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4:35: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新农村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发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5、莫为小事争,莫把闲言讲
7、爱岗敬业勤劳富 精打细算聚财富 遵纪守法健康富
8、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9、坚持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走新型“三农”发展之路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11、改善农村环境 提升农民素质 促进农业发展
12、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13、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14、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15、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16、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17、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8、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19、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20、坚持科学发展 着力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创造新业绩
21、开展家园清洁行动 建设美好家园
22、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23、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24、讲整洁 爱卫生 共建农村好环境
25、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6、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27、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28、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29、四季有花香,环境更优美
30、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1、全党动员 全民参与 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32、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33、好心总有好报,帮人就是帮己
34、鼓励农民创业,扩大农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富裕农民生活
35、着力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36、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 村传播
37、扶贫帮困,患难相助
38、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39、知荣辱 讲正气 树新风 促和谐
40、勤劳是幸福的右手,节俭是幸福的左手
41、弘扬“三创”精神,加快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42、推进农村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3、实施沼气工程 改善农村环境
44、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5、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46、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47、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48、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9、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50、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51、推进农村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52、培育文明新风 构筑和谐农村?
53、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54、培育文明新风 构筑和谐农村
55、不断深化“三有工程”,巩固完善“五道保障”
56、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57、知荣辱 讲正气 树新风 促和谐
58、村有主导产业 户有致富门路
5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60、反对,远离
61、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62、爱岗敬业勤劳富 精打细算聚财富 遵纪守法健康富 家庭和睦同心富 邻里相亲互相富
63、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64、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65、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
66、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67、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8、发展现代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
69、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农村“文明福万家”主题教育活动
70、加快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两个率先”
71、突出产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72、春耕不好害一春,育儿不严害一生
73、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4、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75、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6、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理顺基层管理体制
77、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8、诚实守信,勤劳致富
79、金乡邻,银亲眷;邻居好,赛金宝
80、牢记胡总书记嘱托 扎实推进新农村工作
一、编制依据
1、*镇城镇发展规划;
2、*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3、*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4、*镇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5、*镇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人口及计划生育规划;
6、*镇村镇建设规划;
7、*镇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镇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9、*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建设规划;
10、委托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二、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
2、建设地点:*镇联丰村一、二、三组及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
3、项目建设单位:*镇人民政府
