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9 16:16: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

第1篇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 技术创新模式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c)-0198-04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Solving the issue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 and creating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accelerat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This paper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as well as proposed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ideas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difficulties and main issue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 in Yunnan Province.

Key Words: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Technical innovation model;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2014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2]。

我国科技服务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3]。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客观要求,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一环[4]。

以云南省科技服务业为例,分析当前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了技术创新发展思路。

1 科技服务业现状-以云南省为例

1.1 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云南省有科技服务业1 600家,在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建立了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2 规模化发展速度加快

云南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532.1万人,累计实现增加值3 679.78亿元,占全省GDP的42.1%,上缴税金445.4亿元,呈现出良好地发展态势,涌现了一批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具备较强产业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规模化发展速度加快。

1.3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1.3.1 人才队伍壮大

云南省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吸引和造就了一批技术服务人才,全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数9.6万人,从事科技服务活动的人数1.87万人,随着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壮大,技术服务人员数、素质不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如图2所示)

1.3.2 投入持续增加

经费投入是科技服务活动的核心,企业是科技服务活动的主体。科技服务业投入的各项强度指标是衡量企业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如表1)

1.3.3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从云南省科技服务业创新成果产出统计情况来看(如图3所示),累计申请专利2 680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 084件;获授权专利1 770件,其中获授权发明专利500;拥有软件著作权1 070件,制定企业标准4 960个,注册商标2 300个,获得新药证书87个。

2 科技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云南省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分析,挖掘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科技服务业存在主要问题分析模型,更好地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如图4所示)

2.1 内部因素

2.1.1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影响和决定科技服务业的关键性因素之一,KaoruNabeshima等(2007)分析了创新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5]。由于科技服务业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科技服务业,因此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是科技服务业的动力核心,当科技服务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创新能力将成为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素。

2.1.2 人才团队

人才团队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目前在人才团队方面主要存在引进难,留住更难的问题,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相对薄弱,引进高层次人才有困难,企业后备力量与开发潜力弱;另一方面企业虽然人才引进来了,但留不住,在“成材”后流失严重。另外,部分科技服务人员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和认可,在职称评定工作方面滞后,使技术服务人员的价值未得到体现,影响了人才的激励。

2.1.3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影响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变量之一,资源共享、协同作业、优质服务、高效管理等是主要的规模经济。Breandan 和Timothy(2007)认为:为探寻规模经济,大的科技型服务企业会提供复杂的定制服务,小的科技服务企业会提供标准化服务。通过对科技服务业现状的分析,规模经济对科技服务业发展促进作用日益显得重要。

2.1.4 资金投入

创新资金欠缺、融资渠道不畅是科技服务业面临的资金问题。资金多用于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转,列入技术服务的资金不多,且多流于计划,导致科技服务活动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部分资金靠企业自筹,导致企业主动性不高,特别是处于技术研究开发、还没有新产品上市的公司来说,资金投入显得尤为重。

2.2 外部因素

2.2.1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强大的经济实力会为科技服务业提供资金、人才、设施等方面的支撑。同时,经济发展程度,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科技服务需求,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服务的需求会相应提高。因此,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

2.2.2 政府行为

(1)政策制定。

政策的失衡性和歧视性,造成了科技服务业竞争环境的非公平性,增加了企业的风险因数和交易成本,不利于科技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在财政政策上,有关科技服务业相关服务没有纳入到制度框架内;在税收激励政策上,基本享受不到优惠;在金融政策上,缺乏相应的抵押品、信用记录和担保者,使科技服务业难以利用这些金融政策。

(2)融资体系。

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支持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资金,提供了一系列的融资服务,支持了企业的创新发展。但同科技服务业急剧扩大的需求相比,融资体系方面的问题还十分突出:由于服务市场的不确定性高、风险很大,投资者望而却步;从经营安全性考虑,商业银行不愿意给予科技服务业贷款支持;科技服务业产权关系复杂,退出机制不健全,导致风险投资缺乏动力。

(3)平台建设。

科技服务业创业初期,迫切需要社会提供技术支持、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体系[7]。科技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国外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方面都还有很大差距,这在客观上制约了科技服务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此外,加之对科技服务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整体的规划布局,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创新,导致科技服务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困难重重。

整体来看,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强烈,但创新能力却很薄弱,面临众多困难和问题,仅仅依靠自身难以完成创新的使命,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支持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这既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

3 科技服务业创新模式分析

目前,对科技服务业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科技产业集聚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经济增长与科技产业集聚的关系、科技产业集聚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6]。国内外学者对科技服务业创新的研究,始于Schumpeter[7]将创新视为一个新的生产函数引入企业生产运营之中,Chesbrough[8]、David[9]先后提出了科技服务业创新模式。

3.1 创新模型的建立

前苏联科学家阿奇舒勒创建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理论――发明原理、进化趋势和科学效应),为人们提供了科技创新思维的系统途径[10-12]。运用物场分析方法,首先确定科技服务业技术创新中的具物质、作用对象物质及将它们联系起来的场,然后针对问题搭建物场模型,通过物质、场的引入、改变和彼此搭配来寻求模型相对应的解,最后与实际结合,找出解决方案,具体如图5所示。

科技服务业的管理、技术和团队在技术创新模型中处于主动地位,企业与其创新模式的作用或影响是相互的。结合科技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到,技术创新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外部的资源,包括资金、政策和发展环境。因此,创新模型中的作用对象物质,即创新模式的实现,需及时有效的资金、政策、技术和人才等。

