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9:16: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效复习的策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考试说明》和课标是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它为我们的教学明确了复习的方向和侧重点。帮助我们更好的明确复习要点、把握考点、有效突破难点,提高复习效率。仔细阅读中考《考试说明》还会获得:注重基础,贴近生活,突出能力,关注情感的信息。在复习中我们就要时刻关注这些点,这样复习教学才有更明确的方向性、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精心制定复习计划,打好高效复习的“准备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搞好复习工作,教师首先要依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学情的把握,合理地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明确复习的进度,确保复习有条不紊、高效实施。确定三轮复习策略,第一轮,教材梳理,阶段测评;做到夯实基础,查缺补漏,明确考点、重点,牢固掌握,灵活把握,活学活用。第二轮,专题突破,强化训练;在首轮单元知识架构基础上,进行综合提升,重点放在知识的大融合上,促进学生对复习知识的融会贯通的应用。第三轮,模拟冲刺,实战演练。本轮复习贵在准确析题,灵活应答、高效应对。每一轮复习都要有明确的具体的时间和复习方法。一般而言,学生对课本重点内容的遗忘会比较严重。词语、诗文名句、文学常识、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名著阅读等内容同样需要穿插复习。教师定期检查,保证课本内的知识不能丢分,做到滴水不漏。但仍要注意时间分配,不能在课本里跳不出来。
树立大语文学观念,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知识和素养。精确、科学、实用的复习计划的制定,对复习教学做到未雨绸缪,深谋远虑,从而为高效复习打好了“准备战”。
三、 加强学科合作,打好高效复习的“团结战”
“众人拾柴火焰高”,充分发挥好学科教研组的合力,做到资源共享、合作共进,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积极应对复习工作。学科教师在集体研讨课标和中考《考试说明》的前提下,对照集体制定的复习计划,深入研讨复习方法,制定考点复习突破的策略。
按照集体合作、明确分工的原则,学科备课组的老师根据组长的安排,分工主备某一专题,精选试题,然后集体研究,补充完善,建立复习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语文复习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小组合作的力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大合作氛围和合力。打好高效复习的“团结战”,为高效复习做准备。
四、 优化复习课堂,打好高效复习的“高效战”
“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复习课堂应体现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优化复习课课堂结构和模式,精心备课,设计复习内容,科学选择复习方法,避免简单的低效重复。优化复习课课堂,首先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框架,理清概念间的关系,实现知识的点面结合和辐射联系,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让学生在复习课课堂上有知识的收获、理性思维的收获,激发兴趣,提升能力。其次,引导学生做好复习要点、考点的整理记录,做到复习有据可依,为高效复习奠基。第三,优化复习课堂,教师要及时审视自己的课堂,反思课堂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补救措施,逐步完善复习课堂,提高复习效率。第四,优化复习课堂做到讲练结合,避免只讲不练或只练不讲的做法,尤其是后期复习,要做到精讲精练。认真研究考试重点和热点以及学生的薄弱点进行强化训练,可通过小测验检查学生的薄弱点,进行及时的补缺补漏。表达能力、实验探究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都是学生的薄弱点,教师应收集此类题目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指导解题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解答这类题目的信心,避免因畏难情绪产生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作文教学复习。加强各类文体的写作指导,加强审题的指导,加强选材的指导,加强布局谋篇的指导,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加强语言运用的指导,加强作文修改的指导;对各种文体进行适度训练,要增加学生的写作样式,如:缩写、扩写、续写、插写、改写,整篇练习、片段练习、仿句练习等。
五、 及时总结反馈,打好高效复习的“信息战”
“信息社会,把准了信息,就像擦亮了人的眼睛,唯有如此,才会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只有打好高效复习的“信息战”,才能让高效课堂成为现实。因此,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课堂,及时了解学情,把握复习的真实状况,摸准第一手信息资料,有针对性地做到查缺补漏,及时补救。复习是师生的互动,其效果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上。教师可采取调查问卷、口头询问等多种多样的方法,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的兴趣、个人需要等各方面的情况,把准第一手信息,及时制定针对性强的补救措施,抓两头带中间,确保复习课上人人有收获,有提高。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专题复习 高级教学策略
新时期的高效课堂应包含以下四点内容:引导、合作、有效、高效。这四点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课堂高效必须建立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之上。
一、高效的基础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终点,明确、适度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的根本和基础。明确就是告诉学生一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和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通读教材,钻研生物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要准确把握、成竹在胸。适合才是最好的,难易适中的教学目标既可以让老师有的放矢,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目标过低,学生的学习会索然无味,目标过高,学生会望而却步。明确、适度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了本节课教师的主要活动,有效避免了传统课堂教与学的盲目性。
二、高效的关键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而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又建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之上。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状态,学生是有思维、有个性的主体,他们的学习也是有选择的。对喜欢的教师,能专心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反之则昏昏欲睡,甚至恶意捣乱。
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可以充分展示个人魅力,发挥主导作用。生物课上有很多有趣的实验,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来体会。因此,生物课堂上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手来,成为课堂中的真正主体。
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叶圣陶先生说:“教学在于善引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可见,课堂上激活学生的思维至关重要,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要精心设计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同时还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交流、抢答、竞赛、多媒体等,不断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觉得生物学习充满了新鲜感和趣味性。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是否会与人合作,是否会与人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生物课堂上要让学生主动学习,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三、科学定位,和谐发展