4、建设内容与规模:(见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与方案第二节、规划建设与方案)。
5、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实施计划从20*年6月开始,至20*年6月完工。
6、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2432.49万元,拟通过*镇人民政府自筹和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来解决。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款资金232.49万元,拟争取上级给予支持资金2200万元。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概况
1、地埋位置
*镇位于中旗西南部阴山脚下,河套平原北端,地处东径1*0,北纬410,距旗政府所在地69公里,是乌拉特中旗山前的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总面积729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辖18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34人。其中,常住镇区人口5491人,占总人口16.5%,有自治区直属驻地单位2个,旗级驻地二级单位26个,集体、个体、工商业户1*家。是*山前灌区经济、文化服务中心。
2、*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镇交通便利,6701路横贯镇区,通讯发达、资源丰富,是*“t”型小城镇发展框架的重要部分,被自治区列为内蒙古首批11个中心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之一,是自治区“四星级”文明建制镇,被誉为“河套第一镇”。
*镇主导产业为农牧业。农业以盛产小麦、玉米、葵花、番茄,畜牧业以盛产德美肉羊为主而独具优势的产业发展大镇。由于种植条件优越,可耕地32万亩,年产粮食7329万公斤,年产饲草料7690万公斤,而且该地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无任何污染,在此得天独厚的种养殖条件下,为实现为养而种,为加工而种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为加快镇域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提供了保障。20*年,*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33221.43万元,其中第一产值26752.23万元,第二产值3287.3万元,第三产值3181.9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较上年增加580元,增长14.8%。
3、联丰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联丰村一、二、三组位于*镇区所在地,总户数387户,总人口1628人。在镇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发展相比发展较快,从事二、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达到36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
4、奋斗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奋斗村位于*镇西南6公里处,辖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30户,总人口2357人。*年率先在全镇完成了村镇规划。*年开始规划小康住宅新村,同年建成了37户砖瓦小康村住宅新居,*年——2000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建起122户二层小康住宅楼,电、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卫生院、绿化带等各项配套工程基本完善,被誉为“巴市第一村”,达到了自治区“四星级”文明村标准。奋斗村是发展以肉羊、葵花、玉米、番茄主导产业的产业村组,建立了各种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成立了农业生产各环节服务的协会,形成了区域特色,20*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4850元,比其它村组平均高出850元。
4、项目建设背景
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有关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目标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推进小康村建设,实现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对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率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随着*镇经济和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摆到了重要的议程。项目的建设既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3、*镇位于中旗南端,巴市的北端,6701油路横贯全镇。是全市经济发展的要道通街,被誉为“河套第一镇”。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镇进行新农村建设,狠抓规划龙头、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以及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洁、村民自治。最根本的一条是真正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打造名副其实的“河套第一镇”。
4、新农村建设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将间接地提高农民素质。项目的建设一方面节约了土地资源,利用节约的土地,发展二、三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将从一产中分离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各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切实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第三章项目位置和建设条件
一、项目位置及自然环境概况
1、项目位置
项目位于*镇镇区所在地联丰村一、二、三组和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
2、自然环境概况
项目区位于河套平原腹地,具有显著的大陆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促,降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该地区地质构建形成了纪晚期的断陷盆地,由于构造上的长期深陷,构成了地下水的聚集带。地下水能够用于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
二、项目建设条件和建设内容
1、占地范围
现状联丰村共有居民387户,总面积4.5平方公里。规划新农村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用地上需拆迁村民住宅2户,拆迁房屋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拆除商业设施15家,共790平方米。
现状奋斗村共有居民630户,总面积6.3平方公里。规划新农村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用地需拆迁村民住宅1户。
2、市政配套条件
目前在项目用地周边的规划道路铺设有自来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等市政管线。
(1)供水
项目区附近设有供水管线,与新农村供水管网相通,可保证本项目用水。
(2)排水
项目区周边有雨水、污水排水沟,可经规划与排水管相连,进入排水沟。
(3)供电
*镇变电站可提供新农村用电。
(4)供热
采暖主要采用集中燃煤采暖方式,项目区可规划网道引入集中供暖方式。
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和方案
一、规划条件及建筑规模
根据*镇新农村规划的准则,项目建设用地规划为居住用地。项目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2平方公里,绿化面积2.4平方公里。
