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养猪技术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9 16:16: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效养猪技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效养猪技术

第1篇

关键词 藕;泥鳅;牛蛙;循环利用

中图分类号 S645.1;S966.4;S96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242-02

为解决大型养猪场排泄物的循环利用难题,探索种养结合的新技术模式,2011年,安徽润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藕―泥鳅―牛蛙―猪粪”种养结合高效循环利用模式研究,合计收入459 678.8元,成本合计179 960元,总利润279 718.8元,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成为有效的种养结合高效循环利用模式。为充分利用藕塘的生态环境和空间,转化池中的昆虫、浮萍等,进行增加牛蛙的放养试验,以期提高藕池环境空间的利用率,丰富模式内容,增加经济效益,试验塘面积1.87 hm2,结果牛蛙生长良好,该模式为大型猪场的猪粪处理提供了新模式,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与清整

池塘面积1.87 hm2,水深0.3~0.6 m,于入冬前进行清整,并施基肥,施用经过发酵的猪粪,用量9 000 kg/hm2左右。

1.2 莲藕种植

在清明节前后,当水温超过5 ℃栽种藕种,用三七藕,栽藕种6 000~6 750 kg/hm2。

1.3 放养泥鳅种

11―12月放养自繁培育的400~600尾/kg的1龄泥鳅种,放养量为375 kg/hm2 [1-2]。

1.4 牛蛙防逃设施等建设

每隔25~30 m立一水泥桩,用网片围成防逃墙,网目3 cm,网高1.2 m,每隔15~20 m设置诱虫灯为牛蛙增加饵料,设置灯60盏/hm2,每盏灯功率为5 W。

1.5 牛蛙苗放养

5月10日,购进牛蛙蝌蚪苗10万尾,放养密度为53 571尾/hm2。

1.6 日常管理

(1)控制水位。注意控制水位,坚持巡逻观察,在干旱和暴雨季节注意管理水位,一般控制在0.3~0.5 m,利于藕和泥鳅生长[3-4]。

(2)追肥。当莲藕发芽,长出第2片叶,施用发酵的猪粪13.5 t/hm2,以促进莲藕生长。莲藕开花前追施发酵的猪粪22.5 t/hm2。在整个生长期中,如果水质较淡,泥鳅饵料不充分时,可以视情况追施猪粪、沼液,每次用量为3 000~4 500 kg/hm2。

(3)灯光诱虫。每天晚上开启诱虫灯诱虫,第2天早上关闭,注意观察牛蛙和泥鳅的活动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藕、鳅、蛙收获

莲藕收获:依据市场变化,8月下旬开始上市,合计收获藕43 568 kg,平均产量23 340 kg/hm2。

泥鳅收获:自10月后视市场价格进行逐步捕捞,集中在暂养池中集中销售,共收获泥鳅4 234 kg,平均产量达到了2 295 kg/hm2。

牛蛙收获:长成牛蛙30 000只,成活率30%,规格200~300 g,平均规格250 g,共收获牛蛙4 382 kg,平均产量2 347.5 kg/hm2。

2.2 经济效益

如表1所示,收获藕43 568 kg,总共收入156 844.8元,均价3.6元/kg,藕单位面积收入83 874元/hm2;共产泥鳅4 234 kg,单价56.0元/kg,收入237 104.0元,单位面积平均收入126 794元/hm2;牛蛙收获4 382 kg,单价15.0元/kg,收入65 730.0元,单位面积平均收入35 150元/hm2,合计总收入459 678.8元,单位面积平均收入245 818元/hm2,总成本179 960元,单位面积平均成本96 235.3元/hm2,总利润279 718.8元,单位面积平均利润149 582.2元/hm2。藕利润87 310.8元,单位面积利润46 690.3元/hm2;泥鳅利润164 211元,单位面积利润87 813.4元/hm2;牛蛙利润28 197元,单位面积利润15 078.6元/hm2。

3 结论与讨论

3.1 生态种养高效循环利用模式效果

该试验是对“藕―泥鳅―猪粪”生产藕池中模式的改进试验,在生产中发现,该循环利用猪粪能力强的特点,池塘实施了3次施肥和追肥,循环利用了发酵猪粪45 t/hm2左右,是高效循环利用模式,但藕塘生态环境较好,尚存在可以利用的空间,池中水陆生昆虫较多,生产结果显示,放养牛蛙后,丰富了模式内容,提高了对环境空间的利用效率,增加了牛蛙这一特色水产品,生态效益更加突出。

3.2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该模式不仅处理猪粪能力强,而且循环利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藕、泥鳅、牛蛙销售收入合计459 678.8元,总成本179 960元,总利润279 718.8元,投入产出比高达1∶2.55,单位面积平均收入245 818元/hm2,远远高于一般种植模式,在该模式的产值中,藕、泥鳅、牛蛙的产值分别占总产值的34.12%、51.58%、14.30%,水产养殖产品在产值中所占比例达到65.88%。在利润中,藕、泥鳅、牛蛙的利润分别占总利润的31.21%、58.71%、10.08%,牛蛙的利润占比例较低,主要因为防逃网、水泥桩、电线、诱虫灯一次投入大,按照3年摊销。水产养殖产品利润在总利润中所占比例达到68.79%,显示出该模式的优越性和经济上的可操作性。

