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15:13: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企业文化;几点建议;创新行业;精神文明发展
引言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品牌,是企业在社会形象“活广告”,体现在经营理念、行为规范的社会效应。因此,在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企业文化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文化氛围不断创新,引领行业精益求精,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加强企业文化,能够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培养职业道德情操,激活企业生产、质量的的提高,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保持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促进企业环境的和谐发展,对于积极地探索行业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企业文化与社会的内在联系
履行社会义务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构建行业精神文明的前提,是企业文化以独特内涵服务、影响、回报社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信誉,企业为社会经济增长和市场繁荣提供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社会以衡量企业优劣的标准,择优选择企业,构成良性互动的纽带。在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市场经济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自由竞争,通过正当合法的竞争,谋求企业最大化利润。对于企业的发展空间,来自市场环境下的经济发展趋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追求利润的同时就必须遵守市场游戏规则,企业的社会责任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企业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信誉、影响力,能促进企业更好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进。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深入,优劣的标准取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自身的建设关系与社会的联系,经济利润的分配,增加就业岗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情,减轻社会的负担,这本身也是行业精神文明发展的一部分。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这从自身而言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这个信誉有利于企业争取拓宽市场的空间。由此可见企业文化自身发展中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企业文化与社会具有内在联系。
2 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提炼企业自身文化,更新企业时代精神
体制改革后,整合企业改革和改制,原有的企业文化保留具有特殊的传统和环境,延续了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和行为等方式,以独特的内涵塑造着自身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饱经风雨历程,企业品牌代表着不同时代的烙印,具有秉承的传统,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推陈新出,才能符合企业时代精神,保持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底蕴,是支撑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需要稳步发展。世界处在知识经济时代,与时俱进已经成为企业文化建设必然选项,多元文化的发展冲击传统文化,国外企业文化的精髓逐渐受到企业吸收。因此,博采众长,吸取古今中外之精华的多元文化是先进企业文化必备。从而体现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各项发展的软实力,因此提炼企业自身文化,要保持吸收多元文化,符合企业时代精神。
2.2 激励全员参与,携手共创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确立,确立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企业精神的体现,它的前提是建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必须将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紧紧地联系,让企业目标与信念在员工心目中达成共识。从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员工的权益,就必须坚持不懈的关心员工的疾苦,以多种形式(谈心、家访、慰问、送温暖等),帮助解决员工实际困难。统一员工思想,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丰富多彩思想教育教育,与传统教育方法相结合现代教育方式,弘扬先进典型事迹,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这样才能激励全员参与,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3 以人为本,合力推动企业品牌
在探索与实践中,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管理文化,牵手企业文化,实施人本管理,努力打造企业软实力,是员工共同担负的责任。有效推进企业文化发展,始终保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善于在资本运作,用心经营的管理风格,传承辉煌,造福员工。员工是企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企业文化依靠员工的理解和认可。因此企业文化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团队文化的前提,要求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带头遵守、模范落实,使职工群众从内心深处产生强烈共鸣,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本职岗位。同时举办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会,使员工充分体现善于学习、积极探索的姿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实施人本管理的指向,使员工形成站排头、争第一的使命意识和价值取向。事实上,许多优秀企业都是在学习和实践的相互带动下,逐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只要依靠员工,才能铸魂、立道、固本、聚力和塑形独特功能的企业文化。这样企业的辉煌品牌展示了企业文化的魅力。
3 创新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建设
3.1 企业管理体制需要精神文明建设建设
企业管理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市场经济竞争的前提,必须以自身的管理为依据,以人为本,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精神文明建设是创新企业的管理内容,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是“人本管理”,不仅仅需要创新生产秩序和具体的生产行为的管理,而且需要促进企业形成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是精神文明建设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过程。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提高经济效益,创新管理方式,建立一支具有凝聚力、业务精干的员工队伍,才能够形成企业文化,企业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保持不败,才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因此,加强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员工能够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脉,是不可替代的企业发展潜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把企业的发展与自己追求融为一体时,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和增强合作精神,企业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和发展。
3.2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实根基是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之一管理人才资源,“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员工热情和激情,使企业发展充满活力。员工工作的动力体现经济和工作成就感,企业管理要创新思路,以尊重、信任、成长作为员工工作平台,营造激情工作,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组织环境,使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了 “以人为本”经营发展战略的能动效应。打造企业共同语言、共同品牌。因此,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企业经济建设服务,通过有效途径提供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指导思想。使员工共同的信仰与追求保持一致,认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的企业文化,自觉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加快企业的经济战略发展,推进和谐企业发展,提炼凝聚成和谐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才会有坚实的根基。
4 结束语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的共同创建的。当前,企业面临深化改革的需要,肩负的新的起点。因此,企业文化着眼于维护员工根本利益,同时需要企业员工适应时代要求,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才能促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司佩佩.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行业精神文明[J].企业管理,2012.
