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16: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诗歌散文精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对妈妈您说声:妈妈节日快乐!愿妈妈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健康快乐!
今天是母亲节,愿你永远健康,美丽;一切事情都顺心,如意。没有鲜花,没有礼物,只有我深深的祝福!
妈妈,我会永远爱您!
妈妈!您生我、养我、育我……在这个节日里,儿子向您问好,希望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妈妈,今天是母亲节。我想对您说:“妈妈我爱您。”
希望能在这样节日里对母亲说声:妈妈,你辛苦了,儿子在有生之年,会孝顺你老的,母亲节快乐!!!
妈妈:祝您健康长寿!永远年轻!天天快乐!
妈妈,你的女儿长大了,也懂事了,你放心吧。没有我的日子,你要更加保重你自己!
dear妈妈:这十几年来你辛苦了!希望在这特别的日子送上我特别的问候!祝:母亲节快乐!妈妈我永远爱你!
我若是大款,您就是大款的妈妈。我若是总统,您就是总统的妈妈。不管我将来人生的路将是怎样,我都会永远爱您,妈妈!
希望今天,所有的母亲都会从心里微笑,为了儿女,为了所有,只要妈妈快乐,我们就快乐!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衷心祝福我的妈妈节日快乐!道一声您辛苦了!
亲爱的妈妈,岁月已将您的青春燃烧,但您的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用我心抚平你额上的皱纹,用我的情感染黑您头上的白发。祝您母亲节快乐!
摘几片云朵、剪几缕霞光,用想念做针、用思恋做线,织一套炫丽夺目的霓裳,装扮出倾国倾城的您——我心中最美丽的妈妈:祝您节日快乐!
有许多人、许多事,经历了转身便会忘记,但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母亲,永远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消减我们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母亲节快乐
亲爱的妈妈:您曾用您坚实的臂弯为我撑起一片蓝天;而今,我也要用我日益丰满的羽翼为您遮挡风雨。妈妈,我永远爱您!祝您健康快乐!
从我出世的那一天,到现在我拥有的一切,都是你给予我的,在母亲节到来时,我想说“辛苦你了我亲爱的妈妈”
我是从故乡屋檐下飞出的一只小鸟,每一根羽毛成长都凝结着您的深情抚爱和谆谆教导。
无法可修饰的一对手,带出温暖永远在背后,纵使罗嗦始终关注,不懂珍惜太内疚……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妈妈,请准我说声真的爱你。
没有你就没有我,就没有我数十寒暑的悲伤,也没有我春夏秋冬的欢笑,谢谢你给了我生命中美好的一切与成长。母亲节快乐!
妈:为了我您的黑发变白,费尽心血。今天是您的节日。妈,谢谢您!您辛苦了!儿会尽我所能报答您我最亲的妈妈!
走过了那么多年,我才深深知道,最爱我的人是您,妈妈。把无数的思念化做心中无限的祝福,默默的为你祈祷,祝你健康快乐!
老妈,您脸上的皱纹不过是表示原来有过笑容的地方,在我心目中,您永远是最美的。
吃遍天下盐最好,走遍天下娘最亲。世界上能够让我献出生命的只有您,我的妈妈。我将爱您一生!
【关键词】新课程 选修课 瞄准高考
2009级高中是河北省新课改起始年级,即将接受2012年高考的检验,现总结我们的选课情况及选后反思、建议,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我校选修情况介绍
1.计划早,方案细。
几乎在必修一开课同时,学校教研处就开始安排各科选修设置,给全体老师预订了全部的选修教材、教参,供大家提前进入研讨备选状态。最终,在高一下学期制定了详细的选修方案,在网上公布给全体师生,举例如下:
2.广借鉴,通有无。
我们全体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学科骨干,集体到北京参加神州智达新课标课程设置培训,远赴宁夏、郑州等先期进入新课改高考地区,与课改区老师面对面交流,沟通。听取建议。建立五校联盟(石家庄、邯郸、保定、张家口、唐山),邀请省教科所张瑾琳主任讲解省教科所对选课的指导意见。
3.瞄高考,重落实。
选修内容无非就是高考的几大考点。选课指导思想即为高考备考铺路。新课程改革中语文学科选课可以放开。语文内容本身博大精深,无穷无尽,但有了高考一张卷做指挥棒,方向清楚目标明确。高二选修课开放方案,选修课数量与高考选作题之间的关系怎样?现摘录五校联盟各校高二备考思路如下:
唐山一中:选修课与高考选做题关系密切,高三上学期复习基础知识,选修课瞄准高考。
张家口一中:高二讲完选修课,高三复习。
邯郸一中:高二讲完选修课,高三复习。
保定一中:某些没讲的诗歌散文高三复习时带讲,高三先复习现代文阅读。
4.过程艰辛,结果相同。
各个地区、学校,选课内容各不相同,五校联盟各校选课情况:
石家庄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新闻阅读与实践(选讲)、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专注于文言文阅读)、小说阅读专题、校本课程(26门任选一走班上课)。
邯郸一中:诸子百家、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着重讲散文)。
张家口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人物传记、杜甫诗歌、鲁迅(拓展)、外国小说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一个儒家代表、道家代表,其他学生自己选读)。
保定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国小说欣赏、名人传记、影视文学欣赏、校本课程。
唐山一中:语言文字与应用、古代诗文、现代诗文、文章写作与修改。
最终的等级评分结果,统统2分。
二、选课中的困难、困惑与解决方案
1.困难、困惑
选修内容过于杂乱,阅读量增大,教师备课任务量超重,有些观点难于自圆其说。
2.解决方案
将五个模块分为三类:
必选的: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可选可不选的:外国小说欣赏、先秦诸子选读、新闻阅读与实践
建议不要选的:中国民俗文化、演讲与辩论、影视名作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精选辅助资料与自编资料:辅导资料《核按钮》,配合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一至五的复习订了《核按钮教材知识梳理》,自己编写的小知识点每日练,使得每天的教与学目标明确。
三、开发校本课程选修
我校开设21门校本课程选修,学生任意选课,真正走班上课。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4—0058—01
一、在创新实践中提高选修课实施水平
1.准确定位,提高认识。促进人的发展是选修课的基点,也是选修课的终点。而选修课程要关注的,不只是学习知识,也不只是训练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人格。选修课的责任就在于丰富学生的阅历,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应该实现独立的课程价值和教育目标,不能沦为必修课的附庸或高考训练课。
2.合理选课,创新安排。根据“甘肃省选修Ⅰ指导意见”和学校实际,我们选择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应用》和《先秦诸子选读》4个模块。
