在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和水泥稳定粒料等复合材料中的地位,对集料材料性能与应用可充分阐述。同样,沥青和沥青基复合材料也可分为两章,以适应不同专业方向选修需要。

(三)教学内容体系的深化

对于高性能、高强混凝土而言,外加剂的性能与质量决定了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因此有必要深化混凝土外加剂的教学内容,增加外加剂与水泥的相溶性理论[6]、外加剂选择与检测方法等教学内容。此外,适当增加储能调温新材料原理、性能、设计与应用等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的介绍。通过收集整理土木工程各条战线上资深专家学者的理论成果、应用经验,认真组织教材编写,使教学内容既有一定的深度和可操作性,又可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指导。

(四)加强应用与试验检测内容建设

结合工程实例和试验检测部分内容,突出土木工程材料基本性能与工程应用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与工程材料应用能力。加大工程材料应用例题设置,通过讲述实际工程案例,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材料的基本性能与工程应用特性。对于试验部分教学内容,应规范试验程序、改善试验条件、增加部分新试验,培养学生科学、客观、规范、严谨的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 B.г.斯克拉姆塔耶夫.建筑材料[M].1版.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53.

[2] 黄伯瑜,皮心喜.建筑材料[M].1版.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3] 陈志源.土木工程材料[M].1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 王立久.建筑材料学[M].3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