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独立能力的培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9 16:16: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独立能力的培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独立能力的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幼儿 独立能力 放手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2(a)-0126-01

1在思想上要明确认识,高度重视

3岁前的孩子,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期。这时期的孩子,凡事都要看一看,做一做,他们对成人做的事常常表现极大的兴趣,看见大人扫地,也到处找扫把;家里来了客人,马上抢着递拖鞋;明明还不会叠衣服,却偏偏要“自己来”等等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孩子独立意识发展的表现。但由于孩子的骨骼、肌肉等等发育尚不完善,动作还不协调,因此常常会弄脏了衣服,损坏了东西,对此,家长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多理解,宽容孩子的“错误”,支持孩子自己动手。否则,错过这个时机,等孩子的依赖性形成后再想补救,那就十分困难了。孩子的独立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渐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从不会做到逐渐会做,从做的不像到做得井井有条,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从中孩子获得了自身的发展。

2在行动上要提供机会,大胆放手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能力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没有锻炼的机会,孩子的独立能力培养也就无从说起。因此,家长在行动上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放手让孩子去做那些应该做并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饭、穿衣、洗脸洗手、收拾玩具等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同时,孩子的事应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决断。如玩具应该放在什么地方,玩什么,与谁玩等等。另外,还要有意识地创设条件,让孩子做家长的小帮手,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如摆碗筷、擦桌子、整理书柜、到邻居家借还东西,到附近商店买东西等等。只要孩子想做的,愿意做,就要大胆放手,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没关系,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家长决不代劳,我记得一个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不清了;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动手对幼儿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独立能力培养中一定要重视“做”的过程。

3在教育中,利用游戏的机会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设计适合孩子发展的课题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独立性培养,她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主张尊重儿童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她认为,教育者应成为儿童的观察者,引导者,援助者。游戏是幼儿形成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尊重幼儿对游戏主题、角色的选择,并在游戏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们在游戏中发生了矛盾和争吵,教师不必急于出面干涉,尽可能让孩子在矛盾情景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自己独立解决纠纷,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獐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成人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去想,去寻求答案。有一次,我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活动“认识空气”。一个孩子就问我玻璃瓶里有空气吗?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玻璃瓶放进水盆中,孩子们惊奇地发现一个个小泡泡从玻璃瓶中冒出,便纷纷说:“有气泡,有气泡!”这样,他们自己得到了答案,显得非常兴奋。

5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培养孩子独立能力过程中,同时需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是需要付出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不要一见孩子碰到困难就立即代劳,而不是鼓励他去克服困难,还有的成人明知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做事,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闹,立刻就心软而妥协,依顺孩子,从而前功尽弃。

6教育者应注意自身个性素质的提高,给幼儿提供正确的仿效楷模

教师是权威的,在孩子面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教育因素,可能影响孩子。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展示给幼儿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行为楷模,还应尽可能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玩,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接触模仿机会。家长个性中不利于孩子独立品质形成的因素,如遇事缺乏自制,缺乏主见,优柔寡断等等,应注意努力克服。

第2篇

关键词: 幼儿 生活能力 独立性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中国能否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关键是能否培养出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独立性强的下一代。今天的幼儿将是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这一代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注意中国的荣辱兴亡。

当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被家长们视为“掌上明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整天围着孩子转,对他们百依百顺,孩子们俨然是“小皇帝,小公主”,这样对幼儿的独立性培养极为不利,甚至会对幼儿日后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在报刊常看到类似的报道:某学生考入某重点大学,全家人无不欢欣鼓舞和自豪,开学时全家人一起出动,这个忙报名,那个忙收拾铺床,而此时该生却坐在一旁为今后的生活没有父母的照顾而发愁,试想这样一个高分低能连正常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他日后能对社会有所作为吗?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怎样做才是真正地爱孩子呢?如果在幼儿时期父母就在生活独立性方面进行培养,也就不会出现刚才的那么一幕场景。

幼儿时期的独立性,主要是指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那么幼儿独立性最好从何时开始培养呢?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表明,2-3岁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年龄阶段,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能抓住时机有意识培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错过了最佳年龄阶段,以后再想弥补既困难又费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揭示出这一道理。

《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指出:“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这说明生活独立性从幼儿时期培养的重要性,幼儿就好比一张洁白的画纸,可塑性很强,你画上什么就印下什么,画美好的东西,即教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那么幼儿的生活独立性如何培养呢?

