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9:16: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价值链分析
每一种产品从设计到最终上市到达消费者的手中,需要经过许许多多个相互有着密切联系的环节,这就是企业家们口中的作业链。作业链不仅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更是一种产品的价值和增值过程,这样便形成了战略竞争上的价值链。所有的企业都会处于本企业所属的行业价值链中的某一个阶段,不仅如此,连每个企业的内部都可以分解成多个价值链。从企业的价值链入手分析,可以很明确的认识到每个产品价值链上的成本和效益。每个企业的战略目标不同,所以在每个产品价值链之间各环节也是有所不同的。
(二)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可以简单的分为两个层面:—是从企业的具体生产过程来分析成本动因;二是从战略方面来分析成本动因。成本动因分析已经不再像是传统的成本分析,传统的成本分析范围相比较成本动因分析更加狭隘,所以成本动因分析取而代之,应用的也更广泛。成本动因分析和企业战略相结合的来分析能够发现更多的潜在的成本问题。
(三)战略定位分析
某一个特定的区域或地域内,以此来建立本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利润。所以一般集中战略是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的一种衍变,因为集中战略的目标只是一种特定的服务。
二、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可促进性成本战略发展的管理相结合
一个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即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上利于不败之地。而使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即是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的竞争中占有有力的优势。同时战略成本管理也是拓展核心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一个企业核心能力的提高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从内部来看,企业只有将所有活动的累计成本比其他竞争者来的低,才算是占有成本优势。同时要想得到较高的超额收益,需要成本优势不能因为售价高于竞争者的价格而被抵消掉,这样就会获得超额收益了。要想获得成本优势的战略价值,则需要企业的持久发展,而持久发展则需要企业的成本优势的来源是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一个企业的永恒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则是成本的领先,如果成本不占优势的话,那么企业是不可能在现如今的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的。战略成本不是说简单的降低绝对成本,而是在成本管理的方法和领域上探究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从成本发生的价值链上的每个环节进行深刻分析和有效设计,从最根本上来改变企业的成本结构,进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原本的战术成本管理现如今已经变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看似相差一个字,但这里面的含义就相差许多了。成本管理的重点从原来单纯的减少企业经营活动成本转为在成本整个价值链上长久持续的管理成本,进而谋求企业的最大利润化,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战略成本管理将企业内部价值消耗与外部环境相结合,将成本问题放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进行分析,即在整个社会市场环境中。这要求企业将眼光不仅仅放在自己生产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价值链的比较,同时也要研究市场上对于产品的要求情况和用户使用该产品情况结合分析。同时,战略成本的管理需要对各种战略成本的动因进行深刻分析,通过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两方面对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总的说来,战略成本管理是以市场为中心导向,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加上科学技术对成本进行综合、全面而灵活的管理。
构建战略成本管理的框架,首先需要分析战略环境,通过对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进行考察分析,进而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动向;同时在框架的构建中也要加入战略规划的内容,战略规划包括成本管理的方向、成本管理的策略;接下来就是对成本管理的战略进行实施和控制过程,这一环节是漫长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控制包括前向控制和反馈控制,控制内容包括企业、单位、流水线的全过程控制;最后一部分是对战略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战略成果最明显的表现即是对业绩的分析,做好业绩的考核、评价和反馈、调整及激励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战略成本的管理有着思想和理论方法上的统一,这使得他们紧紧的融合在了一起,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能够更加长久的发展下去。
三、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意义
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意义分为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下面对两方面的意义做以介绍。
(一)理论意义
相比较那些成本战略管理水平先进的郭襄,我国的企业成本战略管理还是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也比较局限于战术的成本管理,极少的会涉及到战略意义上的成本管理。所以,在一个崭新的企业竞争环境下去采取成本战略管理的方案是非常重要的措施。除此之外,必须进一步理解成本战略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的研究,还要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进行一定的理论上的指导,这样才能加快企业的成长步伐。
(二)现实意义
在成本管理发展中,成本的战略管理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一种进步的结果。成本战略管理的实施也是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管理过程中必定要实行成本战略管理。利用成本战略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业绩,使企业的经营变得更强有序。研究成本战略管理具有着非常高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看出,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是一种必然趋势,将来的各个公司里面,都会实行战略成本管理这一措施的。
四、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并没有完全顾忌和考虑外部的市场发展情况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战略成本管理,同时它与外部的经营环境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首先与经济变化有关的是消费者的市场,另外一个重要的关系则是信息技术的变革,这两者都举足轻重,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成本管理的传统方式会比较局限于某一方面,比如生产领域,这样就会忽视了对此产品开发,销售以及售后等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的控制了,这样以来也就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的需求了。另一方面,现在的企业对于计算机的运用已经形成了比较大的依赖,所以以电子技术的改革的最大特征就是计算机的普及,这样的结果就是给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因为现在的计算机处理速度快,储存信息量大,信息反馈速度快,这样就可以非常有效的帮助企业增加业务处理能力,对于成本的预测以及核算等都有着非常高的价值和意义。不过不是所有企业家都有非常高的觉悟,有的依旧没有发现这一变化,仍然是靠着传统的人工操作,这种方式已经很难再去适应这个现代化的成本战略管理的要求了。
(二)缺乏成本约束的激励方案
当一个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制度完成时,并不代表管理者们会按照这个战略成本管理制度进行实施,导致在实施过程中与最初设想差别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严格有严格的条例来制约管理者们以及员工们。内部牵制制度是企业家们非常需要考虑的一个部分。设想如果企业管理者们可以随意的改变成本的资料和报表。就会使得成本资料变得混乱,破坏了战略成本管理的正常运行和实施。同时有良好的制约条例的话,可以提高员工们的积极性。
(三)企业的技术水平制约了成本的降低
成本的高低与技术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提高技术水平也是一种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管理者们若想真正提高战略成本,首先需要提高该企业的技术水平才可以。
五、对提高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的一些建议
(一)提高战略成本管理的技术支持
一个企业若是有先进的管理技术的话,对于战略成本的管理是最基本的要求,首先我们要建立起完善的网络平台才可以,不仅仅是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还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因为成本战略管理的涉及面非常广,它所需求的信息量也非常大,更重要的是它还需要随时对其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有效的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析工具
