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16: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绩效管理主要工作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成效
一、前言
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就是对自然界中地下水与地表水的部署和控制,从而实现除害兴利的效果。由于水利工程包含的内容繁多,其建设与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因此应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方面出发,对水利工程科学、合理的建设与管理,使水利工程的使用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前期准备工作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是水利工程得以有序建设的前提。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前期工作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四个方面的工作。但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建设单位的准备工作,本文笔者就建设单位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分析。
建设单位须及时办理水利工程建设手续以及对建设程序明确掌握。首先,建设单位应及时到相关部门报批建设手续,然后进行争取建设资金、招投标、财政审批等工作。只有各种建设手续的及时办理,才能为水利工程建设争取足够的时间。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枯水期的掌握非常关键,因此建设单位应将建设工程的时间控制在九月份左右。其次,只有明确掌握水利工程建设的程序,才能使工程建设有序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通常包括:争取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分析报告、施工图纸设计、施工准备、工程建设、准备生产、竣工决算、后期评价等程序。
三、召开会议
水利工程建设的会议召开为后期工程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召开会议的内容包括:工作协调、工作任务布置、准备工作汇报等,并对会议内容做好记录。水利工程建设之前,由建设单位组织召开关于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的工作部署情况的会议。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建设单位应与当地政府达成协议,并获得支持和认可,同时召开水利工程所在地的协调会议,此会议由政府主持,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工程概况以及相关需要协调、待解决问题的介绍和部署,并由水利工程建设所在地的政府将相关事宜以公告的形式公示于当地民众,让当地民众了解工程情况。如果在施工中与当地民众发生矛盾,应由政府出面协调解决。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每月需召开至少两次关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工作协调的会议,便于对参建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此类会议在协调参建方工作、解决外部矛盾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有效促进水利工程的建设。
四、水利工程建设过程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包括:进度计划、项目划分、工程测量和放样、现场记录。其中,进度计划的合理性是一个工程能否如期竣工的前提,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做好进度计划,以具体性、科学性、可操作性、针对性为基本原则,对工程进度计划进行不断的优化,并落实好进度计划;项目划分能够使工程项目内容更加清晰明确,使工程项目有序开展。根据投标工程量的具体工程顺序划分是较为简单的方法,不仅利于后期检查,而且方便核查与管理;工程测量与放样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评定施工质量、计算工程量的有力依据。工程测量与放样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水利工程整体的使用功能;现场记录是指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现场实录,包括工程设计、工程规范、工程规程、工程质量、工程安全等。特别是对隐蔽工程的记录是非常有必要的,应对其测量结果和地质编录进行细致记录,便于后期管理。
五、水利工程竣工验收
水利工程的竣工验收阶段是工程整体的收尾阶段,也是最关键阶段。在此阶段,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对水利工程质量的检测,对其中存在问题的部分,要求施工单位进行返工处理。除此之外,在竣工验收的过程中,监管部门应对工程从建设投资到该阶段的所有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做好总结,注意其中涉及数据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在整理竣工验收资料时,需要对多种资料分类放置,并做好目录,再分卷装订,对不同的资料分类进行管理,对同一类资料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以保证水利工程后期维护有据可查。
六、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主要工作成效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水利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了工作成效。在前期的规划阶段对水利工程建设内容和程序进行细致的划分,将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各项工作明确到各工程团队,有利于对水利工程整体进度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与管理。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涉及到了很多部T,包括当地政府、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在所有部门共同协作的情况下,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得到不断的提升,因此必须在工程会议召开的过程中,组织和协调好各方的利益,使各参建方将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作为共同的工作目标,以保证各参建方在赢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社会效益。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民生工程,要求水利工程各参建方熟练掌握工程项目建设内容,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做好相互之间的工作沟通。从前期的施工规划一直到后期竣工决算都应该使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因为只有不断提升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平,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进而为水利工程事业更好地服务,所以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质量是保证水利工程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是水利工程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兵.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成效问题研究: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为例[J].中华民居,2013(36):270.
(一)建立健全资产配置标准体系。资产配置标准是制定支出标准的基础和主要依据。目前亟需由财政部门制定的主要是业务用车标准、通用办公资产配置标准及部分专用资产配置标准。
1.业务用车配置标准。由于业务用车配置一直疏于管理,已成为各单位公车膨胀的重要因素。许多单位业务用车数量大大超过公务用车数量;不少单位把超过公务用车编制的车统统划到业务用车范围中,有关部门难以控制和监督。如果只管公务用车,不管业务用车,将难以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公车的数量和费用。要在科学界定业务用车范围的基础上,尽快制定部门和单位业务用车的标准和编制。配车标准可分为一般业务用车标准和特殊业务用车标准:一般业务用车标准建议参考一般公务用车标准执行,特殊业务车标准可根据实际需要,由各部门从严核定,并报财政部门备案同意。各部门业务用车的编制,建议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2.通用办公资产配置标准。通用办公资产主要包括办公设备和办公家具。配置标准包括单位价格标准和数量标准两个方面。单位价格标准可根据目前政府集中采购的平均价格确定;数量标准可以按每人占有数量或处(室)占有数量核定。个人用台式计算机、办公桌椅、文件柜标准建议按每人占有标准核定;公用台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和复印机等其他用办公资产,建议按处(室)占有标准核定。在具体标准的制定上可参考目前各部门的平均占有水平、实际工作需要以及国家财力等因素综合考虑。
3.专用资产配置标准。专用资产是指有关部门为满足专项业务需要而购置的资产,如一些科研设备、医疗卫生设备、进出境检测检疫设备等。对一般的专用资产的配置标准,建议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业务部门制定;对一些特殊的专用资产配置标准,可由相关业务部门制定,报财政部门备案。
4.配合有关部门搞好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等配置标准的修订。目前执行的办公用房标准是1999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但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单位并没有按照上述标准执行,也有一些单位反映上述标准不符合实际。公务用车配置标准在实际执行中也不规范,超标超编配车问题时有发生。财政部门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深入实际,抓紧修订有关标准。鉴于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和工作任务不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保障水平也不相同,因此建议由各级财政部门制定本级的资产配置标准。财政部制定中央级配置标准,但可抄送地方参考。