3.3 技术分析

结果表明,该模式技术是可行的,泥鳅个体小,体表黏液多,不会被藕杆碰掉鳞片,放养泥鳅为自己培育的苗种,成活率较高,因为放养密度低,在养殖实践中没有发现病害,因其为杂食性鱼类,对发酵猪粪培育的浮游动物、底栖动物、蚯蚓等及有机碎屑均能很好利用,较适宜进行藕塘混养;牛蛙在藕池中生长效果良好,从个体生长情况看,平均体重约250 g,生长迅速,表明仍然可以增加放养密度,由于生态环境好,天然饵料丰富,牛蛙的价格高于一般养殖牛蛙15%以上。藕的品种为三七藕,8月上市的三五藕价格为3.6元/kg,产量22.5 t/hm2左右,春节前后上市2.0~2.4元/kg,产量37.5 t/hm2左右,可依据市场调整,不同上市时间品种藕可以互补增效;施肥是促使藕生长的重要措施,3次大规模施肥是需要的,大约比例每次分别占总量的20%、30%和50%,特别是开花前的及时施肥是关键,影响到产量的高低;同时,也发现在藕池中水面表层生长有大量的绿萍,几乎盖满水面,说明泥鳅不能充分利用浮萍,应注意调整增加能大量摄食绿萍而又不伤害藕芽的鱼类,以进一步提高效益。

4 参考文献

[1] 万全,张志强,吴延明,等.“猪粪―藕―泥鳅”生态种养高效循环利用模式研究[J].水产养殖,2013(2):1-2.

[2] 王占伟,刘茂军,冯志新,等.种养结合养猪新模式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3(3):93-95,106.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8-0123-02

近些年以来,各大高职院校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都展开了持续的探索与革新,并且在长时间的实际教学当中形成了比较规范和稳定的教学方式,累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建筑工程技术是一个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的专业,尽管高职学院已经吸取了许多教学经验并得到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伴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学生们从学校毕业后在短时间内仍然无法让自身能力满足相关企业的从业要求,高职院校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针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革新也是形势使然。

一、目前从事建筑行业工作人群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建筑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数从事具体施工的作业者素质较低,综合能力偏弱,且严重缺乏安全意识,这部分工作人群中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的技术工作者非常少,大多数人仅仅只接受过短期培训。这些都是造成许多施工项目的质量差,各种工程事故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要提高基层技术工作者的受教育比例,就必须提高施工企业的整体素质。除此之外,伴随当前国内工程监理事业的持续发展与优化,监理公司也十分需要可以在施工现场进行多方面管理的综合性人才。

二、当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教育模式落后,只重理论,与实际情况脱节

长久以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观点都是,学生应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为完备的知识系统与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实践工作技能。伴随社会高速发展,建筑工程行业也逐渐融进了国际化的潮流中,各种新式专业词、新方法、新手段等都不断地挑战着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课本,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教学必须跟上时代脉搏。而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从培养的总目标到实际计划、教学大纲的编制上都太过看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及完备性,忽略了实践课程的安排,实践类课程在总课表中的占比一般为两成左右。在专业教学活动方面,老师的授课只关注完成授课任务,忽略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性教学部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只看重知识的传授,授课重点是老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考试结果是最重要的考评指标。在这种应试教育当中,师生们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只为了得到让人满意的“成绩”,但即使这种“成绩”十分优异也不代表学生能自如的进入社会进行实践工作。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都忽视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学生缺少实际工作中十分需要的创造能力。

(二)高职院校在硬件及实践性教育基地上投入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在管理理念及管理人员自身素养方面的原因,使得院校在教学实践基地、实验室与相关设备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实验室设备使用率偏低,而以上均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切实提升,使专业性教学始终在传统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没有跟上时代步伐朝着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前进,因此,高职院校教学跟不上社会发展与生产建设的发展道路。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当中,理论性课程占据六成以上,实践课程只占两成,这其中还包含了认识实习、测量实习、课程设计以及综合练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内容。高职院校并未很好地理解现代化工科教育理念,因此在实践教学部分的师资配备、绩效考评等方面都没有给与足够重视,这样就严重压制了老师与相关技术员工参与到这一教学部分当中的热情。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由于校方并未将实践课程当作教学的重要组成,因此时常发生随意取消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情况,实践性教学课程变为可有可无的部分,这也是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无法提升的原因之一。

三、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革新策略

(一)革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教学课程的设置须以就业作为基本导向,教学的基础课程要以实际运用作为根本目标,重新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主要包含三大部分,职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以及综合训练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课程需依照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来设置,重点课程以施工流程作为主线建构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内容包含多个任务构成,要以任务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职业拓展课程需要依据高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与职业发展道路来安排教学方向;综合训练课程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个是专项能力训练课程,一个是顶岗实习,由这两个部分的训练实现对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创建全新的考评系统,重点考核实际能力,辅助考核理论知识

考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必须综合考虑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依照以实际技能作为主体、理论知识作为辅助的准则,设定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的评分权重,同时考虑企事业单位考核标准来确立能力考核的组成部分。考核人文素质及职业拓展能力课程这要依据以知识传授作为主体,同时考量实际岗位技能需求;考核综合实训课程,要建构以能力为中心、过程为重点的考评系统,综合考试成绩和企事业单位实践考核成绩,让学生的成绩评价和岗位要求相符。

