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30 14:35: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科学管理体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

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现存问题;科学管理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增多,规模增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份量也越来越重。但由于政策的限制、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中小企业现存问题

2.1发展局面不容乐观

2.1.1创业条件难

在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创业的门槛很高,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最低出资额50万元,由于收入水平不高,所以一般人根本办不起企业。

2.1.2准入时间长

企业登记注册所需时间长,注册登记的审批环节复杂繁多,这可能会使企业失去最好的发展机会。

2.2融资困难

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对于融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完善,融资渠道单一,一般是靠银行的间接融资,使得中小企业融资越来越困难。

2.3技术落后

随着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多,其竞争也在加剧,对于技术的要求也在增加,但是由于其资金限制,并不能完全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技术革新,这使企业的竞争力减小,其经营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2.4管理问题

2.4.1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在民营企业的管理上,一般都是老板说了算,权力过于集中化,这容易导致企业的发展走向歧途,毕竟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合理的管理体系可以让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2.4.2管理人员的构成很复杂

尤其那些家族企业,如:有和老板一起创业的,这些人的习惯性做法和随意性的工作态度很难改变。又有公司请来的技术人才,他们搞技术垄断,谁也不能管。还有老板请来的管理人才,这些人很想把企业搞好,但他们的号召力和权力又很有限。权利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各怀私心,这使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企业缺乏凝聚力。

2.4.3缺乏远期发展目标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有时只看到短期利益,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缺乏适当的规划,导致企业生命周期短。

2.5金融危机的冲击

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的加大,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逐渐陷入了困境。首先,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市场急剧萎缩,这使主要市场是国外市场的中小企业直接出现经营危机,甚至倒闭;其次,由于产品出口的减少,使得产品转为内销,国内的产品竞争力度大大加强,使中小企业的发展更为艰难。

3、如何进行科学管理

3.1从宏观调控上分析

中小企业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国家应从制度、政策上予以扶持,使其能够健康发展。

3.1.1建立完善的融资体系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家已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如:“稳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设立包括中央、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等,这些政策可以有效地改善融资难的问题。

3.1.2加大税收调控力度

中小企业在发展上一直处于比较弱的地位,国家可以在税收政策上给与扶持,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积极发挥税收政策在拉动投资、扩大出口、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克服瓶颈、促进创业等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的正面促进作用,尽量减少税收政策调控的时滞性、局限性等负面作用。

3.2从企业内部分析

3.2.1健全管理体制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流程,使每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于企业来说,只有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即凝聚力对于企业的成功是必不可少的。

3.2.2长远的发展规划

一个企业想要长远地发展下去,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而必须要有恰当的发展规划。利益是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但短期利益不能与长期发展相违背,否则将得不偿失。企业可以根据经营范围、规模、市场状况等制定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如果仅仅制定长期目标也是不可取的,要将长期目标细化为每一时期的短期目标,一步一个脚印。

3.2.3健全财务管理

资金少是中小企业的通病,但是可以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调整资金的结构,力争用最少的资金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融资压力。

4、结束语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令人堪忧,要使中小企业健康长远地发展,必须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共同治理,即国家要予以一定政策上的扶持,企业自身也要进行改革,以更好地发展下去。(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参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汇编》,2009年;

第2篇

一、目前员工绩效管理存在问题

1.重经营轻管理

目前企业在员工绩效管理中,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过于强化业绩经营指标,弱化管理控制指标,这是不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如果没有严格规范的内部管理作保障,企业业务经营就如同失去了僵绳的马,跑得再快的马也会偏离正确轨道,成为害群之马。

2.重个人轻团队

目前企业在员工绩效管理中,过于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弱化了团队协作精神。试想在现代化企业中,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简单化劳动,而是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工作项目。在过于重视个人业绩考核,轻视团队协作考核的管理体系下,势必造成员工个人利益至上,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最终集体效益得不到保障,形成恶性循环。

3.重惩罚轻奖励

在目前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中,大多是没有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或某项经营指标的绩效考核得分扣减项,而较少主动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或提出某项合理化建议的绩效考核得分增加项,这是重惩罚轻奖励的怪象。员工在正能量的绩效鼓励下应该比负能量的绩效惩罚下工作效能更能提高,而且正能量的绩效鼓励环境才能吸引人才,负能量的绩效惩罚环境只会流失人才。

4.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企业绩效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大多绩效管理体系强调的是绩效考核结果,如为了在短期内达到某个企业经营目标量身定做,更多反映了领导意志,而忽略了被考核者的意愿,忽视了沟通反馈的环节和过程。一个科学有效的员工绩效管理体系,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管理者闭门造车为企业目标量身定做的员工绩效管理体系,如果得不到大多数员工的认可,让大多数员工感受不到绩效管理的公平公正性,那只能是一纸空文,毕竟员工才是企业绩效的具体落实者。

二、员工绩效管理的定义

目前企业员工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管理者未能清晰地定义绩效管理,而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员工绩效管理是指采用科学有效的考评方法,对照企业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评定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职程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

绩效管理不能等同于绩效考核:绩效管理强调的是过程和结果,绩效考核强调的仅为结果;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激励和发展,绩效考核的目的是监督和控制;绩效管理的重心是绩效与企业战略的关联度,绩效考核的重心是如何考核评价;绩效管理的流程为持续评估和沟通,绩效考核的流程为一次性考核。所以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绩效管理是对绩效总体工作把控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过程。

