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4:34: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效作业设计策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 高中化学有效作业的标准
这里的有效作业,不仅指作业的时效性,还包括作业的多维目标性、差异性、创新性及学生的主体性等,衡量作业是否有效也应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具备时效性
对作业时效性可以从作业的效率和效益两个基本视角进行考察。从效率视角来看,作业的时效性就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学产出要高于教学投入;从效益的视角来看,作业的时效性是作业具有高效率和最大限度公平性的特点。效益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追求公平。
2.体现多维性
教师应该改变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目的的单维作业目标和功能观,使学生的作业过程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体实现的发展过程。实现从以知识为本位的单维作业目标功能观向以发展为本位的多维目标功能观的转变。从知识与技能来看,由强调掌握“双基”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转变;从过程与方法来看,由强调教师的教向强调学生的学转变;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看,应更注重人文关怀,强调作业的层次性,由面向少数人的化学课程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课程转变。
3.满足差异性
作为教育者,应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作业中取得成功。以此为出发点,教师应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根据学生实际的差异来设计具有差异性和选择性的作业,满足学生的差异发展,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展示。
4.注重创新性
新课程提出,要在接受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创新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注意作业内容、过程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生成性、过程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改变在作业中单纯进行接受性和巩固性练习的现象。通过创新性作业引导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渗透主体性
在作业的设计、布置及实施过程中,应以学生这个主体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强调其是作业的完成人,更强调其对作业的自我设计、规划和布置。教师在作业的内容、形式、数量和难度上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和空间,能体现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展现其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支配和控制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 高中化学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
高中化学作业的设计是考察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参数之一,作业设计的优劣是教师教学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搞好作业的设计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为使作业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应依据有效作业的标准、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作业,从而达到提高作业质量,产生“低负高效”作业效应的目标。
1.依据多维目标,精选、精编化学习题
教师在对作业的内容进行选择、编制时,应以作业的目标达成情况作为衡量作业的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因此,在精选、精编习题时,应依据多维目标,紧扣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在进行作业编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习题
教科书中的习题是编写者精心设计、编制的,针对特定章节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综合人教版、山东科技版、江苏教育版三个版本的化学教科书,根据练习特点、功能及价值取向,可以把课后练习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见表1)。
在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应依据以上练习的类型、功能、教学目标、课程学习目标及学生学情来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作业。
(2)适当设置补充作业
补充作业多为后续学习做铺垫,其中的问题应多涉及准备性知识,难度应稍大于依据课后习题编制的巩固练习。这些补充性习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初步理解。这样既能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明确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又有利于教师依据学生作业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作业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进行作业的设计时,除应用课后习题外,还应多参考有价值的课外参考书、各类报刊等,丰富作业的题型,使每个题型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此外,教师还可对每届学生的作业做及时总结,自己建立并指导学生建立“错解档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将历届学生的高频错解题穿作业中,有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2.设置弹性作业,降低内在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过高水平的认知负荷可能直接来源于呈现给学生的教学材料,降低了外在认知负荷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同理,化学作业的设计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差异,从而降低学生内在认知负荷,让后进生“吃得着”、“吃得了”,让优等生“吃得好”、“吃得饱”,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降低内在认知负荷的弹性作业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满足差异性
作业在编排时可依据学习目标及个体差异分为这样三个梯度: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易于模仿的题目,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熟化;第二梯度:设计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题目,加强对知识的同化和运用;第三梯度:设计一些思考性和创造性较强的题目,以利于对知识的强化和活用。依此设计的习题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师将依照学生能力设计的作业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知识经验排列,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学习需要。
[案例1]苏教版 (选修4)第65页第7题
氯气溶于水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
①请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据此推断氯水中含有哪些物质(用化学式表示)。
②氯水中哪些物质能发生电离,请写出电离方程式,并据此分析氯水中存在的微粒。
③若将氯水置于光照条件下,氯水中的化学平衡如何移动?各种微粒的浓度如何变化?