科技服务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多种多样,包括资源整合、协同创新等,通过彼此搭配来优化企业对创新模式的作用,解决现有创新问题。协同创新可认为是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相互作用,来主导企业未来的创新发展,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突破陈旧模式的过程,也是一个对环境和市场学习与适应的过程,其在孕育技术进步与发展希望的同时,也包含着失败风险;管理创新则主要是为了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开展而对企业战略、管理机制、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进行调整。

3.2 创新模式分析

根据上述科技服务业技术创新模型,结合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科技服务业创新的具体模式,如图6所示。

(1)科技服务业在技术服务创新过程中,其协同创新模式主要体现在管理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3个方面。

管理制度创新,能强化企业管理、服务和团队决策力与向心力,保障技术服务创新中重大决策的连续性和正确性,提升技术服务创新效率,减少创新成本;组织机构创新可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协调各部门行动,调动部门项目组成员积极性,是技术服务创新成功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服务方式创新是企业对技术服务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资源进行组织和整合,服务方式的创新或改造不只是意味着改变企业技术与标准,提供创新技术服务,还需转变包括组织生产资源、调配客户服务等在内的整个服务体系,从而提升企业技术服务创新效率。

(2)科技服务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源整合。

面对技术服务创新过程中的资金缺口,通过科技金融工具或手段,采用政府支持、以技引资等方式解决创新初期的资金缺口,充分考虑企业盈利能力和财务风险,有效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面对技术缺口时,应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及时跟进了解国内外领域最新技术动态,通过合作开发方式消化、吸收和再开发新技术,从而及时弥补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缺位。

创新人才缺口是科技服务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瓶颈之一,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填补该缺口是企业获得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基础。创新人才缺口的填补方式主要有: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内部培养是在企业中选择有潜力的人员,以创新项目为载体,使之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专业人才;外部引进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引进所需的全部人才,在短时间内产生人力资源优势。

4 结语

科技服务业随社会对科技创新依赖度的提高而快速增加,科技服务业具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场所和落脚点,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创新产生着极大引领与带动作用。然而,现阶段科技服务业在技术创新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加强对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N].科技日报,2014-10-28.

[2] 李建标,汪敏达.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4):51-56.

[3] 段利民.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区域非均衡性研究[C]//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MOT 2014)年会论文集.2014:438―447.

[4] 王中华,赵曙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7):45.

[5] Michael Schuman. Escaping the Middle Income Trap [J].Time, Aug 13 and Sept 1,2010.

[6] 张清正.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5(8):45.

[7] 克利斯・弗里曼,罗克・苏特.工业创新经济学[M].华宏勋,华宏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 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Har-y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9] VIKAS A AGGARWAL, DAVID H HSU.Research artiele modes of cooperative R&D commercialization by startup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8):835-864.

[10] 霍国庆,刘丽红,杜智涛,等.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研究现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2):156-157.

第2篇

关键词:教学媒体;教学模式;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44-02

社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人类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和提高,教学媒体的新旧交替,推进了人类教育文明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研究探讨教学媒体技术发展与教学模式创新的关系,能够更好地运用教学媒体技术服务于人类教育事业。媒体的发展与人类文化、科技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人类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体现了媒体技术推动的巨大作用。教学媒体是人类科技成果在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正如人类进化的历史进程是以工具的革新为主要特征一样,教学媒体更新和改善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教学媒体的沿革及其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从幻灯、唱片、电影、广播、录音、电视、录像、卫星传输、计算机等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近百年的演变中,教学媒体从原始的、单一的信息形态发展到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全息形态,创新的内容不断丰富多彩,创新的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伴随而来的是人类教育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在人类教育漫长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应用,都会对教学形式甚至教学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综观教育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教学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对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更是显著的。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呈现交叉、交替、并行发展态势,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应用范围、适应不同教学对象、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显示出各自的优势。

一、传统教学媒体发展确立了“教师为中心”的古老传统教学模式

文字没有出现以前,最古老的教学媒体包括人本身、人所用的生产用具、生活用品、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实物以及口头语言等,更高级的教学媒体――文字还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达到真正应用程度。其特点是形象、直观,它依附于具体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离不开人类的亲身传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传递教学信息,因而教学效率很低。当人类进入古代社会一直到17世纪末,随着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书籍的出现及其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传统的教学媒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教育方式和教学活动变得更为规范和便捷。当纸张、书籍、黑板、图片、模型、实物等传播媒体得到组合时,确立了“班级制”教学形式,由此形成的“教师―书本―班级授课”教学方式,演绎着“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二、电化教学媒体推广普及催生出“视听”教学模式

19世纪末,幻灯机开始进入教育领域,应用于教学活动。人类进入20世纪后,电子科技发展异军突起,电子类媒体不断涌现,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推动教学媒体由视觉媒体、听觉媒体向视听结合的教学媒体方向发展。从幻灯机、投影机、留声机、广播等到无声电影、有声电影等,从而掀起了视听教育的热潮。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电化教学媒体――电影,以视听兼有、直观、形象、生动、感染性强等特点,独占电化教学媒体首位,并在20世纪40年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到了20世纪50年代,电视机、录像机等新型电化教学媒体逐步进入教学领域。由于视听媒体被大量引入教学领域,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媒体的使用方法及效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总结了一系列的视听教学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形成了以如戴尔(Dale)的“经验之塔”理论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推动电化教学媒体应用和发展进入又一个顶峰时期。

三、多媒体教学媒体开发运用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20世纪50年代开始,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飞速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不断涌现和完善,教学媒体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其文、图、声、像、影合一和交互性等特点,使教学变得直观、形象,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与学之间的联系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学习状况,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控制教学进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挑战。人们越来越多地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来思考教师角色、学习模式、评价模式、教学管理模式等一系列问题。多媒体教学媒体的广泛运用和发展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新奇的兴奋感,因而其思维能随时跟着教学的思路,注意力高度集中。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大大优化教学气氛,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丰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教学情境,主动学习的能动性能够得到改善。

