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核心素养下的高效课堂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9 16:16: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核心素养下的高效课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核心素养下的高效课堂

第1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核心素养指的是一门学科当中最精髓的知识和需要对学生培养的最重要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更加重视对学生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创建的意义分析

新课改革至今,减少学生负担被视为重点,但是此时的减负便代表着原来的课业时间和作业时间大幅度减少,这样会对最终教学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应试教育限制下,题海战术是最佳教育模式,假设进行减负,那么学生学习任务将如何落实,这是需要侧重分析的问题。高效课堂需要达到过程、结果的教学双优,教师不能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教学,要将理论和实践相联,整个过程环节内,要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视为重点,在让学生拥有强大知识储备的同时,获取一定的语言能力,还要强化小学生群体的审美情绪和道德修养等,日渐引领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不将时间都浪费在知识灌输上,这才算得上是高效课堂。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存问题分析

首先是机械化教学问题严重。旨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高效课堂创建显得势在必行,但是现在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大问题,尚未和高效语文课堂接轨,高效教学理念也尚未形成。通过数次调查和分析可看出,接近50%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模式太过单调,学习起来索然无味,只有少部分学生满意教师教学工作。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内习惯性的让学生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听讲,学习效率自然不高。其次是教学手段选择不当。当前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很多学科教学中均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旨在有效吸引学生,提升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内开始借助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但很多教师过度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尽管说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创新,但是教学整体实效性骤减,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不尽人意。最后是教学内容单一化问题明显。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单纯注重对学生进行字词知识的引导和教育,很多语文教师会向学生进行优美语句拓展,对文章讲解教学的目标定性在字词量积累上,却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强化弃之不顾。还有就是部分语文教师单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注重应试教育,关注最后的成绩,教学内容很是浅显,没有透过理论知识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所缺失,课堂更谈不上高效。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案

(一)创新教学思想。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最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等要素也备受影响,老旧式语文教学,教师一味注重理论知识渗透,提升学生基础性应试水平,此类观念和方法与素质教育要求背道而驰,严重违背了了教育的本质,没有掌握教育真谛。针对此种情况,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思想、实事求是,要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之后在此基础上创建高效学生语文课堂,并且全面强化小学生群体语文核心素养。身为语文教师,务必要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等,按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合理规划目标,推动学生不断进步,要在正确教育思想引领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透过现象看本质,大力提升本体素养和实力。

第2篇

为进一步适应新的课堂改革需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评价观,以期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普集街中学决定邀请姚迎工作室专家一行、武功县教研室相关领导及专家、其他学校相关英语教师共同开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下的英语课堂改革研讨活动。现将活动具体事项安排如下:

一、活动时间、地点:10月18日(周三)下午2:00

武功县普集街中学多媒体教室

二、活动形式:微型课示范课、说课展示、专家点评、现场互动研讨

三、参与人员:姚迎工作室全体成员、武功县教研室相关领导及专家、普集街中学全体英语教师及其他没课的老师、武功县其他学校英语教师。

四、活动步骤:

1、观摩示范课:

省级教学能手谭伟鸽老师讲授《Lesson 16 Happy Thanksgiving》

省级教学能手文娟娟老师讲授《Lesson 15 A Present for Li Ming》

省级教学能手亢寒青老师讲授《Lesson 18 Li Ming’s Birthday》

(备注:授课教材均为八年级上册)

2、示范课说课:三位授课老师分别进行优质说课展示。

3、专家点评:专家就如何让初中英语核心素养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结合 三位老师示范课进行点评说明。

4、互动研讨:专家与参与教师就初中英语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展开研讨互 动。

五、活动要求:

1、参与活动的老师务必于当日下午1:40准时在普集街中学多媒体室李荣利老师处签到。

2、参与授课班级的英语老师请于下午1:50,将学生带至多媒体门外等候,协助授课老师发放资料,并协助授课老师组织学生有序就座。

3、参与活动的老师在活动结束后及时写好活动反思,并将电子版交至教研组长处。

六:工作人员安排

主持:宋青(副校长)

接待:鲁新党(教导处主任)、张雅(教导处副主任)、朱云云、王潇

后勤保障:董耀斌(后勤主任)、赵卫峰

会场布置、教学楼及多媒体会标、照相:黄俊、朱云云

音响、话筒、多媒体投影、课件调试:赵长义、王潇

第3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高校课堂

前言:

时代的不断发展带来了思想的不断变革,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成为了衡量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因而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都在积极发展核心素养教育,构建高效课堂就是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手段,化学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不容忽视的,让学生在高效课堂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成为新时代有思想、有文化、有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核心素养下的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高中化学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化学知识具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单纯的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能够满足当前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需要的,需要化学老师根据当前时展的需要,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需要,让学生在高效课堂中逐渐培养起爱学习、爱思考的好习惯,建立起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去学习,这样对于学生知识的理解,思维的模式的培养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二、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方式落后,学生参与度不够。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已经被取缔,但是其遗留在教育界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在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化学老师还是以学生成绩作为衡量标准,不注重教学模式的革新和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在化学课堂中缺乏参与度,被动的接受知识,在死记硬背及题海战术中进行化学学习,缺乏主动探索的意识,学习效率低,化学能力难以提升。

2、化学教师对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当前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教育的重点项目,但是很多化学教师依然没有意识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缺乏对于核心素养的重视度,高中学习阶段相较于其他学习阶段是紧张繁忙的,学生学习压力大,需要得到调节,但是教师一味的注重课堂知识传输以学习成绩提升,没有注重对于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发展发散性思维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扼杀,只是单纯的在学习知识应付考试。

三、核心素养下如何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第4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高效

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适应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是顺应时代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这是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当前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要想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其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何谓“语文核心素养”?目前,教学界对“语文核心素养”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笔者从事语文教学近20年,对此的体验和体会是:“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个抽象的理论性概念,它是指学生获得基本的、比较稳定的、符合时展要求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拥有学习语文习惯的良好养成,并从语文方面形成丰厚的文学涵养和人格修养。由此可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堂教学是前果后因的关系,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线,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所以,要想使“语文核心素养”最终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最有效的途径是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那么,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梦寐以求的愿望。因为只有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事半功倍,即以最短时间获取最多的语文素养。可以说,语文老师中绝大多数都有过这样的思考并形成共识:高效课堂中的“高效”并非绝对,而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本身是一个永无完结、一直在路上的过程,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那么,如何实施语文教学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教学目标精准化

语文教学目标定的精准与否,对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影响极大。如果定得精准,整个语文课堂就犹如春风化雨潜入学生的心房,教师也能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质量;如果模糊不清,语文课堂就犹如大海中夜航的船只失去灯塔的指引,学生就会迷茫无方向,教师教学也会因此彷徨而颇感无力。就拿打篮球来做个比喻吧,把篮筐架设得太高,即使学生的球技再怎么好也是无法投进去的,这样自然就让他们丧失了努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可是把篮筐架设的太低,就是学生不怎么努力也能轻而易举地投进篮筐,这样自然也就没有了征服挑战的喜悦与满足。同样的道理,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着眼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班内差生而言,主要考虑其接受能力;对中等生及优等生而言,则主要考虑其提高。否则,会造成两级分离而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因此,制定语文教学目标重在“精准”、贵在“精准”。现实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达到“精准”的要求,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关键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吃透课标。要以课标为基准,既不提倡超纲,也反对没有达到课标要求;另一方面,吃透学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切实做到好、中、差三个层次都兼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我要学习”的冲劲,这是始终必须坚守的底线。基于这一认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80%以上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就制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目标,让他们“跳一跳够得到”;而对于那些后进生,则相应降低目标提出一些浅层次的要求,使他们夯实基础。

二、教学设计合理化

教学设计是在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的综合方案。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问题与不足依然存在,比如教学设计模式相对单一、过于死板,突出表现在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重视不够。在此种情况下,迫切要求学校以及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合理设计语文教学方案,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使语文设计达到合理化的要求,除了确定目标,明白你要教什么;选用方法,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等问题外,重点要对教材非常熟悉。为达到这一要求,对每篇教学课文我都要求自己做到“三读”:一是读作者。为读懂作者,我坚持不弄清三个问题不罢休:(1)作者写了什么?(2)作者是如何写的?(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二是读编者。为读懂编者挑选及编排文章的用意,我同样坚持弄清三个问题:(1)为何要将此文编入这一单元?(2)前后文与它有何联系?(3)又有何区别?三是读学生。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已有哪些知识储备?进入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通过“三读”,我也读出了我自己。以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为例,我的教学设计理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导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自读课文进行导学,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并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将自主阅读课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教读课文时设计出来,然后再返过来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扫除学习障碍;另一方面,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进行导学,即引导学生对语言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并学会运用语言。我的“导”与学生的“读”互为渗透、相得益彰。它不仅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双向互动关系,更体现了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多边信息联系。

