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15:13: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交通设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乡村振兴计划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点内容,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较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关乎国民经济的发展,打造先进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刻不容缓。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除产业化的合理调整之外,新农村环境建设也十分重要。以打造生态文明为方向,新农村建设重在优化居住环境,通过对农村景观建设、农村居住房屋建设、农村交通道路建设等工程来完成新农村建设目标。新农村建设战略以经济发展为基本目标,以优化农村环境为途径。
古往今来,农村交通问题一直是其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交通道路的封闭,农村经济产业输出十分艰难,同时,农民的出行也存在安全隐患。所以,新时期农村交通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产业的优化和生活环境的提高,在经济与环境建设中,新农村经济战略需要借助农村交通道路的改善来实现发展目标。另外,农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交通建设工程的实施能够兼顾二者,在促进农业经济输出的同时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状况。笔者在研究2020年福建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202031)、2020年福建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202029)的过程中深刻思考了农村交通建设的实施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并参考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收入效应及形成机理》。该书以农村交通工程建设战略之下的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为基本研究内容,以西部11省农村交通建设为案例,详细论述了农村交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编者从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挖掘农民收入增长的可能途径,以收入不平等、增长、交通基础设施的三角联动关系为分析框架,全面说明了三者的内在关系。新时期农村交通工程建设对农村经济产业流动、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有着重大影响,在农村经济建设方面,农村交通工程建设是实现农村经济产业衔接城市经济市场的接口,将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工业经济有效结合,有效引进先进经济发展模式、产业技术和人才资源。在城市工业经济与农村产业有效结合的经济体系中,农民是主要的农村产业支持者,通过农村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农村产业模式得到扩大化,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产业,开始在产业营销模式、电子商务等新型经济运营模式中进行农产品营销,扩大产业营销市场,提高收入。在实现经济产业工业化和增收过程中,农村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农村交通工程建设是对农村封闭落后面貌的初步改造,唯有实现交通通畅,才能实现农村地区的富裕目标。
在传统农业经济中,农民的生活状态与经济发展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但落后地区的小农经济模式依然不变。由于交通的局限性,其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农民的出行受到了很大限制,尤其在相对偏远的地区,农村居民缺乏走出农村的交通条件。新时代农村振兴战略中,解决农村交通问题十分紧迫,交通建设战略关乎农村全面发展,唯有解决农村交通问题,振兴战略才能得以有效展开。农村交通工程的建设重在安全建设,不论农村交通工程如何紧迫,安全保障是第一要务,这需要交通建设人员具有专业的建设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在整个交通工程建设中,需要投入充足资金来保证交通建设基础设备的安全与牢固,另外,应定期检查交通设施的安全性。当然,交通建设最根本的安全保障是工程建设的专业性,在资金投入充足的情况下,交通建设者需要具备专业的建设能力,打造安全牢固的交通工程,才能确保农村交通道路质量的合格与安全。交通工程的建设同时也是美化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保障基本道路安全的条件下,绿化景观建设项目也可以融入交通工程建设内容中。就建设工程来说,道路建设是一种建筑工程,建筑工程讲究美观原则与安全原则的统一,农村的绿化资源十分丰富,在整个交通工程建设中,绿化带建设是交通建设工程需要考虑的内容,绿化景观建设有利于丰富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美化农村道路。在交通工程建设中,绿化景观建设主要是交通道路两旁的绿化带建设,通过道路两旁的花草绿化带造景,提高农村交通道路环境的美感,另外,交通建设工程可以修建自助服务建筑,提供休息场所,来完善交通建设的多元化功能。
新时代背景之下,农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村交通工程的建设是经济发展战略,又是生态环境策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美化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的基本生活水平。在全程性的交通建设工程中,应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保障基本的交通工程安全与持久,与此同时,跟进交通道路美化项目,实现经济目标与环境目标的统一。
