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16: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体育教学;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健康发展;竞争意识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学生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中学的体育教学应加大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影响我们的学生,使其朝着更加健康的发展发展。
1 当前中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体育教学观念来看,应该遵循“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体育教学出现了一些偏差。过于强调体育技术的学习,而又忽视了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特别是缺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考核上,大都不能适应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价形式单一,不能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中学,对学生的教育是不够完善的,也是值得深思的。
2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学生的个性决定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没有个性创新就失去了基础。而人的个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的体育教学应该为具有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培养其创新品质。因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联系教材,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多动脑筋,分析问题,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练习,从中发展身体,掌握知识、技能,促进身、心、社得到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呢?
2.1 尊重学生,发现个性
对有“棱角”的学生,教师要见“怪”不怪,要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做新时代的“伯乐”。
2.2 创造“育场”,培养个性
当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得很明显、很强烈的时候,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展学生这些积极的个性与特长。反对强求划一的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使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积极有效的培养。
2.3 因势利导,发展个性
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竞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此外,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
3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3.1 培养学生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体育课上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3.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关心他人
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3.3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
4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4.1 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为了完成某一身体活动目标,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长跑项目,除了需要有较好的耐力素质以外,若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坚持下来,也不会取得好成绩,并有可能完成不了;又如斜径直腾越、杠上支撑、双腿摆越成骑撑等技巧类项目,学生完成这些动作时,不仅要求掌握动作技术,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条件,还要靠意志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排除胆怯心理,才能获得学习成功。由此看来,体育教学不仅能磨练人的意志,也为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品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4.2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是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在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端庄稳健的姿势、准确流畅的示范都能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视觉,引起学生的赞叹和羡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本身就是力与美的和谐的统一。如:健美操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强烈的激励性,能够比较直接地体现男性的阳刚之美与女性的阴柔之美。
4.3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未来的社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正是为其步入社会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这种竞争意识再没有体育竞赛中优胜劣汰、能力至上的竞技法则更直接、更生动形象了。体育竞赛中胜利与失败是并存的,对学生胜负观的教育尤为重要,在竞争过程中使学生建立责任感、荣誉感、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失败挫折。
5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敬业爱岗思想。
5.1 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矗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得的成绩就越
(下转第78页)
(上接第59页)
大这一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5.2 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敬业教育
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
6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要忽略教师自身对学生品格的影响
结合教师自身,言传身教。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学生最可依赖的人,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行为的典范,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正、言正、行正,做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师不但要注意言行、衣着,还应注意思想面貌、工作态度等对学生的深刻影响,潜移默化。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
一、以法制安全、校规校纪的经常性教育为主线,提升学生法制安全、纪律意识,规范学生行为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学校始终如一地坚持法制安全、校规校纪的经常性教育,规范学生行为,提升了学生的法制意识、纪律意识,有效地预防和遏制了校园暴力事件和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1.值周组、学生处、法制安全科充分利用晨会、假前集会、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校规校纪等方面的教育,做到法制安全、校规校纪教育经常化。
2.每月第一周为法制安全教育周,邀请上级安全管理领导、辖区派出所干警、法制副校长等到校开展法制知识讲座,通过精彩的案例分析,增强全校师生的法制观念及安全防范意识。
3.各班利用班会课、读报课、主题班会、早晚检查等方式经常性地教育学生严格践行学校安全管理“十不准”,积极开展“如何增强防盗意识”、“如何处理学友间的矛盾与纠纷”、“发生地震了我该怎么办”等法制安全主题班会,教育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尊重他人,树立法制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4.坚持每月对教室、学生宿舍进行刀具棍棒及其它危险物品的清查,及时没收危险物品,严格要求学生不藏带刀具、棍棒及其它危险物品进入校园,防患于未然,对问题学生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及时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杜绝暴力事件和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5.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校园广播、专题网站等平台,坚持对学生开展预防地质灾害的教育与宣传活动,坚持每学期开展1-2次安全疏散演习,以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预防各类地质灾害的防灾意识,提高临灾避险和自我救助的能力。