论文摘要:中华武术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它在形成与发展中,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文明起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武德观念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并提出武术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武德和精神文明的培养也必须同步进行。
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是在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深受民族文化精神的滋润和哺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着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公民。”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把开展武术这个传统体育项目与创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武术道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弘扬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必将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武德与诸家思想
武德,指“止戈为武,尚武崇德”,是习武者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武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著《左传》。他提出:“武有七德,禁暴、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习武群落中,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其主体精神则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为不同时期的习武群体所认同。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兴盛,文化繁荣,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先秦诸子奠定了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基础,也赋予了中国武术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不仅在当时是武术体系得以形成的重要历史条件,而且成为中国武术两千多年来不断发展的思想源泉。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年)为创造人的儒家学派,对中国武术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它的内涵就是“爱人”和“忠恕之道”,这同时也是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而武术是战斗的力量、杀伐的手段,就必须纳人一定的伦理法则之中,这是中国武术伦理色彩浓厚的根本原因。在武术文化中,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是其鲜明特色。这一特色,至今仍使中国武术在世界人们的心中不仅仅是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一种途径。
在先秦诸子中,与武术有更多联系并得到“侠”的称号是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约公元前479一公元前381年)为战国初杰出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但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墨家祟尚武力,主张以武力反对一切侵略与不义。《墨子》书中有“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号令”、“杂守”等十余章,详述守卫城池、防御敌人之战术理论方法,对军事武艺有重要意义。而墨家子弟均精通武艺,并格守信义,重人轻己,重义轻生,慷慨侠义之士。墨家门徒的信义武勇与慷慨赴死的精神,正是中华文化二千余年来与武术有着紧密联系的“武侠”的历史渊源。
二、武德与民族精神
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更有修身养性的功效,而武德教育中寓予的深刻的民族精神,也将激发着习武者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近百年来,我国饱受帝国主义欺凌,许多爱国的武术家,以高尚的武德情操和精湛的武艺,挺身而出,使那些帝国主义列强不敢在中国的领土上耀武扬威。历史上具有祟高民族气节的习武者举不胜举,如戚继光、岳飞、瞿元甲等都是武德高尚的英雄,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样有许多练武术的人,他们不仅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更能够见义勇为,遇到坏人、坏事,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当前,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腾飞,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飞速提高,但尚武崇德,发扬民族精神,还是武德的基本原则。在其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维护民族利益的道德观,到现在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这种冲破单一、狭隘的道德思想,终于使尚武与尚德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民族精神的主体。而社会主义条件下形成的现代武德,屏弃了封建腐朽的东西,继承了精华,把武德教育与爱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武德教育提高到塑造民族精神的高度,成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炎黄子孙,其体现民族精神也包括热爱祖国文化、热爱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广学博览祖国的传统文化知识等,为宏扬中国文化和精神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武德与道德修养
恩格斯认为:“人类道德的需要,无非来自于人类自身维持生产、分配、交换产品的共同秩序的需要;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不过是人类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共同行为的概括和表现。”“道”原指路径,后引申为原则、规律、本质、真理等;“德”原指顺其自然,不违背自然原则发展,后引申为发展的目标、框架等。道德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它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武德与道德的关系实质上是小道德与大道德的关系。在中国传统道德基本概念里包括:四维(礼、仪、廉、耻)与五常(仁、义、理、智、信)等,而这些,是习武者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传统的武德中讲究“学拳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作正大之事,不可持艺为非,以至损行败德,辱身丧命。”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守礼、忠诚、谦让和宽厚。而“德以艺生,艺以德显”,武艺精湛,也是习武者在武术事业上高尚武德的反映。如今,武术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科学知识,只有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技术教学训练的始终,才能收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最佳效果。武德修养不仅要继承发扬如上所述的优秀品质之外,还必须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与精神文明相违背的消极现象,树立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和道德观。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在平时不讲诚信的人,在关键时刻不可能为祟高的理想信念作出牺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我们理应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忠诚于国家和民族事业。
四、武德与教育
“古风今韵相辉映,文化经济共繁荣。”来自全国各地的社区文艺骨干走进古城扬州与当地群众同台演出,喜乐融融。这仅仅是全国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里的一个小小章节。
由中央文明办、中央综治办、文化部、卫生部等10部门共同组织的这一活动,呈现出整体推进、不断深化完善的良好态势,将快乐、健康与安全通过大大小小、常抓不懈的工作送入千家万户。“卫生进社区”活动,将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保健知识带入社区。4年来,全国“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中,14位首席专家在20多个省区市开展巡讲、咨询活动,76万群众受益。“科技进社区”活动,作为与提高居民素质息息相关的一项,同样受到基层社区工作者的重视。全国先后举办各类科普讲座、报告、培训、竞赛等活动40多万场(次),参与活动的群众达7000多万人次,科普志愿者达200多万人。
如同大树将根深深扎入泥土,不断将阳光与水分通过各个枝干输送到最需要它们的地方。卫生、法律、文体、科技,这些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将“四进社区”活动逐步推进,惠及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
