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2 07:37: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网络资源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情境教学网络环境创设情境
情境,《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境地。具体可感知性就是情境的特质。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因此,可以说情境是指引起人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而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的需求出发,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主题)的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情境教学一直以来被教育者视为能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1世纪的教育俨然是网络化的教育,语文教学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网络环境。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入了课堂,成为了新的教学资源环境。由于多媒体网络能提供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象、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还具有形式灵活,资源共享,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因此,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在网络环境下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让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从而优化语文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直观情境,激起学习兴趣
心理学实验明确告诉我们,在教学新知的过程中,如果能用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这一新知的具体形象(画面,声响等),可以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加快学生掌握新知的速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更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提高教学效率。
如教学《观潮》这一课时,学生都没有看见过钱塘江大潮,只凭朗读课文,很难唤起学生对这一天下奇观的向往和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所以在上课伊时,我便播放大潮的实况录像,录像内容通过网络传送到学生机上。学生听着岸上人声鼎沸,江上闷雷滚动,而后变成如同山崩地裂的巨响;看着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继而又如同千军万马,齐头并进的磅礴气势。孩子们陶醉、震撼于这动人心魄的在潮之中,他们不但在兴趣盎然中整体感知了课文大意,而且对新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自己有效地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学习自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提问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课堂提问只能照顾到个别学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及网络交流工具解决了这个问题。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我给足学生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学。首先利用计算机网络传送给学生学习提示,让他们在浓厚的兴趣驱使下边读边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里,选择同一自然段学习的学生可以围绕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于是,电脑界面上一下子便出现了许多问题:“颐和园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廊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了什么?”“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表达了什么信息?”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你问我答,各抒己见。而更为精彩的是,学生一旦都参与了学习,成了学习的主人,求索的思维便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颐和园是哪一年建造的?”“是谁建造的?”同学们纷纷点击视频资料来满足各种各样的疑问,大胆设疑,积极求证,他们兴趣盎然的流连其中,课堂教学迭起。
三、创设协作情境,优化师生关系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师生互动的方式也实现了全面革新,教学过程中,不是教师指向学生的单向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因此,利用网上交流工具创设协作化学习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优化师生关系有很大的作用。如古诗《泊船瓜洲》课后的思考题:“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绿”字。作者曾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我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接着让学生利用网络获取自己所需的材料,展开研究讨论。讨论时,不再是教师指定,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各取所需,多向互动,协作学习。此时,教师也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成员,适时地提供自己所占有的资料,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又如在《北京》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自学时对第二自然段提的问题较多,他们依靠文字难以形成对天安门广场面貌的全面认识。我先引导学生弄清这段是按方位顺序写的,接着,组织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传送的讨论堤示和有关信息,开展合作学习。我向学生提供了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存有天安门广场方位图及天安门城楼等五大建筑的图片,学生可以用鼠标随意移动这些图片,计算机会及时告诉学生图片摆放的位置是否正确。另外,课件还提供了课文中未作详细介绍的人民大会堂、纪念堂及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建筑的资料,有文字、图片、录像等,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信息。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是:(1)读读第二段,用“oo”标出方位词,用“()”标出每个方位上的建筑。(2)根据课文内容,用鼠标把每个建筑移到相应的位置上。(3)查看课件中提供的资料,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座建筑向小组同学作具体介绍。讨论要求一明确,各合作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立即活动起来,教室内发言声此起彼伏,那些思维慢、口头表达较差、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在讨论中,大家各抒已见、互相争论、互相补充,使问题在广泛发表意见和争论的基础上达到统一。这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材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合作学习的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四、创设创作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利用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创作工具平台,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自己的作品的情境,以此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是信息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在教学“由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的标志画所想到的”这一想象作文时,因为学生对这幅画感到很陌生,作文时思路狭窄,作文效果不佳。针对这一点,我先为学生提供IE浏览器、WORD等软件和工具,给学生创设一个网上的创作环境,再让学生在信息丰富,资源多样的互联网上浏览查询资料。这样,为下一步写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也拓宽了学习的渠道,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为便捷有效的是,学生作文之后马上在网上互相评议,修改,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创作的喜悦,激起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只要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在网络环境下创设一些符合于学生学习特征的多样化的真实情境,正确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自由“遨游”,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语文教学。同时在实践中,我们还体会到在课堂多媒体网络环境中的情境创设还应注意:
1、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尽可能做到真实。
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和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或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具有为理解主题所需要的经验,帮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因此,情境的创设应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习者学习特征的分析。并且要强调创设真实情境,因为只有真实才能更富有感染力,才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主题的认知和意义的建构。
2、情境创设要有多样性。
多样性是选择性的基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围绕学习主题,力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提供多变与多样化的情境创设,由学生自己去选择符合自己经验的情境进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完成意义的建构。也就是说运用多媒体网络课件的优势设置多种学习的起点和多条学习的路径,能让学生随机进入,灵活跳转,以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与不同认知的需要。
