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4:34: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生体育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研究意义1.1.1理论意义本研究通过为江宁区中学体育教学中运动安全教育提供有益的对策和建议,其有利于减少学校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利于我国中学体育发展,为中学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1.1.2实践意义本研究对江宁区中学体育运动安全教育现状的研究,针对当前江宁区中学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的不足,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促进江宁区中学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本文研究对象为南京市江宁区中学生的体育运动中的安全教育的现状。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本人通过登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CNKI数据库等搜索相关资料,收集查阅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数篇。2.2.2问卷调查法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设计了《南京市江宁区中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教育的研究问卷》,共分为两份,包括中学的领导、体育教师问卷和初中生问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随机抽取8所初级中学。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每个学校内各5名体育教师和24名学生(初级中学一、二、三年级各8名)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32份,其中教师问卷40份,学生问卷192份。2.2.3数理统计法在文献资料等基础上,处理有效问卷,用Excel进行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获得文章撰写的重要数据。2.2.4逻辑分析法在文献、调查、数理统计等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演绎、综合的逻辑分析法,对当前江宁区中学安全教育与管理调查和安全意识实践现状进行系统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江宁区中学体育课安排的现状与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江宁区中学的同一块场地上课班级的数量情况。通过调查显示,有过2个班级同时在一片场地占13.16%,有过3个班级同时在一片场地占21.05%,有过4个班级同时在一片场地占44.74%,有过5个班级同时在一片场地占15.79%,有过5个以上个班级同时在一片场地占5.26%。由此可见,目前江宁区中学体育课的同一片场地上课数量安排是不合理的,这也是影响学生运动安全的一个因素。3.2江宁区中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管理的现状与分析3.2.1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管理人员情况由表4可知,在对学校是否有专门人员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进行管理的调查中有28.95%选择了“有”,23.68%选择了“不清楚”,47.37%选择了“无”,这就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未能设置专门人员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进行管理,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3.2.2体育场地器材检查维修时间的间隔情况学校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是保证体育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从表5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各个学校对场地器材的维修时间间隔各有特点:20%的学校坚持每周一次,10%的学校每个月一次,30%的学校每季度一次,33.33%的学校一个学期一次,另有6.67%的学校超过一个学期。由数据可以直接看出,江宁区各中学对场地器材的检查维修情况比较集中在每个季度和每个学期,整体情况不容乐观。3.3江宁区中学体育教学中运动安全教育配合的现状与分析为了解影响安全教育的因素情况,对教师和领导进行调查,分别列出了可供选择的9种结构,根据被选频度进行分析。据表9调查所知,“学生不配合”的因素是影响安全教育的主要因素。据图3的调查所所知,有5.26%的学生经常出现不配合的情况,73.68%的学生偶尔出现学生不配合的情况,只有21.05%的学生没有出现不配合的现象发生。由此说明,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认知不充分,只注重教师的教学指导,忽视学生的配合与合作,没有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由表10可知,江宁区中学生与体育教师工作的配合情况调查结果。对学生上体育课时口袋里是否装有杂物调查发现:9.77%的学生经常会,22.41%的学生偶尔会,67.82%的学生不会。说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常规中比较重视口袋是否放置杂物。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是否打闹调查发现:8.62%的学生经常会,40.8%的学生偶尔会,50.57%的学生不会。综上所述,学生安全意识依然不足,进行运动安全教育还是非常必要的。
4.结论
【关键词】 高中 体育教学 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69-01
关于体育观念的教育问题,很多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其中一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在高中这个特殊的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较大,所以对于体育的兴趣相对比较低,也在情理之中,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这个阶段,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和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体育技巧和技能是重要的,这些技能会让学生对体育保持一定的兴趣,为后期体育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一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在高中这个阶段,虽说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也教重要,但是学生的体育观念教育一样重要,如果学生的体育观念是错误的,那么在长期错误的观念教育下,学生在后期的体育学习中就很难端正,所以在中学这个阶段,体育观念教育和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都是体育教师必须注重的方面。
作为高中体育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做好体育观念教育是每一个体育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是教师应该做好带头表率作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在上课期间给学生随意安排,没有完整的教学思路,而体育教学中和学生的互动性也比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体育教师,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环节,比如说在给学生进行体育项目内容的讲解和介绍中,体育教师不应该是单纯的对动作进行分解和演示,而是应该在整个教学中都充当好教师的角色,简单的讲,大多数体育项目课堂教学都是教师在完成动作讲解之后,由学生自由练习,而从众多高中了解到,在班级中,一半左右的学生在体育项目方面都有一点点了解,并非完全不懂,所以教师如果在体育项目教学和活动中能够和学生一起活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来,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有一些体育教师给学生讲解之后就回到了办公室,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失去兴趣,认为教师并不重视,所以也成为很多学生不重视的源头,在教学中,甚至在一些课外活动期间,教师的参与对于学生对体育的认识都会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也会让学生逐步开始重视体育。