(三)创建以能力培养作为考核目的的教学管理系统

高职院校要逐渐创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策略,建立动态且多方位的教学管理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及课程标准、能力培训标准、教学品质监管标准以及管理系统,创建一套可以反馈校内外教学品质信息网络系统,进而可以及时有效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改进,促使教学可以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确保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顺利开展。

(四)强化教师团队的创建

在明确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后,就需要重点对课程体系展开革新举措,而这部分措施一般都是缩减课程的教学时数,这就使得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的之间的冲突尤为凸显。因此,教学方式的革新成了关键,需要采取先进的教学方式,在限定的教学课时之内,教完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建立一支素质高的师资团队才能培养出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的人才。“双师型”教师正是高职院校师资团队中的中坚力量。老师需要参加到工程实践活动当中,学校要组织老师接受相关培训并且聘请有经验的企事业技术员工或相关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学,以此来满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需求。教师对教学的认知与态度是教学工作是否能成功开展的重要部分。

(五)管控教学质量

依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强化由高职院校、相关企业与教研组织一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创建,优化并完善校方与企业的合作,订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标准,形成高职院校、企业与社会各界一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利用现代教学管理系统软件,达到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的信息化、透明化与制度化的目的。一般可以采用的方式包括:教学督导、学生评价、老师评学、同行评教等。

(六)创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依据专业技能的要求、核心课程安排状况、实训教学内容的组织等,在校内建立相关的实训中心,例如工程造价实训中心、建筑工程测量实训中心等。在校外和企业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基地中更好地完成实践性教学任务,在每个基地中还需安排实训指导教师。

四、结语

在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后发现,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例如校方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尚未完善,企业配合度较低;顶岗实习和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上存在许多冲突等。值得注意的是,高职教育其实是两套培养系统组成的,首先是一个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其次是一个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这两大系统之间要能融会贯通地运用。改革高职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事情,培养人才的策略一定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而伴随高职教育改革的持续进展,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创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金圳.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0,09:25.

[2]陈贤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01:15.

[3]唐艳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广西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广西教育,2015,05:20.

第3篇

1.标准化建场

首先要选择合理科学的场址。猪场一定要选择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电力方便、交通快捷并远离污染的地方。如地势低洼、道路坎坷或建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不仅阴暗潮湿,而且进出困难,最重要的是不能给生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势必带来一定的麻烦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其次,标准化猪舍是规模化养猪的必备条件。选择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设备设施,是提高猪的生产水平和养猪效益的关键所在。一定要根据种公猪、繁殖母猪、仔猪、育肥猪的生理特点,建造科学合理的猪舍。陕西省农业厅王宏主编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技术手册》较为全面地介绍了——100头标准化规模育肥户、600头商品代场、1000头扩繁场的不同模式,并附有设计图纸。非常实用。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根据不同地形、地质情况、建筑材料等适当调整,做到科学合理、经济适用。

2.优质化引种

猪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猪的生长速度,繁殖性能等。就以育肥猪场而言,三元、四元杂交猪种就比低代杂交猪生长速度快,从出生到90kg一般4~5个月就可完成,而一般猪种6个月也长不到90kg。实际生产过程中,有些户养的猪8个月、满年甚至1年多才出栏的现象屡见不鲜。实践证明,每头良种猪比一般猪最少多收入300~500元。

目前,世界上已有的猪种我国都已引进回来了。“杜大组合”是当前全球普遍应用的最佳组合。我国基本沿用了这套组合。这套组合特别适用规模养猪场。

3.疫病防治

认真搞好疫病防治是经营好规模养猪场的关键。经营者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3.1规范引种

首次引猪时必须到正规的猪场。必要时可先做血液检查,确保无病无疫时方可作出引种决定。装车前还需带全免疫档案、检疫手续等。进场后密切观察一段时间。

3.2正确免疫

首先制定科学适用的“免疫程序”,一定要结合当地疫病流行特点及本场实际情况,应用最新研究成果制定免疫方案。不能照抄、照搬书本上的东西。避免因免疫带来的应激反应和不必要的人力、财力浪费及不应有的损失。

当然“免疫程序”是要依据时间和本场情况的不断变化而及时修改的,也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一旦确定了免疫程序,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具体实践中一定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按时,按要求,按说明书的剂量认真搞好免疫。实贱经验得知,免疫剂量上,一般常见病如猪瘟注射、鸡新城疫的饮水免疫,都要加大2~5倍甚至8倍。饮水免疫还要考虑药物的浪费问题。否则,剂量不足就会带来抗体水平太低,起不到防疫的目的。

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考虑母源抗体干扰、猪场的发病史、免疫途径、季节、不同疫苗之间的相互干扰等诸多因素。

3.3预防用药

一些疾病,如仔猪黄、白痢,只要事先在饲料中加入药物,完全是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为了预防常见病,一般养殖场都定期或不定期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粉、黄芪多糖粉、氟哌酸粉、环丙沙星粉等。做到防患于未然。