“三下乡”温暖广袤农村大地
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大篷车”满载歌声奔驰在乡间小路,白衣天使来到穷乡僻壤……多年来,“三下乡”活动的内容不断充实,社会参与面不断扩大,为农民群众办了大量好事实事,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为“三农”服务的一个品牌。
为满足基层群众对知识的渴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送书下乡工程”。据了解,这一工程已覆盖全国22个省份的近3000个乡镇,累计安排资金6000万元,配送图书总数为511.6万册,其中20__年共发送图书179.01万册,为农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有关部门在做好图书下乡、电影下乡、法律下乡、婚育新风进万家、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等活动的同时,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艺院团下乡、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医生下乡、科技大王进农家、乡村青年文化节、民营企业下乡等一系列活动,群众广泛参与,产生了较大影响。
各地还结合实际,推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各种活动,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踊跃参加。广东省丰顺县一度地下__赌博泛滥,为配合公安机关的打击行动,当地的“三下乡”活动中就专门排演了一台“造一方净土,育社会新风”专题文艺节目,到全县农村巡演,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江苏省在活动方式上突出重点项目,开展的新年“三下乡”服务慰问集中行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以及南京农大组织的“科技大篷车”和“百名教授兴百村”活动,社会影响面大,辐射范围广,已成为“三下乡”中的品牌项目。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火如荼
从城市到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火如荼,20__年9月5日,中央文明委办公室在媒体和网站公示了全国首批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候选名单,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接受群众监督,立刻引起广泛关注。10个全国文明城市、3个全国文明城区更是成了焦点。这是创建文明城市活动20多年来第一次评选全国文明城市,也是继1999年和20__年表彰两批121个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区)后,第一次给少数城市(区)戴上“全国文明城市(区)”的桂冠。
文明植阡陌,新风沐田野。各地群众普遍反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老百姓办了实事,办了好事。20__年12月14日,130个全国先进文化馆(站)、先进农民文化大院(文化户)、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基层文化市场管理先进集体在京受到表彰。他们扎根基层,以先进文化滋养着 农村沃土,不断探索服务农民的新思路、新办法,走出了一条推动基层文化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法律精神文明建设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处于重大转折时期,存在着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等新情况,而精神文明建设尚缺乏统一集中的组织行为,因此,法律以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在保证和推动精神文明文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法律的约束作用,有利于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
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素质只有通过行为来体现,才具有实际的社会意义。法律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具体的行为模式,而且着眼于每个人的行为及其后果的约束,防避和制止行为失范,并指引正确的行为取向。法律约束有别于道德所要求的人们思想深处的内省自警,它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外部约束,其对象是人们显而易见的外部行为。从依法办事入手,来调节人们的关系和行为,能够把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些原则性要求,变为便于实际运作的具体事项;通过法律的规范作用,有助于把许多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措施具体落实到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由无形转化为有形,有助于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虚而不实的弊病,避免精神文明建设中某种空泛化的倾向。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是以国家的强制力为依托的。在规范人们的行为方面,法律能够起到道德所不具有的、刚性的硬约束作用。在法律的强制作用下,人们对某些行为准则的遵循,一开始可能是被迫的,但久而久之,却会使人在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同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法律所确认的道德要求,有利于推动群众普遍参与精神文明建设
法律同道德相比,虽然道德作用的对象和范围更为广泛,法律对那些不违法的行为体现不出约束力,但是,应该看到,法律所确认的是最起码的、具有明确性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如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遵守社会秩序和劳动纪律,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礼仪,不损公肥私,不损人利已等,这些都是能够而且必须为全体公民所接受的。从这一点看,法律能够广泛地、持久地推动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加强社会基础道德建设特别是社会公德建设。从这一意义上讲,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只有切实做到遵纪守法,才能恪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能够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因而人民群众能够普遍参与管理包括文化事业在内的各项事业。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广大公民广泛地享有平等的权利,有权要求政府部门禁止各种不文明现象,净化社会环境。每个公民在行使法律规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遵守公共生活准则,否则就谈不上真正实现自己享有的各项权利。法律同每个公民的工作、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依靠法律,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能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且有利于凝聚人心,巩固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人们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竭的推动力。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4-0085-03
中央16号文件强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突出实效性。当前,志愿者服务活动 在各高等学校广泛开展,在倡导社会新风、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磨砺学生思想素质 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从总体上看,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存在规划性 不强、活动项目单一、活动层次有待提高、引导机制还不健全等问题。如何依托大学生志愿 者活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笔者略陈管见。
一、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的特征
“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虽然在世界各地名称有所不同,但所指对象和任务大体 相当。在西方国家,志愿者是指职业之外的不受私人利益或法律强制驱使,为改进社会而努 力的人们。在中国香港,志愿者被称为“义工”,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将其定义为在不为任 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的人。在中国大陆,中 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给“志愿者”的定义是: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为 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志愿服务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 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志愿服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自愿性。即是志愿者自愿选择的行为,非第三人或外界的强制。这是志 愿服务区别于 其他社会行为的前提,也是志愿服务与一般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的职务行为区分的标志。虽 然世界上很多志愿活动都是由政府或社会组织发动的,但作为志愿者个人而言,都是自愿参 与的。自愿性能够让志愿者在活动中唱“主角”,以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2无偿性。即志愿者活动的动机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志愿服务的本质是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如果说志愿者也是有利益的,这种利益 也并不是物质上的利益,而是精神上的利益。一位资深的美国专家保罗•杰•伊尔斯利在分 析美国人积 极参与志愿活动的原因时指出,在美国那样个人主义至上的国家,却有那么多人热心志愿服 务事业,原因之一是“这些人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服务社会 、奉献社会的一种愿望的满足,并从中感悟人生的价值。