其次,注重体育价值观教育工作。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由于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很多家庭、学校及学生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升学考试上,所以在其他方面都不重视,对于一些非高考科目也不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培养,一些家长也错误的认为体育就是锻炼身体,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就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很多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作为高中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开展中,我们应该积极的帮助每一个学生正确的认识体育,让他们懂得体育并非简单的锻炼身体,让他们认识到健康和运动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抓住每一个展示体育和宣传体育的机会,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整个学校的体育环境改变了,学生的体育观念才有可能发生转变。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单纯需要给学生讲解一些体育技术知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体育的功能、体育的价值,并积极的搜集一些身边的实证资料,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体育对于自己的帮助。
其三,严肃认真对待体育教学。翻阅资料,我们了解到,很多学校的学生对于体育的不重视除了有主管领导的不重视之外,和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过于随意也有一定的关联,一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安排教学内容,使得很多教学环节没有连贯性,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掐头去尾,最后哪一项内容都没有学完整,这种情况在很多中学体育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一方面教学缺乏统一性,另外一方面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教学的不严肃性,从而不重视体育教学。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结合自己地区和学校的特点,应该也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安排,体育组教师应该严格的按照这些要求从事体育教学,并保持进度基本一致,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好的印象,而不是敷衍了事的感觉,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一节课时间,往往只是开始上课几分钟给学生做简单的讲解,剩余的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支配,甚至在下课之际,教师也没有重新组织学生集合和做总结,所以一些学生甚至不去上体育课,久而久之对体育就忽视了。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教师严肃对待体育教学,严格的做好课堂授课的每一个环节,教师严肃了,严格对待学生了,学生才会重视,这种体育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这个阶段是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体育教师对体育不负责,学生可能对体育也不会负责,最终就会形成错误的体育观念。
综上所述,体育观念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面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和体育教育的长期性,这需要我们每一个高中体育教师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体育才能,这些才能并非单一的体育技能,更多的时候是体育教育才能,只有我们利用好体育课,利用好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给学生和家长展现出体育的价值和魅力,才会引起所有人足够的重视,这在高中学生体育观念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必须努力的,这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也是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但是我们必须接受这个挑战,并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孙敏.体育“合作学习”结构模式的构建与运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对我国高校体育生的文化素养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影响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原则,同时简述目前体育生文化素养的现状。
1.1、体育生的行为缺乏约束
由于缺乏文化素养,体育生在体育课程中,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大局意识,导致其个人行为太过自由,缺乏约束性。例如:体育生在课堂上,虽然积极表现,但是缺乏力度控制,有时甚至影响到整体课堂秩序,对其他同学造成影响,引发同学们的不满情绪,同时为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1.2、体育生之间缺乏团结意识
高校体育生更加注重个人实际的技能表现,严重忽视其他学生,高校体育本身是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主,实际没有达到素养培育的效果。例如:篮球赛中,体育生缺乏团结意识,则会导致正常比赛漏洞百出,学生之间没有默契的配合,篮球最需要团结和协作,如此才可领域到比赛的实际含义。
1.3、体育生严重缺乏素养知识
高校体育生只注重体育实践知识的学习,忽视理论知识的建设,导致体育生缺乏与素养相关的知识。高校体育考核时,除考核技能训练外,还需考核理论知识,如果体育生不注重素养知识,则会导致体育系统知识的缺乏,对个人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加强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培养,需通过有效的途径,结合高校体育课堂的实际,提出有效的途径,重点提高体育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其不论是在体育发展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保持高质量的文化素养。
2.1、增加体育课堂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
据有关调查显示,高校体育课堂普遍为户外形成,教师基本在户外结束文化素养的培训,实际体育生在意识上根本没有重视,所以,高校体育需要增加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例如:教师可将体育教学氛围上、下两部分,第一课时重点讲述体育知识中的文化素养,教育学生如何在体育中考虑更多的素养因素,既要做到体育技能的完美,又要发挥个人的文化素养,教师利用素养案例,激发学生内心的素养意识,第二课时以实践为主,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平衡文化素养的表现,在体育事件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教师讲述的文化素养。
2.2、通过实践加强体育生的文化素养建设