为了充分实现选修课的课程功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我们在选修课课程安排顺序上进行了探索尝试。文言文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古代诗歌散文”和“先秦诸子选读”皆为古代诗文,内容丰富,思想广博,背诵量大,为此我们改变一个模块一个学段的常规安排,将这两个模块分别安排一个学期,教学过程中穿插其他两个选修模块,体现了优化组合、追求实效的特点。
为了解决“被选修”、不能真正实现选修课“走班制”的现状,我们在选定的4个模块之外,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再选择3个模块作为自修内容,每周安排两节课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要求认真精选做好研修作业。
3.指导学法,因“材”施教。选修课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为切实践行课改理念,我们合理运用课改经验,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学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注意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个性化地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文本及作者思想情感全方位多层次地碰撞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选修课程的不同模块差异较大,学习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先秦诸子选读》这两个模块,都是文言文文本,教师不能大包大揽,应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重视作品形象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地建构文本意义。《外国小说欣赏》侧重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向知识和能力的纵深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学中可借助必修课学习的小说鉴赏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对外国小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语言文字应用》是专门讲授汉语语言文字知识和应用的,意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应用性是其鲜明的特色。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变“告诉式”为“参与式”。
二、在科学评价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强调综合,引领学生激情参与。各班建立语文选修课评价小组,由学生担任组长,语文教师负责指导督促。评价中,根据选修模块的特点和要求,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将评价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评价项目包括修习课时、学习表现、作业情况和模块测试4个板块。模块测试试题命制时体现“学什么考什么”,力避简单套用高考题的功利化做法。
2.探索创新,拓宽模块评价方式
(1)读书交流评价法。在“外国小说欣赏”、“先秦诸子选读”等模块评价中,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经典名著等优秀读物,定期举行读书交流活动,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2)诗文朗诵评价法。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系列模块评价中,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3)演讲辩论评价法。在“语言文字应用”等模块评价中,举办演讲、辩论比赛等口语表达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发展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一、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
2012年6月,随着高考的结束,河北省新课改已进行了完整的一轮实践。三年来,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标实施工作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高考新课标(宁琼卷)基本没有对选修课程的考查、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仍保持传统的应试的观念等原因,导致语文选修课的实施名不副实,处于凌乱与伪装的状态,目前在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两大问题尤为突出。
1.对人教版选修教材教学,选修课程必修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修应该是必修的延伸、拓展、补充、巩固、提高。选修课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可是新课改实施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推行了配套的语文选修教材,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选修课基本成了点缀。很多学校就以人教社现成的选修教材充当选修教材,开设选修课程,所开课程面向高考的功利色彩特别强,学校选修课围绕着高考展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习、强化课甚至把选修课上成了应考的辅导课,造成选修课程严重的“必修化”。比如很多学校选修课的开设是在完成必修一到必修五后,时间集中在高二,上学期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两门,下学期开设《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两门。其中,文化经典、古代诗歌散文对应高考试卷中的“古诗文阅读”板块,语言文字应用对应“语言运用”板块,文章写作修改对应“写作”板块。没有被定为“必选”的选修课模块,各中学和一线教师要想法设法从高考方案中寻找蛛丝马迹,择其重者而教之。这些选修课脱离了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使高中选修课违背开设选修课的初衷,并不能达到通过选修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的目的。非但如此,教师的选修课教学方式也“必修化”,以课堂形式为主,以读讲方法为主,全然不顾语文课标所讲的选修课教学,“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等,不同能力重点带来的教学方法不同,这样选修课也少有个性化学习空间,呈现“非选化”状态。
