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16: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税务管理创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税收管理主要是指以税收工作为主的政府职能机构,它履行国家权力行使对税收从征、收、分等一系列环节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管工作,目的是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及时保证国库充盈,同时也通过税收的作用发挥对经济的调节影响。针对税收管理机构来讲,其背后是国家,并履行其在税收方面的职能。由上到下各层级政府税收部门都是税收管理的实际执行机构。从大的方面来讲,税收分配关系到国家跟企业、中央和地方等的收入分配;从小的方面来讲,税收分配是各个税收执行机构同纳税人之间的征纳关系。
二、加强企业税务管理的必要性
1、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税务支付成本,实现企业财务利益效益最大化。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经营活动和范围都会逐渐增多,随之税收成本就会相应的上涨,如果加强税务管理,那么企业就会在税务上花费很多辛辛苦苦赚回来的利润,所以加强税务管理是必要的,通过对延期纳税来增强企业税收获得的实际利润,增加企业经营效益。但是如果企业单纯只盯着很低的税负,并通过各个渠道和方法来实现,一旦被税务机构查出涉嫌避税、偷税行为,企业会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加重了企业额财务风险,因为一经被证实,不仅要上缴偷税、漏税罚款,还使得企业的信用蒙上阴影,给以后的融资带来困难。企业要加强税务管理,在投资、筹资、利润分配上等进行有效控制,这样会让企业减轻部分应缴税费,还可以防止因违反税法而面临的缴纳罚款,企业的税务成本降低了,反之企业的利润就提升了,企业才能发展的后劲。
2、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
企业要加强税务管理首先就得让企业管理者、财务管理人员、出纳、结算等人员熟悉会计法、会计准则、税收法律、政策、税收制度等,所以企业要检查相应同事是否具备了基本知识,并强化普及,通过培训等渠道进行补充、完善,让大家都有税法观念,具有财务管理能力。
3、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企业财务部门熟知税务知识,可以通过分析对比税法中的税基和税率之间的差别,找出或创造企业自身能够享有税收优惠的经营活动,帮助企业减轻一定的税务负担,使得企业在竞争行业中处于盈利水平高的企业,并且在过程中可以加深对企业业务结构调整,发挥资本在税收中起到的作用,让其在不同的企业进行流动和合理配置。
三、我国企业税收管理现状
1、少缴税与多缴税同时存在
不少企业都存在少缴税的情况,主要是对税收政策理和把握不准确。然而更有一些企业为了减轻税收负担,获得税收利益,铤而走险触犯税收法律,造成偷税漏税。其结果是,一经征收部门查出,势必追征偷漏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一定数额的罚款,严重触犯法律的,给予刑事处罚。多缴税的情况也存在于多数企业,尤其是国营企业。有些税种在发现这些问题以前多交的税金,国家是不予退回的,这样企业多交的税金就成了对国家的无私奉献。
2、涉税风险与税收优惠政策运用不足同时存在
部分企业由于对税收信息了解不够,对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新出台的优惠政策不了解,对一些税法公式理解不透,不清楚税法与会计的差异等原因,而导致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税收优惠政策在给企业带来节税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的存在。大部分税收优惠政策都有期间规定的,稍有不慎,则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熟练全面掌握税收优惠政策,规避涉税风险。
3、企业未形成有效的税收筹划联动机制
所谓税收筹划联动机制就是,加强机关和基层之间、税源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之间、各业务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按照流程化管理要求,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协调配合、衔接到位的流程运行模式。对相关工作涉及多个部门或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的,实行扎口管理,部门联动。加强机关对基层的指导和服务,基层增强对机关的理解和配合,实行机关与基层联动。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税务筹划意识淡薄,尤其是国有企业更是如此。绝大多数企业领导认为税务筹划与安排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没有关系。这样使得国有企业在重大改革和经营决策等问题上往往不考虑税收问题,没有很好地研究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有些国有企业为了完成经营责任制而忽略税务筹划,导致事后工作的被动,这样很容易产生被动局面。
四、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创新策略分析
1、企业领导要更新观念,树立税务筹划意识
由于企业领导对财务知识和税务知识不了解,加上财务人员未能及时掌握税收政策,因此在涉及到企业税务问题时,不能主动积极的应对,而是被动接受,或者通过外界关系解决涉税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依法治税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企业领导班子必须更新思想观念。作为领导不仅要做到自身税收政策法规的学习,树立依法纳税、合法节税的理财观,而且要积极关注企业税务筹划,从组织、人员以及经费上为企业开展税务筹划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规范税务筹划基础工作,建立税务筹划内部治理机制
设立完整、规范的会计账目和编制真实的财务会计报告既是国家有关《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也是企业依法纳税、满足税务管理部门要求的基本需要,同时又构成了企业税务筹划的微观技术基础。完整、规范的会计资料便于企业对税务筹划进行量化分析,为提高筹划效率提供依据。
3、培训专门的税务筹划人员,建立一支精干的税务筹划队伍
税务筹划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而税务筹划是一项比较高层次的理财活动,需要财务部门和企业管理者沟通达成一致后实施,若税务筹划比较成功,能够帮助企业起到降低税收负担;若税务筹划失败或无法实施,比如因为筹划组织者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具体实施办法;企业财务人员缺失会计法律、金融、政策、管理等知识带来筹划不完善;以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人员没有执行到位,那么整个税务筹划带来的结果可能会史企业得不偿失。所以企业要重视对企业税务筹划人员的培养,加强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
4、加强企业关联交易的监控和分析,防范企业的税收转移和偷逃税问题
关键词:财务管理;创新;必要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引言
企业的重要灵魂就是其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点。近年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深化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化。基于此,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显得很重要。除此之外,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环境的日益复杂,也使得传统的资金管理和结算方式落后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一种更加先进和完善的资金管理方式予以取代。这一变化对建立在传统经济模式基础之上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一系列创新要求。因此,探讨知识经济下的财管理创新,是企业实现成功理财的必然选择。
二、关于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在各个行业不断深入,快速发展的通信科技推动着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改变,网络化和国际化的特点使得新型财务管理可以实现集中式管理和远程处理财务问题。当今社会信息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资源。如今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财务决策者突破了传统的依据货币信心的模式,转向通过计算机组合各种有用资料以进行可靠全面的财务决策;同时外部网络资源和社会内部也逐渐被纳入财务管理的对象当中。在信息社会中,原有的会计元素和理论已不能适应现代会计环境的变化。因此,必须创新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来解决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各种财务核算问题。会计元素的不断变化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实时变化发展。会计的各种形式的变革创新的主旨即是为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以能够快速适应各种当前和未来的经济环境的突然改变,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三、创新财务管理目标
(一)“多元化”目标体系。利润最大化是资企业财务管理的终级目标,工业时代的物质资本的主导性与现代财务管理的使用排他性和物质资源的稀缺性十分相符。网络时代使得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目标都发生变化,因此需要重新定位财务管理目标。