3、情境创设要有吸引力。
多媒体网络课件作为一种新的认知工具,它不应当是呆板的、单调的,而应该新颖、生动、有趣,富有美感和吸引力,促使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多媒体课件的怀境创设要善于创新,富有变化,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新的情境、新的问题,善于运用不同媒体的特点去表现不同的效果,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一、 统计说明
本文以cnki中的《中文期刊数据库》为统计源,以篇名和关键词分别作为检索入口,以“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作为检索式,以精确检索的方式,共检索到文献152篇,去除不符主题和重复的文献,得到相关文献119篇,并根据结果从论文年代分布、论文期刊分布、地区分布和作者分布等方面结进行统计分析。
二、 统计结果分析
1、 的数量及年代分析
论文的发表数量反映了该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程度。而某一时期论文数量的多少, 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发展速度。表1是有关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情况。
表1 论文年代分布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总计
论文数
3
1
8
9
8
13
10
18
16
20
13
119
比例%
2.52
0.84
6.72
7.56
6.72
10.92
8.40
15.13
13.45
16.81
10.93
100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最早是1998年,20世纪以前的数量很少,仅占总数的3.36%。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献数量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并在2007年达到高峰,说明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经历了到由关注、到认识了解、再到探讨、实践、及经验总结的研究过程。另外,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2008年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文献比前几年略少,这一点值得注意。
2、 论文的发表期刊分析
研究论文的来源期刊不仅是了解该领域的空间分布特点,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群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且还能为文献搜集和管理提供依据,为读者提供指导,还可以了解各刊物的办刊特点,有利于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进一步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的发展。
本文所统计的119篇文献,分别发表在72种期刊上,总体比较分散,但是论文的分布又具有相对集中性。从表2中可以看出,图书情报类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数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57.14%,说明图书情报专业期刊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文献的主要来源。表3列出了最多的前20种期刊,共发表了论文69篇,占论文总数的57.98%,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情报源。根据布德拉福定律,核心期刊区所载论文量要占总论文量的1 /3,可以将前8种期刊认为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核心期刊。
表2 期刊类别分布情况
期刊类别
期刊种数/种
论文数/篇
论文所占比例%
图书情报专业期刊
27
68
57.14
学报
15
16
13.45
其他
30
35
29.41
总计
73
119
100
表3 期刊分布
期刊名称
数/篇
所占比例%
情报科学
8
6.72
图书情报工作
6
5.04
图书馆学研究
5
4.20
现代情报
5
4.20
中国图书馆学报
5
4.20
情报杂志
4
3.36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4
3.36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3
2.52
图书馆论坛
3
2.52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3
2.52
高校图书馆工作
2
1.68
图书馆杂志
2
1.68
情报学报
2
1.68
河南图书馆学刊
2
1.68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
1.68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
1.68
科技资讯
2
1.68
电脑知识与技术
2
1.68
甘肃科技纵横
2
1.68
中国科技信息
2
1.68
3、 论文被引情况分析
在统计的119篇文献中,被引的论文共有篇76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前十篇文献如下:
表4 论文被引情况分布
论文题目
著者
刊名
年份
被引次数
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网络信息资源
管理(一)——从技术角度的分析
马费成,陈锐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8-1-15
122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体系研究
吴慰慈,张久珍
情报科学
2001-1-25
69
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网络信息资源
管理(三)——从人文角度的分析
马费成,陈锐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8-5-15
33
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网络信息资源
管理(二)——从经济角度的分析
马费成,陈锐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8-3-15
32
基于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黄明杰,张萍
图书情报工作
2002-6-18
27
试析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李莹
情报科学
2000-4-25
27
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3)
——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技术及其规避行为的法律对策
邱均平,陈敬全
图书馆建设
2003-5-25
27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纲
靖继鹏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5-15
26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研究
王海波,汤珊红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3-5-25
25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初探
皮介郑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1-3-25
24
从表4中可以看出,以上十几位作者撰写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论文被引次数都很高,说明其论文影响力大,可以看作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重量级的论文,尤其是武汉大学的马费成等人写的“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一文被引频率最高,无人能及。
4、 论文作者分析
(1) 作者合著情况分析
研究论文的合著现象, 一方面可以反映研究论文的深度和广度, 以及该研究领域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等;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弄清合作的特点以及影响合作的主要因素, 有助于组织合作研究。合著度是指某一时期内刊物载文的篇均著者数, 合著率则为刊物合著论文篇数与论文总数之比。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文的作者合著情况见表5。
由表5中可以看出,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论文主要以个人独著为主,共82篇,占所有论文的68.91%,但从整体上看,每年的独著论文数时高时低,在2005年达到高峰,总体呈现出很不稳定的状态。另外,从表5中还可以看出,每年的论文合著率也很不稳定。这充分说明,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和综合发展, 合作研究将会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一大趋势。
表5 论文作者合著情况
形式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合计
比例%
独著论文数/篇
1
7
6
4
9
10
17
11
8
9
82
68.91
2人合著论文数/篇
3
1
1
3
3
1
3
9
3
27
22.69
3人以上合著论文数
2
1
1
2
3
1
10
8.4
合著度
2
1
1.13
1.56
1.63
1.46
1
1.06
1.44
1.75
1.38
—
—
合著率%
100
12.5
33.33
50.00
30.77
5.56
31.25
60.00
30.77
—
—
(2) 作者地区分布情况分析
分析研究作者的地域分布,可以了解各地区图书情报学项目研究的基本情况,揭示各地区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小,为国家统一协调项目研究力量和项目分布提供参考数据。在统计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关于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论文遍及了全国的28个省市自治区。表6表明发文最多的前10个省市分别为湖北、北京、湖南、黑龙江、吉林、广东、山东、辽宁、浙江、河南和甘肃。这10个省市共计发文87篇,占论文总数的73.11%。这一方面说明这些地区是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水平最高、最普及的地区。其中,尤其是湖北省,数最多,远远领先于其他省市地区,此外,湖北省的论文中绝大多数都是武汉地区发表的,特别是武汉大学,说明在研究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方面湖北武汉地区有很强的一批专家和学者,对该领域有着自己比较独到的见解,为该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很多努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地区分布非常不平衡,地区差异很大,其他地区也应该积极努力,投入力量,紧跟上全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脚步,使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表6 论文作者地区分布
地区
数/篇
所占比例%
湖北
20
16.81
北京
9
7.56
湖南
9
7.56
黑龙江
9
7.56
吉林
7