(二)完善工作流程和审核机制。研究完善财政部门内部预算审核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从实践情况看,做好资产配置预算的难点和关键是财政部门内部有关司(处)之间的职责分工和协调配合问题。鉴于中央部门2009年资产配置预算审核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对财政部内部审核流程作适当调整:各部门司和两个资产处同时对部门新增资产配置预算进行审核,由两个资产处提出分单位预算控制建议数,经会签预算司同意后送各部门司;各部门司在两个资产处提出的建议数内,对部门预算进行审核,如确因特殊情况需增加的,部门司需与两个资产处协商一致后再作调整。在预算执行环节,待编预算、追加预算及部门专项中涉及资产配置的,也应参照上述要求和流程进行审核。建议预算司及时对《中央部门预算管理工作规程》中相关内容作调整。同时,加强各部门各单位内部工作的协调配合。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编审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各单位在编报资产配置预算时,财务部门要充分征求资产部门的意见,资产部门要主动加强与财务部门的工作沟通,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三)研究开发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监管。开发建设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动态监管,是做好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重要基础。目前,财政部组织开发的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在中央部门和省级财政部门推广实施,并于今年在全国推广。系统的实施应严格按照横向“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纵向“中央—省—市—县—乡”的架构进行部署。原则上各级财政部门及主管部门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以该系统为标准版本,以保证资产管理信息的统一规范和通畅传输。系统实施涉及到硬件配置、网络布设、操作培训、软件应用等多个方面。当前,应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保障经费,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在“金财工程”统一框架下,实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其他系统的有机衔接,并保障资产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
(四)切实加强国有资产收入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管理薄弱是当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性质不同、情况各异,应区别对待、分类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要全部缴入国库,严格管理。对行政单位的出租出借收入应按照激励和约束并重的原则,先行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先上路,后规范”,待条件成熟后再纳入国库管理;对事业单位的出租出借收入要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建议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尽快出台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收入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单位上缴收入和未脱钩经济实体上缴收入管理办法。
(五)做好重点资产与大型资产的配置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量、种类繁多,在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的审核范围上,应突出重点,主要抓好重点资产和大项资产的配置,如房、地、车和大型设备(交通工具)的配置;对一般性的资产,由各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预算限额内自行掌握,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资产配置预算是一项新业务,应该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当前要首先抓好对房屋、土地、车辆和一定价值以上的大型设备的审核工作。
(六)加强监督,严肃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财政监督、财务检查等各方面的作用,加强对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工作的监督检查。在资产配置管理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财政部门批准的资产配置预算执行,未经批准的,一律不得配备购置;对预算执行中,因特殊需要,需追加预算并临时购置资产的,也应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经财政部门批准同意后,方可购置;对各部门未申报购置预算的资产,不得安排经费。建议强化审计部门、财政监督部门在资产配置预算监督检查方面的责任;进一步明确各地财政专员办对驻地中央基层预算单位资产配置实施财政监管的责任义务和实施方式。对违反上述规定购置资产的,应在审计和财务检查中作为重要问题查处;对有关单位超标、超编配置资产的,严肃查处,坚决纠正。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成效及经验
资产管理从生到死有3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即资产购置、资产使用和资产处置。在目前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尤以资产处置环节最为薄弱。
日前,财政部的《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受到了地方各级行政单位财务人员的高度关注,这恰是因其将焦点对准了国有资产的处置管理,并提出了诸多切实有效的加强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从“进口”到“出口”的全程管理。
资产处置环节薄弱
之所以要针对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专门出台该《办法》,主要是因为资产处置是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薄弱环节。
“资产购置和资产处置构成了国有资产管理的进口和出口,这两个环节更容易产生管理问题,也更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高级讲师刘用铨表示,相对而言,目前,我国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购置环节的制度相对比较健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早在2002年就出台了《政府采购法》,而且各地方在2006年后也针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出台了资产配置标准等一些具体的配套规定。
那么,为什么资产处置环节会成为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呢?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财务处处长任红梅表示,实际上,资产处置环节比较薄弱不仅体现在地方行政单位中,也体现在各层级行政事业单位中。不同于资金的直线型管理,资产的管理链条非常多,因为资产存在的状态就是非常分散的,分布在很多资产使用者手里。
很多时候,资产管理者根本见不到资产,即便是进行一次全面的资产清点都存在难度,更何况是进行资产处置。
江苏省工商局审计处处长朱昌兵表示,在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长期以来资产处置制度缺失或规定过于笼统,导致资产随意处置现象较为普遍。另外,资产管理涉及资产管理、财务和资产使用多个部门,由于部门配合不力,很容易出现资产账账、账实不符的情况,家底不清也给资产处置带来一定的难度。
任红梅还表示,以往的制度对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标准、程序、处置收入管理等规定得不够细致。对于什么样的资产需要进入处置环节没有确切的标准,对于处置需要履行的程序没有明确规定,对于处置后所获收入的管理缺乏相应的制度等,这些都是造成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环节相对比较薄弱的原因。
处置新规亮点较多
无论是业内专家,还是实务工作者,在通读该《办法》后都表示,这个《办法》不仅针对当前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中的难点出台了有针对性的措施,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任红梅表示,该《办法》对报损、报废等以往国有资产处置中模糊不清的问题进行了明确定义,非常有必要。这也让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者感到该《办法》非常清晰,很接地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朱昌兵表示,鉴于地方征地拆迁补偿不到位较为普遍的情况,该《办法》对涉及房屋征收的资产置换作出规定。虽然该规定在篇幅上仅短短一条,但其对维护地方行政单位的权益很有帮助。
另外,朱昌兵也表示,该《办法》中对上级单位向下级对口单位配发、调拨资产进行了限制,这是一项非常好的规定。这是因为,一方面,上级向下级单位配发的资产不一定是下级需要的,容易造成浪费;另一方面,该规定也能有效防止上级单位随意处置资产、提早更新资产所带来不必要的支出。
刘用铨认为,该《办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创新就是规定了“资产处置收入应当纳入公共预算管理,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有关规定上缴国库”。实际上,新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已经做出了类似的规定,但有一些地方在管理实践中没有严格做到“上缴国库”。
刘用铨介绍说,根据以前的办法,资产处置收入属于行政单位的其他收入,属于行政单位自有收入、可支配使用的财力,现在则属于政府非税收入,资产处置的收入在性质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且属于公共预算管理范畴。这样,一者将资产处置收入全部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体现了综合预算的理念;二者在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这四本预算体系中,明确了资产处置收入属于一般公共预算而非其他预算。
有力推进全程管理
若翻开一家行政单位的财务报表,你会发现,其中固定资产一栏数额庞大。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重资金轻资产的状况,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视和引导由来已久。