3全面性。包括四层含义:一是志愿服务在地域、空间上是无界的,目前 已遍布世界 各个国家;二是志愿服务的领域的广泛性,既涉及助老扶残、扶贫济困、环境保护,也涉及 社区服务、为大型社会活动提供服务以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事务;三是志愿服务的 形式的多样性,既包括专项性的志愿服务工作,还包括公益性及社区性的志愿服务工作等; 四是志愿者来源多元化,志愿者的队伍虽然多为年轻人,但他们中间有工人、农民、学生、 教师、医生、国家公务员、指战员等,同时具有完成服务内容的必要技能和水平,以 达到被服务者满意为目的。
4社会性。志愿服务并非存在于个人生活的私人领域,而是在一定的公共 空间和特定 的人群当中进行的他助或互助,因而它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公共福利和社 会公益是志愿服务的价值目标,也是衡量志愿服务社会价值的标准。另外,志愿者自身也具 有社会性,通过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志愿服务,他们可以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深入 生活、感悟生活,在志愿服务中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形式及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
1994年,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从此,志愿服务活动在包括高校在内 的各行各业蓬勃开展。以襄樊学院为例,目前,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员已经占到在校生总数的65% ,基本上每一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有过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扶贫济困活动。为老、孤、病、残等弱势群体提供志愿服务是高校大 学生志愿者行动长期性的基本项目。以襄樊学院为例,大学生志愿者与襄樊市襄城区福利院 、襄樊盲聋哑学校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帮扶关系,照顾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学生还长期为襄 樊地区下岗职工及其他贫困家庭子女提供义务家教;每年开展新生军训服装募捐及毕业生学 习用具募捐活动;开展为重大疾患同学专项募捐活动等。
2公益服务活动。如襄樊学院学生社团环保协会,常年开展废旧电池及 废旧物品回收、自然环保宣传等活动;艾滋病宣传服务协会常年开展防治艾滋病系列宣传活 动等等。
3社区共建活动。如我院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先后与襄樊市隆中居委会、 昭明台办事处等5个社区签订了志愿服务协议,与其建立了长期志愿服务的关系。学生充分 发 挥自己专业优势,利用休息时间,深入社区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如物理系的大学生志 愿 者为社区居民义务修理小型家用电器,讲解安全用电常识;体育系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义务按 摩、保健康复知识的宣传活动;政法系的大学生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等等。这些志愿服务对 于和谐社区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4支教支边活动。从2002年以来,我院共有150多名志愿者先后奔赴贵州 、湖南湘西、鄂西等老、少、边、穷地区开展支教活动,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 的贡献。
5专项大型志愿服务活动。从2001年至今,每年一度的诸葛亮文化节在 襄樊召开 ,期间我院外国语学院多名青年志愿者利用专业优势,为会议提供翻译、接待、会务组织等 服务,受到与会人士的高度评价。我院重大活动如校庆、每年迎接新生等活动中,也都活跃 着青年志愿者的身影。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 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其一,志愿服务活动是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既包 括常规活动,也包括专项活动,还包括自主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是实 践育人的重要渠道。实践证明,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新时期动员和凝聚青年学生的有效方式 ,是志愿者把自己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是了解 国情、开阔视野、丰富人生经历的过程,也是在社会大舞台上经风雨、见世面、砥砺品格、 锻炼成长的过程,为大学生 的道德教育和个人全面成长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渠道。
其二,志愿服务活动是对大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志愿服务精神的基本内 容是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传承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借鉴了人 类文明的先进成果,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与核心内容的要求,与 建立和 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要求相一致。与传统的“学雷锋活动”相比较,志愿 服务更加体现了自愿性、非政府性等特点,反映了人类社会普世的基本价值观念,更加适应 时代特点和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更加契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更容易转化为大学生的道 德实践。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的过程中,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 响和感染被帮助对象,影响和感染周围的群众,进而影响和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这样 一种文明的传递过程,既是全社会高尚道德情操不断传递、发扬光大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 有效自我教育、实现自身道德境界提升的过程。
其三,志愿服务活动是对大学生开展公民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参与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所谓公民精神,就是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回报和贡献 社会的理念。按照契约理论,国家、社会是由每个单个的人、不同的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个 人和一定的社会组织在享用国家、社会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也对国家、社会的正 常运转、协调运行负有相应的义务,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整个社会和谐。社会的现代化是多 维的现代化,其中,公民精神的培育是社会现代化最基础也是最富有原动力的因素。因此, 公民精神的培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志 愿服务所体现的是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 作的精神,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公民精神的精髓,它体现了现代 社会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志愿服务正以其突出的社会 效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的重视,成为这些国家加强公民精神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 效形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志愿服务意识为大多数公民所接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广 大公民的自觉行动。如1998年,美国约有1.09亿成年人参与了志愿者活动;56%~62%的 妇女每周奉献3.4个小时,49%的男士每周奉献3.6个小时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当前,我国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经济问题 和环境问题,许多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了政府本身的能力,必须采取通过建立公共服务型政 府、规范市场和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等综合手段来解决。从根本上说,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 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善治环境,即治理主体由过去单纯的政府变成为由政府、企业 和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的合作集体;治理规范由过去单纯的国家法令变为法令、道德和社会组 织的公民自主契约并存;治理手段由过去单纯强调法制变为重视法制、德治和社会公民自愿 的合作相互补充。具体来说,就是要借鉴志愿服务的经验。这是因为志愿服务具有很强的实 践性,社会需求是志愿服务生存的基础,是将社会需要中力所能及的事作为志愿服务活动内 容的一种公共服务方式。志愿服务是以实际行动来践行“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庄重 承诺,体现了服务他人、锻炼自我、促进社会发展“三位一体”的社会功能,为政府职能转 变提供了经验,并为政府职能转变铺平了道路。