(一)教师角色
在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其理解新教材、建构教学思路、选择教学素材、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角色在新课改和新形势下应该是这样的。教师是引路人、是顾问、是主导者,其应给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在讨论、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看法和想法不可能完全相同,老师要容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要接受学生的每一种想法,不论学生的想法有多荒谬。这样,每个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会附和他人。
作为领路人,教师要为课堂做好充分准备。准备的内容有两点: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好充分准备,对本堂课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等有细致的考虑,在“三案六环节”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先进行个人个案的知识把握,学情分析,教法学法的确定,然后集体备课时再做细致讨论,在集体备课时要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既集思广益形成共性,又发挥特长形成个性。其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等有充分的了解和预见。在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下,做好学生原生态学习环境的创建工作,倡导合作学习,让后进生得到优等生的帮助,受到优等生良好道德品质、学习习惯的熏陶。
作为顾问,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创建学习型课堂,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学习线索,制定知识点全面、难易适中的学案,对学案进行详细的批阅,并公布详细答案,让学生自己先了解答题情况和题目难易程度,然后教师可以展示规范卷,以达到表扬先进、激励后进的目的。
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方法。学生在教师正确的主导下,学习取得了进步,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和及时地对积极发言、认真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激励。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解决。
(二)学生角色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扮演的角色应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超前的学习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问题意识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当学生在学习时有总觉得该做点什么,非想个办法不可的问题欲望时,其大脑就会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想出平常想不到的好办法、好点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点是建立在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之上的。学生应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听课时有的放矢地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一件事你用心做是一个过程,不用心做也是一个过程,但是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温故而知新这句话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三)师生结合
一个班级就像一支运动队,教师是领队,每一节课就是一次训练,不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就不可能训练出世界冠军,同时没有足够的训练强度,也出不了成果,仅是教师一头热很难打造高效的课堂。如果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涨的热情,再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课堂教学想不高效都难。
课堂高效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生成、不断追求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会因老师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学内容和目标而异。因此,生物课堂要达到高效课堂目的,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高效的课堂驾驭能力。
参考文献:
一、准备工作的一些策略
1.深入地研究两纲一题
两纲一题是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简称课标)、《初中数学学科考试说明》(简称考纲)和“中考数学试题”。只有认真研究“两纲一题”,才能明确复习的方向,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
课标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依据。事实上,中考命题也是以此为基本依据的。因此,初三数学复习教学应该“以标施教”。“考纲”是中考命题的基本依据。“考纲”对中考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及知识点的能力层次都有明确的要求,复习中必须给予尊重,不能随意提高或降低复习要求,更不要随意扩大和缩小复习范围。脱离了“两纲”的复习,会使复习偏离方向,往往会导致出现“深入有余,浅出不足”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考题”是中考数学考查要求的标尺,是复习教学的基本范例。通过研究考题能够品味命题的理念,感受考查的意图,评价考题的优劣,洞察中考的要求,明晰复习的方向。
2.回归课本
在初三数学复习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扔掉课本,重视资料。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长期担任毕业班教学的老师都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大多中考试题的生长源在教材。那么,怎样回归课本呢?我想回归课本要做好四点:一要引导学生再现重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数学思想方法,一定要引导学生提炼;二要引导学生理清初中数学的知识主线,透彻地掌握结构,熟记数学概念、公理、定理、性质、法则、公式,使之烂熟于心;三要做透课本中的典型例题和习题,要善于用联系的观点研究课本中例题习题的变式题;四要善于在中考题中寻找课本题的原型,在课本中寻找中考题的影子。立足基础,回归课本是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复习效率的根本策略。
3.夯实基础
初中数学中,究竟哪些属于基础?怎样夯实基础?这是必须弄清楚的两个问题。我认为,初中数学中的基础主要是指数学概念、数学原理(如:公理、定理、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以及在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技能等。夯实基础就是在复习中,要以初中数学的知识点为中心,以主干知识为线索,以“考纲和课标”为依据。
当然在夯实基础中要注重创新,有些教师误认为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回忆、再现就可以夯实基础,所以把复习搞成了简单重复,温故有余,知新不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使课堂沉闷,效果不好。因此,复习时我们老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通过典型练习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可以通过“问题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
夯实基础要注重应用。数学复习离不开训练,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灵活应用,脱离了训练谈夯实基础,如同“纸上谈兵”。只有引导学生做一定数量的有针对性的数学题才能实现巩固基础、开阔思路、领悟规律、掌握方法的目的。
