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16: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生的趣味课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趣味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数学。所以,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加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喜爱度,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本文针对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出了以下三步骤。
一、正确认识小学数学
数学是一门思维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逻辑思考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学好数学对学生自身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误解,导致许多学生没有十足的自信去学好数学,从而造成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下降。所以,加强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的首要前提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纠正学生对数学的错误理解。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形成一个高参与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随机提问来了解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也可以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谈,从交谈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思想,纠正错误的数学认识,让学生重新全面正确地认识数学,更好地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第一次课的时候树立正确的数学思想,纠正学生中错误的数学认识以及预防学生产生错误的数学认识。
二、准备及时、适用的资料
要想开设有趣的小学数学课堂,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我们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收集和准备好课堂上所需要的资料,努力确保有趣的小学数学课堂可以顺利开展。例如,在进行“圆柱体”的教学的时候,首先,我们可以上网收集有关圆柱体的教学资料,并收集有关圆柱体教学的教学方法和资料。其次,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色以及课室的教学设备来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有趣的教学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参考别人的有关圆柱体的教学方案,但是不能直接将别人的教学方案搬过来自己使用。最后,确定好教学方案,根据自己的教学方案来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如需借用一些设备,就应该提前准备好,避免出现资料和设备准备不足的情况,这样就会影响有趣的小学数学课堂的开展。
三、创设有趣课堂
1.游戏课堂。小学生都是贪玩儿的,所以营造一个游戏课堂,不仅可以增加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创设一个游戏课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的游戏应该不同。针对较低年级的小学生,设计的游戏应该简单一点,毕竟低年级的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差,如果设计的游戏难度过大,学生就会失去对游戏课堂的兴趣,小学数学课堂的参与率就会变低,这样就无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无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对于较低年级的小学生,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例如,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比手指”游戏,教师首先随机抽取几位学生,抽取到的学生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全班学生,教师在旁边报读学生们要比划的手指数,全班学生作为观察者,如果发现有学生比划错误,那么这位学生就要接受惩罚。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我们就可以设计相对比较有难度的游戏,这样才能增加游戏的吸引力,毕竟每位学生都想表现自己,所以有难度的游戏会比较容易吸引高年级的小学生,提高小学课堂的参与率。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我们可以设计迷宫游戏,教师事先准备好不同等级的迷宫游戏,借助多媒体的帮助,在投影仪上播放出来,难度逐步递增,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逐渐增长,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动手制作模型课堂。对于一些几何图形或是一些立体图形,我们可以通过进行动手制作模型来加强学生对一些图形的了解,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进行圆柱体的教学时,教师先跟学生们讲解圆柱体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们对圆柱体有基本的了解,然后让学生们根据教师的讲解来制作圆柱体,制作的圆柱体的大小、外形不作要求,只要是符合圆柱体的特征就可以。我们也可以先让学生们自己事先预习圆柱体的内容,然后根据自己对圆柱体的认知来动手制作圆柱体。亲自动手制作模型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内容的理解。
3.有奖竞答课堂。有竞争才有动力,建立有奖竞答课堂不仅可以提升小学数学的趣味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我们可以进行计算题的有奖竞答的游戏,首先,我们将全班划分成五大组,每组在上课前事先准备好三十道计算题,用来参加有奖竞答的游戏。从第一组开始,第一组的学生将自己组事先准备好的计算题用题板写出来,其他组的学生就举手回答问题,第一位举手的学生如果回答正确,可以奖励一分,如果回答错误就要扣一分,然后其他学生继续举手回答,直到回答正确,最后,统计每组的小组分数,分数最高的小组可以得到教师事先准备的奖励。教师事先准备的奖励可以是糖果,也可以是饼干,或者是一些学习用具等。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参与率,还可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多角度、多层面地运用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刘国才.打造和谐互动的数学课堂[J]. 小学时代:教师,2011(4) .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课堂 趣味 兴趣
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语文难学”,老师们也往往觉得语文课气氛沉闷,要上好的难度很大。的确,一旦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教师再怎么努力,教学效果也难以取得突破。要使课堂活跃起来,关键就在于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学习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加上老师的适当引导,“语文难学”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打造小学语文趣味课堂:
