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数学专题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8 09:16: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数学专题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数学专题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教学策略

新课程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些都阐明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而数学后进生就其个人成长来说,由于学科的基础性与工具性,即将直接影响到对他们的后继教育、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与成才问题;对教育来说,关系到学科教学的平衡性与课程改革的重大战略和基础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对国家来说,关系到劳动者的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可见,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成为当前教育常抓不懈的课题。新课程改革已经六年多了,尽管课程标准和教材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数学后进生并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我所在的学校,近几年来数学成绩不及格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很多教师都抱怨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要想改变这种教育质量低下的现状,学困生的转化是关键性问题。由于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众多,如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在转化学困生方面,有许多工作是教师无能为力的,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环境、教师素质、应试教育等,但教师在转化学困生方面起的作用又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应着重从教师教育方面来研究如何转化学困生。

一、对数学“学困生”的界定

数学“学困生”是指那些感官和智力正常,但数学学习成绩低于其智力的潜能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那部分学生。数学“学困生”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数学“学困生”身上的欠缺、不足,就其实质而言,是由于在认知方面(如记忆、理解、思维等)、情绪方面(如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存在一定的障碍而形成的,具有过渡性、不确定性、暂时性。

二、研究学困生的意义

当今世界,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要求我们教师要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革新教育体质,改良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提高。但据有关报道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教师、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5000万人,即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且据本人调查发现,某些农村中学“差生”出现呈上升趋势,而“差生”中数学学困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此多的学困生走入社会,会使民族整体素质降低,国力削弱,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而如何提高数学成绩,减少学困生,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一项不可忽视的主要任务。

三、关于学困生的研究现状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以后,在数学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自身的因素。如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学习习惯不良等;其二是客观因素。如教育者的失误,家庭、社会等不良环境的影响,有的学生受到环境的不良影响或者遇到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教师和家长缺乏对其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在经历多次失败或挫折后,他们逐步丧失学习信心而成为学困生。再者是由于评价标准的绝对统一造成的。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不平衡,有先有后,每个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不一样,他们的认识也就千差万别,而且每个人兴趣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当然会导致他们学习成绩的差别,可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却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学困生自然会产生。学困生是基础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数学学困生是学困生中的最大群体,是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也是数学教育研究中非常棘手的课题。为此省内外一线教师和学者对数学学困生有非常多的探索,但由于学生情况和教学环境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笔者根据数学学困生的现状,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采取一系列转化措施,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难的困境。

四、如何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

(一)多实施成功教育

每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尤其是学困生,教师应重视这种心理,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从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既使学困生考得差,教师也不要过多的批评、歧视,应多用一些名人名言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

(二)以情动人,恢复学困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普遍数学成绩差,对学数学信心不足,兴趣不浓,存在自卑心理。作为教师,我们首先不要歧视他们,而要多关心他们,多帮助他们,也不要更多地责备他们,而应与他们交朋友,多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与他们一起寻找弥补的办法和途径。如基础差的学生要补相应的知识;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多动脑筋;对于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差的学生,要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进取,要有理想,有追求。严格规范的要求他们,坚决纠正他们的坏习惯。只要我们教师平时多关心学困生,帮助学困生,学困生的情绪就会高涨起来,教师的关怀会增强他们的信心,一旦他们对教师有了信任,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了

(三)适当开展合作学习

第2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 问题 教学改革

一、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内容设置不合理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但是目前所开设的实验多为验证型实验,不能适应当今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设计能力。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对实验步骤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演示,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按部就班操作就能完成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从事的是“不需要动脑筋的简单劳动”,有的学生甚至连实验原理都没搞清楚,对实验中元器件的性能和选用以及基本电路的安装和调试更是一无所知。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单调和枯燥,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实验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一般只用各类成型的实验箱开设一些简单的实物实验。如果开设综合性实验,往往由于电路复杂故障难以查找、元器件品种不全、实验箱线路老化和部分元件损坏等因素,使得实验成功率低,严重挫伤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影响教学效果。