三、建立员工绩效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1.业绩优先、规范管理原则

员工绩效管理须紧紧围绕企业战略规划,在突出企业价值贡献度的同时,强调合规管理的重要性,引导合规经营的价值理念,经营部门固然重要,但管理部门是支撑保障,不能顾此失彼,经营和管理同时创造价值,要科学合理地评价各类员工的价值创造和业绩贡献,建立导向清晰、激励有效的专业化员工绩效管理体系。

2.分级负责原则

按照科学绩效管理体系的要求,企业须结合员工所在岗位的特点,分类开展绩效考核评价工作,提高绩效管理的针对性。同时,按照员工岗位汇报关系,由各级管理者具体承担下级员工的绩效管理职责。

3.客观公正原则

企业须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员工绩效管理工作,从组织需要和个人需要的双向角度实现制度公平、操作公平和结果公平,客观评价被评价者取得的真实业绩,准确反映被评价者的努力程度、履职程度和价值贡献。

4.持续沟通原则

企业管理者须对辖属员工的绩效进行全过程管理,既要在绩效管理体系建立阶段全面征求员工的意见,更要根据员工各阶段绩效表现和工作业绩,经常与员工及时地正式或非正式沟通,帮助员工提升绩效,将改进提高作为绩效管理的根本目标,确保实现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共同提升。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员工绩效管理体系

1.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指标管理

在企业员工绩效管理体系中,有两种重要的考核指标体系,一种是定量指标体系,一种是定性指标体系。定量指标可以体现企业经营业绩,具有简单明了、容易实施、约束力强的特点。定量指标非常客观、具体,能准确地反映工作成果,评价结果比较直观,一般适用于业务经营岗位。定性指标可以体现企业控制协调水平,需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一般适用于行政管理岗位。企业需在建立具体详尽的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类岗位特点,按不同比重科学设置定量定性指标组合,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2.分类分层相结合的类别管理

企业的组织架构是以责任来分层的,分为高级管理层、中级管理层、基层管理层、普通员工层,在推动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工作时,要提炼出共性的、具有可比性的考核指标,对不同层级的考核对象进行考核,建立纵向分层次绩效管理体系。同时企业的岗位类别是以职种来分类的,分为企划人员、市场人员、营销人员、工程人员、行政人员等,在设计企业员工绩效管理指标时,要考虑到各专业人员的岗位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绩效考核指标,建立横向分类别绩效管理体系。在纵向分层次绩效管理体系和横向分类别绩效管理体系双重结合下,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分类体系。

3.部门岗位相结合的责任管理

部门职能绩效指标是衡量部门工作绩效表现的具体指标,是对部门工作任务完成效果的直接衡量方式,该指标为企业总体战略指标和经营目标的分解、部门应承担的职能等。员工岗位绩效指标是衡量某岗位员工工作绩效表现的具体指标,是对员工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的直接衡量方式,该指标为部门职能的承接和分解以及个人应该履行的岗位职责。在设计员工绩效管理体系时,应以岗位指标为主,辅以部门指标,建立个人团队相结合的绩效管理责任体系。

4.KPI考核和360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管理

第3篇

    关键词:企业  绩效管理  体系  科学性

    正方:

    如果把企业比作大象,绩效管理就是能使大象起舞的工具。近年来,国内很多大中型企业先后建立了绩效管理制度,但在管理实践中,和许多管理工具一样,企业绩效管理也面临着众多难题,我们通常看到的是这种景象:企业花费大量精力,设计了若干绩效考核的制度与流程,然而在考核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从干部到员工的感觉都是 “茫、盲、忙”,绩效考核长期流于形式,工作的成效并没有得到多大改观,反而因为绩效考核增加了很多工作量,更有不少管理人员对绩效考核的作用产生了怀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管理人员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另一方面是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存在偏差,管理体系不健全或存在薄弱环节。

    一、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区别

    很多管理者往往只注意到了绩效考核,而忽视了对绩效管理全过程的掌控。于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匆匆过客”般的绩效考核:每当临近绩效考核的时间,人力资源部照例将一些固定的表格发给各个部门主任,各个部门主任则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填完表格,交回人力资源部。于是管理者们写上一些轻描淡写的考核事项,再填写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分数,这次考核工作就算万事大吉了。每个人又回到现实工作之中,至于那些考核事项、考核分数能发挥什么作用,没人再关心,也就不了了之。

    绩效管理不只是针对过去做考核,重点要解决“如何能够实现目标?为何部分工作没做好?应该如何改善?如何做得更好?”等问题,强调管理者应该帮助下属分析工作中的不足,并进行绩效改善。因此,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必然造成“瞎子摸象”—只看到了冰山一角,而忽视了诸如绩效辅导改进等其它更为重要的环节。事实上,单纯地为了评价团队和员工业绩而做绩效考核,管理者和下属就像是“审判者”和“被审判者”,使得双方更关注于绩效考核的分数,而缺少对工作绩效欠佳的分析与反思,甚至部分员工产生埋怨“考核就是扣钱”,绩效考核变成“烫手山芋”,费力不讨好,久而久之,当然大家都不愿意深入推进绩效考核工作,即使上级强制要求做,也是应付了事,绩效考核因此流于形式。

    二、建立科学的企业绩效管理体系

    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完整地认识绩效管理的全过程,转变固有的思维观念,即从绩效考核转变为绩效管理,而且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企业绩效管理体系。通常,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绩效目标体系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组织中的成员并非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相反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组织成员的工作,如果一项工作领域没有目标,这项工作必然被忽视。