二、规划建设方案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目标要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行整体规划。
1、道路硬化工程
完成联丰三组9.5km油路工程建设,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10km油路工程建设。
2、居民饮水工程
新的饮用水源井3眼,购置配套设施3套,埋设供水管网19.5km,入户配套设施1017套,埋设入户管道34.5km。
3、排污工程
建设地下钢筋砼主管道19.5km,支管道5km,配套检查井、污水处理设施3处,疏通排污渠道15km。
4、集中供热工程
新建供暖集中供热站1处,购置配套设施1套,埋设供热管网5km。
5、绿化工程
在项目区规划道路两旁种植杨树200000株,种植松树18750株。
6、“六改六建”工程
改扩道路7条34.5km,新建厕所11处,新建产业基地3处,建经济合作组织4个,建立村民理事会,建设规划小康住宅区,建设休闲广场2处16000平方米,建设垃圾池80个,切实改善村容村貌。
7、“四位一体”新能源利用工程
新建"四位一体"生态温室120座,主要集中在联丰村与奋斗村,建设面积达4.8万平方米,建成高标准高质量规模化的"四位一体"生态温室群。
8、村镇配套设施工程:
完成镇区变电站50万千伏的增容扩建工程;实现镇区供电、供热、供水等机电设施运转正常;完成联丰村120平方米的自来水厂房的建筑。并配套专变1台。购置配套设施1017套。
9、公共服务事业
完成镇区和奋斗村幼儿园园舍各1500平方米的建设及相应配套设施同时,在镇区新建妇幼保健卫生所一处,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10、基层组织建设
在建立完善农村经济组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新建青年活动中心4处。
第五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该项目建设期为2年,其中前期准备工作3个月,实施施工21个月。项目分四个阶段进行:项目前期设计和招标,四通一平与土建施工、建筑装修、竣工验收。
第六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
(2)项目土建工程费用参照巴市类似工程项目的工程费用,设计要求有相关系统功能要求进行估算;
(3)其他建设费用参照《巴市建设工程费用》中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2、投资估算编制范围
项目投资主要包括建筑安装工程及设备费,室外工程费,与本项目直接相关的工程建设其他费和预备费。
3、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1)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主要由临时水电路及场地平整费,土建结构工程费,内外装修工程费,给排水工程费,强弱电工程费,采暖工程费、燃气工程费等7项组成。参照近年来巴市类似工程竣工概算资料,并根据建设时间、规模、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作出合理调整后,分项分类,按单方造价指标进行估算。
(2)室外工程主要包括工程道路、围墙、大门、绿化、上下水管道、暖气管沟、管道、庭院路灯、电缆线路等项目费用。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尚不够具本,本项目室外工程按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10%测算。
(3)工程建设其他费由勘测费、设计费,可研报告编制费,指标管理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费、工程保险费等12项组成。
(4)预备费估算只考虑基本预备费不计涨价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按工程投资额(即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室外工程费和工程建设其他费三项之和)的5%计收。
4、投资概算结果
(后附投资概算表)
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2432.4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2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资金232.49万元。
第七章社会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新农村的各项工程的建成,为广大居民提供便利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不少经济效益。如“四位一体”种养生态温室模式。我们按600平米的温室计算每年季节性生产疏菜(西红柿)2500公斤,按5元/公斤计算,收入6250元,猪舍养猪3--4头,按900元/头计算,收入3600元。经分析计算,减去投入成本,可增加收入1500--2000元,户均3人计算,实现人均增加收入500——700元。结合产业基地、经济合作组织的带动为农牧民提供了农村市场和减少流通环节的差价,均可为农户增加收入。最终体现了新农村建设为广大居民增加收入途径的目标。
二、社会效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镇落实解决“三农”问题有关精神,提高农民收入的具体举措。项目建成以后农民进入宽敞明亮、基础设施完善的新农村。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将逐渐引导农民进入城市文明中,并通过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提高农民素质。
新农村工程根据村民意愿和村民的实际条件实现了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该工程建设,既改变了村容、村貌又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使其改善居住条件又集约了土地。
新农村工程的建设拉开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序幕,新农村工程的建设将全面带动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并使农村逐渐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或者向工业、服务业转移。
三、生态效益
新农村建设完成后,首先生活垃圾,污水得到合理处理。结合规模化建设“四位一体”新能源利用工程的实施农户不需要社会管理体系介入,直接将通过“四位一体”模式,将秸秆、粪便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其次,新农村各项设施完成后,将实现绿地面积增加,促进生态系统的改善,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一、注重选拔管理,营造乡土人才开发浓厚氛围
一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成立由县委组织部牵头,人事部门负责,科技、科协、教育、劳动、农业、林业等部门参与的乡土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工作机构。将乡土人才资源开发列为“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县人才工作“十一五”规划。下发《**县乡土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意见》,明确规定将此项工作纳入县直单位、乡镇和村(居)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年终分级督促考核。乡镇建立乡土人才开发工作站,村(居)设立联系点,明确专人负责辖区内乡土人才的选用和管理。二是健全选拔管理机制。出台《**县乡土人才选拔评审制度》,明确了选拔的对象与范围、程序与方法等,要求村、乡镇、县对照乡土人才选拔条件,逐级选拔,成熟一个纳入一个。建立《**县乡土人才档案》,将乡土人才划分生产型、经营型、管理型、技术型四类,实行分类管理;出台《**县乡土人才实践岗位目标考核制度》,将乡土人才的实践考核与职称评审、有关待遇、晋级与退出挂钩,在各个环节都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年起,县财政逐年增加乡土人才开发工作专项经费,提高该项工作经费在整个人才工作经费预算中的比例。近三年来共列支专项经费61万多元,仅**年就安排专项资金23万元。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围绕乡土人才的发现、培养、管理、使用等开发环节,建立了《**县乡土人才服务保障制度》等4项制度。《**县乡土人才服务保障制度》明确提出,凡纳入乡土人才库的对象,可以优先发展为党员和推荐提拔进入村级班子;创业时,可以在资金筹措、土地征用、水电安装、技术攻关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待遇,得到重点扶持帮助。对科技示范户实行挂牌保护,对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或在农业技术上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乡土人才予以重奖。近年来,县里每年都隆重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给受到表彰的对象每人发奖金1万元。