一、以角色扮演,引起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佳切入点。就语文学习来说,引起兴趣的因素有很多,如诵读一段情真意切的文字,也可以迸发出撼人心肺的力量。要想打动学生,教师就要先被文章打动,要懂得欣赏,能够品味出语言的趣味来。对于一些蕴含丰富肢体动作的语句或片段,教师不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领会文章的内涵,增加语言的趣味性。比如,在教学《望岳》时,针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让学生通过扮演诗人演示动作来体会其心境。前句可演示为目光随手势上升而仰望山顶,后句可演示为以手齐眉而俯瞰众山之巅,这样学生既能感受到语言的趣味性,又能切身体会到诗的意境,从而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另外,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适当补充一些有趣的背景知识、作者的趣闻轶事等,增长学生见闻。比如讲到陆游时,讲述他与唐婉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讲到陶渊明时,讲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通过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二、以故事介入,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往往会对新颖事物感到好奇,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究积极性。因而,教师可事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别具匠心的加工,把教学内容通过别样的方式呈现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寓教于乐,使平淡的语文课堂激起涟漪。比如,《黄河象》一文,前两段相对容易教学,但第三段的过渡连接讲究一定的技巧。倘若教师通过“科学家的假想是否有依据”的问句来过渡,虽然也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但显得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担当小导游,给同学们讲故事。当前两段教学完毕,笔者趁机介入“你们讲得真好,我也忍不住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了,想听吗”,随即胡编乱造了一段黄河象骨骼化石如何形成的故事。这时没等笔者讲完,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拿出课文列举的事实予以反驳,课堂氛围变得非常活跃。经过笔者的精心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对第三段内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以情境铺垫,增添探究趣味
一个妙趣横生的课堂有利于师生互动,使学生心情愉悦、精神振奋。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巧妙设计问题,以充满疑问的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匣子,让学生充分释放好奇心和想象力。比如,教学《狼和小羊》时,讲到狼最后向羊扑去的情境,笔者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一想结局是什么样的,并且说说理由是什么。经过一番思考,学生各抒己见“狼吃掉了羊”“狼把羊咬伤了”“一只比狼更强大的动物把羊救了”“碰巧猎人见到这一幕,瞬间端起枪扣动扳机”……这样开放性的情境,具有很强的探究趣味,让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培养了良好的思维能力。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敢于发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情境,不规定统一的答案,让学生自主思考、踊跃发言,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四、以实践引导,激发学习热情
学生之所以觉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文课缺乏实践活动,学生得不到动手的机会。虽然其中有语文课自身的一些因素,但如何施教,关键还在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兴趣,组织各类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参与其中。比如,诗朗诵、故事会、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识字比赛、手抄报展示、出板报、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等活动,通过和语文知识建立连接,让学生扩大视野,积累写作的原始素材,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巩固,在活动中提高,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热情。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启发下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以课外阅读,体验学习乐趣
语文知识是十分丰富的,如果语文教师的教学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就限制了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课外阅读作为语文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和视野,而且对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的做法是利用课堂结束前五分钟,讲述一个典故,主人公多为勤奋好学、公正廉明、为民请命的古今中外名人,并让学生在课后查找与主人公相似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于下一节语文课头五分钟给大家讲述自己准备的材料。这样,学生知识视野得到了丰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还充分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讲究教学方法的艺术,方法运用得当,课堂妙趣横生,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趣味的营造,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来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知识、思维、能力都有全面的进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课堂;课堂评价;新课改
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础,学生在小学时期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主体地位,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实践可知,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当提升整体教学的趣味性。作为数学老师应当对这个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为创建一个有趣味的课堂需要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教学活动的创建既要合理又要科学,教学情境可以设置多种,为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学习。向学生们展现一个宽广的发展空间,创建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1]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
数学老师进行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把多媒体优势有效的发挥出来,使教学的容量增加,创建多种情境,带领学生们思考问题,进一步拓展学生们的视线,使学生的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学生们要利用大量的时间思考和观察,掌握一些基本观察手法,通过事物的表面寻找其中的规律,对相关问题产生深刻的理解,实现提高智力,获取知识的目标。只有认真观察,才会对新生事物有新的认识,才能不断产生新的思维。课堂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场所,课堂活动的主体就是学生。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把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激发起来,学生在播放课件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进而提升了课堂效率,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情况,避免了人机对话导致的情感淡薄。生活如果没有幽默感是毫无乐趣可言的,同理可知,课堂如果没有幽默感也是毫无趣味可言的。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如果老师在数学课堂中使用幽默的语言表达那些抽象的问题,对学生们进行启发,就会形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和生动。[2]