四、网络信息化教学媒体的运用开创了信息化教学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教育正改变着教学理念,出现了电子空间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远程教学等现代教学形式。一些专家预言,新的技术必然带来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技术必将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过程,最终导致一场教育领域的革命。信息化教学模式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的高级发展阶段,它综合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优点,显示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融合了教学内容并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教育提供新的技术和新的媒体,由此引发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思想的变革。信息化教学模式正在推进这种变革和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根本性标志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它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将带来课程实施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融合将带来革新传统的教学策略和理念。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地位正在被削弱,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革新传统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正在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伴随社会科技进步与发展,教学媒体与教育技术正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模式显现出历史的厚重感,缺少现代技术的时尚特性,但它还在固守着一片难以替代的教育天地;电化教学媒体和教学模式闪现出当代科技的灵光,它已被现代科技耀眼的光芒所遮盖,它像一位历史过客一样渐行渐远,成为过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教学模式,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涵盖信息技术对人类教育的深刻影响,但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教学模式在丰富,在发展,在创新,正在成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整合的一部分,它将以崭新的面貌融入信息技术教育领域;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全新教育模式,它正在全面更新人类的教育理念,正在改变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走向。

参考文献:

[1]沈亚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2]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智能交通产业;技术创新;创新模式;探讨

0 前言

智能交通系统是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进入90年代快速发展应用。智能交通系统(ITS)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高新技术集成产业,具有涉及面广、产业带动性强、技术集成、资本密集、产权复杂等特征。能够更为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缓解交通拥堵、降低交通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是未来交通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智能交通对我国未来交通经济产业发展繁荣,为促进增长、增加就业、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智能技术带动交通产业的发展成为一条必经的道路,不仅是因为人们需要吸收现代交通的优良之处,而且用智能交通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将越来越有说服力。要想发展,要想交通产业创新、借助智能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与国际上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接轨,并通过召开国际性研讨会、成立试验室和研究中心等方式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不断提高国内ITS技术研究水平。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投入将达到上千亿元,智能交通产业迎来高速发展的机会。

2 制约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技术成本高

智能交通产业顺势迅速发展,市场正在不断扩容,发展的同时给各类相关智能交通系统集成商、软硬件提供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核心技术、专利受限于外国厂商,比如智能控制的核心芯片-CPU,通信模块等。为了智能交通产品相关生产厂商的发展,不得不花费高额的费用购买芯片、通信模块,甚至出现高额的专利费用、技术转让费的现象。一方面智能交通产业也需要创新发展,这导致前端创新开发的从业人员稀缺,厂商成本也就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因为智能交通系统相关的集成、交通大数据处理及服务、车联网、基于移动互联的智能交通应用服务等产品的研发周期长、淘汰快。

2.2 智能交通企业战略不明

一些企业甚至是部分龙头企业依靠传统的交通产业起家,经营模式过于传统,尽管工厂面积大,但其实质还是代工生产的模式,并且以企业生产-出售经营模式在延续,企业管理出现瓶颈,更多的是延续传统的理念,缺乏专业管理理念。

2.3 智能交通企业品牌意识薄弱

目前,全国现有交通信息企业数百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几十家,主要分布在深圳、广州、佛山、惠州、东莞、珠海等珠三角城市。据统计,广东卫星导航产业的比重和企业的数量占全国的50%以上,目前在市场上能看见的GPS导航产品品牌有上百种,但60%为不知名的小企业生产,并没有发展自己的品牌,他们作为一些大品牌商家的代加工车间,利润薄,小微交通产品生产企业发展中这种“作坊零散,各自为战,贴牌生产”的局面着实尴尬。智能交通产品生产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缺少拥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这是近几年一直限制产业规模与品质不断提升的短板。因此,从代工制作向产品设计研发转型,推动智能交通企业品牌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 对发展智能交通产业技术模式创新的建议

3.1 降低技术成本

利用智能交通相关产品生产商的影响力,首先加强与同行业之间的联络协调,积极寻求技术合作渠道,优势互补,成立联合智能交通技术研发中心,对原有开发的技术进行巩固与改善,同时要联系具有高资质、高权威的技术研发团队,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把更多尖端、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引进智能交通产业市场,以此保证智能交通产品的技术储备充足。另外可以依托于国有大型企业确保专利与智能芯片核心费用处于较低水平;再者就是对技术研发中心加大资金投入,以保证同类智能交通技术、智能交通产品能与国外产品竞争。

3.2 重视技术创新,完善经营战略

一方面企业需要引进具有掌握前沿技术的团队和先进管理理念的管理人,用前沿技术产品开发和新型经营理念对企业经营战略进行整合改善。另一方面可以鼓励智能交通企业组建战略联盟,推进智能交通上下游关联产业的技术资源整合,完善产业链规模。同时,要改变代工生产的企业模式,不仅仅关注生产环节,更要重视技术创新,将高新技术的含量作为产品优良的标志。引导智能交通相关企业创新营销模式,在传统的销售模式基础上组建营销联盟、开办全国连锁店、电子商务等新型经营销售模式。

3.3 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技术摆脱“山寨”