二、注重培育锻炼,提高乡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利用教育基地培育锻炼。依托湘北职业中专、县经贸学校、县电脑进修学校及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一批素质教育基地,定向培养专业型乡土人才。利用农村党建工作示范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基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基地等,引导乡镇站所涉农技术人员和农村经济大户领办或创办实体和产业协会组织,通过做给乡土人才看、带着乡土人才干,提高了他们推广运用新技术的水平。定期组织省、市、县有关专家对乡土人才进行集中培训,讲授实用技术,辅导实用理论,近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0多期,培训骨干乡土人才11000多人次。二是拓宽学习渠道培育锻炼。与湖南文理学院等5所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近年来先后送训1200多名乡土人才,帮助他们取得了大专以上文凭。2005年起,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每年选送100名在职村干部、经济大户参加继续教育,提高了他们的实用技术水平。以县、乡镇或村(居)为单位,每年有针对性地组织乡土人才走出去,到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的地区参观学习,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三是联系农村实际培育锻炼。结合创建“学习型”社会,出台评定技术职称、实行物质和精神奖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乡土人才学好技术、用好技术,促使乡土人才不断涌现,不断成熟。以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为契机,组织党员乡土人才开展“定岗定责、联户帮带”活动,把市场信息和高效实用技术送到农家,取得既服务农民又提升素质的双赢效果。结合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和谐新农村中培育锻炼乡土人才。充分发挥县柑橘协会、县茶叶协会、县高山蔬菜协会等产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为乡土人才创造了发展、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按照新兴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在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为相关产业打造一批能人。从资金、技术和生产物资上扶持一些专业特长人员,培育一批特色专业户,实现产业发展与乡土人才培育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科学规划 政策扶持 新农村
党的十给中国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这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统筹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农村规模不断扩大,各地纷纷涌现各色新型小城镇。然而,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艰巨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规划和部署,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才能获得最终成功。随着新农村进程的推进,中国也日益面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保障、农业产业繁荣和金融支持等一系列问题。但我县的小城镇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
道真自治县地处黔北偏远山区,经济贫穷落后,但资源及区位优势明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些乡镇出现五种不良倾向:一是以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内容上忽视发展生产。二是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忽视了庭院经济和民族风俗特点。三是以新产业开发规划代替当前主导产业发展,忽视粮食生产;四是以行政领导的意图代替村民自愿,忽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五是关注宅基地整理后的土地开发,忽视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户的产权和承包经营权。
这些倾向集中反映出政府职能部门对农村基本经济政策观念的淡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其基础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以及农民家庭、家族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搬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程序搞农村建设规划,搬用城市居民小区的图纸搞农村民宅建设,显然脱离实际。
这里还有一个规划的法律依据问题,目前国家只有城镇规划方面的法规,没有农村建设规划的法规,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只能依据当前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依据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需要探索编制。
二、坚持科学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树立长远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规范农村土地使用与管理,杜绝主观臆断、拒绝盲目随意。牢牢把握建设用地置换契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盘活存量土地,科学规划、严格依法用地、规范用地、依法管地,严禁违章、违法用地。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只有高起点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才能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新农村的未来。全面编制城乡规划,把社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村镇人口规模、经济状况和各行各业优势的分析,客观地评估新农村的实际消费水平,在规划编制中合理确定村寨人口、商业、服务业规模,注重把新农村建设同发展招商引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使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只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新农村,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新农村建设提升到政府重点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多年来,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虽然在有些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一直苦于没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集镇与村镇建设速度受到明显阻碍,镇区建设面积不够大,人口密度也显不足,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建设新农村,需要稳步推进。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目前,基层领导缺乏新农村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深刻认识,则往往会走偏,以至于出现用行政力量来扶持大户,把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形成了新旧悬殊太大。甚至人为地造成农村内部的“二元分化”,违背了新农村建设的宗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当地农民的特殊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在不同地区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新农村建设路径与做法。
