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职业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31 15:13: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职业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金融职业教育

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职业教育;模式

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成为国内金融业界重要的新事物。互联网凭借其“平等、开放、分享”等特征迅速渗入传统金融行业中,催生了一大批如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云金融、财富管理等众多的互联网金融新产品、新模式。截至2014年12月底,其效益已经突破10万亿,其中较为典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P2P网贷平台数量达到1500家,从业人员约为39万,超过200万家企业因此受益。互联网金融也于2014年首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信号。在这一发展背景下,金融职业教育必须分析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向金融行业培养和输出互联网金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满足互联网金融对金融通才的需求。

一、互联网金融兴起对金融职业教育提出的新需求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理念与思维急需转变

互联网精神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理念与思维急需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和内化互联网思维,以及迁移和转换互联网金融职业角色。

1.培养与内化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即为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理念、互联网经济。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时代,金融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网络小额信贷等新兴业务应运而生。传统依赖于金融中介的金融交易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成本低、交易便捷灵活的无中介模式,这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转变,使培养的现代金融人才更加契合互联网思维,能够在全面开放、多元变量并存的互联网环境中形成职业思维模式,能够在设定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互联网金融业态中进行思考和工作。高职教育要以开放性、兼容性的互联网理念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切入点。

2.快速转换金融业职业角色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传统金融机构也已经意识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冲击,互联网企业攫取了传统金融业的丰厚利润,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在业务创新、产品重构等方面的竞争更加白热化。这必然会要求从业者具备互联网思维,必然会增加对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因此,金融业人才必须及时迁移与转换自己的职业角色。相较于传统金融职业人才角色而言,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职业人才更需要改变理念和思维,更需要具备“通识知识、创新意识、互联思维”的能力素质。

3.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金融教育新模式要求学生通晓金融学基本原理,掌握金融学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具备各项金融基本技能。此外,还需要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的互联网营销、P2P网贷、众筹融资、互联网支付等典型业态分类的特点。与此同时学生还要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加强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交叉结合的基础上,初步具备设计创造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能力。要系统学习互联网金融中的征信、风险测量、风险评估和风险定价的原理,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了解现代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基础理论知识等。在能力方面,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拥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语言与文字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互联网金融运行、管理能力;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营销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能较好地驾驭和掌控商务谈判。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叠加的教学方式及内容的改变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全方位的渗透、影响和改变,使得金融业的格局、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就必须要求金融职业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互联网金融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通才”,所以不能只是针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硬技能)进行培养,而是需要采用基于互联网金融思维的金融变革需求开展教学,有效地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进行相互叠加,从而在传授传统业务知识和硬技能之外,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创新和互联互通的软技能等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造开放的、互动性强的金融通才培养环境。互联网金融运行的路径、平台、程序等鲜明特点,也需要金融职业教育在教学各环节得以体现,以实现从职业教育到职业实践的对接。

(三)就业导向的新需求

1.培养模式需要重构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形成了金融业新的就业模式、就业路径和就业机会,职业教育在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更重视金融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订单”合作,根据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P2P公司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基层业务岗位进行针对性培养。

2.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重塑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就业元素,就业元素权重、企业录用诉求等发生了变化,需要在就业策略上进行调整。在互联网金融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上需要进行重塑,切实做好目标定位。初始就业岗位包括:互联网金融一线业务操作、产品营销、支付结算、系统运营与产品维护、电子商务、投资理财、征信、贷款、风险管理等各项工作。经过3~5年工作经验积累后可向具有管理职能和专业业务职能的岗位发展。

二、应对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金融教育的脱节

当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仍停留在银行柜台人员等传统低技能就业岗位,对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创新领域的金融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涉及很少。因此,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金融教育现状呈现出脱节的状态,必然会使得学生失去兴趣。

(二)市场需求的即时性与教育创新滞后性的矛盾

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催生了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和相关工作岗位,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必将颠覆传统金融业务。而现实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缺乏创新,没有反映金融业的新发展,在金融理论教材的选用上仍停留在互联网时代以前的版本,滞后性明显。

(三)教育环境与教育现状的不匹配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和大数据时代,金融职业教育者应该时刻关注最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动态,金融理论学界及业界的变化,以及当前的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及重点,以随时拓展创新教学内容。但现阶段,教学质量与评估手段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主动去更新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教学内容,也部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四)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互联网金融教育需求的不均衡

互联网金融具有强有力的跨界整合能力,相对于传统金融业来说,互联网金融对证券,银行、保险,资产管理等金融行业的整合运作能力要更加强大。跨界整合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特点,将不同行业的功能结合起来,为区域经济的空间和深度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力。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信息技术的、具备跨界知识背景的金融人才,而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对金融职业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实践中看,当前金融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仍旧各自培养,忽略了跨界知识的培养,结果出现了这两类学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非均衡特征,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与市场需求脱节。