一、幼儿从幼儿园得到教育培养

幼儿教师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为目标,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常规,针对幼儿这一时期生理特点注重对幼儿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深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

1.课堂上的训练。教师通过讲故事、念儿歌、谈话形式教育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并深入到教学中去。如在计算课中结合教学内容,让幼儿动手操作,分合图片、数字卡片和进行分类等操作活动;在美术课中多设置些剪贴、折纸、泥工等手工制作,这样可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2.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在晨间活动、午餐前后让幼儿轮流做值班日生,擦净桌椅、端饭、扫地等,午睡前后能快速地脱穿衣裤、鞋袜,还可根据幼儿好胜心强、爱表扬的心理组织一些穿衣服、系鞋带比赛等活动来提高幼儿动手的积极性。

二、幼儿从家庭中得到培养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培养孩子的生活独立性尤为重要。

1.给孩子创造独立生活环境和条件,并教给方法。有了环境和条件才能引导孩子朝独立生活方向努力,以睡眠为例。科学的做法是孩子一出生最好就与大人分床睡,为孩子提供独自睡觉的环境和条件。又如,让孩子自己刷牙、洗脸、吃饭、蹲便盆等,进行培养独立性的练习,并耐心地教给孩子一些巧干的方法和技能。如:怎样扣纽扣,怎样拿筷子夹菜,怎样刷牙等,既做示范动作,又有具体指导,并让孩子不断实践,反复练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2.改进教育方法,多给予鼓励表扬。幼儿好模仿爱做游戏,针对这些特点,家长可设计“我帮娃娃穿新衣”、“我是阿姨来喂饭”等游戏让孩子树立信心。家长千万不能认为孩子小就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幼儿早晨来园家长帮着孩子拿书包进教室,帮着搬好椅子,孩子坐好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教师布置幼儿回家自制一件小手工,而带来的往往是家长的杰作,表面上看孩子完成了作业,可实际上孩子却一点也不会做,这样的帮忙使孩子没有锻炼摸索的机会。如果家长抓住时机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一件手工,再让孩子独自做一件,那么效果就不一样。此时,不管孩子制作得是否好,家长都要给予表扬鼓励,这不是简单地说几句好话,是对孩子劳动成果的一种肯定,它会让孩子看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劳动的愉悦,激发动手劳动的热情。

总而言之,幼儿生活能力的独立性培养,不仅要靠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培养,更要家长们的密切配合,坚持不懈地贯彻下去,才能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生活独立性。为了下一代,让家长和老师一起携起手来,共同培养独立性强、有主见的二十一世纪的优秀人才。

第3篇

独立能力小班幼儿独立意向现在大多数父母都普遍抱怨,现在的小孩怎么都没有我们小时候自立了,没有我们小时候坚强了呢?是啊,幼儿园的老师也都发现这个普遍现象。培养人的独立能力,是现代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人的独立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小班幼儿的年龄都在3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都想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世界,满足自己的欲望。培养好小班幼儿的独立能力,对于他们将来独立走向社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抓住小班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使幼儿更好地生存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些体会和做法。

一、珍惜幼儿的自我独立意向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孩子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的支持时,孩子就会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

孩子在两岁时,就有了自己进餐、喝水、穿衣服的愿望和能力,在三岁时就可以独立进餐、穿衣服。在生活中,我们要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他们进入幼儿园之后,小班的幼儿开始会做得不够好,吃饭会掉饭粒,甚至会弄到满桌满地都是。但是,我们不但不能指责孩子,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要有耐心,帮助孩子成长。要鼓励他们一次做不好,做多几次总会有进步。

二、为幼儿创造自我独立的条件

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把幼儿的独立能力从一件件小事中培养起来。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真正让幼儿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当小孩子在早晨起床时,可以教孩子自已洗脸。小班幼儿喜欢游戏,我们可采用游戏的口吻说:“今天妈妈要和宝宝比赛,看看谁把脸洗得又快又干净。”然后,给孩子一块毛巾,边示范边讲解洗脸、洗手的顺序。当孩子上幼儿园时,将宝宝送到园门口,可以让孩子自己背书包去找老师。当购买孩子的衣服、鞋袜、床上用品时,我们让孩子参与挑选,让孩子挑喜欢的款式及颜色。当孩子对某些小动物产生兴趣时,我们可以让幼儿负责喂养,如小鱼、小猫、小鸟等,让幼儿知道这是他的宠物,以后就靠他喂食、换水。

三、强化家园要求及评价的一致性

第4篇

孩子独立性的形成离不开家长的引导和帮助,家长应该适当地放手,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不要一味地帮孩子。当孩子做事遇到困难或接触新事物时,应该鼓励他,而不是急忙代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培养他的自信。

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意向

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若要求得不到满足或遭到打击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其独立性不断发展。

要充分尊重孩子

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在生活中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或从来不与父母同住。孩子学走路时,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孩子犯错误时,会及时严厉地批评,而不是偏袒或纵容。

从兴趣培养独立意识

让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幼儿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不爱劳动,害怕艰苦,怎么能够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呢?