控制员工的向心力。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全体员工都成为成本战略管理的主体。战略成本管理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以人为本,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以激励的方式来获得最大的利益。
控制产品设计。在每个产品的设计以及研发过程中,企业关注的焦点就是如何控制产品的设计。每一个产品的设计就能决定该产品上市以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小。只有保证了产品设计和研究开发的的成本需求,才能更好的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员工激励
企业应该制定一项员工工资增长的比例对应效益增长比例的政策,简单地说就是该企业的效益增长,那么员工的工资也会随之增加,反之就员工的工资也减少相应的比例。这样就让每一个员工都知道一点:只要企业上下所有员工一起努力,企业的效益增长了,工资待遇也会随之增加。一个想长远发展的企业必须制定出一些必要的激励措施。
六、总结
【关键词】商业银行 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战略定位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中。笔者认为:商业银行所需要的各种策划和持续不断进行的各种资源的组织和配置活动,就是战略定位。换角度而言,商业银行战略定位就是将银行的发展愿景和目标,通过系统化的规划方法,形成商业银行经营方向的具体指导目标,并通过在商业银行不同层面的沟通和协作,在商业银行各层面形成一个有共识的战略行动纲领。
成熟的战略管理理论认为,战略管理是由环境分析、战略定位(选择)、战略控制(管理)等三个不同阶段组成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现行环境分析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来源于原城市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城市企业和居民投资入股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由众多法人机构合并形成的一级法人单位,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自1995年国务院决定在大中城市组建地方股份制性质的城市商业银行以来,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舞台上开始了艰苦的历程。多年来,城市商业银行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又背负了沉重负担,暴露出诸多问题。从功能上讲,城市商业银行是商业性金融服务机构,因此,它首先应该具备商业银行的一般特点。同时,由于自身独特的发展过程,城市商业银行又有它自己独有的特点,这就是: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
(一)宏观外部环境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性调整、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职能不断转变,都为以按市场经济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城市商业银行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城市商业银行历史遗留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同时又面临着货币政策变化、利率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监管政策调整和完善等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使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银行体系内部挑战、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制度创新的挑战、宏观政策调整和金融监管进一步严厉的挑战。
(二)内部资源
其劣势体现在:资本充足率低、不良资产率高、单一城市制经营、贷款风险集中度高和产品创新水平差等问题。
二、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是以某一城市为服务区域的商业银行,具有地域性特征。因此,作为区域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把自身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所在城市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为城市商业银行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应与地方经济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与区域经济获得双赢发展。
(一)市场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
城市商业银行一般处于各地的中心城市。城市商业银行历史上形成的独特的地方特征、特殊的股权设置、与地方政府联系密切所具有的信息优势等条件,使城市商业银行更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只有利用与地方经济的交融性,密切保持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方向上的一致,才能敏锐捕捉地方经济的脉搏,寻找到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才能进一步在地方经济的极化和扩散中,扩大自身金融资源的支配范围,实现共生共荣。
(二)服务对象定位为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
首先,作为城市商业银行,必须为本城市发展服务,为本城市居民服务,受到本城市居民的欢迎,才能得到基本的发展。其次,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激励机制作用下蓬勃发展,其规模、效益在国民经济中愈加重要。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从业人员本土化、与客户地域联系密切、熟悉客户资信与经营状况,容易对地方中小企业进行监督,可以充分保障放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提供服务的效率。因此中小银行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具有比较优势。
(三)业务方向定位为发展零售业务
从广义上说,零售业务范围包括与个人和家庭生活直接相关的金融服务、小生产经营者和小型企业的自然人提供的各类小额金融服务,从业务类别上说包括传统的零售业务和理财等综合性金融服务。发展个人零售业务,既是调整经营结构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中国社会财富新格局和居民金融新需求的需要,是着眼长远的发展定位。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控制
(一)银行内部管理战略
一是要完善资本补充渠道,优化股权结构,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二是重构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以事业部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管理。要通过全面或在部分业务领域推行事业部制管理方式,如组建公司金融总部、个人金融总部等,推进集约化经营。三是按照确定的战略定位重构经营管理机制。四是以价值链管理的观念推进银行再造,形成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并购战略
1.横向并购。横向并购首先应立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整合,即按照效率原则,撤并或出售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降低成本,实现集约化经营。其次,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可以进行并购,从而壮大规模,实现优势互补。第三,政策性银行之间以及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也可以考虑进行合并,如可考虑将三家政策性银行合并为一家,政策性银行在基本完成其使命之后可改组为商业银行或与商业银行合并。
【关键词】 智慧城市建设 理论思考 战略选择 渗透分析
引言:智慧城市属于一种新的城市理念,其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了信息技术,使得城市发展变得更加智能化、信息化,逐渐形成了一种高级化的城市形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缓解“大城市病”,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建设的“倍增器”。当前,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逐渐转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且还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这对我国产业革命的新一轮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理论思考分析
1.1是城市经济发展实现转型的“转换器”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各行业领域开始朝着高新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方向发展,将信息化作为引导,结合自身的知识优势,改革和升级产业结构,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高速发展,而且还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智慧城市建设使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其中主要体现在新型要素方面。
首先,新型要素主要就是城市发展中的要素发生了改变,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将人看作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基础,发]信息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和资本后盾,实现快速发展[1]。
其次,新型特征主要就是城市内涵发生改变,通常包括经济的持续发展、舒适安逸的生活以及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管理等。
最后,内容更新,主要就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内容发生改变,体现着与传统城市之间的差异,更加关注城市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建设。总的来说,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注重信息化的发展,如图1所示。
