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16: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学管理方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论文摘要:近些年杜会科学研究与组织发展有三个比较明显的转变:行为方式由倚重个体行为向注重公共行为转变;研究的动力出现由重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向注重功利意义和经济价值的转变;研究成果的受众由以知识分子阶层为主向开放的社会各阶层、领域转移。欠发达的地区社会科学发展和人才队伍的特点:研究力量不集中,人才队伍不专业;研究主体的多层次;社科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当前需要抓质量.促创新、搭平台。
社会科学的规划、管理工作在本质上是为社会科学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服务的。做好社会科学的规划、管理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一、社会科学研究与组织发展的明显转变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社会科学自身的研究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了解、分析近些年社会科学研究与组织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比较明显的转变:
(一)在研究的行为方式上,由倚重个体行为向注重公共行为转变。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由以个人活动为主向以组织活动为主转变。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是个人的事情。选题、立项,研究什么与怎么研究,几乎完全由研究者个人决定。尽管现实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研究现在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社会科学的价值、功能和作用被国家和社会进一步认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共同进人国家创新体系,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超越了个体、个人的狭小范围,日益渗透着更多的国家、事业、企业因素。其研究及其成果的应用体现了更多的国家、社会、企事业的利益和兴趣,社科研究已经成为国家大事,社会大事,企事业大事。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科学研究已经由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由个体自由选择变成一种公共理性选择。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一种公共产品。理论工程,公民道德纲要,国家经济社会人口发展规划等等都是典型代表,即便是比较传统的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也已经渗透了更多的公共色彩和成分。比如清史研究,蒙古族史研究,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投人连年增加。
(二)在研究的动力上,出现由重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向注重功利意义和经济价值的转变。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由原来的远经济利益向近经济利益转移。现在,各种经济活动、经济机会增多,知识分子凭借自身的知识力量产生了更多的以经济为主的利益诉求和满足。应当说个人的经济要求和追求物质利益需要的满足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正当的要求必须得到尊重。但是也要理智地看到,个人收人与其实际付出的劳动和研究者生产成果的质量还大量存在不相符合的现象。知识经济的时代意味着知识就是商品,在商品市场上假冒伪劣行不通,在学术研究的市场上同样不需要假商品。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越重要、越突出,其引发、获得的经济利益也就可能越大、越高。由此国家、社会对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研究成果有效性的期望值也越大、越高。人们的期望值越高,社会科学研究者肩上的责任也就越重。不能离开社会责任空谈学术责任。社会科学发展的脚步越快,人们的期望越大,社会科学研究者、工作者的责任就越重。在物质利益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中,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应当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三)在研究成果的受众上,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的享有范围由以知识分子阶层为主向开放的社会各阶层、领域转移。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享有不局限在书斋,而是跨出专门化的圈子,已经真正走出了自我欣赏的误区,克服了自娱现象。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既成为党和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决策的重要参考,也受到民间社会的广泛关注。比较典型的是于丹谈论语、庄子,易中天教授品三国。与过去简单的书院、书斋式研究模式相比,现在的社科研究过程和成果的应用已经走向社会、走人生活、走向大众。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科学发展、人才队伍的特点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的地区,社会科学的规划、管理工作必须密切注意社会科学研究生产方式的新变化,同时结合本地社会科学发展和人才队伍的特点,以便充分有效发挥社会科学规划、管理的作用。这些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研究力量不集中,人才队伍不专业。欠发达地区一般来讲高校少,科研院所少,专业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党校和层次比较低的少数大中专学校,而且人数较少。多数社会科学研究者是分布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非专业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可以说因为研究力量参差不齐,产生高质量的、规范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就很难。但是,把劣势认识、分析到位也会转化成优势。因为社会科学实际工作者人员多,专业研究人员少,标志着社科研究的着眼点、着力点、突破点更能关注社会实践的需要,更能贴近实际生活,基础研究薄弱,应用研究会厚实些。迫使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是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研究,研究中做的密切结合过程。这就为整合社科研究力量和资源提供了机会和场所,为社科规划管理提供了广泛空间,进而实现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
(二)研究主体的多层次还不可替代。在欠发达的地区,社会科学个体的自主研究还不可替代,特殊的群体自主研究不可替代,各个单位的自主分散管理不可替代,社科规划管理的协调组织作用不可替代。个体和特殊群体的社科研究活动尽管有自主性,但多数科研活动往往也与一定的组织架构相关,他们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受规范或挂靠的社科研究管理部门的影响。尤其是在今天,社科研究日益成为公共行为、公共产品、公共活动,社科规划管理对个体和群体科研所施加、产生的影响力、指导力也在增加。事实上,不管是个体还是特殊群体的科研活动,研究任务最终都要通过分工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单位的科研活动更需要分工。有分工就需要协调、组织和管理,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没有个体的自主研究就不会有上层次的群体研究。没有自愿的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就不会产生协作力。社科管理的基础是尊重研究者的自主权,社科管理的价值是调动区域内一切社会科学研究的积极因素,有效开发、整合分散的社科研究力量和资源,社科管理的终极目的是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三)党和政府的社科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在组织力、协调力和动员力的“三力”发挥上应加大力度,那就是要有效解决对个体研究的信息咨询和对群体研究的组织力不大,对单位及其单位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协调力不高,对社会上社科研究资源的动员力不强的问题。社科规划管理部门要发挥好自身在社科信息资源的搜集、运用,社科社会资本的争取、利用,社科人力资源的组织、整合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好在研究方向、具体选题,获得各方面资源的渠道,建立与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哪些问题是党和政府所关注的,哪些是具体职能部门所需要的,哪些社科研究资源是可以利用的,以上信息只有社科规划管理部门的指导、协调、组织,才能更有效、迅速传递到具体研究者那里。所以必须加大服务力度,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好社科规划管理的职能作用。
三、如何创新社会科学管理方式
显然,社科规划管理的基础内容是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核心目标是生产高质量的社科研究成果。为实现这个目标,当前需要从三个角度进行突破:
(一)抓质量。必须形成共识,社会科学的繁荣必须通过高质量的社科研究成果做支撑。没有质量的成果再多也是废品,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靠研究数量堆不成社会科学的繁荣。社科研究成果的质量取决于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研究者的基本立场如何,研究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是不是来源于活生生的实践,研究的具体过程是否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也就是说是基于事实还是主观杜撰,研究出的产品是不是具有实际意义,是否解决实践问题或者具有学术价值,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研究成果的质量。作为管理方,必须明确质量问题贯穿于研究的始终,从研究主体到研究客体再到研究过程都离不开跟踪管理。
【关键词】:传统管理;弊端;科学;管理方式;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贯穿于各个行业和领域,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特别是现代化的生产性、经营性企业和高等院校、大型文化娱乐场馆等人员聚集场所的安全管理问题,无论从其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影响力而言都尤其显得重要。如果做不好,势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每年安全事故很多,特别是近年来在采矿、交通企业多次造成特大的安全事故,实在令人痛心。血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形势下,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现在需要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推动和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科学管理方式的必要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科学化安全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势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安全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科学是安全之母,愚昧无知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教育训练和科学知识造成的。科学管理是安全之母,如触电、煤气中毒等事故,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电、煤气性能的了解,盲目蛮干造成的。“科盲”是事故的“隐患”,许多事故往往是由于缺乏普通的科学常识所致。面对着不断更新的技术装备,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别说驾驭它,使用它,就是完好的装备,也可能损坏。人要是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就会聪明起来,减少盲目性,再复杂的武器装备也能掌握。有的同志在多年从事危险的工作当中始终都安全无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安全管理的巨大力量,知识可以增加安全系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运用科学管理方式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二、传统安全管理方式的弊端