因此,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当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部门及岗位的分目标,各级管理者应该根据上级下达的团队工作任务和业绩目标,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认真分析目标任务特点,按照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与员工共同分解设定员工绩效指标、制定团队绩效计划,使每一位员工任务清晰,标准明确,认识统一。对于下属不清楚或不确定的目标和指标要及时用“5W法”进行辅导,即Who由谁做、 When在什么时候做、Where在哪里做、Why为什么做、What做什么,避免指标分解下达时产生误解或冲突。 

    (二)绩效标准体系

    指标完成的好坏,需要一个确定的标准来衡量。一般情况下,符合SMART原则(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相关的、有时间限制的)的标准比较客观、合理、易于操作。例,“今年利润总额指标完成较好,则对营销部、财务部进行奖励” 的标准不易操作,如果将其改为“今年利润总额指标完成值每超过目标值10%,对营销部加2分,财务部加1分”后则更加量化,更容易操作。

    在绩效指标与标准确定后,管理者应与员工签署绩效协议,并指导员工根据绩效协议明确任务目标,制定出合理的绩效计划。通过签订绩效协议可使团队与员工对各自任务目标、工作标准、职责作用和奖惩方式更加清晰明确,体现对员工任务有计划的事前管理,同时也是员工对管理者的一个正式承诺。

    (三)绩效辅导体系

    管理者应在团队和员工完成绩效目标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团队与员工完成业绩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共同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为员工完成业绩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帮助,促进与督导员工不断改善和提高业绩。在辅导过程中应注意做到:一是充分信任员工,相信每一个员工都具有自己的优点;二是善于激励员工,相信每一个员工都希望获得上级认可;三是合理使用员工,相信每一个员工都具有智慧与专长;四是懂得培养员工,相信每一个员工都具有可开发的潜力。管理者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提供的帮助才能不被曲解而富有成效。

    (四)绩效考评体系

    能否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业绩,直接决定着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是支持还是反对。管理者应根据员工绩效表现,客观全面地从员工业绩、能力、行为和态度等多个方面,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员工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做出客观评价。根据考评指标的类别的不同,可以把考评方式分为以下两种:

    1.考核。即“考量+核算”,是针对量化指标所采用的考评方法。

    2.评议。即“评价+议论”,是对难以量化的定性指标所采用的考评方法。

    目前,绩效考评的工具有品质主导型、行为主导型、结果主导型和综合型4大类20多种,如目标管理法(MBO)、强制分布法、关键业绩指标法(KPI)、岗位胜任特征指标法(PCI)、平衡计分卡(BSC)、日清日结法(OEC)等,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适用于不同的考评环境和对象。考评工具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用与否,管理者在考评工作中应掌握各类工具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以运用,发挥各自的功能。

    不管采用哪种考评工具,管理者都要在平时做好员工的绩效记录。区别员工绩效的好坏,单凭主观感觉是不行的,需要有据可查的绩效信息,而只有经过平时细致的收集和记录,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信息,为考评打分提供依据。

    (五)绩效沟通体系

    绩效沟通(面谈)是双方取得互信的过程,管理者要用恰当的反馈方式,让员工理解考评结果是怎么得出的,依据是什么,接下来才能深入探讨产生不良绩效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进的问题。在沟通过程中,应灵活运用以下基本技巧:多用开放式问题少用封闭式问题,让员工多说、自己多听;批评对事不对人、表扬对人不对事;采用“三明治”的谈话方式。

    (六)结果运用体系

第4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参与式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高校经管类课程的教学水平良莠不齐,陷入困境:一方面是学生觉得课堂气氛压抑枯燥,学习效能差;另一方面是教师缺乏教学激情、空洞的说教、满堂灌,教学效果差。在强调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大环境下,必须探索教学方法与过程的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本文以《企业管理》课程为例,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参与式教学法和本门的教学体系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

根据《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开展参与式教学,笔者将课程可为分为基础课和参与课两大类,其中基础课包括为理论课和自主学习课,参与课主要由案例拓展课,讨论解决课和实验展示课组成。具体如下所述:

一、基础课

坚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进行一切教学改革和实验的坚固基石,因此参与式教学基础课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进行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后续的具体参与课程的各种方式才能得以最好的发挥和展示。理论知识忽然重要,但是究其程度,也有有难有易的,根据理论知识的难易程度,笔者将基础课程分为理论课和自主学习课。

(一)理论课

理论课是课程基础必备知识的讲授,只有扎实的掌握了新的理论知识,才可以为后续各种参与式授课方式做好铺垫。这里的理论知识部分主要偏重于因无社会经验而学生所不能理解的内容,需要老师的详细讲解。

(二)自主学习课

在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后,学生对企业管理的基本概念有了清晰的了解,这时才可以开始进行某些内容的自主学习。笔者将一些重要但理解起来较为简单的理论知识安排为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前的预习与课上的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理解理论,发现并探讨理论的精髓之处,最后由教师来进行点评与总计。

二、参与课

参与课程设计是参与式教学的重中之重,挑选合适的、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参与式的学习,是教师的工作重心之一。因此,笔者依据《企业管理》课程特点,将适合进行参与式课程的内容设计成这三种形式,使学生形象、深刻的掌握知识要点。

(一)案例拓展课

案例教学对管理学院的同学来说非常重要。哈佛商学院的授课方式就是案例教学,学生一年会做2000个案例,这样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也对真实的客观世界有了全面的了解,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讨论解决课

