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建议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30 14:34: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城市发展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城市发展建议

第1篇

随着现代会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会展业对城市经济拉动作用日益显著,许多城市的会展品牌逐渐成为城市的名片和代表。诸如,人们提到“广交会”就会想起广州,提起“厦洽会”自然会联想到厦门,再到义乌的小商品博览会,都是较为成功的城市会展品牌。一个优秀会展品牌的发展可以带动一座城市的经济,而城市经济的繁荣又为会展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城市经济与会展品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建议,加快发展城市会展经济,逐步建立城市会展特色品牌。 

1、明确市场定位,挖掘、打造本地特色品牌会展。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筹划布局,科学定位,发挥优势,在功能、项目、市场定位等方面斟酌筛选具有地区特色的资源。比如,依靠我省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可以在文物古玩、文化旅游、特色休闲度假等方面构建品牌会展体系。 

2、品牌化发展道路是会展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牢固树立品牌观念,制定品牌战略,在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方面与国际、国内品牌会展接轨。以省会太原市西南部规划建设国际会展中心为契机,以构建较高水平的区域性国际会展为目标,加快培育特有的城市会展品牌。

3、鼓励培育一批会展服务企业。目前我省还没有一家规模大、知名度高的会展企业,办展水平、办展层次方面提升空间较大。积极培育新型会展企业,鼓励各市县(区)、专业园区、专业市场、企业集团以各自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投资组建会展经营公司和会展服务公司,鼓励国内外知名会展机构设立分支机构,逐步形成以大型会展企业为龙头,中小型会展企业为辅助的格局。 

4、加快会展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现代会展业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大。会展项目的开发、策划、营销、管理、交流与服务都需要专业人才参与。加大现代会展业专业人才引进,联合省内普通高校、高职院校通过开办相关专业,在会展人才方面提供保障。

第2篇

1.过分注重城市雕塑的商业性价值

城市雕塑首先是一件艺术品,在此基础上,文化属性和商业属性才能够得到体现,城市雕塑如果没有了艺术性,也就没有了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但是现实中,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单薄,甚至消失,使我们不得不面对城市雕塑商业化的现实。雕塑的创作者,在这种商业化面前,失去了主体创造性精神,只是为了迎合投资者的兴趣,换来属于自己的经济收入。很多作品都是国外或其它地区的照抄照搬,大都是粗制滥造,经不起人们的仔细观赏,偶尔有作品能够精雕细琢,也是以一件工艺品的初衷来对待的,没有什么生命力可言。诚然,城市雕塑是有着巨大经济价值的,一个优秀的城市雕塑,甚至会成为这个城市的标志性景点,但是这种经济价值是建立在艺术价值之上的,倘若是在商言商,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艺术价值甚微的话,经济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不但没有起到城市雕塑本身的功用,反而破坏了环境的整体性与和谐性。

2.雕塑创作和公众审美意识之间存在矛盾

当问及一件雕塑作品给普通人民群众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时,我们会经常听到“看不懂”的回答,这种“看不懂”是指对于雕塑审美意义的不理解。城市雕塑作为一门开放的公众艺术,这种特征决定了其在形式和内容上,需要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使人民群众产生一种无声的交流,也就是看的懂。这有两方面问题,一个是雕塑家创作的问题,另一个是观众审美水平较低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各个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对于普通民众的审美教育少之又少,所以整个国民审美水平几乎处于一个最初的阶段。且这种状况也是在短时间之内很难改变的。而作为雕塑创作者来说,在创作的时候过于主观,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欣赏和接受水平,有的时候,自己苦心创作的一些作品,也确实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是却没有被人民群众所充分认可,即他们没有以普通民众的身份对作品进行重新的审视,也没有进行换位思考。这样一来,雕塑家的作品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反而被认为是“看不懂”,这种审美结果反馈到艺术家身上,难免会灰心丧气,甚至有可能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走上一个媚俗和平庸的创作道路,由此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近年来,伴随着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对于城市雕塑来说,这是一个解决创作者和接受者审美意识矛盾的契机,如何使雕塑作品在具有艺术性的同时,还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抄袭照搬致使创意和内涵缺失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借助于网络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到世界各地的雕塑原型,这本应是城市雕塑设计者重要的参考借鉴,但是很多设计师,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都出现了一定的抄袭现象。特别是一些西方作品,其文化环境和文化历史,与中国有着本质性差异,不考虑这种差异,直接照抄照搬,只会造成民族性和地方风格性的缺失。笔者就曾见过这样的情景:在一个中国主题的公园中,突然出现了一个西方风格的雕塑,而且还是身体的姿态,不但美感全无,还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和误导。同时,在城市雕塑要求数量和速度的同时,很多雕塑家经常被限定要在多长时间之内完成作品的设计,同时还要体现出主管方的设计意志和要求,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干扰,自己的思维和理念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而为了满足主管方这些“外行”的要求,就不得不对雕塑的创意和内涵做出妥协,有的雕塑家甚至还制成了模板,进行批量创作,相邻的两个城市中有着极其类似的作品,造成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

二、城市雕塑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1.明确城市雕塑的管理和创作责任

城市雕塑是一门公共艺术,所以涉及到的方面很多。有管理方、创作方、维护方等,涉及到谁来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做完之后的后续工作等多个环节,这一个个环节得不到明确,城市雕塑建设就还是处于一个相对混乱的局面之中,数量和质量也得不到具体的保证。首先是管理方,谁负责创建,谁就有权利管理,所以管理方和创建方是一个角色。就中国的体制来看,很长时间里,关于城市雕塑的创作方和管理方还将是政府部门,为了能够在本质上提升城市雕塑的质量水平,建议可以由当地的园林部门、建筑设计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等,组成一个城市雕塑建设的委员会,该委员会要定期召开会议,紧密结合本地区城市建设发展,为城市雕塑建设做出相对长期的规划,并在此规划之下,按部就班推进。这个委员会的成立,能够让城市雕塑有了最具针对性的关注,为后期的创建和维护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创作方。创作方是雕塑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里强调的是雕塑家要坚持和维护自己对作品的发言权,很多失败的城市雕塑,并不是雕塑家本身的水平低下,而是他们在创作中受到了管理部门的干扰,很多时候不得不采用他们的建议,从而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致使自己的创作理念得不到充分的表达,造成了作品质量的降低。最后是维护方,要组织有关部门,抽调专门力量,定期对城市雕塑进行清洁,及时制止破坏城市雕塑的行为,对于雕塑周围,要保持一定的空间,禁止随意依附。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展开专题宣传活动,号召全体市民都来爱护我们的城市雕塑。所以说,一个优秀的城市雕塑建设,需要从筹划、创作到维护等环节的通力合作,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意识,这是搞好城市建设的基础。