2006年,财政部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重点对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等进行了规范,其中对资产处置的部分仅作了框架性规定。
在此之后,财政部针对中央层面行政事业单位了《中央垂直管理系统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实施办法》,针对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处置出台了一系列的办法。这使得中央层面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除了2006年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外,针对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未有其他相关办法出台。日前的《办法》是对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重要补充和更新,也标志着我国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从资产购置到资产处置的全过程管理流程基本建成。
关键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档案管理环节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n案管理意识过于薄弱且管理方式极为陈旧落后
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实际发展状况观察论证,部分领导在思想上仍旧保守,在档案管理认知力度上极为薄弱,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价值等都未曾深入了解,同步状况下未能提供充足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再就是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方式十分落后,往往沿用纯手工整理方式,不管是在管理精准和安全性上,还是处理效率上,都难以得到全面性保障。
2.高校档案管理体制存在漏洞
诸多档案管理主体在实践经验上极度缺乏,不能高效地整合各类档案;高校在档案管理机构成员培训和考核上不够上心,导致这方面管理工作频繁出错,这一切结果都是因为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
3.档案管理主体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未能达标
如今我国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无法得到全面性提升,不免令日后档案管理工作遗留滞后危机。另外,诸多管理主体结构上存在不合理现象,成员年龄偏大且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
4.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效率有待提升
目前许多高校的档案管理仍旧停滞在建档和存档水平之上,而对实际应用和开发工作重视程度明显不高。
二、应对上述不良状况的具体策略
1.督促高校尽快转变理念,强化档案机构服务意识
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并投入合理数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现代专业化高校档案管理机构务必针对如今社会发展局势进行全方位分析,主动地为档案管理改革出谋划策,如利用多元化途径宣传推广档案管理工作,或是强化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执法和调控力度。而在管理方式上也要予以改变,努力实现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如此才会在提升档案管理实效的基础上,时刻维持档案信息应有的精准度和安全特性。
2.持续完善高校既有档案管理体制,制订详尽的档案归档计划
在沿用部门立卷制度的同时,完善档案移交接收工作体制,保证依照特定档案法和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充满协调和针对性的档案管理体制。保证定期针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培训,确保该类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最新档案管理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要诀,为今后档案管理和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做足准备工作。
3.强化高校档案管理职员整体素质,令档案管理质量得以保障
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等级层次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同时保留细致缜密的思维技能和娴熟的专业操作实力。为了顺利达成此类指标,各类高校要尽心竭力地针对自身档案管理人员开展多元化的培训改造活动,力求这部分职员的素养得以大幅度提升。
4.透过各类路径开发档案应用价值,令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长久化发展
为了令高校档案利用效率得以有效提升,需要预先针对档案不同阶段的应用目标进行明确化认证,即结合学校中心工作开发多元化的档案服务项目,提升档案的陈列和展览服务实效。为了令档案管理工作得到切实意义上的创新改造,首先就必须了解完善档案工作网络体系的现实意义,即针对档案管理信息化改革进程进行有机推动,因为创新可以令高校档案管理获得更为长久化的发展机遇。因此,日后必须针对各类创新人才进行科学化培养和吸纳。
综上所述,高校必须在全面贯彻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指标的基础上,融入更多高端的技术和创新思维要素,使得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模式尽量和时代接轨。久而久之,将为广大高校师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服务,进一步提升该类群体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最终为高校教育和竞争实力系统化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研流动岗位人员 聘用管理 主要问题
虽然科研项目聘用非固定编制人员的情况早已有之,但是,大规模聘用科研流动岗位人员(科研助理),却是在2009年2月,国家出台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大举措,即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财[2009]97号文件)之后。就是在这一年,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科研项目聘用大学毕业生4017名,2010年前9个月聘用3826名大学毕业生,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就业。这一举措同时促进了科研项目的研究速度,加快了科研项目的完成与结题,同时加速了高等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特别是高等学校科研队伍建设的改革。伴随这项改革的推进,一个全新的名词——“科研流动岗位人员”应运而生,以下简称“科研流动岗”。
以武汉大学为例,2009年,学校本部聘用了200多名科研流动岗位人员;2010年前10个月共聘用了120多名科研流动岗位人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科研流动岗位两年的聘用人数均达到或接近学校当年选聘新教师的总和。这些人员的来源与层次可以用如下特点及数据来表达:科研流动岗位人员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体,往届及已有工作经历的人员较少;本校毕业生只占五分之三,不少人来自其他高校;以本科毕业生为主体,硕士和博士约占五分之二;以项目研究人员为主体,实验与测试岗位及行政秘书类岗位等辅助人员约占五分之二。
“科研流动岗位人员”这一新生事物出现两年来,科研队伍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用人制度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有一些值得总结的经验,也有一些值得探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实践体会与研究心得,本文特就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做一些初浅的探究。
一、认识问题
在2009年的计划里,我校准备聘用500名科研流动岗位人员,2010年也准备聘用300人。实际聘用人数虽达到三位数,但是未能实现预定的目标,出现了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
今年上半年我们做了一个调查,显示出以下几个重要信息:
从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来看,主动选择科研流动岗位的比例很小,以找不到理想的就业岗位或很想有一次在我校工作的经历或很想通过科研流动岗位转聘到我校固定岗位的人较多。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对科研流动岗位有着不同的取舍,就业相对较难专业的毕业生,选择科研流动岗位者相对多一些。毕业生选择科研流动岗位的倾向性,存在着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还是主要的。
从用人单位及项目负责人的思想和行动来看,全校各单位很不平衡。通过“科研流动岗”的聘用分布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不平衡,不同学科、不同学院、不同的项目负责人,对聘用“科研流动岗”的看法和行动大相径庭。理工科相对较多,人文社会科学很少;同一个学部的不同学院,也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学院十分积极,除了科研项目聘用人员,还从事业费中拿出款项,支持聘用科研流动岗位人员;个别项目负责人特别重视,有两个教授,每个人都聘用了将近10名科研流动岗位人员。
不同学科科研经费的大小确实差别巨大,工学、信息科学和部分理科项目的经费非常大,一般项目也有几十万元,重大项目的经费有的达到几千万元,个别项目的经费甚至上亿元;而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经费一般较少,8万元以上的项目就算比较大的了,几十万元的项目就不多了,几百万元的项目更是寥若晨星。人文社科项目和理、工、医及信息学科的项目经费大小,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这是客观方面的原因。
项目负责人的主观原因也是客观存在的。一些教师的项目并不少,经费也不少,与他合作的教师也少,但他愿意自己一个人干着,就是不愿意找人来帮忙,根本就没有打算聘用科研流动岗位人员,顶多在外面找几个民工帮他做一点劳务型的事情。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毕业生不熟悉工作,担心科研流动岗位人员帮他干不了多少事,还要给他发工资、买社保,觉得划不来。 转贴于