5.88
广东
7
5.88
山东
6
5.04
辽宁
6
5.04
浙江
5
4.21
河南
5
4.21
甘肃
4
3.36
5、 论文的内容主题分布情况分析
从统计分析可知,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内容分布极不平衡。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理论研究 这类论文一般都是对网络信息资源及其管理的概念、构成要素、类型、特征的研究,论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现存问题或必要性的。在调查中,共有33篇论文探讨了这方面的内容。调查显示,国内学者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多倾向于:其是“信息管理学”中新近产生的一个分支,并没有达到能成为相对独立学科的程度。在调查的论文中,并没有专门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学”及其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体系结构、学科性质、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学科史及未来发展、学科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等的论述,而多是在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及“信息研究”等学科,进行学科研究总结与展望时,提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方向的研究进展。而论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引用泰宏教授提出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约化,即信息资源的技管理、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和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者的集成构成信息资源管理的三维构架。
马费成、陈锐的《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系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其分别从技术、人文和经济的角度讨论了面向高速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组织和利用的问题。而靖继鹏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纲》在分析比较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传统信息资源管理差异的基础上, 概论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其主要研究内容则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业务环节, 其模式是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维构架。贾春华的《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值得关注的几个基本问题》,较专注地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重点领域、最新进展和未来展望。他认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是网络信息资源分布特点与规律的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研究、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和网络信息服务等方面。另外,尹艾蓝、李曙光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及其管理探讨》则创造性地把书签式管理模式、搜索引擎管理模式、书目控制管理模式列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把人文管理、技术管理列为管理手段。
(2)企业与图书馆网络信息管理
主要是企业与图书馆如何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收集与构建工作。本次调查中,涉及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论文共有18篇。刘海燕等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中立足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全面分析了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曹秋霞的《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探析》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剖析,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改进的几个问题。张丽辉的《浅谈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改进》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及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改进策略。冷伏海、孙扬民的《面向我国中小企业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在分析中小企业的信息需求与管理的基础上, 结合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给出了面向中小企业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及针对这种模式的实施过程。
(3)描述与组织研究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就是:如何准确、全面揭示每个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特征,并通过有序组织,来调整网络信息资源的无序状态。可见,对网络信息资源揭示与组织,是提高其利用效率的前提,也是业内人士探索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本次调查中,共有14篇论文涉及到这一领域。
袁红梅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元数据》中提出了元数据的3 种格式,4 种类型,讨论了元数据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丁晓红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刍议》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介绍了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管理的原则和几种方式, 进一步提出网络信息资源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及图书馆应采取的对策。王海波、汤珊红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研究》论述了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对如何更好地组织与揭示网络信息资源提出了一些看法。对未来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学者们提出的设想是:“从组织者角度,网络信息组织要简便,扩充性、专业性、及处理能力都要强;从用户角度,网络信息组织要易于查询,满足个性化需求;从技术角度,网络信息组织应向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知识组织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实现知识挖掘。”。
(4)信息开发研究
信息资源的开发是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与前提,信息服务在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组织的基础上才可能有高效率。网络信息服务更是以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开发为前提。在本次统计中,共有7篇论文涉及了这一领域。
王怀惠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概述了网络信息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概念及其重要性, 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值得重视的技术, 提出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建议。辛春华在《论我国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开发与管理》在分析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资源网络化开发的战略目标与利用原则, 探讨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配置及其优化。
(5)系统管理的研究
主要涉及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总体过程、策略、方案及有序运行的条件、机制与障碍等微观环境的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由一系列工作程序构成的,调查中有7篇论文是将其作为一个总体来进行讨论的。如:《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运作机理探讨》中,作者邓克武提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运作机理包括:网络信息的采集和网络信息的组织。建立一个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对特定的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有序化并经常剔旧纳新,是非常必要的。”马惠君在《谈构建安全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则针对网络信息的特点,分别从技术角度、法律角度以及人文社会角度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创造绿色、安全的网络信息环境。
(6)信息服务研究
网络信息服务是信息工作者直接面向用户的“前沿”,网络的应用、信息特征的转变等因素,都使信息咨询工作产生新的方式和突破。本次调查中关于信息资源服务研究的论文有4篇。
谭兆民的《试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服务》提出了开展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6种方法:网上导航服务、公共网上查询服务、馆际互借和文件传送服务、系统开发服务、联机检索服务和因特网网络资源服务等。朱淑芸、朱钜锋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就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工作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丁立萍在《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与对策》中提出目前图书馆信息服务存在着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无序、信息开发肤浅, 馆员素质低, 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工作的战略重点, 应对网络信息资源加强管理, 开展多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 加强特色馆藏建设, 提高读者服务的信息质量, 加强文献信息队伍建设, 使图书馆信息服务具有资源共享、特色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7)信息政策研究
