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16: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学专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从其各个流派中选择新制度经济学派专题分析,深入了解该流派的发展演变历程;并阐述其主要内容与代表性人物;另外结合当代形势,具体分析新制度经济学派对我国的深化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启示,深入学习其不同流派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经济思想史;新制度经济学派
一、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产生与演变历程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复归过程中兴起的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新学派。
制度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主义社会,它是对美国现实的一种反映,只不过批判地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特点。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在接受传统新古典经济学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注重新古典经济学所忽略的方面,不仅注意从现实世界存在的问题出发,而且注重从微观角度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以及制度在生活中的作用。自此之后,制度经济学无论在方法论方面还是在理论思想方面,都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变化的趋势不是日渐远离主流经济学,而是趋与相同,以至于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自科斯以后的新制度经济学是可以被主流经济学所接纳的,甚至能够被归并到新古典经济学中去。
新制度经济学不仅以其独特的理论思想和理论特色,在整个现代经济学体系中引人注目,而且它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也颇具特色。更进一步讲,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中,制度经济学在研究方法论的演化轨迹和发展趋势,也是颇为耐人寻味和引人入胜的。
二、新制度济学派对我国的深化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启示
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转折点,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变革,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不可否认制度的变革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这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的科学性。以下是新制度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启示。
(一)产权方面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是在我国引起极大的反响西方经济学理论之一,对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一国的制度结构是开启财富潜力的钥匙。经济学家张五常作为科斯理论的传播者、继承者和创新者,特意把最近出版的《中国经济制度》一书献给科斯,称“他那权利要有清楚界定的理念,唤醒了一个庞大的国家”。周其仁教授认为,中国改革就是“一部未完成的产权改革史”。科斯本人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如果产权没有得到界定,交易费用居高不下,市场经济就难以运转。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一直在通过改革来界定产权、降低交易费用,显然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3年,我国明确提出了产权制度改革的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更进一步的提出了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其中受影响最深刻的就是我国的农地制度。新制度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明确产权的产权激励问题,就农民的信息空间或农民承包土地和出卖农产品的信息成本过高提出了通过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建立一个完整的农地产权激励机制,使产权机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实现农地的可持续利用,推动我国农地制度变迁。
(二)制度创新
新制度经济学在分析方法和政府行为中,提供了分析政府机构中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的视角。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它实际上是公职人员和那些参与腐败交易的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利动机驱动下经过成本―收益计算后得出的合乎理性的选择,而制度通过影响个人对成本和收益的计算最终影响着个人选择;提供了加强政府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政府结构效率的依据;提供了政府行政机构改革的主要途径――制度创新。科斯在谈到中国当前面临的腐败问题时,曾表示“我不认为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腐败,也不认为中国目前的腐败是市场化改革的副产品。在市场化改革之前就有腐败了。腐败的根源是一种不良的社会体系,使一些人尤其是政府官员,得到了以腐败牟利的机会。
(三)企业理论
制度分析方法与企业行为中,新制度经济学指导完善公司法人内部治理结构。认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就是为解决委托―问题而提供的一种激励约束机制,是对一个企业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的制度安排,是一套对公司剩余索取权进行配Z的法规构架;同时,新制度经济学引导人们重视对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企业与团队精神。目前我国所进行的企业产权改革就是一种国家机制主导的制度变迁。改革和发展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现实,中国经济学要想有所突破,新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是必然选择。中国的经济改革实践提出了许多西方主流经济学和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都无法解答的理论难题。最后引用科斯2010年在芝加哥大学“中国经济改革”论坛上所说的“我一直对中国的潜力充满信心”。
三、对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评价和对自我启示
制度是一个复杂系统,并不能用单单一种分析方法或是仅仅通过某一种视角来了解。也许,这正是几种不同的制度经济学共同存在的原因。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制度学派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理论观点上的原则性冲突。这一点不但在新制度经济学派和旧制度主义经济学派之间存在着,同时也在两种新制度经济学派之间存在,并且十分明显。
由于存在着种种缺陷,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发展至今虽然引人瞩目,但仍远不是一种成熟的经济理论。但是它确实弥补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和经济发展史时不考虑制度因素的片面性,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加以考虑,把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传统。
农业院校独立开设经济学专业大多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历程较短。以同类型农业院校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与贸易学院于1989年成立并开始招生,发展至今,已具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江西农业大学1994年成立经济贸易学院,现为经济管理学院。现已发展为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西方经济、政治经济、财政金融、国际贸易、统计与计量、双语教学11个教研室,具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6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湖南农业大学1982年开始本科生招生,2006年1月经济管理学院分为经济学院和商学院。其中经济学院所属的经济系自2005年秋季设立并开始招生,至今已招生8届,招收本科生343人,已培养了4届毕业生。图1可以看出,随着院系规模的扩大和师资力量的增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的生源人数呈现出平稳增长的趋势。考察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层次2013年教学计划,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课时总数分别调整为56课时,学分从原来的3学分提高为3.5学分,仅次于公共基础课程中的两课和数学,在专业类课程中排列首位,并实行考教分离,实行课程统一命题考试。
1.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科发展的优势
(1)师资队伍有所壮大
