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标志设计原则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31 15:13: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标志设计原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标志设计原则

第1篇

关键词:标志;标志设计;设计形式

任何艺术作品,缺乏形式感也就失去它本身的魅力。由于标志设计是在方寸之间表达它的创意,这就要求标志具有很强的形式感,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人们的兴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标志设计以其形式感带给人们一种强烈的 视觉冲击力,达到宣传企业形象,传播产品信息,提高经济效益的能力。[1]

1 标志设计的表意原则

标志是一种视觉性很强的符号,由于图形符号的简约,就决定它必须具有象征性,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标志的个性形象,因此,象征性是标志设计的首要因素。象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广义来说,象征是指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从标志设计来说,它是一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象和抽象的文字、图形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理念和情感。象征是标志图形与抽象思维之间的一座桥梁,她连结着创造者和接受者的心灵,促进了传递者和受众者的沟通,并引起共鸣。[2]

1.1 象征的准确性原则

通过对国内各行业企业机构标志造型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得出,许多标志设计都存在着看上去“煞有介事”但实则“语焉不详”的设计问题。往往一枚标志第一眼看上去形式绚丽、造型现代,但仔细推敲乎后却发现标志中的象征元素与标志的主题毫无关系。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源于标志图案与象征元素在寓意上的不准确性。也就是说,此类标志选择的象征图案并不能最准确的传达标志命题中的信息。因此,找准象征符号与元素、保证标志象征图案能够与所需要传递的信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是标志表达寓意方面的重要原则。标志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避免错误地使用象征符号与图案。

1.2 传递信息的简化性原则

许多企业与机构在寻求标志设计之初都希望最终的标志尽可能多的传递与企业名称、理念相关的信息;这导致了许多标志看起来十分复杂,造型结构臃肿繁复。然而,人类的大脑并不具备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的处理、分解复杂图案与信息的能力。当一幅图案过于复杂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需要较长的时间逐一拆解、分辨图案中的个别元素分别意味了什么。假若一枚标志过于复杂、传递的信息过多,我们的大脑便会在短时间内自动地将该标志归纳为“不能理解”,于是,该标志的象征寓意功能彻底丧失;该企业或机构的视觉形象将不能得到传播。所谓,欲速则不达、少既是多──标志设计必须注意将所传递与表达的信息尽量简化,只取最重要的一至两条信息进行表达。

1.3 语意的直接性、通识性原则

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中可以看出,中国银行标志中的“铜钱”形态寓意了“财富”这一概念。在中国,以铜钱象征金钱与财富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与认同的,铜钱图案具备了寓意的直接性与通识性,不会引发人们错误的联想。因此,在标志象征符号的运用上应注意选择大多数人多能够理解与接纳的图形图案,注意避免用难以理解的图案来传达信息。

2 标志外观形式的设计标准

标志的外观造型与形式直接左右了标志的功能、传播力与在人们眼中的好感度。判断一枚标志的设计是否合格不仅要考察标志的寓意与象征是否准确,还要推敲标志的造型与形式是否规范、恰当。判断标志造型形式的合理性可有如下参照标准:

2.1 易理解

在标志设计的过程当中,选择正确的象征符号来表达标志命题中的概念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注意如何将符号本身的造型形态合理化、通俗化。原则上,在象征符号形态的设计上,设计者应当注重将形态的结构、色彩、风格与标志想要表达的概念保持一致,使人第一时间便可以借助形态联想到标志想要表达的涵义。所以,标志的造型设计应尽量简单通俗;避免在形态的塑造上出现“模棱两可”或无法理解的现象出现,从而影响企业视觉形象的建立与传播。

2.2 易识别

标志的识别度、辨识度与标志的结构及色彩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在标志结构上,越简单的造型越容易被观察者捕捉和发现,越复杂的形态越不容易被吸纳、消化与理解。所以,如何使标志既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趣又能够在任何大小比例下都一目了然,就考验到设计者是否能够有效的归纳、简化和组织标志的形态了。与此同时,标志在色彩的选择上也左右着标志的识别度,例如柠檬黄若运用在百色背景上则极为不易识别,容易与背景融为一体,影响到标志的表现力。