三、互联网金融教育模式创新的路径

(一)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观念

以金融学科为立足点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思维。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互联网相关理论及技术应用的前提下,强调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对金融各个行业的渗透和融合。培育具备互联网视野的、能迅速介入金融一线的,能综合运用大数据资源、整合各类互联网工具、推进金融创新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通才”

将金融学和信息技术学科相融合,以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引领,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如投资理财专业可以考虑在兼顾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设譬如电子商务类课程,在实践环节上,通过网上金融交易操作强化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计算机专业可考虑开设金融类选修课程,在注重学生信息技术培养的过程中,兼顾学生金融基本知识的讲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开发互联网金融数据分析等与互联网金融密切相关的课程,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够掌握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拥有熟练的金融业务操作能力与技能,具备一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业务营销能力,还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

(三)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课证融合

课程设计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实现学生完成金融经济与投融资领域课程的学习后,能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保险人证书等。按照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职业标准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并将职业考证课程纳入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培养计划,实现课证的融合。

(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触角深化和前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设置互联网金融实训室、软件开发与应用实训室、网络资源共享实训室、多媒体技术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以满足生产性实训的需要。根据专业面向的不同工作岗位群需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比如微贷网等互联网金融企业。与能够提供软件开发和网站建设岗位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参与企业真实软件、网站项目的开发与测试,使学生了解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并能承担简单的程序编码和测试工作。与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走入市场,锻炼学生的营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0).

[2]汪连新.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金融学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8).

[3]徐谷明.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应多元化[J].中国经济时报,2014,(6).

[4]张慧瑶.互联网金融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才智,2014,(22).

[5]刘标胜,吴宗金.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2014,(11).

[6]于博.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向与教学设计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4,(4).

第2篇

 

一、国际金融职业教育现状对比

 

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采取的是单轨制教育,虽然正在逐步完善、模糊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的界限,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促进教育平等的举措,但是仅限于本科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国的职业教育就显得较为“窘迫”,被人们视为“工人的摇篮”“失败者的聚集地”,在中国,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于本科的存在,因此,国际金融职业教育在中国也就四处碰壁。与此同时,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困难,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行业,金融行业的实践性人才较少,从业人员在工作前期的培养问题成为制约金融行业发展的一个难题。而实践性较强的国际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却往往因为学历因素被金融企业拒之门外。我国的国际金融职业教育陷入了一个随大溜的误区,和普通本科一样,职业院校也设置了各种各样的专业,甚至比一些“211”“985”名校设置的专业还要齐全,有些高职院校的国际金融专业干脆直接照抄本科院校的国际金融课程设置,甚至出现了聘请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兼职代课的乱象,办学模式趋同,造成了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什么都学,结果什么都学不精。而且高职国际金融专业的设置根本没有考虑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高职招收渠道,用高考模式招收教师,结果高职院校学不到本科教育的精髓,同时也丧失了自身的特色,结果造成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金融专业成了四不像。

 

我们将目光聚集到其他国家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以英国为例,要研究其高职国际金融教育的现状,就不得不提到英国的高职教育制度以及选拔方式,英国是明显的双轨制教育国家,在英国,国家资格证书框架(NQF)是由教学大纲及学历管理委员会(QCA)制定的,能够与英国高等教育资格证书框架(FHEQ)对应。简而言之,英国的职业教育可以和同等级的高等教育完全画上等号,具有同样的含金量。例如,在资格证书与学分框架体系(QDF)中获得职业证书文凭八级和在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与高等教育资格证书框架中的博士学位完全相等,七级QDF和五级NQF相加等同于硕士学位,六级QDF和四级NQF等同于大学本科学历,并且可以类推到普通中学教育乃至以前的完全式双轨制教育。

 

英国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了同等地位,职业教育培养实践性人才,高等教育培养理论性人才,并且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以理论促进实践不断发展。也就是说,英国高等教育所承认的FHEQ学历和英国高职教育所对照的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可以完全等同,受用于英国国民教育体系的终身教育。英国的职业教育已经相当完备,职业证书到了八等级的时候可以等同于博士学位。除了英国的双轨制教育制度以外,英国的职业国际金融教育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呈良性发展态势。

 

二、由西方国际金融高职教育反观我国同领域的不足

 