(二)注重社会责任。知识资本在网络知识经济环境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由于知识具有可转移性质和可共享性质的特性,企业和社会的关联由于变得更加深入广泛。社会对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所做贡献决定了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因此,企业需要重视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四、创新财务管理内容
(一)重视人才的培养。企业应要树立新型理财观念,以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为核心;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不能够有效适应市场化运作管理包括知识资本在内的企业总资本,因其具有超前性、综合性、技术性和专业性,因此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对应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企业员工的能力和知识是现代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市场、技术和投资等资源的基础,因此更加凸显出智力和知识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财务人员的能力提高可以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来实现,以满足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二)利润分配由按资分配调整为按“经济要素”分配。随着社会分工的进程的日益分化,财务管理越来越彰显出独特的魅力。比如传统的经济要素主要包括知识、资本、劳动和土地等几个要素,在利润分配上,现代企业已逐渐使用按经济要素分配,突破了原有的按资分配。
(三)加强风险管理。企业在加强风险管理时需要重视投资和筹资风险。企业在筹资时应该严格控制风险,考虑自身实际,选择相应的资本结构,同时对于风险收入分配需要严格重视和监督,以保证企业能够有效抵御外部风险。企业在投资时面临着诸如通货膨胀风险、外汇风险、东道国政治风险和利率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对应企业必须重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四)无形资产的管理。如今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财务管理的重点之一就是无形资产。包括商誉、商标权和专利权在内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资产结构中逐渐占据主要份额。因此企业需要重视管理无形资产,建立一套决策指标体系以加强监督无形资产管理的状况。
五、创新财务管理方法
1.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体制。促进企业资产的保值和不断增值是财务管理的目标。为了实现有效开展各项经营活动,需要企业严格控制企业资金,对此可以建立体态新型管理体制,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加强外部监督和内部制约,推动反腐败斗争,加强廉政建设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心。
2.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企业在信息化时代必须广泛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是经济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企业财务管理也逐渐使用电子信息化技术。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为基础,网咯财务已经逐渐融入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里面。企业通过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对各项财务报告和事项进行及时处理,可以实现协同处理业务和财务,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对企业的财务资源整合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对市场环境变动快速做出相应反应,从而有效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已不再适应现代的财务管理,因此有必要改进财务管理方法。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可以提升企业价值。主要目的是联系生产和经营各个环节,以对企业的经济行为形成约束规范,帮助企业合理科学的进行经济活动,最终实现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目标。具体过程首先需根据企业的利润目标,依次编制理论、销售和生产,以实现从市场到生产的经营模式。其次企业需要重视管理资金流量,综合考虑自身筹资能力和偿债能力与影响资金流出和流进的一系列因素,以此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再次企业需要对各部门业绩进行科学考核。最后需要酌情添加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以提前预算,保留弹性处理空间,这样财务管理也更加科学。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的资金效益。其做法就是把有限的资金进行合理配置,降低成本费用,增加盈利,实行财务监督,维护财经纪律,促进规范经营。因此,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不但要做到科学管理,最主要的是管理制度要合理,要充分体现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杨辉.初探强化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及措施[J].财经界,2011(07).
【关键词】医院;污水处理;管理;管理模式
胜利医院是一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医院,现有床位800多张,日污水排放量800t。污水分布点多面广,主要有门诊、综合病房、精神科、传染、结核病房以及医技、食堂、宿舍、洗衣房等。医院污水,特别是传染病房的污水中,不同程度地含有多种病毒、病菌和寄生虫卵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还含有消毒剂、药剂、试剂、放射性物质等多种化学物质。如果不经处理或处理不当排入水体,将成为一个集中的污染源,引发多种疾病,影响人们的健康及生态环境。1995年,医院引进了一级(次氯酸钠消毒)处理污水处理设施,规模为1000m3/d,分别在精神科、传染科、车队南侧设置三个室外排污口。
一、课题的提出
2009年,按照东营市环保局、油田环保处工作要求,医院本着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创新思路,科学管理,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论证,对污水处理系统工作流程进行了改造创新,流程优化,决定采用“生物接触氧化、二氧化氯消毒”二级处理、自控系统进行数据处理,信息反馈,自动调控的运行管理模式,使医院污水处理流程更科学、更规范、更稳定。最终实现污水处理科学化、信息化管理。该模式先进科学,安全可靠,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低,且环保经济。
二、成果的内涵、理论依据及创新点
(一)成果的内涵
污水处理站创新管理主要包括工艺升级、控制系统信息化、人力资源优化整合三部分内容。
一是工艺流程升级为“调节池生物氧化接触消毒”为重点的生物氧化处理模式。二是实时监控系统:通过监测控制仪表、流量计等自动调节装置,对污水处理状况、水质进行实时监测,计算机自动控制。由原来粗放的污水处理站管理模式演变为自控精确管理模式,很好的解决了很多不必要的人为失误,保证数据准确,并且能够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创新。三是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实现节能降耗。
(二)理论依据
根据2005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医院污水处理设计规范要求,传染病医院污水处理宜采用二级处理工艺。
(三)创新点
污水处理流程由原来较简单落后的一级处理工艺升级为二级处理工艺,保证了水质的达标稳定,保护生态环境;污水站管理,由较早的粗放式人为手动监控模式创新为计算机自动监测控制模式;原来的三站分散设置,独立管理模式,容易造成管理失控,资源浪费。现在的一站设置,统一管理模式,易于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更为科学规范。
三、主要内容及做法
(一)“生物氧化+二氧化氯发生器消毒”处理工艺
二级处理工艺,即原污水通过化粪池进入调节池,调节池前部设置自动格栅,隔离悬浮物。调节池内设提升水泵,污水经提升后进入好氧池进行生物氧化处理,好氧池出水进入接触池消毒,出水达标排放。
实施的生物氧化处理流程即是对污水消毒之前的预处理。该优化措施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消毒效率,降低了后续消毒剂的耗用量。预处理大致可分为一级预处理和二级预处理:一级预处理(即物理处理)主要是用机械的物理的方法除去污水中的悬浮物质;二级预处理(即生物处理)则是用生物化学的方法除去污水中溶解的胶状有机物。具体如下:
1 . 细格栅、调节池(原有):细格栅去除污水中的较大悬浮物和漂浮物,防治管道或泵体的堵塞。污水进入调节池,进行水量水质调节、均一,设置调节池,是为了把排出的高浓度和低浓度的水混合均匀,保证污水进入后序构筑物水质和水量相对稳定及生物处理的稳定。
2 水解酸化罐、生物接触氧化罐、过滤罐、脱氯机、二氧化氯发生器
2.1 水解酸化:水解酸化罐由罐体、填料和布水系统组成,在该罐内,将固体物质降解为溶解性物质,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水解酸化罐水力停留时间短,效率高,同时提高了污水的可生化性。水解酸化罐启动后,污水进入酸化罐,由罐底向上流动,经细菌形成的污泥层和填料层时,污泥层对悬浮物、有机物进行吸附、网捕、生物降解作用,使污水在降解COD的同时也得到澄清。填料层的设置为提高水解酸化罐污泥层的稳定性及微生物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2.2 生化处理:水解酸化罐排水进入生化罐,生化罐中装有组合填料,以做为生物膜生长的载体。废水自下向上流动,废水流经填料和生物膜接触,微生物附着在填料上,使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后,以降低污染物浓度,污水得到了净化。鼓风机对废水曝气充氧,可加速生物膜的更新速度,使生物膜保持较高的活性,从而保证处理效果稳定。