1.2是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
在信息化发展中,城市在各项工作的相互推动、相互协调下逐渐发展形成一种整体形态,如图2所示。城镇化在信息化发展中具有很大作用,能够作为一种载体形式促进城市朝着信息化方向迈进。分析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可以发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在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相互协调发展推动城市的进步和发展。而且信息化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影响城镇化发展中的生产工作,并且产生极为广泛且持续的影响效果,逐渐改变着城市的演变速度和空间发展结构[2]。同时,在城市居民生活、城市经济和治理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改变作用。
总之智慧城市可以说是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该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信息化发展中的基础建设,推动城市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二、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中的战略选择分析
2.1政府和市场相结合
政府作为有形的手,市场作为无形的手,它们二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同时发挥出政府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和市场所具有的调节作用,尽可能的减少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阻碍。首先,应该高度重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掌握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通过市场上的竞争机制和供求关系等优化各项资源,顺利完成各项建设工作,在实现技术创新发展的同时,加快智慧城市的前进步伐[3]。其次,充分发挥出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结合市场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创造一个健康的政策环境,引导智慧城市中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发展。
2.2推动技术创新和完善法律规范
由于智慧城市还属于一种相对较新的城市形态,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所以会面临着很多来自于信息安全、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风险。在具体建设中,要想促进智慧城市更好的建设和发展,首先就应该处理好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的建设工作。根据市场发展的具体状况,将政策有效的融入到城市发展中去,实施各项智慧项目,实现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建设工作。
此外,政府还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针对城市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推动法律建设的发展进程,加快法制化的发展建设步伐,为智慧城市建设营造一个健康的法制环境,确保城市建设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展开。
2.3实现金融和技术的创新发展
在智慧城市的有关工作中,应该要注重金融和技术的创新发展,将金融资本和技术资本进行有机结合,发挥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在城市建设中的推动作用,使得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方便、快捷。在具体的建设中,有效做好金融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工作,并且实现良好的对接,促进城市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首先,在技术创新中,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方面的工作力度,加快服务平台方面的建设工作,将企业与科研机构、各个企业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智慧城市提供更加优化的创新环境[4]。而在金融创新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大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方面的发展力度,将智慧城市中存在的技术创新风险进行分散,增强金融服务的水平,不断完善企业的融资体系和发展结构,使得企业拥有的融资渠道更加广阔,通过企业发展带动智慧城市实现更好的发展。
三、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智能城市和数字城市日渐发展成熟,再加上信息化的推动,逐渐形成了智慧城市这种新的城市形态,其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理念,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智慧城市有关建设工作,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完善法律规范;实现金融和技术的创新发展,推动智慧城市更好、更快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5:74-80.
[2]赵大鹏,张锐昕.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管理模式研究[J].电子政务,2012,11:49-53.
摘要:城市经营理论于20世纪80、90年代在西方国家形成并传入中国,在中国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城市经营理论的本土化过程,城市经营理论自进入中国起,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作为一种在我国发展不过二十年时间的新事物,城市经营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还不成熟,还有待完善。本文试对有关城市经营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梳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索城市经营理论在中国的科学化发展之路做一铺垫,同时也希望对于形成关于城市经营更加理性的认识,推动城市经营理论本土化的科学化进程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城市经营 城市形象 资源
一、城市经营思想的萌芽
20 世纪中叶,城市经营的思想就已经在国外萌芽。城市经济学作为研究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环境建设、交通运输、财政金融等方面问题的一门学科,涉及了城市经营管理方面的一些应用课题,主要就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城市经济发展中城市基础条件的改善进行研究,推动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一学科理论的指导下,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就如何运用市场机制来吸引民间资本, 促进城市硬件环境建设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模式, 从而为城市经营理念的形成和运作提供了经验。在这一阶段, 随着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手段的不断深入应用,学术界开始注重对城市这一经济中心的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并主要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融资问题结合市场化手段,应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了探索, 并逐渐形成了城市整体资产有效利用的观念。这些成果为城市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城市之间竞争的逐渐加剧,在如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提高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中,就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促销计划的概念,试图通过对城市管理措施的市场化改革来促进城市资产的市场化利用;同时期,出现了将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系统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事务之中的方法,即区域行销,并把城市视同企业, 以城市未来作为产品,形成了城市经营的最初思想。
二、城市经营概念界定
Short and Kim(1998)在区域行销的基础上研究总结出,当市场营销经过实践发展为一门科学时,结合城市管理的实践,就形成了城市经营的理念,在此基础上,Kotler等人对城市经营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界定,认为“城市经营是为满足特定目标市场需要而进行的城市规划过程,如果这种规划能满足企业及居民对城市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使得城市产品能满足潜在目标市场的需求,则能取得成功”[1]。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规划”,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对城市空间的规划过程,而是广义上包括对城市资源的运营、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等。
