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30 14:34: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

第1篇

关键词:金融科技风险 审计 必要性

一、前言

金融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金融业的管理质量不但关系到金融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金融业能否对实体经济实现有力支撑。在这一背景下,金融业如何提高管理效益,有效降低经营风险,成为了重要工作内容。随着信息系统在金融业中的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科技风险也在逐渐累积。为了保证金融业能够有效化解科技风险,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是提高金融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明确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意义和必要性,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积极推动科技风险审计全面开展。

二、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背景

在金融业发展中,为了有效降低信息化系统应用带来的科技风险,国家银监会根据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制定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管理指引》这一具体办法,旨在规范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工作,为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保证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满足实际需要。

之所以制定这一管理办法,主要是基于金融业的发展现状而提出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金融业的运行方式已经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向信息化系统应用转变。虽然信息化系统相对传统的手工记账等会计管理方式具有明显的优点,但是由于其系统相对复杂,管理节点多,系统本身的风险和管理风险同时存在,如不对这一科技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任其自由发展的话,不但会危害金融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同时也会影响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在金融业中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工作,成为了保证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不但使金融业的信息系统能够高效运行,同时也降低了科技风险,有效满足了金融业发展需要。

三、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意义

随着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推进,计算机网络规模和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信息科技的作用已经从业务支持逐步走向与业务的融合。同时,信息化在给银行业带来发展和效益的同时,其所形成的风险与传统金融操作风险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信息科技风险评价审计是防范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的有效措施。通过评价审计,可以发现信息系统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了解并认识当前所面临的信息科技风险;可以了解现有安全措施与《管理指引》要求的差距;可以使管理层的信息安全建设决策有据可依。对审计发现的安全问题进行整改,并实施相应安全措施,达到提高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目的。同时,银行机构进行内部审计或参与外部审计,可以提高内部人员对信息安全的认识,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水平。由此可见,在金融业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是符合金融业发展需求,对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降低金融业的科技风险也有较大的影响。为此,在金融业发展中,必须坚持科技风险审计工作,提高金融业发展质量。

四、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必要性

从金融业的发展来看,科技风险审计工作是保障金融业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是金融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来看,在金融业中开展科技风险审计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风险审计是提高金融业整体管理效益的必要手段

对于金融业而言,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可以实现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有效监督,能够对金融业的整个管理体系形成强有力的控制,并为金融业整体效益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持。

(二)科技风险审计是降低金融业经营管理风险的必要方法

由于金融业信息化系统在运行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漏洞,只有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工作,才能保证金融业经营管理风险得到进一步降低,从而达到保障金融业有序运行的目的。

(三)科技风险审计是保证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基于科技风险审计的重要作用,在金融业发展中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对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证了金融业发展的整体质量。所以,我们应将科技风险审计作为保证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科技风险审计是保证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为此,我们应认识到在金融业中开展科技风险审计的重要作用和必要性,应在金融业工作中将科技风险审计工作作为基础工作来开展,保证科技风险审计工作取得实效,满足金融业发展需要,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小红,宋玉,晁军宁.CPA审计意见视角的财务动机关注域研究――来自我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N].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侯景波.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治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周代聪.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1年

[4]王胤宇.法律责任制度安排对审计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第2篇

关键词:丽水市;科技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引言

科技和金融是经济发展中的两大引擎。金融和科技结合,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确定的战略,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瓶颈”的现实选择。大力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发展科技银行,不仅可以有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而且可以为科技银行培育潜在的优质客户,同时也可以带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快金融资源市场化。科技银行作为丽水市科技金融的先行者,研究其运营模式和存在问题,对于整个科技金融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而丽水作为浙江绿谷,研究其科技银行运营模式对于其他欠发达地区发展科技银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现行合作模式及其优点

2015年底,丽水市政府下发了《丽水市级科技金融合作贷款试点工作方案》。《方案》规定,由市政府、太平洋财险丽水中支、杭州银行丽水分行共同设立资金风险池,以风险池的资金总额为限对丽水市级科技金融合作贷款承担贷款净损失赔补责任。市政府授权市科技局设立800万元风险池资金;杭州银行丽水分行按风险池资金(含银行不实际出资部分)1200万元放大10倍设立总额1.2亿元的贷款规模,对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开发区机器人企业进行定向融资支持;太平洋财险丽水中支作为第三方保证保险,解决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的难题,通过财政贴息补助和贷款保险补助,使企业享受贷款基准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方案的主要优点有:一是扶持力度大,相比于其他贷款产品,合作贷款的建议执行利率为贷款利率,不足部分由政府贴息。相较于其他贷款方式,给企业减少了3%以上的年利息支出。二是专业,杭州银行国内最早尝试科技银行的商业银行之一。成立以来,在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医药服务等高新技术行业均发展了大量客户。其中,在科技型企业的筛选上,建立了一只具有专业知识的核心团队,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对于企业来说,杭州银行的科技支行投贷联动贷款模式也可以最大程度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杭州银行有多起成功案例,引入PE或VC,逐步帮助企业上市进行直接融资。三是灵活。《方案》规定,贷款银行对单个企业贷款原则上不超过200万元,贷款期限为一年,经评估可以延长贷款期限。这种散而短的贷款方式既帮助银行降低了风险,又使得科技合作贷款的普惠面加大,使更多的企业可以享受到贷款。

三、现行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单个企业信贷风险控制能力欠缺。现行合作模式下,风险承担者主要是政府和保险公司,就是说一旦发生风险,风险的主要承担着还是政府和保险公司。按照杭州银行的合作模式,实际发生损失时杭州银行仅承担风险的20%,而政府需要承担风险的40%。当小额贷款赔付率超过150%时,试点机构将终止新业务的开展。这种模式在运营时,存在“业务和风险相剥离”的现象。相较而言,国外一些科技银行,则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来分担风险,比如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国硅谷银行。二是金融服务不够到位。受制于丽水本身的金融环境,科技银行合作贷款业务目前来说还仅限于对企业的资金支持。早期创业的企业除了基本的资金需求之外,更需要市场咨询、信息管理、财务预算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目前来说,合作贷款方案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科技企业孵化方案和培育路径。如果可以参照硅谷银行的做法派遣专门技术人员深入企业,帮助企业提升管理能力,会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三是区域系统性风险控制不足。受次贷危机影响,浙西南部分城市企业间存在担保链现象。而圈定扶持企业时,《方案》只限定了经营效益、资产规模、从事行业等指标,对于企业是否涉及担保链,是否存在隐性风险,并没有明确的限定,给放贷留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如果可以让一些优势企业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形成资源协同效益,能够有效减小区域系统性风险。