二、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切身体验数学趣味性的条件
要采取直观的教学模式进行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实践操作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由老师演示,学生们也应当积极参与实践,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获得更加牢固的知识,学生们只有自己亲自感受知识并且亲自实践,才能够对信息进行提取和储存。所以,老师要把大量实践机会转给学生们,使学生们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提升兴趣吸取知识。老师应当正确的指导数学教学,让学生们真正成本课堂的主体,使学生们既能获取知识,又能提高能力。获取知识的过程受兴趣的直接影响,大多数小学生的行为都会受到情感的影响。作为老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创建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有效提升学习效率,让小学生们能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进行学习。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有效结合知识加强训练,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们的天性就是好动爱玩,如果教学活动是按照成人思想设计出来的,一定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不相符,这是一种失败的教学模式。为有效提升教学效率,真正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必须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师生们共同进行研究和探讨。
三、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
作为老师不要总是摆出架子,应当与学生们共处同一水平线上,师生一起进行学习和研究,共同对学习成果进行分享。当代的小学生大多个性十足,老师如果太严格太强势,他们非常容易出现抵触,所以,老师应当与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共同思考和讨论问题。老师在此过程当中应当进行适当的指导,创建一个充分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不过同时,老师也要对课堂进行适度的调控,也不要使气氛过于热烈,造成探讨的问题脱离原来的题意,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对知识的接受是被拥模他们的习惯一直是在等知识。我们应当积极改进传统型教学模式,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使学生们自己动脑和动手,帮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小学生在框架式教学模式中非常容易逆反,老师即使再优秀,他们也不愿意努力学习了。
四、科学评价,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
书面和口头两种评价方式组成了老师对学生总的评价,而数学与语文是两门不同的学科,数学没有较多的感彩,学生们的兴趣很难被激发出来。所以,老师应当把其他兴趣因素有效的激发出来,例如可以采取幽默的教学方式,积极和小学生们进行互动和交流,在评价作业,解答小学生的问题时加入一定的感情,增加课堂的乐趣和快乐的氛围。例如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在老师没有进行提示的状况下,找出了3的倍数特征,老师发现了要及时表扬,表扬他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是一个小小的数学家;如果有些学生勇敢的提出问题,老师也要进行表扬,表扬他能够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真有勇气; 如果小学生可以成功的解答问题,老师可以表扬他思路新颖,大大启发了其他的同学和老师;如果一个小组共同合作把问题解决了,老师可以表扬他们的小组合作精神等等。小学生们的求成心通过这些方式得到充分的激发。老师在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时,针对某些学习不好的孩子要多加鼓励。可以表扬他们作业态度比较好,错几道题没什么大不了的。继续努力一定会越来越好的,要使这些差生们充分体会到老师的帮助和尊重,有效的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3]
结语
总而言之,学习的主要动力就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需要一种强烈的欲望进行激发,所以,应当以兴趣为核心进行数学教学,帮助学生们在快乐的情绪中进行钻研和学习,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学习,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数学老师要努力充分把握住机会,努力把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发掘出来,利用各种方式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们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不断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创建一个趣味性十足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韩占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1年06期
奥地利萨尔茨堡的莫扎特音乐大学奥尔夫学院教授鲁道夫・尼卡林在《小小音乐通:儿童简易和声学》中表示:“如果您能唱出或演奏出很好听的旋律,那么通过音乐学与和声学,您会发现您熟悉的旋律不仅好听,它也代表着某种文化、某种生活、某种哲学。”美国著名钢琴家、音乐教育家詹姆斯・巴斯蒂安在其主张的“渐进式复合调识谱”钢琴学习法中,强调这一学习法“更加关注‘相当多的乐理知识,音程、和弦、调号和键盘和声等等’的学习”,对于和弦用法进行“清晰的解释和系统的编排”,经常使用“给学生旋律线,让学生配和声”。柯达伊教学体系更是明确认为,“……在三年级,教师讲‘和声’似乎有点太不切实际”,但是“尽管如此,基本理论须尽早教给学生。”
可见,在国际先进音乐教育理论支持下的音乐学习,不论在学校教学层面、大众普及层面还是器乐专业训练层面,都阐述了拥有和声知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小学音乐课堂作为音乐普及教育的起点,同样也需要正视“和声教学”这一领域。但是,如何将和声学带入小学音乐课堂,在教学中,又如何把握和声学的专业性与学习方法通俗性的融合度呢?
北美学校根据柯达伊体系为三年级学生制定“用d和s'为二声部歌曲配伴奏(这是理解和声的开始:d和s'正是Ⅰ、Ⅴ级和弦的根音)”、“知道结束在‘do’音具有大调性,结束在‘la’音具有小调性”的目标;到了五年级,则能做到“识别并构唱大小三度、纯四度、纯五度”、“选择熟悉的歌曲,唱Ⅰ、Ⅳ、Ⅴ级和弦的根音为歌曲配和声”、“用和弦进行为熟悉的歌曲配伴奏”、“在欣赏过的曲例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和弦进行”等知识与技能。根据学科专业层次与先进教育体系的实践经验,我们将小学阶段的和声教学涉及范围界定为“以大、小调正三和弦及其相关连接为基础的系列和声感知与运用”,以此为基点提出“趣味和声”,将和声概念予以通俗化、简易化、趣味化和游戏化解读,形成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和声”教学。
一、情境聆听式表演,激活和声直觉
达尔克罗兹在体态律动教学《逐渐放松的练习》一书中提到,每个部位放松时搭配一个和弦,从上伸的双臂开始,逐一放松右臂、左臂、右脚、左脚、腰和膝盖,最后在主和弦中“像一只空布袋一样倒在地上”。用和声聆听支持情境游戏,不断激活学生对于“一组音叠加形成奇妙音响”的敏感度。带有情境的表现式聆听,能使抽象的音响更贴近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有效落实和声聆听与感知。
【案例一】一年级《do do 旅行记》
教学背景
一年级第二册《咏鹅》一课后,能认知并基本用连贯的气息视唱同音反复“”,并逐渐要求掌握“do、mi、sol”等音列。
教学目标
1.感知C和弦与Am和弦音响。
2.在C与Am和弦的伴奏中对“”展开音乐想象。
3.在游戏与发现过程中获得“一个音符与不同的音符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不同感觉”的音乐经验。
