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9 16:16: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域文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地域文化论文

第1篇

(一)扬州方言地域特征与民歌音乐风格

由于扬州的地理位置处于中部,所以其他地区对扬州方言产生了些许影响。扬州方言音色甜美,这也是使扬州民歌在风格上都适用于各个地区的原因。主要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扬州民歌的曲调大都以是以级进和小跳为主,节奏稍微平稳,但在主要突出的地方就会有大跳跃的音符出现,让人记忆深刻;曲式曲风的多变,至扬州民歌的结构都是小巧玲珑,单一乐曲的题材由上段和下段构成,但所有的乐曲结构形式都存在许多变化。

(二)扬州方言在扬州民歌演唱中的反映

扬州地区的民歌丰富多彩,每首民歌都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需要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歌曲的地方性、民族性和艺术性,演唱者的演唱一定不能没有了地方的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唱歌的关键在于唱。扬州各个地方言不同,唱出来的字韵感觉当然也就不一样了,扬州民歌在演唱中就是对扬州方言中的字做了很好的处理。比如歌曲《茉莉花》中“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的“白”字,“我有心采一朵戴”的“戴”字,都是用扬州方言来演唱的。还有一些口语化的运用,一听就知道是扬州民歌。在日常生活里,人们嘴上常说的像“姑老太”、“哪块”、“歇脚”、“甩上天”、“懒泥浆”、“伸懒腰”等等,就非常具有当地特色。有些民歌例如《扬州号子》中:“缈窗捂在外,请问一声姑老太,哥哥上扬州奔哪块”;“烂泥浆”,都唱出了扬州本土特色,更能体现出原有味道。还有许多在特色民歌中的衬词,他需要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把衬词的韵味唱出来,口腔要保持到位,当你听到“杨柳青子青儿虐”“拔根芦柴花”人们就能感觉到扬州民歌的风韵了。比如《拔根芦柴花》中衬词的繁多,使这首歌的曲调变的轻松欢快,更具有扬州民歌的独特韵味。

二、扬州民歌的地域题材特色

扬州民歌的再一次繁荣时期是在明清的时候。皇帝为稳定和恢复当时社会的现状,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大力发展生产的措施,大力整治淮河、运河,用来方便农业灌溉;扬州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扬州民歌中得到了体现。在扬州民歌中便出现了描写爱情,劳动以及风土人情等题材。对于扬州的民歌来说,以爱情为题材的歌曲是长久流传的主题,被人们一直吟唱,在多年以来保存在扬州民歌里,这类民歌有着扬州人的生活情形和和扬州人创造爱情的历史气息。《八段景》是清代描写夫妻相亲相爱的生活,以竹子来代替。这一类题材的传统民歌还有《小小花伞真好看》、《打樱桃》、《墙内开花等郎来》等。扬州是一个位于南方多雨的城市,辽阔的土地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长江和运河贯通以后,大范围的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不断的扩大耕地面积,推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纺织业、制茶业、编织业及其它手工业的发展。在对生产劳动的表述上,扬州民歌也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题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人情,扬州也不例外。扬州人喜欢在重阳节的时候登高。在这一天,有很多人都会爬上一些高山、塔等高处,看看美丽的景色,没有去登高的人就会在家里吃点重阳节做的糕点代表自己在节日里登高了。《眼看到重阳》就是这个题材的民歌,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扬州元宵节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那万众欢欣的各色彩灯。

三、扬州民歌的地域音乐特色

扬州民歌的旋律特点就是柔和而又刚劲,扬州的传统民歌分为两种,一种是俗曲,它是清明时流传到现在的,但途中经过多次修改,最终演变成特定的曲牌。一种杂调,是指人们在劳动或节假日,用来娱乐的小曲。这类民歌的旋律特点是音域比较小,音乐上的情绪起伏不大,但是曲调非常委婉动听。在扬州历年的节日里,通常会有歌曲表演的演出,其中表演“花鼓”,“花船”。表演的歌曲节奏欢快跳跃,其为了增强歌舞的表演性和制造欢快的气氛。在扬州的乡村,春秋时节忙种是流行一种号子:插秧号子,它的曲调宽广,其中衬词比较有特色,丰富的描写出农忙时的情形,田园风味较浓厚。“在扬州民歌中,润腔与衬腔衬词的合理运用使民歌更具有地方特色”。[2]润腔在扬州民歌中的应用非常广,在扬州小调中,润腔的流动感能够很好地刻画扬州民歌的优美意境。润腔在田秧号子中的点缀,同样给民歌增添了很大的艺术感染力;扬州民歌还与地方戏曲音乐的融合,使扬州艺坛上先后产生了香火戏、花鼓戏、维扬戏、评话、清曲等各色各样的戏曲艺术形式。在演唱中,演唱者都是表情丰富,情绪到位,极好地表现了歌曲的感情内容,有时候还会随着歌曲起舞。