4.精选习题
初三数学高效复习课堂的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精选习题”,把考纲的要求逐步落实在常规的训练之中。所谓精选习题就是在准确把握考查范围和要求的基础上,围绕复习目标,紧扣基础题型和中考考点题进行选题,使学生通过对所选题目的练习和反思能够达到领会知识、畅通思路、形成通法、提高悟性的目的。精选习题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依据学情的原则。所选题目的难度要根据学情而定,目标定位要准,过高学生吃不了,过低学生吃不饱,也达不到中考的考查要求。对小灵活、小技巧、小综合性的基础题、中等难度题要多选,对思维跨度大、综合性强的题目要适当选,对偏题、难题、怪题、巧题要不选。
(2)课本为本的原则。课本中的例题、习题是众多教材编写者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题目中有的是以往中考题目的改编,有的是原创,有的是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补充与延伸,它们是中考试题的主要生长点,是“母题”,是“本”。因此,复习时选题不要忽视课本题,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课本题弄懂、弄透、融会贯通。
二、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
1.课堂容量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曲解了“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实际内涵,产生了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课堂教学容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既让学生吃得饱,又要让学生吃得了,切不可顾此失彼,主观臆断。
2.例题选择问题
课堂上选择的例题,目标性要强(要为本节课的内容服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要有巩固双基的基本题,又要有提升能力的综合题。既要“上挂”前面已经复习过的某些知识,又要“下联”到后面还没有复习到的某些知识,这样才可能达到“夯实基础、温故知新、培养能力”的训练目标。
3.如何讲解问题
在九年级数学几何专题复习中,怎样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精心地组织课堂教学,怎样采取得力的措施和高效的方法,大幅度、快节奏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后进生吃的消,中等生吃的饱,优等生吃得好,使复习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是所有处在一线数学教师普遍关注和思考的课题。而平时如果大量毫无章法,不从根本揭示规律和方法的题海战役,即便时间加汗水,甚至以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也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满意的结果。本文试图从优质教学观的理论对课堂的结构和教师专业素养以及结合多年一线教学实践经验作出阐述、探究,举例谈几何专题复习的几点策略
策略一 建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保证高效的复习效果的前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先自学、探究和及时训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通过自学,进行探究、研究,教师则通过给出学习目标,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线索,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倡导的:“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的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相吻合,它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复习中,学习的知识点由单一渐变为繁多,几何图形由简单渐变为复杂,学生的思维品质由低级变为高级,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容易上成“满堂灌”的填鸭式课堂,学生容易听到“云里雾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一定要按教学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来教学,优质教学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角色定位中解放出来,立足在“促进”上做文章。促进表现为:第一,激励。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应通过列举典型、说明意义、明确目的,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求的需要,从而提高学习自觉性并增强学习责任感;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只有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以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学生能深刻地体验到惊奇、欢乐、自豪和赞叹的教学才是优质的教学。第二,引导。教学之功,贵在引导,引导的核心是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的启示和点拨。教师的引导能够保证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从而避免学生盲目的瞎猜和无效的活动,这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关键。当堂训练则检测和反馈学习效果。
策略二 专题内容的设计应遵循教与学的认知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凸显方法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即儿童发展可能性的思想,归结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关于教学作用于儿童发展的途径,由于维果茨基引进了区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的原理而揭示出一个清楚的观念。第一种水平是现在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维果茨基把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过程。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
下面的一组题都是以中点为条件构造全等三角形这一根本解题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它在近几年的各类考试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例题的选取从学生认为最熟悉、较简单的问题切入,由简变难。
案例1:学习目标:以中点为条件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1、 已知:如图,,AD为ABC中BC边上的中线,(AB>AC)
(1)求证: AB-AC<2AD< AB+AC;
(2)若AB=8cm,AC=5cm,求AD的取值范围.
例1图 例2 图 例3图 例4图
例2、如图,已知ΔABC中,AB=AC,E是AB的中点,延长AB到D,使BD=BA,
求证 :CD=2CE.
例3、.如图ABC中,D为BC的中点,∠EDF=90°,交AB、AC于E、F两点,
求证:BF+EC>EF.
例4、如图是梯形ABCD的两内角的平分线AE,DE恰好交于腰BC上的E点,求证: AB+DC=AD
评析:例1、例2是典型的倍长中线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学生可以很快完成,而例3例4就不一定能够很快的找到作辅助线方法,思维的碰撞就出现了,这时,发动学生探讨例3的解法,不能再倍长中线,但是可以试着以图中某个与中点相关的ΔBDF为依据构造与它全等的三角形,作法:倍长FD至H,连CH,或者延长FD,过点C作CH//BF可证ΔBDF≌ΔCDH, 并结合∠EDF=90°从而将三条边BF、EC、EF集中到ΔCEH中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即可得结论。例4先推断E是EF中点,从而易得结论。
总结规律,推广一般,上叙4例实际都是以中点为条件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的,其题干的核心图形部分就是呈中心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结论如下图1,(虚线部分需要构造)
图1
从一般到特殊: 抛砖引玉,解决问题
例5(2008年武汉市5月调考题)如图所示,OAB,O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OB=∠COD=90°.
