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16: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城建规划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规划设计;战略原则;战略要求
旧城建设的规划设计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在制定规划设计时,必须把眼光放得远一点,要面向21世纪,面向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旧城建设规划要紧紧围绕这个战略目标,使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经济效益兼顾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切实杜绝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1 旧城建设规划设计的战略原则
长期以来,旧城建设由于封建习惯的影响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聚下局限,呈现出封闭性,神秘性和单一性等特点,为改变这种落后状态,要求旧城建设规划设计者要用战略眼光去对待,要具有前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以及下列基本设计原则:
1.1 求实性原则
每个旧城都有各自的特性,应根据其特性进行规划设计。旧城都具有某区域内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这是共性;旧城可以分为资源型、商贸型、交通枢纽型、旅游型等等,这些就是旧城的特性。有些旧城兼备两种类型的性质,因此,旧城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其资源条件和地理特点。如有的旧城是旅游风景区,规划设计中要严格控制有污染的企业,建筑物设计方面要求古朴、淡雅,使城市建设风貌能更加吸引游人。
1.2 可行性原则
规划有了主导型、科学性和求实性,也就有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否真正能够指导建设还需要具备三个条件:①经过专家的反复论证和修改;②规划设计要按程序及层次进行,先制定总体规划,解决宏观布局,然后制定详细规划,逐项安排小区的建设,进行微观指导;③预留发展用地,由于建设中有些难于预测的因素,如什么时候安排什么工厂进城,只能在规划中预留工业发展用地,事先研究并确定哪些有污染的工厂不能进城。凡进城办厂的企业其厂房可根据产业的专项要求建设,但住宅区、生活福利设施用房等应纳入城镇的统一规划;其余如宿舍、学校、医院等项目要统一安排到城镇的规划小区内新建或扩建,要破除过去那种工业区建设自成体系,肢解割裂城镇的弊病,统一按规划设计兴建住宅区、文教区和商业区等,以促进旧城建设的发展。
1.3 动态性原则
旧城特色是旧城内在素质的外部表现,是地域的分界,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旧城特色蕴于多种多样的内容与形式之中,有历史的、传统的特色,有名族的、地方的特色,亦有新兴的、时代的特色。旧城特色的形成有自然因素,包括自然风景、地理环境、山川名胜;人工因素,即人为建造活动的成果;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习俗、道德情趣和行为方式。旧城规划设计中如何顺应、利用和突出这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呢?其关键在于开拓和创新,切实把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工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创造出旧城的特色。
1.4 动态性原则
迄今为止,我国的城市规划内容基本上仍是对规划期末的城市空间布局的静态描绘。这种规划手法,其中心是根据规划的原则,将城市的未来活动进行地区上的划分,描绘出一幅未来城市发展的最理想的终极蓝图。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旧城建设与发展的动力是由市场决定的。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始终处于运动状态,极大地增加了旧城建设与发展的不确定性,虽然在宏观层面上,旧城建设规划可以把握旧城发展的大致趋势,但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市场运行中的诸多随机性是其客观的属性,人们在主观上对这些随机因素是无法穷尽也无法回避的。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旧城建设规划设计工作者须致力于研究两者在运动中的特点和规律,将旧城建设规划中与之相适应的基本数据,如人口增长数、交通流量、用地规模、各类产业的产值产量、水电耗量,农转非人数等都进行相应的动态预测,探求它们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增强旧城建设规划设计的预见性。如果仍具体描绘的旧城未来发展终极蓝图的方式来编制旧城建设规划,一旦遇到与蓝图的假设条件不相符的发展因素时,就会出现整个规划在整体上不能适应旧城建设发展需要的局面,导致旧城建设和规划管理的混乱。因而,旧城建设规划设计的内容要从描绘旧城建设的终极蓝图向为旧城发展提供一个具有足够弹性和适应性的引导框架转化。这种引导框架主要着眼于城镇开放建设的行动准则,从宏观上保证旧城建设环境的稳定性和旧城建设经济开发政策的连续性。
2 旧城建设中规划设计的战略要求
旧城建设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客观上要求旧城建设规划的设计须满足以下战略要求:
2.1 科学论证
对于每个新建设的旧城来讲,首先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如城镇的选址、功能区域的划分、旧城设施及其建设项目的安排等都要进行详细的考证。在这个过程中:①要收集地形、气象、水文、地质和地震情况;②要收集所在地区的资源、动力和交通条件情况;③要弄清人口布局及近、远期规划人口与有关方面协调发展情况;④要收集周围的生态环境、大气状况、水源污染程度等情况。只有在上述诸多方面取得可靠的科学依据,让设计者在掌握详实资料的前提下,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来。
2.2 合理部署
旧城建设规划是一定时期内旧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旧城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也就是某个城镇在一定发展阶段将向着什么方向发展,各项建设工程应怎样合理部署,如何实施建设及最终达到的一定目标。从现有的一些旧城总体现规划来看,相当一部分规划忽视了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即只注重城镇的生产、经营、交通、生活等方面的工程规划,而轻视土地的保护、“三废”的处理、生态平衡的保持等规划。出现这种现象,除了资金紧张的因素外,主要还是环境意识不强,重建设、轻环保的思想所致。因此,在制定、完善总体规划的同时,应注重旧城建设规划的合理布局,系统地做好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详细规划设计,诸如对旧城的绿化美化、水源保护、自来水的建设、工业厂房的定位及布局等,都要作出适当的安排与科学的选择,使旧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齐头并进。
2.3 分步实施
有了好的规划设计,就要严格按规划设计去实施。千万避免凭某个行政长官的意志,去做违反科学规律的变动,否则就会②随意的对环境造成人为的破坏,对旧城建设带来不应该有的损失,因为规划设计不仅具有法律效力,而且是旧城建设的科学依据。如果由于资金、人力、物力缺乏等方面的原因,就只能采取长规划、短安排、分步实施的方法进行,不能做损害环境而走捷径的路。实施过程中,从环保角度来讲,主要应注意如下几点:①一些重要的公共环保设施,如下水道、道路等,应尽量争取与城镇建设的整个工程同步,否则,将造成返工、设施报废和违反规划等浪费现象;②各项建筑物的环保设施建设要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不然将严重影响该设施的启用效率,从而发挥不出应有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③旧城的公共环境管理要跟上,如绿化的管理、公共卫生的管理、乡镇企业“三废”的管理等。如果管理工作跟不上,将直接影响旧城的环境质量。
关键词:城镇规划;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镇建设也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但是,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城镇建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城镇虽然不大,但却是一个综合体,因此,城镇规划工作是一项综合性与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一定要重视城镇规划工作,根据城镇自身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城镇规划工作,以确保城镇建设可以长远地发展。
一、城镇规划设计的内容