④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促使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评析:对于氯气与水的反应,本题四问依次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光照下电离平衡的移动及探究平衡移动的条件四个方面。前两问侧重于基础知识,后两问则侧重于原理的应用,特别是第④问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要求较高。在布置这道题目时,前两问作为必做项,后两问可列为选做项,这样既可满足基础较差学生的成就心理,又可让能力较强学生发挥水平。
(2)突出典型性
具备典型性的习题对某些相似知识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来选择一些既典型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这种类型的题目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解题方法,又能强化所学知识点。
[案例2]人教版(必修1)第42页第3题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是由硫黄粉、硝酸钾和木炭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爆炸时的反应为:
S+KNO3+3C=K2S+N2+3CO2
该反应中还原剂是__,氧化剂是__。
评析:确定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这个反应中S、C、N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变化,同时S、C、N也是常见的变价元素,学生如果对这道题把握较好,将为分析其他氧化还原反应打下基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案例3]江苏教育版化学(必修)第96页
按下列线索,归纳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条件。
评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考查同种元素的不同化合物间联系的综合题。它们之间的转化所涉及的都是典型的化学反应,通过这道题学生较容易形成知识网络,掌握这些知识后可以解决很多与这些典型反应相关的题目,特别是推断题。同理,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S、C等元素的学习中。
(3)注意延展性
化学教学应能够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思维方法。作业的设计也要善于挖掘化学知识的潜在功能,恰当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
[案例4]山东科技版《化学与生活》(选修)第17页
在洪涝灾区,人们的生活用水会受到污染。如果你是支援灾区的志愿者,请你设计方案用廉价的化学试剂将被污染的水处理成能饮用的水。
提示:需要除去水中的泥沙、悬浮物、细菌,并尽量降低水的硬度。
评析:这个题目是要利用化学实验中过滤、胶体性质等知识来除去水中杂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课本以外的知识得以补充,把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他们真正理解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3.丰富作业形式,凸显学生主体
新课程倡导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是自主、合作、探究等。因此,在作业中也应该体现自主、实践、探究、开放等多种多样的作业方式。教师要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作业,必须改变以“双基”训练为目的的作业观。作业可以恰当地采用口头练习、实际操作、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而不只是简单采用有标准答案的作业。作业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中长期的;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小组或全班合作性的;可以是单科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综合性的;可以是教师布置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设计的。
此外,增加课题作业也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可将需要长期完成的,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的作业安排在课外,而将教科书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当堂所学知识的常规性习题安排在口头解答或当堂练习。如在学习“物质的量”后,教师可将课后的“有关物质的量概念理解与应用”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当堂练习。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提供了时机。
学生做作业的过程是其知识的巩固、拓展及内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选择、编制习题时,一定要注意习题的时效性、典型性、差异性等,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能真正地体会到乐趣,提高自己的兴趣,从而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走出“高负低效”的误区。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作业和进行作业批改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对作业的优点及时加以总结、表扬和推广,也要深入思考作业中的错误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对学生提出个别化、建设性、鼓励性的建议,从而提高作业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要红.有效作业的内涵与设计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09(6).
[2] 宋秋前.有效作业的实施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
[3] 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高中化学 有效作业 设计策略
一、高中化学有效作业设计的指导思想
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是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作业的布置来说,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让学生及时的做到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并且还可通过作业的练习能够在习题中发现更多的新的知识内容,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使他们的潜在能力都能得到挖掘。因此,作业的布置一定要灵活、精炼,并具有启发性,能够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引领下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使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所提高。
(一)明确的目标。作业的布置内容要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充分的结合教学的内容设计,确立一个明确的训练目标,使得学生们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能够做到巩固和消化,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具体的要求。在进行作业的布置时,务必要做到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清楚地了解作业布置的目的和要求。同时还要做到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疑问进行启发和点拔,以防学生因为思路不清而无法下手的现象出现。
(三)适度的难易程度。学生之间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这是无法避免的问题。但在进行作业的布置时,就不能只顾所谓的重点而以偏概全。因此,要因人而异,适中的布置一些难易程度相当的作业,也可进行针对性的布置,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他自己的作业,一方面照顾了优等生,一方面又促进了后进生和中等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促使他们化学知识的提高。
一、现有数学作业设计方式存在的问题
1.教对设计作业的目的定位传统,缺乏创新意识。大部分老师对于作业目标普遍缺乏深入的思考,对作业设计的目的定位模糊,导致设计出的绝大多数作业功能比较单一。因为在设计之初,他们已经将作业目的定位为巩固所学知识,忽略了作业可以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2.作业设计中学生主体性得不到有效的体现。在作业设计中,学生主体地位理应得到体现。目前绝大多数的学生只参与到作业的完成这一环节,在其他几个环节上,如设计、布置等都极少看到学生的身影。少部分教师有时虽然关注到了学生喜欢的作业形式,但如何改进学生的作业心理,调整学生的作业行为,思考得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二、改进小学高段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对现有小学高段数学作业的设计方式提出以下五条改进策略。