2.和国家课程配套的学校选修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新课标的另一突出特点,是改变过去大一统的、单调的课程设置,变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联创的课程设置。尽管从2000年实施新课程方案算起,到2003年春教育部颁布新课程标准开始试点,再到2009年秋季开学河北省真正进入新课标,直到现在先后已经历了十个年头,可我省各地各校与国家课程配套的相应课程资源开发仍不够到位。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要顺利开展选修课教学就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慎重考虑,选修课要围绕语文课程的目标开设,“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1]。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课题才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更多知识,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最了解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的无疑是一线教师,一线工作为他们开发选修课并进行实践提供了条件。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实际水平……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2]显然,课程改革设计者希望教师参与选修课程开发,并逐步成为开发的主体。因此,近三年根据学校实际,我校语文教师开发出一系列高中语文校本选修课程,并将开发高中语文校本选修课程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补充完善,构建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体系。
我们重点开发了课程拓展型、应用型、地方特色型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并在相应年级开设相应课程。
1.拓展型高中语文校本开发和实践,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国家选修课程的拓展开发。必修课是课程的根本,语文课程的计划和目标都需要通过开设必修课来实现,“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必修课围绕统一的教材展开,因此必修课难以在语文课程的深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设选修课弥补了必修课的不足,通过对语文学科某一方面的展开使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同时选修课又不是游离于必修课之外的独立课程,它是有选择地对必修课的某一方面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展开,是对必修课的拓展。因此选修课既要区别于必修课的均衡性而突出其专门性,又要围绕必修课强调其基础性。实质上,选修课与必修课是语文学科上的“点”与“面”的关系。
从语文选修课内容设置看,选修课不能像必修课那样面面俱到,而应该在充分调研学生学习兴趣与特长的基础上开设精而专的选修课程,力争选材开口小巧一点,探究实践深入一点。比如“古典文学文化”模块可以开设《唐诗鉴赏》课程,也可以开设《红楼梦导读》课程,“写作”模块可以开设《议论文写作》课程等。以阅读鉴赏为主的选修课要尽可能留足时间让学生读原著,以表达应用为主的选修课要多安排实践环节。总之,语文选修课应该精选学习内容,留足学习时间,让学生学习更透彻,力争达到以一当十、以点带面的效果。
2.应用型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开发和实践,研究方向为根据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开发与文理学科相关的语文校本选修课程。语文学科涵盖量相当大,包括字、词、句、段、章、篇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大的知识量仅通过必修课的传授很难使学生掌握广泛的语文知识。在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认真考虑选修课与高考的衔接问题。目前人教社出版的选修教材很多,有16本,例如散文,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而高考必考、选考都不是这样分类的,单选任一本都不能满足要求,多选既浪费资源又耽误时间。选修课的设计应该是既有利于实现选修课的阶段目标,又不与高考的备考有较大的冲突。于是对选修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开发《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讲座》、《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等系列校本教材。
3.地方特色型高中语文校本开发和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一类校本教材是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宣化历史悠久充分挖掘定会有不少收获。开发《古上谷郡——走进宣化》校本教材,加强校本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另外,在三个年级推广完善好的校本课程,每年根据情况开发1—2门新课程,根据学生自选情况开设课程,建立并形成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
三、语文选修课开设的建议
1.改变选修课的上课模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这就是要求如何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实现教师示范讲授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学习方式的探究性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最具活力的最有价值的核心所在。因为一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习得了自学的能力,知识面及其深度的拓展与研究、创新能力的良性发展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几乎所有的选修课内容类型都可以在必修本中找到。所以,选修课知识的扩张主要是量而不是质的增加。而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增加知识的量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改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的方式,则效果会大不一样。
2.重新整合的选修课开设模式。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把现有的选修教材重新整合,或者把现有的选修教材整合到有地方文化特色、学校文化特色的内容中,既符合学校教学实际,又没有加重学生负担,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修课开设模式。
3.根据学生自选情况开设课程,建立并形成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目前国家课程的选修教材就很多,学校开设的校本选修课也很多,各种课程取名不同但交叉的情况比较严重,所以在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不断完善、重新组合甚至淘汰一些课程和教材,才能节约经济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时代在前进,学生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学校的师资、硬件条件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学生的文学视野并不宽,除了读一些流行的青春小说和玄幻小说,很少有学生有时间有兴趣去读中外的纯文学,他们对中外纯文学的了解,大多来自我们的教材和老师的讲授。也就是说我们的教材和老师的讲授给了他们如上的片面观念。