教师在实践课堂中,应注重文化素养建设技巧,以此作为文化素养培养的途径。例如:实践课堂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小组,组织小组活动,促使学生分工、配合,使学生充分感受团队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文化素养,利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具体行为。由此,通过学生的主动性,营造文化素养的范围,进而带动其他的学生,教师在其中只是发挥推动作用,此类建设途径在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建设中,具备较高的实践价值。
2.3、利用体育资源提高体育生文化素养意识
高校中的体育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将其作为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后备资源。例如:教师播放我国各项体育盛会的视频资料,通过体育人士的风采展示,激发学生内心的人文素养,重点观看国外体育选手在我国体育赛场上的表现,教师告知学生,学生在体育场上的一举一动,不仅代表个人,更是代表班级、学生,甚至走上更大的体育场时,会意味着更深远的意义,学生通过教师视频资料和教师的讲述,会逐渐意识到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三、文化素养对学生的意义
文化素养对高校体育生非常重要,其不仅关系到体育生的素质,更是关系到体育生的未来发展。首先文化素养可以提高体育生的社会价值,社会需要德才综合具备的人才,体育生在校期间,注重个人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其在社会中发挥个人价值;其次高质量的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综合素质,体育生的文化素养高,可以增加其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判断力,促使其更容易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知识;最后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体育技能,通过文化素质的培养,体育生会虚心接受体育技能知识,充分认识到个人的不足之处,保持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促进个人体育能力的稳定发展,保障个人在高校中的体育表现力。
四、结束语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大学生 逆商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41-01
1 逆商的主要内涵
逆商(AQ)又称为逆境商数,所指的是人们在面对逆境时候多做出的反应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面度挫折时,个人摆脱困境,战胜困难时候的能力。逆商与智商、情商被称为人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更有专家将成功幻化成公式成功=20%IQ+80%(EQ+AQ)可见逆商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必须情商、智商、逆商都具有较高的数值与平均数,在智商与别人相差无几的情况下,逆商就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因素。
在对于逆商的测验之中,一般主要考察以下四个方面,即为,控制力,归属感,延伸力,以及忍耐力。控制一般指自己面对逆境时有多大的控制能力。归属是指逆境发生的原因以及愿意承担的责任与改善后果的情况。延伸是对于该问题影响生活、工作等方面的评估。忍耐主要是针对认识到问题的持久性以及他对于个人的影响所持续的时间段。
2 高校大学生的特征
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主要时期。同时大量的数据资料显示,当今社会,事业的成功,人生成就的达成不仅仅取决于智商与情商,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逆商。笔者现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特点,分析一下逆商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
一方面,从大学入学阶段开始,大学生就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思想上无时无刻不处在紧绷状态之下,在当代大学生面前,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在学校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的考研,以及面对社会情况的不确定与不适应等方面。对为大学生带来了逆境出现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大学生步入大学,正处于青春期,缺乏一定的人生经验,在这个阶段他们普遍抗打击能力不强,应对挫折的能力不高,同时也缺乏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大学生在面对困境与压力的时候,经常会在消极之中不能自救。很多大学生在面临诸如失恋、成绩下降等困境的时候,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问题,甚至有的大学生还出现了精神失常以及丧失求生意识等现象。
所以,很多高校都积极展开了对于大学生逆商培养的教育活动,促使其在逆境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逆境改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反应方式,从而促进自身情况改善,形成良好的效果。最终促进大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3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商培养的策略
逆商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大学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而具有实践性特征,以及操作效果的体育课程俨然已经成为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促成部分,所以笔者希望从体育课程的教学出发,来探索对于大学生逆商的培养。
首先,利用体育课程,设立逆商的教学目标,对于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来说,其主要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锻炼体育技能,保持身体健康,最终的终极教学目标是促进心理健康的形成,适应社会的发展。其中在心理健康的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改善心理的状况,克服心理压力,并且在体育运动之中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通过运动改善自我情绪,在运动中体会与同学合作的乐趣,战胜困难的勇气,与调节自身的情绪,同时在体育课程之中培养自身的体育道德精神,同时也有与同学之中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正确的处理体育运动之中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一点延伸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当中。
其次,在体育课程之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逆商,虽然在一个人的成长之中,尤其是在学习生活的成长之中,智商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所学习的主要课程可以是针对智商进行培养的。情商也是如此,在大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都有针对学生情商进行培养的课程,但是针对逆商进行教学的课程却少之又少。而在大学阶段,各个高校开始重视对于大学生逆商的培养,体育课程也就肩负着相当的重任。通过对体育课程的目标以及逆商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体育教学之中对于逆商的培养可以通过体育锻炼以及体育教学活动,认识逆境,并且培养战胜逆境的能力,同时实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教学目标等方面入手。
再次,在体育教学过程之中,注重对于大学生逆商的培养。逆商的教学在大学阶段属于隐性的教学课程,而体育的教学课程则属于显性的教学课程,而在大学阶段,隐性的教学课程与显性的教学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学校之中形成的优秀品质,以及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与学生在学校培养的学习能力,知识体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体育教学过程之中隐性课程具有着更为有利的条件,在体育教学之中,利用体育运动,很容易进行隐性教学活动。通过联系手段,运动设计很容易对于隐性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同时使得隐性课程进一步显性化。从而在教学之中实现逆商目标的培养。