以GPS导航产品为例,GPS导航产品因拥有车载、手机、地图等功能被消费者所青睐,所以购买者更注重产品功能的多样性、实用性、便利性。作为企业首先自身要提高品牌建设意识,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基础上研发创新型产品,构建GPS多功能导航的层级,以“多功能,实用,更新快”的产品理念并借鉴国外优秀智能交通设备或产品的设计,形成自成一家的风格。提高企业的研发实力,以优秀产品理念带动消费,推动企业品牌影响力建设。政府、智能交通行业协会也要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全国各种大型博览会、展销会、智能交通技术研讨会及网上交易会。另外,也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根据各国异域文化元素研发出易受异域消费者偏好的产品,推动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广东省作为中国制造业中心的大省,给人的印象常常是粗放型、低水平的大工厂。智能交通产品将近90%的企业缺乏原创设计,基本以山寨版出现在市场上,始终无法摆脱内在低附加值、外延数量扩张的传统路径依赖。目前,这些企业正在建设的智能交通技术创新平台,以协同创新、转型升级为理念,以企业集聚、产业集群为依托,以公共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品牌创新及产业创新为目标,驱动从“山寨工厂”走向“创新中心”,不断通过提高产业影响力和辐射效应来提升整体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推动区域内技术、金融、信息、人力资源等各类资源的集聚程度。

第4篇

跨学科教学研究是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认为教育教学的创新,一方面在于以怎样的模式实现教学应有的创新力,另一方面在于如何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造力的差异不仅在于本学科专业水平的高低,还在于相关学科、不同领域的学习和研究的积累。文章通过分析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的教学研究模式,探讨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的方向,以期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行业 组织合作 创新教学模式

对教学创新点的探寻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一项持续的重要课题,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学生的创造力转化为实用的设计。学生创造力的来源不仅在于本专业知识的获得,还取决于专业之外的视野的大小。因此,任何学科的教育不是孤立的,艺术设计教育同样不能将自身与其他各学科割裂开来。

一、跨学科研究

创新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焦点,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科技的发展虽然是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体现,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成为制约经济、科技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关键因素。在当今数字、信息、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需要得到满足,各种复杂问题不断涌现,凭借单一学科的力量已经无法解决,需要知识的高度综合性和整体性。同时,随着专业知识向着更深层次的发展。因此,跨专业、跨学科、跨系统协同联动,互融性的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已成为现代学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的创新不同于单纯的艺术创作,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心血来潮式的想象,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才能是有价值的。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脱胎于传统的美术教育,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而艺术设计不只是一种表面形式,还必须与实用的需要、功能的需要相统一。因此,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亟需拓宽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是目前制约中国高校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艺术设计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多元化学科知识的涉猎,设计实践往往只能流于表面形式,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高校所开设的通识类课程也只是针对兴趣的浅显概述,较短的课时无法在某个领域内深入展开,并不能使学生有效地得到综合知识的学习与综合能力的训练。与其他学科的教育相比,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同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美、英等国之间存在的差距较大,应积极学习美、英、德、日等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思想和模式。例如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的教学研究模式对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该所主要负责各学科领域之间的知识和技术的动态交流、研究与教学,研究方向以应用领域为主。其人员构成覆盖了工程学院、计算机数学学院、社会人文学院、自然管理学院等14个不同的专业(系),包括40名不同专业方向的兼职教授、25名各专业兼职教师、10名专职研究人员、45名职业培训教师以及170名研究生。在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专业知识、技术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与交流,“系统工程研究所”能够不断获得对各类知识与技术加以综合、重组的创意,成果涉及生物系统、智能系统、计算机系统、社会人文等方面。“系统工程研究所”的教学研究模式在多重知识和技术交汇融合的过程中形成创新设计,并带动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演进,实现学校科研与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建立“艺术设计创新工程研究所”

艺术设计是建立在人文艺术与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应用学科,本身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在创意设计过程中体现着学科的交叉和知识的相互渗透性,具有典型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技术特征。因此,参照马里兰州立大学的“系统工程研究所”跨学科研究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艺术设计创新工程研究所”是推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可行策略。借助“艺术设计创新工程研究所”搭建起的综合平台,实现艺术设计的跨学科研究和教学,把工程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技术、知识、方法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具有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研发学习系统,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智慧的设计人才,完善人才利用和培养机制。例如,无障碍功能性产品的设计,即是由多个相关学科进行跨专业合作的成果,涉及工业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等。各专业师生发挥本专业特长,完成相关环节,将各专业领域的知识技术融会贯通,进而在交叉碰撞的过程产生创意灵感,迸发出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方案,共同研究开发出专为身体不便者、有障碍者和年老者使用的各种功能性产品,包括家居、服装、鞋类以及生活日用品等。在校级层面,还可以与材料学院、机电学院、软件学院或计算机学院等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将新型材料与智能技术融入到无障碍功能性产品设计中。在形式与功能两个方面推陈出新,更符合消费者心理与生理的需求,使功能科学与形式艺术完美统一。“艺术设计创新工程研究所”跨学科领域合作研究和教学的模式,不但能够拓宽艺术设计教学研究的实践领域,也可以为教学研究创新搭建一个宽阔而稳固的平台。而且改革了目前教学与企业结合的实践教学单一性形式,打破了单一专业的校企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的局限性。跨学科教学创新研究将成为构建研究型大学和促进教育教学可持续性发展的助推器。

