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物理教育叙事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8 09:16: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物理教育叙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物理教育叙事

第1篇

关键词:无响应问题;无响应误差;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08-02

一、引言

抽样调查是统计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而无响应(Nonresponse)问题是抽样调查中的重要问题。“无响应”也称为“无回答”。概括地说,无响应是指在抽样调查中无法从所有的样本单位及问卷中的所有项目获得有效数据。无响应可具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单位无响应”,一种是“项目无响应”。单位无响应是指被调查单位没有接受调查;而项目无响应是指被调查单位虽然接受了调查,但对调查中的某些项目没有给出有效的回答。在我国使用的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材(包括引入的国外教材)中,基本上都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个别讨论到的,也只是很简单的几句话。但是,“无响应”在实际的抽样调查中是经常碰到的问题。如果学生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而直接使用带有“无响应”问题的调查问卷,后果将很严重。笔者认为,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材中亟需增加无响应的后果及其处理方法方面的内容。

二、无响应的后果

1.无响应从两方面影响推断结果。在抽样调查中,无响应问题会从如下两个方面影响推断结果。一方面,由于部分调查单位或调查项目无响应,使得样本容量减少,从而使估计量的方差变大。这种后果相对来说是较容易处理的,比如,可以用补充样本、事先估计回答率并由此相应增加调查单位数量等方法来处理。另一方面,无响应的样本单位与回答的样本单位如果在所调查的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则会使得依据回答样本单位的数据所作的统计推断存在偏差,即无响应偏差,这是一种系统偏差。这种后果的处理比第一种复杂得多,但由于它对调查结论的影响很大,我们不能不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事实上,在实际调查中,在回答的样本单位与无回答的样本单位(尤其是拒绝回答的样本单位)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比如,在对私营企业的依法纳税情况的抽样调查中,回答的样本单位比无回答的样本单位(如上所述,含有拒绝回答和提供不合乎要求的回答等单位)通常有较少的偷税漏税行为。

2.对无响应误差的分析。在分析无响应误差的影响问题时,不同统计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两种通常的观点分别被称为无响应的“确定论”和“随机论”。如果记第i个总体单位的回答概率为pi,则“确定论”认为,总体所有单位有pi=0或pi=1,就是说,总体的N个单位含有两类单位,一类是如果被抽中则肯定回答的单位(N1个),另一类则是如果被抽到肯定不回答的单位(N0个,N=N1+N0)。而“随机论”则认为对所有的总体单位有0≤pi≤1,各pi可能取各种不同数值,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pi被视为条件概率,即它的大小取决于调查时的环境。无论是从哪种观点出发,我们都可看到,无响应偏差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回答率;另一个是回答单位与无响应单位在Y变量值之间的差异(这里,Y变量是指对调查中具体分析的指标的测度)。而两种观点的差别则体现在对形成回答率的机制的不同看法。

3.关于可接受的回答率问题。如上所述,较低的回答率将会破坏样本的代表性,从而产生较大的无回答偏差。那么,什么样的回答率是可以接受的呢?这一问题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公认的结论。科克伦和伯恩鲍姆(A.Birnbaum)等人认为对一般调查而言,回答率应在90%甚至95%以上。美国广告研究基金会则建议邮寄调查的回答率应80%以上。我国学者卢淑华也持这种看法。爱尔达斯(Erdos)则认为一个可靠的邮寄调查应有50%以上的回答率,或能用某种方法证实不回答者与回答者是相似的。莱斯勒(J.T.Lessler)认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应是绝对的,而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她指出应结合如下因素来讨论:(1)调查前对回答率的期望值,它取决于调查的内容、总体与数据收集方式;(2)提高回答率的成本;(3)是否对无回答采用补救方法以及采用何种方法。(4)调查内容及其结论的重要性。

应该指出的是,在调查报告或研究结果中说明回答率是一项良好的调查研究应有的内容。

三、无响应问题的处理方法

为了尽量减少无响应误差的影响,统计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的处理方法。这些处理方法可以归纳成两类,一类是在进行统计分析之前的处理,即在调查阶段的处理,一类是在统计分析中进行的处理,即调查完成之后的处理。

1.分析前的处理。分析前的处理方法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回答率。主要方法包括:(1)认真选聘、培训、督导调查员。(2)对被调查者进行适当激励。(3)由有名望的机构出面组织调查。(4)多次访问。(5)改进调查方法。如,科学地设计调查项目与问卷外观,以使被调查者能较轻松地回答问题;调查前先与被调查者联系;仔细分析不同受访者最可能在家的时间;等等。(6)在无响应的样本单位中再次抽样。(7)使用随机化回答技术。如果引起无响应的主要原因是问卷或某些项目为敏感性问题(如隐性收入、偷税漏税、吸毒等),则可用使用随机化回答技术来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技术通过设置巧妙的“随机化装置”,使得被调查者可以说出实情而调查者并不会知道他的回答的真正含义。但调查者可以由整个样本的回答获得某类人数所占比重或某敏感性指标的均值等的估计值。

2.分析中的处理。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未能采用上文所述的分析前的处理方法,或者虽已采用但仍未能达至足够高的回答率,我们就需要采取事后的补救措施。各国统计学家已为此而提出了许多方法。(1)波利兹-西蒙斯(Politz-Simmons)方法。这种方法是预先在调查时询问回答者在K个类似的期间里他有多少期间可以被找到,然后在分析时用他可被找到的期间数对其Y变量值(Y为所研究的指标的测度)作“倒数加权”。例如,对于在调查的前5天中在相同时间内呆在家里并可以接受调查的天数分别为0、1、2、3、4和5的回答者,分别用6/1、6/2、6/3、6/4、6/5、6/6作为其Y变量值的权数(分母是前5天可接受调查的天数加1,即加上调查的当天)。这种方法的隐含假设是在家天数越少者,其Y变量值越接近不在家者。(2)时间趋势法。这种方法通过考察连续各批回答者(如邮寄调查中按时间先后对回件分批)的答案,分析其中的趋势,然后将此趋势延伸,以此推测出无响应者的答案。比如,如果各批回答者的收入呈上升趋势,则推测无响应者的收入是最高的。(3)分组加权估计。这种方法要求按某些辅助信息将总体单位分成若干组,使组内各单位的Y变量值尽可能相近。在抽样调查之后,若出现无响应问题,则按各组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例进行加权调整。我们用一个简化的例子来说明,设总体分成两组,第一、二组单位数分别占总体单位数的30%与70%。假设抽样调查的结果如下表。

如果不作加权调整,则对总体的Y变量均值的估计为:

(3230×300+2110×500)/800=2530

但考虑到第2组的不回答率远高于第一组,为减少无响应偏差,使用分组加权估计,则总体的Y变量均值的估计调整为:3230×30%+2110×70%=2446。(4)替代方法。概括地说,替代方法是用“精心选择”的回答单位的数据或者用按辅助信息推测的数据来“替代”无响应单位数据的方式来处理无响应问题。而具体的替代方法则多种多样。

――均值替代法。指将总体分组,用组内回答单位的样本均值替代无响应单位的值。这种方式实质上与“分组加权估计”方法非常类似。

――完全匹配替代法。使用某些外部来源的记录来替代无响应单位或无响应项目的数据。如从工商、税务、海关等管理部门取得无响应的被调查企业的注册资本、所得税、出口货物情况等来作替代值。

――最后回答者替代法。以最后一批回答者的答案替代无响应者的答案。比如,在邮寄调查中,以几次追踪后最后寄回问卷者来代表未回件者。

――演绎估计法。如果所研究的Y变量与另一变量X存在已知的函数关系,即Y=F(X),且可了解到X的值,则可用此方法得出Y的缺失值。

――回归替代法。如果所研究的Y变量与另外一些变量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则可建立一个回归模型,并利用回答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然后利用估计的回归方程预测Y的缺失值。

――“热层”(Hot-deck)方法。通常用于项目无响应。一般做法是对调查中的项目缺失值用同一调查中具有类似背景的回答者的数值来替代。

――最近距离替代法。通常用于项目无响应。这种方法要选择一些辅助变量及一种距离测度。它按照辅助变量距离最近的原则选择替代者。有人认为“热层”方法采用的是非数值分类的方式,而最近距离替代法采用的是数值分类方式,因而后者是前者的修正。

几十年来,统计学家们针对无响应问题提出了许多的处理方法,本文难以一一介绍。统计学教材应按照所针对的学生层次、教学时间等来选择介绍适当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金勇进.缺失数据的加权调整[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20(5):61-64.

[2][美]Judith T.Lessler & William D.Kalsbeek.调查中的非抽样误差[M].金勇进,主译.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第2篇

为了有效推进物理新课程的实施,作为物理教师而言,应着力注重进化自身的专业理念,这同时也反映了物理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教师专业理念的更新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和深化的过程。那么如何增进物理教师新课标理念的形成呢?

策略一:爱岗敬业,在工作中激励自己

物理教学的发展和进一步的改造急需一支爱岗教业的事业型研究型的物理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不仅决定着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也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命运。学校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无法落实。教师要关注自身的发展途径和过程,不断促进自我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使自我持续不断的革新和永无止境的探索。在现实中,因为繁重的升学压力,老师的心情常常是压抑的;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找到让自己快乐的窗口,并努力营造快乐的环境,从而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快乐。

策略二: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自己

有一天我上课前,有学生问“嫦娥一号”为什么要经过三次变轨,而不直接飞向月亮?当时我巧妙地回避了学生的这个问题。由此我感觉到经过一段安稳而平静的教书生活后,我们不但欠缺许多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还有一种习惯性的拒绝。因此,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也是教师成长的一种途径。当前,教师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学习,甚至是不学习。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如果不了解新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动向,如果不了解教育政策、教育形势和教育改革的趋势,就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从客观上讲,教师的教学工作和非教学活动负担沉重,特别是在“中考、高考两根指挥棒”的禁锢下,教师们提心吊胆地守着自己的学科教学,生怕把不好关,考不出好成绩。于是,“没有时间”成了不学习的“堂而皇之”的理由,这种恶性循环导致老师们本来就不丰厚的底蕴就更加薄弱。我们发现,教师不重视学习的原因不是“没时间”,而是没有欲求、没有渴望、没有习惯。因此,要在教师中兴学习之风,要千方百计地把教师们从非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促其通过学习,把精力用在潜心钻研教学上。要使教师们懂得,学习是自身修养和自我完善的一把金钥匙,是教师走上终身学习之路、走进学习化社会的惟一途径。因此,作为物理教师可以做以下几点尝试:

1、了解一些常见的物理教学杂志:如:物理教师、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物理教学探讨、中学物理、物理周刊、物理教学、物理通报、中学理科月刊、一些报纸:物理天地、数理化天地等。

2、多读一些理论书籍:如:物理教学论、物理教学心理学、物理学习心理学、物理课程论物理教育学、教与学认知心理学等。

3、了解一些知名有用的物理网站:如:丁玉祥物理网(免费)苏科物理、物易天空、物理教研、人教网中学物理。

策略三:不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自己

一个实践者,可能会由于长期身处狭小的某一实际境遇之中,却未必能够对自己身边每日发生的与自己职业环境相关的事件具有明确的意识。教师正是身处这种能够产生真知灼见却又颇为狭小的境遇之中。20世纪70年代,斯腾豪斯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促进了行动研究的兴起。行动研究是系统的反思性探究活动;它由教师直接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开展调查与研究;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物理教师的工作特点就是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教师要重视信息收集与整理,努力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如何利用日常的教学工作选择研究的问题和搜集重要的信息,如何勤于观察,善于发现,不断积累教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都是十分重要的。

实际上,学生的作业、学生上课时对问题的回答、学生的言谈举止、学生的考试情况、学生阅读课外物理读物的情况等等,都是课题研究所需的重要信息。教师要善于从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分析出规律性的东西。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积累工作中思维的火花,不断强化成果意识和成才意识。做一个思考的老师,而思维的火花往往会在你入睡后的那一瞬间,或者是在你醒来的那一时刻,有时甚至是在凌晨乃至你的睡梦中闪亮,在你的床头放一本记事本和一支铅笔,迅速地记录你思维的火花,这有助于你自身的提高,最终提升你自己。

有堂课我讲《惯性》,学生表情很是迷茫,下来后我也感觉也很是失败,我知道学生对运动状态的改变不理解,问题出在那里呢?后来发现,是我在讲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物体受力跟运动状态的关系讲解不清造成的。因此,经常及时的将教学中的感悟,以及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新想法记录下来,定期的整理,这是很有必要的。

策略四:提高专业能力,用专业能力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

物理专业能力包括:板书和版画模型应用、信息媒体的综合应用能力、重视教师的表达能力、解题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和教学机智、观察与实验能力、教材分析能力。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提高,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市区教研活动、学术会议,进行高一级学历进修,外出交流等。

另外,教师专业提高首先要立足一个“新”,因为教师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职业;其次要着眼一个“宽”,教师要注意不断拓宽知识面,满足教学的需要;再次适当注意一个“专”,应适当加强专业的深度,做到居高临下;最后,落实一个“用”,即加强理论与知识的应用,增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策略五: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自己

为了适应新课标,教师的角色至少要发生这样的变化:由传授者转化为研究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实践者转化为研究者。职业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成为反思型的研究者,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反思型的研究者,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主动参与者和很好的适应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成功的经验行为,还要具有理性的思考,具有全面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能力,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才能完善自己的教育实践。

教师反思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上,反思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情景中的技术和技能的有效性。第二层面上,教师应该批判性的反思分析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切行为的合理性,分析解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个层面上,教师要将课堂与更广阔的社会联系起来。

策略六:撰写教育叙事和教学案例,不断总结和提高

教育叙事就是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教师的生活故事当中所蕴涵的理念进行研究。对于教育科研来说,这些从教师自身实践衍发的案例、思考和经验具有专业理论研究无可比拟的针对性、真实性和情境性。这些鲜活的案例胜过任何枯燥的理论和说教,是促进教师成长、丰富自我的宝贵资源。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善于累积,把观察和经历的教育故事、教育问题用教育叙事或教育案例的形式记录下来,有助于教师的专业的反思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撰写案例时,可以遵循下列阶段。

(1)首先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性的案例,对其内容进行分析。

(2)对这个或几个案例,进行写作形式上的分析。

(3)运用头脑风暴法,要求每位教师说出自己教育教学经历中曾遇到过的疑难或两难问题。在这其中,尤其对那些两难问题要予以特别关注。问题意识或者说问题的提出,是案例形成的第一步,它给案例提供了一个基点和着眼点。

(4)把所有问题进行归类,汇总成不同范畴。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免相互之间有交叉、重合,问题与问题之间也缺少一定的逻辑顺序,因而,把相似的问题归并在一起,把性质相近的问题汇总成一个类别,使问题本身变得清晰就尤为必要了。

(5)教师分头撰写案例初稿,篇幅限定在2000字左右。教师在头脑风暴中提到的各个不相同的论题,经过归并后有了一定的逻辑结构。接下来可以让每个教师或几个教师围绕自己曾经提出的论题撰写案例初稿。初稿的篇幅不必太长,可限定在2000字左右。在写作时,一要考虑界定的问题是否清晰,二要考虑表达方式是否得当。

(6)举行案例会议,就所写案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讨论。举行案例会议讨论可以有这样两种形式,一种是3~4位教师围绕一位教师写的案例进行讨论,另一种是3~4位教师同时展示自己的案例,围绕这3~4个案例进行讨论。这样一个阶段有些类似于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小组讨论。教师对教学所做的这样的评论,也就为日后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档案。

对于一位追求成功、善于反思的物理教师来说,每堂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要设置不同的情境,要面对不同学生的反应;因此,教学中的每次师生互动、教学冲突都会激发新的思考和创造。

参考文献:

[1]廖伯琴主编.《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初中物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第3篇

策略一:爱教师的职业,让教师在激励中成长和发展

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摆脱很多世俗的束缚。现实中,因为繁重的升学压力,做老师的心情常常是压抑的,但你应该努力营造快乐的环境,让学生快乐。你也得找到让自己快乐的窗口,让你每天都快乐,因为快乐的核心就是你自己。只有你真正快乐了,你才不会在这世界上留下太多的遗憾,只有你真正快乐了,你才无愧于你的职业。

物理教学的发展和进一步的改造急需一支爱岗教业的事业型研究型的物理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不仅决定着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也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命运。学校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无法落实。尽管学校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平台,但是教师更要关注自身的发展的途径和过程,促进自我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通过各种方式的激励,使自我持续不断的革新和永无止境的探索。

策略二:做一个善于学习的学者型物理教师

(一)努力做一个学习者,别让自己成为新文盲

你以知识为载体,让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成为你驰骋空间缰索。但这世界变化得比我们想象要快得多,因为你昨天也许才将WINDOW 98操练熟悉,可恼他人今天使用的却是WINDOW XP。经过一段安稳而平静的教书生活后,我们不仅对新知识会感到欠缺,而且对新知识还有一种习惯性的拒绝。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应是一个学习狂。因此,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教师成长的惟一途径。当前,教师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学习,甚至是不学习。相当大的一个比例的教师不读书、不看报、不看电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不了解新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动向,不了解教育政策、教育形势和教育改革的趋势。从客观上讲,教师的教学工作和非教学活动负担沉重,特别是在“中考、高考两根指挥棒”的禁锢下,教师们提心吊胆地守着自己的学科教学,生怕把不好关,考不出好成绩。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小学、初中直到高中(特别是毕业班),老师们辛苦,学生们受苦。于是,“没有时间”成了不学习的“堂而皇之”的理由,这种恶性循环导致老师们本来就不丰厚的底蕴更加薄弱。我们发现,事实上教师不重视学习的原因不是“没时间”,而是没有欲求、没有渴望、没有习惯。因此,要在教师中兴学习之风,要千方百计地把教师们从非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促其通过学习,把精力用在潜心钻研教学上。要使教师们懂得,学习是自身修养和自我完善的一把金钥匙,是教师走上终身学习之路、走进学习化社会的惟一途径。因此,作为物理教师可以做以下几点尝试:

了解一些常见的物理教学杂志:如物理教师、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物理教学探讨、中学物理、物理周刊、物理教学、物理通报、中学理科月刊、一些报纸:物理天地、数理化天地等。

多读一些理论书籍:物理教学论、物理教学心理学、物理学习心理学、物理课程论物理教育学、教与学认知心理学等。

了解一些知名有用的物理网站:丁玉祥物理网(免费)苏科物理、物易天空、物理教研、人教社中学物理、其他用“google”搜索引擎可以收到的商业网站。

(二)应该学些什么?应该怎样学?

首先,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政策;其次,要加强专业素养,要使老师们具有最起码的信息技术素养,即学会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使用方法(特别是计算机)的知识(图片处理photoshop、图片浏览、ppt、word、网页基本技术、数码相机的使用、超级解霸进行音视频编辑、使用ftp、会用msn交流、QQ交流、电子邮件、家庭上网、建立学科素材库),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简史(近代物理学史),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最近的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 如火星探测机遇号、勇气号,神舟飞船;第三,有关人文科学的广泛领域的涉猎,如政治、历史、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等,以扩大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拥有面;最后,要倡导教师们学一点哲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至于怎样学?教师的在职学习,既不要求脱产,也不提倡读大厚本原著,而是提倡日积月累。学校要为学教师营造学习的氛围和条件,提供各种各样的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教师更应当按照各自的需求和兴趣,要逐步养成日积月累的习惯。提倡积累读书卡片或用电脑汇集资料,老师们从构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的角度去促进个人专业成长。同时,要积极参与和自发的组织专题沙龙,交流学习收获,研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要引导教师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长于记忆。

(三)多订阅和浏览一些物理杂志、教学期刊和理论书籍

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能够让你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能促使你不停地思考。对世界保持新鲜感,能够使你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同时,你会从这世界的时事、体育、娱乐新闻中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阅读经典,会在无形中提升你的品位,强化你的人格魄力,从而在中影响你的学生。