作者:李冰 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为进一步完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浙江省农村体育工作实施意见》(浙体群〔*〕133号)的精神,结合市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现场会的要求,决定在全区各镇(开发区)的行政村启动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现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全区实现221个行政村基础体育设施普及工作,到2008年前覆盖率达90%,力争覆盖率达100%。
二、具体建设标准
1.一类标准(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一场一条一室,场:一个标准篮球场或门球场;条:一条1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室:二张室内外乒乓球桌。
2.二类标准(一般行政村):一场一室,场:标准篮球场或两个半篮球场或门球场或1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一条;室:二张室内外乒乓球桌。
3.三类标准(欠发达村):一条一室,条:一条1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室:一张室内外乒乓球桌。
室内乒乓球室一副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
三、资金安排和安装方式
本着政府投入与社会资金参与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市里补助、区里配套”的办法统筹解决。如选择新建标准篮球场,经验收合格每个球场除器材外再补助资金1.2万元。
购置安装方式由各镇(开发区)上报行政村需安装器材,由区政府采购办和区文化体育局联合集中采购,统一安装,各镇(开发区)负责落实场地,配合安装。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区委、区政府落实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工作之一,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为了加强领导,抓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组织实施,成立分管区长为组长的南浔区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工程领导小组(见附件),并下设办公室,落实具体工作。各镇(开发区)也要建立相应组织机构,确实加强领导,确保经费到位,认真组织实施,落实工作人员,抓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顺利完成。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着力推进农村交通提速创优、加快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为民办10件实事之一的要求,大力实施了“四项工程”,加快农村交通建设,努力为建设应城新农村服务。
一、实施“农村路网硬化工程”,让农民朋友早日走上油路和水泥路
“建好农村路,服务新农村建设,把农民增收的路子铺到家门口,把农副产品外销的车子开到家门口,把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路子通到家门口。”我们秉承这一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掀起了农村公路建设新。今年我们重点完成2条干线旅游公路建设,即八汤线和皂曹线二级路改造工程,总长30.6公里;3条通乡公路建设,即应天线、南虾线路面续建工程和雷潘线改造工程,总长25公里;15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年底实现75%以上的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为确保农村公路建设顺利实施,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在政策保障上,我市于2005年出台了《关于加强通村公路建设的意见》。在资金保障上,采取了多元化筹资模式,一是政府投,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每公里水泥路补助2万元,沥青路补助1万元。各办事处、镇、场也相应出台了激励政策,每公里油路或水泥路补助1万元;二是交通补,省交通厅对干线二级公路建设每公里补助50万元,通乡公路建设每公里补助30万元,通村公路建设每公里补助10万元;三是群众捐,各地坚持了“不搞强行摊派、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原则,积极鼓励本村农民及争取本籍在外四有人士捐资修路;四是部门扶,利用省、市扶贫对口单位、小康工作驻点单位、市直联系单位资助帮扶修建通村公路;五是社会融,利用优势资源转让和出让冠名权筹集一部分建设资金。同时,我们加强资金管理,做到“四个严格”,即严格财经纪律,严格预算管理,严格成本控制,严格审计监督,真正实现了“事前有控制,事中有检查,事后有监督”,确保了建设资金不流失。在质量保障上,我们积极发挥和借鉴干线路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将“四制”管理和“三级质量保障体系”引入农村公路建设之中,高标准、高质量建好农村油路和水泥路。目前,应天线、南虾线、雷潘线、皂曹线正在进行路面沥青铺设;八汤线改造工程全面启动;通村公路已修建110多公里。
二、实施“农村公路管养工程”,让农民朋友走上致富畅通路