慢速分解动作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水平决定提供何种程度的支持。比如吃饭,孩子可能在开始独立进餐时并不知道怎样拿勺,怎样往嘴里放,父母可以将吃饭的动作分解,一步一步地教给孩子。

尽管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并不很高,但如果清楚的示范动作配以适当的语言讲解,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独立能力培养的要点

有耐心。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所以进行这项工作,家长应有耐心。例如,教孩子自己穿鞋、系扣子,家长要先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耐心观察,还要及时地鼓励,耐心地帮助。这比家长亲自替孩子穿鞋、系扣子自然要麻烦些,又费时间,但是要知道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就是从一件件生活小事中培养起来的。

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在培养孩子独立吃喝方面,1岁时教孩子用小勺吃饭,到1岁半左右,就要教孩子左手扶碗,右手拿勺自己独立吃饭,还要教他用双手拿着茶杯喝水,饭后用餐巾擦嘴。到两岁半,孩子就能干净利落地吃完一顿饭。

通过游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例如,教三四岁的孩子自己洗脸,可以采用游戏的口吻:“今天妈妈和小明比赛,看看谁把脸洗得又快又干净。”然后,给孩子一块毛巾,边示范,边讲解洗脸、洗手的顺序。

第5篇

但是,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很多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就往往导致整个家庭的焦点都会集中在孩子身上,无论是孩子的父母,还是其他老人,都希望给予孩子更多的爱,给孩子最好的条件,绝对不能让孩子受一点点的苦或者是委屈。但是这种“爱”往往因为家人在尺度把握上的不当而导致失去了关爱孩子的真正意义。伟大的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母亲都会做的事。但是真正懂得科学的爱孩子而且又能够理智地去爱自己的孩子父母,却是相对较少。这往往导致的是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包办得太多,孩子做不到的家长去做,而孩子能做的事儿家长也往往大包大揽,这往往导致孩子逐渐形成了对家长的依赖心理,但家长们往往忽略这一问题,单纯地用学习成绩的优劣去衡量孩子,使很多孩子除了学习之外其他知识极其贫乏,长大以后无法独立的生存和适应社会。

幼儿阶段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要想使孩子以后全面健康地成长一定要重视孩子幼儿阶段的教育和引导。要想使孩子将来真正能够独立自主地去生活,从幼儿阶段开始我们家长就要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磨练孩子的品格,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毅力,为孩子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在幼儿阶段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来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能力呢?

一、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的心理

教育学认为,孩子独立能力的形成与孩子的心理成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很多孩子不能自己去解决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往往是孩子在心理上存在着极强的依赖感,对自己不自信,因为不敢去做所以就认为自己不能去做。而很多父母,因为怕孩子出现问题,或者是遇到困难和挫折,从而受到伤害,而不敢让孩子自己去亲自尝试,越俎代庖的结果是助长了孩子依赖心理的形成。

因此,我们要注意首先从独立心理的角度去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孩子幼儿阶段注意锻炼和培养孩子的独立心理,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敢于参与,勤于动手。当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孩子直面困难,遇事多想办法,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家长尽量的少插手,可以多提一些建议和指导。孩子在经历的过程中,会逐渐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从而逐渐形成独立自理的能力。

二、家长要注意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孩子在幼儿时期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年龄因素的制约,他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教育理念。因此,家长一定要结合孩子的终生成长来培养孩子,切勿功利性的、单一的角度去培养孩子。该放手的时候一定要去放手,而且一定要舍得放手,很多时候过分的溺爱孩子就是在害孩子。

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我们要坚持几个原则

首先,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家长绝不去插手,从而使孩子形成自我服务意识。我们常说,小时候就争取让孩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儿做起,如吃饭、刷牙、洗手……我们家长的作用是在旁边观察和引导、保护孩子,当孩子做不好的时候要引导其调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孩子不会做的事情要注意引导孩子去做,慢慢让孩子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总是在适应新环境、面对新问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当孩子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家长要发挥其引领作用,指导孩子尝试着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向孩子及时地讲解缘由,使孩子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当孩子出现困难时,鼓励孩子尝试着自己走出来。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无数的困惑,这些困惑有时候不会有人帮助你去解决,这就需要我们从小去培养孩子正确的面对困难的能力,使孩子能够直面困难,遇到困难不是逃避而是想方设法的去战胜困难,这样就会大大的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慢慢地就会树立信心,坚定自己的意志力,从而形成独立坚韧的品格。