想要对城镇进行规划设计,就需要了解城镇的特定的内涵,城镇包括自身整体的某一个空间或场所,以及城镇区域范围内和以外的城乡地区涉及到人们的生活的环境,这就要求了小城镇规划的对象也是面向这些的。因为就小城镇整体的规模而言是很小的,且相应的地段对应的城市设计和局部的城市设计的范围也不容易控制,这时就需要制定一个用“区域规划的城市设计”来展现“城镇群体协调”的设计目标。因为区域规划的城镇设计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因而在该阶段不需要进行单独编制,可以和城镇规划体系结合起来,同步工作。在总体规划阶段中,城镇的设计对城镇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这就需要城镇设计时要配合总体规划,首先就是对城镇的空间有着根本影响的部分进行探讨和研究,比如,城镇的发展背景、形态、功能、结构及其发展的方向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策略型的研究。策略型城市设计需要确定好空间形态的格局、构造景观系统、布置人文活动体系等一系列的整体设计。对城镇进行详细的规划,主要是从总体规划中进一步深化,以人为主,从动静两方面入手,以人类的视觉感官对城镇的空间环境的安排进行设计,但这一阶段的只是城镇的局部设计。还有就是小城镇的设计涉及到的有建筑群体的形态设计、道路交通的设计、绿化面积的设计、公共空间的设计等等。
二、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忽略城镇地域特色,规划布局呆板,千遍一律
在我国有成千上万个小城镇,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各异、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不同,因而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但近 10 年来,许多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趋同一面,不管地形、地貌,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布局模式也均死板教条,没有创新点,公建都以四方、条状格局,没有特点 ,失去了小城镇本身应有的特点,不能吸引人,也会丧失了发展中的机遇。
2、规划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弹性差
目前小城镇的发展依赖于规划,但是有些小城镇规划设计让人担忧。 规划时完全忽略了小城镇的现状情况,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而盲目追求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未把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而不顾客观事实,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盲目扩大用地面积,盲目拆迁旧宅毫无考虑到居民的搬迁问题 ; 将现有绿地,绿化带防护林破坏 ,这不仅破坏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人居生活环境。
三、加快城市规划建设的措施
1、重视小城镇体系规划,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效益,体现个体特色
小城镇是一定镇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小城镇规划时,首先必须根据其在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结合各自的产业特点,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的拟定城镇性质,确定城镇未来的发展方向,主导产业,把握好城镇发展的方向。 与此,研究各城镇之间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安排城镇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协调解决各镇自身难以解决的资源共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重大问题 ,切实发挥小城镇对资源的集聚效应,以达到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2、结合当地情况,根据规划的标准,因地制宜的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结合镇区实际确定建设目标,本着可适当超前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发展规模,脱离小城镇实际,把标准定得过高,而使规划难以实现。其次,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符合当地实际,认真分析其城镇优势 ,城镇性质来建立配套的基础设施,其基础设施不应是小而全,由于有些镇与县之间的距离很近,仅几公里,有些基础设施可以考虑依托城市 ,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生态型工业园是一个经济发展、 生态保护两者保持高度和谐,园区发展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工业区是具有一定循环利用资源能力的工厂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的聚集区。
生态工业区的工业一是要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工业项目,二是要将在资源及原材料使用上安排具有共性的企业集中布置,尽量形成合理的“工业食物链”,使上一级工厂排出的废料成为下一级或下几级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既减少污染物,又降低产品的成本。同时,同类型工厂相对集中布置,也有利于污染治理设施的集中配备,三是要提高厂区的绿地率。只有建立乡镇生态工业园区才能有效保证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水平,服务全镇。
3、加强城镇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
城镇的规划设计效率的高低与人才水平的高低有很大关系,加强城镇规划建设,需要由高素质的人才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才能保证建设目标的完成。当前我县城镇规划设计水平得不到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因此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城镇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可以从高校吸纳更多专业化的人才,在工作中加强对规划建设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城镇规划设计的队伍不断壮大,以更好的服务于本县城镇规划建设事业。。
4、加强工程建设监督管理工作
由于小城镇建设工程对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在未来工作政府和建筑企业以及社会都要进行通力的合作。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工程的监督管理;其次企业更要提高对质量的重视度,提高自身的认识;再次群众也要积极参与其中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因为这项工程最终是人们来享受的,如果有质量问题也必将对自身造成危险。及时对工程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就一定能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
5、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全民规划意识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对信息具有选择性,规划实施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决定了规划的宣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展示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领导和广大群众都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从而保证规划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分区科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增强对规划成果的认识同时,要加强规划法宣传 ,提高各部门及人民群众对规划的严谨性,科学性,权威性的认识,自觉遵守规划,理解和支持规划城建部门的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县域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 ,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正确分析和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以科学规划进行引领,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选功.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的利弊分析.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12,(7).
