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15:13: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护理美学基础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护理学的形成护理学经历了从简单的清洁卫生护理到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再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直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的发展历程。通过实践、教育、研究,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2基础护理的教学目的护理学基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护理操作技术,理解每一项操作步骤的理论基础和原理,应用护理程序开展整体护理,促进病人健康打下坚实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基础。
2护理美学的形成、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提出“护理程序”的概念,带动了护理专业的革命性发展,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护理美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护理工作的整体、系统、层次、和谐、有序和节奏性,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相互交融起来,是现代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护理美是护理理论结构与内容,护理技术和科研以及护理活动中所显现出来的一切美的总和。
3护理教学在临床护理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3.1学生自身的问题许多学生在临床实习一段时间,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如浓妆艳抹,穿奇装异服,言行举止粗鲁、野蛮,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形象,导致实习医院或带教老师的不满,给护理教学带来许多困难。然而学生自身并没有引起重视,反之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是走向社会发展成熟的改变,其原因主要是护理教学重点全部在于技能培训和知识强化,忽略了学生心理意识方面的审美能力的教育,使得学生的审美观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也随之发生改变即而被同化,出现审美价值观的偏差心理。
3.2护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无论技能操作,还是理论知识都能达标,然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尤其是处理护患关系时出现许多问题,如:操作前与患者的沟通不当,操作中一旦出现小失误,就会发生本来可以避免的矛盾、纠纷,有的患者甚至大打出手,情节恶劣,给院方、校方、学生三方面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再比如:学生在面对患者提出病情或治疗的相关问题时,没有妥善解答,引起患者的不满,为日后的护理工作埋下隐患。有的甚至因为护理人员的一句话而对薄公堂,双方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其原因在于学生缺乏与患者良好沟通的能力与技巧。
4基础护理教育与护理美学相结合
4.1基础护理工作的审美教学基础护理工作有很强的艺术性,如何使其更加完美,则有赖于护理人员对其完美原则的自觉维护与遵守。在教学工作中,老师除了在教育方面培训学生,更要适时强调培养基础护理工作的审美教育,纠正不良作风,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着装、行为、习惯。如:强调淡妆上岗、待人温馨、处事公正、动作轻柔、工作严谨等审美教育,让学生明白美的内涵,以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完善审美价值观。
4.2护患关系中的社会关系教学在护理实践中,护理活动主要发生在护士与病人之间,护患关系是一种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人际交往,交往中往往受到双方个性特点、环境变化、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护理教学中应首先让学生明确护士角色以及必须掌握的沟通技巧和护患关系中的美学原则。
4.2.1护士的角色护士的任务之一是要引导和帮助病人领悟角色,适应角色转变,以优良的品质取得病人的信任,以优美准确的行为满足病人对护士的角色期待。
【关键词】护理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又是护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临床实际护理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因其直观、形象和信息承载量大,迅速被护理教师接受和推广,学生的满意度也普遍较高。在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发挥其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探讨。
1护理授课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1理论环节
1.1.1教学内容 一改传统教学中语言描述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图示乏味和片面的缺点,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及时地处理多种形式的信息,如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使内容丰富而详实,缓解了学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加快了知识传递速度,加大了课堂信息量。同时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渗入新理念、新信息、新内容,并且将此很好地进行兼容。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还能为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启发学生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扩大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内涵。
1.1.2兴趣与效果 多媒体教材较文字教材有三个特点[1]:①多媒体课件不是文字教材的简单电子化,而是多媒体(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音乐、视频)形式的知识载体;②是具有一定的交互能力的知识载体;③是众多知识点组成的具有非线性结构的知识载体。因而多媒体护理教学增强了课堂的表现形式,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以它清晰、活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优美的声音启发了学生的灵感,极大地增加了教学感染力,增强了教学效果。它的灵活性、趣味性直观性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知识对感官的刺激和传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给学生创设一种喜闻乐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创造一个丰富、轻松的学习环境,从而使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促进共同发展;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状态下自主地、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1.2 试验环节