四、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新”
在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往往是利用有限的地理空间,来建设自己特色。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坚持区域设施的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好交通、通信、教育、卫生、消防、供水、休闲、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建设,才能突出新农村建设的“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如:阳溪四坪村、洛龙镇大塘村等形成了中药材、乡村旅游很具特色的产业。但这些产业的发展太过分散。如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排水管网、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跟不上。虽然产业结构在调整,乡村旅游在加快,诸如学校教学点却在消失。这些都与新农村建设不协调。在新农村建立中,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进度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为新农村储备跟多的基础人才。
五、老宅古厝的保护与拆除
新农村建设为了谁?这是一个主人的问题,直接的答案十分明确,当然是农民,但深层次答案并不简单。通过十二天的考察学习,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新农村建设群众的思想工作必须做好,群众要有积极性,在我们考察的一些村当中,有经济实力强的,各种基础建设村里全包,如辽宁的兴城四家村、山东寿光的三元朱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非常强,建一个村部50多万元,不用群众拿一分钱。江西的石城县大坝新村、益兰花村,经济较落后,资源困乏,但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有特点,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关键是思想工作做得好,农民参与积极性高。他们的做法是通过民间理事会解决新农村建设,做得很好。理事会成员由村中德高望重、奉献意识浓、组织能力强的“五老”、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人组成。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此,我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是教育群众,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要改变群众无政府状态,目前我市农民(包括我乡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有许多偏见,认为新农村建设,国家和政府要给群众多少好处,一切都由国家和政府掏腰包,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问题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等活动,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他们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又是主体,通过建立理事会制度,使村屯很多事通过理事会来解决,坚持走群众路线,既要尊重群众意愿,又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无异议、满意。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问题
农民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这是一个“谁来干”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最担心的是自己会全部成为买单者。过去有不少类似“人民某某人民办”的口号,新农村建设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为此,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广泛参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党委领导就是要解决各级干部的思想问题,思想和思路必须统一。政府主导,就是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着实、抓投入。农民主体就是农民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能指望政府包办一切。社会参与就是解决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人的出人,有智的出智,有钱的出钱。当然,发展生产必不可少,要千方百计让农民增加收入,凡是典型投入必须慎之又慎,避免政府投钱,个别人满意,而多数人不满意,虽然政府在主导上有“鸡”随“米”走的情况,但“米”必须是引导性的,投米是让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更好,调动农民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决不能什么事都由政府包办。
三、抓好新农村建设主导问题
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这是一个“怎么干”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短期就可以完成的事,既等不得,又急不得。推动新农村建设,政府责无旁贷,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首要的问题规划必须先行,根据各村屯情况的不同,经济发展不同,做出既适合于本村,又体现出本屯特点的规划,让村民理解和把握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不失时机地把握和利用好上级政策。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可能让群众早日享受到阳光普照,抓住中央的政策能解决一件就先解决一件,享受改革带来的好外,同时又不脱离实际,不改变群众好的传统生活习惯。
我们虽然没有像“四家村、三元朱村”那样的经济基础,所有的事由村里全部包办,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按江西大坝新村和益兰花村那样完全用农民腰包里的钱办自己的事,我们要多掌握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多渠道、多方面争取资金、物质和社会帮助,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积极行动起来。
中央在新农村建设中虽然有大量资金投入,但我们的国情地域广阔、农民人口众多,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平均到每个人头就不多了,积极引导农民参与,要切实把发展自还给农民,坚持既尽力又量力而行,引导、帮助和支持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自己的双手积极、稳妥、扎实地建设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防止一哄而起、大拆大建,真正把中央的惠民政策变为农民群众的福祉,切实把事情办好,让农民舒展疑虑的眉头,不让百姓吃亏。
结合实际,努力开创我村新农村
建设新局面
有幸随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新农村建设考察团对江西、山东、河北、辽宁等四省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通过听取经验介绍,实地参观,走访农户和座谈讨论,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工作信心,学到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感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所考察村屯,既有比较富裕的村,也有经济比较落后的村,但他们的新农村建设干得有声有色。