一.教材原因
学生所学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教材共5册,只有必修三第一单元与必修五第一单元是小说单元,共有六篇。《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祝福》(鲁迅),《老人与海》(海明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边城》(沈从文)。
从这个篇目中可看出,编者有意搞了一个平衡;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各占三分之一。但没有中国当代小说,更没有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
而学生的选修课程中有五本教材,即《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其中没有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因为湖南近几年语文高考考纲确定的考试内容如下: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五个模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必考与选考两个部分。
高中教育现在仍然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高考考什么,高中就重点教什么,高考不考的内容,就连教材也没有。
二.教师问题
在“必修3”第一单元小说中,单元学习的重点是“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品味小说语言,要“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在“必修5”第一单元小说中,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把握主题,“一是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般教师都是按照教材的这种理论指导,来分析讲授这两个小说单元。而这种“小说理论”,局限于现实主义理论的思维,易讲易学,但思维显得单一且远远不能解透鲁迅和沈从文的作品。
而一讲到《外国小说欣赏》涉及到的理论武器就开始多样化,什么“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什么“扁形人物”与“圆形人物”,什么“变形”“魔幻”“意识流”。学生觉得新颖、新奇。就像从“中国小说的原始森林”走出,突然来到“外国小说的大都市”,喧闹,繁复,五光十色,令人目眩。
就这样,湖南高中学生与中国当代小说(包括最富创造性的先锋小说)失之交臂。也就产生了“外国小说高级先进,中国小说单调落后”的观念。
当代文学特别当代小说是学生深入了解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失掉了这么一个能给人带来情感想象与智慧的窗口,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针对此情况,本人特提出如下建议。
把“中国小说欣赏”作为必修科目,纳入湖南高考语文考试范围,与《外国小说欣赏》构成平衡。高考是根魔杖,能促使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花时间与精力关注中国小说,特别是中国当代小说。
建议重编“中国小说欣赏”这本教材,新编教材要重点突出中国当代小说,至少要占二分之一的篇幅。原因有二:一是必修教材中,中国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已有重点研读,而中国当代小说为空白。二是中国当代小说题材丰富,观念新颖,手法繁多,需要学生花更多时间与精力来关注。
教师讲授小说,要超越教材的限制。首先要打通中西小说理论。小说理论是对小说实践的总结与提升,因此作为理论武器,可以用来分析一切小说。《外国小说欣赏》里介绍的理论如“叙述视角”“圆形与扁平人物”“虚构”等,同样可用来分析中国小说。其次精选优秀的中国当代小说与外国现代派小说进行对比阅读,以提高学生欣赏中国当代优秀作品的能力。
从1984年起,我乘着岁月的船,在诗歌的波涛上已划行了整整7年。
7年,凝结着追求与失落的7年,浸满了欢乐与痛苦的7年,连结着过去与未来的7年。
在我的身后,是发行量已超过200万册的诗集,在我的身前,仍是一条一眼望不到头的风飘雨洒的路。
7年,我用我的诗同千千万万读者进行心灵上的对话。7年的风雨,在我的脸上刻下了人生的沧桑,在我的心上刻下了永难磨灭的记忆。
最怀念未成名前那平静的日子,我可以在夜阑人静时,在灯下尽情挥洒我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当我那绵绵思绪变成铅字走向人群的时候,我便可以与那些素不相识的读者在心灵的深处相识、相知。
最经受锻炼的是成名后的这段时光。我必须学会从前不会或不擅长的东西,诸如演讲、应酬、接受记者采访等等,还要学会冷静地对待舆论界或褒或贬、或客观或不客观、或善意或不那么友善的品头论足。
最让我难以理解的是这样一件事:我应邀到过北京和外地几十所高校,不止在一所高校遇到过这样一张条子:“汪老师,您有没有想过为中国夺得第一块诺贝尔文学奖章?”
我该怎么回答?“没想过”?这不是实话;“无可奉告”?一句外交辞令;说“这不是我目前考虑的问题”吗?大学生最不喜欢的是躲闪。
面对那些希望听到我心里话的学生们,我说:“我想过,并愿意为此努力。”
后来,两位《人民日报》记者很客观地写进了专访。
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句在特定环境下说的、不算什么过分的话,竟在以后掀起轩然大波,闹得满城风雨。我至今不知道这样的回答究竟有什么不妥,何况几十场演讲,面对数百个问题,我怎敢担保我的每一个回答都准确,都精彩,都不出错呢?
难道说一句真话,向高远的目标努力错了吗?难道在有着5000年悠久的文明、有着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中国,连这样一句简简单单谈不上有多出格的话都不能接受和容纳吗?
最让我气愤的则是我的诗集大量被盗印。从1991年春季开始,仅仅半年多时间,我所见所闻自己的诗集的盗印本竟高达12种之多,而且行销全国各地。
1991年5月起,我先后应邀到过上海、沈阳、大连、宁波、杭州、武汉、广州、南京、西安、郑州等地,所到之处,没有一个地方不被盗印本的阴影所笼罩。什么《梦中的期待—汪国真抒情诗精选》《年轻的梦恋一汪国真诗文精选》《默默的情怀—汪国真诗歌散文精选》,还有什么《女孩的伞》等等。这些盗印本有的假冒我的签名,有的伪造我的“致读者”,还有的连诗都不是我的。这些盗印书,给我的声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找出书的出版社,出版社说根本没出过,找印刷厂,印刷厂说根本没印过。原来,除了大部分作品还是真的以外,其余都是假冒的。我知道,我不是第一个有过这种遭遇的作者,但我希望我是最后一个。
最让我感动的是,当我的作品被众说纷纭的时候,全国各地的一些中青年翻译工作者,正在着手默默而执著地用不同的手、不同的语言翻译我的作品,从我陆续于近期收到的来信中得知,最多的已译完3本。如果说我出版的第一本、第二本诗集是由素不相识的读者推出来的话,那么有一天,我的诗真的跨出了国界,依然是这些陌生的朋友帮我走进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只是,我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能不辜负他们辛勤努力吗?能吗?