学校从小事做起,大力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纪律意识,符合了现代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这也就为我校学生到知名企业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循环开展六个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六大基本素质
学校在强化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开展“爱护环境,讲究卫生”教育,培养学生的公德素质
“爱护环境,讲究卫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公德,学校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做起:勤换(洗)衣服、床单、鞋袜,不随地吐痰,不乱丢乱扔,教育学生主动拾起身边的垃圾,做到“坐”要保持周围的卫生,“走”要保持一路干净,“睡”要保持寝室整洁。各班踊跃参加卫生扫除活动,清除校园卫生死角;学生处坚持每日校园卫生的检查与评比,设立卫生监督岗,及时纠正乱丢乱扔行为;实施有奖举报制度,检举乱丢乱扔行为。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又提升了学生的公德素养。
2.开展“仪容整洁,仪表得体”教育,培养学生的形象素质
现实社会中,很多企业认识到:员工的形象是企业形象的缩影,因此企业特别注重员工个人形象。在中职学校里,学生形象应该符合学生身份,我们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主题活动来开展。各班认真开展仪容仪表主题班会,教育学生不染发、烫发、男生不留长发、怪发、不留长指甲,要求学生着装得体,不佩戴首饰,坚持佩戴校牌,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仪容仪表的重要性,并辅之必要的检查、考核。通过以上主题教育及专项检查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坚持佩戴校牌,规范了学生发型、着装,杜绝了染发、烫发、男生长发、怪发等现象。
3.开展“语言文明,对人礼貌”教育,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使他们掌握现代礼仪知识,懂得待人接物的规矩,学校领导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倡导全校学生讲文明、讲礼仪,争做文明中职生,同时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文明礼仪要求,在全校形成懂礼貌、知礼仪、讲礼仪的良好氛围。各专业系、教学班组织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文明礼仪专项教育与训练,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开设文明礼仪培训班,这些不但加强了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而且使学生主动向老师问好等文明行为在校园内蔚然成风。
4.开展“尊师爱校,好学上进”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素质
为培养学生尊敬教师、热爱学校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各班认真开展主题活动,组织学习了《学生尊师重道十条规范》,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生活点滴做起,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和早晚自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育学生热爱学校、班级财产,爱惜学校花草树木,自觉维护校园的美丽,培养学生爱校意识;各班主动认养校园绿化带,竖立了“爱心绿化带”、“爱心认养牌”等宣传标语或标志,并定期养护花草树木;学生处、团委利用校园广播向全校师生发出“将勤俭进行到底”的倡议,号召大家从现在做起,开展节约每一粒粮食、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节约每一张纸、节约每一分钱的“五个一”活动;各班开展“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 的主题班会,列举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种种浪费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勤俭光荣,浪费可耻”,提倡勤俭节约,合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各班开展算小帐活动,要求每个学生真实记录自己每周的消费情况,学会记录“一周理财清单”。全校还开展了“资助政策助我成才”、“感恩有你”的征文比赛,同学们借以表达对国家、对父母、对学校的感恩之心,愿意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感恩国家,感恩父母,感恩学校。
5.开展“坚持锻炼,科学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能素质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体能素质,预防各种疾病的侵袭,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我们教给学生科学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科学安排一日三餐,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体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认真锻炼身体,自觉参加晨跑活动、每天下午第三节课的跑操活动之中;并以田径运动会、球类运动会的开展为契机,号召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坚持锻炼,增强自身体质。
关键词:中学政治;综合素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107
科学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劳动技能等综合素质,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个性,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评价能够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全面地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和提高。笔者结合政治课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在课堂中运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一、经常性评价要贯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行为当中,使评价实施经常化。在课堂上,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评价是多方面的。要不失时机地评价,让无形评价悄然作用于课堂,让有形评价真切、自然。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精神、评价学生的自主表现、合作意识,评价学生的潜力及发展。例如,思想品德课上,对学生流露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给予中肯的评价,以加深学生的道德品质。整节课大部分学生伴有满足、成功、喜悦、顿悟等体验,从教材和学习中得到了生活、情感等方面较深刻的感悟,并能总结学习所得。
二、过程性评价推动学生的发展
评价的价值不在于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重在过程性评价,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了解、调查交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成长档案的使用可以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点点滴滴中尽显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学科教学中可以把学习档案与成长档案整合起来,记录学生的德与行、学与思。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师生共同建立《德行绩能》档案,通过师生交流确定评价标准,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易于量化的内容以量化为主。而对情感领域、心理品质、德育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不易量化的内容,则以学生的突出表现和实证材料为依据,实行分层评价。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丰富档案内容,学生的学习感受、生活反思、走访调查报告,经历体验再现,多样的信息在档案中反馈,学生综观成长的历程会生发有所激励。此外,在档案中融入教师、同学、家长以及他人的评价,会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激励学生进行档案间的交流,促使学生作横向的比较和自我鉴定,既为自己定位,也在交流中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互动性评价激励学生进步
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习惯,让学生心中有杆秤来衡量自己,并鼓励勤记录勤反思,自我总结的过程也是自我间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与家长交流,主动获取家长的评价,教师还要通过座谈会、书信、家访、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情况,在评价中给学生欣喜,去努力发现学生忽视或未发现的潜在优点来激励学生进步。同学间的评价也尤为重要。学生的言语评价客观又带着情感色彩。同学的一个眼神、一次掌声、一场辩论、作业展览、合作学习等都是无意间的互相评价的过程。教师在其间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赢得评价,引导学生评价他人,认识自我。
教师是调动互动的评价杠杆,利用好学科教学给予学生发展性评价。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人性化评价中肯;鼓励化评价真挚;赏识性评价触动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评价真正发挥了它的导向功能。