3.4严格消毒

搞好消毒工作是保证猪群健康和正常生产的重要技术措施。根据季节变化和疫病流行情况,要定期或不定期对进出车辆、人员、养殖环境、养殖器具、猪体表面进行彻底完全的消毒。切不可怕麻烦而忽视了这一工作。

当然要建立一整套的消毒制度,并做好记录。

4.科学饲养、规范管理

首先为生猪创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尽量避免过度拥挤、空气污浊、温度偏高或偏低。

饲养密度:直接影响猪舍内的空气卫生状况,饲养密度大,猪只散发出来的热量多,舍内气温就高;但湿度、灰尘、微生物、有害气体的含量就会增高,噪音强度也会加大。

一般合理的饲养密度是:断奶仔猪0.5~0.8m2/头;育肥猪 1~1.2m2/头;繁殖母猪1.5~3.2(带仔母猪)m2/头。种公猪应依据实际情况稍大一点,以创造宽敞的活动空间。

温度:空气温度是影响猪只健康和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猪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的各种环境温度下,无论是在严寒的冬季,还是酷热的夏季都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来保持体温的恒定,但是这要消耗很多的热量,既增加了日粮的消耗,又影响了营养状况,轻则日增重下降,严重时可以引发疾病甚至死亡。各种年龄的猪只适宜温度是:

断奶仔猪:28~22℃;繁殖母猪分娩前:18~20℃、分娩期间:25~26℃、分娩:1~23d 25~20℃,值得注意的是初生仔猪保育舍的温度应保持在:30~28℃,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到24℃。

相对湿度:猪舍内要保持合适的湿度,假如过大,可以减弱机体的抵抗力,是发病率提高。髙湿有利于各种病原菌的繁殖,仔猪副伤寒、丹毒、仔猪黄白痢、疥癣和其他寄生虫都很容易蔓延。一般60%~70%即可,但肥育猪相对高点应在70%~75%。

①通风:是猪舍降温放热的有效措施,即可排除舍内的热量,又能改善空气污浊度,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实际生产中要依据舍内空气质量和温湿度的情况,适时通风换气。

②选择质量可靠的饲料。目前市场上的饲料品质参差不齐,经营者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的品牌饲料。万不能以价格高低随意用料。否则不是影响猪只生长速度,就是带来了新的疫病发生,造成不要的损失。

③积极应用先进的饲喂技术。大力推广“套餐饲喂”模式,按照猪只不同生长阶段,饲喂不同档次的饲料,以避免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现在正规的饲料厂家,都有繁殖母猪、育肥猪、种公猪、仔猪等不同品种的饲料。饲养者可依时依阶段选择。

④注重猪体保健。以往的以“预防为主”的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然而现代养殖业必须重视猪体保健,这样不仅提高了猪体的健康水平和生长速度,而且也防止了一些疾病的发生和传染。

这一方面,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实践。生产的“乳菌宝”、“益畜王”等保健品效果很好。值得大力推广。特别适合规模养殖场应用。

5.正确把握市场

第4篇

1.创造力的概述及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1.1创造力的概述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已知信息,开展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会认为,创造者一般都是具有一定才能、智商高的人士,其实不然,根据西方学者研究表明,智商超过一定水平时,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创造力是人类的一种潜在意识。对于高校美术学生而言,更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力。

1.2创新的价值

在这个科技化的时代,所有的一切,电脑基本都可以完成操作。人的记忆力连电脑的亿分之一都没有。可想而知,电脑的储蓄量是多么强大。但是,在这个时代,电脑再强大,也只是死物,它也只是人类的结晶,根本不会有创新的可能。但是人脑恰恰相反,虽然记忆储存等个方面没有电脑的功能强大,只有一条,电脑是永远也不能及的。那就是人类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大胆假设一下,如果世界上不再产生新的事物,医疗技术不再提升,电子产品不再更新,这样世界,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吗?这样的世界人类还能存活多久。所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存储能量,才能不断的创新,更好的为社会作出有价值的贡献。在当代的教育中,美术基础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更有价值。美术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可以随意的发挥跟想象,利用自己的知识,加上层出不穷的创意,就是一副崭新的作品。那要怎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在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1课外学习给学生创造制造条件

高校美术基础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导入一些方式方法,吸引学生,对美术的创造欲望。慢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对学习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经过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列的引导,不仅可以活跃课堂,还能调动孩子对学习的主动性。艺术来源于生活,要想学好美术,首先,要丰富学生对一些著名画家及画册的鉴赏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新事物的发现能力。可经常带领学生去大自然中,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了解大自然的生长规律,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积累大量的视觉资料,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在生活中养成对人、物品、或是事件的强烈的观察力及感受力。为创造更优秀的作品存储知识、奠定基础。

2.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作画方式都不一样,有的是随意勾画美丽的自然景观,有的则把动物画的栩栩如生。不管哪种手法,这都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教师应该给与这种创造精神的鼓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可以找到自己作画的方向以及风格。创造力就是把想象付诸行动后的结果。没有想象也就不会有创造,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想象是自由活动的表现,思维改造所采取的一种形式,是对感情的一种探测。有深度有广度的探测就是好的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不过是想象力的仆人。”此外,一件艺术品,除了智慧还有另有一种裁体,就是具体的表现技术。创造力加良好的表现技术就是一副完美的作品。而在美术教学中,想象力需要教师去引导探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象力,不要依照自己的想象去评估学生的作品,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经常让学生,通过一个故事,或是一个短片,进行想象作画,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不断的实践学习中得到提升。