(一)宣传教育不到位。以往的传统教育对宣传教育没有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只是注重抓经济效益,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够,观念上就没有加以重视。因而,基本上没有作宣传教育工作,即使有也是肤浅地谈谈,走过场,普通员工也只是听听而已,根本没有深入人心,也没有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造成员工的意识当中根本没有安全的概念。
(二)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管理。一般在出现安全事故后,领导干部必须处理,然后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大有“亡羊补牢”的感觉,这样就容易埋下隐患,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引起员工的注意,但事情过去后,依然故我,领导也不强调安全问题,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没有人抓,所以产生下一次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三)不能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领导讲一讲,然后挂在墙上。安全问题根本没有深入人心,广大员工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领导的分内之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从思想意识上人们就没把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形成领导干部孤立地实行安全管理,收效很小。
(四)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难以落实。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科学性,过于简单、形式化,操作起来很难见到实效,其实,安全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与生产实践一样是有紧密、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的。以往的安全管理方式只是单个的制度,没有系统科学的标准,所以难以落实,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我国应采用的科学管理方式
(一)形式多样,注重效果,全面宣讲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认为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这完全是错误的。现代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就是合理认识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日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厂报、有线电视、黑板报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跃,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预防为主,先期治理,确保防范措施到位。
安全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民财产生命安全,就从企业的最终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就可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政府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企业采取降低资质等处罚,企业招投标受影响;2.一旦发生事故,牌子被砸,形象受损,市场减少;3.发生事故导致的经济赔偿、设备损伤。因此,安全管理不容忽视。从博奕论来看,安全管理与企业效益和理想状态是“双赢”,即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效益显著增长。
(二)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推行科学民主化的管理方式,人是最根本的,需要重视人、激励人,就要在管理方式上实行民主化。虽然一般的管理侧重点不同,但在管理中必须兼顾所有人的利益,一项决策做出之前,应把方案拿出来,由企业法人组织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组织一线施工人员逐层进行讨论,做出反馈意见,必要时可以跨级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正确和实施的顺利。
(三)重视激励作用
伟大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追求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求管理者深入理解职工的内在需求,并予以满足,从而刺激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安全管理文化现代化所要求的重要方向。
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用,但不免单一,且容易使人感觉安全生产很“冷”。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各层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另一方面,可以评选安全标兵,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
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中,很多人也对激励手段的作用和做法作了探讨,并提出了“形象激励”、“内在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和方法,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酌情选择。
(四)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
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在企业内部,每一名职工都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职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很注重,常常采取“感情投资”的方法,解决职工的住房、子女入托以及汽车问题。我们也可以在节日和员工的生日时致以祝贺,亲自送礼品等,要“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样才能感化人心,以便和谐一致,团结协作,促进安全管理,消除管理中的抵触情绪。
企业搞安全管理,不能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强,必须从根本出发,根据单位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自己的安全管理文化,增强全体职工的凝聚力,使其劲往一处使,在和睦的氛围中实现安全生产,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现代安全管理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应当强调系统的安全管理。这就要从某一组织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实行全员安全宣传教育,使组织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五)把全员吸纳入安全管理
要保障安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切实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在充分发挥专业安全管理人员骨干作用的同时,吸引全体员工参加安全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安全工作积极性。安全工作责任制为全员参加安全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还应当实行动员和组织广大员工参加安全管理的新形式,如安全目标管理等。
(六)把安全管理贯穿到始终
系统安全的基本原则是,从一个新系统的规划、设计阶段起,就要开始安全工作,并且要一直贯穿于整个系统寿命期间内,直到报废为止。在特定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管理,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七)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
任何有人的活动的地方,都会存在不安全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同时,都要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党、政、工、团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安全管理信息的处理,使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得以迅速推广。各种安全监控,安全防范技术设备的使用成为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实行安全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可以应用于安全管理方面,称之为安全目标管理。它是特定组织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安全总目标,分解展开、落实措施、严格考核,通过组织内部自我控制达到安全目的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它以特定组织总的安全管理目标为基础,逐级向下分解,使各级安全目标明确、具体,各方面关系协调、融洽,把全体成员都科学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内,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目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每个人的积极努力来实现特定组织的安全目标。
制定安全管理目标要有广大员工参与,领导与群众共同商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安全目标要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若干个,例如事故发生率指标,伤害严重度指标,事故损失指标或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完成率等。但是,目标不宜太多,以免力量过于分散。应将重点工作首先列入目标,并将各项目标按其重要性分成等级或序列。各项目标应能数量化,以便考核和衡量。
安全目标管理可以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提高整个组织的安全工作管理绩效;可以增强管理组织的应变能力;可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可以促进组织内成员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组织自身的长远发展
(八)安全管理需要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因此要形成从厂、分场到班组的三级安全网络。运用好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录入,信息的存贮,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输出(含信息的反馈)5种功能。它把现代化信息工具—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设备及技术引进管理部门,通过通信网络把不同地域的信息处理中心联结起来,共享网络中的硬件、软件、数据和通信设备等资源,加速信息的周转,为管理者的决策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在实际生产中,每天获取的事故信息量非常大,这些信息都是需要及时处理和综合分析、判断,靠人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的,这就需要应用计算机建立管理系统。因此,我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用一句话表述,就是通过建立以安技部门为信息处理中心(中央处理机),各危险岗位和各专业部门为终端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从而由安全信息反馈来推进对隐患的不断检查、整改和监控,形成闭环管理。此系统解决了目前企业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安全信息缺乏,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危险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因而,对企业向本质安全管理方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单凭科学的安全管理方式一方面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增强职工执行安全规章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到,才有可能真正使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金 科,张连生《运用科学管理手段 不断夯实安全基础》;《铁道运输与经济》;2001年第10期