创设情境
音乐王国里住着两个“do”,有一天它们去旅行。第一个“do”在旅途上遇到了“mi”和“sol”,它们在C和弦中像小士兵一样行进走路;第二个“do”遇到了“mi”和“la”,它们在Am和弦中低声倾诉。后来,这两个“do”把在旅途中遇到的朋友带回了音乐王国,在一起游戏。
教学过程
1.感知C和弦。准确唱出“do、mi、sol”三个音的不同连接,感知“明朗的心情”;用柱式和声为学生明朗地歌唱“”伴奏。
2.感知Am和弦。准确唱出“la、do、mi”三个音的不同连接,用连贯的歌声表现“忧郁的心情”;用分解式和声织体为学生柔和的歌唱“”伴奏。
3.区分两个和弦的音响,用“明朗的”与“忧郁的”进行表述。两个和弦变化和声织体,学生能够配合相关的走动与造型变化――踏步走(柱式C和弦)、小跳步(半分解式C和弦)、流动式(琶音式Am和弦)等。
柯达伊认为,每个人都应尽早接受音乐教育。关于和声学习,我们从情境式的聆听开始,尽早使学生接受“每一个音符只有与其他音符合作才能形成丰富的音乐表现力”的观点,逐渐拥有感知与辨别的直觉。蒙台梭利说:“孩子具有吸收性心理。”我们用饶有情趣的聆听,使孩子身临其境参与“吸收”,激活之前被忽视的和声听觉。
二、空间立体式读谱,联觉和声音响
五线谱是看得见的音乐,其空间感的记谱方式使人们能够形象地看到音乐的起伏流动、疏密张弛,在陈述四部和声时更能发挥其层次清晰的优点。而运用阿拉伯数字标记音高的简谱,其平面单线条的记谱方式在表现音乐线条与和声层次中就显得呆板了。但由于种种原因,简谱教材仍被广泛运用,逻辑性多于空间感的识谱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于纵向音乐的关注,这也是和声概念无法深入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需要创造性地运用记谱法,在形成和声概念的初期,建构和声的空间感。
【案例二】四年级《了解C、F、G三和弦》
教学背景
在学习第五册《钟声叮叮当》时,运用大调Ⅰ级、Ⅴ级根音作为第二声部,朴素明了地拉开了和声表现的帷幕。为使学生在多声部歌唱中除了感知“合作”,更多地感受“和声”,我们逐渐渗透和弦及其相关连接的音乐活动,使学生会用“和弦”这一术语。
教学目标
1.结合“空间谱”了解大调Ⅰ、Ⅳ、Ⅴ级三个大三和弦的构成规律,用 “C、F、G”命名。
2.初步理解转位与就近连接原则,能唱“和弦歌”。
3.与老师一起,进行“用分解和弦为熟悉的儿歌伴奏”的歌唱游戏,建立“有些声音叠加在一起会很和谐”的音乐经验。
教学过程
1.聆听一组和音,感知“和谐”。提出“和弦”术语,结合图谱感知原位三和弦构成,了解根音位置。
图谱1
2.找共同音与相近音了解和声原位与转位方法。学生分别唱和弦连接的三个声部旋律,体会连接后每个声部的流畅性。教师弹奏和弦根音为每个声部歌唱伴奏。
图谱2
3.边看图形谱,边学唱和弦歌。
图谱3
4.学生用C-C-G-C为教师歌唱的《我有一只小羊羔》伴奏,用F-F-C-G为《噢!苏珊娜》第三乐句伴奏。
柯达伊体系认为,视觉的直观性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儿童准确地听辨和演唱。同样,在柯达伊与巴斯蒂安教学体系的识谱教学中,都是运用空间感来解决音程的认知,比如二度是从线到间或是从间到线、三度是从线到线或是从间到间,结合聆听,将空间感与音响形成联觉。借用“空间记谱”填补简谱的欠缺,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和声立体思维。
三、构唱式多声教学,培养和声表现
构唱是指在某一基音上按要求唱出指定的音高或旋律。在小学阶段,我们以协和音程构唱为主,并在构唱音程的过程中记忆“在哪些和弦中有过这样的音组”,为形成和声连接做好心理准备。分析小学阶段合唱作品可以发现,和声式的二部合唱一般以三度音程叠置为主,而三度又是构成和弦的主要元素。所以,我们以三度的构唱为入口,逐渐形成内心听觉能力,培养和声的即时把握与表现能力。
【案例三】四年级《三度构唱与》
教学背景
“人音版”第九册第七单元《冬夜静悄悄》,除个别小节的双声部为同度外,其余全都是三度音程叠置。
教学过程
1.三度音程的认识和感知
①音符也有好朋友,它们在一起会发出悦耳的声音。出示图形谱:
图谱4
②回忆这些音组分别出现在哪个和弦。
③明确每个音组中间都是间隔一个音符,介绍三度音程。
2.构唱旋律――为一条旋律来找“三度”朋友
①出示旋律“”,构唱第一个音的音程,在此基础上运用内心听觉构唱完整的高声部旋律“”,并在声部合作中主动聆听和声音响。
②出示旋律“”,根据上一乐句的音响记忆,内心构建高声部,之后马上唱出两个声部。
③第二乐句“声部重叠”(同度)接到三度和音又回到同度的练习
④出示二声部曲谱,完整视唱。
3.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学唱歌曲。
(内容略)
构唱,严格意义上讲,属于视唱练耳范畴,把它归入和声教学范畴似乎不太严谨。但是,小学阶段的和声教学是参与式、声乐化的,只有用学生的歌唱把和音与和弦连接转化成人声音响的时候,和声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把构唱的能力移植进入“趣味和声”教学,让学生像“搭积木”一样叠置音高,使之更主动地参与聆听和声,不断记忆和声音响,并将这种记忆嫁接到其他歌曲(比如拥有“三度叠置”意识后,为第九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第二乐段旋律下方三度构一个二声部等),那和声运用的内涵将更为丰满。
四、“人声乐队”式编创,形成和声理解
“人声乐队”,是一种用人声模拟乐队的多声部歌唱形式。小学音乐课堂中引进“人声乐队”,可以做这样的尝试:运用音色模拟,在一定的和声连接与配器法支持下,为熟悉的歌曲配“伴奏”,形成新型多声歌唱形态。为熟悉的歌曲编配和弦,并将和弦标记转化为能够歌唱的旋律,则需要建立在对和声概念理解的基础上了。
【案例四】五年级《人声乐队与“故乡的亲人”》
教学背景
五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大调的正三和弦,并能用首调概念的C、F、G和弦加以记忆。本教学选用的《故乡的亲人》音乐材料为中提琴、大提琴、竖琴加贝司的重奏版本,以大调Ⅰ、Ⅳ、Ⅴ级的和声伴奏为基础,旋律里很少出现和弦外音,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弦编配原则。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主旋律,找到每小节中的和弦音,初步获得和弦编配方法。
通过分析乐曲各声部的旋律音,明确声部交织原则,并用和弦音为音乐编配新的声部,用乐器音色模拟参与音乐“演奏”。
在编配、合作表现的过程中获得创作的愉悦。
教学过程
1.旋律视唱与和弦标记
①视唱熟悉旋律。
②分析第一乐句的第三小节“”的构成音来自于C和弦。用同样的原则分析“”来自于F和弦,第一小节“”中的大部分音来自C和弦,而第四小节“”则是G和弦中的一个音。
③用相同的方法为其余三个乐句进行和弦标记。
2.理解声部交织的和弦原则
①聆听乐曲并用图形记录各声部旋律。
②分析第一乐句各声部的旋律音。
③获得“各声部的交织都是以相同的和弦为基础”的认识,分组用模拟演奏的形式表现乐曲。
⒊为音乐编创新的声部
① 根据声部对比原则,要求编配一个长音连接的声部,并用长笛的音加以表现。
② 在音乐中准确融合地加入“长笛演奏”的新声部。
③ 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在和弦音的范围内、不与其他声部重叠的原则下,设计新的声部,配置乐器音色模拟。
⒋“乐队”合作表现
师生、生生、人声与音频等“演奏”表现。
和声法则很多,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讲,追寻好听好玩的声音并保持探索的热情似乎更为重要。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渐拥有新的创造,在创造中进而形成新的体验与经验。而教师则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和声素养,在创造中给予专业性的建议,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概念与方法。同时,结合“乐队”形式的表现,使学生拥有“模拟演奏”的形象依托,使和声教学更为具象和富有趣味。
一、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环节
在一节课中,导入是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生兴趣的关键。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是否感兴趣与教师的课堂导入直接有关,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起到情感交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利用挂图、音乐等设置悬念的方法导入新课。
1.利用挂图导入
挂图在小学阶段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好挂图,做好挂图的设计,不仅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挂图,看自己能想到哪些东西,并用自己的语言把最想说的写下来,然后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与自己写的比一比,分析一下作者写的好在哪里?有哪些好词好句?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
2.利用音乐导入
