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8 09:16: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

第1篇

【关键词】内科老年患者风险管理护理效果不良事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8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内科老年患者420例,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将伴有听觉障碍、视觉障碍、沟通障碍患者,肿瘤终末期患者与脏器功能衰竭患者排除。按照信封随机分组模式将其分为2组(n=210,)。常规组男110例,女100例,年龄最小61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73.20±2.56)岁;96例神经消化内科,114例心血管呼吸内科。试验组:男112例,女98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7岁,平均(73.58±2.46)岁;92例神经消化内科,118例心血管呼吸内科。对比2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予传统护理,对护理不良事件高发时间段进行重点关注,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加强人员风险意识的培训工作等。试验组患者加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主要内容为:

1.2.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由护士长负责,对日常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事件重点进行观察,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流程与制度进一步规范,并加强对护理人员风险管理培训工作,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不定期进行小组检查,将不安全因素尽快消除。

1.2.2进一步完善风险预防机制

依据老年患者的病情、用药情况、既往病史等,综合分析其风险因素,识别护理风险事件,制定风险应急预案,包括如何对坠床、跌倒、用药错误、导管弯曲、导管脱落等情况进行有效预防,若出现护理风险,应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快速处理。对于新入院的患者,应主动向其讲解医院的规章制度,加强护理评估,依据评估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1.2.3加强培训考核

依据护理人员职称、年资、临床经验等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知识培训,重点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培训,使得护理人员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监控力度,提高其应对护理风险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护理风险事件。定期给予安全警示教育培训工作,将培训成绩与绩效考核、职称考评等挂钩,便于提高其培训积极性。

1.2.4强化日常护理工作

风险事件随时随地可能发生,所以说,日常护理工作的落实与强化十分重要。不同科室之间应严格落实风险预防机制,强化工作制度的落实,保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日常护理工作。重点落实护理人员交接班、临床用药、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以防出现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不可太快改变,做到老年人起床三缓慢,若患者便秘,需加强饮食指导,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不可用力排便,患者外出检查时,应由护理人员带好急救物品陪同前往,以防出现意外。

1.3观察项目

对比2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选择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量表进行分析,评价内容包括病区环境、护理服务、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等,评分范围0~30分,即十分满意表示评分≥25分,基本满意表示评分≥20分且25分,不满意表示评分20分[3]。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事件发生率

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

2.2护理满意度

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14%,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1.9%(P0.05)。