赵小明率先在国内定义了经营城市的概念,即“经营城市就是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自然生成资源、人力作用资源及其相关的延伸资源等进行有序的集聚、重组和运营,以完善城市功能和城市竞争力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认为政府是城市经营的唯一主体,体现了通过“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等途径涵税养源以增强城市财力基础从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理念。赵小明关于城市经营的界定也是为国内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并接受的观点。
谭昆智在《营销城市》一书中将经营城市的概念作如下界定:“经营城市就是利用市场营销的理念和方法管理经营城市,具体是将城市视为一个特殊的企业,将城市的未来发展视为‘产品’,分析它在全球性竞争中的强项与弱项,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确定其目标市场,包括目标人口、目标产业以及目标区域,并针对目标市场整合政策、资源、基础设施、环境、文化等相关产品和服务资源,以提升城市形象和促进经济发展。”[3]体现出“战略管理”的思想。
通过综合国内各种对城市经营概念与内涵的表述,全伟、饶会林等认为,“城市经营就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国内外市场直接、间接争取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各种经济行为”[4]并对城市经营作了狭义与广义的区分,认为,广义的城市经营是指城市对有形、无形的公共资产、公共资源和企业外部经济进行资本化和产业化的整体策划、营销和评价的经济行为;狭义的城市经营是指城市所辖公共部门对公共品的生产、供应进行资本化和产业运营的经济行为。
从以上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经营概念的界定看出,不同学者对城市经营的本质的理解不同,城市经营在国外最初是作为“为满足城市目标群体需要、从整体上提升城市形象从而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而进行的一种战略性规划过程而提出的,而国内多数学者则把城市经营理解为是对城市土地、城市基础设施等“实体资本”及由其所延伸的“无形资产”等各方面城市要素的“经营之和”。另外,有一部分学者把“城市形象”作为城市经营对象的一个方面。对城市经营内涵的理解上的差异,决定着其对城市经营主体、内容、方法的认识的不同。
三、城市经营的主体
(一)一元论。
在关于城市经营的理论研究和探讨中,持“经营主体一元论”的人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实际工作。李梦白在其论文中认为:“说‘城市经营的主体是城市政府’是正确的。因为城市经营的主持者,除城市政府能够担当外,谁也不能胜任。”[5] “从80年代初开始的我国城市经营的实践来看,城市经营是在城市主体地位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城市政府为适应城市发展环境的变化自上而下发动。虽然城市经营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经营中引入了竞争机制,但其从根本上是政府建设和管理城市、发挥其政府职能的一种手段。”[8]王振有在《关于城市经营主体问题的探讨》一文中从城市角度和城市经营角度详细并充分地论证了经营主体一元论的观点,他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整合的社会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公众可以通过投资获得基础设施的运营权,通过股权转让、承包、租赁、特许经营、委托经营等市场手段获取经营某些城市项目,但不能说,企业和公众因此获得了城市经营权。”[7]从城市经营角度来看,他认为城市经营对象的初始所有权、控制权、支配权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是这些资源的惟一产权主体,决定了城市政府资源配置的权威性;只有政府作为城市经营的主体,才能在首先满足公平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经营的效率目标。
经营主体一元论的观点从政府对城市中“可经营性资源”的所有权及政府作为唯一的权力主体的角度论述了政府是城市经营的唯一主体,把城市经营看作是一种“权力的运作”而非对资源的“有效运营”,将权力主体”等同于“经营主体”,而忽视了作为真正“主人”的城市公众的需求,及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城市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二)二元论。
学术界关于城市经营主体二元论的论述不多,但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的声音也不应忽视。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于洪平在其《城市经营主体当议》中坚持城市经营的主体是市场和政府双重性的二元论观点。他对政府是经营主体的论述和大多数坚持一元论的学者相同,即“政府是城市经营的主体之一,原因在于城市资源或产品的特殊性和城市经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要求。同时,他对市场是主体的论证也比较详细,他认为“城市经营的核心是采用市场化的城市经营模式,而市场化的城市经营模式首先要求市场成为城市经营的主体。”[9]
(三)多元论。
关于经营主体多元论观点,众多的理论文献和经验总结都认为,城市经营的主体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综合主体。“不能笼统地把城市政府定位为城市经营主体,如果由城市政府充当市场经济行为的“拍卖”、“置换”等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经营主体,则不仅是重蹈过去政企不分的覆辙,而且又可能使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出现新的空位和错位。只有把城市经营行为的外延扩大到诸如城市规划、管理等实践活动,并把城市产品的提供和管理也看成是城市经营的内容的情况下,城市政府作为城市经营的重要主体才具有更普遍和更长久的意义”。[11]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文明进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经营主体必然由过去的地方政府为“主角”向由与城市利益相关者共同合成转变。城市是全体市民的城市,所以城市经营的主体也应该是城市的市民、企业、社会团体和各级政府。Metaxas在其论文中提到“城市经营并非仅仅是政府为提升城市形象而进行的促销行为,它需要地方政府与公共部门的合作,及公众的直接参与。”[12]
四、城市经营的对象
关于城市经营的对象,不同学者由于对城市经营本质内涵的理解不同而持不同的观点。
(一)对城市资产的经营。
目前国内学者对城市经营的对象的认识基本上有两种观点,其一,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认为凡是城市中可经营的资产都可做为城市经营的客体,只是在对城市资产的内涵上有不同的表述。如以王志锋、李晓东等为代表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经营’的对象是城市资产,它包括:(l)城市有形资产:城市土地,尤其是对城市中的闲散土地,废弃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和升值。(2)城市无形资产:城市形象、城市知名度、城市品牌等。(3)城市延伸资产,如路、桥冠名权等。[13]”其二,另外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城市经营’的首要对象是城市中所有可经营的资源即包括了自然的、人文的、物质的、非物质的多种资源,显然大大超出‘城市资产’所能涵盖的内容,何况有些资源本身是根本不可能成为资产的”。事实上,这两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只是表述的角度有所不同,前者所讲的城市土地、基础设施等城市“资源”也就是指后者所说的城市“资产” 。
(二)城市形象。
V.A.Angelis与E.Gaki在其论文中将城市形象界定为:“城市中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所发挥的接近或吸引资源、市场及决策中心的功能”。[14]正如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开始注重对产品品牌和企业形象进行塑造和宣传,城市为能吸引更多的顾客,也需要树立、传播其形象。Kotler 通过对欧洲部分地区和城市的研究,将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归因于城市动力,而城市动力来源于城市的内在特性, 即城市形象。它是城市内外公众对城市总体的、抽象的、概念的认识和评价, 也是城市同公众进行信息交流、思想联络的工具[15]。Philo &Kearns(1994)等人也对城市经营中的这一重要内容进行了广泛探讨, 认为独特的城市形象能吸引媒体关注, 从而提升城市价值。根据Hall(1998)的定位说, 从外部来区分时, 城市是否具有良好的形象同经济发展一样受到重视。因此,城市经营的对象应是城市整体形象。
五、城市经营的方法
Ashworth等人认为城市经营应该坚持企业营销的理念,将促销过程视为城市经营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并对城市进行战略性分析与规划。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城市内在特质的调查与评价以识别城市愿景、发展目标、进行市场调研与市场细分以评估城市潜在目标市场、规划合理经营战略、策略及反馈程序等。
Metaxas等人认为城市经营理念及其实践应接受并采纳市场营销的“4p组合”策略,并根据城市经营实际及其与企业经营的差别,结合“人”这一城市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组成“5p”策略,认为其产品的生产体系为城市内在动力,产品为城市形象,其构成要素包括城市特质、经济活动、自然环境、服务、娱乐休闲、旅游等,城市内在品质即能够为城市创造竞争优势的特质[16];传播渠道涉及城市政府为使其形象吸引潜在目标市场或渗入新的市场领域而开发的关系网络。基于战略规划,城市与其内部组织和外部参与者建立起战略关系以直接并有效地传播其形象;促销是城市经营计划的最后一个阶段,Paddison指出促销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吸引投资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Haider等人认为广告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促销工具,另外,Metaxas等人认为公共关系也是塑造城市形象、吸引潜在目标市场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Short R.J and Kim Y-H,(1998),‘Urban Crises/Urban representations: selling the city in difficult times’inT.Hall and P.Hubbard,1998‘The Entrepreneurial City’,eds.J.Wiley a
[2]赵小明.经营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3]谭昆智.营销城市[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4]全伟.城市经营概念及其内涵刍议[J].经济师.2006(10).