1.2.1 重点与难点 护理学专业是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而我国护理高等教育自1983年恢复以来,学科发展迅速,尤其近几年,用人市场需求量大,本专科招生数连年攀升,大大超过了实验室的承载量以及教学医院见习的承载量[2]。传统的实验教学是由教师示教,学生围观。由于学生过多,视野有限,不易清晰地看到每一个实验步骤,大大影响到教学效果;同时教师的个人操作技术及示教水平也很大程度地影响到教学效果;亦有些示教属创伤性,如静脉输液、肌内注射等,不能在真的人体上反复进行;还有些教学内容,实验室无法以真人示教,只能在实验室模拟或在教学医院见习,如导尿术。多媒体教学则较好地解决了实验室教学容纳量小、可重复性差、易受教师个人素质影响等问题,特别对于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可以反复示教,不受视野影响,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实验步骤。例如,胃管、气管插管、导尿管等插入法,导管进入管腔后的走向和确切深度使学生难以掌握,用录像又不能直观表现,在多媒体课件中这一部分可以通过动画很好地表现出来,以保证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各种注射法既是重点(注射部位、进针手法及力度),也是难点,该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工作后为患者服务的质量。在编制多媒体课件时,可将注射部位的神经、血管与肌肉的解剖图扫描入计算机,制成动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清晰地展示注射部位与解剖之间的关系,并将进针的操作录像导入计算机,分解动作讲解,尤其是突出演示局部进针的动作,使课堂上难以表达的重点内容真实、直观地再现出来,便于学生实习操作时掌握。教学中采用每次实验课首先在实验室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正确操作和重点难点,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由教师进行示范操作和解答。然后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际练习,学生练习中遇到疑点难点问题可通过教师解疑释惑,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这样在模仿的基础上达到熟练,在熟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最终使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实现融汇贯通,灵活应用。
1.2.2 学生的素质 传统的教学方法面对模型人进行操作,护生不能进入“护士角色”,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身临其境,对加强护生的姿态、手势与动作等的行为规范(在操作过程中应体现节律美、韵律美、协调美、轻柔美);同时具备与患者良好的交流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设置真实的医院情景,如从住院处到病房内的护理工作内容,展示出护士应有的言行举止及与出入院患者的沟通技巧,还表现了出入院患者所具有的心理活动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样学生在实验室直接接触到医院的临床工作,对护士在医院怎样工作有了初步认识,为日后临床见习、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护理授课中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教学优势的同时,仍应辩证地看待其不足,以便在教学实践中扬其长,避其短。我们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出以下问题:
2.1把课件当成了电子黑板 目前,有些课件只有文字,而无其他;或是在文字旁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并不相关的卡通图片。这种只有多媒体的形式,却没有多媒体内容的课件,其实际效果就是把多媒体当成了电子黑板,这样的课件无法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生动形象直观;还有些课件虽然有图片、有动画,但所占比重较小,其质量有限,课件设计不够严密周全,和理想中的多媒体教学仍然相去甚远。
2.2课件过于繁琐 我们观察到有些教师以为多媒体就是要大量图片、动画,忽视了课堂内容本身的需要,把非生点内容也做得五彩缤纷,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弱化了教学生点,一节课上完,虽然很热闹,但不知到底想说什么,要学生掌握什么。
2.3教学中与学生眼神的交流相对减少 课堂上使用计算机需要教师操纵演示进度,教师被局限于电脑前控制鼠标,过多时间注视显示器,
故与学生眼神交流相对减少。这样,一方面不易及时了解学生的反应,另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因缺少与教师的交流,降低了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适时离开电脑,适当采用教鞭指示,或穿插使用其他合适媒体,以充分发挥教师这一主要媒体的作用。另外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选择要严格把关,要注重教学效果,防止一味追求使用多媒体技术而忽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
2.4过多依赖多媒体,忽视传统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不是相互狐立和排斥的关系,也不是一种教学手段取代另一种手段的关系[3]。多媒体教学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亦有其缺陷。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是教师掌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基础,是教师把握课堂授课节奏,临场授课效果的基础;授课教师的教态、动作、眼神等身体语言,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关注,对本门学科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不考虑授课内容的具体需要,整本教材、每节课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而教师只是坐在控制台前操作计算机,其课堂效果会受到限制。传统的板书、站立讲课、课堂讨论课等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缺点,我们认为有以下对策:
3.1 加强师资培训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最积极生动的要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因此加强对教师进行功能较强的多媒体制作软件的集中强化,保证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制作和放映技术,学会制作电子教案,并使她们更多的了解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利弊,可提高教学质量。
3.2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亦有其缺陷。排斥其他教学法,把多媒体教学当成了可以替代一切的教学法宝是对多媒体教学的曲解。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将教师的形体语言功效与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形象化教学结合起来,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4]。
3.3 开发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好的多媒体课件就好比一本好教材,没有一本好教材,要上出一堂好课,非常困难。因此,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规划教材,组织一定的人员,积累、制作相关的教学素材和研制开发课件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方法在基护教学中的应用,将能很好地拓宽基护教学方法,提高基护教学质量。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拓宽知识面,努力钻研护理业务,加强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同时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不是相互孤立和排斥的关系,也不是一种教学手段取代另一种手段的关系。应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适当地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使之成为最佳的教学辅助手段,最大限度发挥它在教学中的积极性[5]。传统的讲述加板书、课堂讨论课、试验课教师示教等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应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其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翁苏湘,王彦丽.浅谈多媒体教材的建设[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6,27(1):53-54.
[2] 徐淑秀.护理学技能实验课件开发[J].中华国际护理杂志,2004,1(3):69.