西方国际金融高职教育由来已久,可以追溯至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双轨制教育是教权一轨、国家权力一轨,而后国家权力高于教权,沿袭双轨制,变成了贵族一轨、平民一轨,最终发展为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最终,由于近代金融知识总量成指数爆炸,渐渐出现了银行、证券、原油、贵重金属、股票等概念,进而分离出了实践和理论两轨道并沿用至今。犹如大树的两个分支,理论与实践平等且茁壮成长,由于历史积淀,西方完善的高职院校林立,双轨制教育制度极其完备。通过颁发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大量的人提供直接就业的可能性,造就了大批优秀的金融方面的实践家和资本大亨。而且西方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十分偏向于培养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例如,教授学生炒股技巧、大盘走势的解读和分析,分析具体的企业金融融资问题等。而中国强调的产、学、研相结合,西方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一直都以这一思路实践着,高职学校和各个金融企业有着密切的来往。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渣打银行、花旗银行以及汇丰银行等都与高职学校联系紧密,学校培养的优秀的金融高职学生,可以与这些银行乃至证券公司直接对接,立即上手工作,因为每个高职学生都是金融行业的熟练手。通过学校和金融公司的对接,国际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接触到的每一个例子都是真实的工作案例,解决的是工作中真正出现的问题,通过这种让高职学生在金融企业实习的方式,既完成了高职教师实践教学的难题,也解决了在英国国际金融行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针对我国国际金融高职教育,社会观念落后是导致高职教育在中国发展困难的原因;单轨制的教育制度,加之国人观念里的重理论、轻实践,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增加了难度。想要效仿双轨制的英国金融教学,却没有施展的空间;我国的金融企业不认可金融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和金融企业的实践往来也就无从谈起;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薄弱,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出现了本科生、研究生兼职代课的情况;国家财政拨款较少,造成软硬件双重缺失。长此以往,高职教育呈现出了封闭的状态,造成高职国际金融教学实践乏力,只能照抄本科课程的设计方案,照本宣科、因循守旧。而最主要的是,长此以往,国际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将会出现学习乏力的情况,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主观上会认为自己前途渺茫,甚至会出现大规模的退学情况。

 

三、认清高职国际金融教学制度与西方的差异并实施改正措施

 

通过分析英国的高职金融教育,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法是其常用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再加之与金融企业对接实习实践,这是英国大多数高职国际金融教育的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广泛地运用于我国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中,国家可以采取强制性命令手段,保障高职学生的实习操作对接,长期坚持下来,可以培养出大量的实践性强、上手快的金融能手和实践专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真实的经济案例,帮助学生透彻地分析,综合分析我国大的经济环境,授人以渔,总结性地分析案例,并在实践中再次联系相关知识,教给高职学生归纳总结同类金融和经济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国家要积极地实践并完善双轨制教育制度,广泛地学习英国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机构认定制度,同时广泛汲取德国的双轨制,日本的短期大学、专门学校等其他国家高职教育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双轨制教育制度,使广大学生受益。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国际金融高职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只要我们扬长避短,不断学习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双轨制教育制度,反思自身制度存在的不足并且不断前行,那么我国的国际金融教学制度就会逐步趋于完善,从而培养出大量的金融人才。

第3篇

 

一、高职教学方法创新原则

 

(一)体现自主性与合作性

 

高等院校教学方法创新,需有助于学生培养其自主性及合作性。因学生学习自主性及团队意识的提升,教学方法必须从老师主导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导或小组合作的模式。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自主性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及研发的积极性,而合作性在于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而应用有助于加强学生合作的教学模式。

 

(二)强化实践性与应用性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善于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院校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及应用性体现在,在教学活动中摒弃传统的灌入式模式,而采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模式,比如社会实践调查、实验、社会服务等。

 

(三)突出探索性与创造性

 

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性及创造性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摒弃传统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而转变为注重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教学模式。此点是当前高职教育中较为薄弱的地方,同样也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所在。

 

二、金融保险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开展教学创新

 

(一)突出“学”为主题,落实“学用”结合

 

1.结合教学内容编写教学计划,改变为结合学生能力实际情况编制教学计划,以固定的学时开展教学活动改变为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开展教学活动。

 

2.结合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制定学科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科书或练习册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借助于各种媒介高效学习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滞后反馈,转变为当前的及时教学反馈;改变传统的老师讲解为主,转变为学生为主、老师指导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实际实践场所教学模式为主。

 

3.教学考核转变过去的主观标准为当前的客观标准;改变传统的学生间相互竞争为当前的学生与学习目标间竞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落实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理念。其一,老师所布置的学生作业需合理,并指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调查活动中,并借助于与本学科紧密相连的知识获取媒介,掌握更为丰富的知识。其二,教学课堂应注重与学生未来工作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相关的案例分析,并引导学生融入案例中进行有效地分析、解决问题,以实现举一反三的目的,全面地掌握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

 

4.转变培养目标,关注能力考核。在高职教学活动中,通过课堂讲解、作业、考试等环节,积极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提升学生能力。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摸索,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并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另外,在教学考核中应该更为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与实际操作能力,并基于此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样的,还需结合学生的调查分析等能够体现学生理论应用情况的作品进行相应的成绩评定。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金融保险专业等高职教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更多的是师生间互动的过程,也是采用教的方法及学的方法间的综合。在实际高职教育中存在诸多教学方法,本文仅介绍较为经典的方法: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在学生听课自学并掌握理论知识及方法后,结合老师所给的几年案例,学生以实践者的身份分析问题,并给出多个解决方案,并从中择优决策。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以下多方面问题:

 

(1)所选案例必须经典,具备代表性、真实感,并与实际工作相关联;

 

(2)所选案例内容需多样化,不可过于单一或简单化;

 

(3)案例所存在的问题需复杂交错,并具一定的隐藏性,不可太容易识别出;

 

(4)老师不可附带过于明显的倾向性以避免误导学生,以力争让学生发挥自主性,提出自身的观点及解决方法;

 

(5)老师需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总结并以不同的角度、层面进行分析点评。

 

2.启发研究生教学法

 

老师应引导学生表达出自身的观点,并与其他学生分享、探讨。善于与他人分享并听取他人的心得体会,促使学生间相互学习。此教学方法的长处在于基于交流研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升学习效果。

 

3.讲解与学生操练结合教学法

 

重点讲解,在于老师将自身多年总结的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并使学生缩短学习要领的时间。整个操练过程中,老师要密切关注并给予指导,以提升训练效果,还可安排学生间交流探讨。此方法的难点往往在于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关键技巧及核心内容,影响训练效果,进而影响学生信心与兴趣。

第4篇

应对金融危机,澳大利亚政府保障职业教育质量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第一,通过立法、协议等方式建立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协调与沟通机制,确保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随着金融危机下职业教育发展优先权的提出,澳大利亚近年相继出台三项新协议,用来协调联邦与各州及领地之间的职业教育经费问题,分别是:《国家技术劳动发展协议》《促进年轻人就业的国家合作协议》《生产实习岗位计划的国家合作协议》。

第二,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追求质量保障的优秀标准。2011年5月,澳大利亚技能署了对于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在过去20年发展的综合性评估报告《为了繁荣的技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路线图》。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建议包括:对那些学习证书Ⅲ以下或基本技能课程的人给予全额公共资助,对于学习证书Ⅳ及以上,给予部分公共资助,由个人和政府共同承担培训成本,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依据收入的贷款。

这些改革的举措与建议,为澳大利亚不断完善培训机构,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不断追求优秀的职业教育保障标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改革、更新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课程标准,保证质量的稳定性。培训包是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中重要的官方文件和教学法规。培训包按专业大类划分,全国通用。2009年,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与国家质量委员会委托相关机构对当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进行评估,重点检查培训包的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实施情况。

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将以质量为重点。金融危机下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可从以下方面为我国提供参考。

首先,划定分担责任,增加经费投入,建立有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保障制度。职业教育办学设施简陋,教学和实训设备缺乏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澳大利亚在完善职业教育保障制度时,首先落实经费的投入问题。例如,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8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提出了“把握未来:技能化的维多利亚”一揽子改革计划,分四年共投入3.61亿澳元,加强TAFE学院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帮助学员取得TAFE学院或私人注册培训机构的资助等。受此启发,我国应区别对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生均经费标准,推动省级政府分类制定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标准,划定举办者和学校分担经费的责任,争取增加更多的财政投入。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188-02

2008年世界金融和经济形势风起云涌。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逐步升级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虽然对于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的时效,各国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估计,但可以肯定的是,2009年将异常艰难。在此背景下,作为一名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笔者试图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高职教学改革做出一些理论贡献。本文首先分析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带来的机遇,特别选取那些对高职教育有意义的影响,然后分析这些影响和机遇对高职教育的意义。

一、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机遇

(一)我国出口企业及其他实体经济均受影响――改变制造业大国的现况适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目前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是传统的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这些企业长期处在国际产业链分工的加工制造环节,这些企业在质量以及成本控制上有一定的优势,没有品牌、渠道、销售团队,长期依靠海外稳定的订单生存,一旦危机爆发,没有了订单,必然导致企业停产、裁员,金融危机也就蔓延到别的行业和领域中去。研究经济规律我们发现,依靠出口拉动增长份额越重,又称对外依存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受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会愈深,保持增长的压力就会愈大。

这场金融危机对于的中国企业来说,如果能够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企业转型升级,那么就能够变消极为积极,即围绕全球价值链进行产业升级,向产业链的上游运动,从劳动密集环节(简单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等)向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如研发设计、高级原材料生产、复杂零部件生产等)和信息与管理密集环节(如市场营销、管理运营、品牌运作、专业服务、金融服务、物流管理等,大致可以归为总部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两大类)游动。在这种背景之下,对于广大工业企业所需技术工人的输出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也有义务和必要顺应潮流进行调整,以应对这场危机。

(二)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普遍衰退――规避负面的传导效应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低价的“资源”

