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9:16: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堂教学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评价;课堂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 A
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在我国新课改背景下,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恰当的评价,将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概念界定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和课堂教学的一个内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与结果的价值判断,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必要环节,是描述评价教与学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变化的科学方法。课堂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运用有效可行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以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为观察对象,洞察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评价判断和信息反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1】陶能祥,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建构。韶关大学学报,2000年05期]【1】。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不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在吸收前人先进的教育理念基础上,根据“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改革目标,提出新的见解,新的要求,制定新的评价方案。本文从教师的课堂评价、课堂中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课堂综合评价三个方面确定评价方案,对课堂教学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
二、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新形势下,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者需要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一)客观性
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排除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二)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主体参与活动时既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又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还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所有评价活动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学习的进行,避免没有方向和低质量的评价。
(三)全面性
课堂教学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要保证实现评价的客观性、主体性。评价要构建相对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全面收集评价信息,要做全面的正确的分析和解释。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要强调全面性原则[【2】牛玉发,试谈现代课堂教学的评价。辽宁教育,2000年10期]【2。
(四)可持续性原则
课堂学习评价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评价中不仅要展示个性的特征,而且要促进个性的更加完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和情感意志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而且在评价中对学生过去和现在作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见性地揭示每个学生与未来目标的差距,激励他们不断完善自己。
三、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制定
结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通过理解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思想,遵循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制定原则,我进行了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设计。
(一)针对教师的评价方案
表1教师课堂评价表
注:优秀为3分,良好为2分,及格为1分,不及格为0分;平均分17分以上为优秀 (20×85%=17);平均分14分以上为良好(20×70%=14);平均分12分以上为及格 (20×60%=12);平均分12分以下为不及格。
此《教师课堂评价表》是在参考《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与体会》一文中《课堂教学质量督导组评议反馈表》的基础上[【3】孟林华,金娟琴,唐月明,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与体会。高等农业教育,2000.01(总103)]【3】,由我个人修改而成。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的教学态度、授课方法和课堂纪律,一直是评价者所注重的评价要点,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习惯、教学理念密切相关。在新形势下,通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取舍,不仅要学会备课,还要学会备生,要选择既适合自己教又能满足学生学的教材。因此,评价者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注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否科学合理。此外,在信息社会中,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显得越加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者不能忽律对教师电教设备、网络资源利用情况的考核,以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二)针对学生的评价方案
表2 学生课堂评价表
表3学生课堂评价说明
以上的《学生课堂评价表》,是在参考《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一文中《学生课堂评价表》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4】孟林华,金娟琴,唐月明,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与体会。高等农业教育,2000.01(总103)]【4】。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听课表现而制定的评价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评价者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指出缺点,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三)课堂教学的综合评价方案(见附件)