2.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是进行创造能力的过程。也叫操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方式。只有无穷的想象,没有实际的操作能力。那么,所有的创造才能只能形同纸上谈兵。毫无价值可言。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使两者相结合,能够灵活的创造性的利用自己的思维生产服务。才是完整的创造力的过程。学生通过各种绘画操作方式来达到最终的效果。所谓操作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成果,而是长期的进行大量的练习所积累的经验。只要你拥有无限的想象能力,与良好的操作能力,绘制出惊人的优秀作品也不奇怪。无论怎样的作品,都离不开创新,只有无穷的创造力才是艺术永久的保障。

2.4打破常规教学,更有力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简而言之,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必须以学生是独立人格为基础,进行教学。充分的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创造成果。给予学生更多的互动,更多的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一种平和、轻松的上课方式,让学生愉快的、无压力的进行上课。也使得一些学生可以更大胆的进行创造,尽情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平技巧。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各个文化领域之间的渗透式学习,有效的扩展学生的思维,打破传统教学的思维方式,尊重传统画作的学习。打破局限的设计绘画,学会更好的融汇贯通,增加人文关怀的选修课,比如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都可以增加学生的视觉体验。积累更多的传统文化及经验。更多的开阔视野与知识面,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5篇

在养猪户中,有95%以上都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养猪技术培训。没有文化或文化程度不高的,又打算从事养猪致富,有的靠从亲朋好友与实践中慢慢地学,甚至养殖多年了连基础的理论都说不上来。配制饲料是估算着来配制,遇到复杂一些的疾病都无法诊断。交了多年的“学费”(发病造成的死亡、饲料成本偏高等损失)后,自己还是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懂得养猪的系列技术。有点文化的,自己能够看懂书籍,就以为能够轻易掌握全面的养殖技术,结果按照书本上介绍不是养殖成本高,就是生长慢,疾病一个接一个来,最后不得不求助各种专家指导,但到头来还没有几个能掌握全面养殖技术的。

我国有很多的技校,就是没有几个地方可以有系统地培训养猪技术,特别是培养低成本的养猪技术。本刊读者服务部举办第一家低成本高效益养猪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新零排放无污染发酵床养猪技术:零排放发酵床养猪技术是自主研发的新专利技术,菌种国内独创,成本国内最低,用户群最大。我们现在推广的零排放养猪技术有以下两种:

1.接触式垫料活力发酵床养殖技术。本技术在养猪运用上栏舍有三分之一是水泥地面,水泥地面中有降温水管(小规模养殖可以不用水管),垫料由深层垫料区(发酵区)与浅层垫料区(就是埋有水管的水泥地面,也是好氧区)。这种养殖技术适合养殖规模小、对肉质要求高的用户特种猪(野猪、香猪、豪猪、黑猪、土猪等)养殖。这项技术的缺点是:养殖密度不大,需要消耗较大的人工翻耙垫料,垫料需求大等。但此技术运用在土鸡饲养上(饲养时间超过70天以上的肉鸡),不仅建造简单(垫料20厘米即可),而且效果良好,目前已经被多个大型集团家禽养殖公司运用。

2.不接触垫料零排放活力发酵床养殖技术。此技术最新研制成功,它成功地解决了目前传统发酵床养殖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运用到规模养殖业上,让发酵床养殖技术真正达到了如下效果:

①完全零排放。使用本技术后没有任何的动物粪料排到养殖区外,也不需要排污沟与处理池,节约大量粪便处理的用地与建设成本,以及将来的人工处理成本。

②养殖环境无臭味。运用本技术后,养殖场几乎闻不到臭味,蚊蝇显著减少,不仅减少了因为养殖场臭味、氨气等带来动物呼吸系统等的疾病,还为饲养者提供了健康保护。

③不存在夏天过热的问题。因为垫料厚度仅为40厘米且一直处于膨松状态,垫料始终保持在30℃左右,加上通风的漏粪板形式,夏天开窗,漏粪板上几乎没有热气上升,而到了冬季关窗后,垫料30℃的热气上升正好是廉价的自动加温保暖热源。

④垫料问题得到解决。由于动物不再接触垫料,垫料的使用寿命更长,加上垫料始终膨松透气,垫料分解动物排泄物更好;最关键的是这项技术选择垫料的范围更广:各种锯末、树叶、树枝、秸秆、食用菌渣甚至之前的发酵床不能使用的花生壳粗粉都可再应用,可以直接将这些廉价的物质转化为优质有机肥,一举多得。

⑤真正的懒汉养殖。这项新技术不需要任何的人工翻耙垫料、不需要任何的人工冲洗栏舍和清扫动物粪便,日常操作只需要饲喂加一般管理即可,可节约三分之二的人工。

⑥节约用水、用药。由于不需要冲洗猪栏,因此可节约65%以上的用水,加上由于益生菌环境的生成、养殖场减少了臭味与氨气等因素,动物疾病显著减少,又减少了用药,不仅食品安全更有保障,也显著提供了经济效益。