2.3 具备视觉冲击力

视觉冲击力是所有艺术作品都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特别是在平面设计中,由于不能够借助三维视效或声音效果来表达主题,静态图形的视觉冲击力制造显得尤其具有挑战性。标志本身在运用过程中通常以较小的体积出现在一个平面当中,所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是标志形态塑造上必不可少的标准之一。然而视觉冲击力绝非仅靠喧嚣的色彩或张扬的造型才能生成;一枚形态稳定、气质安静、结构别致、色彩单纯的标志同样可以促使视觉冲击力的产生。所以,在标志设计中最重要的是能够将某一种视觉效果运用、发挥到极致,使其产生较好的视觉张力。

2.4 具备形式美感(气质)

形式美感的塑造与把握是整个标志设计过程中最考验设计者内在修养与审美情趣的部分,也同时是最难造就和控制的部分。总体来看如果想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形式美感的标志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形态与色彩的和谐型、风格与气质的现代性以及整体设计的艺术性。在标志形态的把握上,正确的运用平面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是达到标志形式美感的途径之一。调理与反复、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等形式美法则都可以保证标志造型具备优美和谐的视觉效果。此外,标志设计也要注重紧紧跟随时代的审美步伐。一枚形态陈旧、风格保守的标志是很难跟上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的审美标准的;它也会影响到整个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在大众心目中的好感度与接纳度。所以,敏感的把握时代的美学标准、将其一定程度的运用到标志的设计当中也是标志设计势在必行的趋势。此外,艺术性是标志设计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标志设计的艺术性需要通过巧妙的构思和技法来展现,是将标志的寓意 以一种优美的形式加以体现。当然,这种优美的形式并不是凭空杜撰的,而是需要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品牌的相关文化、理念和精神,将艺术性与一定的寓意结合在一起。[3]

3 标志设计的创新与突破

在做到了标志寓意的准确合理与造型形式的和谐美观之基础上,创新与变化是标志设计更上一层楼的机遇与挑战。从墨尔本城市形象系列标志到谷歌网站的动态标志都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简单、单一化的标志设计思维定式。它们不仅继承了传统标志设计的内涵又创造出了新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如何在标志设计中创造创新,如何在寓意表达或造型形式上锐意突破,都是标志设计的最高原则与标准。

参考文献:

[1] 范晓丽.标志的象征意蕴与设计形式感关系研究[J].大众文艺,2010(8):143.

[2] 周书林.浅谈标志设计的象征意蕴与设计形式感关系[J].大众文艺,2009(21):144-145.

第2篇

关键词:传统图形;标志设计;运用

一、传统图形

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其悠扬的历史、辉煌的成就在艺术长河中源远流长。而向往美好,祈求吉祥的文化印象早已浓缩为人类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夙愿。俗话说:“玉必有意,意必吉祥。”将传统图形的艺术审美融合到标志设计中,并非简单的挪用或拷贝传统图形,而应在对传统图形的认识和领会的积淀下,将传统图形逐步加以变化与改造,创造出新颖点融合于传统图形,从而设计出具有中国审美意蕴的现代标志。那么要如何将传统图形与现代标志设计更好地融合呢,本文以“小寨商圈”的标志设计为例从传统图形的“形”“意”“神”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二、图形与标志