【关键词】行政中心布局与形态总结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原有城市规模不断地扩大,与此同时,各地新城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而以城市行政中心搬迁新建来带动新城建设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行政中心通常作为独立项目来进行规划设计,探讨当代城市行政中心规划设计亦成为研究的新课题。
行政中心的内容
本文中的行政中心,指的是在城市范围内,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在内的四大班子及各职能机构相对集中的办公区,主要包括行政建筑(行政办公大楼及相关建筑)和与之相配套的市民广场等,其建筑群主要由机关办公大楼、会议中心、行政服务大厅、市民广场、后勤服务中心等要素构成。
城市行政中心的选址原则
对于新城行政中心搬迁、新建,首先要考虑的是选址问题,影响选址的因素主要包括:基地自然条件、区位的通达性、城市发展方向、空间组合布局及弹性发展等。因此,选址的一般原则主要包括:
区位通达性强,服务半径合理,基地建设条件优越,符合我国传统行政建筑的布局特点;
选址具有前瞻性,符合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区域,以带动城市新区的发展;
与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组合布局,增强对市民的吸引力,以此推动新区建设的热潮;
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可建设用地,发挥其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使其成为城市的空间发展核心;
对城市行政中心布局与形态的分析
我国的行政机构主要由“四大班子”组成,即市委、市府、人大、政协,他们之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行政区的整体布局。在设计中,主体建筑与相关会议等配套设施以及市民广场的组合形式,决定了行政中心的形态。行政中心的规划布局形态主要分为集中式、分散式和综合式三种基本形态。
集中式
行政中心表现为一栋独立的建筑形体。四大班子以及各职能机构等办公区域通过垂直的竖向划分和横向的平面组合的方式来进行区别。这种形态的特点是各部门集中布置,彼此联系便捷,但又易于造成各部门的功能混杂和干扰,给办公人员和公众带来不便。
在这种布局方式中,可演化出两种基本模式:
1)“一”字型
这种空间组织模式是指各功能区域按“一”字型水平展开,各部门的垂直交通体系彼此独立。
2)“工”字型
这种空间组织模式将四大班子办公区域分别设于“工”字的四翼,而将综合办公区域及公共服务区域设于“工”字中间。
分散式
四大班子、各部委办局综合部门以及公共服务部门各自为一栋独立的建筑,通过空间的组织形成一个建筑群。这种组织模式的特点是各部门相对独立,干扰少,同时也利于营造丰富的群体空间,通过分散体量,营造更为宜人的建筑尺度,但各部门间的联系也较为薄弱、资源缺乏共享、影响行政效率。
在这种布局方式中,可演化出三种基本模式:
1)二分式(“一一”型)
这种空间组织模式是在“一”字型空间组织模式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政府各系统的办公部分进行两两组合,形成两个独立的建筑形体,两者或脱开或通过公共空间取得一定的联系。
2) 三分式(“品”字型)
最为普遍的一种,四大班子中将工作联系最为密切的市政府、市委及综合部门组合,作为建筑群的主体;而相对独立的人大和政协则分别独立设置,至于群体两侧。
综合式
行政中心的各相关职能机构相对集中,结合会议中心等配套设施以及市民广场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整体区域。这种组织模式的特点是有效保证了各行政机构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有利于行政中心功能结构上的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行政核心区,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同时又保证了公共资源的有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当代行政中心规划设计特色
我国当前行政中心形象模式化、千孔一面、形式缺乏特色的问题一直未有较大的改观, 主要表现在“轴线对称”、“材料”、“色彩”、“建筑语汇”、“设计手法”等的大同小异,形成了系统的“权力美学”或“权利视觉下的审美原则”。总体设计特色可以概括为:
中轴对称形式——庄严感。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深入人心,过分注重中轴对称、中心地位、主从关系。
建筑体量宏大——地标性。建筑体量越大,在城市范围内的可识别距离越远,建筑的影响范围就越大。
强化对比突出——丰富性。通过建筑形体、装饰、材料、色彩等的特别处理与周边建筑对比强化其核心地位。
强调空间序列——韵律感。通过强化对建筑群体轴线的控制来加强建筑群体的中心感,从而来突出城市行政中心的核心地位。
行政中心未来的发展趋势
为使我国城市行政中心规划建设取得根本的提升,应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与传承,地域性的城市特色的塑造与发展,运用当代建筑哲学思想与设计的方法论,在建筑创作中充分结合科学性和人情化,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性。因此,未来城市行政中心建设的发展趋势为:
功能复合:由单一行政功能转变为文化、体育、商务、行政等多功能复合,极大的促进了行政中心的活力提升。
开放民主:行政中心形象转变为更具公共性和开放性,更注重地域性和人情化,强化公众参与,实现开放与亲民。
有机生长:注重城市行政中心的持续性建设,避免为整体效果一次性建成的规划建设模式。
人文景观:结合基地现状地形地貌,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互相渗透,注重人文生态,体现地域性与城市文化,保持城市固有格局和肌理。
信息化设计:综合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化技术优势,改善行政中心的运行条件,实现网络化、多样化办公,增加其适应性。
建筑环境共享:打破建筑的封闭性,实现建筑与环境的一体化设计,创造内外空间的共享。
小结
行政中心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群,在进行城市的政治和公共管理活动的同时,还肩负着带动周边经济蓬勃发展的重任。因此,规划既要满足其使用需求,又要考虑城市特色和政府形象;既要诠释权利美学,又要融入公众参与;既要体现文化地域性,又要展现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生态大学城;沈北大学城;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6-0061-03
0引言
大学城是一种高校聚集的建设模式,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外部其他城市人工生态系统通过能量与物质交换,相互依存,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大环境,如图1。对大学城进行生态规划,建设生态大学城,就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系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过程,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达到一定生态和谐度。这与当前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
图1 城市生态系统、大学城与校园相互关系
1沈北大学城概况
沈北大学城建设于1998年,从北至南依此是辽宁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沈阳工程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医学院。蒲河位于辽宁大学北部,南小河贯穿沈阳航空学院。大学城中还有其他聚集建设的高校、居民区和商业中心。如图2。
图2 沈北大学城布局图
(标注红点和字母的为大学城内高校或教育机构,A-沈阳师范大学,B-沈阳工程学院,C-沈阳医学院,D-沈阳师范大学东北门,E-沈阳医学院南门,F-沈阳航空航天大学,G-辽宁美术职业学院,H-辽宁大学北校区,I-沈阳菁华商业管理学校,J-沈阳金融学校)
沈北大学城当前面对的种种问题给设计者提出了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公共环境
大学城内现有主要高校 7 所,各高校校园内部环境规划均可满足师生教学与生活基本需求,校园景观特色突出。但是大学间环境缺乏联系,公共环境未能做到校园环境的延伸,且保护状况不理想。要求加强设计和规划的整体协调。
2)绿化要求
大学城公共环境绿率较低,个别区域绿化植物非本地树种,且维护较差,如图3。砖石、混凝土、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较大,植被、河流水体多处于从属地位。存在原因是,在规划建设中未做到以自然为基础,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图3 沈北大学城内一处植被
3)生态设施建设诉求
高校间无公共可用的中水处理循环系统、湿地系统等节能减排、净化环境的生态系统建设要素。这不仅不利于大学城可持续发展,也反映出沈北大学城各单位建设相对独立,少用公共可用资源。
3规划和设计对策
3.1总体生态规划
1)土地规划和建筑材料选取
土地利用应打破校园建设,迈向大学城区整体规划理念,将粗放型土地利用转变为密集型土地利用,且建筑尽可能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如图4为沈北大学城中某高校校区与周边环境模拟图示。
图4 某高校校区与周边环境布局模拟图
2)绿地结构系统
绿地结构应考虑绿地分布、绿地率、绿化率(含透性覆盖)、裸土面积占总面积百分比等指标,并考虑除机动车道和强度践踏的地面外软覆盖或透性覆盖面积的大小。多用乡土植物种类,注重生态位多层次利用。图5是一处建设较为理想的绿地结构。
图5 理想绿地结构
3.2生态技术设计
1)能源利用
生态大学城的建设应考虑到低碳要素,对能源利用进行规划建设。大学城楼体建设中应尽可能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能等能源供暖、供热,并合理构建热系统管网,提高余热利用率。