回来后,我们村党支部就考察情况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必须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必须更新观念、主动迎上。做为横道河子文华村双河社作为市里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社,我们准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民“钱袋子”。充分利用好现有耕地,进行科学种植,增加单产,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畜牧业,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养牛、羊、猪等;搞毛皮动物养殖:狐狸、貉、獭兔、貂等;鼓励支持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创业,增加收入;利用现有的玉米皮资源搞艺术品加工(拖鞋、地毯、壁挂、兜、筐、各种垫件等),还能出口创汇,增加收入。要走一条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搞建设的新路子。
整齐的连排别墅、篮球场、音乐广场、健身设施、假山亭台……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建设村的生活条件着实令人羡慕,这里的优美环境、文体设施丝毫不比城里小区差。我们和正在散步的张大爷拉起了家常,他的两个儿子均已成家,各有三百多平方米的别墅一套,“8个人600多平方!”张大爷不无自豪地说。也就是说,三、四口人的家庭,普遍可以住上三层高的连排别墅。在武进,这样现代化的新农村随处可见。目前全区14个镇都通过了全国环境优美镇的考核验收,年内有321个村达到武进区“整治村庄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专项行动整治建设标准,全区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农村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早在1996年,武进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始了率先迈进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探索。近年来,武进一手抓城市化推进,一手抓新农村建设,以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为目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和完善了共建新农村机制,探索出以统筹协调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发展“武进版本”,成为全国城乡一体化先行区。
规划引领,典型示范,实现“点亮面美”
武进坚持规划优先的理念,在前几年制定的新农村建设五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订了《2008-2010年新农村建设三年行动纲要》,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保障健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六个方面制订了全新的指标体系。还先后编制了《武进发展战略规划》等一大批重大规划和镇村规划,尤其在4600多个自然村的基础上,规划确定了364个集中居住点,并与区镇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相衔接,形成了区、镇、村“三位一体”的城乡规划体系。目前,已有190个村庄规划通过区级论证,累计有387个村完成规划编制工作,2008年实现了规划全覆盖。
武进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金刚介绍,武进以典型示范为先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实现了“点亮面美”,各示范村结合自身实际,创出和彰显了各自特色。
武进区围绕经济发展型、村庄优美型、特色文化型、自然生态型等功能定位,梳理各类示范村的个性特色,确定了新建、拓展、完善、整治等多种建设类型,选择横山桥等5个镇为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横山桥镇五一村等10个村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通过两年快速推进,10村形成了各自特色。如长虹、杨庄两村,依托重大项目建设进行整体拆迁、集中建设、统一安置,中心村建设快速推进;以东桥村为代表的整治型村庄,按照“不砍树、不填塘、不平坡、不破坏历史风貌”的要求,完善配套实施,展现了水清岸绿、整洁美观的现代农村风貌;拓展型的五一村,在发展规模经济、全力提升乡风文明、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领先一步,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百强村”前茅;完善型村庄凸显村庄特色,如殷村村保护开发恽氏庭院,把古典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还吸引了常州艺校、城建学校等大专院校落户,打造成全国文化特色村。牟家村积极发展休闲旅游,挖掘生态旅游潜力,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横林、洛阳等示范镇按照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镇域环境优美的要求,合理布局商业、居住等功能小区,增强城镇集聚功能,引导农民向镇区集中。横林镇建设农民安置区面积超27万平方米, 2010年中心镇区居住人口达6万人,中心镇区扩展到12平方公里。10个示范村共投入近6亿元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集中居住率平均为36%,其中牟家村等5个村超过50%,农民人居条件大为改善。
优化环境,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雪堰镇雅浦村再现了山清水秀的美景,吸引了许多游客。雅浦村不搞大拆大建,利用原有空弃地、河岸、道路沿线进行环境整治和道路村庄绿化,全村绿化面积达88798平方米,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8%。村民喝上了安全洁净的长江水,用上清洁卫生的厕所。健身广场、篮球场、电子阅览室、便民超市等公共设施现代时尚,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武进为使全区农村呈现清新、秀美的美好景象,深入开展“整治村庄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专项行动,启动“128”(“十路”、“两高”、“八河”)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强势推进生态创建、村庄整治、农村绿化。常州市下达每年50个村庄整治目标任务,武进区自加压力,自觉要求2008年所有行政村全面实现“三清一绿” (清垃圾、清粪污、清河塘、村庄绿化),每年有100个村、三年有300个村达到“五化三有”(即道路硬化、卫生洁化、河塘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有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有公共服务中心、有乡村文化)目标。
武进集中财力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推进村庄整治改造上,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300万元,对达到区“五化三有”建设标准的村实行以奖代补,对村庄建设规划设计费、成片绿化、道路硬化等项目都制订了详细的补贴政策。对农业、水利、林果等涉农专项资金实行整合利用,各镇(开发区、街道)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补贴政策。
武进区农林局副局长诸东海介绍,近年来,武进围绕“治理、限制、利用、调整、建设、减少”六个关键词,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恢复了农村自然生态功能。同时发展花木、林果、蔬菜等优势产业,今年夏季花木交易额达到40亿元,林果业每亩收益平均达到5000元,好的有一万元。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武进区逐步健全保障机制,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目前,全区农村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累计已有21.97万人享有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鼓励农民通过参股、入股等方式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和民营企业经营,已建立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892个,入社股东20.05万人,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3家,带动农户3.6万户,土地股份合作社6家,入股农户1067户,当年可增收5000多万元。