(1)如图2,点C在OA边上,点D在OB边上,连接AD,BC,M为线段AD的中点.
求证:OMBC;
(2)如图3,在图2的基础上,将OCD绕O逆时针旋转α(α为锐角),M为线段AD的中点.①线段OM与线段BC是否存在某种确定的数量关系?写出并证明你的结论;②OMBC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变形改编:如图4,在图2的基础上,将OCD绕O顺时针旋转α(α为锐角),M为线段AD的中点.上叙有关结论还成立吗?
图2 图3 图4 图5
评析:第一问方法较多,但是第2问则先猜想BC=2OM,证明则要突破OM为OAD的中线这一条件,同前几题的规律,从猜想的结果看需要构造2OB这样的线段,故可倍长OM,从而可先得ΔMDO≌ΔMAN,再证明ΔAON≌ΔOBC,即可得BC=ON=2OM,第3问同理。
例6(2010年武汉市九年级元月调考试题)如图5,在等腰ABC中,AB=AC,∠ABC=α,在四边形BDEC中,DB=DE,∠BDE=2α,M为CE的中点,连接AM,DM.
(1)在图中画出DEM关于点M成中心对称的图形.(2)求证AMDM;
(3)当α=________,AM=DM
评析:例6可谓经典的好题,但已由简单变到复杂,将中点这一条件运用得出神入化,先由中心对称得ΔMDE≌ΔNMC,从而再证明ΔABD≌ΔACN可得第二问,难点突破在于证对应角∠ABD=∠ACN,第三问又逆向思维反推α=45°
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首先要掌握深刻的知识。深刻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教师的教育智慧首先就表现在能够独立钻研、分析教材和试卷,从而挖掘出教材教法的精髓内涵。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并学有所获。
策略三 设计专题内容时考虑建立几何模型,体现思想方法,让学生驾轻就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几何,常常因为图形变化多端,方法多种多样而被称为数学中的变形金刚。题目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每一道几何题目背后都有着一定的法则和规律,每一类题都有着相似的解题思想,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便是模型。得模型者得几何,而模型思想的建立又并非一朝一夕,是需要同学们在大量的实战做题和不断总结方法中培养出来的。九年级后期,对于专题复习,建立几何模型是非常有效果的,对于模型的理解和认识,分为很多层面,最浅的是基本的形似,看到图形相仿或相似的题目,能够有意识的联想以前学过的题型并加以运用,套用,这是最简单的模型思想。高一些的是神似,看到一些关键点,关键线段或是题目所给条件的相似便能够联想到所学知识点,通过推理和演绎逐步取得正确的解法,记住的是一些具体模型,这是第二种层次。最高的境界是,心中只有很少几种基本模型,这些模型就像种子,看到一道题目就会发芽,开花结果,随着对于题目的深入理解,不断地寻找适合的花朵,每一朵花上面都有着一种具体的模型,而每种模型之间,都会有树枝相连,相互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借由其他条件贯穿连接的,达到这样的理解才能算是包罗万象,驾轻就熟。下面以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为例,具体谈建立几何模型在解几何难题中的高效作用。
案例2:学习目标:以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为突破口解题
例:如图(基本图形),四边形ABDC中,给出三个论断:①AD平分∠BAC,②∠BDC+∠BAC=180°,③DC=BC,我们可以得出这三个论断“知二推一”,即知道任意2个论断都可以推出第三个论断。
“深挖洞,广积粮”:进一步丰富性质,若AD平分,D是角平分线AD上的任意一点,,垂足分别为E、F。则相关结论 ; ;; AB - AC=2 BD cos∠ABD;
当图中有关角取特殊角时,还有更特殊的关于边的结论。比如,当,90°,120°时,分别有,,。有时此图形还会在正方形、圆内接四边形中出现。因此要求学生认识此图形,并在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此图形,在证题中快捷运用基础知识证明相关结论。
基本图形 变形1图
变形1:变一般四边形为特殊四边形,如图,正方形ABCD中,P是对角线(或其延长线)上任一点,E为AB上任一点,连PE,过P作,则PE=PF。同时,由于对角线BD是角平分线,根据基本图形,可得相关结论。如果点E(或F)与正方形的顶点重合,还会有基本图形中的所有结论,武汉市2008中考数学第24题即是以此图为基准。
变形2:添加外接圆,四边形ABDC是O的内接四边形,若D是弧BC的中点,则此图形完全回到基本图形上来,丰富的性质也随之而来
变形2图 变形3图
变形3:变内角平分线为外角平分线,如图,ABC内接于O,且AB>AC,①∠BAC的外角平分线交O于E,EFAB,垂足为F。则②EB=EC, ③BF=AC+AF,三个论断之间也存在因果关系
变形4:深度运用,将某些已知条件化“动”为“定”,化“隐”为“显”。
图 6 图7 图8
1、如图6,以原点为圆心作O交坐标轴与A、B、C,D是半圆AC上的一动点,当D在半圆上运动时,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2、如图7,以半径OB的中点为圆心建立直角坐标系,交坐标轴与A、B、C,D是优弧ADC上一动点,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3、如图8,以半径OE的中点为圆心建立直角坐标系,交坐标轴与A、B、C,D是劣弧AC,
上一动点,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评析:挖掘隐含条件,由垂径定理,三道题都揭示B为所在弧的中点,无论D如何运动,总有DB平分∠ABC,∠ABC分别为90°,120°,60°。由此可发现它们就是基本图形的变形和深化,利用模型-------角平分线的性质很快可以解决问题。
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模型的把控,不应当仅限于会用于具有明显模型特征的题目,对于一些特征并不明显的题目,要培养学生有能力添加辅助线去挖掘图形当中的隐藏属性。平时只有“深挖洞,广积粮”,战时方可有备无患,胸有成竹。这要求学生对于每一种基本图形的理解要十分深刻,不仅仅要认识模型,还要会补全模型,甚至构造模型来解决问题。
总之,“倒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在几何专题复习中,教师事先要通过大量的收集、整理、归纳各类问题,并形成体系,凸显规律和方法。这要求教师不断的自我提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由拥有知识到拥有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常常表现在对教材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从心理学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结果,独到。独到者,独具慧眼也。这种思维的特点之一是首创性。它拒绝雷同和模仿,鲁迅先生最欣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即这个道理。特点之二是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有智慧的教师对教材、教参决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是力求有自己的见解。独到的东西才能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化学 高效复习 策略方法
