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道德经的感悟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30 14:35: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道德经的感悟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学道德经的感悟

第1篇

一、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背景

古诗有婉约和豪放、田园和边塞、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风格。但无论是那一种风格的古诗均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要感悟古诗的意境,首先就要了解诗人个性风格和写作时代背景。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前广泛阅读诗人的作品,了解诗人的个性风格和写作时代背景。这样,学生才能跨越时代界限。走进文本,与诗人产生共鸣,从而感悟到古诗的意境。在教学宋代林升的作品《题临安邸》时,我让学生在课前上网收集诗人林升的生平以及作品,收集有关宋代统治者的历史事件,从而了解林升的个性风格和这首诗的写作时代背景。这些课前准备,不但帮助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了诗句中“暖风”“熏”“醉”等词的深层含义,而且还让学生的思维与宋代林升产生了共鸣,从而体会并感悟到诗人当时的愤怒与忧愁。

二、放飞思绪、创设情境、反复朗读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性格、思维价值观的不同,对同一首诗产生的感悟也各不相同。教师不能禁锢学生的思维,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言、音乐、课件等手段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放飞思绪,大胆想象,并让学生采用编故事、对话、绘画、表演等形式重现或创造出诗人写作的情境。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反复朗读。这种情融于景,景融于情的朗读,能让学生深入地领悟古诗的意境。

三、恰当点拨、感悟真谛

第2篇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深刻体会到: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课前必先改课,课改必先改己。我校实施道德课堂建设活动以来,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深挖细研,坚持每天深入课堂,通过道德课堂教学观课议课指导活动,通过观课议课三个阶段,进一步对课堂把脉问诊,以提高道德课堂教学实效,促进道德课堂在我校生根结果。

1 目标明确,简单明了

合乎道,至于德。那么什么样的课堂符合道德课堂的标准。怎样把细化标准、解读课标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在第一阶段我们紧紧把握三点:本节课中,(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问题: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哪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回答不好这三个问题,一定不是一节好课。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让老师明确这堂课的目标、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手段。学校领导走上讲台,为全体教师上一节示范课,组织教师对示范课进行讲评。我们还通过推门听课,各个讲评。邀请外国语小学业务校长王娟老师和骨干教师对我校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课评课。让专业引领走进课堂,走进每一个教室,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观课评课的受益者。

2 对照量规,先学后教

一年来,我校教导处经常深入课堂教学常态下道德课堂教学指导。通过“常态观课定向议课查看学情检测效果”的方法,采取听、看、评、议、研等多种形式,对教师常态下对道德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效果作出科学合适的评价。让老师对照道德课堂诊断观察表评价量规,查出不足,安排有效的课堂教学,使教无定法的课堂班的井然有序,有依可循。

在四年级的靳沛娟数学课上,老师以简短而又明了的导课引入后,学生开始从口算题中探究积的变化规律,课堂上学生学习激情高涨,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后,成功经历知识历程的学生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在二(二)班赵银娥老师的《欢庆》一课,引领学生自读课文,结合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让学生体会诗句所表达的真挚感情。在听课过程中,通过参与学生讨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以观测真实状态下的道德课堂教学效果。

听课结束,围绕道德课堂教学“以生为本体验生活合作交流真实高效”,笔者带领教研组、任课教师针对所听的课进行了常态道德课堂教研评课。充分肯定了道德课堂的成功之处,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找准道德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挖掘每一分钟的学习潜力,努力构建“师德学德,课有所得,一课一得”的高效道德课堂。同时举行道德课堂观摩活动,选出优秀教师参加新郑市教研室举行的比赛活动。赵沛、白晓燕和李娜等老师在新郑市小学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3 妙趣自然,蛙声一片

去年10月份,在新郑市导学法培训班开幕式上,田宝华局长就道德课堂给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随着道德课堂的推进,教师们课标解读更加深入本质,不能仅停留在用课堂诊断观察表的条条框框去调整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跳出框框去教学。随着教师常态课一年的锤炼,教师教学处理不再盲动,教学艺术不断提升,能够寻找到符合自己的教学路数,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能够进入到“师亦生,生亦师,师生相长;兵教兵,兵练兵,兵兵互动”的百般自然万分清新的境界。

第3篇

一、帮助学生树立表演信心

在小学生学习舞蹈期间,学生动作规范相对容易达到,但是表演中较容易出现面无表情的情况,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生活阅历较浅,二是学生缺乏自信(对自己评价过低)。前者可以通过学生生活阅历逐渐增加而改善,后者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表演自信。教师在教学中应告知学生不要一味地模仿动作,更要结合音乐了解舞蹈的情感,将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表现出来。发现学生存在畏首畏尾、自我评价过低等情况时,应及早进行干预,告知学生其表演效果不错,但缺乏一些情感表达,让学生在舞蹈中放松,自然地流露出情感,而不要刻意限制自己的情感。当学生尝试情感表达,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虽然其无法达到形神兼备的程度,但还要不断激励和引导学生改善其表达方式和表演张力。