四、科技银行运作模式探究

陆岷峰(2011)提出了构建以科技银行为核心的科技金融体系。具体来说,就是构建以金融制度、金融工具、金融政策和金融服务为一体的体系,可以多功能多层次系统安排,以实现科技和金融的真正结合。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做法,科技银行需要丛运作机制、金融创新等多方面进行提高,才能发展成为真正帮助企业成长的金融机构,实现帮助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目的。一是可以尝试股权认证等方法来降低银行风险,提高银行盈利。杭州银行作为省内科技银行的先驱,应当主动求新求变,改变以往依靠政府来承担贷款风险的道路。科技银行应当探索以取得企业股权的方式来获得企业成长的收益,以弥补企业贷款上的风险。二是提供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各种金融服务。科技银行针对不同的企业,可以提供融资、法律咨询、创业辅导等服务,提供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多种金融产品,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为大型企业,获取企业成长的丰厚收益。三是建立与发达地区创业投资、资产评估机构的合作渠道,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作为欠发达地区,丽水本土的金融机构有限,政府和合作银行应当积极走访发达地区的天使投资机构,引入有益于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一方面这些金融机构更加了解如何评估企业帮助政府和银行减少风险,另一方面这些金融机构的进入有利于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行业认可度,有益于企业未来融资。

参考文献:

[1]陈岚.我国科技银行运营模式探讨[J].浙江金融,2013,12:28-32.

[2]谢林林.我国科技银行发展路径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2,01:79-81+117.

[3]朱鸿鸣,赵昌文,姚露,付剑峰.中美科技银行比较研究――兼论如何发展我国的科技银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0:84-90.

[4]陆岷峰,汪祖刚.关于发展科技金融的创新策略研究――基于我国科技金融特点、问题、对策的分析[J].西部金融,2012,05:20-25.

[5]李希义.我们需要发展什么样的科技银行――对国内科技银行运行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技论坛,2014,06:135-140.

第3篇

【关键词】企业金融风险相关概念影响风险管理一般程序衍生金融工具

市场的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企业面临的机会与挑战也日益加深。企业如何在经济大潮中,看准时机,并妥善处理好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成败。企业自然需要明确金融风险相关概念,包括企业金融风险的含义、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及其联系;同时了解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及其影响,只有看清形势,才能抓住痛点,一击而中。

一、企业金融风险相关概念

(一)企业金融风险的含义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而置身于全球化市场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承担风险是无可避免的。金融风险是企业在长期运营中所遇风险的一种,其具体含义是指,限定在企业中所发生的金融风险,是利率、证券价格和汇率等金融变量发生的非预期变动。企业金融风险事件涉及到三种,即经济、政治、社会事件,它们分别指的是在经济。政治、社会具体事件发生之前企业无法提前预知的金融变化。严格说来在这三类风险事件中,只有经济风险才能说得上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风险。

(二)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及其联系

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环境诱因会导致产生性质不同的风险类。以《企业风险管理》所明确划分的类型来看,可以把企业金融风险分成七种,其一,市场风险,这是指由于交易对象违约,不顾法律义务产生的风险;其二,流动性风险,即在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出现资金紧缺情况,导致无法正常支付的风险;其三,结算风险,它是指一种因交易的商品或付款未按时收到导致的风险;此外,还有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和违规风险、运行风险三种。至于各种不同的企业金融风险之间存在何种具体联系,则需要一分为二,加以论述。首先,各种风险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相互独立存在的。然而,在经济发展加快的作用下,各种风险逐步被动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发生一种风险衍生发展成其他另外风险的现象也并不少见。企业的声誉会受到所有其他风险的影响,而所有的风险都会受到运行错误的影响。

二、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及其影响

(一)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说到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首先需要谈到企业的汇率风险,它指的是公司的盈利和市场价值可能面临因汇率变动而引发波动的风险。具体而言,又可以细分为交易风险、转换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第二点,是利率风险,其含义指的是借贷双方在遇到利率升降变动剧烈的情况时,可能随之变动的风险。

(二)金融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社会的快速进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政治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已经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注意。越来越广泛的经营范围,给企业带来许多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增加了发生金融风险事件的机会,给置身于其中的各个现代企业造成了极其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增加了经营成本和经营决策的难度。

三、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

(一)金融风险识别

企业置身于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遇到金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最能减少风险带来损失的措施就是加强风险识别。只有科学地辨别出了所受风险属于哪种具体形态,才可以对症下药,解决风险困难。

(二)金融风险衡量

经过前文所述的风险识别,便是据此做出科学的决策。企业应该在决策前期,就对风险加以分析,判定随之而来可能出现的风险状态,并对比各类风险孰轻孰重,把握住最可能给企业带来最大损失的风险类型,把握时机,优先控制解决。

(三)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要求首先了解风险的数量和程度。企业遇到的风险越较,且其波及的企业经营领域越广,就越需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次,是分析企业自身风险管理的能力与条件。从分析企业内部的资金实力、人力资源等等方面入手,如果内部能力欠佳,可实行风险委托管理。第三点,考虑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判断金融衍生市场是否发达等。第四点,则是测算风险管理的成本,必须保证风险管理的成本低于所获得的利益。

四、衍生金融工具与企业金融风险管理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以及风险因素

企业在处理其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如果对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有清楚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恰当运用,无疑可以帮助解决金融风险管理问题。首先,需要明确衍生金融工具的五个性质,即杠杆性、融资性、高风险性、虚拟性、表外性。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影响

只有严格遵守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规则和交易制度,避免一切的不适当运用,企业就能够克服由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引发的甚至是所有的各类金融风险,企业通过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可以使企业对套期保值能够顺利进行。五、结语综上所述,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遇到金融风险是兵家常事,而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则是成败关键。因此,企业不可小瞧了金融风险,而是应该了解企业金融风险的具体概念和进行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包括金融风险识别、金融风险衡量、金融风险管理,同时利用衍生金融工具与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在把握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以及风险因素基础上,明确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居锐.金融危机下中国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国商贸.2011-05.

