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4 19:13: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学教学体系中曾经是一枝独秀,特别是在高校教育中一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改革滞后,加上学生个性不断彰显,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进入了一个“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尴尬境地。为了破解上述难题,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本文认为问题导向式教学更有利于提高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首先,政治经济学属于规范分析,解答的是“应该怎样的问题”,所以课堂教学很容易落入“说教陷阱”,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而问题导向式教学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有利于消除学生在价值判断方面对授课内容的质疑,这对于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互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政治经济学是逻辑严谨的科学体系,课堂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而问题导向式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每位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教师都知道,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宽揭示的问题越来越深刻,而每一部分内容的学习都需要前面的知识作为基础,这就需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一个个鲜活的问题在引出新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将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而且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再次,政治经济学理论性很强,相对比较抽象,实际教学只能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如何对传统的讲授方法进行边际调整成为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而言,问题导向式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是因为:首先,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多少问题、在哪一章节设计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模式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都由教师掌控,所以问题导向式教学适合于对传统教师讲授法进行边际调整。其次,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改变传统讲授方法中学生被边缘化的弊端。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推断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最佳选择。因为在原有教学方法不能进行根本调整的情况下,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最佳的边际调整方案,它的改革成本最小,对原有教学方法弊端的弥补作用最强。而且,问题导向式教学也符合政治经济学规范分析、逻辑严谨、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等课程特点的内在要求。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不同的课程特点不同,因此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不能完全一个模式。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要点问题。
(一)问题创设
问题导向式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问题的质量。如果问题的质量较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不仅能够顺利地引出所要讲授的内容,而且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如果问题的质量较差,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成为画蛇添足的败笔。针对政治经济学的课程特点,本文认为应该突出理论争论方面的问题创设。这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失业、经济危机、两极分化等复杂的经济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理论研究很多,各经济学派的解释千差万别,如果在争论中创设问题可以彰显政治经济学的独特魅力;二是政治经济学应用的是规范分析方法,回答的是应该怎样的问题,如果不介绍其他的理论解释,从教材中来,到教材中去,有说教嫌疑,让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产生质疑。如果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其他主要经济学派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介绍政治经学的解释,学生不仅会从比较的角度理解政治经济学,而且会减少学生对政治经济学规范分析和价值判断的抵触。
(二)问题包装
问题包装是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如果问题太直白或太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也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那么如何进行问题包装呢?就政治经济学而言,本文认为应该突出理论背景方面的包装。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讲授的很多内容涉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而古典政治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产生的标志,一个学科从无到有显然有很多理论背景可讲,因此问题包装的素材取之不尽。其次,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所讲授的内容主要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同样从未发生过,改革每前进一步学者们都进行了激烈的理论争论,因此从理论产生背景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包装可以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劳动价值论时,我们就可以借助该理论的产生背景对“为什么1件上衣等于2把斧头”的问题进行包装。通过经济史的学习我们知道,最初学者认为,1件上衣之所以与2把斧头相交换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但经过争论学者们发现,供求关系只能解释交换价值的变化,却不能解释最原始的交换价值。于是,有的学者提出了使用价值决定论。也就是说,1件上衣之所以等于2把斧头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比如亚里士多德从理论抽象的角度指出“:没有等同性就不能相交换,没有可同约性就不能等同”,由于使用价值不具有可通约性,因此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亚当•斯密则从现实角度对使用价值决定交换价值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了,然而它不能购买任何东西,也不能交换任何东西。相反,钻石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但它却往往可以交换到许许多多的其他商品。”通过上述包装,1件上衣为什么等于2把斧头的问题就变得特别耐人寻味,学生有强烈的愿望想知道答案,此时讲授劳动价值论往往事半功倍。
(三)模式选择
根据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同问题导向式教学可分为“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和“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自主学习的形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教师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刺激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导向式教学的两种模式优缺点各异。“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缺点是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并且占用的教学时间较多,优点就是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正相反,它对学生的参与热情要求不高,占用的教学时间也不多,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不足。本文认为,在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为主,理由主要有三点:首先,政治经济学的课时不足以支持“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目前各大院校政治经济学的授课学时一般都被压缩了,完成教学任务已经非常紧张,没有更多学时开展“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其次,政治经济学的授课对象是新生,他们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实施“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最后,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其目的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因此“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更适合。
三、结论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s in a Problem-oriented Classroom
ZHONG Hui, ZANG Han, DONG Jie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8, China)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teaching, a problem-oriented class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is propose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teaching, it has been continuously enriched and suitable for students of various majors to integrate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greatly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cross-disciplinary student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lassroom discussion mechanism,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 unified teaching system is formed by combining theory learning, innovation experiment discussion, innovation project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self-learning and active thinking in the form of discussion, explanation, experiment practice and argument.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novative interest and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skills, to provide a good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collaborate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is requires that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should be explored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Key words:Problem-oriented; innovative projects; interdisciplinary.
