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乡村农业致富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31 15:13: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乡村农业致富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乡村农业致富

第1篇

有机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有机农产品是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有机农业的原则是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不是利用农业以外的能源(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影响和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是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种生产因素的有效循环,不打破生物循环链的生产方式。

食品安全分为卫生安全和营养安全两个层面。与普通农产品相比,有机农产品的营养成分并无太大差异,二者区别主要体现在卫生安全方面。由于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有机农产品对于人体的健康安全指数就相对高些。其次,有机农产品需要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的土壤条件,而土地从生产其他农产品到生产有机农产品需要2~3年的转换期,在生产周期上有机农产品要长于普通农产品。最后,有机农产品实行定地块、定产量的量化管理模式,而其他农产品不强制采用。总体来说,有机农产品具有无污染、无公害、生产周期长、全程控制等特点。

中国有机农业起步较晚,始于90年代初期,前期主要为了有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需要。由“中欧世贸项目”联合“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共同的《中国的有机农业:现状与挑战》报告显示:1999年之前,中国百姓几乎很难吃到有机食品,因为我国生产的有机食品几乎尽数出口到日本、欧盟及北美等地。过去十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获得有机认证的农业面积居世界第二位,并且截至2006年,国内有机食品市场的销售额累计达56亿元,是当时出口额的2倍,2010年这一数字超过了百亿元。

国际有机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增长为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近年来全球有机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美国是有机农产品最主要的消费国。2006年美国有机农产品市场销售额达177亿美元,但是发达国家有机农业生产增幅趋缓,中国有机农产品出口未来几年将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

中国国内有机消费市场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未来几年将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中国将会成为继美国、欧盟和日本之后的第四大有机农产品消费国。预计未来10年,中国有机农产品销售将达到农产品消费总量的1%-3%,有机农产品出口有望达到 10亿―37亿美元。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传统农业基础好,又有生态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较低的成本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面对需求快速增长的国际以及国内消费市场,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光明。

有机农产品带动

高端特色农业

高端特色农业是指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凭借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具有高科技含量,能够满足高档化消费,可以获得高效益回报,在高端市场销售的产品份额较大,位于农业价值链顶层的优质、生态、绿色、安全农业。在高端特色农业领域,有机农业首当其冲。

随着人们的环境和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政府对有机农业日益重视。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资源,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促进了有机农业生产和有机农产品消费。我国地域条件复杂,在我国开展有机农业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当地优势农业项目,这对于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高端特色农产品的销售目标是大城市和国际市场的高层次人群、高消费人群,而不是普通老百姓。加之有机农业生产周期长、生产数量少、生产管理成本较高,产品价格也必然定位高端。在有机农产品推广、营销渠道方面,也同样走高端路线,通过有机农产品超市、有机农产品专卖店、互联网或电话销售、团购、酒店等直销渠道,面向国内外企业和中高产阶级,从而形成一批具有稳定消费能力的高端消费客户。

品牌化有机农业

打造大产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就是品牌的力量。有机农产品走品牌化路线,能增加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度,建立长久的品牌信赖和消费习惯。分散式、小规模的有机农业只能在小范围内“小打小闹”,要想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品牌,就需要雄厚的实力和高端定位。“公司+农户”是目前中国有机生产组织模式的主要形式。由一个贸易公司,特别是兼有加工与贸易双重职能的公司于小农户集体签订有机生产合同,负责以一定的价格收购产品,并负责指导和监督小农户集体的生产,直至采取由公司统一供应所有农用物资,派公司人员常驻生产基地进行管理等措施。大型有机农产品企业在这些环节中可以充分发挥指导、管理作用,使各方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除了建设自己的品牌,还可以做知名品牌的外联基地,即为他们贴牌生产。比如,中粮集团的番茄酱一直是其出口的优势产品,它在新疆的屯河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但还供不应求,中粮就在巴彦淖尔的乌拉特前旗找自己的生产基地,同时在哈业胡同镇也放下了自己的订单。而以上种种,都需要相关企业的统一、科学化管理运作。当企业走进农村,把分散的土地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各自为营的分散式经营自然瓦解;当企业在地方农村投资有机农业,带来技术、资金,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荒”自然不复存在;当有机农业达到产业化水平,“菜贱伤农”只是一个传说。

负面“问题”下

有机农产品的市场机遇

当前有机农产品面临造假问题,有机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企业通过与某些认证机构“合作”,仅花2-3万元就可以获得有机农产品的资格认证。这种高于普通农产品几十倍价格的假冒有机农产品,只是一个华丽标签下的谎言。

激发政府、企业的创新力和执行力。“有机食品造假事件”引起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质疑和否定,透过有机食品造假,我们看到市场无序的一面,看到政府机构监管不完善的一面以及相关法律不健全等等。但纵观所有行业,几乎在发展初级阶段都是问题频发的时期。国内有机农业出现的问题能激发我们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面对新问题的执行能力以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对待犯过错的有机农业,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从解决问题的积极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这个行业。如果一个问题能规范一个行业,那不得不说,这个问题还是有价值的。“万事开头难”,正是有机农业初级阶段的不规范、不完善等问题的出现,才有了促进有机农业更加健康有序发展下去的机会。

目前,国家已经颁布“十二五”期间加快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指导意见。通过打造全过程追溯体系,与农业部门密切协作,加强生产与流通两个环节追溯工作衔接,确保标准统一、信息互通共享,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生产、加工全过程的公开透明对于有机农产品日后的健康发展,意味着其得到了政府力量的支持。

多数发达国家为了鼓励有机农业制定对本国有机农业的补贴政策,对获得认证的生产、加工企业等给予补贴,对有机农业的科研、咨询机构每年都提供相当数额的资金支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各级政府对开发有机农业还缺乏明确的资金扶持。有机农业的环境和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同样也是中国有机农业潜在升值之处。

第2篇

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通过艰辛的创造性劳动,把学生培养成才之后,因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感受到的职业乐趣和人生欢愉[1]。本研究旨在从教师工作特征入手,了解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为提升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提供数据支持和对策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西农村中学国培教师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2份,回收率为90%。同时获取被试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男教师79人(48.8%),女教师83人(51.2%);大专学历56人(34.6%),本科学历106人(65.4%);教龄为5年以下38人(23.5%),5-10年54人(32.1%),11-20年54人(33.3%),20年以上18人(11.1%);中学二级教师85人(52.5%),中学一级教师77人(47.5%);收入2000元以下教师140人(86.4%),2000元以上的教师22人(13.6%)。