俗话说,三分建设七分养护。农村公路养护主体在地方政府。养护工作历来是一个薄弱环节,现有的农村公路因养护跟不上,影响了其效益的发挥。为了让农民朋友走上致富畅通路,2005年,我市在认真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订出台了《应城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按照路权主体对农村公路实行分级管理养护,并要求各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村民委员会要加强对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确保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不受侵犯,农村公路严禁超限超载车辆通行。在资金筹措和管理方面规定,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按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国家扶持引导、地方主体投资、群众自愿投入及拍卖公路冠名权和公路旁树木经营权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资方式。其中市财政每年每公里补助1000元,镇(办事处、场)每年每公里补助500元,村每年每公里补助500元。目前,各乡镇根据办法要求,因地制宜建立了农村公路管养机制,在组织、人员和金费上狠抓落实。
三、实施“农村客运便捷工程”,让农民朋友“人便于行,货畅其流”
今年,我们按照“车头向下、村口始发,四定一挂、程序简化,通村达户、平安到家”的“路运站一体化”服务理念,大力实施“公路修到哪里,客车通到哪里”的通达工程,力争今年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70%以上。一是多方筹资建站亭。省厅出台了补助标准,即农村五级站15万元,候车亭1万元,招呼站500元。我们在认真落实补助政策同时,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和群众参与站亭建设。目前已完成1个五级客运站、25个候车亭、54个招呼站的选址工作,其中杨岭镇“五级站”,已经正式动工,已建成候车棚2个,其它候车棚正在新建中。二是创新模式搞运营。我们推行“定标准车型、定服务承诺、定服务价格、定运行区域、挂牌运行”的运营模式,积极降低客运经营门槛,简化办事手续吸引客车车主“跑”农村,为农副产品外销提供便利条件。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平安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创新管理的理念,大力推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解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突出问题。切实建立“县管、乡镇包、村落实”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通过健全机制,强化保障,落实责任,严格考核等措施,着力解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诸多突出问题,力争在社会化管理、隐患治理、防控体系、宣传教育,考核评价等体制机制建设上有新突破,全面深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向好。
三、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体系
镇要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向行政村延伸,健全完善“主体在县、管理在乡镇、延伸到村、触角到组”的管理体制,明确工作职责,强化社会化管理,切实做到县管、乡镇包、村落实。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健全组织机构、落实人员经费保障,每个村至少设立一处劝导点、各村设置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劝导员,负责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醒、劝导。各行政村设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公室,行政村配备交通安全协管员,力争2016年底前全镇村交通安全管理办公室、行政村交通安全协管员配备率均达到100%。结合“一村一警”警务工作机制的推行,发挥派出所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工作机制和绩效管理,强化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管控力度。
(二)健全工作机制,推进交通安全村建设
要将推进国省道沿线“交通安全村”建设,作为深化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建设年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根据“交通安全村”建设标准,确保安全村日常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流入形式。同时明确目标责任,强化督导检查,夯实工作责任。二要强化宣传机制。要在“交通安全村”设置宣传教育活动展室,备齐交通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等材料;在村口设置交通安全劝导站,配备劝导员实行定点劝导,组织交通安全“宣传大篷车”、文艺小分队等深入村开展巡回宣传。三要加强重点车辆管理。完善户籍化管理台账,将重点车辆及驾驶人全部纳入管理,力争“交通安全村”内三轮汽车、摩托车、电动三轮、两轮车、面包车、低速载货汽车和上路行驶拖拉机等重点车辆符合注册登记条件的登记上牌率达到100%。采取集中授课、收看警示教育片、上门一对一宣讲、短信提醒等方式,对车辆驾驶人、所有人、使用人进行一次安全教育,特别要加强对中老年驾驶群体的宣传教育,防范和减少此类车辆的安全风险和现实危害。四要巩固包村联系制度。镇要将“交通安全村”建设与公安机关“一村一警”包村联系制度紧密结合,建立包村联系民警“每月一访”制度,落实包村联系任务,做到村村有警包联、月月见警进村,发挥交通管理组织员、交通信息采集员、交通法规宣传员、交通违法劝导员、交通安全联络员、便民利民服务员的重要作用。
(三)突出隐患治理,推进排查整治