2.城市雕塑要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现存很多城市雕塑,之所以给我们以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就是没有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实现有机的融合。这种融合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雕塑的体积和环境空间比例关系的和谐。作为摆放在公众环境中的雕塑作品,第一要素就是它的体积,对于雕塑体积的设计,也是雕塑家首要考虑的问题。当前创作中的一个误区就是不考虑周围的环境,一味地求高求大,单一追求雕塑本身的视觉效果。结果很多时候,不但雕塑本身的艺术美感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还起到了一种喧宾夺主的不良作用。所以雕塑体积设定的前提,就是和周围的环境相和谐。其次是形式结构和雕塑相呼应。在具体的创作中,要根据不同环境和不同空间,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造型,让雕塑能够和周围其它事物形成一种遥相呼应的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比如在幼儿园周围,放置一个造型十分抽象的雕塑,显然就是不合适的。最后是色彩和材质与周围环境的统一。现代雕塑中,可以选择的材质越来越多,在给雕塑家带来了丰富选择面的同时,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材料使用的混乱。再加之不同材料上不同的使用,很容易造成雕塑和周围环境的不和谐。所以还是要根据环境的具体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比如纪念性的雕塑,多用石材,颜色上多使用材料的固有色,给人以庄重的感觉。而在一些休闲区域,则可以使用一些多变的材质,如玻璃钢等,采用红色、黄色等明亮的色彩,以突出一种轻松和活力的感觉。

3.城市雕塑要与人文环境相和谐

人文环境是指一个城市或地区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等。城市雕塑也是一种文化,两种文化相遇之后,应当是一种融合,而不是并行甚至对立。首先,要注重环境的历史背景。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有着不同于其它任何一个城市的历史传统。雕塑者在创作之前,要对这种历史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同时通过自己的雕塑,与这种历史文化相契合。比如在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市,在松花江边,有一座“八女投江”的塑像,是为了纪念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八位女英雄,这座雕塑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和再现,同时也成为了这个城市的灵魂。这种通过跟历史环境相结合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与毫无目的的建设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次是要注重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中国地大物博,地方文化丰富,所以在城市雕塑的创建中,要注意和地方文化的契合。在一开始创作和建设之前,就要进行通盘的考虑,尽量从地方文化中选材,使之反映出这个城市所特有的地域风情。例如河南省郑州市炎黄二帝塑像,建在五十多米高的山上。河南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炎黄二帝又被认为是炎黄子孙的祖先,所以这个雕塑的创建是十分切题的,不但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而且还吸引着大量的外地游客。

4.雕塑家个人创作责任的树立

艺术创作是一件神圣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轻浮和虚假,特别是作为城市雕塑来说,因为这是一门公共的艺术,所以创作者的责任尤为重大。首先,艺术家要保持独立的创作精神,不为名利和金钱所动,尽量避免外行人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来。创作者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须的,但是这种物质追求是以对艺术底线的坚守为前提的。其次是创作者也要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创作理念,城市雕塑不是艺术工作者的个人风格展示品,不应该让广大受众被动接受主观情感的表达,要充分考虑到一般群众的审美欣赏水平,力争创作出雅俗共赏的作品。

第3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加快城市交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坚持城市公交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方针,树立公交优先就是人民大众优先、公共服务优先、公共利益优先的理念,在现阶段形成以大运量公共汽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它公共客运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交通体系,构建多功能、一体化、现代化的城市交通网络和高效、通畅、舒适、便捷的新型城市交通系统,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安全便捷出行需要。

(二)主要目标

到2012年,达到以下目标:

1.公共汽电车平均运送速度达到20㎞/h以上,发车正点率达到90%以上,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城市公交可达时间不超过50min;

2.公共汽电车交通覆盖率按车站服务半径300m计算,建成区大于50%、中心城区大于70%;

3.城市公交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

4.城市公交线路网密度中心区达到3km/k㎡~4km/k㎡,边缘地区达到2km/k㎡~2.5km/k㎡;

5.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数不少于15辆标准车,公交车总数达到4220辆标准车(按末市市区人口281.29万人测算);

6.停车场按国家标准(200㎡/标准车)设置,新增用地1013亩;

7.公交车辆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燃料,新增车辆尾气排放达到国ⅲ标准,减少空气污染。

三、加快城市交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大政府投入,加快车辆购置和场站建设

1.将城市公交投入纳入市财政预算。市政府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5%,从城市维护建设税、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提取10%专项用于公交换乘枢纽场站建设、公交车辆更新购置、公交科技进步投入。

2.严格规划建设公交场站。对租用农民土地所建的临时停车场,符合城市规划的采取政府征收、划拨方式;将交通场站和配套设施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计划,作为新建居民小区、开发区、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工程项目配套建设内容,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未按规定配套建设交通场站等公共设施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验收。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营运管理水平

1.对市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行成本规制管理。即:在合理界定城市公交企业成本范围和建立单位成本标准基础上,确定各种财政补贴额,使企业补后规制成本利润率达到一定水平。同时,把补贴与企业服务指标、成本控制水平相挂钩,促使企业精打细算、降低成本、提高营运管理水平。

2.建立公交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确保公交职工年均工资不低于市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水平,保证公交职工队伍稳定。

3.结合城市规模、人口、经济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合理确定票价,并在一定范围内打折优惠,实施低票价,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市民出行首选交通,有效缓解城市道路拥堵。

4.加快公交智能化、信息化建设,逐步构建智能交通系统,尽快完成交通出行查询系统,车辆运行显示系统、运营调度系统、站点和停车场站管理系统建设,提高运营管理科技含量和水平。

四、加快城市交通发展工作责任分解

市城乡规划局

对新建和改建道路红线宽度在50米以上(含50米)或有条件道路,规划设置公交专用道;在城市开发区、大学园区、大型公共场所以及大型居民小区规划配置公交场站设施,公交停靠站根据公交线网规划覆盖客流通道,以保证城市未来发展主要区域公交需求。

对规划确定的城市交通保养场、停车场、枢纽站、首末站、出租车服务中心等城市公交项目用地严格控制,用地变更严格履行规划调整法定程序。对违反规划侵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市交通运输局

负责编制《市城市交通规划》并做好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衔接工作和年度项目计划、城市公交停保场站建设规划,完善项目审批手续。

对城市公交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管运作,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引进快速公交运营系统,尽快建设brt1号线;优化线网结构,开辟和调整公交线路,新增公交车辆;加强公交企业经营、服务质量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营运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交智能化发展。

市财政局

将城市公交发展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落实到位,建立规范的公交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合理界定城市公交企业成本和单位成本标准;对公交企业成本和费用进行年度审计评价,建立规制成本下的补贴、补偿和补助机制,保证公交企业补后规制成本利润率达到6%。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将城市公交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依据《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对分年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时核准、备案和上报、批复。那一世