金融危机肆虐汽车、房产建筑、零售、能源、航空运输五大行业,几大经济体陷入不同程度的衰退,以美国为首,经济学家普遍预计2009年经济衰退全面侵袭美国,经济负增长1%。日本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日本出口业开始大幅下滑,促使各大企业开始大规模削减对新工厂新设备的投资,日本经济增长失去了原动力。欧元区经济已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因而陷入衰退;非洲、拉美各国亦难幸免。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通货紧缩不可避免,同时处于衰退漩涡中的各方必然积极寻找机会,全球把目光纷纷投向中国。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反而更多。引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对变便宜的资源、技术和人才,寻求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开拓海外市场等,将变得比以往容易。

(三)国内企业订单减少、产能富余、人才需求减少――高校要迅速调整适应这种变化

金融危机下国内的外贸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2008年的数据显示外贸进出口增幅回落较快,投资增长有所放慢。进口、出口增长速度分别从9月份的21.3%和21.5%、10月份的15.6%和19.2%,转为11月份分别下降17.9%和2.2%。此外工业企业生产显著放缓,原材料价格和运输市场需求下降。大量企业倒闭,以玩具企业为例,2008玩具出口企业数量减半。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低迷,消费热点降温。部分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就业形势严峻。中小企业停产、歇业现象增多,一些大企业也出现较大亏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高校毕业生企业签约率降至历史最低点。

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之下,企业利润空间下降,出于成本控制和产能的考虑,企业选择停产和裁员成为必然的选择。受全球裁员风波的影响,中国企业也加入降薪裁员的行列,企业招聘意向下滑。面对企业大量被闲置的生产车间、生产设备,以及流出企业的优秀的生产技术人员,我们可以将之充分利用。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是从1999年开始的。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伴随着教育部5部重要的文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与我国经济结构相配套的专业学科体系。正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时刻,金融危机悄然而至。如何变不利为有利,如何规避金融危机给校方带来的巨大冲击,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经济结构调整要求高职院校重新审视现有专业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一直以的产学结合为我们的目标,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更进一步提出专业改革与建设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专业设置过分依赖市场,课程设置不能过分淡化知识结构的完整。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时问题不会体现出来,但是当危机来临,高职学生首当其冲被淘汰。现实证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市场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如果过分依赖市场,往往适得其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

又如,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被我省不少高职院校引进。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之所以成功,是由于其专业设置满足行业领域内所有企业的普遍要求、满足相当长时间内职业发展的需求、适合较宽的职业领域并具有综合性,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而不仅仅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产业工人或者技术农民。因而我们需要进一步调整升级专业和课程,我们的学生不能只为岗位培养,在一线工作并不是学生的最终目标,我们的学生还要有其他能力,要能做技术主管以及品质主管等技术管理人员。这样,即使危机来了,他们也不会受到太大冲击。

(二)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退,引入国际教育资源的时机成熟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美国经济全面陷入衰退,世界几大经济体都受到了影响,因而这些国家的教育机构也自然有海外寻找合作伙伴的动力。另一方面从国内的人才需求来看,一些掌握新技术、能说流利外文的人才倍受企业“厚爱”,虽然部分外贸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首先收到冲击,但是我们对外开放的步伐不会减慢,企业的国际化趋势也不会收到影响。而中外联合办学,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使学生不出国门就能熟悉掌握语言,成为和国际接轨的人才,这样的学生必然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

(三)企业人才设备出现富余,是吸纳企业人力物力资源的好时机

教育部历次重要文件都提到要提高教者的技能水平, “工学结合”,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这对于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我们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吸纳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就是一条捷径。在经济繁荣时期,只能较多采用兼职教师的形式。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企业出现大批人才的富余,这是我们大力引入企业专业人才的大好机会。可以在目前条件下以相对经济上行时期较低的成本“捞”一些从企业出来的实践经验丰富、能力强的人才,“蓄”到高职院校,改善自身师资结构。

从物的角度讲,金融危机产生的富余设备为高职院校改善实训设施创造了有利条件,大量机器设备的闲置或淘汰使得企业不得不对其进行廉价处理,高职院校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向企业购买这些设备用作实训教学,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质量。另外企业定岗实习的模式不变而具体形式可以发生变化。对于有的院校来说甚至不用购买实训设备,因为大量企业停产,厂房设备闲置,我们可以将课堂和实训场地直接搬到停产的厂房,只需出较低的租金就可以让学生在一线进行操作。对于离开工作岗位的定岗实习生,学校大可不必为他们的再次就业大伤脑筋,这些租来的生产一线就是他们再次上岗的场地。

(四)高职院校应当成为人才的蓄水池

企业的人员“富余”是暂时现象,从长远看企业不会允许具有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人才大量流失,学校能够做的是帮助企业开展富余人员的培训工作,将这些人才放在“避风港”和“蓄水池”里,等到危机过后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高校应当积极寻找途径开展“职业中教育”,通过培训工作展开交流,对于企业方和学校方都会有很大裨益。