主要是用国家机器的手段进行的控制与引导、制定相应法规的研究。有5篇文章论及国家信息资源政策,如《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政策调控与实施机制研究》、《浅论我国信息网络环境的政策体系》等。还有就是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法律研究。
查先进的《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国家信息政策》阐述了高速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国家信息政策需求、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国家信息政策目标和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国家信息政策内容框架。彭晨曦, 尹锋的《国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建设及其启示》通过国内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的对比,在分析了国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建设的重要特点与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国信息政策法规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8)信息检索研究
探讨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策略、检索工具改进、及新的支持技术的研究论文,在这次调查中有3篇。范超英、曹芸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检索的工具——全文检索系统》介绍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检索的工具—全文检索系统的功能特点、构成及在图书馆的具体应用。
王纯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www 搜索引擎》认为搜索引擎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搜索引擎众多, 各具特色, 分析常用搜索引擎的类型与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用户可依此选择合适自己的检索工具。
(9)其他方面的研究
除了以上几个内容外,还有许多涉及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很多内容, 如管理的标准化体系、网站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对其影响、人文因素、管理安全、人员的思维结构、人才培养研究、目录学及计量学的应用等。
通过论文调查,笔者发现,国内对于用户的分析研究,用户利用网上信息资源的研究:如用户网络信息需求的决定因素、表现形式与满足方式,用户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行为与心理,用户潜在信息资源的开发、用户的教育等很少。可能与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起步晚、条件落后的情况以及用户的信息意识薄弱有关。但是,随着我国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相信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会越来越丰富,相关理论与方法会越来越成熟。
三、结语
无独有偶,笔者服务过的一家著名通信企业也有类似的形。同一件事情可能有好几个人管;有些事情你向这个主管汇报,另一些事情又需要向那个主管请示;多头领导,交叉管理的现象随处可见;在该公司的求助网络上,你可以向网络上的节点寻求帮助,而不必遵守组织的层次;各式各样的项目小组不断成立,又不断消失……
以上是两个网络化组织的例子。事实上,一些优秀的公司已纷纷构建网络化的组织,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手段。
传统的层级组织的运作是以职能为中心,完成一件事情需要按照组织层次规定的路径来进行,员工关注的是部门的职能目标,而非最终结果。例如,销售人员在一次项目投标中需要开发工程师到现场协助澄清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按照组织层次,他需要征得销售主管的同意,然后由销售主管与开发主管协调,可能双方还要就出差费用的归结经过一番商讨,最后等开发主管安排好工程师准备出发时,客户早已等得不耐烦了。所以,层级组织的运作往往会导致业务流程繁杂、信息传递环节过多且失真、效率低下、顾客不满意等问题,显然无法满足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的要求。
网络化组织的核心思想是以事为中心,只要有利于事情的完成,可以越过组织层次。运作上,强调业务流程要短,要快捷,关注最终结果,关注客户的需求。按照传统的组织原则,职责划分要讲求明确和稳定,而在网络化组织,职责并不要求太明确,应留有一定的弹性,而把握这种弹性的原则就是把事情做好,令顾客满意。而且网络化组织中的职责也是动态的,随时会根据任务形成各种规模、各种形式的团队来完成工作。
1.1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
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研究是建立在个人网络信息资源概念的范畴上。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因信息技术的发展种类而衍生出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划分标准便产生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媒体存在形式分类可分为文本资源、图片资源、视音频资源、flash媒体资源。按照网络应用分类可分为个人BBS、个人博客微博、个人数字图书馆、个人电邮等。按照内容类型分类可分为专业知识、公共知识、兴趣内容、娱乐新闻资讯等。
1.2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
在网络环境里,个人网络信源不仅有网络信息资源的繁杂化、网络化、传播范围广,用户多、信息源的多样性等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独树一帜的特征。如下:依据个人习惯,组织形式多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及组织习惯,将个人网络资源组织在博客、QQ空间还是网盘等,都是个人通过分析软件的特点优势及结合自己的习惯来进行组织处理,形式灵活多样。信息内容因人而异,兴趣使然。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的内容包罗万象,覆盖了不同领域的信息资源,每个人根据个人所需和兴趣来选择使自己满意的网络信息内容。存储数字化方便快捷,具有预见性。网络信息搜索、传播和反馈快速灵敏,实时性较强,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只需几秒钟便可传播世界各地。对于一些暂时对自己无用但今后可能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可提前进行保存,以便于之后所需时查找方便快捷,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个人信息交流方式多样。个人微博、博客、论坛、QQ群等都是个人知识交流的大舞台,形式多样,便于知识积累。
2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
在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重要性方面,44.76%的人都认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特别重要,认为个人网络资源管理完全不重要的人只占0.9%,可见很多人都比较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在平时多久整理一次自己电脑上的资料的现状,发现占最大多数的人是不确定自己多长时间整理一次电脑上的资料,这说明现在的很人都没有养成定期整理自己资料的习惯。在对平时有哪些途径来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调查中发现搜索引擎、各大门户网站、微博博客是个人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其他还有各大论文、行业网站也是一种选择。在常用的搜索引擎的调查中发现78.1%的人都使用百度,搜索引擎的使用过于单一,对百度的依赖性较大。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搜索引擎种类来选择合适的自己需要的搜索引擎,比如:进行中文搜索,我们可以用迄今为止最大的中文百度搜索引擎,但是要是进行英文检索,我们就要选择全球规模最大的谷歌搜素引擎。当个人在网络上遇到有用信息时,据调查大家使用的记录方式多种多样,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有存储信息的习惯,但信息存储的方式杂乱、简单,对新型信息管理软件的使用不够熟练。大家要积极使用新型的信息管理工具来来对个个的信息资源加工。还有的人对网络信息只是浏览不做记录,这是缺乏资源存储的归类和获取意识。在对自己电脑上的本地硬盘的存储内容有82.86%的个人都会做好明确的分类,但仍有17.14%的人没有分类。这说明很大部分人的最基本的网络信息管理存在问题。
3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误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学习的主要形式,但随之在资源管理上的众多问题也显现出来。首先,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意识不足,相关教育欠缺。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人的资源管理意识薄弱,他们认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不怎么重要,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相关教育的欠缺,一定要加强相关领域的教育,在21世纪互联网如此高速发展的今天必须高度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才能更好的利用资源。其次,资源存储混乱无分类,管理能力需提高。很多学生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储途径很多,有网盘、个人主页、移动硬盘、U盘、博客等等,但是"存了就忘了"或者"找不到存在哪里了"的现象频繁发生,这很大一部分是管理能力的欠缺,需要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再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工具单一,先进观念需及时更新。网络资源的管理工具随着时展层出不穷,最大可能的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实现最方便的管理。在调查中发现有72.38%人所使用的管理工具都是本地硬盘,移动硬盘,U盘等,而对网盘,个人数字图书馆,网摘等都使用的特别少,甚至有的大学生没有听说过,这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最后,知识的甄别能力比较弱,需提高甄别能力。对于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的辨别能力较差,难以辨别出不同知识的价值和对自己的价值。还有就是网络资源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观点看法,所以信息资源的质量良莠不齐,要提高辨别能力。
4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建议