(三)考核形式不能真实掌握学习效果

目前实验成绩的判定依据主要是以实验报告为主,实验报告一般由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等组成。其中,只有实验数据需要学生通过做实验获得,其余部分学生只要照搬实验指导书就可以完成。由于实验内容相同,即使有的同学没有按照要求完成实验,也能通过抄袭他人数据蒙混过关,教师很难分辨出学生实验的真实完成情况,也无法掌握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

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建设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属于具有相对高理论性的一门课程,在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只有经过一定的实习以及实验等相关的实践学习,才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与强化,才能确保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理解课程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对初中物理、数学基础较弱的中职生开设《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通过构建《电子技术基础》的实践性课程体系,确保实践性教学能够具有更好的连续性,让实践课程贯穿教学过程之中,可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通过设置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能够更好的确保学生可以对电子技术产生非常良好的兴趣,可以对焊接技术更加的熟悉,并且可以对于电子技术加以综合的运用,使得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得以显著的提升,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真正的掌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相关知识以技能。通过构建这一实践性课程体系,也能够让教师在学生刚进入学校便可以全面的接触、了解学生,这样更加有利于依照不同学生的个人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如此便更加的有利于提升《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和理论课程更为适宜的实验课程

从我们所构建的实践性课程体系来看,要想和理论课能够更加的配套,应当根据设置的理论课程合理安排实验课程。例如,我校就针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特点,在一年级上理论课的同时开设了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课时安排为36个课时,这样不仅不会占用太多的课时,同时也可以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完成实验教学工作。在所设置的实验课程之中,不仅包含有几个相对小的实验以及验证性实验,同时还包含有综合性的设计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针对具体的电路完成设计工作,这样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应用微目教学模式

其一,小团队的合作。对于中职学校来说,由于学校自身综合实力相对较弱,而且学生的理论知识较为欠缺,所以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不适宜让学生完成较大的项目,可以设定一些小的项目,让学生参与。微项目在规模上相对要小,不过就项目活动的整个过程来说,微项目所包含的具体活动内容相对要多。例如,可以开展电路设计、元件资料分析、焊接支座等等各种微项目。但是这些微项目如果让一个学生完成,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能够建立小团队,合作完成一些微项目。每一个小团队可以有3-5人左右,学生可以自由的组合建立团队。通过小团队的方式来参与微项目,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微项目的难度,有效的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自信心,同时还能进一步的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拥有更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二,汇报演示,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完成一个微项目之后,可以让学生就自己的成果加以汇报与演示,让其他学生了解到自己团队在开展此次微项目之中的创新以及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可以讨论在微项目实践活动以后,自身对于课程所学习知识点的理解变化情况,分项自己在微项目活动之中的心得与体会。学生们通过成果的展示以及汇报,能够更加的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与经验的交流,进一步的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让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

(四)改革考核方法,以考促学

第3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一、翻转课堂教学的概述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带动,国外的教学模式在国内的应用增多,并且随着国外教学效率的提高,翻转课堂在国内声名鹊起。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课堂”,定义上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完成,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不必一定要到学校接受教师讲授。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

二、翻转课堂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

反转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化的发展促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初中教学上侧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以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微视频来搭载教学知识,以学生为中心,颠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师生之间的配合能力。

1.翻转课堂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上,首先要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教学方向是完成整个翻转课堂教学的前提,在初中教学中,比如,反函数的概念就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对于图像和单调性等问题不能理解透彻,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在这些知识点上的问题,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在PPT制作的时候,教学视频可以采用优秀教师的传授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学生也应该在观看视频听讲的同时,根据自身情况学习知识和弥补缺陷。

2.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初中生利用网络掌握信息、搜索资料的也不在少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可以采用视频教学的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融入数学知识,在学生自愿学习的情况下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初中数学关于角的认识的时候,翻转课堂教学就可以举实物的例子,比如荡秋千的时候,上坡路的那些情况在视频中展示,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又学到了知识,并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改善师生关系。翻转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传授与被传授者变为学习的沟通和引导者,而且在学习的中心和重点上也由教师向学生转变,当然教师依旧也是教学的灌输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提供知识的同时,通过新兴媒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与学生沟通,从而把握教育方向。学生则通过预习和复习弥补不足,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是在施教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和及时做出反馈