三、课堂展示艺术化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展示是检验学生自学效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是学生进行自学反馈和互相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个性,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课堂展示具有三大特性: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它既包括组内小展示,也包括班内大展示;既包括口头展示,也包括书面展示;既包括行为展示,好包括实物模型展示。但无论它具有何种特征,也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出现,都是为了达到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能力、塑造人格这一目的。基于此,要增强课堂展示的目的性、有效性,教师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激发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展示并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同时,要让学生在零干扰状态下洒脱自如地“说”,百无禁忌地“动”。当学生进行展示时,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尤其是学生答案不正确或是学生与老师的答案不一样时,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和点拨,而要让学生对答案置疑辨析,对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回答,直到最后的最后还是无法回答和解决。此时,教师不但不能袖手旁观,还要细细琢磨,讲究“点”“导”和“拨”的技巧与艺术。“点”要点到关键处“,导”要导到学生心里,“拨”要拨出水平来。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体现出优质高效语文课堂的价值理念,才能发挥语文课堂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上的主渠道作用。

第5篇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效;课堂

“三为主、五环节”教学模式是我校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本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强、教学效果好。“三为主”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五环节”指的是:新课导入、目标认定、导学达标、课堂小结、达标测评。以下是本人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理念下实施“三为主、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

“三为主、五环节”的模式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同时,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因此提高学生这一能力尤为重要。在平时课堂中,我们应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它。如经常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综合与提炼等。同时还应注意在课堂上留出相对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自主体验,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知的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理解观点,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外显。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让他们有压力感,教师应该让他们放下教材及相关资料,来回答问题。

二、精心设计教学的主线,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和综合思维

“三为主、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以练习为主线”,即练习将贯穿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我们把贯穿于五个环节中的练习命名为“学案”。我们知道,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设计好习题让学生完成,学生被动应付,主动性得不到发挥。

由于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学生要学会学地理,就得先学会看地图,同时读图能力也是学习地理的一项重要技能,因此,地理练习的设计肯定少不了读图练习。如:学生进入初中后的第一堂课是学生通过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第二堂课开始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地图“三要素”,且能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地图信息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主体任务之一。也就是说,中学地理课程中的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育应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我通常会设置一些让学生学会在地图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发现问题。同时,反思自己设计的练习是否已经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

三、真正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初中生的空间视角

“三为主、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我觉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很多时候都可以通过练习这一主线体现出来,利用学案作为载体,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使用学案,表面上看只是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其实本质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其本质是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学习方式。

四、课堂小结环节的设计要体现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首先,知识结构图是指把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制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然而。地理学科正是一门内在联系紧密,客观规律明显的学科。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这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地理知识的巩固、深化和应用,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一节时,我就让学生通过知识结构图小结,思考过程。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清学习内容的思路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其次,绘图列表式小结就是运用图示或表格等形式总结当堂所学知识,或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变零为整,化繁为简,使知识之间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例如:在学习了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后,我引导学生使用了绘图列表式的小结,通过罗列哪些分界线与秦岭-淮河线大致重合,以便更好理解其地理意义。

总之,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能够养成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践,不断反思。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地发F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的“三为主,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永保生机和活力,我们的课堂课堂才更高效更完美。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生态课堂

化学生态课堂,是指由教师、学生、环境组成的动态平衡、开放有序的生态系统,以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探究、合作、启发、讲授、自学、讨论、实验等方式和手段,创设师生平等对话情境的互动的教学模式以及设计最优的教学过程。这种课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构建了健康、活泼、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正确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持有错误的教学观念,认为考试成绩的提升是最终教学目的,导致教师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味地对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没有发挥生态课堂的创建作用,使得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课堂环境中慢慢丧失学习兴趣,同时因为错误的课堂师生关系,教师不会在生态课堂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消化的时间和空间,造成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际运用能力差的现状,这非常不利于学生下阶段化学学习的开展,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生态课堂的主导,提高核心素养。教师在生态课堂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重视学生在生态课堂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在教学方案的设计阶段,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了解学生对生态课堂的学习需求,有针对地调整教学方案,保证教学能始终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在化学生态课堂中面临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作出指导,为学生指明探究方向,防止课堂时间的浪费,同时也要减少对学生想象力的遏制,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点的拓展,完善化学学习综合能力,成为化学生态课堂的一部分。例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这个实验教学时,笔者会为学生创建生态课堂,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在课堂的开始前我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氧化现象,对氧化问题有直观的印象,接着我会将一根氧化的铁块带入课堂,让学生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去掉铁块表面的氧化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部分学生猜测可以通过水洗的方式去除氧化物;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最佳方式是使用化学物品和氧化铁进行反应,完成物质的还原。顺着学生的思路,我会让学生使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在学习积极性的保证下,学生都能主动结合理论知识点完成了实验,并且得出实验结论:3CO+Fe2O3高温2Fe+3CO2,这样,既完成了生态课堂的教学目标,也保证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情境教学