2.3 消毒处理:预处理后出水进行杀菌灭毒,常用的消毒剂有液氯、次氯酸钠、二氧化氯和臭氧。我院采用了二氧化氯发生器,产生的二氧化氯有很强的杀菌力,它不仅对一般病菌,而且对病毒和芽孢等也有很强的杀伤作用,且不受水中氨氮含量和PH值的影响,也避免了传统杀菌灭毒工艺由于余氯而出现的二次污染问题。非常适合医院污水消毒处理。其工艺流程为:固体氯酸钠投加到氯酸钠化料器中溶解,和盐酸经计量泵打入二氧化氯发生器产生二氧化氯,进入接触消毒池,和污水接触时间不小于1h,达标后排入东营河。
(二)监控系统信息化
在污水处理站管理方面,早期主要采用人工现场监测调试,由于污水处理构筑物较多,需要监测调试的项目多而复杂,例如:进出水PH值,进水流量,溶解氧量等等,如要对这些指标逐一进行实时检测,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采用自动监控系统即可解决这个难题。
污水处理自控系统应用是未来污水处理管理创新趋势,由原来粗放的污水处理站管理模式演变为自控精确管理模式,很好的解决不必要的人为失误,并且能够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创新。
(三)人力资源优化整合
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引进自控系统,使人力资源得以优化整合,大大节约医院劳动定员。现定7名操作人员三班制连续运行模式,24小时连续运行。
四、实施后的效果
1、经济效益
采用“二级处理+自控系统”新的管理模式,医院医疗污水实现了分区汇集,集中处理,集中管理,大大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减少1个排污口设置。采用旧的处理工艺,需设置2个污水处理分站,分2个排污口进行排放,每个排污口需缴纳年排污费4万元。同时也违反了东营市环保局要求必须设置一个排污口的规定。另外,该模式的应用,便于集中管理,大大节约企业定员(旧的工艺模式,劳动约需15人,三班倒),提高劳动力水平,为医院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约计52万元/年。
关键词:财务管理创新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不断地向实体经济扩张,面对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中国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也感到了深深的寒意,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有效需求的不足加上经济不景气,企业在资金、成本、效益等方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对于渴望成功的企业来说,金融危机又是企业积蓄力量、寻找机会、整合产业做强做大的一个历史机遇。企业要想把握住这个机遇,就要面对变化的经济环境,做到知变、应变,用创新的手段来加强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加快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更应当首当其冲。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财务管理落后、融资困难、抗风险能力差等不利状况,在经济调整的冬天里生存下来,迎接经济复兴的春天。
一、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容
1、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企业必须全方位更新理财观念:
①树立风险价值观念。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残酷现实面前,企业必须树立风险理财观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财务预警机制,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②树立安全和保密观念。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能使财务管理更好地发挥在提高经营管理和规避运营风险方面的作用,但需树立安全和保密观念,加强网络运用的安全和保密工作。
③树立知识管理观念。企业财务管理必须重视对知识和人力等无形资本的管理。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资本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知识,对企业实行新时代的财务管理。
2、 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连的, 这一目标的建立是伴随着经济形态的转化而不断深化。现今的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和加速应用,深刻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向更高层次演化。原有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将转向知识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首先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企业股东以外的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 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其次, 知识最大化的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的作用,它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在较短时间内最佳组合运营的结果。第三,知识最大化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各方面的利益, 达到企业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和谐统一。
3、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络的普及,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已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正在向网络财务管理转变,网络财务管理的优势——计算机软件系统和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完美统一越来越明显。在网络财务管理中,距离已不再是管理上的难题,任何物理距离都变成鼠标距离,财务管理的能力可以延伸到管理的任何一点。网络财务的出现,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财务的管理能力,必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企业管理水平。
4、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
财务管理创新的成效如何,决定于财务管理制度是否能扫除来自企业内部的障碍,建立起高效而有序的财务管理秩序。因而,财务管理制度如何实现有效的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企业要在遵守合法性、适应市场性、切合企业实际性、责权利相结合性、科学合理性等原则下创新财务管理制度。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积累、人力资本积累与技术创新成了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新资源因素。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创新就必须充分开发人力资本,引导企业内部大量的配置于非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力资本转向与生产经营活动,促使企业的经济活动状况由粗旷式转向集约式经营。
【关键词】财务管理创新,企业管理水平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不断地向实体经济扩张,面对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大部分企业在资金、成本、效益等方面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企业要想把握住这个机遇,就要面对变化的经济环境,做到知变、应变,用创新的手段来加强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加快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更应当首当其冲。
1、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容
1.1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1.1.1树立风险价值观念。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残酷现实面前,企业必须树立风险理财观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财务预警机制,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1.1.2树立安全和保密观念。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能使财务管理更好地发挥在提高经营管理和规避运营风险方面的作用,但需树立安全和保密观念,加强网络运用的安全和保密工作。
1.1.3树立知识管理观念。企业财务管理必须重视对知识和人力等无形资本的管理。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资本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知识,对企业实行新时代的财务管理。
1.2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由原有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将转向知识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一是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企业股东以外的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二是知识最大化的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的作用,它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在较短时间内最佳组合运营的结果;三是知识最大化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各方面的利益,达到企业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和谐统一。
