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4:35: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创新方向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本次“案例”评选活动由国家档案局主办,中国档案杂志社承办,从国家档案局发出《通知》到评选结果揭晓,历时半年。
“案例”的征集申报
为了展示全国
各级档案部门加强
档案资源建设、拓展档案服务领域的创新成果,引领全国档案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方向,提振全体档案工作者的创新精神,树立档案部门转变职能、服务为先的良好形象,2010年10月11日,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优秀案例”评选活动的通知》,对活动有关事项进行了安排部署。国家档案局专门成立“案例”评选活动指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规定指导委员会负责活动的领导与组织,评审委员会在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案例”的评审工作。指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下设“案例”评选活动办公室,设在中国档案杂志社,具体负责“案例”评选活动的日常事务。除此之外,《通知》着重对“案例”的申报条件、申报途径、申报内容以及评选方式和时间安排进行了明确。
《通知》下发后,全国各地、各级、各系统档案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案例”评选活动,纷纷转发《通知》并积极组织筛选、申报“案例”。江苏省在接到《通知》后,成立了“全省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优秀案例”评选活动评审委员会,负责具体活动的组织,全省共收到各类申报材料99份。经过评选活动办公室层层甄别筛选,评出了“全省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十大优秀案例”,最后根据《通知》要求,推荐前5名申报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优秀案例”。上海市档案局组织各区县档案局开展了“十一五”期间“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优秀案例”申报评选活动,将评选出的优秀案例上报国家档案局并对优秀案例获得者进行了表彰,颁发了“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奖”,这在上海档案事业发展史上尚属首次。据悉,上海市档案局打算将评选创新“案例”的活动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促进全市各级档案部门以创新为驱动,加快转型发展。这两个事例充分证明,“全国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优秀案例”评选活动是一项颇有意义的开创性举措,契合了各级档案部门的心愿和想法,各级档案部门希望通过这次评选活动展示档案部门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
“案例”征集阶段,各地上报“案例”的积极性非常高,《通知》要求“各省级档案局选送3-5个案例”,但是大多数省份上报的“案例”超过了5个,有的甚至实现了“翻番”。截止2011年1月31日,“案例”评选活动办公室共收到案例230个,其中经省级档案局,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档案局推荐报送案例184个,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报送案例13个,总参办公厅保密档案局推荐报送案例2个,大型企业报送案例31个。
“案例”的评审
各地报送的“案例”包括电子版和纸质版,评选活动办公室对“案例”进行了认真登记、核对和整理,将所有“案例”刻入光盘,同时研究制定了《全国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优秀案例评选评审标准》,然后将这些材料分发给评审委员会专家进行初评。为了保证评选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国家档案局在确定评委的时候,除了邀请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外,还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教授,以便于听取各方意见。还有,此次评选活动指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没有聘请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同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回避,以保证评选活动的公平、公正。
每位评委根据《通知》和《评选评审标准》的要求,分别从230个案例中推荐30个,赋予一定分值并且给出了详细、具体的评审意见。评选活动办公室将评委的推荐(投票)结果进行统计汇总,按照票数由高到低选出39个入围“案例”,进入终评。
在初评的基础上,案例评选活动办公室组织召开了“全国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优秀案例评审会”,对“案例”进行终评。各位评委专家围绕“完善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完善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完善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目标和“安全第一,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战略,就初评入围的39个“案例”进行了认真讨论和分析,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从39个“案例”中评选出30个“全国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优秀案例”。然后再通过讨论和无记名投票从30个“案例”中最终评选确定12个“全国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最佳案例”。
“案例”评选的意义
关键词: 管理创新思维 管理认知变革 作用机理 中国情境
引言
管理学界对于管理认知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渐提高,主要探讨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战略层管理者,其管理活动中的认知模式对于战略绩效和企业竞争力的影响(马骏等,2007;单利娜,2012)。然而,管理认知的凝滞特性和动态刚性也使得“如何实现管理认知变革”成为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共同关心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尚航标等,2013;2010)。有学者认为,管理认知变革本质在于决策者知识结构的解除、变化和再形成,反射出管理工作对于知识创新的要求。知识创新过程是创新思维的体现,因此,管理者的创新思维研究将成为突破管理认知变革、符合管理工作创新性要求的一个新视角。
管理创新思维内涵与特性相关研究
(一)管理创新思维的内涵
管理创新是当前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管理者的创新思维活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其中,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心理智能说、思维方式变革说。
心理智能说认为,管理思维是社会组织的管理者为实现本组织的既定目标,参与管理实践过程的心理智能活动,管理创新思维是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既要充分挖掘逻辑思维的潜力,又要善于利用直觉、联想和灵感等思维方式的创造性(王续琨、刘世玉,2002)。思维方式变革说则认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变革催生管理思维方式的变革,新的管理思维方式应当具有开放性、系统性、辩证性、前瞻性和跨越性,实现优化思维与非优化思维、精确性思维与模糊性思维的对立统一(刘海英,2004;曹利军,2008;伊迪・韦纲等,2009)。
从学者们对管理创新思维内涵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种新型思维主体是管理者;思维形式不再是单一的逻辑思维或线性思维,而是从空间和时间的两个维度不断扩充与丰富,强调整体系统性、前瞻与开放性,关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理性与非理性思维的协调统一;思维内涵进一步阐明了管理者创造性思维应用于管理实践工作的时代意义。
(二)管理创新思维的特性
管理创新思维是一种创新性的管理思维,具有创新思维和管理思维的复合特性。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维认知论的角度来论述这种新型思维的特性,将管理实践和非认知理性内容结合研究较少,而这两个视角却反映了管理创新思维的本质属性和动力基础。
1.管理实践性。管理创新思维产生于管理实践,其属性与管理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密切相关。管理实践活动是组织内协调、控制和导向性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统筹性和综合性特征。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肩负企业战略决策等重要任务,是管理创新思维研究的重点,其创新思维主要来源于统筹协调和战略决策等管理实践中,并随着企业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例如,有学者研究万和、华为等企业战略变化,其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都是管理思维的一次更新(尚航标等,2010;武亚军,2013)。