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有良好师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从年龄结构上,经济系的教师队伍是一支年青的队伍;从学历结构上,是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队伍。从职称结构上,在系教师的职称较高,其中,副教授比例已达3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已达到75%;从学缘结构上,近年来通过引进省内外其他高校的青年教师,不仅壮大了教学和科研的团队,而且优化了经济学的学院结构,避免了学术上的近亲繁殖,为学术的发展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学科研成果丰富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的教学和研究主要沿着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三个专业领域展开,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并以学院建设为平台,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积极开发横向课题。教学成果上,多次获得湖南省省级和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项,主编或参编多本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得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材奖。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部分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通过评审被确定为湖南省省级精品课程,为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基础。不仅通过加强“硬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规范资金管理使用制度,搭建起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桥梁,强化了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同时也优化了“软环境”,加强了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和日常管理,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进行统筹安排,把实践活动真正纳入教学体系,鼓励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009年至今,经济学专业教学团队取得了多项校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和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3)教学硬件和设备完善
从教学硬件上来看,经济学院自2007年获经济学实验室获得省部共建基础实验室建设项目资助以来,于2011年获省部共建优势特色实验室项目资助,拥有校外科研教学基地5个,美国经济评论等多种国际权威专业学术刊物,3种网络期刊和4个网络数据库,并且计划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充学术资源数据库,以供广大师生教学和科研使用。目前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370平米,实验用房为4间,拥有各类计算机190余台,能同时容纳6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上机实验。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总值约300万,其中硬件设备约160万,软件设备约140万。培养实践能力的条件良好,校内经济系综合实验室设施齐全,并备有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与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强校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重要渠道,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湖南农业大学的经济学专业秉承这一理念,陆续发展了五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分别是: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春华镇人民政府、湖南望城经济开发区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湖南省微生物研究所、湖南亚华大酒店有限责任公司。
2.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科发展的劣势
长期以来,农业院校从数量和质量上培养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人才很难与财经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相比,导致其社会知名度较低。很多企业和事业用人单位认为,农业院校的强势学科就是农业,而农业院校毕业的经济学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生质量堪忧。这对农业院校的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学生就业和科研项目来源势必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影响农业院校的学科发展。就湖南农业大学本身而言,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学科发展的因素:
(1)院系专业发展不平衡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历年各系的招生人数,其中金融系招生人数无论从绝对数还是相对比例而言均超过其他系,而其他专业生源人数相对较低。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来源逐渐趋于广泛,入学分数和基本素质也日趋降低,这给管理和培养造成困难。专业学科特色方面,应用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看好,市场需求严重供不应求;而理论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不明显,缺乏竞争力。来自内外的双重因素造成了当前院系专业发展的不平衡。
(2)课程设置缺乏多样性
从2013年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来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门课程从原来的3学分提高到3.5学分,一方面突出了其重点和基础学科地位,但是另一方面使得总体的课程设置显示出较强的单一性。以教育部就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为指导,笔者认为经济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并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其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能够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设置应具有多样性,并适当设置与其他社会科学交叉性较强的学科,从而提供本专业学生以及其他专业有志于经济学研究的学生更广阔的课程选择空间,引导学生从更为广阔的视角上认识理论经济学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在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中应当加强经济学文献的阅读,也应该成为改进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二、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科结构优化的思路与措施
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教育是基础,人才是保证。人才市场对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更加务实,经济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具备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识体系必须更加贴近社会的需求。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量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现代农业的研究、生产和服务工作,以及农科人才从事现代农产品的经营、开发和国内外贸易等工作。应确立“以农为本,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体系、授课内容与授课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
1.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
对于湖南农业大学而言,作为地方农业院校,应立足于以图2湖南农业大学2006~2013年经济学院各系学生人数对比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因此经济学专业应该以“服务三农”为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不仅符合高等教育对普通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内在要求,又有利于发挥本学科比较优势,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发展交叉学科,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需要大量的多样化人才作为保障,特别是当前粮食安全问题、环境监测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领域。因此,农业院校经济学培养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突出经济学向“三农问题”相关领域扩展交叉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也能够为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规划培养和输送技术和管理型人才。