1.3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络的普及,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已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正在向网络财务管理转变。在网络财务管理中,距离已不再是管理上的难题,任何物理距离都变成鼠标距离,财务管理的能力可以延伸到管理的任何一点。网络财务的出现,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财务的管理能力,必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企业管理水平。
1.4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
财务管理创新的成效如何,决定于财务管理制度是否能扫除来自企业内部的障碍,建立起高效而有序的财务管理秩序。因而,财务管理制度如何实现有效的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企业要在遵守合法性、适应市场性、切合企业实际性、责权利相结合性、科学合理性等原则下创新财务管理制度。
1.5财务人员工作能力创新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是要依靠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来实现和完成。因此,企业要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创新能力,切实提高财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上的支持和保证。
2、财务管理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2.1要简便易行,目标明确。财务管理创新必须简便易行、目标明确,否则会造成混乱,也容易出故障。
2.2要结合实际,力求实用。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应面向企业实用目标,而不是过分强调在各方面要有大的飞跃。要结合实际,因企制宜进行财务管理创新。
2.3要面向现在,持续创新。
不是为将来,而是为现在进行财务管理创新。必须是对现在的人有用,而且能在当前应用。同时,将创新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动力和源泉。
2.4要优化环境,广泛参与。
要培养创新精神,激励财务管理创新者们勤奋工作,勇于献身。要形成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环境,要善于发现并赞扬创新者,容许企业财务管理改革失败。要发动各方面自始至终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活动,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效率。
3、财务管理创新的主要途径
3.1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环境对创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处在较为紧密人际关系中的管理领域创新更是如此。创新氛围的形成主要依赖于领导者方面的原因,因此,领导者应改进领导方法,增强群众观念和民主意识。
3.2确立正确的创新目标。财务管理创新的目标,即为管理创新主体创新时想要达成的最终结果。财务管理创新目标一旦设定就成为管理创新行动的导向,每向创新目标逼近一步,就会给创新主体带来成就感,对创新的预期收益就越大,从而更加激发创新者进一步创新,保持创新的持久动力。
3.3拓展广阔的创新空间。为财务管理创新主体提供和拓展广阔的创新空间尤为重要。企业不仅要为财务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工程,而且要营造有利于财务管理创新的政策、体制、法律、法规和文化环境,使创新者能够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和创新空间,有效地激发其创新动力,不断创造出最适合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成果。
3.4建立健全创新奖励制度。完善的奖励制度能满足个人不同程度的需要,有效激发人的潜在的创新动力。因此,要按照创新者的创新绩效和成果,实施灵活多样的奖励方式,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对创新主体进行奖励,以满足个人不同层次的需要,从而产生较大的创新激励。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 宏观调控 财务管理
自2010年1月10日出通知要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之后,国家先后出台“国十条”、“新国五条”以及最新出台的“新国八条”等多项房地产调控政策,意在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照市场经济环境下适者生存的不二法则,经历了此轮房地产宏观调控,房地产各参与方必然会转换其自身的发展方式,朝着管理层和政策导向希望的方向发展。房地产企业要想走出困境并且持续发展,首先要管理的核心是自身内部的财务管理,应该说在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的昨天,房地产企业并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应有的地位。因此,在目前这种经济形势下房地产企业加强自身内部财务管理是必须的。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1、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其财务管理的概念
房地产开发企业,是指进行城市土地及房屋综合开发、经营和管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自主经营和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
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所需各种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收入和分配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并正确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1)开发周期长,资金筹集任务繁重。房地产开发具有长期性、资金周转期较长、周转率比较低等特点。由于土地和房屋工程造价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而开发建设需要经历从征地、土地开发、房屋建设到竣工、交付使用等过程,所需时间往往在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在目前经济形式较差、企业融资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需要通过各种融资手段来筹集开发资金,并进行项目滚动开发。
(2)房地产企业开发风险较大。宏观调控给房地产企业开发带来了财务风险,房地产开发企业筹资风险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房地产企业的财务关系包括投资者、承包单位、被迁单位和居民、勘察设计单位、材料供应单位、房屋购买者、土地转让单位以及工商、税务等行政单位。由于财务关系复杂,房地产开发敏感性强,其自身调整能力较差,因而管理风险较大。
二、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新国八条”的出台,一方面与2010年末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爆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家对地方调控的结果不甚满意。因此,“新国八条”在对以往调控政策深化的同时,明确要求各地限购,实行约谈问责机制。房地产企业也应该及时发现自身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内部调整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1、房地产企业缺乏财务风险控制意识
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中,因企业受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实际财务结果与预期财务结果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将其具体到房地产开发企业上,主要是指由于财务状况恶化而导致实际开发利润与预计利润之间发生较大背离,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有些房地产开发商认为,只要能够取得土地的使用权,工程项目能够按期竣工就会产生经济效益,其实则不然。由于开发商前期没有对财务风险进行周密细致的可行性研究,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信息不全面,导致盲目投资,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因而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应该说缺乏财务风险控制意识既影响了企业销售收入的实现,又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偿债能力,成本负担会不断加重,随着资金的循环使用,一旦资金链条发生断裂就会面临资金短缺的风险,从而产生损失。
2、房地产企业更倾向于举债增加成本负担,不能进行合理的财务预算
“新国八条”相对于此前两轮调控,最大的特点是“抬高门槛,强化力度”,以抑制过度消费和投资需求。央行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的推出,将提高房屋开发成本。目前,央行已连续三次加息和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调整后的存款准备金率达19.5%的历史高位。加息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叠加效应也将逐步释放,进一步影响市场预期。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的回笼。年内央行继续加息和上调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信贷全面收紧将是2011年房地产金融市场的主基调。