市国土资源局

优先安排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公交保养场、停车场、枢纽站、首末站等项目用地;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属于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交通车辆停车场、首末站、调度中心、整流站、车辆保养场等项目按照划拨方式供地。不得改变用途。

市物价局

合理编制公交票价方案,协助省物价部门科学合理制定我市公交票价。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将公交专用道、出租车停靠点和快速公交道路等建设项目纳入年度城市建设投资计划,与城市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在不设置公交专用道的路面距路口100米处拓宽道路设置公交专用道。

市交警支队

减少对公交车的通行限制,设置公交优先交通信号系统,加强公交专用道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公交专用道监控系统并有效管理。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为企业提供职工工资收入合理增长政策指导,对公交企业执行国家工时制度以及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费用缴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加快城市交通发展工作组织领导机构

第4篇

[关键词]SWOT中原城市群旅游对策

一、引言

中原城市群指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济源、平顶山、漯河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2005年中原城市群接待海内外游客7168.47万人次,占全省70.94%,入境游客接待量占全省79.79%,达48.02万人次,在河南旅游业中地位十分重要。转轨时期,面临旅游需求变动、信息技术冲击等一系列挑战,突显出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弱、产业层次低等问题。

本文借助SWOT理论框架,分析了影响中原城市群旅游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试图提出提升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二、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SWOT分析

1.优势

(1)旅游资源赋存条件优越、种类齐全。以主导旅游资源(4A级景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农业示范点和工业示范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级景观)为主要评价因子,描绘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各类旅游资源绝对量在全省占绝对优势,4A级景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比例达65%和61.9%,全国农业和工业示范点占全省的比例达到75%和90%,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比例达42.9%;旅游资源属性和功能组合良好,中原城市群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占全省比例分别为66.7%和63.0%,观光、度假和娱乐三种功能的景区比例分别为全省的62.1%、84.6%、57.1%。

(2)区位条件良好。中原城市群位于我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枢纽地位,是我国重要的陆上交通枢纽;东部紧邻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是主要的具有支付能力的潜在客源地区;周边和本身又都是人口密集地区,具有较大的客源市场规模。

(3)旅游配套设施比较完善。旅游交通逐渐完善,形成了以陆路为主、航空为辅的便捷交通网络:由城市间高速公路、城市与主要景区旅游专道、景区之间快速通道构成的陆上交通网络,可保证城市群内9个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在2小时之内,郑石高速、环伏牛山和环南太行山旅游通道的修建加强了城市与景区的联系;借助郑州4E级机场和洛阳机场,通过40多条国内航线、12条国际航线,实现与国内主要城市、东南亚诸国和欧美等地的远距离联系。另外,旅游酒店共有324家,占全省67.9%,国际国内社共有649家,占全省64.4%。

2.劣势

(1)高等级景区数量较少、类型单一。高等级的旅游景区,仅有1处世界遗产项目、4处世界地质公园、和1个世界杰出旅游服务品牌共6个世界级旅游品牌,5A级景区3处。类型主要以历史文化为主,如,“郑汴洛三点一线”作为龙头观光旅游线路,其景点组合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少林寺、关林等单一性的宗教、祠庙类古文化为主。虽然自然景区有一定发展,如黄河沿线、南太行山南部和伏牛山北坡,但景区知名度、品牌建设还有较大差距。

(2)旅游布局高度集中。旅游供给的资源指向性和城市指向性——高度集中在有限的几个资源富集地区或中心城市,景区游览业主要趋向旅游资源地,其中84.2%人文类景区集中在历史文化发达的郑汴洛三地,84.6%的自然类景区分布在南太行山和伏牛山地区;旅游酒店和旅行社则高度趋向城市布局,突出接近客源市场的特点。

(3)旅游产品层次偏低、构成不完整。旅游产品以低层次的观光产品为主,截止2007年12月,观光类景区比例高达85.7%,而休闲度假类合计仅占11.4%和2.9%。旅游产品的食住行游购娱六环节,购物和娱乐环节短缺的状况比较突出,购物费用占总旅游消费的比例约10%,而全国旅游购物花费比例为19%~25%。

(4)客源市场比较集中、旅游外向度低。客源市场以国内游客为主、入境游客的接待比例较低。其中省内游客以省辖市以上的大中城市为主,省外市场则以鲁冀晋鄂苏陕周边6省区为主,两者合计占接待量的99.5%;入境游客占旅游接待人次的0.5%,在全国排名20位、处于落后位置。

(5)深层次体制尚未清除。旅游资源开发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程度不高,部分旅游市场主体有明显事业性痕迹;景区景点部门所有倾向明显,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景区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分散经营,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制约了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和资源的配置效率。

3.机会

(1)旅游需求转变。客源需求层次多元化,以观光游为主,休闲度假和商务、会议等专项游发展迅速,呈现出由被动旁观式的低层次观光游向主动参与性的提高层次休闲度假游甚至体验式的专项旅游转变的特点。据2004年旅游者抽样调查报告,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商务活动三种旅游需求分别占62.54%、23.6%和7.94%;且同一层次的旅游需求,表现出显著的市场细化特点,如,入境观光游客的需求与其客源国关系密切:美国游客偏重民族文化内容,日本客人多喜爱汉唐文化历史项目,台湾客人对购物、投资商务旅游比较迫切,港澳客人呈现多元化选择。

(2)信息化技术的契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旅游信息的全面、快捷、准确传递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旅游这一信息密集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旅游景区、饭店等旅游供应商借助信息技术,可方便获取各种信息提高经营效率、越过旅游中介减少交易成本,从而提高自身价值;旅游网站利用信息技术专业优势,向游客和相关旅游企业提供即时、个性、准确的旅游产品信息,成功介入旅游价值链、成为新的利润高点。据国家旅游局有关资料,国内首批4A级景区经营利润率平均达24.4%,旅游饭店为8.1%。携程网的订房量和利润总和在三、四年中就超过了国、中、青等传统旅行社大户。

(3)中原崛起带来的巨大商机。中原城市群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经济实力的提高,激发了旺盛的区内旅游需求;产业结构调整,为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工业旅游、农业观光、会展旅游、科普旅游发展迅速;民间资本大举进军旅游产业,丰富了旅游发展的资金来源。

4.威胁

(1)区域旅游竞争。中原城市群与周边地区在旅游资源类型、客源市场、区位等方面有较大共性、比较优势不突出,竞争优势的大小决定其地区旅游竞争力的大小。

一些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因为旅游开发较早、旅游产品成熟、设施完善、形象较好,在“马太效应”或“路径依赖”作用下,这些旅游目的地拥有比其他旅游目的地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从而锁定了旅游发展空间,结果导致旅游发展落后的地区,很难超越占领先机的地区。所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抢占新的旅游发展机会,成为区域旅游竞争突出特点。