三、跨学科研究和教育与行业组织合作

正是深谙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国家可持续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美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视跨学科综合素质人才的教育培养,他们认为这对国家的经济、科技的竞争力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手段。美国各大学在教育教学研究上有着共同的特点:注重跨学科研究和教育,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马里兰州立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研究运作模式:所有成员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各尽所能、互通交流。研究项目由40名教授依据专业所长主持各自负责的子课题,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课程的设计也会经常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他们专注于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优势整合和观念更新,在教学上注重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而作为负责职业培训的45名教师,担任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任务。其目标准确、针对性强、执行快捷以及高效研究成果显著。学生的任务是参与科研及公司合作,能够学习到最新的实用知识和技术。同时,“系统工程研究所”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由各行业专家(多为知名企业董事会成员)集合的“智囊团”。这个“智囊团”与“系统工程研究所”保持紧密联系,提供研究信息,商讨确定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评价各专业创意灵感的聚集、交叉形成的创新点的市场化价值,并进一步探讨研发战略,与科研和教育形成积极的互动,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前瞻性。这种与行业组织合作的模式同样适用于艺术设计的教学和科研。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服装设计行业协会拥有一定的权限和特定的职能,是沟通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桥梁。服装设计行业协会具有双重赋权,其与政府和企业有着密切的关联,并能为服装设计教学研究搭建优质的推广交流平台和与商业市场对接的平台。一方面,行业协会每年举办的各类设计大赛、艺术设计论坛、国际博览会、时尚潮流展示等活动,重视设计院校的参与和介入,并关注设计人才的培养,为学生和企业搭建合作桥梁。另一方面,行业能够提供各种综合性的艺术设计研究课题与项目。学生参与项目研究任务,不但可以获得前沿知识和技术的更新,而且能够在跨学科的合作项目中,接触到丰富的创意灵感。此外,行业协会对学校的教育研究的创新成果能够起到协助、支持和宣传的作用,产生辐射性的影响力。因此,跨学科研究和教育与行业组织紧密合作是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另一有效途径。

结语

目前,北京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世界时尚潮流文化设计的交流非常重视,有利于推动艺术设计跨学科研究和教学创新发展。此外,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可以借助于非政府机构的行业组织双重赋权的职能与相关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与企业进行渗透性的研发合作,为教学创新研究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和强大的研发资源,以加快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研究的创新步伐。艺术设计教育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与工程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理念:注重教学实践和跨学科研究。艺术设计创新依赖于学科知识和技术的拓展与革新,需要借助于超越知识之上的智慧来完成。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智慧的养成才是教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自主探究 合作 教学能力 共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138-02

新课程改革中除了教材的改革,教学模式也发生极大的变化,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既为信息技术老师们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以演示操作为主的传统教学,以学生“学”为核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学习,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即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完善评价机制,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促进师生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一 教师方面

1.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我们深知,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满足新的教学要求;只有教师观念、教法、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促进教学稳步推进并取得预定的成效。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每周三的教研组活动时间,进行研讨交流、课题带动、自学反思、集体备课等内容丰富的校本培训,有效提高了教师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实验在我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改进备课方式,钻研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

第一,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提供有效的探究任务,在课前准备中要考虑到上课过程的具体实施,这就要求老师研究新的、学习优秀的教学设计,如资源整合。在探究过程中为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体验探究的成功感,教师要采用较好的方式引导学生、指导学生。自学网站资源将学生的自学过程和学习资源融合在一起,是信息技术教师实施探究活动的有效策略。除教科书外,工具书、其他图书、报纸网络资源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在进行新课教学时,怎样将这些学习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扫清障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了自学网站资源,即“导学案”。

第二,要避免课堂随意性。适当调整课本的教学顺序和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评价标准,给予不同的关注和评价,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形式,根据每节课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对待每个环节,改变过去信息技术课的随意性。

3.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要求执教者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方法并用于教学。教师不但要把信息技术看作是促进学习、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要作为拓宽生存空间、改善生存条件的需要;不仅要把信息技术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还要超越课堂。有时学生会提出很多新问题,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补充新知识,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从中获得专业成长。

4.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回顾课堂,授课之初精彩的导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巧妙的情境创设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富有感召力的语言让每个学生跃跃欲试、主动参与……这些做法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能有效促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只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那么,“自主学习”就是成功的。积极探索,教师和学生均有所得。新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喜人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多样化,主动参与、积极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质疑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新亮点。

二 学生方面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效促成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学习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积极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强烈的求知欲促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落实。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在探究中的积极参与、求异求新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生对老师情感的提升是探究学习的前提

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影响学生认识活动的效率。学生对教师的情感,随心理距离的逐步缩短,一般经历下列几个发展阶段:(1)接近——去除生疏感、惧怕感,与教师相处有一种安全感;(2)亲近——感到与教师的关系和睦,自己已经得到教师的肯定与承认,会主动地去亲近教师;(3)共鸣——产生与教师感情上的共鸣,为教师的言行所感动,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4)信赖——能与教师倾心相交,向教师打开心灵的窗户,在困难矛盾中期望得到教师的帮助,也能与教师共欢乐。

“教贵情深”,师生间的融洽关系是探究学习的桥梁和剂。所以,教师要改变在课堂上“我说了算”的做法,树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念,从讲台上走下来,自觉成为课堂上的一员。要彻底改变那种板着面孔进行“传道”、“解惑”的局面,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师生共同进行学习和双向交流,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重视感情投资,把自己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念,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敢于发言的良好学习心理。

新的学习方式“初来乍到”时,教师们都经历了一次“头脑风暴”,传统的“一言堂”与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新旧教学模式的交流与碰撞,让教师们着实有几分困惑与不知所措。短暂的茫然后,大家积极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充实自己、指导实践,主动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并在探索中前行。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创业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25-03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国家7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未来五到十年,国家将投入更大的力度建设宽带、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作为开发重点。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①要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我们要在顶层设计,信息技术产业专项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下功夫。要看的长远些,统筹规划。

②突破制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使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更具竞争力。

③大力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对那些涉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撑“两化融合”的信息技术要加大开发力度,以拉动作用强的应用信息技术,如汽车电子、机床电子、传感器等为开发重点,不断发展物联网应用。

④放开市场,鼓励公平竞争,吸收更多的民间资本,使业内企业的竞争压力适度,增强技术创新动力,进而使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整个产业能够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占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战略制高点的关键