第4篇

(1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城镇经济与发展研究院 2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有效的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对于鼓励商业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准公共产品视角,首先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其次,系统梳理各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的实践探索活动;最后,试图提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若干建议,以此为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积极性,增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效率,提供切实有效的决策参考依据。

关键词 :准公共产品;科技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2630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A630196)

作者简介:刘小溪(1990-),女,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金融;张目(1968-),男,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信用风险管理、科技金融、综合评价技术。

收稿日期:2015-02-15

0 引言

在我国,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占科技型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涉及的领域不仅局限于科技服务业,还涉及到农业、工业等基础产业领域,已成长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增加财政税收、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的重要力量之一,更以其自身特有的创新性、高成长性成为现代经济中的新生力量,在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显著作用。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抗风险能力差、资金实力弱、可抵押资产少等诸多特点,因此,商业银行一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较为谨慎,造成资金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致使其面临严重的融资困境。现阶段,政府通过贷款贴息、损失补偿或奖励基金等方式补偿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所产生的损失,以此来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而这些补偿方式可视为一种金融类的准公共产品。

综观已有文献,国内外学者对准公共产品进行了相关理论探讨。根据产品的不同消费特征可以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三类,公共产品的概念由大卫·休谟最早提出,并由萨缪尔森加以规范。萨缪尔森认为每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公共产品消费的减少,即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布坎南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进行了俱乐部产品的跨越性研究,指出俱乐部产品实际上就是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排他性、没有外部的影响三个条件,劳埃德·雷诺兹则将准公共产品定义为是一种具有外部性的私人产品,如果一种产品只满足前两个条件即竞争性、排他性,而不满足第三个条件时,那么该产品就属于准公共产品。

1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分析

准公共产品的概念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过程中,不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是具有排他性的,并且在给定生产水平下,政府向另外一个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风险补偿的边际成本并不是零,所以贷款风险补偿又具有竞争性,除此之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还具有很大的外部经济性。综合可知,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机制等是一种正外部性很大的准公共产品,因此需要政府以协调和引导者的身份制定有关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改善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决策差异,以提升企业创新贷款及创新活动的效率。

1.1 不完全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政府对提供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补偿具有不完全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具有一定的竞争性,由于财政补贴的总额往往是既定的,银行获得的补贴额度要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投放额度来进行衡量;另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只有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才能获得财政支持的贷款贴息、损失补偿或奖励基金。

1.2 正的外部性

准公共产品大致可分为:自然资源(又称共用资源)类、交通运输类、能源类、教育类、卫生类、通讯类、公用设施类、传媒类和金融保险类等九类。政府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采取的财政支持措施,如利息补贴、损失补偿或奖励基金等属于金融保险类的准公共产品。从微观角度来讲,该类准公共产品可以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从宏观角度来讲,可以促进人口就业、增加财政税收和出口等。就整体效益而言,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补偿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社会收益大于补偿成本。

在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供给与需求的情况下,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会出现一定的损失。由图1所示,S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供给曲线,由该贷款风险补偿的边际生产成本决定,D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需求曲线,由补偿价格(新增贷款余额补偿比例和贷款损失补偿比例等)决定,MU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社会边际效用曲线,代表社会对贷款风险补偿这种准公共产品的价值估价。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政策、机制等作为金融保险类准公共产品具有外部经济效应,因此社会边际效用曲线MU在需求曲线D的上方,且外部经济效应越大,曲线MU就越高于需求曲线D。在政府未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贷款风险补偿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只会考虑自身的效益,因此在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的交点E1处实现均衡,对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消费量分别为P1和Q1;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供求均衡点却是社会边际效用曲线MU与供给曲线S的交点E2。在消费量为Q1时,社会愿意支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价格为P2,高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供给成本P1,因此存在帕累托改进余地。在E1点实现供求均衡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因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所增加的收益为四边形P2P1E1M,而此时社会的损失为五边形P2P1E1E2M,因此存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即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在政府对贷款给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财政支持后,社会资源配置情况有所改善,如图2所示。政府采用财政手段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进行风险补偿,有助于增加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供给量,因此供给曲线由S移动向右下方至S’位置,可以看出财政支持弥补了部分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如果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供给量继续增加,则供给曲线继续向右下方移动至S*,此时政府通过财政补偿的方式弥补了图1全部阴影面积的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损失,也就是说政府对贷款给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补偿,能够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2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随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浙江、江苏、广东、天津、山东等省、市政府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方面的实践活动,且各地的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在贷款期限、贷款金额、风险补偿比例及合作银行上都有所不同,具体对比见表1。

3 结论与建议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现阶段补偿的基本思路应为: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以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架构为切入点,以完善多层次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体系为主导,以建立统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为重点。

3.1 健全有关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

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架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已在法律层面对补偿机制进行了总体规划,但现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贷款期限等优惠政策受明显的区域、条件等因素限制。因此,立法部门应修改和剔除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不利的法律法规和歧视政策,加快和推动相关融资、担保等机构的立法建设,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在实施过程中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在组织架构方面,应建立健全由中央政府主导、各级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机构,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在补偿机制运行过程中的服务和监督作用。

3.2 各级财政资金入股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体系

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体系的关键点是明确财政资金的筹集与补偿渠道,推动多层次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建设。在资金来源和补偿方面,坚持“中央财政出资为主,地方财政出资为辅,社会性资金为有益补充”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在财政预算安排中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以确保中央财政资金在补偿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提供就业岗位,因此有必要建立各省、区(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3.3 财政资金支持建立统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

属于新兴产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抗风险能力差、资金实力弱、可抵押资产少等诸多特点,很难从重抵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因此有必要依靠财政力量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将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和培育信用制度相结合,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科技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可以参照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进行建立,完善信用登记、信用征信、信用评估和信用等各环节的规定,并逐步将民间信用中介的评估标准和评估结果纳入信用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秦娟,费颖新,刘春辉,等.江苏省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2(4)

2 陈其林.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定义、分类依据及其类别[J].经济学家,2010(7)

3 何崴.浅析我国准公共物品中的垄断及其改革[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6)

4 高培勇,崔军.公共部门经济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滕世华.公共治理视野中的公共物品供给[J].中国行政管理,2004(7)

6 李晓飞.内蒙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财政支持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7 左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供给模式及风险补偿路径选择[J].武汉金融,2010(10)

第5篇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风险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对风险投资及其特征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也产生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不过,对中小科技企业研发阶段能否引入风险投资,以及风险投资能否多元化发展等问题还没有深入研究,以至于人们对风险投资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认为,风险投资模式可以变革,风险投资流程可以分阶段运行,风险投资还可以前移至企业研发阶段。同时,中小科技企业研发阶段还应当引入民间资本、国有大企业资金、外资及技术创新基金等多元化的资本来激活企业。