当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70%来自银行,这种单一的举债经营管理模式促使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负债率加大,相应的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就会大幅地降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房地产开发企业从其他渠道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
房地产企业一方面着急上项目而没有将成本合理的测算并且层层落实,另一方面当自身缺乏资金的时候更倾向于向银行或其他单位借款,而没有从财务管理内部挖掘资金潜力,没有对项目资金做整体的财务规划,加大了房地产项目的投资风险度。例如,在项目前期阶段,财务人员如何根据调整的项目总体设计方案来不断调整项目总体预算是财务管理的关键问题。在土地征用方面,国家一方面不断收紧地根,控制土地的市场供应节奏;另一方面在土地出让方式上,禁止协议出让土地,继经营性土地全面实施“招拍挂”方式后,进而提高了开发商的拿地成本。再如,对建筑材料的价格变动预计不足,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市场价格与合同价格往往会出现差距。对房地产企业来说,如果其无法合理估计其中存在的误差,做好财务预算,企业的资金管理链条很可能会出现问题。而房地产项目工程成本管理的基础资料,均来自于企来内部各职能部门及施工一线的管理部门,管理者认为成本管理和核算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忽视了内部各职能部门进行全过程成本核算的重要作用,致使财务收集资料有限,成本管理偏离预算。
3、税收筹划困难
长远来看,未来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将进一步细化,保持房地产政策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如加强对土地增值税清算监督,以综合调控税收等手段来多方面协调推进房地产调控政策。“十二五”规划建议也提出,要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收改革。目前重庆、上海已试行房地产税。未来,随着试点的成熟,房产税将逐步扩大至全国范围,并从仅对增量征收推广至对存量也征收,这对房地产市场短期和长远健康发展影响重大,税收的综合调控政策使得房地产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更加困难。
三、新形势下加强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控制的对策
1、谨慎投资,严控风险
房地产企业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中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要实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建立集中的现金管理、筹资管理以及投资管理系统,要逐步规范公司重要财务决策的账务处理程序以及审批程序,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房地产公司融资结构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完成对项目风险的分析和评估。能否采用以及如何设计项目融资结构的关健之一是要求项目投资者对与项目有关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判断,确定项目的债务承受能力和风险,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融资方案。融资结构以及相应的资金结构的设计和选择必须全面反映出投资者的融资战略和要求。
2、根据国家的政策及时优化资本结构,加强资金管理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下,企业要充分考虑税率、利率风险,合理安排资金的筹资渠道及方式,加强资金管理内部控制。企业要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税收筹划,尽可能获得纳税节约的好处。企业要准确估计每个时期项目所需要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做到与银行贷款金额、时间相匹配,加强资金回收和集中管理。企业应对国家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作出合理的判断,如果预期国家利率会上升,那么企业应该签订长期合同,以免增加财务费用,如果预期国家利率会下降则应该签订短期合同,提早归还借款。
房地产企业还应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用好留存资金,实施多元化融资策略。企业可通过合理安排产权资本与债务资本比例,寻求最佳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
3、充分考虑财务预算的决策作用
房地产企业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项目成本的归集,这对收入、利润的确认都将产生不同的管理效益。因此,在制定项目计划时,充分考虑财务预算的作用,对企业降低成本、防范风险、加强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制定成本预算目标时,需要将项目建设中发生的前期可行性研究费用、规划设计费用、工程开发成本、开发间接费用、经营收入等纳入到整体预算中来,对成本费用进行正确的归集和核算,重视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做好成本预测,挖掘内部潜力,设立目标成本,对投资成本开支进行预先的控制。为了更好地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房地产企业只有将预算管理绩效考评与奖惩机制相结合,才能确保企业预算管理目标和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管理环节。许多企业的兴衰史充分说明,重视并加强财务管理,企业才能充分获益,迅速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各级领导层牢固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并不断创新,以利于房地产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跟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供电公司 创新提升 农电企业 财务一体化
按照国务院国发[1999]2号文《国务院批转改委和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意见的通知》精神,县级供电企业要实行“政企分开”,即趸售县供电企业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对趸售县供电企业,原则上应上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直接管理;暂时不能上划的,可以在产权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代管。在产权关系上看,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受地方政府委托,对趸售县供电企业(以下称“农电企业”)行使出资人职责、履行出资人义务,实行“代管”,其所属的绥化供电公司按照要求,认真履行的代管职能,并针对农电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确立了“夯实基础,狠抓落实,讲求实效,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从强化财务管理和监督入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农电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规范。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集约化、扁平化、规范化”管理理念,为深入落实“加强县供电企业管理,按照‘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和实施县供电企业及供电所管理提升工程”的目标要求,绥化公司以坚持深化应用“六统一、五集中”为主线,打破“代管”壁垒,紧扣专业延伸管理主旋律,把握统一、规范关键点,制定财务集约化管理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时间节点和实施步骤,将省公司规定动作落实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与国网专业工作同检查、同部署、同总结,创新财务管理,创造性地提出了“1+2+3”的财务管理目标,一个中心:财务管理集约化;两个目标:风险防控、价值引领;三个落脚点:夯基础、改状况、稳增长;辅以实施“四维”财务管模理式,即:一维信息系统建设、二维基础工作创优、三维要素集约管控、四维同步评价提升(同业对标),农电企业一体化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为深化农电企业体制改革和实现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实施背景
(一)农电企业面临的形势分析
1.外部环境因素
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农电体制改革将在“十二五”末完成,这意味着农电企业的管理体制实施上划管理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在代管的过渡阶段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稳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将是摆在代管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电力生产经营关系到国计民生,属于基础性行业,具有公益事业特点,受国家政策制约影响较大,在履行企业盈利职能的同时,还要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电力行业的经济特征使得社会各界对电网企业的监督逐步强化,规范有序的经营理念的植入和有效实施成为必然。
2.内部环境因素
绥化公司农电企业的生产经营在多年的“代管”中逐步走向规范,但其财务状况也存在“二高三低”(资产负债率高、财务风险高、盈利能力低、资产运营水平低、融资能力低)的问题。资产规模庞大管理效率低下、内部控制虚而不实、经营风险加大、盈利能力走弱、权益被亏蚀,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得电网持续稳定发展困难重重。依笔者之见,农电企业在谋划企业生存与发展问题上要从着力抓好财务管理入手,要更加注重财务基础管理,更加注重成本费用控制,更加注重财务风险防范,更加注重财务资源运作。