⑦可以正常消毒。由于动物不再接触垫料,可以正常像过去一样随意消毒,虽然一些消毒剂会落到垫料的表面上造成一些益生菌的死亡,但垫料下部的菌群是安全的,加上消毒剂有一个时效,时效一过,下面的菌群就会快速繁殖到表面,正常进行分解动物的排泄物等工作。

⑧养殖密度可以恢复到常规水泥地面的养殖密度,节省了投资。而接触式垫料发酵床的养殖密度却受到限制。

这项技术可广泛运用于养殖整个过程,用于养猪、养牛、养羊、养鸡、养鸭、养鹅以及特种养殖业上,只要您有心想做零排放、无污染养殖,我们都有能力给您设计出来,保证您的养殖场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都达到零排放的要求。

二、培训方式:

1.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室就在养猪场内,培训教室是完全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室,电脑投影讲课,传授养猪的各种技能。学员可以亲自操作配料、饲喂、受精、接产、、喂药、注射、消毒、防疫与疾病防治等(部分实践操作因时间原因有可能操作不完,但有完整的录像片,并全部赠送给学员),以及数种饲料的发酵和调制(豆渣、泔水、米糠、统糠、菌渣等多种饲料科学发酵和调制成营养全面的饲料)。

2.技术亮点。采用各种廉价饲料收到最佳的经济效益。饲养成本与全部采用商品全价饲料相比大约可降低15%~50%。采用保健环保无污染养殖技术把死亡率、发病率降到最低,生长速度快,猪无药物残留。适合中小养殖场、养殖户学习、参考。

三、培训时间和费用:

第6篇

在网络条件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有必要将网络技术整合到教育中来,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做到推陈出新,为学生创建一个更为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的、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Little 1991; 庞维国 2000)。简单地说,自主学习就是“自己负责自己的学习的能力”(Holec,1981)。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个性化学习方式的效率高低。

在理论上,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中,学习内容相对比较丰富,通过超链接能够方便地获取相应的学习辅导材料,因此,学生只要确定了学习目的,就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学习目标,选择完成目标所需要的学习内容,根据学习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一步步地完成一个个的学习目标,最终达到学习目的。在整个网络化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网络能够监督学习过程,及时评价学习结果,给学生提供有利的反馈,方便学生调整改进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高效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经过对英语教学的研究,我们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且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我们的做法总结如下:

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在各高校的普遍应用,教学方式也要相应发生变化,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教师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依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使教育更具有现代性。教师可采取以下方式:

1.演示、讲授性自主探究。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及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完全自主探究练习。授课过程中教师完全放手,以学生为中心独立上机操作为主,在学习中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联系进行巩固,延伸练习达到的知识掌握和技能的形式。

3.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研究。对于学习能力低的班级或知识难度较大的内容,可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自学,质疑提出问题,利用网络查询进行解疑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培养。

4.互助合作自主研究。利用网络上的电子公告板功能实现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小组讨论,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现成知识总是有限的。如果教会学生的是学习方法,则会让学生终生受益。 现代社会强调的是终生教育,要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景,开展小组讨论,启迪学生多角度思维,在集体这个大家庭中,相互吸取他人之长处,在比较、选择中灵活掌握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这种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主体性,是激励自主创新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小组讨论,口语对话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自由发言的机会,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也给了他们一个自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空间,培养了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提高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为学生开辟新的学习空间,借助网络技术,将文本资料和电子资料有机结合,将课内外知识相互渗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找到成功的乐趣,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为:校内外资料平台和资料库;教师提供的相应网站;教师创设的虚拟学习环境;学生自主在因特网上收集的资料。 信息的收集是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加工、整理、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交流场所,让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内容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同时学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尽管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够使学生的英语成绩不断进步,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高,或者说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能顺利地稳步提高。事实上,他们中的有很多人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大多数人自控能力不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难以自觉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为进一步提高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的效果,我们应该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对他们的自主学习加强监督,做好形成性评估,帮助他们逐渐增强学习毅力,这样才能真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我们相信随着教师观念的更新和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将逐步改变由教师利用计算机传播知识学生旁观的局面,师生将共同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转变角色,在自主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最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美】艾碧主编,丁兴富等译.网络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第7篇

因此,我针对学困生的这些不良表现,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创设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们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从之前的实验中我发现,学困生会对密切联系他们生活实际、或是很感兴趣的事物倍感亲切,并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激发和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规律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其所能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困生去体验。

二、要求具体、分工细化、责任到位

对于学困生存在的这些不良表现,我们认为并不仅仅是因为学习的兴趣问题,更主要的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不够明确造成的。如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某个实验,或是小组间进行适当的讨论,这些活动优秀生都很积极主动地参与,而且能以较快、较准确地完成,而这时教师往往提问的也是优秀生,学困生少有机会,他们就会认为课堂教学活动我参与不进去,长此以往,学困生就会认为学习任务与我无关,责任意识渐趋淡薄。故我们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确,每个学生都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每个人都有参与学习的责任,需要大家的配合来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

三、对学困生进行适当的个别“导学”