二、风险投资及其与中小科技企业的耦合

(一)风险投资的涵义

风险投资是指对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通过提供创业管理服务参与所投资企业的创业过程,因此,风险投资又称为创业投资。全美风险投资协会(NVCA)将风险投资定义为,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中的一种权益性投资;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则更为宽泛,即凡是以高科技与知识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都可视为风险投资。

(二)风险投资与中小科技企业的耦合

风险投资是一个以中小科技企业为平台、以高增长和潜在竞争力的科技项目为载体的投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风险投资者给企业输入资本,助推企业快速成长。同时,风险投资者以资本换取企业股权,当企业成长到可以上市时,投资者即以上市或者并购等方式实现自身和被投资企业双方利益的共赢。在这一过程中,基于风险投资的特点,投资者不仅要参与企业的经营,而且还要参与企业的管理,甚至是决策。风险投资者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资本在起作用。也正是“因为资本这种固有的利己动机、高逐利性特性,催生和刺激了风险资本的出现和迅速繁衍,并与中小科技企业对接”。同时,中小科技企业因其科技创新能力、结构简单、机制灵活、反映迅捷、前景可观,被风险资本家普遍认为是创新之源、机会之源和财智之源。风险资本的金融价值就是寄生在科技企业的创业风险上,它通过承担科技企业发展初期的高风险以及提供增值服务来获得高收益。从该层面看,风险资本是对传统金融市场的补缺,对中小科技企业创业最为本源的融资支持。

三、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研发引入风险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研发面临的困局

据研究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比例只占28%左右,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平均不到1%。而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其销售收入的2%,企业才能基本生存,当达到5%以上时,才具有竞争力。由此判断,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实践中,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一般分为几个阶段: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扩张期和成熟期。“风险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阶段时不仅对被投资企业的开发项目要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和考察,而且还要考虑到各种阶段进入所带来的收益率和风险度。”在种子期,风险投资者的资本一般不会进入。因此,中小型科技企业缺乏研发资金及其来源渠道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研发引入风险投资的必要性

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和缺乏资金表面上看是近几年出现的问题,但实质上融资难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于中小科技企业而言,有必要在研发阶段引入风险投资。其原因是:第一,中小型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与研发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据研究,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一般为传统企业的10-20倍。[5]对于如此高的投入,企业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研发活动很难进行下去。而研发投入不足或研发活动停滞就意味着企业没有了创新,企业一旦没有了创新,就等于丧失了竞争力。因而,不难理解和想象,对于一些仅靠内部融资或自有资金开展研发活动的中小科技企业,为什么研发投入不足,为什么研发活动经常处于停滞状态。第二,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程序多,且时间长。企业从事生产开展经营活动往往需要融资,融资首选对象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但是,对于中小科技企业,尤其是还处于研发阶段的小科技企业,考虑到风险因素,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一般情况下都拒绝发放贷款。即使有机会能给提供贷款,也需要企业提供担保,且在这种渠道下,手续繁琐,程序较多,时间较长。第三,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风险大。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能提供融资的情况下,有的中小科技企业会选择传统的方式,即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手续简单,但成本很高。中小科技企业本身经济实力有限,研发产出一旦出现风险,借贷双方都会陷入很大的困境。此外,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和规范,近几年民间借贷产生的问题很多,风险也很大。综上所述,基于中小科技企业自身的力量和研发的特殊性,依靠传统方式无法解决研发所需资金问题。引入风险投资,不仅可以解决中小科技企业研发阶段的资金难题,还能使风险资本家从研发阶段介入,帮助中小科技企业改善研发管理,提高研发创新水平和提升企业整体价值。因此,中小科技企业要想获取竞争优势,在其研发阶段有必要引入风险投资。

(三)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研发引入风险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风险投资既是一般的经营活动,又是特殊的投资活动。作为一般的经营活动,风险投资涉及投资方和被投资企业的共同利益;作为特殊的投资活动,风险投资必须规避风险,并把风险控制到最低程度。有鉴于此,投资者选择风险投资的方式非常重要。这里强调的投资方式,就是说,风险投资者如果把风险投资分阶段进行投资和运营,风险投资本身的投资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分阶段投资是指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企业采取分段资本注入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风险投资公司一般并不将全额资本一次性投向风险企业,而是在企业发展的若干个阶段分批投入资本,并保留在任何一个阶段放弃投资和进行清算的权利。有学者为了研究风险投资主体对高新技术企业分阶段投资的时机选择,构建了实物期权模型,并对分阶段投资和一次性投资两种策略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分阶段投资比一次性投资的成本及风险低。由此看来,如果投资者能把风险投资作进一步的细化,传统的风险投资模式可以进行变革。

(四)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研发阶段引入风险投资的SWOT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小科技企业研发阶段引入风险投资的可行性,下面运用SWOT作一简要分析。SWOT即Strengths(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优势分析:优势一,“项目加资金”。风险资本进入后,解决了资金的困境,突破了瓶颈的制约。有了资金的支持,研发投入有了保障,研发工作可以顺利进行。这一环节实质性地解决了中小科技企业靠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为中小科技企业奠定了竞争的基础和比较优势。优势二,“研发加管理”。风险资本进入后,中小科技企业不但在资金上有了保证,而且在研发管理甚至整个企业管理方面也有了实质性的改变和提升。因为,风险资本进入的同时,也把相关的技术开发人才和管理人才一起带入,即一个整体的技术开发和管理团队。这个团队进入后,研发效率会得以提高,研发周期必将缩短,研发管理也更加规范,由此可以促进企业总体管理水平提升一个档次,这一方面是很多中小科技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三,“人才加经验”。一般来说,中小科技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雄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缺乏的现象。风险资本及其团队的进入,既能给企业培养人才,又能使企业原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得到锻炼并增加经验。优势四,“成果转化加回报”。一般来说,风险资本看准的研发项目,其成果转化率较高,往往回报率也较高,即投入产出比匹配性较好。优势五,与投资者共担风险,把原有的风险最小化。劣势分析:风险资本进入后,由于风险资本本身的特点和运作规律,中小科技企业原有的发展计划往往被暂时打乱,原有的管理方式会受到影响,原有的管理结构也会被加以调整。尤其是企业研发阶段的决策权会被弱化。机会分析:企业获得风险资本后得到快速成长。当企业成长到可以上市时,投资者通过企业上市或运用并购方式等,与被投资企业实现双方利益的共赢。即风险资本实现其金融价值,企业获得收益和新生的机会并迅速壮大,进入成长和扩展期。威胁分析:风险资本的进入,是因为看到企业研发项目的增值性和企业的高增长性,对于中小科技企业来说,研发阶段引入风险投资几乎不会对自己产生任何威胁。从以上分析看,中小科技企业在研发阶段引入风险投资优势多于劣势,机会远大于威胁。