信息。

三、翻转课堂应用存在的问题

虽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上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凡事都有两面,而且在目前教学模式不完善的情况下,也要注意很多细节上的问题。首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精简。教师在教学时注意教学内容的繁杂度,不要过于嗦,剔减无效的教学内容,从而精简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其次,注意对学生问题的收集,注意学习信息的反馈,不能一味只顾知识传输,缺乏对学生问题的关注和收集,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注意问题收集,更好地弥补学生的知识漏洞。再者,在教师学生身份翻转的同时,要保持教师是知识灌输者的地位,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不能逾越和混乱角色。

翻转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通过新兴媒体的教学方式,较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间的交流、生生间的配合,使学生能够对数学学习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目前的教学模式并不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改进,一定会有更大的效益性和实践性。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顺应了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于1999年3月正式组建了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工作组经过专题研究、综合研究、起草标准和修改初稿四个阶段,历时近一年时间,研制形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义教标准》)。《义教标准》的内容包括背景、基本理念、总体目标及分学段目标和课程实施建议,较好地体现了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从初中数学的学科地位来分析,第一,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是否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是具有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往往善于分析、综合比较,善于概括判断、推理论证、归纳总结,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必须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训练中加以培养。第二,在初中课程中,数学是一门主要课程。它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思想、方法和语言,是一门工具学科;同时,其他课程也为初中数学课程提供应用的问题和实验的条件。

初中数学课程的宗旨是向学生传授在日常生活、生产、服务和进一步学习中能够长远起作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实验和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树立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的意识。

二、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体现了新旧课程的差异

传统的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具有浓厚的科学主义倾向,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给人以呆板、枯燥、抽象、冷漠和缺乏人情味的印象。应试教育则更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数学课程的本来面目,认为数学就是做题,歪曲了数学原应有的过程:经历、体验、探索等,让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与之相对应,新课程改革前的初中数学教育在课程、教材、教法和考试制度上,都存在着教育的行政化和教师意志的主导化现象,使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常常不是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和实施。大纲和教材将代数、几何分开,各自要求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理论上仍有要求过高的现象,并且在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应用上注意不够,在数和形的应用上联系不够紧密。“不考试就不教”使大纲和教材中的选学内容流于形式,这也不易做到因材施教。比较是发现差异的有效途径,差异是探寻改革方向的原点。一方面,初中数学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强调学生有计划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注重数学知识产生的历史(即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内容从基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转化为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的学习,教学背景是仿真的或现实的,教学媒体是多媒体,师生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多项交换。新课程的显著特点是不确定性,包括教学目标、结果、对象、内容、方法、过程、评价等的不确定,给教师留下更多的创新余地。另一方面,新课程注重微观结构的研究,提倡设立数学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等校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数学史的介绍,展示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重视数学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是一种数学意识,一种基本观点和态度”,恰当的应用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转贴于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 农村 初中数学 教学效果

一、前言

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不是固定在教科书静止的内容上,它已经成为学生经验的建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机会和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新课程要求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二、课堂有效教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课堂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特定的课堂范畴,在特定的时间范畴,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人,达成数学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旨在提高中学生创新精神和理性思维平,增强教学效果,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

三、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班级学习机会差异悬殊

初中的课堂教学是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学习需要,不是精英教育。虽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是满足大部分同学的学习要求,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虽然在一节课堂上,每位同学所听讲的时间一样,但是达到的效果却差别很大,造成只有一部分学生掌握了知识,而没有照顾到多数同学,这种学习机会差异的悬殊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数学应用题教学为例,有人研究发现,学生获得分析应用题的机会有多有少,大约只有1/5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参与分析应用题的全过程,3/5左右的中等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分析整个应用题的机会,还有1/5左右的学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立分析应用题的机会。在一系列的连续学习中,初始学习中微弱的实用时间差异可能导致后续学习实用时间差异的扩大。