3.促进学科渗透,提升理论经济学科整体优势
一、教学内容专题化选择的原则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任何一门经济类公选课程设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综合考虑“三求”,即学科要求、学生诉求和社会需求,为此需要兼顾三个基本原则。
1、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基础性原则(学科要求),关注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关键知识点,将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也就是“学科体系有什么就教什么”。目的是将已有的知识结晶高效传授给学生,这是教育存在之根本原因,也就是传统教育所采取的主要原则。
二是针对性原则(学生诉求),即要考虑学生的诉求,采用拉动型教学,根据学生的关注点去安排教学内容,也就是“学生要什么就教什么”。这种重点考虑学生需求的“点菜式”教学安排,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实效性原则(社会需求),即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当前社会要求学生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教学中要重点传授这些内容。即使由于课程自身特点导致涉及的实效性内容不多,但在教学内容设计时,也要尽量考虑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上述三原则可以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来确定优先级的顺序。专业课必须考虑到基础性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搭建本学科的理论框架。公共选修课则更应该关注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内容的选取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内容选择的具体原则
实际上,世界经济热点问题没有现成的教材。当然也可以从国内众多的《世界经济学》教材中选定一本,略加变动教学内容后进行授课,但这可能导致授课内容被迫注重基础性原则,而忽略了公选课要注重的后两个原则。另外如果过于注重后两个原则,虽然教学效果好,但是对于缺乏经济学素养的理工科学生来讲,只是能搞懂所讨论的专题,不能形成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也只是达到了“授鱼”而非“授渔”。因此如何专题化类似《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公选课的内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基于基础性原则。《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的核心内容是分析当前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背后隐藏的世界经济一般运行规律,主要体现为什么是世界经济、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关系、世界经济运行主体及其运行的一般机制、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等。
基于针对性原则。《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公选课的内容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需求情况。学生学习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课间随谈来获得。问卷调查在第一堂概论课课后进行,概论课讲述世界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框架,在课后对全体选修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分析,了解学生选修本课的目的、感兴趣的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基于实效性原则,《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内容选择上,要反映当前社会需求和热点,主要体现为所讲授的内容要有助于学生解释和解决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专题化设计
河南科技大学公选课《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共计30个学时,10次课,除去各1次相关世界经济热点视频学习和随堂考试,共计安排8次专题。遵循基础性原则,把握世界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8个专题。
专题一是世界经济导论,结合中国的实际,从最基本的经济测度指标GDP谈起,循序渐进导入经济的本质是什么、何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等。专题二是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探析,从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利弊开始,进而考察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最后一般性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的模式。专题三是世界经济中的贸易问题,回顾历史上国际贸易战,并结合实际谈我国对外贸易遇到的倾销反倾销问题,进而分析贸易战背后的主导因素和变动趋势。专题四是世界经济的汇率问题,结合中国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先升后降这一现象,分析什么是汇率、汇率与贸易关系、汇率变动决定因素等。专题五是世界经济中的能源问题,考察历史上历次能源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波动,总结能源价格波动影响世界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如何采取措施减少不利影响。专题六是世界经济的周期波动问题,结合2008年世界经济波动,探析区域经济波动是如何传导扩散,最终导致世界经济波动形成的,进而总结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和变动趋势。专题七是世界经济一体化问题,以当前的热点问题TPP为分析对象,考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决定影响,以及中国如何加快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专题八是世界经济协调治理问题,结合2008年金融危机,分析世界经济失衡、出现波动,已远非一国之力能治理,需要世界各国协调一致的采取措施来共同应对。
三、专题化教学过程
1、专题内容的调整
教学内容的专题化设计的最大优点是实现了一种在保持学科体系完整性下的灵活性。在保持基础性原则不变的情况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和现实情况来调整各个专题化的教学内容。如笔者上学期在讲到专题二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时,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讨论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为啥遇到发展瓶颈,为什么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世界其他国经济发展怎么样?为什么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会出现金融危机,其经济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等。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时,结合参与金砖国家峰会,分析了中国为啥看重金砖国家。同时结合最近媒体关注的TPP,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并从国际关系学的角度分析为啥美国意欲主导TPP等等。
2、专题化教学内容的灵活导入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专题化教学内容要注重灵活的导入方式:
一是可以采用故事诱导法,以一个醒目的疑问式话题引入,形象描述出一种问题情境,从而诱发学生思考。如在讲解专题七(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可以假设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贸易没有任何阻碍,经济发展会怎么样?在进一步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完全自由贸易和完全封闭对世界总产出和各国经济会有怎样影响等,让学生感受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与弊等。
二是采用时事诱导法。时事应该是当前各方热议或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学生们有深入了解的兴趣。如讲授专题四时,可以联系2013年人民币汇率一路升值,追问汇率为啥升高,对就业有和中国经济有啥影响;而到2014年后人民汇率连续贬值,这背后的推动因素是啥等。
总之,课程内容专题化设计的关键在于专题的合理确定和每个专题的问题导向性。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能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灵活组织内容,真正兼顾基础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原则。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能使他掌握解释一类现象或者处理一类问题的概念和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龚新湘.高校公选课教学内容模块化探讨[J].大学(学术版),2011(9):26-29.
[2]陈炜,邝季萍.新时期高校公选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34-37.