[3] 孙新生.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J].平原大学学报,2003,5(2):100-1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3-0083-01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血肿内注射尿激酶 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在50~70%,开展手术治疗后,虽然提高了治愈率,但病死率仍在30~40%。近年来国外开展了尿激酶注入血肿腔并引流的方法,使该病病死率降低到13.6%,术后6个月有效恢复率达51.9%。我院从2001年底引进比项技术,近年来又与本地几家医院协作,共治疗观察24例,获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中,男19例、女5例,年龄53~71岁。出血均在大脑半球一侧,其中左侧15例、右侧9例。血肿部位:基底节15例、丘脑4例、丘脑破入脑室2例、皮质下3例;病情分级:Ⅱ级12例、Ⅲ级4例、Ⅳ级5例、Ⅴ级3例。手术距发病时间7h以内8例、8~72h 10例、4天以上6例。
2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均行颅骨钻孔、血肿穿刺、注入尿激酶引流。注入尿激酶量力1.5万~7万U,平均3.026万U,抽吸引流出血液量40~280ml。24例中存活19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20.8%。
3 手术方法
根据CT脑扫描或脑血管造影定位,来不及检查者,则在患侧外耳上2cm作切口。切开头皮,颅骨钻孔,切开脑膜,电灼大脑皮质用脑针穿刺;证实脑内血肿后,拔出脑针插入10~12号导尿管人血肿腔,将未凝固或已液化的血液尽量抽出,然后将尿激酶5000~10000U(用5ml注射用水稀释)经引流管注入血肿腔,夹闭引流管,末端系一挤压出空气的无菌手套(置一弯盘内)留取引流血液,缝合头皮。每6~12h开放引流1h,然后再注入屎激酶5000~10000 U,夹闭引流管。如此反复多次,直至无血液引出时拔出引流管。
4 护理体会
4.1 争分夺秒,做好术前准备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大多数病情来势凶猛,有的已形成脑疝,需紧急手术处理(最好在发病6小时以内手术)。因此病人一进入科室,我们就立即配合医生做好一切术前准备:①迅速准确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肢休活动情况,以作为医生手术指征参考和手术后病情对照。②凡有躁动不安、呕吐频繁、血压在26.7/14.7kPa(200/110mmHg)以上、高颅压症状明显者或有脑疝者,立即快速给予静脉滴入20%甘露醇250~500ml,以防止病情恶化,争取手术时间。③为缩短手术前准备时间,导尿、备血、剃头等同时进行,因手术切口仅有2cm长,颅骨只钻一孔,紧急时只剃患侧头部即可。
【关键词】皮肤护理技术;教学探讨
《皮肤护理技术》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是研究如何进行皮肤的养护,以改善皮肤的代谢,延缓皮肤衰老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直以来,美容皮肤护理技术这部分内容都是在《医疗美容技术》这门课程中讲授。我院美容医学教研室全体老师经过讨论,觉得美容皮肤护理技术属于美容基础护理部分,更加倾向于生活美容,又与美容师考试息息相关,因此将其单列为《皮肤护理技术》一门新兴课程。《皮肤护理技术》是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其他专业课的入门课程。该课程的特点实践重于理论,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皮肤护理的技术操作,同时又能帮助学生们顺利通过美容师资格的考试,在校期间就能够获得美容资格证书,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与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异常吻合,所以教学中我们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讨,现抛砖引玉,期望各位同道不吝赐教。
1 优化教学内容
坚持理论够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顺序上按照《美容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以及实际岗位业务操作流程,紧紧围绕岗位实际操作的主线,将理论知识分为基本理论知识、皮肤护理流程、各种类型皮肤护理三大模块。首先,基本理论知识部分,为避免内容与其他医学课程内容雷同,因此在基本理论知识方面只选取皮肤解剖生理知识、头面部经络腧穴、常用皮肤护理仪器的功能和使用三方面知识进行讲解,而对头面部骨骼、肌肉、血管、神经、淋巴这些在《基础医学概论》中已经讲述过的内容则不再重复讲解。其次,皮肤护理流程部分,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就按照实际皮肤护理操作流程来安排,做到讲一步,练一步。最后,各种类型皮肤护理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介绍常见问题皮肤的原因、症状、特点及护理要求,并对常见问题皮肤的护理方法进行练习,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 重视课堂教学
2.1 改变教学模式,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比如说在讲解痤疮皮肤护理时首先提出问题:大家在长了青春痘以后怎么处理的呢?大家觉得怎么处理会比较好呢?因为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青年学生的常见皮肤问题,青春期的学生常常因青春痘而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所以同学们顿时兴趣高涨,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看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接着再引导学生思考痤疮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痤疮的常见症状有哪些,让学生讨论针对痤疮的临床症状和形成原因采取哪些护理措施比较好。最后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并小结归纳,对同学们的发言,正确的加以肯定,不足的加以纠正。同时将新知识和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进行强化讲解,使学生们在轻松快乐中学到知识。这样的问题导入和学生直接参与的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程度越高,学习热情就越高,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越好。课堂上重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潜能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从而张扬其在教学中的主体性。[1]
2.2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精彩纷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我们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音频、视频等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得到直观而生动形象的演示,有一些内容用语言表达时非常累赘,教师费了不少口舌,学生蒙蒙眬眬,似懂非懂,但是用了多媒体课件之后,学生们如身临其境,一目了然,很快能够掌握所学内容。比如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痤疮的形成过程,学生观看之后,不但可以一目了然理解从油脂分泌旺盛到毛孔堵塞到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到炎症发生的全过程,还可以通过思考知道痤疮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而且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边缘知识,直接为教学服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效果。同时,我们还向学生推荐美容学术研究的专门网站,利用学院网络资源,让学生们了解国内外医学美容新动态、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就业等情况,激发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们体会到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前景辽阔,人才需求量大,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学以致用,使我们的教学紧随时代的脉搏。
2.3 采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教学,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 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观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景氛围, 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 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 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 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景思维, 从而在情景中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2]。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各种类型皮肤护理的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在各种类型皮肤护理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虚拟顾客,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顾客接待、咨询,并分析、判断皮肤状态,最后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合理的护理方案。或者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美容师,各自体会本人所充当的角色,进行模拟演示。这样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你讲我听,你教我学”的死板模式,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能实现更好、更快地从学校向市场、从书本知识向工作岗位的转变。