二、引导学生理解表情的含义

要想准确抓住舞蹈情感的表现力,就要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舞蹈中的情感。小学生好奇心较强,要尽量选择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表现情感,如,低龄的学生尚不了解舞台情感的夸张表现手法,教师选择动画片《猫和老师》片段引导学生查看不同情感的表现方式,如猫惊恐时瞪大双眼,捂嘴后仰,小老鼠灵机一动时转动眼珠和耳朵等;老师可以定格某个表情,向学生讲解表情的含义,告知学生微小表情对于情感表达的重大影响,学生在快乐氛围中即可了解各类表情的涵义,指导学生自我练习,应注意不要抹杀学生的童真表现。低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因而舞蹈教学中以了解和模仿部分情感表达为主,用到位表情诠释情感即可。

三、促进舞蹈细腻情感表达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进一步了解舞蹈细腻的情感,开始训练学生如何把握感情的深度和强度,鼓励学生感知发自内心的情感,然后自然地表现在肢体、肌肉和面部表情中。

学生在训练表情程度时,要注意表情的自然,为求自然,教师可以选择道具进行帮助。例如,在组织学习《采花》题材的舞蹈时,学生要以各类微笑为主要表情;教师选择一朵新鲜的玫瑰花,让学生自然地嗅一下,记住闻到花香时自然的微笑,让这种微笑与劳动时咧嘴大笑进行区分,让学生有直观区别感受。

心灵是情感发生的沃土,教师要多启发学生用心灵感知音乐节奏变化带来的情感波动,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舞蹈叙事的情境,陶醉其中自然流露感情。此外,教师要鼓励具备一定情感表现力的学生揣摩人物的情感,尽量准确、细腻地表现人物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

四、训练学生灵活掌控情感表现的能力

第4篇

【摘要】 目的:比较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栓塞术(TACE)联合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中晚期肝癌与单纯TACE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1例)予经导管TACE联合PEI治疗,B组(29例)单用TACE治疗,每隔4周重复1次,3次为1个疗程,每次复查AFP、血常规、肝功能与CT,1个疗程后每6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24个月,分析两组1个疗程后的治疗效果、术后不良反应与生存率的差异。结果:1个疗程后复查结果A组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8例、稳定(SD)8例、进展(PD)14例,B组CR 0例、PR 7例、SD 5例、PD 17例;至随访结束A组失访8例,B组失访5例,共失访13例;术后6、12、18、24个月生存率A组依次为80.09%、58.06%、32.25%、22.27%,B组则分别为78.87%、52.39%、44.65%、37.02%;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ACE联合PEI治疗中晚期肝癌可提高疗效和晚期生存率。

【关键词】 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栓塞术; 经皮无水乙醇注射; 肝细胞性肝癌

肝癌一旦确诊大多数属中晚期,已失去手术机会。对中晚期和不能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采用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栓塞术(TACE)已是目前公认的首选治疗措施[1]。自2002年以来,我院对TACE联合应用B超引导下肝内瘤体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I)与单纯TACE治疗中晚期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6月至2007年12月60例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按以下标准纳入实验研究:(1)均经B超、CT、AFP或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肝癌;(2)肿瘤分级Ⅱ级、肝功能child B级及以上;(3)无门脉主干栓塞;(4)无肝外转移;(5)未曾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所有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行TACE加PEI治疗,B组仅行TACE治疗。A组31例,男26例,女5例;年龄31~75岁,平均51岁;肝功能child A级20例,child B级11例;肝右叶单个肿瘤18例,肝左叶单个肿瘤4例,肝左、右叶交界处单个肿瘤4例,肝内多个肿瘤5例;肿瘤分期Ⅰ期18例,Ⅱ期13例;门静脉分支癌栓8例,肿瘤直径(6.1±1.4)cm。B组29例,男24例,女5例;年龄38~75岁,平均52岁;肝功能child A级19例,child B级10例;肝右叶单个肿瘤19例,肝左叶单个肿瘤3例,肝内多个肿瘤7例;肿瘤分期Ⅰ期17例,Ⅱ期12例;门静脉分支癌栓9例,肿瘤直径(6.0±1.5)cm。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先行TACE治疗,以穿刺点为中心,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穿刺成功后插入导丝及导管鞘,经股动脉插管到肝固有动脉,造影证实肝癌供血动脉后,再超选择插管至肝右或肝左动脉的肿瘤供血动脉内,每例使用碘化油10~20 ml与表阿霉素(EADM)60~80 mg、顺铂(CDDP)60~100 mg及5氟脲嘧啶(5Fu)750~1 000 mg,充分混匀成乳状液后缓慢推注行化疗栓塞,最后以碘化油、明胶海绵等行栓塞。所有患者行TACE治疗每次的间隔时间为4~6周。TACE后2~3周行PEI术,采用LOGIC9超声诊断仪,术前常规检测出、凝血时间,根据治疗肿块的具体部位选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铺巾,作局部浸润麻醉,并嘱患者保持与定位时相同的呼吸相,在荧光屏监视下将穿刺针沿探头孔槽经皮肤刺入目标部位,荧光屏上可显示进针方向和针道针尖到达的部位。穿刺针到达预定的目标后,缓慢推注无水乙醇,然后将针尖退至肿块中心和浅表位置再推注无水乙醇。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及治疗后的反应情况每次根据肿瘤大小注入无水乙醇,量视肿瘤病灶大小而定,每周1~2次,1个疗程4~6次。对于直径较大的肿瘤采用多点、多方面注射;对于多发性肿瘤,每次注射时尽可能每个肿瘤都能注射到。A组平均每例接受TACE治疗2.1次,PEI 5.5次。B组平均每例接受TACE治疗2.3次。