[3]李太龙.博弈论公选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探析[J].教育探索,2012(1):17-19.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环境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针对环境问题进行工业化治理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也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领域,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目前国际通用的工作语言和科技资料以英语为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因此要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表达方法是专业人员的基础本领,英文文献读写能力和学术观点的英文表达能力是专业人员的重要技能之一。综合环境工程国际学术交流对专业英语的要求,促使着高等院校设立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内容涉及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等,旨在培养学生应对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带来的挑战。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常常对专业外语的重要性意识不强,加之部分学生基础英语水平较低,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为此,本文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体会和改革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1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学科特点
1.1涉及学科广泛
环境问题原因的复杂性及其影响的广泛性使得环境工程涉及自然科学、工程学、数学、社会科学、伦理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学科交叉繁多,这些领域在环境工程专业中均有单一课程设计,但在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中包括了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物理性污染物的控制技术,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伦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增加了专业英语涉及的范围。
1.2专业英语词汇多,句法复杂
拥有一定的专业词汇量是学好专业英语的基础,然而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词汇较多、含义复杂,并且词汇里一词多义、缩略词、组合词较多。如current本义为当今的(adj.),专业含义为气流(n.);EIA(环境影响评价)、COD(化学需氧量)等。日常英语中很少涉及这些专业化的词汇,很多单词的词义往往是一种形象,找不到与之完全相同的汉语字眼。句子结构也并不简单,体现在长句出现的频率较高,被动语态使用频繁,句中包含的信息量大,使之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1]。
2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2.1重视性不够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设置为选修课,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其它专业课,更不及基础英语教学,教师和学生均对专业英语对高层次人才、国际人才培养的影响不够重视。因此造成在教师配置上也是无严格界定,主要由英语相对较好的专业教师担任,但专业教师往往对英语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充分,英语教学经验不足,不能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而学生仅仅把这门课程作为基础英语的延伸,以能够取得学分就行的态度学习[2]。
2.2教学形式单一
现有的专业英语教学仍然以专业英文教材为主要教学素材,授课语言以汉语为主,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背诵生词,听、说训练开展较少。由于受教学大纲和教学课时的局限,教学中对相关领域专业文献的阅读、分析很少,利用所学专业英语写作、表达专业知识的机会更少。
2.3考核形式不合理
专业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其作为科技资源索取和交流的工具,但现有的考核方式仍然较为死板,形式单一乏味还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试题也以常用词汇、语句的翻译为主,或者增加命题短文的撰写,不能体现出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情况,反而受基础英语水平的影响较大,没能体现学生真正将其作为工具使用的能力,检测教学的目的根本没有达到。
3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体会及建议
3.1明确课程定位与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是为顺应全球一体化、国际人才竞争、专业学术交流等要求而设置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必不可少的。教学应该是以实践运用为最终目标,是语言学习到信息交流的发展。因此对其定位应该很明确,即是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应该侧重语言的应用及有关专业方面的英语知识,提高学生已有的语言基础,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语言技能及和熟练程度,这样才能对教师、对学生起到指路灯的作用[3]。
3.2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教材是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某些程度上限制了教学内容[4]。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应当将国内编纂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和原版的环境专业书籍综合作为授课的参考,并且将环境工程领域的国际最新科研动态、最先进的专业技术等前沿进展包括在授课过程中,这样才能避免授课内容的教条化,真正将专业词汇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融会贯通,达到教学思维的国际化、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效性,起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作用。
3.3改革教学模式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有很多不同,在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际运用上,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不适合专业英语教学。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1+1+1”的教学方式,即三分之一的课时以讲授专业词汇和科技文献的结构特点为主,三分之一的课时以案例分析、师生互动的模式为主,剩余的三分之一课时以组织研究式专题报告形式开展[5]。在案例分析环节中,以教师选取的重点专业资料为载体,综合分析专业英语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针对专业英语词汇、语法、句式等提出自己的见解,广泛交流。在研究式专题报告中,根据大部分学生参加的课外科技活动项目,自由结合为学习小组,由学生自己挑选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参照会议报告形式,用英语在课堂上向大家介绍文献的内容,其余学生作为嘉宾对报告内容进行提问,由教师最后讲解和点评。虽然报告学生经常被问的哑口无言,但是这样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而且锻炼了学生科技英语的运用和表达能力,效果显著。
3.4调整考核方式
考核过程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专业英语作为工具,除了教会学生阅读专业文献,还应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因此建议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一般情况下包括课堂提问、平时测验和作业。为了体现专业英语的特点,在平时考核中可以增加Poster展示环节。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成果展示以及学术会议交流时惯用海报展示(posterpresentation)这种形式,如今在国内许多场合也用这种学术交流形式。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领域,总结相关文献和知识制作Poster,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在期末考核中,除了传统的专业词汇、特殊用法等考核外,可以通过摘要写作方式代替命题短文的考核方式,更加适合对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
4结语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针对目前对其重视性不够、教学材料选择不合适、教学形式单一、考核方式不合理等问题,确实需要改革。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模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元.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特点与教学方法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5):41-42.
[2]孙娟,赵东风,赵朝成,等.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广州化工,2013,41(16):228-229.
[3]熊晓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疯狂英语,2008(2):32-34.
[4]钱家忠,李如忠,武君,等.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1-4.