也有一些项目负责人从科研流动岗位人员的聘用实践中,尝到了甜头。若干位教授欣喜地说,科研流动岗位人员中的本科毕业生或硕士把他急需做的测试工作、采集实验数据工作很快做完了,加速了科研项目的进展或结题;还有一些硕士、博士毕业生给他们带来了不同学校的思想,碰撞出了新的思想火花,找到了研究项目的新思路;更多的情况则是,科研流动岗位人员的加盟,扩大了他们的团队,加速了科研项目的进程。这些项目专家均对科研流动岗位人员和科研流动岗位制度充满了赞许。
二、待遇问题
科研流动岗位人员是流动的,不是长期固定的。这样的用人方式,在当前的年代,并不被广大的大学毕业生所青睐。如此一来,问题就产生了——科研流动岗位人员从哪里来?怎么吸引优秀人才参加流动性质的科研工作?即使聘来了科研流动岗位人员,又怎么样让他们愿意伴随着科研项目的进行与结题?这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科研流动岗位人员愿意按照聘用合同的约定完成任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即成就感和待遇。他们追求研究工作的经历和成功经验,他们也希望获得良好的待遇及社会保障。
在我校聘用科研流动岗位人员的实践中,给予了科研流动岗位人员和同期聘用的相应层次事业编制人员几乎同等的待遇,个别待遇比如学校房贴待遇是编制人员都没有享受的,科研流动岗位人员的感觉就很好。这样的思路,是有利于流动型科研队伍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我校为此制订了专门的制度。当然,也有部分项目负责人给科研流动岗位人员的待遇相对差一些,需要学校进一步地干预。
三、法律与政策问题
按照高校人事部门工作人员的设想,“科研流动岗”顾名思义应当理解成流动岗位,流动应当成为其本质属性。也就是说,这种岗位和这种岗位上的从业人员,是一定要流动的,流动岗位不能直接变成固定岗位,流动岗位上的人员不能直接变为固定人员。“科研流动岗”的定位是流动,是固定岗位和固定岗位人员的重要补充,是科研队伍建设和科研队伍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要求。
但是,在“科研流动岗”的聘用工作中,如何运用好已经实行了三年的《劳动合同法》,使之与岗位和人员流动的本质要求相一致,却成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关键词:科研流动岗位人员 聘用管理 主要问题
虽然科研项目聘用非固定编制人员的情况早已有之,但是,大规模聘用科研流动岗位人员(科研助理),却是在2009年2月,国家出台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大举措,即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财[2009]97号文件)之后。就是在这一年,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科研项目聘用大学毕业生4017名,2010年前9个月聘用3826名大学毕业生,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就业。这一举措同时促进了科研项目的研究速度,加快了科研项目的完成与结题,同时加速了高等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特别是高等学校科研队伍建设的改革。伴随这项改革的推进,一个全新的名词——“科研流动岗位人员”应运而生,以下简称“科研流动岗”。
以武汉大学为例,2009年,学校本部聘用了200多名科研流动岗位人员;2010年前10个月共聘用了120多名科研流动岗位人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科研流动岗位两年的聘用人数均达到或接近学校当年选聘新教师的总和。这些人员的来源与层次可以用如下特点及数据来表达:科研流动岗位人员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体,往届及已有工作经历的人员较少;本校毕业生只占五分之三,不少人来自其他高校;以本科毕业生为主体,硕士和博士约占五分之二;以项目研究人员为主体,实验与测试岗位及行政秘书类岗位等辅助人员约占五分之二。
“科研流动岗位人员”这一新生事物出现两年来,科研队伍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用人制度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有一些值得总结的经验,也有一些值得探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实践体会与研究心得,本文特就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做一些初浅的探究。
一、认识问题
在2009年的计划里,我校准备聘用500名科研流动岗位人员,2010年也准备聘用300人。实际聘用人数虽达到三位数,但是未能实现预定的目标,出现了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
今年上半年我们做了一个调查,显示出以下几个重要信息:
从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来看,主动选择科研流动岗位的比例很小,以找不到理想的就业岗位或很想有一次在我校工作的经历或很想通过科研流动岗位转聘到我校固定岗位的人较多。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对科研流动岗位有着不同的取舍,就业相对较难专业的毕业生,选择科研流动岗位者相对多一些。毕业生选择科研流动岗位的倾向性,存在着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还是主要的。
从用人单位及项目负责人的思想和行动来看,全校各单位很不平衡。通过“科研流动岗”的聘用分布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不平衡,不同学科、不同学院、不同的项目负责人,对聘用“科研流动岗”的看法和行动大相径庭。理工科相对较多,人文社会科学很少;同一个学部的不同学院,也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学院十分积极,除了科研项目聘用人员,还从事业费中拿出款项,支持聘用科研流动岗位人员;个别项目负责人特别重视,有两个教授,每个人都聘用了将近10名科研流动岗位人员。
不同学科科研经费的大小确实差别巨大,工学、信息科学和部分理科项目的经费非常大,一般项目也有几十万元,重大项目的经费有的达到几千万元,个别项目的经费甚至上亿元;而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经费一般较少,8万元以上的项目就算比较大的了,几十万元的项目就不多了,几百万元的项目更是寥若晨星。人文社科项目和理、工、医及信息学科的项目经费大小,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这是客观方面的原因。
项目负责人的主观原因也是客观存在的。一些教师的项目并不少,经费也不少,与他合作的教师也少,但他愿意自己一个人干着,就是不愿意找人来帮忙,根本就没有打算聘用科研流动岗位人员,顶多在外面找几个民工帮他做一点劳务型的事情。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毕业生不熟悉工作,担心科研流动岗位人员帮他干不了多少事,还要给他发工资、买社保,觉得划不来。
也有一些项目负责人从科研流动岗位人员的聘用实践中,尝到了甜头。若干位教授欣喜地说,科研流动岗位人员中的本科毕业生或硕士把他急需做的测试工作、采集实验数据工作很快做完了,加速了科研项目的进展或结题;还有一些硕士、博士毕业生给他们带来了不同学校的思想,碰撞出了新的思想火花,找到了研究项目的新思路;更多的情况则是,科研流动岗位人员的加盟,扩大了他们的团队,加速了科研项目的进程。这些项目专家均对科研流动岗位人员和科研流动岗位制度充满了赞许。
二、待遇问题
科研流动岗位人员是流动的,不是长期固定的。这样的用人方式,在当前的年代,并不被广大的大学毕业生所青睐。如此一来,问题就产生了——科研流动岗位人员从哪里来?怎么吸引优秀人才参加流动性质的科研工作?即使聘来了科研流动岗位人员,又怎么样让他们愿意伴随着科研项目的进行与结题?这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科研流动岗位人员愿意按照聘用合同的约定完成任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即成就感和待遇。他们追求研究工作的经历和成功经验,他们也希望获得良好的待遇及社会保障。
在我校聘用科研流动岗位人员的实践中,给予了科研流动岗位人员和同期聘用的相应层次事业编制人员几乎同等的待遇,个别待遇比如学校房贴待遇是编制人员都没有享受的,科研流动岗位人员的感觉就很好。这样的思路,是有利于流动型科研队伍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我校为此制订了专门的制度。当然,也有部分项目负责人给科研流动岗位人员的待遇相对差一些,需要学校进一步地干预。
三、法律与政策问题
按照高校人事部门工作人员的设想,“科研流动岗”顾名思义应当理解成流动岗位,流动应当成为其本质属性。也就是说,这种岗位和这种岗位上的从业人员,是一定要流动的,流动岗位不能直接变成固定岗位,流动岗位上的人员不能直接变为固定人员。“科研流动岗”的定位是流动,是固定岗位和固定岗位人员的重要补充,是科研队伍建设和科研队伍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要求。
但是,在“科研流动岗”的聘用工作中,如何运用好已经实行了三年的《劳动合同法》,使之与岗位和人员流动的本质要求相一致,却成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关键词】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如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就是绩效管理,在企业中,各项资源都要被充分的利用起来,电力企业要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目前来看,企业中的绩效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实施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方式成为企业在市场中的主要竞争要素,我国的电力企业绩效管理在不同时期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例如从“注重生产安全”到“兼顾财务效益与行业领先的双重管理”、“法人资本金评价”和“国资委主导下的国有电力企业绩效”、“市场化的绩效管理”等不同阶段的实施历程,当前,企业绩效管理的效果仍不明显,以致电力企业的效益较低,在电力行业中,这种管理方式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在电力企业的内部,内部管理机制以及管理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为了提升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就迫切需要提升绩效管理的水平。
一、绩效管理的相关内容