1、标志的含义标志是独一无二用来表明某种意义特征的记号、标记,具有可持续性。它将文字和图形融合成具有可见性的视觉符号,其图形的表现是利用具体的事物、场景和抽象的精神理念来融会贯通的,因而当人们看到标志时,会自然的产生联想想象,从而对标志所代表的事物产生共鸣。2、图形的含义现代意义的图形即为视觉形象,古人称之为图、画、形、象。《周易•系辞上》中提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以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说,图形即为人们内心形象的图像化产物,这种艺术形象的创造,能够更好地将信息传递给人们。3、标志和图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标志作为一种图形艺术,在功能上以传达信息为根本目的,因此在造型上要求具备凝练性、象征性、使观者易懂、易记、易识别、易欣赏、易应用,而图形是以美化和实用为目的,比标志更强调装饰性、形式感及秩序感。因此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三、传统图形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标志设计要兼具强烈的信息传达功能,这种传达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要超过语言文字的传达意义,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现代标志设计的优质与否直接影响人们对企业和商品的印象。因而,设计师们在设计标志时源于人们追求美好,析求吉祥平安,抑或对公司或团体籍以标志的向往寓意从而得到振兴和发展的精神愿景,现代标志很多都由传统吉祥图形汲取而来,由此设计出的标志更容易将人们的内心情感得以唤醒,而有利于该标志的识别与记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借鉴,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相互吸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融合,使图形出现了“古为今用,古图新用”的发展态势。而要是传统图形设计在吸收融合外来于现代文化的同时,依然要保持本土文化所特有的传统特色,其重要途径之一便是从历史文化,传统艺术中发掘精髓,进行再创造。要做到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对美认识的三条原则: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而再创造的原则便是要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创新“意”,使传统图形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感。1、取其“形”(结合“小寨商圈”标志设计为例)此次“小寨商圈”的标志设计,设计需求是让标志赋予历史色彩又凸显现代气息。本人以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始点这一地域性传统文化为出发点,以中国传统图形丝绸飞天为创意点如图(1)所示,进行标志设计。飞天在敦煌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审美价值,现已成为敦煌艺术的代表标志,其所拥有的艺术魅力与审美意蕴,使它们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其飞天的原型本是佛教天国中的两个护法神,虽不具备显赫地位,但飞天在中国文化的熏陶渗透下,经由艺术家的创作已使她们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她所代表的符号和象征已然成为中国审美理想的造型体现。在取其“形”时若只是简单的照搬挪用则会被传统所禁锢,势必将缺乏时代气息。如图(1)所示:设计师应建立在对传统图形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其“母形”或“延伸形”加以融会贯通并融合现代审美情趣加之创造。这种再创造体现的不仅仅是对传统的尊重,又是对传统的延伸。运用去粗取精的艺术审视,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将传统造型中的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升华,使其在保留传统艺术神韵的同时又赋予时代特色。本人试图将飞天这一图形与丝绸文化这一概念有机结合起来,尝试某种新的可能。从传统图形如图(1)中提取其形的元素进行变异,将提取的图形元素进行新的设计重组,对原型进行不断分解、转变和重构的衍生形糅合进标志设计中如图(2)所示。这样可以更准确把握标志的定位并将文化内涵赋予其中。2、延其“意”(结合“小寨商圈”标志设计为例)“形”是“意”的物化,是“意”延伸的载体。新颖的审美造型不仅仅是图形设计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些造型中蕴藏的深刻文化内涵。因而中国传统图形背后的“意”才是人们孜孜不倦迷恋其造型的关键,其必要性在于对传统图形“意”的延伸,而传统图形传达出对、图腾崇拜,抑或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寄语。正如司徒虹所说;“中国人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包含科学合理部分,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二是它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向往。因而传统图形所包含的吉祥寓意在适用于现代设计的同时也适用于现代人的文化审美追求。小寨商圈它独有的专属性,意寓于人们的购物世界与欢乐天堂,就如中国传统图形中的飞天形象它体现了中国丝绸之路的艺术文化特征,也是欢乐自由女性美的化身。艺术灵感源自于生活,飞天艺术历经从艺术到生活,从天上到人间,从虚幻到现实。飞天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审美情趣,表达出某种渴望就如飞天一样在空中自由翱翔。此次的小寨商圈标志设计就是采用飞天的这一审美造型取其“自由欢乐灵动优雅和谐”的本意来寄语企业的共享盛世,欢愉天堂这一美好祝愿。其标志中两段润泽飞舞的丝绸寓意事事如意,处处顺畅。如图(2)所示。3、传其“神”(结合“小寨商圈”标志设计为例)“形”在每个时期的变化都有所相异,但我们依然从这些形式多样的造型中体会到其有的精神气质,在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洗涤再创造之后,依然传达出某种惊人的生命力,感动鼓舞着我们现代人。其中所具有的神韵承传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造型观念,是中国民族特有的哲学气息和审美意识。此次的设计意在将飞天传统造型的优雅、灵动这一气韵融合进标志设计中,体现审美韵味。就如彩陶上稚拙、纯朴的旋纹,青铜器上神秘、威严的云雷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仍然具有有一种惊人的神韵。而这种神韵正是我们在设计中不断追求的目标。