《课堂教学综合评价方案》是在参考《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一文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是对学生在课堂上行为表现的一个综合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合作能力、参与课堂的状态、以及与老师的配合情况等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包括人际关系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人际关系智能是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这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活动的状况,以及与他人的交流和老师的对话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评价,能活跃思维,促进这一能力的发展,以课堂改革为突破,以校园环境为依托,以多元评价为手段,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七、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及其未来的设想
进入新世纪以后,课堂教学评价走上了过分“数量化”、单一化的道路,在新课改背景下,这一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反思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反思它的弊端。新形式下,素质教育不能忽视,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同时不能忽略其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注重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故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出多元性、主体性的发展方向。同时,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促进课改工作质量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该运用自评、民主评议、他评等多元评价方法,形成过程中质的分析,促进质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发展。此外,利用课堂评价手段,促使教师不但要关注“教”,而且还要关注“学”,这样就可以改变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能祥,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建构。韶关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牛玉发,试谈现代课堂教学的评价。辽宁教育,2000年10期
1.价值观引领
价值观引领,重在提高师生的思想修养、精神追求。价值取向的缺失实际上是灵魂的缺失,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达到一心一意时,思想就不再流浪,精神就不再漂泊,行动就不再迟疑。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一要爱岗敬业,奉献教育;二要抵制消极,拒绝平庸,追求发展;三要有所作为,有作为才能有地位。
2.理念引领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施高效课堂,必须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变“师中心”为“生中心”。知识不是“东西”,知识来源于实践,信息能够传递,而知识不能传递;学习不是接受“东西”,学习是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不是灌输“东西”,而是为学生创设理想的情境让其自主学习。首先,我们的交往对象是学生,我们的教育是发展人的教育,必须树立现代的学生观,以生为本。“人之初,性本学”,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但绝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其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学生是学校的消费者,教师是打工者和服务者,教师要竭尽全力为学生打好工,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对话,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审视他们,要让学生感到你可亲可敬。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有限的,情感因素才是最重要的,要树立现代的学习观,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天性,充分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其次,要树立现代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在宽容、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展示欲,调动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促进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被动的接受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参与者,应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要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心得,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实现师生共进和教学相长。总之,教师不是知识的化身,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3.专业引领
教学管理者同时也是专业教师,应有很强的学科能力,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当好学科带头人。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有深度和广度,既能引领本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团队智慧、作好校本教研,也能引领不同学科的教师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知识、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激励教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对所教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对所教学科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
二、参与与探索
【关键词】场域 课堂教学场域 教育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46-02
一、课堂教学场域的涵义
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对场域的定义是:“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这些位置的存在、它们加诸于其占有者、行动者以及机构之上的决定作用都是通过其在各种权利(或资本)的分布结构中的现在的与潜在的情境客观地界定的,也是通过其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统治、从属、同一等)而得到界定的。” ① 也可以这样理解,“它是由附带一定权力(资本)的各种位置之间形成的一种客观关系网络,是一种结构机制和运作、争夺和投入的空间,是一个力量场和斗争场,每个场域的特征既取决于特有的法定资本,又表现为能动者之间的竞争关系。”②
课堂教学场域,是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及学生群体围绕着知识与文化的生产和传递形成的一种关系网络。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课堂教学场域作为一种特殊的关系网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功能。
二、课堂教学场域的特点
1、整体性
“整体”作为事物间相互作用而发生联系的一种存在方式,其实也是场域的表征。迪尔凯姆认为“要考察社会现象的原因,或者社会现象的产生,不能在那些组成集体的各个分子中去寻找,而必须对这个已经组合成的集体进行研究。”③ 课堂教学是“小社会”,在相对于社会这个整体来说,社会有机体和课堂教学这个场域又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社会有机体都是相应场域中的一份子,没有一种社会有机体的周围不存在社会;同时,任何场域都是社会有机体相互作用的场,没有场域能够脱离社会有机体而存在。从社会大环境来看,课堂教学场域是作为一种整体性存在。