这里的“导学”主要包括课前导学和课堂个别导学。

大部分的学困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相对落后,其对问题的思考能力较其他同学落后,用时也比较长。而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是紧凑的,这样的高效课堂,对于学困生来说是不可能有充足的探索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学困生没有探索、没有实践操作、没有思考,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发言权,自然也不可能有效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活动。故我对学困生设置课前导学,让学生提前一天明确学习的课题——课堂要探究的问题,如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探究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可以在上课前,先布置学困生回去尝试用剪拼等方式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由于是在课外,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相对比较宽裕,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操作实践、独立思考等在时空上都有了一定的保证。但是,考虑到学困生在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上的欠缺,故可在第二天上课前,再对他们的探究结果进行一定的指导、点到为止。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学困生在课堂上时间不足的问题,使其思维尽量跟上别人,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让学困生提前一天明确学习任务,还可以解决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存在的浅尝辄止现象,有效解决探索学习的不深入、合作学习流于表层等问题。

虽然课前“导学”有助于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但是学困生由于思维迟钝、学习行为和习惯差,他们往往在课堂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学习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进行个别“导学”。每节课教师都要合理地规划安排好时间,巧妙调控,留几分钟的个别导学时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在操作环节教师有2、3分钟时间,这时教师应该离开讲台,走近学困生身边,蹲下身子,与他们进行交流,针对他们的困难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四、要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8篇

一、二氧化碳气肥的高效施用

1. 施用二氧化碳气肥应重视环境条件和施用量 温室内栽培的蔬菜不同,其对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要求也不同,多数蔬菜二氧化碳的补偿浓度是80~100毫克/千克,饱和浓度是1000~1600毫克/千克(因蔬菜种类不同而不同)。温室内温度高于蔬菜最适温度1~2℃时最适宜施用二氧化碳气肥。经济补偿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当外界光照较强、气温较高时,可适当通风换气,利用好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如光照强度在适宜的幅度内,适量补施二氧碳气肥,能大大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温室内光照较弱时,即使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也不能加强光合作用。温室内补施二氧化碳气肥后,可明显促进植株和根系生长,根系的吸收能力会大大增强,若此时土壤供水不足,叶片会萎蔫,光合作用反而会下降,所以,设施内增施二氧化碳气肥的同时要保持土壤适宜的持水量。瓜果类蔬菜苗期不要施用二氧化碳气肥,宜在定植缓苗后进行,以利于促进花芽分化,抑制营养生长。甜瓜、番茄等二氧化碳气肥适施期为开花后10~20天,黄瓜在开花后7~15天。除瓜果类外,其他蔬菜苗期施用二氧化碳气肥可促进苗粗、苗壮,提高成活率和早期产量等。上午温室内气温达到15℃时,半小时后适合施用二氧化碳气肥;若温室内温度超过15℃,施用二氧化碳气肥前,密闭的温室最好先开小窗通风半小时,后关闭通风窗,每天施用2~3小时。二氧化碳气肥的施用时间和持续天数要根据不同蔬菜、温室、温度等灵活进行,黄瓜可在定植后4~5天开始施用,一般连用30~35天。二氧化碳气肥的施用量也要根据不同蔬菜确定,一般蔬菜的适宜浓度应维持在1000毫克/千克左右,黄瓜为800~1000毫克/千克,番茄为1000~1500毫克/千克。

2. 二氧化碳气肥的施用方法

①化学反应生成法。每亩温室内均匀放置35~40个瓷盆、瓦罐、塑料盆等非金属容器,内垫铺塑料薄膜。容器放置要高于蔬菜生长点20厘米,以利于二氧化碳下沉扩散到叶面上,方便吸收利用。每个容器内倒入其容积1/3的36%稀硫酸溶液,每天将1350克碳酸氢铵均匀加入35~40个容器内,每亩温室内可产生二氧化碳1000毫克/千克。加1次稀硫酸,够加3天碳酸氢铵用。如容器内加入碳酸氢铵不出现白烟或冒泡,表明稀硫酸已反应用完,应将生成物硫酸铵水按照1∶100的比例加水当作追肥等用掉,然后再重新加入稀硫酸。如无可适用的稀硫酸溶液,可用98%工业硫酸铵稀释,硫酸铵与水的稀释比例为1∶3。硫酸稀释前要手戴胶皮手套,脚穿长筒胶鞋,身系胶布围裙进行周到安全保护,穿戴好以后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搅拌均匀,千万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以防激溅烧伤人体。

②钢瓶二氧化碳施用法。钢瓶中的二氧化碳经加压变成了液体,出气压强为1~1.2千克/厘米2,每个温室或塑料薄膜大棚每天放气7~12分钟即可。

③通过施用厩肥等有机肥产生。此法方便、实用、经济,通过在温室内适量增施有机肥缓慢分解释放二氧化碳气体。研究表明,1吨有机肥腐烂分解可释放出1.5吨二氧化碳。

④施用固气颗粒肥。这种二氧化碳肥便于施用,方法简单,施用时将肥料施于地表土中1~2厘米,每亩40~50千克,二氧化碳会缓慢释放出来,持效期可达40~60天。

二、施用注意事项

1. 燃烧煤等补充二氧化碳可能产生危害 燃烧产生的气体成分复杂,内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温室内空气浓度只要达到0.2毫克/千克并持续3~4天,有的蔬菜就会出现中毒症状;浓度达到1毫克/千克,持续4~5小时,敏感蔬菜会出现中毒症状;浓度达到10毫克/千克,大多数蔬菜会中毒受害:故不要轻易使用燃煤等补充二氧化碳。蔬菜受二氧化碳为害后,先在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斑点,接着不断失绿,受害轻的仅叶背出现斑点,受害重的整片叶如水浸状,渐渐褪绿枯萎。蔬菜不同,二氧化碳中毒后斑点的颜色也不尽相同,番茄、黄瓜、辣椒等叶面斑点为白色,茄子为褐色。