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进程中,以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高端服务器、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能不能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得到长足发展,关键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制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是否突破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应用需求,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工程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这些关键共性技术是否突破,对我国信息技术基础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2.2 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是否发现 苹果公司的运作模式,为不少新兴企业规避低端竞争、开拓高附加值市场提供了借鉴。得到的认同和模仿不断增加,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为核心派生出的许多新兴应用兴起的速度非常快,是否能得到消费者认可并进一步刺激各类新需求的出现,其关键在于能否发现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

2.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径是否正确 将技术发明与工商业联系起来,是创新企业不断壮大的基础,对领先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企业意义更大。

领先创新企业之所以能迅速成长壮大,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关键就是新技术发明与工商业的有效结合,并且不断创新。因此,培育技术领先创新企业是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之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应沿着促进产业组织变革,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企业间扩散,进行机制创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内扩散和技术产业外扩散的路径发展。

2.4 促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新跨越发展的制度、机制是否合理 加强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核心技术、关键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等,并提出具体明确的有关研究开发、知识产权等政策措施,让更多的企业、资本和人才流向这一行业,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拥有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整个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与人才培养战略。

我们从信息产业的发展实践中可以看出,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人才就是信息技术创新的推动力。长期以来,IT领域的摩尔定律、吉尔定律、麦特卡尔夫定律和贝尔定律主导了全球信息产业的技术更新和升级换代,使得信息产业发展具有增长速度快、变化周期短、更新频率高的特点。在四大定律的作用下,如今微处理器的速度每 18个月就翻一番,晶体管越做越小,芯片性能越来越高,计算能力呈指数增长;未来25年内,主干网的带宽每6个月将增长一倍;而网络的价值则以网络用户数量平方的比例增长。信息产业知识和技术密集,技术更新迅速的特点,使得信息产业是一个技术依赖型的产业,同时也是一个人才依赖型的产业。

3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与不足

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与不足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

3.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认识定位不准,高校关起门来搞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现有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大多数停留在本科阶段增加几门管理学课程的讲授阶段。没有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从高校、研究单位、企业和社会这样的系统来考虑,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认识定位不准,认为这只是高等学校一家的事情。高等学校由于没有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只能关起门来搞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其培养思想、方式和效果满足不了社会需要。

第7篇

技术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前,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我国加速区域经济和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一般来说,技术由基础研究形成产业与商品的过程,往往也是技术在行业领域内转移、在地区间扩散的过程。北京聚集了全国知名的高校和研究院所,作为全国技术创新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北京向京外地区的技术转移的力度和范围都在不断加大。据统计。仅2002年北京向外地输出技术14010项。合同成交额130.94亿元,从北京技术市场购买技术超亿元的省份,从1994年的7个,发展到2002年的25个。其中,超过2亿元的有18个,在4亿元以上的有8个。这充分说明北京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商品集散地。这种现象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

目前技术转移已经形成由政府推动、企业为主体、高校及科研院所与科技中介多方积极参与的发展形态。因此,在大力倡导和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同时,重视和加强技术转移,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探索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

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中心”)自2003年3月经国家发改委(原国家经贸委)、中科院、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后,始终坚持“沟通服务,求实创新”原则,以中科院北京地区各单位为依托,发挥综合优势,面向市场。积极促进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解决行业、企业共性与关键技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不平衡状况由来已久,是一种普遍现象。正因为这种不平衡使得知识的流动、技术的转移成为一种现实需求。几年来,北京中心选择部分技术需求旺盛、吸收消化能力较强的地区,努力探索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的发展模式,开展区域化技术服务。

中科院北京地区有44家研究所,整体实力非常雄厚,涵盖了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光学机械、材料、生物医药、化工和空间遥感技术等多个领域。为了把众多领域的科研成果集中展示,统一形象,北京中心多次组织科研机构的专家主动走出去,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成果推介会、展示会等,扩大宣传科研成果,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实现了技术的跨地区转移。

经过几年的探索,目前北京中心在技术转移方面基本确立了项目洽谈会、地方办事处以及工作站等三种模式。项目洽谈会模式

为了既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又实实在在地向社会介绍各研究所的优秀技术成果,几年来北京中心共参加各种形式的成果推介会近50场。推广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解决企业急需技术难题。取得良好效果。每次组织洽谈会,北京中心都针对展会举办地的经济状况及当地政府重点发展支持的领域和企业的相关情况做具体分析,目的就是要做到“知彼”,然后有准备地带去相匹配的成果与技术,以保证展会的效果。

单一的科技洽谈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了解企业需求,并把企业的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反馈给相关研究所:

2.向企业推广研究所最新的科技成果,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3.通过展会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拓宽了研究所与地方合作的渠道,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地方办事处模式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种种机遇和挑战。企业新技术与市场份额的获得,必须得到外部技术和知识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的扩散和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北京中心正是围绕此目标开展工作和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地方政府也把北京中心这样的机构看成是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传播、扩散、转移的重要途径。

办事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建立起中科院与地方合作的长效机制。其功能主要体现在:

1.能够把北京地区的高新技术信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方;

2.组织科技专家到地方企业考察。增加了委托开发的可行性;

3.利用地方政府的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协调科企合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4.通过地方财政的支持,使得高新技术项目实施变得更加有实效。

地方工作站模式

理论上讲,技术转移与创新的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链式结构。涉及到科技界、产业界、政府层面以及市场需求等多方位。即从以基础研究、科技前沿为发端,经过应用研究、中试、小试放大形成产品及工程化生产,再经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产生规模效益的全过程,最终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核心力量。而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国家战略需求与市场经济需求“两张皮”的现象。如何能够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向企业的转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要任务是打通政府、学术界、风险投资以及其他中介机构之间的隔阂,建立高效率的技术成果转化平台。