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村庄绿化美化、村组道路硬化等工作成效有目共睹。2008年以来新增村庄绿化面积近3万亩,已有181个村新建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56个村新建了健身广场310个,331个村新筑村组道路1859公里计583万平方米,已布设公交线路61条,所有行政村均实现了公交通达。
村企结对,以工促农,形成共建合力
武进区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去年开始开展“千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按照以工促农、政策扶持、尊重意愿、注重实效的原则,引导企业在谋划发展思路、发展农村经济、兴办社会事业等方面与村结对共建。目前,武进全区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总数已超7万,注册资本超过5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122家。去年全区工业产销分别为2538亿元和2470亿元。这为武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创造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金刚主任欣喜地说,尽管不少企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这项活动仍然得到了企业家热烈响应。目前已有1688家企业与288个村结对共建,参与村庄整治、基础设施、物业发展等项目1058个,企业协议资助资金达2.59亿元,其中,资助资金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3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9家,最多的3000万元(侨裕集团)。企业直接投资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拓宽了村级经济发展路子,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企业赢得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武进企业家富而思进、富而思源,心中装载回报桑梓的责任。这项活动顺应了企业家回报家乡的意愿,激发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热情。开展“千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对推动村企之间从简单的资金援助走向资金资助、项目投资、公益建设等全方位多形式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如中国百兴集团投资5000万元与长虹村合作共建纺织城,建造标准厂房,推动了长虹村经济发展,该村可完成工业产值16亿元,村级年收入达2500多万元。在开展“五化三有”专项行动中,321个达标村中,有80%是村企结对共建的成果。如江苏武进建筑安装总公司向湟里镇岗角村资助200万元实施“五化三有”工程,使昔日的经济薄弱村成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村企结对共建,创新了新时期“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机制,当前,活动已初步形成了“四项机制”:即项目化的建设机制,企业与村镇携手排项目、排进度、排资金,以项目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通过项目一步步推向前进;高效化的投入机制,政府、企业、群众共同监督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方向,共同评价投入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群众的满意度;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企业介入结对村发展资源整合和市场化经营之中,带动了新农村建设组织方式、运作模式的创新;社会化参与的合力机制,企业家们率先走在建设新农村前列,他们创新创业又不忘回报家乡的感人事迹得到传扬,并汇聚起共同建设新农村、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l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1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13)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要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深受欢迎,效果明显,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年,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适应农业生产和市场变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支持保护制度。
(14)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继续动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沿海发达地区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切实做好贫困缺粮地区的粮食供应工作。
满足新要求,把道德建设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既要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又要围绕生产发展做好服务工作。为此,我们在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必须始终与物质文明建设紧紧结合起来,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口袋脑袋一起富。一是以推动科教兴农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农民群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为载体,大力加强农村科普宣传,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二是紧密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帮助农民切实提高发展致富的本领。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三是进一步搞好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把广大农民培育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拓展新领域,把农村内部创建与外部共建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善于抓住契机,整合各种力量,做好内外共建文章。一是按照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切实发挥县城在示范和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加大城镇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加大城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对农村群众的服务,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内动员城镇支援农村。二是进一步扩大城乡共建的参与面,组织城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文明单位支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工农共建、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三是继续深入开展好“三下乡”活动和文明单位送文明活动,推进农村文明建设。