1991年3月开始,全国许多报刊陆续刊出了对我诗作的批评与反批评文章,并在此后的几个月中形成。那一段时间,本来已很多的读者来信骤然增多,许多读者来信鼓励我坚持自己的风格,因为他们喜欢。还有的在信中关切地询问我怎样对待这些争论。
我一向觉得,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只要正确对待,争论是件好事。争论是宣传,争论是思索,争论是成熟。
如果我的作品没有艺术魅力,时间和人心自然会很快将其淘汰,即使有再多的褒扬文章也没用。如果我的作品是有艺术价值的,时间和人心自然会将其挽留,有再多的贬低文章也无济于事。
我不相信,有什么文章能够比时间和人心更有力量。
我希望成功,但没有想到我的作品能引起“轰动”;我期待评论,但没有料到我的诗能引发如此大规模的“争论”。
“轰动”也罢,“争论”也罢,我都不会把它当作人生旅途上的包袱。我知道前面的路更坎坷,更漫长,我必须把心系于远方。
本来人生的路可以更平坦,只要我们不去攀登峰巅;本来人生的路可以更悠闲,只要我们不想争光。可是,谁又甘于平淡,甘于让生命失落在无声的岁月中间。只要有生命在,何惧山高路远——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1992年,我面对的是比从前更繁重的创作以及紧张的个人进修。瞻望未来,我不敢有丝毫满足与松懈,我想向自己和朋友们说的是:
走
不必回头
无需叮咛海浪
要把我们的脚印
尽量保留
走
不必回头
无需嘱咐礁石
记下我们的欢乐
我们的忧愁
走
向着太阳走
让自已去告诉后人吧
无论在什么地方
无论在什么时候
我们
第一阶段:2009年1月—12月 以活动激发诵读动力。
在开展课题实验之初,我们就先探讨如何让实验老师与学生尽快地投入到课题的实验中去。通过访问和与学生交谈,我们发现学生比较钟情于活动,活动能激发他们的动力,触发他们的思维,为此,我们选择了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
第二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两年时间)活动实践,探究诵读的有效策略。
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各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班的实际,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的实践中,研究诵读经典的有效策略,以诵读经典来建设自己的班级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三阶段:2012年1月—5月 总结反思,形成研究报告。
二、研究策略
1. 注重理念先行
实验初期,我校有6个实验班,每个年级一个实验班。首先,课题组对实验教师进行了学习培训,让实验老师对课题有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再讨论课题实验的开展。通过学习,实验老师明确了课题开展的目的、意义,知道了如何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精选读本》这本教材,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文,明白了如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灵活运用教材,让它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在课题实验中,我们还根据需要,选派教师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学习,如2009年6月14日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区“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研讨会;2010年12月8日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区“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阶段性汇报会;2011年4月14日—15日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区“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实验汇报会;2011年6月8日—10日组织实验教师到佛山市禅城区参加总课题组举办的广东省小学语文“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及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课题观摩研讨活动。同时,在课题实验中,我们还注重实践交流,定期召开实验教师交流会议,让教师通过学习、实践及与同行交流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构建自我、超越自我,从而不断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最终使教师得以专业得以发展。
2. 注重与实际结合
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参与诵读活动,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首先是确保诵读时间。利用课前一分钟让同学领读,利用早读与晚读的时间组织学生朗读,当学生对诵读古诗文有困难时,我们及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利用下午1、2节的课间时间进行古诗文吟诵,利用每周的阅读课,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还有就是发动家长进行检查、督促,做到课内外相结合,使诵读经典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其次是背诵、摘抄。有的班级不但要求学生读,部分内容如古诗、名言等,也会要求学生背诵,还有就是进行手抄报的设计,写读书笔记,举行硬笔字书法大赛等,目的就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的知识。
3. 注重以活动激发兴趣
单纯让学生进行读、背等诵读形式,学生很容易出现厌倦情绪。于是我们根据诵读情况举办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如开展古诗背诵比赛、“爱我中华诗歌散文朗诵”比赛、“中华经典古诗文吟诵”大赛、庆祝“‘六·一’儿童节暨诗歌朗诵”表演、班际诗歌朗诵会等,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还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做到“乐读”、“美读”,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和韵律美,在感受中景仰祖国的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如六1班梁思梅同学在日记里写道:通过活动,我感受到诗的魅力,感受到中华传统的魅力,这是一种无法抵御的魅力,有着一股淡淡的香味,这是经典的魅力。五1班黄雅枝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经过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都应该认真阅读、用心感受的!