四、结语

设计时,若将创作思维融合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显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之中国特色的源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的重要创意方式,是中国艺术设计的源头活水。正如靳埭强所说:“如果每一个民族都能把自己的文化放进去,设计就会有新的生命。”(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作者简介:李佳璇(1990~),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14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

参考文献

[1]司徒虹.销售与市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2]《靳埭强的设计思想探索》,载于

[3]周秀梅.艺术采风:中国传统设计艺术考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第3篇

1.统一的原则。园林在应用植物的时候应当注意树形、色彩、质地、比例以及线条上的统一,在做到不刻板单调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做到生动和鲜明。换句话说,就是植物在园林应用应当注意将以上各要素的差异性以及互斥性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才不会对园林植被应用的整体效用产生影响。

2.均衡的原则。植被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应当注重园林的具体环境,应当注重植被配置和应用上的规则式均衡以及自然式均衡。由于不同的植物带给观赏者的感受以及体验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植物色彩较淡、体积较小、枝叶疏松、质地柔软的植被,就会带给观赏者一种简便轻盈的感觉,相反,如果是体积较大、质地较硬、数量较多以及色彩较重的植物类型就会带给观赏者一种深沉、厚重的感觉,对于这些植物在搭配的时候应当注重均衡性的原则,将其合理地搭配在一起。

3.调和的原则。园林设计艺术中的植物要想给观赏者一种均衡和协调的感觉,就应当要求植物之间的搭配应当有主线,应当带给观赏者一种愉快柔和的美感,但是色彩以及搭配上不能太冲突,不能给人唐突的感觉,不能跳跃性过大或者过强,避免园林观赏者体会不到亲近的感觉,同时还应当有所差异以及变化,只有这样才会带给观赏者一定的冲击力度,才会形成活泼以及奔放的感觉。

4.韵律以及节奏的原则。在园林大道的两侧可以不等距或者等距的栽种一些园林植被,当然最好是统一种树木,在间距中可以栽种一些小灌木或者灌木球,这样就会形成相应的韵律以及节奏,进而会对观赏者的情操形成陶冶,开阔观赏者的观赏心境,进而带给观赏者一种惬意舒服的感受。

植物在园林设计应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居住区绿化对于居民享受以及利用来说,是较为直接的一种绿化系统。居住区的绿化在规划的时候,在体现当代人文明程度的同时还应当注重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进而使其与现代文明城市的建设相适应,争取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在对居住区进行绿化的时候应当将生态学理论作为相应的指导,进而再现自然景观,同时将维持以及完善小区的生态环境作为最终的目的与宗旨,将自然与人的共存作为最终的目标,将园林绿化的生物发展多样性、系统性作为规划的主题和使命,进而达到空间上的层次性、平面上的系统性以及时间上的相应关联性。

1.建设人工生态植物群。应当充分考虑居民对绿地的享用需求,建立起相应的生态植物群落,有些植物群落对观赏者的身心健康极为有益,比如银杏林、松柏林、琵琶林、榆树林以及柑橘林等,有的植物群落有助于解除观赏者的疲劳感,比如月季灌丛、栀子花灌丛、桂花丛林、银杏、丁香树丛等,有些植物群落有助于吸引鸟类,比如松柏林、海棠林等,设计者在园林设计的时候可以在小区的边缘安置上有中心绿地较为融合的植物群落,进而利用生态系统的再生功能以及循环功能达到小区的平衡。

2.注意植被之间的结合与搭配。设计者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讲灌木、乔木与蔓藤植物进行结合,将落叶植物与常绿植物进行搭配,将慢生植物与速生植物进行搭配与集合,同时还可以适当地点缀以及培植一些时令的花草等,在树种的搭配上,不仅要满足生物学的相应特性,同时对于绿化景观的效果还应当做相应的考虑,要将美化与绿化进行结合,进而树立起植物造景的相应观念,为观赏者创造出优美、安静的居住环境和观赏环境。