音乐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播放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了,然后教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首曲子里蕴藏的含义?”学生高兴地说:“想。”接下来,学生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带着好奇心去认真阅读课文。
二、给学生自由朗读的空间,使他们读出自己的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书要多读几遍,才能领悟到其中的道理,才能真正体会到语言带来的美的享受。教师不要强求学生整齐划一,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是不一样的,要让他们反复读、自由读。这样,时间久了,学生就喜欢上阅读了。只要喜欢上阅读,语文能力就提高了。
三、教师做好榜样,引导学生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四、表演课本剧,让阅读变成艺术
表演是情感的舞台,能综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施展学生才华的天地。在表演中,学生通过脑、眼、手、耳、口的综合活动,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仔细推敲课文里面每一个人物的表情、内心世界、人物性格和人物说话的语言及语气。学生在表演时,如果能从自己的内心体会、理解到这些,就充分说明在阅读中学到了一些东西。每个人都喜欢展示自己,如果课本剧演得好,不仅能激励个人的兴趣,也能带动全班的阅读兴趣。
五、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创设阅读氛围
教师可以在班级图书角摆放一些学生喜欢读的书籍,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书,如一些优美的中外文学名著,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美及语言魅力,从而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教师不能把阅读限制在课堂上,要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随时读。这样,滴水成河,积硅步而成千里,注重平时细小的聚集而成大器。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教师可以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如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和积累册、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去阅读,因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课外阅读。
七、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部动力
【关键词】有效;提问;启发性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就是求知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也说过:真正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科学感兴趣,才会想学好科学。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特别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而且能持久地、深入地去探索、研究,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作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可以引发探究欲望,还能激发思维,使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主动学习。因此,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今天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一、掌握时机,体现提问的适时性
适时,即掌握提问时机,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间,提出问题,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的解题向往,唤起学生内心的探究欲望,积极思考,发展思维。科学课上,教师提问的时机不是受教师主观意志左右,随心所欲的。一个问题提出来后,学生能不能回答,首先要受学生原有认知水平限制,要有科学探究的实践经验作基础,否则问早了,学生认知结构或思维过程会出现断层,则欲速不达。问迟了,提问的结果可能会皆大欢喜,但却使提问失去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其次还要受学生主观能动性影响,学生情绪饱满,充满求知渴望,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此时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怎样加快溶解》,吃糖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加快溶解的不同方式,从而获得更多的体验。在提出吃糖的不同方式会获得怎样的感受之前,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最佳时机,把学生的兴致勾起来。想吃吗?爱吃吗?着急吗?想知道这块糖到底是什么味道吗?但是吃糖是有讲究的,这时向学生介绍四种不同的吃糖的方法,然后提出问题:大家一定要在吃糖的过程中,在运用不同的方式吃掉这块糖的同时,看看你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个时候已经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而且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在这种情况下,提出问题或活动要求,学生会很出色地完成。
由此看来,提问的时机很重要。那么,在一节常态的科学课中,提问的最佳时机有以下几个时段:
1、学习情绪需要被激发调动时。教学一开始,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的状态,想让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就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开课时)
2、研究、探讨新知识时。在学生尚不明确新知或对新知未知的时候,代表性的问题可以指明学生探究的方向,突出重点。 (探究过程前)
3、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时。在学生的学习出现盲区或者思维受阻时,及时的问题可以引导、启发学生,开启他们的思维的闸门。 (探究过程中)
4、自我学习感觉满足时。当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快要完成或已经完成的时候,拓展性的问题可以启示他们的不断探索和研究,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课结束时)
二、目的明确,体现提问的指向性
设计问题时要精心,不仅要注意难易程度,使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还必须问题明确,不能引起学生疑惑、误解和猜测,当然还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可能答案,准备对策。所谓“提问的指向”,是指教师提问的内在意图,即教师提问对学生思维的导向。提问指向明确,问题就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抓住要点,思维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
《运用感官》:导入提问之前先营造一个学习的环境,教室后边坐了很多位听课的老师、屋子里喷了一些香水、同时放一段音乐,才让大家走到自己的座位上。这个学习环境的营造,有一定的目的性,再加上问题:今天的实验室和平时你们上课的时候有哪些不同之处?这个问题设置的指向性就是让学生通过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与以往的不同之处说出来,同时引到本节课的教学中,“运用感官”。
《一杯水的观察》:观察前有指导性的问题和要求: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这杯水。观察后,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会说出很多很多观察过程中的新发现。教师就要在这个时候不断地提出指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水的基本性质。比如:有的同学说拿起这杯水的时候,可以通过水看到书上的字,还可以通过水看到对面的同学,这说明水有什么特点呢?共同总结“透明”这一性质。