(二)研究工具

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问卷。本研究采用李郭保编制的“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问卷”[2]第二部分“职业幸福感量表”。量表共分6个维度30个项目,每个项目共5个选项,⑤④③②①分别赋值54321分。分值越高表明该个体幸福感越强,反之则越弱。

中学教师工作特征问卷。选取甘怡群等编制的“中学教师工作特征问卷”[3]。问卷包括4个维度24个项目,问卷采用6点评定,“1”为“完全不符合”,“6”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工作特征越明显。

(三)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问卷由研究者现场指导国培教师匿名答卷,当场回收问卷,并对问卷进行编码处理后,采用SPSS12.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中学教师工作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在农村中学教师工作特征中,缺乏支持和公平感(M=3.01,SD=0.65)、知觉到的忙碌感(M=3.96,SD=1.22)、人际消耗与冲突(M=3.58,SD=1.10)感知的社会偏见(M=3.10,SD=0.92)、总体(M=3.34,SD=0.67),各维度最高分为6分。从得分情况看,农村中学教师工作中知觉到的忙碌感及人际消耗与冲突两方面程度比较严重,感知的社会偏见、缺乏支持和公平感趋近中等程度。

(二)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整体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整体幸福感(M=3.28,SD=0.47)、对职业工作本身的满意度(维度1)(M=3.48,SD=0.14)、对学校及领导的满意度(维度2)(M=2.84,SD=0.13)、对收入福利的满意度(维度3)(M=2.15,SD=0.11)、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维度4)(M=3.36,SD=0.09)、师生交往的幸福感(维度5)(M=3.75,SD=0.09)、与同事交往的幸福感(维度6)(M=3.85,SD=0.09),各维度的最高分均为5分。其中对学校及领导的满意度和对收入福利的满意度明显偏低。另外,通过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无论是总分还是各维度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本次调查对象都是农村各中学的骨干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有关。

(三)教师工作特征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采用偏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对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特征与职业幸福感各分维度进行相关计算,结果(表1)显示,职业幸福感中的“总分、工作满意度、对领导的满意度、对收入的满意度、社会支持的满意度、师生交往幸福感”这五个维度,与工作特征中的“知觉到的忙碌感、人际消耗与冲突、感知的社会偏见”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同事交往幸福感”与“缺乏支持和公平感、人际消耗与冲突、感知的社会偏见”三个维度也存在显著负相关。说明农村中学教师感知到的这种负性工作特征越明显,其职业幸福感水平越低。

多元回归分析(表2)表明,教师工作特征的各维度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力。其中“知觉到的忙碌感、人际消耗与冲突”是直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程度的重要因子。“知觉到的忙碌感”影响着“领导的满意度、收入的满意度”;“人际消耗与冲突”影响着“工作满意度、领导的满意度、师生交往幸福感、知觉到的忙碌感”;“感知的社会偏见”影响着“社会支持的满意度”,“缺乏支持和公平感”影响“同事的交往幸福感”。另外,从表2可知,工作特征中“人际消耗与冲突”这一因子最活跃,出现了5次;其次是“知觉到的忙碌感”出现了3次;再次是“缺乏支持和公平感”和“感知的社会偏见”,各出现一次。因此,农村中学教师工作特征各因子,通过对职业幸福感的各维度的不同影响,最终导致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水平不高。

三、讨论

工作特征是指与工作相关的因素或属性,它对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4]教师职业幸福感是衡量教师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从研究结果看,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不高,工作特征对职业幸福感具有较大的预测作用。

(一)知觉到的忙碌感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

知觉到的忙碌感是农村中学教师突出的工作特征,平均得分明显高于维度平均分。农村中学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部分中学生的自觉性不够,并处于青春叛逆期,教师得花很多课余时间去指导、矫正学生行为。面对升学压力,不少农村中学教师以加大工作量、延长工作时间来争取好的考试成绩,但收效往往不尽如人意。工作中深感忙碌而“出力又不讨好”,工资福利待遇偏低,致使农村中学教师较少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导致职业幸福感降低。

(二)人际消耗与冲突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热情。教师喜教乐教,工作成效不断提高,成就感不断增强,职业幸福感也随之而来。反之,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教师不良的心理反应与不良行为,严重影响教师正常的心理状态,阻碍教师发展,降低职业幸福感。人际消耗与冲突是人际关系不良的表现,本研究中,农村中学教师人际消耗与冲突特征明显,平均得分高于维度平均分。教师在工作中,无论是与领导的正面冲突或私下的埋怨,还是同事间不良的竞争引起的嫉妒、无助,抑或由于学生成绩不理想所产生的不满或怨恨等,都会让教师身心疲惫,工作成效低下。长此以往,会导致农村中学教师幸福感缺失。

(三)社会偏见及缺乏支持和公平感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

现实社会对教师职业吸引力的评价普遍偏低,而教师对自身职业吸引力的评价还明显低于其他人,[5]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不认可态度已内化到教师本人身上。对于工资收入不高、待遇福利较低、工作辛苦繁琐的农村中学教师来说,来自社会的这些偏见无时不干扰着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影响着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农村学生家长大多在外打工,凡涉及学生的教育问题,老师很难得到好的家庭教育支持。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公正的绩效评价,使教师间竞争激烈、关系紧张,甚至互有敌意,没有安全感,职业幸福感随之大打折扣。

四、建议

(一)培育合作文化,提供心理和团队支持

学校和谐的人际关系会让教师倍感幸福。尽管“教学是一种孤寂的专业工作”,但学生的成长却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学校多渠道多层面开展教师集体活动,有利于形成学校共同愿景,让教师团队在自觉不自觉中形成合作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教师间不仅能共同分享经验和智慧,共同面对工作中的疑难和压力;还能在思想、信念、态度上相互影响和促进,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利益感,增进教师对学校以及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通过各种不同的合作方式,如师生共同备课、一起设计教学方案、敞开心扉讨论等,让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这不仅可融洽师生关系,还利于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事实上,合作文化能给予教师足够的支持性资源和良性的人际环境,消除教师经常感受到的孤独感,有利于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

第3篇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实现乡村振兴,要推动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效益,推进共同富裕。

 

发展特色农业,构建品牌体系。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一些乡镇盲目效仿成功经验,跟风发展某类产业,产生了农产品产出过剩,市场价格下降,产品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为避免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要从产业选择和培育上大下功夫,寻找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农业,形成产业竞争力。同时,要强化品牌意识,推动“品牌兴农”“商标富农”,从而优化品牌发展环境,加强对产业的保护,形成品牌的强大影响力、带动力。