(2)高素质旅游人力资源缺乏。据调查,旅游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中旅游专业的比率平均为7.6%;旅游企业人才的提升多数是从基层直接选拔,本科、研究生等高层次旅游人才不愿从事基层工作,结果选拔的旅游企业管理人员专业层次较低、服从意识有余、开拓创新精神不足,难以适应旅游的发展。尤其是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较高的旅游人才,包括资源开发规划、信息管理维护等技术人员和市场营销、形象设计、产品策划等高素质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十分匮乏。

(3)旅游产业发展可持续性的拷问

由于受环境、经济和社会承载力的限制,依靠低成本、资源高损耗取得数量膨胀型的旅游发展势必不能长久维持,探索有效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和道路将决定旅游产业的地位和未来。黄金周期间,中原城市群各龙头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甚至出现“劝返游客”的情况,这并不值得炫耀,更需要深思和改变。三、中原城市群旅游发展对策

1.旅游产品精品化和多元化,以适应旅游需求变动的多样化

树立品牌意识,抓好旅游精品项目建设,重点做好郑汴洛三市古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和“三山一河”自然观光产品的开发。通过挖掘旅游资源内涵、统一规划、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等,强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世界级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热线。

挖掘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功能,改善旅游产品层次结构,关键在于:文化与自然观光产品开发并重,改变观光旅游产品局限于古文化观光的现状;景区观光功能与娱乐休闲度假功能的融合,如少林寺“禅宗·大典”山水音乐剧对文化观光产品的创新、伏牛山北部生态度假区的建设等取得较好效果;加强以商务游为重点的各专项旅游产品开发,会展旅游、寻根旅游等多种专项旅游产品开发。

2.旅游空间优化布局,促进城市群旅游均衡发展

旅游空间优化布局的前提是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包括被动旁观式的低层次观光游——主动参与性的提高层次休闲度假游——体验式的专项旅游。关键是不同层次旅游活动的空间组织问题,即:点线式的观光游、板块式的休闲度假游、点状的商务会议等专项旅游。

对于观光游来说,主要是旅游线路合理组织问题,由“三点一线”直线式旅游空间向“多点多线”网络式旅游空间转变,是城市群旅游均衡发展的必然,关键是确定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城市和旅游通道,以郑州为一级中心、洛阳为副中心,焦作和平顶山为二级中心,构建4条主要旅游环线。

对于休闲度假游来说,主要是休闲度假空间功能分工的完善:

(1)伏牛山北部旅游区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旅游度假胜地,突出滑雪度假、温泉疗养、健身娱乐、生态休闲的主要特色。

(2)城市近郊形成环城休闲娱乐带,突出表现在郑州和洛阳两市:郑州黄河南岸生态度假旅游区;洛阳包括小浪底旅游度假区和洛南环城旅游度假带。

商务会议游等专项游则主要涉及中心城市相应旅游配套设施服务的区位确定。

3.信息化技术的全面应用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旅游政府和行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观念和认识往往决定旅游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

(2)组建完整的旅游信息空间。一方面,建立自身的旅游网络,包括旅游企业网站、行业门户网站(河南旅游网是中原地区唯一的旅游网站)、中原城市群DMS系统;一方面,借助实力强大的CRS、GDS等全球分销系统和携程、e龙等国内知名旅游网站,实现资源共享,如中州国际集团依靠拥有的国际饭店品牌(皇冠、假日、索菲特和假日快捷)借助CRS、GDS系统分享国际客源市场。

4.提升旅游人力资源素质

(1)做好旅游人才培养工作,包括旅游教育和行业培训,其中旅游教育应形成由“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构成的层次结构,满足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服务技能人员-管理人员-研究人员”递进式的需求;同时,开展多种层次、多种结构、多种形式的培训,努力提高旅游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知识技能和观念;旅游教育、培训部门与旅游行业建立人才供需信息互动机制,形成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旅游管理部门和行业转变人才观念、建立正确的用人机制,通过公平公正的人员招聘制度、绩效考核系统和选拔任免制度,引进、利用好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行业所需的各类人员。

5.理顺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加快市场化步伐

(1)深化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组建区域旅游合作协会或联盟,建立多部门协调、各地区联合的管理体制。重点在于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制定、区域旅游市场开放(打破地方、部门保护)、紧急事件协调等事关全局问题的管理。

(2)积极推进旅游景区(点)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推动景区(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

(3)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新机制,鼓励民营经济和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景区开发。

参考文献:

第5篇

城市环境教育在中国所遇到的问题

目前,环境教育在中国大陆地区仍旧处于起步阶段。从事环境教育的专业学者和业余工作者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造成这种局面不仅是由于我国在该领域发展较晚,也是因为对环境教育的重视还有待加强。随着近年来中国对环境事业投入大量资源,与环境教育相关的一系列学科也开始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环境教育和环境解说也逐渐受到环境领域从业人员和学校教师的强调和追捧。在此难得的契机下,环境教育从业者更应该学习参考发达国家的专业标准和经验,并与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出专业性的环境教育计划。一是没有专业性的主题。国内的大多数环境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专业且普遍认同的范式。主持环境教育活动的人员大多来自于广泛的学科背景。因此,往往容易忽视主题对于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很多从业人员无法区分“话题”(Topic)、“标题”(Title)和“主题”(Theme)这三个概念,在实际的教案撰写过程中将这三者混为一谈。但在美国,一个正式且合格的解说项目是必须有明确标准的主题。这个主题是贯穿始终的完整的一句话,是解说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在解说活动的开始、中间和结尾处,解说员都需要直接告诉观众该次解说活动的主题是什么。主题最好是别出心裁,并且鲜活有生命力,在解说活动结束之后都能给参与者留下永久难忘的印象。在美国,构思环境教育计划的最开始,学生们就通过头脑风暴和广泛收集资料来拟定主题。在美国的环境教育活动中,业内人士一致把主题看作整个环境教育活动的核心和灵魂。这一点在环境教育活动中一直都没有得以重视,但是在专业的环境解说活动中,对主题的建构和修改都有着严格的标准。例如,美国国家解说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forInterpretation,NAI)为合理的主题设置了三个必备的标准,即①主题必须为完整的一句话,是对所选话题的扩展;②主题必须能告诉观众前因后果;③主题必须能够帮助观众建立知识和情感连接。二是缺乏标准规范的写法。在城市环境教育的教案评审中,笔者讶异地发现大部分的学员都没有掌握关于教案中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规范写法,甚至对教案的基本逻辑没有根本概念。例如对于教学目标的标准写法,几乎所有学员都忽略了“目标主语应为活动参与者”这一基本要求和共识。“目标主语应为活动参与者”的具体意思是指:动作的发出者应为该活动参与者,而不是活动策划人。举两个例子:①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建立起与自然的联结。②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可以建立起与自然的联结。例子①中,句子的主语是活动策划人(或教师);例子②中,句子的主语才是活动参与者(或学生)。所以,在撰写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时,切记不能出现“让学生”“使学生”“为了学生”“帮助学生掌握”等字眼。虽然一字之差,但其在教育学领域中的专业性则相去甚远。其次,很多人在撰写教学目标时,大而空泛,没有具体细化教学目标,更没有注意目标的可测量性。目标的可测量性意味着需要教案撰写者对自己的活动有一个合理可量化的预期,并且展示在目标中。例如,可以把目标写成“在活动结束后,80%的学生会在地方感问卷中给予正向反馈。”或者“在活动结束后的问卷调查中,50%的学生愿意参与下一次的社区服务。”这样的标准教案写法,不仅让活动策划者可以提前设定教学预期成果,而且让评价者有标准依据来评分。最后缺少评价标准体系。由于在国内从事环境教育的工作人员有很大部分的学科背景是环境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很少有从业人员拥有教育学的学科背景,所以环境教育的开展往往强调了环境领域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在教案中,几乎所有学员都在着力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但是却从不提及教学评价指标的设计。说白了就是,教案撰写者只研究怎么教,而不管事后如何评价自己的教学成果,以及如何让其他工作人员评估自己的教学。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是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在环境教育领域,缺少针对特定活动的评价标准体系。