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中国的志愿服务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具体到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认同和理解。根据抽样调查,14.7%的志愿 者反映在从事 志愿服务活动中曾经受到精神伤害,这些伤害主要表现在:公众对志愿者和志愿活动的了解 还很缺乏,对志愿服务的行为不能理解;不尊重志愿者的动机、劳动和价值等。实践中我们 还看到,校内外普遍存在对志愿服务的定义和内涵不明确的问题,经常出现将志愿服务组织 临时“拉差”的情况,把志愿者当成了廉价的劳动力,使得许多志愿活动成为一种组织行为 而不是自愿参与行为。
2志愿服务的管理和制度建设方面有待加强。一是志愿服务的社会定位、 服务对象、服 务内容、服务形式、权利与义务关系等都缺乏有效的界定和管理。二是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 尚不完善。志愿服务是一种志愿奉献的无偿服务,本身并没有获得任何经济收益,但在具体 实施过程中,青年志愿者的组织、培训、宣传、奖励等方面都需要一定费用,完全依赖共青 团组织这一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缺乏有效的物质保障,志愿服务活动因而会大打折扣。法律 保障机制 的缺失导致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法律地位不明。青年志愿者的人员构成、权利和义务、行动的 范围和形式、青年志愿者组织之间,青年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组织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等 许多问题都缺乏法律上的界定。由于缺乏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相应的法律保障,青年志愿者 无法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自身的权益更无从维护,从而也影响了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行动 的积极性。三是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还不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志愿服务是不可能进行物 质激励的,所以精神激励就显得至关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志愿者不但得不到物质上的满足 ,精神上的满足也很难实现。志愿服务作为一项社会化活动,光凭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是远 远不够的,必须以机制建设来保障志愿精神在社会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3志愿服务组织自身建设存在问题。首先,尽管高校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 人数总量很多 ,但统一的管理和协调不够,缺乏有效的指导、培训,使得志愿者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停留在自发阶段而不是自觉阶段;其次,由于受到专业技能所限,高、精、专 的专业性志愿服务不够,使得高校志愿者的活动形式特点不鲜明;再次,有的志愿服务流于 形式,为了名利、宣传等而参加活动,严重影响了志愿者的形象,有些本来的善意帮助最后 却成为受助单位的困扰、负担等等。
要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当前至少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促进社会观念转变,积极为志愿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高 校来说,要特别注 重做好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性的事业,志愿服务的开展始终离不开宣传,因 此,学校应该根据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侧重不同的主题,确定相应的宣传重点 ,加强舆论宣传和典型表彰,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2)进一步完善志愿者的管理制度。志愿服务应该制度化,就是使其具有 规范特征,使 志愿服务在行动安排、服务提供、效果评估方面有某种程度的规则可循,这些规则基本上完 全是为了更有效地安排、协调和实施服务,而不是出于管理的目的。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 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将各类专业服务队伍和志愿者有机地组织和整合起来,使志愿者服务向 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志愿者登记制度。通过发放统一的注册登记证, 进行统一管理;要对志愿者服务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考核。此外,完善志愿者的培训制 度。要定期对志愿者进行理念培训、技术培训,切实保证志愿者服务质量。
一、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企业加快发展的力量源泉
1.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支撑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而且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力量来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道德观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生活行为以及社会的经济行为,这有利于建立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经济秩序和市场秩序,而这正是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2.精神文明建设是企业提高效益的突破口之一。企业要发展。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有一支技术高、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好的职工队伍。而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就必须加强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密切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
3.精神文明建设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管理必须以人为本,所以,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企业的管理内容,不但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促进企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只有将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到企业管理体制之中,用灵活、高效的管理方式,才能创造出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当前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热衷于追求产值和利润,对精神文明的建设没有足够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投入的资金有限,企业发展资金不足,这在国有企业中显得尤为突出。同时部分企业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投资少,制度不落实,严重地干扰了企业建设和正常经济秩序,将使企业逐渐失去发展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
2.企业中少量职工素质低,技能水平低,企业职工良莠不齐。一些领域道德败坏。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严重地干扰了企业正常的经济秩序,使部分企业渐渐失去了发展的社会环境。
3.企业内部精神文明建设“口号化。形式化”现象严重。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没有足够的重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不能有效地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将使企业逐渐失去发展的机遇。
三、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
1.企业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企业管理内容,在加强制度管理的同时,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是市场经济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刚”、“柔”并济,既抓疏导教育,又不放弃经济、行政处罚,使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管理相得益彰,互为补充。要根据企业特点,找准切入点,充分发挥北大荒精神、北大荒核心价值观作用,激发起职工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的大无畏精神,使职工在积极向上的主旋律中为企业建功立业。