[5]李梦白.再论“城市经营”.城市发展研究.2003.5
[6]彭卫.城市经营中的投融资方式创新. 中国城市经济
[7]王志锋 踪家峰 对城市经营的再思考 经济问题探索2002(6) 56~59
[8]王振有 关于城市经营主体问题的探讨 经济学动态 2004(3)
[9]于洪平 城市经营主体刍议 财经论丛 2004(2)76-79
[10]徐挺立 城市经营----政企“双人舞”中国房地产报 2003-10-20
[11]吴文斌 “城市经营”与时俱进之我见 长江论坛 2003(6)
[12] MetaxasPlace Marketing as a Tool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ity’s Competitiveness.
[13] 付晓东 关于经营城市的思考 城市经济 区域经济 2002(12)
[14]V.A.Angelis ,E. Gaki.The Effect of a Region’s Location on it’s Development.
[15]Kotler, P. & Asplund, C. & Rein, I. & Haider,D. (1999). Marketing Places Europe. PearsonEducation Ltd, London.
>>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市场关联与比较优势 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选择 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和区位优势研究 基于Weaver—Thomas拓展模型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理论思考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研究 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量预测模型构建 基于金融视角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体系构建 总部经济视角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低碳经济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思考 路径依赖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机制研究 低碳视角下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下的公私合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胡振华,黎春秋,熊勇清.基于“AHP-IE-PCA”组合赋权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7)
3.武瑞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管理研究,2012(2)
4.贺正楚,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5)
5.董树功.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产业特征的分析与思考[J].城市经济,2012(1)
6.贺正楚,吴艳,周震虹.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估指标的实证遴选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论坛,2011(5)
7.黄鲁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特性评价指标与标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7)
8.韩祺,姜江.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2(5)
9.贺正楚,张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几类产业内涵和特征比较的视角[J].学海,2011(6)
10.王先庆.产业比较优势:理论.模型.实践[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
11.Michael E.Porter.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5)
12.筱原三代平.产业结构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3.W.W.Rosto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A Non-Communist Manifest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0
14.赫希曼(A.Hirschman).经济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15.张良桥,贺正楚,吴艳.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以生物医药为例[J].经济数学,2010(3)
16.徐泽水.不确定群组决策的一致性调整及专家的赋权[J].运筹与管理,2000(9)
17.彭祖赠,孙韫玉.模糊(Fuzzy)数学及其应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8.樊治平,胡国奋.区间数多属性决策的一种目标规划方法[J].管理工程学报,2000(4)
19.Facchinetti G, Ricci R G, Muzzioli S. Note on ranking fuzzy triangular numb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1998(13)
20.徐泽水.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及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1.Xu Z S.Gu H F.An approach to uncertain multi-attribute decision-making with preference information on alternatives[J].Proceedings of the 9th Bellma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Uncertain Systems and Soft Computing,Beijing,China,2002
作者简介:
林宏杰(1980 - ),男,厦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模糊数学方法和决策方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064-01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酒店为了寻求发展,需要从酒店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出发,根据酒店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明确酒店的目的、经营宗旨和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总体发展战略,并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进行必要的适时调整,才能登高望远,把握战略全局,充分发挥酒店的竞争优势。从酒店战略管理的不同层次上看,酒店的职能战略是由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技术开发、生产制造、财务管理等战略构成的。在这些战略中,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是核心战略。
人力资源是相对于其他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名称称谓。它是酒店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总和。人力资源战略是实现酒店发展战略目标重要的支撑系统。人力资源战略通常泛指在酒店未来的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总体方向、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其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定位,将其细化为一个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工作计划。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酒店在对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以及各种相关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酒店的全局利益和发展目标出发,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和发展所做的总体预测、决策和安排。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受到管理者的普遍关注,成为酒店发展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原因是,首先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给酒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迫使酒店不得不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未来。其次酒店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把握事关全局的关键性工作,需要明确地指出战略的重点是什么。酒店的决策者必须懂得全局的规律性东西,学会指导和把握全局,才能有效地指导各个阶段的局部性工作。最后,现代酒店除了受到外部环境的压力,还面临自身的各种资源如何有效开发与利用的问题。特别是当涉及酒店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时,酒店不可能超越现有物资资料的占有情况,也不可能超越现有的财务实力和人力资源现状,盲目地做出某种超现实的设想。
因此,从上述实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因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势在必行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才庆武;人力资源管理与酒店经营战略[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4期.