一、发挥学生在复习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应侧重从以下几方面操作: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启动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考试复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头脑清晰地站在掌握化学知识体系网络的高度领会化学科考试说明,心中有本“考点”账,不当浩瀚题海的“盲游者”,更不做稀里糊涂的演题“奴隶”,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准出发来确定复习训练的标尺;教学不平均使用力量,要以学生反映出来的实际难点为复习的主攻目标,借助基础知识为载体,侧重于能力的训练。总之,整个教学的部署,从学生所需、所求为基本出发点,这样才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突出学生在复习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地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体现在他们能否充当复习活动的“主角”。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如下的举措比较有效。首先,给学生腾出自学课本的时间,坚持每章复习之前,发给学生阅读思考题为其导读,用思考题激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讲复习课时再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重点和看来平淡而易被忽略、其实内涵深厚的段落文字,进行精读。其次,给学生开辟课堂活动的空间,尤其是每当复习到知识难点及思考坡度大的典型问题时,便设计若干阶梯式的思考题,指引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展开讨论。
二、激励学生在学习思考时发挥主动精神
激励学生在复习中发扬主动精神,笔者在实践中感到以下的运作比较成功。在基础复习的训练阶段,就穿插若干启迪思维的“踮脚题”,鼓励学生面对这些在化学之树上结得高些的果子,踮踮脚,跳一跳,把它摘下来,不要胆怯,更不要自暴自弃。开始时,可能多数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应先做适当提示,激励他们挖掘潜能,开辟思路。渐渐地多数人习惯了,发展到后来,一般学生提高了兴趣和信心,面对能力题会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局面。学生信心和兴趣的提高,重要的还应归结于教师坚持做到训练精选,每练必评,评讲时借助一些典型题目练习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抽象等科学思维的方法,既强调学生对化学现象进行形象思维,又引导他们学会抽象思维,不断强化思维品质。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会得到提高。
三、把握复习内容,形成“三点”构织网络的化学知识体系
复习开始,我们就将复习计划印发给学生,这份计划确定了首轮基础知识复习的安排,以考纲规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五大块”为纲目,统摄各册课本,把各章分别纳入包容它的大块之中,形成知识构架编排复习体系,但仍以课本为依托按章复习。每章教材复习之初,又将考纲对该章内容规定的考点编织成教学目标印发给学生,使其成为贯穿全章复习始终的脉络。所谓难点,指的是学生在明确考点、掌握热点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障碍、理解疑难和易混淆之处。考试复习容量大、内容广、时间紧,平均使用力量既不可取也不可能。因此,我们注意从学生认知的实际出发,舍得在热点里的难点问题上花时间、下功夫,以保证学生脑海里构建的知识体系脉络畅通,统摄自如,启动灵活。
四、讲究复习策略
化学教师所要采取的策略较为重要的是处理好三种关系: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
(一)正确处理好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关系
在复习训练中,如何针对考试题的特点处理好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关系呢?我们采取的策略是“知能兼顾,互相渗透,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在基础复习阶段,我们把复习重点放在双基知识的落实上。不过,每当要求学生系统地钻研课本时,很注意指导学生怎样自学:每当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知识规律时,很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每当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知识时,又强调学生对许多实验仪器、药品、操作的特点进行再认识。
(二)正确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的关系
化学考试的考纲和考卷,对于每个考生的要求都是统一的,然而,一所学校、一个教学班里,学生的化学水平有高有低,因此考试复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刀切。对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是“整体要求,分层指导,抓住两头,带动中间”。每个复习阶段,每一知识单元,我们都提出教学目标,从中等程度的学生水准出发,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规定训练题量;统一要求每位考生都用考纲来规范和检查自己,努力争取达到复习目标。然而,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其达标程度和训练量,不作统一的规定:个别辅导时,侧重于抓强、弱两头的层次。
(三)正确处理好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的关系
一、就资料的选用来讲,注意筛选资料,不要完全抛开课本