对城市环境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

第6篇

关键词 耕地;质量;现状;问题;建议;吉林白城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253-02

白城市作为吉林省西部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耕地的作用十分重要,而耕地质量更是关系到粮食的产量,关注耕地质量也就是关注粮食生产问题。现对白城市耕地质量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1 白城市耕地现状

1.1 数量

吉林省白城市人均占有耕地少,并呈逐年减少态势。人均耕地占有量逐年减少已成不可逆转趋势。后备资源匮乏,且开发成本趋高。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市耕地资源特别是后备资源日趋紧张,原有的耕地后备资源已开发殆尽。

1.2 养分

白城市土壤类型分为11个大类,以黑钙土、草甸土为主。因土壤类型和施肥水平不同,各县(市)区耕地养分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耕地主要养分含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一是耕层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二是耕层速效氮、磷含量有所增加;三是锌、硼等微量元素含量不足,难以满足农作物的需要。

1.3 理化性状

一是耕土层退化。由于垄作,土壤风蚀、水土流失严重。二是犁底层增厚。近年来,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土地分散到农户个人,导致大量的大中型农用机械数量减少,耕翻整地深度不够[1-2]。三是耕作层板结。由于多年连续大面积种植玉米,使得原来的土地轮作制度难以实施,土地耕作层板结,难以做到用地与养地结合。

2 存在的问题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耕地质量保护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2.1 重视不够

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解决当前矛盾和促进长远发展的结合点,是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和防范市场风险、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各级政府虽然很重视,农民群众也有认识,但在实践中往往停留在口头上,缺少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导致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出轻投入、重使用轻建设等问题。

2.2 投入不足

一是近年涉及到耕地质量建设的国家投入主要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但资金投入额度小,只能采取“撒芝麻盐”的方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按改造费15 000元/hm2计算,每年最多只能改造6 000 hm2左右,以这样的改造速度,白城市现有的中低产田还需改造30年以上(按白城市总耕地74万hm2的1/3计算)。二是近年涉及耕地质量监测方面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求,市、县两级土肥管理部门现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土壤理化分析,根本不具备应有的耕地质量监测手段。三是国家在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地方财政能力有限,全市各类田间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改善。灌区工程基本是20世纪70年代建成投入使用的,工程老化失修;大中型水库带病运行;水利工程难以发挥作用,农业生产仍是“靠天吃饭”。

2.3 综合措施难以实施

虽然采取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等措施,但都是单一的项目,只是借助工程措施改造中低产田,对如何提高耕地内在的质量建设,难以提出明确的改良目标。特别是如何进行农田污染防治、秸秆还田等改良土壤的措施,国家缺少资金投入,难以在面上推开。

2.4 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不完善

我国《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规定:耕地质量建设的主管部门是各级政府的农业行政部门,但农业部门在耕地质量建设计划安排、资金分配、项目管理等方面实际权限极其弱化。在项目规划、资金调配、工程实施等具体工作中,各部门之间有机协调和配合、资金整合不够,缺乏保障措施,很难做到有效地使用资金进行耕地质量建设。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不仅在地力和田间基础建设上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在耕地环境建设的监督管理方面也比较薄弱,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药、化肥的盲目投入,农业的点源、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随意排放、城市垃圾和废弃物大量向农田倾倒、过度施用农药和化肥、畜禽粪便到处堆放、大量使用非降解农膜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耕地质量明显下降。白城市化肥常年施用量50万t(折纯量为17万t),施用强度接近730 kg/hm2,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50%,磷肥的利用率仅为10%~20%,钾肥利用率仅为30%~50%,剩余的养分都残留在耕地中。全市每年农药使用量超标,使用强度为5.4 kg/hm2,利用率仅为30%,耕层农药残毒含量越来越高。全市农膜使用量高、回收量低造成污染。因城市污水和废弃物污染仍很严重,给环境造成很大破坏,以至于造成了先污染,难治理,耕地质量下降。

3 建议

3.1 加强针对性培训

结合当前耕地质量情况,对农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耕地质量保护意识提高。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等,还可以涉及保护耕地的具体技术。如何更好地进行耕地质量建设,需要多学科、多部门联合攻关,对耕地质量相关的污染防治、土壤退化与防治、改良土壤结构和肥力等方面进行联合研究。同时,对农民加强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促进科研成果实施。另外,也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让工作人员在指导农民具体保护耕地时不缺乏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把这项任务做好。

3.2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近年来,由于投入不足,国家改土项目的面积和质量难以保证,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科学施肥、耕地质量监测、防治农田污染等重要工作进展缓慢[3]。建立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专项基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同时要做好新增耕地的地力培肥建设;全面实施耕地有机肥增补工程。进一步组织实施平衡施肥行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产品品质,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实行耕地质量数字化动态管理

建立不同地区地力数据库和监测点,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及现代测试技术,了解各地地力变化情况,密切关注耕地质量的动态变化,建立耕地质量评价制度和预测预警系统,为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耕地地力培肥措施、耕地质量管理提供资料,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指导和服务[4]。

3.4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规划体系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只有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才能尽快扭转农田生态变劣、耕地质量下降的局面,确保耕地的永续利用和生产力的稳步提高,达到农田生态环境与效益的和谐统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严格落实相关法规,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实行科学规划,组织实施方案,落实责任部门,规划资金投入,为科学保护耕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地方性规章立法,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科学的促进耕地保护规划体系。做到保护耕地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科学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陈印军,肖碧林,方琳娜,等.中国耕地质量状况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1(17):3557-3564.