随着高中化学教学进度的深入,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教师使用一种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对化学学习的需求,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策略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化学学习机会。教师在生态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从学生的核心素养角度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要求,选择合适的情境创建模式,保证学生在情境中个性化的发展。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何在生态课堂中挑选合适的情境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是不小的考验,教师在教学前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想法,将核心素养培养和个性化发展作为情境创建的目标,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情境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生态课堂,提高化学学习水平。例如在进行《钠的化合物》这个章节的教学时,我会使用问题情境帮助生态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我先将过氧化钠放在一团棉花上,引导学生产生联想,随着理论知识点的讲述不由自主地产生疑问:过氧化钠有什么性质?这些性质有什么含义?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知识点,完成理论内容的进一步拓展。接着我向这个棉花团滴几滴水,学生会惊奇地发现竟然着火了,对这些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和生活中生火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调动了探究的积极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结合实验现象探究相应的理论知识点,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生态课堂的提升,也较好地满足了他们的化学学习需求。教师在高中化学生态课堂中要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情境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好地提升核心素养的平台,为学生未来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生态课堂成功运用的重要保证,教师应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掌握他们现阶段化学学习中的不足,根据核心素养发展需求适当调整教学方案,以提高生态课堂的教学效果。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之后,学生会更加积极地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主动融入生态课堂,将化学学习当作是日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应学习任务。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有效使用生态课堂,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保证教学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化学学习需求,为学生创建高效的化学学习环境。

作者:杨铃梅 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

[参考文献]

第7篇

1 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义

1.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015年4月教育部组织的相关课题“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研究成果[1]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总框架包括三个领域、十项指标,具体如图1所示。

1.2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义

2015年4月教育部课题“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中还提出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共四个维度:物理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如图2所示)。[2]

其中的“科学思维”主要指高中物理中重要的思维方法,包括建模的思想、理想化方法、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批判性思维、推理论证等思维与方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既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又要挖掘学生潜力,从而培养物理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

2 高三物理教与学的困惑与解决

2.1 高三学生学习的现状

高三学生的物理学习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学习没有内驱力。学生对高三所复习的物理知识、公式、实验和规律等内容,大多是似曾相识或似是而非,但他们却自以为自己真正弄懂了,从而导致学生对高三物理的复习失去新鲜感。(2)课堂上似懂非懂。高三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精神状态不佳,不积极发言,同学间不积极探讨,当然更不会主动提出问题,致使课堂气氛压抑、沉闷,课堂效率不高。(3)反复讲和讲反复。高三学生在课堂上的普遍现象是边做作业边听课,课堂中师生互动较少,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导致高三物理课堂的有效性较低,从而自然出现了老师反复讲和讲反复而学生仍然掌握不了的现象。(4)重难题而忽基础。高三学生误认为高三复习就是一味做题,特别是对所谓的有技巧性的好题,对重点题和难题更感兴趣,而恰好忽略了基础知识,从而导致基础不扎实,基本能力不够。

2.2 高三物理教师的困惑

学生在课堂上一听就懂,一看就会,而实践中却经常出错。这就让老师感到困惑:物理课标、物理教材、高考考题三者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内在关联,物理知识与学生所做过的试题怎样才能有机融合并形成能力。具体表述如下:(1)复习课应该如何推陈出新。高三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处理基本概念、公式及实验、规律和习题的关系,才能让高三复习真正做到既推陈出新地复习了旧知识,又夯实了学生的基础。(2)如何有效提升?W生的能力。教师如何创新习题课的教法和学法,才能经过教师示范和引导与学生的纠错和升华将规范书写、解题技巧和方法、计算能力等转化为学生的综合能力。(3)经典题的改编或原创。教师如何深入仔细研究课本、考试说明和考纲,特别是它们的一些细微变化,精选、改编甚至原创出一些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当然也不会超纲的经典试题。(4)好题如何讲透和学好。教师怎样才能通过对这些典型试题的有效教学和分层教学以及深入探究,并带着问题让学生真正回归课本、举一反三,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他们探究和创新问题的能力。