 

促进产业融合,提高综合效益。单纯发展农业,存在发展前期投入大,农产品产出情况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以及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难以帮助农民实现稳定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通过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链,能够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有效降低单一发展农业的风险。

 

注重人才培育,带领共同致富。发展特色产业、长期稳定致富,都需要人才。一是要培养本地人才。实现农民增收,离不开农民自身的主体作用。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农民并没有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存在“等靠要”思想,把希望寄托在国家提供的保障上。因此有必要引导广大村民学文化、学技能,提高本领,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要推动人才“上山下乡”,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用知识和才能建设美丽乡村,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从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第4篇

重庆市武隆县位于武陵山和大娄山的峡谷地带,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过去,山高地少是导致该县农户贫困的根本原因。现在依托乡村旅游,当地年收入达10多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农户已不在少数。

像重庆武隆一样通过乡村旅游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

5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在湖北恩施调研旅游扶贫工作时强调,要着力推进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扶贫攻坚有机结合,加大对贫困人口参与旅游经营服务的扶持力度,让他们分享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红利,将绿水青山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那么,新形势下如何让旅游发展真正带动农村脱贫致富,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不少地方政府给出了答案:依托环境和资源优势,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可持续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新路。

依托高山特色 发展生态旅游

走进武隆县土坎镇清水村,一排排整齐的三层小楼,篱笆围起的农家花园……一下子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说起清水村两年来的变化,村支书王庆丰心里乐开了花,还随口念起了顺口溜,“漫山彩叶飞,艳阳照清水。下山搞旅游,民富山变美……”

土坎镇清水村原是重庆市市级贫困村,最高海拔1863米,全村2000名村民中,有500多人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生产生活极不方便。

4年前,武隆县开始对该村96户近300位村民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可搬下山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没办法种粮食。于是,不少村民心里打起了鼓:“担心饿肚皮。”

“生态是武隆最大的财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依托仙女山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王庆丰说,清水新村海拔900多米,后山就是奇特的和尚崖,前面是美丽的乌江画廊,来往仙女山的游客,很多要途经这里驻足休息。

发展乡村旅游,前景如何?对此,王庆丰算了一笔账:一间房按60元一天出租,如果租出去10间,一天收入就能达到600元;如果按每月每间房1600元出租,10间房能收1.6万元租金。“保守估计,一年收入10万元应该没问题。”王庆丰说。

说干就干。2013年王庆丰带头开起了农家乐。因清水新村夏季凉快,适合避暑,来新村的游客络绎不绝,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慕名而来。

“除了歇个脚、吃个饭的‘过路客’,不少人选择在清水新村住下来避暑 ,特别是老年游客,去年来了今年又来,渐渐都成了老主顾。”王庆丰笑着说。

如今,在王庆丰的带动下,新村及周边办起了23家农家乐,光是去年接待游客就达4.6万人次。一户农家乐在一个夏天就能挣上10多万元。

“比在外打工强多了。”白玉苑农家乐老板傅恩军前些年因为山上太穷,一直在外打工。前年,他听了老乡的介绍,回到村里办起了农家乐。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他还种植了100亩水果供采摘。“我很看好新村的发展前景,正准备利用清水丰富的水资源,养殖10亩冷水鱼。”

咱们的钱袋就是靠着武隆县的高山生态环境,才鼓起来的。”王庆丰说。

成立旅游公司 村民变身股东

与武隆立足高山生态发展乡村旅游不同,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思蒙乡的花园村则通过公司股份分红,带领当地村民们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尝一串,味道真不错!”5月初的一天,花园村的柳林烧烤场热闹非凡,来自该县周边乡镇的不少游客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品尝烤肉。

“自上月下旬开业以来,烧烤场每天接待游客达200 多人,日均收入上万元。”该烧烤场经理舒易满笑着说。

据介绍,思蒙乡花园村距溆浦县城16 公里,过去由于当地基础设施较差,风景虽然很美,却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去年4 月,湖南省委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不但修通了5 公里通乡公路,还通过进家入户宣传、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改善了村庄环境,打通了该村产业发展的“瓶颈”,随之而来的是,到该村旅游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原本在怀化务工的花园村村民舒小军看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景。他在乡政府的帮助下,于2014 年3 月回乡投资3000 万元注册成立了溆浦花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为调动村民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公司还决定采用“全村入股,社民共富”的发展模式,按照每人最多不超过三股的方式,让该村60 余户200 多个村民全部成为了公司股东。

“花园村紧依思蒙国家湿地公园核心景区,风景优美,发展旅游产业一定前景大好。”舒小军说,随着入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只要增加旅游项目,把游客流量变现,就一定能带领村民致富。

按照舒小军的打算,公司前三年的收入将全部用于该村发展沿河长廊、水上乐园、山顶景亭等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从2018 年开始,将把20% 的利润用来村民分红,并根据收入的增加逐渐提高比例,实现公司与村民共享旅游产业发展红利。

有了带头人,村民们的热情一天比一天高涨。

“帮别人打工还不如自己回家当老板。”该村村民赵平大学学的是旅游管理,之前一直在长沙一家外企工作,待遇丰厚。听说家乡要发展旅游产业,专程赶回来入股,发挥一己之长,和乡亲们一起创业。

村民舒建华今年63岁,前些年因为生病瘫痪在床,靠两个儿子在外务工寄点“伙食费”,生活较为艰难。花园旅游公司成立后,两个儿子毫不犹豫地分别为他入了一股。“这下好了,能帮孩子们减轻不少负担。”舒建华说。

很快,舒小军创办旅游公司,并带动村民共同创业致富的事迹传到了隔壁村镇,不少村民相继前来向他取经。

“其实我也没啥经验,就是靠着咱们的好山好水、好政策,才能为乡亲们办点实事。”舒小军说。

农旅融合 拓宽致富新渠道

每年10月是蔬菜丰收的时节,同时也是重庆潼南县太安镇鱼溅村村民刘万荣最开心的时节,因为接下来火爆的乡村旅游,将为他带来1万多元的收入。

“2013年在政府的扶持下,我把自家的房屋改造成了农家乐。” 刘万荣说,她创办的刘氏农家乐自开业以来,特别是菜博会期间,每天客人都是络绎不断。

潼南县地貌以浅丘陵为主,土质肥沃,四季宜耕。依托富饶的资源优势、厚重的农耕文化积淀,该县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并把农业与旅游融合,通过把农业产业基地打造成为乡村旅游景区,把特色农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不断拓宽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在崇龛镇薛家村,依托菜花景区,回乡创业的村民李江涛与几名乡亲成立了“潼南人家”农家乐有限公司,每年收入近30万元。李江涛说,菜花节已连续举办了六七届,由于收益可观,全镇目前农家乐已有30多家。