总之,逆商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当中贯彻这一教学目标,进行逆商的教育以及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希望通过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逆商的培养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实现对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巍.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S1).
[2]周伟,周静.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S1).
[3]文锋.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思考[J].华商,2007(28).
关键词:中学体育;生命安全教育;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4
1.确立体育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的生命安全融入日常生活中,才会有现实的、合理高效的生命安全教育实践。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生活化是其应有之义,而这恰恰是生命安全教育所必需的。因为一个人对其生命真谛的体会与感悟只有在具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实践中才能实现。如果只是空对空的理论教育,或者根本文不对题,这种教育方式很难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很难让他们从心理上重视生命、敬畏生命,注重生命安全。但是,从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来看,竞技体育教育的意图非常明显。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了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体育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时,一定要坚持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衔接,使体育教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在生活化教育中感悟生命、尊重生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2.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和强化生命安全内容和要求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具体导向标,它直接决定了每一堂课的价值导向和教学实践成果。从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来看,体育教学在生命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能力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没有具体的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最多是在体育安全操作方面有所强调。这样的教学直接导致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实践在学生的生命安全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不够。换句话说,如果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学组织者和管理者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要求,那将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实践提供一个很好的导向。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在教学目标选择上突出和强调中学生的生命安全内容,将培育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技能、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3.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渗透和突出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
按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规定,中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主要要完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的学习,这其实也就是规定了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既然如此,体育教学中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必然就是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教学体现出来的。教育者要通过合理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这四个方面的学习中接受生命安全的相关教育,从而养成珍爱生命的品质,提高生命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因此,老师在具体实施教学行为时,必须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上述四个方面的教育中去,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常态化、系统化。比如,在运动参与方面,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具体来说,要通过日常的启发与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生命安全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从而提升学生对生命感受。在运动技能学习方面,要让学生通过基础的运动训练,对自己的技能水平和身体状况有初步的了解。尤其重要的是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时,老师要将生命安全教育中的逃生自救技能和运动技能教学相结合,在教授专项运动技能的同时讲解其与生命安全技能的关联,并且设定情境,通过身体的训练, 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时的逃生能力。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教师要通过具体的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向学生传授身体技能的同时,教师尤其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意设置一定的运动难度,磨练学生的意志,鼓励学生挑战自我的身体极限,让学生在运动竞争与协作中体验到生命的快乐, 让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挑战自己的心理极限,从而达到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还要经常设定专门的情境,让学生在自救和互救过程当中提高团队意识,运动结束后进行积极的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4.在不同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理论课,即通过理论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如篮球运动简介等;二是体育实践课,即通过老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亲身参与,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及水平的目的。