四、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研发融资对策

从目前看,民间资本、国有大企业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及国外资本等都可以作为风险资本进行投资,而且这些多元化的资本应当是中小科技企业走出研发困境较理想的资金来源。民间资本需要引导;具备一定条件的国有大企业,应当允许进入投资;国外资本,应当继续鼓励进入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应当积极发挥其投资的支撑作用。

(一)引导民间资本对中小科技企业研发进行风险投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储蓄不断增加,民营企业主自有资金不断积累,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已经形成了民间资本集聚区。但是,由于市场准入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民间积累的大量资本没有稳定的投资渠道。在科技研究领域的投资,特别是对中小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民间资本也往往是可望而不可求。正如有学者指出,现阶段中国的风险基金除了外资以外几乎都是政府或者金融机构建立的,民间私人资本几乎没有。这种状况与国内投资需求旺盛而投资渠道相对狭窄是一对较大的矛盾。因此,为民间资本寻找稳定的投资渠道是当务之急。事实上,在现行政策和投资环境下,民间资本可以作为风险资本引入中小科技企业研发阶段进行投资。这样不仅能解决中小科技企业研发资金的难题、助推中小科技企业的转型和创新,还可以使民间资本自身得到更大的发展。国内风险资本,如果没有民间资本的进入,资金规模将非常有限,投资主体也无法多元化。因此,只要政府和市场适当地和适时地引导并加以规范,民间资本在对中小科技企业研发进行风险投资方面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大。具体来说,民间资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对中小科技企业进行研发投资:一是通过地方银行对中小科技企业进行专项投资;二是运用目前已经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联合投资;三是自然人资金直接注入中小科技企业进行研发。地方银行成立以来,以传统的贷款方式为发展地方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科技和金融密切联系的形势下,以地方银行为投资主体,按照风险投资模式进行运作对中小科技企业研发进行专项投资,应当也是一种服务地方和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使地方银行和中小科技企业做到“双赢”。同时,按照有关政策成立和目前正在运营的小额贷款公司,可以以中小科技企业研发项目为载体,同样以风险投资模式运作,通过合同约定进行联合投资。此外,自然人可以以新增股东身份出资,也可以按照风险投资模式以直接的投资人对中小科技企业研发进行投资。总之,只要是有利于推动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民间资本都可以在合规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投资。

(二)允许有条件的国有大企业对中小科技企业研发进行风险投资

对于国有大企业能否进行风险投资的问题,有的学者赞同,有的反对。实践中,多数地方国资委不允许国有企事业单位从事高风险投资活动,有的地方规定不允许非金融类国有企业从事高风险投资。然而,国外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方式不拘一格,有直接投资方式,有间接投资方式,也有通过结为战略合作伙伴或战略联盟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实际上,本文所说的有条件的国有大企业是指那些已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备一定经营规模,有资金实力,有较好的研发团队和管理团队且发展稳健的大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企业和中小科技企业具有合作的基础和需求。基于大企业和中小科技企业各自的比较优势,大企业在试验性研发以及跟踪技术研发前沿,需要与中小科技企业联合,或者直接对中小科技企业研发进行风险投资。这样的合作是以大促小,联合发展,应当予以支持。从未来风险投资发展的趋势看,大企业也应当是风险投资的积极参与者。当然,在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和政策条件下,国有大企业要参与对中小科技企业研发阶段的风险投资,还需要进行试验性推进和实施。比较稳妥的的方式是,成立国有企业专项投资基金。国有企业专项投资基金,原则上应当和国有资产一样对待,总体上要保值增值,但要允许该基金按一定比例进行风险投资。不过,国有大企业要制定风险投资管理方案,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尤其是风险控制制度。如果风险防控得当,对中小科技企业研发风险投资的风险应当是可控的。

(三)鼓励国外资本对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研发进行风险投资

2003年我国就出台了《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允许和鼓励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来华从事创业投资。之后,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科技部等多个部委2005年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办法》出台后,国外资本进入我国开展了风险投资业务,投资额不断增加,可见,中国风险投资市场有巨大的潜力。而美欧国家风险投资行业起步较早,发展基础较好,一些风险投资公司有丰富的风险项目投资和管理经验,并且国外风险资本家近年来也在全球积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因此,中小科技企业要用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研发项目吸引国外资本。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吸引外资对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研发进行风险投资,绝非一厢情愿的事情,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需要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和服务者继续转变管理作风和服务态度。此外,外商投资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研发,不仅看重研发项目本身的的发展潜力,还看重中国的投资环境及其政策透明度。因此,对于允许外商投资的中小科技企业研发领域和研发项目,要及时公开信息,以便外商和中小科技企业及时对接。

(四)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科技企业金融管理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29-02

科技型企业的关注点是市场竞争和科技发展决定的产品与创新上,为了实现企业战略计划,资金成为了公司发展的驱动力,同时企业投资的风险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压力,因此,为科技型企业实现战略计划对企业金融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是十分重要且紧迫的。

1.科技企业的发展与管理

一般而言,科技企业既是指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同时在市场经济作用中拥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一类企业,例如从事机械、电子、材料、能源及生物等等技术产业领域的产品开发和服务企业。从美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科技型企业对提供先进的产品和服务、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就业率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贡献。

在20世纪末期,我国实行科技体制改革,有两百多个国家级科研研究所和多数地方科研院所改组转化为企业,其中有一些改制组建的研究所已成为上市企业或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在这些有科研单位改制而来的科研型企业中,多数具有产品技术高、研发投入量大、技术人才多、市场占有率小,产品品种多样、产业规模小、转型后企业管理复杂但科研成果丰硕等特点。总而言之,科技型企业具有人才、技术、产品以及科研等优势,但仍缺乏有效的管理理念。我国自从2007年提出战略性发展新兴产业以来,科技型企业已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及其结构转型的载体和向导。管理是科技型企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发展能力,运行的稳定性,甚至决定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价值和地位。

