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31 15:13: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教育的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美术教育重要性

农村美术教育既不是“应试”教育,也不是专业知识教育,而是汇集文化百科,实现知识的大广度,高深度、综合性强的“智能式素质教育”。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当代的中国也在进行着经济模式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促进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工作的繁杂和被动。创造性和主动性被压抑等负面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在发生变化,相当一部分人的精神生活失去信仰出现庸俗化、实用化的倾向。这是当今形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美术教育使人获得一定的发展潜能,它能陶冶情操,丰富人性,提高审美情趣,因为美术既可以表现世俗情感,也可以表达人类高尚情感;既可以唤起人的生活亲切感,又能激发人的神圣使命感。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创造,是一种可感知的、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能领悟到一种语言无法表达的异常微妙、深幽、独特和崇尚的情感氛围,进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此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和自信心。

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表现能力

比起其它学科更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从美术本身特征来看,创造才是美术的灵魂。可以说,没有创造就不会有美术。而美术作品的价值恰恰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美术的特征就是自由发挥,这是因为它相对于社会生活更少受到规范化的制约。人的很多愿望无法在社会中付诸实现,而能在美术创造的想象中得以“实现”。因此,在美术创作中,人能够拥有更多更大的自由空间,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新东西、新方法的发现。然而,在这自由创作过程中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随着一个过程的深入推进,还必须明确与之相适应的技术问题。这一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促使美术创作者获得强烈的创造意识,各种工艺操作的方法与技能也不断的的提升。

三、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学生在这一阶段里,个性还未完全形成,可以通过美术这一特殊课程加以教育培养,培养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引导他们关心身边的事物,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共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于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正因为美术课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形成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所以美术教学内容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美术课程的开设是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的,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美术课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既包含情感与理性也包含脑力与体力等因素,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促进学生脑的潜能开发与全面发育发展

第2篇

1 当前美术教育初探

中学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为基础的一门教育门类,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美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与美术教育的初衷仍然存在差距。

(一)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现阶段我国正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为美术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无法走出传统应试教育的阴影对素质教育并未形成真正的认识,有很大一部分人还没对美术课重视,甚至把它作为简单的副科,美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好转,在社会和家庭中也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和支持。所以,中学美术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要发展还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过程。

(二)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先说美术师资的缺乏,这在乡镇上的中学中是普遍存在的,即便是有师资的学校,专业人才也是屈指可数,甚至多数都不是配备的专业美术人才,而是由其他任课老师兼任。一般一个乡镇中小校仅有一名专、兼职美术教师,有的偏僻小学甚至没有美术教师。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教师是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美术情操的引路人。然而目前中学美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而且素质偏低,文化修养、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都处于低水平线上,这使得中学美术教育很难有质有量的向前进行,这是当下我们值得深思的。

(三)美术教育设备不健全

由于现阶段美术教育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和重视,美术教育投入的很少,几乎无配套学具,以致大多数学生根本无法进行专业的美术技法训练,难以达到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和效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能陶冶情操、丰富人性、提高审美情趣,美术既可以表现世俗情感,也可以表达人类的普遍情感,它可以唤起人的生活亲切感。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能领悟到一种符号语言无法企及的异常微妙、崇高和独特的情感氛围,进而净化心灵、陶冶性情。然而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人的审美情趣,进而增强人的审美修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学科。中学生此时处在心智蓬勃发展的时期,他们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很强,他们渴望美、追求美,所以对中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美育是促进中学生审美发展的需要。审美发展是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审美发展是指个体的审美认同能力的发展,包括欣赏艺术风格、感知艺术形式美、品味艺术蕴味、展开艺术联想、实施审美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实施中学生美育,正是为了有效的促进中学生审美认同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同时,中学生此时正处在审美发展的决定性转折阶段,其审美感觉和审美趣味都总是在变化与发展中,而中学生发展的特点例如不稳定性、过渡性等同样体现在这种审美发展当中,这对于青少年的身体、品德、智力等各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换言之,青少年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反映的是情感表达与交流、创作性表达的能力与兴趣、审美趣味与理想诸方面发展情况,都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与众不同的表现,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美育通过促进审美发展,也将最终作用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美育对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康人格是理性与感性、社会与个人相互协调而又和谐的人格。美育过程是直接激发和升华人对美的事物的情感、激荡生命活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创造力、观察力、想象力的体验过程。由此可见,美育对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3篇