教师在讲授理论课时,要充分结合授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让他们很好地体会生命的意义。教师可通过给学生讲授青春期的相关知识,让初中生明白有关身体发育的基本知识,做到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同步,平稳度过青春期。通过对青春期人体发育特点和阶段的讲授,让学生明白参与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身心发育的必要性,了解在青春期进行体育锻炼的相关注意事项。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生命安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理论课向学生讲解基本的生理解剖知识,向学生教授生理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人体在一些特殊环境中自身的生理反应,以及怎样正确面对这些生理反应,让学生了解人体在应激状态下和平常状态下身体机能的不同表现,以及在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另外,老师还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通过观赏安全影片等方式将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逃生技巧、灾害发生后的自救方法等生命安全知识传递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技能及水平。
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老师同样也要通过另一种方式向学生传授生命安全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养成爱护身体、珍爱生命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相比于理论课,这种课程教授方式更为直观,更为生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将更为明显。老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应适当穿插诸如穿越障碍、攀爬等训练项目,以增强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建立生理应激机制;还可将各种武术动作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卫技巧,在面临危险时能做到保护好自身安全。有条件的班级和学校还可模拟各种危险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他们在各种危险情况下科学合理的反应能力。如模拟基本的伤口处理以及各种身体损伤的应急处理,提高学生的日常救护能力,增强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另外,体育老师还可与学校学团部门合作开展有关生命安全的竞赛活动或主题运动会,进行安全知识竞赛,以及提高应急避险能力的比赛,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并学会将学到的生命安全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总之,生命安全教育是新时期中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其他文化课程教学相比,体育教学是开展安全教育最主要的承担者和平台。因此,中学体育教学除基本的运动技能教学外,还应该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各种教学内容中,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让广大中学生懂得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明白如何珍爱生命,以增强他们的生命安全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们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理念,使学生们的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规范,是我们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当注重学生体质的加强,而且还应当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理念。因为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体育在开展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此之外,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包括课堂讲座、体育游戏、体育视频等内容,而且还包括体育竞技比赛以及社团活动等多个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下生活。所以说,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由于体育教学方式具有多元化,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粗浅的分析:
(一)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体育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德育教育的目的,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有挑战意义的活动,例如体操、攀岩等,通过教师的专业型教育以及言语方面的激励,使学生能够通过克服障碍,树立对自己的信心。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的实现教学预期目标,而且还能够使学生能够正确的面对困难,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水平。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这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重要基础。体育教师应当多采用正面的语言给予学生鼓励,而坚决不能使用那些容易给学生自信心带来负面影响的语言。
(二)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体育教学在开展针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所在。我们体育教师应当在课堂活动内容中多安排一些能够开展团队合作的比赛,比如拔河、篮球等,使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应当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使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充分意识到:在集体活动中只有成员间相互配合,才能够将个人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树立起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不是追求个人风头。
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外组建一些运动社团。积极开展体育社团的活动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充分体现出了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教育意识,对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也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当代社会是一个竞争型社会。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竞争意识能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我们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多开展竞技类活动,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浓厚的竞争氛围,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通过各种比赛的方式,对学生的竞技能力特别是拼搏意志进行锻炼。除此之外,我们体育教师还应当成立各种专项的兴趣小组、俱乐部,或篮球小组、乒乓球小组等,由教师定出阶段性目标和总的目标,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来参加,培养学生的竞技能力和竞争意识。在日常的练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充分重视激励的作用,这对于学生参与兴趣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进行百米短跑项目的练习时,定20秒为及格、15秒为优秀。这样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去努力,由于不仅仅是和别人比较,也要和自己比较,对竞争意识的培养是有益处的。当然,在培养竞争意识的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才有利于学生心理平衡和进取心的成长。在组织比赛时,无论是个人比赛还是集体赛事,都要选择合适的对手,让两者有竞争性,最好能够势均力敌。这样就不会出现一方没有压力,另一方又压力太大,甚至消极放弃的状况。