1.基于问题,设计操作性实践作业。设计操作性实践作业:“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作业设计。作为在小学阶段要深人研究的曲线图形,“圆”是学生系统认识非直线图形特征的开始。“圆的面积”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六年级下学期学习圆柱和圆锥等知识的基础。
本次作业设计的目的:
(1)基于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用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激发学生动手“做数学”的乐趣,自己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学生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认识到“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时,渗透极限思想。
作业要求及展示:
(1)作业要求:请根据课堂内容,自己动手将一个圆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找出圆与该图形的关系,并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作业展示:
2.联系生活,设计生活性的数学作业。
设计生活性的数学作业:“百分数的意义”作业设计。
百分数是继整数、小数、分数之后,出现的新的数,通常又被称为百分率和百分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就大量接触过百分数,但是对它的意义还处于模糊阶段。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所以关于其意义的理解与分数是有相似的地方的。
本次作业设计的目的是:利用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资源,在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出生活中百分数的实际含义的基础上抽象出它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作业的设计上可以让学生自己补充感兴趣的、富有时代感的素材,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作业要求及作业展示:
(1)作业要求:请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写出你所收集的百分数的意义。
(2)作业展示:
3.提升主动性,设计自主性作业。设计自主性作业:“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作业设计。
分数四则运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六年级上册教材要求会计算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而两种计算关系较为紧密,分数除法的学习必须要有分数乘法的知识作为基础,所以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作业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图示,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让学生记住计算分数乘法并不难,但要理解算理却不容易。此时需要借助直观,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直观图示和抽象推理,更好地理解算理。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能力。
作业要求及作业展示:
(1)作业要求:整理教材中分数乘分数计算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算理。
(2)作业展示:
4.复习巩固,设计整理性实践作业。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将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程度难以主动进行知识关联,需要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思考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整理。
设计整理性实践作业:“期末重点知识整理”作业设计。
本次作业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联系新旧知识,将看似分散的知识关联起来,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梳理、整合,由点成线、由线成网,构建起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揭示每个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由于这项整理作业是该阶段重要的内容,所以很多课外资料中都有记录,但都是以表格的形式出现,形式较为单一,体现不出学生的个性。以“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例。(见下图)
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作业设计)
如果直接使用现成的资料,虽然方便,但是学生就没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活动经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因此,本次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整理。
作业要求及展示:
(1)作业要求:请将本学期你认为的重点知识整理出来,设计一张数学小报。
关键词:高中数学;作业设计;新课程
几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大多数高中数学教师都比较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但是,长期积淀下来的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却还是延用老一套,教师对作业的关注与思考不够,从理念到实际操作都相对滞后。教师对作业的布置(只是“布置”,没意识到要“设计”)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基于此,当前对高中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1.融入情景,让作业回归生活
我们的数学作业应该把知识点融入到情景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精选或编制一些贴近生活的应用性问题让学生完成,使数学变得生动、具体而直观,让我们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来感悟,来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
优化作业1:在学习了基本不等式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以下两道作业:
①甲乙两个商场同时在春节进行商品降价促销活动,降价方案如下:甲商场是先打a折,然后在新价格的基础上再打b折销售;乙商场是先打折,然后在新价格的基础上再打一次 折销售。如果两个商场中商品的原价是一样的,你会选择去哪家购买?
②某金店有一架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它均准确。今有一顾客来买黄金,营业员把一个10g的砝码放在该天平的左盘,在右盘放入黄金,天平恰好平衡;然后再把10g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左盘放入另一黄金,天平也恰好平衡。于是营业员把两次称得的黄金都给顾客,说一共是20g。你认为顾客得到的确实是20g的黄金吗?如果不是,那是谁吃亏了?
其实,把①稍作分析,就能发现只要比较ab与 的大小,用基本不等式很快得解;②也类似,只是还需要用到物理中的力学知识。显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或数学模型,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阅读理解、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方面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增强趣味,让作业丰富多彩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新奇有趣的作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去完成。
(1)求新。如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改错题等经常变换,互相穿插或一题多变,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的丰富多彩。同时,完成作业也可以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游戏、画画、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联系,把知识技能的训练、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都与活动有机结合,让作业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情绪高昂,勤于思考,乐于创造。
(2)求近。①贴近生活实际。找出学生身边的例子设置作业,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②贴近社会热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如储蓄问题、分期付款问题、最佳设计方案等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可在作业中予以渗透。
在学习逻辑时,往往要判断命题的真假,不少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毫无兴趣。于是我设法从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设计作业:
优化作业2:甲、乙、丙、丁四个同学在教室前的空地上踢足球,忽然足球飞向了教室的一扇窗户,听到响声的老师走了过来,看着一地的碎玻璃问:“玻璃是谁打破的?”
甲说:“是乙打破的。”
乙说:“不是我,是丁打破的。”
丙说:“肯定不是我打破的。”
丁说:“乙在撒谎!”