第2篇

摘    要:目的 探究护理干预在控制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采取随机盲选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50例实施医院感染护理干预,进一步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4.00%显著低于对照组46.00%(P <0.05)。观察组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物质生活、社会功能上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护理干预实施于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纳及应用。关键词: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 护理干预 控制 医院感染 作用近些年来,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基础性疾病的发生率逐步升高,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炎、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瘘等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1-2]。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病情显现出危、急、重的特征,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紧急的侵入性操作,再加上老年患者抵抗力较弱,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较大[3-4]。对于这类患者而言,医院感染会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效果,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负担,其危害不言而喻,加强护理干预十分重要。鉴于此,此次研究重点探究护理干预在控制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医院感染中的价值效果,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采取随机盲选法分成2个不同的组别,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50例实施医院感染护理干预,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2.69±1.41)岁,病程1个月~1.3年,平均病程(6.81±1.02)个月,脑卒中31例、脑动脉炎10例、脑动脉瘤7例、颅内血管畸形2例;观察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2.67±1.28)岁,病程1个月~1.4年,平均(6.87±1.15)个月,脑卒中30例、脑动脉炎11例、脑动脉瘤6例、颅内血管畸形2例、脑动脉损伤1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所有入选者均通过实验室检查、脑电图检查、脑脊液检查等确诊,符合《各类心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6]中相关诊断标准。(2)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脏器疾病者。(2)严重精神障碍者。1.3 方法1.3.1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严格按照内科常规护理流程执行,处理好护理期间出现的异常问题。1.3.2 观察组实施加强医院感染护理干预方案,主要的护理内容如下:(1)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护理人员应提升医院感染防范意识,基于循证医学理念,查找文献资料,掌握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情况及高危因素,加强对于年龄>70岁、合并基础疾病超过2种、侵入性操作、钻颅手术等高危患者的监护,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完善院内感染控制制度;按照《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管理标准》,制定不同区域(如手术室、诊疗室、拍片室、器械消毒室)的感染预防规章制度,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需把各环节的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进一步做好消毒隔离方面的工作,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由相关管理人员起到监管的作用,确保每个环节医疗器械的消毒合理规范,防止病菌污染。一次性物品使用后扔到指定位置,废弃物定点存放,专人回收,固定运输路线。(3)保证手卫生: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科室应完善手部卫生用品配置,在病床床位及走廊,配备足够快速手消毒剂,水龙头改为脚踏式水龙头或感应式水龙头。(4)贯彻落实消毒隔离制度:病房分区管理,每日使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对床栏杆、门把手、水龙头等可能携带病菌的物品进行消毒;诊疗区域内,每日3次使用移动式空气消毒器进行消毒,持续1 h,消毒后开窗通风,使用含氯消毒剂湿拖2次,患者用品一人一用,不可交叉使用,每周为患者更换一次床单,如若发生污染,需及时更换。进行护理操作时,护理人员应穿戴好帽子、口罩、手套等,认真洗手,物品分类摆放于清洁区及污染区,保证清洁区及区域内物品不受到污染,检查无菌包的有效性,且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扫地、更换床单等行为。(5)医院感染健康宣教: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文化程度,介绍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以及患者的感染风险评级,介绍医学感染知识,宣传隔离制度、“六步洗手法”等预防知识,告知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食物,多饮用温开水,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医院感染风险。(6)医院感染自查整改:成立医院感染控制护理监管小组,在医院感染检查整改过程中,需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检查方面可实施日查、周查以及月查等方法,并通过不定期检查了解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及责任心,针对其中的不足及时改进,并以此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及责任心。在检查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包括:医疗器械检查、物品消毒检查、废弃医疗用品处置工作检查等,并统计医院感染发生的例次,进一步对各环节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明确各环节工作存在的缺陷,及时上报,并结合实际问题,制订合理科学的整改方案,并及时整改,确保后续医护工作的高效及完善。1.4观察指标(1)记录两组发生呼吸道感染、血液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等医院感染的例数,计算发生率。(2)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74量表),从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物质生活、社会功能4个维度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生活质量成反比,即: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好[7-8]。1.5 统计数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生活质量评分)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行t检验,计数资料(医院感染发生率)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46.00%(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n(%)]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经积极护理后,对照组躯体健康评分为(68.50±7.52)分,心理健康为(69.71±7.75)分,物质生活为(67.82±8.05)分,社会功能为(68.70±7.86)分;观察组躯体健康评分为(79.50±8.71)分,心理健康为(79.55±8.16)分,物质生活为(78.13±9.25)分,社会功能为(80.51±8.94)分,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大多存在失语、偏瘫等后遗症,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在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侵入性治疗及护理,医院感染风险大[9-10]。加强控制医院感染护理干预,应先对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医院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加强高危患者监护,完善院内感染控制制度。再明确医院感染防范工作的执行标准。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做好清洁与消毒,贯彻落实消毒隔离制度,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属如何防范医院感染,加强监管力度。同时,基于医院感染发生现状作出整改,可有效提升医院感染防控水平,降低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近年来,国内有学者表示,针对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加强护理干预方案,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并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与之相一致[11-12]。此次观察组加强控制医院感染护理干预,结果表明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具备可行性及有效性,此外,在护理期间相关护理人员也需树立“以患者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以和蔼、礼貌的态度与患者沟通交流,充分尊重患者,保护好患者的个人隐私,以此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从而能够积极配合院感防控措施的落实。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实施于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纳及应用。参考文献[1]卢一荷,章霞.人性化护理在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0):3818-3820.[2]贺玉娇.老年脑血管患者磁共振检查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8):230-231,234.[3]金灵芝,钱凯华.早期康复护理在老年脑血管意外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5):54,70.[4]刘茜.老年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外科手术患者心理特征与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8):140,142.[5]何晓雪.康复护理对脑血管意外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1):96-98.[6]武香梅.优质护理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51(11):1408-1409.[7]周华芳,利星.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在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应用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7):83.[8]丁宗英.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跌倒综合护理干预研究现状[C].上海市护理学会.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上海市护理学会:上海市护理学会,2019:301.[9]汪霄.老年脑血管病患者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4):72-73+75.[10]许曼丹,陈慕洁,张伟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5):164-165.[11]樊志香.早期康复干预对脑血管意外后下肢DVT预防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9):152-154.[12]彭云.浅析护理干预在控制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9,25(8):174-175.

第3篇

[关键词] 冠心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0-0085-03

冠心病是中老年常见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且多数患者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身体机能低下、抵抗力降低。住院治疗的患者病情较重,接受有创性治疗或侵入性操作都增加了患者病原菌感染风险,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为更好地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本研究对2005年8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住院患者1 894例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并对临床护理策略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8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住院患者1 894例,男1 139例,女755例,年龄37~89岁,平均(61.93±13.46)岁,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398例,Ⅱ级527例,Ⅲ级557例,Ⅳ级412例,合并高血压1032例,糖尿病83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79例,介入治疗492例,手术治疗583例,药物治疗819例。

1.2方法

医院感染依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1]。回顾性分析所有纳入患者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症、治疗方式、心功能、各类导管置入操作、人工呼吸机机械通气、责任护士年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抗菌药物使用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

2 结果

2.1医院感染情况

发生医院感染227例,医院感染率为11.99%,其中上呼吸道感染49例,下呼吸道感染62例,胃肠道感染38例,尿路感染37例,皮肤软组织感染22例,其他感染19例。单部位感染102例,多部位感染125例。

2.2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

年龄≥60岁、病程≥10年、合并症≥2种、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功能分级高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相对更高(P

表1 患者自身因素对医院感染率的影响[n(%)]

表2 治疗因素对医院感染率的影响[n(%)]