1 概述
近年?恚?跨学科的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本质上仍不能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容:众所周知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比较快,而其课程教学内容又不能及时更新。其原因在于计算机技术变革性不断加快,然而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对于计算机类课程教材和大纲的更新一般都是落后于计算机最新技术发展,因而使得计算机众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教材。使用旧的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总是跟不上计算机最新技术的发展,没能体现教学的先进性,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需求。(2)教学方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跨学科课程教学面临着丰富的课程内容与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单一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语言、文字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少,单调乏味,教师上课难,学生学习更难。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也不好,因而研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 常规使用教学方法
2.1讲授法
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这是目前经常使用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讲授知识。主要讲授包括讲述知识内容、讲解概念含义、讲读启发引导思路和讲演实验演示过程。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知识还是主要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自己去理解掌握领会,才能消化和巩固知识。
2.2演示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验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作示范性例子实验,通过实验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用来说明和印证所讲授的知识。它能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引起学习的兴趣,提高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3问答法
它是教师按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解读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它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问答可以是根据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深化、系统掌握已学的知识。也可以向学生提出思考??题,逐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问答式教学可以由教师和学生互为问答的形式来体现;通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它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
2.4实验法
学生使用教学设备,通过亲自操作实验,观察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跨学科教学课程中,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快速发展,实验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把跨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2.5实习法
这种方法能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加强实验操作水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项目操作,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实习法和实验法比较起来,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它在让学生获得直接知识,验证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和能力等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1]。
3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讨论法提出
问题讨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单独提出来,在结合实际和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方法,可分大组进行。在对大量参考文献参阅和亲身教学经历提出切合工作实际的教学方法,结合跨学科专业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源的实际情况,针对各类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在计算机类部分课程中进行教学方式和开放方式的改革。该方法要达到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课堂讨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要以学生的理解方式和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进行以“项目导向、任务引领”为基本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改革。主要针对适合跨专业学习的课程为实例,研究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总结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将实验教学和讨论融入课堂,以项目实例为案例,引导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以小组讨论为基础,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的研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逐步掌握计算机技术能力,更好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针对《无线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在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任务驱动案例式教学:“任务驱动”模式组织教学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循规蹈矩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变为生动的具体问题解决方案。如在《无线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解决课程教学难点,把抽象的理论问题转化为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无线局域网wifi连接、wifi漫游连接、无线手机蜂窝通信、智能家居无线传感网、无线mesh网应用等问题,进而解释无线网络通信的各层协议原理,同时在培养综合技能方面也采用任务驱动模式[2]。
(2)问题导向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方式是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如在无线网络系统课程中设置了4个开放无线实验,在教学要求中规定学生自主选择2-4个开放实验项目,并且要求学生参加专业教师的课题讨论工作,鼓励以项目导向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协作式教学:计算机的发展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协作式学习起到一种互相启发,分工负责,团结合作的锻炼学生团队工作精神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适合于分组进行的较复杂系统的分析、研究和探讨性课后实训的完成。
(4)开设跨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创新项目。为适应多专业学生学习和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实时增加实验项目,以综合实验为主,提供探索性项目提高创新能力。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师“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包括自主实验、综合项目和问题研究等研究型实验课目。其实验课程只对实验结果提出要求,不说明方法、步骤,引导学生自主的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思维方法,自己选择实验方案、步骤、装置,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目标。这种新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关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多方面自主的学习体验和创造性表现,进一步引导和针对性对个性化学生的科研训练[3]。
(5)体验式教学:为了使学生得到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安排学生进行操作实习,从而为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里得到锻炼,使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岗位标准得到统一。学生在工作中承担课题任务,并获得定期讨论。
(6)互动式讨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还要进行教学方式的讨论,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努力寻找学生提出问题的原因,研究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过程中他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过程,针对不同的学生问题找到能够让学生方便理解,提高知识接受能力的方式方法,找到能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类似实例和知识原理,做到举一反三,通过讨论,知识问答,内容辩论,让学生能够有逻辑的由浅入深的接受课堂内容,了解知识的起源、过程、解决方法和结论总结,扎扎实实理解,为下一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大小良好的基础。
灵活运用以上几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也掌握了实践技能,并具有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该教学方法具有可行性[4]。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三观 价值取向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149-01
一、探讨的缘由
就一般而言,“价值”表达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相关性,是客体所具有的属性及其对主体而言的意义.教育的价值是建立在教育的本质特性基础之上的,是教育对于主体的存在和发展而言所具有的意义。追求价值是教育教学活动重要的驱动力,而且教育教学还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这不仅意味着教育教学的内容本身是具有价值的,还意味着我们对教育教学活动存在一种价值期待,希望能藉此实现我们在某一方面的需要、利益和追求。
因此,如果没有动态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没有存在于这一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整个价值系统就会成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课程的真正价值也就无法实现。而很多老师没有重视这一点.