关键词:啤酒企业 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优势
从战略角度来研究成本形成与控制的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SCM)思想,是上世纪80年代在英美等国管理会计学者的倡导下逐步形成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这一思想与相关方法的讨论日趋深入,日本和欧美的企业管理实践也证明了这是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战略成本管理观念真正应用于我国却已进入21世纪。当前,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使得成本管理越来越被重视,对成本的管理已上升到战略的高度。
一、战略成本管理概述
战略成本管理是将成本管理提升至战略管理的高度,以企业战略为依据,对成本管理方法等进行相关适应性变革;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分析企业的成本结构和成本行为。与传统成本管理比较,战略成本管理拓宽了成本管理的“空间”,即成本管理对象从关注企业内部活动而拓展到企业外部;延伸了成本管理的“时间”,即从基于日常经营控制而转向基于长期的战略管理层面。
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目的是将企业的竞争能力与成本因素相连,通过改善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成本管理是为企业的战略管理而服务。成本战略管理可选用的方法主要有平衡计分卡、价值链分析法、对标管理等。不同方法之间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构成,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对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进行全面管理与监控。而在此过程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便实现了将传统成本管理在功能上实现了战略意义。
二、啤酒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成本管理是企业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成本的高低,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虽然啤酒行业处在快速兼并的发展阶段,但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经营者往往对成本管理关注不够,使其成为了管理中的较薄弱环节。啤酒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
(一)对成本管理主体的认识存在偏差
我国啤酒企业的成本管理思想一直以来都相对落后,企业成本管理完全依赖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再由企业领导对产品效益进行把关,但对于车间的生产职工来说则是单纯的产品制造。传统思想认为生产工人技术较为单一,对于财务管理特别是成本核算方面的知识也知之甚少,所以对于职工的要求也就相对简单。这恰恰错失了控制产品成本的其中关键一环。因为广大的生产职工正是产品成本管理中最大的管理人群。
(二)成本管理理念相对陈旧
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产品生产环节的控制,忽视了对于原料采购、销售和产品研发等环节中成本的合理控制,缺乏系统全面的成本控制理念和着眼于全局的统筹管理思路,这往往使得啤酒企业盈利能力受到限制,盈利水平的周期波动性较大,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相对较差。
(三)成本管理分析方法不够完善
在成本管理中,成本分析是相对重要的一环。啤酒企业在成本分析方法方面做得并不理想,啤酒企业的成本分析往往比较滞后,是根据经营报表展开的,这就使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处于被动,分析的结果对于当期的生产经营指导性较差。好的成本分析应当重视日常分析,多做预测性分析,同时加强对于项目开展的技术性分析,还应多做啤酒竞争对手的数据化参考,做到知己知彼。
三、啤酒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能够有助于啤酒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有助于增加啤酒企业的经济效益
以企业内部价值耗费为基础的传统成本管理,已不能适应管理环境的变化,不能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突破了传统的成本管理,通过有效的成本管控措施,确立企业的成本优势,而成本是抵减利润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说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能够增加啤酒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有助于啤酒企业确立长久的竞争优势
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以战略的眼光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去认识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决策,从战略实施的开始就将成本控制纳入到战略规划之中,从源头上控制成本的发生,最终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始终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啤酒企业如何开展战略成本管理
现如今,啤酒企业越来越认识到战略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主流趋势,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法,企业应当在原料采购、产品研发和产销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的成本控制管理,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结构和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和企业效益最大化。针对啤酒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战略成本管理:
(一)实施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新型的绩效管理体系。它克服了传统财务会计模式下只能衡量过去发生事项的缺点,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企业的战略转化成有形的可操作的数据指标。它是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最为有效的执行手段。
啤酒企业在确定了所要抢占的市场和客户组成后,就应当设立啤酒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啤酒销售商留住率等一系列指标,用以考核企业的经营战略绩效。企业为了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和尽可能多的争取市场上的销售商和客源,管理者应重视与财务指标和客户满意度最相关的内部运营环节,强调对内部运营的指标管理。另外,企业应以满足股东和客户满意为根本出发点,为实现企业的长期业绩重视对未来的投资,强调员工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在不断革新生产销售流程的同时重视员工的知识及技能培养,以提高员工素质和工作效率为根本目标,在学习中求发展。在客户、内部运营、学习成长模块中的成功最终将在财务上得以体现,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管理效率和生产率、提升员工素质最终将转化为销售业绩的提升和成本费用的减少,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是对企业未来绩效的全方位评估。充分发挥平衡计分卡管理体系,有助于啤酒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执行。
(二)进行价值链分析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对价值链进行了分析,其言: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企业的一切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验活动,形成了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每一个价值链都会产生价值,但也会消耗一定的成本。啤酒企业进行价值链分析有助于企业掌握产品与效益的关系,了解自身企业在整个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制定与上层价值链――供应商的合作战略;加强与下层价值链――消费者的服务战略。啤酒企业内部价值链管理中,要进行合理的权衡取舍,控制产品价值链活动上的各个成本累计加总之和,使总成本比其他啤酒企业小,那么企业就具备了战略成本优势。
啤酒企业若想在整个行业中有所突破,就不能只拘泥于自身价值链,而应建立长远的经营目标,以战略的眼光审视整个行业的价值链关系,分析主要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关系,设法取得在整个行业中战略成本优势。
(三)引入作业成本管理方法
成本管理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等等,啤酒企业应当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特点,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众多成本管理方法中,作业成本法是较为先进、可操作性较强的一种管理方法,它已经被部分大型企业所应用,一部分先进的啤酒企业也逐渐开始尝试使用这种方法。
作业成本法是指突破产品成本的固有概念,“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将作业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将作业所消耗的成本资源统一核算,拓宽以往成本的范畴,使成本核算更为精确。企业应根据资源消耗的动因分析,找出作业运作规律;再建立相应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确定作业资源的分配关系,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分析作业成本运行结果;最后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方法,消除无价值作业,有效提高成本利用效率,提升企业的综合营运能力。
(四)进行标杆管理
利用标杆管理与竞争对手进行分析,首先要确定企业的真正竞争对手。其次要明确竞争对手所采用的基本竞争战略。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以低成本为第一目标,使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来降低成本;而采用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则以差异化为第一目标,降低成本的方式和手段以不影响企业差异化为限度;实行目标聚集战略的企业以占领特定细分市场为目标,在特定细分市场里,他们仍然会采用成本聚集或差异化战略。成本标杆分析以采用相同基本竞争战略的竞争对手分析最具有价值。第三要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成本动因,并与企业自身价值链和成本动因加以比较。
(五)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应重视计算机技术对于现代经济产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啤酒企业可以通过专业性机构,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EPR系统,ERP系统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要求和基本思想,两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共同为企业管理服务。同时ERP系统构成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信息化的技术基础。在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中,要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双赢的效果。同时,随着当今社会的信息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将是必然趋势。
五、结论
如今,啤酒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若想在市场大潮中屹立不倒,就需要提升自身的生产管理水平,加强成本管理,以更高的着眼点通盘考虑企业的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建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成为啤酒企业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的时代要求。采用战略成本管理,可使企业确立成本优势,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唐燕芳.探讨啤酒企业生产成本管理的实施[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04)
[2]袁寒.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研究[J]. 财会通讯. 2007(07)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制定