1.绩效管理的概念。绩效管理就是指企业中对各级的领导管理者和员工进行绩效的考核,将考核的结果作为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评价依据,因此,企业要有效的利用绩效结果,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评价,随着考核结果的增多,绩效考核的目标的也要随着提升,在整个的绩效考核工作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企业组织管理者与员工的共同参与,在考核的过程中,需要对员工进行绩效辅导,在沟通的过程中,要依据绩效考核制定的计划进行,绩效管理的过程是通过使用有效手段来实现企业中的组织、部门以及个人绩效的提升,绩效管理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制定完善的绩效计划;而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就是绩效辅导沟通工作的开展;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就是绩效考核评价,在这些关键的环节上,对绩效管理的工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2.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在电力企业中,实施绩效管理工作有利于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的经营效益有所了解,使得企业员工能够准确、有效的了解到企业的未来发展的期望,企业可以通过员工对企业的期望而做出调整,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办法,并通过企业中的各种途径实现企业管理工作中制定的目标;绩效管理可以对企业的管理目标进行分解,分阶段逐步实施,以便员工的工作顺利实施,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员工的服务意识有所提高,同时也增加了客户的满意程度,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绩效管理能够改善员工的绩效状况,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在实际的管理中,绩效管理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加强了员工在企业管理者的沟通,使得员工在工作中逐渐发现不足之处,从而在企业中能够发挥出其有效的工作能力。
3.绩效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绩效管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这种原则有利于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工作的开展,该项原则突出了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长远的发展;坚持约束与激励的结合,企业理者与员工的薪金与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绩效管理能够提升管理者和员工的业绩与薪酬,企业的效益也会随着增长;坚持效率、公平原则,这种原则有利于企业的经营效益的合理调控;鼓励先进的原则,这种原则要求考核标准要实施分类评级的方法进行企业绩效的考核;“三位一体”的考核管理,实现薪酬分配、业绩考核、绩效管理的一体化实行。
4.绩效管理的优势。绩效管理能够提供可靠的信息,以支持企业对管理者和员工的管理,从而对企业中的晋升、按劳分配等工作作出相应的调整,这种管理方式使得企业中的管理者和员工有了更多的机会来施展其工作能力,能够促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与调整,这样管理者与员工有机会通过制定计划来克服在工作绩效管理过程中所揭示出来的那些低效率行为;工作绩效评价可以激励员工的行为,同时可以约束和监督员工的行为,并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决策的信息和数据。
二、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1.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文化有所缺失。电力企业还未完全的发展到市场化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的市场缺少绩效文化的缺失,导致市场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在电力企业中,大部分管理者和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思想认识不充分,其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的管理观念中,而在企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绩效管理是其核心的工作,这种管理方式与电力企业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二者在管理对象、范围、工作重心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而在实施绩效管理时,一些管理者和员工对这种方式并不能完全的理解,在对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认识上仍有所欠缺,因此,在企业中没有形成有效的绩效文化。绩效管理关系到企业中的战略管理、日常管理等工作,通过制定战略目标,对其进行分解,引导员工的工作行为,绩效管理有利于企业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而绩效沟通可以帮助员工改进绩效,对于电力企业的员工来说,健康的绩效文化还未完全形成,企业中的良好文化氛围也为完全形成。
2.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定位仍需要进一步明确。一些电力企业中实施了绩效管理工作,但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定位还不清晰,企业中的相关部门和员工在完成工作任务后,才开始对被其进行业绩的考核与评价,这种考核结果不利于企业的动态发展,绩效管理定位在工作的结果上,不能够全面的衡量员工的绩效,这种绩效管理方式使得员工难以及时发现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这种只注重结果的考核使员工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员工绩效、部门绩效和企业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
3.电力企业绩效管理体系还不健全,还不够完整。电力企业中的绩效管理制度相对比较独立,缺乏系统性,而且企业中的一些制度的相关规定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企业制度缺乏实用性,而绩效管理的实施范围仅仅局限于企业中的生产人员,但对于企业中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说,绩效管理体系对他们的约束并不大,一些企业中的考核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对安全生产、质量目标的考核,对于企业中的员工来说,对他们的考核并不全面,加之绩效考核的执行力力度不够,在电力企业中还没有全部的落实,电力企业的考核主要用于对员工的奖惩,这种考核形式很单一,总体看来,电力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
4.电力企业的绩效管理在实施上处于弱势。绩效管理的实施基础还不够完善,现代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将组织的各项职能有效的分解到各个部门和岗位,明确岗位工作职责,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就是建立在科学的工作分析基础上,但一些电力企业缺乏科学的工作分析,企业编制的工作标准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
5.电力企业缺乏科学的绩效管理办法。一些电力企业在合理的绩效目标和绩效标准的制定上还不明确,绩效管理办法不够科学,缺乏有效的依据来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仍比较低,电力企业在人事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一些管理者的素质较低,整体素质仍需提高,管理者对绩效管理认识模糊不清,在操作上欠缺技能和知识,在考核过程中欠缺责任心。
三、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对策
1.电力企业要建立绩效管理的长效机制,实施企业管理文化。在电力企业中,要推行绩效管理机制,就要在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绩效管理需要在一个好的企业管理环境中开展,企业文化可以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要推进绩效管理与企业文化,就要让员工认同绩效管理的工作模式,通过绩效管理来加强团队合作和全体员工的有效沟通。
2.电力企业要建立健全的绩效管理体系。电力企业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条件和现状,建立健全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部门与员工三个方面,无在哪方面,都要明确其绩效领域的角色,结合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来进行有效的管理。
3.电力企业要采取适合的绩效评价办法。绩效管理的评价方法要根据电力企业的发展战略来实施,需要考虑到企业的绩效理念,针对企业中的不同对象来采取相应的绩效评价方法。
4.电力企业要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电力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要有效实施,就要建立一个机构,从而保证绩效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在企业中,绩效管理工作要有专门的管理者来负责,企业的整个绩效管理工作需要管理来组织、协调和监督,以为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提供支持工作。
5.电力企业要要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在整个绩效管理体系的运行中,承担起重要的工作责任,管理人员有责任帮助员工提升绩效,辅助员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要实施绩效管理,就要依赖于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从而提高管理效能,电力企业要运用创新性的管理方式,电力企业对绩效管理要有清楚的认识,在企业中开展,绩效文化的宣传,营造科学的文化氛围,这样才会提升电力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电力企业在实施绩效管理上要以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要增强企业的实用绩效执行力,电力企业应应该建立完整有效、科学实用的绩效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绩效管理的制度,使之规范化,实施绩效管理前要依据绩效管理的原则,建立企业的自我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融入日常管理活动,促进电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红梅,严宗光.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有效性探析[J].商业文化.2010(04).
[2]白玲.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02).
【关键词】绩效管理;实施原则;实施现状
公正、客观、及时地实施评估是企业激励员工的主要手段,但是如何才能准确、客观、及时地实施评估是大多数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这也决定着企业的目标能否有效实现。绩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准确地实施评估,最终完成企业目标[1]。但是目前企业的绩效管理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转情况,这也是当前企业管理中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绩效管理概述