(四)向教研专家主动请教

拜师结队,或善于在教研活动中吸取他人所长。如为了提高《苏科版》8年级上册中的“熔化和凝固”的实验的效果,就可以向市区教研专家、高校的教授及时请教。

策略三: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努力成为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一个实践者,可能会由于长期身处狭小的某一实际境遇之中,却未必能够对自己身边每日发生的与自己职业环境相关的事件具有明确的意识。教师正是身处这种能够产生真知灼见却又颇为狭小的境遇之中。20世纪70年代,斯腾豪斯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促进了行动研究的兴起。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就是旨在:在实际社会情境中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它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行动研究是系统的反思性探究活动;它由教师直接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开展调查与研究;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物理教师的工作特点就是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教师要重视信息收集与整理,努力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如何利用日常的教学工作选择研究的问题和搜集重要的信息,如何勤于观察,善于发现,不断积累教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都是十分重要的。物理教育研究课题的内容分布很广,课题的来源途径也很多。具体来说:一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二是向有关物理教育专家询问当前学科发展的现状和研究的热点;三是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有关问题;四是参加学术会议,在学术交流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五是向社会了解人们对物理教育改革的要求产生课题。实际上,学生的作业、学生上课时对问题的回答、学生的言谈举止、学生的考试情况、学生阅读课外物理读物的情况等等,都是课题研究所需的重要信息。教师要善于从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分析出规律性的东西。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积累工作中思维的火花,不断强化成果意识和成才意识。做一个思考的老师,而思维的火花往往会在你入睡后的那一瞬间,或者是在你醒来的那一时刻,有时甚至是在凌晨乃至你的睡梦中闪亮,在你的床头放一本记事本和一支铅笔,迅速地记录你思维的火花,这有助于你自身的提高,最终提升你自己。经常及时的将教学中的感悟,反思以及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新想法记录下来,定期的整理,并形成论文。撰写研究论文或报告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工作,它是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过程和解释等内容的综合陈述。只有言语明确、科学、有说服力的研究论文或报告,才能有效地与他人交流,才能使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得以普及和推广。

策略四:努力提高专业能力,拓展发展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物理专业能力包括:板书和版画模型应用、信息媒体的综合应用能力、重视教师的表达能力、解题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和教学机智、观察与实验能力、教材分析能力。

要不断拓展教师发展途径。比如,鼓励教师参加市区教研活动,参加学术会议,高一级学历进修,外出交流。

重视教师进行业务进修和专业提高。教师业务进修和专业提高首先要立足一个“新”,因为教师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职业;其次要着眼一个“宽”,教师要注意不断拓宽知识面,满足教学的需要;再次适当注意一个“专”,应适当加强专业的深度,做到居高临下;最后,落实一个“用”,即加强理论与知识的应用,增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时,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即面授与自学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动手实验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研修、参观访问相结合。

策略五: 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博客引领我们成为反思型教师

为了适应新课标,教师的角色至少要发生这样的变化:由传授者转化为研究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实践者转化为研究者。职业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成为反思型的教师,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反思研究者,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主动参与者和很好的适应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成功的经验行为,还要有理性的思考,应全面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完善自己的教育实践。

教师反思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上,反思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情景中的技术和技能的有效性。第二层面上,教师应该批判性的反思分析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切行为的合理性,分析解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个层面上,教师要将课堂与更广阔的社会联系起来。

我们首先是在第一个层面上进行了实践,实践中我们可以把一节课的反思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教学前的反思,第二是教学中的反思,第三是教学后的反思。我们首先是在第一个层面上进行了实践,实践中我们可以把一节课的反思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教学前的反思,第二是教学中的反思,第三是教学后的反思。下面联系我在实施反思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结合《功的原理》这堂公开课进行一下交流。

教学前的反思: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功的原理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到的知识较多,承前接简单机械、功的有关概念和计算,启后为后面的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打下基础埋下伏笔。因而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理解功的原理及其成立条件;(2)能力目标:会用实验经验功的原理,会用功的原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3)情感目标: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2.对教学方法的反思: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单凭教师用语言进行讲授不容易让大多数学生明白,因而我考虑用实验来突破这个难点。(1)考虑增加实验:课本中仅用杠杆和动滑轮两个演示实验进行教学,经过反思我觉得功的原理作为一个普遍的物理规律,只用两个实验是不足以说明它的普遍性的,因此我考虑增加实验。反思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可以增加的实验有:定滑轮和滑轮组。但又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最后决定增加滑轮组这个实验。(2)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决定增加实验后又思考,三个实验若都是演示实验,说服力上也可能有问题,不如让学生亲自对手去做。回想学生学习动滑轮和滑轮组时都曾经亲自对手做过这两个实验,知识和操作上的基础都较好,因而改为学生实验问题不大。(3)对学生的具体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考虑到毕竟是一个新的实验,学生测量的部位和操作技巧可能都有问题,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并减少学生走弯路的可能性,我想应该有一个演示实验:杠杆不省功。为了学生看清所测量的部位,可用投影和教学录像片进行精确的指导。(4)实验简化:上述实验若严格来证明功的原理理论上必须测量力的大小,但如果测量力的大小,实验结果因为额外功的缘故必然不准,不能得出功的原理,但前面已经学过杠杆、动滑轮、滑轮组等的省力规律,因而实验中的力可以不测,并且可以节约实验时间。

3.对教学资源的反思:通过对实验方法的反思后,下一步要解决的就是教学资源的问题。教学中涉及到的实验器材实验室中都可以准备好:铁架台29个,滑轮29对,细线29条(长约60cm),刻度尺29只,钩码29盒。此外,电视机、放像机、动画录像需要提前准备好,投影片需要提前制好:其中要突出实验中要测量的两个距离的部位:手移动的距离s和物体移动的距离h。

4.对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的反思:为了使课程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需要提前对教学思路进行设计:根据以上的分析,决定采用“实验探究、诱导发现”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演示引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应用结论、反思深化,强化练习、评价反馈。

教学中的反思:

1.在口述教学目标的时候发现能力目标少写了一半,口述时加上。

2.调节投影仪时技术不够熟练,不能一次判断准确调节方向,浪费时间。

教学后的反思:

1.课程开始的时候,有些紧张,从提问到转入新课的衔接上有些生硬。

2.指导学生实验时,自以为装备工作做的比较细致,因而觉得无事可做,对学生的实验现场指导上不够积极主动,结果有个别小组在连接完滑轮组后测量的部位不准,影响到了实验的结果。

3.上课之前由于没有自己亲手做过这两个学生实验,在实验的小技巧上没有很好的指导学生,如:组成滑轮组时,有些小组因为没有先在动滑轮下挂一个钩码而使滑轮组组成之后翻转,搞的手忙脚乱,耽误了实验时间。这样的技巧以前讲滑轮组时虽然强调过,但在本次实验前及实验中没有考虑到这一细节,是备课不够充分的一个表现。

4.对实验结果的引出上,我是为了节约时间而直接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验结果用投影的形式直接给出的,其实现在反思觉得诱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得出实验的最终结论应该更好一些,可以完全消除强加实验结论的嫌疑,并且也用不了几分钟。

5.在例题、练习的处理上时间有些仓促,学生巩固新知识的时间过少,从获得新知识到应用新知识之间转换过快,学生的思维转换有些跟不上,应当多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巩固新知。

6.语言不够精练,不必要的重复还有好多,唯恐学生没有听清、没有学会的心理过重,以后应当控制语速和轻重音,用语速的快慢节奏和声音的轻重来突出重点比用快速的重复两遍效果要好得多。

总的来说,本节课能够顺利的完成应当完成的教学任务,通过对教材的加工与处理改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正确的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应用结论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斜面省力的原理。本节课是根据我到牟平参加烟台市反思教学教研活动的所见及回来后对反思教学材料的学习和理解而准备的,当然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及对反思教学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本节课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除了我自己反思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之外,肯定还有许多没有考虑到的不足之处,真心的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

教育博客的创建和出现将给我们的教育生涯带来巨大的变革,“探索教学中运用Blog(博客),创造教师和学生精神生命活动的新领域”将成为我们今天的又一个新目标。全球现在有接近1000万Blogger。每4秒中就会产生一名新的Blogger。中小学教师开始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Blog。将互联网从过去的通讯功能,资料功能、交流功能等进一步强化,使其更加个性化、开放化、实时化、全球化。把信息共享发展到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历程共享。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又一个自主学习的新环境。一大批有志于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青年教师队伍正在形成,他们在Blog中学习、在发展自己的Blog中得到提高,同时,又用自己的Blog为整个教育提供自己的智慧和资源。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运用Blog中提高了教学反思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教育创新的观念和能力正在逐步提高。老师们的Blog上闪光的思想,使Blog扩展了包括从叙事日记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招生、发通知、指导学生、教学设计、评课说课、教学评价等多样化学习功能。目前,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充分运用Blog构建以校为本的教师一体化学习平台,引导教师们进行“行动研究”、“教育叙事”实践,已成为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的浪潮。

比如,有的教师在上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了这样一段反思:“………我今天上完《凸透镜成像》这节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教材的安排是讲完《透镜》之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最后才讲《凸透镜成像规律》。考虑到讲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知识都要用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因此,我在讲完《透镜》后,直接先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然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二是处理好探究与知识落实的结合。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在实验结束得出实验数据之后,关键是对数据的处理,我在讲课时领着学生将实验数据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之处,一部分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第三部分是放在焦点之内,并且把实验数据结合着成像进行讲解,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实,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开展基于blog的校本研修,以blog为平台的研究型教师培训,搭建起了网络环境下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知识管理的平台,开展基于blog的校本研修,让教育博客引领我们成为反思型教师,更有助于提升师生生命成长的意义。这一活动转变了教师的心智模式,培养了教师进行系统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升华了师生生命成长的意义。你会发现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此变得更精彩。

附:[案例] 跟着女儿学物理点击浏览

策略六:重视教师的职业生涯与个人发展的规划

教师职业发展是一个终生、整体的、全面、个别而持续的喧哗过程。它涉及到个人的、组织的、外在环境等诸多因素。有效整合各种因素,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道路将更为顺畅,成长的机会将更大。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应注意以下几点:充分认识自我并评估时间与空间环境;分析相关资料,审视发展机会;确立发展目标与行动策略;按目标逐步执行;评价发展计划。

策略七:积极引导教师撰写教育叙事和教学案例

教育叙事就是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教师的生活故事当中所蕴涵的理念进行研究。对于教育科研来说,这些从教师自身实践衍发的案例、思考和经验具有专业理论研究无可比拟的针对性、真实性和情境性。这些鲜活的案例胜过任何枯燥的理论和说教,是促进教师成长、丰富自我的宝贵资源。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善于累积,把观察和经历的教育故事、教育问题用教育叙事或教育案例的形式记录下来,有助于教师的专业的反思能力的提高。

教师尤其是教师群体在撰写案例时,可以遵循下列阶段。

(1)首先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性的案例,对其内容进行分析。

(2)对这个或几个案例,进行写作形式上的分析。

在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接下来可以从写作者的角度出发,考虑一下:这些案例读起来怎么样?你理解了他要表达的内容吗?从撰写者的角度看,内容表达得清晰吗?案例中描写的细节细致吗?案例中包括了哪些组成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3)运用头脑风暴法,要求每位教师说出自己教育教学经历中曾遇到过的疑难或两难问题。