2、自主性
课堂教学场域通过自身内在的发展机制加以建构,相对独立于周围的其他环境而产生,同时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种自主性。在课堂教学场域,教师和学生因占有不同的资本而使得拥有的位置权力发生变化,课堂教学的内部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就课堂教学场域本身来说,作为社会有机构成的一部分,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它不可能是一种彻底的自主场域。正是基于课堂教学场域的相对自主性的原则,我们可以对课堂教学这种特殊的社会子系统进行“内在分析”,从而可以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场域与其他场域之间的不同之处。
3、斗争性
从课堂教学场域的内部结构来看,充满着复杂的斗争性。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场域教师是化的代表和良好行为的模范,并且具有制度上的权威,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会利用自己的优势文化来压制学生群体,如果学生没有从内心真正地产生服从,对抗与冲突就此产生。另一方面,学生由于长期受到教师的控制和压制,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之后开始产生对抗行为。“当他们的价值观念、目标指向同教师的不相容时,他们将不会完全顺从教师,并会试图避免被他人的强制力量所支配的劣势局面,用自己的方式为自主求知和成长争夺地位。”④ 但这种交织的关系、复杂的斗争性,让课堂教学场域这种结构性空间有了向前发展的可能。
三、课堂教学场域的功能
(一)对于学生个体的功能
课堂教学场域对于学生个体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知识传递功能、社会适应性形成的功能、个性发展功能和人格特质养成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基本的一项任务就是向学生传递法定的知识和文化。因此,知识传递功能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功能。在课堂教学场域中,有关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通过教学制度、教学过程及课堂教学活动都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范型,使学生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形成对社会生活的一定适应性。然而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化,还应该涉及到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和信念等方面,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因而理想的课堂教学场域,是为学生人格特质之养成提供了可能性。
(二)对于班级群体的功能
1、区别――分化功能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既定的班级组织背景下展开的,而班级组织基本上都是等级化了的角色结构。“在某一科目的课堂教学中,课代表、学科组长也具有特定的组织地位,但这种组织地位与课堂教学的区别――分化功能所造成的‘班级社会――成绩名次地位’是有着明显区别的。”⑤ 这种地位的确立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课堂教学场域的一种直接的“社会”结果。
2、整合――趋同功能
课堂教学场域中的诸多因素对班级群体而言是共同的,其影响也是平行的。“教师的同一性、班级人际环境的同一性以及教学系统的同一性,正是学生群体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而形成某些趋同性与标准化特征的基础和缘由。”⑥ 诸如被大众经常提到的某个班级的纪律和班风,说明课堂教学场域起到了一定的整合――趋同功能。
3、情感归属功能
课堂教学场域是师生共同生活空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会逐渐形成诸多的情感联系纽带。由于在认知、态度、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一种共同性和互补性,他们之间会产生一种相互依存感,有时甚至会形成一些由某种归属的需要而结成的小群体。课堂教学场域的情感归属功能,也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情意。
四、结语
从教育场域指涉和覆盖的范围大小来看,可以区分出教育场域、学校场域、班级场域及课堂教学场域。课堂教学场域可以作为社会学的范畴,也可以是一个教育社会学的范畴,与学校场域、教育场域构成一种层级关系。本文只是分析了课堂教学场域内的关系特点,它与其他场域之间的关系如何并没有作出分析。
任何一个工具性范畴的内涵、价值和用法只有在不断使用过程中才能逐渐被完善,因而它的意义和用法往往也是开放性的。因此,我们在使用课堂教学场域这一范畴时应该持一种谨慎的态度,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去完善,避免在教育研究中使用的随意性。
注释:
①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利――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6。
②邓志伟.社会学辞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02。
③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M].胡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82-83。
④耿宏丽.刍议课堂教学文化场域中的师生冲突[J].教育科学论坛.2010(2)。
⑤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05。
⑥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08。
参考文献:
[1]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M].胡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利――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邓志伟.社会学辞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关键词:课堂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一、《导游实务》的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主导,理论讲解占用课堂大部分时间。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采用单纯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主导课堂,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尝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造成影响。每个知识点都要求学生理解掌握,仅仅通过教师枯燥的讲解加简单的示范,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被动学习,效果差。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消极的境界。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不灵活,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没有反馈性,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及动手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3.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性,动手少。导游实务是一门实践性也很强的课程,尤其是对带团技巧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等,需要进行丰富的实战演练才能获取。单纯的理论讲授,学生只掌握知识的条条框框,一旦面对实际工作,仍然是束手无策。图1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商特博士总结出的学习曲线,由此图可以看出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二、《导游实务》课堂教学方法的建议