关键字:应用性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27-03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与学术型本科院校在教学方法上有本质的差异,学术型高校往往以讲授为主,辅之以实验,而应用型高校强调的是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涉外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沟通、外贸实务操作等专业能力,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迫切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为了适应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正在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形式、内容等都有了更新和发展。
根据《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目前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入学教育及专业导论、军训(含军事理论教育)、社会实践、认知实习、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一些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等。在实践形式上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独立设置的专业实践课程,如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二是依托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此类实践教学既包含课内实验课时、也包含课内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教学形式;三是主要依托于本专业知识的公共实践环节,包含军训与军事理论教育、社会调查及报告、学年论文、就业指导与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虽然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验教学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距离培养应用型的创新创业人才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革。
二、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定位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由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一个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教学体系。我们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为:
1.总体目标。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沟通、外贸实务操作等专业能力,能在国际贸易部门、涉外企业等从事报关、报检,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2.基本素质目标。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经济现象的认知与分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统计分析能力、会计核算技能等。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至少达到“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四级水平。
3.职业能力目标。掌握国际结算、报关、外贸单证、外贸函电、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贸易政策和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具有熟练操作相关国际贸易应用软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等社会适应和发展能力。
三、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笔者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基本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三个层次上,构建“平台+模块”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下图)。
根据学生实践技能循序渐进的培养规律,我们构建了三个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和提高的实践教学平台: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每个平台对学生外贸专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并逐步扩大学生知识领域、知识层次,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1 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经济学科基础演示验证实验、国贸专业性综合设计实验,以及科研创新实验,以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根据国贸专业实验教学特点和内在联系,我们把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划分为经济学科基础教学实验模块、国贸专业综合实验模块、科研创新实验模块,逐步增强学生国贸专业基本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1)经济学科基础教学实验模块包括经济学科基础课程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如在《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课程中增加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经济科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思想;(2)国贸专业综合实验模块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结算》、《报关实务》、《外贸函电与谈判》等核心课程、以及《农产品储运与加工》、《商务礼仪》、《公共关系》等专业方向课程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国贸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及实验项目设计和操作能力;(3)科研创新实验模块包括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研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各种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校企、校地等合作形式,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由于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把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划分为认知性实践训练模块、国贸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模块、综合性实践训练模块,从模拟到真实、逐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1)认知性实践训练模块包括认知实习、课程设计、课程综合实习、课程实习等模拟实践环节,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2)国贸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模块包括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等各种仿真实训环节,通过模拟外贸实践活动,缩短学校与外贸企业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外贸基本职业技能。其中,在校内实训环节中,《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是本专业所开设的大型综合型、设计性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模拟外贸进出口业务的演练机会。学生在模拟实训课程中,通过进出口模拟软件、外贸单证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仿真演练,内容包括交易前准备、交易磋商、合同的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托运、租船定舱、投保、出口货物报验、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一系列外贸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得以结合;(3)综合性实践训练模块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真实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自主能力和创造意识。
3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该平台包括校内创新创业模拟实践、外贸行业竞赛活动,科技创业实践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我们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划分为创新创业模拟实践模块、行业竞赛活动模块、创新创业实践模块,逐步强化并提升学生社会竞争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1)创新创业模拟实践模块包括校内创业模拟课堂、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之星实践等活动,激发和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动手能力。(2)外贸行业竞赛活动包括参加各种校外比赛,像英语口语竞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创业设计大赛、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社会竞争能力。(3)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包括学生论文、创新实践、创业实践、专利发明等,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1.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因此要不断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一方面要培养校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报考报关员、单证员等相关业务的国家从业资格证书,有计划地派遣国贸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学习、锻炼。另一方面要聘请企业的业务骨干担任的专职实践教师,邀请企业老总定期来学校进行业务专题讲座等。
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职业能力和全面的专业素养。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素养的途径一是加强课堂教学,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三是做好幼儿园实习实践活动等。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素养;要求;培养途径
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的一生发展如同建造一栋高楼,地基的坚实对高楼的作用不言而喻。人脑生理学家发现,儿童的智力与性格在0―3岁之间就完成60%,3岁―6岁完成80%,所以学前教育对于人一生发展的“地基”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成为社会流行语,相对应的幼教专业也逐渐成为热门专业。