我镇辖区内,主要是通组道路,有的道路坡度大,弯道急,各村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的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的意见》要求,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风险意识,把开展公路隐患路段排查整治工作,作为改善道路通行条件、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有效抓手,进一步细化措施、应排尽排,确保将所有隐患点段纳入整治范围。重点加强农村公路急弯陡坡、临水临崖、与主干公路平交路口等重点路段的摸排,查找隐患症结,逐段逐点提出针对性强、能够彻底消除安全隐患的整治措施,确保隐患路段整治工作取得实效。严格落实市政府“五同步”制度,对新建、改建、扩建道路要按照国家标准同步规划、设计、建设交通安全设施,并按照国家规定进行验收。交通安全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道路不得交付使用,坚决从源头上防范、减少交通安全隐患。
(四)坚持综合施策,守住安全底线
要通过整合交警中队、派出所、农机站,拓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队伍,扩大管理覆盖面。公安交警、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农机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定期对农村道路交通秩序“乱点”“堵点”和事故“黑点”进行专项治理,加大对超速、超员、酒后驾驶、无牌无证、低速载货汽车、拖拉机、电动车违法载人,以及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市场管理、公路、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要及时整治和取缔马路市场、占道设摊以及道路上堆放杂物、打晒粮谷等行为,打击盗窃、破坏道路设施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接送学生车辆的安全检查,对安全技术条件不合格的车辆及时予以停运,对达到报废标准的坚决予以报废。节假日、民俗活动等重点时段,要在农村地区乡镇集市、国省道与县、乡、村道路交叉路口等节点路段,广泛设立交通安全临时劝导站(点),动员乡镇、村组干部包片、驻站、守点,严把出镇关、村口关、上路关,大力劝阻超员、超载、无牌无证、人货混装等显见交通违法行为。大力扶持农村地区客运交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客运场站建设,鼓励农村客运企业与乡镇政府、乡镇企业、中小学校等签订长期合同,解决一些群众集中出行的难题,力求农民出行方便快捷。
此前媒体转述蔚县一位县委书记的话,称给身高不足1.2米的残疾代课老师郭省转正,“有损蔚县的教师形象”。这一说法一度引发了网民愤怒的狂潮。有网民质疑,让一位残疾教师“临时”了20年却吝于给个身份,这样蔚县的教师形象就光彩了?其实,郭省“临时代课”20年难获认同的遭遇,既有个体权益受损害的现实,也折射出时下农村教育难以回避的伤痛,以及某种令人无奈的窘迫。
其一,尽管这些年来农村教育的现状有了很大改观,但在一些偏远地区仍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形。蔚县大宁村小学既然存在多年,农民也有现实需求,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就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该派教师就派教师,该修缮教室就修缮教师,不能总是停留在一种临时的、维持性的状态下,更不能将一个村子的教育使命,推到一个并无“合法”身份的郭省身上。换言之,郭省的“坚持”正衬托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维持”。
其二,农村教育不能简单追求规模,动辄“一刀切”,还应该因地制宜,切实保证每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以蔚县为例,寄宿制小学的迅速发展,并不能完全满足散落在广阔土地上农家子弟的实际需求。从道理上讲,大宁村的孩子们完全可以到镇上的中心校寄宿,但是,从现实看,让生活尚且无法自理的六七岁小孩完全寄宿,并不是一个好主意,而忙碌于生计的家长,也不可能每天往返几十里地接送。从这个意义上讲,郭省的“复式班”至少让那些原本可能辍学的孩子可以就近上学。
其三,郭省能够坚持代课20年,也反映出时下农村教师师资的严重匮乏。大宁村的村民并不是没有向上面申请过派老师来,可是“没人愿意来”。为何没有愿意来?一方面可能是学校各方面条件差,生活不方便;另一方面则与当地对待类似农村教学点模棱两可的态度有着密切关系。只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要么提高待遇,要么实行轮岗,怎么可能会没有教师前来?说到底,还是当地对于农村教育重视不够所致。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是全体国民的现代化,在一个人口高流动的社会里,国民的教育程度攸关国运。而农村教育,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总理今年在教师节前所做的《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报告中指出,“农村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任重道远”。
关键词: 农村公路;路侧防撞设施;交通标志
中图分类号:U4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102-02
1 概述
公路交通中护栏、标柱、标志标线等是为保障行车和行人的安全必须配备的交通安全设施,它为行人和车辆提供各种警示信息、视线诱导和路侧保护,并对减轻潜在事故的严重程度,提高道路服务水平,增强道路景观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8]。对交通安全设置的配备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行业标准予以规范,但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普遍存在技术等级较低、建设养护资金缺乏的问题,因此完全按照需求来设置交通安全设施是不现实的。为了实现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理想的安全解决方案,在选用和设置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时应当根据农村公路的用途、技术状况并且结合当地的经济状况来确定。