(四)注重学生意志的磨练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基本上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这就很容易导致他们感情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以后继续升学甚至是就业之后,学生难免会遇到打击和挫折。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要教导学生:对挫折和失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心理上要有准备,并有自我调节能力。一场比赛总有胜负两方,胜不骄不容易做到,败不馁尤其艰难。教师如何引导非常重要,要培养学生永不言败的精神,能够跌倒后再爬起来,知耻而后勇。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有难度的活动,对学生身心的磨炼有益处,培养学生认识困难并且战胜困难的信心。比如负重接力、跨越障碍等活动,长距离的越野跑、登山等,都需要耐力、毅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对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是有所帮助的。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们的思想价值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强德育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体育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制,而且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渗透作用,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应当充分重视体育教学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理念,通过体育活动这种特殊的形式实现我们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是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在未来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额日敦套格,肖慧英.体育教学:实施德育的场域[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0)
[2]刘文荣.对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讨[J].甘肃教育.2011(09)
一、体育教育与性别塑造
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并乐意参与到体育课中。男生最不喜欢的是舞蹈课,而女生最钟爱舞蹈课。同样,对健美操的热爱也是女生多于男生。对一些男性老师的采访表明,女生在体育方面的弱势与男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坚韧性形成鲜明对比。
相比男生来说,在大多数与体育相关的游戏和运动中,女生缺乏热情,更难激发积极性,应变能力和技巧性差,较排斥体育教育实践中的方式方法。考虑到舞蹈和体操,情况便截然不同。接受采访的男生认为,女生在体育活动中不如男生有竞争性,无法像男生一样尽情地略显粗野地参与其中,并且不愿意付出努力。男生只欢迎那些跟他们一样热爱此项运动并且技术尚可的女生参与其中。
不管是通过观察女生的自我表现,还是通过采访男生和男教师,都表明女生在体育活动中缺乏技巧性和掌握相应技能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道德品质上的坚韧和勇气。即便是在女生的优势项目(如舞蹈和体操)上,老师也不倾向于认可女生的能力和技巧。
在大多数老师看来,女生是体育教育中的障碍。一些男性体育老师会将一部分女生纳入男生的队伍,但也仅限于那些在体育方面足够优秀的女生,因为她们才易为男生群体所接受。
由于女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不积极表现以及男生和男性老师对女生的不认可,使得女生一直处于弱势,长期以往,女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形成了相应的女性气质;而男生由于一直处于优势地位,逐渐塑造了相应了男性气质。
体育活动中的身体反应促进了性别分化,而塑造而成的性别差异又导致了男女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参与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又会激发不同的身体反应。因此体育活动与性别塑造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二、体育教育中学生的性别隔离
既然体育教育与性别塑造互相促进,那么体育教育是否可以分性别教学,以此达到更好的性别塑造和教学效果?体育活动塑造了相应的男子气概和女性气质:女生安静,柔韧;而男生热烈,强健。这些差异迫使教师根据性别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并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同中国一样,在很多欧洲国家,中学体育教育也是男女混合的,而芬兰的体育教育实行男女分开教学,成为一个有趣的个案研究。在一定年龄段之后(中学阶段),芬兰的体育教育实行男女分开授课的方式。五年级(10或11岁)之前,男女生的课程设置并无不同。
五年级到九年级期间,体育教育必须考虑到男女生在身体发展和自我需求方面的差异,即应分性别教学[1]。分性别教学主要出于以下原因:为男女生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和心理上出现的差异做好准备,男女生对体育活动的动机差异,男女生的竞争意识不同。
三、体育教育中老师的性别隔离
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体育老师的权威来自于身体素质的强健。男性体育教师有着天生的模范作用,即身体素质的有形资本和男性气质。
这种模范作用只为男性所有且不随年龄和身体状况而下滑。然而女性体育教师的权威则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身体状况的下降大打折扣,因此女教师需要在工作中隐藏自己的女性气质和年龄[1]。男性体育老师的技能普遍高于女性老师。
我们可能会怀疑女老师教男生的能力,但并不会怀疑男老师教女生的能力。如果让一个女性体育老师来教曲棍球、棒球、足球和篮球等球类运动,则其模范作用会大大逊色于男性体育老师。而且就性别塑造来讲,女性体育老师的女性气质可能并不会对男生的男子气概造成威胁,但男性体育老师的男性气质则会对女生的气质塑造构成威胁[1]。
芬兰体育教学中的分性别教学不仅是男女生分班教学,而且对教师的性别也有规定,限定男性教师教授男生,女性教师教授女生。体育老师的性别隔离和学生的性别隔离一样成为一种传统[1]。在一些以分性别教学为传统的学校,分性别教学并且限制女生只参与非接触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保护女生免受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2]。
四、结语
分性别教学有其长处,特别是在男女生身体素质差异明显的青春期,可以更好地控制体育教学的强度,从性别特殊性出发进行教育。但分性别教学不可避免地将学生二分化和层次化,对男生的能力赋予更高的价值,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擅于球类运动的女生才可以和男生相提并论,这显然不利于女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同样。混合教学有助于女生了解与男生在体育素质方面的差距,是一种向男生学习的机会,此时男生树立了一种模范作用,有利于男女生性格优势的互补。
体育教育应该致力于增加学生体育活动的经验,并且是愉悦的人生经验,应该充分考虑到女生的兴趣和需求,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方法。重新定位女性在体育活动中的地位,改变女性一贯脆弱、依赖消极的形象。只有在体育教育中一改以往的思维模式(男性化的活动应将女生置之门外,女性化的活动应将男生置之门外),才能大大拓宽男性和女性在体育活动中的选择余地,也才可更好地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