2、崔政斌《提高企业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的途径》;《化工劳动保护》;2000年第21卷第4期
3、《严格执法强化安全管理》;《建筑安全》;总第121期
4、赫天虹 王 剑《企业安全管理如何与国际接轨初探》;《化工施工技术》;
1998年第20卷第4期
安全管理贯穿于各个行业和领域,这是一项很重要又比较忽视的工作,安全问题现在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特别是现代化的生产性、经营性企业和高等院校、大型文化娱乐场馆等人员聚集场所的安全管理问题,无论从其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影响力都显得特别突出。如果做不好,势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每年安全事故很多,特别是近年来在采矿、交通、企业多次造成特大的安全事故,实在令人痛心。血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形势下,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现在需要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推动和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传统管理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科学管理方式的必要性。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科学化安全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势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安全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科学管理是安全之基,愚昧无知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教育训练和科学知识造成的。如触电、煤气中毒等事故,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电、煤气性能的了解,盲目蛮干造成的。“科盲”是事故的“隐患”,许多事故往往是由于缺乏普通的科学常识所致。面对着不断更新的技术装备,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别说驾驭它,使用它,就是完好的装备,也可能损坏。人要是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就会聪明起来,减少盲目性,再复杂的武器装备也能掌握。有的同志在多年从事危险的工作当中始终都安全无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知识就是科学”,科学管理就是安全之源,知识可以增加安全系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运用科学管理方式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
二、传统安全管理的弊端
(一)宣传教育不到位。
以往的传统教育对宣传教育没有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只是注重抓经济效益,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够,观念上就没有加以重视。因而,基本上没有作宣传教育工作,即使有也是肤浅地谈谈,走过场,普通员工也只是听听而已,根本没有深入人心,也没有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造成员工的意识当中根本没有安全的概念。
(二)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管理。
一般在出现安全事故后,领导干部必须处理,然后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大有“亡羊补牢”的感觉,这样就容易埋下隐患,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引起员工的注意,但事情过去后,依然如故,领导也不强调安全问题,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没有人抓,所以给下一次安全事故埋下了祸根。
(三)不能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领导讲一讲,然后挂在墙上。安全问题根本没有深入人心,广大员工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领导的分内之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从思想意识上人们就没把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形成领导干部孤立地实行安全管理,收效很小。
(四)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安全工作难以落实。
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科学性,过于简单、形式化,操作起来很难见到实效,其实,安全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与生产实践一样是有紧密、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的。以往的安全管理方式只是单个的制度,没有系统科学的标准,所以难以落实,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采用科学管理方式
(一)形式多样,注重效果,全面宣讲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认为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这完全是错误的。现代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就是正确认识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月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厂报、电视、录像、黑板报、警示牌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跃,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预防为主,先期治理,确保防范措施到位。
安全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民财产生命安全,就从企业的最终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就可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政府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企业采取降低资质等处罚,企业招投标受影响;2.一旦发生事故,牌子被砸,形象受损,市场减少;3.发生事故导致的经济赔偿、设备损伤。因此,安全管理不容忽视。从博奕论来看,安全管理与企业效益和理想状态是“双赢”,即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效益显著增长。
(二)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三)规章制度。
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层层抓、层层管、层层分解,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制定、完善、落实各种规章制度,并使各种制度正规化、规范化以及有效运作。监督、检查、落实、整改工作,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安全管理集中体现“严、细、实”,杜绝走马观花现象。
(四)教育与培训。
要经常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使广大员工熟悉和掌握许多安全知识,避免在工作中造成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常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全员的整体安全素质,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五)措施要到位。
牢牢把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好预防和防范措施,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安全检查要做到:“定期查、不定期抽查和复查”相结合,并做到三及时:“及时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整改”,改变原来的“事后处理”变为“事先控制”,达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目的,把各种隐患和危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六)重视激励作用。
伟大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追求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求管理者深入理解职工的内在需求,并予以满足,从而刺激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安全管理文化现代化所要求的重要方向。
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用,但不免单一,且容易使人感觉安全生产很“冷”。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各层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另一方面,可以评选安全标兵,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
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中,很多人也对激励手段的作用和做法作了探讨,并提出了“形象激励”、“内在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和方法,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酌情选择。
四、安全管理方式
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在单位内部,要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每一名员工都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员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要经常关心员工的思想状况,进行感情交流,代表员工利益,表达员工心声,使大家在思想上“人人讲安全,人人重视安全”,消除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员工的抵触情绪,从而形成整体的安全意识,给安全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搞安全管理,不能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强,必须从根本出发,根据单位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自己的安全管理文化,增强全体职工的凝聚力,使其劲往一处使,在和睦的氛围中实现安全生产,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现代安全管理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应当强调系统的安全管理。这就要从某一组织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实行全员安全宣传教育,使组织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五、安全管理
(一)把全员吸纳入安全管理。
要保障安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切实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在充分发挥专业安全管理人员骨干作用的同时,吸引全体员工参加安全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安全工作积极性。安全工作责任制为全员参加安全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还应当实行动员和组织广大员工参加安全管理的新形式,如安全目标管理等。
(二)把安全管理贯穿到始终。
系统安全的基本原则是,从一个新系统的规划、设计阶段起,就要开始安全工作,并且要一直贯穿于整个系统寿命期间内,直到报废为止。在特定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管理,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三)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