课堂教学应实行精讲多练,理论讲授侧重基本理论的阐述和导游职业素养的训练,但要力戒满堂灌的授课方法,而宜采取启发式教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启发式教学,鼓励独立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性,同时,尽可能地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学过程形象逼真,妙趣横生,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多了解国际、国内旅游业务,提高其未来的职业适应性。教师要从主导者过渡到引导者的角色,做到教与学互动。具体的方法如下。
1.情境模拟法。情境模拟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导游实务》课本里的理论知识放到实际情境中,教师有目的地创造一些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情境体验,帮助学生进入职业角色。在创设情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特定的场景、人物、事件,让学生模拟教学内容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模仿、比较等体验,感受他们不同的心理,并以此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处理问题的恰当方法与技巧。如在介绍导游从业人员实际工作技巧和工作程序学习中,导游带团服务中各工作环节、导游应变能力的实训,又如接团、带团、送团及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并不具备条件把导游业务的所有教学环节都放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那么,情景模拟教学法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帮我们解决这一难题。通过模拟教学,让学生掌握导游工作的各种带团技巧及处理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理论知识在模拟实践过程中得到体现。
2.案例分析法。现在导游实务的教材侧重应试需要、知识点密集、内容凝练、扩展内容少、理论性很强,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因此教师要注入大量鲜活的扩展资料,以拓展学生思维,内化其对枯燥理论的理解。丰富的案例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介绍常规内容时要穿插一些案例。这些案例的来源可以是教师亲将自己的一些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搬上课堂,也可以是在相关的报刊、杂志看到的某个当下发生的旅游热点新闻,或在互联网中收集。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把握生动典型、联系紧密、突出主题、适当延伸、难易适中、信息适量、易于展开的原则。
3.问题探究法。问题探究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的新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或几个问题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问题探究教学法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教学中,它将决定这节课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还是被动的学习。问题提出首先要具有综合性,它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学会了综合运用知识。其次要有吸引力。如果学生对你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任务也是失败的,所以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必须有吸引力。最后要有创新性。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分组教学法。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出一些外部条件,然后提出问题。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分析和解答,让学生自由发挥,相互比较,得到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教师适当地通过不同观点加以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如针对旅游线路设计、导游带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突发事件,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及应对方法进行探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每一种教学法并不是单独运用,需要在课堂中与其他教学方法密切配合、灵活运用。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1.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提高学习效果,必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前提。首先,教师要十分重视自己的仪表,有人曾经研究并得出结论:“个人感受到的对方仪表的魅力同希望再次与之见面的相关系数要远远高于个性、兴趣。”其次,较好的导言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次,可以给学生讲一些与导游职业有关的顺口溜。
2.适当将课堂移到户外。目前,大多数学校导游实务这门课程的理论课学时占教学时间的大数,甚至有些学校几乎全部都是理论讲授,实践教学严重缺乏,直接导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太弱。因此我们应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户外教学”环节。在导游业务课程学习过程中缺乏现场训练,是封闭式“室内教学”的一大弊端,使得学生的动口能力与接待水平都较差。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摩和讲解,进行导游服务全过程的规范训练。
由于初中生的自我控制和判断能力有限,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对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有着较大的影响。初中阶段美术学科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课程对于学生的中考升学作用不明显,有相当多的学生对于美术课程不感兴趣,美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为了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心理需求,创设活泼轻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引入一系列渐进性的教学问题,从根本上展现美术教学的动感与灵性,让学生对美术教学有着耳目一新的体会。活跃美术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升华为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提升艺术修养。例如,在讲解西方名画《蒙娜丽莎》时,由于大多数学生对该作品缺乏基本的认识与了解,教师如不进行生动的讲解,就容易致使课堂陷入枯燥和单调。教师可以将“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子,讲述当蒙娜丽莎正陷入哀痛之中时,达•芬奇请来喜剧演员逗她开心,并通过绘画定格她当时的神情。教师讲述这个故事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二、激感因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相关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掌握知识的主线外,还掺杂着一条情感主线。情感因素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确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与合作的基础。因此,激发学生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能促使美术教学充满情致和趣味,能端正学生学习美术的态度,进而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境界。在桂美版初中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情感策略。第一,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加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将微笑带入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用循循善诱的方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将激感因素与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绘画技巧,在学生掌握扎实的美术功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习情感。例如,《角色游戏———面具》拥有很强的游戏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彩笔对该作品进行面具制作,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到鲜艳饱和的色彩对比,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