2 我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现状分析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以下简称《标准》)将交通工程安全设施分为A、B、C、D四个等级,各等级与其适用范围如表1所示[1]。
我国农村公路绝大部分是三级或四级公路,在偏远山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大量存在等外级的农村公路,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时,通常参照D级标准。然而D级标准的规定是:视距不良、急弯、陡坡等路段设置路面标线及必需的视线诱导标;路侧有悬崖、深谷、深沟、江河湖泊等路段应设置路侧护栏;平面交叉口应设置标志和必需的交通安全设施[1]。另外《标准》中还规定,不论何种等级,在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危及运行安全处应设置避险车道,并在下坡前和下坡途中配备相应的减速措施[1]。但是农村公路相对于等级公路而言,在设施的材料、形式以及位置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产别,这就导致了实际位置和选用时没有依据。为了加强对农村公路各个方面的管理,还需要进一步针对农村公路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3 交通安全设施的选用及设置
山区农村公路一般包含大量长下坡路段和单车道路段,同时还存在很多很多危险的路段,如视距不良、宽路窄桥、急弯、傍山险路等,因此,为了保障行车和行人的安全必须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如交通标志、视线诱导设施、路测防撞设施以及标线等设施。但这几类设施都存在形式多样,设置方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的问题,针对农村公路特点,以下分别其选用与设置进行分析。
3.1 路侧防撞设施 完善的路侧防撞设施能在引导驾驶视线的同时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给驾驶员提供行车安全感、从而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率。由于农村公路的危险路段缺少或根本没有设置路侧防撞设施,常常导致事故的发生[2] [3] [4]。以下从设置位置、形式选择两方面进行分析。
3.1.1 设置位置 由于农村公路的设计一般不符合设计标准的小半径平曲线标准,因此农村路段存在很多的事故多发路段,如长坡纵坡、宽路窄桥、路面或车道宽度发生变化的路段等,因此应考虑在这些路段设置路测防撞设施。其实,防撞设施本身也是一种路测危险物,但是如果在没有防撞设施的情况下车辆越出路外发生事故的严重程度比相同条件下车辆碰撞防撞设施的事故严重度小时就不考虑设置路测防撞设施。此外,在宽路窄桥或路面及车道宽度发生变化的路段,还可以根据设计行车速度在桥头引道或宽度变化处设置20m左右的路侧设施,起到诱导驾驶员视线,提醒驾驶员减速慢行通过的作用[5]。
3.1.2 形式选择 水泥混凝土防撞设施、波形梁护栏以及缆索式护栏(即通常说的刚性、半刚性和柔性防撞设施)是常用的三种路侧防撞设施[6]。农村公路一般采用刚性防撞设施,主要是造价低、技术简单,而另外两种经济和技术上适用于农村公路。
刚性防撞设施主要有以下三种,应当结合农村公路的车型比例、设计速度等因素进行比较选择,如表2所示。
通过表2的比较,针对农村的具体情况一般主要选择示警桩和护墩为主。
示警桩适用于一般的急转、陡坡、高填方路段以及桥头引道、过水路面处。设置间距一般为1.5m到2m,高出地面80cm,同时为了起到警示作用在外表涂红白相间的颜色。护墩的造价相对较高,适用于设计车速高、填方高度大于10m、堤坝、悬崖路段以及桥梁的两侧等,综合考虑车型、车辆撞击力以及护墩的承受能力等因素,为了满足稳定性的要求,护墩一般长2m,间距为1.5m至2m,高0.5m,厚度为0.4m。
3.2 交通标志 虽然我国目前的农村公路或多或少的设置了一些交通标志,但是相对高等级公路存在不完善、不规范的情况。应当综合考虑农村的道路状况、设计车速等因素选取标志的设置和相关参数以及标准。
3.2.1 结构形式 柱式、悬臂式、门式和附着式[6] [7]是交通标志的四种支撑方式,如表3所示。
在农村采用柱式就能达到使用要求,因为农村多为双向两车道或单车道,路面宽度小,交通量不大,行驶速度较低等,此外,柱式造价低廉并且施工方便。
3.2.2 设置位置 能够提供足够的视距给驾驶员足够的反应时间是交通标志设置的基本要求。应当以设计车速和驾驶员在不同行车速度下的视距来确定标志设置的位置[7]。
为了满足车辆行驶安全的要求农村公路的交通标志到危险点的距离一般为20~50m。设置时和应当结合地形条件以及道路实际情况将标志设置在醒目、无干扰的地点。
3.2.3 其他需考虑因素 农村公路的交通标志外径应选择在50~70cm之间,如果此公路夜间的交通路较大,反光膜在夜间的反光效果也应当达到农村公路的使用要求。
3.3 交通标线 分隔交通、视线诱导是路面标线在交通中所起的作用,路面标线在规范交通行为、保障行车安全上具有其他交通安全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当在农村公路路面宽度允许的条件下设计道路中心标线。当农村路面宽带可以画两条机动车道时,为了指示车辆驾驶人靠右行驶应当设置道路中心标线。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道路交通的重视程度与投入都在逐年增加,但是相对于路基路面的设计建设中没有充分重视配套的交通安全设施,即使在目前兴建的一些农村公路系统中设置了一些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但是仍旧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结合地形特征、交通流量、资金投入等因素,应灵活使用国家相关标准,从而在保证日益增长的农村交通运输需求的基础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交通部颁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2009.
[3]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2010.
[4]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2011.