2.系统开放性。管理者的创新思维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更广的视角来应对市场经济的变化,因而管理创新思维兼具系统性和开放性(刘海英,2004)。开放性要求管理者的思维方式由封闭式、半封闭式逐渐向开放式、纵横式演变,跳出企业内部思考问题,将企业战略定位与区域、国家和世界市场环境相联系。系统性则是在开放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思维系统的活性,需要管理者更多地吸取新知识、经验、观念和方法等外部信息,更多地应用各种思维方式(逻辑思维、直觉、灵感、联想和辩证思维等),来激活原本僵化的思维结构,实现管理创新。
3.非认知理性。不同于认知与情感、意志的对立关系,个体思维的另一面则包含了主体自身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这些因素对于思维的认知因素具有动力、定型和互补等重要作用(林崇德,1986;周耀烈,2008)。就实际的管理工作而言,管理者正是在求新求变的动机和情感作用下,形成管理创新思维的原动力和前提基础,激发工作状态,勤于思考,突破定势、开拓创新(王凯伟、周波,2011)。
管理创新思维影响管理认知变革机理的研究
研究管理创新思维如何影响管理认知,首先要明晰思维与认知之间的关系。然而至今,学者们对于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依旧是各持己见。一类观点认为,思维是认知的核心,认知既包含记忆、知觉、判断、推理、思维等“冷认知”成分,又涵盖了情感、偏好、动机、意志、文化价值观等“热认知”成分,因而,认知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就是思维(李庆安、吴国宏,2006;张茉楠、李汉铃,2004);另一类观点则认为,思维与认知是相互独立的两类科学,认知科学的研究路线和方法存在严重缺陷(黄华献,2012;陶伯华,2012)。认知科学缺乏对高级抽象思维,比如辩证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甚至极端认为算法和程序可以演绎出人类情感与意志等高级思维活动。综合上述两类观点可以看出,思维对于认知的全面发展存在一种重要而积极的补充作用。
就管理认知变革而言,其本身意味着企业管理者知识结构的解除、变化和再形成(Gavetti G, Levinthal D,2000)。其中,解除是指管理者知识结构中原有知识的主动遗忘,是个体主观能动性(如变革创新意愿)的反映;变化是指将新知识主动纳入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是管理者创新思维(如直觉、联想、辩证思维等)的反映。对于这两方面的影响,学者们做出了如下研究:
(一)情感等非认知理性因素的创新驱动作用
情感、意志、性格、动机和信念等往往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是管理者创新的内驱动力和前提基础(王凯伟、周波,2011;李庆安、吴国宏,2006)。研究认为,积极乐观的情感能够帮助管理者迅速而冷静地分析管理问题,找出根源,积极采取行动;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可以使管理者坚定信心,不畏险阻,大胆革新。管理者的创新思维强度如何,往往受这方面因素的影响。根据创新意愿的强烈,企业管理者所采取的战略也不尽相同,有学者据此划分出能动、预测、分析、防御等战略类型(吕鸿江等,2013)。研究表明,管理决策者只有发挥自强精神,进行积极适应性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崔立中等,2006)。
(二)管理创新思维的知识创新作用
学者们重点关注的管理认知方式主要有逻辑演绎(分析)、规则(局部)搜索、类比等,研究思路依旧局限于认知学科的范畴,缺少对于管理者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如直觉、联想、灵感等)等思维方式的探讨。已有学者研究指出,先进灵活的思维方式有利于管理者形成新的认识成果(杨楹、林振义,2001)。先进灵活的思维方式在处理信息过程中,不会固守原有的思维框架和路径,能够根据信息、材料的变化特点及时调整,转换主体的认知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对信息和材料进行剖析,做出新的判断,获得新的认识成果。反之,僵化的思维方式往往把新事物、新信息再次纳入旧的思维框架中,阻碍主体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当前,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市场经济环境动态多变,管理目标的模糊性和创新性,使得原有管理认知研究成果――以逻辑思维为代表的基础抽象思维方式难以 “独当一面”,企业管理者需要更全面、更灵活、更高级的思维方式来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激活管理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此,学者们认为管理者需要对既有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进行反思,不断更新和运用多样的思维方式,才能保持思维的先进性,创新企业管理知识。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管理者直觉、灵感、顿悟等创造性思维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例如,有学者认为,管理决策者面对非程序性、非常规性问题时,直觉、灵感、顿悟能够促使决策者抛弃常规,创新决策思路(王凯伟、周波,2011);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综合运用更有利于更新思路,能够创造新的管理知识,不断丰富和活化企业管理知识系统(李志等,2009;柏菊,2011)。
中国情境对于管理创新思维影响的研究
管理本土化研究体现出中国企业管理情境的特殊性。国内外学者已经承认中国情境差异的合理性,并开始探索这种情境差异对于企业管理实践的影响(尚航标等,2013;蓝海林等,2012)。中国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植根于企业管理实践,新的思维形成必然受到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卢明森,2005)。对此,学者们主要从制度政策、企业性质和国家文化等方面做出探讨。
(一)制度政策
美国学者诺斯(1993)指出,制度变迁过程始于人类的共同信念,而这种信念可以看作是一种基于合法化的思维活动。鲍莫尔也曾在其代表性著作《资本主义精神》中系统地探讨了制度环境对于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配置的关键性影响。可见,国外学者肯定了制度政策对于管理思维、创新精神的影响。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市场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制度差异。政府主要控制着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市场资源,因而企业必须要面对于政府的关系网络,有学者称之为“社会资本”。学者们认为,非正式制度环境下,企业更多倾向于培养“社会资本”型核心能力,忽视专业性;正式制度环境下,企业更多倾向于培养“行业专家”型核心能力,重视创新性(曾萍等,2013)。因此,在中国自主创新战略政策的引导下,政府需要更多的放开市场干预,给予企业创新制度上的扶持优惠,激发企业的自主适应性,更多地释放创新思维。
(二)企业性质
根据演化经济学理论,企业异质性不仅来源于企业惯例(认知能力),也来源于企业内部资源。例如中国企业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这些特征不仅导致企业发展轨迹不同,还反作用于企业管理者创新思维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多元化的实践平台(赵晓丽等,2013;庞长伟、李垣,2011)。国内学者对比不同规模企业在相同行业或市场政策影响下的竞争力,以及不同所有制结构企业的创新意识,认为非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自主灵活性,大型非国有企业最有利于管理者创新思维发展,而国有企业受制于政府监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者创新思维的发挥。
(三)国家文化
国家文化与创新思维发展是具有互动机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管理者擅长系统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习惯于正向思考,乐于求同;缺乏前瞻思维、精细思维和开放性思维,使得管理决策者的创新思维具有一定“中国特色”。学者们认为,在知识经济发展和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壁垒战术的双重影响下,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要立足市场,寻求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选择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弘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打造“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为中国管理者创新思维能量释放提供良好支持(王勉青,2012;伦蕊,2008)。
研究评述与展望
(一)研究评述
虽然管理认知的研究在管理学界已经引起重视,但管理认知刚性阻碍企业发展等问题也使得学者们不得不思考认知变革这一新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创新思维作为一个新的切入点,以管理知识创新为中间变量,影响管理认知变革的机理主要表现为:情感、意志等非认知因素对于创新意愿的驱动作用,管理者自强、积极和进取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有力推动管理者不断创新,成为管理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动力;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的创新思维方式(如灵感、直觉、顿悟等)有助于管理者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任务,为管理知识的更新注入活力。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学者们关于管理认知与组织战略之间关系的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管理创新思维为管理认知变革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通过知识变量,影响管理认知变革,进而间接影响组织的战略选择和组织绩效,对于推动企业竞争力研究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对此,本文将整个研究思路加以概括,如图1所示。