在潼南,像李江涛这样因为当地旅游业发展而返乡务工的村民还有很多。

熊毅庆和儿子原本一直在江西打工,自从回乡在太安蔬菜基地工作以来,两个人每月的收入加起来有四五千元,除了日常的花销外,每年还能攒上不少钱。“能够在家门口上班,一家人住在一起相互照料才是最重要的。”

效益农业不但“火”了乡村旅游,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发展越好,我们饭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太安迎座鱼庄老板米晓东介绍,前几年他店里的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但随着近年来太安蔬菜基地周边乡村旅游人气越来越旺,带动了当地餐饮生意,“和前两年比,我们的餐饮生意足足好了一倍。”

据了解,潼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大了农村服务业比重,更多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走向第三产业,使得潼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加速。以太安蔬菜核心区为例,2014年共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万元。灌坝和鱼溅两个核心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超过全镇平均值近1000元。

将农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菜都建设与美丽田园相融合,潼南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提档升级 坚持可持续发展

采摘新鲜水果蔬菜、品尝农家菜、留宿农民家中……乡村旅游早已成为城市人休闲度假的重要选项。来自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到70%以上,平均每个黄金周可以形成大约1亿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

发展乡村旅游,不但加强了城乡互动,推动了产业融合,也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从多数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规模、服务水平、经营理念等正逐渐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以四川为例,在成都某个拥有“国字号”乡村游头衔的地区,专门针对农家乐现状展开调查,结果并不乐观――在350余个农家乐中,星级农家乐不到10家,超过一半没有获得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业人员基本在50岁左右。

“规模小、分布散、经营单一、层次不高、可持续发展力不强。”调查结果显示,根本无法满足乡村旅游下一步发展的需要。

那么,现阶段该如何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并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乡村旅游不仅仅是中国蓬勃兴盛的旅游产业的一种形态,从更大意义上来说,它帮助落后地区百姓挣脱了贫困,承载着农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石培华说,乡村旅游发展潜力、规模空间巨大,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因此,石培华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乡村旅游,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在提档升级的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

第5篇

近年来,随着吉林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一些城市周边形成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带,一些开展乡村游较好的地区已脱贫致富,乡村游正成为当地经济的特色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吉林省乡村旅游市场正逐渐从单一的“农家乐”,开始向以观光、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

几年来,据不完全统计,乡村游已使全省部分农民脱贫。仅九台市通过发展“农家乐”旅游解决安置剩余劳动力500余人,使百户农民脱贫致富。这说明发展乡村游确实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近两年,省旅游局大力提倡发展乡村旅游,鼓励农民转变观念,依靠当地资源拓宽致富渠道,为传统的农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从外省发展情况看,近年来乡村旅游在福建、安徽省农村地区增长迅速,对推动经济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许多省份,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据不完全统计,乡村游已使全国2000多万农民脱贫。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发达省份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根据本省情况均制定了乡村旅游质量标准,提高了旅游管理水平,增强了市场开发的规范性。在发展别强调乡村和资源的保护,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但是,从目前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看,吉林省发展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一些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不到位,交通、通讯、住宿、餐饮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市场开发方面,一些地区急功近利,没有规划,盲目开发,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尽管一些地方已经出台了地方的乡村旅游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但是在执行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偏差。有关业内人士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服务质量标准及行业管理办法,处理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加快吉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

第6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就业效应;农村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109-03

一、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与其相关联或相近的概念还有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等。但这些都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有其最根本的特性――乡村性。这里“乡村”至少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含义[1]:一是旅游活动的空间――乡村地域,区别于城市及(无人生活的)自然区域;二是旅游活动吸引物的主要特质――乡村文化(乡村性),存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的乡村文化表现为乡村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物质方面,无形的乡村文化表现为乡村的制度、民俗、风俗、风情等精神方面,这种精神和物质的乡村文化就是乡村旅游资源的内核,与乡村文化无关的旅游都不能称为乡村旅游;三是旅游活动的受益者――乡村人,必须有乡村当地居民投资或参与或从中受益。“乡村性”的规定有利于加速农村经济与旅游经济的融合,体现开发乡村旅游的深层价值,即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吸纳能力,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共同繁荣。本文正是基于“乡村性”这一前提分析探讨乡村旅游的就业效应问题。

二、乡村旅游的就业效应分析

(一)实证分析

乡村旅游的就业功能非常突出,发展乡村旅游,能为农村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据预测,一年接待量10万人次游客的休闲农业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个农村劳动力就业[2]。全国各地的实际发展也践明乡村旅游对农村劳动力的强大吸纳能力。目前,我国已经有2万多个村,约800万农民通过发展包括休闲农业在内的乡村旅游走上了致富之路。统计资料显示,北京市已有11个区(县) 50多个乡镇331个村开展了乡村民俗旅游接待工作,其直接从业人口4万人,特别是怀柔县的北宅村,已是京郊知名度假村,其农业休闲度假接待已使全村600余户、1 800余人安居乐业,同时,还为邻村提供了250多个就业岗位[3];河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有2 300个村,56.5万农户约280万人通过发展休闲农业致富;贵州省农村已有63万余人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成都市仅从事“农家乐”旅游的直接从业人员3.6万,间接从业人员18万;桂林阳朔有1.2万户农民吃上了休闲农业饭;湖南浏阳中源人家全村40余户农家参加休闲农业旅游接待并致富;云南昆明西山团结村休闲农业已解决了2 183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4]。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总共有17 600多个“农家乐”经营点,南京市7个郊县2007年农家乐专业户已达107家,南京市郊县农民因旅游实现人均增收27元,提前完成了旅游农业促进农民人均增收25元的目标;从2006年起,上海乡村旅游年均增加就业岗位1.5万个;2006年,浙江省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1 976个,经营农户总数11 596户,实现农民就业人口40万。预计到2010年,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业将实现每年新增农村旅游直接就业35万人,间接就业150万人 [5]。截至2009年2月,武汉市共有乡村游经营单位989家,2008年接待游客8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95亿元,带动1.56万名劳动力就业[6]。