在经历了企业与研究所点对点的合作阶段后,目前北京中心已逐步发展到由院地双方共同推进、广泛合作的面对面发展阶段。合作领域也从原来单纯的项目对接。拓展到科技合作、人才交流、共建研发机构等寻求全方位的合作上。这样合作的载体是采用在地方建立工作站。这种模式的主要特色在于北京中心与地方政府共同建立工作站,北京中心直接安排科技专家进入工作站,协助工作站进行各种技术转移及其相关工作。

这种模式有利于业务的顺利开展,其功能主要体现在:

1.共同推进中科院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当地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全面提升地方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2.组织科学技术咨询。为企业提供科研开发、专利战略、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3.开展学术交流,并组织联合科技攻关,对中科院成果转化前景比较好的项目,进行科技投融资;

4.协调合作项目的实现形式、权益分配等问题,落实有关条件,处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对工作站促成的合作项目进行跟踪,并做好成功经验的示范与推广;

6.建立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实现信息资源的互补。

院地合作工作的发展思路

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开拓,北京中心的京外院地合作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离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地方经济的发展壮大,新的形势和环境的改变,需要不断深入地挖掘和思考院地合作的未来出路。为了完善技术转移工作。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地方工作站,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为使与北京中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地方工作站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来保证各项工作的实施。例如经费的管理、工作计划的设计与考评、人员的管理与评价、重大课题联合申报共同承担制度、科企合作成果奖励制度等。

2.有重点、有针对性开展区域合作。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悬殊现象由来已久,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除。因此,北京地区的技术辐射对象,就应该率先选择承接高新技术能力较强的地区。如在珠江三角区域、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等地理区域,这些地区在经济与社会资源、产业结构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第8篇

公共图书馆作为地区的一个社会公益性机构,担负着为社会大众提供文化服务,教育社会大众的职能,而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辅导工作的开展则是我国文化政策主要体现,大量图书馆实践经验表明,一个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好坏和本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辅导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由于受到业务范围、办馆层次、文化层次等多方面客观因素的限制,基层图书馆多数情况下规模较小,存在着先进技术缺乏,馆员服务意识薄弱等问题,和大型公共图书馆在服务内容、功能和质量等方面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要想保证基层图书馆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就需要做好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辅导工作,结合时展特点,机遇针对性业务辅导。

一、移动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辅导工作面临的新变化

1.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辅导内容更加丰富

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辅导工作涉及到十分丰富的范围,对专业素质要求十分高,与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基层图书馆在办馆、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和公共图书馆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也就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辅导工作需要结合基层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业务辅导,满足移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要求,这就对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辅导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技术推广途径变的多样化

移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内部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和应用,信息沟通渠道和获取渠道变得更加多样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并且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移动图书馆、虚拟化图书馆等多种形式。但是对于一些小型化的图书馆来说,他们数字化建?O力度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先进技术引入渠道比较单薄,因此,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辅导工作就承担了选择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职责,借助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辅导全面掌握基层图书馆的办馆规模,馆藏质量,制定合理的信息化技术辅导计划,通过多方面的技术推广,逐年完善基层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

3.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工作日渐深化

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辅导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业务研究和业务辅导两个方面,其中业务研究是对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辅导工作的补充,主要做好调研工作,帮助公共图书馆制定科学的基层业务辅导计划。面对现阶段新媒体环境对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辅导提出的全新要求,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辅导部门就需要充分发挥好协调的枢纽作用,做好信息沟通和信息反馈工作,关注图书馆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要及时引入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做好全方位的调研工作,掌握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动态。

二、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辅导模式的创新发展策略

1.要构建一体化的服务管理模式

公共图书馆要结合时展进程建设一体化的服务管理体系,整合各类资源将其放置于该服务管理体系中,要构建馆际信息资源一体化共享机制,保证公共图书馆的所有资源能够以全面开放的形式呈现给用户,提升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在移动新媒体环境下,要将一体化的管理理念融入到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辅导工作中,充分利用好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实现对不同图书馆的分工指导和服务,形成以省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市县级图书馆为主干多层次信息资源服务网络,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多层次共享。

2.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公共图书馆要及时适应时展变化,制定比较科学的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辅导中长期计划,为基层图书馆服务工作高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掌握图书馆内部及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动态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自身和同行之间所存在的差距,要明确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辅导工作的发展趋势,对公共图书馆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科学评估,然后对包含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各种计划、影响因素在内的战略性条例进行综合分析,为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3.逐步建设完善的业务辅导网络

以省级公共图书馆为主导,结合各级图书馆的实际馆藏情况、读者需求和具体地理位置等内容,遵循共同获利的原则,逐步建设较完善信息资源共享业务辅导网络,这是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辅导工作的发展趋势趋。建立完善的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辅导网络体系可以将多个图书馆汇聚起来,遵循规范化操作模式,将整个网络体系分为专业辅导模块、分系统辅导模块和分层辅导三个模块,确保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辅导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

一、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高校图书馆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高校图书馆在做好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可利用自身优势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使图书资源得到最合理、最充分的配置和使用,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效益最大化。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及区域性的知识信息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先进的电子技术设备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等优势条件,在地方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信息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可以依托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情报职能,通过为地方政府、企业及相关服务人群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拓展自身功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图书馆的现有服务模式主要有基本借还服务模式和一般性指导服务模式,缺乏有特色的开发性、创新服务模式。

二、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模式

(一)学习(培训)支持系统模式。构建学习型社会,鼓励公民终身学习,高校图书馆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和知识后盾,在满足远程学习人群的需要和兴趣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高校图书馆的网络课程资源,可尝试将学习资源与课程一体化,建立共享性、自我管理的学习体系。发挥网络优势,图文声像综合利用,学习资源和课程内容应注重条理性,简明扼要,并逐步为学习(培训)人员配备专业图书馆员,给予知识管理服务,使其在函授、远程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政企信息服务中心模式