2.金融管理的思想与方法

自从金融管理思想创建以来,它的对象基本上集中在政府和银行等国家或地区性融资机构。金融的管理对象主要包括资本与风险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资金运用及其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即从原先的生产经营管理逐渐向生产经营和其他资金运用发展,尤其是向金融投资方向发展,从而取得更加丰厚的利润回报。

科技型企业的金融管理,可理解为企业的金融活动,即从科技企业的角度,研究如快速且有效地筹集到低成本的资金以及闲置资金运用的最大化,为企业的生产、流通以及销售服务等提供最大利润。例如在上世纪中期,日本丰田公司已经是一家大型科技跨国汽车公司,但受到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的抵抗,限制日本汽车向美国出口,加之其它国家汽车工业的激烈竞争,丰田公司承受巨大的压力,此时为了挽回市场占有率,摆脱多面困扰,丰田公司就采用了金融战略,通过金融管理方法将本公司暂时闲置资金用于放贷或有价证券投资,且利用子公司做一些低价买进高价投出的金融投资,从而在总利润中扭亏为盈,保证了公司在市场不景气及多方竞争情况下公司呈现收益上升趋势。如今,科技型企业需要快速扩大规模,但缺少资金,常常向银行或其他地方机构贷款筹集资金,并通过利润形式归还债务,从而促进企业能够快速发展。这种负债经营形式虽然能暂时解决企业需求,但同时具有很大的风险,不仅因支出加债利息而提高成本,而且可能因决策失误而导致企业面临资不抵债的窘境。在国际市场的快速发展情况下,科技企业的负债经营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技术产品的不断生产,科技型企业可以在短期内改变经营方案,缩短产品的生产与研发周期,制定市场定位决策,从而快速有效地占领市场。

科技企业的金融管理大体可分为对内的资金管理以及对外的金融投资,它们均是通过建立企业银行金融机构来实行的。相应的程序包括集中管理企业资金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投资证券与开展贷款和对外租赁以及对外提供金融服务。例如在早期,美国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就已经向顾客提供汽车贷款,并对贷款实行证券化,这样方式也给证券市场带来了很好的发展前景。

3.科技企业金融管理的要点

科技型企业一般视产品为市场立足之本,通过市场导向对产品进行研发,而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注入,资金如同科技企业的血液,而金融管理就是要保证科技企业内血液的畅通和稳定。金融管理的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3.1 制定金融计划。制定金融计划是科技企业实行金融管理的首要任务,可根据国内外的金融形势和企业内部产品生产、研发及销售和资金管理等运行情况,通过分析一段时间内资金源头、资金成本、资金构成、资金运用以及资金效益等信息,规划出能够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和业务全面发展的多期金融目标。

3.2 制定金融决策。基于上述方法制定的金融目标,通过筹资、分配和运用等综合政策手段,对企业做出最佳的金融决策,使企业的发展能够市场需求,同时满足社会发展趋势。

3.3 发挥金融优势。金融类似于企业生产运行、技术创新以及资金有效运用的方向杆或平衡杆,因此,金融管理在科技企业的运用中必须要发挥这个金融优势,给企业的指定方向并保证平衡,促进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4.科技企业中金融管理的运用

科技企业应用金融管理的前提是对该企业建立银行或类似金融机构,一般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信用合作社、金融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债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例如当企业建立了银行机构,则该企业需要实行的金融管理包括银行账户管理,银行贷款管理、银行金融信托管理、租赁管理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等,其中每一项管理具有不同层次的划分。

4.1 科技企业账户管理可分为企业账户使用管理,即企业在银行开立账户后,就要通过银行账户办理有关资金收付情况;企业账户变化管理,即管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搬迁、改名、合并以及破产等原因导致的账户变化;企业业务凭着管理,即企业与外界机构之间经济交易的资金收付凭证,也可分为有价结算凭证和空白结算凭证;企业票据挂失管理,即管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导致重要票据丢失而产生的损失,管理企业因空头支票或贷款拖延等情况导致的信誉度下降的账户资金。科技企业银行贷款管理主要是因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因资金调用困难而向银行贷款情况下,管理企业的贷款类型,可分为借款合同管理、企业贷款利息管理、企业贷款期限管理等。

4.2 企业银行金融信托管理是一种为合作双方的信任委托建立起来的关系管理模式,它包括企业金融信托机构选择,即企业依据规划的项目要求的可实现性而对金融机构进行选择;企业金融信托的计划管理,因金融信托计划是国家信贷计划以及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手段之一,企业可通过金融信托计划实现贷款或投资,因此也产生了企业的金融信托核算、效益和资产管理。

4.3 在科技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金融租赁可从服务性租赁的角度论述,分为短期租赁、专业设备租赁以及维修租赁等三种形式,是一种以融通资金为目的的方式。即当企业因科技发展而实行产品更新或产品研发时而需要添置设备,租赁公司不直接提供贷款,而是提供代购机器设备,再以出租的方式给该企业。金融租赁的管理是对金融租赁合同以及租金支付进行管理,使企业能以融物的方式实现融资的目的。

第7篇

[关键词] 物流金融 信用风险 指标体系

引言

物流金融是专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它将资金流有效地整合到物流中来,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新型贷款融资服务,同时又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物流企业和中小企业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因此,很有必要对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揭示出物流金融的融资优势及其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性。

一、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的意义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交易一方不能履约或不能完全履约而给另一方带来的风险。本文研究的物流金融信用风险是指中小企业作为授信方,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时所存在的信用风险。

物流金融信用风险是指处在物流金融背景下的中小企业的综合信用风险,不仅包括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而且还包括物流金融的运营风险因素给中小企业带来的信用风险,如质押货物风险、产品风险、质押物变现风险等。在物流金融业务运营过程中,各个环节是环环相扣,彼此依赖,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涉及其他环节,影响整个物流金融业务的正常运行。对于中小企业,由于本身经济能力的限制,面对危机的自我反映和调节能力较低,因而受到物流金融运营风险的影响就显得更加明显和难以克服。

而本文所建立的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风险的考察,也转变为对企业所处物流金融运营过程及其交易风险的综合评估,进而决定是否给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该信用评价体系与目前关于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最大的差别点就在于它不仅包括对中小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能力、信用记录,以及行业状况等影响因素的考察,还包括对物流金融运营状况等因素的综合评价,从而更加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了中小企业的综合信用状况。

二、物流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因素错综复杂,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分类,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及其特点,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行业风险因素。行业风险属于系统性风险,主要受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和监管环境、行业状况、发展前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对企业进行行业风险分析,目的是判断企业所属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对经济变化反映的敏感性,行业风险揭示了行业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程度。