个人主体是大学生。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营造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氛围与环境,才能引导大学生提高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意识,促进大学生进行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实践。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如何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课程,开设大型讲座;为学生建立大学生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以帮助学生有效的进行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如何系统地管理个人网络信息资源,有学生或许刚刚拥有自己的笔记本,在没有接受过指导的情况下,在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方面有较多困惑,教师便是最佳人选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校知识管理和创新的主体,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推荐适合大学生使用的的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并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个人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从个人由被动地接收信息向主动地创造信息的方向转变。首先大学生个人必须尽快转变信息资源管理观念,树立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意识,形成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习惯。其次必须学会用多种途径来获取知识,会选择合适的知识管理工具来存储所获取的知识,将知识进行分类,和同伴经常交流共享知识,并自觉定期更新备份整理自己的知识。
5结束语
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架构的框建及其特征势必要顺应时代走向,统筹全面,合理布局,突出时代特征。
1.综合系统整合能力强。企业面对广袤而复杂的市场,它的经济管理覆盖面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每个领域都会对企业管理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企业则要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自身的利益需求来综合管理它的各项信息来源,存优取劣,以获得企业本身效益最大化。现我国企业已具备组织计划的基本能力,也已在能源储备、人力储备、原料储备等方面加强了自身的实时预测,基本具备在未来危机应对中的搞风险能力和调控能力。
2.企业有效预算控制及目标管理终级体现。企业要在市场中立足,实现利益最大化,必须做好本身企业的有效预算控制,首先要取得高层管理部门全心全意的支持和配合,其次要让高层部门直接参与预算编制工作,合理确定标准和适用正确的换算系统而真正控制预算,实现预算在日后企业运营中得以全部的价值体现,指导企业进行经济分析。再者,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提出的“目标管理”理念也要在企业管理中正确运用,即将经营目的转化为企业的目标,实现各层次的目标管理,具体体现在将终级目标逐层分解,化为个人目标,这样可使标准清晰、明确,易于准确掌控,因此,这种目标管理称为“管理中的管理”。
3.体现企业管理的信息性。管理需要信息,企业经济管理更需要大量的经济信息来源。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纷繁复杂,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信息处理系统以缩短信息产生源与使用者的链接,保证信息的准确时效性,缩短信息利用期的时间间隔,帮助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决策并采取实控手段,并采用人-机系统,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最大可能地降低控制成本,优化组织结构,使经济管理有效控制在创新中得以实现。
二、新形势下网络资源系统在企业经济商务活动中的具体影响模式
1.有效拓展企业的视野,输出最大利润。网络时代呼啸而来,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思想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信息竞争的快速性以及其先进性给我们的企业经济注入了新的能量,由于信息资源的无地域性限制和无空间性阻碍给企业创造了共享资源的无限可能,企业可以在这共享资源中优化自身配置,突破固有的系统局限,依靠电子网络时代的先进发展知识,给自身的企业提高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经济利益。
2.提高企业系统控制功能,减少企业运营成本。众所周知,企业系统由生产、财务、人事及研发等子系统合构而成,在这一系统中以往的企业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实地考察、多方调研等工作才能完成生产原材料采购等筹备工作,人事系统也需要大量时间消耗和无谓的损耗而缓慢运转,研发系统也同样因知识来源的局限及交流不足而出现停顿迟滞。而通过现今的飞速网络信息资源时代,企业可以通过完备其信息系统而加强各子系统内部及相互的交流,从信息资源中获得便利,于繁杂事务中得以梳理,从而于无形中节约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成本利润率。
3.利用信息的综合功能,创新企业营销模式。以往企业各环节的传递通常会出现中断、跑偏现象,因为生产成本信息属于生产部门,销售信息属于销售部门,常出现“产销脱节”病症,致使各说其词,企业管理层无法正确决策,不利于高层全面了解企业运营状况,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不良后果。而新形势中网络资源的信息共享则可以使不同管理层对不同的信息加以整合,创新产销管理模式。
三、新形势下企业经济新模式的构建要注意的问题
1.提高企业专业人才水平,加强网络资源整合能力。新型企业模式引入电子商务管理,实行柔性管理要求每位员工都必须懂得电脑柔性技术操作,管理人员更在此基础上要懂电脑程序,还要会设计产品的更新换代、新产品的研发,在专业水平很高同时具有敏锐的市场预测洞察力和灵活反应能力,以迅速的反应来调整企业应对市场的需求。
当今社会,科技越来越发展,网络已经注入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信息技术走进校园,网络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经是客观的现实情况,网络的普遍使用与其自身的特点,使得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学会利用网络进行班级管理。网络资源丰富且便利,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师生不仅仅可以在学校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在学校外交流,网络既可以成为师生交流的工具,也可以成为班级管理的媒介。利用网络管理班级,可以促使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向着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变化,老师可以通过网络的使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师生的交流,加强班级的管理。网络自身的特点附于班级管理新的特点:
(一)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班级打破教室和学校的界限,使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更加方便、快速。
(二)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通过利用网络和计算机,实现主体间的多项交流与互动。交互性是网络管理区别于传统管理最明显的特点,学生和老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同步交互,也可以通过设立公告栏、电子邮箱等进行异步交互。这种交流的不可见性,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真实想法,是传统的管理工作无法做到的。
(三)丰富性。
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利用网络资源,如文字、声音、图像和影视等,给班级的管理带来了丰富、生动、活泼等特点。
(四)主动性。
在网络上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内容,而不是由教育者指定和强迫他们去接受管理。因此更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二、措施
我认为网络资源在班级管理中的使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点论述:
(一)利用计算机建立班级档案
将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父母联系方式、日常表现、成绩、考试名次、升降情况、奖励惩罚等信息录入计算机,形成电子的学生档案和班级档案。将这些档案保存起来,避免班主任在日后做重复的工作,即当有需要时,调出档案即可,这样班主任只需要更新信息,大大节省了班主任的工作时间。学会利用相关软件,如excel、spss等统计学生的成绩、平均分、排名等,比起人力统计,节省时间,而且结果清晰明了。同时,信息的电子化便于在各个任课老师之间传阅,方便任课老师之间、任课老师和班主任之间的沟通,也方便了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班主任可以将此档案发给家长,使家长能够简单明确地掌握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变化和表现。
(二)利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加强交流
现如今,每位学生都在使用手机,学生们会建立自己的班级QQ群、微信群,在各类社交软件上进行交流,老师可以加入这些班级群,这样可以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老师时常在群里和同学们聊天,会使同学们觉得老师很亲近,打破学生与老师的陌生感,也方便老师掌握和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和班级现状。同时老师也可以建立家长的QQ群、微信群,老师在群里与所有的学生家长沟通,仿佛像是每天都可以开家长会一样,将班级和学生的情况及时的反应给家长,学生家长也可以在群里互相沟通,交流孩子的表现和教育方法以及对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看法和意见。
(三)利用群共享、网盘等平台共享学习和班级资料
老师可以通过各个平台,上传学习资料,比如卷纸、上课的课件、优秀的学生作业、范例、学校的经典教学视频等,使资料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让每一位需要的同学可以方便及时地得到资料,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上传资料,进行资料共享,让资料被充分的利用。
(四)利用网络优化班级管理
老师可以建立班级管理留言板,让学生在网络上对班级的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见,老师还可以在网络上发起投票,征求班级同学对某一些班级管理的看法,让同学们参与班级的管理,自己制定班规,改变班级管理方式,优化班级管理,提高学生参与和遵守的积极性。
(五)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化信息化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已过去一百多年,企业生产也由手工工业向机械工业,由机械工业向信息服务业转变。因而,在企业的生产类型、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等发生变化的时候,人力资源管理也由强调人尽其才发展为培养人才。信息和网络化的发展给经济、企业运作以及人才流动的全球化发展建立了基础也带来了挑战。对于我国而言,网络化的发展对于传统人事管理带来的冲击将显得尤为突出。