在高三开学伊始,根据一轮、二轮复习的情况,各学校都会选用一些教辅资料,可以说这些教辅资料都大同小异,各有千秋。这就存在选用资料要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不能太难或太简单,题量也要适中。那么学生的四本必修课本怎么用呢?这就有一个在一、二轮复习中如何处理好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问题。我的经验是,高考命题依据是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公布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各种复习资料都是围绕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展开,这些考点也就是教材的主干知识,所以在复习时要以复习资料为主,但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完全抛开四本教材。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看书,然后背诵完成基础知识巩固部分,一般以填空题呈现。在整个复习过程,要求学生依据各人的基础情况,随时查阅课本,夯实基础。我的经验是,掌握细节,有利于做好选择题,要做好材料分析题就得构建知识体系,熟记四本教材的目录,这是学生必须要做的。总之,完全依赖教辅资料,抛开课本,是不合适的,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尤其一轮复习的时候。二轮复习虽然是专题复习,是对知识高屋建瓴的整合,但还是离不开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在复习中一定要熟练掌握教材的主干知识,夯实基础,不打无准备的仗,才有胜算的可能,才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二、就能力的考查来说,要处理好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能力的培养、形成和体现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没有牢固、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就无法谈到能力,学生必须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限于记忆,而且要对知识有很好的理解,围绕知识点的本质含义进行深入思考,掌握知识的精髓含义,准确领会知识点的实质。同时要注意解答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提高自己在新材料、新情境中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训练:(1)认真审读材料及设问要求,特别要注意设问的规定性,进行审题训练;(2)找准关键词,进行信息筛选的训练,这是答题的依据和切入点;(3)寻找试题与已有知识关联点的训练,这是解题的依据;(4)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养成规范化答题的良好习惯,恰当地运用学科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述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三、就政治这门课的学科特点来讲,要处理好教材知识和时政热点的关系
政治具有非常强的时代性,高考命题都是结合一些时政热点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掌握。命题特点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在一轮复习时,侧重点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采取“知识带热点”的办法,就是在每一节课的复习中,都要有意识地联系时政热点,及时告诉学生当下中国发生的新变化,让学生联系教材知识思考。如复习汇率时,结合2014年以来人民币出现的贬值情况,让学生理解:这种情况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在一轮复习时,不用花时间专门讲热点,但应该随时贯穿讲,成为一种常态化。在第二轮复习时,除了进行相关的专题复习,就要联系时政热点进行复习。具体做法是:选择一些比较新的材料分析题进行选练,既让学生了解热点事件,又训练答题能力,可以说一举两得。总之,要深刻认识到高考命题的特点。在复习中,处理好教材知识和时政热点的关系,要恰当融会贯通,不要脱节。课后可以要求学生收听收看一些新闻节目。
四、就题型来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答好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函数;复习策略
一、回顾总结,夯实基础
在复习时自以为知识已经全部掌握,在教师进行总结回顾时漫不经心,认为自己一听就懂,存在轻忽心态。但是,在实际做题练习中却错漏频出,不少题目不是不会做就是做错。回顾总结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纠正其轻忽心态彻底夯实基础知识有助于其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教师在回顾总结中,可以先整理基础知识,确保复习课堂条理化清晰化,然后,遵循从易到难的指导原则有的放矢地对重难点和关键点进行深刻讲解与教授,配合针对性习题训练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在学生大脑中形成条理清晰的网络化知识系统。函数部分的复习一般主要包括两种思路,一种是以知识点和考点为主线,从基础知识和方法入手围绕解题技巧进行讲解,配合选题进行训练,教师要在巩固学生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延伸,使其消化理解,然后配合典型性训练题目加深其印象。另一种是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通过知识与方法的有机结合来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如何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等,将数形结合法、迁移化归思想、配方法与方程思想等与学生的课堂训练相结合,提升其利用各类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的放矢,举一反三
课堂函数例题练习和讲解方面要做到有的放矢,精心选择经典例题进行训练,对其展开全面的核心式讲解,围绕解题核心进行适当延伸,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由题目的个性引向共性,揭示某一类题目的解题规律,提升学生分析问题、抓住解题核心的能力。通过类化整合、一题多讲和小题大做的形式来完成复习目标,提升复习效率。类化整合是通过对同类题目的规律进行总结寻求最快速有效的解题途径,学生们在面临同类题目时能够很快抓到思路展开分析,抓住解题重点,选用合适的知识点去解决问题,可以说,类化整合锻炼能够显著提升学生解决同类函数题目的能