1、综合性科技进展信息服务模式。利用科技期刊、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及因特网信息,以专业信息刊物、光盘或专业剪报为载体,及时综合出各学科的科研成果,以供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较为准确地把握特定科技领域发展动态与趋势。

2、规范化科技成果信息服务模式。收集科技成果信息,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库,有选择地引导企事业单位查询或向其推荐,帮助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选择和技术经济分析。

3、数字化专业信息服务模式。利用自身特色与优势,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开发建立专业数字图片资源库。如专业艺术院校的各类专业艺术作品图片资源库、医学院校的图谱资源库、工科院校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图片资源库等。

4、专业人才信息服务模式。建立全国性专家库,记录专家详细资料,供企事业单位选择和决策。同时,也可以依托高校的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建立咨询专家库,搭建高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发展的良性互动信息平台,为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难题、寻找专家起到纽带作用。

(三)特色服务模式

1、地方特色研究服务模式。地方特色数据库针对本地经济发展过程、产业和资源配置的状况以及当地水文气象、地理交通、物产资源、民俗文化等方面做出准确的分析,科学合理地对当地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和规划,并通过网络全面向社会开放,为地方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提供情报服务,如区域经济发展数据库、地方特色旅游文化数据库、戏曲民俗文化数据库等。高校图书馆可利用自身的人员和设备,依托馆藏信息资源,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某一专题中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并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将其数字化,建立题录库、索引库、全文数据库,促进与地方的合作发展。

2、青少年儿童服务模式。青少年儿童服务项目一般服务于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并邀请父母及社会志愿者加入。利用项目向青少年儿童提供在线学习资源,让他们学会利用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和资源,还可在项目专题模块提供聚会通知,并在线展示聚会内容。聚会涉及青少年发展的各个方面,从机器人模型到打野兔,从网页设计到园林管理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会结识新朋友,学会彼此分享和理解,同时强调从行动中学习新知识,从乐趣中学习新技能,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Cardinal Kids Club、加州大学戴维斯图书馆的优秀儿童发展中心、田纳西阿灵顿图书馆的K-12 connection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的4-H(four-leaf)计划等。

3、特殊人群服务模式。高校可根据自身条件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援助。首先,通过系统的培训和自觉实践,增强用户关于信息的知识,强化信息意识,养成信息思维习惯,更准确、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掌握获取信息的手段;其次,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信息资源优势,为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内容有法律咨询、政策咨询、就业咨询、健康医疗咨询等;第三,高校图书馆可与广播、电视、出版部门合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开展信息教育;在校内或社会上免费开展信息知识宣传和讲座;开办短期学习班,提高残疾人的劳动技能及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培训社区工作人员更好地为广大居民服务。

(四)个性化服务模式。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提供信息服务,或通过对用户个性、使用习惯的分析而主动地组织信息资源,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1、个性化知识挖掘服务模式。个性化知识挖掘服务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针对服务对象的需要提炼出来的服务,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图书馆以“服务对象需要什么服务,我就提供什么服务”的服务方式,运用数据挖掘知识发现先进技术,更多地直接为服务对象提供信息分析、捕获、重组、传递等多样化服务,服务对象得到的是关于数据总体特征和所需信息发展趋势的预测。

2、个性化信息导航服务模式。信息时代,服务对象通常需要使用导航式个性化信息服务,如查询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科研课题内容信息的重组与潜在信息的二次开发、解答各种学科数据、重点学科的网上收集和整序等。复旦大学图书馆的“重点导航系统”收集了“211工程”重点学科资源,有专业介绍、学科导航、网上数据库等,突出了网上信息整合服务。

3、个性化推送技术服务模式。推送技术是可以根据服务对象提交的文档,自动搜索服务对象最可能感兴趣的信息,然后根据指定的时间间隔,将信息推送到服务对象的计算机上。服务对象包括可能有资源需求的企业、学校、医院以及各类机关事业单位或个人。推送服务器不仅要把信息传送给服务对象,而且还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信息频道和发送要求,及时主动地向服务对象推送不断更新的动态信息,实现真正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五)人性化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应处处体现营造人性化的服务环境和人性化服务方式。高校图书馆内醒目位置应设立楼层平面布局图、功能区域设置标识和提示语等,让读者一目了然。由图书馆统一印制的读者指南、电子资源介绍等广告彩页搁置于咨询服务台,方便读者自行索取。为方便不同读者群的需要,许多高校图书馆在馆舍设计上,除了宽敞明亮的大型阅览室外,还设有小型的讨论室以及不同功能的电子阅览室和个人使用的独立研究室。许多高校图书馆除了对普通学生、教师的服务外,还设有馆内残疾人服务中心,这一服务特殊群体的平台专门设有相应的制度和设施。如便利的停车位置、专门的图书馆入口和电梯设计以及为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各种仪器,都体现了周到、人性化的服务。

三、结语

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突破了传统的馆藏局限而扩展到整个网络,为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物质条件。高校图书馆是经济建设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资源支撑。在正确处理传统服务与社会化服务关系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点,挖掘信息渠道,拓展服务功能与服务领域,利用信息资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层次、创新、高效的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璐.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途径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6.10.

[2]刘辉.国内图书馆为企业服务现状分析——以深圳市科技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08.7.转贴于

[3]韩北平.地方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功能浅探——以延安大学图书馆为例[J].文教资料,2009.8.

[4]谢丽娟,郑春厚.美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发展现状及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

[5]李娟娟.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23.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