在这其中,尤其对那些两难问题要予以特别关注。问题意识或者说问题的提出,是案例形成的第一步,它给案例提供了一个基点和着眼点。

(4)把所有问题进行归类,汇总成不同范畴。

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免相互之间有交叉、重合,问题与问题之间也缺少一定的逻辑顺序,因而,把相似的问题归并在一起,把性质相近的问题汇总成一个类别,使问题本身变得眉目清晰就尤为必要了。

(5)教师分头撰写案例初稿,篇幅限定在2000字左右。

教师在头脑风暴中提到的各个不相同的论题,经过归并后有了一定的逻辑结构。接下来可以让每个教师或几个教师围绕自己曾经提出的论题撰写案例初稿。初稿的篇幅不必太长,可限定在2000字左右。在写作时,一要考虑界定的问题是否清晰,二要考虑表达方式是否得当。

(6)举行案例会议,就所写案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讨论。

举行案例会议讨论可以有这样两种形式,一种是3-4位教师围绕一位教师写的案例进行讨论,另一种是3-4位教师同时展示自己的案例,围绕这3-4个案例进行讨论。这样一个阶段有些类似于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小组讨论。教师对教学所做的这样的评论,也就为日后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档案。

参考文献:

[1] 廖伯琴主编:《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初中物理》,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 廖伯琴、张大昌主编:《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 阎金铎主编:《物理课程论》,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第4篇

2.科学探究更需常态化——基于对化学科学探究文献的统计及其本质的分析 谷莹莹

3.对两岸建构式数学教学发展过程的思考 王奋平

4.让思维之花绽放——次"意料"之外的探究引发的思考 卞少云

5.例析数学教学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协调 程华

6.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殷伟康

7.背景资料:让阅读教学厚实起来 仇定荣

8.语文课堂"有效话题资源"的确立 范洪冰

9.英语阅读课中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尝试 黄晓珑

10.思政课教学中巧用数学方法摭谈 黄发明

11."数"说历史 许德煌

12.借鉴农耕方式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态系统 邵迎春

13.语文阅读教学切莫"得意忘言" 赵红

14.汤姆孙电子比荷测定的几种方法 方颖

15.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美学 陆国民

16.一问问出几多"意外" 叶国芳

17.外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及教学对策 曹冬月

18."走进教材"与"跳出教材"——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标志"说起 徐美玲

19.借助微软Excel,动态分析物理过程——道物理经典难题的数值解 沈富根

20.学会分类理解本质——谈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曹坤

21.例谈隐性"不变"条件的解题功能 李顺友

22.测定"非正弦交流电有效值"的实验探究 吴良娟

23.源于新教材的化学实验题的设计 肖中荣

1.十年来我国教育惩戒研究述评 刘媚

2.教育惩罚运作对象的转向 刘德林

3.非生态:当前高中学校管理的实然形态分析 王梁,王焕轶

4.试论新教师的教育初思维 阮周微

5.论备课组长的角色定位 林红霞

6.课堂教学的易发缺损及其矫治 蒋超英

7.教师讲课神态与教学效率 鞠党生

8.任务型教学中的英语小组活动探析 陆正荣

9.化学探究教学中培养"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实践探讨 应崇恩,孔琴飞

10.刍议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欣赏课教学 潘俊英

11.向《美国语文》学习"读者意识" 黄可心

12.论语文课堂教学的执行力 朱益群

13.因果思维:让作文充满理性魅力 庞君芳

14.巧用"镜子哲学",闪现写作文采 黄宁昕

15.让校园充满浓郁的书香——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读书活动 沈建平

16.用最激情的方式亲近语文——中学生创作演出儒学校园剧随想 毛繁荣,王燕滨

17.有意记忆词块:英语学习的高效策略 吕吉尔

18.初中科学优秀试题例说——以浙江省的初中学业考试科学试题为例 王文军

19.高中生物教学行为的重新建构 孟宪文

20.信息动态

21.批评与表扬中的"边际递减效应"及其运用 李高辉

22.学生成就感的培养——以高中信息学奥赛教学为例 巫雪琴

23.关注细节滋润心灵 孙书国

24.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联系会 周惠,丁新松

1."技能训练是机械操练":一个需要终结的命题 曾洁,宋初健

2.在物理教学中追求显化的科学方法教育 姚天勇

3.数学教学设计与数学备课之差异 张彦春

4.初中数学课堂"问题串"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徐骏

5.区间套定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陈凌

6.高中英语课外阅读中的档案袋评价 吴建华

7.英语写作教学中同伴互评能力的培养 周小伟

8.隐性知识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陈燕芳

9.在不确定中创生智慧 具春林

10.于细微处见精神在审视中品历史——浅谈细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阮亚芬

11.情真意切式活致用——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体验 谌凤山

12.历史教学思维方法的转变策略——以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为例 袁悦蓉

13.利用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张明声

14.新课程视角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策略 项新华

15.有效生成:探究式教学的强大动力——基于历史课堂"突发事件"的思考 贺建华

16.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从一节市级公开课说起 王同亮

17.从一个课例看生命课堂的构建 周智

18.别出心裁的高中英语第一堂课 肖梅

19.开拓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新思路 陈文

20.数学开放式复习教学的思考 郑晴怡

21."自创实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徐祥宝

22.用"泡腾片"做化学实验 张凤,陈凯,王路路,费飞

23.浅谈高中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策略 肖永强,徐兴花

1.督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 米坤生,武恒

2.中英教育督导制度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芦雷,徐鹏

3.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教育行为的变化——江浙沪三地的调查比较 林静

4.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探索 沈坤华

5.刍议绩效工资背景下的"学生评教" 陈耀平

6.教师叙事研究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谌凤山

7.教师集体设计作业的实践研究 王剑波

8.思维导图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沈建强

9.基于课堂教学的三种校本教研活动 吴良根

10.发挥教研组核心作用,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东恩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11.品味专题导语,妙用含意文辞 钱国庆

12.初中散文诗教学"三部曲" 何航芳

13.立足文本找准切入口——试论多元解读的界限与方法 张丽琼

14.阅读实践生活——浅谈中学生写作心理背景的建构 褚学会

15.浅议语文个性化教学的途径 周丽娟

16.让学生热爱语文 周菊芳

17.把学生引入《红楼梦》艺术宝库的大门——《林黛玉进贾府》教法探讨 相明祥

18.让学生主动学习——谈农村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桂波敏

19.例谈化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张岚雅

20.钢琴伴奏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杨拉洁

21.随机作文课教学案例及分析 戴杨钒

22.阅读,是一种唤醒——《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 苗文娟

23.一个数学定理的活力呈现——关于"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 来江飞

24.论青少年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 吴锡改,林芸

1.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缺失的基本表征及评判标准 屠锦红

2.在习题教学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探讨 傅雪平

3.践行新理念笑弹"琵琶行"——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教学实践为例 张治升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化学——以"JCE Classroom Activity"栏目中蓝色消失活动为例 段中东

5.课堂导入多样化,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王灵滨

6.英语课外阅读的检验方法 卢卫国

7.撷百花之露创灵动课堂 崔维云

8."文"与"言"的教学取向与策略 施茂枝

9.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教材整合 唐琴

10.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谈通过解题指导,激活学生思维 陈斌

11.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赵绪昌

12.物理语言应指向物理知识的本质内涵——从教材中有关"断电自感实验现象的观察"的叙还说起 王再华

13.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从孙维刚的一节公开课谈起 王光明,严家丽

14.数学课堂的三重境界探幽 仲广群

15.语文学习:精神气象之涵养——从《鸿门宴》说开去 王建

16.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的教学初探 俞丽萍

17.历史课教材资源整合一例 王涛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材 有效利用

物理学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物理知识无处不在。新人教版物理教材是一套改革比较成功的范例。我总结了一些使用初中物理教材的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注重分析教材知识体系和结构的改变

旧版物理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声、光、热、电、力的基本顺序,而电学是八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知识体系和智力因素的制约,出现了“电学老大难”的问题。新版物理教材在编排上改变了以往的顺序,电学和力学两部分知识互换了位置,学生在循序渐进地接受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改善了“电学老大难”的问题。

教材的名称是《探索物理》,从生活入手,先让学生了解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关运动方面的知识,结合小学数学知识中的速度问题给学生介绍物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物理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声学、热学(物态变化)和光学知识。通过对这三部分知识的系统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探索自然科学的乐趣,进而激发他们深入了解物理的热情,形成“物理是有趣且有用”的观念。从实用性问题入手,顺利进入“物质”内容的学习,在学习力学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宇宙本质,探索宇宙奥秘。八年级下学期学习的力学知识,能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物理思想和实验能力,为九年级电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除了教材知识板块的变化外,每一部分知识间的关联性也有所加强。例如电学部分,教材体现了两条主线,即电荷―电流―电路和电流―电压―电阻。把两条主线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关于欧姆定律、电功率的知识块。所以,要想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分析电路并利用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知识解决电学问题,在电学知识学习初期,这两条主线就必须学得扎实,理解得透彻。新教材在课节安排上也符合这种理念,给教学带来了极大便利。

二、灵活运用教材导入语

在新教材中,每一节知识点前面都编排了一小段导入语。例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中,导入语为:鸟鸣青翠如玉,琴声宛转悠扬……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呢?在“力”一节中,导入语为:押加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又称大象拔河。比赛中,两个人通过腿、腰、肩和颈的力量拖动布带互拉,以决胜负。在“磁场”一节中,导入语为:罗盘的发明对我国早期航海领域的影响及司南的简介。这些导入语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举出的事例非常生活化,便于学生想象和理解;第二,情景设计比较有趣,便于引起学生注意;第三,提出的问题有神秘感,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第四,与本课知识点联系紧密,与课标要求贴近;第五,充分体现了“物理是有用的”这一观点,让学生更加热爱物理,热爱自然科学。

教师往往在导入环节都以其各自的经验或实际情况举出相应例子。这样做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可操作性,但教材中的导入部分依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运用。例如,在“两种电荷”一节中,导入语是几个摩擦起电现象。教师在讲解这一节内容时,往往通过几个摩擦起电现象的演示实验来引出带电现象这一概念。这样做虽然节省了时间,但却忽略了引入的意义,那就是兴趣。这一节内容既多又杂,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很难把一整节课坚持下来。所以,如果把这部分引入变成学生动手操作的三个小实验,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推理中亲身体验电荷的存在,整节课就更加顺畅了。