关键词:慧玮;诗歌;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217-02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曾说:“意象是具体化的感觉”,同时也是“诗人从感受向他所采取的材料的拥抱”。意象的创造,就是“在万象中,‘抛弃着,拣取着,拼凑着’,选择与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能柔和的,塑造形体。”[1]564这就是说,独特的意象或形象的塑造,是诗人最主要的任务,凡是有独特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审美意象,在这审美意象里,凝聚着诗人独特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内涵。我们从慧玮的诗集《中国琴》和《月光之妖》中的大量诗作中可以看出,活跃在诗人心灵视野中的审美意象是何等的多姿多彩,诗人对审美意象是多么的敏感。诗歌审美意象的描绘并非诗人的艺术目的,而是诗人借用这些审美意象来深入表现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呈现诗人丰富深厚的内心世界。我们对慧玮审美意象网络中的主体意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最钟爱的意象是风、月亮和庄稼,它们呈现出独有的意义价值和审美趣味。
一、慧玮诗作中的月亮意象
月亮是中国诗歌史中传统性较强的意象,因此已包含了一些设定的象征意义,但慧玮却有着推陈出新的能力。慧玮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歌咏对象的诗集《中国琴》中,“月亮”是他使用得最多也是最典型的一个意象,“月亮”以及由它衍生出的“明月”“孤月”“月光”“中秋月”“月牙儿”等相关意象,在他的诗歌中交相辉映,放射出不同意味、不同内涵的光芒。“月亮”是富含生活情趣、寄托诗人情怀的自然物象:“ 那一夜/家家的月亮/都散发着浓浓的草腥味儿”(《抽打在山羊背上的春天》)。[2]109“月亮”是中国古典文化的象征:“是夜/古大陆上空孤月飘香/五千年岁月/灿灿如花开出满山金黄/我刚刚推开临水的窗子/不慎失足/ 跌进一片仿宋体的蛙鸣”(《听蛙》)。[2]3“以日之杯斟满诱惑/ 以月之杯斟满狂想/灌我的是谁/ 一双粗糙的黑手来自背后/ 回首时却杳无踪迹 ”(《醉者箴言》)[2]18。
“月亮”是祖国与民族的图腾。“浩浩然一轮中国魂/年年高悬 月月高悬 今夜复又高悬/ 高悬于女娲留下的蔚蓝/ 此月依然如镜 如高贵纯净的玻璃/ 历经千年而纤尘不染/ 此月今夜最亮 照长江照黄河/ 照华夏子孙多愁善感的容颜/ 俯身向月 抬头问天/那手持重斧的汉子可是我的兄弟/那顾影自怜的女子可是我的姐妹/ 那万家灯火中最明或最暗的一盏/可是我寻寻觅觅的亲人”,(《中国之月》)。[2]62诗人于中秋之夜,仰望蔚蓝的天空高悬着一轮如镜、如纯净的玻璃的圆月,且深深地感受到“次月今夜独属中国”,[4]351于是,诗句写得情意深长,表达了诗人和世代生息在黄河、长江南北的华夏儿女们亲如一家的情愫,抒发出诗人作为“多愁善感”的华夏子孙的一员,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的亲切感自豪感。 “这黄河之水打磨出的一面铜镜 /可以让我们时时照见自己/灵魂里的钙质/ 和血液里的盐份” ――《中国之月》,[2]64作为华夏子孙、现代知识分子,诗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抒发了让爱国的热血更浓烈、爱国的情志更坚定,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的情怀和志向。
二、慧玮笔下的风意象
在以乡土、乡情和当代生活为主要歌咏对象的《月光之妖》中,风、庄稼、土地、蝴蝶、春天、雨水等意象纷纷流淌于诗人的笔端,生出熠熠光辉,而“风”则是最典型、最成功的一例。从诗歌的标题来看,与风有关的就有《风啊,风》《大风歌》《北风》《这是哪儿的风》《吹在我脸上的风》《跟风坐在一起》《在风中行走》《我想看见风的模样》《逆风而行》《风把蜡烛吹灭了》《有风的早晨》等等,而诗句中出现过“风”的作品更是多达近百首,作者把无形无影变化无常的受到历代诗人青睐的风意象写到了极致。
从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来看,这些不同的“风”从写实到隐喻,从具象到抽象,从瞬间到永恒,从自然到人伦,可谓千姿百态,诗意盎然。首先,慧玮笔下的“风”,不但有味道、有声响,而且有形状、有色彩。比如:“迎面吹来的风/有一种神秘的/薄荷的清香”(《早起的庄稼》)。[3]57“从大豆和玉米叶子上/吹过来的风/渐渐有了形状”(《有风的早晨》),[3]88“我看见,这一阵风/不停地变幻着自己的颜色/在树林上空是绿色的/在麦田上空是杏黄色的/在小溪上空,它几乎是无色的/与我拥抱的瞬间,又变得金光四射,香气弥漫/吹进我的身体之后/我看不见了,但我确信/它应该跟我的血液一样,是红色的”(《一阵风》)。[3]9其次,经过拟人化的处理,慧玮笔下的“风”不但具有人的情态,而且有个性、有思想。“ 风,伸出透明的手指头/数着篱笆上的喇叭花/一朵,两朵,三朵……/她的手指头一点/花儿就幸福地摇摇头”――《风,数着篱笆上的喇叭花》。[3]29在这里,“风”是“多么慈祥的一个老太太”。“北风啊,它多像一条/富人家里豢养的恶狗/专门欺负那些/无家可归的穷人” (《北风》)。[3]42在这里,“北风”是一条让人讨厌的“恶狗”。“这是哪儿的风 为什么/总在我的周围喧哗/却避开我的毛发和皮肤/风呵风 你是不是要将整个世界/都从我的身边带走/你是不是要将我倔强的灵魂/留给一个永远的静”――《这是哪儿的风》。[3]156这里的“风”,无疑有了自己的性格和思想。再者,慧玮笔下的“风”进一步升华,由具象而抽象,象征着宇宙间永恒的时间与生命。比如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赏析过的《行者》一诗:“大风吹过山梁 是谁/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风呵 你若从我的故乡吹来/请告诉我/村口的老槐树下是否仍站着我的老娘/大风吹过山梁 是谁/跪倒在回家的路上/风呵 倘若你能一路吹到我的故乡去/别忘了先替我喊一声娘。”,[3]160这里的“风”,虽然也可以理解为具象的风,但从全诗营造的意境来看,将它解读为形而上的“时间”更为精当。再如散文诗《大风歌》中的“第一乐章”:“起风了,风从平原的尽头吹来,如一匹神话中的野马,高扬生命的旗帜,将一切卑微的灵魂踩在脚下,风蔑视陈腐与死亡。它不惜燃一场燎原的大火,也要将所有的枯枝败叶统统埋葬,风不爱约束,无视人间的清规与戒律。它从来不需要在路上走,但它走的地方都是路;它从来不怕被谁伤害,所以怎样的利器也不能使它受伤,风不需要形象,因为每一种形象都可能是它的形象,风无家可归,它不知道自己的家在什么地方。”[5]408这里的“风”,代表着宇宙间永恒的力量与秩序,摧枯拉朽,所向无敌,人类与万物都不过是它脚下的几粒尘埃。