讨论解决课的特点是理论知识并不难,但是却有许多可以探讨的空间,笔者们也将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不同管理方式之间的异同比较分析,有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由此加深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

(三)实验展示课

实验展示课是参与式教学很关键的一部分,笔者将以学生教室、宿舍作为一个小企业的缩影,让学生将各种方法用于教室、宿舍中,不仅动手实验还要最后予以PPT汇报展示,通过小组间对比,达到知识梳理、知识补缺的目的。

三、参与式教学方法研究

对参与式教学设计进行实施的过程中,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选择合适合理的教学手段,以学生实践的感受来促使学生对参与教学的兴趣。笔者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探索出来一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探究式教学法

探索式教学法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只需要简单介绍相关理论的案例和问题,让学生采取查阅资料、分析对比、观察思考、分组讨论等途径对理论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在基础课程中的自主学习课和参与课程中的案例课中这种教学方法用的比较多。这种方式可以很大的触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增强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通过这样的途径,学生对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对企业管理者的行为也了解的更深入。

(二)市场调研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校园层面,需要让学生走出去,亲身体会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用实践去检验理论。市场调研的过程是复杂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科学调研方法,对调研方法的选择、调研对象样品的抽取、问卷调查的设计等都要做到严谨和认真,得出市场真实情况报告,确保市场调研的可信性和有效性。

因此,笔者在实验展示课程中采用了这一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特定的对象进行调研。在进行市场调研过程中,学生通过选择调研方法、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材料、分析信息以及传递信息等最终形成调研报告。这一方法能促使学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这些都是学生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三)角色扮演法

第5篇

关键词:企业课程学习;合作酒店;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98

“企业课程学习”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期间至关重要的实践学习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也是学生对自己今后职业生涯的有益探索。近些年,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企业课程学习”大部分都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即把学生送到相关的酒店去学习一段时间,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就业做好准备。因此加强对合作酒店的管理,成为“企业课程学习”的关键。

1“企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合作酒店存在的问题

1.1合作酒店缺乏针对性的管理

大部分同学是第一次进入五星级酒店,与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性格的同事相处,人际关系不像校园内同学之间那样单纯。95%的同学未满20岁,价值观念比较模糊,对星级酒店充满了美好憧憬,对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挫折缺乏思想准备,一旦在学习中遭受挫折,若酒店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关注大家情绪的波动,会导致同学们难以适应酒店的学习生活,丧失对酒店工作的热情和信心。

1.2学习计划不明确,岗位安排不合理

经了解大部分酒店缺乏系统性的企业课程学习计划,没有把这种实践性的学习作为一种制度,也没有兑现轮岗计划,有些酒店从成本和管理角度出发,哪些部门缺人,就把学生分到哪里进行学习,很少会给学生提供轮岗机会,学生没有机会了解到酒店整体的运营状况。

1.3培训机会较少

学习初期,所有酒店均会对同学们进行一次5到7天的入职培训。进入岗位后一方面企业课程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导致酒店不愿意投入过多成本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偶尔有,也只是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同学们在校期间学过基本的对客服务技能,有一定的上手能力,主管们无心过多培养。由于酒店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的部门培训,导致部分同学在工作过程中表现业务不熟练,偶尔犯错误,客人投诉屡见不鲜。

1.4学习补贴过低,劳动强度过大

在随机的交流中,我们得知酒店给同学们的补贴普遍在1300左右,相当于正式员工的一半,而工作时间与正式员工一样,碰到旺季,加班现象频繁,有时甚至会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却不给加班费,甚至部分酒店也不补加班小时,碰到法定节假日只允许正式员工休假,我们的学生仍需坚守岗位。这些都是引发同学们不满情绪的主要原因,学生在未去酒店之前几乎未经历过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一时感觉身心俱疲,难以承受。同时劳动付出与所得报酬不成比例,巨大落差引发了同学们的不公平感,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1.5酒店督导和员工对同学们的影响

酒店门槛进入度较低,对员工的学历和专业没有硬性要求,所以酒店的大部分员工不是“正规军”,学历层次也是多种多样。且部分领导,也是从基层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其文化程度也不高。这部分群体对同学们的影响非常大。经调查,52%的学生反映酒店基层员工因为工资少、工作量大、社会地位较低等原因,导致他们情绪不稳,抱怨较多,工作主动性不够。这些不良的现象无形中影响着同学的一举一动;酒店部分督导也表现出学历不高、管理方式粗暴、不够关心体贴下属等,这些让我们这些自恃高学历的学生更不服气。

2具体的解决对策

2.1加强学习管理,提升学生的行业热情和信心

“顾客是上帝”是酒店的生存法则,但要贯彻这一宗旨,最终还是依靠直接为客人提供服务的一线员工。“先有满意的员工,后才有满意的客人”,这就需要酒店管理者树立“员工至上”的思想。企业课程学习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第一次踏入酒店,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因此酒店应安排专人负责学生在酒店的一切事宜,切实的关心、爱护同学们,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角色转变;酒店在对同学们的管理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对于同学们工作上出现的失误,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切忌不可在公众场合批评指责、扣工资;对于同学们心理上的波动应给予耐心劝导,而不是讽刺挖苦。此外,酒店可以在同学们的生日当天为其送上祝福,在其生病时给予关心问候,在不忙的时候能组织大家一起开怀畅聊,在学习结束时为其办一个小型欢送会等。这些举措都会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酒店的关怀,与酒店建立起浓厚的感情,从而提高同学们对酒店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提高其毕业留任的可能性,成为酒店的储备人才。