二、教学实践中形成“基础”价值取向的依据
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要把理论教育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的理论武装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的理论认识、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根源。因此,培养怎样的人才,培养这些人才具有怎样的素质品质,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教学中价值取向的形成必须充分体现这一基本目标,并由此出发形成一条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线索。新课程在展示其全新的结构体系和内容安排的同时,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础”课程教学中价值取向的基本内容
(一)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教学的至高宗旨是以此为方向引领学生的思想、观念,并进而引导其行为。这一方向既要落实在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的教学中,也要体现在法律修养的教学中,要在教学中避免具体地、逐个地讲解法律条文。可以说,政治性与科学性共同构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课程生态”,政治性是其根本方向,科学性则是其生命之源,新课程在教学中必须形成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要做到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必须把思想、道德、法律领域社会性的要求转化为青年学生的内在需要,事实上,在这些领域的社会性要求中包含着许多对于人的主体地位、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性生存等方面内容的关注。因此,我们的理论教育一定要紧扣学生的现实生活,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追求,分析学生的需要和追求,只有深入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思想实际才能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唤起并引导学生的需要和追求,只有把规范领域社会性的要求放到社会实践的情境中去体验,才能形成学生在实践中遵循规范的心理基础,并成为个体行为的重要动力。
(三)思想、道德与法律教育“一体化”的价值取向
“新教材从社会秩序结构的角度,把这个法哲学、社会哲学中的问题以全新的面目展示在我们面前,把思想、道德、法律放到社会规范的层面上让我们重新认识:思想、道德与法律都以社会为其发生的基础,它们在内容上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在实施中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立足于社会、历史经验和现实的基础之上,共同构成影响社会秩序的要素;它们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综合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来形成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特定的社会秩序。可以说,教育“一体化”的价值取向,是取得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四、以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来促进课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笔者以为,在教学实践上尝试以下方法,将有益于促进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 项目学习法 案例学习法 引导文教学法
行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实际工作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产生于英国,由英国的教授瑞恩斯(reginaldrevans)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与者通过小组讨论和再学习得到深入的思考,分享彼此的经验,最终提出解决方案。这种经验共享的方式,不仅能够得到创新的方案,而且可以帮助个人和集体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这种方法被认为是过去四十年里管理和组织发展中产生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笔者有幸参加德国继续教学协会与中国教育部联合举办的旨在培养职业教学老师教学方法,开发职业教学媒体的“媒体技术”项目。在德学习期间,笔者系统学习了行动导向教学法。以下是几个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介绍。
1项目学习法
项目学习法又称项目教学法,目的在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学习者更独立地组织自身,并更活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项目学习法由以下几个阶段构成:开始阶段:寻找并发现与参与者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第二阶段:将问题具体定位。首先确定一个针对问题的总体指导性目标。其次,提供初步的关于问题形式,计划和实验的行动引导介绍。第三阶段:勾勒行动和解决方案的基本原型。在这个阶段,参与者们需要更准确的阐明目标,通过制定计划来解决问题。第四阶段:模拟阶段。该阶段需要测试拟定解决方案的可能性,并检验解决方案是否可以顺利的执行。最后阶段:用实验性的检验来完成项目。如果需要在工作共享原则下进行平衡实现,那么执行计划或者实现结果。由此看来,项目学习法使参与者不仅能够建设性地投入到课程中,而且能够使他们参与到先前的课程计划中去。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以成果和实践为导向的,它有助于参与者学到更多课堂以外的东西,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同时,项目学习法是面向问题的。项目学习法通过分析问题和更精确地陈述问题,以及通过寻找和模拟可选的行动途径,试图为问题或结果寻找一个解决方案。项目并不针对非真实的情境,而是针对符合实际情况并有主观或客观利用的情境。但是在项目学习法实施中,教师不仅需要有专业能力,而且必须在项目计划和决策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
2案例学习法
案例学习法,又称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复杂的引导过程。其首要任务是发展解决问题的理念。在实践中最可能发现问题的各种情况,参与者必须独立地分析问题所处的环境,并且在团队工作中寻找解决方案。
案例学习法主要被划为三个阶段。在案例学习中,参与者在某种标准下对不同的方案进行严格的比较和选择。作为案例学习的基本条件,必须在寻找信息和获得信息之前辨析这些问题。初始阶段,参与者应该分析问题并且全身心投入到这个问题中去,以便为未来的工作打好基础。第二阶段是问题解决方案阶段。参与者应该搜寻不同的解决途径并且决定哪种方案、途径最为合适。最后一个阶段是评判方案。在小组中,参与者比较、讨论不同的方案,并且与其相似的实际解决方案作比较。这种比较有助于参与者更接近实际,同时有助于执行真实的评估,以便于在未来的实际计划中去运用成果。
有的学者再次将其过程细化,把案例学习过程划分为以下阶段:
介绍——信息——研讨——决策——辩论——评判。
从这些阶段看出,只是细化了阶段,在原则上还是基于上面三阶段的。案例学习法在方法上并没有受到限制,教师可以在各种变化中选择以安排自己的课程。
3引导文教学法
引导文教学法,又称引导课文教学法,是借助干预先准备的引导性文字,引导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引导文教学法通过行为实践和学术研究得以不断完善和扩充。下图为引导文教学法的课程流程:
l信息收集——2计划——3决策——4实施——5检验——6评估
l我们要做什么——2该怎么做? ——3决定工作方式以及与培训师交流、工作计划、引导问题——4分块逐项工作完成任务——5任务完成得符合专业要求吗?检验表格——6下次如何做得更好?与教师交流。
引导文教学法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某个培训阶段,并且理解在这个阶段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规则。一个完整的引导文教学通常包括:引导问题、工作计划、检验表格以及引导原则。
由引导文来加强对实际任务介绍的理解,包括所谓的引导问题。参与者在独立解决复杂问题时根据引导问题的指示来完成。参与者通过所提供的媒介和引导问题的引导,找出独立应对任务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参与者获取知识并计划工作,更有利于他们做好应对未来实际工作的准备。
论文摘要:根据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简称VFP)实验课程的特点,以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人才为目的,在VFP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学习的空间,还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意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程序设计,项目教学法,学习兴趣,团队意识,创新能力
项目教学法及国内外同类工作现状