三、引导合作,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初中美术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知识获取平台。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美术教学课堂任务,教师则进行以下引导。第一,组织学生欣赏卡片,并让学生讨论课堂上的卡片与商场里卡片的区别;第二,让学生动手实践画直线、折曲线、切割、粘和等立体制作方法;第三,让每个小组制作一张立体卡片,学生在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材料的质地美;第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立体构成制作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材料特质与绘画艺术相结合。初中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既能够将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化为主动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美术问题,并以此感受到美术教学中的乐趣。
四、总结
设计一个美好预期,这样在学生心目中,时刻有一个美好的向往牵念着他,会把全班同学的心积聚在一起,共同去关注这个预期的发生,并积极参与其中,以增强全班的学习兴趣和向心力,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
2班干部团队管理课堂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班干部团队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要充分调动和挖掘团队的潜能,让他们积极主动的管理课堂,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管理,让他们积极表现;可以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每周总结,以小组为单元,班会评比优秀的及时鼓励。反应出的问题,让老师和小组提出改进措施;比如让违规学生表演节目,说出自己行为的危害和无趣,并提出改进措施。
3设计新颖的教学技巧
3.1新旧知识教学技巧
开课前要严肃、活泼,努力将学生注意力引向老师;新旧知识之间要连贯,新知识要用探险的语气;提到旧知识时老师故意忘了,让学生回忆、查找,互相询问,上讲台上展示。以对旧知识进行延伸、提升,增强对新知识的烘托。
3.2本节课学习内容设计
要给出本节课和本章节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难点和重点,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学习本节知识;要有意识告诉班级难易程度,学会了有什么好处和用处;提前鼓励学生,增强信心;可以结合多媒体演示,展示社会效果,以增强感官影响。
3.3变换声音高低和说话节奏
在班级特别沉闷的时候、感觉学生烦躁的时候、强调重点、难点的时候,老师要有意识变换声音高低、频率、语气、节奏等,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3.4一体化教学设计
尽量将理论和技能结合起来,设计一体化教学。养成动手的好习惯,技能课要强调动手的乐趣,设计小产品并展示,并作出理论层面的注解,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就感。
3.5故意出错,让学生改正
对一些需要学生记住的加深理解的知识,重点、难点的知识,可以设计故意出错,以引起学生注意,经过讨论,让学生加深影响。
3.6设计具有淘宝性质的问题
设计符合学生特质的、具有探究和寻宝的问题,鼓励学生寻宝,以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适当设计一些奇葩的、网络流行的问题,以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增强亲切感和共同语言,提高学生的愉悦心情,促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思考和提出自己的见解,产生对相关课程的兴趣和吸引力,以提高效果。
4角色换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管理
4.1设计学生参与的讲课形式和场景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始终以学生为主角开展教学;最好策划一些学生能参与讲解的内容和场景,学生提出自己讲课的形式、思路和方法,让讲课的学生对对班级进行现场管理、提问,批评、点评、总结,让全班学生进行评价,提出好的建议,帮助学生感受老师的辛苦。
4.2将生产实际引入课堂
结合生产,展示专业、行业方面的先进人物和技术革新能手成长经历等先进事迹,以案例的形式进行授课,让学生感悟专业技术人员的伟大和重要,让学生崇拜技术能手,领会学好技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热爱技术、热爱创造。
5课堂总结技巧
就是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课堂内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将晦涩难懂的课本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理解,使学生可以更加方便简单地对学习产生理解与记忆,从而完成学习任务,达到自身数学知识层面的积累提升.例如,在讲“立体图形”时,由于一些学生对于空间性相关知识不能很好地学习与理解,我特意准备了一些图片,以及PPT,将圆柱、圆锥、球、正方体、长方体这样的空间模型与杯子、铅笔头、篮球、魔方、课本这样的实际生活中的用具相联系,将抽象的知识与直观的实际生活中的形象相结合,并利用实体模型进行讲解.通过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在思维中更加简单明确地建立所学内容的实体化模型,深刻体会到所学习的知识内容的本质,并且直观性地感受与体会到所学内容的重点所在,从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联系实际,是一种教师教导学生深入理解课堂学习任务的合理方法.通过将课本知识与日常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更深一步的理解与记忆,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奥妙与魅力,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二、趣味活动,助推学生学习趣味活动
就是教师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安排学生进行游戏互动.通过游戏活动,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理解与记忆,并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讲“概率”时,因为所学内容的趣味性,在所要求的课堂内容教学完成后,我特意为学生安排了相关的游戏环节,让学生抛硬币与色子,直观地去体会概率的相关知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及讨论分析实际操作与理想情况下的结果差异.在游戏当中,学生都表现得十分积极主动,并就误差问题进行了小组内的讨论分析,深刻地体会到概率的基本知识,很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与此同时,通过游戏,学生还掌握了概率方面的一系列数学概念,以及所包含的数学意义,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数学知识,也进一步地带动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趣味活动,是教师带动学生完成相关数学学习任务的一项有效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进行趣味活动,教师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使教学内容在游戏中被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吸收,而且教师也可以充分地利用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刺激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总结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观