2.2制定明_的学习计划,安排合理的学习岗位

在企业课程开设之前,学校应与酒店商讨并确定明确的学习计划,计划中要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酒店工作的任务较为繁杂,一线员工的工作量更重,常常超负荷劳动。但同学们刚刚进入酒店,对酒店工作还不是很熟悉,酒店应安排同学们跟在老员工后学习两周,再让大家独立上岗。否则,如果一开始就让大家独立操作只会让同学们对酒店工作产生惧怕的心理。因此酒店相关部门在安排同学们的学习内容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同学们的总体特点和在酒店学习的阶段进行合理定制。只有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学生才能在酒店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工作的乐趣,才会渐渐适应酒店工作,从而减少对工作的抱怨及不满,提高同学们毕业后行业内就业的可能性。

除了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外,还应丰富学习内容。学生长期在一个岗位上进行重复操作,会产生厌倦感,也不利于学生全方位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酒店应在学习期间尽可能为同学们提供不同部门轮岗学习的机会,便于同学们对酒店各个部门的操作流程和运营情况的了解,促进其专业技能的全面培养。

2.3加强培训,提高同学们的专业技能

同学们虽然还不是正式员工,但在酒店承担着和正式员工一样的工作,酒店产品具有生产和消费同步进行的特点,这意味着员工服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酒店产品的质量和声誉;从学生学习安排的角度来说,企业课程学习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需要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到岗位的实践中,但由于同学们经验尚浅,需要酒店提供各种培训来提高专业技能。因此无论从酒店还是学生利益考虑,酒店都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

首先,在同学们刚进入酒店时,应安排入职培训,向同学们介绍酒店的发展历程、酒店文化、酒店经营理念,增强大家对酒店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将自己看作酒店一份子,尽快融入酒店环境。

其次,待具体岗位分配之后还应根据不同的岗位提供针对性的培训,使同学们尽快熟悉并掌握岗位所需技能,除了统一安排的培训外,部门还可安排技能娴熟的老员工带着同学们工作一段时间,通过以老带新,使同学们尽快进入角色,适应部门工作节奏,尽量避免工作中走弯路、效率低下的现象。

最后,除了这些服务技能的培训外,笔者认为服务意识的培训也要贯穿始终。酒店可以组织基层督导向同学们传授酒店基层管理理念和对客服务意识,强调服务意识必须存在于酒店每个人的思想认识中,只有所有人提高了对服务的认识,增强了服务的意识,才能提升服务的技能。

酒店所处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竞争不断升级,而竞争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加上顾客需求日新月异,所以培训已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酒店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手段,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员工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为员工晋升创造条件,为职业理想打下基础。因此,酒店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对同学们进行全面的培训,达到企业课程学习的真正目标。

2.4制定合理的劳动强度和补贴制度

酒店基层员工工作任务本身就比较重,旺季更是超负荷劳动,但酒店相关部门管理者对学生工作量的安排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正式员工,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阶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合理安排,

此外,大部分酒店协助院校开展企业课程学习的首要目的是降低成本,所以支付给学生过高补贴的可能性不大。从第三章的分析可知,学生对酒店给予的补贴满意度极低,补贴问题也是酒店和同学们矛盾激化的关键问题。虽说赚钱不是同学们来酒店学习的主要目的,但是不能忽视金钱作为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要素,不满足必然会引起不满。因此,要想提升同学们对酒店的满意度,酒店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善同学们的补贴及其他福利制度,适当提高实习补贴和奖金,另外,酒店还应支付学生加班费、酒水服务费,过年过节的福利也应等同于正式员工,还要为学生购买相关保险。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酒店还可考虑给予适当奖励,调动其他同学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大家为酒店做出更多的贡献。

2.5关心基层正式员工,提升督导管理水平

酒店属于服务性行业,中国传统的观念导致普通大众对从事服务人员的粗暴无礼比比皆是,酒店行业服务人员社会地位极低,加上酒店基层薪资水平普遍偏低,工作强度还大,这些都导致酒店一线员工抱怨颇多,工作过程中懒散不积极。同时酒店基层领导大多文化程度也不高,他们不够关心体贴下属,不懂得尊重下属,随意辱骂使唤下属,滥施处分以惩罚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这些不良的现象无形中影响着同学的言行,使其失去在酒店工作的信心。

“一流的管理者不用指挥,下属都拼命干;二流的管理者自己指挥,下属拼命干;三流的管理者自己带头干,下属跟着干;四流的管理者自己拼命干,下属不干;五流的管理者,不知道怎么干”。所以说督导的管理能力,决定了整个部门的绩效,酒店应挑选专业技能过硬、善于沟通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担任督导一职。学生在学习期间与基层员工和各部门督导接触最多,希望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能向学生们传递笑容、阳光、敬业等正能量。

3结束语

酒店是企业课程学习的主体,也是开展企业课程学习的基地。酒店强化管理,采取有力措施提升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减少与学生的矛盾,弱化c高校的冲突,对于企业课程学习管理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齐炜.基于高位就业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2):145149.

[2]徐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下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质量探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2.

[3]高振杰.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效果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8.

[4]秦炳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145149.