(二)创新农电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意义
多年来,通过各级财务部门的共同努力,绥化公司代管县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体制机制复杂等多种原因,代管县供电企业在依法治企、规范经营、财务管控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农电企业财务管理要实现取得根本性的变化,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是政策原因的争取政策支持,是内部体制原因的深入推进体制改革,是管理因素的规范精益管理,关键是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推进财务管理机制创新。
对农电企业实施财务管理创新,是贯彻国家和网省公司战略部署的重要实践,是夯实代管县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基础、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代管县供电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成果的内涵和做法
绥化公司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总结闭环管理思维实施农电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结合农电企业的实际和网省公司加强农电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在抓深、抓实、抓细、抓严上下功夫,打破“代管”壁垒,创新农电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引入了“四维”管理模式(图1),提出了“1+2+3”的财务管理目标(图2)。
经过一年多实践运行,绥化公司对农电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取得了实效,拓展了现阶段财务专业延伸管理的维度,加快了实现农电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与国网接轨的步伐,实现了预定的管控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一)信息系统建设
1.农电企业财务管理软件现状
2013年以前,绥化公司农电企业财务核算软件是远光核算系统2.1(单机版),地市公司不能及时地掌握各代管农电企业的财务核算信息和经营状况,对农电企业月度财务快报、年终财务决算的审核也只是达到“以表审表、层层汇总”的状态,无法行之有效地行使对农电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
2.农电企业应用财务管控系统的必要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代管县供电企业实施财务管控项目,就是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先进的财务核算系统,实现对代管县供电企业财务数据的动态实时穿透查询,促进地市公司有效提升对代管企业资产、负债、收入、成本等全要素的财务管理水平。既是推动农电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依法规范经营的现实需要,也是做实地市公司、切实履行对农电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重要举措,更是农电企业管理提升要求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全省范围内农电企业应用财务管控系统十分必要。
3.农电企业财务管控系统应用实践
(1)项目启动
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从项目筹划、制定实施方案到制定全省统一的会计科目体系,绥化公司全程参与了财务管控系统建设的各阶段工作。由于农电企业会计核算区别于国网系统的核算内容,在创建科目体系的业务中没有成型的体系可以借鉴。绥化公司充分发挥对农电企业会计核算内容全面掌握的优势,将业务经验与会计核算规则有机结合,构建有农电企业特点的统一的会计科目体系,为在全省开展会计集中核算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绥化公司将财务管控系统核算理念与远光2.1版会计核算软件的差异和“管理对象”以及业务分类”等财务管控系统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归结出来,为系统应用的关键工作――静态数据的收集和动态数据的对应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和理论支持。并在2013年6月至7月,绥化公司组织所属农电企业开展了72人次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明确了工作要点。
(2)项目运行
绥化公司集中辖属的农电企业开展项目应用试运行工作,有序开展了系统应用环境的搭建、关键用户权限的收集、报送、导入、使用、统一会计科目下静态数据的收集、整理、植入(共收集了单体工程451个、往来单位3125个、组织机构487个、银行账户57个,共计4120条静态数据)、2013年动态期初数据的对照、录入、核对、2013年已发生业务的凭证补录、数据核对、报表关键数据来源的设置,顺利实现了农电企业财务管控系统的成功上线运行。
(3)项目总结
绥化公司通过对2013年会计业务在财务管控系统(图3)试运行工作的实践,有效开展了运行过程阶段性分析评估,一方面查补财务管控系统功能需补充、调整、完善的内容,另一方收集农电企业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成了项目试点应用总结,共提出包括静态数据收集、动态数据对应、会计科目正确使用等10余项注意事项,有效避免“进去一串垃圾数据,出来一张垃圾报表”的状况,为下一步的推广应用打好了基础。
(二)基础工作创优
会计基础工作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随着管理提升、依法治企等工作的开展,绥化公司实施了“四步工作法”,实现了农电企业的会计基础与国网同步推进。
1.深入调研摸清状况
不打无准备之仗。绥化公司按照省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要求,开展了以会计政策的执行、会计科目的使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实施等主要内容的农电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调研工作。在调研中发现,农电企业在计提坏账准备的会计政策方面不统一,有的农电企业是按“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有的农电企业采用“直接核销法”核算坏账,即平时不计提坏账准备,发生坏账损失直接核销。通过调研摸清了农电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现状,结合“六统一、五集中”财务集约化管理进行了差异分析,为执行统一政策、规范管控夯实了基础。
2.整章建制贯通应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财务集约化管理的精髓是“集约”,严格执行通用制度和标准是实施集约管理的有效途径。绥化公司在贯彻执行国网公司通用制度的同时,集中组织培训了《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代管农电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创造性地针对农电企业的管理需求,制定并执行有特色的适合管理实施的绥化供电区财务通用制度,对指导、规范农电企业经营行为管控和经济业务处理,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3.费用核销典型设计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根据会计核算规范性和报销管理的有关要求,针对近年来内外部检查提出的费用报销手续不完备问题,绥化公司对成本费用报销和工程其他费用报销业务进行规范,实行典型设计,即结合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管控,研讨形成了农电企业“成本费用业务核销规范”和“工程其他费用核销规范”,并将上述两项规范作为“操作指南”深度融合了原始凭证规范化、费用审批、流程管控的要求,形成了以规范促提升的良性机制。
4.严格审核防控风险
居安思危,才能防患未然。在农电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实践中,绥化公司在统一规范了29种原始凭证单据样式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财务审核规范,做到“四不通过”:没有业务预算的不通过;审批手续不全的不通过;原始凭证不齐全、不合规的不通过;业务流程不规范的不通过;通过完善内部监督机制,规范经营秩序,建立和完善以日常稽核和定期稽核为重点的财务稽核常态运行机制,对公司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跟踪稽核监督,确保公司在资金运营、核算管理、资产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依法合规,从而进一步规范经营秩序,有效防范了财务风险。
(三)要素集约管控
国网公司提出的农电企业“双提升”工程,从财务专业角度看,贯穿了财务集约化实施的过程。绥化公司在现有的体制下,以“五集中”的内容为要点,创新财务管理工作,实现了资产、负债、成本、收入及利润的全要素管控,推动了农电企业财务管理集约深化。
1.率先生成“一键式”报表
按照国网公司要求,2013年度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20%的代管县供电企业要应用财务管控系统生成“一键式”报表。绥化供电公司辖属10家代管县供电企业作为试点单位首批开展此项工作,并于2013年8月24日正式生成“一键式”报表,对农电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绥化公司结合农电企业的会计核算业务的实施,充分研讨,统一了科目体系,并在此前提下静态数据的收集和动态数据的对应以及财务管控系统的应用进行的“一对一”的集中培训,应用“数据收集与业务核算相结合”、“会计核算与集约管控要求相结合”机制,确保了系统如期上线。“一键式”报表生成后,省、地公司可以通过财务管控系统这个平台,进行实时数据查询,实时生成该试点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会计报表,简化了数据生成、归集、传递流程,在“统一”的前提下,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一键式”的生成,跨越体制限制,实现了农电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准集约”(图4)。