2)水资源的利用处理
生态大学城应进行分质供水的规划建设,在大学城内设立自来水深处理站,使自来水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保障师生饮水安全。对于卫浴产品的采购,节水器具是理想选择。对于污水的处理,应发展建设中水处理系统,用作绿化或景观用水或建设人工湿地。
3)固废收集与处理
大学城中产生的不可回收垃圾应进行收集、密闭储运,对于大学城中废纸等可会用垃圾应建设回用机制,或发挥大学城中师生、志愿者社团的力量,回用校园中产生的可回收垃圾,并对大学城中其他工业企业、民用住宅小区进行固废分类处理、回收利用的理念。
3.3生态舒适度
1)声环境
根据GB3096—200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大学城噪声标准应保持白天≤55dB,夜晚≤45dB。
2)大气环境
生态大学城内楼群布局应合理规划,避免高楼强风效应。大学城内停车场及临时停车场布局应合理,有利于汽车尾气散逸。
3.4生态管理系统
1)生态安全系统
生态大学城内应充分实现人车分流。对于绿地建设来说,绿地内木本植物群落的透视距离适宜,开放绿地用作室外公共避难绿地的满足率和室外活动休闲开放绿地的满足率应高。合理规划建设排水系统,暴雨停后24小时地面积水消失及时。
2)使用周期规划
生态大学城建设中及建设后的使用管理要根据设施寿命周期,制定设施管理办法,从3R角度在管理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3.5生态教育理念
1)校园课程
给在校学生设计生态理念教育课程,举办各种形式讲座,增强师生生态生活意识。
2)校外实践
组织有利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科学研究,将成果应用于学生校外实践过程,令学生在校外实践生态理念,同时具有推广作用。
3)广泛宣传
提高生态大学城内所有居民和企业的生态意识,宣传生态大学城概念,促进学校和周边社区、企业的合作,使低碳、环保的生态生活理念走进居民生活,倡导所有居民和企业保护大学城的建设。
4结论
目前国内大学城建设如日中天,但是大学城总体建设不得不说尚欠合理规划。总书记在十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就为大学城的科学规划提出了方向。研究提出生态大学城的建设理念和方向符合当下中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方向,具有推广意义。可以预见,伴随着中国社会整个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生态大学城的规划建设也将成为大学城建设的主流。
参考文献
[1]戴井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分析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
[2]刘康,李团胜.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陈岳堂,高志强.生态校园评价体系的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4(4).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常见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S6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范GB50318-2000《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规范》作为我国重要的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设计依据文件,对工程相关的内容范畴作出了规划,主要内容有:对市政排水范围进行划定,对排水量进行预估并确定排水体制,布局设计污水污泥处理程度和出路,确定排水枢纽工程地理位置,建设用地以用建设规模等。
2 宏观、微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2.1宏观分析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给排水规划设计宏观层面所面对是大范围的思考,涉及到规划区范围以外甚至跨地区的区域性问题,影响深远,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给水方面,主要体现在水源及其保护,区域水资源平衡及区域供水规划;在排水方面主要是防洪排涝规划设计以及河网区域污染控制,它要求我们必须有宽阔眼界与系统创新的思维。
2.1.1防洪排涝规划
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严重破坏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财产安全。为减少灾害的损坏适度,市政建设中严格做好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以警觉的防洪意识和完备的排涝设施应对险情,使人们的健康安全以及城市的经济利益获得保障。防洪排涝是城市的生命线, 防洪排涝规划主要针对对象是外洪和内洪, 外洪以防为主, 如防洪堤、水库等, 而内洪则是排蓄为主。针对于市政防洪排涝的规划与设计,重点应注意排水重现期标准的有效衔接,要全面了解城市的地域特征、洪涝面积、建设规模等信息,并结合实地的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前期设计,来规划适用于城市自身特性的给排水工程项目施工。
2.1.2 污水处理方式
我国目前较普遍采用的污水排水方式为集中式,即以大型的污水处理厂来实现集中式、一体化管理,使污水处理达到高效、有序。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具有效率高, 污水厂运营成本低, 处理出水水质有保证等优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的污水处理方面也出现了以下的问题:①远程输送和持续性运输供应不足,导致产生运营的高成本和高能耗,②无法进行中水就近利用,③巨额管网投资(越下游管径越大, 投资巨增)。这就需要在现代的市政给排水规划与设计过程中重新树立污水处理观念,根据区域性的具体需求量设置分散点,在整体的以面分面相应的管理和处理体系,以便于局的及时管理与反馈,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率,从而提升市政给排水工程的效益及适用性。
2.1.3 区域水资源规划
区域水资源规划设计:如市区给水系统规划、中心城镇给排水规划设计、污水水厂外管网规划设计等,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水资源的区域性供应需与区域性的使用达到平衡性,这样才能够既不浪费,又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要。要实际平衡性,就必须在给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阶段注意对区域性水需求量的估算,以科学的实地考查、检测,探讨和汇总包括农、林、牧、消防、渔业、生产、生活用水等需求在内的各类信息,并以此作为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2.2 微观细化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2.2.1 给水系统规划设计
随着变频供水设备大量使用, 特别是利用城市给水管网压力智能直接供水装置的推广应用(取消屋面水箱) , 高峰供水量增大, 从而相应加大水厂供水规模。因此在这背景下,城市供水系数应考虑设置对置水塔或高位水池的方式来降低日变化系数, 同时也提升供水安全度。同时给水系统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近远期结合, 为未来留下发展空间, 譬如道路管线综合时给水管位的预留,给水管径合理确定等等, 避免重复投资, 争取效益最大化。
2.2.2 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市区内河设计标准采用五年一遇不漫溢(水利标准, 相当于城建一年一遇标准),而相应道路排水重现期P=1年情况下,两者洪峰相遇是经常性的,雨水管道出口经常是压力出流,因此雨水系统要进行必要的压力流校核,同时与竖向标高相协调,避免在重现期P=1情况下,雨水溢水路面。
一些城市交通道路,若存在较短的排水重现期,即路段洪峰发生频率高,给雨水排水管道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该类排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应首行进行多次慎重的压力检测,针对路段的实际情况设计有利行雨季快速排水的管道系统,以免影响交通通畅。
在缺水地区或地下水较深区域, 尽量使雨水不排入下水道, 尽量通过设计施工, 将雨水渗透掉。一则减少排水负荷, 减少雨水管道投资, 二则增加地下水补给, 涵养地下水, 进行水生态修复。另外也可以设置雨水贮水池截留雨水作中水使用, 但同时也要因地制宜, 譬如地下水位高,下雨后地面充分湿润, 地下径流很大, 则不宜采用渗透法。
三、市政给排水规划存在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不相协调
3.1.1工程实例:
某沿海城市滨江路道路工程设计,该道路位于规划新区内,新区规划面积10m2是该市新的行政文化教育中心,规划新区内主体河流内江由北往南流入大海,该市海岸潮汐属于不正规日潮为主的混合潮型,最位3.75m(标高采用黄海基准,以下同),多年最位平均值为3.55m低潮位平均值为-2.30m,20年一遇位3.63m,50年一遇位3.82m,规划新区内水面平均高程0.91m。
规划新区整个场地北高南低,两侧高,中间低地形起伏较小,高程小于11m的区域占84% , 小于5m的区域占54.4%,规划新区防潮保护标准采用50年一遇的实测潮高3.9 m整个场地最低控制标高4.2m规划的道路最大纵坡≯315% , 最小纵坡≮013%。
按上述的规划, 滨江路的道路设计为:路线L为1.7km,全线最大纵坡0.581%最小纵坡0.300%,道路中心线设计路面高程4.2m~6.1m。相应其道路两用地高程为4.5m~6.4m。
关键词:小县城;城市规划;建议
Abstract: Based on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Zhangbei county and Zhangjiakou city, and combining with reality of Shunping and the author’s years ofexperience, this paper talks about several suggestions of small county planning.