任何有人的活动的地方,都会存在不安全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同时,都要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党、政、工、团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安全管理信息的处理,使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得以迅速推广。各种安全监控,安全防范技术设备的使用成为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实行安全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可以应用于安全管理方面,称之为安全目标管理。它是特定组织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安全总目标,分解展开、落实措施、严格考核,通过组织内部自我控制达到安全目的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它以特定组织总的安全管理目标为基础,逐级向下分解,使各级安全目标明确、具体,各方面关系协调、融洽,把全体成员都科学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内,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目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每个人的积极努力来实现特定组织的安全目标。
制定安全管理目标要有广大员工参与,领导与群众共同商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安全目标要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若干个,例如事故发生率指标,伤害严重度指标,事故损失指标或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完成率等。但是,目标不宜太多,以免力量过于分散。应将重点工作首先列入目标,并将各项目标按其重要性分成等级或序列。各项目标应能数量化,以便考核和衡量。
安全目标管理可以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提高整个组织的安全工作管理绩效;可以增强管理组织的应变能力;可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可以促进组织内成员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组织自身的长远发展。
(四)安全管理需要有完整的管理体系。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安全管理贯穿于各个行业和领域,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特别是现代化的生产性、经营性企业和建筑工地、大型文化娱乐场馆等人员聚集场所的安全管理问题,无论从其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影响力而言都尤其重要。如果做不好,势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规模急速扩大,建筑工地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由于建筑施工行业的产品的多样性,建筑主体的多元流动性,施工现场生产环境复杂危险性,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极可能导致伤亡事故的发生,每年建筑企业造成的特大安全事故,实在是令人痛心。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现在需要应用科学技术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推动和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科学管理方式的必要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
(1)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企业职工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影响工程质量、企业影响工程质量、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声誉。因此,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从经理、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直到施工现场的全体员工都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实行全企业全过程、全员的安全管理,确保生产安全。
(2)由于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具有预防性的特点。要搞好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坚持预防性为主的原则,防患于未然,把安全事故苗子消灭在萌芽之中。制定安全岗位责任、合理的安排安全设施、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通过各种宣传途径杜绝职工的麻痹思想,保证安全生产。
(3)保护劳动者在生产中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既是组织生产活动的指导思想,又是劳动者的权利,国家用立法的手段制定保护职工安全生产的政策、规章、条例、制度等,来确保生产中的安全。任何人不遵守安全生产有关规定,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二、传统安全管理方式的弊端
1、目前范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建筑工地施工的最大特点:点多、面广、分散。高处作业多,危险性高,且流动性强。当前建筑工地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有:
(1)部分项目经理安全意识不强。由于对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落实不到位,重效益轻安全、重进度轻安全。不少工地还存在着上级检查时靠突击应付,检查结束后迅速回潮,长效管理水平差。
(2)施工现场安全设施不能满足施工需要。事故隐患普遍存在,职工安全教育流行于形式,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不高,安全管理组织不健全,安全责任不明确。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章施工、冒险蛮干的行为时有发生。少数工地使用的大型机械设备(如塔吊、起重机具设备、电梯等)的安装和拆除,任何发包给无资质拆装队伍,给安全生产留下了许多隐患。
2、宣传教育不到位。以往的传统教育对宣传教育没有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只是注重抓经济效益,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够,观念上就没有加以重视。
3、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难以落实。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科学性,过于简单、形式化,操作起来很难见到时效。
三、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
当前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施工企业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粗放,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制,产权变换,项目经理已成为真正的紧急实体,项目经理已成为真正的经济实体,项目经理拥有人、财、物自主支配权。但不少项目经理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安全意识薄弱,安全设施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2、企业安全管理相对滞后,安全隐患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不少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被精减或合并,项目部及施工现场安全员,基本上是身兼数职,有的对安全知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安全规范和技术指导,根本发挥不了监督管理的作用。
3、不规范的市场竞争行为,在客观上严重影响了安全施工。施工企业为承揽工程不惜在报价上自相残杀,恶性竞争。工程中标后,不得不挤占安全设施防护费用,以致现场安全防护设施难以到位。
4、安全管理未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氛围。目前,建设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责任制后,各级部门和领导对质量管理都非常重视,抓质量的力度很大,要求很严,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监理等单位及质量监督部门对工程质量的管理,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而安全管理却主要靠施工单位一家孤军奋战,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基本上是不管或很少过问,并未真正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四、提高建筑工地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
1、完善法规,坚持依法治理。为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需要,应出台针对我市实际情况,操作性较强的管理规定,并通过法定程序,理顺关系,确定执法主体资格,并赋予其执法监察和行政处罚权,安全监督机构要打破过去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只管施工单位的单一管理模式,依据法律、法规,不但对施工单位实施监督,还要对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和监理单位实施监督、检查和处罚,依法规范建筑市场主体的各种行为,落实他们的安全责任,使工地安全生产管理齐抓共管的模式真正落到实处。
2、政府调控引导,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一是将安全工作与企业招投标相结合。二是将安全工作与“评先”相结合。三是将安全工作与项目经理资质管理相结合。
3、加大安全监督力度,实行严管重罚。安全管理一定要严字当头,动真碰硬。当一些施工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和职工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达不到安全文明施工素质要求时,在加强安全教育的同时,必须在严管中培养安全意识,在严管中纠正行为,在严管中养成习惯。
4、狠抓安全防护设施的投入,确保施工安全。
安全投入是确保防护设施到位的重要前提。施工企业、项目部要严格按规定提取安全设施经费,做到专款专用;随着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和要求的不断提升,工程造价管理部门,要及时调整取费标准,增加安全设施定额费用,使定额费用与安全投入相适应,确保施工安全。
为了切实搞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各管理部门和企业均应形成领导层、管理层、实施层这三道防线,并要严格分工、各司其责,只有这样,才能使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实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唐风国《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与措施》;《建筑与市场》2003年第9期
[2]崔政斌《提高企业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的途径》;《化工劳动保护》;2000年第21卷第4期
[论文摘要]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企业的生产效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了企业自身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带动了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中,管理思想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成为了发展不竭的源泉。本文主要从一些过去和现在实际存在的生产方式的分析,来阐述企业,特别是制造类企业在生产方式上的变化以及导致了这些变化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和科技创新。
人类社会经历了不断的革命和创新,发展至今,渊源颇深。然而真正繁荣和昌盛却是在最近100多年中,才得以完美诠释。有这么一项统计,最近一百年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远远超出了以往所有年份的总和,这真是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而财富的创造,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社会产业的变更,由农业走进了工业时代,而工业时代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制造产品。所以过去一百年财富的爆炸式增长亦即制造业的飞速发展,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是其发展的依据。毫无疑问,管理方式的改善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完美结合,促成了一次又一次生产方式的改善和巨大飞跃。