2.严控预算执行
一是严控可控费用。绥化公司针对可控费用的经济特点,本着“厉行节约,勤俭办企”的原则,细化了预算集约调控工作,制定并实施了《国网绥化供电公司农电企业可控费用预算考核管理办法》,加强了可控费用预算的执行管控工作,实行了月分析、季通报、年考核制度。二是动态监控预算执行。通过实时生成的“一键式”财务报告信息为反映基础,动态监控农电企业预算执行,确保预算管控落到实处;通过财务建立健全预算指标管理的绩效考核和监督评价制度,杜绝了预算外支出,提高了可控费用管理的实效性,提升了成本管理水平,维护了预算的严肃性、刚性原则,实现了农电企业预算集约调控的“准集约”。
3.资金集约管控
绥化公司严格落实省公司资金管理工作要求,着力推进资金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的创新。一是严格控制银行账户数量,加强账户开立审批和撤销备案制度执行,持续压降农电企业银行账户数量,农电企业银行账户数量由最初的145个压降到目前的65个。二是依托中电财结算平台和服务力量,研究搭建农电企业资金池,提高了农电企业资金集团化管理水平,实现资金归集率95%以上。三是加强农电企业资金运作,提高资金效益。2013年以来,鼓励供电区内的农电企业积极参与省公司的资金运作,使得闲置资金的收益在无风险条件下实现最大化。四是持续应用农行“三级账户”管控,加强资金在线监控,在财务管控系统全面应用的基础上,优化资金月报,提升了农电企业月度资金分析功能,加强日常在线稽核和监控,强化预算管控,防范了资金风险,实现了农电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准集约”(图5、图6、图7)。
4.资产精益管理
绥化公司从农电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在实现财务管控系统成功上线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电企业的财务状况,创新资产管理业务,全面开展了清产核资工作。清产核资工作按照“清查、规范、发展”的原则,遵循“尊重历史、依法确认、实事求是”的总体工作思路,经过制定方案、前期准备、组织实施、现场鉴证、报告出具、账务处理6个阶段,从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底,历时7个月全面完成,共计清查所属农电企业资产盘亏、资产盘盈及资金挂账的净损益共计280.31万元。通过清产核资,在改善财务状况的同时,实现了账实、账账、账证的“三对照”,为下一步实施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绥化公司在不断改善优化农电企业财务状况的基础上,引入并适应性调整“电网投资能力测算模型”,测算电网投资能力趋势,为投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实现了农电企业资本集中运作的“准集约”。
5.风险集约管控
农电企业由于现有的治理结构影响,经营风险在一定程度普遍存在。绥化公司在客观分析农电企业风险管理状况的基础上,突破体制限制,利用现有资源,借助内控系统平台,实施资金支付管控和在线稽核,积极构建适合农电企业特色的风险防控机制。创新应用“三级账户”管控系统管控重大事项业务的资金支出,通过制度固化农电企业没发生金额5万元以上的大额资金支付业务,农电企业资金支付在履行内部集体决策后,上报地市公司审批执行,并要求农电企业在重大资金支付业务发生时,须提供经过审批的单据,地市公司财务部门复核人员方可办理业务复核,款项才得以形成支付。这是一种将业务发生与系统应用相结合的管控方式,创新性的业务实施和风险防控的常态融合机制,实现了农电企业风险在线监控的“准集约”。
(四)同步评价提升
绥化公司深入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工作的同时,以专业延伸管理为契机,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创新开展了农电企业财务评价。以同业对标为手段,有效促进各项集约管理工作在财务管理实践中的融合和转换,切实促进“双提升”、切实服务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切实为农电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第一,坚持科学有序开展。前期工作突出了“两个到位”即认识到位、宣传到位。首先按照网省公司的专业延伸管理要求,确定适合的管理对标体系架构,实现管理对标的目的;其次,就管理对标体系的应用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对指标定义、计算方法、统计口径、数据来源和具体提升措施等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做好了管理对标工作的深入到位宣传;最后建立了定期联络、信息报告、督导检查、管理提升、工作评价考核机制等五个工作机制,确保农电企业同业对标工作有序展开(图8)。
第二,坚持促进管理提升。绥化公司以县供电企业及供电所管理提升工程为有效载体,克服基础差、底子薄、体制机制复杂等困难阻碍,全面强化财务专业延伸管理,促进农电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一是强化财务管控系统应用水平,集中组织了农电企业财务人员20余人进行了程序的培训、测试,为对标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二是持续动态监控日常考核的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积极提出完善提升建议,找短板、强管控,同步提升对标水平。
第三,坚持积累典型经验。在农电企业财务管理对标体系建设过程中,绥化公司充分发挥农电企业管理提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抓重点、找难点,深入剖析,全面总结,努力在同业对标深入实施过程中认真总结工作亮点,树标杆、抓典型,实现以对标促管理提升,以管理提升促对标水平提升的双保双促机制。
三、成效
绥化公司通过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实现了预期的财务管理目标,农电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在财务管控系统成功上线后,提升了财务集约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了管理手段的导向、约束、凝聚、融合和辐射作用。
第一,会计基础进一步夯实。统一了科目体系和会计政策,进一步夯实财务管控基础;以财务管控系统成功应用为依托,逐步实现财务核算规范化;对农村低压电网维护费等重点业务规范会计核算进行了逐一分析,有效地保证了省公司“一本账”会计信息质量。
第二,财务状况进一步改善。经过清产核资,摸清了家底,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清理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提高了农电企业资产质量和资产运营效率。深入开展资产清理处置,加强资产效用分析,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加强不良资产管理,重视账销案存资产清理追索,建立健全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通过“提质量、调结构、保安全”的资产集约管理手段的实施,农电企业的财务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全区综合的资产负债率由2012年的75%优化到2014年6月30日的37%(不含农网改造因素)。
第三,预算行为进一步规范。绥化公司在农电企业树立全面预算“一盘棋”的理念,逐步强化损益性预算管控,全面完成省公司下达的损益性预算指标,并同步严把资本性预算的“立项关”。对农网工程项目预算的管控引入并适应性调整“电网投资能力测算模型”,从测算结果出发,综合平衡规划需求、利润目标、后续效益因素,优化投资结构和时序安排,2013年投资计划比2012年下降1.69亿元,2014年投资计划比2013年下降0.53亿元,以量化数据引导预算行为,使农网工程投资决策更科学、更合理。
第四,风控水平进一步提高。制度完善为保障、系统实施为手段,形成了资金管控与业务管控常态风险管控机制,强化了风险管控意识,2013年绥化公司共受理重大事项报告涉及的资金支付申请188份,进一步明确了经济业务处理的管理责任,有效提高了风险管理水平。
一、管理创新实行系统管理与人工管理相结合。近年来,税务机关普遍重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利用,而忽视了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导致网络与数据在不同部门间相互孤立,投入与效益难以匹配。应积极推进管理创新,不断研究高新技术条件下的税收征管流程再造和组织结构优化,提升信息系统的技术标准和功能作用;借助网络简化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降低征纳成本,提高效率。
推进税务机关与相关部门信息化建设协调发展。目前,银行、贸易、通信等主要经济部门信息化发展迅速,无论是机器设备的现代化更新,还是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都优于税务系统,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对于税务机关又整体滞后。在这种现实面前,税务机关应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推进与相关部门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协调发展。
建立全国统一的计算机网络。当前,全国各地信息化建设水平差距很大,制约了网络功能的发挥。税务机关可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在全国各地建立税务管理计算中心,形成全国计算机网络。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在计算机系统中建立其在银行存贷款开户。力求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纳税核算、税款征收、催缴欠税等全部由计算机处理。
二、监控拓展推进政府监控向社会监控拓展。实施税源监控不只是政府部门的职责,税务机关更不能单打一,因为税源监控涉及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相关部门和人员都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税务机关应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社会相关部门的联系,建立社会化监控网络,扩大监控力量。
关键词:信息管税税收管理税收工作