探索新载体,把机制创新与阵地建设结合起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也不再是简单划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必须适应新形势,敏锐捕捉不同人群的需求,及时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一、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信息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等多方面,涵盖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而农村信息化正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在农村工作实践中,要切实落实这五项要求都离不开信息化。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我省建设现代农业,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和谐农村”社会。
(一)“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要想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必须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首先,信息技术能发挥先导作用。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对信息的需求程度要高于其他行业,但由于城乡间存在着数字鸿沟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农业生产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产生巨大浪费。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了解和预测农产品供需、价格变化,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其次,信息技术能指导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指导,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大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第三,信息技术能促进农产品销售。掌握市场供需状况和价格走势,更需要信息的指导,避免和减少“增产不增收”、“卖难”,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我省不少种养殖大户通过农民信箱,广开销售渠道,取得良好的经济小议。第四、信息技术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途径。农村经济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人,农民素质的高低关键是信息接触和受教育机会。充分利用计算机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方式,搭建一个覆盖广泛的农村信息平台,使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就能充分接触有用的信息,就地培养农村人才,无疑是目前最适合我省省情、既经济又高效的手段。
(二)“生活宽裕”、“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离不开信息化。一方面,只有实现了“生产发展”,才能使农民“生活宽裕”,才能有经济实力改善生存环境,进而实现“村容整洁”;另一方面,丰富的文化、精神生活也应是生活宽裕的应有之义,而这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广播、电视、网络)。同时,通过信息化的支持,可以加速现代科学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渗透影响农村的进程,推动农村移风易俗,促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加快实现“乡风文明”。
(三)“管理民主”需要农村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主要包括农村行业信息化、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和农村社会资源信息化等内容。乡镇和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象,具有数量多、地域广、差别大等特点,其组织管理和服务难度较大。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农村管理信息系统等,实现对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上传下达,实现政务公开和管理民主,对提高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密切干群关系,推动基层管理民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现在及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农民大量外出而农民身份维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村务公开、征集意见、展示村容村貌,可以使外出村民有效关心和介入村庄管理,维护农村的安定,推动农村建设和管理民主化。
二、浙江省农村信息化的现实基础
“*”期间,浙江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为“数字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经过“*”发展,我省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步。各级农业部门都相继建立了局域网,我省乡镇级已基本实现宽带接入,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全部乡镇和80%的行政村实现有线电视联网。全省构建了以“浙江农网”、“浙江农业信息网”、“农技110”为龙头、总数达90多个的农业信息网站体系,各类涉农网站、平台等陆续搭建完成并发挥有效作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已实现“乡乡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取得积极成果,温州市已实现行政村100%覆盖。“百万农民信箱工程”推进迅速,省、市、县、乡联络站建立率100%,全省农民信箱注册用户20*年底已达121万户。信息技术已为传统农业改造、建设现代农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浙江省农村信息化的症结
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发挥至关重要,不能脱离了农民去谈新农村建设;同时,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受益者,这要求新农村建设中,不但要改造农村,更要提升农民。在现实条件下,这并非易事。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化,首要的,也是最主要的问题是,绝大多数农民,尤其是仍居住在农村的农民缺乏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技能滞后。由于农村有文化、高素质的年轻人大量外流,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如永嘉县霄岭村共一千余人,长年居住在村的不足二百人,而且多数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等。即便是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堡垒的党支部,其成员的年龄和文化程度也不容乐观。例如霄岭村村32名党员,51岁以上党员共18名,占总党员数的55%(见下图);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党员16名,占总党员数的50%(见下图)。实际情况比这还严重,因为党员中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务工或经商,其中就还包括村委会主任。例如,今年9月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铺设到该行政村,但能够操作电脑的农民却找不出来。在农村普遍缺少使用计算机的氛围,农民对计算机还保持着神秘感,更进一步阻碍了他们使用计算机的尝试,操作技能难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