Keywords: small county; urban planning;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 F299.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全县城镇规划工作工作更上新台阶。笔者随顺平学习考察团先后到张北县和张家口市进行了实地学习考察。通过学习考察,不仅看到了榜样,学到了经验,更是感到了压力,增强了“学先进、赶先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大开眼界,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通过实地考察张家口市和张北县,发现有很多值得我县学习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他们思想解放程度高,加快发展势头猛,措施方法硬,让人大开眼界。张家口市以每年400多亿元资金投入城市建设,外环快速路建成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水系建设提升了城市形象,园区建设促进了产业的大聚集大发展,正由一个小山城向现代都市演变。张北县大气魄谋划、大手笔运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势如破竹的力度,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将城区面积由十几平方公里扩大到70多平方公里,完成了过去几十年都没有完成的县城改造,拆除旧有面积150多万平方米,投入资金达300亿元,整个城区塔吊林立,建设场面热火朝天,令人叹服。二是他们眼光超前,项目谋划、城市开发魄力大。感觉最为深刻的,就是张北县通过政府统一收储的方式提前对土地进行了收储;在城市规划上也敢于花钱,投资3000万元聘请国外高资质单位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并严格执行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三是他们都找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好路子,都有一支作风过硬、团结战斗的干部队伍,都有一股敢为人先,创新探索的进取精神,在推动工作上都有一套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好机制。
2学习先进,审视自身,力求突破
2.1顺平县基本情况
顺平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太行山东麓,是5000多年前,“统一华夏,分封九州”的尧帝故里,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域面积708平方公里,辖4镇6乡、237个行政村,2011年底人口31万,城市化率18.5%、工业化率34.6%,处于工业化初期,城市化起步阶段。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县城发展面临着新的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产业布局分散问题。县域产业功能分区不明确,顺平县产业尤其是工业布局分散,形不成集聚规模效益。
(2)城镇化发展模式问题。顺平属于欠发达地区,城镇规模偏小,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能力不强,城镇职能分工不明确,发展重点不突出,承载力不高,城市特色和城市品味亟待提升。
(3)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问题。县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农林资源、旅游资源利用、整合不足,诸多优势未形成合力,未发挥出应有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2.2关于县城规划建设的建议
通过学习借鉴张北县和张家口市城镇建设先进经验,针对当前顺平县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浅谈四点关于顺平今后城市建设的建议:
建议一、以大手笔规划,绘制发展蓝图,做到四个对接
一是概念规划做到对接京津。顺平地处冀中南城市群、河北省环京津经济圈内,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要抓住京津冀经济带隆起的机遇,聘请高资质规划单位编制《顺平县整体概念规划》,从区位、经济和发展战略等方面做到与京津对接。
二是专项规划做到对接保定。要瞄准保定市“大城市、大交通、大水系”建设,进一步编制完善顺平县综合交通、给水工程、燃气工程、产业园区等专项规划,从路网建设、水系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到与保定市对接。
三是片区规划做到对接新区。要在顺平县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旧城区改造工作,抓紧编制旧城片区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从基础设施、景观风貌等方面做到与县城新区对接。
四是乡村规划做到对接省市。严格按照省、市统一部署,高标准编制完成25个帮扶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并全力做好幸福乡村和新民居规划编制工作,全面提升城乡发展水平。
建议二、以高水平设计,彰显特色优势,做到三个加强
一是做到设计理念加强。以城市特色风貌建设为切入点,牢固树立特色城市理念,在规划设计上大胆创新。初步构想是:结合顺平北环建设,在县城北部规划山林红杏公园让“大山进城、让果树进城”,提升城市特色;结合唐河灌渠建设,规划打造顺平环城水系让“水进城”,提升城市活力,塑造顺平“依山傍水”的城市风貌。
二是做到设计档次加强。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今后不论是商业区、住宅区还是单体建筑,不论是休闲广场、绿地还是雕塑小品,都要具有一定资质的规划单位设计,否则不予审批。重要的公共建筑、高层建筑(群)、成规模的居住小区,大型广场、重要地段的各类类建筑,都要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招投标,力争每个设计方案都要做到匠心独具、精益求精。
三是做到市场管理加强。加强对规划设计市场的管理,全面开放规划设计市场。除国家规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及规划以外,各类城市规划服务任务均可委托境内外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机构承担。要广泛吸纳、邀请国内外高水平的设计单位,鼓励资质高、信誉好的设计单位参与顺平城镇建设规划设计。
建议三、以高标准管理,提高城市形象,做到三个严格
一是做到规划审批严格。要严格执行“一书三证”、规划委员会制度,把县城主要街道两侧建筑、重点建设工程全部纳入县规委会审批范围,严格审批。要加强规划审批力度,严格做到“四不批”,即:城区用地没有立项的不批、规划手续不全的不批、不符合规划选址的不批,未按要求进行规划设计的不批。
二是做到规划决策严格。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集体讨论的决策机制,让社会各界了解规划、参与规划。要积极推进“数字规划”建设,力争2012年实现项目的网上申请、审批和管理。要探索建立起规范的群众意见收集、整理和反馈制度,保证人民群众对规划的知情权、建议权和监督权,让规划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
三是做到规划监察严格。探索建立城镇规划联合(相关部门)执法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管理和巡查工作。探索建立规划监督执法考核体系,促使“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及时发现和制止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要进一步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坚决杜绝城区内违章建筑和私搭乱建的出现。
建议四、以大规模开发,提升城市品位,做到三个完善
一是做到新区设施完善。坚持系统设计、深度规划、成片开发的原则,加大对县城东部新区的开发力度,重点完善新区内行政办公、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和基础公共服务设施,聚集人气、汇聚商机。
二是做到基础设施完善。进一步完善城区交通、管网、给水、燃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要加快公益设施建设,在居民小区配置必备的活动场所和娱乐设施、器材,尽可能地为城区居民提供方便、安全、舒适的生活条件。
三是做到园区设施完善。要牢固树立“以园拓业、以业兴城”的工作理念,引导产业向园区聚集,把产业园区建成城市空间拓展的新区域、提供就业的新源泉、创造财富的新平台。要进一步完善园区配套规划,推进配套设施建设,并依托园区骨干企业,提高产业关联度和集中度,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集中集约发展。
关键词:城市建设规划;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发展的同时,城市规划也显现出来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主导,更是体现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设计规划,而城市建设规划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同环境保护规划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发展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等诸多问题,这些诱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制约着城市发展的步伐,对城市化的进程也存在阻碍作用,经济发展还需要城市规划的合理配合,为此,城市规划的严谨性、科学性是很重要的,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才是一个城市稳定发展的关键。