一、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化的背景分析
1.全球化的因素
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强化了人力资源开发的价值。在网络化的时代,人们对“地球村”的感觉更加真切。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带动下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将从物理上消除企业的“国籍”限制,甚至可以说一个小的企业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企业,国际竞争的扩大和深化必然推动企业在全球化内配制资源,这必然使得人力资源进行全球化配制。人力资源的管理的难度、培训的难度、不同的文化冲突、跨文化的管理种种都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也必然使企业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2.数字化的因素
当今是数字化的时代,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如:顾客需求瞬息万变,技术创新频率增加,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市场竞争激烈。人的创造力与潜力的有效发挥是实现企业“数字化生存”的基础。在瞬息万变的商界,只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不易被效仿,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日益紧密,工业经济时代的商业规则和“科层制”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甚至要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严重桎梏。处于数字化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再是技术的门外汉和奴仆,而是主动地应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3.知识化的因素
未来是社会知识化,知识经济化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将从事知识的创造和应用活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是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其培育将基于知识管理。现在国外出现了一个类似于CEO的职位,称为CKO(ChiefKnowledgeOfficer)职位,即首席知识官,其职责是促进员工知识与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确保组织在高科技经济时代的竞争力。知识管理项目的实施,将会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已经受到极大的挑战,知识工作者将被视为利润的创造者,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都被视为高产出的投资。如今,人力资源管理被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的领域,持续的员工培训与开发将被视为企业战略发展的武器。作为管理层,最关注的战略问题就是如何开发员工的创造力,如何将知识资本转化为经营成本和技能成本。随着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过去有关人的一些假设将被成为过去,新兴的信息沟通方式将会带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变革。
4.城市化的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段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加入到从农村到城市化的队伍中,加入到城市建设中来。但是这一现象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产生,比如造成员工在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知识技能、价值观上的差异,从而引起企业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员工价值观迥异,冲突问题凸现。
根据人力资本学说的阐释,具有不同知识技能的员工对于企业的价值也不同,而根据贡献付酬的原则,不同员工的薪酬形式也将不同。知识型员工与一般员工,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他们相互之间的各种形式上的不平等现象,将会成为员工关系管理的新问题。
二、网络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在这一背景下的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建立一个由全球各地区组织的网络,这个网络应该使全球范围内的产品、人员、信息等可以依赖网络迅速传达到各个连接点,从而满足各地的需求。这种网络化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它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以一种新的全球思维方式重新思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尤其是在是在网络化的背景下,企业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方面面临的变革。
1.招聘的网络化
过去的每一次招聘都会将人力资源部淹没在无休止的简历、表格、文件当中,而据网络调查,在人才招聘的渠道中网络招聘的方式以28%排名第一,而亲友介绍、招聘会等方式都退居其后。公司可以利用互联网快速和覆盖面广的优势在短期内找到最合适的人才。一般的网络招聘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1)吸引人才的网络化发展
要实施网络招聘,首先就必须具有一个不断更新的、数据畅通的交流平台。对于IT行业、金融业以及一些实力可采用高级网络招聘。即在自己的网站上设立专门的招聘网页,用于公布所需招聘职位、相关政策、福利待遇等等,借此吸引求职者。并在网页中提供各种表格、文件和资料的电子文本,供求职者自由下载。同时鼓励自己的员工通过这个平台用E-mail、MSN等方式将招聘信息传递给自己的好友。在网页上提供电子简历录入、电子应聘表等,可以使求职者直接在网上应聘。对于一些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来说,多采用初级网络招聘,即与人才网站合作,将部分招聘工作外包,如中华英才网、无忧工作站等都提供相关服务。对于这些企业,尤其是公司品牌知名度不高,主页浏览量小的情况下,多应采取外包的方式。
(2)人才筛选的网络化
对于采用高级网络招聘的公司而言,网上招聘信息后,公司可能会收到大量的求职信、简历和各种应聘材料。这时,公司可通过管理软件先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并对个应聘者进行即时计分评估。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求职者,使求职者可以第一时间知道自己是否达到要求,从而避免了不合要求的人进入下一轮特别是面试而造成的人力资本浪费。对于那些与招聘网站合作的企业而言,租用他们的简历库进行筛选是一项性价比很高的投资。一般来说,一场招聘会的会费平均30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员工的加班费,材料费等,而租用如中华英才网的简历库一年只需5000元,且快捷方便。
(3)达成协议的网络化
进行网上的初选结束后,一旦确立了合适的应聘者,一般就会安排相关人员与其联系,并进行面试,而现在对于招聘非重要岗位的一些职务也可先进行网络的视频面试,询问比较简单的工作习惯、工作经历等问题,以期最大程度的节省成本。然而,网络初选后,也必须重视网络下的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争取尽快达成协议。
2.培训的网络化
网络化的培训又称为E-Learning,恰当的培训有利于优化企业的知识技能模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CRM的另一个基本的职能是在公司花费很大的精力放到招聘到的人才上的投资。不管是经理人还是普通员工培训都是很必要的。
但是由于企业文化的缺失、较高的离职率、行业间互挖墙角等原因,使得相当部分的企业担心他们在培训上的投资反而会变成员工寻找更好工作的资本,因而不愿在培训上进行过多的投资。然而网络化的培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种劣势,具有独特的优势:
(1)有利于弹性化管理
网络化的培训更具有快捷性,能够及时地满足受训者的培训需求。受训者也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每天24小时只有安排学习时间,在时间和地点上体现了弹性制度。同时这样的方式也避免了传统培训中受训者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产生,提高了培训效率,是个性化学习与大众化学习的统一,充分尊重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使企业培训成为一种快速与一致的统一。通过优良的课件和平台技术,使知识迅速传递,在传递过程中不发生扭曲。
网络的培训以网络为媒介,是一个虚拟的学习中心,这种学习具有实时性和全时性的特征。在线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子系统,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培训需求,编制课程安排,并采用学分制,根据岗位的不同,安排不同的学分任务。员工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岗位要求,自行安排选修课程,最后通过在线测试,检验学习成效。这种方式不是自由散漫式的培训,企业可以通过学习管理系统对员工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和记录。进行员工的在线培训表现以所修课程类型和成绩的方式计入员工档案,完成学分积累,培训成绩作为日后绩效考核、晋升、工作轮换的参考。
(2)有利于降低成本
传统的培训方式通常是选定一定的时间,把员工集中到市内或者室外进行,或者是派培训师道各地指导,这样会产生巨额的培训费用,比如:培训讲师的差旅费、交通费、招待费,也包括场地费用、受训者的时间花费等。这样既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又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另外,培训师一次可以指导的受训者数量有限,同样的课程需要重复讲解,这样也造成了人力资本的浪费。网络化的员工培训减轻了企业和员工在经济上和时间上的负担,避免了脱产或半脱产的培训方式的弊端。
(3)有利于培养员工的主动性
网络化的培训使各地的员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本地接受异地培训,把信息送到员工面前,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在互联网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自主地学习,以拓展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深度和广度。员工之间也可以进行在线的交流,企业也可以随时提供在线服务,为员工解答疑难问题。
可以说,网络化的培训方式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从强加式向主动式转化,实现了员工的自我管理、自我激励。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在企业内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员工勤奋的学习态度,形成敬业和积极上进的企业文化。
(4)有利于留住人才