[5]蒋枫.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适用性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交通部颁布.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关键词] 城乡统筹 新农村建设 模式选择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一重大举措,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在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各地就必须积极有效地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
一、农业产业化主导型新农村
这种新农村建设模式以农业产业化为催化剂,汇集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兴起了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了农村工业化。这种模式的发展思路是:以市场经济为出发点,引导农民进入大市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以农业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为前提,以乡镇企业为依托,使农业走上产业化,市场化、科学化和集约化的道路;以农业产业为途径,在农业发展的组织体系上推广“公司十农户”和订单农业,实行种养一条龙,贸工一体化,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建成一系列高产、高效的农业。
二、现代工业主导型新农村
这种新农村建设模式以当地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工业企业为契机,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政治、经济、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同时,乡村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使得工业企业与乡村融为一体、和谐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这种新农村建设模式主要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表现为城市工业文明辐射下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趋势。推广和发展该模式必须注意几个问题:首先不能忽视农业的发展,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其次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些村庄片面强调工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教训是深刻的;第三,要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各项建设事业,既要生产发展,也要乡风文明、民主和谐。
三、旅游开发型新农村
这类农村地处风景旅游所在地,或农村本身即是风景旅游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大打“旅游牌”吸引了四方来客,新农村建设依托旅游开发而建设。据有关家测算,旅游业每直接增加一个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就会;旅游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当地GDP相应增加4个单位。旅游产业带动型的新农村建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大力保护环境和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旅游产业品牌;二是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与旅游相配套的交通、住宿等设施;三是逐步改变村民的观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依托本地的历史人文或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四、商贸市场带动型新农村
这种新农村建设模式以商业经济为主导经济。这样的农村多是当地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商品、物资交换地。多数分布在二、三个县交界处,前身就是传统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而今发展成为在中型的工农业商品集散地――市场。新农村市场的发育、发展过程,多与市场建设密不可分,在那儿建一处市场、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兴一个农村。市场是商品、劳务、信息、资金等各种要素的集聚之地,要素通过市场流通,人口因为市场而聚集,经济依托市场而繁荣,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实质是市场发育的过程。该模式要具备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
五、农庄带动型新农村
这种新农村建设模式以是指充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树林、菜地等农家资源,增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自选自做等服务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我们要形成富裕舒适的田园生活,积极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继承农村和睦亲近的邻里关系和优良纯朴的传统文化,保留山水交融的田园风光和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使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到有机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吸引都市人群的到来,也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魅力。
六、劳务经济带动型新农村
这种新农村建设模式是指通过转移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不仅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而且优化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转移就业后的农村劳动力将获得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境内的有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极差,本地缺乏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地区,无疑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方式,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发展劳务经济要讲究规模经济,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发展劳务经济需要政府的指导和培训,通过政府的力量促使初始规模的形成;政府要加强引导,把发展劳务经济与当地的村庄建设相结合,以劳务经济促进当地农村的发展。
七、对口帮扶型新农村
这种新农村建设模式主要适应于贫困地区的村庄。在贫困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通过政府组织协调相关单位,选派干部分期分批到扶贫点,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由对口扶贫单位,根据扶贫村庄的实际,落实扶贫政策和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生产,促农增收。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把贫困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国各地由于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历史文化、生态环境、行政区划等因素条件各异。各地就必须积极有效地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流程银行 风险管理 系统工程
一、项目背景
XX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XX农商行)位于西部某地级市,主营业务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均排在全省前列,无论从经营业绩、发展速率还是从管理机制上来看,都是农信系统内的优秀典型。因此通过流程银行建设打造该行的独特核心竞争力,实现“泥腿子跑高速”的高效率和低事故率,也具备相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整体工作框架