注:a各类导管置入操作包括气管插管、留置尿管、吸痰、鼻饲等;b有创治疗方式:静脉插管、气管切开、介入、手术等

2.3医院感染多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带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赋值,以医院感染为因变量,合并症≥2种、糖尿病、人工呼吸机机械通气、抗菌药物种类≥3种、卧床时间≥15 d是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表3 医院感染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学基础之一,冠心病患者多合并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甚至同时合并多种疾病,患者身体健康状况差,各系统功能障碍,免疫功能紊乱,对外界病原菌抵抗能力低下,而医院是各种疾病患者聚集的场所,环境带菌率高,根据病情需要接受各种无创或有创的治疗和护理操作,极易发生患者交叉感染或医源性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2-4]。由于冠心病患者身体机能低下,发生医院感染后出现病情恶化风险极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研究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1.99%,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高龄、抗菌药物滥用、有创操作、侵入性操作和长时间卧床是以往医院感染研究中普遍认同的危险因素[5],本研究分析冠心病自身因素和治疗因素结果也显示,年龄≥60岁,接受各类导管置入操作尤其是2种以上的侵入性操作,接受气管切开、介入、手术等有创治疗,使用人工呼吸机机械通气及使用多种抗菌药物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以上无暴露条件的患者,同时结果显示,病程、合并慢性病、心功能分级、责任护士年资及抗生素使用时间等都与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密切相关,表明冠心病患者多种自身因素和治疗因素均对其发生医院感染产生影响,对其防控必须综合考虑各类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6]。多因素分析影响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从众多的危险因素中筛选最具防范价值的因素,其中合并症≥2种、糖尿病、人工呼吸机机械通气、抗菌药物种类≥3种、卧床时间≥15 d,表明具备以上任一因素的患者都将视为医院感染防控重点对象,并应通过改善治疗和护理服务减少或避免危险因素的产生,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护理策略应根据医院感染风险制定有针对性措施。由于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慢性病的发生率升高,因此合并慢性病尤其是多种慢性病的多为年老患者[7],这一特点可与高龄患者防控相结合,对之实施加强护理,增加病房巡回次数;适当给予隔离,预防阶段尽量给予独立病房或更少床的病房,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加强营养支持,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糖尿病患者血糖和尿糖高,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皮肤、黏膜极易发生病原菌感染[8],首先应加强血糖控制和监控,应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侵入操作应避免损伤气道、尿道、鼻道等黏膜,留置导管处应增加清洁护理频率,保持周围皮肤和导管清洁[9];有创治疗应注意切口处维护,避免病原菌侵入、繁殖、定植等发生,行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尤其应注意导管的通畅和清洁,避免病原菌经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发生血行感染甚至全身感染[10];针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以上强化护理基础上,应尤其关注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既往常发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改善通气质量,提高患者抵抗力,加强气道护理,并视患者病情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抗生素应用是预防和控制感染发生的必须措施,但对于具备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谨慎选择抗菌药物,尽量在药敏结果指导下使用敏感药物,减少多联用药,缩短用药时间,避免病原菌耐药的发生;冠心病患者心功能低下,尤其是心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运动能力严重受限,床上活动及下床活动的能力有限,住院期间长时间卧床居多,极易由于局部压疮、呼吸道排痰欠佳、呼吸深度浅等诱发皮肤黏膜感染或下呼吸道感染[11],因此,护理策略应对卧床和互动能力不足的患者给予重点管理,做好健康教育,协助患者及家属经常更换,避免局部受压过久;在医生指导下协助家属经常抬高床头,教育患者应进行深呼吸锻炼;练习咳痰,教会家属拍背协助患者排痰;病情好转可鼓励患者增加床上活动和下床活动[12,13]。以上措施综合了影响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以独立危险因素为重点进行加强护理,同时应针对低年资护士经验不足的情况,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0.

[2] 刘慧,丁静,姚源. 老年冠心病病人多药耐药菌感染调查分析[J]. 护理研究,2012,26(23):2136-2137.

[3] 袁越,陈红方,刘峰,等. 冠心病病人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影响因素研究[J]. 护理研究,2013,27(5):428-430.

[4] Helder OK,Brug J,Looman CW. The impact of an education program on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and nosocomial infection incidence in an urba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an intervention study with before and after comparis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10,47(10):1245-1252.

[5] 潘灵爱,黄晓波. 冠心病患者发生重症感染的处理[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6):30-33.

[6] 刘英. 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现况[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 33(3):688-689.

[7] 马万瑞,张金玲,王志忠,等. 2型糖尿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5):1003-1005.

[8] A Decoster, B Grandbastien, M-F Demory,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nosocomial-infection-related mortality assessed through mortality reviews in 14 hospitals in Northern France[J]. The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12,80(4):310-315.

[9] 白颖,王峰,闫广华. 942例住院病案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3):551-552.

[10] 杜明梅,邢玉斌,索继江.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实时监测与预防控制[J]. 中国医院,2013,17(3):3-5.

[11] Andrzej Kübler,Wieslawa Duszynska,Victor D,et al. 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 rates and extra length of stay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of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Wroclaw,Poland: Inter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Consortium's (INICC) findings[J].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12,27(1):5-10.

[12] 孙维敏. 呼吸内科医院感染干预的临床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7):3818-3819.