机器的发明促成了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巨大改善,这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将人类社会带进了机械化时代,传统的手工劳动逐渐被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所取代,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了当时时代的主流,社会上出现了专业的分工和集中化加工,企业和企业间出现和更多的合作,而不是各自闭门造车。但是随着机器生产和合作化生产的发展,企业内部协调和企业间合作的秩序很难控制,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普遍不高,老板和工人的关系甚至处于对立的状态。鉴于这样的现象,泰罗的科学管理应运而生,从而第一次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打破了以往的经验式管理。泰罗的科学管理主要强调的是对人的管理,针对工人的各种怠工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无数企业纷纷效用,于是企业的生产的重点转移到了对工人的控制和管理上,生产效率发生了大幅度提升。
但是,泰罗的科学管理却存在着缺陷,泰罗当时以人为本的假设只是建立在把工人当作经济人这个基础上的,认为工人的一切出发点就是金钱,然而却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和群体性。大量企业加强了对工人的管理,然而生产效率仍不见提高,于是一轮新的对于工人的探索实验逐渐展开,历史上将其称为霍桑实验。霍桑实验经历了“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四个阶段,深入细致地探索了工人在不同环境下的生产效率,最终证明,工人并不能够单纯地作为经济人来对待,工人也不是机器的延伸,而其心理归属感和团队感知以及其工作满意度才是影响工人效率的最主要的维度。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管理的激励理论开始迅速在企业中应用,企业领导对工人有了更高的重视和关怀。
二战之后,经济迅速膨胀,企业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获得更高的竞争力以及获取更高的利润价值,无数企业开始对于改善企业内部价值链以降低生产成本的探索,最后,以大规模生产为代表的生产方式应运而生。这也被现在称为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产品的单位成本逐渐下降,这样既达到缩减成本的目的,同时也使企业迅速扩张。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专业化生产出现了,人员分工更加细致,员工技能分散专一,工作更加熟练,这样的生产方式成为当时乃至现在普遍采用的方式。
然而随之,一个新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大规模的专业细致的分工,导致了生产环节的大量增加,进而导致了生产的每个环节产生了堆积如山的库存,而且生产秩序的控制难度也进一步加强,前后之间的缺乏联系使得部门之间效率不一,进而影响了整体的有效产出。基于这样的混乱情况,以色列物理学家以小说的形式阐释了混乱的根本原因以及解决知道,现在这个理论被成为TOC约束理论。高德拉特提到,衡量一个企业好坏的重要指标有RIO、现金净流量以及利润率,但是这些指标却很难指导实际的生产作业,于是提出了有效产出、库存和营运费用这三个新的指标来衡量生产效率,这三个指标可以被实时观测,而且包含了生产型企业的全部内容。企业中的生产环节普遍存在着统计波动和依存关系,统计波动是指环节内的生产效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平均效率必然意味着有时高于平均有时低于平均,依存关系是指环节与环节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一个环节的结束后才是另一个环节的开始。由于统计波动和依存关系的存在,每个生产环节部分出现了大量的不平衡,生产并不能按照预期的平均效率发展,而只会由效率较低的环节决定,这叫TOC中的慢制约,于是企业出现了大量的瓶颈,瓶颈必然产生了大量的库存,瓶颈处的损失和浪费就是系统和总的有效产出的减少,所以要针对瓶颈做相应的努力。当时提出的想法是鼓--绳模型,进行流程式的管理,大致的思想就是生产环节的统一化管理和步调一致的生产,但是这只是一种思想,在当时技术环节特别是信息行业还相对落后的时代很难做到统一化管理和生产,问题仍然存在。超级秘书网
到了90年代,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有些专业化分工生产已经开始极大地制约了生产力的提高。在世界企业的无数次探索和尝试过程中,丰田汽车公司迅速崛起,在世界汽车界中具备了很强的影响力。而大野耐一,丰田汽车的前副社长,以其丰田生产方式的提出,迅速享誉全球。及时化、自动化、看板方式、标准作业、精益化是其方式的最精要思想。而“一人屋台”生产方式更是一改之前的专业化分工。以前总是一味的强调大规模生产,把工作环节分解得越来越细,以提高效率,然后大量的生产环节却产生了大量的浪费和大量的库存,同时伴随着较低的周转率,新的一人屋台方式的培养,要求培养更多的多能工,于是一个人可以做更完善的工作,浪费减少了,同时工人的工作也更有意义了,自身的价值也更好的得以实现了。正式由于这样的生产方式,丰田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各方面运营成本也大量降低,现在已然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商,而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方面,状况也明显好于美国底特律汽车三巨头。
而现在IT业迅速崛起,管理信息系统正在茁壮成长,大量大型企业都在尝试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之路,而企业IT的发展正是TOC理论中鼓--绳的最好工具,强大的管理信息系统将迅速使企业连成一体化,而基于此的大规模专业化分工的库存、波动和混乱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因此我认为“一人屋台”生产方式仅仅是目前信息技术还不成熟的一个权宜之计,随着企业内部信息沟通的更加顺利,生产节奏能够以一个很一致的步调进行,那时大规模专业化分工合作还将成为时代的主流。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单纯的理论教学已经无法充分满足教学目标的根据需求,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入实践教学,从根本上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离不开实验室的支持,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也因此被管理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如何对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也成为了管理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想要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就必须结合实验室当前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并确保其能够得到切实落实。
1 开放实验室发展模式现状
在以往的时间里,高校对于实验室的管理往往是封闭的,只有在课程需要的时候才予以开放。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无法获取仪器使用的条件和机会,而且也无法将仪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意识到该问题之后,高校开展实施开放实验室,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仪器的使用条件,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实验和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和平台。这种开放式管理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仪器的利用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将实验室的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高校在对实验室进行建设的时候,除了对硬件设施进行完善之外,还在学术氛围、学术理念以及科研体系等软件环境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此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服务体系,使实验室的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更好地服务与教学和科研活动。
2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现状
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模式下,学生不仅要从多学科角度出发,对实验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而且还要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相对于一些普通的验证性实验来说,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有效开展也逐渐被各学科教师所重视起来。为了能够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首先应该对实验开展的目标进行充分明确,并结合教学内容,对实验方案进行合理设计,一般来说,实验的难度不宜过大,且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实验的内容应该尽可能全面,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达到扩展知识,提高认知水平的目的,以此来推动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 开放实验室与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为了进一步对开放实验室管理的创新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以某高校为例,采取开放实验室与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更好地对管理方式进行完善。
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1 开放环境科学基础实验室
为了便于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在不浪费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仪器的充分利用,高校对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设定为每年的下半学期,以此来避免毕业论文实验和研究生论文实验的高峰期。开放对象则主要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但大四学生并不是作为学生参与实验,而是以实验室管理人的身份对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因此,大四学生选择的人数不宜过多,8-10人即可,同时,必须确保这些学生具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经验。
3.1.2 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作为实验管理人员的大四学生,需要大量阅读与专业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环境科学基础实验的内容来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方案进行制定并进行实验前期活动的准备工作;第二阶段,参与实验的大三学生,需要根据具体人数分为若干小组,并在已经设计好的几个实验方案中选择一个,在大四学生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操作,并结合实验开展的具体情况,撰写实验报告。第三阶段,大四学生将每组的实验撰写报告进行收集整理,并组织相关教师和实验员对此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效果进行分析,对实验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此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
3.2 开放实验室创新的效果与问题