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孩子独立品格的培养

很多幼儿园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家长和社会的压力,更多的精力往往是放在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希望在幼儿阶段就能够使孩子走在同龄的前列,但往往是忽略了孩子品质的培养,事实上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身心品格的健康成长。

在孩子刚上幼儿园时,还不到两周岁,我们就可以开始要求他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从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应该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和作业本。因为开学的第一天就是孩子学习的开始。告诉孩子“如果你没带书和作业,也不要给我们打电话,因为我们都是老师,都在上课,没法帮你送来”。在小学这几年的时间中孩子即使有几次丢三落四的,但也会得到足够的锻炼。不少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可能会有一些金钱或物资上的奖励,有些孩子也曾自己提过类似的要求,但我们应该对孩子说“妈妈可以因为你今天在家中扫地或洗碗给你奖励,但绝不会因为你考试考得好奖励你,因为学习好了妈妈高兴,你也高兴,而且更关键的是这是你自己的事”。

有时因为孩子较小,我们经常帮他检查作业,但是我们家长要注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要适当的放权,以后我们就只问他的作业做完没做完,他只有自己学会如何检查、订正了。而且在他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他的问题是自己查字典能解决的,就不要帮他。这些实际上是让孩子形成一个观念,即学习是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完成。

无数事实证明,事业上有成就的人,无不在儿童时就开始养成勤奋、独立的精神。孩子的勤奋和独立主要表现在:能积极主动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事有始有终;遇到困难能动脑筋想办法克服,不依赖别人。在生活上,要对孩子严格要求,自幼培养孩子勤奋、俭朴的习惯,使其意志得以磨练,品质得以全面发展。有目的地启迪其自立并自强。

第6篇

一、通过对语言内蕴的深层次挖掘,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一般来说,学生大多能对文本语言进行初步感知。不过,这种感知却是表层的。从人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它所起的作用将不是很大。此时学生就应该有意识的去挖掘语言的深层内蕴,进而达到训练思维的深刻性的目的。如:“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胡同文化》)该语言直白无遗,阅读几乎没有难度。如果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个高度,那么对他的思维发展将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此时,教师便应相机设疑,引导学生思维进一步深化。“北京人的方位意识为什么如此强烈呢?”此时,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发生“阻滞”,而这种“阻滞”正是思维发生质变的酝酿阶段。通过教师点拨,突破这一“阻滞”,学生思维就会深刻许多。我认为,此类语言揣摩才是真正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来进行的教育。它并不在乎教给了学生多少语言知识,而更注重通过训练,使学生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厚度,使学生能获取一辈子受用的素质和本领。

二、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强调学生自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不仅备“教”,还要备“学”,分析学生基础、学习特点,研究怎样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给学生发现、掌握知识的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激发自学欲望,调动自学积极性,使学生愿学、乐学。如先声诱人、引人入胜,或设置悬念,创造情境,运用电化手段等。

2.指明自学方向,明确学习重点。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适当设计一些引导学生思维走向,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理解课文的练习,让学生或读写,或查找,或思考分析,都有明确具体的目的、方向。

三、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首先要开发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分析的过程是一种思维的活动过程,就是对课文的语句,甚至是某个词进行分析和理解,理解本段文字的本身意义和在文章中的语境意义,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概括。课文中的文章提供的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有很多的未定点,需要我们加以分析,展现作品的真正含义和在当时的价值。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对作品具体化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探究性阅读,可以对作品作出更好的理解。

2.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性

新课标是首次在教学的阅读中强调,第一是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二是有效的利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阅读的过程中使学生达到有效的自我教育,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就是尊重学生阅读的权利,给予他们适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各自不同的背景下成长,因而形成不同的个性,在阅读中要充分的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为学生的提供一个提高阅读能力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

第7篇

【关键词】独立自主;备课能力;自主;合作;创造

Cultivate independent lesson planning ability is the last word

Cheng Hong—hui

【Abstract】Teachers To to Shanghao lesson, lesson preparation is the key. Environment in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ers are no longer the protagonist of the classroom, but it is definitely a master lesson planning links. So, how to lesson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is paper, lesson planning ability cultivate independent minor Talking. Independent lesson planning is advocated in the new curriculum, autonomy, cooperation, and explore the way to learn a new form of a requirement for teachers. From the need for independent lesson plan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fic measures. Of self—preparatio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own lesson planning 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reference supplemented by others prepare lessons, to emphasize the independence and creativity of teachers.