3.统一基调,力求变化。在基调统一的基础上还应当注重树种的变化,进而打破传统建筑群体的呆板感以及单调感,注重选用不同属性的数目进行搭配,比如柱形、塔形、垂枝形等,比如水杉、雪松、广玉兰、香樟、龙爪槐以及银杏等,进行构成变化多样的林冠线,利用地形的变化不同的植物,进行获得林冠线变化。利用茂密、矮小的海桐、海棠、金丝桃以及杜鹃等植被,形成较为自然的曲线。

4.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在园林植被的栽植上,还可以运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方式,一般来说可以在道路的两侧栽培一到两行的植被,另外还可以运用规则式的手法配置一些耐阴灌木,对于地表的区域来说可以栽植草坪或者地被植物。其他的绿地可以采取自然式的配置方式,进而达到错落有致以及四季不同的景观。另外,在植物栽培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植物的观赏性,要对色彩进行协调以及组合,通过植物的花、果实以及植物的枝叶等显示性的色彩,来不知园区。做到一片一个季相或者是一条带一个季相,比如说可以用桃花、丁香花等组成春季景观,用合欢、石榴以及紫薇等组成夏季的景观,用红枫、桂花以及银杏等组成秋季的景观,用腊梅、南天竹等组成冬季的景观。

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策略

众所周知,练习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练习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练习的设计既要以巩固知识为出发点,又要以激发兴趣为着力点;练习的设计既要以有针对性的练习为内容,又要以有层次性的练习为结构……

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诸多原则。只有在牢牢把握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设计出切实改善学生学习效果、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效率的课堂练习。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对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一知半解,导致课堂练习设计良莠不齐。良莠不齐的课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很难起到提升课堂效率的作用。鉴于此,深谙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浅显论述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几个原则。

一、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的需要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小学数学练习设计过程中,如果教师设计的练习题目枯燥乏味,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W习效果自然也不会太高。反之,如果教师设计的练习题目妙趣横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会被全面激发,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全面提高。鉴于此,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目的时候,务必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设计练习题目。例如,在教学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兴趣,设计了“青蛙跳荷叶”的练习题目。三只不同的青蛙分别代表不同的数字,四片不同的荷叶也分别代表不同的数字,当某一只青蛙跳到某一片荷叶上面的时候,教师就要求学生迅速地计算出相应的得数……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练习题目设计的趣味性原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之需要。

二、层次性――“培优转差”实施的需要

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在小学数学练习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智力水平和学习状况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练习题目。教师通过分层设计练习题目,不仅可以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吃得好,而且可以让一些学有障碍的学生能够吃得饱。分层设计练习题目其实正是“培优转差”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体现。鉴于此,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目的时候务必要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状况等,以“培优转差”为目的设计练习题目。例如,在教学“路程、时间和速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分三层设计了练习:A等练习,即主要考查全体学生对速度、路程和时间三个量之间基本关系的掌握情况;B等练习,即主要考查中等以上学生利用三个量之间的关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C等练习,即主要考查优秀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解题策略……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练习题目设计的层次性原则是实施“培优转差”之需要。

三、针对性――有的放矢训练的需要

有的放矢的训练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主要途径。在小学数学练习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相关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教师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题目是进行有的放矢训练的主要途径。鉴于此,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目的时候务必要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以有的放矢的训练为目的设计练习题目。例如,在学习完“解方程”这部分内容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些针对性练习。1.基本练习:x-12=34,8x=96,4x-30=0;2.提高练习:3(x-12)+23=35,7x-8=2x+27,5x-18=32x,(7x-4)+3(x-2)=2x+6;3.解决问题:①一辆汽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求这辆车的平均速度。②一个织布工人,在七月份织布4774米,照这样计算,织布6930米,需要多少天……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练习题目设计的针对性原则是有的放矢的训练之需要。

诚然,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远远不止这些,还包括多样性原则、生活化原则等。总而言之,教师要牢牢地把握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各种原则,通过让学生完成这些练习题目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换言之,教师要让课堂练习设计的各种原则成为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实效的重要“路标”。

参考文献:

[1]简敏捷.略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原则[J].学周刊,2015(3).