[论文摘要]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教育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德育教育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而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我认为,德育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寻求生活的教育途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建国 60年来 ,我国的广大青少年在社会的关怀下奋发向上 ,道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展现了新一代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良好素质。

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的刑事作案人员中 1 4岁至 2 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 6 5 %左右。尤为令人不安的是 ,这些犯罪青少年中 ,1 4岁至 1 7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递增。专家预测 ,今后几年青少年犯罪类型、犯罪手段、犯罪性质等方面可能继续向严重化、复杂化发展。目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正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变化的国内现实环境,如何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有关资料显示,金钱和享受至上已成为不少未成年人追求的目标,他们无远大理想,缺乏公德和正义感。由此可见,在中学生的文化课上融入道德教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语文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现状及误区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其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我们不得不深思:为什么国外同龄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会比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生存能力和抗压能力要强呢?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通常都是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不少语文老师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改变了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譬如:考试多出现多音字、形近字、近义词、多义词的辨识,那老师的作业就让学生多写这些内容甚至要达到默写的程度,繁重的家庭作业使孩子失去了童趣,从而产生了对学习的厌倦情绪!

自八十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几乎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孩子,由此我们便看到一种新世纪的新现象:一面是巨大的学习压力,一面是孩子的任性,一面是家长的溺爱与无奈!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抗压能力极差,遇到困难容易逃避,事情完不成就强调客观原因,意志不坚定,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如某高校的大学生每到周末都要把脏衣服带回家给母亲洗-----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首先是教育观念上存在一些误区。有的人认为在学校里智育是硬指标 ,德育是软任务 ,可有可无 ;有的人认为教书是老师的事 ,育人是家长的事 ,抓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点多管闲事。有的持“树长大了自然直”的观点 ,对青少年放任自流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得不得力不及时。有的认为学校智育工作好做 ,德育工作难做 ,借口社会环境复杂 ,家长配合不力 ,抓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出力不讨好而放弃主观努力。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目标追求、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学校德育面临着一系列深刻而又沉重的变迁。道德作为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随着经济生活的变革而变革。在社会日益趋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不可避免地卷入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制。升学教育中,智育被抬到无限高的地位,德育则乏人问津。尽管这一做法意味着与教育完整性的背离,但从多方利益出发,这种现象似乎已约定俗成。“德育为首”成为一句喊得很响做得很虚的空话。虽然今天素质教育以不可阻当之势对抗着“应试教育”、“升学教育”,但考试制度不变,德育地位仍难从根本上提高。那么,如何使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得到教育整合的目的呢?

二、对“文”“德”教育的认识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既是统一的,但又是有区别的。不能把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混同起来。语言和思维的职能不同。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形式是词和句,语言的内容是语义,语言的规律是语法。思维是认识的工具,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内容就是思想,思维的规律是逻辑。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德育教育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而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道德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德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灌输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而是要使学生把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我认为,德育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寻求生活的教育途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语文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问题,曾引起过不少争论。通过争论,大家对语文教学“文”、“德”不可偏废,不应分割的道理,认识逐渐一致。实行德育教育,是按照社会时代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包括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叶圣陶根据语言学说,对语言的性质和功能做了简要明确的概括:“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思想和语言是分不开的,想心思得靠语言来想,不能凭空想。可以说,不凭借语言的思想是不存在的。” 换句话说:语文教育是一切生命成长、人格形成、个性发展的必经之路。(语文教育文化学75页)那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我们就不能推卸我们的责任:语文有责任面对学生道德和人格的陶冶。

三、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

要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语文教育中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从而实施创新教育呢?