三、慧玮笔下的庄稼意象
相对于“风”的空灵、混沌、大气与苍茫,慧玮笔下的“庄稼”则呈现出另一种景象,显得有血有肉,更具生活的质感,其情感肌理仿佛触手可及。其作品比较完美地融合了传统诗歌的精神内涵和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着力于采用白描手法来营造优美绚烂的诗歌氛围,以丰富的意象呈现了“中国农民的后代”在传统农耕生活与现代都市文明的夹缝中困惑、挣扎、奋斗的心灵历程,其感受独特而入木三分,语言朴素而犀利,意境纯粹而灵动。
慧玮的童年与少年时代都是在偏远与贫穷的乡村度过,尝过饥饿的滋味,懂得稼穑的艰难,知道每一粒粮食在农民心目中的份量,因而他眼里的“庄稼”便超越了物种的界限,变成了乡村大地上与农人同呼吸共命运的另一种生灵,被诗人看作情同手足的“亲人”。比如:“隔着雾,看地里的庄稼/ 如同隔着一种心情/ 看青梅竹马的表妹”(《雾中的庄稼》)。[3]54“站在它们中间/一辈子不爱说话的你,突然变成了一个/爱撒娇的孩子,刚把这位/喊作姐姐,又把那位/叫成妹妹 ”(《与庄稼相遇》)。[3]167“自己种下的庄稼/ 就跟自己的娃娃一样/ 是丑是俊,是黑是白/悬着一颗心呢”(《大豆》)。[3]68作为农民的孩子,诗人深切地体悟到了农人与庄稼那种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特殊感情。面对瘠薄的土地,他为庄稼不能茁壮成长而倍感痛苦:“瘠薄的土地上/ 我播下种子,用汗水浇灌你们成长/可我纵使付出百倍千倍的辛劳,也无法/让你们长成一株正常的庄稼,这样的痛苦/ 谁能想像”(《与庄稼谈心》)。[3]65大旱之年,面对一场突然降临的甘霖,诗人不由得百感交集:“面对这场上天赐予的雨水/我只想在庄稼们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大哭一回”(《甘霖》)。[3]63他为庄稼的疼痛而疼痛:“玉米叶子折断的声音,清脆而又响亮/像一把刀子,猛然扎在我的心上”(《疼痛的玉米》)。[3]60他为“苦命的麦子”而向大雪求情:“大雪呵大雪,你能不能/轻一点,再轻一点/不要压断了我苦命的麦子/那一副瘦弱的脊梁”(《大雪》)。[3]73更为独特的是,作为一个贫穷而寂寞的诗人,他还把庄稼当成了自己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相通的知音:“空落落的天穹下/我无人说话,只能紧紧地搂住/我的庄稼 ”(《塬上》)。[3]55
慧玮先生之所以用了如此多彩的意象,呈现给读者纯美的健康的精神乐园,给人以发自骨子里的阅读。首先得益于他对诗歌的“痴”,他说:“在现代汉语中,我最迷恋最敏感的一个字,就是‘诗’。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耳边响起这个美丽的卷舌音,我就不由得怦然心动,周身泛起幸福的暖流,仿佛恋爱时忽然听到女友的名字一样,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我的生命与诗有关,我情愿把自己当一把烈火焚烧的野草,只要诗歌从我的灰烬中开出更新更美的花朵。”。[6]26慧玮说:“在阅读中获得惊喜与愉悦,是我最早接触诗歌的原动力,惊喜来自于对诗人智慧的欣赏。愉悦则得自于诗歌语言独特的抚摸与催眠”。[7]10于是在学生阶段就喜欢童话、神话、传奇的他开始拼命研读屈原、李白,读艾青、郭小川,特别对青年诗人李刚和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作情有独钟;同时也兼取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以及荷马、但丁、歌德、泰戈尔、惠特曼和莎士比亚的精髓,开始写诗,自从他的处女作《中国河流》在四川阆中文联举办的“龙年全国诗歌大奖赛”中一举夺魁,他的诗作就铺天盖地,一发而不可收,屡登全国核心期刊《诗刊》《星星》等,他的诗集《中国琴》和《月光之妖》便是有力的见证。
著名作家方英文说:“说到诗,必然想到慧玮,以我的喜好,慧玮当为我商洛首席诗人,佐证是他的诗集《中国琴》”,[3]211以我说,单从《中国琴》看,仅凭他诗歌里呈现出来的艺术魅力,比如意象美、语言美和修辞美,也足以奠定他在商洛以及陕西诗坛上的领舞者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 慧 玮.中国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3] 慧 玮.月光之妖[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
[4] 邰科祥,等.当代商洛作家群论[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5] 邹岳汉.散文诗精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关键词】阅读;指导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即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思维、想象、理解、记忆等智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写作方法、技巧,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想也受到感染。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保足“读”的时间,加强对学生“读”的指导尤为重要。
一、教给学生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学生读书能力