3 强化实践操作
周济部长在2004年6月教育部等七部委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指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也就是积极推进产学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3]。《皮肤护理技术》正是一门技能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就更加凸现出重要的意义。关于如何提高实践课程的效果,我们做了三方面的探索。
3.1 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皮肤护理技术》课程总学时为80学时,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将理论与实践课程进行了有机合理的安排,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其中理论课26学时,实践课54学时,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为1:2,在充分的实践课程中,让学生不断地进行模拟训练,手法练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融会贯通。
3.2 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先进的一体化实训中心,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教学做一体化”就是以做为中心的一个整体过程,将教与学建立在做上,三者紧密结合,教学才会产生最佳效果。教师边讲授,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操作,教师则边巡视,边检查,边纠正,边指导,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肯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作用,使学生变被动受教为主动学习,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更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4]
3.3 加强实践知识考核:因为本课程特别强调动手操作的能力,所以我们格外重视实践知识的评价。为了了解学生操作技能掌握得如何,在每一次学习新的技能之后都及时安排考核,做到学一课,考一课,人人过关,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考核,让学生在教师身上进行操作,亲身感受学生操作手法掌握的程度,发现问题及时点评,及时纠正,及时分析,及时总结,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纠正不足,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并记录成绩,载入记分册,实践考核成绩占总课程的考核成绩60%。虽然这样种考核方法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我们一直坚持这样做。所以我院05级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参加中级美容师考试时,全班46名同学除了缺考1名同学之外,全部通过了中级美容师的考试,未毕业就顺利拿到了中级美容师证书。
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探索,初步取得了一点成绩。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还将不断总结提高,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力争将我院的新型专业——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办大办强办好,我们会为培养适于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医学美容技术学生继续进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4] 周少林,林汉芳.“教学做合一”在“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9,(21):137,138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尿激酶;疗效;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b)-093-02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危急症,病死率、病残率均高。近年来有不少学者提出手术治疗早期清除颅内血肿可降低颅内压,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保留和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我院2005年2月~2008年3月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2例,疗效好,病残率与病死率显著降低,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出血会议修订的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经头部CT证实均为基底节区及脑叶出血量600 ml以上病例。治疗组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38~75岁,平均57岁;基底节区出血31例,脑叶出血5例;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60~80 ml者18例,81~100 ml者12例,>100 ml者6例;有明显高血压病史32例,4例发病时血压高;嗜睡、昏睡者22例,昏迷者14例;发病至手术时6 h以内者9例,7~24 h者23例,24 h以上4例。对照组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37~76岁,平均58岁;基底节区出血30例,脑叶出血6例;出血量:60~80 ml者17例,81~100 ml者13例,>100 ml者6例;有明显高血压病史31例,5例发病时血压高;嗜睡、昏睡者23例,昏迷者13例;发病至手术时6 h以内者10例,7~24 h者22例,24 h以上者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症状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颅脑CT定位,测定血肿距离颅骨的深度后,以脑内血肿中心作为靶点确定穿刺点(注意避开重要血管和功能区)。常规消毒,局部麻醉下用手摇钻快速钻颅,置入带侧孔的12号硅胶引流管于血肿腔内,以20 ml注射器抽吸血肿(能抽出>10 ml最好),4 h后治疗组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2万U加生理盐水4 ml,对照组仅注入生理盐水4 ml,夹闭引流管,4 h后开放引流,计算引流出的液体量。引流术后第3、7天分别复查CT,待脑内血肿基本清除后拔出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②安全性观察(包括出凝血时间,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和胸部X线片等);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④血肿吸收情况;⑤死亡情况。
1.4 疗效标准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判定疗效[2]。
1.5 护理
1.5.1 严密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生命体征、肢体功能等的变化。生命体征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病情轻重的程度,认真观察,及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3],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血氧饱和度变化,意识是判断病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如果意识逐渐恢复表明病情好转,逐渐恶化,为脑受压的表现,可能是继续出血或血压升高,随时报告医生。
1.5.2 引流管护理及观察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引流系统要密闭,引流袋每天更换,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落,检查有无管道扭曲受压及血凝块阻塞,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始端位置要高于穿刺点15 cm避免穿刺孔脑脊液漏;末端引流袋要低于穿刺点,避免引流出的液体反流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要注意引流液的量、颜色。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一般1~2 d复查颅脑CT,血肿消失和消失80%以上即可拔出引流管。
1.5.3 压低温疗法 应用冰毯、冰帽、冰袋等,可以降低脑耗氧量,促进脑功能恢复,术后体温超过38℃的患者可采用头部冰帽,同时给予冬眠合剂定时使用[4]。
1.5.4 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鼓励清醒患者咳嗽、咳痰,对于年老体弱、术后昏迷、长期卧床患者,常容易并发肺部感染,首先应该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彻底地吸出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配合家属给患者翻身、叩背以利于痰液咳出,不易吸出者给予雾化吸入,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肺部感染。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36例中,总有效率为80.6%;死亡7例,死亡率为19.4%。对照组36例中,总有效率为55.6%;死亡16例,死亡率为44.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的临床疗效评价
2.2 安全性观察