第6篇

关键词: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随着知识经济与人本管理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无疑成为了企业单位的核心资源,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合理的组织架构、完善的职位体系、培训开发体系、职业生涯规划、绩效管理体系、薪酬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及企业文化等。

宣钢是具有九十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二十世纪以来,公司致力于“做大做精做强”的战略目标,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很多阻碍宣钢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当这一严峻的课题摆在面前,我们认为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者,必须有一个系统的思路,才有助于正确的评价、引导和规范人力资源相关部门和全体成员的行为。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第一步,首先应该从加强基层单位的战斗力入手,并且在提高基层单位管理能力的同时,重点加强和提高公司的管控能力。有了这样的一个准确定位,就可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思路、制度、措施、办法和符合公司人才开发工作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一是理念:即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人力资源部要坚持并践行公司“唯才是用、搭建平台、建立新型团队”的人才观,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和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是制度:即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聘用制度、薪酬制度、培训制度、评优制度等。

三是层次:即人才开发与培养的层次。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新入厂职工、关键岗位、管理人员、中层领导进行培训,实施、建立梯队人才队伍,保证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性。

1.完善新入厂职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的设计和实施,帮助他们制定既符合自身特点,又符合企业实际的职业规划,同时新入厂职工坚持签订师徒协议制。

2.加强对关键岗位和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技师、职称的管理与提高,建立有助于培养青年人才的平台,即给位子、挑担子。

3.加强对骨干职工和中层领导的职务晋升与薪酬晋升机制,真正让有能力愿干事、能干事的职工在薪酬和职务方面获得企业回报和认可,在成就个人同时也为企业留住人才,留住人心。

四是流程。选(选苗子)、用(人事相宜)、育(培训培养)、留(留人、留心)。要想从制度上、机制上保证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性,须在选、用、育、留的各流程关键环节,规范相关制度的操作流程。选人,要在招聘制度中提高门槛,以改善人才队伍在学历结构和高级工程师少的不合理状况。用人,要通过职业规划设计和见习期甄选有潜质的准人才,根据专业、性格特质、特长,安排合适的人做适合他的工作岗位。同时坚持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用工制度。育人,在加大培训力度和资源投入的同时,要在培训的层次、内容、方式要有新的不断的突破。层次上,要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所需人才,内容上,不仅限于产品质量和管理技能的提高,更要在提升管理质量和品质上提升。方法上不仅限讲座、看碟,要以公司个案研讨、观摩、视频会议、网络信息,以增强培训方法和培训效果。留人,不仅靠薪酬激励来留人,更要以情留人,既要留住人,又要留住人心。

五是标准。是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评价标准。一是满意度,通过填表问卷调查、评价、交流沟通、个性发展、公司发展战略等,用来评价人才的归属感与成就感;二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这是用来评价人力资源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能否满足企业规模发展与企业长期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衡量人才数量是否满足需求,另一方面是对人才队伍结构整体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评价。

六是目标。就是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或者说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目的,实现人才的价值与企业价值和个人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的一致性,达到双赢和多赢。

人力资源理论体系的整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有了清淅与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我们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建立一个强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我们知道除了要有一个切合实际的战略指导思想,还需要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工作和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作为支撑。

首先,应该抓基础工作――劳动人事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加大对公司各基层单位的劳动人事基础资料的检查考核与指导。检查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各基层单位的管理制度、人员资料、考勤资料、培训资料及应建立的各类台帐等基础资料所涉及的内容。在进行检查考核之前,设计好检查考核打分表,并对每一项应填写的内容设计相应的参考分值,作为劳资人员年终考核的一项内容。同时,在检查考核工作之后,我们还应该对基层单位劳动人事基础资料存在的问题专项进行培训,以促进劳动人事工作人员的基础资料工作的完善,为公司做大做强夯实基础的管理工作。

其次,我们要做好专业培训,提高业务能力。比如开展劳资人员培训工作,从我公司全部基层劳动人事管理人员做起,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学习,给基层劳资人员得到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培训的内容从意识、能力、专业等几个方面进行,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务知识,还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对今后人力资源部工作的有序、高效的开展有着切合实际的指导意义,为打造优秀的人力资源团队奠定基础。

最后,增强服务意识,建立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深入基层、服务基层的作风,及时了解需要协调、沟通处理的人事问题,配合基层做好基础资料工作。同时基层劳资人员要为职工做好服务。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将基层劳资业务和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真正做到扎扎实实为职工、为公司解决实际问题。

第7篇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作为中国经济命脉决定性支柱的国有企业,正在进行着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在内的各个管理系统的不同层面的变革,以适应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忽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缺乏激励机制,考核体系陈旧、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数据化水平落后等。如何从企业实际出发,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理解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定位,最终科学地建立起一套能够适用于当前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方案,以达到指导、解决企业人力资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值得深入探讨。

一、科学完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各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企业管理层多是由原本单一的专业技术岗位提升的,没有经历过除自身所学专业外其它专业方面的综合性素质培训,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也是未曾参加过,因此缺乏系统化认识和理解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更是无从谈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与企业战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尽快的做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完善和发展规划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企业领导层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供一些基础的人力资源信息外,缺乏明确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发展规划,更多的还是凭借着个人的主观印象,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还停留在处理日常行政事务性工作的阶段,未曾提升到为企业高层战略决策提供依据、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的地位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被认为不需要任何专业技术含量低,也无需特殊专长,只要具有最基本的文化水平即可胜任的工作。企业管理层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等项工作的开展全部是凭借着业务开展的惯性而进行的,现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所设岗位及人员配备早已经满足不了当前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投入上,企业领导层还停留在成本投入上,还没有意识到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实际上是一种投资来,常常在投资观与费用成本观之间的犹豫着。