教材中每节导入语的设计已经很完善了,但在语言设计上还比较含蓄,重在叙事,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平淡的原因之一。例如,在讲解“动能和势能”一节内容时,直接从水推动水车,弹弓射出弹丸这两句话中引出本节内容。学生会觉得比较突兀,能量定义也比较书面化,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以举例子的形式呈现,教学效果则会有所不同:钱以多种方式存在,你把它存入银行,它就成了存款,有被花掉的可能,可以将这种现象称为“你的能量”。不论你是从自动提款机上提取现金,还是把钱存入银行,都没有改变你的所有资金数目,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这种方式既解释了能量的意义,又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适当例子的引入、风趣的语言和对导入的适当改进,可以让课堂教学不再沉闷、枯燥。

三、“动手动脑学物理”,重在学以致用

新教材中用“动手动脑学物理”代替了“课后练习”这部分内容,这是物理教材对课后习题的本质改进。避开了以练习知识点为主的模式,从生活出发,从社会出发,在体现知识点的同时,更注重学以致用,让学生明白了“学习物理是有用的”,物理知识紧密联系着社会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因为“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题无法满足教学的练习量,所以教师很容易忽视课后这些题目,而把精力直接放在辅助练习册上。其实,这样做看起来好像是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实质上却陷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没有贯彻学以致用的物理学习理念,是没有意义的教学,也不是长远的教学。当学生对枯燥的知识产生抵触心理时,其教学结果就是失败的。对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中应用性题目的理解和活用才是正途。例如,在“磁生电”一节内容中,课后有一道关于动圈式话筒工作原理的题目。因为本节内容的学习给学生灌输了一种思维定式,一谈到电磁感应就想到发电机,而其他的应用就被忽视了。学生通过这道题能够更多地了解电磁感应应用的其他成果,进而知道物理知识对生活的重要性,明白生活中常见的复杂电器是如何工作的,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加了学习兴趣,又让他们感受到了前人在探索和利用自然科学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和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四、“科学世界”与“STS”不仅是扩展知识,更是培养物理“求学精神”的手段

在新教材第一部分“致同学们”中是这样介绍“科学世界”和“STS”的:两者都属于扩展性内容,前者是介绍物理知识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扩大了学生视野;后者是介绍和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问题。那么扩展内容只有表面这些吗?答案是否定的。

教材“科学之旅”中的“如何学习物理”这部分内容告诉学生: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的。从实际生活中了解科技成果的应用,进而探索其原理,更加合理地使用科技成果。“科学世界”与“STS”中介绍了比较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重要的物理学发展历程等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老一辈物理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坚持不懈的信念和获得成功的喜悦。现在中学生缺少这种做学问的“求学精神”,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主动思考、不主动研究,就更谈不上主动实践了。作为实验学科的物理,在这样的环境中已渐渐失去了它的光彩。所以,扩展内容不只是扩展知识,更是形成做学问这一习惯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平面镜成像”一节内容中,“科学世界”介绍了凸面镜和凹面镜这两种生活中不被人注意的光学仪器。汽车后视镜和太阳灶烧水的例子,能让学生了解这两种镜子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物理兴趣小组的课后作业中设计了一个小课题――用镜子让生活更好,其内容涉及安全防范问题、节约能源问题等。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应用能力,又让物理真实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学生在发明创造中体验着科学的乐趣。扩展性内容活动可以放在课后进行,虽然操作起来有些繁杂,但却是学好物理的有力助推器。

物理教材与物理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课程标准起指导作用,告诉我们“讲什么”“讲多少”“怎么讲”。而教材除了承载知识外,更让学生知道了“学什么”“有什么用”,它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如能使之用活,就能体现教学的艺术性了。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师只有深入把握教材的内涵,才能成就学生的物理梦想。

参考文献:

[1]邢.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J]中学物理教考,1998(4).

第6篇

1.1建设问题结构库

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学资源的积累,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有其系统、完善、独特且不断更新的教学资源,积累和掌握第一手教学资源,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首先,教师应当博览群书,精心选编、搜集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有结构的,应能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适时、适度地开发利用.例如,教学初期为了减负,结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应明确哪些习题能突出重点,哪些知识能突破难点.实践证明,我们积累的问题结构式教学资源库,选题典型,难易适中,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易错点,具有代表性、全面性、针对性,这些易错习题库在具体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应用,能有效储存在学生大脑中,达到了减负增效的要求.其次,资源库的建设要注重提升教师的思维水平,特别是注重对教学内容深层次的挖掘和拓展、习题的演变规律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优化研究等等.如,通过习题的条件变换、因果变换等方式,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应变性,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一题多变”的效果;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性思维水平;在习题教学中通过辨析真伪,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意识;在探索问题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发现意识,发掘隐性的物理规律等等.

1.2完善科学素养库

“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崇高的道德品质,对人类崇高的责任感,这是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作为物理教师,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教辅书籍、科普读物,搜集名人轶事、趣闻物理、自然奇观、尖端科学技术、生活中的物理等素材,并灵活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唤起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意识,树立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和情感等,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动手做实验或播放一些有趣的实验影像资料,如“被吸进瓶内的气球”、“能点着火的玻璃”、“土豆电池”、“水下的音乐门铃”、“不怕烧的手套”、“静电电动机”等等;再如,在《现代科技的噪声利用》中,可以介绍噪声除尘、噪声诊病、噪声制冷、噪声发电、噪声武器、以噪治噪、利用噪声追击飞行中的飞机等;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介绍先辈们逆境奋斗、不怕失败、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经历,做到教书育人,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关联,学生可以从内心确立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1.3探索学法指导库

未来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成为“学习方法的导师”或“教育的诊断专家”.因此,课堂教学要凸现学法指导,应当教会学生怎样观察、怎样学习、怎样概括与总结,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渗透或明示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方法、记忆的方法、圈点标注的方法、实验方案的改进思路等等,为其终身学习从方法上给予指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始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发展学生思维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因此,课堂教学要把主要目的定位在发展学生的能力上,要将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研究和总结学科的解题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如,“实验推理法”、“等效法”、“类比法”、“叠加法”、“转换法”、“理想模型法”等.对同类知识模块,更要重视综合研究.如,有关滑动变阻器的综合解法、有关密度的解题方法、物理试卷压轴题的解题策略、电路识别的方法、物理图线题的处理方法、学生几种思维意识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实验改进与评价方法等等.

1.4积累相关理论库

教师应当夯实相应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信息传播理论的基础,并能辩证看待,借鉴、应用.如,以教为主的“五环节”教学法,以学为主的“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双主教学方法”等等.既不能邯郸学步,又不能固步自封,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改进、超越和优化,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课堂教学“备”、“说”、“听”、“议”、“辅”必备的相关教学资源,资源库的建设不能忽视教材的二次开发、挖掘、补充、整合.这样,资源库的建设才更系统、更完备.

2优化“教”与“学”方式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如果说资源积累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优化“教”、“学”方式则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核心.前者是好比建筑材料,后者好比依据图纸实施的过程.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到“课程改革”,只要是“改”,一线教师总是锁定在思考、探索、研究,容易操作的、普遍使用的、有规律的教学模式上,以期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之目的,总认为新生的事物一定好,殊不知形形、林林总总的教学模式都有其存在的条件,并非尽善尽美,要分析每种模式使用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思考如何借鉴,如何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绝不能脱离实际,以偏概全,盲目地推行、仿效.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实效、有效、高效与创新,以学生的“学”与“发展”为前提.不论是什么学科,什么课型,教育者要处理好“教”与“学”、“主导”与“主体”、“传统”与“创新”、“问题效度”与“思维转变”、“数量”与“质量”、“形式化”与“实效性”等关系.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思想,为此,应当结合实际,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灵活的借鉴、整合教学模式,取长补短,辩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必须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应当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传授学生的创新技法,倡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从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程度、练习的数量和质量、反馈的信息去衡量课堂教学最终效果.

3名师引领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推动学校均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指出:义务教育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因此,培养和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任重道远,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必要措施.要实现这个目标,“名师引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障.通过“名师引领”,培养教师个体从事教师职业所要具备的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即让教师个体具备完善的知识系统,各种教学技能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为从事这一职业打下基础.进而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校本科研,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3.1整合资源加强集体备课强化教学效果学校整体品位的提高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名师引领,离不开教育科研,离不开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别要重视名师的引领作用,同时要求每位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形成个体化的教学设计方案,逐步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教师在集体备课中,要遵循教育科学规律以及学生发展规律,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补充、整合,规划教学设计方案,发挥群体智慧,优质教案领先,个性教案补充,形成符合教育理论、具有独特风格、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师还要关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应用:课堂教学问题怎样设置?资源如何整合、展示?课堂每一环节、步骤选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最有效果?怎样做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使学生思维创新独到?怎样利用现代科技使课堂更为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3.2积累经验借鉴相关理论提升科研能力

积累是教师成长的阶梯,是提高教学素质的保障.在日常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学习与业务交流中反思和积累教学经验,既要持之以恒,又要敢于创新,把直接获得的教育经验运用于研究中,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同时,在实践中总结反思相关理论,为教育教学提供指导.如,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等,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如何发挥其长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当针对不同的课型,面临不同的学生,不断探索和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另外,开展好常规教研活动,落实好说课、观课、议课3种基本教研能力,也是积累经验、提升教科研能力的重要方式.教科研活动更要重视以老促新,群策群力,实行资源共享,研究好每一节课,每一道习题,每一章测试,开展“青蓝工程”,搞好“传帮带”,既可以师傅引领上课,也可以徒弟上课、集体指导与改进.

3.3剖析案例优化教学行为强化实践意识

从教改到课改,有许多成功的典型,也不乏失败的案例.很多学校或教师面对成功的经验,只是照搬照抄,机械模仿,邯郸学步,拿来即用.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不考虑是否适合自身,不加改进,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甚至质量严重滑坡.因此,在面对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时,应借助名师的力量,深刻细致地剖析教学、课改案例,注重从实践中积累或汲取营养,结合本地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融合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成功案例:开始上课时,教师首先介绍了光具座,提问了物距、像距、焦距,交代了注意事项,然后让同学们按各自设计的方案动手操作并观察.由于没有固定的实验方案,没有严格的限制,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教师穿梭在各组之间,发现实验中存在许多问题:物距、像距、焦距分不清;对于物距等于像距不能观察成像,错把光斑当成像;当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不会观察等.就在教师一边发现问题,一边矫正时,学生在那里吵吵嚷嚷,一惊一呼地喊“老师,老师,请过来看,我们看到像了”.教师走过去,他们指着凸透镜表面:“你看,有两个像”.教师顺着所指方向一看,果然看到了一个正立的像和一个倒立的像,这是过去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上都未要求和出现过的,平时教师也没有过多注意和认真思考过,现在学生提出来,教师感到十分惊喜.对于这一新发现,教师及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表扬他们观察细心,发现了别人没有注意的现象,但教师没有马上给他们解答,而是对全班同学通报了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我原来也没注意过,现请大家想想,他们是虚像还是实像?是怎么形成的?成像的原理是什么?像在什么位置?”一石激起千层浪,思维由此向更广更深处展开.