四、结语

第2篇

由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建设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居民生活环境差、农村建筑的自主发展性导致农村建筑设计感不足、缺乏相应的时代感、艺术感和地域文化特色等。此外,中国的景观设计起步较晚,虽然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但盲目模仿西方景观的表现方式,千城一面,使得景观设计缺乏相应的地域性文化特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应把景观设计当成一种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方式。我们应该在城市及新农村的景观设计中创新地融入地域文化特色,使景观设计在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中不断进步发展,亦使民族特色文化在当代景观设计实体中得到传承与发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南北气温差异大,地域特色鲜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主张人与自然互相融合,强调自然体系和文化景观对人类生存空间的共同塑造,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所具有的地方性特征深刻地反映在地方生态环境、生产和生活的不同物质空间中。浙江具有丰富传统江南水乡元素,水巷、古镇、马头墙等便是其中的代表符号。各个地方所具有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民俗习惯,成为我们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基础。地方性设计的重要途径便是深入地研究和把握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构成和形式。而在现代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浪潮冲击下,传统古镇、街市、场景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代之以风格混杂的欧陆风情街区、楼盘以及雷同的时尚现代建筑,出现了景观小品设计“国际化”趋向。加之社会进步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景观影响着农村景观,西方文化冲击,造成了地域文化特色消失,城镇地域文化没落,中国的农村景观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衰退。

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再创造

地域特色源于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相互作用建立起的一体化特征,历史文脉的传承从传统地域的更新发展中获得延续。因此,在解决复兴与发展问题时,我们可以尝试:(1)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材料与细部;(2)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空间营造手法,全新的空间却依然保持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空间意境和场所感;(3)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虽然景观的材料与细部是全新的,空间营造也是全新的,但传统园林的造园精神犹在;由此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复兴与发展探索一条统一的出发点。比如可以针对浙北的江南水乡、浙中的大家风范的徽派古建筑群、浙南的山中古村落等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在新农村的建设设计过程中,结合地域文化景观的特征,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设计风格。在创造现代地域文化景观小品方面,我们应该对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进行理性传承而不是简单地对传统景观小品的模仿、抄袭。设计过程中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和人文,同时尊重当地生活习俗,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再创造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包括探寻地方材料、传统技术在现代条件下的运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构造方式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传承。如笔者设计的景观休息座椅的材质,便是运用了江南水乡常用的木质材料,因木材种类繁多,有天然优美的花纹,相对于石材与金属更易加工雕刻,具有温暖舒适感,可以表达出自然、古朴、人情味的设计意向,并且有良好的视觉和触觉效应。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色的小品设计再创造,概括起来有再现、复兴与发展三种类型。

(一)再现

运用现代材料、技术、造型手法、工艺色彩以及细部装饰等进行景观小品再现设计,必须与地域文化、历史环境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具有浙江传统地域文化的景观小品在造型方面应具有江南水乡特有的柔美和文化元素。笔者设计的这组景观小品造型灵感来自于江南古镇屋檐角的弯曲弧度,结合了现代审美的需求。其特色不仅具有江南古镇的文化底蕴与古朴气息,也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并且能与周围的地域环境相融合。而一些现有的设计小品造型生搬硬套与地方历史文化不协调、与环境不融合、只有外壳而无内涵的景观小品,失去了设计最初的意义,不值得提倡。

(二)复兴

采用有机更新的方法对部分已有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小品进行再改进,赋予传统地方性小品新的生命力,再现昔日风采。其特点是在保存和恢复传统景观小品地域特色前提下,使用现代技术加工手段、先进的材料对景观小品进行有机更新,使小品在具备现代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同时能满足现代人们生活需求,重新焕发其景观小品自身的魅力。现在大部分景观空间中的小品材料运用的较为单一,很少见到用新型材料对旧物的翻新。若以笔者自绘的景观小品为例进行复兴延伸,那么在考虑木质材料的同时,是否也可以运用较为新型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使小品在满足地域文化审美需要的同时跟上科技的步伐。复兴不是传统意义的简单复活,而是将传统与时代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地域景观小品新的时代精神与内涵,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展现出地域文化特色。

(三)发展

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出发,追求与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融合,强调地方、民族特色的创造。是从传统地方纹样中汲取精华,在地方性景观小品创作中加以发扬和拓展,在发展地方传统特征的同时,形成新的地域特色,在又具有现代功能和内容,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