从国际经验看,英国约90%的农场都提供旅游住宿服务, 25%的度假是在乡村度过的;在意大利,农业旅游被作为乡村农民的生计的补充甚至是主要来源; 在法国(1997),乡村度假地共接待了约3.15亿夜,拥有76 715家饭店,度假村有55 000张床位,有23 7558个露营地住所、41 868家可出租乡民居所、1 500个徒步旅行住所、21 466家B&B房,据法国小旅店联合会的统计,近七年来一直采用乡村度假的旅游者占44%,主要采用这种度假方式的旅游者占72%,更有15%的旅游者一直到同一个乡村度假[7]。

(二)作用机理

1.乡村旅游关联带动性强,产业集群效应显著。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行业,行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能直接或间接地带动农村餐饮服务业、交通和物流运输业、商业、邮电电讯业、金触业、房地产业、建筑业、轻纺工业、信息服务业等相关部门的发展。根据乘数效应估算,一般认为,旅游业每创造1个直接就业,就将产生另外3个关联就业机会[8]。乡村旅游还具有延伸价值,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极大地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环境和生态环境,为营造农村地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吸引投资的结果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还可以在乡村旅游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就业。

2.乡村旅游就业门槛低、适应面广。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的行业层次极其众多,其中,有不少工作不需要很高很复杂的技术,许多工作农村劳动力只需短期培训后即可胜任,对于年老体弱的农村老人和妇女的就业有着很好的包容性,对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就业提供了有效途径。

3.乡村旅游投入不大, 就业成本低。乡村旅游不需要大兴土木和投入巨资去培植景观,而是从当地农业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特点出发,利用本身优势给旅游者提供休闲旅游产品,因此创业投资不大。同时,农村劳动力可实现就地转移,可大大节省流动成本。

4.从业于乡村旅游实现就地转移,可免于面对异地转移的一系列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将面临诸如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心理归宿、娱憩需求等实际问题,在得不到有效解决时将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生活压力。从事乡村旅游属于农民就地就业、零距离赚钱,“离土不离乡”或“既不离土,又不离乡”,旅游旺季时,全力投入旅游经营活动,平时则可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照顾家庭。这样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符合目前中国农民的心理需求,农民乐于接受这种模式。

5.乡村旅游促使农村和农民市场角色的真正定位。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变农业生产资源为农业资本,变生态环境资源为生态资本,变农村民俗资源为农耕文化资本。可以使农民“足不出户就业创业、经营山水增收致富”的愿望成为现实,更能让农民不再是工业文明施舍的对象,而成为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供给者,不再是四处游走的农民工,而成为农业资源和资本的经营者。农民成为农村市场的真正主人,他们又重新找回了农村生活的信心和价值。

(三)存在的问题

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一些不可小觑的问题存在。首先,在乡村旅游中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大多较低,缺乏现代市场经营管理知识,他们大多数只能就业于乡村旅游岗位的较低端层次。其次,乡村旅游中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倚严重。据笔者调查了解,在乡村旅游中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有八成以上是中老年人,乡村旅游极其缺乏对农村年轻劳动力的吸引力。再次,从业人员市场观念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易于安于现状,认为给游客提供食、宿、玩、赏等基本服务就是乡村旅游,旅游产品单一、呆板、趋同。最后,乡村旅游就业形象需改变。从事乡村旅游的形象地位一直以来不怎么被人们看好,在乡村地区倾向于认为这是不太正式、不太正统的职业,认为乡村旅游是农村老人和妇女干的事情。尤其是农村年轻劳动力不屑于从事这项工作,他们认为外出务工闯荡才更能体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只有远离家门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这些问题的存在,极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长远高效。一方面,会遭遇外来冲击,让位于市场知识经验丰富、资金实力雄厚、拥有大量专业人才的外来经营者,而当地农民渐渐退居乡村旅游的边缘化地带;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后继力量不足,会导致整个乡村旅游业的停滞或衰败。

三、基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1.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是适应体验经济时代的需要,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是一种趋势,有资源条件的地区要合理开发资源、积极开拓市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没有资源条件但有市场条件的,要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补足不够的条件,发展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旅游相关经济,带动农村就业。

2.要充分挖掘“乡村性”。“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生命,经营乡村旅游应该把最“土”的东西拿出来,不要避讳甚至排斥“土”。“乡村性”的表现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所以,应努力发现“乡村性”特色,充分利用好所有可能的“乡村性”,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要坚定品牌观念,采取各项措施努力打造特色鲜明、深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形象,以品牌优势占领市场。

3.要做好人才规划。乡村旅游能不能发展起来,关键问题不是旅游资源是否丰富,在我国乡村各地区都不同程度的拥有一定乡村性旅游资源。而真正的差别是在于有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乡村旅游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现在和将来乡村旅游将会越来越体现为人才竞争。所以,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经营和发展,进而实现农村劳动力长效转移,就必须切实重视人才问题,要对乡村旅游人员配置、人员需求变动、人员教育培训、人员管理以及人才开发投入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规划,组织建设人才梯队,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后续力量。

4.要加强从业思想和技能教育培训。从业于乡村旅游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数缺少服务、管理、投资和对当地文化深入了解等方面的知识,更缺乏高品位的经营理念,对乡村旅游的行业认识也远远不足。因此,首先要进行宣传教育,提高认识,明确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其次,要对从业人员进行语言、服务、管理、职业道德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必要的时候要灌输和培养职业化思想和技能,提高职业化程度;最后,要经常组织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掌握市场动态变化,强化市场意识,学习市场化运作。

参考文献:

[1] 杨敏.乡村旅游[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1-2.

[2] 王洋.乡村旅游魅力遍神州[N].中国旅游报,2007-01-05().

[3] 刘红玉.多功能视角下休闲农业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J]. 台湾农业探索,2009,(4).

[4] 杨载田.休闲农业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索[C]//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文集,2007:204-207.

[5] 何可凝.以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业问题探讨[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8,(8).

[6] 国家农业发展网. 湖北武汉乡村旅游渐兴旺[EB/OL]..