4教学反思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提升专业水平的前提,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所谓教学反思,就是对教师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再实践的探索过程.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是找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失误或缺漏地方,进行自我批评,自我修正,使以后的教学行为更加完美.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这种自觉的、深刻的反思,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教学实践进行的反省与审视.教师在反思中取长补短,优化教育教学行为,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不断成长.

4.1教学叙事或教学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谓叙事,主要是对教学事件的回忆和陈述,并不要求具有系统性的分析和概要式的总结,也无需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其形式灵活,不受字数及格式的限制,年轻教师易于把握,这也是积累教学经验、发酵教学思想的必经之路.例如,有一次上课时,教室里总有同学在嘀咕着什么,好一片热闹的景象.笔者正在纳闷,平时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是怎么回事呢?原想,这个时候发火,训他们,学生们肯定会安静下来.转念沉静一下再注视着学生们,他们也没有什么反应.当回头看了看黑板上的课表时,原来上一节是体育课.笔者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对学生们说:“老师知道你们上一节是体育课,神经还处于兴奋状态中,那咱们来考虑一下兴奋是怎样传导的吧”.学生慢慢地静了下来,课堂得以继续……物理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念.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尊重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在砂砾中发现金子.教师如果简单地纠正学生的错误,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不信任.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思维和发言,甚至导致学生性格上的障碍.

4.2专题研究

在长期的教学和教研实践中,教师在学科知识体系、教材编排体系、学生习得能力、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和疑惑会逐渐凸现出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单纯的教学叙事已经不能满足教学专业水平的提升,这必然要求开展专题性的研究活动.这种形式的反思要求以学科组为单位,突出整体协作,具有针对性地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实践与研究,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必要时还需要借助名师、相关科研单位或人员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问题切忌过大,不切实际.如,针对“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如何减轻”的问题,可以以学科组为单位,首先构建初中物理中力学、光学、热学、声学、电学等各部分的问题结构,选择典型习题,使学生练对路、思到位,提高解题效率;选择有针对性的习题,围绕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章节,较系统地组织例题和习题来安排教学,帮助学生寻找和澄清错误的根源;选择具有创新性的习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质疑、猜想、创新等科学素质.

4.3课题研究

第7篇

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

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创新学校管理机制。

1.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建设

学校提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搭建教师成长的舞台”的办学理念,提出“十一五”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并明确了实现目标的主要措施和各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比如: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名师工程,建设学习型组织,创新教师培训方式等,为教师发展创设了民主、宽松、和谐、进取的文化氛围,加速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

2.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

学校实行按需聘用、竞争择优、评聘分开、效率优先的聘任制,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与发展功能,推动教师的发展。学校调整完善了《教师综合评价方案》、《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条例》、《课题研究奖励条例》等多项奖励政策。从2005年起设立了“十佳教师”综合奖和“教学创新”、“最佳班主任”、“教学新秀”等15个单项奖。评价和激励制度的完善,给教师以更大的自主创新的空间,满足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3.建立教育专题考察制度

为了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阔视野,借鉴和共享他人的成果,学校建立了教育专题考察制度。每学期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赴国内外先进学校进行专题考察,如先后组成骨干教师考察团、优秀班主任考察团外出考察,实施英语教师出国交流计划等。我们坚持考察、学习、研究和反思相结合的原则,每次考察活动都以教师普遍感到困扰的一两个问题作为主题。考察前召开准备会,说明考察任务,并要求教师在考察前了解考察地的相关背景。考察中,每天有考察日志。考察后,举行专题交流研讨会,教师说体会、谈经验、讲计划,相互交流,分享成果。近3年,我校有300多人次走出校门、国门,参加各种教育考察活动,80%的英语教师获得出国培训机会。这种重实效的专题考察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的品德修养

我校特别注重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感受,提高教师的品德修养。教师“忌语、忌事”、教师着装规定明确了教师的行为规范;“师德大讲坛”、“讲师德、讲责任、比水平、比贡献、看成效、看实绩”教师基本功比赛,参观“、邓颖超纪念馆”、西柏坡、井冈山等教育活动给教师以思想洗礼;每年的师德标兵评选、校报“师德风范”专栏宣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例等,则给教师以成功的体验和榜样的示范。目前,学校有两名全国模范(优秀)教师,一名全国“三八”红旗手,九位北京市“紫荆杯”班主任,一位北京市师德标兵。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师德建设的成果。

制定教师发展规划,

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

自我发展意识的建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大力提倡和鼓励教师结合学校和学科的规划制定个人的发展规划,为此,我们启动了“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等培训工程,帮助教师制定科学可行的规划。到2005年底,全校教师都制定了个人发展规划。学校还通过组织专题交流会,展示优秀的个人发展规划,剖析案例,让教师畅谈体会和感受,激励教师崇尚一流、追求卓越。近几年,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培养了北京市特级教师一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59名。

立足实践与校本教研,

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才能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主动改善教学方法,从而获得能力的提升。

1.开展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

我们开展了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骨干教师示范课及专题研究课、青年教师合格课、新教师汇报课、常态课评比、兄弟学校交流课等各种活动,教师们针对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教师沙龙创造了一种宽松、民主、开放、共享的合作研究氛围,教师们就“课堂提问策略”等实际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良策。

2.开展教育教学反思活动

我校在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方面采用的主要方法有:(1)撰写反思日记。学校精心为教师设计了反思日记本,每位教师将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思想行为变化、学习感受、教学心路历程等记录其中。(2)撰写教学后记。课后,教师及时把教学的亮点、难点、盲点等记录下来,为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做积累。(3)课堂教学观摩与分析。教师通过观看自己课的录像或是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现场教学,分析长短,改进自身的教学。

3.发挥专家学者的引领作用

我校经常请特级教师、课改专家、市区教研员到校听课评课,做专题报告。近年来,学校先后邀请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曹志祥处长,北京师范大学陈孝彬教授、刘文克博士、裴娣娜教授,特级教师胡新懿、赵聪、张振威、吴琼等众多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教师们在专家的帮助下,理解了专业发展的内涵、意义,掌握了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的方法。

这种由“专家协作指导,教师主动参与,以问题为导向,以反思为中介”的教研活动,不仅解决了学校改革中的实际问题,而且直接推动了教师的自主发展。“辨―讲―议―写”语文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化学认识发展”的探究学习的化学教学策略、“加强生活与物理的联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物理教学策略、“任务驱动”型英语教学模式等课改成果都是教师实践智慧的结晶。

加强学校课程建设,

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新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校依托地处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地带的地域优势,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及可利用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开放的课程体系。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形成了“以选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开发课程”和“结合课题研究开发课程”两种课程开发模式,并开发了几种类型的较为成熟的课程。(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校本课程。如“头脑奥林匹克”、“航海航模”、“天文观测”、“无线电测向”等。(2)关注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的校本课程。如“北京文化之旅”、“世界各地民俗风情”、“抖空竹”、“摄影艺术”、“戏剧和影视欣赏”、“趣味几何画板”、“网页制作”和“flas”等。(3)以“动手学化学”为代表的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4)综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多元文化欣赏”课程。

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在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把握以及课程的组织实施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课程开发能力大大提高。

以科研促教学,

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学校确立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科研带动教学的策略,增强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整合教育处、教学处、教科室、教研组和备课组等各种力量,建立立体、开放的教研网络,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多种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立足教学实践,寻找科研方向

根植于教学土壤的教科研才有蓬勃的生命力。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寻找科研方向。一是从教学问题中寻找。例如:初中语文组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教学,提出“探索改进作文教学的策略”的课题。二是从教师成功的经验中寻找。研究教师的真知灼见、成功经验,以此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生长点。例如:刘秀兰老师“几何图形问题的呈现方式研究”等课题都是在教师互相听课、评课、研讨交流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教师的教学特色和优势,并以此为依据确立研究方向的。三是从学生的需求中寻找。四是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中寻找。

2.细化行动研究过程,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第8篇

[关键词]科学教育学;科学教育改革;科学教育研究

科学教育是与人文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教育领域,旨在形成人的科学素质,提高人的科学探究与应用能力,培养人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本质观。作为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一样都致力于“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生活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在此意义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

科学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教育仅指自然科学教育,即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科学等分科学科在内的,同时也涵盖综合科学教学的学校科学教育。广义的科学教育则包括数学教育、技术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如美国“2061计划”的科学教育文献所表明的那样)。相应地,科学教育学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教育学,主要研究各级各类学校的自然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学习与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而在广义上,科学教育学也涉及数学教育、技术教育、乃至社会科学教育及校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世界范围来说,科学教育作为学校课程体制的一部分是从19世纪中叶以后开始进入中小学课程中;而科学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领域,则是从20世纪中叶以来的历次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与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兴起只是近年来的事,迄今尚未从学科建制层面上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部分。科学教育学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它涉及从幼儿园、中小学至高等学校各个阶段的课程、教学与评价等方面的科学教育问题,同时也包括以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为目标的校外科技普及与科学传播教育。本文的论述主要限于高中以下阶段的学校科学教育改革,着重探讨科学教育学与科学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

一、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科学教育学

从20世纪初期开始,在英语国家,“教育”与“教育学”基本上都使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即Education。在欧洲国家,由于其教育学传统不同于英语国家,一般使用Didactics of Science来表达“科学教育学”。而在我国,科学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在学科建制里尚未正式建立起来,尽管最近几年关于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已开始增多。

国际上,科学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产生的。2004年,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著名的科学教育学家彼特.范仙(Fensham,P.J.)教授出版了《科学教育学: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历程》一书,全面论述了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诞生与发展历程。根据范仙教授的研究,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建立,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他提出了三类标准:结构性标准、研究内部标准和结果标准。其中,结构性标准作为最基本的标准共有6条:(1)获得学术承认,即大学里设立某一学科的教授职位,获得学术界的承认;(2)创办研究期刊,传播研究成果;(3)建立专业学会;(4)定期举行学术研究会议;(5)建立研究中心;(6)进行研究训练,培养研究人才。这6条标准是相互关联的,它们表明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或学科的形成及其形成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从这些标准看,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其他国家的科学教育学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和里兹大学分别于60年代和70年代在其教育学院建立了科学与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并设立了“科学教育学”教席(Professor ship of Science Education)。到1985年英国已经有11所大学培养科学教育学博士生。德国于1966年在基尔大学(University of Kiel)建立了国家级的科学教育研究所,共有50余名科学教育研究人员。法国于1970年在国家教育研究所内建立科学教育研究部。澳大利亚1967年在新建立的莫纳什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科学教育学教席,聘请彼特.范仙为澳大利亚第一位科学教育学教授。80年代澳大利亚的科廷理工大学建立了科学与数学教育中心,现已后来居上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科学与数学教育博士生培养基地,目前共有400多名博士研究生。在亚洲国家中,日本、印度、韩国、泰国、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等国家也从20世纪70年代起先后在大学建立了科学教育学博士点,培养科学教育博士生。