1、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心理学表明,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如七年级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从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感悟到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2、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教育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给我国德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当前德育工作实效低的情况下,有效率、有质量地进行青少年德育,这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方针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青少年学生身上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弱点和不足,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三个方面。针对青少年学生身仁存在的弱点和不足,我们应该怎样对他们进行思想政冶教育呢?笔者认为: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进行努力。

(1)学校

学校教育应当以培养德才兼备、面向新世纪的四有新人为目标。

首先,学校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坚持育人方向,根据学生实际来制订计划、开展活动。各班级、各年级、学校总体都要积极宣传新人新貌、好人好事;开设事迹展馆,提倡文明礼貌、社会新风尚;强调思想进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好德育基地,配合教学,强化德育效果,学校应建立健全学校、家庭长期联系制度。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品德发展情况,并根据学校工作重点确立家庭教育任务,互相弥补不足。

其次,尽快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努力创建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新时期社会需要自我反思型的教师。反思性教学是近年来欧美教学界备受重视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培养理论。它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反思被认为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师反思能力包括两个视角和两个对象。从反思的对象视角来看,包括教师对自我的反思即内部反思能力和教师对外部情景的反思能力即外部反思能力;从反思内容视角来看,包括教学反思能力和教研反思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包括自我监控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 ,两者相互影响 ,彼此促进。反思性教学重视教师思考能力的培养 ,鼓励教师进行实践理论与研究努力之间的多重整合与转化。反思性教学是一个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 ,进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和手段。

(2)家庭

家庭教育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自立及抗压能力。

其一,家长在督促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如:每天定时起居、学习、娱乐,让孩子的生活形成一定的规律;培养孩子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言谈举止文明,讲卫生有爱心,物品轻拿轻放,用后及时归位摆放整齐等等;规定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完成作业,到时间家长进行检查,完成情况良好可给予奖励,未按要求完成进行一个“小小的惩罚”,逐渐培养孩子守时、目标坚定等信念。

其二,根据家庭教育是互动教育的特点,通过生活影响子女成长的价值观。如七年级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讲到: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让孩子确实从生活中得到难忘的经验。

另外,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甚至于有的家庭四位老人(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带一个孩子,每天吃饭都要盛好,文具书包要帮其整理好,从而导致孩子的自立能力极差。所以我们可以学做一位“懒家长”,适当的让孩子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自己房间的卫生自己整理,自己的衣服自己洗等,动手的同时,也能带动孩子大脑的开发,从而通过实践达到学习生活经验的目的,也能培养孩子今后走上社会的自我生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再有,青少年学生抗挫折能力弱:1.家长的过分保护和宠爱是主导原因。孩子处于发展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护理,但过分保护和宠爱,让学生没机会进行独立活动和锻炼。在教育过程中,要大胆创新教法,巧设意境,注意让学生独立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2.要改革家长包办孩子一切的封闭式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家长的素养,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当前我国“二合一”或“四合一”的家庭较多。这些家庭的成年人将自己的全部业余精神都投入到了一个孩子身上,只怕累着孩子,苦着孩子,总是护着孩子,造成孩子处在无挫折的真空环境中成长。据资料显示,某名牌大学的大学生面对社会就业的压力,因毕业找不到工作而跳楼自杀。由此可见,家长要学会适当的给孩子“施压”,从小培养他遇到困难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如:带孩子一起去爬长城,告诉他“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道理。

此外,家庭与学教应积极配合。很多家庭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能及时和老师沟通,针对孩子的特点,适时进行教育方法的调整。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和手机的普及,很多学校都以电脑为平台建立了“校信通”,用短信形式驾驶跟家长报告孩子的动态及学校的相关信息,实现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的目标。

(3)社会

除学校常规教学外,我们还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军民共建、跨学校跨地区互助活动等渠道,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竞争思想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

第4篇

【关键词】中学;养成教育;素质;教学;体育

一、提出问题

1.初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又流露出稚气。加以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的溺爱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少数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体育教学的养成内容及任务

理论上讲,养成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集合,现在也有人把心理健康归为养成。但在实践中,这种全方位的养成常常变调,基本上已经演化为以政治为核心的养成。养成理所当然地担负培养全面的、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重任,而且应当作为主要任务。随着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现代公民意识与品德的养成将成为学校养成的当然之责,而且是养成工作为社会所负担重要之责。