力。函数题目的考查通常涉及多个知识点,解题思路也有好几种,学生在一题多讲复习中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不同的角度结合不同的数学模型尝试多种解题思路,有助于培养其发散思维,大量练习题的一题多讲无疑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自由分析与思考空间,在遵循共性分析某类题目时,适当配合个性化的触类旁通有助于使学生走出题海模式练习误区,开发其潜在能力,利用最少的练习资源达到最大的锻炼效果,对于迅速提升其学习成绩很有帮助。
三、培养信心,迎难而上
函数部分作为初中数学中的重难点,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总结回顾与复习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解题信心的培养,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步骤、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稳扎稳打,步步推进,使其得以顺利解决题目。对于难度较高的综合类题目,避免学生养成只看不听或只做不思等习惯,将其拆解为多个简单步骤,消解高难度题目在学生心目中留下的阴影,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复习课堂设计时做到条理清晰,巩固学生们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解题技巧,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中等解题能力,发散他们的思维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尝试解决高难度题目,总之,在明确教学体系布局的情况下根据班级内学生能力情况做到分层次教学和因材施教,使学生复习函数效率全面提升,使能力和思维得到全面培养与锻炼。
初中数学复习涉及内容庞杂、知识面广,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如何更加高效地展开复习计划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函数知识点复习时,要引导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培养和锻炼其解题能力,有针对性地展开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提升复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一、精选习题,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选题是高考复习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精选习题呢?首先,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省颁教学要求为依据,习题的深度、难度及知识覆盖面没有必要超过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的参考样题。其次,要做到突出重点、注重综合、渗透方法、兼顾跨学科结合,即选择突出主干知识,注重学科内综合,渗透思维方法和学科思想等内容的主流题型。第三,试题情景的设置上不仅要“情”新,而且还要“景”新,注意选择一些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试题。试题的来源以高考题、高考题的改造题、各地质检的试题及改造题、教材习题的改造题为主,坚决杜绝难题、偏题、怪题。
电解时均用惰性电极,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可表示为。
该题是2009年江苏高考化学卷第16题。题中框图是具有真实生产意义的工业流程图,其背景是以氯酸钾和钛白厂的副产品硫酸亚铁为原料生产硫酸钾、过二硫酸钠和氧化铁红颜料,是真正意义上的运用化学知识于真实的工业生产的问题,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反应原料之一的硫酸亚铁是氯酸钾和钛白厂的副产品,原料的综合利用率较高,符合废物再利用的绿色化学理念。比起逻辑意义上的强拼硬凑,无疑这种真实背景的试题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更加具有化学味。而如“某硫酸亚铁和硫酸铁的混合物中,含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等习题,如果有心收集,类似的习题还有很多,此类习题要求学生进行繁琐的数学计算,甚至玩起了数字游戏。试问,这样的习题能体现多少化学学科特色?这样的习题除了导致“题海训练”,提高所谓的“解题技巧”,又能让学生得到多少切实的提高?这样的训练有何意义?相反,如果这样的题目做多了,学生会陷入追求解题技巧的怪圈中,从而使化学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
二、精讲细评,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习题讲评是复习中重要的教学回馈环节,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以及在复习基础上对知识的新感悟都来自此环节,同时通过习题讲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最后落实到“怎么做”,学以致用,使死板的化学现象和原理变活。笔者认为习题讲评应提倡精讲细评,即一评知识网络:评析试题的知识点及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二评解题方法与技巧:近年来我省高考试题的容量大、信息量多,强化对学生获取、吸收、整合和应用信息能力的考查,因此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才可能提高效率,争取主动,求得成功。如图表阅读能力是近年来高考试题的考点,要指导学生对图表进行有序阅读,掌握阅读图表的一般方法。像数据表、曲线图:“先看横后看纵,先找点后连线,先定性后定量”,化学实验装置图:“从左到右,自上面下,由里到外”等。三要善于“借题发挥”:不仅要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用,而且要从多角度去分析试题,挖掘试题蕴含的学科思想和学科素养,突破原有试题的范围,开拓外延,探求一般规律。四要鼓励学生自己“评题”:通过学生自己“评题”,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达到在寻求答案过程中发现规律、深化知识的理解、掌握问题思考方法的目的。