将开放实验室与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由高年级学生作为管理人员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和实验员则作为监督员对实验开展的整体过程进行有效监督。这样的管理模式具有诸多优势,归纳起来,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由于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并不是在课堂上,因此,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沟通,共同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样一来,无论是专业知识,学习方法,还是人际交往,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②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处于大三阶段的学生,在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之后,对于一些专业知识也已经有了一个略微全面的了解,这个时候,学生往往希望参与一些实验,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做到对知识的深入掌握与了解。此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最佳时期,实验过程中,对于实验选题、材料准备、实验方法的选择以及实验操作等,都可以安排学生来自主完成,以此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③加强常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上文中提到,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都是以基础实验为依据开展的,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强化和巩固课堂中所学习的内容,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掌握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原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④文献检索和综合知识能力的提升,由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需要学生自主选题,这就要求学生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和资料,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久而久之,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综合知识能力必然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但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说,高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在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的时候,内容较单一,且操作性不强;实验时间大多安排在学生的课余时间,使本该1天完成的实验,需要花费2-3天才能完成,导致实验缺乏连贯性,甚至还会影响到实验的准确性。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在未来时间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开展中,开放实验室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做好实验室的科学管理是确保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管理部门必须对实验室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本文所介绍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实验室管理模式,不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实验室的利用率。由此可见,该管理模式符合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以人为本;预科教育;管理方式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项教育扶贫的措施,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通过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和措施进行的一年以“预”为主、以补为辅的教育。是以提升少数民族本科预科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整体素质,使其能够顺利进入大学为目的。先生对民族的定义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有表现于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1〕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从不同民族和地域聚集到一起,他们由于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因此在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等各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适合预科学生管理的方式。“人本管理”从最初的企业管理到现在应用到高校管理都很有成效。预科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其特殊性,在预科学生管理上,更需要在全方位把握预科生特点的基础上,坚持“以生为本”,在教育中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本着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引导学生的原则,同时又能做到真正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本文通过阐述人本管理内涵及运用到预科学生管理中,把“以人为本”的理论和“人本管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讨适合预科学生实践管理方式的理想途径。
一、人本管理的理论
人本管理是最初兴起于西方企业界并且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理论思潮。人本理论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主要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需求激励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等。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在其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动机理论。他提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是由低到高依次实现的,并且认为当其中某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便开始追求更高一级的需求,当需求得到满足后它的激励便停止。在高校或企业工作环境中相对应的具体需求,如图1所示。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Motivation-HygieneTheory),包括激励因素(MotivationFactor)和保健因素(HygieneFac-tor),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管理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g)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提出激励因素(包括企业的管理政策、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薪水等)和保健因素(工作本身挑战性和兴趣、个人的能力和责任感等)是影响人的工作积极性的两大类因素。赫茨伯格认为管理层要能够区分出管理实践中的两类因素,如何设置不同层面的激励因素,并在保证激励因素完成的情况下能够给予保健因素的满足。
(三)麦克利兰的需求激励理论
麦克利兰的需求激励理论包括成就需求(NeedforAchievement)、权利需求(NeedforPower)、亲和动机(NeedforAffiliation)。三种需求分别从能否获得成功和自由以及有好的人际关系方面阐述,可以了解不同人的需求,从而了解人需要的相对应的不同的激励方式,了解其需求和动机更加有利于企业或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四)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麦格雷戈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看法提出两种理论,他提出传统理论“X”理论和相对应的“Y”理论,分别把人性看成相对立的两面,“X”理论把人性的本质看成是懒惰的、讨厌工作、喜欢逃避责任的,并且不诚实和愚蠢,而“Y”理论则把人性看成是主动且能够创造出好的条件,积极主动做好工作。因此,相对于“X”理论,只有采取强制的方法,并且时刻监督,做不好就接受惩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而“Y”理论则更加倾向于寻找管理自身的问题,排除在工作管理中的问题,并且恢复员工的积极性。〔2〕
二、人本理论应用在预科学生管理中的必然趋势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其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有其独特性,因此民族预科学生管理挑战性更大相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管理。《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教民〔2005〕5号)规定,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计划为国家指令性定向就业招生计划,重点招收边远农村、山区、高寒地区、牧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也可适量招收散杂居的少数民族考生,〔3〕因此民族预科生由于其独特性,家庭经济相对比较困难、受教育水平落后、汉语能力相对较差,所以会导致民族预科生缴纳学费、住宿费等比较困难,在其学习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很难适应当下的大学生活和学习,而且由于在预科一年中拥有预科新生、预科结业生、大学本科生等多个角色的转变,预科生不仅要适应学校的环境氛围,还要适应不同的文化以及适应从单一固定的文化氛围到多元文化氛围的转变,其交往模式、生活习惯均要发生变化。传统的“以制度为本”的学生管理,更多强调对学生严格、规范、有序的约束和管理,学校规章制度大于一切,违反制度就应该受到处罚。处于这类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接受各种制度的约束,这样就会增加学生和管理者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到预科生管理工作中只会适得其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以学生作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去实现管理的人性化,以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使学生最终能够学到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少数民族预科管理中,要摒弃传统的“以制度为本”的学生管理方式,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在管理中始终能够做到尊重和信任学生,以服务学生为目的;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潜力,不断培养预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提高预科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要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并且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学生的聪明和才智,在为预科学生成长和成才提供物质保证和人文校园氛围的保障下,不断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塑造其积极健康的人格,最终实现“管理育人”向“服务育人”转变的目标。
三、预科人本管理方式的探讨
(一)基于数据全面了解学生需要