一位资深学者对课堂教学这样描述:对学生来说,课堂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学习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他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对教师来说,课堂是其职业生涯的最基本构成,教学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这个职业的感受、专业水平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课堂教学是师生的生命所在。新课程实施近一年,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一种与往不同的教学意识突现出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为这种价值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得到自由、充分地舒展。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教师的思想境界和素质同步不断提升和自我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寓意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师生探索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交流过程,换句话说:课堂教学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活动。
一、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中,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少了,但是,有相当多的教师,他们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他们仍把自己当作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即使承认学生是主体,却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谓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指在教学中,教师从备课开始就未曾或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一切按既定教案办,不根据课堂情境及学生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厢情愿”、“单向流动”。所谓视学生为客体,是指教师把学生当成一只可以随意往里面填充东西的容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地位。不知道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教师只在方法的层面考虑问题,只能围绕多提几个问题、多让学生发言、多组织几次讨论等方面组织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只追求形式,不讲究实效。由此可见,在新课程实施的同时,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与之相适应,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任务。
2、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前面列举的诸多现象都源于没有从尊重生命的高度来认识学生。中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于集中学习的生命活动时期的儿童和少年。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这段时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3、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构造师生互动平台
在使用新教材后,师生常常有课堂面貌焕然一新的感觉。让学生对课程改革前后的课堂教学情况做一个对比,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普遍认为:现在的课堂气氛非常激烈,同学们各抒己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讨论问题有时激烈得象开辩论赛一样;课堂不再是老师个人的舞台,它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使老师和学生能在平等的地位上探究新知、合作交流;教师已成为同学们的学伴;现在我们感到,在上课时思考问题、参与讨论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也有不少学生提出要求,希望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相互的,不能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这一种形式,应该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勇于质疑
一个负责任并谋求更大发展的商家,就会重视顾客的感受,并根据他们的的需求,不断更新经营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因追求对应平衡,这两者之间呈动态上升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是收益者。虽然我们不能把为商之道与教学问题相提并论,但是,“教学相长”的古训忠告我们,教师只有经常倾听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感受,才能逐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长此以往形成摒弃“教师本位”的自觉意识,实现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
二、注重全方位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控制教师讲授时间
为使教学时间的分配有重大的转变,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使之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二甚至更高的比例。也许有人会质疑:教师不讲学生怎么能够理解呢?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深刻的内涵,足以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做的重要性。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所花时间虽不多,而课堂教学效果会呈现质的变化,学生对知识有兴趣了,思维活跃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新课程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活动”是可以做到的。表面看,时间优化降低教学强度,但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的综合实力不仅未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2、要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
要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要重视这一过程的设计。通过设计观察、操作、实验、猜想、归纳、类比等活动,提供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对这一过程有充分的体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这一过程的良好开端。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引入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
老师问:你们吃过拉面吗?