2.课堂教学密度的影响

课堂教学时间少,似乎是很多老师抱怨的问题,将课堂教学的不理想归结于教学时间不够长。然而,没有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却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课堂教学密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尽量提高一般教学密度,又要适当掌握特殊密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因教师花时间处理学生违反纪律、教师上课离题或用语罗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等现象。有些片面强调提高特殊教学密度,忽视数学课堂理解、巩固和数学新旧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数学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后续学习,造成教学效率下降。

四、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

为了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应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只有教师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由于当前的农村初中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淡漠,教师专业研究基础比较差,教师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学校培训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等,这些都使得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化水平受到严重的制约为此,农村中学应采取一些措施

1.应促进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应进行持续性的充电,形成全程学习终身学习,新课改要求教师成为学习型的教师,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加快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

2.应加强对教师专业化的培养在数学专业上引领教师发展专业素质,使农村中学的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走向正规的轨道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农村中学应组织和开设数学学科的专题讲座,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教师也应该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对教学表现进行定位剖析和修正,以此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4]。

3.应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学校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可以将教师实践活动和研究活动密切结合起来,通过教学的专题研究集体备课观摩研讨等多种形式,营造一种敬业爱生善于钻研精益求精的师风,促使教师能够有效掌握新课改教学标准,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有效解决农村初中数学教与学脱离的严重现象,实现新课程改革强调数学教学内容要有开放叉性整合性综合性,应加强师资的再教育再培训,加快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水平;

五、结束语

总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每位老师的应有追求。因为,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特别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离开学生的教学和离开生活的教学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们应认真研究学情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重视数学在生活过程中的应用,并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慢慢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一来,方可进一步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使数学教学达到一个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成继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查与思考[N].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15.

第6篇

提到农村初中教育,可能很多教师的第一印象都会是学生基础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学效果差,家长不配合等.诸多原因导致了农村初中课程,尤其是数学科目的教学质量差,我们必须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在问题的基础上,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心得和体会.

一、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1.传统教学的负面影响

农村地区初中数学的教学发展水平低于城市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农村地区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重点,都放在知识灌输、考试成绩上,从而忽略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数学思维的建立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的培养.另外,新课程强调将课堂教学的主体由传统的教师归还给学生自己,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但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初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

2.教学内容与方法落后,课堂气氛差

数学在学生眼中是抽象、难理解的,加上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受传统教育模式及落后的教学方法影响,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且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依然以应试为目的,因此教学内容单一,甚至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学生无法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性、必要性,因此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产生可有可无的思想.

3.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的限制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有一部分存在与现代教育理论脱节、相比城市地区教师学历低、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加上优秀的农村教师流失严重,造成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差、整体教学水平低、专业研究基础差,从而在课堂教学的内容、方式以及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效果均不理想.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改变传统教育思想,树立正确教学观

真正理解新课程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科学的教学观念是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作为教师,首先要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要指导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数学是抽象、逻辑性强的科目,如果不指导学生主动自愿地学习,数学就会变得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及数学思维的建立.新课改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感情等全方面发展,所以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学生多方面发展,是每个教师势在必行的.

2.改进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气氛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初中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性格特点,他们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利用这些特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抓住学生课堂听课的兴趣与主动性.比如,多建立小组讨论、创设课堂情境、通过故事或日常生活中的时事引出所学的知识等.另外,教师通过幽默有趣的讲课风格,将数学学习中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教给学生,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一节课只有45分钟,如何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为课堂教学开一个好头,取决于教师营造课堂气氛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用饱满热情的态度、亲切和蔼的语言感染每一位学生.另外,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关系的好坏,因此课堂也要民主和谐,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实现全员参与.要建立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不要让学生产生一种教师高高在上、望而生畏的抵触心理.在教学的语言艺术方面,也建议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适当的幽默风趣,这样更易于被初中生接受.