(二)研究展望
目前,管理学还处于多范式的前科学阶段,对其进行创新性和学科交叉性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因此,未来的研究转向有两点,其一在于进一步打开管理认知变革的研究视角,关注管理认知刚性的预警机制研究、管理认知变革的评价系统研究、企业管理者创新思维开发培训研究等方面内容;其二在于继续开展学科交叉性研究,将认知思维与制度创业理论、企业家精神研究相结合,关注当前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全球化进程中的管理创新问题,提出符合企业管理实践需要的管理思维、管理创新思维范畴。
总之,创新思维已经成为将传统的管理认知能力提升为驱动创业创新创造行为的关键要素。只有重视管理者的创新思维能力开发,才能更有效地激活创新精神,从而为实现强国梦激发更多的创新思想、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马骏,席酉民,曾宪聚.战略的选择:管理认知与经验搜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
2.单利娜.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的组织印迹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
3.尚航标,李卫宁,蓝海林.如何突破认知凝滞?管理认知变革的理论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8)
4.尚航标,黄培伦.管理认知与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万和集团案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3)
5.王续琨,刘世玉.管理思维与管理思维学[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4)
6.刘海英.管理思维方式变革探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1)
7.曹利军.现代商业环境下企业管理的思维创新[J].商业时代,2008(12)
8.伊迪・韦纲,阿诺德・布朗.前瞻思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9.武亚军.“战略框架式思考”、“悖论整合”与企业竞争优势―任正非的认知模式分析及管理启示[J].管理世界,2013(4)
10.林崇德.试论思维的心理结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11.周耀烈.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2.王凯伟,周波.基于非理性因素的地方政府行政决策行为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1(2)
13.Cognition and intelligence: Identifying the mechanisms of the mind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4.李庆安,吴国宏.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林崇德的智力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2006,29(1)
15.张茉楠,李汉铃.不确定性情境下决策主体认知适应性研究的范式探索[J].中国软科学,2004(12)
16.黄华献.思维科学界说试论[J].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 2012
17.陶伯华.试论思维科学与认知科学的分界[J].思维科学通讯,2012(1)
18.Gavetti G, Levinthal D. Looking forward and looking backward: Cognitive and experiential search[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0, 45(1)
19.吕鸿江,程明,刘洪.中国情境下的战略复杂性驱动因素研究:管理者认知视角的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3(2)
20.崔立中,杨竞,郑凯.自主创新的心理实质[J].心理科学,2006,29(3)
21.雷鸣,雷霄.认知视角下企业战略行为的前沿研究[J].商业时代,2011(1)
22.March, J.G., Rationality, Foolishness, and Adaptive Intelligenc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27
23.杨楹,林振义.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4.李志,李慧,张庆林.企业家创新决策能力现状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1)
25.柏菊.企业高管直觉决策与企业知识管理的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
26.蓝海林,宋铁波,曾萍.情境理论化:基于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的探讨[J].管理学报,2012,9(1)
27.卢明森.创新思维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8.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3
29.张金隆,杨妍.“中国实践管理”相关研究热点分析[J].管理学报,2012,9(3)
30.叶广宇,黄晓洁.企业制度地位的区域差异、认知与横向整合管理模式[J].管理学报,2013,10(9)
31.曾萍,邓腾智,宋铁波.制度环境、核心能力与中国民营企业成长[J].管理学报,2013,10(5)
32.赵晓丽,赵越,王玫.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管制政策与企业竞争力[J].管理学报,2013,10(4)
33.庞长伟,李垣.制度转型环境下的中国企业家精神研究[J].管理学报,2011,8(10)
[关键词]新材料产业 技术创新 选择
中图分类号:TH11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097-01
新材料产业作为一种具有国家发展战略的新兴行业,涉足的范围相对来说主要包括新能源材料、信息材料以及生物医用材料等处于高科技、高技术的新兴材料。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在本文中主要是对新材料在未来的技术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新技术的生产成本不足以支撑产生的利润,这种不利的技术将会被选择淘汰,这从侧面说明了该产业技术创新的方向是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战略意义的。
1、创新方向的理论借鉴
技术创新方向理论对于未来的技术创新研究方向起着非常重要的决定要素,而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学说之一就是诱导创新理论。该理论通过对认为生产者追求经济最优化进而在进行相对节约的技术下节约成本,而这种因素要求下就决定了技术创新方向将会由各种资源的稀缺来作为导向,而不是通过随机进行的。主要分为要素稀缺性诱导的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创新。
1.1 要素稀缺性诱导的技术创新
希克斯将技术创新的本质意义归结为生产成本的降低,也就是说通过较低的生产生本,或者通过降低某种稀缺资源的供给,进而获得更高收益的供给特性。希克斯又将技术创新分为资本节约型、劳动节约型和中性技术创新这三种创新结构基础。希克斯将技术创新的方向更加倾向于对资金成本和劳动成本的改进,进而对该要素的节约将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并增加国民经济收入。
1.2 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创新
施莫克勒认为技术创新、发明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活动,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上对产品的需求。该理论将技术创新逐渐发展为连续性的、规范性的、企业化的经济行为。
2、我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策略
2.1 市场需求变化对创新方向选择的影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对各行各业的设备、生活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也就导致了我国对各行各业中的新材料需求和要求不断扩大和提升,这种因素导致了我国新材料的快速发展趋势。这种新材料行业主要体现在新能源材料及生物医学材料。
(1)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方向
新能源材料作为二十一世纪最为被关注的科学前沿之一,在光电功能材料、先进电池材料、储能纳米材料等领域有很大的创新防线。我国光电功能材料主要注重于对聚合物的有机/无机复合光伏材料及电致发光材料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方向发展;电池材料方面主要针对太阳能电池动力汽车和锂离子动力电池方面的技术创新方面;储能纳米材料方面主要是针对清洁能源、化学电容器储能材料、无机电致变色材料等用于大容量储能装置创新方向。
(2)生物基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方向
生物基材料主要指通过利用可再生物质,通过生物、化学、物理等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进而创造出的新型材料。生物基材料对于我国环境及农林生物资源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影响,进而以是在市场的需求下而进行的技术创新方向的重要选择。