此外,面对高职院校定岗实习的学生大量离开工作岗位的情况,我们也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比如对已经毕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售后服务”,将已经毕业的学生召回再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这样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当前的困境,一方面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又如适当延长在校学生的教学时间,由“2+1”的培养模式,转变为“2.5+0.5”或者“3+0”的模式。当然这也容易带来教学成本的上升和全面的调整。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人们重新审视“人才高消费”,让高职学生有机会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竞争。最终是做空还是做多,则取决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教育改革的成败。

参考文献

[1]王英.中德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比较与借鉴[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

第6篇

一、“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概述

“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由“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两大模块组成,分职业群基础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四个层次(如图)。

二、“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设置

金融与证券专业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围绕“高素质、高技能”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专业课程,从“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两大模块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1.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

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为全校各专业共同开设的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基本素质,具体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经济应用数学、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用英语、应用写作、社交口才、计算机文化基础、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体育等课程。

2.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模块

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模块是根据不同专业对应岗位的要求,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按照职业群基础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四个层次设置课程。下面以我院金融与证券专业为例探讨这一问题。

(1)职业群基础与技能课,主要包括金融专业英语、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应用统计、货币金融学、会计电算化、证券基础知识、ERP沙盘演练等。职业(岗位)群基础与技能课以应用为目的,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强调“应知、应会”部分的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同时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课为本专业必修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证券交易、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银行经营管理与实务、银行会计、个人理财、保险原理与实务、证券业务综合模拟实训、银行业务综合模拟实训、专业核心能力(银行、证券、会计)考证培训。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课内实训、独立实训和综合实训课时占该部分总课时的50%以上。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锻炼其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3)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课,通过生产性实习或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毕业答辩以及专题讲座来实现。

(4)职业拓展能力课的设置是为了拓展和延伸专业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学生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经济法、外汇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理财、房地产金融与保险、期货市场、金融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等专业选修课,还包括学生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及未来发展等因素,公共选修的相关课程,该类课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实践教学是锻炼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工作适应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专业积极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建立了由入学及毕业教育、军事训练、基本技能训练(课内实验、独立或综合实训)、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内容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实施

在“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将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实践教学的课程化,全面推进“1231”课程建设,即建立“1”个课程标准(每门课程都要按照高职改革要求建立课程标准)、深化“2”个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与考试模式改革)、做好“3”个教学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和实训项目设计)、建立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合格课程评价体系)。

1.2009年以来,本专业逐步完善“合格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要求所有课程参照相关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及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作为指导课程教学的规范性文件;要求所有教师按照“能力本位、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要求,以工作过程为线索重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和实训项目设计等“3个设计”;要求全面推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理论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模式改革。按照1:1比例加大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课时的比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的技能。

2.课程建设三步走首先,制定了合格课程建设标准和评比,100%课程被评为合格课程。其次,有意识进行了优质课程建设。在合格课程基础上,选取了《经济学基础》、《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个人理财》等作为优质课程培养对象。第三,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在优质课程基础上,选取2~3门课程重点建设,争取成为院级、省级精品课程。

3.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块,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采用行动引导型教学法,进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

4.依据证券从业资格标准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专家、专业教师、企业一线高管,制定用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并把该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标准。

5.充分利用我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产学合作实习基地,走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道路,实施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

6.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内容的整合,使之更加精炼、实用、具有针对性。

7.对各门课程提出具体建设要求。适时修订课程标准,选用获奖或推荐教材,及时编写、整理与修订讲义、教案和课件;完善试卷(题)库建设等项工作。

8.突出实务性操作性课程,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和课程网络平台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步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9.建立课程小组制度。建立了《经济学基础》、《应用统计》、《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个人理财》等课程小组,设课程总负责人和学期负责人,加强课程建设。

四、“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问题

“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的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扩大就业机会,力争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过渡”,为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基础。金融类专业在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下两个问题。

第7篇

【关键词】金融保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一、我国高职教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将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重心,对于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将其放在了重要的方向发展。因此,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金融保险专业,但是,如何培养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成了现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我国经济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将上层经济建筑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而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要结合具体的市场需求实际。目前,在人才市场上,针对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这与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人才的需求量,而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决定了金融保险专业人才的水平。高职教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金融保险专业知识的有用人才,为社会金融保险行业输送大批的优秀的人才,为建设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但是,多数的高等职业院校开设金融保险专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没有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没有构建出出完善的课程大纲,甚至连一套合适的教材都没有。这对高职教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造成了极大的束缚。