[2] 李涛,孔祥斌,梁颖,等.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构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3):101-107.

第7篇

关键词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低碳发展路线图;低碳技术需求评估;城市

中图分类号 X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6)01-0016-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1003

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载体。许多城市都是通过制定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或规划和实施方案)引领本地区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1-4]。然而,从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看,虽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在国内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编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普遍缺乏建设项目与工程减排潜力评估和技术需求评估的内容。即便路线图的编制利用了清单编制的结果,很多清单报告的结果对于部门(行业)目标的确定不能给予科学支撑,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低碳发展路线图实施效果。因此,为了促进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需要把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低碳技术需求评估的方法与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编制内容和要求协同统一,即改进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分析方法,把低碳适用技术评估纳入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的情景分析和低碳发展潜力评估环节,以提高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指导效能,服务于城市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

1 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编制的技术要素

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是根据城市市情,结合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对城市发展转型所制定的低碳战略目标、发展规划、重点领域(部门)行动方案的全景式描述[1-2]。如何建立碳排放核算框架、设定一定时期内温室气体减控目标、制定本地区行动方案,以及对减排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评估是国内外研究的主要关注点[1-5],然而对于如何促进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落地”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尤其是对排放清单和低碳发展部门职能不尽对接、“技术/项目减排潜力评估缺失”等问题在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编制技术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总体来看,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编制与实施一般需要从了解城市当前碳排放现状开始,通过研究城市未来中长期的碳排放情景设定减碳目标,进而编制重点领域行动方案,评估技术/项目减排潜力,提出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1.1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对城市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核算和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一是为了清晰了解本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部门(行业)状况,为应对气候行动提供基本定量数据支撑,二是有助于监测评估低碳城市建设进展。从国家层面到省级层面和城市层面,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主要参考的方法学中,IPCC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推荐的参考方法和部门方法在不同方法学研究中均有所包含[6],《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方法学[7](以下简称《省级清单》)和《ICLEI指南》方法学[5,8] 是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研究参考的重要方法;然而,由于编制模式、编制定位、清单框架、清单边界和适用范围不同,以上方法学在城市层面温室气体核算应用中既有适用性,也有局限性[9]。《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提出了改造能源平衡表的创新工作方法[10],以适应清单编制工作需要;《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核算工具指南》 [11]在借鉴《省级清单》基础上,结合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源和汇的特点,提出了适用于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的方法。总体上,根据行政管理和温室气体减排行动需要,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清单,为制定减排行动目标、衡量减排行动效果、开展碳排放试点交易提供数据和量化支撑。

1.2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分析

碳排放情景分析主要是通过情景描述、参数设定和量化模型工具进行一定时期内能源消费总量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估算。其中,情景描述是根据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等宏观影响因素,设定不同排放情景,以全面反映所研究客体一定时期内温室气体可能的排放情形,通常包括为情景描述提供分析基准点的常规情景(BAU)、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相关参数主要包括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产业结构水平、人口水平、城镇化率和能源结构等宏观经济指标和政策参数指标,部分模型中还考虑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环境保护、清洁能源、交通和建筑等领域相关物理表征指标和技术水平指标的参数值;中国综合政策评价模型、能源和气候经济学项目技术优化模型、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环境影响评价拓展模型和随机环境影响评估模型、指数分解模型是情景分析中确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常用工具[4,12-16]。以综合政策评价模型(IPAC)为例,通过围绕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产业结构水平、人口和城市化水平设置了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进行情景描述,通过统筹考虑不同程度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环境减排和重点技术进步情况进行参数量化、拟合和校正,以描述相关宏观经济变量与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时间序列关系,为目标地区整体上低碳发展潜力描述和低碳发展目标设定提供客观参照[12]。

3 结论与建议

可量化、可核证以及标准化是科学深入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需要以温室气体清单为支撑。为此,本文根据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编制要求,改进清单工具的报表形式,并与重点领域低碳技术需求评估结合起来,建立了“三位一体”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研究框架。同时考虑到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温室气体和主要污染物减控”治理的双重性阶段特征,该分析框架的建立也有助于为大气污染源国家法规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学和减排技术评估方法学统一规范提供研究借鉴。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还需做好以下工作:

(1)改进清单工具分析质量,为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制定和低碳发展决策服务。通过清单编制,科学、系统地分析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时间分布和部门分布,是温室气体清单最核心的直接功能。因此,从方法上,如果只是根据能源平衡表改造对接清单编制工作,很多行业的信息会缺失,看不出清单报告中部门的减碳潜力。应根据活动水平数据需求导向,探索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方法,从生产侧和消费侧出发,基于分部门、分能源品种的能源消费统计数据编制能源平衡表,形成清单导向的长效工作机制,围绕碳排放效率配置加强碳排放预算管理。

(2)发挥温室气体清单为规划、考核和决策服务的衍生功能,需要提升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质量与时间序列上的连续性,统筹考虑排放总量、排放增长速度和减排空间、部门(行业)经济发展等因素,识别温室气体关键排放源,与国家目标对接,细化部门目标,结合清单时序分析功能,推动形成科学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考核制度,协同考虑大气污染源国家法规排放清单和减排支撑技术。推动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编制从“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核算”到“减排目标设定”、“低碳减排重点领域识别”和“部门(行业)适用技术支撑”基本方法程式化,结合城市主体功能分区和区域联防联控中需求管理差异性,根据城市比较优势和发展特色制定低碳发展路线图。

(3)发挥温室气体清单的衍生功能,需要与路线图研究(包括低碳技术/项目需求评估)整体考虑。基于技术的减排量评估是推动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动态管理基本依据,通过对试点城市低碳适用技术减排效率测度可以看出,试点城市低碳发展效率与其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排放构成、产业发展等关系密切,因此,技术需求评估要能估算预开工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产生的碳排放、减排项目(工程)可减少碳排放量,这些信息对于既定蓝图架构下路线图的“检查”、“再优化”等决策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潘晓东.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13-18.[Pan Xiaodong. Roadmap for Chinese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0(10):13-18.]

[2]庄贵阳,等.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蓝图:集成、创新与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Zhuang Guiyang, et al. A Blueprint for Lowcarbon Development for Chinese Cities:Integration,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15.]

[3]武旭.低碳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与路径选择[J]. 区域经济评论, 2014,(1): 40-47. [Wu Xu.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Path Selection for Lowcarbon City Construction[J].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2014,(1):40-47.]

[4]周南,Lynn Price,Stephanie Ohshita,等. 低碳发展方案编制指南(第三部分):制定低碳发展规划[J]. 科学与管理,2013,(6):62-69.[Zhou Nan,Lynn Price,Stephanie Ohshita,et al. A Guidebook for Lowcarbon Development at Local Level(Part 3): Develop a Plan for Lowcarbon Development[J].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3,(6):62-69.]