现在知道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他是谁?是谁打破了玻璃?
那天的作业,学生做得非常认真,就连平时总是不肯交作业的邱剑同学也跑来和我交流,说他知道“是谁打破了玻璃”……
3.鼓励探究,让作业促进发展
新课程的建构性、生成性也要求我们的作业要给学生合作与探究的空间。教师适当地、合理地为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性的作业,就是给学生提供新颖、独立的思考方法,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1)根据现阶段的学习内容来设计探究性作业。探究的内容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可以是课堂内容的深化;学生可以独自思考,也可以几个人讨论解决。
优化作业3:如果平面上有两定点F1、F2,我们知道,如果动点P到它们的距离之和为定值,那么P的轨迹可能是椭圆、线段或不存在;如果动点P到它们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值,那么P的轨迹可能是双曲线、射线或不存在。你能由此探究“关于到两定点的距离存在关系的点的轨迹”吗?如果能,用你喜欢的形式展示给大家。时间为两周。
这样一来,学生就高兴地忙开了,或独立思考或自觉组成一个个探究小组。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一周后,许多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来向我“提交成果”,他们居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到两定点的距离相等”、“到两定点的距离之积为定值”、“到两定点的距离的平方和为定值”时点P点的轨迹是什么等等。至于问题的解决,学生做得很细心,没有忘记分类讨论,大部分用高中的知识都能解决了,可“到两定点的距离之积为定值”时,P的轨迹就暂时解决不了了,我提议以后解决,但学生根本不同意,他们继续查资料,有一个同学居然还找来了《高等数学》……通过两周的认真合作研究,硕果累累,学生写成了《有趣的轨迹问题》、《两定点,大文章》、《轨迹的求法》等小文章。
(2)给定范围或专题,让学生自行选题。这种做法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经历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形成作业成果、汇报交流以及互相评价的过程,就是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比如我们可以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探究数学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他们肯定会很积极地去分析、去查阅资料,发现数学在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中的诸多应用。
参考文献
活动化作业是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玩中做”、“做中学”,使儿童从实践活动中获得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活动化作业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重视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儿童个性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注入活动的色彩——优化作业设置
作业既要与学科内容、课内知识相联系,又要结合社会实际,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要动口、动眼,又要动手、动脑,既要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又要实践操作、亲身体验。那样才会深受学生的青睐。
例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根据给出的硬纸板、尺子、剪刀、胶水,请你帮制药厂制作一个药盒的样本。盒子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并求这个盒子的表面积和容积。虽然因人而异制作的成品会有差异,但学生能领略到实践后的喜悦和欣慰。为此,数学作业的设计应注重其强化实践的一面,不仅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取得第一手材料,而且要引导学生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即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二、焕发生活的色彩——设置创新作业
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在认真分析教材,找出所学知识体系与生活的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了各种贴近儿童生活,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应用性的作业。
1.操作性活动作业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学生活泼好动,他们渴望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得到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既是他们活动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探索、理解、应用和发展的过程。如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就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帮助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资料,设计一个厨房,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成立设计公司,为客户设计。要求:A、用合适的比例尺将效果图画在设计纸上,并附上设计所需要的数据和计算过程;B、设计合理,经济实用。合作设计后,让学生交流,让学生学会在众多的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来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究性活动作业的设置——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生活实际问题探索解决的时候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所进行的讨论,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肯定不是唯一的,而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有的认识角度、解决途径,或者对问题在理解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对别人的解决方法提出疑问,在不断完善某个问题时,同组参加讨论过程的成员也会在其中获益非浅。这使得每一个参与者的思想都会迸发出火花,学习者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发掘。
三、营造幸福的色彩——彰显人文评价
1.师生评价——寻找闪光点。
在学生作业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有些是不细心,把数字或符号抄错了;有的是审题或计算出错;有的是分析、判断过程中出现了偏差……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采取在错题处圈圈、划划横线,还应在错题旁边注上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批语,让学生引起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找出错因,从而达到纠正失误的目的。无论采用怎样的评价方式,教师都应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应通过评价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取纠正失误的秘方,并转化成宝贵的课程资源。
2.生生评价——友情提醒。
关键词:高中化学;前置性作业
一、高中化学前置性作业设计的价值
前置性作业可以指引学生整个学习的所有环节,教师对知识点的理解、考量还有自己的教学经验,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发展,一个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给学生带来的裨益是受用整个学业发展过程的,布置前置性作业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前置性作业设计不同于原先的课前预习。一个完美的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和教学实施,就是一个完善的学习管家,他指引着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中的学习顺序,给学生供给能量,理清思路,教师不能单纯地将前置性作业设计,等同于原先教学中的课前预习。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前置性作业的优点
1.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
前置性作业这种方式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水平的情况十分清晰,而且这种做法不仅方便了教师,也对学生有利,既不会显得粗糙和不负责任,由此可见,前置性作业在性质和实际的成效上来讲,相对于传统的预习性作业,它的实际成效要强的的哟,我们所说的前置性作业,是区别于以往的预习作业的,前置性作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是对生活中的某个化学现象的观察,教师根据这样的学生已有经验作出探索性的问题设置,追其内容和形式,都是没有局限性的。比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这样的模块教学时,笔者根据学生已学内容和新内容之间的联系,在新课进行前给学习小组中的学生们,布置两道化学的习题:
(1) 如果用6g氯化钠通过溶液配制成16L溶液,其 CB 是多少mol / L?