评价就是一种鼓励与鞭策,无论是自评还是互评,都应强调其客观性并带有鼓励性,尽量找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信心,这样的评价才能起到增强其勇气和进取心的作用。评价是一种情感互动的过程。在理智、情感与行为的统一作用下,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促进被评价者与评价者的主客体状态良好转化,起到互动作用。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使学生增强自尊,树立信心,掌握更多的发展本领。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学习、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学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即时即地的评价,发现学生的成绩、长处及时给予肯定,教师用激励的眼神、喜爱学生的动作,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课堂上生生之间能友好、较有效地合作学习;能相互给予指点帮助或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总之,评价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有效的评价。因此,教师要从评价内容、依据、主体、焦点及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有效的评价既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是促进教师、学校发展的手段。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只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对教学评价多学习、多探索、多研究、多实践,就一定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激励每一位学生都要主动学习,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活力、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 邓演平,李红.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评价的依据、特点与原则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2005(5).
[2] 夏兴春.教学评价――教学工作的催化剂[N].黔西南日报,2010.
【关键词】中学生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014-01
一、概述
素质教育在日渐深入,也改变了过去的教育观念,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应不断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能将学生的身、心、能力发展等多个方面的情况充分反映出来,还能用评价结果去衡量学生是否已达到中学教育标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要求。
对中学生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要涉及到多个方面,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了必然,对教育改革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总之,综合素质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面发展。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含义
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定主要依据教育部和各地区,在教育改革观念下所制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状况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判断。在新课程改革前,对学生评价的重点在于甄别与选拔,却忽视了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当做是关键,却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将量化评价作为重点,却没有注意到量化积累对质的影响。
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自身具备的各种潜能进行开发和激励。每种潜能只是所在的领域都各不相同,并没有孰轻孰重之分。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关注哪个学生更聪明,而是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是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也是多维的。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通过客观的综合评价来发现学生的强势所在。而不是只采取单一的方式,用笔和纸去测试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就是从学生的知识、技能、体质、思想等多个方面的实际水平去判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也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思想品德素质评价
对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首要内容就是思想品德评价,这对推动学生思想品德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从根本上改善学校德育工作都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应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大纲》等相关文件,并有针对性地结合着当前教育需求和时代要求来制定出学生的评价标准。在进行思想品德素质形成性评价时,要上好思想品德评价课,这对学生参与评价来说是一个重要阶段,也是鉴定学生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科学文化素质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要进行学期评价,在期末还要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做一个总评。另外,还要从上课、听课、课堂提问、课前预习、作业质量等多个方面去考查,最后给出一个综合评定。在教育进行中,还可以开展对美术、音乐、英语、社会活动的评价。美术方面可以采用作品展方式进行评价;音乐更重视技能和知识的掌握;英语的核心内容是对话及表演;社会活动所展现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身心素质及劳动技能素质评价
身心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素质;另一个是心理素质。我们可以将身体素质分为体育、卫生习惯和体育运动成绩两个方面,对学生每天要进行一次卫生检查,每周还要进行一次综合的评比,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评定学生心理素质时,要坚持以平等、发展为原则,在学生行为基础上,还要概括、升华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劳动技能素质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对劳动的态度以及对劳动技能掌握情况,劳动课教师应随堂进行三次评定来作为劳动课成绩,期末得出最后成绩。
(四)对每个成功的足迹都要做好记录,抓好学生奋斗的契机
各班班主任要将班会、日记等多种不同形式充分利用起来,作为激励学生的手段,并且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促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动机得以形成和深化。
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让学生在充满爱的世界里,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最好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走到他们中间去,真正体会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新时期,我们所追寻的是新的教育观念,以新视角去评价当代中学生,突破过去的种种局限,为综合素质评价开辟一个新天地。
四、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一)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评价强调建立一个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既能真实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成绩,又能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通过评价能掌握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也能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在于对学生的作用影响,在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时,也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学校可以多开设一些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具有研究性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此外,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还能从中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使分析更为精确,在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最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强化。
(二)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需要