预科生相比普通高校学生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只有科学和全面地分析民族预科生构成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掌握其发展状态,才能够决定参与其发展的态度、角色、方式与措施,因此建立一套公开、透明、全面的管理系统很有必要。1.全面分析预科生人口统计数据和学业成绩测量数据。要建立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库包括学生学籍档案和学生基本信息以及贫困生信息等。在统计数据中不仅仅要涉及到学生的民族、性别、年龄等统计数据,还要重视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流动儿童等具有个性化人口统计特征的统计数据,为后期教学和管理提供参考;其次预科期间学期中、学期末以及预科生全国会考的考试成绩数据,也包括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作业成绩与各类实验成绩等学业成绩,要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必须及时把握预科学生个体的状况以及预科学生整体的状态,而且还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更可以为后期的教学管理调整提供数据说明,而且成绩与学生进入本科的专业分配选择有关系,因此建立学生学业测量数据库很有必要。2.广泛调查预科学生状态数据和学校运行的过程数据。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因此要及时把握预科学生的学业情况、思想动态、心理健康状况和兴趣、就业倾向等方面,必须专门针对预科生进行调查、测量,并结合相应的统计方法对其作出科学分析,以及少数民族预科在组织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包括课程安排、各类会议、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学生教育与实践活动等过程数据,应该及时科学准确地记录数据为后期教学和学生管理应用服务〔4〕。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预科学生素质
1.建立一支充满创造性、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首先,担任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还要充分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有人类学、民族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要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还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运用专业知识并积极探讨创新的教育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其次,辅导员在高校中承担社会主义培养方向和办学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特别在少数民族预科的教育中,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也是学生的朋友和人生导师,需要从学校教育和生活管理相结合全方位了解预科学生,以更多的爱心去关注学生。最后,培养一批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习俗,有着相同的身份、年龄、文化背景,因此他们在本民族同学中更有号召力和威信。少数民族学生干部思想进步,表现优秀,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培养,给优秀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建立“以优带优”的氛围,让优秀学生干部做为榜样带动其他学生。2.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多层次、多形式载体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和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优势,围绕少数民族预科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创建多层次、多形式的载体平台。首先坚持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团日活动和主题班会、读书漂流活动、各类型的讲座,以各种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次结合互联网的方便、快捷的优势,以及其高速、信息量相对大的优点,运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并进行关注和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中华民族历史。〔5〕
(三)实行具有预科特色的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方式
1.实行混班制度。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分班制度以及分宿舍的制度对学生管理有很大的影响,预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民族团结教育,因此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混合分班,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同学混班编制,其目的是能够让学生不只接触单一的文化,能够通过“混班”“混宿”形式让预科学生了解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PettigrewTF在接触理论中指出,民族接触与冲突之间存在着某种负相关,即个人接触越多,冲突(偏见、歧视、敌意等)就越少;相互依存的观点是从对历史与现实的资料的分析出发,强调在相互依存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地方很少会有种族间的暴力爆发〔6〕。因此“混班”制度能够减少个体间的冲突;其次双语教学的预科生由于汉语水平的限制,其文化水平基础相对薄弱,预科期间如果没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很容易懈怠和放弃,混班制度的一个作用就是带动班级学习氛围,提高学业水平。2.实行竞争机制,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预科学生在升入本科时会有专业分流,因此在预科期间应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估作为专业分流的重要依据,这样就应该针对预科学生制定一套公平、公正、透明、切实可行的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将预科学生一年的综合测评成绩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育、身体健康素质、科研创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各方面,作为学生升入本科时专业分流的首要依据。另外,综合素质评估也可以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教学管理中突出层次性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各地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因此学生基础差异性较大,因此对学生的教学不可以一概而论,要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相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应该增加学习内容和提高教学难度,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增加教学时间,同时在教学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层次适当减小教学方法的难度,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单独开设各课程强化班,制定单独的教学培养方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喜欢学习。
(四)建设与教学相结合的第二课堂民族文化实践活动
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创建有校园文化品牌的活动,创设能够展示民族文化的特色活动,同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组织、策划和实践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活动:民族美食、服饰、建筑等各民族文化展示,包括书画、摄影展及学习成果展、少数民族学子学术论坛等系列讲座、民族才艺展示、征文、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引导青年学生体验民族风情,走近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魅力,激发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特长的同时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并且能够提升民族自信,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一代,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做贡献。
(五)设计科学激励机制
马斯洛需要理论中“自我实现”处于最高一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都强调了对于成就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经济方面的困扰,而且能够通过设置目标和激励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首先是传统物质激励,少数民族预科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农牧区,学生家庭的经济收入较低,部分学生是孤儿或者单亲,而预科期间不能办理助学贷款,这样学生的经济负担就会加大,因此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对民族预科学生资助是通过“奖、助、贷、减”等各种资助渠道进行,同时提供一定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的一部分学费和生活费,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其次是设置新型的精神激励,即赋予学生更大的责任和权利,如图1自我实现所对应的企业或高校员工和学生具体需求,所以在高校中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即给予学生更多能够发挥自己特长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尤其是预科学生多才多艺,学校能够提供舞台,能够满足学生个人成长需要和成就感,让学生更多参与到决策中并且能够实现其自我价值,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
引入“人本管理”方法实现预科管理的创新是当前预科学生工作管理的客观要求。预科学生的管理不仅仅是制度的制定,更是将“人性”这个因素作为预科学生管理的重要指标。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人本管理的模式有序做好预科学生的管理工作,使预科学生的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在不断探索中寻找最适合预科学生管理的模式。
作者:蒙桂芳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版社,1999.
〔2〕沈雪梅.激励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N〕.教育部公报,2005-06.
〔4〕范国睿.基于数据的学校治理什么样〔J〕.中国民族教育,2016,(6):15.
Abstract: Urban water supply network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and is the lifeblood of the city water supply. Water supply network may seem complicated, but there are certain rules. If it is managed properly, urban life is more dynamic. Water supply network has a wide distribution, strong hiding characteristics, so we must implement a scientific system of management, to fully play its role. Bengbu Central Water Works Co., Ltd. implements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water supply pipe network, is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ensure st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water supply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ir actual job,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views on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urban water supply network.
关键词: 供水管网;科学管理;漏损;暗漏
Key words: water supply network;scientific management;leakage;dark leakage
中图分类号:TV6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085-02
1 蚌埠市供水管网存在的问题
1.1 供水管线陈旧老化 蚌埠中环水务有限公司负责为全市生产及生活提供用水。目前蚌埠市区DN100mm以上供水管线长度超过800公里,其中一部分管线的使用年限将近50年,属于老旧管线,在分布上位于市内各区。这些管网的材质多为铸铁、塑料。该类管道缺乏抗压性,韧性也较差,一旦遇到重压或外力碰撞,甚至是天气突变等,容易发生破裂。特别是由于使用时间较长,很多管道已经严重老化,受到外力冲击或遇到天气变化时容易发生爆管,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除此之外,长年的使用使得管道内壁容易被锈蚀,不仅会影响对居民的供水量,而且还存在漏水和二次污染的风险。