用工业生物技术方面主要是对高分子材料,如PHA、聚氨基酸、生物多糖类等功能材料有了非常明确地需求。而这方面我国科技部在“863”、“973”工程中有了很深入的投入,为我国形成生物基材料循环奠定了基础,为实现生物质资源的高度综合利用从而得到更多的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不断努力。
2.2政府政策要求对创新方向选择的影响
(1)军工、航空航天等新材料技术创新方向
我国在军工、航空航天领域下达的力度一直高于政策对于其他方面的扶持力度,因为军工、航空航天领域对于我国的科技发展及国防事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甚至可以说新材料技术可能会在未来拯救国家安危。神舟系列方面主要对舱外航天服用橡胶材料、碳纤维和特种玻璃纤维、涂料等方面新材料的应用,对于我国航天事业增添了很大的一笔,这其中凝聚着我国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成果贡献。而我国制造的大飞机中对新型复合材料的发展有很大的推进作用,最相关新材料的技术突破与创新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性活动的技术创新方向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也诸多参加了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世博会、G20等国际性活动,而这些活动对我国新材料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国际性奥运会会推进我国关于膜材料、防火涂料、特种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的技术改进和应用,同样这些国际性活动会将我国的新材料技术创新成果展现给全世界。
3、结语
目前而言,新材料的发展已深刻影响国家的经济与文化方面,但是在我国还未将新材料产业有效地应用在产业化、商品化的环节上。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成为国际性的研究课题,对未来的生物医学、微电子材料、催化剂、电波屏蔽材料、抗菌材料等。目前,新材料的应用正在从局势领域向民用领域方面发展,也逐渐成为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笔者坚信新材料在未来将会产业化、商用化在社会上的各种行业领域。
参考文献
[1] 李霞.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N].经济日报,2010(02):01.
[2] 罗贞礼.边缘区域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策略定位与对策研究-以赣州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2(11):128.
不管怎么样,走向后PC时代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趋势。近两年科技与创新的进展,其实已向我们提示了后PC时代的一些关键特征。
以机器为核心的工业革命扩展了人类的肌肉;以PC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革命,或PC革命扩展了人类的脑和神经。在人类的肌肉和脑都被近于无限的扩充之后,人类文明下一步至少要解决三个问题。
首先是人类正力图获得穿越空间的操作能力,即人不在现场也要进行操作。比尔·盖茨曾预言:“普及以后,机器人将像PC一样,彻底改变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近年机器人科技与产业的发展,就是人类在这一方向上努力的体现。
机器人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即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只需被告诉做什么,而无需告知怎样做。机器人可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大类。截至2010年底,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约为130万台。德国汽车工业的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中机器人的数量)已达到1130台,非汽车工业中为134台。2011年的安装量增加了97%,全球销售额达到175亿美元。服务机器人可再细分为军用、农用、医疗、家用等小类,谷歌正在试验的无人驾驶汽车就属于服务类的交通机器人。2010年服务机器人全球销售额为32亿美元,出货13741台。其中,军用和农用(主要是挤奶机器人)占销售总额的75%。
其次,人类正在试图突破由进化而来的动物性限制,获得时刻在线的超现实感知能力。目前,人类通过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这些大大小小的盒子获取信息。但是,一旦离开了盒子,人便还原成了猴子。因此,PC时代形成的形形、大大小小的盒子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障碍。以“人与信息合而为一”为基本理念的穿戴式技术,就是试图突破盒子的限制。
今年6月,谷歌的眼镜就是在穿戴式技术方向上的最新成就。谷歌眼镜结合了声控、导航、照相与视频聊天等功能,预示了未来人与信息关系的可能的面貌。眼镜右眼侧上方有微缩显示屏,右眼外侧则平行放置720p画质摄像头,太阳穴上放的触摸板,以及喇叭、麦克风、陀螺仪传感器和可以支撑6小时的内置电池。《纽约时报》的专栏作者尼克·比尔顿称,这一技术将改变世界,与历史上的印刷机和电影的发明同样重要。当这项技术成熟,我们就能获得解放。可穿戴计算机将使我们摆脱紧盯4英寸屏幕的生活。我们不再需要无时无刻看着设备,相反,这些可穿戴设备会回过来看着我们。
关键词:企业 政工管理创新 人才培养 贡献
中图分类号:C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逐步建立起来。为了适应新形势、迎合市场新需要,现代企业的运营机制、管理机制与营销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政工管理模式的改变是企业一切管理制度改变的基础与前提,是新兴企业制度建立的重中之重。
一、政工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
政工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通过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继而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由于企业员工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受教育背景以及个人素质都不尽相同,企业若想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政工管理的作用就是将企业员工的思想统一,继而达到行为上的一致。因此,政工管理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企业的领导者与企业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够打造出一支合格的企业团队。
二、创新企业政工管理模式的途径
(一)重视企业管理理念
在企业的运营管理层面,经营者应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先进的管理方式结合,并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企业中多进行员工之间的互动活动,潜移默化的使员工认识、认同并接受企业文化。如可以通过歌颂以企业发展历程为主题的员工演讲比赛,使员工更娇了解企业,更加热爱企业,更好的融入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要加强联系,可以为员工安排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管理者还可以对员工在企业中未来的发展做以规划,增加管理人员与基层员工的交流,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
(二)增强员工工作素质
企业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提高员工的技术技能,才能够使其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也才能够更好的展现其自身价值。因此,企业对于员工的培养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基础,政工管理可以通过如下几点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
第一,要求员工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为员工创造学习条件,使其尽快的适应企业环境,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与时俱进的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
第三,企业从硬件上支持员工的学习研究,并通过建立专业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营造企业内部的学习氛围;
第四,不定期进行技术讨论活动,使基层员工与技术骨干甚至高级工程师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
(三)规划职业生涯
对于员工职业生涯的设计,要由管理者与员工本人共同商定完成。结合员工的自然条件,为其设计远期、中期、近期的职业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不断调整。通过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使员工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也使员工明白,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产生凝聚力与向心力,进而形成企业精神,企业通过这种精神,能够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使企业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这样的话:一流企业经营靠文化,二流企业经营靠管理,三流企业经营靠技术,四流企业经营靠送礼。因此,一个企业如果想健康稳定的发展,就要坚定不移的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建设,这也是政工管理中重要内容。在企业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强调员工爱岗敬业,这样有利于对降低企业的硬性管理成本、增加企业经营利润。此外,企业需要加强内部沟通,保持企业的交流渠道畅通。总而言之,面对国际形式与国内市场经济的深刻发展,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企业应该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在市场中占有先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五)营造舒适工作环境