信息是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的关键因素,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生产力。“信息管税”是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当前和今后税收征管工作的思路,是破解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难题,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发展,给税收征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纳税户的不断增长、经营形式的多样化、经营业务的多元化,税收征管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将会更加明显,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将会日益突出。新形势下,如何界定和落实“信息管税”,进一步提高征管质量与效率,已成为税收工作的重大课题,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一、信息管税的界定
(一)信息管税的内涵
从信息管税的内涵来看,信息管税是以信息为媒介,促进税收征纳良性互动;以网络为平台,消弥信息“孤岛”;以科技为支撑,提高税收征管质效。它是税收征管模式的重大转变,是税收征管思路的重大调整,是税收管理走向科学化、精细化的必由之路,是降低税收成本、增加税收收入的有力抓手。通俗点说,“信息管税”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为主线,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完善税收信息管理机制,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进而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二)信息管税的作用
它的作用在于强化税源监控,堵塞征管漏洞,推进执法规范,提高工作效率,利用科技手段为纳税人遵从履行纳税义务提供便利,引导纳税人自我修正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防范和化解不遵从风险,把信息资源优势充分释放出来,达到信息增值利用目的,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目标。本文认为,“信息管税”是对传统征管方式的革命,是税收征管工作实现自我超越的一次战略调整,是对税收征管四位一体(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管理监控)互动机制的有效推进。
(三)信息管税的意义
深刻认识信息管税的重大意义,就在于现代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的今天,市场经济领域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纳税人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不断创新,税收管理事项纷繁复杂,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愈加突出,传统管理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征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同时,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加快,技术型、知识型、信息型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产业分工日益专业化、精细化。在为税收提供巨大的税源的同时,也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和挑战。怎样突破这个困境,需要一个有力的抓手,这个抓手就是信息管税。
二、信息管税的现实不足
从整体上看,由于信息管税仍在探索过程之中,完善信息管税的相关法规、制度还不够配套,加上社会上对信息管税的认识不足,税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决定了信息管税将是一个不断探索与逐渐完善的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信息管税的内外协调急需加强。就内部而言,目前信息管税机制在环节上不够流畅,衔接不紧,影响了信息管税效能的发挥;就外部而言,税务部门与政府职能部门缺乏涉税信息交换,许多部门对协税护税重视不够,参与主动性不强,使得税务部门无法及时获取重要的涉税信息,加大了信息管税工作的难度。
第二,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有待规范。一是信息采集方面,可利用的基础信息资料较为单一,目前的税务部门的许多征管软件系统普遍只重视纳税人的申报表、税务登记、税款入库和发票数据等信息的收集,忽视对纳税人的财务报表、生产经营情况、银行存款以及会计核算等信息的采集,很多纳税申报表以外的指标,只能通过手工采集,不利于通过计算机进行涉税信息评估分析。二是税务部门现使用的单一操作软件系统过多,没有进行较好的整合,存在机外人工操作,无形中增加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负担。
第三,信息采集与利用深度不足。从实际情况看,信息采集与利用是信息管税的关键,涉税信息的采集与利用一直是税收工作的“软肋”,涉税信息数量少、质量低、利用差,对纳税人所知晓、掌握的情况严重缺乏,这也是税收征管水平长期难以提升的主要瓶颈。
三、信息管税的对策及保障措施
(一)构建信息管税的良性互动机制
在信息管税中,税务机关如何在大量采集、海量分析、全面应用信息进行管税的同时不增加纳税人负担,务必创新信息管税互动机制。一是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建立由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开展国税机关与地税、工商等部门之间以及国税机关内各部门之间的涉税信息核查比对。二是改革目前的机构组织模式,按照机构扁平化、工作流程化的要求改革现行的管理模式,实现信息管税工作由征管部门控制向流程控制转变。形成岗位间、流程间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三是将原来控制下各个独立的信息孤岛串连起来,依流程形成完整信息流渠道,实现信息共享,解决传统人工作战、效率低下的问题,减少信息采集整理的重复劳动,使信息管税真正信息化、科技化。如开发网上申报系统、税银完税系统、发票查询系统、异地办理、同城通办、国地税联办等方式,减轻纳税人负担。
(二)构建信息管税的互动体系
第一,建立信息采集互动体系。信息采集、录入、利用是信息管税的核心。解决采集哪些信息、从哪儿采集、由谁来采集以及采集标准等问题,努力做到全面、及时、准确。其目的就是主要解决征管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根本是解决什么样的信息才能有效管税?大家知道,现在税务机关获得信息特别是征管信息只限于纳税人的申报表及附表所列的静态信息,却不能有效引入纳税人相关的生产经营状况、成本、价格、利润、资金流量等动态信息。具体讲。一是采集哪些信息。如传统的税务登记信息、纳税人生产经营成本信息、影响纳税人的宏观、微观政策信息;二是从哪儿采集。如税务登记信息(可从地税、工商、质检、公安部门的公民身份信息查询系统等进行),纳税人生产经营成本信息、发票、财产、财务信息等的采集(可从水电气部门、人事劳动部门工资备案、房管部门、银行资金往来进行),影响纳税人的宏观、微观政策信息(广播、电视、报纸、政府公文进行);三是由谁来采集。可成立信息收集分析中心,再将信息传送利用,在税源管理部门可设信息收集分析岗,再归集一个部门,再统一分析后传送利用。出台信息收集、分析、通报办法,明确机构、人员,建立信息收集、录入、加工、处理、分析、更新、维护机制。
第二,建立信息分析互动体系。从哪些角度分析?既有宏观分析、区域分析,又有行业分析、具体纳税人的分析,要充分利用加工、处理后的涉税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比对、分析和评估,发现差异及时核查原因,找准强化管理的方向,有效预防漏征漏管。因此,信息分析要抓“创新”。首先,在选题分析方面,要紧紧围绕税收征管主题。其次,在分析手段方面,不断创新分析手段,完善分析指标体系,拓展信息分析模型。再次,在分析效能方面,要在抓好事后分析的同时,逐步将工作前移,实现事前预测、事中监控和事后考核的有机结合。最后,在分析应用机制方面。它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应建立起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税收信息管理流程,形成合力,发挥税收信息分析应用的最大效能。至于在落实时,会出现按现有征管办法无法处理现象,这就要健全管理体系。
第三,建立行业信息互动体系。建立农产品、商贸、化工等重点行业税源管理体系,在薄弱环节领域健全商贸行业手机、汽车、超市、药品、酒类等税源管理办法等,总而言之,有多少个行业,就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如针对零散税源是否可建立社会化管理,通过联合地税、财政、工商等部门,建立信息需求、信息收集、信息比对、风险控制的社会化综合治税管理办法。如针对小型微利户、低税额户可建立基准税额管理办法。通过单位用电量、单位材料能耗等要素分类测算,建立针对小微户、低税额户的基准税额模型管理办法,既可方便今后的税收征管又能保障信息验证比对,也可增强税源管理的可参照性。如针对一般企业建立常规风险管理,通过建立的第三方信息获取渠道,一方面为第三方涉税信息传递预留数据传输的接口,确保数据传输畅通;另一方面能优化信息分类的框架,提高高风险企业筛选的有效性。如针对重点税源企业的建立个性化项目风险管理办法。对重点税源企业在抓好常规风险管理的同时,建立针对企业股权转让、大规模佣金支付等非常规项目的风险管理预案。
综上所述,信息管税工作成败取决于人。只有提高思想认识,应用科学发展观理念来统领信息管税工作,采取有效办法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管税才会扎根于心,信息管税的路才会越走越宽,最终实现税收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马国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管理 [A] .财政若干问题研究 [C]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钱宝荣.税收管理创新研究 [J] .财经论丛,2008(6)
[3]尹淑平.借鉴 COSO 风险管理理论提高我国税收遵从风险管理水平 [J] .税务研究,2008
[4]樊 勇,赖先云.现行税收征管法中需要修订的若干问题 [J] .税务研究,2008
[5]黄 琼.对税收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J] .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8
[6]《税收管理与使用税法全书》人民日报出版社[J].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