2.3 满足学生需求是激活高三物理课堂的关键

要想激活课堂让课堂高效,教师课前进行充分备课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学者型教师教学工作的时间分配大致为――备课:上课:改作业 = 3:1:1,[3]教师备课着重从“备课标和考纲”“备教材和作业”“备学生和教师”“备教法和学法”“备课前、课堂和课后”五个维度,有顺序、分层次进行展开,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1)高三课堂中老师首先要激活学生的状态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精神投入、动手、动脑,需要教师重点思考“是否真正有效地帮助了学生” 这一问题。

(2)高三物理教学的三个基点

以人文关怀和科学管理相结合有效组织课堂,以有效提问和问题创新为线索贯穿课堂,以问题解决和思维碰撞及满足学生需求为标志激活课堂。

(3)学生需求是高三物理课堂教学的灵魂

经过课前的充分备课和课中教法与学法的合理运用,教师才能真正知道、解决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从问题到问题的需求――刺激;解决问题的过程性需求――愉悦;问题解决好了后的结果性需求――成功。换句话说在高三教学中,教师处理好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阶梯式需求(见图3),我们的物理课堂才算得上是高效课堂。

3 高三物理课堂教学核心问题的确定、解决与创新策略

高三物理教学要求老师要紧密结合课本和课标、考纲和考题,设计出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问题与试题,驱动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1 课堂核心问题的内涵

课堂核心问题是串联教学内容主线和老师教法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起着统领课堂教学的关键作用。一节高效课堂必须有核心问题的有效支撑,才能既夯实了物理基础,又突出了学生学习的重点和突破了难点,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3.2 经过教师课前的深入研究和信息反馈确定课堂的核心问题

教师课前的深入研究包括:考纲研究、考题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和生成研究,结合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暴露的问题和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准确确定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以“圆周运动”为例,高考考纲的要求是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Ⅱ级要求。考纲要求的变化是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力加速度由原来的Ⅱ级要求降为了Ⅰ级要求,这种变化突出了向心力的核心地位。教师根据考纲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设计本节课上课之前学生需要完成的自主学习单,再通过对学生完成后的自主学习单的分析,得出新课讲授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3.3 课堂核心问题的冲突性设计能使问题有效解决

教师要认真体会教材知识的逻辑顺序,设计出一条问题主线,使知识以问题为载体而呈现。设计的问题同时要与学生的潜意识认知相碰撞,才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冲击与震撼,学生不得不深入思考其中的差异和产生的原因,从而顺利解决了问题。

比如,讲解“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的概念时设计的问题有:

问题1: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就是物体的向心力吗?

提出这个问题时,很多高三同学都直接回答“是”,这是学生认知中非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同学们在解决圆周运动实例时,很多时候都是用F=F列方程,所以同学们觉得合外力就是物体所需要的向心力。

问题2:请对教材中涉及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指出什么力提供向心力?

引导同学们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实例进行受力分析时,同学们会发现物体在做竖直方向圆周运动时,并不是在每个位置的合力都提供向心力,这就与同学们的原有认知产生了冲突,在解决问题冲突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新的认知:在解决变速圆周运动问题时,我们关注的往往是某些特殊的点,比如最高点和最低点。

问题3:在解决圆周运动的具体问题时,怎样进行准确的受力分析和列出正确的方程。

解决了前面两个问题,第3个问题的提出既升华了前面的问题,又创设了新的问题冲突,让学生对自己原有认知中的错误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形成新的认知。

【例】 对“圆周运动”的合外力与向心力关系的建议如下:

(1)【产生问题冲突】

关于向心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D )

A.向心力不改变做圆周运动物体速度的大小

B.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是不变的

C.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力一定等于向心力

D.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是所受的合外力充当向心力

(2)【新的问题冲突】

如图4所示,小物块从半球形碗边的a点下滑到b点,碗内壁粗糙。物块下滑过程中速率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受的合力为零