[5]ICLEI. Cities for Climate Protection(CCP) Campaign[R].2008.

[6]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M]. Kanagawa, Japan: The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2006.

[7]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编写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 [R]. 北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Provinci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Writing Group. The Provinci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Guidelines(Pilot Version)[R].Beijing: NDRC,2011.]

[8]ICLEI,C40. Global Protocol for Communitysca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GPC Pilot Version1.0)[R].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 ICLEI 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 2012.

[9]白卫国, 庄贵阳, 朱守先. 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 (1): 63-68.[Bai Weiguo, Zhuang Guiyang, Zhu Shouxian. Progresses and Prospects of Municip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Research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23(1):63-68.]

[10]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The National Coordination Committee on Climate Change,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China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Research[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 Press,2007.]

[11]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核算工具研究[R].2014. [Institute for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inese City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Accounting Tools Research[R]. Beijing: IUE/CASS, 2014.]

[12]刘强,姜克隽,胡秀莲.中国能源领域低碳发展路线图[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5):370-375.[Liu Qiang, Jiang Kejun, Hu Xiulian. Low Carb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oadmap for China [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0, 6(5): 370-375.]

[13]邹骥,傅莎,王克.碳强度目标给经济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N].中国经济导报, 2009-12-02(1902-A03).[Zou Ji, Fu Sha, Wang Ke. The Carbon Intensity Target Brings What Kind of Influence on Economy and Society[N]. China Economic Herald,2009-12-02(1902-A03).]

[14]York R,Rosa E A,Dietz T. STIRPAT, IPAT and ImPACT: Analytic Tools for Unpack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3,46:351-365.

[15]王韶华,于维洋,张伟.基于IIPAT模型的我国低碳情景分析[J].生态经济, 2014, 30 (4):19-23.[Wang Shaohua,Yu Weiyang,Zhang Wei. The Scenario Analysis of Lowcarbon Based on Improved IPAT Model in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y, 2014,30(4):19-23.]

[16]马丁,陈文颖.上海市低碳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8):26-32.[Ma Ding,Chen Wenying. Development Status of Lowcarbon in Shanghai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23(8):26-32.]

[17]陈劭峰,刘扬,邹秀萍,等.碳排放的历史考察与减排驱动力分析[M]//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36-74.[Chen Shaofeng,Liu Yang,Zou Xiuping,et al. Review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Analysis of the Driving Force of Reduction[M]//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Group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The Exploration of Lowcarbon Path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9:36-74.]

[18]胡秀莲,苗韧.对IPCC第5次评估报告部门减排路经和措施评估结果的解读[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5):331-339.[Hu Xiulian, Miao Re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ssessment Findings on Sectoral Mitigation Pathways and Measures from the IPCC AR5[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4,10(5):331-339.]

[19]IPCC. Climate Change 2014: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M/O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2015-04-10].http://IPCC.ch/report/ar5/wg3/.

[20]庄贵阳.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4(5): 303-308.[Zhuang Guiyang.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s: Their Significance to Chinas Transition to a Lowcarbon Economy [J].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08,4(5):303-308.]

[21]庄贵阳.破解城镇化进程中高碳锁定效应[N].光明日报, 2014-10-02(08).[Zhuang Guiyang. Addressing Highcarbon Lockin Effe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N]. Guangming Daily, 2014-10-02(08).]

[22]Tomas N, PerAnders E. 2009通向低碳经济之路: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曲线(2.0版)[J].麦肯锡季刊,2009,(12).[Tomas N, PerAnders E. 2009 The Path to the Low Carbon Economy: Global Greenhouse Gas Abatement Cost Curve(Version 2.0) [J].McKinsey Quaterly,2009,(12).]

[23]IEA. Energy Technology Roadmaps: Charting a Lowcarbon Energy Revolution[R]. Paris: IEA, 2009.

[2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32-171.[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Group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The Exploration of Lowcarbon Path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132-171.]

[25]吴昌华.低碳创新的技术发展路线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25(2):138-145.[Wu Changhua. Roadmap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Lowcarbon Innovation[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25(2):138-145.]

[26]庄贵阳,王苒.靠法制把一张蓝图绘到底[N].人民日报,2015-04-21(023).[Zhuang Guiyang, Wang Ran. Make a Blueprint Drawn Exactly by the Rule of Law[N].Peoples Daily, 2015-04-21(023).]

[27]蒋小谦,房伟权.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应用的领域、挑战和建议[R/OL].北京:世界资源研究所,2015.http://.cn/cityinventorychallenges.[Jiang Xiaoqian, Fang Weiquan. Chinese City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Application: The Field, Challenges and Suggestions[R/OL].Beijing: WRI,2015. http://.cn/cityinventorychallenges.]

[28]庄贵阳, 白卫国, 朱守先. 基于城市电力消费间接排放的城市温室气体清单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对接方法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4,21(2):49-53.[Zhuang Guiyang, Bai Weiguo, Zhu Shouxian. A Study on Linking Method of Citys GHGs Inventory with Provincial GHGs Inventory Based on Citys Indirect Emissions of Electricity Consumption[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4,21(2):49-53.]

Formulating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Roadmap:

Technical Elements and Recommendation

第8篇

【关键词】发达城市 经济开发区 规划布局 区域协作 启东

继1574年意大利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特区后,世界各地不断涌现出各式各样的经济开发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以来,经济开发区已经发展至全国各地,并逐渐从初步探索阶段走入了规范化全面发展阶段。开发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步发展壮大,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的重要动力,与其所处城市协同发展。

特征与优势

启东经济开发区地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北岸,与上海隔江相望。以启东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这一类经济开发区有着自身的特征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战略优势。2010年5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江苏沿海城市开发战略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启东成为两大国家战略交汇点。同时上海用地趋于饱和,外高桥模式的产业转移,使得启东的发展潜力日益凸显。

区位优势。启东位于长江三角洲洲头,长江、东海、黄海交汇处,与上海市区直线距离仅50公里。新建成通车的崇启大桥更是将启东驾车至上海市中心的时间缩短为一小时,启东与上海的同城效应、交通枢纽效应和投资洼地效应将更加突显。2010年5月9日,宁启铁路南通至启东段项目批准立项,标志着一条连通东南沿海与西部地区的快捷通道即将全线贯通。

资源优势。江海资源是启东最大的开发潜力。其中,吕四港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天然深水大港,年渔副产品产量30万吨,同时常年平均水深16米,10万吨级海轮可自由出入,进出口贸易路径畅通。年滩涂围填海面积大于一万余亩(2012年预计新增围填海面积28500亩),为启东提供了充足的土地储备。滨海工业园1.4万亩和恒大海上威尼斯1万亩土地已规划建成,为招商引资提供了配套硬件设施。