三、结语

第3篇

(一)坚持地域性与时代性的对立统一

曾有著名的建筑学家曾说过,当今世界建筑就像一个古来的大树,其中的各种枝桠就是各种建筑流派或理论,但是其主干只有两支,一是物质技术,二是地域文化。由此可见,影响室内设计发展的因素只有物质技术与地域文化。其中物质技术并不受地域限制,只有地域文化才能使室内设计带上地域的情感与特征。若是室内设计无法体现出地域文化特征,那么设计就会出现“全球化的统一”,从而失去了地域文化多样性呈现出的精彩纷呈。

(二)坚持使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有机结合

现代室内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还应该拥有精神功能,换言之,就是要坚持室内设计的一体两面。使用功能与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既要满足其实用性,又要满足形式性。具体指的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室内设计要满足功能的实用性,又要运用形式语言来表现出其情感、主题与意境。要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首先要强调室内的结构与形式的完整性,其次要追求地域文化、物质技术与室内空间表现的精确性与深度。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域文化在长期地发展与积累中,为人类创造着独特的价值与文明的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故而,在室内设计中,不能将地域文化简单的当作形式符号进行利用,而是要提取出地域文化的特有的价值与文明,吸取其深层次的蕴涵。具体来说,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需要引导消费者进行适度消费,要在设计中体现出自己的思想,不能盲目跟风或复制。无论是西方古典建筑或是中国传统建筑,都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在室内设计时,不能笼统进行继承传统,过于片面强调地域文化,而是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把握住室内设计的创意核心,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室内设计。

二、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应用中的基本方法

(一)符号法

符号是人类的特有的创造物,从人类出现至今出现了许多具有地域文化的符号。室内设计中就应当通过将复杂多变的地域文化进行归纳与分析及提炼与演变,从而使其变成一种具有代表意义或象征意义的符号元素,并将其运用到室内设计中,传达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及信息的传达能力,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最终,提升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进行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时,将我国“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当作文化符号,将屋顶的吊饰做成圆形造型,与方形地面或床相互呼应,既不失简洁、大方,又不古意韵然,从而将地域文化很好地体现在室内设计中,并展出了中式设计风格的简洁凝练。

(二)抽象法

室内设计实质上也可以将设计看作是对线条、色调、色系等要素的设计。因此可以利用抽象法将室内设计中要素看作抽象的点、线、面、体,在保证形式美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排列组合,同时加入本地地域文化的特征。例如,中式风格的设计过程中,电视柜、墙面、橱柜等整体上要以直线和平面立体为主,同时为了体现出地域文化特征。在电视柜上可以加入黑、红、白色体现浓厚的地域色彩;在墙面上点缀由窗花演变来的花纹,展现独特魅力;在橱柜上可以增加犹如古代门栓的把手。这样的室内设计,不仅富有时代现代抽象主义,又蕴含强烈的地域特色。

(三)因地制宜法

第4篇

文化是社会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包括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城市文化区别的根本所在,具有其地域性与历史性特征,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发展与变化.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其历史、文化是构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特定的自然环境与地域风貌孕育了徐州这座拥有两千多年悠久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不可复制的资源.在经过了注重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关注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了文化带给人们心灵的满足感.汉代是我国民族精神确立的时期,是民族自信力最为强盛的时代,雄浑豪放、民风纯朴、开拓进取、百折不挠是汉文化精髓之所在.汉代也是兼容并蓄的时代,注重文化交流,以开放的态度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使得许多外来文化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为汉文化的一部分.现代社会的开放也需要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从传统文化中人们更容易感知自然之统一、阴阳之和谐,理解天人合一的重要性,这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内心所缺少.“以文化建构城市,让历史服务于现代”[1]把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设计中充分加以利用,展现汉文化主题,可以更好地提升城市知名度,进而打造“文化徐州”的品牌.

2徐州汉文化研究与发展现状

四百多年的两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无比辉煌的一页.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至今保留着很多汉文化的遗迹.除了汉墓、汉兵马俑与汉画像石以外,还有项羽的戏马台、刘邦的拔剑泉、子房山等.其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如石雕、砖雕、玉器、金银器、漆器、陶器、建筑等.其中,很多属于国宝级文物,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这些是汉文化研究的物质基础,反映出距离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汉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是汉文化研究与开发的基础.从汉文化遗迹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浑厚豪放的汉代精神,这也是融入城市文化之中的精神力量之所在[2].对于徐州这座有着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迹留存是现代城市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发展可供研究与借鉴的实物,是延续城市文脉的源泉.在两汉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徐州市近年来加大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建造了许多仿汉文化景观和以汉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公园.作为传递汉文化精髓,塑造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树立两汉文化品牌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汉文化景区的建设是徐州汉文化展示的一个亮点.以汉文化为特色的主题公园,集中展示了两汉文化精髓.融历史博览、园林景观、旅游休闲为一体,动漫展示与互动形式的融入增加了趣味性,使游客主动参与其中.建筑设计突出汉文化主题,以仿汉建筑为主,突出汉代建筑雄浑、大气的特点,这也是汉文化精神的一种直观展现.除此之外,徐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龟山汉墓、汉城等景点分散布局,以点带面,营造出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公共艺术方面的汉文化展现,主要体现在公共环境中的雕塑与壁画作品.例如,三环路环岛的系列雕塑、云龙山隧道口的浮雕、泉山断崖壁画等.汉文化作为徐州现代城市设计之精髓,在建筑、城市景观、公共艺术等方面都应有整体的规划与设计.要考虑诸多的因素与层面,充分体现城市特色、个性与魅力,并以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去进行现代城市环境的构建,真正使城市精神与内涵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使人们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3].