1.3 疗效标准

肿瘤体积以CT最大截面上的面积与肿瘤扫描存在的层数之积为标准,CT扫描时碘化油完全沉积的区域视为肿瘤失活部分,不计算为肿瘤体积;平扫CT值≤10 HU同时强化扫描无CT值改变者为肿瘤坏死,坏死程度以CT最大截面上的坏死面积与坏死层数之积为测量标准;CT扫描时发现其他部位如肝脏内、肺或者纵隔内的新生肿瘤视为转移,已治疗区域的新生肿瘤视为复发。并根据治疗前后CT结果进行评价,疗效评定按WHO制定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

1.4 随访

每隔4周重复1次,3次为1个疗程,每次复查AFP、血常规、肝功能与CT,1个疗程后每6个月复查1次,共随访24个月。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至随访结束A组失访8例,B组失访5例,共失访13例;术后6、12、18、24个月生存率A组依次为80.09%、58.06%、32.25%、22.27%,B组则分别为78.87%、52.39%、44.65%、37.02%;1个疗程后两组对照疗效观察A组CR 1例、PR 8例、SD 8例、PD 14例,总有效率为29.03%;B组CR 0例、PR 7例、SD 5例、PD 17例,总有效率为24.14%(P<0.05)。两组AFP变化A组升高6例、降至正常9例、降低15例、无变化1例,B组AFP升高12例、降至正常6例、降低11例、无变化0例(P<0.05)。术后反应观察A组肝功能好转15例、无变化10例、恶化6例、骨髓抑制7例、发热21例、恶心呕吐20例、腹泻3例,B组肝功能好转11例、无变化10例、恶化8例、骨髓抑制5例、发热23例、恶心呕吐26例、腹泻5例(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目前临床上对于中晚期肝癌多采用TACE联合各种局部消融技术治疗[2]。肝癌的血供特点是TACE治疗的基础,原发或转移性肝癌的血供几乎全部(90%~95%)来自肝动脉,极少由门静脉供血,肝动脉栓塞后可以阻断或减少肿瘤的主要血供,使肿瘤发生坏死、缩小以至消失,而正常肝脏组织不会受到严重影响[3]。肿瘤坏死是TACE治疗肝癌的重要机理,TACE可引起肝癌凝固性坏死,其坏死率为81.4%,中度以上占31%~70%,完全坏死率占20.3%,而细胞凋亡是TACE治疗肝癌的另一重要机理[4]。同时还有化疗药物及栓塞剂的作用,局部动脉灌注能够显著提高化疗效果,碘化油主要滞留在肝血窦、肝组织间隙及25~250 μm的小动脉内,大剂量碘化油或超选择性加压灌注时,碘化油可充填肝血窦甚至门静脉分支,造成明显的栓塞作用,达到经动脉途径双重栓塞目的[5]。