两组治疗期间出凝血时间、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片等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目前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采用脑内血肿穿刺管引流和使用血肿液化剂对脑内血肿进行冲洗、液化和引流,具有安全、简便和疗效显著的优点,且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害,但临床上单纯应用微创清除术往往会出现积血梗阻而加重脑水肿等症状,从而影响临床疗效。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直接激活剂,可使纤溶酶原降解为纤溶酶,后者可使血块中的纤维蛋白分解从而使血块液化,无抗原性和毒性,小剂量应用短时间内即可达到溶解凝血块的作用,冲洗和引流促进血肿吸收,加快脑内血肿的分解液化,缩短脑内血肿的引流时间,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且病程长,术后连续地、动态地、严密地观察病情,是手术成功的保障。细心周到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根本,良好的健康教育是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护理人员在细心、耐心的前提下,术后意识转清、但失语、肢体偏瘫、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很容易产生急躁、焦虑和恐惧心理,因此要给予患者安慰,对患者的顾虑给予解释和指导,精心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29(6):379-380.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19(6):381-383.
[3]段杰,王庆珍,金颖,等.神经外科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66.
【摘要】 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确立,美学与护理各学科融会贯通,从护理美学与护理学科的相关性谈护理美学的发展,完善构建护理美学学科理论体系。
关键词:护理美学;整体护理;护理学科
护理美学是护理学和美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是美学在护理实践中的体现,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现代护理事业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中的美的内容、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1]。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确立,护理教学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护理美学的理论贯穿于护理教学各学科的始终,对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成为完善构建护理美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1 护理美学与护理基础学
随着护理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护理教学也随之更加系统和专业化。护理基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护理操作的基本技术,理解每一项操作步骤的理论基础和原理,为促进患者健康打下坚实的技术和能力基础。然而其教学仅仅针对各项临床护理操作进行,很多教师将护理教学的重点全部放在对学生技能的培训和知识的强化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使学生的审美观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审美价值观的偏差,甚至影响到护患关系关系的处理。所以基础护理教学与护理美学相结合十分必要。
护理美学显著特点就是挖掘“美”,认识护理专业美的特性,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激发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护理基础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外,应首先让学生明确护士的角色及其必须掌握的沟通技巧和护患关系中的美学原则。引导学生感受美、认识美、了解美、理解美和追求美,并将对美的理解与感悟应用于基础护理教学,从仪表、行为、情感和语言沟通等方面将美学潜移默化,用美的形象性和愉悦性感染护患
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患者身心健康,使护患关系更为和谐。
2 护理美学与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的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规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南丁格尔说:“护理是最精细的艺术。”现代护理学的观点认为,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及护理的过程中,不能用传统的生物医学观点把人当作单纯的自然人,而应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2]。护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很大的关系。
在进行心理护过程中,护理活动如果能够运用美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积极创造和建立良好的审美环境,通过美的事物激发患者的情感共鸣,引发他们积极能动、健康向上的激情和反应,就能达到减弱或消除消极心理,减轻痛苦的目的。而护理人员也只有长期的美学熏陶下,才能形成完善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从而更好的进行心理护理。因此护理美学和护理心理学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3 护理美学与护理管理学
护理管理学是管理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属于专业领域管理学,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的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及社会活动,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过程。护理管理本身就是一种不断追求完美的理念,因此美学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也是现代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护理管理者需要将美学的理念寓于护理管理活动中,运用护理美学的原则对护理管理提供指导,为护理管理过程润色[3],使护理管理目标以完满的形式呈现,令护理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的同时获得精神享受。
如何实现最优化的管理,使护理系统运转节能高效、工作节奏规律有序,这就是护理美学在护理管理学中间的渗透和联系。护理美学为护理管理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指导,其在护理管理中的渗透对推进护理管理科学的艺术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使护理管理者树立美的理念,倾注美的情感,应用艺术化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同样护理管理为护理美学提供了施展美学效应的舞台,使其以完美的形式呈现。
4 护理美学与护理教育学
护理教育学是专门研究护理教育现象与规律的学科,是护理学学科体系中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主要介绍护理教育学基本概念、护理教育目的及教学目标等。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除对护士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同时还应具有较高的美学素养,护理审美教育是护理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美学培养护理教育工作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使他们成为能够运用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天使,同时还肩负着如何将美贯穿于护理教育的全过程的任务。护理美学和护理教育学的相互渗透符合时展和护理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护理工作者提供持续的审美教育,使护理教育者终生获得专业素质和审美修养的培训。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才能在护理教育中自觉地将美融入其中,从美的视角出发去阐述和分析人、环境、健康、护理与美的关系,更好的完善护理教育。
5 护理美学与护理伦理学
护理伦理学以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护士的态度、价值观念、道德发展、道德推理能力以及伦理实践进行研究,对护理实践的道德概念进行哲学分析的科学。护理伦理学是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护理伦理的发展,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展现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感受和美的创造[4]。而护理美学是以美、丑为评价标准,以维护健康为客观依据,对护理美、护理美感、护理审美实践以及审美教育与评价进行经验分析和理论探索的研究。
综上,护理模式的转变已涉及护理各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变革,护理美学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逐渐孕育并综合发展起来的一门富有应用价值的新兴学科,它必将对护理各学科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掌握好护理美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专业发展,更好的将护理美学与护理的其它学科融会贯通、与时俱进,从而完善护理美学在护理学科中的专业化方向,完善构建护理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任小红.护理美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52.