3现代设计理念与徐州汉文化的结合策略

如何将现代设计理念、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设计,是当代设计从业者一直在探讨的课题.文化存在于精神,反映于物质.在现代城市设计中无论是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文化媒体的传播,都植根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外化体现.人们置身于城市文化氛围之中,了解城市历史与文化,直观感受到城市文化的底蕴与内涵.汉文化要以现代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现代与传统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展现徐州汉文化,就是要把城市文化的独特内涵用现代设计的视觉语言展现出来.

3.1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建构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园林与公共艺术等,这是城市的大环境,是城市文化风貌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呈现,人们置身于其中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体验.汉代距今历史久远,留存下遗迹多为墓葬.所以,在城市空间设计中应注重汉文化精神的融入.例如,简洁方正的整体风格的营造与自然材质、有代表性色彩的运用,都使人们能够感受到汉文化中的古朴与庄重.要使汉文化能够真正融入现代城市空间中,就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以现代设计理念进行重新规划与整合,经过抽象与重构的过程,古为今用.例如,汉画像石艺术馆新馆的设计,融汉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方法为一体,既注重方正简洁,又不拘泥于讲求对称的汉代建筑形式,依山而建,运用古朴自然的浅色石材融于周围山水之中,建筑周围园林景观的设计洒脱而写意,使得建筑整体丝毫没有突兀之感.在建筑形式上以粗犷的直线条似刀削斧劈般建构出整体形态,体现出雄浑豪放的汉代精神,如图1所示.建图1徐州汉画像艺术馆新馆Fig.1Fig.1XuzhouMuseumofHanDynastyStoneRelief筑中既有代表汉文化特色的汉阙形态作为视觉符号,整体上充满时代感.建筑内部注重自然光线的运用,顶部及墙面大面积采用玻璃,增加透光性,使得内部空间通透而明亮,人们置身其中体验到汉文化与现代科技方法的完美融合.

3.2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构建城市CIS系统

城市CIS系统全称为“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其基本内涵在于通过挖掘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给予城市准确定位.通过独具代表性的视觉形象,表达城市的文化内涵,使城市更加具有个性与特色,从而塑造新的城市形象.人们在城市形象的提升中获得生活品质的提升,让更多的人通过城市中实实在在的品质,获得对城市的整体感知[4].城市CIS系统是以创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为目标,以简练概括的视觉设计语言;突出城市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城市整体形象,展示城市品牌,彰显城市魅力.其中,既应包含传统文化内涵,又应反映时代气息与现代城市的精神风貌,又能通过简练而概括的符号语言;使人们获得有效的视觉感应,进而加深记忆效果,最终达到城市文化的传播和促进的目的[5].城市CIS系统的设计过程是城市文化整合的过程.对于徐州这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在进行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引入现代设计理念,构建城市标识系统.对于提升城市凝聚力,塑造城市文化精神,树立城市整体形象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其中,应充分体现汉文化的内涵,使传统历史文化真正融入现代设计形式之中.

3.3充分利用现代传媒传播汉文化

汉文化品牌的传播离不开现代文化传媒.首先要以现代设计理念树立汉文化品牌,要依据不同的产品类型选择不同的包装形式和广告载体.徐州的两汉文化品牌必须打好文化牌,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具体产品形象包装上去.选择合适的品牌传播时机,采取平面、户外、展览会等形式的广告媒体和互联网、手机APP、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等新兴广告媒体,以合理的搭配使徐州两汉文化的品牌形象迅速深入人心.要在管理、销售和服务等环节上增加投入,将无形的文化价值转化为有形的品牌价值.在品牌传播上,要借鉴外来成功品牌的经营理念,系统、科学地调整品牌推广方向和发展目标,让徐州的两汉文化品牌独树一帜,并逐渐成长为国际性文化品牌.为了更好地传播汉文化,树立城市品牌形象,政府应建立有关城市形象及相关内容传播机构,对此进行统一规划、运作.要调动区域内媒体为塑造和传播城市文化服务,尤其是对城市文化的内涵、驱动要素进行统一设计.要充分利用媒体,借助媒体平台推进城市文化的塑造、传播和汉文化的传承.