B.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受的合力越来越大

C.物块下滑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在变

D.物块下滑过程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冲突的解决】

笔者的教学建议如图5所示。

4 问题的创新性设计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学生已经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对学生思维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增加学生的新鲜感。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老师的点拨及师生的互动,实现问题的解决与反思、知识和方法的积累、习惯的养成,最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比如,“圆周运动”教学的创新设计:从考纲要求出发,找到高考对学生要求的落脚点。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通过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利用课堂不断动态生成的新问题与解决,达到课堂教学环环相扣、环环相生的目的。具体的教学流程和内容如图6所示。

第8篇

【关键词】高中教学 高效课堂 学生素养与应试能力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80-01

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实践和体会,我认为,高效课堂贵在如何达到高效,而不是实行某种特定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难道都是低效或无效?教学的高效性一直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永恒主题,可是课堂教学高效性的落实涉及的因素太多,不是简单的改变教室布局,发几张导学案,教师少说几句就可以的。

一、高效教学首先要认清全面发展学生素养与应试能力提高两者之间的关系

高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高中教学又必须面对高考,因此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成为一种现实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本无可厚非,只要高考存在就回避不了应试。问题是当前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单纯以应试为目标,强力灌输、机械重复与题海训练的课堂主旋律。这种课堂教学彻底把应试推到了发展学生素养的对立面,教学的价值只剩下应试。

不可否认,发展学生素养与提高学生应试能力这两个价值取向虽然存在矛盾,但也存在相当程度的一致性。高考考纲将命题的要求表述为:“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我们可以看到高考命题要求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可以说,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是同步进行的,在某些方面它们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不应该是水火不相容的。事实上,在教学中以学生素养提高为核心任务,同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水平。

例如,必修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探究实验的设计活动:围绕渗透作用原理可探究如何区别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围绕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可探讨如何测定某植物组织细胞液的浓度?如何判断某盐碱地适合种植的植物类型?通过以上活动,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因此,抛开应试而谈学生发展是不现实的,以追求学生升学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是悲哀的。我们不能期待两者的完全重合,但如何追求两者的交集则是每个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这个交集越大,我们的学生就会越全面。

二、高效教学需要教学方法的彻底优化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高效教学就需要高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什么才是高效的教学方法?有位教育学家说得好:“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比如,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主动性的特点,但却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学生不容易形成知识网络;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讲解法具有信息量大、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因此,要使提高课堂教学高效,就必须发挥好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例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习,我们可以有两种基本的学习方法:一是先给出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遗传规律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本质;二是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可能怎样传递,基因的传递可能使后

的性状遗传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和规律。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是分析归纳的思路,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演绎推理的思路,这两种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

当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看似热闹,学生个个参与,但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会有效,更谈不上高效。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个个在积极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有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就是高效的。

三、高效教学也需要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

第9篇

区域推进小学品德高效作业管理,教研员可引领学科教师:在思想上达成以实践作业培育核心素养的新共识,在行动上形成以“学为中心”构建高效课堂的新常态,在过程评价中展现发展个性品格的新风貌。在“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共同发展”的新一轮区域课改中,只有发挥学科专业研究、引领、管理的优势,改进教学管理中的作业管理意识和能力,才能促进有效学习,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区域推进;实践作业;学为中心;过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7-00-04

一、缘起

作业是学生掌握道德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发展个性品格的主要载体,是提高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杠杆。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克服重教轻学的不良倾向,充分发挥作业的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杭州市西湖区深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人对区内五十余所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专项调研,通过课堂观察、学生问卷、查阅作业本、教研组访谈等,掌握了各校有关品德作业O计、指导、批改、评价等基本情况。总体而言,区域内各校教师对课堂有效教学及作业的合理化布置等相关问题在思想上比较重视,在实践中基本能落实课标,工作态度也比较认真,较好地体现了备课备作业的意识和行为,批改和反馈作业总体上认真规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作业设计与教学目标的同步性、与重难点的匹配性以及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上还有待提高;指导作业过程不够完整仔细,重布置轻指导现象比较普遍;评价反馈课内外作业问题及指导无法到位的情况仍占不小比例;不同类别学校、不同层次的教师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影响了区域内学科教学质量的均衡优质发展。

“改进教学管理,促进有效学习”是区县教研部门的重点工作,也是教研员责无旁贷的课改使命。“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共同发展”的新一轮区域课改纲领迫切需要教研员发挥学科研究、引领、管理的专业优势,改进教师的作业管理意识和能力,进而促进有效学习,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此,笔者组织各校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边实践边探讨当前作业低效的普遍问题,分析教师在设计、指导、评价、反馈作业过程中的错位和缺失,就如何推进高效作业的管理研究和实践做了以下尝试。