TACE是目前对不能手术切除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单纯应用TACE并不能治愈肝癌[6]。这是因为肝动脉被阻断后不久侧支循环即迅速建立,使肿瘤组织重新获得血供,肝癌细胞得以复活。另外,肝癌的门脉供血也是造成复发的主要原因。肝癌病人如单纯行肝动脉栓塞治疗还有其不足之处,一方面,肿瘤门静脉供血仍可导致肿瘤残留而复发;另一方面,沉积于肿瘤内的碘化油有可能随肝脏双重血供的血流而离散,影响疗效,且滞留瘤体内的碘化油可被瘤细胞代谢及完全清除;还有患者肝功能差,不能多次灌注。而PEI治疗肝癌能在超声引导下准确地将无水乙醇注入瘤体,瘤体药物浓度极高,致肿瘤细胞及其血管内皮细胞迅速脱水,蛋白凝固,癌细胞变性坏死,癌周血管完全闭塞,继而引起癌组织缺血坏死,纤维形成[7]。由于肿瘤包膜的限制,注入的无水乙醇主要在肿瘤内弥散分布,不易向正常组织扩散,故对正常肝组织影响较小。一般而言,PEI治疗主要适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小肝癌,而对于直径大于5 cm的肿瘤和多发性肿瘤,因难以对整个或所有肿瘤进行PEI,或因肿瘤内存在较多结缔纤维组织,阻碍乙醇在瘤内的均匀浸润,或因肿瘤体积大、血供丰富对无水乙醇的稀释,造成癌细胞残留而引起肿瘤复发和进展[8]。因此,TACE联合PEI使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则有优势互补、提高疗效的作用。TACE对缺乏血供的病灶坏死并不充分,经过TACE治疗后肝动脉已有严重狭窄或闭塞,同时有侧支循环形成,化疗药物难以注入残留病灶,反而因药物较多地进入非癌肝组织导致肝功能进一步损害[9]。而此时癌灶实质性组织大多破坏,纤维间隔也被破坏,再进行PEI治疗有利于无水乙醇在肿瘤组织内弥散,充分发挥无水乙醇对肿瘤的破坏作用,选择性地使残留肿瘤坏死,增加了治疗力度,减少了复发机会,进一步提高了疗效。TACE栓塞了肿瘤的肝动脉血供后肿瘤部分坏死,但由于肿瘤周边有门静脉参与血供,而周边组织正是肿瘤生长活跃的部位,所以仅仅行TACE是不够的,而TACE后加用PEI则可弥补TACE对肿瘤组织不能完全破坏的缺点,杀死肿瘤内及浸润包膜和包膜外生长的癌细胞,PEI的应用促使肿瘤完全坏死,缩短了治疗的周期,从而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减少了肝功能的损伤[10]。

参考文献

[1]纪东华,王峰,李城,等.射频消融治疗化疗栓塞后肝癌[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16(7):468471.

[2]王少斌,芮静安,魏学,等.双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2(2):9293.

[3]李玉亮,赵斌,王振亭.肝细胞癌血管内栓塞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l8(3):286287.

[4]朱吉高,王立富,王立兴.肝外动脉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32例[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3):2526.

[5]赵年,李春华,李云珍.SP微导管在难治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7,l4(26):35793580.

[6]游善喜,刘桂荣,王磊,等.TACE、PEI、PVE序贯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12):8586.

[7]LIVERAGHI T,LAZZARONI S,MELONI F,et al.Intralesional ethanol in the treatment of unresectable liver cancer[J].World J Surg,2002,19:801806.

[8]林学英,林礼务.经皮超声介入无水酒精治疗肝癌及其疗效评估方法的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3,5(5):290291.

第5篇

论文关键词:道德经,关联理论,最佳关联

 

1引言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在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经济地位的同时,更要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道德经》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西行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翻译家的重视,尤其是在崇尚世界和平的今天,西方学者也在汲取的它的精髓。可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对《道德经》原文的理解对于外国人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就对《道德经》的翻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解决这种文化的差异性,关联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它翻译实践中所起的指导作用。本文拟从关联理论出发,探究如何更好的翻译《道德经》,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尽微薄之力。

2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西方语言学家Sperber 和 Wilson 基于Grice 的关联准则在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中提出的认知语用学理论。他们认为,语言的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即说话者提供关联性的最大信息,明白无误地或含蓄地示意, 听话者则挑出关联性最大的假设做出合理的逻辑推理,从而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1](69-73) 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按某种思维规律进行推理的认知活动。关联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以最大关联(maximalrelevance)为准则,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optimalrelevance)为取向。因此,关联理论的核心原则就是最佳关联原则。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最佳关联,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认知推理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2](P124)

关联性取决于两个因素: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译者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但是,读者想要得到的不是最大的关联性(即以最小的努力得到最大语境效果),而是最佳关联性杂志网。[3](7)正如格特在他的著作《翻译与关联》(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书中所解释的:“关联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类交际关键在于创造一种对于最佳关联性的企望,即听者企望他试图进行的解释能以最低的加工成本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也就是说,听者不用花费不必要的努力便可以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4](30)因此,最佳关联性不仅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