3.4运用现代设计方法推动周边文化产品的开发

汉文化艺术节作为徐州汉文化宣传的重要平台,应调动各方力量,以汉文化作为载体,展示徐州文化底蕴与发展变化.以歌舞、民俗、餐饮等形式,共同营造文化气氛,成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运用各种媒体的宣传与推广,弘扬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品牌.利用舞台剧形式展现徐州汉文化特色.借鉴平遥古城的《一把酸枣》、云南昆明的《云南印象》、皖南宏村的《宏村•阿菊》等极具地方特色且制作精良的歌舞剧,以直观的展示与极富艺术感的形式,使得人们对于当地的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旅游商品开发亦是汉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人们来到徐州不仅要看汉文化的遗迹遗址,领略地域历史特色的人文风俗,感受到独特的城市建筑设施,还应购买到特色旅游商品,感受到徐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徐州现有的旅游商品包括汉画像石拓片、金银箔礼品、线装书籍、兵马俑文物的仿制品等.近年来,不断开发出丝巾、领带、扑克牌、明信片等旅游纪念品,从形式及内容上都过于陈旧与传统,与现代审美需求脱节,需要推陈出新,突破传统,把现代设计形式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对接与融合[6].

4结语

第5篇

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全疆共有47个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各民族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各民族风俗文化丰富多彩,多样而统一。带有西域民族特色的歌舞和穿着靓丽的民族服饰的各族人民给新疆的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创作灵感。著名油画家赵培智的作品,用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诠释了新疆新写实主义绘画的人文内涵。表现了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和草原牧场、戈壁荒漠的自然景观。尤其对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民族情有独钟。因此,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它不仅传达出作者的内心感受和艺术追求,而且在一定层面上也反映出文化背景作为一个时代所追求的价值取向。

2西域文化对新疆油画的影响

新疆油画由于受西域特有的文化影响,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艺术语言和审美意趣。虽说新疆油画与内地油画在表现技法和语言风格的表达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色彩运用方面,新疆油画很注重画面色彩的搭配和表达。画面色彩普遍偏于浓烈艳丽,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也许是为了更加适应新疆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的表达。因此,大部分的新疆画家在绘画创作时,很喜欢用浓烈的色彩和奔放灵动的笔触来表达画面给人以情感的升华,更加注重色彩的丰富变化。新疆的艺术家由于受地域的影响在创作时更喜欢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让画面效果带有明显的装饰性。

2.2题材选择方面,新疆油画家基本上表现的都是本土的地域文化。表现草原牧场、沙漠胡杨等自然风光和新疆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状态为题材的绘画创作,表达大美新疆的深刻内涵和人文特色,让全国人民更加关注新疆油画,关注新疆这个美丽的地方。

第6篇

元素解构是指根据自身的需求,把传统景观符号中不同体系、时代和地域的一些单体符号按一定规律或随机地加以组合,形成一个新的体系,代表某种新的含义。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解构,就是在本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对元素进行分裂、片断化、不完整化和持续变化的创作手法,使原有的视觉元素产生新的形象与新的语义符号。元素解构打破了原有结构的整体性,强调结构的不稳定性和不断变化的特性。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解构与重新整合体现出朴拙、大气的文化内涵以及强烈而浑朴的生命本质,加之动感丰富的空间构架,形成全新的空间语境。保留文化符号的某些肌理,通过对元素符号的重新解构,使人们在感受设计创新的同时也领会到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元素解构的设计手法为医院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空间表述方式,从而使地域文化具有了全新的视觉面貌。如杭州市下沙医院门诊大厅背景墙上的不锈钢浮雕取材自被誉为“天下奇观”的汹涌壮观的钱江潮,既提示人们,医院位于被誉为浙江“母亲河”的浙江省第一大河钱塘江边,更提示人们要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勇敢精神面对病痛,又告知人们要以“世人历险应如此,忍耐平夷在后头”的坚毅精神战胜病魔。在钱江潮的浪花中还加入了C、H、O、N、P这五种构筑生物体的基础元素,丰富了浮雕的文化内涵。

二、夸张变形

以当代的艺术手法,将元素意象加以夸张放大,产生具有震撼力的效果,夸张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在某种限度和原则指导下的夸大和强调。在设计中,夸张往往是对符号的提炼、分裂与变形处理,无论是尺度、形状,还是材料、色彩等形式要素,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融进了新的内容和含义并加以强化,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象征符号,以此引起人们的共鸣,这种夸大的结果使人明白作品的“形”所强调的意义。如杭州市下沙医院住院厅背景墙石材浮雕“富春山居”意境清和,悠闲自在,宁静致远,取材于元朝书画家黄公望以杭州富春江为背景所创作的、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