发展中的问题

区域开发无序。我国自2009年集中出台了30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如此众多的区域规划在短时间内的迅速增加不仅导致了区域发展定位重复、区位特征减弱等问题,并造成区域经济政策失灵、地方经济恶性竞争等负面效应,而且造成开发区与城市的区别相混淆,使开发区规划建设无章可循。开发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部分,但又有别于城市。开发区的用地规模、用地结构与城市有着较大的差异。目前,由于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建设缺乏统筹管理,规划特点不够明确,规划管理人才不足,开发区建设问题盲目性较大,加之地方保护主义和盲目追求GDP增长等诸多问题,容易诱发开发区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竞争。另外,由于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目光,很容易导致“短寿建筑”的现象产生。比如,启东文峰大世界作为启东规模最大的集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场建成于1999年12月19日,运营不足13年已然不能承受市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于2012年4月拆除并在原址重建。造成高楼“短寿”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规划部门缺乏长远的目光以及节约意识。

优势产业薄弱。我国在经济开发区发展之初就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提出了以吸引外资为主的发展方式。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形势剧烈波动,以吸引外资为主的发展方式导致区域经济将承担更大的风险,这也是开放主导型增长方式不可避免的风险成本。国内一些产业虽然发展势头不断加速,优势明显,但是总归基础薄弱,继续发展存在较大困难,而且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与国际同行业比较毫无竞争力。自主产业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骨干企业,知名品牌企业匮乏也是问题焦点。各产业缺少相应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多数企业处于外来技术的消化、应用期。例如,钢铁产业依旧是竞争力和利润低下的粗加工重工业,缺少高技术产品。另外,经济区内各企业产品缺乏关联,没有配套生产,相对优势产品产业链有待拓宽。

投资成本提高。许多经济开发区属于“注入式”发展模式,经济增长基本倚靠外商投资,这就造成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开发区发展与区域经济主体脱离。同时,开发区的带动功能大多是靠政府的优惠政策,这种封闭的管理体制不可能一直延续。这就使得政策一旦转移,开发区投资成本就会急剧上升,大中型企业便会向其他区域转移。经济发展越快,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乃至水电资源就越容易进入到资源紧缺状态。以启东市区房屋均价为例,2008年崇启大桥立项修建前,房屋均价稳定在3000元/平米左右,而崇启大桥所带动的区域经济导致市区房屋均价三年翻了一翻,涨至6000元/平米,同时物价也与上海市全面接轨。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也进一步削弱了中国一贯低成本竞争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部分企业投资已经出现南下和西进的转移趋势。

第9篇

关键词:武汉,休闲空间,问题,建议

Abstract: Leisure is the damand for humanity development, for which human pursues. And urban leisure is the symbol of the lev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ivilization, with space as the carrier for the leisure activities.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situation of the leisure space of Wuhan City is investigated in three levels of “community—city centre--suburb”,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leisure space of city centre areas with various functions is analyzed. The analysis shows several major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Wuhan leisure space: the communities lacking of leisure space, the city centre of imbalance distribution of leisure space and the featured leisure space declining.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uhan leisure space are proposed from space distribution and alloca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pace decoration.

Key words: Wuhan; leisure space; problem;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耶鲁大学校长A. Bartlett Giamatti(1978-1986)说:如果你想了解一个社会,观察它如何娱乐比观察它如何工作来得深刻。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多、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居民观念的改变,休闲对于现代居民生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城市休闲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关注城市休闲就是关注城市生活品质,关注民生。关注城市休闲的发展,丰富城市的休闲空间,对于现代城市转型与社会和谐发展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自2006年《小康》杂志第一次公开征集评选“中国休闲城市”以来,武汉一直无缘上榜。武汉城市休闲的发展需要受到更多的重视。

城市休闲空间作为居民休闲活动的空间载体,城市休闲空间的数量与质量可以反映出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品质。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武汉城市休闲空间的现状,找出其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定的发展建议。

城市休闲空间的概念

休闲是一个综合性概念,通常被作为以下三个概念使用:①时间的概念,即“闲暇时间”或“自由时间”②活动的概念,即“游憩”或“娱乐活动”;③心态的概念,即“放松”或“闲适的精神状态”。休闲活动,即是指在闲暇时间自由选择的娱乐活动。

休闲活动是城市活动的一种,休闲空间便是满足人们从事休闲活动的场所空间。休闲空间从本质上讲是由人们的休闲活动与所处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本文讨论户外的城市休闲空间,即指在城市建成区及周围都市圈范围内,对市民开放的、并能满足不同层次休闲活动要求,且经过一定人工作用的户外行为环境。

城市休闲空间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它以城市居民的住地为中心,以距离为尺度可以将其分为社区——中心市区——市郊三个层次。

武汉城市休闲空间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社区休闲空间的现状及问题

社区休闲空间是指与城市居民住区距离较近、位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行为所及范围内的城市休闲空间,具有生活化、频率高、零尺度的使用特点。社区休闲空间是城市休闲生活的主要支撑。

对于武汉来说却缺乏这种空间的支撑。在一次对“武汉市小区公共休闲空间业主满意度”的抽样调查中,调查涉及85个楼盘,发出问卷650分,回收有效问卷605分。调查结果显示:32.07%的业主表示不满,认为公共休闲空间“太小”,31.74%的业主希望扩容,31.2%感觉“还好”,另有4.96%表示“没在意”。六成的业主认为小区公共休闲空间不足。

究其根本,造成武汉社区休闲空间欠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小区的开发项目中,为增加容积率,获取更多的利益,通常是以损害公共休闲空间为代价的;二是已规划建设的小区公共休闲空间遭挤压、挪作他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绿地被改为停车位、私家菜地,小区临街架空层被改为商铺出租,小区架空层被改为车库、储藏室出租等等。

社区作为社会组织结构的重要基层单元,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武汉社区休闲空间的缺乏带来了很多问题,社区居民之间缺少交流,容易导致很多冲突,给社区老年人的休闲带来极大阻碍。同时,武汉社区休闲空间的缺乏也是导致周末及假日武汉交通愈加拥堵的原因之一,周末人们必须开车到离居住社区较远的大型休闲空间才能满足其休闲需求,使得本就拥堵的武汉交通更加糟糕。

中心市区城市休闲空间的现状及问题

中心市区城市休闲空间是指城市居民在社区之外的市区范围内进行休闲活动的空间,具有大众化、时间较长、小尺度的特点。中心市区城市休闲空间是城市休闲生活中的亮点,是城市的客厅,对于树立具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包括绿地休闲空间、文化休闲空间、体育休闲空间、商业休闲空间等。

武汉绿地休闲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