第4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防控;风险因素; 隐患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15-02

安全是护理工作的主题,护理安全是医疗安全的前提。据调查显示,在医疗安全问题上,护理安全问题占40%[1]。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之一。所以,手术室的安全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从患者进手术室到手术结束,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做好手术室安全管理、健全和完善科室各项管理制度是提出高效护理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手术室护理工作必须采取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的程序化工作,才能消除手术室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减少和杜绝护理差错事故,保证护理质量[2]。

1 手术室常见的风险因素

1.1 查对制度落实不全面

1.1.1 接错患者、错放手术间。多见于幼儿、老年人、使用镇静剂、昏迷及精神因素等不能明确回答问题的患者。术前访视不到位,病人临时调换床位,都有可能出现接错患者的现象。查对及沟通不到位,会发生把病人错放手术间的现象。

1.1.2 开错手术部位。术前未能认真查对手术部位,没有仔细对照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向安置错误,都容易发生此类现象。

1.1.3 术中物品清点有误。术前清点及术中添加物品时记录不及时,术中缝针丢失、一些器械使用前忽略检查螺丝有无松动或缺失没有及时记录,手术所用纱布纱球与其他用途纱布混淆,导致纱布、缝针等不能及时记录,致使发生异物遗留体内的现象。

1.1.4 术中用药及输血的核查。在医生下达口头医嘱后,不能按照查对制度认真查对执行,用错药或者用错剂量。输血前没有认真执行三查八对,没有经过两人再次核对,致使出现输错血等现象。

1.2 技术水平不全面

1.2.1 物品准备不齐全。术前对手术程序不了解,没有及时的进行术前访谈,对患者病情不能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导致物品或药品准备不充分,供应不及时,延误手术开始时间,或推迟患者的用药时间,给患者的身心增加不必要的痛苦。

1.2.2 手术摆放不当。 安置手术不合适,手术时间延长,致使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导致压疮发生。约束带过紧造成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或肢体过度外展造成神经受损,固定肢体或衬垫不当影响患者循环及呼吸。

1.2.3 对抢救用药及抢救设施不熟悉。对手术中的用药或急救药品的适应症、禁忌症、药理、作用等不熟悉,如术中病人突然出现大出血或其他意外时,应急、应变能力低下,不能很好的配合医生抢救,延误抢救时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1.2.4 不能很好的使用设备性手术器械。对一些高科技的手术设备,缺乏对其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的了解,对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不能正确掌握,在非正常状态下延误或延长手术时间,对患者造成伤害。

1.2.5 手术配合处于被动状态。对新开展的业务和技术不熟悉,在手术中没有一个整体思路,手术台上只是盲目听从医生所下的医嘱,机械执行,没有前瞻性,不能很好的配合手术顺利进行。

1.3 责任心不强

1.3.1 手术患者护送不当 术后患者X线片、CT片、手术衣裤等用物遗漏手术室,护送患者返回病房途中发生各种管道堵塞或是引流管脱落。

1.3.2 术中使用电刀,负极板粘贴不当,患者皮肤处接触手术床或器械台金属,导致皮肤灼伤。

1.3.3 语言行为欠规范。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或者手术负面话题,对患者心理造成不良刺激。

1.3.4 术中取下标本保留不当、遗失,或者标注错误。

护理安全贯穿于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的全过程。因此,需充分认识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隐患,从管理的角度对各种隐患进行预测和防范,并消灭在萌芽状态,坚持“零缺陷”的管理理念[3]。

2 安全防控的对策

2.1 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关键[4],中国医院协会(CHA)修订与完善形成了《2009年患者安全目标》,国家卫生部中心质量管理委员会也颁布了《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实施细则,将手术安全核查作为一项核心制度纳入手术科室[5]。根据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制定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物品清点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手术室护士语言行为规范等多项配套制度。在麻醉开始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开手术间时由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及手术室护士根据安全核查表逐项核对填写,认真执行核查流程使患者手术安全得到严格保障。

2.2 加强护士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加强教学管理,制定各级护士培训计划,每月进行护理技术操作考试及三基理论知识的培训和考试,请手术医生或专科护士讲授新开展的业务或新开展的技术的手术步骤和配合要点,支持外出学习进修及学术交流会。邀请厂家及医院器械科对手术室医护人员进行设备性手术器械的使用、保养、常见故障排除方法等专项培训,对于进口设备请器械科提供中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将操作步骤及要点分解,或图示张贴于设备醒目处以便使用[6]。建立完善的考核上岗制度,以督促护理人员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业务素质。

2.3 强化自身建设,增强职业责任感 护理人员要严格要自己,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有高度的慎独精神, 严守职业操守,形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树立“患者第一、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观念。

2.4 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讨论会,对容易发生缺陷与差错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并追踪检查。重温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牢记于心,学习各项护理安全防范措施,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手术室护理风险防范和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通过风险防范管理,我科护士大大增强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学习意识,工作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护理风险管理使护理工作更加前瞻化、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服务,此项举措的实施,减少我科护理差错事故和不良事件的发生,不仅保障了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也适应了现代护理事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连芬.护理差错发生原因分析及防范[J].广西医学,2005,27(4):595-597

[2] 吴明慧.手术室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与管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0,25(4):65-66

[3] 冷晓红,王红红.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探讨与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2,22(8):34-35

[4] 赵云书,杨圣俊,李玉琢,郑荣坤,苏月巧.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实施和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65-266

第5篇

山西省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 山西省临汾市 041000

【摘 要】心内科护理工作具有工作专业性强、难度大、患者起病急、发展快、病情突发复杂多变等特点,因此心内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较其他科室具有更高的风险,对患者病情的发展和医院的整体形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我院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科学的应对策略,以期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消除潜在风险。

关键词 心内科护理;风险;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患者对医护人员期望值的升高,医疗和护理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心内科病室面对的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来势凶猛,是目前医患纠纷的多发科室,在护理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心内科护理的风险包括药物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和医院管理因素等。本文通过对潜在风险的全面分析,提出了应对和防范风险的对策,全面提升了心内科护理的质量。