一、中学生心理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期的学生身心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心理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碰到困难轻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还是一个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时好高骛远、爱慕虚荣,碰到挫折也较轻易灰心、泄气、退缩,甚至有抵触等逆反心理。
二、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振动和感染,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达到了最优化。如何使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得以优化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依恋的心理,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就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体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得发展。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起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场地器材的合理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度,目标设置要有层次,教法运用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三)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特别是即时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悦纳自己。另外还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
三、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体育教学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希腊人不仅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的的体质的必要手段,还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能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二)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
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三)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的特征,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四)有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由于中学生处于自尊心较强的阶段,体育运动正好为其自我概念的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现机会。
(五)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57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62
体育教学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运动项目,还要注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使学生人格健全,为学生未来继续深造和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课堂严格要求,树立学生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对于人的约束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规章制度、法律规范对于人的约束,还有一部分是社会道德体系对于人的自我约束。现在的部分学生,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往往规矩意识比较差,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纪律意识的培养,要在仪容仪表、整队集合、队列演练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对于不合理的行为要及时作出指正;对于学生做的比较好的地方要给予肯定。
同时,要给学生指出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要鼓励学生严格按照规定来要求自己,这样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己都有积极意义。只要纪律意识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觉悟和认识,这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就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引导学生养成科学锻炼、主动锻炼的意识
现在的社会节奏非常快,人们的各种压力也在增加,而通过体育锻炼是个人减压非常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学生时代引导学生养成科学锻炼、主动锻炼的意识非常重要。
对此,在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意把一些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在学生时代能够喜欢上一项体育运动并坚持。当然也要告诉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使坚持体育锻炼成为学生一种内在的需求,这样才能够逐渐养成主动锻炼的意识。另外,教师要尽可能地丰富体育课和学生活动课的内容,结合中学生喜欢表现自我的特点组织一些竞赛性的体育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这样学生科学锻炼、主动锻炼的意识就能够逐渐地形成。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座右铭,体育运动能够锻炼个人的品质,使弱者逐渐变得强大。在体育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学生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锤炼意志品质。作为教师来说要利用体育课堂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鼓励学生要敢于尝试和挑战自我,结合学生的表现及时予以指导和肯定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出现失败时要多鼓励,培养学生不服输的精神。
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
挫折是现实生活中的正确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较少经历挫折。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有意地为学生创设一些“困境”,逐步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在体育训练中,某一项目完成得不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完成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思考,找出不足,思考怎么克服,并积极再次尝试,直到成功。另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到“我累了”“我不干了”等这些话很容易使人自暴自弃,如果有了这类想法,应尽快打消。
五、关注学生的言行教育
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适应社会的整体的发展,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完善体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要正直、善良、健康、大方,注重自己的修养的提高。要求学生加强学习,有正确的审美观,让学生认识到漂亮不一定“美”,要真正“美”应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行为修养,大方、得体地表现自己。
六、教师以正确的教态、积极的心理影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