项目教学法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十分流行的一种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的一种。行为导向又为实践导向,或者行动导向,是世界教育教学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由于行为导向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所以日益被世界各国教育界的专家所推崇。项目教学法在国外已经广泛被使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积累了许多经验。在美国许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都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分小组或独立承担一两个小型研究项目。学生通过亲自调研、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训练和提高,最后学生还在课程上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相互交流。美国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受到这种训练,所以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强。在我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这样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被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所重视和采用,并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人们更多地倾向于采用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
本研究是在国家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指导而诞生的。其目的在于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进一步推动计算机实验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为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如何有效地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信息时代的人才需求,是近几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相关的教学教改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主流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以知识体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教材基本上都是依据教学内容,以知识体系为顺序组织编排的,前半部分集中介绍基础理论,后半部分重点介绍具体实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基本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讲解,着眼点是把知识介绍给学生,而不是把知识的应用方法教给学生。这样,过多的理论介绍,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不能突出教学重点,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以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方式,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任务中包含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蕴涵了学习者需要的能力训练要求。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掌握知识点与技能点。这种任务驱动教学,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但对学科的知识体系掌握较弱。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无论对学生程序设计思想的形成,还是后续课程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实验教学时不仅要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学生特点和接受能力。
VFP程序语言设计是我院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周期为一学期,总学时108学时,其中实验课程45学时,鉴于该课程学时少,任务重的这一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我们积极开展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研究工作,针对VisualFoxPro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创新。
3以项目为基础的VFP程序设计实验课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根据项目教学法的具体要求,我们选择在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开设的VisualFoxPro程序设计实验课程教学中,运用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
3.1引入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VFP程序语言设计课程是一门典型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实际编写程序的过程中才可以加深理解,获取知识,培养兴趣,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维创作能力。而兴趣的培养比知识的获取更为重要,因此,项目的选择要具有实践性、启发性、典型性和趣味性等特征。不能太复杂,尽可能来自日常生活,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项目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懂得项目的实现原理和知识背景。由于项目在一开始时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和目的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学生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转变为学习和积极探索的动力,我们在实验课上提供多个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拟订项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主动的寻找解决问题方法。从而了解一个项目所需要完成的模块,直接引导学生以实际情境和问题为思考的出发点,让学生从具体问题着手作理论思考和分析,设想解决问题的途径,再探讨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最终达到理解有关理论。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把相关的项目用到的程序设计知识点与难点分散到具体章节,给学生以提示,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注意。我们给出VisualFoxPro程序设计项目有:学生管理系统、成绩查询系统、同学录查询系统、学生超市管理系统等。
通过项目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的方法,更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使他们学会以抽象化的形式描述问题和规划问题,达到学有所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激发创造性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学习兴趣。
3.2组成项目学习小组,团体协作精神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将学生分成6-8人一组,每组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等实行优势互补。当然,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分组应当以充分自愿为前提,让学生自由组合,每组设立一个项目组长,全面负责小组的项目实施、讨论及项目的安排和落实。小组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在项目组长的安排和带领下,对各成员进行分工。分工的内容主要包括分解任务、安排分工和规划进度等。由于没有标准的和现成的答案,学生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需要自行查找资料、设计方案、交流讨论、探索规律、撰写实验报告。这些活动为学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学习和创新提供了充分空间。
在小组协作活动中学生可以将其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学生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这样既培养了他们团体协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程序设计知识的能力。