在这个案例里,我们看到老师在学生观察前已提供了明确的要求,在学生观察后交流时,又通过一个个指向明确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来不断完善学生对水的特征的认识。
所以,我们说课堂提问要讲究明确的目的,提问必须为教学要求服务。备课时就要考虑提问的目标:是为引出新课?还是为前后联系?或者其他?我们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指向性明确的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科学的动力,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三、语言精炼,体现提问的严密性
教学提问语言的严密性直接决定着其科学性。在科学课的教学中,科学的表述是非常严谨的,提问语言一定要经过推敲,要有界定性,语言严密,才不会使学生产生理解上的偏差。科学课中教师提问语言的严谨规范必须从日常的教学中不断锤炼。
《声音的传播》:为了完成声音可以通过空气来传播这个环节,我做了这样一个学具:一个集气瓶塞上橡皮塞,钻一个小孔,插入玻璃管,下端拴一个小铃铛,玻璃管上端插一根胶管,用两用气筒把瓶里的空气抽掉后,用夹子夹住胶管。
引导学生玩这个瓶子之前,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在玩的时候,一定要在不改变这个装置原样的情况下,摇一摇,玩一玩,你会有什么样的发现呢”。这个不改变原样就是这个问题中的一个限制语,如果不这样说,怎么玩的都有了,就不会引出,为什么看着铃铛在动,却听不到声音呢?声音到底是怎样传播的呢?这种提问语言的严密性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指向。
在我们备课时不仅仅要设计好教学过程、教学器材,更要设计教学提问语言。备课时不仅思考课堂中知识点的表述,而且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提问中尽量多的使用:“你看到什么,你是怎样做的?”这类针对事实理性的提问,而少提“这象什么?你想到什么?”这类感性的问题。
在课堂中有些教师经常不自觉地整句重复学生的发言,即耽误了时间,又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降低了课时效率。教师有效的倾听,应对学生的话语有选择的概括性的复述。例如:“你想从哪些方面观察这朵花呢?”“我们可以看看它的颜色,还有它是什么样的。”那么教师就可以简练的复述:“颜色、形状!”而不能整句重现。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不仅仅要注意力集中,而且思维上要条理清晰,要在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概括,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引发思维,体现提问的启发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其效果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讲解。通常,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针对他们思维困惑之处提问,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形成新概念。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显性状态,刺激学生去想问题、研究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成为学生思维的“启发剂”,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导入部分可以这样设计:就是一个冲糖水的事:小明家里来了客人,想给客人冲杯糖水,他打开白糖罐,选了一个结成块的白糖,倒了一点凉水,冲好了。可是过了一会,看见糖只溶解了一点点,这样的水怎么给客人喝呢?同学们快帮小明想想办法,到底怎么办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在这个小情景设置的前提下提出的。那么,这个问题足以引发学生的思维,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在小明冲糖水这件事的启发下,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于是会提出很多方法。那么,学生说出的这些方法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怎样加快溶解”。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究和解决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去积极探索,促使知识内化,从而推动学生能力的发展。
五、把握重点,体现追问的强效性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结果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的一种有效处理方式,是对学生回答的进一步提问。 “追问”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引导学生更为深入理解科学本原的手段。追问作为前次提问的补充和深化,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动态的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适时“追问”可以对主体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优化课堂教学,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电单元中有一课“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共有四盏小灯泡,想知道哪两个灯泡之间是连接的这个问题时,经过大家的讨论,每两个灯泡之间都要用导线连接一次。于是提问:一号灯泡共连接几次?学生很快回答是3次。再提问:那么4号灯泡呢?学生中间有了小争议,有说“0次”的,有说“3次”的,课堂里热闹起来。然后请说“3次”的学生具体说明理由,进而达成思维共识。
在这个案例中,关键是那适时的第二次提问“那么4号灯泡呢?”,将学生置于认知冲突中,才有了学生思维间的碰撞,成就了课堂精彩的一瞬间。
追问有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是指向学生的思维深度,要求不仅知其一,又要能知其二;二是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老师们经常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学生说出具体的方法之后,继续提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就是追问,目的是要展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他第一次回答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思维后的结果,而经过追问之后,呈现出的就是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
追问运用得当,对于学生明确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完整性、准确度,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具有独特的价值。
六、注重评价,体现提问的价值性
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评价成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们科学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如答对了,我们可以激励,如果答错了,我们可以鼓励,如果答得很有创意,我们更可以大家表扬。但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时可以不用语言加以评价,可以用肢体语言,点头,摇头,竖起大拇指等等,这样也能节省教学时间。如果我们对学生的回答一概不作表示,让学生认为回答与否都一样的感觉,大大降低了老师提问的收效。