二、分析解决问题

1.通过组织身体练习对学生进行教育

大部分教材都有一定的主题思想、情节、竞赛成分和比赛规则,教师要善于利用体育游戏、比赛特有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精神,让学生在这些集体活动中发挥集体力量的作用,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作风,培养学生为集体贡献的责任感,通过比赛,游戏规则约束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懂得犯规就要付出代价,感受到在社会上更应该遵纪守法,按规则办事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活动充分体现公平竞争,以及提倡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的做人准则,更要让学生树立胜不骄,败不馁的好作风。

2.在学生身体活动中抓活的教育

体育教学过程学生的身体活动千姿百态,他们的思想活动也千变万化。体力活动引起思想活动,思想活动又往往影响和指导着体力活动。在体力活动中出现的思想活动,往往是一闪而过,是小的东西,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发现,积极引导,抓紧教育。

3.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并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上课要穿轻便运动服和运动鞋;不能穿皮鞋、拖鞋、高跟鞋;衣袋里不能装有碍活动和影响安全的物品;预备铃响后,应立即到指定地点集合,由体育委员整好队;上课铃响后,体育委员向老师报告人数,师生问好;不能迟到、早退、旷课,有事要先请假;课中专心听教师讲解,细看动作示范,善于开动脑筋,分析理解动作要领,力争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任务。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注意安全,防止伤害事故发生,爱护公共财物,协助教师布置、收拾场地、器材;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要认真听取教师的课后小结,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练习,养成自觉、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4.体育教学过程的严格管理,是课中养成工作的基本体现

严密的教学组织工作本身对学生就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因此,要求教师在组织教法的各方面都考虑得周到。要善于队列、队形的调动,培养学生迅速、整齐、遵守纪律、集队协同动作的技能和习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保养场地设备,以加强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加强对场地、器材和上课服装的检查,教师必要的帮助保护和自我保护的知识,以进行安全教育。充分发挥体育积极分子作用和组织同学间的相互帮助,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三、建议

1.利用处理突发事件实施养成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一切行动和表现,及时抓住好与坏的典型事例,进行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在课中意外情况时有发生,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处理,如遇刮风、下雨,学生间发生冲突,场地设施出现意外变化等,教师要从容处理,借机对学生的应变能力,克服排除困难的能力进行培养,对好的现象给予表扬、鼓励,分清是非,对不良行为及时处理,进行教育、帮助。

2.发挥集体作用实施养成教育

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很大的作用,教师要关心和协助形成一个良好的,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作用来对每个学生进行教育。要利用良好的集体舆论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制度,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启发和教育学生对各种不良倾向和行为进行批评和抵制,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总结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的养成教育,关键要灵活多样,结合实际,因势利导,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已,给学生起模范表率作用,做到耐心细致,因材施教,以理服人;作为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更新观念,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材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成和群.评价学中的理论分析.中国期刊网

[2]孙玉.发展性评价的现实意义.延边学院学报

[3]秦刚天.浅谈我国农业科技与教育.信天学院学报.2011.3

[4]Rosa EM,Kramer,Association betwee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the intimamedia thickeness.2011.8

第5篇

一、美术调节心理的切点

在绘画中学生全神贯注,完全被色彩的美所吸引,而眼睛传递给大脑的冲动越多,大脑的兴奋程度越高,表现出人的情绪就会高涨。美术活动之所以能有效地调节人的情绪,就遵循了这一规律。美术的绘画可以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心情平和,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关键在于美术能净化人的心灵,能把烦躁不安的心情平静下来,再教他们发现美在身边。再通过缓慢地输入美术的艺术性,改变他们扭曲的心理,使他们看到美好的世界,在不知不觉中教育他们改变反生活的心理,从身边熟悉的人和物爱起,为郁积在心中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肌体,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扭曲的心理通过对美术的艺术稀释,最终看到外界的物象都是美好的,从而消除心理的障碍,使其心理得到艺术的净化。

二、美术对学生心理的调节

美术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活动艺术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美的行为方式,促进人体健康。有绘画天赋的儿童适应能力较强,活动表现积极,处理问题冷静、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很和谐,比较容易与人合作,而绘画天赋一般的儿童,则适应能力平平,做事胆怯畏缩,紧张消极,不能很好地融入群体活动。一些研究者对初高中以及大学生所做的调查,得出的结果大致相似,绘画天赋好的学生在集体中有自信,比较容易得到伙伴们的承认和尊敬。我们认为美术活动之所以能促进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