为了实现最佳关联,译者要进行两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在第一个过程中,译者根据原文作者提供的信息及相关语境,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找出原文暗含的意图,得出原文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在第二个过程中,译者在关联理论的制约下,充分估计读者的企望,并把原作的意图传达给读者。[5](203)只有这样,译者才能在译文中保持原文的最佳关联性,让读者能够不用花费不必要的努力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充分的理解原文。

诗歌是文学表达的最高形式,它通过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内涵,中国的古典诗歌尤为如此。《道德经》作为古典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记录着老子对人生的感悟,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众所周知,不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诗歌,诗歌的本身都是感情和思想的表达,这也是中西方诗歌的相通之处。因此,为了中西方文化更好的沟通与交流,学者们致力于诗歌的翻译。关联理论也认为诗歌是可译的。

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诗歌的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译者首先根据诗歌原文的明示,推断出诗歌暗含的交际意图,再根据语境假设,考虑读者的认知语境最佳关联,为读者提供最充分的语境效果,让读者不费力的理解诗歌。总之,诗歌的翻译要以最佳关联原则核心。下面就以《道德经》之九章为例,阐述关联理论框架下的诗歌翻译。

3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道德经》之九章的翻译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6](20)

译文一:

Fill your bowl to the brim andit will spill.

Keep sharpening your knife andit will blunt.

Chase after money and securityand your heart will never unclench.

Care about people's approvaland you will be their prisoner.

Do your work, then step back.

The only path to serenity. (Stephen. Mitchell译)

译文二:

It isbetter to leave a vessel unfilled, than to attempt to carry it when it is full.

If youkeep feeling a point that has been sharpened, the point cannot long preserveits sharpness.

Whengold and jade fill the hall, their possessor cannot keep them safe.

Whenwealth and honors lead to arrogance, this brings its evil on itself.

When thework is done, and one‘s name is becoming distinguished,

to withdrawinto obscurity is the way of Heaven.(James Legge译)

译文三:

One should stop indue time rather than fill it to the brim.

When a point iswhittled too sharp, its sharpness cannot remain long.

When a hall isfull of gold and jade, nobody can keep them long;

When a man ofwealth and rank is arrogant, he is looking for a calamity upon himself;

When one succeedsand subsequently retires, he follows the true way of heaven.

(辜正坤译)

之所以选取《道德经》第九章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在这段话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短语,可以让中国读者重温中国古老文化的魅力,第二,只从字面来看,《道德经》之九章的原文有些地方的表面含义是不太容易理解的,所以译者只有经过明示-推理的过程,让译文符合读者的期盼,即译文能够很好地把最佳关联性再现给读者才能让读者明白其精髓。

《道德经》第九章主要阐述了当一旦得到的东西已经很丰富了,就不要贪得无厌,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地位多了,别人就会眼红,终究是不能“长保” 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往往会骄傲自大,这样反给自己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成功,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法则。

明白了原文的含义,再来分析这三特点鲜明译文版本。译文一使用了五个英语中的祈使句和一个名词短语,语言是最简练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最忠实原文。可是他把“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翻译为Care about people's approvaland you will be their prisoner,即在意别人的赞扬,终将会成为别人的俘虏,与原文的含义有点远,而且“富贵”也没有翻译出来,再看他最后一句“功遂身退,天下之道”的翻译,他译为“先做事业最佳关联,再后退,这是通往宁静、安详的唯一之路杂志网。”把“道“意译为宁静,安详,显然与原作者的暗含的意图有出入。尽管译文一的译者付出很大的努力,可是在由于他在第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从文字的表面找出原作者暗含的意图,没有实现原文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也就无法在译文中呈现出最佳关联性,因此影响了读者对原文的理解。译文二和译文三其实看起来有几分相似之处,他们都把原文按照英语的语法规则还原成了完整的句子,这样的处理显然更符合外国人的阅读习惯,因为英文诗歌几乎都是完整的句子,从这点看来,译文二和三是更符合译文读者认知语境,这是他们的共同点,其实他们也是有不同之处的。译文二的句子要比译文三的句子更复杂一些,换句话说,就是译者的处理努力有点大,处理的努力越大,关联性就越弱。同样来分析他对最后一句的翻译,他把它译为一个人事业完成,享有盛名了,再回到默默无闻就是天道。他的翻译显然比译文一更好的把握了原文的含义,而且读者理解起来会容易一些,满足了读者的企望,实现了最佳关联性。和四在处理努力上明显比译文一要小,从这点上来说,关联性显然增强了。译文三的特点是可读性很强。首先,译文四忠实原文,这得益于译者处理努力小,自然关联性就强。其次,译者用了相对容易理解的词汇,例如说在对最后一句的翻译上,他是这样翻译的,当一个人成功之后,退休,他遵循的是天道。很清楚,这样的翻译不仅忠实原文最佳关联,而且易于读者理解。最后,译者使用了四个带when…, …结构的排比句,结构更加紧凑,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译者又选择了符合读者认知环境的词汇,让不同层次的读者不太费力就理解了原作者的意图,实现了译文与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了翻译作品交流和传播文化的要求。所以,译文三是最通俗易懂的版本,这也是包括耶鲁大学在内的很多美国大学选择这个版本的《道德经》为参考书的原因。