2.发扬艰苦创业、勤俭办事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我们树立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保证我们经济建设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由党委领导企业的全体职工参加全民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仅符合中央的要求,也符合企业的特点,企业里的党员是职工中的优秀群体,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在企业里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证,充分利用党员的榜样力量,倡导社会正气,在党员中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责任制。并以此作为党员的工作评价标准之一。
3.要有良好的管理机制,加强职工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企业要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使每一个职工不是处于被管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职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必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指两种环境因素:一是指人际关系。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心情舒畅,在友好合作、互相关怀中愉快地进行工作:反之,则会影响工作情绪和干劲。二是指工作本身的条件和环境。首先是指工作本身水平方向的扩大化和垂直方向的丰富化;其次是指完成工作任务所必备的工具、设备、器材等的先进水平和完备程度:再次则指工作场所的宽敞、洁净、明亮、舒适程度,以及场区的绿化、美化、整洁程度等。
4.加强敬业精神教育、提倡职业道德。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职工队伍,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各种文化活动中,使职工在参与中受到教育,提高素质。实践证明,以培育“四有”职工队伍为目标、以“三德”教育为重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形式,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具体化,把思想、道德、观念等无形的东西,融入到文化活动、办实事之中,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取得较好实效。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 思考 发展
企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企业制度,才能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企业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民主化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企业通过精神文明制度的建设不仅促进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提高,同时也将企业工作人员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企业精神文明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企业的工作人员必须将自己企业主人翁的意识充分发挥出来,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出其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将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激发出来,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文化发展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得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加,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必须进行经营策略的改变才能确保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不受影响。而在转变企业经营模式的过程中必须以市场的时间需求为出发点。因此,为了确保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在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企业精神文明的建设,才能促进其适应市场生产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实现企业的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发展。
(三)有利于企业制度系统的完善,促进企业综合发展
企业要想在长期的社会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定发展,必须在坚持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企业自身文化特色的改革和创新,以企业的发展现状为基础,制定适合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经营管理规范。同时加大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设力度,将企业的文化系统建设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委实现企业的综合发展和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精神建设和物质建设相结合
怎样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硬件的建设同时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也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只有将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积极的贯彻落实,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实施。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只是加强了精神方面的软件建设,而对于物质建设的重要性并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这些企业只是认为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只需要开展定期的思想文化教育或者制定一些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口号,就可以实现建设文明建设的目的,而并不需要投入相应的建设资金,假如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具备的配套设施都没有的话,那么必将会影响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和进度。所以,必须从思想上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才能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效率的稳步提高,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两手齐抓的原则,才能将工作人员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激发出来,使其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为实现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科学规划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而在这其中也涉及到了很多意识形态领域的知识内容,依靠某一个人或者部门是无法做好建设文明建设的工作的,因此企业精神文明的建设必须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进来,才能确保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实施。另外,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综合治理作为基础,建立健全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严格的要求相关责任人以及工作人员切实的执行和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规定,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开展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比如,在贯彻落实分工责任制时,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必须及时的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全面的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检查、宣传等工作,才能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另外还可以邀请当地文明办定期的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进行考核,一旦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话,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层次分明的进行建设工作的展开