第7篇

关键词:师专;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数学教育的目标一直存在着一种观点,即数学教育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而数学素质是指学习者对客观世界中形和数的认识,由直观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提高到内涵更深、外延更广的抽象数学结构和空间概念,以及处理其相应关系的悟性和潜能的一种素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数学教育目标,从教育的主体上看,其灵魂正是数学素质。从教师教育特性来考虑,这种数学素质的外延应该适当扩大,还应包括学生从事数学教学的素质。为了实现这一广义的数学素质目标,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子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数学教学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自然而然的需要通过专业课程设置这一载体来完成。本文中,笔者结合我校近年来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探索,谈谈我们的体会和成效。

一、以基本的高等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设置主干课程体系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数学教育阶段的课程应致力于使所培养的数学师资获得适应未来数学教育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涵盖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高等数学方法和必要的数学应用能力。从下述宏观意义上的高等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设置主干课程体系.

1.极限思想。极限思想是高等数学思想的实质、是不同于初等数学的主要体现。有了极限理论作为基础,才有高等数学的蓬勃发展。

2.符号化和变元思想。使用符号化语言和在其中引进变元是高等数学高度抽象的要求,它能使数学研究的对象更加具体、简明、直观、形象、准确,更易于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极大简化和加速思维过程。主干课程应注重体现符号化和变元思想。

3.函数和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是指变量与变量之间的一种对应思想,也可以说是一个集合到一个集合的一种映射思想.方程思想则是变量与变量相互制约的条件,它反映了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对于解决数学问题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4.概率统计思想。未来信息社会的公民应该具备一定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应能够阅读和解释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信息,增强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意识和方法,数学师资当然应该首先具备这种能力和相关科学知识,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对这一方面有所体现。

5.逻辑推理思想。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是使人变聪明的科学,原因就在于学习数学能够锻炼人的思维习性.对抽象的数学对象借助符号和逻辑系统进行严格的推理和论证,是数学研究的一种良好习性,也是科学发现的一种重要方法。课程设置也要处处体现和强调这一点。

6.数学史思想。数学史本身就是数学的一部分,是一部数学概念的发展史,是历史上的数学。我们的课程体现数学史,不仅可以将同一概念在古代和在现代的情况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借以展现数学发展演变的过程,启发学习数学的思路,而且可以通过数学家的事迹来影响和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将人文精神教育、德育育人教育在数学课程中自然而然地顺利贯彻。

除明确提出的上述六条高等数学思想方法外,在课程体系中还应该渗透优化思想、集合思想、数学实验思想以及计算机数值应用的意识,满足中学数学师资专业知识的必需。

二、兼顾职业技能的原则设置专业特设课程

长期以来,当我们在确定数学课程体系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总觉得这门课程必须学,那门课程也很重要;这个内容很有用,那个内容也不能少。结果给学生简单“堆积”了不少看似确实“应该学”的知识,过重的增加了纯粹地知识学习课时,削弱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课时。我们也感觉到不对,但课程的内容就是减不下来,原因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原因就在于没有认真地把握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特性,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遗留有传统的教育观念,即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多学,恨不得把他们今后可能要用到知识全部教给他们,这种观念有时甚至是冠冕堂皇的。这就是典型的职前终身教育观念。但是,可以明确的讲,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把他们终身需要的知识学完。事实上,学生今后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很有可能是前人从未遇到的,更不可能是书本上已经有的;更何况,知识是无穷的,无论怎样学也学不完,多学一两门课和少学一两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总之,职前终身教育是不现实的,培养数学素质才是永恒的。这样一来,我们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就可以抓住主要矛盾,毫不犹豫的丢掉瓶瓶罐罐,以高师院校培养的人才目标为出发点,本着中学数学师资专业知识的必需和够用为度,兼顾职业技能的原则,把那些陈旧的、次要的而又不影响课程的思想性、完整性和逻辑性的内容坚决的取消掉,把空出来的教学时数去安排那些和中学实际教学有紧密联系的、学后可快速适应中学教学的实用性特设课程。

三、新旧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旧专业课程设置(1998年前)。专业主干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高等几何、普通物理;专业特设课程:初中数学教材教法、初中数学(代数)专题研究、初中数学(几何)专题研究;教育科学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电化教学与课件制作、教师口语、书法;教育实践:第六学期学生到中学顶岗实习4周。新专业课程设置(1998年后)。专业主干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普通物理;专业特设课程:竞赛数学、平面几何基本图形分析法、数学史、初等数论、中学数学新课程教法;教育科学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电化教学与课件制作;专业选修棵:数学教育心理学、flash课件制作、数学写作、教师口语、书法、健康教育;教育实践:第五学期学生到中学顶岗实习一个学期(16周)。