一、城市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首先,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缺位。城市规划的处罚和违法行为不符,导致无法对违法建设的当事人进行合理处罚,法律法规没有严格的介入,完善对城市规划的监督机制,复杂城市规划的各级管理部门多,在不同层次不可避免地存在既得利益冲突,这种缺乏法律保障,民主监督的城市规划,很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背离城市规划目标,最终受害者是人们群众。其次,城市规划未形成系统。没有完整的城市规划编制系统,多个需要编制的专项规划尚未编制,很容易在规划中产生较大误差,引发争议,规划的思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市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考察不够仔细,出现很大重建、修建的浪费工程。然后,在城市规划实施的上与规划设计不符,往往受到一些局部利益的影响,以致造成个别地段的规划与实施脱节。同时,规划实施没有按照合理的时序来进行造成城市建设的集约性下降、土地浪费及城市远期发展受到制约。最后,在城市规划管理上存在权限分散现象,由于市城建局、市建委、各区有不同区域范围内相平行的规划建设管理权限,编制各自不同的规划,执行各自不同的管理程序和收费标准,导致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无法形成统一,同时大量违章建筑的存在破坏了城市合理布局,影响城市总体质量下降。
二、城市建设规划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城市规划的法规
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规划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保证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让城市规划管理在法律的保证下得到协调发展,抓紧法制建设工作,确保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城市规划技术达到更为标准化和严密化。同时加强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督促提高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质量水平,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城市规划违法活动,及时发现纠正,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出现的问题细节。
(二)设计合理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和管理体制
设计的城市规划要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其体现出更多科学性,在城市规划法规有其合理的程序监控,防止各种行为发生。对于城市规划区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也要以有关的城市规划管理法规为依据,对违背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行为要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
(三)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如何科学编制
生态城市规划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和设计实施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就是要建立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城市规划要做好以下几点:
1.用科技创新改善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领域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规划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2.城市建设规划要具有特色性中国城市建设文化走向。风情各异、不同特色的城市景象已不复存在,代之以“千人一面”的再造城市。高大的玻璃幕墙建筑、点缀着假山、假石、喷泉、罗马柱的大广场,有着各式各样路灯,加上中间绿化隔离带的大马路、穿行在城市中的高架桥等,几乎成了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在趋同化的大潮中,曾经熟悉的城市面孔,城市记忆已经被淹没。城市建设并不等于城市表面形象的建设,高楼大厦并不等于现代化。照搬照抄、拿来主义,人有我也要有的城市建设思维只会导致城市传统文化、城市特色的丧失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城市就缺少了灵魂和活力,没有特色的城市就没有了发展的竞争力。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山水特征、地质资源、物产资源、气候特征等等都是丰富多彩的,这些就是独特的地理文化;每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追求等人文精神内容也不尽相同,这无不与当地的城市文化基因、传统个性都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这些人文内容也就形成了当地的独特的社会文化。
3.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
结语:城市是一个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是一个物质文化高度集中地地方,城市与环境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支撑的统一体,针对以上的城市建设规划中存在问题和对策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建设更应该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不仅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的严格要求设计,更要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协调及统一,不断优化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城市规划设计完善保障城市规划顺利实施,让人们生活变得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3-066-02
1 前言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直接目的,针对具体教学科目的教学内容、主讲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与实践环节等方面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湖南城市学院是2003年才升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内容涵盖面广,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核心课程,2006年成为湖南省首批省级精品课程。本课程建设紧密围绕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城市规划行业发展形势,不断调整课程建设内容,实施“11235工程”,即实施一个转变,围绕一个中心,明确两个定位,实施三个结合,建设“五个一流”。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
2 实施一项转变,创新课程建设理念
作为新升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实现从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能轻研究、重经验轻实验的专科教学向本科教学的转变。原湖南城建高专是教育部确立的29所“全国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之一,城市规划专业被授予“全国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称号(1999年),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被建设部评为“建设部系统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1998年),在专科课程教学建设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开始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后,虽然原来的专科教学为本课程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有些教学习惯将会成为本科教学的障碍,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不够。为此,要全面推进本课程的本科教学,首先必须实施“转变工程”。探讨、研究和实践从专科教学到本科教学的转变,要变专科“理论以够用为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为本科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落实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精品课程是一个整体,既包括某一学科中的“课”,也包括该学科其他相关联课程的“课程模块”。为了加强理论教学,在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群中增加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专题讲座;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在课程教学中改变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加强创新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专业能力。效果明显,近三年来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以总体规划内容为题的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项目申报1项获得省级立项,3项获得校级立项。