【Key words】Independence; Lesson planning ability; Autonomy; Cooperation; Create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固然重要,培养良好的职业品质也重要,但是,笔者认为培养独立自主的备课能力更重要。能独立自主地备课才是硬道理。如何独立自主地备课呢?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这样的形势,要求教师也要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语文教学是创造性很强的活动,任德伟先生曾撰文指出:教师应该丢开依赖思想,借助工具书,对文本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独立的设计有个性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自主备课有它的必要性。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上好课,必须要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提高教学质量,备好课是关键。它的必要性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自主备课是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新形式下的对教师的一种要求。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是目前我国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中,老师是其组织者、参与者和结果的评价者。一个只会把教参的内容搬到课堂上的老师显然是不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的。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要求,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等方面挑战自我。这就要求一个教师采把自己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示范者和带头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其次自主备课是更好地促使教师对教材进行认知的一种手段。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教师如何用好教材显得非常重要。优秀的教师总是在熟透教材的基础上,不断的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再次,自主备课是更好的促使教师对语文教学方面探究的一种方法。古人云:愈悟则愈疑,愈疑则愈悟。教师要独立自主的备课,势必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疑惑。面对这些问题和疑惑,教师不应该避开它们,贪图便宜去另求“捷径”,被动地接受现成的浅论;而是应该主动地去探究事物的究竟。所以,自主备课是一条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使之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要的途径 。

自主备课,有其特点,它的特点是以自主备课为主,参考他人备课为辅,强调的是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8篇

一、对独立思考能力的认识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1.分类指导,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教育学生,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以及统计、分析和判断,我们发现,独立思考与学习效果具有正相关关系。一般地,越是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又转化为一种能力,从而为独立思考活动提供支撑和保证。为了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教学中对各类学生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创设情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必须遵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于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做准备。以“复数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为例,随着学生在课上的讨论不断深入,师生共同构建起复数概念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解决的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

3.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

4.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提倡开放式,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

三、确立思考对象,提高独立思考的有效性

1.对知识形成的背景、过程及作用作思考。

以“函数周期性”的教学为例,我们列出了以下背景材料供学生思考:什么叫周而复始?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少?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少?物理中是怎样定义周期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正弦函数图像的作法(单位圆等分后移动描点法),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思考图像出现不断反复的物理意义及数学表示,逐步抽象出函数周期性的定义。

2.对解题的策略作思考,对解题后的回顾作思考。

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我们常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本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差异?(2)你知道什么与本题有关的问题吗?如何想出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更一般的问题?一个类似的问题?(3)能否找到一个解决计划并实施这一计划?在教学中,我们用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步学会了如何寻求解题策略的方法。

通过解题回顾,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思维不断走向深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如解题完毕后向学生发问:(1)能检验你的结果吗?能说出你解题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吗?(2)能否用其他方法得出结果?(3)能否用这一结果或方法迁移到别的问题上去?(4)能否把结果或方法加以推广?学生一旦养成这种自问自答的习惯,对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无疑是很大的。

3.对学习中的错误作思考。

对错误的解法作思考,不仅是为了找到改正的依据,而且有着更深层的作用:其一,它是正确思路得以产生的“母机”,错误根源的暴露往往伴随着正确认识的产生,导致正确思路的出现;其二,对各种可能思路的研究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可使解题方法不断优化,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其三,在纠错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竭尽全力,寻找漏洞,构造反例,调整策略,即学生必须经历复杂的心理变化,才能达到纠错的目的,因而其过程本身是独立性很强的思考活动。

4.对数学思想方法作思考,对知识的纵横联系作思考。

第9篇

培养小学生独立活动的能力,就是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事某种活动的能力。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独立活动的能力呢?下面就此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独立活动能力的基础

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小学生独立活动的垫脚石,能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应付自如,反之就会在遇到新问题时一片茫然,无从下手,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久而久之,则会瓦解斗志,产生“万物皆空”的幻觉。本人所教高年级科目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人人过关,不仅要说得出,还要举例运用。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检测。对学习实在有困难的学生,实行鼓励为主,帮扶为辅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增强小学生独立活动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小学生积极猎取知识的表现之一。在应用题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组成,再通过补充条件、补充问题、改编应用题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注意教给思维方法,是培养小学生独立活动能力的关键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而抽象思维需要大量具体思维的支持。因此,教师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应以具体直观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逐步引向抽象思维(由简到难,化难为易)。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事物做周密的分析综合,找出事物的多种属性,把多属性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把其中的本质属性加以概括,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小学生才能独立解决好问题。

四、指导学习小组活动,是培养小学生独立活动能力的重要方面

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立活动的能力更不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组建各种学习活动小组,定期开展活动,由他们自己观察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不断总结锻炼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