三、借代手法

将地域文化元素中的局部、片段按照今天人们的审美情趣投射到当代医院公共艺术设计中,使其带有传统的文化信码,这样设计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能起到新旧沟通的作用,并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西溪湿地是位于杭州市区西部的城市中次生湿地,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为杭州“三西”,也是目前国内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内河流众多,水渚密布,植被繁多,生长着形形的水生植物,如睡莲、莼菜、菖蒲、野慈菇等。杭州市西溪医院门诊大厅背景墙上的石材浮雕取材自医院所在地——西溪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物睡莲,有着矜持超脱、芳华四溢、迎着朝气、抛去暮气的意境。杭州市下沙医院门诊大厅的挑台阳角选用具有杭州地域历史文化气息的“良渚玉琮”造型,通过现代手法演绎,使空间凸显杭州地域特性。

四、场景再现

场景再现就是把历史事件或传说中的部分场景通过画面的形式直接体现出来。这样能使人们联想起某一时代的生活、某个地域特定的传统景观,使人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更加具体和感性。如杭州市下沙医院在电梯厅、候诊区、门诊和病区过道等公共空间陈设以杭州运河和余杭塘栖、富阳龙门、桐庐深奥、建德新叶等江南古镇村为题材的马克笔画、风景油画和石材浮雕等,将江南古镇村的沧桑之美、江南园林的婉约灵动之美展现出来,带给人们清美的视觉享受。

五、结束语

第7篇

1.名人资源

“自古文人多入蜀”,成都及周边地区的名人资源举不胜举。名人资源相当丰富:①历史名人。根据史料记载,因各种历史原因旅居成都的历史文人有: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吴道子、百居易、刘禺锡、元稹、李商隐、坡、黄庭坚、陆游、范大成等;②典故传说名人。历史上,成都向来不缺乏典故传说,主要代表的人物有三国人物刘备、诸葛亮;治水功臣李冰父子;古蜀传说蚕丛、柏灌、鱼凫、杜宇、鳖灵等;③近代名人。近代尤其是抗战时期,更有大批文化名人,各界精英迁往成都,其中包括巴金等。

2.古镇(城)资源

作为老皇城旧址的成都市区,其人文资源众多,如红照壁(老皇城故事)、交子街(已改为均隆街)等。传统的节日和民俗习惯被保留,例如,洛带古镇有客家民俗特色的火龙节:当地客家人的传统习俗是过“水龙节”、“火龙节”,据说“火龙节”其舞龙烧龙的传统源自江西籍刘姓客家人,定居洛带之后,将这一传统引入了洛带及周边地区,至今刘姓家族仍聚居在洛带镇宝胜村,以扎龙舞龙为业,最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舞龙程式:接龙、祭祖、迎龙归巢、杀鸡出龙、舞龙点睛等。山水资源成都市及周边主要代表山体9座:西岭雪山、九峰山、青城山、天台山、老君山、丹景山、凤凰山、龙泉山、鹤鸣山等。山体特征各异,有高耸山峰、丘陵等;邛崃山脉、龙泉山脉连绵起伏;各山体接壤,具有连续性、群体性;成都市及周边主要水体有:府河、南河、沙河、江安河、清水河、东风渠、青白江、南河、金马河、羊马河、杨柳河等。各水体间融汇贯通,如府河和南河实则为都江堰引入的四条河中的一条走马河,流入成都形成府河和南河,府河进入成都市区后绕城北、东而流,南河绕城西、南而流在合江亭处汇合,后合称府南河,也称锦江。其中,府河和南河被誉为成都的母亲河;沙河被誉为成都的生命河。

3休闲资源

成都及周边主要的休闲资源具有浓厚的历史内涵,其中的人文资源积淀丰厚,如川茶文化中又兼具典型地域特征的龙门阵文化、茶艺文化等。同时,这些休闲资源又传承了数千年的蜀文化精神。成都市及周边的主要休闲资源有:①“四川”。川菜、川酒、川茶、川戏;②“两蜀”。蜀锦、蜀绣;③传统民俗节日。火龙节、龙舟会、放水节等。

二、特色文化资源与产品设计的关系

1.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产品,是文化产业改革的内在要求固有的文化产业模式已经不能适当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产品,正好符合这种改革的要求。通过设计手段促使特色文化资源焕发新的活力和能量,创造文化生产力发展条件,不断孵化特色产品,生产经济资本,成都地区创造更多的精神文化财富。