第7篇

2012年9月“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刚刚表彰了农民中的“平民英雄”,10月“CCTV2012年度三农人物推介活动”即正式启动,紧接着12月启幕的“乡土盛典”又记录了一段“文化传承”。而2013年1月12日刚刚录制完毕的《“亿万农民的笑声”——2013全国农民春晚》将是CCTV-7农业节目第9次在除夕夜为观众奉上别具风味的“年夜饭”。

“优秀的节目质量、优化的节目编排与优势的大型活动,是CCTV-7农业节目成功的三要素。” CCTV-7农业节目总编室副主任钟倩表示。

经过17年的发展,以《致富经》、《聚焦三农》、《乡村大世界》等品牌节目为依托,CCTV-7农业节目形成了由三大类11个栏目组成的涉农专业节目体系。目前,CCTV-7农业节目每天播出8小时节目,每周播出时长54小时,播出时长占频道播出总时长的40.6%,收视份额经过两三年的高速增长,稳居全国“第一阵营”。

这些品牌节目及大型品牌活动奠定了CCTV-7农业节目在全国对农电视的领军地位,堪称“七套现象”。

三四线市场权威平台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目前仍有7亿农民,“天下重农耕”之说古已有之。根据的调查,农民主要依靠电视媒体获取信息,电视是涉农报道中的强势媒体,其影响力远超过报纸、广播和网络。

1996年1月1日,由农业部和中央电视台合办、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承办的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正式播出,以“服务三农,沟通城乡”为宗旨,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对农电视栏目群。

得益于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支持、依托广播电视“进村入户”、“村村通”等一系列工程,CCTV-7农业节目获得了得天独厚的覆盖和入户优势。目前,CCTV-7农业节目的观众总规模为11.95亿,全国入户率达91.5%,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央视一套。CCTV-7农业节目是如今三四级市场最权威的传播平台之一,覆盖了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42000多个乡镇。

CCTV-7农业节目的主流观众以35岁以上男性为主,县、乡基层干部、创业活跃分子占相当大比例,此外还包括生活、工作在农村的干部群众、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以及关注农村的城里人。

3大类11档节目构筑品牌内容矩阵

作为对农宣传的第一媒体,电视媒体承载着传递信息、传达民意、传承文明的重要责任。CCTV-7农业节目作为唯一的国家级对农电视栏目群更是责任重大。钟倩介绍,目前CCTV-7农业节目设置了三大类11档栏目,涵盖新闻资讯、专题服务和综艺益智三方面。

以《聚焦三农》、《每日农经》为代表的新闻资讯栏目,不仅有助于观众了解国家政策、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能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促进农村发展。

“政策解读是《聚焦三农》的重要责任,我们要把政策研磨开,让每个与之相关的人都看得懂。”《聚焦三农》栏目制片人周祚表示。2003年11月,在中央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全社会关心“三农”的背景下,《聚焦三农》正式开播,是CCTV-7农业节目唯一专门报道“三农”领域新闻事件的栏目。

“坚持真的到农村去、到真的农村去。”周祚说,“不仅报道华西村,同时也要关注贵州黔东、内蒙古陈虎旗等非典型农村地区。用最快的速度将三农领域发生的大事报道出来。”

相对城市来说,农村的监督机制更不完善。这时舆论的监督便显得尤为重要。周祚回忆道,之前的农民工讨薪,农村校车等问题,在经过报道之后都能有效解决。舆论监督的荣辱兴衰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的民主政治,甚至影响着农民的日常生活。

经过9年的时间,《聚焦三农》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向,了解国家“三农”政策的窗口,也是社会各界冷静体察“三农”问题的一面“风向标”。周祚希望,全国人民通过《聚焦三农》更关爱农村,关心农民。

以《致富经》《科技苑》为代表的专题服务栏目,则为农民观众提供可效仿的经验典型、一手的信息技术与及时的市场行情。

《致富经》每期讲述一个百姓创业致富的故事,故事主人公都来自普通百姓,他们的创业致富经历贴近百姓生活与现实,有强大的号召力。

《致富经》如今已成为农业节目第一品牌栏目、标杆栏目,是中国三四级市场影响力最大的经济专题节目之一。

2012年,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电视》杂志社主办的活动上,《致富经》获选“全国十大品牌电视民生节目”。在《人民网》传媒视线第305期推出的“透视中国最火电视栏目”活动中,《致富经》获十大中国最火电视栏目称号。该栏目在中央电视台栏目综合评价体系中,居七套第一名,在整个央视排名第26名。

除此之外,以《乡村大世界》、《乡约》为代表的综艺益智类栏目,则发挥着传承民俗文化、丰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的作用。

《乡村大世界》是CCTV-7农业节目唯一的大型综艺节目。以“让全国农民乐起来,帮一方水土富起来”为宗旨,深入县市乡村,以“小现场联欢”形式宣传当地文化,十多年来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 先后与600多个县市深入合作,是中国电视栏目中与地方经济文化生活最贴合的大型宣传展示平台之一,平均收视率从2001年以来多年连续名列央视七套第一,在广大农村乡镇享有很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改版十年来,《乡村大世界》栏目让更承载着“让全国了解一个地方,让一个地方走向全国”的责任。《乡村大世界》栏目主编孙武回忆,2009年初网络上盛传柑橘有虫的虚假消息,导致云南宾川的柑橘滞销,《乡村大世界》栏目第一时间了解情况,举办了《走进中国柑橘之乡——宾川》大型文艺演出,栏目组工作人员在节目中品尝宾川柑橘,以实际行动破除流言,当年的宾川柑橘也瞬间由“滞销”变为“畅销”,节目真正做到了“帮一方水土富起来”。

随着栏目影响力的增大,《乡村大世界》开始更多承载起公益与慈善的义务,并通过节目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盲人歌手史江月就是其中的一位。2009年,视网膜脱落让史江月跌入了黑暗世界,大受打击的他从此闭门不出,甚至有过轻生念头。2011年4月,《乡村大世界》栏目在浙江余姚天华村录制“我们的新农村”特别节目,听说了史江月的故事,节目组辗转找到史江月,邀请他走上舞台,重新演唱。这一次演出也让史江月重拾信心,也让更多观众了解了他的故事。当年10月,史江月登上了第八届残运会开幕式舞台,与毛阿敏一同合唱《把你的手放在我的手上》,令人动容。史江月的父亲在其后发给《乡村大世界》制片人、主持人毕铭鑫的短信中写道:“是你们给了他走出黑暗心理的巨大鼓舞、信心和力量。”除了史江月,脑瘫音乐达人李传杰、残运会蛙泳冠军李庭申等人的故事,也通过《乡村大世界》的舞台焕发了生命光彩。栏目策划部主管张玲对此感触颇深,她说,史江月、李传杰传递出来的正能量与幸福感,会真正影响身边的人,这些真实的故事也净化了观众的心灵——“综艺外化,公益内核”成为了《乡村大世界》的独到之处。