企业政工管理在营造企业文化环境的同时,要将另一个重心落到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上来。工作环境对于产业工人十分重要,舒适的工作环境能够使其提高工作热情,继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因此,政工管理人员可以深入了解企业基层员工,对其工作环境方面的诉求反映到企业管理层,尽可能为使员工的工作环境、休息环境更加舒适。
(六)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益并重
企业对自身进行发展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首先,企业应该通过自身的运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商品以及服务;其次,企业要对内部员工负责,使员工的生活得到改善;再次,企业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角度进行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建设;最后,企业要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事业,如赈灾、扶贫等,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三、政工管理模式创新
(一)思想创新
在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基础是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与之相类似,若企业想在政工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应该先从政工管理的思想方面进行创新,要将企业的传统政工管理成功经验与现代政工管理理念相结合,形成政工管理新观念,以此为基础,构建企业新型思想观念体系。
(二)机制创新
企业如果想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就要在企业的工作机制中进行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日常运营找到一个契合点,这样才能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与企业相结合。比如在对员工的奖励上,可以采用物质与精神双重奖励的方式,使员工不仅有物质上的收获,还会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增加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优秀员工树立自信心。并且,这样做有利于健康的企业文化的形成。
(三)方法创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但由于企业员工,尤其是一线工人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对于一些说教性质的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够完全理解,甚至形成了抵触情绪,所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中的开展效果一直不甚理想。随着时代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方法与形式上也要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实际作用。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企业政工管理的经验,对现代企业政工管理的方法创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播放与企业文化有关的宣传片或是电影等一些生动的方式,提升员工的爱岗敬业热情;
其次,高层管理者与员工进行互动交流,通过高层深入基层,解决企业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并使企业的各个部分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企业一盘棋的局面;
再次,通过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使员工之间形成和谐、友善的工作关系,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最后,及时将企业的荣誉与员工分享,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起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关系。
(四)队伍创新
企业队伍结构的创新是企业政工模式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核心的部分。传统企业中,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对象划分,可以分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其中教育者通常为企业的领导,政工干部以及政工干事,而受教育者为企业的员工。这种教育模式适合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但是将其照搬到市场经济环境下,就会出现很大的弊端,甚至会形成企业内部的对立现象,不利于企业的生产活动。
在现代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不应该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区别,应该将这种教育由传统的显性教育转化为隐性教育,使员工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对管理者队伍以及员工队伍进行深度改造与创新。领导者以及领导团队在制定管理规定时注重以人为本,将员工看做是企业领导的延伸,而不仅仅是为企业领导者赚取剩余价值的机器。领导队伍要积极主动学习有关管理知识,成为学习型领导团队。此外,要对员工队伍进行内部培训与优化调整,使员工更多的掌握新技术,成为知识型员工队伍。
小结
我国处于经济发展阶段,虽然宏观经济环境向好,但是微观经济环境却不是很稳定,局部地区的企业经常出现员工流动性大等问题,是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对企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但传统的说教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要通过对政工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提升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为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倩倩,对企业政工管理模式的创新方向的思考[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年第12期
[2]林秀芬,浅谈企业政工管理模式的创新方向[J],科技天地,2011年第23期
>>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新方向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制度经济学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方向 探讨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新方向 我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探讨 农村改革的新方向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制度完善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开发性金融支持(DFS)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特征及趋向 论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研究 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改革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反思 关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状与对策分析及发展研究方向 关于改革和创新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我国农村金融创新与改革的路径依赖 适合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特征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方向分析 我国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晋奇, 张成玉. 农业信贷需求发展瓶颈及对策农业信贷需求发展瓶颈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1):16-17.
[4] 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2008: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R/OL]. [2013-04-03]. http:///history_file/files/att_17775_1.pdf.