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是更多的人才,这也给人才提出了更多挑战和新要求,意味着要重视人才的专业化知识水平和创造能力;在重视人才的多元化素质的同时,也要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新时代,我国教育所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以此增强综合国力。而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能充分反映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情况,同时也可以用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招生学校要求。总之,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使人才强国战略得以最终实现。
(三)转变教师评价观念,提高业务水平的需要
以往的教育及评价方式均是以选拔为目的,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教学评价方式,教师也将考试作为导向,不重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也忽视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应以新课改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观为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将人本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等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基础,更重视挖掘学生的多种潜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对社会及人的同步发展价值取向做了进一步的明确,教师的评价观念也从本质上改变,重点强调通过教育帮助学生获得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从而促使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再根据反馈的信息来推动教学工作的进行。
五、实施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策略
(一)形成良好的评价制度环境
大力宣传先进教育评价理念,在全社会形成素质教育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及评价观,从而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公示、诚信、监督、申诉等制度进行完善,最终能形成全社会对教育评价及考试制度改革的共识,并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中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和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
(二)建立起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
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时应该注意将素质教育观、教育评价观以及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全部渗透到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去。认真听取多方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再进行反复沟通和研究,最终达成一致的意见,也就是总目标。要重视起评价内容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同时也要注重评价时间、空间上的多层次与多角度的有效结合。
(三)对综合素质的评价技术进行不断完善
依托于信息技术,对综合素质评价涉及的各项数据进行规范、整理、保存,并注重日常生活的观察、积累,以保证资料的完整。另外,还要从多角度、多渠道去获取评价信息。对于评价人员要进行评价内容、评价方法方面的培训。
六、参考文献
[1]吴熙龙《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及问题审视》[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年06期
关键词:中学英语;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方法途径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陷入被动境地,特别是对知识点的识记,过于注重语法考查,忽视学生英语兴趣及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听不懂、说不好、写不出已成为制约中学英语教育的主要难题。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将巩固和提升广大学生的基础知识,着力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应用技能,尤其是在口语交际上为运用英语夯实基础。
一、素质教育内涵及实施原则
素质教育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教育,不仅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从德智体等方面来全面提升。中学英语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就其学科特点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语言素质,主要是对英语知识,如词汇、语音、语法、语篇、修辞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二是综合素质,主要从英语学科能力层面上,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力、合作力、交际力、创造力及英语学科文化的运用。教育部提出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计划,对于英语课程改革方向进行了明确,尤其是在英语素质教育上,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要明确英语综合素质教育目标;二是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三是要强化终身学习,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在实施原则上强调三点。一要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组织及教学上,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创新,丰富课堂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二要坚持整体性,英语教学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掌握,更要从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协同,特别是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英语语言实践应用活动中突显词汇、语音、语法结构的整体性。三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从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学习习惯上,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
二、构建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思想,创新中学英语素质教育观念。思想指导行为,素质教育在中学英语中的应用,必然需要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并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转变观念,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摆正英语素质教育观,要从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对英语兴趣的激发,特别是在夯实英语基础中,要着力促进学生养成英语思维、英语表达、英语运用的习惯。同时,校正英语教学质量观,从关注成绩到注重英语人才的培养,不能将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作为衡量的标准,而是要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来进行强化训练,促进不同学生在不同层面上的全面发展。(2)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升素质教育质量。从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实践来看,创新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如对于选择题、改错题、判断题、填空题,可以通过小黑板、PPT课件等来进行辅助教学。在问题梳理上,要注重新旧知识的关联,特别对初中生更要从灵活多变的提问中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独立思考。在问题回答方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如制定学生回答、轮流回答、齐声回答、小组代表回答、自由抢答等,注重对课堂氛围的激活,强化学生的注意力。在教法创新上,可以渗透个别辅导法、分组教学法,针对学生层次性差异来因材施教;在情景教学法上,要注重对学生认知的分析,能够从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注重难易结合,在情景营造上借助于实物演示、角色扮演、问题探究及声像多媒体技术来渲染情境。另外,在英语阅读教学上,要注重英语朗读、诵读、精读、泛读模式的穿插,渗透循环记忆法,增强学生对英语知识、英语文化的理解。(3)优化课堂教学,构建综合评价。英语素质教育课堂的实施,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根据教材知识结构,从教学内容组织上优化听、说、读、写教学环节,注重问题情境的营造,突显知识的渗透,鼓励学生从交际与探究中习得。在教学内容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日常用语及口语化教学,形成学习英语的氛围。在教学评价上,要注重评价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初中阶段英语素质教育要关注师生关系的融洽,要强化“感情投资”,要善于运用激励手段,特别是从学生的表现上,积极、及时的肯定与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方法。同时,在阶段性评价中,要积极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强化学生的质疑、提问习惯,唤醒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体现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结束语