留住优秀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那些善于吸引、培训和留住人才的企业将是取得成功的企业。企业一方面要帮助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提供个性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和产品;另一方面,要设法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使得其在企业中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和生活目标;同时也要提高员工的流动风险和流动成本,制约培训后的跳槽行为造成的泡沫化的人才流失。
培训为员工提供了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这在无形当中增加了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加了知识资本,这对于员工和企业都是一笔财富。企业应当以培训为契机,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避免人才流失。网络化的培训实现了培训的广泛性,同时也实现了留住优秀人才的广泛性。
3.员工关系的网络化
传统的员工关系是指单一的企业和古远的老子关系,那时的劳资关系对企业是一种被动的应付。只有当员工出现不满情绪的时候,企业才着手考虑对策,于是诞生。如今,员工关系已成为企业主动倡导的关系。员工和企业利益的双赢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传统的被动应付式的劳资关系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主动倡导的新的员工关系。
员工沟通是处理员工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的员工沟通主要通过面谈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可以及时反馈,双方可以通过语气、表情、情绪等方式了解彼此真实的心理状态。但是这种方式却缺乏高效性,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时为了规避面谈的尴尬,双方不能敞开心扉,彼此交流。
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沟通更加直接和广泛,企业可以通过员工关系管理系统企业的方针政策、各项规章制度、企业发展动态、经营战略;也可以向员工提供岗位说明书和工作分析,明确职责和岗位要求,员工通过聊天室、BBS、经理人信箱等自由的方式,向企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人力资源部门每天及时通过系统回复员工的疑问,给出处理意见和方法。这种方式有利于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高。比如:联想集团利用企业内部网络资源,实现了互联网络的有效沟通。联想员工发送邮件给总经理信箱的方式,总经理会回复每一封邮件,这样使员工有一种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营造了公平、公正、透明的企业文化氛围,改善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4.绩效管理的网络化
效率是衡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绩效管理是企业高效管理的一个关键。随着企业内部网络的建设和完善,绩效管理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也开始走向网络化。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考核的方便快捷性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增强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同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很多大型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而中小型企业也可以根据网络化绩效考核的软件,提高考核的水平和效率。
网络化的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线考核系统可以实时收录公司所有员工的工作情况和资料,主管可以及时审阅下属的工作报告,并进行监督和指导。员工的工作进展介绍和述职报告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考核的主观臆断,避免心理因素的影城,逐步建立规范化的、定量化与定性化相结合的考评体系。这种方式是将员工的静态素质评估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多角度的动态评估体系,不仅方便迅捷,而且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网络化的绩效考核能够激发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企业以战略性的眼光构筑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体系,使绩效管理与其他环节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曙明.《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A].《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孙清萍:《网络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之比较》[A].《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图书馆管理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广泛使用,图书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要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在知识和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日趋多样化的时代,人们需要快速,及时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传统图书馆的文献服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变化的环境下,图书馆也受到深刻的影响,数字图书馆的出现符合了这一变化的要求。数字图书馆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并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方便信息的存取。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使得信息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存储,并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递,并使信息得以标准化的组织和分布式的管理。但是伴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电子期刊数据库,电子图书馆数据库,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资源的出现,数字资源的管理和利用遇到了巨大的挑战。由于这些数据资源是有不同的公司采用了各个不同的系统开发的,就使得这些数字资源的数据结构和系统平台各不相同,以至于,这些数据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信息孤岛的形式存在。当用户对信息进行检索的时候,必须面对各种不同的搜索接口和检索方法。随着资源的增加,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对这些数字资源进行整合,使得用户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统一的检索接口访问的所有的资源。
1 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整合的必要性
在网络和数字时代,数字资源在图书馆的比例在逐渐增加。数字资源的优点在于信息检索和分享的便利性。但是随着数字资源的类型和数量的增加,伴随着不同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内容的重复,知识之间的无关联,数据格式和存储方法的多样性,都大大的影响了数据资源的应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当用户使用不同的数据库和网络资源的时候,他需要进入不同的系统,重复相同的操作,以至于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2 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原则
本节,我们给出资源整合的一些原则,以方便指导资源的整合工作。
1 基本原则
资源整合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保持信息资源的完整性。
一个整合的系统应该覆盖各个子系统的内部功能,反映数据之间的内在的联系。
2 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原则包括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描述语言的标准化,索引语言的标准化以及通信协议的标准化,安全机制的标准化和数据库管理软件和硬件的标准化以确保信息资源可以得到分享。
3 优化的原则
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各级各类图书馆根据用户对社会信息的需求,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高度理想化地对各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
1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未来图书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必由之路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实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关于这一点已经达成社会共识。这是由于:
1.1图书馆实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力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已成功地加入了WTO,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进行重新定位,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信息的与日激增,书刊数量的急剧增长对于信息容量相对较大的每一图书馆来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收藏力相对低下,对业已产生的知识信息根本不可能尽包尽容,各图书馆孤立地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愈显力不从心。况且各图书馆各自为政,固定用户对现有馆藏的利用率不高,对信息资源的浪费极为痛心。例如我校图书馆自97年以来购置的数10万元的学术期刊光盘,极少有人问津,但是,相对迫切需要此类信息资源的其他用户,只能望而兴叹。还有就是用户普遍需求的同类信息资源,各图书馆竞相购置,以满足当地用户的需要,造成目前这种对文献信息资源的低水平重复购置的局面。因此,统一筹划、多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合理共建共享信息资源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1.2实行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迫切需要的是内容新颖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用户的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显然不是一个图书馆所能够满足的,多个信息单位协作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服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还反映在要求所需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的工作,通过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整序,以新的、序列化的知识单元提供给用户。如果每个图书馆单独进行这些工作,是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