1 心内科护理存在的风险

1.1 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因素是心内科护理的风险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1 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由于心内科患者的起病急,发展迅速,需要护士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应急处置能力。部分护士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不足,在工作中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不能预见潜在危险因素。在危重病人的抢救过程中,不能熟练使用抢救设备,延误抢救时机。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只按要求对患者进行医疗护理,而忽视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容易造成患者和家属的不满,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和心理状态,从而影响护理质量。

1.1.2 护理记录不完善

完整、准确、及时的护理记录是反映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是记载护理工作开展情况的最有利证据。由于对护理工作的监督不足,造成护理记录不完整,事后补充监测记录,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的变化,是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隐患。

1.2 药物因素

除了药物常见的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毒副反应外,很多心内科的心血管药物使用还有其特殊要求,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患者轻度不适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引发意外事故。如多巴胺、胺碘酮等有较强的血管刺激性,易引起静脉炎;硝酸酯类药物要求严格控制滴速,若滴速过快可能会导致血压下降、眩晕等不良反应。

1.3 医院管理因素

1.3.1 护理工作安排不科学

由于心内科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护理人员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工作强度较大,易导致身心疲惫,精力不集中,从而造成医疗事故。由于心内科工作辛苦,易造成人才流失和人员配置不足,影响治疗效果。

1.3.2 医院环境因素

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心内科患者来说,医院地面湿滑、病床无护栏等易导致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2 心内科护理风险防范对策分析

2.1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

成立风险防控小组,汇总发生的心内科护理安全事故,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控措施。定期组织心内科护理人员学习,总结和分析护理风险事故和纠纷案例,提高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加强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医院的新仪器和新技术,掌握操作技能并熟练操作。使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快速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心内科护理的质量。

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和规章制度的培训,使护士知法、懂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增强护士的责任感,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并定期组织考核,保证能够真实完整反映护理过程,维护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2.2 科学合理的安排工作

心内科护理需要优秀的护理团队,护士长可以根据每个心内科护士的个人素质,通过细化排班、细化工作职责,合理安排工作。可以采取新老护士搭配的方法,既满足了护理工作对实践经验的需要,又能满足高强度工作对体力、精力的需求。

2.3 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

心内科护理人员要更新理念,通过主动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使其了解到疾病的进展,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在进行高风险操作时要告知患者和家属,让其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和风险性。加强安全教育,使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利于治疗的开展和疾病的康复。

2.4 加强病房日常管理

每日查房时注意检查病床等医疗设施是否能够正常使用,在病房和走廊设置防滑措施和标语,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就医环境。

2.5 加强药物安全使用

心内科护理人员要做到三查十对,了解药物的作用方式、配伍禁忌和注意事项等。在使用新药前详看药品说明书,在使用药物时要严密关注患者反应,并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定期对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原因分析和总结,以防范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3 结论

心内科护理工作复杂,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心内科护理存在的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不仅能够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更能够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 史小峰. 心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0:123-124.

第6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医疗风险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213

社区卫生服务医疗风险指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患者健康损失,或者使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失去信任,忠诚度降低或依从性降低的风险[1]。这个风险并不是实际发生的风险,而是指如果不加强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这些因素的话,将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造成损失。

社区卫生服务与其他医疗机构风险的共性

只要有医疗活动,就必定存在医疗风险,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保健和护理活动,同样存在风险。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整个医疗体制和医疗机构的一部分,具有与其他医疗机构相同的共性医疗风险,一般分为如下两类:

具有共同医疗技术风险: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各级医院都在加快技术创新,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形成特色优势项目,扩大就医人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产品、材料也在不断更新,提高了诊疗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医疗行业的风险水平。其次,医学是为了对抗疾病而发展存在的,这势必导致医学的发展将永远滞后于疾病的发展。对于新发现的致病因素和新的病种,在没有确切治疗方案的情况下,所有的治疗都属于探索过程,将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具有共同医疗服务风险:医疗服务风险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人员对他人身体发生医疗侵权行为而应负的法律和经济赔偿责任风险,它是医院现在面临的最大风险。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后,人们的法制意识增强,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增高,医疗服务风险明显加大。医疗服务风险贯穿于医生对患者的诊断、治疗与康复的全过程,导致其产生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如:医疗技术水平落后、疾病本身较严重、医疗引起的并发症、医疗设备故障、医务人员缺乏责任心、服务态度差且服务不到位以及违反诊疗常规等。

社区卫生服务医疗风险的特异性

为保障居民公平享有安全、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6年制订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办法》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服务对象、职能、执业范围、人员配备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其中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基本服务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十二大类的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卫生信息管理,健康教育,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慢性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服务,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残疾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及发放避孕药具,协助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基本医疗服务:包括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社区现场应急救护;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转诊服务;康复医疗服务;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医疗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的特殊工作性质决定了它与其它医疗机构不同之处,从规避风险的角度出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已明确规定社区卫生不开展高风险诊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不设住院病床,不得从事专科手术、助产、介入治疗等风险较高、不适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专科诊疗。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某些高技术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群众就医方向的选择,即“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

但是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承担着繁杂的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两大任务,其服务对象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其面临着与其他医疗机构不同的风险。