系统工程研究问题一般采用先决定整体框架,后进入详细设计的程序,一般是先进行系统的逻辑思维过程总体设计,然后进行各子系统或具体问题的研究。我们为该行设计的总体框架包括市场调研、现状分析与核心竞争力打造三部分。
基于系统科学的动态系统理论,动态过程中系统诸变量之间的关系应遵循严谨的逻辑关系,因此在整体框架确定的前提下,我们对具体工作程序和操作步骤进行了进一步拆解,明确了七大项二十七小项的核心工作内容,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以战略澄清为指引,以流程再造为载体,在科学的市场调研分析基础上,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员工为根本,转变服务模式、定制战略措施、完善流程体系、再造组织架构、强化风险管控、深化人事改革、精细财务管理、健全制度体系。
三、核心工作内容
流程银行的基本理念是“从职能管理向业务流程管理的转变”以及“流程定组织,前台为客户服务,中后台为前台服务”。因此,风险基础设施建设和流程的梳理优化是流程银行打造的核心内容,下面简要介绍XX农商行的主要做法。
(一)梳理业务流程,全面开展风险点排查
XX农商行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首先组织了营销条线流程、信贷条线流程和营运系统流程等29项业务品种的业务流程进行了梳理,同时排查出900多个风险点。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该行具备了相当前瞻的风险管理意识,结合未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监管要求对风险点和风险事件数据进行了再加工。一是对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估。借鉴操作风险管理中“计分卡”的方法,对排查出的风险点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组织各相关部门进行全面论证,对排查出的风险点形成最终评估结论。二是根据评估结论,将风险点按“危险区、警告区、控制区和安全区”分为四个层次,绘制出“风险地图”,直观地映射出作业流程中各风险点分布状况,并根据风险地图明确操作风险管理偏好,不仅为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提供较为清晰的管理目标,而且总结和探索出操作风险识别、计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三是根据风险点风险级别,在流程设计中实现对不同的风险单元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对危险区和警告区的风险点实施重点监控,采取严厉的问责措施。
(二)结合业务特点,设计和优化作业流程
在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排查的基础上,XX农商行进一步突出自身机制优势,兼顾重点环节和重点岗位的监测和管控,重新设计和优化业务流程。一是简化作业流程,提高流程运行效率。从重点整合信贷业务流程入手,按照“高效运行、一站式服务、流程差异化、简化非增值流程环节”等原则减少审批层次,明确规定作业单元停留时间,实行限时作业。二是全力推进信贷管理系统建设,调整作业运行路径,在系统开发及流程设计中,重新整合业务活动次序、路线及活动间逻辑关系,坚持作业运行以并行为主、串行为辅的方式,改变原来作业运行以串行为主的方式,提高业务审批速度。三是以流程管控为基础,规范业务操作。按照“一项业务,一个制度,一个流程”的要求,构建流程管控体系,利用IDEF模式化工具对每项业务进行图表设计,绘制跨部门作业流程图,方便业务操作。同时,将流程操作环节中的关键风险点与全行的历史风险违规事件进行链接,最终形成包含“一图一书两表一库”、涵盖业务、管理和支持保障在内的完整流程体系。
四、项目绩效评价
流程银行建设成功与否需要有明确的系统输出型绩效佐以判断,因此我们在进行流程梳理时需要同步设置绩效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逐步分解至各末级流程。
经过初步研讨,“预算控制率”、“核心客户营收贡献度”等财务业绩指标需要通过一定经营周期后的经营财务数据加以佐证。除此之外,“客户满意度”、“流程基本效率”等运营指标可以借助系统理论中的统计手段和工业工程方法进行测算和评估。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简单介绍一下统计分析手段在该项目绩效评估中的基础应用。
我们首先针对核心信贷流程设计了作业时间和人力调查表,随后在搜集样本数据并进行了初步测算后,对服务效率有了基本的积累数据和仿真分析。
同时我们还对不同流程节点的客户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就重要性得分、作业贡献度和要素达成度等内容进行了矩阵分析。
最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结合因素判断矩阵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计算。并在可行性权重的设计基础上结合AHP模型得出了初步的改善绩效结论。
关键词:城乡统筹;空心村;农村建设用地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5007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城乡间发展水平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在此背景下,解决农村落后的发展问题就成为了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城乡间人口流动制度也随之放松,加速了城乡人口之间的流动。近30a全国城镇化率年递增0.92%农村快速空心化。同时,近12a全国耕地减少0.085亿***,建设用地净增加0.073亿****,其中各类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比34.5%,土地城市化远远快于人口城市化。但是,1995年以来,农村人口年减少1100多万,农村建设用地不减反增26.67万***,城乡同摊“两个饼”―“冒进式”城市与“蔓延式”村庄现象突出。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农村土地的整治工作,改善农村土地利用地的现状,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化利用成为了当前土地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农村空心化及其土地利用问题
城乡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乡村地域系统不良演进的现象,本质上是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人口非农化转移未与农村新增用地控制或宅基地退出机制相挂钩,出现人减地反增,建新不拆旧,导致大量宅基地废弃和土地闲置浪费的过程。当空心化达到一定程度便产生空心村,包括了村域人口、土地、产业、公共设施的空心化。
土地具有土地资源、资产与资本的三重性,开展村庄整治有利于盘活废弃土地,并为新农村建设搭建新平台。在目前农村土地供需问题严重、城乡关系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农村的空心化问题显得更加严峻,而为了改善当前的问题,我国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全面整治,用科学的发展观念对城乡间人口的流动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进一步推进农村用地的综合治理,从而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1] 通过对我国的城乡关系发展历程的分析,是由行政干预下的二元分割逐步过渡到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这就需要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进一步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实证研究――以永川区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为例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项目区自然条件
永川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东与璧山、江津为邻,西与荣昌、大足,北与铜梁为界,南与四川合江、泸州接壤,地处重庆市、泸州、南充、自贡、内江、宜宾、成都等城市之间[2]。
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有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宋代摩岩石刻佛岩寺,有风光旖旎、景色怡人的梅家水岛,有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聂帅陈列馆,另外还有云谷关口、冯家坪寨子、岔口石瀑布、东方红堤、断桥水库等自然人文景观,极具观赏性和开发潜力。
2.1.2 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
永川区为渝西和川东南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文化、金融、能源中心,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西部的增长极;是长江经济带与成渝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是渝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中心。