在美术活动中进行的手脑眼结合的活动,具有和人的日常生活不同的特点,不必牵涉更多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和利益,不必借助更多的语言为媒介进行交流,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少有戒心,彼此容易接近,产生亲近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美术的艺术活动可以转化、消除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的内心得到净化,消除轻微的情绪障碍,减轻抑郁等心理症状,特别是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更能让学生融入自然之美,心胸变得更宽广,所有的烦恼都随之消失。

三、心理参与美术

人们对美术活动中的体验功能认识较深,但对其心智功能道德品质的影响却认识不很清楚。实际上,美术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为它蕴涵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只有融心理教育于美术教育中,即教育专家们讲的美育,美育在潜移默化中育人才更符合我国现代教育的需求。

1 教师的素质要提高

教学活动中,美术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美术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对中华美德要认清做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美术活动中勇于表现自我,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谅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

2 师生的关系要融洽

美术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这样才能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内心所有的想法,学生喜欢老师才有兴趣学习美术技法,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真正做到学而思、思而学。尤其对于课堂上表现活跃的学生,要给予他们细心的关心和及时帮助,与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在和谐氛围中,更能增加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

3 美术绘画净化学生心灵

美术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小组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协助合作,达到促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克服独生子女的任性、娇纵、自私等不良个性品质,使感情得以升华,能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得到共同的发展。教师还可利用在不同的时间里进行各种小比赛形式,来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同学们间的合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个人意志和如何才能共赢,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第6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乐感;意义;培养措施

一、中学音乐教育过程中乐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学生理解音乐,可以通过听觉的感受来陶冶情操,丰富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让自身的修养得到提高,并可以更好地全面发展。学生掌握一定的乐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之后,能够通过音乐的艺术视角来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能够通过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丰富其精神生活。同时掌握良好的乐感,能够使学生对于音乐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理解,通过经常性的训练可以做到赏析音乐作品,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乐感培养的困难

音乐这门艺术是用来表达内心情感的,它并不单单是听觉的艺术,也需要人们通过自己感官、感知的能力去正确掌握音乐的旋律与所要传达的情感。乐感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一般包括节奏感、音高感、音色感、旋律感和对于音乐作品的想象力等。所以说乐感的培养内容比较多,受学生和教师的主观性影响比较大。我们可以看出,音乐学习中的乐感问题,是困扰学生学习的大问题。如果这样下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打击,可能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生生来乐感好,不仅能感受到音的高低、长短,还能体验到音乐所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有部分学生却反应比较迟缓,他们不能掌握乐曲的旋律与节奏,情绪上也没有什么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先天素质各有差异,我们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培养音乐天赋一般的学生,有目的地将学生引进音乐的大门,促使他们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

三、提高中学音乐教育中乐感培养的措施

1.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中学的音乐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内容,应该在掌握基本音乐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基本理论的灌输,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渐让学生加强对音乐知识的学习。视唱练耳教学是培养乐感的重要方法之一。视唱练耳包括听觉训练和视唱两大部分:听觉训练通常来说应该从小抓起,一般来说学前学过音乐的学生听觉能力相对较强。所以,尽早接触音乐对培养乐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听觉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促进和提高对音乐的感知。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模唱的训练;视唱是视唱练耳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听觉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不是独立的。通过科学有效的、专业化的视唱训练,能很好地促进和发展听觉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视唱训练时也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使学生乐感能力不断提高。

2.选择多种类型的音乐作品

音乐是具有多种特点与风格的艺术形式,派别和曲风曲调多种样。不同类型的音乐所表达出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多种类型的音乐作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没有很好的分辩能力时,应尽量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给学生欣赏。在聆听的同时,通过老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另外,听记一些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比如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现代流行的音乐,有助于对音乐作品的深层次理解与掌握,可以带来多方面的益处,达到培养乐感的目的。

3.重视学生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培养

音乐是颇具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其表现力是通过恰当的节奏、优美或亢奋的旋律以及丰富的情感与内涵展现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乐曲的内容和曲调特点,在学生感受力、理解力和技术水平的范围内,适当向学生揭示乐曲的艺术形象。如在欣赏法国音乐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这首乐曲时,教师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们发挥充分的想象力。欢快动听的音乐旋律,把各种不同生动活泼的动物“狮子”“鸡”“大象”“鸟”的形象、声音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学生会感觉到非常形象,贴近生活,所以通过音乐作品进行合理的想象也是乐感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学生有了一定的想象能力之后,对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理解也是很有帮助的。