特殊的社区公共卫生风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担负着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职责,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网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担负着十二大类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其服务对象多为社会弱势群体,如: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各种不同的人群存在着不同的医疗需求,而承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需要同时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一名责任辖区的社区预防保健医师(“片医”)需要同时完成诸多项目的公共卫生任务,如既要做好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服务,又要进行辖区内传染病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访视和消毒,控制管理好辖区内的精神病病人,还要负责居民、儿童、学校及幼儿园的预防接种工作,其承担的医疗风险繁杂并且巨大。

特殊的社区家庭服务和上门服务的风险:上门服务和家庭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应当发挥的优势和特色,在这个优势发挥的同时,也很容易引发医疗纠纷。贴近群众、方便群众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优点和应当发挥的优势特色,《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中要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但是,对于主动服务和上门服务而产生的医疗行为(或服务活动)与一般的医疗行为有较大的区别,在服务方式、服务要求方面没有可以参照的法律规范。

特异的社区急诊急救的风险: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基础,担负着社区急诊救护的重要任务,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急救水平参差不齐,当居民突发身体疾患时,往往第一时间被送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救治。在120急救系统未到达现场时,第一现场的救治也往往是由社区医护人员完成。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抢救设备匮乏,科室配置不全,医护人员缺乏系统的急救培训,往往不能在“急救白金10分钟”内迅速组建急救小组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2]。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医疗急救的期望值超过了其实际水平,导致医患关系的不和谐。这两者所产生的矛盾,必然导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目前的医疗和社会环境中面临极大的急救医疗风险。

社区卫生服务医疗风险的管理策略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多种医疗风险,应以预防为主、事前监督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从而减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减少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达到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医疗水平及服务水平的目的,才能够更加有效地保护病人的医疗安全,提高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老年;肺水平;呼吸科;整体护理;预后影响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35-01

临床内科急危重症严重类型中,肺水肿占有较高病发比例,由过多液体自肺管向肺泡和肺间质转移所致。包括非心源性和心源性两种类型,病因多样且复杂,通常有急性呼吸衰竭症状,病程进展迅速,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1]。近年随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剧,老年肺水肿患者显著增多,患者多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护理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的同时,加强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环节[2]。本次选取相关病例,随机分组,就整体护理干预与常规方案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择老年肺水肿患者100例,男69例,女31例,年龄60-93岁,平均(78.3±1.6)岁,均与《内科学》(第七版)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相关诊断标准符合。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0例,冠心病27例,补液过量3例,病毒性心肌炎1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0例。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均应用BipAp无创通气方案治疗,对照组全程采用常规方案护理,即病情观察、对症支持、健康指导等。观察组加强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应用呼吸机前干预 (1)环境干预:营造温馨、整洁、安静的病房环境,光线需适中,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依据患者喜好选取轻音乐播放,以使患者注意力转移,缓解不适,提高机体舒适度。床单位需保持干燥,防范褥疮形成等不良事件发生。(2)心理护理:因多数患者缺乏对新型无创呼吸机的了解,存在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担心呼吸机的使用易对自身呼吸造成影响,出现脱机困难及使用后依赖。护理人员需加强陪护,就呼吸机使用的必要性、优势、目的向患者介绍,使其了解主要操作程序及性能,加大配合力度。开机时,尽量调小吸氧压力,患者有一定时间的适应后,再增至一定水平。介绍成功的案例,分享应对经验,提高患者遵医依从。(3)呼吸机准备:严格消毒呼吸机管路,可初步在科室消毒后送至供应室,经环氧乙烷消毒管路。管路在应用前需正确连接,参数依据患者病情设定,模肺工作正常后与患者连接[3]。

1.2.2 BiPAP治疗中干预 (1)合适鼻面罩及选择:治疗时可协助患者取坐位、半卧位,保持肩、颈、头在同一平面,为维护气道通畅,头略向后仰。枕头避免过高,以往压迫呼吸道,对气流通过造成影响。鼻面罩应密闭性好、柔软、舒适。松紧适宜,避免太紧患者不适,太松有漏气情况发生,影响预后。面罩6-8h可行3-5min放松,为患者进食提供条件。(2)安全防护,完善病情变化观察,定时监测血压,必要时辅助吸痰处理。(3)并发症防控,做好面部皮肤压迫性损伤、腹胀的防控,选择合适面罩,指导胃查检查方案,以确保临床安全[4]。

1.2.3 家属及社会支持干预 取得家属支持,给予患者更多关爱,营造温馨家庭环境,使患者热爱生活激情提高,重视社会力量,依据患者家庭情况,必要时给予支持,以解除患者顾虑,全身心应对治疗,进而改善预后[5]。

1.3 指标观察 (1)舒适度:采用医院自制舒适度量表,调查患者在心理、社会、生理方面的舒适度,总分100分,>80分为及格。(2)记录临床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 结果

3 讨论

老年患者机体各项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并发肺水肿时,多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所应对的需处理的风险事件较大,心理、精神上也存在较大压力,对护理质量有更高的要求。整体护理概念与“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符合,即在医护全程开展连续的、个体化的、全面的护理干预,使患者心理、精神、社会、生理需求得以满足,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以保障预后,防范不良事件发生。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加强心理干预、安全防护、并发症防护、积极配合、家庭和社会支持等干预,结果示舒适度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

综上,加强老年肺水肿呼吸科整体护理干预,可是著提高患者舒适度,降低不良事件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黎琼.BipAp无创通气治疗老年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J].现代医院,2008,8(5):85-86.