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1.教学体系不完善。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就业技能的培养和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宗旨。由于金融保险专业作为近几年响应国家号召、顺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兴专业,大多数开展这个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还存在及其强大的疑问与困惑。没有一系列完善的教学体系,人才的培养十分迷茫。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也不免产生疑问:应该重点培养怎样的人才,应该教育怎样的知识观点。2.教学方法与考核如何改革。金融保险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必定与传统的高校的教育有所改革。是坚持教学实践相结合还是在此基础上增添特色课程教育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再者,对于考核方面,采取传统的书本考试与高职教育的原本目的不符,而采用实践考核,没有可以借鉴的前车之鉴,不免违背考核的准确性与公正性。3.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专业知识储备要过关,除此之外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基础素质还有综合素质都需要过关。金融保险专业更需要专业的学生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应对不确定有风险性的金融行业。

三、高职教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高职教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是针对金融与保险及与其密切相关的职业有计划的有需求的培养专业性的人才,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专业的知识技能和保险专业的高级技能,将二者系统的结合。1.建立多元化的就业体系。以培养学生的金融保险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加强其他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的教育,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方向的意愿与兴趣,细分专业方向,建立多元化的就业体系,实现教学的灵活性。高等职业院校可以设置类似于保险营销、保险管理等不同的专业方向,让学生明确金融保险专业的内在含义,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选择合适的方向去学习、去发展。2.建立制备完善的教学体系。建立制备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就需要符合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培养计划并加以创新。加强对学生就业的技能的培养一直以来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尤其是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更需要有专业的金融保险专业的技能。制备教学体系一定要按照金融保险行业的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知识为基础,以实践作为根本方向。如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制备的一系列的教学体系:“一条培养路线,三种实践训练”。3.拥有专业对口的实践基地。建立一个专门针对金融保险行业的实践基地,可以同业界赫赫有名的金融保险单位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如平安保险、中国人寿保险等单位,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透彻的了解到金融保险专业。也可以聘用社会经验丰富的成功人士作为讲师来指导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高等职业院校要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内容,按部就班的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意愿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单位和专业方向进行实践活动,培养专业技能和就业技能。除此之外,也要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其他的技能。比如与金融息息相关的市场调查,可以分配给学生派发传单、市场调研等力所能及的小任务,提升学生的社会生存技能。4.学校与企业合作,联合办学。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主旨就是为社会的企业培养人才,而企业也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推动其发展。两个联合办学,形成合作关系,不仅加大了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也向企业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形成共赢的局面。可以与金融保险行业相关的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如中国银行、中国人寿保险等企业。5.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对于金融保险专业这个新兴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适用,应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改革创新出有利的教学方式。如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走出传统课堂,利用校外的实践基地,通过实践教授学生知识技能。而考核方式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纸上考核,将实践报告、论文还有技能操作等与书面考核相结合,按比例判定学生的综合成绩。总而言之,高职教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仍然任重而道远,过程中不免存在或者产生一些错误与问题,但是,只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和策略,高职院校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学生们积极认真的学习金融保险专业的知识与技能,高职教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就将会有巨大的成效,并且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前景也会越来越明亮。

参考文献:

[1]付莹.《高职高专开设保险专业相关问题探究》.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12期.

第8篇

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题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2004)的报告中指出:“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打造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这为职业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教育。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学会用英语交流,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中职英语教材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体现“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学观,才能适应市场经济不断的变化。

开发我校金融英语校本教材,就是要充分考虑到银行、证劵、保险等就业市场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优势, 把英语教材内容与专业学习进行有效整合,使英语教学更具针对性。 金融专业是我校的主打专业,开发金融英语校本教材,一方面可以缓解目前英语教学陷入的种种困境,彰显办校特色;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时展,提高我校的职业竞争力。

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现状

1.生源方面

近几年来,随着招生政策的改革和普通高校的扩招,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的明显下降,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漠视英语,没有打好基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丧失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因此降低教材难度,并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编写出学生“喜欢学”和“学得了”的教材,更有利于缓解教学中的重重困惑,使中职英语教学得以正常开展。

2.心理方面

许多学生认为读完中职三年,拿个文凭,就可找工作。对英语这门课的学习没压力也没有动力。少数学生希望学好英语,但由于基础太差,问题太多又无从问起,感到力不从心,越来越受挫,对英语完全失去了信心。因而开发出实用性、趣味性强的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或许是摆脱英语教学困境的较好途径。

(二)教材现状

1.缺乏行业特色,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目前,我校金融专业学生使用的是“中职英语规划教材”,它是一种普遍性、导引性的通用教材,无专业特点,“所学并非所用”。如何让教材紧扣市场脉搏,把英语教学与金融专业学习进行有效整合,体现“职业性”和“针对性”,是校本教材开发要解决的问题。