4 结语

翻译是原文、译者和译文读者三元之间的交流活动,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即译者根据原文的明示信息推断出原作者的暗含的意图,再评估出读者的认知环境,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实现最佳关联,让读者轻松的理解原文,翻译活动就是成功的。在翻译《道德经》这样的中国古典名著时,只要在译文中能够再现最佳关联性,翻译的效果就达到了,从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

[2][4]Ernst - Augus Gut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Context[M]. Oxford: Blackwell,1991.

[3]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4).

[5]王晓晓.关联视角下的翻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6]老子著,辜正坤译.道德经[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第6篇

一、日本中小学德育的方法

日本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到首位,在德育过程中强调学生德育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和实践感受。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道德教育规律,日本中小学探索出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操作性强、效果好的德育方法。

1.问题解决法

日本在道德教育中强调问题解决方法的应用。问题解决法强调儿童作为道德学习的中心和主体,反对以教师为主导的说教式灌输。它的主要特点是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让他们产生认知冲突,主动地解决所面对的疑问和矛盾,从而在此过程中建立道德认知,提高道德能力水平。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呈现能够引起疑问或认知冲突的材料,关注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和认识,研究发展经验和认识契机,努力利用新的问题情境,提高儿童道德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另外,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研讨和辩论,提供学生发表意见和反省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道德的理解。

2.道德两难教学法

基于对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家科尔伯格理论的研究,日本中小学在课堂上较好地运用了道德两难教学法。道德两难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一种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不能兼顾的问题和情境,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充分讨论,目的在于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比自己道德性发展阶段更高一层的道德思维,引发认知失衡,引导他们在寻找新的认知平衡中,不断地提高道德的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日本中小学课堂中比较重视且很有特色的德育教学法。它的特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主要方法是通过练习角色换位,在承担某一事件特定角色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角色的处境,从而让孩子体会到他人的感受、需求或利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他人差异或分歧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4.实践体验法

促进道德认识、情感向道德行为转化,是道德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日本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实践体验法。日本中小学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在不断实践和反复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地将学生认识转变成实际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表现。因此,日本在德育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且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内容,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德育实践。另外,日本中小学尽量将道德教育内容细化为行为规范,使学生在具体实践和行动的过程中能够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5.多感官体悟法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课程强调学生对道德价值的感悟和体会,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这不仅给学生留有专门的时间来思考,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进行学习。课堂上,教师会给学生提供道德资料,包括阅读资料和声像资料。依据内容,教师提出有利于儿童深化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要将自己的想法转化成文字或以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遵从信息输入―内化加工―提取输出的德育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道德价值的感悟和体会,最终达到能够自发做出道德判断和解决问题的

效果。

基于这些高效的德育方法,日本还强调直接德育方式与间接德育方式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加强间接教育活动与直接道德课教学的联系;另一方面,加强直接道德课教育跟各教科及特别活动的联系,发挥直接道德课教育对间接性道德教育活动的深化、补充、统一和综合的作用,从而提高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我国德育方法存在问题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从战略高度确立了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但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效果差强人意。

第一,德育方法单一,学生实际获得较少。概括地说,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方法过于简单,“说教为主”和“形式主义”严重,缺少对学生德育过程的关怀,情感培养少,其结果是学生对规范的接受可能只是表面和机械的,不是出自内心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第二,忽视道德发展规律,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随着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对象的成长规律,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不考虑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特点,把学生仅仅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用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很难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第三,缺少高质量德育情境,学生缺乏实践体验。中小学是一个人道德模式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最需要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真情实感和生活体验式的教育。然而,在当今的德育课堂上,缺少高质量德育情境的创设,教师处理课堂情境时主观随意,使学生情感体验不足、不深,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割裂的现象。学生缺少体验性的过程,致使德育缺乏向生活和现实世界回归的途径。第四,未建立一体化育人模式,缺少间接性德育方法。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将道德教育课看作德育教师和班主任的责任,导致德育与其他课程脱离和分裂,未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落空、