3.3重视成果交流与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每次实验课中对各小组项目的阶段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并由各组推荐一名成员介绍项目完成的方法。一方面引导学生从设计思路、设计技巧、程序结构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充分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或缺点。在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尽量提出多种设计方案和解题途径,并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研究,从中选择最佳方案和途径,培养学生的扩散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认为:在一般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发展与别人无关,人们都是通过与别人的关系来认识自己的。因此,项目完成之后,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师生共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VisualFoxPro程序设计实验课程中,通过答辩的方式将成果交流与成果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小组在答辩中通过展示他们的作品以及回答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来表达他们在项目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教师现场点评,结合小组整体表现及组员自评,现场打分,其成绩可作为实验课程的成绩。各小组通过交流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分享项目的成功和喜悦。实践证明,在成果交流与成果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有一种成就感,感觉自己的收获很大,小组更加团结,学习热情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观念。
4结束语
综合前面的观点,我们认为学生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不仅学会了针对具体项目的分析、设计、编码、测试、调试及文档写作,还学会了利用多种途径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特别是综合性的项目将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菜单设计等多种内容组合到一起,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系列项目完成之后,学生已经基本具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因此,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同时也是当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EB/OL]. [2007-2-17].
2 谢书良.创设“多元”条件,激发学生潜能[J]. 计算机教育,2010,(1):17-20.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57-03 研究生教育处于教育链的最高端,只有将研究生教育做好了,我国才能真正地成为教育强国,人才大国。但近年来,由于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急剧增加,致使研究生教育有了向本科生教育回归的趋势,导致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出现下滑,不能完成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因此,如何创新研究生教育模式就成了当务之急。为创新研究生教育模式,笔者做过长期的思考。在阅读先生的《留英记》一文时,受马林诺斯基教学方法的启发,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讲授的课程,笔者设计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到笔者所讲授的《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专题研究》一课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套教学方法很难用一个词来完整地表述出其含义,为叙述方便,暂且称其为课题研讨式教学法。
一、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笔者在第一次实施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时,选修《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专题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共有7名同学,学校将该课程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开课,共16课时。为使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笔者没有机械地按照学校的安排上课,而是按照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设计做了调整。
笔者将课题研讨式教学的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教师课堂讲授阶段,第二阶段为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田野调查和撰写论文阶段,第三阶段为课堂学生报告和讨论阶段,第四阶段为指导学生课下进一步修改完善论文阶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笔者所在学校寒假较长的特点,笔者将第一阶段的工作安排在第一学期期末进行。在学生基本完成学校安排的第一学期课程后,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笔者召集选修《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课题研究》课程的7名同学进行课堂讲授,首先讲授《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学科的基本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学术界代表性的著作和文章、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的基本方法、途径;其次,笔者将自己精心设计的十个选题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每人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并要求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
第二阶段的工作主要由学生在寒假期间自主进行,但对于学生碰到的问题,也要求学生利用电话、电子邮箱和QQ等通信工具随时与笔者联系,以随时给学生以指导。学生在寒假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一是认真阅读一到两本代表性的学术专著,以系统了解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二是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学术文章,了解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三是进行田野作业,调查家乡建国以来与所选课题相关的民间文化事像的变迁状况,并搜集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地方文献;四是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所调查搜集的资料,撰写学术论文;五是在所写论文的基础上,制作用以课堂报告的PPT。
第三阶段是课堂报告和讨论阶段,在第二学期开学后的正式上课时间里进行。为使课堂讨论更有效果,笔者并没有在一开学就进行课堂报告和讨论,而是让每个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和撰写的论文初稿发给其他六位同学,要求每位学生认真阅读其他六位同学的论文和资料,了解其他同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在课堂讨论时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自己继续修改充实论文和PPT。经过两周的准备,从第三周起开始正式上课,每次上课时间为两课时,每次上课首先由一位学生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报告,报告时间不超过一节课。在学生报告结束后,主要由其他同学予以点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做报告的学生同时做出解答。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笔者主要是倾听,只是不时地插话,引导和启发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带动学生的思考。在讨论会结束后,笔者再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学生的论文和讨论会中出现的问题做一简单评点,并要求已做报告的学生根据同学和笔者的建议继续修改完善论文,未做报告的同学课下好好准备。
第四阶段主要是学生在课下修改完善论文。做过报告的学生根据同学和笔者的建议修改完论文后,再交给笔者,笔者再提出修改意见,让学生继续修改,并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正规学术规范撰写,直到修改到笔者基本满意为止。对于其中质量较高、达到公开发表水平的几篇论文,笔者向有关刊物推荐,结果有三篇论文得以发表。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结果,都非常高兴。