一、学前教育专业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步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然而高等教育在成为大众教育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21世纪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学前教育作为规划的20个重点问题之一,备受关注。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重视学前教育,政府大力兴办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这些都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火爆的重要原因。相比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情况,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似乎成为了就业宠儿,据中国教育报报道,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成为就业前景前十位的金牌专业。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到,幼儿教师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公共业务”。笔者通过到多家幼儿园进行调研了解,如今幼儿园急需要“热爱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理念新,具备较强幼儿教育教学技能,一定的教研科研能力,富有爱心、耐心且细心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
专业技能是幼儿教师的立身之本,学前教育学生就应该具备以下的技能:
1、扎实的理论知识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首先应具备从事学前教学工作及其相关工作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其次需要有分析解决教育工作中出现实际问题的本领。要想掌握这些能力,必须牢固掌握学前教育学原理、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中外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科学教育等理论知识。
这些理论知识的掌握,不仅需要在课堂中仔细聆听教师的讲授,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融会贯通,比如在图书馆查询相关书籍、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探讨等等。
2、过硬的职业能力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家长们越发重视幼儿素质的培养,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受到良好的教育,多方面的发掘幼儿的特长,并培养幼儿的兴趣与爱好,这一切都要求从事学前教育的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如钢琴、美术、声乐、舞蹈、语言等,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并不断积累与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从而为之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全面的专业素养
综合能力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而它的强弱是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关键内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会进入各个幼儿园担任教学、保育等不同职责的教师工作。幼儿园是一个集体,集体的健康发展需要集体内部个体的共同努力,只有合作无间、上下一心、团结协作,才能使幼儿园运营正常,形成管理合力,达到健康正常的壮大,所以学前专业学生应具备很好的团结合作能力。
另外,创新能力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幼儿纯真、大胆、随心所欲,既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跟不上幼儿的发展,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这样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打破常规,创新性的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与社会发展、知识剧增相适应,时刻把握幼儿的动态发展,尊重其个性发展,并鼓励幼儿在创新过程中勤于实践、不怕挫折,这样才能培养幼儿坚韧、勇敢的良好品质。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素养的途径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技能型相当强的专业,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学习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加强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注意教师基本素养的培养,比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三笔字等,还应更偏重于音乐、钢琴、舞蹈、美术等课程的开展。在音乐课上学习发声理论,准确动听的演唱幼儿歌曲,并配合表演。在钢琴课中学习规范、正确的弹琴方法,并能即兴伴奏,达到边弹边唱的能力。在舞蹈课中练好基本功,学习民族舞及幼儿舞蹈,掌握舞蹈的精髓,培养美感,做到能独立排舞。在美术课中模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学习制作教具、学画简笔画、学习美工、剪纸,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创作图画等。教师在每个阶段做相应的技能考核,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
2、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
“以赛促学”,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竞赛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技能竞赛要求突出专业特色,将最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基本技能作为竞赛主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开展绘画、手工展览,教案设计比赛、幼儿歌曲弹唱比赛,故事大王比赛,幼儿活动设计比赛,自编舞蹈比赛,自编自导儿童剧比赛,以及综合性的汇报演出,充分展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及过硬的专业技能,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出更优质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
3、做好幼儿园实习实践活动
关键词: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研究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J1215
课程体系是专业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宗旨与目标,是教育的核心环节。尤其是独立院校,既注重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又侧重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注重学生“基础、素质、能力”的综合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目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未能充分体现出当代国际经贸发展的新趋势,和对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利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当对独立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和完善,本文提出了优化课程体系的几点意见。
一、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应用性
独立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和应用性,一方面表现为专业课设置较为宏观和笼统。学生在校期间对贸易与经济领域的课程都有所涉及,例如经济学、市场营销、统计学、财政学、经济法、金融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电子商务等课程,但这些课程都是入门的基础知识,学生读完四年却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在专业能力和素养方面难以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另一方面,专业课设置对现实热点问题以及政策分析的关注程度不够。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多为原理性课程,授课时往往对理论、模型做详细的阐述,却不注重现实热点问题、政策变化与理论之间的关联,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空泛、笼统,使学生缺乏对当前经济运行、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能力,收窄了知识视角,不利于将来从事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国际经贸往来活动。
2.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国际贸易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经贸知识,还要熟悉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因为商务环境、投资环境不同,也就意味着企业进入市场的策略不同,如果不熟悉目标市场的商务环境,就难以有效开展国际商务活动。而独立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缺乏内容广度,往往注重经济与贸易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传授,而忽略培养学生对外部环境的把握。
独立院校虽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实践,但同样应该打牢基础,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还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入研究,例如区域研究、商品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适应各地区贸易行业的需要,在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的需求结合中寻找自己的落脚点。而独立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缺乏深入研究课程,都还停留在表面阶段,尚未深入下去,不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所处区域以及兴趣爱好进行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3.课程配置比例不合理
(1)必修课与选修课配置比例不合理
目前独立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仍占主要地位,一般达到70%~80%,远远高于国外50%的水平。必修课学分过多而选修课的学分过少,导致学生被迫将绝大部分时间花在专业必修课上,很少有精力去学习适合自己特点并有益于就业的知识和技能,结果造成学生技能单一,知识面窄,适应能力差,就业困难和发展无后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除此之外,选修课在内容设置上大部分局限在专业课范围内,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很少,例如文化交流、语言、社会学、心理学、数学建模等跨专业、多学科的大融合,而这些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一旦忽视,将显著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国际经贸活动的能力。