3 围绕一个中心,明确课程建设目的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后,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便成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开展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建设紧密围绕“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课程教学研究、改革、实践的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教学环节、考核等的改革,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理论素质、规划设计动手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研、协作共事能力。
4 明确两个定位,调整课程建设目标
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课程建设要明确:该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应用型城市规划本科专业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定位。湖南城市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是培养面向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学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所在。要在本课程理论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处处体现出来,如:现行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内容与案例侧重于大城市,本课程要针对中小城市调整内容,增加案例;高水平大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侧重于理论研究,而本课程在理论传授同时还要兼顾设计应用;在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中选题都取自邻近中小城市的真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安排下现场实地踏勘调研,邀请地方建设管理人员来介绍情况,进行模拟汇报评审的课程答辩等,在一种虚拟工程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实施“三个结合”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本课程教学内容同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要求相结合;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的创新同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形势相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同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三个结合”创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与专业素养培养机制。
5.1 结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制度,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为此,建设部对建设类的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等六个专业要实行专业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原理是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的重要内容,同时与注册考试的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实务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综合了国家优秀教材与注册规划师考试中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的内容,并参照注册师考试大纲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毕业生调查反馈表明,培养的首届本科班毕业生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通过率达到了30%以上。
5.2 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是随着国家的政策、社会经济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处在重大转型期的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的问题较多,内容变化很快。本课程组紧跟时代,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将“小城镇、大战略”(2000年),“关心城市弱势群体”的居住和社会设施(2001年),“十六大”提出的“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2002年),“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200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4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改造“域中村”(2006年)、“战略规划”(2007年)、“城乡规划法”(2008年)、“新型城市化”和“城市群规划”(2009年)、“两型社会建设”(2010年)等内容及时结合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中未,并对相应的规
划原理及时调整更新,不断地改革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新颖性。
5.3 结合产学研,丰富本课程教学内容
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特色,城市总体规划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课程组的教师自2000年以来参与各类科研课题20项,师生共同参与产学研结合课程设计和暑假社会实践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设计50余项,其中获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2项、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表扬奖1项。课程组及时将这些科研、生产成果反馈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同时制作更新总体规划实践案例教学演示文件近百个,丰富了本课程教学内容。
6 面向“五个一流”,创建精品课程
6.1 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应用型本科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一定是授课经验丰富,实践、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通过多年的课程建设,目前该课程教学组理论课主讲教师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1人为省级教学名师,1人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手,2人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设计指导教师都是具有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师)人才,其中7人具有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并通过“大课堂”教学引入城市规划管理和设计部门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指导。今后将通过不断引进和改菩现有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加强非学历的业务素质培养、提高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建设一支能适应本课程教学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6.2 培育一流的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先进性,要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特点,处理好本门课程内容建设与系列课程的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不断创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采用国家级最新的优秀教材、并结合注册规划师制度,调整补充大量密切联系行业形势与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内容。