中肯的评价可以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学习的兴趣,能鼓励和督促及时的消化和复习,还能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得到及时调整和改变。因此,提问中的评价,应注意以下三点:(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疑;(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科学,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及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有效的课堂提问既能体现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水平,也直接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效,同时也是一项细致的教学艺术。只要我们每一位科学老师都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深入地思考、细致地揣摩,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提问,就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课堂教学细节的不同切入点引领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使学生带着活跃的思维状态投入到科学探究之中,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产生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更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三、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以下再对培养思维简单地谈一谈。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关键词: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法;应用
一、趣味教学法的特点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良好的教育方法能够确保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其中最有效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就是趣味教学法,在该种方法的辅助下,小学语文教师能够高效率地传递知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所掌握的知识。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常常出现两种现象,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传统老旧的教学方法,这类教学方法使得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对于语文课堂上的知识也就并不感兴趣。不仅如此,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不能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使得小学生的语文教育质量不佳,而采用趣味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育方法的局限,丰富了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体验,使得语文知识对小学生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小学生对于语文的热情也就大大提高。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使用趣味教学法,在课堂中表现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趣味教学法能够使语文课文在精心的课堂环节设计中展现在小学生的面前,有了吸引人的语文课堂导入,学生在课堂开始对语文课堂充满了兴趣以及好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语文课堂的质量,在趣味教学法的设计下,教师可以根据讲授的内容设计精美的课件,使学生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就能切实地感受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背景等等内容,不仅如此,语文教师还根据趣味教学法准确地树立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吸引小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育的质量。
其次,在使用趣味教学法的时候,语文教师还应当注意课堂提问的方式,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能禁锢小学生的思维,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实际,在趣味性问题的引导下主动地思考问题,不断地深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引导小学生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主动地在语文的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如何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应用趣味教学法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为学生之后所有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的学科,在小学阶段掌握高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有很积极的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趣味教学法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能改善当下小学阶段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课堂实施趣味教学法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运用趣味的方法引入当堂课的重点知识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所接触的语文知识都是最浅显易懂的,针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课文也经常是能够震撼学生心灵、给小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例如,在阅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的时候,经常能够感受到优美的景色、宏伟的建筑、美妙的画卷等身临其境的景观,这些景观在优美文字的描写下会给小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久而久之会使得小学生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使用趣味教学法全方位、多方面地进行课堂重点内容的导入,尤其是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例如:在学习六年级课本中的《草原》一文的时候,为了使小学生对于景色描写的文字有更深刻的感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草原的美景,使小学生对于文章中出现的大段景色描写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不仅如此,重点知识的引入与导入还可以借助时下最流行的趣味性话题,小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之后对于语文课堂之后的学习有更大的积极性,也会在小学语文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融入语文课堂的趣味性环节中,对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对于语文课文的阅读理解质量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2.教师在趣味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
考问题