综上所述,学生音乐乐感的培养是可以通过多种有效而科学的方式进行的。对于学生而言,则需要刻苦努力,不断地进行学习和训练,能够有所感、所悟、所想,使自身的乐感能力得到提高;对于教师来说,不断进行教学实践与创新才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第7篇

关键词:中学生 养成教育 德育

德育是各育的灵魂。加强德育有助于推动学生各育的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而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是使学生得到主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这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好时期,抓住机遇,把握时机,研究技能,形成能力,是他们人生黄金时期的重要课题。而养成教育是他们成人成才必不可少的规范内容,是他们成人成才必备的坚实基础。作为学校基础教育范畴,是必须实施的一项教育内容,在引导学生具备优秀综合素质方面也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所以养成教育在初中阶段是非常关键的。

我认为落实养成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认识,才能贯彻好、实施好这一项内容。

一、养成良好习惯是中学生毅力的标志。

对中学生来说,好习惯的养成是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如果把学前教育算在内,至少有时间的养成阶段,这恐怕还未把幼儿1至4岁算在内。这样长的时间里,经过幼儿教师的细心引领、学前阶段的规范、小学阶段的栽培,到初中阶段已基本成型,应该说是没问题,但在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中,有个别的例子,就是差生的问题,有思想道德,学业却较差,同时各方面的习惯养成也参差不齐,这就是基础教育在初中阶段存在的问题。有时可以看到,养成良好的习惯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必须有长期的引导、训练以至精心呵护,经受反复、有耐心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养成教育要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要讲明道理、为人和善,本着这样一个决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因此,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这个素质才行。

养成良好习惯是中学生必须不断强化、反复加强的训练内容,也是学生坚强意志的明显标志。在言谈举止、文明礼貌、卫生安全、勤劳节俭、学业刻苦、尊老爱幼等方面都要形成习惯,安然无变。如此,才能为养成教育的坚实、为学生坚强毅力的形成找到依据,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良好习惯是基础教育大厦的基石。

中学生的良好习惯不仅仅牵涉到个人行为的事,更是未来社会公民素质的标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综合素质也是国家发展的一个方面。目前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而不是来临了再说。基于这种责任观念,基础教育大厦才能建设更好,必须有质量做保证,而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是基础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决不能掉以轻心,从长远的培养人才的战略眼光来看,不抓紧不行,不落实不行,时刻体现出教育科学的前瞻性。养成教育要分步实施,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确定养成教育的训练目标、内容、方法。这样才能使养成教育收到实效、落到实处。

首先是宣传动员,营造氛围。比如,在师生必经的过道口设置“轻声细语,言语文明”,“礼貌待人,爱护公物”、“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在家做个好儿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等警句,以及激励语“能主动拾起身边的杂物,不愧是一个环保小卫士”、“你能在走廊里轻声慢步,不愧是一名文明好少年”;在走廊、教室内外墙壁张帖科学家、伟人画像以及名言;在教学楼、实验楼等醒目的地方制作以校训、教风、学风、办学宗旨为内容的标语或灯箱,使学生从中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渗透和感染。

其次是强化训练,自我养成。如强化自觉习惯的养成,要求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作业布置与不布置一个样。还有检查反馈、走向自律。通过教师考核监督、学生值周检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监督岗,以及文明学生评选等措施,及时检查指导,及时反馈矫正,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提高自律能力。

三、良好习惯是中学生实现远大理想的航船。

谚语有云: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第8篇

(一)学校教育只注重政治理论的宣传忽视法律知识的普及。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注重了学校的制度建设,学生的纪律要求。往往在开学的前两周开展入学教育,一般以集会的形式进行。领导在台上宣读一下,学生在台下听不听,听得怎么样则不在考虑范围。这似乎是一种形式,只要走个过场就算完成任务,这种做法当然起不到对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