从专业组织和学术期刊来看,美国的全国科学教学研究协会创办于1928年,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学教育研究专业学会,每年4月份召开一次国际性的科学教育年会,2006年的年会上,与会者多达1000多人。其会刊《科学教学研究学刊》每年出10期。英国的科学教育学会创建于1963年(其前身是男科学教师协会与女科学教师协会,最早追溯到20世纪初),定期于每年一月份召开一次年会,发行《科学教育》(Educationin Science)、《小学科学评论》(Primary Science Review)、《学校科学评论》(School Science Review)和《科学教师教育》(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等期刊。1995年成立的欧洲科学教育研究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并每隔一年举办一次专门针对欧洲国家科学教育博士研究生的暑期研究班。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科学教育学会出版《科学教育研究》(Researchin Science Education)期刊,每年也举行一次科学教育学术年会。另外,还有一些不隶属于学会的著名期刊,如美国的《科学教育》》(Science Education),创刊于1916年;英国里兹大学的《科学教育研究》(Studiesin Science Education)创刊于1974年;《国际科学教育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of Science Education),创刊于1979年,在国际科学教育学界影响都很大。

科学教育研究与科学教育改革是分不开的。科学教育改革需要科学教育研究的学术支撑;反过来,科学教育研究也需要科学教育改革的推动。科学教育研究又分理论研究与基于实证的经验性研究。前者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视野出发进行包括建构主义在内的当代各种教学理论探讨,后者则从科学课堂教学实践的视角开展定量研究、质性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这些研究都为各国的科学教育改革政策制定和基础科学教育中科学课程、教学及评价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学术支持。如1989年美国出版的《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这本权威的科学教育政策文献中,在附录B中列出了26条关于科学教育或与科学教育有关的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专著、研究报告或专题论文),都是1980年至1988年期间出版的。可见,即使是一个国家科学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也要以大量的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为依据制定。又如1995年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每一章的后面都列出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可惜中文译本都把它们删除了)。再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科学教育研究中,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框架的经验性研究论文和专著数不胜数。由此可见,倘若没有这些基础性的科学教育理论研究和经验性研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水准。其他国家(如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新一轮的科学教育改革也无不得力于本国和国际的科学教育研究及其为科学教育改革所提供的充分的学术支持。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新的改革亟须科学教育研究的支持。无论是科学教育政策的制定,新的科学课程的开发,还是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实施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运用,以及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都迫切需要科学教育学提供学术支撑。但总体上,我国科学教育学科建设还很落后,甚至尚未引起教育管理部门、教育学界及社会的足够重视和支持。

二、科学教育改革:国际经验与本土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经历了三次改革浪潮,差不多每隔10年就要进行一次科学教育改革。第一次改革浪潮从1978年开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特点是拨乱反正,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编写新的科学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吸收了世界各国60年代以来科学课程改革的经验,使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科学的课程内容实现了现代化。第二次科学教育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其特点在初等教育阶段开始重视幼儿园与小学的科学教育改革(当时叫自然学科改革),在中等教育阶段则降低科学课程的难度,同时追求科学课程的本土化。第三次科学教育改革始于世纪之交,至今仍在进行之中。其特点是进一步与国际科学教育改革接轨,试图衔接小学与初中的科学教育,促使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一体化,面向全体学生,以科学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等等。

第一次科学教育改革基本上是从翻译国外中小学科学教材开始的,作为我国自己编写的新科学教材的素材,其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第二次科学教育改革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重视了小学科学教育,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刘默耕先生主持,引进了哈佛大学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兰本达的“探究一研讨”教学法,并系统地编写了小学1~6年级的自然(科学)教材;二是在中学阶段改进了统编教材,使原先引进的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和高难度的科学教材内容逐渐变成适合我国国情和学生需要的科学教材,这实际上是由20世纪80年代国际化到90年代本土化的一次转换。这次改革虽然不乏历史意义和贡献,但鲜有深化且缺少突破,只能说是修修补补而已。第三次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不同于前两次。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随着我国成功地加入WTO进一步向前推进,为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社会需求和动力;另一方面,90年代以来新一轮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在发达国家方兴未艾,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背景。199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美国科学院签订了科学教育合作备忘录,为两国科学教育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合作机制,其重要成果之一是合作建立了科学教育网站,翻译出版了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文献,如《国家科学教育标准》(1999),等等。此后,国家教育部组织一批科学教育专家和教师编写出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科学(7~9年级)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由此拉开了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的序幕。此外,我国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还从法国引进了“做中学”幼儿园和小学科学教育项目,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的幼儿园和小学里进行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实验。

从科学教育改革的主体来看,第三次改革不同于以往历次科学教育改革。首先,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开始有一些科学家参与进来,如中国科协的科技专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科学院的一些院士、大学(特别是师范大学)理科院系的一些教授都参与了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只是这些主体的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第二,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学科教育研究逐渐兴起,其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科成长起来一批学科教育专家,成为第三次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参与者,为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做出了贡献,是我国第一批受过专业训练的科学教育研究者。第三,广大的中小学科学教师也成为中坚力量。特别在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中,一大批优秀的科学教师在改革中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但我们也发现,这三次科学教育改革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每次科学教育改革在理论准备上都明显不足,原因在于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系统而深入的科学教育研究。迄今为止,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学校和教育理论界都尚未重视科学教育研究。虽然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研究人员成千上万,但专门进行科学教育研究的人员却寥寥无几,即使包括上文提到的理科各学科的科学教育专家也仍然为数不多。长期以来,我国的科学教育改革是在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总格局下进行的,只考虑采用教育的一般理论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没有也不可能采用科学教育学的学科领域的理论。

一个学科或学术领域的形成和发展,虽则首先要看社会对它是否需要,但也必须意识到这种社会需要是否为人们所认识。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缺乏科学教育理论研究,我国的科学教学与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和在职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受到极大的制肘。比如,1978年以后,我国的基础科学教育课程从内容上说是国际化和现代化了,但在课程设计、开发和实施方面,在科学教学和评价方面,都远远没有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证据之一是,我国幼儿园与中小学的科学课程与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仍然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探究式教学方式并没有在课堂上得到实施。这种情况基本上至今为止依然如故。证据之二是,尽管我国近30年来,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比较高,小学、初中和高中普遍开设科学课程,但据近些年的公民科学素养监测发现,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仍然不高。从普及科学教育、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的意义上说,我国以往的科学教育不能说是成功的。证据之三是,我国在科技研究上和工农业生产中科技创新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在某些领域不及印度等亚洲发展中邻国。证据之四是,我国近代以来进行学校科学教育虽有百余年的历史,并且建立了系统的科学与技术体制,但公民的科学精神仍然比较缺乏。不但一般社会大众,就是科技人员中也有不少缺乏科学精神的。近年来,科技界与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学界关于科学文化之争、关于中医存废之争,等等,其中的某些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唯科学主义”在我国社会中仍然根深蒂固,而这实质上乃是缺乏科学精神和对科学本质理解片面的一种表征。

当前,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社会需要是显而易见的。我国政府早已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现在又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笔者认为,有效的基础科学教育改革是实现这个方针和这一目标的基础之基础。基础科学教育需要告别传统的“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方式,需要真正以自主、合作、探究、建构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生生动活泼地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和理解科学。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真正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才可以在普及科学教育的基础上为高等学校输送真正爱科学、主动学科学、既敢于又善于进行科学创新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只有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我国的科学与技术才能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才可能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

有效的科学教育改革不仅是当前改革的需要,也是今后我国科学教育改革长远的需要。国际国内的科学教育改革经验业已证明,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是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所以,无论是从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角度考虑,还是从科学教育改革的当下和长远的需要出发,我国都必须尽快形成科学教育研究的学科建制,培养从事科学教育研究和管理的高级人才及科学教育教师。

从2001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先后分四批批准了共60所高校设立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始为小学和初中培养能够承担综合科学课教学的科学教师。这是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催生的教师教育的新专业。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新建立的科学教育专业目前在课程设置和师资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这些新设置的科学教育专业缺乏高水平的科学教师教育者。科学教师教育者是指既具有科学背景又具有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教师教育者。在国外,这样的人才一般都具有科学教育博士学位,是既能进行科学教育研究又能进行科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高级人才。这样的人才哪里来?需要有条件的研究型大学培养科学教育博士研究生。实际上,不仅这60所设立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需要科学教师教育者,其他所有进行理科教师培养的高校都需要科学教师教育者。没有这样的专门人才,我国的基础科学教育就难以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

不仅高等院校培养理科教师需要科学教育专家,我们的科学教育改革也需要在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机构和教研机构配备科学教育专家。比如,各省、市、县的教科院所或教师进修学校需要科学教育研究人员,甚至中小学也需要一批具有科学教育博士或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这样算起来,我国科学教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的需要量是非常大的,至少需要5000人以上。(作为一个参照,美国科学教学研究会的会员是1700人,其中大多数是美国人)。

第9篇

科学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教育仅指自然科学教育,即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科学等分科学科在内的,同时也涵盖综合科学教学的学校科学教育。广义的科学教育则包括数学教育、技术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如美国“2061计划”的科学教育文献所表明的那样)。相应地,科学教育学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教育学,主要研究各级各类学校的自然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学习与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而在广义上,科学教育学也涉及数学教育、技术教育、乃至社会科学教育及校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世界范围来说,科学教育作为学校课程体制的一部分是从19世纪中叶以后开始进入中小学课程中;而科学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领域,则是从20世纪中叶以来的历次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与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兴起只是近年来的事,迄今尚未从学科建制层面上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部分。科学教育学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它涉及从幼儿园、中小学至高等学校各个阶段的课程、教学与评价等方面的科学教育问题,同时也包括以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为目标的校外科技普及与科学传播教育。本文的论述主要限于高中以下阶段的学校科学教育改革,着重探讨科学教育学与科学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

一、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科学教育学

从20世纪初期开始,在英语国家,“教育”与“教育学”基本上都使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即Education。在欧洲国家,由于其教育学传统不同于英语国家,一般使用Didactics of Science来表达“科学教育学”。而在我国,科学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在学科建制里尚未正式建立起来,尽管最近几年关于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已开始增多。