素质教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关键在于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特别是围绕素质教育目标,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突出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中学英语教学质量。另外,针对素质教育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英语教师要从自身素质和能力上,一方面要加大知识结构的拓宽,增强英语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经验交流,破解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张颖.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陕西教育,2007(12).
[2]谢元才.新形势下英语素质教育探讨[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6).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拓展素质教育内容
中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本文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都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在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新潜能,潜能是否能转化为显能,关键在于开发。因此,中学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注意开发每个学生创新的潜能。它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变式教学,尝试发现法、探究法,教法有新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热情。
2.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必须保护创造个性
首先,要珍惜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创造性人才爱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喜欢出“新点子”、提“怪”问题,喜欢解决挑战性的难题。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就要积极引导,不能只是表扬那些顺从、听话、会来事的学生,而要启发学生扩大想象。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作为一个重视创新教育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要认识到每个学生总有某些值得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将最终成为他事业成功的基础,并促使他在热爱的领域取得更多、更大的创造。
3.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实现创新设想的实际能力,其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创新思维形成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心理学研究揭示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要和培养与创新思维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这里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坚韧性、强烈的动机、热情、自信心。
二、改革中学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提高素质教育实效
对中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能以单纯的活动形式代替素质教育,中学生一天的时间大部分在学校度过,课堂教学又占其中的绝大部分,所以要想较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学课程和课堂围绕素质教育目标,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1.课程改革是推动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有力措施
(1)通过课程改革,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通过改革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通过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 课堂教学方法应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1)应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经验。如前苏联赞可夫的发展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德国根舍范例教学法,法国教育家弗雷内自治教学法等。
(2)注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课程内容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要想得到较好的实施,必须建立一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加强教师学历层次提高的进修工作
学历层次提高进修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进修使中学教师从德、智、体、美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中学素质教育的需要。
2.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基本功的训练除传统的“三字一话”(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和普通话),还应具备操作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的能力,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3.抓好骨干教师的培养
在我国中学现阶段的办学条件下,加强所有教师的培训工作是不可能的,可以通过抓好中学阶段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使骨干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整个中学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
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加强中学德育工作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作风等组成。
四、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升学考试和教育评价制度
1.中考制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其目的和任务并不是对学生进行定型化的塑造,而是要培养学生在今后社会的变化发展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塑性的素质。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考进行改革:
(1)改革考试的内容。
第一,突出考试的诊断和发展性功能,注重人文关怀;
第二,以新课程为标准,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第三,注重考试方式的多元化;
第四,适当减少平时考试次数。
(2)逐步取消中考。只有取消中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初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难的问题。
2.高考制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考是所有其它升学考试的导向,高考制度改革影响深远,对基础教育的巨大导向作用。现在的高考还是以升学为目的,考察不全面,极易在学生中引发普遍、严重的偏科现象,妨碍素质教育的实施。今后的高考制度改革应该注意:正确处理高考与高中教学的关系,在高中阶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高考内容应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的考查;可以举行每年两次高考的试点;录取方式可实施网上录取;提高命题技术,改进考试手段。