落虚。

为此,2014―2015年,北京市陆续出台了《中小学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等重要课程改革文件,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实现育人目标,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从多个维度系统地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第7篇

政治学科理论就是丰富的人文哲理,我们常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含义就是人文素质养成方法;我们课堂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促进人的思想发展,提高学生在进取、创造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传统教育必须与现代教育进一步融合,要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进行扬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现代和谐理念去掉了传统的“自然无为,天神化”传统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二、如何让传统文化有效渗透高中政治课堂中

1.让学生自主地汲取传统文化大餐的精品,提升自我

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可以向厨师一样尝试着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政治课堂中去,做出一种丰富而有营养的知识大餐。我们要敢于截取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的哲学道理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哲理的引领下升华。我们要注重的是传统文化中内涵和思想意境,让其折射出政治课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或用其来化解政治课知识的疑难,这是不需要拘泥于所引用的传统文化思想的。例如,让学生读唐诗《十五夜观灯》,自然会出现古蔺花灯,再让学生感悟古蔺花灯特有的那种文化魅力,进而让学生认识了传统文化,把握传统文化中所赋予的韵味。

2.让学生剪辑传统文化巨片中的精华,陶冶自我

传统文化像一部每日都不间断的连续电视剧,学生是无暇观赏每一个细节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裁剪,将最吸引学生眼球的部分剪辑下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言语传递最多的信息。比如,说起中国文明时,可以剪辑:六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可以看做是历经三代文明,都有一个明显的技术标志。后两代文明的技术标志和推动力是发明都来自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纸张发明,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印刷时代的到来,是社会文明的发展的新动力,同时,欧洲文化也水起云涌语言虽少,但能够勾画出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文明史,让学生在满足自豪感中用政治家的思维陶冶自我。

3.让学生探究地把握传统文化,放飞自我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国学经典诵读 教学研究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146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颂着,见证了民族灵魂的薪火相传,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可见,让广大学生从小接受中华经典美文熏陶,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以小学低学段为例),我

尝试通过多媒体运用到国学诵读中,进一步促进和提升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阅读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文化素养。

一、借用歌曲,古诗新唱的方法积累语言

根据课本教学内容和意境,利用多媒体播放适当的音乐,能为课堂注入无限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给古诗词配上节奏,即兴来一段说唱,或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经典文化的同时受到音乐的感染。

如《静夜思》教学中,当学生听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缠绵的歌声时,学生会真切地体会到远方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的场景。又如,在学习杜甫的《绝句》时,随着轻快的节奏和悠扬的歌声,学生可以从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情真意切地感受到诗人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时心情特别舒畅……借用歌曲,让学生随着音乐节奏产生心灵的共鸣,引发审美愉悦,可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由此可见,古诗新唱的方法无疑给诗文的背诵带来了一缕新的春风。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特点,把古诗词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把诗词配上自己喜欢的旋律,定期以歌唱比赛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诗文积累。

二、巧借多媒体图画,提升学生阅读观察的能力

古人有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自古诗画同源。由于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因此将古诗词语形体化,这样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能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意境。

古诗所选配的插图,每一幅都是诗情浓郁,气质浪漫,真可谓“诗情画意,相得益彰”。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这些插图展示出来,以此增添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杜牧的《山行》时,教师可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观察所配插图:整个画面以红色为主调,展现山路、人家、白云和苍劲的树,停车观赏枫林的诗人。学生在欣赏完这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之后,反复朗读、体味,就会理解诗人所要表现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主题。

三、通过多媒体感悟意境,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多媒体的演奏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从而进入诗歌中所描述的场景,表达诗歌的境界。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古诗《村居》中就有这样的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如此生机盎然的景象,单就字面的感知理解是不够的。教师可让学生通过配乐朗读、听录音、看图画等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象诗中各种景物所描绘出的画面:早春二月的村庄周围,绿草如茵,黄莺飞舞,微风的吹拂下,河堤两岸的杨柳轻轻摇摆。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这美丽的春色中快乐地放起风筝。形态各异的风筝在空中翩翩起舞……就这样,在悠扬的音乐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带入情境,反复吟咏。相信,学生早已被诗中的美景所陶醉,再次拉近了与诗人的情感距离,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国学经典蕴含着强大的道德能量。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许多经典的诗文立意深刻,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将得到不断提升。《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学生,就是给学生开启了一扇与历史名人对话的大门,与圣贤为师为友,帮助他们更好地塑造人格。

诵读经典古诗文,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使人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修养得以提高。如在教学《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时,我会结合讲解内容插入“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的动画视频。学生在欣赏视频的同时会静静思考、慢慢体会这些故事所告诉他们的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个做人的准则。此外,我还会适时地播放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视频,如二十四孝的视频、感动中国人物的视频,还会播放孝亲歌曲的视频,如《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等。