二、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作用
实践表明,将课题研讨式教学法引入研究生教学中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它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1.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课题研讨式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从选择课题到撰写论文的每个环节都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即使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第一环节,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课题研讨式教学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囿于学生的基础问题,课题难以让学生完全自主确定,需要由教师设计,但每个学生研究的课题不是由教师分配,而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并允许学生做一定程度的改动,教师只是介绍科研选题的原则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选题。由于课题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就有兴趣,有动力去进行研究。在课堂讨论环节,也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并不发表长篇大论,只是组织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辩论,使讨论能够热烈而有序地进行。
2.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标,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实现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每一个环节都着眼于培养、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在课题研讨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在讲授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讲授本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指导学生如何选题,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入门途径。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第二个环节着重于训练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写作论文的能力。第三个环节通过课堂报告和讨论训练学生的表达、交流和互相启发能力。第四个环节则通过要求严格按照学术规范修改论文,训练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经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学生基本熟悉了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科研能力,从而为以后撰写硕士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
3.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实现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教学相长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精华,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这一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教与学基本上是单向性的。课题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这就要求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实现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密切结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变成科研过程。学生学习模式的改变也要求教与学关系的重新定位,教与学由单向性关系变为双向性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变成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在这种双向交流中,一方面,学生活跃性的思维所形成的新观点可以给教师以启发;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可以促使教师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了提高,教师也从中受益。
三、实施课题研讨式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为了使这种教学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也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课题研讨式教学适应于小班教学,不适合于大班教学。课题研讨式教学需要教师有效掌控整个教学过程,并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只有实行小班教学才能做到。笔者以前在上大课时,也曾尝试过课堂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但因为难以掌控,往往都流于形式,没有什么效果,最后不得不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2.课题研讨式教学法适合专题研究类课程。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带有研究性质,要求学生利用已学到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此教学方法不适合那些以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目的的基础类课程。
3.对学生的考核要考虑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表现,而不能仅仅考虑学生最后的论文。课题研讨式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每一个环节中,都需要学生认真对待,如果仅考核学生的论文,就可能使学生只注重最后的论文写作,就不能调动学生对待其他环节的积极性,从而达不到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综合素质的目的。
4.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责任心。课题研讨式教学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费时较长。教师需要对每一个环节,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必要的掌控。如果教师在任何一个环节不能实施有效的掌控,那么,课题研讨式教学法就会流于形式,不能达到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下都要尽心尽责。
5.在设计选题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设计的题目不能太大,要尽量小一点、具体些。如果题目太大,学生难以做精做细,会流于泛泛而谈。二要考虑到学生的研究条件,设计的题目使学生有条件去完成。笔者在设计课题时,主要考虑了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术界已有的研究状况,尽量选取那些学术界已有了一定研究,但还有研究余地的课题。如果学术界还没有研究,对于学生来说就难以进行研究。如果学术界已研究的很成熟,那么学生只能重复前人的观点,不可能进行创新。二是田野调查的时间和经费问题。在学生正常上课期间,不可能抽出时间让学生去进行田野调查,至于经费就更谈不上了。所以,笔者设计的课题尽量使学生能够利用寒假回家过春节时间,在家乡完成。
俗话说,教无常法,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但就目前而言,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是其他教学方法难以比拟的。对于笔者的探索,学生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还要继续探索,使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留英记[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246-272.
[2]郝明君.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5-118.
[3]谢美华,张增辉.探究式教学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2):61-63.
[4]欧阳丽莎.德国“探讨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研究,2008,(1):58-61.
[5]王玉.对研究生专题研究导向式教学方式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44-48.