二、实践

通过学习、实践、研究,我们决定首先帮助教师了解促进有效学习的作业设计和指导等环节的重要因素:一是重新认识作业的价值,基于对目标的整体把握,关注知识、能力和品格发展的前连后延,选择或设计更具综合性、实践性的作业;二要关注分层分类作业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作业兴趣,体现作业的可选择性和个性化、差异发展的需求;三是作业指导环节精细化,指导过程力求明晰、充分、完整;四是发挥“倒逼机制”的作用,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生本学习理念,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尽量留给学生,切实保证课堂作业、展示反馈的时间;五是加强课外实践作业的研究和指导,整合课程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拓宽线上自学渠道,促进学生自觉预学、储备知识、自我诊断,使作业更具现实性和发展性。之后,带领教师在思想上达成以实践作业培育核心素养的新共识,在行动上形成以学为中心构建高效课堂的新常态,在过程评价中发展个性品格的新风貌。

(一)达成新共识――以实践作业培育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研究,我们达成了新共识:即“立足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前提,规范实践作业分层管理是保障,整合课程实践作业内容是重点”,指导引领学科教师撬动高效作业杠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幸福人生打下亮堂的底色。

1.立足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前提

我们必须明确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通过文化基础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培养他们社会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在本次研究中,就要帮助学生借助品德作业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让知识保持活力并运用到生活中,是高效品德作业设计和指导的前提。

2.规范实践作业分层管理是保障

为了便于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2011年版),落实《浙江省各学科教学建议》,针对我区教学研究实际,我们制订了《西湖区小学品德作业实施意见和操作办法》,从作业设计、作业指导、作业分享和作业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区域提高品德作业质量的若干实施意见,要求每一位学科教师都明确品德学习不仅要关注认知层面,更要凸显其实践性,引领学生从生活中、在社会上通过亲身实践,分享体验感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己综合素养。“操作办法”更是明确梳理出每个年级、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要求学生去实践体验的作业内容参考资料,每位老师可以根据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并落实符合各自学情的作业菜单。

3.整合课程实践作业内容是重点

未来将是一个脑力密集的时代,也是充满竞争、挑战与机遇、希望的时代。因此,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创新力、意志力、学习力和责任感的人才,更加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思维、求异思维和沟通适应能力。学科整合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需要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不断整合,尤其是面对小学品德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诸多课程存在交叉、重复的现实,在“整合、选择、开放、减法”的原则下,通过知识模块重组、内容合并增删,学科内拓外延,方法交叉整合,设计并指导完成基础类、拓展类、研究创新类等学科群实践作业内容,优化实践作业过程,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高效实施,从而体现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特征,为学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规划人生、幸福生活提供帮助。

(二) 形成新常态――以学为中心构建高效课堂

1.先做后学,以预学作业把握学习起点

通过对作业价值的重新认识,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将作业前置,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根据新课学习的重难点精心设计预学作业,或是在线微视频学习,或是表格式梳理,或是查找相关资料、或实地调查访问……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能力等,准确把握学习起点,助力学习效果的高效达成。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国际组织》一课前,在布置学生完成预学作业时,教师就指导在前、指导有法。先指导学生输入有效的关键词,如先从大范围搜索,直接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国际组织”,了解基本信息;接下去针对自己的需要输入各个专题或不同类别的国际组织名称。还可以在作业设计中明确资料搜集的要求,指导资料整理和提炼,指明搜集方向。如下图:

选择下列你感觉趣的联合国的组织机构。了解它的作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难民署、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和农业基金)。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选一个完成。

提醒:简单清楚地陈述即可,比如“世界卫生组织”的作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

你选择的是: 。它的作用是: 。

以详细的模板内容为范例,明确要求,合理分工,让资料搜集作业完成得更有对性,积累了课堂教学所需的知识储备和情感储备,学生进入课堂时,带有各自不同的认知感受和独特想法,对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有了自我发现和独特思考,自然能提高课堂实效。

2.边学边做,以导学作业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不断优化作业设计、指导、反馈的研究,我们会将导学作业贯穿于学习始终,指导学生边学边做,及时指导反馈,使每一位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学习增量。

如指导学生学习《谢谢你们,我的父母》:

师:前几天,王老师请小朋友做了一个小调查,我们来看看调查结果。(分别出示调查结果)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父母每天都在使用抹布,可我们只是偶尔使用。

师:是啊,偶尔做做容易,难就难在每天坚持。我们来看看我们班一位同学是怎么做的?(播放班级同学做家务视频)

师:王老师在了解不做家务的原因的时候,发现有部分小朋友是有苦衷的。(PPT出示两张调查问卷不做家务原因)如果是你,你有没有好办法?