[5] 中国农村金融现状调查.[EB/OL]. (2012-11-28) [2013-04-03]. http:///2012_nongcunjinrong/.
[6] 刘磊.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研究[J].三农金融,2011(3):66-68.
[7]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课题组.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8] 田婕,陶小平.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管理论坛,2011(2):38-39.
[9] 谢平,徐忠.新世纪以来农村金融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10] 王永刚.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思考[J].工作研究,2011(6):37-38.
[11] 何燕,解睿. 山西省农业生产业发展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2(12):1 315-1 318.
[12] 布仁吉日嘎拉,唐邦勤. 农业产业化政府支撑体系的组成与构建[J].河南农业科学,2010(11):146-148.
[13] 尹明理.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11):149-152.
[14] 陈树杜.对发展农村小型合作银行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3):6,21.
[15]于仰南,孙艳春.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J].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0):48-51.
[16] 徐竹英.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J].河南农业科学,2008(8):10-11.
[17] 申潞玲,任红燕. 参与式方法在农业投资项目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5(3):23-26.
这是一个跨界的年代,跨网络、跨行业、跨媒体甚至跨理念……各种跨界合作频现于大众视野,“美特斯邦威”与“变形金刚”的立体式跨界营销,上海大众POLO Sporty与盛大《疯狂赛车》在“第七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 Joy)上的联手推广,就是两则近期的跨界合作范例。跨界营销既可联合行业内外合作伙伴,又可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使品牌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开放。在金融危机仍未消褪的今天,企业既要宣传和推广,又不得不谨慎衡量投入和产出,跨界营销尤显意义。业务开发先行于业务营销,将“跨界”这一思路纵向导入3G业务开发领域,也极具创新和实践意义。
3G牌照发放至今,运营商为全面铺开竞争,从宏观战略、网络优化和演进、终端定制到业务应用都加紧备战。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2G时代业务上的同质化竞争有可能被带到3G时代。国际上,4G、LTE已经被提上日程。国内运营商要争分夺秒,审慎走好每一步,致力于开发符合本土用户需求和消费习惯的3G业务是良选,而在此过程中,“跨界、立体、互动”或许是运营商的3G业务创新方向。
2 “跨界”正是移动互联网战略的原本
互联网精神崇尚自由、开放、共享,以实现4W(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thing)为终极目标。顺应此,互联网从诞生至今,各种应用层出不穷,数据业务也依托互联网后台支撑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迅速,远远超越同时期移动通信网络屈指可数的数据业务。2G时代,移动通信网络因其商业与竞争的本质,必须在保持相对封闭与准入的同时,迅速有效地发展用户和销售业务,因此数据业务无法如互联网一般,应用户需求和技术进步而自由自在尽情生长。
然而,3G,尤其是TD-SCDMA若要取得市场成功,除了稳守和发展2G时代原有的语音和消息业务外,数据业务是必备的奠基性业务,基定则力坚;而3G号称的高速率、高带宽也只有多样化且高需求的数据业务方可试炼。所以,数据业务的成功开发和应用是3G商用取得成功的关键。
当前,用户的移动互联网需求越来越呈现差异化、精细化、深度化趋势,互联网数据业务的发展已远远跑在移动通信网络数据业务的前面。为了顺应潮流和省时省力,后者向前者借鉴,甚至干脆在业务上向其靠拢,并拓展更多行业外合作,是大势所趋,也是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因此,“移动互联网”、“为您开启移动信息时代”等跨界口号纷纷出炉,移动通信网在发展战略上正式和互联网“联姻”;而139邮箱、移动支付、网上商店、139社区等原创或非原创业务应用的出现,一来为3G排兵布阵,二来也使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业务交叉愈来愈频繁,界限更趋模糊。
跨界,既可理解为跨行业,也可理解为行业内的跨网络。据悉,中国移动有可能从今年11月起向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用户开放飞信,而电信天翼Live已经可以免费发送网外短信。运营商先后将如此重要的短信息业务平台向网络外用户开放,这说明行业内跨网络的合作已经渐次拉开帷幕,而运营商都已经意识并认同,生存、竞争、发展、合作应协调并重,一家独大、闷头发展已成过去,跨界更因此成为移动通信网络的业务发展常态。
3 跨界应该引向立体、互动的良性业务创新
2009年来到8月,运营商为3G业务应用的全面铺开有诸多动作,此起彼伏,热闹纷繁:中国移动5月全面开放139社区,8月推出移动MM(Mobile Market),OPhone手机;中国联通8月斥巨资购入苹果iPhone;中国电信软件商店建设告罄……以中国移动移动MM(Mobile Market)为例,尽管是原样复制App Store,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移动MM(Mobile Market)允许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用户下载,并且,这是全球范围内首个由运营商推出的手机应用商店,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用本文的思路来表述即是,移动MM(Mobile Market)将充分调动移动通信、计算机软件、游戏等多产业的资源,业务参与各方可从多个维度互动参与、合作打造立体化的3G生态产业链,将缔造无数商机和业务发展机会。而移动MM(Mobile Market)正是移动互联网业务跨界、立体、互动的产物,反过来,它也将是移动互联网战略的良性试金石。
由此可知,跨界应引向立体、互动的良性业务,是3G业务的创新方向。
业界有论调,未来中国3G数据业务有同质化竞争之虞。从目前各家的战略口号来看,在数据业务上对高端用户进行争夺是不可避免的。三家都要发展自身,又皆各有所长,只有摒弃单纯的业务复制和模仿,顺应自身优势和特点,充分考虑用户需求,在业务开发和应用上充分引入上述“跨界、立体、互动”的思路,持续创新,打造自己个性化的业务品牌群,给用户更多选择,提供更多丰富和个性的业务体验,方能吸引和留系用户,才能拥有持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同时,运营商的业务创新还应尽力避免被竞争对手或伙伴模仿或复制。三家运营先后复制App Store,基于策略、管理、营销、服务能力的考量,中国移动或能将移动MM“撑”起来并经营出自己的模式,但于另两家,软件商店很可能沦为边缘化或摆设性的业务产品,无法品牌化和发挥应有作用。同时,三家运营商分别发展软件商店,不仅消耗了部分运营资源,影响了快速有效建立各自的业务架构,更无益于建立良性互补的市场竞争秩序,会使用户无所适从,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同质化竞争,最终拖慢中国的3G发展,不符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更与国家分立三家全业务运营商的初衷相违。
手机报或许是一个例外,它完全具足跨界、立体、互动的特性。作为移动通信业与媒体业的合作范例,它将用户的信息摄取需求成功纳入移动数据业务范畴,用户在使用业务之余还可以参与更多的互动。虽是2G时代开发出来的数据业务,它却依然可以活跃在任何一个3G系统平台和移动终端之上,也不会因为复制和抄袭而有损生命力,反更欣欣向荣。同时,手机做为第五媒体,已将媒体业延伸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4 跨界、立体、互动的正解和归依