[2] 瑞芳.护理工作中的美学思想[J].卫生职业教育,2004, 22(3):80-81.
[3] 王艳梅,张宁,秦宇.护理管理活动中的美学理念[J].护 理学杂志,2003,18(7):555-556
[4] 沈海文.护理美学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 国医学伦理学2009,22(4):123-124.
【关键词】优化课程设置;多元化考评;护理美学
【中图分类号】R4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2-0105-02
随着社会医疗环境水平的整体提高,如何发展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已成为当前护理界关注的热点,而美学在护理学中的研究及应用为解答该热点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1]。目前,众多医学高等学校将《护理美学》列为护理学专业必修课程。其以追求美和创造美为目标,着重培养护生的审美意识、塑造护生职业形象美、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并指导临床服务1。然而在传统医学教育背景下,《护理美学》的教育多依附于现有教材,内容上以美学及护理美学原理为主,形式上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均缺乏灵活可变性。内容的枯燥及形式的单一严重影响了护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故教学收效低,不利于护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及能力。如何设置《护理美学》课程、增强其灵活性,以达到设立该课程的目的,是有待于护理教育工作者解决的问题。针对我院的实际情况,本课程组对我院《护理美学》的课程设置及考评方法进行调整及探索,为日后进一步优化、完善护理美学课程教学模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2009级四年制护理学本科生204人,其中女性182人,男性 22人,年龄18~21岁。
1.2 方法
1.2.1 课程设置:护理美学采用我院林俊华教授主编的《护理美学》为教材,课程安排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改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总学时从36学时变为30学时。其中,理论为22学时,实践训练为8学时,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进行。
1.2.2 多元化考评方法:多方面考评护生对《护理美学》的掌握,体现鲜明的职业特色。我们以林俊华教授主编的《护理美学》教材为基础,结合人卫版《护理礼仪》教材,综合考虑《护理美学》课程的目的、性质及特点,设计了以课后作业、护理操作仪态规范技能及职业妆考核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考评方法。其中,课后作业占10%、实践考核占20%、理论考试占70%,上述各项考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分阶段进行。
1.2.2.1 课后作业:教学过程中选取两部护理学相关影片供护生赏析,课后护生上交两份观后感。依据护生观后感中对护理学专业认识程度、是否体现美学思想、是否具有自身评判性理解,评定平时成绩。
1.2.2.2 护理操作仪态规范技能及职业妆考核: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参照人卫版《护理礼仪》实践考核标准,自制实践考核评分细则,对护生进行分组实践考核,由课程组教师“一对一”按照评分细则评定成绩。
1.2.2.3 理论考试:考试试卷由教务处从《护理美学》试卷库随机抽取,考试方式为闭卷。试卷按照统一评分标准进行批阅。
1.2.3 评价方法:自制调查问卷,于全部考核完毕后,对2009级204名学生进行不记名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护生对课程设置的态度、对多元化考评方法的态度、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2 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204份,收回问卷204份,有效问卷200份。
2.1 护生对课程设置的态度:93%的护生赞同开设《护理美学》课程,并认为该课程的开设符合其对美的追求的需要;77%的护生对修改后的课程安排基本满意;30%的护生对操作项目“仪态礼仪”、“护士职业妆”的学时安排不满意,认为应适当增加学时数。
2.2 护生对多元化考评方法的态度:74.5%的护生对多元化考评方法表示满意;88.7%的护生反对传统的单一理论考试模式并认为理论考试的形式应作出改动,如由闭卷改为开卷;32%的护生认为应增加实践考核所占分值比例。
2.3 护生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94%的护生认为多元化考评方法提高其对《护理美学》的学习兴趣;80%以上的护生认为多元化考评方法有利于其发挥自主性学习、建立评判性思维、掌握护理相关礼仪、加深对美学重要性的认识。
3 讨论
我院自2005年开设《护理美学》课程以来,均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理论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性内容以护生观看实践教学片辅以练习为主,考评方法采用单一的理论考试。这种模式一方面课程缺乏实践训练,不能有效塑造护生职业形象美;另一方面单一理论考试不能综合性评价护生对护理美学的掌握及应用情况,不便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修正及提高教育质量。综合上述原因,我院本课程组成员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用人单位对我院护理专业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护理美学》的课程设置及考评方法进行了优化及调整。
3.1 增加实践学时,加强护生实践训练: 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技术性强,以实践为主的学科,众多用人单位在挑选从业人员时除注重其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外,更加注重实践能力。我院护理专业大一学生的所学课程中包含一些哲学、思想政治类课程,理论性教学偏多。而《护理美学》中所涉及的美学理论也属哲学范畴,单纯的理论课程显得枯燥乏味,一方面不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亦不利于将美学理论与护理实践相结合。为改变上述教学现状,我们在保留教学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将原30理论学时压缩为22学时,新增8个实践学时,涵盖仪态礼仪、护士职业妆、护理操作仪态规范技能三项实践内容。目的在于加强、规范护生仪态礼仪,为后续专业操作课程及临床实习的规范化仪表打下基础,促进护生树立职业形象美。对修改后的课程设置反馈调查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护生对此表示满意,并认为增加实践学时有利于其对美学理论的理解及应用。