生1:我觉得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再说做家务也不用花很多时间,比如说倒垃圾什么的,抽空就可以做了。

生2:可以告诉爸爸妈妈:我们长大了,有能力承担了,如果现在不做,以后怎么独立生活呢!再说,我也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应该尽自己的责任,为这个家出份力。

学生通过直观数据的对比,意识到和父母相比自己为这个家付出太少了。通过学榜样,再聚焦到不做家务同学的苦衷,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分享,孩子们相互吸收经验,在思维的碰撞和中解决了实际问题,课堂学习成了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学生的主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学后选做,以实践作业拓宽学习能力

每位学生在学习后获得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提升都不同,于是,我们就根据学生的差异布置课后选做实践作业,以拓宽他们的学习能力。

如,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谢谢你们,我的父母》后,考虑到班上孩子动手能力层次不齐,家庭情况也各有不同。如果硬性要求孩子每天做多少家务也不现实。因此我们有梯度地设计了家务认领的“温度卡”。学生可以根据家庭的需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家务的难易程度来认领。由于作业是在家里完成的,老师不能很好地进行评价,因此,我们借助家长的力量,设计了家长点赞的表格,请父母在相应的位置点赞。

如此,巧妙地利用好家长的资源,可以激励孩子不断地去努力,可以及时有效地对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鼓励,拓宽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时空。

(三)展现新风貌,以过程评价发展个性品格

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体系,而是博大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不是某种静止不动的状态,而是具有强烈时代感和现实性的动态过程。教师要依托品德实践作业的一体化设计、指导与评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选择参加实践体验活动,全面提高核心素养。

1.与学校活动结合评价作业设计,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

品德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等紧密结合(1)融合主题班会活动:品德老师大多都是班主任,融合班会主题,设计实践作业,落实知行统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整合各科特色活动:品德课程是指导学生过健康积极、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可以整合美术、劳技等课程,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来美化环境,装扮教室“欢天喜地迎大年”。(3)结合学校大型活动:如少先队大型活动“我与植物共成长”,让每个孩子把种子拿回家种养,看看谁先开花结果。结合这个活动,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完成《动物、植物和我们》的“寻找生命”实践作业,培育学生生命关怀素养。

2.与社会资源整合评价作业过程,引发学生个性感悟能力

很多实践作业都无法在校内、课堂上当场实施,而必须走出学校,到大生活圈中去。(1)社会“新点”,生兴趣:社会中产生的新问题,学生会觉得非常新鲜,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设计这样的作业学生积极性会非常高。(2)社会热点,养习惯:如现在各个社区都在实行垃圾分类。于是,在“可爱的社区人”的学习中,我们布置开展了“调查人们参与垃圾分类投放情况”的实践作业,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回收的好处和重要性,从小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并影响身边的人。(3)社会焦点,促行为:我们可以从社会中的焦点问题寻求作业的主题。如结合“发展中的城市”,找到杭州这座城市不断发展中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失衡的“城市病”,布置“为创建绿色城市写一份建言报告”的作业,以开启学生关心社会的钥匙,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养成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3.重发展过程融合评价作业成果,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品德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品德作业的评价更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评价指向的过程化:也就是说不仅仅重视最后的结果,更应重视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由于每个人生活环境不一样,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存在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主体多元,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学生自己,也可以是同学、家长等。评价的内容是多元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生点滴的进步都是评价的尺度。(3)评价方法的趣味化:评价方式的选择与活动内容息息相关,既要一目了然,体现直观性,又要转换内容,体现趣味性。如在“上超市”的学习中,我们设计了“我会自己上超市”的实践作业。通过最佳勇敢奖、礼貌奖、理财奖等有趣的评价方法,把不同的奖项变成金光闪闪的奖杯,学生爱不释手,很有成就感。(4)评价主体的互动化:评价主体的多元,使得在评价过程中各个评价对象必须互动,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使评价更客观、公正、全面。学生在评价中充分听取来自不同身份的表扬、鼓励和建议,教师则可以将学生、家长、教师多方的评价更好地综合在一起,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提升全面素养。

三、成效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