正是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备了综合性、复杂性以及系统性等各方面的特点,同时其在建设实施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各个不同领域的知识,所以,在开展社会主义精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形式不同且多层次的方式,在各种意识形态的共同配合下,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虽然企业在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穑但是只有在多方面意识形态的共同努力和协调下,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一定可以顺利的开展。比如,在协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就可以采用综合性的手段,进行分层次的管理和协调,不仅可以准确的掌握各个形态领域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也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和进程是影响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设企业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为其创造积极向上的发展环境,才能确保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人的精神动力增长趋势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关键词:医院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发展趋势;关系分析
一、引言
医院文化主要是指在现如今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具有时代主义的文化,医院文化与精神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现如今医院已经成为了物质文化建设的场所。医院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关部门应该对其加以重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只有明确医院文化建设和管理目标,并针对我国党的十主题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才会更好的促进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
二、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内涵概述
医院文化一般是指医院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内容,其中物质文化就是医院的一些实际物质,这与医院成立的时间和历史有关。而医院的文化建设则与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有着联系。在现代化的医院中,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一定要尊崇患者至上、珍爱生命的内容,这些都是医院文化发展和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除此之外,有关部门还应该注重人才的裴炎和引进,只有积极的选择高素质的人员才会更好的促进医院的长期发展。
三、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分析
(1)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二者间的共同点
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必要保证,其中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动力,而文明建设是医院的前进方向,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在现代的医院中,医院精神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念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灵魂,也是医院发展的前进动力。只有培养医德高尚、专业技术强的人员才会在实际的发展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2)树立医院文化形象,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医院文化形象的树立关系到医院的文明建设,医生一直被人们视为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也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所以在实际的发展中一定要注重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建设。在实际的工作中,医院文化形象的建设和树立首先就应该从医生人手,只有培养高素质,职业道德高的医生才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更强的实力,除此之外,领导者的领导能力也是医院文明建设的主要动力。近些年以来,我国多数医院的医生已经顺利攻克了很多医学难题,无论是在临床上还是在理论知识方面都已经获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也为实现医院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夯实了基础。
(3)完善医院物质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医院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欠缺,物质文化一般指的就是医院的医疗设备等内容,这些与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如今很多医院仍然不具备较为先进的医疗体系。所以笔者建议医院的有关领导应该积极的引进一些先进的设备,为病人提供优雅舒适的医疗环境,这样才会为树立医院良好的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建立医院制度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完善现有医院的文化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医院文化制度的规定和管理就需要符合现实,很多医院都是通过制定一定的制度来管理工作人员,实际上这种管理方式是较为传统的,如何促使他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提升医院综合素质的必要保障。所以笔者建议一定要加强现如今医院的制度文化,要让制度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定期的培养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完善的制度管理中能够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学会自觉的维护医院的整体形象。
(5)规范医院行为文化,指导精神文明建设
规范医院行为文化,在规范行为文化的同时对医院的精神文明进行建设,这样才会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实际上对医院实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医护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为医护工作者的发展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医院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医院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只有从根本上规划医院的文化和精神文明行为,才会推动我国医院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关键词]供电企业 精神文明建设 工作思考等
中图分类号:TU7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075-01
一、引言:
随着电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国家相关部门对供电企业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其能够为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对电力系统的需求,而且还要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为此,加大党政部门的发展力度,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不容忽视。本文主要对加强供电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加强供电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以此来为今后供电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供电企业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1电力企业本身的环境建设问题。员工在企业的活动时间仅次于在家时间,企业环境氛围对于员工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从人际交往的角度上来看,企业员工所建立的人际交往关系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己的同事。因此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还是要首先考虑电力企业内部环境建设,并以此为起点进行扩散式建设以及企业统一文化的培养。