比较新旧专业课程设置,新设置按照中学数学师资专业知识的必需和够用为度,兼顾职业技能的原则,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了调整,去掉原来开设的复变函数、高等几何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把常微分方程并入数学分析课程中;调整并增加了专业特设课程,这些特设课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深层理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教学能力,从而可以缩短学生从教不应期;教育科学知识课程也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专业选修课。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在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和现代教育手段,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对青少年进行全面教育的能力。加强了教学实践环节,这一环节着重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训练,从第四学期开始,就将学生分组实施技能培训,安排教师包组辅导,锻炼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教育实践由旧设置的4周增加到16周,这一改革,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际教学和见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完整了解一个学期的初中数学教学全过程,更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四、效果检测

为了能够客观验证课程设置改革前后的实际效果,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旧、新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的毕业生中各抽取40人组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两组研究对象采取诸如领导和同行评议、走访调查、听课、个人汇报、座谈、问卷调查、教育教学和科研获奖统计等方法和途径,依据制订的“初中数学教师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素质检测指标体系”和“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素质检测指标体系”进行了多次检测,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果:试验组在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教学素质三项指标上差异极其显著,对照组在这三项指标上差异均不显著,从而说明新专业课程设置效果明显。

五、结论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第一,了解数学科学,系统掌握高等数学专业知识,养成推理严谨,言必有据,条理化的数学思维习惯,能够适度开展富有个性化的数学思维活动。第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熟练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准确把握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适当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从人才的培养层次上来说主要服务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师资,其所应具备的数学专业知识不应该是本科专业课程的简单删减,而应是在保证高等数学思想方法体系完整的前提下科学的整合。从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来考虑,传统的职前终身教育体系不再适合时代和个体发展,应当适当地把职后继续教育纳入职前培养阶段中,突出职业技能养成。而大多数专科数学专业往往忽视了这两方面。因此,专科数学专业的课程改革是必需的,是大势所趋,是适应时代进步的。

我们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层次,本着被培养对象应具备的数学专业知识的必需和够用为度,兼顾职业技能的原则,从数学知识能力和数学教学能力两方面入手来设置课程,科学整合,合理设计,是完全能够培养出适应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所需要的优秀数学师资.我们自1998年施行新课程设置以来,从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和毕业生的发展业绩统计情况,通过科学的效果检测和大量数据,用事实验证了新课程设置能够培养出适应新时期中学教育教学发展的优秀数学师资,能够充分体现专科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值得同类院校借鉴和推广。

作者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

参考文献:

[1]萧树铁,谭泽光等.面向21世纪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探讨[J].高等数学研究,2001,3:67-68.

[2]李树臣.关于发展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三个核心问题[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2,5:29-30.

[3]田长生.试论数学素质[J].高等数学研究,2007,1:89-90.

第8篇

关键词 数形结合思想思想 初中 数学教学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62

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一种较为合理且形象的思维方法,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有极大的帮助,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和解题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次研究就笔者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和体会,探讨如何将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发挥其作用,以解决日常教学中的数学题目,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主要就三个方面进行讨论:数转化形,形转化数,数形结合。通过结合一些常见题目类型,使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意义和实用性有所了解,从而找到解题技巧,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逐渐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并熟练掌握和运用解题方法。

1 数形结合在初中代数内容中的运用

(1)数形结合在“有理数”内容中的体现。有理数内容的教学中,引入了数轴的概念,便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体现。每一个有理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相对应的位置,即相应的点,每一个有理数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能够直观地将某几个有理数的大小关系展示出来,方便进行有理数之间的比较。类比之下,某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等也可以用数轴表示,并进行大小比较。因此,在学习有理数的相关内容时,不应只局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数字,而应同时了解其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通过数轴与有理数的结合,准确掌握有理数的相关内容。