近1/3的护生认为“仪态礼仪”及“护士职业妆”的实践学时偏少,具体动手操作实践短,不利于掌握该实践内容。这种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实践教学,即可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将所学的美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操作,有利于护生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形成创造美的能力。所以我院将《护理美学》的授课时间放在新生进校军训后开始学习,让新生更早时间接触美学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我院在对《护理美学》课程设置优化虽已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但调查结果显示仍有多方面不足需要改进。如在理论与实践学时分配方面,学生反映实践学时偏少。现有的实践学时仅能使得护生了解如何将美学理论应用于护理操作,而不足以使得学生深化练习、掌握。针对该问题,我们结合大学生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适当增加学生自学讨论内容、缩减理论课程教学学时、进一步调整实践课程教学安排。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开展第二课堂,增强实践训练。
3.2 多元化考评,综合评价护生学习效果: 理论考试作为被多种课程采用的考评方法,具有简单执行、易于标准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学生对授课知识点的掌握及熟悉情况。但当其被采用评价《护理美学》课程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与《护理美学》的课程性质、设置目的、培养目标有密切关系。
将单一的理论考试作为《护理美学》的考评方法,一方面容易使护生形成的应试心理,对知识点死记硬背,不利于护生对护理美学理论的理解及实际应用,也不利于护生评判性思维的形成;另一方面,不能够充分评价护生对护理美学的实践能力。同时,这种考核方法对执教老师反馈的信息量少,不利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及课程的合理设置,一定程度的阻碍了课程发展。基于上述分析,我院将《护理美学》考评方法从单一的理论考试转变为多元化考评方法。
这种多元化考评方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理论考试、护理操作仪态规范技能及职业妆考核和课后作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增加的护理操作技能及职业妆考核能调动护生学习《护理美学》的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在评价护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较充分的发挥护生自主性学习。采用影片赏析法的课后作业,促进护生勤思考、勤交流,便于形成评判性思维方式。多元化考评方法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评判能力方面综合评价护生对《护理美学》课程的熟悉程度,受到了护生的一致好评,也为后续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众多信息。由于我们对《护理美学》的教学改革处于摸索阶段,这种多元化考评方法的具体设置仍存在诸多缺陷。如仍不能避免理论考试的缺陷、如何合理设置实践及课后作业所占分值比例等。怎样弥补多元化考评方法的缺陷,需进行更广、更深的调查及试点研究。
我国护理科学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现代护理学使护理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联系日趋紧密,护理美学就是其中最新的交叉学科之一。《护理美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护理工作中美学的研究,促使护理学生加强护理审美思想的修养,帮助他们探讨各项工作中的审美实施,培养自身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提高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如何进一步提高《护理美学》的教学质量,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1研究对象
根据我院护理学基础实验课的教学计划,随机抽取2012级护理本科学生72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8人,女生64人,年龄19岁~21岁。将72名学生随机分到6个模拟病房进行授课,其中第1模拟病房~第3模拟病房的学生36人为观察组;第4模拟病房~第6模拟病房的学生36人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年龄、性别、所修课程、基础知识、入学成绩、任课教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1.2.1授课内容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均按我院自编教材《护理学基础实验教程》内容进行授课,观察组在护理学基础实验课中融入护理美学相关知识,对照组按照原教材内容未刻意加入护理美学知识。
1.2.2美学相关知识培训
在上实验课前利用周末和晚上对观察组的护生进行美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具体内容包括:①护理美学基本原理;②规范着装仪表;③规范行为举止,包括推治疗车、端治疗盘、持病历夹、站姿、坐姿、行姿、蹲姿等训练;④培养语言沟通能力;⑤培养人文关怀能力。
1.2.3评价方法
1.2.3.1理论和操作技能考试成绩
课程结束后,对两组护生的护理学基础理论考试成绩、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和总成绩进行评价,理论考试采用统一试卷闭卷笔试,满分70分,由护理学基础教研室老师集体阅卷;操作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参照我院自编教材《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评分标准》,满分30分,考核内容以抽签形式由学生随机抽取,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授课教师交叉考核。总成绩为理论课和实验课成绩之和,以平均成绩进行比较。
1.2.3.2调查问卷测评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教学效果评价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学习兴趣、语言表达能力、服务态度、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思想、职业形象。分好、一般、差3个等级进行评价。问卷相隔2周的重测信度为0.87。共发放问卷72份,有效回收72份,回收率100%。