[2] Gajic O,Manno E M.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another multiple-hit model of acute lung injury[J].Crit Care Med,2007,35(8):1979-1980.

[3] 黄文明,黄泽虹,林美璇.急性肺水肿患者院前急救与程序化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3-44.

第8篇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病房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与效果。方法:运用对危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控制、效果评价的程序,应用预防性改进、过程改进和持续性改进质量控制模式,对收治的860例住院患者按护理差缺、差错和意外事件分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理差缺率由改进前的4.5%下降到1.4%;护理差错率由改进前的1.7%下降到0.2%,意外事件发生率也有所下降。其中护理差缺改善最为显著(P<0.01),护理差错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由于统计数据太少,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对护理工作的每一环节进行有效控制,能有效减少差错的发生,住院患者满意度从95.0%提高到99.3%(P<0.005),改善明显。

[关键词] 老年病房;护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2(b)-119-03

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aontrol and evaluation process for establishment of geriatric ward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mode

GU Moli, CAO Jia, SUN Yingna

The First Department of Cadre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s and effects of geriatric ward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Methods: Using the risk factor 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control and evaluation process, and applying the quality control model of preventive improvement, process improvemen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860 hospitalized patient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nursing lack, error and accident. Results: The nursing lack rate fell from 4.5% to 1.4%, the nursing error rate fell from 1.7% to 0.2%, and the accident incidence rate also declined, among which, the improvement of nursing lack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P<0.01), the improvement of nursing error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while the accident incidence rat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due to the lack of statistical data.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every aspect of nursing,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error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satisfaction from 95.0% to 99.3% (P<0.005).

[Key words] Geriatric war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它包括了一切护理缺陷和一切安全隐患[1]。

护理安全管理运用对危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控制、效果评价的程序,应用预防性改进、过程改进和持续性改进质量控制模式,使护理缺陷、护理差错及意外事件的发生例数明显减少,在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防止护患纠纷发生方面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本模式是集识别、评估、控制、评价于一体的安全管理模式,2008年10月,我科采用此模式,对病房高危因素、护士操作流程、技术理论水平、护理服务方面采取预防为主,动态监控,细节管理、持续改进等方式,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9月收入我科60岁以上的住院患者860例,其中,2008年10月~2009年9月收住的423例老年患者为实施前组,2009年10月~2010年9月收住的437例老年患者为实施后组。两组老年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老年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成立护理安全质控小组

2008年10月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及护师组成的安全质控小组,负责收集本科室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每月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在全科护士会议上提出讨论,并制订预防控制措施。

1.2.2 重视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通过对护理人员(含进修生、实习生)进行护理安全、医疗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教育贯穿护士工作始终,使科室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使护士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同时,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消除隐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1.2.3 运用识别、评估、控制、效果评价的程序围绕安全抓护理质量

1.2.3.1 护理危险因素的识别 总结我科2008年10月~2010年9月护理安全管理经验,其主要目的是分析、识别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内在和外在风险因素。内在因素有护士责任心不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理论知识缺乏、技术操作欠缺、护患沟通能力缺乏;外在因素有管理监控不严格、技术培训不到位、规章制度不遵守、操作流程常违规。

1.2.3.2 护理危险因素的评估 建立了意外事件、压疮预报评估表,对跌伤、坠床、压疮等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1.2.3.3 护理危险因素的控制方法 根据科室的专科特点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切实落实护理规章制度,加强风险意识的管理,注重护患安全。每月召开护理人员座谈会,分析护理现状及安全隐患,识别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明确各个风险因素的影响力[2]。护士的业务素质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3-5]。我科室分层次对护士进行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技能培训考核,在考核中注重个性化,分析存在的问题,督促护士改进、提高。同时,在临床管理中注重细节管理,加强对高危人群、高危时段、高危操作的管理。科学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根据不同时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弹性安排护理班次,调查工作时间,从而缓解护理人员心理压力[2]。为突出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科室制订本专业护理常规及危重患者的护理抢救流程,确保关键时刻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好科室各种设备管理,定期检查、清洁、维护。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发生故障的应急处理能力,严格操作规程,加强对科室抢救、毒麻药品的管理,班班交接并制订专用交接登记本。

1.2.3.4 提供优质服务,有效减少护患纠纷 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医疗纠纷中65%以上是医患沟通不良造成的[6]。我科室推广“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推行“五个一”,即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温馨的微笑、一张整洁的床铺、一份详细的介绍、一杯温热的开水;实施“一个要求、两个掌握、三个留意、四个满足、五个回声”的护理服务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安全管理前后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

该模式实施后,护士安全意识增强,护理差缺、差错发生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由于统计数据太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实施安全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施前患者的满意度为95.0%,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9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7,Р<0.005)。见表3。

3 讨论

3.1 护理安全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

3.1.1 以“预防”为主

本模式重点将“防”放在首位,实施过程控制,细节管理,持续改进,将解决护理危险因素的关口前移,及早消除不安全隐患,把发生护理不安全因素后的消极处理转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预防。

3.1.2 重视风险管理

本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集全程引导,动态监控,责任到人为一体的方法,从严格落实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技能培训、加强环节质控、重视风险管理、重视安全教育、定期隐患自查、实施干预措施等方面一一细化,由点及面,进行全方位管理和控制。