2网络环境下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
2.1积极因素:
2.1.1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Internet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以及中国信息网的开通与互联,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Intern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采用的互交换技术,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TCP/IP协议与因特网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通信,都有可能成为因特网的部分,进行大规模的网络互联,自由地选择利用各种网络服务,顺利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1.2部分国家或地区图书馆相继协议协作,不断推进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的“开放”思想,在促进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由封闭向开放,由被动向主动,由浅层向深层,由粗放向效益密集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从20世纪50年代国务院批准公布《全国图书馆协调方案》起开始的,但那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还处在萌芽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注入了虚拟图书馆和跨行业通过网络协作的特征。如1999年1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召集,全国各行业系统的图书情报机构在北京发出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并共同签署了《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
2.2不利因素:
2.2.1管理体制的滞后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体制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因素,起着统筹规划、全面协调的作用。图书馆的管理决定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能力、规模、形式和效益,一个图书馆的性质任务、规章制度、馆藏特色、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等也极大地影响着其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水准。网络环境孕育了崭新的管理观念,并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但是从我国目前图书情报系统的状况来看,仍处在无章可循的状态,传统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纵向管理体制极大地影响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
2.2.2部分馆员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理念的滞后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专家型”素质,他们除担负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去伪存真,有效地抵制信息垃圾,以健康有序的全方位信息资源满足用户。但在我国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从事图书情报及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专业知识结构老化,新的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一些领导思想认识不足,对图书馆继续教育工作缺乏积极支持等,比较严重地阻碍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展。
2.2.3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局限性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不断发展的过程,目前的一些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计算机及其配件市场比较混杂,升级换代频繁,给信息技术工作者的选择带来困难;通信线路传输速率低,尤其是在传递多媒体信息时更显能力不足。集成管理系统缺乏标准化,如在多平台技术方面,多数未采用C/S技术,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不支持字符终端;在网络功能上,多数未采用Z39.50协议、HyperLink技术。各级种类图书馆发展不平衡,有些图书馆还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除此之外,网络环境下制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还有诸多网络信息的安全与否、正当的知识产权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部分信息霸权主义能否消除、紧缺的图书馆经费能否得以保障等。
3网络环境下如何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共建共享
3.1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
完备的法制建设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行动指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系统工作,为了协调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和职责,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即将出台的我国《图书馆法》及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障、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体布局等做出明确规定;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版权保护、文献复制、传递、编目、检索、互借等,要制定统一运作的标准规范;必需高起点、创造性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途径及办法。保证广大用户能够充分利用公共信息,以能够承受的价格及时、平等、公平地分享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益处。
3.2规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措施
我国图书馆界分成公共、科研、高校及工会等几个系统,管理松散,不利于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合理的体制应该是多元化的、立体的、综合的。最好建立统一协调、条块分割、布局合理,能确保进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全国性信息资源管理职能机构,负责全国信息资源建设、布局、共享及优势互补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图书馆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对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统一协调管理,对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与发展等进行统一规划和指导。横向上,在省一级加强各省学会的功能,以便协调和统一各类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与建设。纵向上,各系统加强领导。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目前实施的CALS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可以使高校图书馆按学科合理地配置信息资源,并达到共有、共建、共享的目的,由此带动整个高校图书馆事业健康良性地向前发展。
3.3普及使用新技术
21世纪,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并存转移,用户要求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跨地域)、任何时候自由地咨询、搜索、利用虚拟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不受借阅时间、期限与区域的限制,是信息资源真正共享的“大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这就迫切需要各图书馆积极投入普及使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所有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及其他广大科技人员应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Internet网等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3.4加强网络建设,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实施
首先,应建立一个全国齐全、运转迅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和资源布局保障系统,同时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统一系统网络环境软、硬件和技术支持。其次,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尽快完成全国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第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中心,建立公共查询系统,以集体契约方式购买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的MARC数据和国外的文摘索引类书目信息数据库,通过成员馆的分工协作,建立全国的馆藏联合目录和公共查询系统。第四,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交换书目数据库,图书馆可以此来、登录、催缺、加工预订目录和新书报道。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协调的联合采购机构,从宏观上对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调控。第五,建立统一的馆际互借系统,处理馆际互借的相互联络、借出馆的信息资源在库情况、预约借阅等。
参考文献
1刘彩虹,杨玉红.论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创新.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1)
2李家清.我国文献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