( 2) 已知 90毫升单位是4 mol / L 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200克,那么求出溶液中的溶剂质量分数分数是多少?
第一个问题是课本中的基础题,由来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普遍觉得相对比较简单,只要套入公式之后进行进行计算即可。这样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此类的题目的基本公式,并加以记忆方便今后使用;而第二题则比第一题要难度增大了,首先学生要进行换算,并通过给出的条件求出 M 的值是多少,最终套入公式计算,因此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2.配合新课标,理念需创新
前置性作业的设置,一般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行,配合了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课程要求,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一方面又达到了最初的教学目的。回顾我们过去的的高中化学教育,充斥了大量的考题、课题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一直处于一个不受尊重的地位,被教师驾驭、被知识驾驭,每天都生活在强制性的题海战术中,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而前置性作业则一改过去的教学理念,我们身为教师,利用当前的教学资源做出前置性作业的布置,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对作业中问题的探究,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这样的课堂是新的、民主的课堂,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才有了真正的意义,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但是,我相信,必定有更多的教学会采用这样的理念。
三、策略研究及案例分析
1.前置性作业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教师在布置前置性作业中,要涉及到许多的化学知识点的排布问题,这种考量到细节的教学知识分布的问题,要求教师设置较为开放性的作业布置,就好比建筑师在建筑前,打好了草图,考量到了具体的材料,但是思维确实开放性的,在设计的蓝图中,原则性问题不变,过程性问题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根据教材中设计的教学目标来安排前置性作业,确不能全面的固化在教材中,教材不是唯一的标准。比如人教版钠盐的学习,前置性学习目标的制定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标准,就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要认识到na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要了解na的物理性质,掌握na的化学性质。
(2)在合作小组的实验中做好记录,锻炼学生的化学实验精准的理念。然后布置下前置性作业题目,量不要大,但是要涉及到相关知识点,题目设置、碱金属的性质的问题,需要学生注意,碱金属包括 (填元素符号)六种元素,它们最外电子层上都有个电子,在反应中很容易失去,故都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在反应中都是 。这样的问题设置,既不会影响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也不会违反知识点的规律,有机会的去做前置性的探索。
2.前置性作业设计的主体问题
学生是前置性作业设置考量的,而是教师依托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在教材的基础上,做出的详细设置,充分考虑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和思维特点,合理的作业设置,反应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师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考量结果,符合教学主体的学业发展水平,使主体配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达到多思考、高输出的教学目的。如《醇的性质》这一节课时的学习,从近些年的高考题型的变化来讲,不同类型间化合物的转化问题是有机体的问题,这个知识点的时间跨度比较大,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就有涉及,学生的遗忘水平影响了课程的进展,所以,在课程开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醇的性质的前置性学习作业,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分别进行了小组的分配,每一给小组有一名成绩较好的学生作为组长,进行实验带领和记录。在课堂互动环节,我让几个小组分别出示不同的记录量表,做出分析比对。
3.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尊重教材
通过前面的观点,大家理解了化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对知识点的掌握也不尽不同,也就是我们说的最近发展区水平不同,所以说,教师在设计化学的前置性作业时,一定要抓住尊重、理解教材这样的核心问题,如果前置性作业的难度过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在教育心理学上讲,是一种教学策略的失败,要尽量对教材做出合理安排,使每一个学生感觉到学习的轻松,在对教材的理解上体会学习的幸福感,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自己的成长。 笔者根据班上不学生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对学生的学业特点做出详细的分类,设计了不同学生需求的前置性作业,这样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化分类,从根本上体现了前置性作业的个体尊重。
参考文献:
一、高职院校开展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的意义
高职教育是技能型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毕业前需根据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进行特定主题的毕业设计任务并书写相关设计说明文本,但通常不用撰写毕业论文,因此其毕业设计答辩的内容与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论文答辩自然有所区别,但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答辩工作并非可有可无。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每年的毕业设计工作都是学校教学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从设计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设计定稿等过程中,各级领导和教师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其目的就是引领学生按照人才培养的要求,以行业实践为准绳高质量的完成自己的设计任务;这个任务包括选题、策划、草稿、设计制图、制作、展示等一系列过程,每个过程其指导教师都严格把关,因此当学生们最终完成设计任务时,其收获和成就感是非常丰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毕业设计答辩工作,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已建立在了熟悉自己设计的基础上,因而基本胸有成竹。而且学校在毕业设计工作过程中还聘请了相关行业的职业人士来参与设计指导和答辩工作,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开展毕业设计答辩工作——这一虽然具有一定仪式性质和程式化特点的工作来说,其意义在于让同学们在经历了近乎实战化的设计实践操作后又经历一场检验、验收的过程,对于培养应对社会实践挑战、应对质疑、勇于表达的设计师职业素养而言,是一场极好地锻炼机会。