第5篇

【关键词】 地铁车站;设计原则;控制因素;标准站

1 前言

地铁站设计具备有较强的综合性,其涉及有通风空调以及线路、信号与行车等等众多专业领域,优化组合各专业,直接影响着地铁车站造价的合理降低。所以说,在严格遵循相关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控制因素,有效地实施标准站设计,可谓是确保地铁安全运行,为乘客营造舒适安全的乘车环境的重要保障。

2 设计原则及控制因素

2.1 设计原则

(1)在进行地铁站设计的时候需做到以人为本,应符合基本的紧凑布置以及迅速疏导、客流需求满足、安全乘降、舒适环境的营造等等功能要求。

(2)在选择地铁站站址的时候,需尽量将其放置方便乘客乘降以及具有较大客流量的位置,便于地铁站能够尽可能地实现客流吸引,提供给乘客较大的换乘公交与换乘地铁的便利。

(3)地铁站的规模需在满足远期高峰小时进行客流集散预测以及实际的运营需求的同时,应该做到在发生事故时能够及时完成乘客紧急疏散。

(4)在进行地铁车站的防灾设计的时候,需严格依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地铁设计规范》的具体规定来有效执行。

(5)在实施地铁车站的平面设计的时候需做到具备有较为紧凑的布局以及相对合理的功能分区,旨在为设备的布置以及有效的运营管理,同时,需保证地铁车站拥有较好的照明已经通风、防灾、卫生等等条件。

(6)地铁车站的出口、入口以及冷却塔、风亭打的位置设置需充分满足规划部门所给出的具体规划要求,使其能够跟现有建筑或者是规划建筑尽可能地合建在一起,尽量减小对城市景观造成的消极影响,同时,需满足当地的消防部门以及人防部门所给出的要求条件。

(7)在设计地铁站的时候需充分考虑无障碍的有效设置,实现对无障碍电梯以及盲道的合理设置,若是有些地铁站在进行垂直电梯设置存在困难问题的时候,需将针对残疾人轮椅车实施输送的无障碍升降平台设置充分考虑在内,

(8)需严格遵守所制定的防洪( 涝)安全措施,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和新颁布的《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在建设城市地下交通与地下工程的时候,需针对人民防空需求实施有效兼顾。

2.2 控制因素

在设计建设地铁车站的时候,施工方法、站位选择以及出入口的布置主要是由几个方面的控制因素所决定的。具体来说,包括有地下管线分布情况、地面交通实况、站址周围的环境以及工程地质条件、周围建筑情况等内容。

3 地铁车站标准站设计

3.1 平面布置

在实施地铁车站各层的平面布置的时候,需以人为本,尽可能满足客流需求,确保乘客的安全乘降,在疏导的时候保障迅速及时,尽可能维持车站的美观特色,并将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充分考虑在内,合理地进行残疾人电梯以及无障碍出口与入口的设置,紧凑布局,方便管理。

3.2 设备管理用房布置

在我国,早起建设而成的地铁车站普遍选用的是断头厅方式,即在车站的两侧进行个设备管理用房的合理布置。我国近年来所新建的地铁车站相较于原来的车站来说,其公共区相对较大一些,且地铁车站两侧的站厅层可有效的连接起来,拓宽公共区域范围,使得乘客在地下建筑空间中所产生的紧张以及压抑恐慌感得以缓解。地铁车站内部的建筑布局基本组成包括乘客使用部分、运营管理部分、设备用房、生活辅助用房、通信用房、信号用房、供电用房、给排水用房、通风用房、机电用房、运营管理用房等等方面。

3.3 公共区布置

在布置地铁车站的公共区时,确保顺畅的客流以及预防堵塞拥挤情况的出现,在地铁正常运行的情况之下,需充分满足客流的实际通行需求,在遭遇紧急状况的时候需确保紧急疏散,这些是基本功能要求。合理地实施设计,可实现对客流所展开的有序组织,规避由于客流交叉问题所导致的混乱,将公共区的适用效率充分发挥出来。

集中布置形式——该种形式又可以被划分成为进行中厅的有效设置和不进行中厅设置两个类型。使用该种形式布置地铁车站公共区,能够获得较高的空间利用率,其视野相对较为开阔,具备有良好的建筑效果,车站规模不是很大,在当下有着普及运用。该种形式在双层岛式与双层侧式站台车站建设中有着很强适用性。