跨界、立体、互动是3G业务的创新方向,核心是不断打破和重构原有理念,开放运营意识,开发个性化的产品和业务应用,提升综合竞争力。如果说创新是中国自主创新战略的核心词,是中国标准拉进与西方发达国家标准距离的命脉,创新是3G业务的关键,那么,跨界、立体、互动便是中国三种3G技术制式的业务创新方向。对运营商来说,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对称管制政策、南北业务差异化、非市场化竞争与运营等多重不利影响下,将3G的发展导回到资源共享、平台合作、业务互补的道路上。对用户来说,即意味着能更充分和全方位地使用电信业务,更好地体验电信科技进步的成果。
虽然在过去的几年,“开放、创新与融合”一再被业界强调,但从共建共享的维艰、不对称管制、各自建设3G网络、相互抄袭业务等情形来看,这决非易事。开放只是建立于互易、确定共赢基础上的有条件开放,并会随时改弦更张。而融合更涉及到技术层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惟独创新是可以一再被鼓励并具有实践意义的。如何促使“跨界、立体、互动”的思路在3G业务开发中得到创新性地运用?建议如下:
政府需从战略上予以充分重视与投入。TD在政府强力支持下走到今天,应该贯彻始终;另两家3G即使不是国产制式,但也是集国内运营商的全力在发展。政府有自己的战略制高点,拥有更广阔的视角,应可从更长远的角度来对产业进行宏观把握,对业内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引导,并倡扬良好的产业发展思路;还可视情况从实际操作着手,协调运营商之间的关系并促进更多产业跨界合作。
举个例子,移动支付业务在国内已经有一定的技术和应用基础,但由于信用土壤、鉴权机制、电信业与金融业存在某些不调和等因素,未能继续深入发展。这项在日、韩得到长足发展、利国利民的3G移动增值业务,理应由中国政府主动从法律法规、产业协调、相关标准和论坛建设、提倡民众使用移动支付等方面更进一步推动其在国内的发展。
运营商应该充分认识和理解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在此基础止,谨慎发展各自的3G。整体来说,目前国内三种3G如同一盘迷棋,假设缺乏更强有力和英明的政府指引,在这种一掷亿金置办网络和业务终端的时间段,一个错误的决策可能相应地葬送了另一个珍贵的市场时机。各运营商都需要绝对的冷静思维和高度的商业智慧,而重视用户需求和体验,以更开放和容纳的胸怀,重新建构运营理念,联合商业竞争和合作伙伴,寻求跨界、立体、互动的业务创新,方能持续有效地发展。
对中国的电信产业来说,这可能是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最混乱的时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国内外其它计算机软件和应用开发商来说,这是放弃观望加入发展的良机。无论是移动MM,中国联通的苹果iPhone,还是移动支付业务的进一步开发,都需要业界更多的关注和投入,都呼唤更多的应用开发商甚至风险资金参与进来。全业务运营商目前对产业链各方基本抱持强烈的合作意愿,如果预测不错,这些参与者或将是最早享受到3G甘美果实的。
5结语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企业财务;创新发展
目前,我国的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其生存发展受到信息化环境的严峻挑战,而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繁荣、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我国的制造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环节之一,只有不断地适应新环境的变化,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效地实现我国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1、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当下,我国的制造企业普遍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对信息化财务管理的认知不强,片面地认为所谓的会计电算化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扭曲快乐信息化财务管理的本质。另外,当前我国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普遍比较不弱,体现在:其管理过于分散,难以集中管理,会造成资金流失。
2、企业财务管理平台缺乏信息共享。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严重不对称,这是由于各个制造企业的财务信息无法实现有效的共享,影响整个制造业财务信息系统统计、分析等整个运行过程导致的,具体体现在:(1)传统的制造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是独立存在的,各个企业拥有自己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拒绝与其他企业的财务信息往来,造成信息闭塞,自成一体,然而,各个企业之间的利益是紧密相关的,这样闭塞的财务信息交流,会阻碍信息的传递,从而影响各个企业的业务发扎,造成资金流损失。(2)制造企业与其他性质的企业、银行以及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标准不同,彼此之间设立界限,导致彼此不能及时地进行财务信息互动,影响真实数据的采取,从而影响整个制造企业的运营决策,且不能有效的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导致财务管理失衡。3、财务管理复合型人才匮乏。信息化环境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不仅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过强的心理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在人才的培养上,更应该注重培养创新型、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不利于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方向
1、建立健全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具备科学化的、规范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必须全面的推进财务管理体系的革新,其革新的方法可以有:(1)集中化管理。全国的制造企业制动统一的采取管理办法,全国统一标准,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形成良好的财务管理氛围,从而有效地实现集中化财务管理,降低损耗。(2)加强信息化财务管理认知。严格的区分开信息财务管理与会计电算化,在思想观念里,提升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地位,创设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并且以信息化财务管理为核心,开展一系列的管理理念宣传活动,增强人们的认知度。
2、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共享机制。改变传统的闭塞式的财务管理信息交流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并且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客观、准确。除了加强内部部分之间的联系,制造企业也要加强与其他性质企业、银行、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可以接近其他企业的财务管理经验、银行的资金支持以及行政职能部门的政策扶植,全面的、并安全有效地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共享,建立公共浏览平台,及时的更新数据,方便各大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的互相借鉴,这样能够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平衡,帮助企业更加健康的运行。