近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各项事业用地供需矛盾呈扩大态势。为了更好地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目标,加快全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永川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示范工作,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新农村建设,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与永川区人民政府达成了共同推进永川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
对项目区内的目前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的分析,经过合理的调整和改造,对农村用地规划进行重点的改善,切实现实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最终达到项目区内不增加建设用地,不减少耕地总面积,整体用地质量得到提升的目的 [3]。
2.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根据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成果,以拆旧、建新地块涉及的行政村为基本单位进行统计分析。项目区拆旧地块涉及陈食街道梅家桥村、陈青桥村、复兴寺村和瓦窑塘村,建新地块涉及梅家桥村、瓦窑村和陈青桥村。
2.2.1 农用地比重大
项目区所在村的农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5.41%,其中梅家桥村农用地占全村总面积的84.70%、陈青桥村占85.21%、复兴寺村占85.98%、瓦窑村占85.62%。农用地中,耕地比重最大,占农用地面积的66.50%,其中梅家桥村耕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72.22%、陈青桥村占67.85%、复兴寺村占60.65%、瓦窑村占74.61%;其他农用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0.54%;林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99%;园地占2.43%。
2.2.2 居民点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大,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比重小
项目区所在5个村的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09.10hm2,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299.14hm2,占建设用地的比重达96.78%,交通水利用地占建设用地的3.22%。反映出项目区交通水利用地不足。
2.3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析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主要由2个部分组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主要是通过对农村现有的用地进行重新的规划,减少用地浪费现象,对以往分散的居民用地进行整合,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提升建设容积率;节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将村庄内的废弃、闲置的农村居民点进行复垦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4]。
4个村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299.14hm2,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达211.93O。由于地形因素及历史原因,该村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较为零散,部分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错分布在园林地之间,不成规模。根据农民意愿调查,农民搬迁意愿强烈,流转土地态度积极。同时,结合各个复垦点的实际情况,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复垦方向为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等,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优利用。
2.4 农村土地整理效益分析
2.4.1 社会效益分析
2.4.1.1 提升农村土地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通过对项目区土地采取具体措施,对农民集中居住的地区进行重新规划,对以前荒废的工业工地以及废旧的宅基地进行重新整合利用,提升了土地的集约化和利用效率。
2.4.1.2 增强人们合理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意识
由于长久以来,在农村形成了很多在土地利用上的诸多陋习,在进行土地重新整合的同时,需要对项目区村镇的干部们传输合理使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观念。通过观念的传达,让农民切实重视起来土地利用的重要性,提升耕地的使用效率,为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4.1.3 有利于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
通过对项目区内的土地进行合法化的土地所属权调整,减少以后在土地使用过程中的土地纠纷的可能性,对社会的稳定具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在这些措施实施之后,农村会产生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从而促进乡村的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2.4.1.4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通过对拆迁农民居住的集中规划,用于农民集中居住的建新区内可以实现水通、电通、路通及人畜分离,可提升居住质量,大大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同时由于加大了对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的投入,可使得农民的生活环境大为改善,业余生活更为多姿多彩,为构建和谐社会迈进一大步。
2.4.2 经济效益分析
本项目建设规模36.21hm2,其中农民集中居住区5.35hm2,剩余30.86hm2的城镇用地用于出让。根据该区域土地分等定级资料,结合该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土地区位条件,预测城镇建新区土地收益金为11572.5万元;该项目的开展将促进当地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位于菜茵岩村的整合粘土企业的建设将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企业的发展将为该地区带来稳定的税收,为当地农民增收、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2.4.3 生态效益分析
2.4.3.1 归并零散居民点,改善村容村貌
通过对农村废旧工业用地以及零散居民居住点的整合,将这部分用地复垦恢复为农业用地。将以前零散居住的村民进行统一安置,建设更加集中的农民居住地,使得整个农村的格局规划更加合理,更利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并让整个村庄的面貌更加整洁。
2.4.3.2 减少生活垃圾排放
在对农村整体居住环境进行重新规划后,按照城镇小区管理的要求,对农村面貌进行全面的管理,改造给水排水设施,完善用电以及通讯,对生活垃圾以及污水的排放进行科学化管理。
综上所述,本次对项目区进行的综合性治理,体现了我国“城乡一体化”战略是未来社会注意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农村的社会和生态都有良好效益。
3 结语
可见,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今天,面对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与农村闲置空置浪费土地严重、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农村快速空心化、在城乡统筹发展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玉碧,郑财贵,李安乐.重庆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78-81.
[2]施开放,刁成泰等.不同确权法在农村居民点复垦潜力研究中的应用―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J].农机化研究.2012.(6):236-241.
[3]严金明,钟金发等.土地整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