(2)数形结合思想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的体现。应用题的特点往往在于列举一连串的数字以及数量关系,依据这些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式,而这又恰好是解题的难点。因此,为了理清题干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对题干进行详细的分析,列出要点,画出相对应的示意图,从而宏观、形象地找到题干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相对应的方程式,从而顺利突破难点,解开题目。

(3)数形结合思想在“不等式”内容中的体现。在“不等式”一课的常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讲解不等式解集时,应画出数轴,将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得以w现,使学生对其有更为具体的了解,这里便蕴含着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

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体现,较之单纯的数的体现,更进一步地诠释了数形结合思想,提高了解题的效率,并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成效。

(4)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及其图形”内容中的体现。函数的教学过程,往往与直角坐标相结合,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直角坐标中横轴(x轴)和纵轴(y轴)上的点与函数上的点P能够一一对应,表明了数形结合的必然性。而该函数是以无数个点P连接而成的一个图形,通过数字与图形的结合,凸显了数形结合的特点和性质。此外,初中教材中有关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也都是通过直角坐标系实现数和形的完美结合,其应用在二次函数中有较为突出的体现,比如二次函数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的位置、图像与坐标系的交点等与系数a、b、c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如若能够将数形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渗透,教学将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数形结合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运用

以上通过对有理数、列方程应用题、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函数与图形等内容进行实际说明,均可看作初中有关代数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主要是将数转化为形,是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说明。而接下来的这部分,通过两个线段长短(或两个角大小)的比较、勾股定理的应用两个教学内容的列举,主要是将形转化为数,是数形结合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应用,也是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介绍。具体介绍如下:

2.1 数形结合在线段(角度)比较中的体现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针对两个线段长短的比较或者两个角大小的比较,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重叠比较,即将两个线段或两个角重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较为直观,是一种几何比较方法,但在考试和测验中不具有实用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较多;而第二种方法是度量比较,即借助专门的测量工具,比如刻度尺、量角器等对两条线段(或两个角)进行测量和大小的比较,操作性较强,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以上有关线段(角度)的大小比较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

2.2 数形结合在勾股定理中的体现

勾股定理是初中几何教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内容和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较为频繁,可在反复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解勾股定理中数形结合的巧妙运用,展示数与形的巧妙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找到一种可长期使用的“捷径”,了解到数形结合思想的魅力所在,将数形结合思想充分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勾股定理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代数、直角坐标系等。而教材上就勾股定理进行了无文字解释,而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一起将勾股定理的形用数表示出来,以便掌握其中的内在意义,对勾股定理有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在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图像表示为一条直线,分为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两种,二者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恰好相反;而二次函数表示为一条抛物线,根据其相对应的函数关系,确定其开口的方向、大小以及抛物线所在的区间等。其中二次函数属于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所在,并且是数形结合在初中教学中最为重要和突出的一个体现,只有掌握了数形结合思想,和二次函数系数与抛物线之间的关系,才能学好该部分知识。

3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过程

3.1 在初中数学相关概念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概念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个较为基础且关键的内容,是掌握某一数学定理、原理和名词的前提,是数学学习中最小的一个单元结构,是教学的出发点,能够对某一数学内容的性质等进行明确、严密的分析和表达。因此,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向学生逐步渗透数学思维方法,通过数形合对某一概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表述,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另外,数学概念的学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需要在反复地教学、应用、实践、犯错中得到巩固和掌握的,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方式是极为必要的,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2 在初中数学例题的分析与讲解中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初中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点所对应的例题是对所学内容的初步认识和运用,在此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数学思维方式具有较为突出的作用,通过例题的教学、分析和探讨,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教学知识,了解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检验新知识的学习成果的较为关键的途径。通过对例题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体会并领悟到数学教学思维的内容。通过对学生学习例题的情况和对例题的认知度,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教师教学的成果好坏。因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例题的重视,认真挖掘例题中的知识点和精髓,保证教学成果。