2.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产品,是文化创意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当前,成都地区的丰富文化资源尚未充分整合和开发,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和具有特色文化资源的特色产品还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在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国际和国内尚处于弱势。如果加快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产品,进行有力的资源整体,形成文化产业链的联动状态,对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是大有裨益的。

3.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产品,是推动城市文化“走出去”的动力推动成都文化“走出去”需要有很好的智力支持,特色产品的开发正是这种强有力的支持。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产品,是营造城市对外形象非常具有实效的举措,深刻体现出文化资源作为经济生产力的巨大创造性和活力。

三、西蜀地域文化特色产品系列化设计的类型

1.成套系列。特色产品的开发需要以套系的形式进行,以形成产品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如以蜀绣、蜀锦为元素设计餐具类产品时,需要用同一元素设计一整套的餐具,包括餐盘、碗碟、筷子等,而不是一个单件产品,如一个单独的碗碟或餐盘出现。并且,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在降低产品制造成本的同时提升产品的品质,让具有西蜀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产品有机会走入现代生活和国际视野。

2.组合系列。此类型主要是扩展特色产品的功能,增加其使用价值。设计产品时,可以考虑将产品各部分以模块形式组合,消费者够没产品后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将不同的构件组合成不同功能的产品。如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开发设计果汁机等生活用品时,配以不同的组件(榨豆浆组件、研磨调料组件等),实现产品的不同功能。

第8篇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方式并不相同,受到地域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影响,建筑物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也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点。建筑物体现出的人文文化,主要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社会性质、风土人情、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体现;自然环境则主要为区域气候条件、地质特征、经纬度、季节差异等方面。在建设设计之初,必须深入了解项目所在地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两方面的知识,在建筑设计中将二者紧密联系,融会贯通,相互衬托得以体现。若建筑设计仅体现自然环境特征,则缺少文化底蕴,建筑设计方案较为肤浅,不能被当地人民所接收,不能体现地域特征;而仅体现人文特征的建设设计,则会与周围环境形成较大差异,显得格格不入,无法达到美化城市的目的。因此,在建设设计中需将人文和自然特征相互均衡考虑,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方。一个建筑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是通过建筑技术以及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人们将文化意识以不同的方式或者技术,比如采用不同的色调、不同的材料或者是不同的形式赋予到建筑当中,让建筑表现出这个时代或者区域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建筑设计在一定的情况会受到环境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又会反过来与自然环境进行磨合,最后达到一种人性化的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完美整合,不但推进了建筑的人性化发展,而且还加快了当地社会的进步。这种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建筑的社群文化变得相辅相成,进而让人们对建筑产生亲切感。

二、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的方式

1、综合区域自然环境、人文特色以及生活模式进行建筑设计

本文以锦里建筑为例,锦里地区具有古代三国文化背景,今有四川成都建筑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该地区文化发展和历史变更留下的印记。在现代城市建筑中依然保留古代时期的客栈、商铺和院落等建筑,充分体现了该地区古代时期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与周围自然景观相互衬托,共同体现出当地的区域特色。此外,现代建筑吸取了古代建筑设计精髓,并在现代元素和设计理念的帮助下进行升华,与当地人文特色朝相辉映,给人一种时空变化的感受。

2、要善于借鉴当地传统的建筑符号

装饰是一种传统文化,是利用各种装饰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具有一定的语言和符号,一定信息的载体和功能标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以各种存在方式为人们所感知和使用。我们可以通过装饰的形式就可以判断出哪些是东方的,哪些是西方的,甚至可以分辨出其所表现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比如清代建筑装饰中运用了大量的吉祥图案,取材广泛,各种人物、景物、动植物都有表现,利用其谐音和形象,寓意和象征特定的含义。

3、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地与特征和地方精神的差异,使文脉成为建筑及空间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由于各地气候及地理环境的不同,自然景观、植被和建筑材料也都呈现出巨大差异,而他们所形成的空间特征和风格也千差万别。有高原的粗犷豪迈,也有水乡的细腻柔情,有合院的保守儒雅,也有古镇的古朴清新。

4、充分利用项目所在地特有的建筑材料

不同地区受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的差异,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当地充足、优质的资源作为建筑材料。我们在设计建筑物时,必须在了解地域性质和出产建筑材料的类别进行划分,使建筑设计既凸显地域特色,也降低建筑物造价。

5、建筑的地域性与当地的人文、历史的紧密联系

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要深入该建筑所在的区域进行了解,充分发掘周围的有用信息,通过与现代的科技技术相结合,才能让设计师们在继承历史建筑物风格的同时,还可以创造出与现今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创作理念。