一是缺乏学术思维的培养。在以传授课本知识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和一切为考试服务的教学目标的作用下,课堂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硬性知识的传授上,缺乏对学生法律思维和学术素养的培养,学生成了“硬性记忆的机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多数学生迷茫于众多法律条文的表面知识,无法探索法律条文背后的深刻法理,更不能在理解法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众多法条的规律。在此作用下,一方面,对于经济法的学习和考试成了学生们学习的唯一目的;另一方面,死记硬背成了学生们学习经济法的唯一方法。由于缺少学术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习吃力、效率低下、学习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一般,无法实现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学方式陈旧。未来的经济世界中,以高超的专业知识为基础、辅之以娴熟的外语技能才是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王道。国与国之间在宏观层面的博弈与角逐、跨国私权主体之间在微观交易中的摩擦与较量,都离不开对他国及国际法律规则的准确判断与选用,而这需要过硬的法律和英语实力做后盾。然而,就我院现阶段的经济法教学来说,教学手段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化的加剧而有所改变,教学方式呈现出“格局小,模式老”的特点。直言之,单纯的全中文讲授已无法满足国际化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一方面制约了经济法学科的建设和教资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国际化素质的提高。
2、经济法课程教学的优化策略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应当遵循“目的性与趣味性兼有”和“客观性与启发性并重”两大原则。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运用经济法处理具体实务的本领,进而使学生在未来生活中面对相关问题时能够表现出一个法律人应有的从容。经济法教学现状表明,“许多学生尚不能充分认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对于学习纯理论问题的兴趣并不高,因此,在法学教学中应尽量选择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的案例。”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强化学生对经济法原理的理解和关注。此外,“所选取的案例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这样才能反映社会生活实际,突出法律的实践性,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避免走入误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同时,客观的案例还应当包含着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判断、推理、论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法学素养与法律技能。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前准备和课上施用两个环节上。案例库的建设是课前准备阶段的核心工作。学校可通过鼓励师生踊跃参加、开展校际教学资源共享活动、成立教学案例库编纂小组等手段做好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工作。具体经济法教学案例的选取可借鉴现行出版案例资料、符合案例模式要求的社会热点问题、理论界的经典案例等。规范操作流程是课上有效施用案例的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其一,案例选取。授课教师课前从案例库中精心择取与特定专题关联度较高的教学案例。其二,案例导入。授课教师在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后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教学案例。其三,案例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特定的问题对教学案例展开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其四,案例总结。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点评,阐释特定案例反映的理论教学内容,以案说法、依案论理。
2.2论文教学法
论文教学法应当紧紧围绕“提升思维能力”这一原则而展开。思维能力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能独立思考、会独立表达是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论文教学则是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论文教学力争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量的积累和质的突变两者相统一的结果,因此,期末论文考核和毕业论文考核是论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传统的授课模式,无论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在期末考核中一般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的方式。并且,考试成绩一律按照事先给定的标准答案进行评判。应试教育带来的一个必然后果就是使多数学生形成机械的思维和划一的行动,显然,这不利于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我校鼓励教师改善期末评估标准,采用更富实效的考核方式给学生期末评分。目前,已有少数教师将结课论文作为期末考核的方式。笔者认为,对于经济法这门课,一个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法学学科,应采用结课论文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结课论文、闭卷考试各占期末总成绩的50%。当然,授课之初,应专门拿出一次课给学生讲授法学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评分标准问题。“毕业设计(论文)是学习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对大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又是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经过之前的阶段性论文写作训练,学生已初步具备学术研究的基本技能。在毕业论文考核环节,应进一步加强论文规范性的指导,使学生在选题、资料、结构、注释、见解、相似度等标准上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为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3双语教学法经济法
论文摘要:行动导向教学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的一种新的思潮,它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顺应职业教育改革的潮流,符合职业学校的专业特征。本文积极探索基于行动导向的电子商务教学的新途径,以行业发展为引领、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深化课程改革,建立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电子商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引言
电子商务是经济与信息技术发展并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电子商务是指企、事业单位内部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供应链上商业伙伴之间的交易以及一切相关的网上事务和经济活动,是指买卖双方之间利用计算机网络,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的各类商务活动,是在网上开展商务开展商务活动。
2.行动导向教学
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转化为学生的专业技能,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对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恰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行动导向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是由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所组成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咨询者,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到专业知识,获得职业能力,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在行动导向理论中,“行动”是达到给定或自己设定目标的有意识的行为,学习者能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行动方式。在行动前他能对可能的行动后果进行预测,通过“有计划的行动”,学习者个人可以有意识地、有目标地影响环境。
在行动导向学习中,要想达到学习目标,必须扫除一定的学习障碍,因此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是关键,其基础是具备相应知识基础和实用战略。
行动导向学习的核心是有目的地扩大和改善个体活动模式,其关键是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我负责。行动导向强调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批评和反馈,即学习评价。评价的重点是获取加工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
3.基于行动导向的电子商务教学的目标
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就是确立能力本位思想,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实施教学改革。基于行动导向的电子商务教学目标正是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关键能力。
⑴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电子商务职业所必备的本领。职业能力是电子商务工作人员在职业、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
电子商务职业能力的分类:从能力的组成元素上讲,职业能力包括有关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成分等;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部分。
⑵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
电子商务的关键能力是对那些与具体工作任务和专门技能或知识无关的,但是对现代生产和社会顺利运转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的总称。它主要包括组织与完成电子商务的能力、信息交流与合作能力、应用科学的学习和工作的方法、独立性与责任心和承受能力。
4.基于行动导向的电子商务教学的组织形式
⑴正面课堂教学与独立学习
正面课堂教学是与班级授课制对应的传统而典型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的突出优势是有严密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以及教学内容和教材容易更新。
独立学习是学生在没有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直接帮助下,独立学习或复习的组织形式,主要目的是促进独立工作能力和个性发展。如学生按照任务书,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或在观摩实验后填写记录等。
⑵小组学习和双人学习