3.3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展现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和运用,因此应在反复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数学思维方式,体现数形结合的意义。为了充分证明数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应经常性地安排学生H自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加深其认识和理解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归纳、类比等都需要学生去亲自实践,数形结合、函数、有理数、几何、概率等数学知识,也需要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体会,通过多次的实践,找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以及应对各种疑难问题的独有的解决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识事物的方式,提高认识事物的水平。

4总结

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较为典型的例子,研究数和形之间的依存关系,并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数学解题进行具体的阐释,得出了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充分印证了“数无形不直观,形无数难入微”的观点,有效说明了数与形的特点及缺陷,即数缺乏直观性,而形缺乏准确性和严谨性,二者结合才能扬长避短,发挥长处,使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有了较为深刻、全面的认识,即分析题干时,要考虑该题干是以数量为主还是以几何为主,并就两者的关系对题干进行转化,见到数量关系就要考虑其几何意义,见到几何图形就要考虑其数量关系,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因此,综上所述,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方式,对今后的课程学习有较大的帮助,值得进行教学推广和实施。

参考文献

[1] 陈明华,林益生,俞平秋,等.初中数学思维方法教学的基本途径[J].辽宁师专学报,2014.18(24):145-146.

[2] ,李琦,王巍巍,等.初高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的推广与应用[J].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9(6):16-1.

第9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 情境 创设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创设情境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初中数学课改能否真正实施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许多数学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然而,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辛辛苦苦创设出来的情境,不能与教学过程有机融合。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三个层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应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新教材特别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们都在创设情境这一环节上绞尽脑汁,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1.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产生的一 种心理状态。悬念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欲罢不能,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悬念设置于课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若设置于课尾,则有章回小说的效果。

如,浙教版七年级下册1.4全等三角形概念刚学习完,于课尾给学生一个这样的问题:如图,BD是长方形ABCD的一条对角线,思考: ABD与 CDB全等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此问题问得比较新奇,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利用全等的概念很难描述!自然地,学生会探索其中的奥秘。甚至想到去剪一剪,做一做这种实验式的好方法来说明。此时老师说“还有另一种方法在 叙述上比较方便,到底是什么方法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留了一个问题就下课了。这对于下节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学习,无疑产生了非知不可的紧迫心情。

2.创设陷阱情境

如在平方根复习时,可以提供这样一题:81的平方根等于什么?学生一致回答9;老师问:是吗?。还是有人回答 9,老师摇头,于是有学生回答9。老师还是摇头,学生开始疑惑了,都进入了积极状态,这可是似是而非的问题啊……第二回合,给学生亮出这样的判断题:平方根是它本身的数只有零。全班异口同声回答“错”,老师摔摔脑袋,“啊”了一下,“不会吧,这么一致啊,好像你们判断是对的,只有我跟大家不一样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疑惑不已,然后在大脑里搜索思考。

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先诱导学生犯错,让学生在惊讶迷惑中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从而效果很好地掌握了知识,改进了知识结构。

3.创设实际模型问题情境

教材中有些公式或定理往往是直接提出的,而且也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他们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来构建教学情境,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数学理论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有理数加法”中,如何理解4+(-3)=+1 呢?若引导学生举些实际例子来说明这个式子的正确性,那就更容易理解。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把4看作手里原有4元钱,把-3看作支出了3元,则手里还剩下1元钱,故等于+1。通过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对有理数加法法则有了感性的认识。

4.创设直观或实验情境

对某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直接让学生学习,学生可能不知从何开始,这时教师可提供直观的材料,或通过具体实验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再让学生来研究具体的问题,这样学生探究问题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从而很直观牢固地学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5.用故事创设情境

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之前,讲一个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数学家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时,有一天,在梦境中他用金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遍地的珠子光彩夺目。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结网,顺着吐出的丝在空中飘动。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这一条条的经线和纬线不正是全力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的阶段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结下的网不正是说明直线和曲线可以由点的运动而产生吗?由此,使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诞生了。

又如,讲换元思想可以利用典故“曹冲称象”来说明。

除了上述的情境创设之外,还有阅读创设情境,类比创设情境等等,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优质的教学需要策略,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究,以他们后继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目标。力所能及地创设问题情境,最终培养学生思维的形成与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国富.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6:23-2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