2.教材的深度、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差太大

“中职英语规划教材”是建立在中职学生已学了三年初中英语的前提下编写的,教材呈现“普高化”。然而,中职生虽“学”过三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英语,但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处于较低甚至“零”的起点。 “中职英语规划教材”与学生的英语基础很难衔接,学生无法接受与他们实际基础相差甚远的教材内容。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生源,就必须面对现实,正视学生实际的英语水平,并结合他们的兴趣和职业特点,使用与大部分学生英语起点相匹配的教材,使他们“喜欢学”、“学得了”、“学了有用、能用” 。

(三)教学现状

目前,职业教育虽已提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等新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专业学科,忽视英语与专业课之间联系的现象依然存在,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的有效整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校本教材开发建议

鉴于中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和现有教材的局限性,经外语教研室同仁的讨论,一致认为开发校本教材,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降低难度,突出口语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教学话题力求口语化、生活化,努力改变中职学生在“教室坐两年”的尴尬局面,尽可能少用中职学生不熟悉且不实用的词汇,取而代之的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口语化的话题。从心理上帮助学生消除了对英语的恐惧感和自卑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和信心。

(二) 基于专业,贴近就业岗位

话题的选择须以“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的能力”为指导,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广泛选取那些既和金融专业相关,又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易教乐学的素材,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教学主题,将英语学习和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情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置身于虚拟的工作、生活场景中,试着开口并参与到话题学习活动中来。并努力将课堂从教室延伸到银行、证券、保险等就业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在亲身体验中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实现为用而学,学而能用。

(三)合理穿插日常标示,关注身边生活

根据教材每个单元的话题特点,适当安排一些和本单元内容相关的日常标示用语,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有“学了就用”的感觉。如教学生一些在银行可看到的标牌语:pull拉、push推、private business私人业务、attention警示等,让教学资源既来源于生活,又可回归生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充分体现出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四)建立合理评价机制,适合我校实际需要

评价机制是校本教材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相应建立和我校教学实际相符合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实施科学的管理和评价,才能体现我校主打专业的地位,实现教材开发的预期目标。

第9篇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广泛的影响。近些年我国金融业发展势头迅猛,对于人才需求也随之扩大,不仅需要金融行业的高级管理以及研究人才,还需要大量的从事金融业务操作的应用型人才。而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对象就是广大的中基层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金融专业教育改革工作对于金融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有着直接影响,同时也影响到金融行业人才的供给。

1 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现状概况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是根据各职业用人需求培养面向服务、生产的应用型人才,需要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对专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有很多问题。例如,对于培养目标培养定位不明确,无法满足金融行业对于实用型业务一线人才的需要;教学方法单一,师生缺乏互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对于学校的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进行过认真研究;教学手段陈旧,仍然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等[1]。对于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目前现状,作为金融行业中基层从业者的培养基地,教学改革是必然趋势。

2 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改革要推行校企联合的模式,彼此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的平台,各自发挥独有优势,达到双赢的目的,给高职金融专业长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金融行业涉及面广,在社会经济方方面面都有应用,金融专业的实习内容也需要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这就需要学校加强与金融企业的联系,构建长期、稳定、定向的实习基地,形成固定的实习合作关系,为学生实训提供平台。金融专业的教师需要对市场上各类金融产品了如指掌,积极投身到企业的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以及对金融市场问题的研究中,在协助企业对市场现实问题进行解决的同时,还能够对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内容进行扩充,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市场的需要;并且还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为课堂教学提供素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建立实训基地对实训课程进行改革

金融行业应用型人才需要有专业水平和业务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重视金融专业的实训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实训课程通常以实训课程教学大纲、毕业实习计划以及相关内容指导等方面为主,注重教学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学习时间和实践机会都能够得到保障,保证学生未来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平衡发展。在设计实训课程的时候,通常分为综合实训和常规实训两个方面,综合实训一般是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进行,常规实训则是安排在学生前两年学习中,通过这两种不同的实训,能够对学生实际操作水平进行有效的提高。

学校在设计实训课程的同时,还需要增加对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对学校的专业实训场所的设备配置进行完善,满足金融专业中保险业务、银行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以及外汇交易业务等方面的实训需求,配备相关的实践教学软件,构建模拟银行、模拟证券等模拟实训场所。学校还可以聘请专业的金融行业精英来校作为兼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开展讲座,教导师生熟悉和使用金融行业业务操作所需要的各种相关软硬件设备,确保学生学习的内容满足就业需求,为金融行业的发展输送充足的人才。

4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目前金融专业的教学中,仍然沿用着传统的“黑板与粉笔”的教学方式,课堂枯燥刻板,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需要引入新型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模式[2]。基于金融专业实际操作性较强,可以将产品和服务作为载体设计项目进行训练,采用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将生产和学习相结合,以工作程序为教学设计依据,以未来的工作实际作为教学导向。倡导工学交替、教学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中辅助教学,扩展教学空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建设,对教学手段和内容的深度、广度进行提高。

5 加强师资力量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