1 绩效管理的作用
绩效管理是企业为达到企业目标而持续开展的沟通管理行为,这种行为能够推动形成企业预期的目标和收益,并推动企业和个人形成有利于目标和收益形成的行为。开展绩效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职工明确的自身责任,按照期望实现任务目标和任务量。随着绩效管理标准化的实施,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工作开始转向以绩效管理为主。
2 绩效管理的实施原则
绩效管理是企业考核的主要机制,以企业职工为主要考核对象,采用科学的考核方法,评估企业职工的工作情况及履职情况,最后将考核结果反馈给企业职工。
3 明确化和公开化原则
企业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有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包括考核指标、考核程序、考核结果评估等,所有的绩效管理工作都应该按照这个标准来进行,防止制度的随意化。另外,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应该像企业职工公开,这样才能帮助企业职工明确自己的责任,增加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可信度,对企业绩效管理工作保持正确的态度[2]。
4 反馈原则
随着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必然会产生企业职工的绩效考核结果,为此,企业要将这些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给企业职工个人,并对考核结果做详细的阐述。在肯定企业职工成绩时要指出其中的不足,便于企业职工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提升自己,这也是反馈绩效考核结果的最终目的[3]。
5 客观考核与差别考核的原则
在企业绩效管理工作中,绩效考核的标准应该是有明确的规定的,根据相关的明确规定进行绩效考核,考核过程中应该避免掺杂主观色彩。其次是综合分析被考核者及绩效考核标准之间的异同,避免考核者个人之间的综合分析。其考核标准应该具有明确的等级区分,充分体现不同的考核结果对企业职工工资、晋升等方面的差别影响,保证考核的刺激性,激发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上进心[4]。
6 可靠性与正确性原则
绩效管理工作的可靠性即是绩效管理工作的可信度,可信度较高的绩效管理工作可以保证绩效考核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可以保证企业职工的工作能力、工作结果等相关信息的稳定性和一致性[5]。
二、目前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绩效管理工作开始不断被应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并且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绩效管理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价值及对企业职工的激烈作用开始被逐渐认同。在这种背景下,大多数企业都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办法,实现了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改善,实现了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但是仍有一些企业对绩效管理的核心和实质的理解存在偏差,无法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绩效管理仅仅是企业职工考核的一种手段。例如新疆广电网络巴州分公司是巴州地区最大的广电网络公司,其绩效管理工作开展较早,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标准不明确等等。客观来讲,绩效管理在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为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必须充分探讨企业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并探讨解决办法。
三、企业绩效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1 绩效管理内容狭窄
目前有些企业的领导者仅仅将企业的绩效管理定性为企业的绩效考核,希望通过绩效考核实现对企业职工的约束,仅仅将绩效考核作为一种约束手段,并没有把绩效管理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忽略了绩效管理的根本作用。在这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别:首先从着眼点来说,绩效管理强调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如管理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指挥、管理协调和管理调控实现对企业及其职工的综合管理,提高企业及职工的业绩,最终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绩效考核则强调的是事后评价,其强调的是上级对下级的控制[6]。其次是从内容上来说,绩效管理包含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计划的指导实施,绩效考核的反馈,绩效考核的个人汇报四个环节。绩效考核仅仅是绩效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方面,其涵盖面相对较小。
2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备
由于企业目标实现的驱动力的间接性,造成企业部门工作内容无法完全量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备带来的后果就是绩效管理技术的匮乏,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企业绩效管理指标的设立。造成在实际工作中用一些模糊、无准确定义的绩效考核体系及考核指标进行企业职工的考核,致使考核者无法正确的进行考核指导和考核评估,最终致使企业绩效考核工作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例如巴州分公司的绩效管理工作,其绩效管理工作就存在着诸多问题,其考核指标的搜集和完善存在一定偏差,无法实现考核指标与公司战略目标之间的有效承接。另外,绩效考核指标之间缺乏相互的逻辑支持,造成公司战略解决无法诠释,致使企业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指标缺乏内在关联性。
3 缺乏有效的指导机制
在企业绩效管理工作中,绩效计划的指导实施,绩效考核的反馈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在目前的企业绩效管理工作中指导和反馈机制的缺失则是常见的问题。目前大多数企业的领导者对企业职工的评价往往以考核标准为主要参考。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企业领导和企业职工之间的绩效沟通不足,导致双方对企业实现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以新疆广电网络巴州分公司为例,由于公司领导者和企业职工之间的偏差,致使企业职工在对客户进行服务时,无法真正理解客户的需求,造成企业目标实现的困难,在某种程度上还会诱发领导者与企业职工之间的冲突。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由于企业领导者素质差别,其对企业职工工作的指导工作也是有所差别[7]。
四 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1 制定完善的绩效管理计划
绩效管理计划是企业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的前提条件,也是其基本条件。因此企业在制定绩效管理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战略目标,遵循企业的宗旨和目标,符合企业文化要求,同时做好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之间的沟通。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的绩效管理化,制定符合标准的绩效考核指标。在绩效管理的工作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区别对待,对企业职工进行合理的引导,提高绩效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进而提高企业职工的满意度和工作效率,进而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
2 健全绩效考核指标
由于绩效考核指标不健全,致使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健全绩效考核指标,要将相关的经济指标和与企业经营发展活动先关的指标均纳入其中,例如企业的福利制度,团队建设意见,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创新精神奖励办法等。健全绩效考核指标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绩效管理工作、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经济建设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就目前来说,多数企业职工对绩效管理还存在偏见,认为绩效管理仅是绩效考核,是对自己的监督,是要克扣自己的劳动所得。事实上,绩效考核仅是绩效管理工作的一个方面,其最终目的也是实现对企业职工的激励,促进两者的双赢。因此,在健全绩效考核标准时也需要获得企业职工的支持,实现与企业职工之间的良性沟通,最终完成绩效考核指标的工作。
3 建立有效的指导沟通机制
有效的指导沟通机制是实现绩效管理目标的重要环节,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计划的指导实施,绩效考核的反馈,绩效考核的个人汇报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有效的指导沟通机制作保障。在绩效考核完成后,应该把考评结果反馈给企业职工,帮助企业职工查找问题,分析问题,以求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的业绩。从根本上来讲,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指导沟通的过程,其指导沟通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企业职工树立这样一种思想:实施绩效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帮助职工提高自己的绩效,绩效考核仅是一种管理手段,并不是最终的目的。
总结