(二)向企业管理层导入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国有企业大多数的管理层还普遍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是属于一个专门业务部门的工作,与其它的业务职能部门没有太大的关系。在企业高层领导中的业务分工中人力资源工作是由总经理兼管着的,对于其他领导不让也不能主动的参与人事工作,否则可能会被人员越权,甚至

被认为要挑衅总经理的权威性,所以其他副总少有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更难能主动将主管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而去考虑问题。至于其它的业务管理部门的领导多是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并非是自己主管的业务范围,与自己关系不大。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能深入全员人心,缺乏全员管理、系统管理的思维,这也造成了在实施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难于落实,难于准确契合实际,难于与各项职能工作有机结合的问题。这就造成了企业无法有效提出具有良好可操作性的职位分析、岗位说明书、培训计划、绩效指标方面的合理有效方案;缺乏全员参与、主动沟通的意识,无法让管理理念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更是极少在日常生产管理之中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予以传播灌输。

(三)将数据统计信息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层决策客观依据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工,除极少数人员外,绝大部分是从其它业务部门转岗过来的。这部分人员既没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背景,也没有进行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因此,根据员工任务完成率,期望值,以及历史数据作为衡量标准。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大部分职工的精力仍放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的处理上。对于工作中所必须要熟练掌握的人力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等专业性的知识,主要是工资发放、档案和人事关系处理、社保业务的办理等日常事务性工作工程中被动性接受到的;对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实务操作都是通过各种途径只鳞片角了解到的,而对于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福利、绩效考核及劳动关系管理的各个业务职能工作的开展中都是无法独立完成的,甚至还有部分人员在专门的指导下也无法胜任,至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是无从谈起。

(四)加强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企业现有的岗位职责还都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所制定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演化而来的,并且还没有形成书面形式而予以准确的描述,对于自身岗位职责的理解完全是凭借着业务工作开展的惯性发现和上级领导或主管部门的要求。对于工作分析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中所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日后工作中,着重针对工作分析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

(五)树立“以人为本”、淡化“政治”选人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努力摆脱过去那种沉冗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要把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以激发人的潜能和活力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够充分发挥出专业方面的特长实现企业发展的既定目标。努力创造条件,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能够得到可持续性的提高,以保证人力资源部门成为既能够较好履行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办事C构,又是领导班子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合作伙伴。

第8篇

【关键词】 人才管理探讨

国企难以人尽其才的障碍

1.1 稀缺还是不用

在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两个迷惑:一是企业人才不断流失的同时又大喊大叫没有人才;二是老板对知识分子的使用心存疑虑。在很多企业中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项目找到了,经营者找不到。而这同时,又不断传来曾经跳槽的员工跑到其他公司当了老总且业绩不俗,这的确是件怪事。有些时候,企业招来大批人才却苦于没有那么多发展的空间,所以大家另谋高就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事实上,更多时候是放着人才不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请外来的和尚来念经,这种做法对在职员工是一个打击,他们会认为,老板对他们缺乏最起码的信任。疑人最好不用,但企业照样不痛不痒地把他们耗在一成不变的岗位中,对于真有能量的人才来讲,没有发挥能量的“希望”才是最无法忍受的。

从古至今,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有一个从业态度,那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然而这种心态却使得知识分子从来都没有成为真正的帝王将相,他们一直守着自己的一世才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新经济第一次给知识分子在商界带来了翻身做主人的机会,知识新贵族正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而开始叱咤风云。但在传统企业里,知识分子到底能否搏杀商场,依旧令老板们忧心忡忡,在他们看来,文化人是做不了生意的,至少,从中国经济转型中出现的暴发户身上得到了启示。我们遗憾地看到,人们把一种落后的市场规则当做一种规律来信奉,并据此排斥一种新的商业原则。我想,用不了多少年,知识分子会在新的时代中赢得他们的独有地位与尊重,无论是在校园里,在政界,还是在残酷的商战中。

1.2 重用庸者就是蔑视人才

在一个开放式运作的公司,用一个不良之人就会伤害一批好人。大家知道,情绪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见满天飞的公司迟早会面临崩溃的局面。而这其中很典型的一点就是员工对公司的用人方式和用人制度不满,在消极的情绪中做事是谈不上创造和效率的。在公司内部管理中,老板最该做的便是统一心志,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而事实上我们的许多公司在内部管理中面临着思想游离、意见不一、价值观念发散、缺乏凝聚力的现状。而这种困境大概就是企业文化该解决的事情,企业有没有文化就看企业人在心志与行为上的凝聚力。

企业要做的就是两件事,一是找准项目;二是要找对人。由此看来,用人也是企业最重要的决策之一。既然是决策就要有论证,项目需要科学的论证,而用人最好是民主的论证。在员工看来,一个自己选择的领导对于他们有更大的权威和依赖度,这对于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心情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渴望有一天,民主也能光临国企,在市场中没有比民主更能焕发员工参与的热情了。

1.3 国企拿什么养活人才

在人才问题上,我们谈到的许多话题放到国有企业里更举步维艰,制度缺陷是国有企业自身改革最大的坎,许多改革方法在这片组织里总是无功而返,人事制度更是如此。

如何激励国企中的经营者和经理层是国有企业人事的主导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有赖于体制的设计,而不是个简单的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的具体问题。国有企业面临的最大尴尬是待遇的刚性,我们的企业机制和分配制度注定在人才竞争上是不可能游刃有余的,在待遇上,国企激励员工的空间太有限了,那么引入人才也自然受制于此,留住高级管理人才更是心有余而“利”不足。