二、毕业设计答辩是高职学生最后一堂综合性课程
笔者在从事指导毕业设计答辩工作后认为,毕业设计答辩时高职学生最后一堂综合性的课程。这个课程时间虽然且分配到每一个同学身上的时间更是有限,但之前学生们会做很长时间的准备,准备期间一般没有老师指导、虽有同学和网络资料可以参考,但每个个人的设计内容、主题、思维切入点皆不同,因此准备毕业设计答辩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次很重要的学习过程,在进行答辩时,指导教师、行业专家等人会针对其设计提出一些问题和改进意见,有些专业水平和能力较差的学生其毕业设计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主要的问题已经在毕业设计中解决了,因此剩下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们在答辩后进行解决。在这堂综合性的课程中,学生们将学到如何用专业的语言来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和结果、并面对教师和行业专家的问题与质疑,并且解决指导教师等人所提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能力必然会有新的提高。
三、教师主持和组织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的基本策略
在主持和組织毕业设计答辩工作中,学生的指导教师、其他教师和特聘的校外(行业)专家都是答辩工作的主持和组织者,除了指导老师外,有的教师或专家是在答辩现场才第一次见到了学生们的设计内容,因此可以提出自己对学生作品的感觉和第一印象,往往也容易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做到准确到位。笔者认为,教师在主持和组织毕业设计答辩工作时应当遵循这样一个基本策略,即坚持高标准、并积极引导。坚持高标准的意思是不能因为学生们还在校、没有真正走入社会便对其不足之处有过多宽容,每一个设计作品依然要保持较高标准去要求,不能因为是自己的学生而对其不足有所包庇;对学生的作品不论好或不好,教师都应说明自己的理由,并给学生以改进意见和指示。同时教师和专家对学生的作品应给予积极引导,笔者认为,虽然是答辩,但教师和专家在过程中应当少提问题、尤其是不要提专业性和主观性太强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答辩中应带就学生的作品多提可以改进的地方让其事后继续完善,不一定要对方回答问题,即便让学生答问,所问问题也应该给出应答条件、尽量客观,让学生容易回答。这些是教师在答辩工作中的基本策略。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答辩工作并非可有可无,而是高职毕业生在校所经历的最后一堂课,这项工作虽有一定的仪式性质和程式化特点,但对于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也是一种磨练、更是激励。笔者参照自己所在院校的实际情况草拟此文,对高职院校开展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的意义阐述了自己的认识,并提出了开展答辩工作的基本策略,这仅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言,盼得广大同仁指正,以期对此有进一步认识,并对改进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答辩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 信息系统 内部控制 风险控制 设计策略
一、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信息技术在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已经实现了业务和财务的一体化,资源得到了高度的共享。为了有效地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提高经营效益,企业迫切需要对传统内部控制进行整合和优化,以提高管理者经营决策的效率和效果。为此,文本将从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影响着手,分析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特点,探讨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策略,以期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分析
1992年美国 COSO报告中对内部控制做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该报告是迄今为止对内部控制最全面、最权威的描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仍是由上述五个基本要素构成,框架体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但是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信息技术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1.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企业带来了新的风险,也对内部控制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交易授权批准缺乏有效牵制
交易授权、批准控制是最基础的内部控制。信息技术条件下操作权限的授予与手工环境完全不同。手工环境下处理一项经济业务时,在该项业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由拥有相应权限的人员签章,这自然形成了层层复核、道道把关的严格审核机制。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操作人员利用特殊的授权文件或口令获取某项权利或进行特定操作。用口令方式授权是信息技术条件下常见的和基本的内部控制,但口令一旦失控将会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2)电子信息处理缺乏可视痕迹
手工环境下,企业的经济业务处理均记录于纸张之上,这些纸质原件的数据若被修改,则很容易辨别出修改的线索和痕迹,这也是传统纸质原件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信息系统环境下原来纸质的数据被直接记录在磁盘或光盘上,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并且在技术上对电子数据的非法修改可以做到不留痕迹,这样就很难辨别哪一个是业务记录的“原件”。另外电磁介质容易受到损坏,这使得企业信息很大程度上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
(3)系统整合集成加大信息风险
传统的内部控制主要针对单独的交易处理,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整合集成系统要求集中存储数据和程序,则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信息安全隐患,容易出现一损俱损、全军覆灭的危险。而且,对于日益复杂的信息系统,其内部稽核难度加大、成本增加。如由外部监理机构完成,则可能泄露商业机密,影响其竞争力;如由企业内部自行解决,则必须配备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管理人员才能胜任。