3、加强财务管理技术的自主研发。信息化环境下,大数据、云计算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而且信息互联网技术比较成熟,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技术的研究方式,可以实时的观察网上先进技术的发展状况,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打造出一批财务管理技术自主研发团队,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多学习,多参考,自主研发财务管理技术。
4、全面的提升财务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1)工作人员上岗前,统一进行综合素质培训,检验优异者,才能正式上岗;(2)定期安排工作人员进修或者为其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如定期的安排工作人员到高级学校或者其他企业进行学习,工作人员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自身的工作,全面的提升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3)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锻炼财务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财务管理人员要加强自我约束力,严格律己,认真踏实地落实好财务管理的每一步,保障其管理质量等。(5)采取管理部门制定详细的人员素质评定考核制度,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自主、全面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在制度的约束力下,形成彼此监督、相互促进的发展管理格局,在约束力下,共同成长,为财务管理工作保驾护航。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环境下,制造企业财务管理面对诸多挑战,为了有效地促进我国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地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做个好素质,也就是全面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走群众路线,发展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财务管理秩序。
【参考文献】
[1]汤志星.信息化环境下单位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的创新[J].办公室业务,2013(5)
【关键词】票据市场 新常态 多元化 创新发展
中国经济金融新常态在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也将逐步显现。新常态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特征就是,经济增长速度将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将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均衡。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的新常态必将催生金融的新常态,而要探讨票据市场发展的创新方向和重点也就离不开新常态这个基本状况。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金融市场向民间资本有序开放以及全面加强金融市场法治建设,将推动票据市场多样化机构体系和多元化创新业务。票据市场机构体系正多样化发展,证券、基金、保险和信托等金融机构也将逐步加强与银行在票据资产管理业务方面的合作,并成为票据市场投资主体。由此,新常态下票据市场经营机构和投资主体将更加多样化,竞争也更趋激烈。从未来票据市场发展的趋势性新常态特征看,银行业作为票据业务经营的重要市场主体,其票据业务创新发展面临着多元化市场主体进入后的需求增长空间。同时,在银行业票据业务发展速度放缓和票据综合收益回报下降的市场条件下,面对更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唯有以业务创新和差异化经营策略适应市场环境,才能为转型发展赢得主动发展的契机。今后一段时期,商业银行在加强传统票据业务经营的基础上,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业务创新。
首先,创新票据资产证券化,积极拓展票据融资业务发展空间。银行对中小企业已贴现票据进行资产证券化将能够有效提升票据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用的发挥。今后,政策支持将有利于银行加快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也将会吸引更多券商、信托、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参与。与一般中小企业信贷相比,由于汇票主要是一种由银行承兑的有价证券,票据贴现收益率通常高于一般性短期贷款,在资产证券化后以较高的收益率较易获得市场投资价值,且转贴现市场的活跃也体现了其具有的投资价值,因此票据资产更适宜于证券化。
其次,借助银行大资管平台,加快推进跨市场票据资产管理业务。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日趋明显,应大力介入证券、基金、投资银行、信托业务领域,创新资产管理业务模式,以专业优势接受个人、企业或机构的受托资产进行资产管理并获取业务收益。整体上看,当前商业银行已进入以总行资产管理部和资产托管部为政策引导,以基金公司、私人银行部门、分行资管、专业产品线资管业务以及所属专业金融机构为经营框架的时代。在此条件下,银行将在票据理财基础模式上加强再创新,探索更多类型票据资产管理业务模式,可以节省运作成本和减少外部机构利润分成,提升运作效率,减少中间环节,增加票据资管业务综合收益。由此,银行以票据作为载体为个人、企业和金融同业机构进行受托票据资产管理,实施专业运作的受托票据资产管理业务将成为银行创新票据资产管理业务的方向。
再次,构建完善的电子票据金融服务平台,提升多元化服务型电子票据业务的创新发展。银行可借鉴互联网票据模式构建具有大数据特点和集成化的,涵盖企业客户、同业客户、投资者个人在内的票据基础数据信息平台,具有开放式的数数据信息共享接口,可与企业、个人征信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为多元化票据业务提供客户信息和融资需求服务。银行可创新发展如下多项服务型票据金融服务:一是开发由银行主导的互联网票据平台,把小微企业票据融资和社会公众票据投资有效对接;二是创新发展票据融资企业客户资信评估系统,为企业票据质押、资信评级和业务咨询提供信息支撑,为自身业务发展和同业客户及票据投资者提供票据咨询、票据鉴证、票据质押等相关票据金融服务;三是构建发展纸质票据托管系统,开发与票据经纪和业务相关的查询、交易、清算等业务功能,在持续优化票据托管系统功能基础上,积极推进票据托管业务的市场空间;四是构建面向集团企业客户票据池综合服务模式,对不同规模、行业的企业客户,不同经营模式、发展阶段的金融机构客户的需求进行细分,设计标准化服务模块,通过产品组合更为灵活有效地满足各类客户需求,从而实现票据资产综合服务产品的规模化运作,将其打造为票据业务稳定的收入来源。
最后,以客户为中心创新发展多元化票据增值服务,提升票据综合收益水平。随着票据市场的发展,在传统票据业务之上,银行为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将更加注重票据增值服务。从未来银行创新票据增值服务的主要业务领域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智慧型票据增值服务,银行以专家智力和专业知识为客户提供票据咨询顾问业务,银行可根据客户委托管理的资金、规模和规模时点要求,为客户制定包含交易对手、交易时机、交易价格等内容的综合易策略,并以交易指令的形式向客户传达交易策略。二是智能型票据增值服务,银行根据客户需求,借助自身业务发展建立的同业机构渠道或业务经验等某种非资金、规模、经济资本的资源为客户提供的专业服务,包括票据经纪、票据鉴证、互联网票据服务等。
参考文献:
[1]肖小和,汪兴办.用新思维创设混合所有制票据银行[M].上海证券报,2015,(06).
[2]恩和,游占芬.浅析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完善措施[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