学生(情绪开始疑惑):吃过。
老师问:你们谁见过制作过程?学生开始用手比划。
老师再问:在前不久深圳饮食节上,一位兰州厨师制作出1024根细的如头发丝样的拉面。若厨师拉5次,能制作出一碗有多少根面条的拉面?学生开始思考,一会就说是32根,并写出2×2×2×2×2,于是我就很自然地写出25——有理数的乘方。进一步,他们很快推算出,兰州师傅只需拉10次就能制成1024根如头发丝样的拉面。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
再如,在“合并同类项”教学中的组织:学习了多项式这一节后,学生发现多项式3x+2-3是可以进一步化简成3x-1的,在此基础上,学生凭直觉也可以发现:5x2+2x-3x;7x3+2x2-3x2;7x2+3xy+2xy;7x2yz+3x2y+2x2y同样是可以化简的,而多项式7x2yz+3x2y+2xy2则是不可化简的。因此学生自然产生这样一种需要:即引入一种新的名词和手段解释上述两种情形。这就是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概念的引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掌握新知就不太难了。
3、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
目前,教师们比较热衷于分组讨论这一课堂教学形式,不过仅流于形式的课例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师生互动的实效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上,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为此,教师要设计优秀的、恰当的、有必要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同一问题还可设置讨论的层次和深度。当有了一种解决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研究,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解题有一种反思,首先验证,然后找原因、甄别、类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战胜困难,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最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大家经历了小组讨论、小组与全班交流、个体与个体交流和个人与全班交流的全过程。这期间教师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全面巡视小组活动;捕捉各种信息;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解答学生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讨论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很少自己表达意见,仍然在延续传统的教学。甚至有的教师在教学前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使得有些教师不能将教学目标进行更好的定位,使教学行为失去了一定的准则。有的教师尽管能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互动,但是在课上所进行问题大多数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问题比较简单,对学生的学习提高并不明显,长期下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使得学生学习会比较疲惫,这样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效率并不高,甚至有些学生对数学恐惧和厌烦。如果学生总是处在比较疲劳的状态,整天都是忙于考试和作业,那么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厌烦数学这门课程,降低小学数学的学习水平。
二、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讨论注意事项
(一)课堂讨论要明确目的和要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讨论的重点并不是讨论的结果怎样,而是要能传授给学生多样化的讨论方法,使学生养成课堂讨论的习惯和方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讨论的目的和要求,对为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在什么时候进行讨论要做到心中有数,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了解。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进行讨论时,应该选择难度系数适中,符合学生能力的题目。
(二)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作引导
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提出的问题应该以学生的思维想法为教学的中心。但是,当很多学生在学习认识上存在偏差时,教师就应该抓住时机,利用它来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也不能穷追猛打,不能嘲笑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解答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展开,在和学生讨论时候,能有出色的表现。
三、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讨论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合作交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面临很大的压力,很多学生对教师都存在胆怯的心理。如果学生发言时出现了错误,教师也不能一味地指责,这样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即使学生在课堂上违纪,也要本着尊重学生尊严的目的,在课后和学生谈心,找出原因。另外,在课堂氛围的营造过程中,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这样会影响课堂的气氛,使学生产生恐惧,甚至出现厌学心理。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是取得高效课堂的基础。因此,课堂上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现在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将教师事先设置的问题讨论出来,要求同桌之间进行讲解,如果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将这些问题放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二)创设探究式问题,创新讨论形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讨论中,应该根据讨论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变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产生质疑。同时,探究式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学生常有问题就会常思考,常思考就会进行创新。这样的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做到问题应该大小得当,多少适宜,难度适中;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还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和技巧,留给学生探究的机会。此外,指导式讨论、自助式讨论以及分组讨论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的主要形式。这些讨论形式能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来思考,最终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三)优化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