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常用的管理手段,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为此必须做好其管理和监督工作。企业在进行绩效管理工作时,要根据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来进行,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以求从根本上激发企业职工的活力,增强企业职工的创造性,最终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余志强.国有企业绩效管理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J].科技与企业,2013(20):22-22.
[2]程美玲.浅谈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现代经济信息 2014(23):29-32.
[3]吕素芳.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2):39-42.
[4]侯金燕.企业绩效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东方企业文化,2012(27):21-23.
[5]马小丽.企业在绩效管理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及解决方案(下) [J].人事天地,2013(28)::102-105.
[6]马小丽.企业在绩效管理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及解决方案(上) [J].人事天地,2013(34):99-101.
[7]栾京,朱丹.中国国有企业绩效体系现存问题分析及改进途径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3(18):69-72.
为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应主动加强内部管理工作,而企业绩效管理工作做为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重点加强,然而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我国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较为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1我国中小企业及相关人员对绩效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开展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科学管理企业的意识还很差。所谓绩效管理是指企业各级领导者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对各级部门和员工进行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实施、绩效考评评价、绩效反馈面谈、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组织和个人绩效。论文百事通系统规范化地搞好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第一有利于组织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落实和年、季、月度各项生产经营目标的完成;第二促进企业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的优化,在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提高各岗位工工作效率,节能降耗,争创利润方面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有利于职工队伍的优化,使企业能够及时发现优秀人才和鞭策绩效低下的员工,最终促进组织和个人业绩的提升。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应更多地依靠加强企业的科学管理工作获得市场竞争优势,通过开展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工作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公司创利能力。绩效管理工作做为现代企业管理中常用的一项法宝利器,各级企业管理人员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偏重生产、注重短期利润、轻管理的做法无异于空中筑楼,长期下去,企业发展将会后期无力,最终被市场淘汰。
1.2大部份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工作涵盖面不足,因各种原因仅涉及了其中的某一两项工作,其中最常见的是仅涉及到人力薪酬管理或将绩效考核误认为就是绩效管理,以上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其实绩效管理工作做为企业一项跨时期、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管理工作,涉及到公司每一个系统,所涵盖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从时间跨度上来讲覆盖了公司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以及年、季、月生产经营计划,班组的周工作计划等;从过程上来讲涉及到企业生产所用主要原辅材料的供应、生产组织控制、产品销售及售后的服务控制,甚至向前可延伸至对上游供户的调研以及向后延伸至对下游市场和用户的调研;从绩效管理涵盖的内容上来讲也包括了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党政后勤管理、营销系统的管理等,涉及到公司每一个管理系统。将绩效考核误认为就是绩效管理则是对绩效管理环节认识上的不足,完整的绩效管理应包括有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辅导实施、绩效考评评价、绩效反馈面谈和绩效目标提升四个环节,并且是一个持续循环过程,其中绩效计划制定是绩效管理的基础环节,绩效辅导实施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绩效考核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绩效反馈面谈和绩效目标提升则是整个绩效管理工作的关键,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最终服务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促使企业又稳又快发展。
1.3大部份中小企业存在绩效管理团队作用发挥和利用不足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
一、参与绩效管理工作的人员不足,力量薄弱;第
二、绩效管理工作整体规划不科学,工作量部门间分配不匀,主要组织部门工作量过大,相关部门则无所事事;第
三、在绩效考核评价环节上,部分人好人主义思想严重,奖多罚少搞平均,怕得罪人,推委扯皮现象较重;第
四、参与绩效管理工作的人员对分管工作不甚了解,或者敷衍了事,执行力不强。
企业绩效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管理工作,工作所涉及的部门之广、涵盖的内容之多,工作量之大堪称各项管理工作之首,需要充分调动企业每一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取得成效,尤其是主要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作用必需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绩效管理领导组织机构不明,主要组织部门对工作组织落实不力,绩效管理职责分配不清,部门间协调配合不好,相关人员工作执行力不强,绩效管理团队作用发挥不好和利用不足只会造成企业绩效管理工作徒有虚名,或者半途而废。新晨
1.4其他方面的一些不足。例如过多地依赖专业管理机构,迷信崇拜某一位管理大师;不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死搬硬套某一种绩效管理模式,强行运用某一种绩效考核工具;不切实际地过高设定管理目标;在绩效考核中强行量化定性指标,超过员工承受力地大力度考核,以至于造成人员流动,考核结果无法执行等。这一些不足对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均是非常不利的,急需改进。
2加强内部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结合市场对现代中小企业的更高管理要求,我国中小企业应在大力扩展生产规模的同时,主动积极地加强企业内部绩效管理工作,企业相关管理者应及时转变管理理念,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并以此为重要抓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对策:
2.1强化企业绩效管理意识,充分调动每一位职工的绩效管理工作积极性,使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搞好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尤其是企业最高管理者要将绩效管理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好。
关键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问题;解决
国内在1990年以后就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理论引入到企业发展和管理的过程中,并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和影响力,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依据实践经验不断实施研究,从而依据问题设定解决方案,以此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的水平,优化企业的工作态度和文化内涵,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本文主要是针对人力在寺院绩效管理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基本含义和理论
1.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含义
国内市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基本定义主要是指沟通过程的持续发展,绩效管理在企业正常运行的过程中,职员和管理人员达成一定的协议,促使绩效管理可以有效的发展和实施,以此将今后的工作明确化,并且为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层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在理论发生的初阶阶段,绩效考核和评价工作是没有明确规定的,通过实践案例的不断的研究,对相应的理论已经有了相应的展示,有的研究学者提出,人力资源绩效评价工作是单一的、独立的、安静的,但却与管理相连,并促使管理工作有效的发展,因此两者又有一定的关系。绩效管理工作主要分为三层,组织层面、部门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组织层面主要包括组织成功的含义、影响的因素以及将成功的因素进行量化。部门层面主要包含部门在组织成功中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关键绩效指标。个人层面主要包含定义、影响因素以及个人层面的关键绩效指标。