(二)在教学中只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由于是职业教育所以教师更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造成学生社会意识差、法律观念淡薄、思想单纯、行动自由,具有极强的个人主义的“自我”中心意识。

(三)中职学生一般都是因为学习成绩差或者是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以及家长的意愿他们自觉不自觉的选择了中职学校。这些学生一般来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且没有经历过困难的考验,缺乏群众意识,以为世界是他们的,妄自尊大,处理问题的能力差加之辨析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很容易走向极端,给社会带来危害,成为社会的不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更应该加强学生的法律知识的教育。因为面对教育对象大多数都是90后的青年学生,作为法律基础课的任课教师应该:

第一、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就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剖析,让事实说话,这样就可以使教学内容与现实贴近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另一方面法律课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意将教材的内容加以拓展——譬如“计算机犯罪”,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法律与他们的现实很近,就能较好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明白法律的重要性,知道法律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三、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是事实上,我们大部分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采用了 “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反复地“讲”,以致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力,丧失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由此导致,学生认为上课只要听老师在讲台上讲,记好课堂笔记,记住老师对问题解答的答案就可以了。时间一久,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兴趣,更失去了对文本的理解。殊不知,文本是学习的基本,失去了文本,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是无源之水了。

要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从思想上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给学生一定的理解空间和时间,精心策划,循循善诱。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产生的新的思维与见解就不会被教师所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高涨了,思维空间更为开阔,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第9篇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以孩子与家长的互动为核心内容,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爱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开发潜能,培养个性,使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教育。亲子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和儿童教育,它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新型教育模式,更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的互动,不但能促进孩子从小形成健康的人格,也能促使父母自身的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初期阶段,是人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之一,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和矛盾相互交织的时期。在此期间,孩子与父母的交往常表现出疏远与冲突,是孩子依恋与独立两种倾向暂时冲突和对立的阶段。国外有学者称这个时期为“亲子关系的危机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然而,我们学校地处深山,当地经济不够发达,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数常年在外打工,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跟孩子沟通、去关心孩子,同时也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从而使亲子之间产生一些矛盾。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隔膜,不但影响孩子的学习,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中至关重要,它的独特功能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问题。而亲子关系是否融洽,亲子沟通是否顺利,是家庭教育成败最重要的因素。学校教育在这种教育中起到纽带的作用。

我班有个单亲家庭的学生的父亲在外打工,每个月只知道给钱,这个学生平时花钱大手大脚。我知道后与其父亲取得联系,并达成共识,每月他父亲把他的生活费和零花钱寄给我,这个学生一日三餐到我家吃饭。通过接触,我发现他粗野放荡的外表下,也有一颗温柔善良的心,也希望得到家庭温暖,亲人的关爱,只是不知道怎样去做。我抓住这个教育的机会,对他进行感恩和亲情教育,教他与亲人沟通的方法。他与我的孩子年龄差不多,我的孩子在家该做的家务,他也照样去做。通过一年多的教育,这个学生变化了很多。

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加强亲情教育,注重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我在班里召开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利用父、母亲节开展征文活动——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写一封信;利用重大的节假日做家访,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此外,我还要求学生每周在家做适当的家务,记录在周记中并请家长作评价,同时,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让学生感受亲情,学会感恩,家长也深受教育,感慨地说,过去对孩子关心太少,而教师对孩子如此关爱,感到很惭愧,今后要配合学校管好自己的孩子。

我还让班级任课教师和这些孩子“结对子”。我特意安排教师和异性学生结对子,让女学生从男性教师身上学到父辈的粗犷豪放,办事的果断坚强;让男学生从女教师身上学到母亲的温柔善良,细心体贴。每个教师认真拟订帮辅计划,开展谈心,走访调查(家庭),辅导学习,组织活动(如节日祝贺,祝贺生日,排忧解难等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帮辅活动。为了帮助结对的学生,教师不厌其烦地同他们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地家访,做家长的工作。针对这部分学生普遍成绩较差,帮辅教师对他们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对他们的转化起到促进作用。

通过这些活动及教育,这些学生逐渐能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心态平衡;能珍惜自己生命、珍惜亲情、关心他人,关心班集体,奉献于大众;能与父母和谐相处,有力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亲情观,完善学生人格,促进亲情教育不断完善,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