3.1.3 加强护士专业技能培训

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具有直接联系,是维护安全护理的基础[7]。我科根据科室特点加大新护士的培训考核力度,经过培训――考核――应用――检查,提高了新护士的专业技能。表2结果显示,通过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减低了护理差缺的发生,其中护理差缺降低最为显著(P<0.01),两组间护理差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由于统计数据太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 护理安全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在本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识别、评估、控制、评价,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方法不断更新,护理工作更系统化、规范化,使护理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护理安全管理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患者入院、住院、出院的过程中,强调了“以防为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了护理安全的管理,强化了护士遵守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行为,增强了护士的自律性和安全意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了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随着护理缺陷发生数的明显减少,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明显提高,表3结果显示,实施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良好的护患关系,又促进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有效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效地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护理安全管理应始终贯穿在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只有护理人员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专科水平,以爱心、慎独为指导,认真履行职责,从根本上使安全管理落到实处,才能使护理水平进一步提升[8]。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芳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 程凌燕,蔡金华,李加宁,等.护理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9(12):10-11.

[3] 郭春英.护理安全问题及安全管理措施[J].全科护理,2010,8(5):1294-1295.

[4] 华玉珍.如何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管理质量[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4):154-155.

[5] 黄芳平,林湘燕,陈碧珠,等.加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的探讨[J].现代医院,2007,7(1):120-121.

[6] 赵炳华.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35.

[7] 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 防范护理差错[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2-193.

第9篇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推进医疗机构全面落实老年人优先政策,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和环境,提供老年友善服务,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维护和保障信息化时代下的老年人合法权益,提升老年人看病就医满意度。

到2021年,5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到2022年,8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二、创建范围

2021年,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圣和老年病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必须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鼓励其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与。到2022年,县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三、具体措施和创建内容

(一)老年友善文化

1.各医疗机构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老年友善文化氛围。

2.机构愿景或文化中有关心、关爱老年人,保障老年人权益,维护老年人尊严等内容。

3.职工手册、行为守则等规范中有对老年人态度、行为和用语等要求。

(二)老年友善管理

1.建立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

2.建立具有老年医学服务特点的技术规范和持续改进机制。

3.建立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知识、技能等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4.建立老年患者的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医联体的协作管理模式。

(三)老年友善服务

1.完善电话、网络、现场预约等多种挂号方式。提供多渠道挂号服务,畅通老年人预约挂号渠道,为老年患者就医提供方便。根据老年人患病特点和就医实际情况,为老年人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医联体的核心医院向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预留一定比例的预约号源,方便老年人通过村(社区)预约转诊就医。

2.建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确保智能设备配有人工值守。有专/兼职社会工作者承担老年人服务相关职责,挂号、收费等设有人工服务窗口及现金收费窗口。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机构入口可通过增设老年患者“无健康码”通道、配备人员帮助老年人进行健康码查询等方式,协助没有手机或无法提供健康码的老年人通过手工填写流调表等方式完成流行病学史调查。

3.县内各二级综合性医院要在老年医学科或内科门诊开展老年综合评估服务。有条件的二级综合性医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到2022年,县内二级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0%。要积极开展老年专科门诊、用药咨询、营养评估、护理门诊等特色服务。开展老年人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征诊治,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对老年患者高风险因素给予早期识别与干预,保障医疗安全。

4.拓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领域。县中医院要以中医药特色老年健康中心或老年病科为依托,综合性医院要以中医科为依托,加强中医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向村(社区)、向家庭、向养老服务机构延伸。

5.大力发展老年照护服务。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要结合实际,可通过签约、巡诊、健康扶贫、老年健康管理等多种方式为确有需要的老年人开展上门诊疗、康复、照护、失能评估、医养结合等个。鼓励县内各二级综合性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富余编制床位开设康复、护理床位。

6.注重对老年综合征、衰弱、失能、失智的评估与干预,开展多学科合作诊疗,鼓励患者及其照护者参与照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7.对住院老年患者进行高风险筛查,重点开展跌倒、肺栓塞、误吸和坠床等项目,建立风险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高风险筛查后知情告知制度。

(四)老年友善环境

1.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确保设施设备的安全性、便利性、适老性,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就医环境。

2.机构内标识醒目、简明、易懂,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3.机构内地面防滑、无反光。设置有无障碍卫生间,门宽应当适宜轮椅进出。

4.适老性病房温馨整洁。病房中应当配有时钟和提示板,温、湿度适中,家具稳固。

5.门急诊、住院病区配备有辅助移乘设备(如轮椅、平车等),并方便取用;主出入口处有方便老年人上下车的临时停车区和安全标识;所有出入口、门、台阶、坡道、转弯处、轮椅坡道及信息标识系统等的设置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

四、创建标准

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评价标准由上级卫生健康部门印发后另行印发。

五、创建程序

(一)医疗机构自评。各医疗机构对照本方案进行自评,自评合格的医疗机构,填写《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申报表》,2021年3月底前向县卫生健康局申报。

(二)县级初审。县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进行初审,对初审合格的医疗机构,在《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申报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并上报。

(三)市级复审。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局)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对初审合格的医疗机构进行复审。2021年7月10日前,对复审合格者上报省卫生健康委。复审合格者作为“敬老文明号”等评先评优重要参考的基本条件。对达不到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标准的单位,将适情况取消“敬老文明号”等相关荣誉称号。

(四)省级审核。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对复审合格的医疗机构进行审核,审核确定为“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向社会公布。

六、工作要求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