国际上,科学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产生的。2004年,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著名的科学教育学家彼特.范仙(Fensham,P.J.)教授出版了《科学教育学: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历程》一书,全面论述了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诞生与发展历程。根据范仙教授的研究,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建立,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他提出了三类标准:结构性标准、研究内部标准和结果标准。其中,结构性标准作为最基本的标准共有6条:(1)获得学术承认,即大学里设立某一学科的教授职位,获得学术界的承认;(2)创办研究期刊,传播研究成果;(3)建立专业学会;(4)定期举行学术研究会议;(5)建立研究中心;(6)进行研究训练,培养研究人才。这6条标准是相互关联的,它们表明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或学科的形成及其形成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从这些标准看,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其他国家的科学教育学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和里兹大学分别于60年代和70年代在其教育学院建立了科学与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并设立了“科学教育学”教席(Professor ship of Science Education)。到1985年英国已经有11所大学培养科学教育学博士生。德国于1966年在基尔大学(University of Kiel)建立了国家级的科学教育研究所,共有50余名科学教育研究人员。法国于1970年在国家教育研究所内建立科学教育研究部。澳大利亚1967年在新建立的莫纳什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科学教育学教席,聘请彼特.范仙为澳大利亚第一位科学教育学教授。80年代澳大利亚的科廷理工大学建立了科学与数学教育中心,现已后来居上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科学与数学教育博士生培养基地,目前共有400多名博士研究生。在亚洲国家中,日本、印度、韩国、泰国、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等国家也从20世纪70年代起先后在大学建立了科学教育学博士点,培养科学教育博士生。

从专业组织和学术期刊来看,美国的全国科学教学研究协会创办于1928年,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学教育研究专业学会,每年4月份召开一次国际性的科学教育年会,2006年的年会上,与会者多达1000多人。其会刊《科学教学研究学刊》每年出10期。英国的科学教育学会创建于1963年(其前身是男科学教师协会与女科学教师协会,最早追溯到20世纪初),定期于每年一月份召开一次年会,发行《科学教育》(Educationin Science)、《小学科学评论》(Primary Science Review)、《学校科学评论》(School Science Review)和《科学教师教育》(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等期刊。1995年成立的欧洲科学教育研究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并每隔一年举办一次专门针对欧洲国家科学教育博士研究生的暑期研究班。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科学教育学会出版《科学教育研究》(Researchin Science Education)期刊,每年也举行一次科学教育学术年会。另外,还有一些不隶属于学会的著名期刊,如美国的《科学教育》》(Science Education),创刊于1916年;英国里兹大学的《科学教育研究》(Studiesin Science Education)创刊于1974年;《国际科学教育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of Science Education),创刊于1979年,在国际科学教育学界影响都很大。

科学教育研究与科学教育改革是分不开的。科学教育改革需要科学教育研究的学术支撑;反过来,科学教育研究也需要科学教育改革的推动。科学教育研究又分理论研究与基于实证的经验性研究。前者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视野出发进行包括建构主义在内的当代各种教学理论探讨,后者则从科学课堂教学实践的视角开展定量研究、质性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这些研究都为各国的科学教育改革政策制定和基础科学教育中科学课程、教学及评价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学术支持。如1989年美国出版的《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这本权威的科学教育政策文献中,在附录B中列出了26条关于科学教育或与科学教育有关的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专著、研究报告或专题论文),都是1980年至1988年期间出版的。可见,即使是一个国家科学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也要以大量的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为依据制定。又如1995年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每一章的后面都列出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可惜中文译本都把它们删除了)。再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科学教育研究中,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框架的经验性研究论文和专著数不胜数。由此可见,倘若没有这些基础性的科学教育理论研究和经验性研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水准。其他国家(如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新一轮的科学教育改革也无不得力于本国和国际的科学教育研究及其为科学教育改革所提供的充分的学术支持。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新的改革亟须科学教育研究的支持。无论是科学教育政策的制定,新的科学课程的开发,还是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实施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运用,以及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都迫切需要科学教育学提供学术支撑。但总体上,我国科学教育学科建设还很落后,甚至尚未引起教育管理部门、教育学界及社会的足够重视和支持。

二、科学教育改革:国际经验与本土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经历了三次改革浪潮,差不多每隔10年就要进行一次科学教育改革。第一次改革浪潮从1978年开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特点是拨乱反正,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编写新的科学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吸收了世界各国60年代以来科学课程改革的经验,使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科学的课程内容实现了现代化。第二次科学教育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其特点在初等教育阶段开始重视幼儿园与小学的科学教育改革(当时叫自然学科改革),在中等教育阶段则降低科学课程的难度,同时追求科学课程的本土化。第三次科学教育改革始于世纪之交,至今仍在进行之中。其特点是进一步与国际科学教育改革接轨,试图衔接小学与初中的科学教育,促使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一体化,面向全体学生,以科学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等等。

第一次科学教育改革基本上是从翻译国外中小学科学教材开始的,作为我国自己编写的新科学教材的素材,其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第二次科学教育改革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重视了小学科学教育,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刘默耕先生主持,引进了哈佛大学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兰本达的“探究一研讨”教学法,并系统地编写了小学1~6年级的自然(科学)教材;二是在中学阶段改进了统编教材,使原先引进的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和高难度的科学教材内容逐渐变成适合我国国情和学生需要的科学教材,这实际上是由20世纪80年代国际化到90年代本土化的一次转换。这次改革虽然不乏历史意义和贡献,但鲜有深化且缺少突破,只能说是修修补补而已。第三次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不同于前两次。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随着我国成功地加入WTO进一步向前推进,为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社会需求和动力;另一方面,90年代以来新一轮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在发达国家方兴未艾,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背景。199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美国科学院签订了科学教育合作备忘录,为两国科学教育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合作机制,其重要成果之一是合作建立了科学教育网站,翻译出版了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文献,如《国家科学教育标准》(1999),等等。此后,国家教育部组织一批科学教育专家和教师编写出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科学(7~9年级)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由此拉开了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的序幕。此外,我国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还从法国引进了“做中学”幼儿园和小学科学教育项目,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的幼儿园和小学里进行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实验。

从科学教育改革的主体来看,第三次改革不同于以往历次科学教育改革。首先,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开始有一些科学家参与进来,如中国科协的科技专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科学院的一些院士、大学(特别是师范大学)理科院系的一些教授都参与了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只是这些主体的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第二,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学科教育研究逐渐兴起,其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科成长起来一批学科教育专家,成为第三次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参与者,为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做出了贡献,是我国第一批受过专业训练的科学教育研究者。第三,广大的中小学科学教师也成为中坚力量。特别在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中,一大批优秀的科学教师在改革中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但我们也发现,这三次科学教育改革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每次科学教育改革在理论准备上都明显不足,原因在于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系统而深入的科学教育研究。迄今为止,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学校和教育理论界都尚未重视科学教育研究。虽然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研究人员成千上万,但专门进行科学教育研究的人员却寥寥无几,即使包括上文提到的理科各学科的科学教育专家也仍然为数不多。长期以来,我国的科学教育改革是在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总格局下进行的,只考虑采用教育的一般理论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没有也不可能采用科学教育学的学科领域的理论。

一个学科或学术领域的形成和发展,虽则首先要看社会对它是否需要,但也必须意识到这种社会需要是否为人们所认识。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缺乏科学教育理论研究,我国的科学教学与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和在职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受到极大的制肘。比如,1978年以后,我国的基础科学教育课程从内容上说是国际化和现代化了,但在课程设计、开发和实施方面,在科学教学和评价方面,都远远没有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证据之一是,我国幼儿园与中小学的科学课程与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仍然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探究式教学方式并没有在课堂上得到实施。这种情况基本上至今为止依然如故。证据之二是,尽管我国近30年来,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比较高,小学、初中和高中普遍开设科学课程,但据近些年的公民科学素养监测发现,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仍然不高。从普及科学教育、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的意义上说,我国以往的科学教育不能说是成功的。证据之三是,我国在科技研究上和工农业生产中科技创新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在某些领域不及印度等亚洲发展中邻国。证据之四是,我国近代以来进行学校科学教育虽有百余年的历史,并且建立了系统的科学与技术体制,但公民的科学精神仍然比较缺乏。不但一般社会大众,就是科技人员中也有不少缺乏科学精神的。近年来,科技界与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学界关于科学文化之争、关于中医存废之争,等等,其中的某些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唯科学主义”在我国社会中仍然根深蒂固,而这实质上乃是缺乏科学精神和对科学本质理解片面的一种表征。

当前,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社会需要是显而易见的。我国政府早已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现在又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笔者认为,有效的基础科学教育改革是实现这个方针和这一目标的基础之基础。基础科学教育需要告别传统的“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方式,需要真正以自主、合作、探究、建构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生生动活泼地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和理解科学。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真正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才可以在普及科学教育的基础上为高等学校输送真正爱科学、主动学科学、既敢于又善于进行科学创新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只有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我国的科学与技术才能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才可能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

有效的科学教育改革不仅是当前改革的需要,也是今后我国科学教育改革长远的需要。国际国内的科学教育改革经验业已证明,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是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所以,无论是从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角度考虑,还是从科学教育改革的当下和长远的需要出发,我国都必须尽快形成科学教育研究的学科建制,培养从事科学教育研究和管理的高级人才及科学教育教师。

从2001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先后分四批批准了共60所高校设立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始为小学和初中培养能够承担综合科学课教学的科学教师。这是这次科学教育改革催生的教师教育的新专业。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新建立的科学教育专业目前在课程设置和师资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这些新设置的科学教育专业缺乏高水平的科学教师教育者。科学教师教育者是指既具有科学背景又具有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教师教育者。在国外,这样的人才一般都具有科学教育博士学位,是既能进行科学教育研究又能进行科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高级人才。这样的人才哪里来?需要有条件的研究型大学培养科学教育博士研究生。实际上,不仅这60所设立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需要科学教师教育者,其他所有进行理科教师培养的高校都需要科学教师教育者。没有这样的专门人才,我国的基础科学教育就难以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

不仅高等院校培养理科教师需要科学教育专家,我们的科学教育改革也需要在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机构和教研机构配备科学教育专家。比如,各省、市、县的教科院所或教师进修学校需要科学教育研究人员,甚至中小学也需要一批具有科学教育博士或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这样算起来,我国科学教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的需要量是非常大的,至少需要5000人以上。(作为一个参照,美国科学教学研究会的会员是1700人,其中大多数是美国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