2.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理论分析
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观念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研究专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其中包括绩效管理和企业的相应文化以及发展目标等。从基础理论来看,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一个依据科学实施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将工作进行分层,包括绩效交流、计划和目标设定以及判断等多种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对于企业处于发展阶段来说,管理方式和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联系,绩效管理可以展示出企业管理的方式,还可以调和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工作方案。在1980年开始,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式,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和企业家的关注,并且也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种管理工作中,以此成为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社会中。知识资本逐渐成为当前企业竞争的主要原因。优质的企业要引导职员建立不求回报的工作精神,以此将企业发展放在最前端,从而实现共同的价值观。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1.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全面
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是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前来看,大部分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层对于绩效管理工作的认知并不完善,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之间绩效管理工作停留在表层,并没有实施计划和改革。相对于企业员工作来说,绩效管理工作只是一个简单的评估工作,也就是在年末或是月末的时候上交一份绩效考核表单就可以了,以此导致企业反馈的评价信息并不完善。同时,在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得过程中并没有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进行分层,以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无法对实际工作进行确定,以此导致工作和评价并没有落实到实际中。
2.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体系不完善
合理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修通有助于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竞争意识,还可以明确绩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工作内容,以此为绩效管理工作奠定有效的基础。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并没有结合企业职员的特点和发展方向,设定有效的绩效管理工作。当然,还缺少相应的严谨性,从而无法为企业发展确定相应的方向。除此之外,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发展目标不能达到一致,以此阻碍了企业的有效发展。
3.绩效考核指标不科学
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是否是有效实施的,以此实现企业的战略战策,确保企业发展工作是真实可靠的。企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就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对工作人员实施的培训工作不完善。第二,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之间缺少交流。第三,职员的职业规划得不到管理者的支持,以此影响工作态度。因此,设计的考核工作有助于工作人员更好的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工作内容,以此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促使企业和工作人员共同发展。
4.企业文化缺失,凝聚力不足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营理念,也可以称之为企业发展的中心思想。企业员工只有对自身文化充分理解和认知,才能更好依据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发展企业。但是依据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内大部分的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认知意识过于单薄,并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的引导能力和影响力并没有在企业发展中有效的实施。
三、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研究
1.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制度
绩效管理工作体制是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确保企业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进行下去,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人员建立有效的基础,从而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要确保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制度是完善的,并设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工作。同时,也要确保企业工作人员对考核标准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依据实际规定和发展进行相关制度的管理和实施。除此之外,还要依据工作人呀U的呢职责和工作内容进行发展方向的规定,以此促使相关规定与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共鸣。
2.改变传统观念、提升对绩效管理的认识
企业管理者注重绩效管理工作可以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由此可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模式和思想,建立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还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促使企业工作人员人事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促使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除此之外,要利用奖罚分明的主动监管方式改善工作人员的能力。依据这种激励的方式,有助于达到考核和监督的目标,从而建立正确的绩效管理工作方向。
3.设置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
企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要依据工作人员的特点和企业发展的需求不断的进行革新,制定出有效的、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绩效管理。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多样化发展的元素进行,例如职员的工作特点、能力以及实际内容等进行全卖你的评价和考核。在实施评定的过程中,要依据客观、公正的工作忒度,对员工进行评估。其中,完善的评价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适的考查内容和标准;第二,明确靠的对象和具体时间;第三,符合的考察人员和方案;第四,设计科学的考察步骤;第五,设计申诉阶段等。同时,要引导工作人员建立正确工作态度,增强岗位加薪的现代化薪酬分配体系。
4.建设企业文化
优质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为工作人员创造良好工作环境,还可以促使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更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有效的基础。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建设有着不可磨没的关系,因此强化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有助于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功效作效率。同时,在此基础上企业管理者要实施相应的薪酬管理工作,对工作人员的奖罚和升降要依据实际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在高质量的企业文化环境影响下,有助于提升企业职员巩固走的积极性,以此发展自身的特点和能力,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创造优质的环境,从而面对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增加,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应用,以此提升企业自身的整体竞争意识和工作能力,促使企业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市场竞争意识,还可以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能力,发掘潜在的能力。由此可见,企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现阶段,企业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依据实践的经验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从而实施更优质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祝龙.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