2.中小企业综合实力。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主要包括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与发展能力、现金流量分析和履约状况。这8个要素科学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和信用状况。

3.物流金融运营状况。中小企业所处的物流金融的整体运营状况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也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物流金融的运营状况良好,交易风险较小,就可以弱化中小企业的综合信用风险。反之,则加强中小企业的综合信用风险,使其信用状况恶化。根据本文研究问题的需要,主要通过物流金融运营过程中信息化程度、相互间的合作,以及质押物质量等要素来反映物流金融的整体运营状况。

三、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前文讨论的影响中小企业信用的三类主要因素,设计了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参考相关研究资料及向专家学者请教,结合实地调研,确定了指标参考权重,针对不同的区域,权重可以适当进行调整,重新确定。

四、结束语

物流金融是中小企业突破“融资难”的一条捷径,因此加快物流金融的发展,将是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建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机制及长远利益关系;另一方面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可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改造升级自身的物流体系。但是目前对于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

参考文献:

[1]刘 青:中小企业利用物流金融的策略[J].创新科技,2007,(02)

[2]闫俊宏: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 2007

第8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金融是推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杠杆,科技和金融的有效结合可以促进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提高产业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发展科技金融可以转变地区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向节约型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由于科技企业具有高风险和轻资产的特点,较难满足金融支持的要求和条件,从而导致科技企业普遍面临融资困难,发展资金明显不足,制约了其发展壮大。因此,探索和研究科技金融的风险分担机制,为科技金融主体提供保障,帮助科技企业走出这一困境,便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科技金融及其风险分担机制的直接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将科技金融作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从金融体系这个整体的角度和风险投资在科技金融作用的角度进行研究。他们根据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特点,将企业发展分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扩展期和成熟期五个阶段,并根据其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特征,划分出每个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风险,如表1所示。

 

科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风险大小不同,其融资方式选择也就不同,从而使科技金融风险分担主体出现不同。国外相关文献描述科技金融风险分担主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银行对技术创新企业进行资金支持前会对企业进行严格的调查和评估,选取其中成功概率较大的项目并给予支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依据其不同阶段资金需求状况为其提供信贷支持。二是政府、银行和企业在应对不可消除的系统性风险过程中不断进行博弈,通过把风险转移到其他两者身上来规避自身面临的风险,以免遭受重大损失,这种博弈最终会导致风险在这三者之间进行互相转移和分散。三是风险投资在科技金融发展及风险分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他们认为,科技企业创新离不开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科技型企业在种子阶段和初创阶段风险较高,融资较难,然而其收益也较高,创业风险投资追求高收益,可以为其种子阶段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其成长和不断壮大。

 

国内直接涉及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相关成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科技金融内涵的相关研究。认为科技金融是将科技创新活动与金融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行融合的结果,科技金融工作是政府工作的外延,不但具有市场性,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政策性,政府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二是关于科技保险的相关研究。认为科技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创新风险得不到有效的分担和保障,没有与科技创新风险相匹配的保险产品,这是造成其融资难的重要因素。三是关于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方式的研究。认为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建立一个多元化的体系,将风险在政府、银行、保险等科技金融重要参与者之间进行有效分担,从而降低每一个参与者独自承担的风险。

 

二、陕西省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的构成

 

近年来,陕西省在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构建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相应的科技金融风险分担主体,其在风险分担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陕西省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的参与主体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一)政府部门

 

陕西省的科技与金融结合有着自己的特点,其基本思路是在省政府的引导下,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在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方面发挥着总体设计和引导协调作用,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提高各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分担科技金融风险的积极性。陕西省政府通过对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走访,了解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和特点,掌握全省科技金融发展情况,同时借鉴国外科技金融发展的经验,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基金形式,即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来自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投资基金的关注,形成了向科技型初创企业融资的平台。“资金池”的形成,可以汇集有风险投资意愿的所有资金,避免了单个基金承担较大风险的情况,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这一模式可以极大地弥补科技企业在其生命周期的前两个阶段的融资需求。“联合天使担保风险池”基金的成立,分散了科技金融的风险,为科技企业融资提供了保障,降低了科技金融及科技企业发展与创新的前期过程中面临着的较大风险。

 

此外,陕西省政府还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目的是建立对科技型初创企业进行融资的企业群体,通过扶植这些融资群体的发展,加强对科技型初创企业的融资力度,解决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匮乏、融资困难的问题。

 

(二)科技银行

 

陕西省为推动科技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更加有效地分担科技金融的风险,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全国首部《科技支行监督管理办法》。2012年4月,西北首家科技支行——长安银行西安高新科技支行挂牌运行。之后,全省又设立了11家科技支行。截至2015年6月末,陕西辖内银行业机构科技型企业贷款 401亿元,户数1887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余额达到10.3 亿元。依托长安银行,成立了陕西省科技金融创新产品研发中心。研发中心引导在陕金融机构,研究开发各类符合各阶段科技型企业发展需求的科技资金支持项目如过桥贷、高企信用贷、集合贷等金融产品。研发中心不仅研发产品,同时也是科技金融业务直营中心,对试点产品进行孵化进而投放至科技支行批量化营销。

 

在陕西省政府、省科技厅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银行尤其是科技银行不断加强与政府机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担保公司、科技型企业的协作,为科技企业融资和科技金融发展及风险分担搭建了一个多方合作的平台。科技银行的业务主要是满足科技型企业融资的需要。鉴于此,陕西省各银行机构对其科技支行的客户准入标准、信贷审批机制、风险容忍政策、业务协同政策、专项拨备政策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适当倾斜,使科技支行能够更好地发挥对科技企业的资金支持和风险分担作用。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缺少抵押物的特点,各银行机构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比如工行陕西省分行推出了“瞪羚计划”科技金融品牌融资服务方案,浦发银行西安分行与股权投资机构合作推出了“投联贷”产品,长安银行结合企业销售情况推出了“订单贷”产品等,全力助力中小科技型企业。截至2015年6月末,全省 22家银行业机构开办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占比逾60%,并覆盖了几乎所有银行业机构类别;全省10个地市中,有7个地市的银行业机构已经开办该业务,占比70%。

 

(三)创业投资基金

 