(2)理论课与实践课配置比例不合理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仍然偏向于理论教学,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实践课程安排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存在课程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问题。而且,现有的实践课程由于设置不尽合理,教师实践经验不丰富,缺乏系统的测评和质量监督体系等原因,导致实践课程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社会适应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离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和企业的要求还有差距,毕业后尚不能很好地适应外贸行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1.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系统性
一是实现专业课的细化。例如国际贸易课程可以细分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根据商品的种类、贸易方式具体细分为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纺织品贸易、农产品贸易以及加工贸易等。这些细分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时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从而达到企业不同岗位的用人要求。
二是引进前沿性课程。开设关于当前国际经贸领域出现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跟踪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动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法规的最新变化。
三是增设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培训课程。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考试有报检员、报关员、货代员、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等,通过增设这类职业技能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满足学生求职和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2.拓宽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综合性
优化课程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区域研究”等专题讲座,介绍世界不同地区和主要国家的商务环境、投资环境和文化,使学生注重对某一地域或国家的学习和研究,明确今后的工作方向。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国门,通过学校国际交流的方式,增强对国外商务环境、区域经济以及文化的深入研究。
3.加大选修课比重,增强课程体系多样性
独立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具体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大学素质教育的培养。一方面提高选修课的比例接近国际水平,同时在选修课的内容设置上,除了增设国际物流、报关、电子商务等不同方向的专业选修课,还应做到文、理、工等多专业、多学科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知识,使其知识体系更加完备。通过扩大选修课规模,学生可根据社会就业需要和兴趣进行选择,有利于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4.注重实践课程设置,加强课程体系实用性
通过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比例,加强实践环节,如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商务谈判、外贸函电等实务性课程的教学中开设课程设计,采用实物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国际贸易的各个工作环节中,增强学生对国际贸易工作的兴趣,从角色要求出发,注重商务礼仪、谈判技巧以及操作流程规范,加强涉外业务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SIMTRADE等贸易软件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通过该平台进行进出口业务的具体操作,掌握进出口的成本、利润核算以及询盘、发盘等磋商过程中商务函电的写作;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与业务流的运作方式;切身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外,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校外实践环节,校企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鼓励学生通过进入企业实习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加强实践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利于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理论和方法,提高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龚锋.对优化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9;4
[2]刘华容.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
[3]胡中应,余茂辉.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铜陵学院学报,2010;6
[4]刘运材,郭毓东.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创新之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
从课程设置来看,人体工程学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通常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的下半学期,是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的专业基础课,有8周的课程安排,共32个学时。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的课程主要为基础必修课,如素描、色彩、设计构成、图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从课程内容来看,人体工程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极其广泛。因此,许多专业都开设了此门课程,只是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在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及时间安排上略有不同。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课程的内容包括人体工程学及其应用、人体工程学基础(包括人体生理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人体测量学知识)、人与环境(包括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行为与环境、视觉与环境、听觉与环境、肤觉与环境、嗅觉与环境、人和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行为与室内设计(包括居住行为与户内设计、商业行为与店堂设计、餐饮行为与餐厅设计、观展行为与展厅设计、人际行为与室内交往空间设计)。从教师授课情况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体工程学涵盖的理论知识多、涉及范围广,若要在短短8周的时间内既对每个章节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还对每个知识要点进行扩展和延伸,时间明显不够。因此,教师通常以理论课的方式讲述人体工程学,主要讲授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课程结束后以传统的理论考式进行考核。从学生学习情况来看,相比专业课程而言,人体工程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分值较少。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属基础理论课,以理论课的心态对待,对人体工程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课堂出勤率不高,常出现迟到、旷课现象。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围绕教材内容,固守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是导致人体工程学教学效果差的直接原因。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常常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习惯性采用机械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知识要点,完成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很难将知识内化成与实际经验相符的内容。加之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这种授课方式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教师很难收到学生反馈的信息,更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而不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教学调整。
(二)同质化教学,缺少与专业课程的联系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人体工程学常以基础课的形式引入不同学科专业,如工程制造专业、工业设计专业等。教师常以讲述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陈述式的讲解,往往忽略人体工程学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重点与难点,若均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讲授相同的内容,必然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在本专业的作用理解不足,做不到有的放矢的学习,影响学习效果。
(三)缺乏实践环节,理论与实际脱节
人体工程学属应用型学科,需要在理论框架上辅以实践教学。但是,目前教学中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时间占据了全部课时,实践部分流于形式,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授课教师将本门课程定性为理论课,仅按照理论课的步骤和方法,围绕书本内容完成讲解部分;二是课堂缺少实验环境,无法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三是课程学时少,除理论讲授之外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导致本门课程终究无法与专业相结合,最终沦为一门讲授纯理论的课程。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明确课程定位