6.3 运用一流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段的改进。本课程在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基础上,采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手段,应用多种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改革注重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情景、合作与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设计课的教学中,结合生产项目,建立社会大课堂教学、模拟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指导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工程素养。
6.4 开发一流的教学资源
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未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不断扩充校图书馆、系资料室城市总体规划辅助教学资料的同时,本课程大力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电子教材、教案和课件等基本教学材料基本教学文档等基本教学资源上网基础上、不断增加总体规划设计案例、总体规划相关法规、历届优秀课程设计等网上资源。
6.5 实施一流的教学管理
通过对整个教学环节的规范化、制度化,改进理论课考核办法和课程设计过程管理,不断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创新,如在满足学校制度规范前提下,课程教学组对设计教学中方案模拟评审、考核答辩环节,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创新分等进行了规范,对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如果课程设计进行课程答辩已在全校类似课程中推广。
【关键词】城市;配电网;规划建设;思路
1 城市配电网规划的重要性
(1)电网的网架结构建设周期较长,建成后短期内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动。城市配电网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负荷发展的不确定性,城市配电网规划的网架结构需根据负荷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因此,城市配电网规划的调整或更新周期要比高压输电网规划复杂和频繁。
(2)城市配电网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与城市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配电网规划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城市的配电网必须和城市建设紧密配合,同时实施,并要有超前的意识并且与城市景观协调。我们需科学地制定城市配电网的发展规划,满足城市长远发展的用电需求,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
(3)城市配电网络的设备量大而广,为了解决供电瓶颈的问题,只是凭着经验处理过负荷的线路是不够的,只有从城市配电网设备和网架结构总体上优化配置,提高城市配电网的供电能力,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配电网规划的步骤
(1)调查负荷情况、收集资料:包括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城市建设和各行各业发展的信息、负荷类型和数量、目前负荷分布、用电量的需求规划。
(2)调查电源发展情况,收集目前的电网结构及相关数据。
(3)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掌握城市负荷的发展规律,并进行负荷预测。
(4)确定供电方式和电压等级,根据负荷预测结果拟定配电网结构布局方案,进行规划的可行性论证。
3 配电网规划建设的思路
配电网结构的确定是配电网规划设计的主体,应根据规划区的经济状况和负荷情况合理选择和具体确定电压等级、供电可靠性、接线方式、设备选型等技术原则。
3.1 城市配电网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配电网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其规划应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结合,应反映时代特点,并与城市的环境相适应;同时应能满足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安全可靠和适度超前的原则。
城市配电网规划应从分析电网现状入手,充分研究城市电力负荷增长的规律,解决电网薄弱环节,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网络供电的能力和适应性。
城市配电网规划的年限应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的总体规划年限一致,一般近期为5年、中期10年、远期为15年及以上。城市配电网的网架结构应力求简化,并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的模式过渡。
3.2 电压等级的选择
当前,高压配电网一般选用35~110kV,中压配电网选用10kV,低压配电网选用380/220V。电压等级是根据技术经济综合论证确定的,它和国家经济发展,尤其是电气设备制造技术水平密切相关。由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负荷大幅度上升,有的城市负荷密度已达3~4万kW/km2,个别小区高达几十万kW/km2。所以,增大配电网容量是目前城网的突出任务,其中提高城网配电电压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根据简化电压等级、减少变压层次、优化网络结构的原则,宜逐步取消市区及县城范围内的6kV、35kV供电电压等级,在负荷密度大、供电范围大的新区,当技术经济合理时,可采用20kV电压等级供电。
3.3 配电系统的可靠性
配电网络规划考虑的可靠性是指电网设备停运时,对用户连续供电的可靠程度。在城市配电网规划中,应从满足电网供电安全准则和满足用户用电要求两方面来考核,具体说明如下。
(1)电网安全准则
对城市配电网必须满足的“N-1”供电安全准则,我们分别从高压、中压及低压配电网三方面给予介绍:
1)高压配电网的设计应满足“N-1”的供电安全准则,具体要求如下:
①高压变电站中失去任何一回进线或一组降压变压器时,必须保证向下一级配电网供电。35kV及以上变电站的主变压器、进线回路应按“N-1”准则进行,至少应配置两台及以上变压器,达到双电源要求。②高压配电网中一条架空线或一条电缆、变电所中一组降压变压器发生故障停运时,要求做到:在正常情况下,除故障段外应不停电,并不得发生电压过低情况,运行设备不得超过事故过负荷的规定;在计划停运情况下,又发生故障停运时,允许部分停电,但应在规定时间内恢复供电。
2)中压配电网应有一定备用容量,其供电安全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当电源变电站一条10kV母线检修或故障时,应能使其馈线所带负荷通过配电网转移,继续向用户供电。②中压配电网中任何一回线路或一台变压器故障停运时,要求做到:在正常允许方式下,除故障段外经操作应在规定时间内恢复正常供电,其他设备不过负荷;在计划停运情况下,又发生故障停运时,允许局部停电,但应在规定时间内恢复供电。
3)低压线路发生故障时,允许局部停电,但应在规定时间内恢复供电。
(2)满足用户用电程度
电网故障造成用户停电时,允许停电的容量和恢复供电的目标时间要求如下:
1)两回路供电的用户,失去一回路后,应不停电,满足100%供电;2)三回路供电的用户,失去一回路后,应不停电,满足100%供电,再失去一回路后,应满足50%供电;3)单回路和多回路供电的用户,电源全停时,恢复供电的目标时间为一回路故障处理的时间;④开环网络中的用户,环网故障时需通过电网操作恢复供电的,其目标时间为操作所需的时间。
(3)配电网络接线方式选择
根据各级电压电网的接线应标准化、高压配电网接线力求简化、下一级电网应能支持上一级电网的要求来合理的确定配电网的接线方式。具体的配电网拓扑结构在2.3节已作了详细的讨论。此外,电网的可靠性、灵活性、建设投资、占用空间、环境保护和配网自动化技术推广应用等等都是评价配电网接线方式的重要指标,因此,在选择具体接线方式时,应综合考虑这几方面的影响。
(4)配电系统的设备选型
配电网的设备主要有电缆线路、架空线路、柱上开关、负荷开关柜、配电变压器、中低压无功补偿装置等等。对于这些设备的选型原则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城市的地形地貌特点、城市的道路规划要求、负荷情况以及当地的规划技术指导原则等等因素综合考虑。
4 配网设计三个指导思想
配网建设一方面需要保证对用户优质供电, 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到网架自身的安全、经济运行。因而配网设计时必须对以下三方面有足够的重视。
(1)配电网的规划必须考虑相当长时期的适用性, 网架结构宜保持不变, 因而对于线路运行负荷水平限制的原则必须始终贯彻, 同时当用电负荷增加时网架改造工程量应最小。
(2)满足用户供电需求是电力企业的基本责任, 作为企业同时必须充分考虑运作的合理成本, 主要是要根据用电负荷等级进行合理、经济的配置, 如小区变的环网可采用单电源, 而大用户则从主干线双回路引入。
(3)供电可靠率无疑体现了供电企业的综合供电能力, 现阶段而论, 单纯采用增加线路、环网等手段实现过高的可靠率指标, 并不是明智之举。一方面可靠率指标应和用户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对于用电可靠率要求不高的用户采用高可靠率供电, 在未实施“优质优价”的形势下, 效益方面显然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