1.4 中层经理:留住人才的障碍

我们要把人才的取舍寄托在人事部门或中层领导上吗?这在国企里看来还是个难题。其一, 中层领导本身就是被管理者,他还天天想着如何往领导面前靠呢?你指望在他们手上越雷池一步,那才怪呢?有多少经理们会把自己的手下引荐给老板,不压着你就不错了;其二,我们的人事部门能决定多少真正的人才走进决策层呢?他们的分内工作要不就是培训,要不就是决定最低层的人员调配;其三,有多少中层干部真心关心过企业的人才问题呢?找个能人怕误了己,找错了人也不是,找个自己能用的人就行了。企业的人才问题基本上是经理级领导们的编外问题。我们看到,企业里对于人才的配置实际上是个真空地带,没有人打理。等着人才们送上门吧!或者是你老板指派。而谈到留人问题 更不是他们的义务了,人才没有,人还是大把的。他们心理本来就认为,人才是留不住的。企业里中层领导对于人事问题的轻视、漠视、无视导致了人事管理的基础无从谈起,对人才的经营成为了国有企业的真空地带,这种企业环境迟早面临人才蒸发的窘境。

1.5 再看“三国”

在中国古典名著中,最完美地展示了用人技巧的当属《三国演义》。而其中最会用人的是诸葛亮和曹操。一部“三国”,将沙场之争对于人才的智取和妙用淋漓尽致地和盘托出,荡气回肠,明鉴恢恢。

三国时期,诸葛亮七出祁山,但出师未捷,自己要求贬职三级。这不仅仅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负责精神。商场如战场,今天众多的企业经理们是否过于姑息自己的过失了呢?同是三国时期,因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人情也许不在了,但江山在。今天的企业老总们对他们的下属公司和部门的无效经营又如何“善”待的呢?

诸葛亮在五出祁山时,因押粮史李严谎报军情,贻误战机,导致失败。李严自知死罪难逃,挥泪跪愧家人。后主刘禅于朝上正欲灭李严九族,恰诸葛亮书信来到,告知刘禅:此乃非常时期,可免去李严官职,委其子李晋代任压粮史速遣粮草。李严对此感激涕零,教诲其子务必忠于职守,并将自己捆绑同其子一起压粮请罪。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但于何时何地对何人何事可网开一面,实在是一个宽容的技术。古人用人着重心服,他们并无多少利益也没有多少功名可以追求,但今天却不同了,人心披了利益的外衣便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感情留人太脆弱了,利益留人太肤浅了,事业留人太有限了,攻心始终是用人的真谛。

人活着就是个存在,很多人在企业里干了几年都没有与自己的老板聊上半句话。当交上辞职报告时老板竞也漫不经心地批了。很多人跳槽时是觉得心太凉了。我们在要求员工尊重企业时,也不要忘了员工的存在。重视,也许是最能令人心动的用人之术。

2 人尽其才是国企成功之本

企业员工的素质,特别是管理干部的素质,是企业活动效率的决定因素。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经宣称:“你可以剥夺我的一切:资本、厂房、设备,但只要留下我的组织和人员,四年以后我将又是一个钢铁大王。”人员对企业成功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2.1 管理人员的选聘

“士兵有权得到能干的指挥员”,这是古罗马凯撒大帝时就有的一句格言,同样,企业以及企业的员工都有权得到最称职的管理干部,并且管理人员的合理选聘对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要发展,必须选聘合适的管理人员来担任合适的管理工作。

2.1.1 管理的欲望

第9篇

关键词 质量管理 制度保证

中图分类号:F127.3(263)

文献标识码:A

ISO质量管理体系至1993年引入国内以来,俨然成了各行各业市场的准入证,大到大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入围、小到超市小水果糖的包装,都赫然打出本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事实上相当数量的企业ISO9000体系的运行状况并不尽人意,大多数企业运行效率不高。

其实,不管什么体系,TQC(全面质量管理)也好、ISO也罢,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历经欧美日大公司的实践及提练而成,且在国外的施行经验也告诉我们,这些体系的确对企业会有很大的帮助,但为什么到了中国就变样了呢?

ISO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是针对某一个行业的具体质量标准,它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是优秀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有机结合的结晶,为企业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提供了指南,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就其质量体系本身而言并不能提高产品品质,但是将质量管理体系真正融入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可以保证产品品质的稳定性。持续改进,进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了持续的质量改进并且不断地提高组织的顾客和其他受益者的满意程度。

本人长期担任大型电站施工项目工程部门负责人,就个人体会,在推行、实施ISO质量管理系统过程中往往走入了误区,ISO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全体员工的参与及培训,确保员工的素质满足工作的要求,并使每一个员工有较强的质量意识,但在实际工作中体系与具体的日常工作是脱节的,每年的内审、隔年的外审上上下下如临大敌就是佐证。体系与日常工作的脱节造成如此尴尬的局面,只有将体系融入到施工的具体管理制度中去,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与企业传统管理融为一体,使实施日常化才能避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两层皮的现象。只有制度化才有规范化和专业化。执行只有在制度的保障下才能到位和高效。制度永远是第一位的、自觉只能从属于制度。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三个方面,即通常说的三级文件,一级文件是质量手册,用于制订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的文件。二级文件是支持质量手册的程序文件,阐明与质量活动有关人员的责任、职责、权限、相互关系。三级是记录文件,记录质量活动中的数据。这三种文件的作用就是建立一个质量保证体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