3.教育评价制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评价制度直接体现着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保证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关键在于教育者的素质。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育教师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较高体育素养、体育意识、身心健康的新型人才这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21世纪随着“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确立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中学体育教师的素养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以及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中学教育的新目标,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对体育教师的素养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为了培养新世纪的一代新人,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1 与时俱进,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教育观念的变革,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转变过去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和竞争体育观,树立把生理、心理、社会融为一体的多维的综合体育观。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彻底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以考试为中心,以成绩为目标的教育观,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诸育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作为唯一标准的观念,以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生理心理、个性专长等为标准综合全面的评价学生,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的建设者,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综合素质。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坚持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意义上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2 热爱教育,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尤其要加强个性与人格的修养。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坚强的意志, 稳定良好的情感以及浓厚广泛的兴趣, 都是跨世纪教师不可少有的重要心理品质。教师是道德的实践者与示范者。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厚实的专业基础和渊博的综合知识,还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对教育事业的来自灵魂深处的热爱。他应该热爱教育、关心学生、关注社会、关爱身边的人,具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能正确引导学生,传递着阳光和正能量,成为学生的楷模和表率。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相互攀比、追求享乐成为一种学生中一股不容忽视的不正之风,正在侵蚀和泯灭学生的理想和追求。体育教师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课堂里引导学生讨论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帮助学生辨是非,明善恶,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收获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未来社会理想和追求。
3 不断学习,完善教学技能,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体育教学要重视创设体育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联系。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信息技术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创设体育学习环境提供了许多便利。中学体育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为自己的教学目标服务,使学生在亲历其境的氛围中,拓宽视野、感悟体验、获取知识、激发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改变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科学性的教育方法,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培养创新精神和素质教育能力。
关键词:中学?摇体育教师?摇素质
近几年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融入体育教育,体育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师的教育理论亟待“创新”。因此,体育教师面对许多新的挑战:首先,随着中学体育选课、择师、评教机制的建立,部分专业教师将面临“改行”或“转业”。第二,由于“健康第一”思想的确立和教材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学教材的内涵得到扩展,教师就需要进行必要的“充电”。第三,由于中学俱乐部体制的建立,宽松、自主和快乐的教学形式成为中学体育教育的主流。这些都给中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促使体育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必将发生变化。因此,未来的体育教师将是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咨询者”和健身康体理念的“引导者”。为了充当合格的新角色,体育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于“体育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和“体育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的目标上。在中学体育教学的实践中,既是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以及人际关系的沟通者,又是中学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创新者。
一、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现状分析
近十几年来,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中学放松了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少数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改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弱化,为人师表的作用被削弱,受应试教育和单纯竞技体育的影响,教育观念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中学体育教育的要求。表现在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内容落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如过分强调“成才”教育而忽视了体育育人的作用。在知识结构与竞技能力方面,目前中学体育教师在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现代教育理论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和差距。如在专业素质方面,一些体育教师不注重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更新,忽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在教学方面治教不严,教学方法陈旧,学术视野不够,跟不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要求。综上所述,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1.言传身教是体育育人的核心素质
体育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学体育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需要。跨世纪人才要求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这是中学体育教师肩负的重任。只有自觉履行自己的使命、职责,才能热爱体育教育事业。
体育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又是他们品德的塑造者。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授课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在课后要经常与学生沟通,引导他们认真对待生活、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体育教师授众对象是学生、队员以及做裁判工作时的观众。在教学与训练中,不仅要精讲,而且还要做各种示范动作。教师的一举一动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都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形象越高大,影响也越深刻。
体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对体育教师应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仪表端庄、语言文雅、衣着整洁、作风正派;示范动作要准确优美;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
2.精博的知识技能素质是育人的基础
体育教师要完成教学、训练、科研任务,不仅要具备本学科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具备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体育教师对所用的知识、技法,不仅要广泛涉猎知其然,还应深入进去知其所以然。如体育科学知识是体育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水平越高,教师的层次也越高。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基础文化知识和体育科学知识共同构成,是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