人体工程学包含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人的行为模式、人体基本数据、人与环境关系的分析,其内容是环境艺术设计顺利实施的基础。教师应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人体工程学在专业中的基础作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课程设计。同时,在上课之初就应该向学生指出人体工程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其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
(二)转变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中的地位,改变学生以往作为教学附属者而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产生学习惰性的现象。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体系的构建者、信息加工者,提高了学习的能动性,强化了学习效果。教学模式的转变,首先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由知识的传输者转变成学习的引导者,加强师生互动,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通过案例分析、课题讨论、现场教学等环节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使理论与专业有机结合起来。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由于受到教学条件、学时的限制,人体工程学的实践课题很难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开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体工程学只能作为理论课的形式出现。若仅注重理论框架的完整性而忽视与实践课题的结合,势必会限制其与专业课的联系,也必然会使其成为无关紧要的理论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可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小组讨论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对人体工程学的认识,使人体工程学真正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课。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在教学中以实践为导向,以理论为指导。人体工程学和环境艺术设计都属于应用型学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使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教师讲授理论时,可将文字讲解与视觉图片相结合,用图片展示空间形态,用文字做阐述,如在讲到人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时,可联系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以某一行动路径为导向,分析学生的行为方式及由此形成的空间形态,并对行为模式与空间形态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做进一步的解释。
第二,引入调研课题,开展实践教学。在学生已基本掌握概念、原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实践课题,如指导学生综合运用自然观察法、实测法、资料研究法、调查分析法等,对人体、家具进行测量,制作人体模型或空间模型;或是对校园空间进行实地考察与测量,分析人的行为模式与空间形态的关系等。课题实施的方式可以是自主研究,也可以是团队合作。通过对个案的调查、测量、分析、总结,将教师口中抽象的理论与学生切身体验结合起来,转化成形象、生动、可感知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设计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前期实地调研课题的开展,学生对空洞的概念、数据、原理有了更多的理性认识。教师设计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以汇报演讲的方式,对前期调研的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理论——实践——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能力,逐步完善知识体系。
第四,考核内容既要涵盖基础知识,又要体现专业特色。人体工程学涵盖的知识点多,教师常采用问答的模式进行考核,虽然能够考察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却不能考察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无法了解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考核形式应多样化,内容应当从理论与专业结合的角度设计,如针对室内设计方向的学生,考核内容可以是“完成一套居室空间的平面布置图”。由教师提供原始建筑图,学生假定空间性质、人群使用情况等,完成对空间的分析与布局。如此,学生将人体工程学课程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于实际案例中,既得到了实践的机会,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专业间的联系。
1 高校经济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比例结构不合理
由于经济学学科的特殊性,现今大部分高校教师比例结构失调,“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普遍存在,正高级职称以年龄老资历高的教师为多数,中级职称的年轻教师较多,而副高级职称的中年教师为数较少。由于年老的教师身体状况所限,所能承担的教学任务也是有限的,同时,由于年老教师与现今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而产生的代沟使他们在交流时产生一定的隔阂,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年老的教师可能对于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较少,无法吸引现代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成为“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做自己的”这种局面。而一部分中青年教师由于过多的科研任务和压力,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科研上,而忽视了课堂教学。另一部分则由于经验不足或者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而无法使学生信服,甚至产生师生冲突。
1.2 学科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枯燥且抽象。也正因如此,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大部分高校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这也造成了期末考试“突袭”现象的盛行,即平时不听讲,期末考试前仅看几个知识点就考试合格的现象。虽然在我国教育成果检验以考试分数为参考的大环境下,但高校毕竟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如果只注重课程结束后的考卷分数,而忽略了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培养出的人才也是不合格的应试型,而非应用型人才。
1.3 学生思想观念待转变
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巨大的学习压力及思想压力使学生进入高校以后身心都完全的放松下来。“学习无用论”盛行而使一部分学生盲目跟风,娱乐至上、恋爱为主、工作经验最重要的观念充斥在学生当中,使他们忽视了学业。而老师面对无人听讲的课堂,即便再有激情,也已消耗殆尽。另外,学生中的班干部“业务”过于繁忙,给全班同学起到了反面的示范作用。这些学生由于学生会或者班集体的事情过多,正在上课的过程中,可能就被叫出去;或者上课已经很长时间了,才回到课堂上,影响教师上课思路的完整性和其他同学听课,影响教学效果。
2 转变观念提高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经济学课堂效果的因素和措施是多方面的,除具体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更主要的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因为任何改变必须先从观念的转变开始。“只有教师的内在观念才具有真实的指导教师教学目标制定和定向实践行为的作用。”所以,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之处在于:大学教师要在知识观、过程观、价值观、师生观等方面扬弃传统观念,吸收先进的教学观念。
2.1 高校思想观念转变
二百多年前赫尔巴特曾强烈批判的“无教育的教学”在当今的大学课堂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高校作为高端人才的孵化器,重点应当放在教书育人,而非科学研究。因此,高校要适当减轻教师的科研压力,鼓励他们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工作上,并对授课优秀的教师实行一定的奖励措施,或者将授课成果而非科研成果作为评定教师职称等级的参考,引导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另外,学校在学科考核方式的制定上也应当因科目而异,对于经济学这种较为枯燥的学科,学校应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权,将学生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部分。同时,适当加重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在思想上先让学生对平时课堂表现重视起来,而教师则通过提问、小作业、辩论会等方式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现。
2.2 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教师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价值。知识是前人心智的外化物,教学要把凝聚在知识上的智慧挖掘出来,才能“滋养”学生,发展其能力。“教授们最优先的是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探索历程亮在学生面前,这应当是活灵活现的,自然流淌的,学生们所最需要看到的并不是书本上已有的结论,而是教授们带有原汁原味的思想及其过程。”此外,教师应积极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借助多媒体教学,在解释经济现象时,用图表来说明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单纯的语言文字的说明。另外,教师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多与学生互动。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之间互相提问、启发既有助于增强课堂活力和趣味性,也可以将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变为具体的问题解决,有助于学生理解。
2.3 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
虽然大学时期有了一定的自由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一些事情,但还应当以本专业的课程学习为主,其他任何活动都应让位于学习。知识是工作的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才能谈实践经验。而且,学生应该尊重上课老师,老师为一堂课所做的准备和努力,是学生眼睛看不到的,课堂上短短的几十分钟可能是有些老师一辈子的心血。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遵守课堂纪律,保持良好的听课状态,如此,也会提高教师的讲课兴致,师生之间形成情绪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学生应重视高等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除了经济学之外,高等数学还是其他经济类专业课程的重要的学习工具,高等数学学不好,不利于这些经济类课程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