1资源型城市及其产业发展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土地总面积96万km2,涉及总人口1.54亿人。资源型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供应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角色,全国的煤炭、石油、钢材、金属等许多工业发展基础条件大都由资源型城市供应。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及其产业发展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形成城市,即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产生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平顶山、铜川、大庆、克拉玛依、攀枝花等。另一类是城市化带动矿产资源的开发,即随着城市化进程,为了发展城市经济主动大力开发城市周边地区矿产资源,发展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徐州、邯郸、鄂尔多斯等。这些资源型城市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重工业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地方政府常常面临两难选择。尤其从118座资源型城市的分布看,大部分都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只有19座,如表1所示,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研究资源型地区产业发展战略问题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依赖于政府引导性发展战略
计划经济时期,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从发展战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都属于政府管辖范围之内。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后,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政府对市场干预行为大量减少。然而,目前许多资源型城市政府不知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面对日益复杂的产业发展环境,政府有时无从下手。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2.1“市场失灵”是产业发展依赖于政府的理论基础
由于受西方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西方普遍认为政府应充当“守夜人”角色,市场无需政府任何干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一比喻,意思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在市场中活动,不自觉地受经济规律的支配,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无需政府的任何干预,完备的市场机制就能够自动调节供求,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但是,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市场机制自动实现最优资源配置,需要具备严格的假定条件,这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具备的,因为市场机制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即“市场失灵”的存在,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必要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够解决市场经济自身的局限性和缺陷,从而更有效、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更好地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也不例外,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高效率。
2.2产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政府实施引导性战略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资源型城市纷纷兴起了重工业发展的热潮,逐步形成了金属冶炼、煤炭开采、钢材加工等资源型产业。然而发展到目前,由于受资源型产业的自身特点,如资源高度依赖性、产业发展周期性、资本密集性、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中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下,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资源型城市受计划经济的因素较多,加上盲目追求数量上的扩张导致其产业一直停留在矿产资源的粗放式开采及初步简单加工上。在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中,煤炭城市占53%;森工城市占18%;有色冶金城市占10%;石油城市占8%;黑色冶金城市占7%;其他城市占4%。大多资源型城市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过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一直偏慢。2004年包头市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8.49%、鞍山市63.3%、大庆市88.15%、鹤岗市62.75%、克拉玛依市87.49%等,都是典型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资源型城市。其次是产业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所带来的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的压力很大。面对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中央近几年一直提倡发展循环经济,走清洁生产道路。然而由于资源型产业的自身特点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限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巨大,导致许多企业利润下降而不愿意进一步投资,地方政府面临着两难选择。最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过度开发而产生的资源枯竭,严重影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初期,许多资源型城市为了追求暂时的经济增长,盲目开发矿产资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面临资源枯竭而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据统计,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入“老年期”,400座矿山即将闭坑,300万下岗职工、1000万职工家属的生活受到影响。
3制定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建议
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要以产业的及时更替为基础,产业的更替需要战略的长期引导。在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中,市场起着基础性作用,政府起引导性作用才能顺利更新产业。资源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大,更是需要政府提前从战略高度规划好本地区的产业发展。制定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目标与以往不同,不是为了简单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大,而是为了协调发展,即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应从地区资源情况出发,在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国内外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制定。
资源型城市因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协调发展,与非资源型城市有很大差别,其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制定资源型城市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至少包括现有资源和产业的确定、产业发展环境的分析、国内外市场趋势预测、产业与发展目标的定位、确定政府引导性战略、调整战略等基本环节,如下图所示:
3.1政府应调查分析当地及周边地区拥有的矿产资源和发展中的产业现状
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要以当地及周边地区资源为加工对象,因此,只有地方政府准确把握好当地和周边地区的资源情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泛指由地质作用形成于地壳中以气态、液态和固态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除了勘查这些矿产资源,政府还应必须知道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现状,为发展集聚经济,避免重复建设奠定基础。
3.2对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进行SWOT分析,把握本地区优势、3.3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分析把握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
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与政府主导型战略不同,前提条件必须是尊重市场发展规律。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下一步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只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才能进一步发展,否则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将会有相反的效果。所以,分析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国内市场主要以市场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趋势为方向,预测大当地及周边地区市场发展趋势,如原材料价格、产品市场供求情况、能源需求量等。同时,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非常大。因此,政府也该注意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应知道发达国家原材料需求状况、石油价格走势等。
3.4准确定位本地区产业发展及目标
政府应在把握上述资源、环境、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定位本地区产业和发展目标。产业的定位可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确定,如“中国有色金属冶炼基地”、“国际科技合金城”等;也可以从产业的结构和内容来确定,如三次产业的比重、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确定等。产业发展的目标应从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来确定,其中不仅包括产值目标,还应强调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能为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直接基础。
3.5实施引导性战略过程中应注意调整战略
定位好产业及发展目标后紧接着就是要确定并实施相应的引导性战略。为了应对产业发展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政府应该根据战略实施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发展战略,这也正符合引导性战略的本质内涵,即根据变化的环境而引导。如一定时期内实施产业集聚发展战略,随后可能引导企业兼并、联合、重组发展战略等。也可能为了区域内的平衡发展,实施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战略。因此,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应以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实施。
4结语
资源型城市政府作为地区矿产资源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制定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战略。这与企业制定自己发展战略相似,同样先在战略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地区竞争优势,定位产业和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较有效的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否则战略起不到引导的作用。现实中有许多资源型城市政府产业发展战略没有达到预期的引导性效果,对城市经济转型产生了负面效应。因此,政府应该认真反思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探索更合理的制定思路。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柳晓森.资源型城市不能矿竭城衰[N].人民日报,2005-04-01.