三、强化审题,提高解题的完整性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一步。指导学生审题时要强化以下几点。一审原理:审清试题蕴含的学科思想和化学原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二审过程:审清试题中的化学过程,过程变化的联系点及每个过程遵循的化学规律,找出问题的实质,从而准确快速解题;三审条件:审清试题给出的已知和隐含条件,化学试题给出条件的方法很多,一部分题设条件可直接给出,也有一部分条件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明显条件的背后,找出这些隐含条件,有利于顺利解题;四审所求:审清试题中所求的问题,明确问题与题给条件之间的联系,往往就掌握了解题的钥匙,确定了解题思路;五审试题中的关键字词句:审清题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就能正确解题,甚至缩短解题时间。要求读题时,做到边读边思考,对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进行标记。
该题是2009年福建高考化学卷第11题。命题者巧妙地将原电池与化学平衡融合在一起,通过电流计读数的变化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利用离子浓度的变化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根据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分析电极反应,综合考查原电池反应原理和化学平衡原理,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相当高,题目立意让人耳目一新。学生答题时常将C选项列为不正确,原因就是审题时未注意题中的原电池是用可逆氧化还原反应设计而成的,当电流计为零时,说明没有电子发生转移,反应达到平衡。
四、规范答题,提高答题的得分率
每年高考,因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简答题文字表达含糊不清、未切中要害等不规范答题而失分的考生大有人在。要想让学生在高考中获取高分,教师必须在复习中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化学专有名词、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都要书写端正、准确,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答题习惯,力争在高考中做到规范问题“零失误”,颗粒归仓。那么,复习中如何强化规范训练?一是在复习过程中处处渗透规范性训练:结合每一节课、每一次练习和测试机会,重点训练化学式、电子式、原(离)子结构示意图、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简答题的文字表述,计算题的格式、步骤、量纲、计算的准确度等;二是教师要起示范作用:要求教师在复习教学过程以身作则,使用好规范的化学语言和化学用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练习和试卷的版面设计中要规范,不出现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化学用语,以防误导学生,填空题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填写,纠正学生在答题练习中由于留空不足,表述时写半句留半句的不良习惯;三是强化学生答题的规范练习:要求学生在日常练习和测试中答题要按照高考答卷要求,做到严谨、精练、准确,同时每次练习和测试,教师都应把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自行体验,以达到练习考试化、考试高考化的目的。
【例4】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请选用适当的学化试剂和实验用品。用图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
(4)移开导管(何处的导管,移到何处),关闭分液漏斗夹子(应是活塞),用东西堵住试管口(什么东西,怎么堵),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管口中(试管未取出水面,带火星的木条怎能伸入管口中),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应是复燃),证明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正是由于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文字表达含糊不清,化学术语不清晰,未切中要害,本题该生只得2分。
总之,高考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简单地拼时间、拼精力,漫无目标地做题、解题的过程,而是科学的、有计划的复习过程,在强调刻苦学习的同时,让学生从方法、规范、经典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效复习。
参考文献
分析试卷:将存在问题分类
每次考试结束试卷发下来,要认真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将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可如下分类:
第一类问题―――遗憾之错。就是分明会做,反而做错了的题;比如说,“审题之错”是由于审题出现失误,看错数字等造成的;“计算之错”是由于计算出现差错造成的;“抄写之错”是在草稿纸上做对了,往试卷上一抄就写错了、漏掉了;“表达之错”是自己答案正确但与题目要求的表达不一致,如角的单位混用等。出现这类问题是考试后最后悔的事情。
第二类问题―――似非之错。记忆的不准确,理解的不够透彻,应用得不够自如;回答不严密、不完整;第一遍做对了,一改反而改错了,或第一遍做错了,后来又改对了;一道题做到一半做不下去了等等。
第三类问题―――无为之错。由于不会,因而答错了或猜的,或者根本没有答。这是无思路、不理解,更谈不上应用的问题。
制订策略:将问题各个击破
建议策略是:分步打好几个战役,即:消除遗憾;弄懂似非。
第一战役:消除遗憾要消除遗憾必须弄清遗憾的原因,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审题之错”,是否出在急于求成?可采取“一慢一快”战术,即审题要慢、答题要快。“计算错误”,是否由于草稿纸用得太乱,计算器用得不熟等。建议将草稿纸对折分块,每一块上演算一道题,有序排列便于回头查找。练习计算器使用技巧以提高使用的准确率。“抄写之错”,可以用检查程序予以解决。“表达之错”,注意表达的规范性,平时作业就严格按照规范书写表达,并严格按着题目要求规范回答问题。
第二战役:弄懂似非“似是而非”是自己记忆不牢、理解不深、思路不清、运用不活的内容。这表明你的数学基础不牢固,一定要突出重点,夯实基础。你要建立各部分内容的知识网络;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加强对易错、易混知识的梳理;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去理解问题的实质;体会数学思想和解题的方法;当然数学的学习要有一定题量的积累,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