分散布置形式——该种形式主要指的是将公共区分别设置与地铁车站两侧位置,为充分满足乘客的实际乘降需求,宜在布置两侧公共区的时候使用分布式布置形式。

3.4 内部环境设计

地铁车站的内部环境设计需跟车站的整体设计保持一致,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保障地铁车站的快捷、适用、安全以及通达,基于此将装饰材料与造型的合理运用充分考虑在内。一般来说,地铁车站的内部空间形式相对较为单一,比较通长,柱子形成节奏感,所以说,从空间的角度出发,采用顶面处理措施,能够起到形体变化的作用,或者是在装修材料的各种组合下将空间的变化有效的显示出来。总而言之,地铁车站内部环境设计是一个综合运用功能技术、造型艺术和建筑装饰材料的设计过程,在装修设计中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展现出来。

3.5 通风亭与出入口布置

在结合设计人员常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基础上,一般都把出入口位置选择在吸引客流量大, 与地面交通换乘方便的地方, 或者直接利用附近商场, 地下人行通道等设施, 以节省工程造价。事实上, 对出入口的布置不仅要考虑其交通疏散功能、经济引导功能, 还要考虑在紧急状态下, 对人员安全疏散和救援实施的影响。出于经济安全以及技术要求的目的,由于安全、经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要求, 通风亭的进、排风口必须要距离地面有一定的高度, 大多数使用的是混凝土结构,实施有效的立面处理,协调于周边环境。因为地铁出入口以及通风亭作为交通建筑, 常建于建筑密集的城区, 能够利用的空间相对有限,如何协调周围环境的同时将地铁建筑形象完美展现,均是设计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4 结语

综上可知,在严格遵循相关设计原则以及考虑具体控制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展开地铁车站的优化设计,保证地铁日后的安全稳定运行,为乘客营造良好的乘车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丽华.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初探[J].北方交通,2008(02).

[2] 刘弘.都市回廊:北京地铁5号线出入口设计[J].建筑创作,2008(06).

[3] 韩静.沈阳地铁1号线一期延伸线工程中央大街站建筑方案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09(05).

[4] 耿明.含交叉渡线的地铁车站设计——成都地铁二号线羊西二环路站建筑方案分析[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07).

第6篇

并提出以整合性、焦点性、公共生活性,作为水景设计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户外空间 水景 目标原则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水景设计“目标”的研究

人的生活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对当代人们生活的剖析是我们研究景观设计的切入点。设计的目的是营造空间。在社区中,有活力的空间才是适宜人们长期居住的。社区中的活力主要可分解为建筑活力、环境活力和文化活力三个方面。水景的设计属于环境设计的一部分,要在建筑活力的背景下,利用与其他环境要素的相互配合,营造环境活力,体现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力。

1.1水景活力的营造

水景设计要体现活力的营造。当代社区价值取向多元,经济性及建筑性是当代人们追求的重要价值。而环境以及社区的景观活力往往易被忽视。在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中,水可以被看做是活性元素之一。它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运动感和韵律感。

1.2活力营造的方式

1.2.1聚集效益

聚集效益是指“各景观要素在一定的环境空间不断聚集,达到相当的密度,从而使各要素互相作用、互相组合,产生单个景观要素所无法取得的景观效益”。(蒋涤非,2007)

居住区中的水景通常会被放置在景观轴线上,聚集性景观常会快速形成景观的风格,较易吸引人群的有效行为,有利于活力的体现。

1.2.2多样性

人的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公共空间在满足人的需要时要表现出多样性。人类的日常活动与公共空间有紧密联系,人的因素作为现代社区活力构建的动因,人们对公共空间不同层次的生理、心理需求构成了对公共空间需要的多样性。

户外水景作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不能单一的追求其功能的一部分,要充分结合人的多种活动需要。公共空间需要的多样性意味着景观应具有多样的形式和用途: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景观具有多样的空间形式,它能在不同时间吸引多样化的人群为各种目的而来,这些多样的空间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和不同的人群形成一个具有丰富感官刺激的混合体,在这里,景观公共空间用途的多样性成为产生活动多样性的关键。