学生在这些国学经典的浸染下,会潜移默化地用圣人的言行举止来规范自己,心地向善,进一步提高修养,真正做到“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总之,在多媒体这双斑斓的翅膀下,“诵读国学经典”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它用自己的独特魅力唤起了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了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语文课堂也从此更加充满灵动和生机。

参考文献:

[1]熊春锦.国学道德经典导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彭雪卿.经典诗文诵读策略研究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

[3]郁忠华.创新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经典诵读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

第9篇

高中政治传统文化渗透我们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一路走来,同时丰富多彩的政治演变的过程中众多的政治思想,是我们高中政治课堂中可以利用的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高中新课标要求我们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有效整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的素质教育,更加追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一、让传统文化自然渗透高中政治课堂中

1.传统文化渗透,凸显学科作用

当代高中学生对政治的敏感性很强,但对知识原理和政治的价值认识显得较为薄弱,他们往往将德育和政治思想混为一谈,得不到整体认同。其后果是学生对政治课学习兴趣不高、实效性低,影响了成绩。教材内容与现实差距较大,没有东西能够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中学政治课成了教师说教的思想政治课,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信心。将传统文化渗入高中政治课堂中,让学生从历史的长河中拾贝。例如,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宗教作为课堂知识的渗透点,让学生对宗教产生以来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所起的作用进行解读。让学生理解宗教具有四大功能,即协调社会关系、认同、凝聚力、调节情感等。课堂的传统文化色彩很容易感染学生,学生会在积极思考中提升自我。

2.创设情景,将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融合

我们在导学案中设置传统文化的情景,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舞台中徜徉。他们不再仅仅靠机械的死记硬背,更多的是掌握学科原理,进行知识迁移。学生更多的是主动地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的政治原理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在导学案中设置:“中西方的交往源远流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正是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源泉。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中西方文化交流已是大势所趋,早已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文化格局。”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浪潮中,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融汇到一起,这种情形下,你应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请进行学习探究。

3.融合传统教育,彰显人文素养

政治学科理论就是丰富的人文哲理,我们常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含义就是人文素质养成方法;我们课堂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促进人的思想发展,提高学生在进取、创造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传统教育必须与现代教育进一步融合,要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进行扬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现代和谐理念去掉了传统的“自然无为,天神化”传统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二、如何让传统文化有效渗透高中政治课堂中

1.让学生自主地汲取传统文化大餐的精品,提升自我

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可以向厨师一样尝试着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政治课堂中去,做出一种丰富而有营养的知识大餐。我们要敢于截取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的哲学道理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哲理的引领下升华。我们要注重的是传统文化中内涵和思想意境,让其折射出政治课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或用其来化解政治课知识的疑难,这是不需要拘泥于所引用的传统文化思想的。例如,让学生读唐诗《十五夜观灯》,自然会出现古蔺花灯,再让学生感悟古蔺花灯特有的那种文化魅力,进而让学生认识了传统文化,把握传统文化中所赋予的韵味。

2.让学生剪辑传统文化巨片中的精华,陶冶自我

传统文化像一部每日都不间断的连续电视剧,学生是无暇观赏每一个细节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裁剪,将最吸引学生眼球的部分剪辑下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言语传递最多的信息。比如,说起中国文明时,可以剪辑:六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可以看做是历经三代文明,都有一个明显的技术标志。后两代文明的技术标志和推动力是发明都来自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纸张发明,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印刷时代的到来,是社会文明的发展的新动力,同时,欧洲文化也水起云涌……语言虽少,但能够勾画出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文明史,让学生在满足自豪感中用政治家的思维陶冶自我。

3.让学生探究地把握传统文化,放飞自我

中学教材体现的是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三部分为核心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具有的特点来看,它是思维能力较高层次的范畴。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对具体知识的设疑,用传统文化创设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针对质疑认真探究考。例如,设置矛盾的同一性特征的学习,在导学案中引用了老子的《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里面蕴含着多组反义词,这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经过学生的探究,从中挖掘出美和丑、善和恶、高和下……可以认识到一组组的反义词是相互依存的。

新课改的今天,不再是简单的政治说教,政治课堂是舞台,可以演出历史长河中一幕幕精彩的神话,可以奏出历史长河中一段段优美的乐章。教师是神话的作者,是乐队的指挥者。学生是神话中的舞蹈家,是乐章的演奏家。学习是为了提升能力,政治的课堂,学生更应该是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们能够引经据典,随时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赋予的政治思想迁移应用。这种渗入传统文化的政治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学生乐学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