(4)网络的开放性危及信息安全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这个环境中一切信息理论上都是可以被访问到的。因此,网络下的信息系统很难避免非法侵袭,即有可能遭到非法访问甚至黑客或病毒的侵扰。这种攻击可能来自于系统外部,也可能来自于系统内部,而且一旦发生将造成巨大的损失。
2.信息技术为内部控制提供了新的机遇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企业内部控制带来全新风险的同时,也为其控制风险提供了崭新的工具。
(1)事前检查提高信息质量
企业开发信息系统时,要针对性的设计事前控制程序,即在业务活动发生、有关数据入数据库之前,检查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法性。此外,如果输入数据不符合既定逻辑和控制标准,处理则被中断,同时通知负责控制的管理人员。这样一来,只有数据准确、完整、合法,继续处理也符合流程,相关数据才能被加入到数据库中。
(2)事中网上公证形成三方牵制
由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原始凭证以数字方式存储,不能像手工系统那样对每一张凭证作痕迹检验。可是,利用网络技术所特有的实时传输功能和日益丰富的互联网服务项目,则可以实现原始交易凭证的第三方监控,即网上公证。这样一来,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内部控制的职责分离原则,通过人机分离甚至机机分离依然得以实现。
(3)事后追溯利用电子审计线索
在手工系统中,凭证、账簿和报表严格按照一定标准和程序填写登记,所形成的纸质审计线索高度可视,比较有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数据的生成、存储和传递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纸质文档大量减少甚至消失,审计线索不再可视。然而,利用信息技术记载和再现原始业务依然可行,利用电子审计线索追溯业务的来龙去脉甚至变得更为便利高效。高度集成整合的信息系统,为每一笔交易建立了单独的审计线索,环环相扣的连接关系使原始业务的再现更为方便易行。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内部控制挑战与机遇并存,风险与收益同增。有效的内部控制应该是范围扩大、控制程序灵活多样的综合性控制;是人工控制和信息系统自动控制相结合的全面控制。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策略
针对上述分析,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体系设计时,应综合考虑信息技术条件下内部控制的特点,从组织控制、流程控制、信息系统控制三方面制定对应设计策略。
1.组织控制设计策略
组织控制设计主要任务是权责分派与不相容职务分离。在信息技术应用条件下,企业组织的权责范围遵循以流程为核心的原则。首先将企业主要业务分解为产品流程、质量流程、服务流程、物流流程等,并在这些流程层面上重新定义企业各部门在业务流程中的职责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然后再进一步将这些流程分解为一系列相关作业集合,并结合业务的信息化程度来定义企业作业岗位以及对应的岗位责任制度。作业岗位权责分派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不相容职务分离设计应结合重组后的业务特点和人机系统的控制功能,通过信息系统使用权限设置、应用软件的作业流程逻辑顺序的设置、业务控制参数的设置,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内部监控能力,实现信息化环境下业务流程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制度安排。
2.流程控制设计策略
流程控制主要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由于信息技术使企业业务流程与信息流程融合在一起,业务流程控制与信息流程控制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重要内容,控制重心也从适时控制向事前控制、实时控制转移。因此,在企业流程控制的设计中,专业人员的首要任务是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对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重要程度。其次依据风险的重要程度确定业务流程与信息流程的关键控制点、建立控制模型,设定控制参数与控制程序,并将其嵌入到信息系统中,形成人机结合、业务活动与信息处理集合的内部控制体系。这样,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信息系统就能动态跟踪业务活动的信息,自动监控这些活动所产生的数据是否在控制范围内,预测发展趋势,实时输出预警信号,从而有效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
3.信息系统控制设计策略
信息系统控制是指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控制,具体包括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验收、运行、维护等生命周期活动的所有环节。信息系统建设控制的设计策略是认真进行系统开发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加强对开发商的资质验证;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适合企业营运环境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软、硬件与开发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IT项目管理,建立严密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机制、验收程序及第三方监理和审计的控制,保障信息系统质量。
信息系统应用控制的设计包括操作权限与操作规程控制设计、信息安全与数据处理流程控制设计。操作权限控制设计策略是通过对系统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员工作业权限程序化方式,限制超越权限的非法接触和访问。操作规程控制设计策略是通过制定软硬件操作规程、作业运行规程,规范计算机用户的操作行为。
信息安全控制包括数据和程序安全控制、网络安全控制,通过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数据备份等措施保障信息系统资源的安全。数据处理流程控制设计包括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例如在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窗口设置各类有效的检测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人员在数据输入过程中出错的可能性,保障未经批准的业务不能输入信息系统内,从而以提高信息系统数据处理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教学优化设计