6、建筑理念要与时代要求相匹配

现代化建筑设计也就说现代化传统设计,所谓传统设计,就是指继承历史时期的人文因素、历史事件以及建造材料等方面,而现代建筑设计也是以这些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虽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或多或少的改变,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因素会遗留下来与当地的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因此,一个现代的建筑设计如果能够充分的表现出这些细节问题,那么就可以完美的诠释该地区的特色。此外,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也要学习西方文化,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要大胆的去结合西方文化,正确对待西方文化问题。

7、参照当地其他建筑物特色

第9篇

地域基础抚州市,古为临川故郡,学术界称之为临川文化区域,是闻名遐迩的“才子之乡”,这里哺育了王安石、曾巩、汤显祖等光耀千古的文化巨擘。在医学领域中,宋明时代的江西十大名医,抚州市就有7位。可见,抚州市历史文化底蕴和中医药文化底蕴都十分深厚。2008年,学校就确定把对临川文化、旴江医学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大胆地尝试将临川文化、中医药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对临川文化、旴江医学、“建昌帮”炮制工艺技术进行探究,从而形成了人文教育的优势载体,突破了拓展教学的瓶颈。发展基础“临川文化建设”工程已成为抚州市政府全力打造的抚州市十二五规划中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其中,“临川名人园”建设、传承和发展“建昌帮”中药业文化已列入市政府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点项目。学校把临川文化、旴江医学“、建昌帮”中药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符合抚州市文化建设战略,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

地域文化教育的总体构思

2011年学校制订的《意见》提出:把握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律,创新中医药文化载体,解读中医经典,加强中医药研究,挖掘中医文化特色;与社会媒体合作,开设中医药科普专版、专栏、专题,组织中医药科普讲座,加强对医学生中医药知识、文化的系统化宣传,弘扬中医“仁者爱人”、“大医精诚”的人文传统;传承旴江医学“尚学、著书、尊医”的优良传统;以“建昌帮”中药饮片为主业,加大中药研发力度,把学校打造成为旴江医学的研究基地和中医药文化的产业基地,积极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的“全国中医药文化基地”。《意见》提出,要健全学校临川文化研究所职能制度,加强临川文化研究,科学利用临川文化优秀成果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学校把地域文化引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认知临川文化,了解民族瑰宝;传承“建昌帮”中药业文化,学会中药工艺技能;弘扬并发展家乡文化,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产生共鸣。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主题是构建和谐课堂,培养人文精神。首先是落实课堂主阵地,狠抓课堂教学,以学生探究、师生互动为主,并辅以交流式、展览式、观摩式、讲座式教学,建立起临川文化、“建昌帮”传统炮制技术的教学平台。其次是整合学科教学、专业教学,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制订具体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方法。充分利用语文、英语、体育、思想政治、心理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无痕效应。学校利用临川文化资源,规划开设了医护生人文素质、护患沟通、护士人文修养、医学伦理学课程,以传授人文基础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在中医、中药等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掘旴江医学、“建昌帮”中药业中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有选择、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探究,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去感受临川文化、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建立“三元学堂”,以精品课堂、专题辩论、名人邀约、时尚播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临川文化、中医药文化、大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践教育平台的构建学校强调实践课程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所以学校与市文化局合作将王安石纪念馆和汤显祖纪念馆设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创建了富中药厂作为学生学习“建昌帮”中药技术基地;创办了江西中医药高等学校附属中医院,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成立了“建昌帮”炮制技术研究所,确定“建昌帮”炮制技术特色项目为重点研究项目,利用地方资源和学校传统优势,使“建昌帮”炮制技艺得以弘扬发展。临川文化知识的探究对临川文化知识的探究,各系部根据现有基础,确立了探究小课题:了解临川文化的发展历史,临川文化名人、临川文化的分类。组织学生实地考查、参观临川名人园、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纪念馆;开展临川文化知识竞赛,开设临川文化讲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临川文化知识得以内化。“建昌帮”炮制技术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中药炮制技术,学校确立了各学年阶段学生操作技能的具体要求,并开展传统“建昌帮”饮片切制技能操作比赛。凭借“建昌帮”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课内课外双管齐下,通过对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展,引导学生学习“建昌帮”传统中药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传承家乡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落实“建昌帮”炮制技术项目和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有力保证。学校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以老带新等形式,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形成教研、科研、德育队伍的合力,形成各有特长和风格的教师骨干群体。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鼓励教师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树立“科研为先”意识。人文科研工作是医药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薄弱环节,却又是学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开展以地域文化为目标的教科研活动,可以使教师看到自己的不足,明确人文教育教学是教师发展的共同基础,从而促进自己的发展。教师教科研意识的日益浓厚,能够有效地在教师群体中构筑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久而久之,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就会积淀成学校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