2012年12月,鉴于栏目作为电视媒体在公益方面的探索和贡献,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授予《乡村大世界》“中国儿童慈善奖爱心奉献奖”。毕铭鑫从全国妇联领导手中接过“中国儿童慈善奖爱心奉献奖”证书后表示,获奖的重要原因是栏目十几年始终坚持把公益放在第一位。

大型活动树立权威影响力

以《致富经》、《聚焦三农》等品牌节目为基础,CCTV-7农业节目先后打造了一批优秀的大型活动。

“日常节目做到一定程度后,要在更大范围内打造社会影响,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型活动。”钟倩说,大型活动已经成为CCTV-7农业节目的一个亮点。

CCTV-7农业节目推出的大型活动,人们首先想到的无疑是至今已成功举办9届的“农民春晚”。

2009,“农民春晚”开始由农业部主办。2010年“农民春晚”获得了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文艺节目奖。回忆当年创办农民春晚的初衷,《乡村大世界》栏目制片人毕铭鑫表示,“每到春节,各行各业都有很多不同主题的晚会,恰恰是人数占比最大的农民没有一台自己的晚会,这是一个挺遗憾的事。作为一个农业电视人,这是我们的一个使命。我们希望通过农民春晚以电视的力量展现新农民的风采,改变大家对农民陈旧的认识。”

除了“农民春晚”,作为国内唯一服务三农的国家级大型电视艺术节庆活动,“新农村电视艺术节”由中国文联旗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目前已成功举办四届,初步树立起品牌,每届均取得了过硬的收视表现,收视率超过1%。2012年,“新农村电视艺术节”选择以《电视的力量》微电影为前期宣传,以更生动、形象的手法吸引观众关注当代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注亿万农民的精神世界,推动新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与央视一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和央视二套“年度中国经济人物”并称为中央电视台三大人物类评选品牌活动的“三农人物推介活动”,则由CCTV-7农业节目《聚焦三农》承办,已连续成功举办8届,陆续推出了袁隆平、赵本山、丛飞等一批典型人物,彰显了典型人物的可贵品格和时代精神,在推动三农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每年1月1日央视七套的开年节目《三农记忆》,是前一年三农领域年度十大新闻事件的评选和推介,也是惟一经批准的三农新闻事件评选活动,曾获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今年1月1日播出的《2012·三农记忆》,首次联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国内十家权威媒体,共同推介2012年度三农新闻大事,以“权威性、年度感、影响力”作为评选标准,关注新闻事件给中国三农进程带来的巨大影响和推动。

除此之外,《致富榜样》、《乡土盛典》、《手挽手·新春公益晚会》等其他一系列活动的先后举办,让CCTV-7农业节目的品牌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更好推广。2012年11下旬举办的十特别晚会《见证》,近日在央视多套晚会节目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国家广电总局《监听监看日报》通报表扬。

特色季播

“中国社会的发展大趋势是乡村与城市越来越融合。2012年初,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农业节目一直紧跟时代脚步,节目变得越来越立体,越丰富。”钟倩回顾这两年CCTV-7农业节目的发展。

2012年三夏时节,CCTV-7农业节目推出《麦收故事会》特别节目,以平民化的说书形式与观众分享夏收里的精彩故事,也让普通观众了解到,“麦收这一场搅动大半个中国的农事活动,与每一个人的饭碗息息相关”。

除了以深入浅出的手法传递专业信息外,目前CCTV-7农业节目也在考虑推出“季播”节目。与一般的“季播”概念不同,CCTV-7农业节目的“季播”是指节目的编排将更与“农时农事”结合,根据春种秋收等不同时节的农事特点,调整节目安排,更好地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

除了在重要“农时农事”时期做出特殊编排外,CCTV-7农业节目在大众话题上也开始了越来越多的尝试。

第8篇

一、乡村网吧

随着信息业的高度发展,许多农民已开始利用因特网来推销自己的产品,足不出户便使客商云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开通因特网,能定期为农民供贷、价格、产业等方面的信息,可大大促进农产品的快速流通。上网冲浪的人不在少数,上网学习、娱乐、寻找信息已成为各地农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农村开网吧,前景十分看好。

二、科技书店

现在的农村大都搞多种经营。农民们也广寻致富门路。通俗易懂的农村科技致富书籍能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及相关知识,越来越受农民朋友们的欢迎。倘若能够因地制宜地提供一些实用的科技书刊供农民们选购或租借,一定会有可观的收入。

三、上门照相

农村中需照相的人越来越多。但不少农村还缺少照相馆,尤其是老弱病残者,照相就更难。专门下乡照相,上门服务,不失为一条较好的生财之路。

四、家具调剂

城市中有不少人将那些看起来还不错的旧家具,以低价卖掉,重新购买新家具。而这些旧家具,在某些乡村却很时尚、很抢手,投资者不防把在城里收购的旧家具运到那些地方出售,生意必将十分红火。

五、流动修理

如今的农村,VCD、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各种农机具都有一定的拥有量。但如果这些东西坏了,往往要跑很远的路送到修理部去修理,对农民朋友来说,实在不方便。若办一个流动修理部,开一部小型人贷两用车,带上一些维修工具和零部件上门服务,一定会大受欢迎。

六、送肥到田

随着我国WTO的加入,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农业、绿色农业,大力提倡生态、无公害种植。因此,将城里大量的人粪尿送到农村田间,必将大受农民欢迎。经营者不仅可在需肥的农民那里得到一笔可观的劳务费用,还可在城里的某些单位或用户那里获得一笔粪便清理费。真可谓一举多得。

七、住宅设计

盖房是农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户住宅也向实用、美观、个性化等方面发展,越来越多的富裕农民在建房时更加慎重,以图百年大计,这样就需要有人专门设计、研究新型住宅建设。

八、老人服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观念的更新,老人服务业的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将成为农村独特的行业。

九、乡村导游

随着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兴起,乡村导游将会成为一个新职业。由于农业旅游的特殊性,做导游还应有较丰富的农业科技知识。

第9篇

深冬时节,走进安顺市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办马鞍山村,工人正忙着在基本铺设完成的文化广场移栽绿化树,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里是一个1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这边是生态停车场,这里是荷花池、步行道、自行车道……”马鞍山村党支部书记陈怀希向记者介绍马鞍山开发与保护项目规划的各功能区。