为了使小学的语文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更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根据课堂的主要内容在恰当的时机提出趣味性的问题,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文知识探究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望月》这篇文章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布置一些亲近大自然、了解月亮等相关自然知识的活动,小学生能够在亲近大自然的活动中对月亮这一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知,这样在语文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能够通过简单的一个提问就能抓住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例如:月圆的规律是什么?布置一些观察任务,使得小学生在观察月亮的天象,上网搜索与月亮相关的故事以及自然知识等,这些任务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小学生在思考语文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也能够更有理有据,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更加的细腻。
为了在小学阶段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改善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弊端,采用趣味教学的方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在语文知识学习与掌握的过程中,小学生能够提升自己对知识以及未知事物的理解能力,同时语文教师在改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完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为小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方法;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240-01
趣味教学,也就是兴趣教学,是指教师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新心理,创造一个和谐温情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趣味教学的引入显得十分必要。小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形象思维与数学的抽象思维是相冲突的,他们的抽象思维还不够发展,大都很难适应数学。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就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教学进行了总结,对小学数学课堂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趣味教学的含义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直接生理成熟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学习的结果,而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使认知结构不断发生质的变化的过程。我国的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过重,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授课,加上数学本身的难度,久而久之,学生就提不起对数学的兴趣,学生大都不愿学,对数学产生了厌烦,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也就随之下降了。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学,既可满足学生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的完成数学教学目标。这就需要利用趣味教学,强调了它的重要性。
因此,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教学,就是教师针对小学数学内容和小学生的特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使小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数学知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趣味教学的方法
1、教学形式上的趣味
趣味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时是一个故事,有时是一场游戏,一首儿歌,甚至是一段音乐,都能创设出一种有趣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一是生动有趣的故事,一般来说小学生都喜欢听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因此采用趣味故事教学,不仅能很快吸引学生进入学习境界,也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及记忆特点。二是愉快的趣味游戏,游戏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如果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寓教于趣味游戏之中,通过游戏获得知识,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将是轻松愉快的,而且感受深刻。三是富有趣味的数学比赛,根据小学生的好胜心理,采用比赛的方式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比赛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常用的有开火车、夺红旗、抢答、登山比赛、过五关斩六将、竞答等等。四是巧用多媒体,提高课堂趣味性,利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形、色等特点,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激发兴趣、丰富想象,并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判断、分析、综合能力。
2、教学内容上的趣味
小学数学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与趣味性,与其说是一本教材,不如说他是一本科普读物更为贴切,它在每一章的开头都以一个趣味性的内容来开头,把学生带进了一个趣味无穷的数学王国。然后在试一试、练一练中不断地将数学教学内容深化,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3、教学语言上的趣味
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幽默的语言能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持积极的态度,使得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的导入语十分重要,导入语是架在师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成功的导入如同缓缓落下的序幕,促使学生不眨眼的观看精美的布景。所以新颖活泼,饶有趣味的语言在课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潮。教师通俗易懂的语言不可或缺,讲授语是一门艺术,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形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把语言讲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并带有趣味性,会使学生感觉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教师必要的提问要抓住时机,教师不断的提问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和厌烦感,因此富有趣味的提问语能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回答教师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应变语十分重要,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某些情况是教师无法预设的,面对难以预料的突发问题,教师可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拉回到课堂上了,以便教师进行正常教学。
4、灵活多变的数学游戏
灵活多变的数学游戏活动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变换教学方式,通过做有趣的数学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开火车、接力赛、评选优秀邮递员和夺红旗等。教材中的一些练习题,做法上稍加改变,也深受学生的欢迎。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趣味教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