[关键词]城市;形象;城市形象;定位;城市形象定位;传播;城市形象传播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令世界瞩目。人们往往满足于数据层面得增长,却很少拨开数字的迷雾去探究最本质的问题――城市的文化是什么,城市的定位是什么,城市的个性是什么……一言以蔽之,人们不会去思考何为城市的“符号”,何为城市的形象。
城市是一个国家在某种情况下更为微观的体现,代表着这个地方甚至这个国家的内涵文化以及经济实力。在全球城市化普遍推进、城市竞争逐步升级的时代背景下,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品牌塑造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提高地方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城市形象的有效传播是单个城市突出重围、彰显城市魅力的捷径。
一、城市形象的具体内涵
在国内,众多学者都对“城市形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汤正刚(1997)提出了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其中,广义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是反映一座城市富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明数值和特色风貌,也是给予社会公众或来访者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狭义城市形象是指由城市规划等城建部门的工作状态和质量塑造的有形的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自然环境风貌和人工建设风貌的复合展示。董力三、吴春柳(2006)认为,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
在综合和提炼这些学者的理论基础上,笔者个人更偏向将城市形象理解城市形象是指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
二、城市形象的构建
城市形象的构建首先要建立在对自己城市的整体把握与了解的基础之上,系统而全面的考虑到城市各方面的关系,综合利弊的考虑,对于自身作出合理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发展,打造属于这个城市的特有的品牌文化和符号意义。
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有效的传播。城市形象只有通过传播才能产生价值,只有通过传播设计才能产生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使城市形象这一无形资产产生效益。
在中国,提起北京,我们会想到恢宏的故宫、长城,会想到雄伟的天安门、天坛,总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提起西安,我们会想到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总会感觉到历史的厚重与浓郁:提起南京,我们总会想到秦淮河的美艳,乌衣巷的冷清,总会有种物是人非的伤感,不断穿梭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替之中:提起苏杭,总会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无限畅想,总会想到小桥流水和那斑驳的石板路,总会体会到内心的灵动与平静的神往……
上述这些城市,都有自己的品牌特色、文化内涵,各地政府也正是立足自身的实际发展,融合时间、空间与人共同建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代表该城市特质的整体形象。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没有两座相同的城市。城市的特色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城市极富价值和竞争力的个性所在,具有稀缺性,城市形象定位必须维护好城市的特色。因此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城市特色的可贵,在城市形象定位中不能盲目仿效其他城市,而应以特色为旗帜,对城市的环境、历史地域条件、产业以及民俗等特质作深入的研究,有所侧重地显示出强烈且鲜明的城市风格。
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设计
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有效的传播。城市形象只有通过传播才能产生价值,只有通过传播设计才能产生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使城市形象这一无形资产产生效益。
“成都,一个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是由著名导演张艺谋为成都市拍摄的形象宣传片中的一句鲜明的标语。张艺谋用了电影的剧情和拍摄手法来演绎成都的形象。
在镜头中我们很明显的感受到了成都这个城市的魅力。舒适的生活环境,成片的绿色,市民可以随心随性地享受自己的生活,闲来无事,可以去茶馆坐坐,品一杯香茗,呷一口好茶;可以去火锅店,体验大汗留下,酣畅淋漓的:可以去草堂,去青城山,感受人文气息,感受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可以去逛逛春熙路,体会时尚都市的与节奏潮流感……这是老谋子镜头中的成都,也是我们生活中的成都,为我们所喜欢的成都,是成都最真实的面貌。
一部优秀的城市宣传片,能够提升这座城市的品味和气质,当然也会提高这座城市的人气和知名度。在这部宣传片中,老谋子很巧妙地表现出了成都的特色,即安逸与巴适。除了有市民安逸的生活、茶文化,还有成都特色的川剧,精湛的蜀绣,更有人文特色的杜甫草堂、青城山等旅游景点。这部宣传片,综合了成都的精华,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精粹,包括地方特色文化,城市标语,语言精华,旅游推广,城市博览等一系列的内容,打造了良好的城市名片,提高城市软实力与竞争力和发展力。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随着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城市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在世博会的影响下,人们更加意识到城市形象的重要性,城市形象是城市的重要竞争力,进行有效的城市形象传播与管理,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竞争力提升都具有战略性意义。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对内可使市民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提升城市文化的内涵,彰显城市个性和魅力:对外能够迅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资源的聚集和流动。
然而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战略管理活动,是一项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持续渐进,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创造性工程。我国许多城市政府对城市形象传播管理的意义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城市形象传播及其管理的认知偏差较大,收效甚微。在新的城市发展、城市竞争形势下,城市形象传播设计不能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指令与管制工作,而更应是柔性的协调与服务工作,需要对其进行系统规划。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