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应掌握本专业内多项运动技术和多种学科的教育前沿理论,对自己所从事的专项技术和理论有较深的造诣和研究,能掌握所研究项目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是通过不断获取本学科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前沿,才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所发展和创新的。
3.综合教育能力是育人的关键素质
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教师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力量和直接实践者。因为,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又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水平。而对中学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有待重构,综合教育能力是中学教师开展体育素质教育的关键。笔者认为21世纪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思想品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与技能素质等综合素质。
三、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1.加强中学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塑造人们的心灵思想和品格的职责,教师的政治立场、观点、态度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学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中学体育教师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2.加强中学体育教师自身的知识素质培育
知识经济时代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知识的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知识的更新和完善的能力,是衡量中学体育教师重要条件之一。要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及时掌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体育保健学、运动营养学、健康教育学以及心身医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应用,特别是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从而达到高质量地完成体育教学科研创新任务,并应用于教学之中。
3.加强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素质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育方法的革新。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选择科学、合理的教材和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改变过去把学生当作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改革体育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因此,中学体育教师要通过广泛的学习和教育实践,认真钻研体育课程与教学方法,选择与完善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去粗取精,摸索出既适合自身特点,又具有科学性的教育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素质教育能力。
4.通过体育教育科学研究,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素养
现代化教学模式对中学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科专业有广泛的了解。体育科研对于促进中学体育教师知识的储蓄与提高至关重要。因此,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实践,再学习、研究、实践,牢固掌握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拓宽和更新自己研究领域,从而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科研素质。
5.加大中学体育教师再教育和培训力度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改进体育教师的教学教育水平是当前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应从两方面入手做好中学体育教师的在职教育培训,一是改善职前教育质量,提高未来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一是改善职后教育质量,提高中学在职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相关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十分注重中学体育教师的再教育质量。职前教育侧重于未来教师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而职后再教育则侧重于教师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人事部门不仅要严格审核中学体育教师的任职资格,更应加大在职中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途径与多方法的教育和培训。
参考文献
[1]教育素质课程简介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戴健.体育人才的素质要素及培养要点.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
[3]李祥.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1.
[4]杨明,孙全洪.论中学体育教师素质的构建.体育文化导刊,2004(6).
[5]夏冬生.新世纪体育教师能力结构新要求.辽宁体育科技,2002(6).
[6]赵运玲.对中国普通中学体育教师素质的探讨.天津商学院学报,1998(3).
一、应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实质是全面培养学生,让每个人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可采用异步教学的方法,使所有的学生能经常体验一份进步。①上课提问异步:上课提问的涉及面要广,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而不要总是让那么几个尖子生唱独角戏。②作业异步:语文作业的布置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设计和布置,使上等学生的潜力得到发展,又使下等学生也能抬级而上,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③教育进程异步: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超前,成绩差的允许慢些。总之,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展翅翱翔的天地。使他们有一种成功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教法改革中,教师要善于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操陶冶、思维训练等语文教学的任务熔于课堂教学之一炉,以便使45分钟的课堂教学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要把教知识与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尽早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素质。
二、改进考试方法
考试方法是否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如果考试不进行改革,以素质教育的方法对付应试教育的命题,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应试教育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种种弊端,语文教学中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是用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而是用在死记硬背以对付考试的重复训练中,学生由此步入了死读书、读死书的误区。要解决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考试方法。要将知识测试与能力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能力考查为核心,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命题应全面体现语文教学的素质观,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试,测试内容应涵盖知识记忆、理论分析、思想认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对文学作品片断的赏析、对语言材料的概括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等。总之,素质教育条件下的考试重在考能力、考素质,考试内容和方法既要符合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又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中学语文教师要学会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宣传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使他们能在家庭教育中正确教育子女,不以考分高低作为衡量子女学习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不在考分高低上对子女施加精神压力。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空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人才。
三、重视社会生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