秉承“敢闯敢试、团结合作”的马鞍山精神,马鞍山村百姓齐心协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旅结合、文旅融合、产村互动”的致富新新路。

马鞍山村的发展得益于镇宁自治县认真按“七个到村到户”和“六项行动计划”要求,精准识别、对症下药、精准脱贫,一条增收致富的新希望正在镇宁延伸开来。

易地搬迁挪穷窝

与马鞍山村不同,对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马厂镇茂良村来说,搬出“穷窝”才是脱贫致富的第一步。

茂良村是一个距离镇宁自治县城26公里的小村庄,村里496户村民接近一半都是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6080元,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改善交通成本大,发展产业缺乏资源,茂良村该如何破解贫困难题?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之一。

2016年,贵州省批复镇宁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任务数983户4375人,第一批计划任务共13个安置点,马厂镇、扁担山镇、江龙镇等安置点赫然在列。

3月25日,茂良村安置点破土动工,通过党政联席会调度,党政主要领导双指挥、日督查,强力推动工程建设顺利进行。5个月后,茂良村以莫组的16户村民告别故居,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新房。马厂镇茂良村也由此成为全县第一个完成搬迁的安置点。

“房屋是政府统一建设、统一装修的,我们搬迁没花一分钱。”村民尤正光告诉记者,由于妻子积劳成疾,家里还得负担三个孩子的生活、教育,早就一贫如洗,好在有搬迁工程提供的住房补助和拆房补助,自己才能顺利搬进新家。

镇宁自治县“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规模为2215户9501人。随着茂良村安置点的顺利落成,镇宁自治县其余12个安置点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这无疑为该自治县如期完成“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打下良好开局。

“搬得出”只是走好了第一步,“稳得住、能致富”才是易地扶贫搬迁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

据了解,为帮助搬迁农户实现脱贫奔小康的目标,马厂镇制定了种养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发展规划。

马厂镇茂良互助发展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成立,总投资50万元,其中32万元为项目资金,村集体投资10万元,剩余8万元动员搬迁农户利用搬迁补偿资金进行入股。

利用这些资金,合作社将在村中建设肉鸡养殖鸡舍16个,生猪养殖圈舍16个,蔬菜大棚16个和相应的配套设施。村集体所得收益的10%作为合作社今后发展资金,剩余10%用于茂良村集体的公益设施建设,其余80%全部作为群众分红发放。

除了鼓励搬迁对象自力更生,镇宁自治县还积极申报各类政策支持,用于核桃、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并将搬迁农户列入重点对象进行重点扶持,保证搬迁农户长续发展。

特色产业助增收

沿着镇宁自治县至龙宫风景区方向一路前行,绕过几个山头,大约15分钟,便可到达大山镇大寨村,村外十几个用于培育中药材种苗的白色大棚极其醒目。

这是镇宁自治县中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园区。整齐排列的育苗大棚绵延数百米,多功能苗展中心、拓展基地、办公区域、绿化树木等镶嵌其间,一应俱全。

走进大棚,机声隆隆,十多辆钩机、铲车、载土货车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园区负责人马世权介绍,园区辐射带动大寨村周边的西苗村、长脚村、院府村四个自然村寨,20个村民组4810人,直接受益贫困户达250户。

园区内的铁皮石斛育苗大棚里,数十名当地妇女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为铁皮石斛种植育苗。“我在这打工,每天能挣70元至100元,既得了收入又照顾了家里年老多病的爷爷。”大寨村村民吴祥高兴地说。

吴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在广东打工,一个月拿3000元左右的工资,在外开销大不说,交完房租之后寄回家的钱也所剩无几。如今回到家里,在园区打工一个月能拿到2000元,农忙的时候可以拿到3000余元。

镇宁自治县地处贵州中丘原西南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地处山区,属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片区,其中有20多万人口生活在比较偏僻山区里,农户居住分散且远离乡镇,交通条件不便,支柱产业稀少。

对此,镇宁自治县全力抓好产业扶贫这个根本,2016年实施“雨露计划”开展就业培训3450人次,投放1375万元用于贫困户“特惠贷”贴息;强化资金扶持,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安排资金6020余万元扶持精品水果产业,提高扶贫产业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根据地方特色和优势发展以种、养、林、果为主的特色农业。

2015年,朵卜陇乡大力发展蔬菜、苗圃生产园、精品水果种植园、健康养殖示范园和特色乡村旅游园,在调整产业结构工作中,继续提高传统农业项目科技水平,加快收益较高的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发展,逐渐形成立体农业格局。

本寨乡炳云村因地制宜种李子,已成远近闻名的李子之乡。目前全村种植李子1300余亩,2015年进入丰产期的李子达400余亩。商家上门收购,远销四川、重庆等地。

本寨乡除了种植李子,还鼓励农户栽种葵花、花生、核桃、辣椒等农产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突破口,开展核桃种植等技术培训,直接参与培训450人,辐射带动3200人,农民素质普遍提高,致富本领进一步加强,2015年,本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99元。

近年来,镇宁自治县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利用政策的优惠性努力寻求发展农村产业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找到脱离贫困的好路子。

文旅一体添活力

永安村坐落于朵卜陇乡的西北面,布依族聚居,因土地贫瘠且零星分散,农业基础差导致一直得不到发展。

永安村村支书罗尚坤说:“因为我们村少数民族居多,而且紧挨黄果树、龙宫两大旅游景区,我们就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大家卖自己的‘特色土布’。”

“我们村的妇女人人都会织布,10米长的布三四天就能织完,在旅游景点能卖到300元。” 今年65岁的永安村村民吴安美说。

2014年,永安村创办了民族工艺厂,平时村子里的妇女们就聚集在一起织布,村委帮忙销售,2015年工厂就净赚了12万元。

镇宁自治县围绕把镇宁建成“安顺旅游第一次级服务区”的功能定位,结合乡村旅游资源,提出把生态旅游作为“美丽乡村”建设重点,重点突出农旅融合一体发展。

而马鞍山村则以乡村休闲旅游为抓手,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着力打造生态观光农业,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体系,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随着马鞍山周边石材产业的兴起,大量的土地被流转,农民的耕地减少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在马鞍山村发展旅游服务业,目的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能就业,着力打造生态观光农业,提高农民土地利用率。

丁旗街道办党委书记苏正兵说:“马鞍山农民专业合作社走r旅结合道路,是要以实现‘农旅结合、以旅兴农、以农带旅’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最终帮助马鞍山2000余名农民共同致富。”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