1.2 供水管网档案资料不全 供水管网管理的一个难题就是管网的分部不易被掌握。由于供水管网一般都被埋在地下,人们无法直观对其走势布局进行观察,因此保存完整的供水管网档案资料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城市的很多供水管道是上世纪埋设的,当时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尚未广泛应用,管线资料多为纸质资料,加之管线信息更新不及时、新旧资料混合存放,使得人们很难分辨出图纸的有效性,导致经常出现图纸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在过去的供水管网管理中,人们往往习惯于用脑子来记忆图纸所标示的信息,形成依靠日积月累的经验来做判断的工作方式。那些经验丰富职工常被称为“活地图”。因此,如果现在遇到管线位置无法确定的难题时,依然不得不去请出那些已退休的老职工来帮忙。同时也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软件来管理这些图纸资料,因此对没有完善的管网资料管理,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管网管理。在不断更新管网资料的同时,开发出图纸资料的管理软件势在必行。
1.3 供水管网漏损较大 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供水管网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相应的其漏损率也呈现增大的趋势。其中,管网暗漏是造成漏损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供水管网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找出管网暗漏点,最大限度降低漏损率就成了摆在供水企业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加强供水管网科学管理的意义
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城市地下管网资料存在缺失和滞后的情况,使得当前在对城市供水管网进行管理时缺乏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在发生管网故障后,由于不能及时掌握管网信息而造成抢修不及时,不仅对用户的正常用水造成影响,而且还带来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另外,由于缺乏地下管网的详细资料,在铺设新管线的施工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很容易造成对原有地下管道的损坏,由此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对供水企业而言,能否对供水管网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最终关系到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成本控制,只有加强管理、防患于未然,才能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3 供水管网科学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3.1 陈旧老化供水管网改造成效显著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蚌埠中环水务有限公司本着实现“零维修”的目标,一改往日被动应急抢修的工作方式,将供水管网管理工作提前,加大了对旧管网更新改造的力度。采用耐腐蚀性较强、弹性更好、更结实耐用的球墨铸铁管或PE管代替老旧管道,不仅保证了供水过程中水的质量,而且也提高了供水管网的压力和输送能力,确保了供水安全,实现了供水管网运行效率的提高。经过多年的努力,蚌埠中环水务有限公司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3.1.1 供水管网漏失现象减少,供水效率得到提高 在公司进行供水管网改造后,城市一些地区的管网跑、冒、滴、漏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管道维修数量大大减少,在2002年这一数字为360处,而到了2009年维修数量则降低到了138处,实现了水资源的节约和供水效率的提高,促进了供水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3.1.2 供水管网的承压能力增强,保障了安全供水 经过对城市部分供水管网老旧管线的升级改造,使得一些地区经常出现的爆管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供水压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从而保证了供水效率和供水安全。
3.1.3 改善供水管网水质,保证居民饮用水 在对供水管网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一些旧有管道的老化锈蚀问题得到了改善,避免了二次污染的发生,促进了供水水质的提高。
3.2 管网资料的收集与管理 对供水管网资料进行收集和管理在整个管网管理工作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如果缺乏真实准确的供水管线资料,则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盲目性,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所以,对已经掌握的历史存档资料要进行及时的整理和完善,并进行信息化处理以便更好地保存;对于尚未明确位置信息的已铺设管线,应加大检查和探测力度。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依据经验和地面标识进行判断,也可以采用科学的探测技术进行查找。对于新建的工程,要做好跟踪更新工作,对最新的管道铺设方案进行电脑存档保存。总而言之,在供水管网资料的收集阶段,要保证资料的真实、及时和准确。而对于已经收集好的资料,就要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由于城市供水管网信息纷繁杂乱,为了尽可能提高资料的使用效率,就需要对已有资料进行分类管理,使其一目了然,便于查找。在管理工具上,利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提高管理效率,而成熟的管理软件的使用也使资料管理难度大大降低。蚌埠中环水务有限公司就在供水管网的管理工作中采用了微机信息系统管理,并自行开发了一套管理软件,实现了对老旧图纸资料的信息化管理。2008年,蚌埠中环水务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图纸管理系统》软件,该系统收录了本市施工、竣工图纸3000余份,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由于该系统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图纸查阅时间,在实际应用中收效良好。经过国家版权局审核批准,该项软件获得了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3.3 强化城市供水管网暗漏检测工作 在对城市供水管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强化供水管网的维护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管道漏损对于保证供水安全通畅非常重要。蚌埠中环水务有限公司高度重视供水管网漏水检测工作,近年来,听漏队就检测出供水管网上的暗漏200余处,漏量近千万吨。主要工作是:
一是理清思路,制定可行性方案。管线所采取三个步骤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首先,在测漏人员的选择上,选用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技术人员,保证工作的质量。其次,通过学习交流,吸收借鉴本公司其他听漏队伍的经验,取长补短,尽快提高管网漏水检测工作的效率。第三,拟定管网测漏方案。
二是进行检漏情况分析。依据造成漏水的原因不同,如地质、工程质量、管道质量、气温变化以及第三方施工等原因,对管道损坏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三是优质合理选择管材。管材的选用是减少管网漏水的关键环节。它需要考虑到输出压、接口方式承受外部压力、管道内外壁防腐等因素。依据实际的漏点检测分析,在接口选择时尽量采用具有抗震性的柔性接口。另外,根据管道的埋深不同,采用相应的管材,以达到耐外压和抗震效果。
四是建立健全供水管道施工工程监督和验收机制。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管道使用寿命和漏水机率的高低,严格按规范施工是减少漏水的可靠保证,从工程开始到工程竣工,全程进行工程监理,才能有效地提高工程质量,同时建立严格的工程验收制度,使管道工程管理趋于完善,杜绝一切漏水隐患。
五是对年代久远、管道内壁腐蚀严重,漏水机率高的管道进行有计划的更换、改造,以改善管线供水状况,提高水压、水质,减少漏水机率。
六是改革测漏工作机制。检漏包含着明漏巡检和暗漏检测,如何加强由被动式检漏到主动式检漏,关键是人的因素。除了配备一定的检漏仪器,培训检漏人员外,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同时要建立充分调动检漏人员积极性的分配新机制。
4 结语
城市供水管网是城市供水的命脉,加强供水管网科学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在传统管理基础上要树立科学管理观念,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发挥供水管网的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李文强,毛云丽,毛艳平.加强供水管网管理 提高供水管网效能[J].企业经济,2004(10).
一、调研目的
按照上级的要求,结合全市水利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紧扣“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调研主题,找准影响和制约水利科学发展,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在找准问题、查找根源、提出对策上下功夫,切实做到调研范围广、调研内容深、调研方法活、调研质量高、解决问题实,形成一批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调研成果,切实达到改进作风、提高能力、服务决策、促进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目的。
二、调研原则
坚持领导干部带头调研,突出活动主题,突出实践特色,突出水利特点,突出解决问题的“一带头四突出”原则。
三、调研主题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紧扣市委、市政府赶超式发展战略和“推进六大产业、创建宜居城市”工作部署,紧密联系全市水利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以“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把解决影响和制约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重点围绕以下课题进行领题调研:
*
四、调研时间
1、准备阶段(4月4日—4月12日)。组成调研组,围绕调研主题,结合实际情况,研究确定调研课题,拟定调研方案。
2、实施阶段(4月13日至4月17日)。局领导亲自领题,围绕确定的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探索推进水利科学发展的方法措施。
3、形成调研成果阶段(4月18日至4月25日)。在认真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并统一交局学习实践办。
五、调研方式
1、领导带头。在领题调研中,可采取座谈交流、带着问题下访等形式进行。通过“看变化、谈发展”,总结回顾近年来水利改革创新所带来的变化、所取得的成效,坚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必要性;通过“摆不足、脱禁锢”,进一步解放思想,查找工作方法、思想作风、党性修养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解除思想禁锢;通过“出实招、求实效”,思对策、谋出路、求发展。
2、深入基层。要紧密联系水利实际,突出践行特色,融入到群众中去,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真正找准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党员干部能力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并与干部群众共商发展大计。下基层调研时,轻车简从,保持勤俭作风,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
六、调研要求
1、明确职责任务。局领导按照分工,负责组织并做好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等工作;各科室要大力配合,积极参与。
2、提高思想认识。调研工作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关键环节,是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指标,要充分认识调研活动的重要意义,科学合理安排好调研工作,将调研工作与处理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将调研工作作为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开展工作,努力完成调研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