朗读和默读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朗读,即是文字信息进入人的视神经,再由视神经将信息传入大脑中枢指令产生声音的过程。它可以用语调的抑扬顿挫,音调的高低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体会文字的音韵美,同时,朗读可以规范普通话,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师高弟子强”,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定的朗读水平,给学生作好示范。教学中,教师要随时给学生正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轻重、缓急等,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深层的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而默读却比朗读减少了“由大脑中枢指令发出声音这一环节”,比较而言,它比朗读的速度更快,在“读”的方面要求低,它可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对知识和信息的理解记忆和对问题的思考上。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如默读时不发出声音,眼睛要看得快,逐步扩大视觉范围,即由原来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同时,由眼入脑想得快,脑子要跟着眼睛的“看”进行思考,弄清眼睛看的文字说的是什么,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学中,我除利用课本外,还常利用“自读课本”,《学语文报》等课外读物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训练时,常先提出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快速默读后,快速作答,让学生的读书能力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气氛中得到锻炼提高。
二、提高读书效率,精选读书形式
要提高读书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等,精心选择恰当的读书形式。
如低年级的课文或诗歌散文,教师可通过抑扬顿挫的范读,再现当时当地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他们读书的兴趣。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我范读课文后,问学生有何感觉。学生纷纷发言说“桂林山水太美了”,“这篇课文写得太棒了”。教学时,我指导学生以朗读为主,以读促思,读中悟情,让学生从读中去领略景色美,语言美,音韵美。
篇幅较长的课文,除重点部分需朗读外,为节约时间,一般宜用默读。如在《狱中联欢》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用默读的方法,很快就了解了内容大意,再让学生朗读文中的春联,歌词及部分对话,让学生从读中理解体会其含义。这样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又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
如对话多,情趣较浓的课文,宜采用分角色读或表演读。如在剧本《奴隶英雄》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默读,了解课文内容后,再通过分角色表演读,让学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将心比心去想,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另外,领读、问读、创设情境读、分组赛读等方式都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灵活选择各种“读”的方式,就会感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愉快。
三、明确训练目的,把握训练尺度
《小语大纲》中指出:小学生要逐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的难易和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明确训练目的,把握训练尺度,才能将“读”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为了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读书之前,教师往往要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但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限,因此,在学生读书之前不易提出过多或过高的要求。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初读,一般只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通顺、连贯。而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习理解课文后的复读才要求度得流利,有感情。至于边读边思考的问题则应把握好尺度,则准时机提出。因朗读本身就对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有的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读后再提出,以减轻学生读的压力。同时,对阅读中提出的问题,要给足思考的时间,这样才能将“读”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四、择准训练“点”,训练要到“位”
我们反对以“讲”代“读”的教学方式,同样反对泛泛而读,平均使力的毫无生趣的读书方式。我们得深钻教材,明确重难点,找出动情点、择准训练点。这样由扶到放的教学,即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提高了他们读书的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而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魅力所在。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应加强“读”的指导,因为“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在老师正确的指导下,学生在读中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