小学数学是我国义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培养思维模式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只有教师学会合理运用课堂教学策略,结合时代特征,引入全新的教学设计,把课堂结构优化,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下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情况的现状,并且从多个方面探析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优化设计策略,相信我国教育工作者会在时代的浪潮下夺得数学教育中最绚丽的华章。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国,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教育历史,奠定了国家目前教学发展的方向。尽管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个方面都开始追逐世界浪潮发展创新思维,但是教育领域的很多思想却没有完全跟随时代的步伐。这也就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问题,教师思想禁锢,教学方式不够新颖,不能利用优化策略辅助学生开拓创新思维。除此之外,教学模式的固定也是一个大问题,在我国很多地区的数学教学,仍然以讲授式为主,教师不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不能把数学思维与数学知识结合到实际生活里,进而导致学生只会“做题”去应付考试,而不能真正学以致用,以上就是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是阻碍我国数学教学高效策略的重要因素。
二、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优化设计策略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在目前这个把创新作为发展主旋律的教育时代里,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高效课堂,最基础的一点教学优化策略就是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任何形式的教学都是以学生为基础的,要想在实现课堂优化,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找教学的出发点,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把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依傍,那么要想实现高效教学,教师就应该落实教材的基本知识,客观的分析教材,在备课时,把教学效果进行想象与分析,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标准。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一课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把教材中的三角形定义等进行分析,考虑课堂的学生反应进行备课,达到高效课堂优化设计的效果。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师要学会指定目标,这种目标是自己教学的目标,包括课堂讲解的起止点和想要学生达到的接受效果,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细节内容贯穿课堂,抓住每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思路。例如,在学习速度与路程部分的数学应用题时,教师要学会制订目标,把一节课要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和需要学生了解的内容分别明确,这样就会达到很好的优化效果。
(四)活跃课堂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对于小学生而言,活泼好动是他们的主要特点,所以为了让课堂效率提高,教学内容优化,教师要善于营造符合学生学习氛围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活跃课堂活动,增浓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为了让学生在枯燥的大量计算里找到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开展教学活动,把学生以组为单位,对题目进行口算强大,获赢次数最多的小组就能得到作业减半的福利,这种活动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浓学习氛围,进而推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优化设计。
(五)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索空间
无论对于什么教学科目,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学生更加熟练所学内容,仅有高效的讲课工程是不够的,更要抓住练习这一环节,充分利用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探索空间。如在学习乘法时,教师可以把乘法的概念讲解清楚,在练习时采用乘法的应用,也就是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会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拓宽探索空间。
(六)积极引导,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把学生当做课堂主体,无论是思考问题方面还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上,都做到积极引导,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过乘法后,教师可以对于除法加以点播引导,让学生在练习和概念中自主去研究两者关系,进而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从而达到课堂高效的优化设计。
(七)确立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除了学习过程中的游戏与活动外,最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就是奖励。所以,为了打破传统模式禁锢思想,开拓全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就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确立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等图形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对于公式记忆更加牢固,就可以开展抢答机制,或者考试评比机制,进而推动奖励机制的开展,为抢答成功或者成绩优异的学生颁发证书或者实物奖励,从而激发学生记忆公式的兴趣,增强做题时的认真程度,进而优化课堂设计。
三、结语
我国的小学教育在近年来受到很大重视,为了在有效时间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课堂结构设计,教师应该以创新的思维实行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上文结合实际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提出了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和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索空间等七种优化策略,相信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会在教育工作者的带领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宏.小学数学教育具体有效策略思考[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3,(01).
[2]常小利.高效教学的策略意义与思考[J].教育文化,2015,(18).
[3]杨后茂.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