小组学习是指多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或其他同学直接帮助下,学习和复习教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它是较独立学习要求更高的、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相对应的组织形式。采用分组教学形式时,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内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双人学习是两个学习者在没有老师和其他同学直接帮助下学习、练习和复习教学内容的一种合作式的学习组织形式。
5.基于行动导向的电子商务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
基于行动导向的电子商务教学方法主要推行角色扮演、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等,实现教学环节“教、学、做”一体化。
⑴角色扮演法
在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从而充分展现出电子商务中各种角色的行为和位置,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⑵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面对一个实践性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完整的电子商务的项目,学生们独立地确定目标要求、制定具体计划、逐步实施并且检查和评价整个过程。
⑶任务驱动法
任务教学法是以电子商务的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训练专业技能和并构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法。“基于工作任务”是这种教学法的核心思想。
⑷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对一个具体电子商务案例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
通过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和研究,达到为今后职业作准备的目的。在分析过程中,学习者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⑸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独立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创设情境,然后给学生提一些建议,学生自己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分组讨论、展示,再全班讨论。
6.结束语
在社会需求与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电子商务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发展。在高等职业教学中,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提高电子商务教学质量,培养电子商务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电子商务事业蓬勃发展,从而推动全球经济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消费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是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的重要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发展性特点的学科。如何让学生掌握其原理并加以运用,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本文在理解行动导向教学法涵义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重点阐述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在高职《消费心理学》课程的应用,并提出了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什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
20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劳耐尔(Raune)教授和他所领导的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系统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对德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职业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行动导向是一种以职业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思想,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动能力与全面素质。行动导向是以行动为导向,这里的行动本质上是工作,即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任务)来学习。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协调者,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通过“行动”来学习,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实现“心、脑、手”的统一。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体验式的学习方法的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方法,而是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构成,其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
《消费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延伸和应用。对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消费行为规律并有效运用于市场营销实践中,是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基于《消费心理学》这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尝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三种具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它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首先引用相关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教师进行引导、总结,最后把案例中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梳理;另一种是先讲理论知识,接着引出与之对应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最后对案例总结点评。第一种笔者认为通过案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不会受先入为主的理论知识的束缚,但要求教师问题设计合理,引导能力强。第二种能使学生更好的把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分析案例时发散思维容易受到束缚。
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时,我先让学生看了“家乐福的选址”案例,提出问题“家乐福商场选址有哪些要求?”学生们纷纷说出了一些要求,然后让学生讨论“家乐福这些选址的要求体现的了消费者什么消费心理?除了这些要求,商场的选址还应注意些什么吗?”通过引导、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的理论知识。最后再展示“万客隆选址策略”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选址的优缺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在此情景下的不同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写一份结论分析。
例如在讲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时,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挑选四人参加表演,第一组四人扮演服装商店的店员,第二组扮演四个大学生,第三组扮演四个农民工,第四组扮演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每组没有参演的学生负责评价自己组员和别组组员的表现。通过店主和不同的顾客之间议价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的关系。
(三)头脑风暴法。
采用“大脑风暴”教学法时,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时,教师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学生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没有必要立刻对某个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开展讨论或提出批评,最后所有意见均放在一起统一进行整理和评判。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提出“遗憾消费形成的原因?怎样有效防止遗憾消费?”这个问题时,一边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一边做记录,学生发表完意见,大家一起总结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注意事项
1、积极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刚开始时部分学生参与较少,可能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者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好,不敢表达;还有可能是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不适应。这时教师要积极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
2.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咨询者或主持人,以达到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多数教师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路或做法与教学内容出现偏差时,往往对学生进行单独或团队的暗示、指导,甚至以教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强调,严重遏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违背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初衷。
3、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前期策划与过程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管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还是头脑风暴法,一般持续时间长,这对教师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要求更高;另外如何使学生在比较自主的状态下保持学习的自律性和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有更强的控制能力。这也是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1 9.
[2]薄跃萍.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研究.天津大学,201 0.37.
[3]尹金金.浅析行动导向教学中激励机制的运用 .当代职业教育,2 011,34.
[4]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