2. 肥水供应要适当 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后,温室蔬菜生长加快,光合作用明显加强,营养消耗增大,因此应适时、适量增供肥、水,否则增产、增收效果将难以显现。

第9篇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rowth of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and the new era of urban construction, we must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the society, establish training patter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s of cit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ersonnel, improve the personnel adapt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change teachers' concept,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to enable students to "zero distance post" occupation ability goals. This paper stress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hould strengthen practic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the cultivation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ajor focus on teaching and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measures.

Key words: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actical ability;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能力的要求 企业对所需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主要反映在道德心理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上。不同企业在看待毕业生学历层次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有些企业认为高职生踏实肯干,其对学生道德心理素质、职业素养的要求较高,认为高职生的自我定位要准确一些,更能吃苦耐劳。很多企业表示,在现代社会中人际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毕业生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当前很多毕业生在这一方面都比较欠缺,学校对此应加以培养。从理论知识的角度来说,很多企业都表示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一些能力:建筑材料方面,如建筑材料识别与分析的施工现场经验识别方法的培养、建筑材料识别与分析的实验操作方法的培养。识读图及制图方面,被调查的企业一致认为毕业生应该掌握很强的识读图能力,这是从事相关岗位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能力;而对电脑制图方面来说,不同性质的企业对制图能力要求也不同,但是都要求毕业生能够有一定程度的绘制图能力。施工现场控制能力,如建造中施工技术现场指导与施工过程质量监控能力,一定程度上的计量计价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施工过程中所需成本。对施工组织的能力也是毕业生所必须要掌握的能力之一。

二、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1.实践能力难以掌握 职业教育更注重技术知识的习得,而技术知识除了系统性、逻辑性、确定性的显性知识外,还包括大量的默会知识。实践能力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层次性、不可言传性、不确定性、非逻辑性等特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艺等都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采用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获得,实践能力的掌握一定要有技巧熟练人员的示范和样本式的手把手传递,以及学生一步步的模仿、用心的体悟及身历其境的“历练”。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但由于受到班容量过大、师资力量不足、实训基地有限、课程体系缺乏弹性、教学组织缺乏灵活性等因素影响,学生动手训练依然严重不足,实践能力难以获得。 2.学生不能适应实习岗位 当前,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没有国家优惠政策支持,也不能带来明显利润,企业接收顶岗实习学生的主要动力是招聘实用人才,解决企业用工之急,因此实习学生的顶岗工作能力就成为顶岗实习环节能否做实的关键。在当前建筑一线人才培养中,由于学生在校内主要偏重理论学习,接触工程实际较少,专项基础技能训练不足,综合实践技能训练缺乏,因此大多数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能力不强,有的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有的学生即使找到了实习单位但由于不适应而被淘汰,最后使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3.实践教学体系的缺失 当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没有形成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现有的实践教学只是按知识结构而没有按能力结构实施技能训练。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没有打破学科界线、专业界线甚至是课程界线,因此,实验或实训只是单一的或局部的技能训练,不能提高综合技能;技能培养规格没有按照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企业的技术应用水平和对技能型人才的真正需求进行,难以培养出高等级的、适用性强的职业技能人才。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1.建立校内的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虽然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同时,也应加强动手能力培养,只有在知道这道工序的具体操作过程前提下,才会有可能创新改进工艺技术,同时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势在必行。校内实训基地可以看做微型的未来工作岗位,在基地里学生可以接触到建筑工地实际施工器具,在学生头脑中可以生动立体地呈现出在课堂中学到的内容,为以后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训基地可以分为基础实训室、主体实训室、屋面实训室、装饰实训室等。在各个实训室分列建筑行业现阶段分项工程各种施工工艺实体,让学生更具体贴近操作实际。 2.加强校企合作,创建校外实践基地 建立跨企业实习中心具有其他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就建筑行业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因此,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实习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校外实习基地必须建立足够的不同功能的实训基地,既要有跟岗实训基地,也要有顶岗实训基地;既要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实训基地,也要有钢结构、砌体结构等各种典型结构类型的工程宴训基地。这种联合中小企业的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得到了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 3.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实训操作的指导教师必然是具备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而且教师群体中有的长于理论,有的长于实践。同时还要坚持“请进来,送出去”的原则。对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计划中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请进来”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讲授。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应增加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学校在引进人才时应积极从当地的知名企业中引进一些专业基础好、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技能高、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充实教师队伍。他们既可以将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等传授给学生,促进教学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对原有的教师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促进他们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