2011年,陕西省政府、科技厅、财政厅等多个部门出台了《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依据《办法》,陕西省成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该基金由政府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创业投资基金具有政策导向性,能够吸引社会各类投资资金参与其中,扩大了基金的规模,更好地支持初创型科技企业的发展。社会资金可以通过创业投资基金对科技企业初创期的科技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在降低风险的前提下获取高额收益。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主要有两种投资形式,一种是根据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进行参股;另一种则是跟进投资方式。这两种形式不仅分担了科技金融体系的风险,而且也为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企业提供了急需的资金。截至2015年6月,陕西省财政已投入引导资金5亿元,吸引社会资本形成了总规模40亿元的成果转化引导子基金群。财政资金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初步与15家投资机构达成合作协议,第一支天使投资子基金已经设立,并自主投资了系列科技成果。

 

三、陕西省科技金融风险分担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形成系统

 

科技金融体系不仅包括政府、银行机构、科技企业,还有保险机构、担保公司、风险投资机构等参与主体,每个主体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追求的利益回报也不同,造成了相关主体关系的复杂性。陕西省目前出台的有关科技金融风险分担的政策措施,往往只涉及两三个科技金融参与主体,导致所有主体之间难以形成合力,造成政策的不平衡和风险分担效果的降低。

 

(二)科技银行运作模式需要继续创新

 

目前,陕西省虽然成立了不少科技银行,但科技银行的运作模式与普通银行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和创新,科技银行的业务范围较窄,自主性还有待进一步延伸。同时,各科技银行与普通银行相比,还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和较高的放贷风险,科技银行的运作模式需要继续探索和创新实践。

 

(三)科技保险产品与科技企业需求不匹配

 

科技保险是科技金融风险分担的重要参与者,可以为科技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售后以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中提供保险保障。但目前,陕西省的科技保险产品较为单一,尚未形成系统性的保险产品覆盖,只能为特定行业的特定环节提供保险保障,难以满足科技企业的多方位需求。

 

(四)未利用资本市场分担科技金融风险

 

陕西省虽然在科技企业初创期通过多种办法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和风险分担问题,但随着企业的成熟和发展,没有相关的政策跟进,支持企业进行上市融资,使得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担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四、完善陕西省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的建议

 

融资难是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瓶颈,科技金融则是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而发展科技金融的关键在于构建有效的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结合陕西省科技金融风险分担的经验和不足,特提出以下完善陕西省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

 

政府是科技金融体系殊的参与主体,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金融风险分担中的整体引导、协调和支持作用。首先,政府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政策制定和机制设计,明确科技金融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合理分配风险和收益,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科技金融多元投入机制,政府可以选择较好的科技企业或项目进行领投,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第三,要建立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政府自身不仅要设立担保机构,还要对商业性的担保机构进行风险补偿,从而吸引和鼓励其他商业性质的担保机构或企业加入到这一体系,再通过发展再担保体系,进一步分散担保机构之间的风险,从而形成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

 

(二)金融体系层面

 

金融机构是科技金融风险分担的重要参与者,涉及的风险分担主体较多,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分担风险,完善科技金融体系。一是建立银行与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机制。银行是科技金融重要的参与主体,银行科技贷款风险较大,在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建立一种风险分担机制,使银行与担保机构共同分担不良贷款的风险。二是积极发展科技保险,创新科技保险产品。保险是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可以提高科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可考虑实施和推广科技保险,并设立科技保险补贴资金,推动企业投保,降低企业风险。三是大力支持风险投资的发展,充分发挥其风险分担优势。风险投资是科技企业成长期、扩展期和成熟期的主要融资渠道,科技金融风险的有效分担离不开风险投资的支持,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为其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并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三)资本市场层面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体系,不仅能满足不同类型的科技企业融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还有利于科技金融的风险分担。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在三板、创业板和主板等市场上市融资。同时为条件成熟的企业,提供有关金融、会计、法律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为企业改制和上市进行辅导,帮助企业通过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获得发展资金和平台,分散科技金融体系的风险。

 

(四)科技企业层面

 

一是加强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科技企业信用征信和评级工作,推动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打造科技企业诚信形象,使科技企业信用成为优先获得项目立项支持和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的重要依据,为信用良好的科技型企业获取财政资金和项目贷款开辟绿色通道。二是加强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科技型企业与传统的企业相比,专业技术性较强,研发失败的风险较大,通过与同类科技型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将技术创新风险在不同科技企业之间进行分担,进而降低单个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

 

第9篇

>> 基于碳金融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基于DEA方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研究 基于案例推理(CBR)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研究 基于熵视角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研究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研究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研究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研究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研究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路径选择及其对策研究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探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与信托融资研究 基于“社会资本”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浅谈科技型中小企业基于各生命周期的融资策略 基于DEMATEL方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探析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研究 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机制研究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来源与模式的分析研究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张来明.中小企业必须创新发展[N].经济日报,2015-6-18.

[4]闻岳春,王婧婷.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融资策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2):107-112.[5]任颖洁.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陕西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2,(5):105-108.

[6]张诚,王欢明,柯昌华.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资源的配对优化研究――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6):34-38.

[7]徐力行,郭静.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的国际比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155-160.

[8]Sudha Krishnaswami,Paul A.Spindt,Venkat Subramaniam“information asymmetry,monitoring and the placement structure of corporate debt”,Journal of Financial Fenoming,1999,Vol.51,No.3,407434.

[9]王立彦,刘应文.创业板公司上市前的债务融资模式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3,(5):9-15.

[10] Winton A.,Yerramilli V..Entrepreneurial Finance: Banks Versus Venture Capital[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88:51- 79.

[11]郭斌.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理论综述及其启示[J].金融研究,2005,(3):145-157.

[12]胡元木,纪端.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实现度”研究――基于融资优序理论对融资行为解析的新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4,(6):120-125.

[13]龙勇,常青华.创新水平差异对融资方式选择影响:基于风险资本和银行债务资本的比较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8,(10):202-206.

[14]龚强,张一林,林毅夫.产业结构、风险特性与最优金融结构[J].经济研究,2014,(4):4-16.

[15]Jahja Hamdani,Christina Wirawan. Open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to Sustain Indonesian SMEs[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2(04):223-233.

[16]杨建东,李强,曾勇. 创业者个人特质、社会资本与风险投资[J].科研管理,2010,(11):65- 72.

[17]刘轶,张飞.基于社会资本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4-67.

[18]李嘉玲.社会资本、关系风险对担保能力影响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6):11-17.

[19]黄福广,李广,孙树智.创业者社会资本与新企业融资工具选择[J].当代财经,2012,(3):114-121.

[20]何安妮,唐文琳.以金融体制改革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J].经济纵横,2016,(4):97-10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