1.2.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护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观察组护生的理论课成绩、实验操作技能成绩、总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在激发学习兴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巩固专业思想、塑造美好职业形象方面观察组护生的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护理美学教育是现代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卫生部2005年8月颁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护理教育的教学改革,在护理基础课程设置中增加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比重。护理美学作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美学修养,树立护生的职业形象,培养护生的职业情感及职业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护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护生美学素质及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护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及忠实于护理事业的职业精神是现代护理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激发学习兴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改善对病人的服务态度、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巩固专业思想、塑造美好职业形象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护理美学;医学;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171-01
医学工作不但是一个治疗与被治疗的过程,还是一个维护和塑造人体美学的过程,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任何一个部位或一个器官的功能障碍均对人体美学存在极大损伤[1]。患者来院治疗时,不但需求快速的治愈损伤的机能,更希望治疗工作可以从美学角度出发,以提高治疗满意度及疗效。由此可知,临床工作中治疗疗效不仅表述为疾病的转归,还体现为人体美学的重现,这也是护理美学的根本出发点。
1 护理人员的审美修养
美学教育事实上一直贯穿着整个护理教育工作中,但就实际临床需求而言,院校的美学教育仅能奠定护理人员的基础美学修养,而进一步的美学修养还需在工作中加以培养和升华[2]。因此,相关医疗机构需将美学教育工作纳入到护理人员日期工作中,并通过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风貌以及职业行为等具体内容来表现,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美学鉴赏、表现以及创造能力吗,并反过来指导护理工作。
2 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美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形式美有对称、层次、和谐、多样、统一等多种表现方式。这就要求医院环境布局、病房内部布局,甚至小到病床桌上的小物件布局均需从这些表现方式来合理布置。如医院可为病房窗台摆放了盆景、鲜花等,墙上悬挂木雕、油画,这些均可有效提供病房的层次美及色彩美。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美好的色彩可刺激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合理的多颜色布局有利于患者改善患者身心健康。现在医院护理人员工作服的多颜色化也正体现了这一点[3]。此外,医院还需为患者提供宽敞、整洁、安全、安静、通风以及温度适宜的外部环境,这些大环境的优化不但可减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还可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医疗及护理环境。
3 塑造护理人员的形象美
现代美学将人的形体美、动作美、语言美、外饰美以及行为美划归到外在美的范畴中,而认为学识、道德、情操、修养以及心灵美是人的内在美。这就意味着护理人员的形象美需从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角度来共同塑造。护理人员的相貌身材是外在美的基本条件之一,在这个基本条件上,护理人员还需从仪表、姿态、语言、行为等方面来强化自身的形象美。在实际的工作中,护理人员需保证衣帽整洁、留海不得过长、淡妆上岗、端庄大方、语气轻柔、神态温和,并多应用如“您好,谢谢,请”等礼貌用语,让患者感受到亲切、可信赖,进而保证治疗、护理工作顺利开展,最终加速患者康复[4]。例如在给予患者输液操作时,护理人员可于穿刺操作时轻声对患者道:“对不起,可能有些痛”,这简单的一句抱歉必然能赢得患者的理解和宽容,护理依从性将极大提高。
4 护理技术操作美
在日异月新的今日,医学技术发展极快,护理技术更迭也极为频繁,新仪器、新疗法不断应用于临床治疗工作中。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需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并积极通过自学、单位培训等方式更新护理知识,以保证技术的先进之美。护理人员在技术操作时还需以规范、整洁、端庄、有条不紊的职业风范为指导,保证护理技术有限、周到、准确实施。这不但是体现护理人员精湛专业技术的要求,也是提高患者安全感和信任度的必然要求[5]。
5 结论
总而言之,护理美学的发展和应用是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也是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需从美学修养、医院环境美学、形态美以及技术美等方面入手,以最大程度提升自身素养,提升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金莲. 护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创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的作用[J]. 实用医学杂志, 2012,28(15):181-183.
[2] 李惠芳. 门诊护理美学服务对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影响[J].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0,38(05):1691-1693.
[3] 袁文华,高国贞,陈莉,等. 糖尿病胰岛素泵治疗患者对护理美学需求的质性研究[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18(27):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