2.2电力企业的经济发展问题。企业有着自己的本质需求,其本质需求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完成自己的经济任务。因此,企业只有把本身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在努力完成经济任务的同时针对企业中所存在的理念思想上的问题进行精神层面的教育以及改正,才能有的放矢、获得效果。通过企业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先处理企业的中心问题和重点问题,是企业在建设精神文明的时候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2.3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效率问题。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一样,要讲究一个投入和产出的比值关系,因此也要计算成本和效益。在这个阶段,对于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电力企业要投入足够大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完善,从而获得一个可以预见的明确数值。否则导致的结果就是企业对于建设精神文明的热情受到打击,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会随之出现问题。
三、供电企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3.1 精神文明建设对电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中,企业的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大多都认为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电力企业中作用不大,可有可无,而实际上,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企业的一项义务又是企业的一项基本职责,更是企业中的众多员工必须执行的重要任务之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搞上去了,企业的未来发展的理论基础才能形成,为企业未来的经济发展道路指明的方向,能够让企业有规划的大跨步的前进。
3.2引导企业中员工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当前电力企业来说,高层的领导干部一味的注重生产和经济效益,将精神文明建设这个误区无限扩大,缺乏对员工精神动力的激励,导致员工很难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上去努力工作,从而出现了工作怠慢,主观能动性低的表现。因此,从管理者来说要加强员工对精神文明建设程度的认知,将眼光放长远,通过自身的以身作则来开展精神文明工作,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日常工作看的同等重要,让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深入人心。
3.3建立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一是对企业的精神文明发展要以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形势相对应,从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上来做文章,把精力放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上,一味的复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程度和发展程度。二是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向要清晰且明确。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要有明确的宏观和微观的规划,要把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宏观和微观统筹结合起来,在不影响总体规划的情况下,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形势提出各项具体措施。三是得到员工的认可。在电力企业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确认的时候要集中广大电力企业员工的集体智慧,取得员工们的认同感。要对经过时间的检验、已经可以固定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进行大力宣传,使之深入人心。同时,在对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进行确认的时候,绝对不可以朝三暮四、朝令夕改。
四、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4.1创建精神文明建设载体。一是企业管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融合,比如在职工中开展有关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职工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还培养了他们爱岗敬业、专研业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二是将企业的决策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企业在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可以告知职工,然后通过合理化建议、金点子行动等方法鼓励职工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但能够使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还能够使职工充分感受到他们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和主人翁地位。三是通过文化娱乐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电力企业要积极修建一批娱乐设施,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娱乐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从而增强他们的体魄。
4.2发挥好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作用。电力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同时,它是资金较密集,技术难度大,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如果从具体方面来说电力企业的设备、企业管理、人才素质基本上构成了电力企业的的生产力。而这种生产力则还需要企业的先进文化和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来相互维持。若要真正发挥好先进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作用就需要先进企业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要形成一种催人奋进、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又为文化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思想基础,而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无形的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载体和文化基础。
4.3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共同抓。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广大企业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精神生活的丰富需要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基础的时候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在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还需要抓物质文明建设,形成共同抓的局面。以前有的人认为只要物质文明建设上去了,精神文明会自然的跟着上去,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通过实践证明,只抓物质文明建设,即使物质文明上去了,但没有很好的精神支柱,物质文明也不是长久的。所以,要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4软硬结合,调动职工积极性。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属于软件,需要我们在平时的企业管理中融入进去,通过教育来进行引导。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则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需要大量的资金去投入。现在,许多电力企业为了减少企业成本,往往比较重视软件的建设,轻视硬件的建设。因此,企业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一方面要重视软件建设,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硬件建设。只有这样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五、结语
电力企业要想追赶跨越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唯有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为员工带来经济收入。同时,电力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重视职工的参与度,让每个职工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让他们感受到主人翁的责任感,也为企业的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允.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J].辽宁经济,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