1.2.3可及性

“只有人们能够到达的场所才提供选择机会,因此一个环境提供的容许人们在其中穿行、从一个场所到达另一个场所的机会的多少,成为衡量城市场所活力的重要标准,这个特性被称为可及性”。(蒋涤非,2007)对于环境中水景,可及性可以被理解成人们到达景观边缘的途径,以及与景观的亲密接触程度。

2水景设计“原则”的研究

通过对水景设计目标的阐述,指出了水景设计应以营造空间活力为主,并应遵从以下几点设计原则。

2.1整合原则

设计景观,就是设计空间。与建筑空间不同的是,景观空间没有顶,没有屋面。景观项目,比如花园、公园、庭院、街道等等,它们的尺度及外观都是独立的,只有天空是统一的颜色。(Hans Loidl ,2007)

水景空间也是如此,是由单元面及三维边界组成。水景的平面形式及本身的驳岸细节等要素构成了一个单元面,无法形成完整的空间构筑。但需借助其他外力因素去标记空间边界。这种标示往往并不明显,不创造清晰的内在或外在环境,内部和外部环境同时存在、隐私和暴露同时存在、拘束和自由同时存在。(Hans Loidl ,2007)

水景的形状和式样,通常要根据外界条件的边界轮廓来确定。规则式水池适用于规则式的设计和规整的环境,而在充满乡间野趣的花园内,则适用自然式水池。

2.2焦点原则

环境空间需要焦点的支撑。任何设计都是和已经存在的场地的对话。白纸上的一个点惹人注意,它就是环境的焦点。作为观看者,我们不知不觉把这个点的位置和纸的边界联系起来。(Hans Loidl ,2007)

焦点的创造基于它们的特殊位置或它们在环境中的特色。(Hans Loidl ,2007)

焦点所呈现的形态是不完全相同的。下图所反映得是在固定的环境中,焦点的多种存在形式。

水景设计同样要遵从焦点设计的原则。在一座园林中,水的设计往往是景观中的主要线索,这对形成焦点景观具有很好的基础性。利用特殊的材料或颜色,特殊的形状或样式,也会对人的视觉形成大的刺激和吸引。

2.3公共生活原则

2.3.1公共性——景观活力的源泉

当我们专心于某一景观的设计时,很容易忘记一个地方的所有生活和灵魂。景观活力的构建要考虑环境应用的活动主体、活动事件、以及活动场所。

商业景观的应用地点通常分为住宅、酒店、城市广场等。不同场所、不同环境、不同风格下的设计会有很大程度的不同。但在很大程度上会尊重景观设施使用人群的活动需求。

2.3.2不同场所下公共生活对水景设计的影响

不同的公共场所,其活动主体与活动性质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居住区、酒店、城市广场属于三种不同的公共场所,所营造的空间效果和使用感受也很不同。

居住区与酒店在公共生活和活动主体上存在很大的不同性,所以在水景的空间营造和细节设计上就要遵循不同的设计原则,应用不同的设计手法。

居住区属于半私密大环境空间,要结合小区内居民的生活特点设计或静或动的空间场所。居住区中的水景要适当考虑人的亲水性,适当缩短人和水面的距离,但又要避免人与水的过分接触,以保证安全性。

酒店环境则偏重公共性,在水景的设计上更强调人群的使用性以及开发的潜力性。

3结语

设计水景,实为创造空间。在社区中,有活力的空间才是适宜人们长期居住的。水是环境要素中最能营造活力的部分,它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运动感和韵律感。

本文提出水景活力营造的三种方式:聚集效益、多样性,和可及性。聚集性景观能够快速形成景观的风格,是较易吸引人群的有效行为。设计具有多样形式和用途的水景,形成多样的空间形式,满足不同人群多种使用功能。创造可及性水景,使人们尽量到达景观边缘,满足与景观的最大亲密度。

本文还提出整合原则、焦点原则、公共生活原则,这三个原则与营造景观空间活力关系密切,是环境空间活力建构的重要指导。

整合原则是从水景与其他外力因素共同整合的空间体入手,创造综合性水景环境。

焦点原则是将水景置于景观轴线中,并最大化的置于焦点之上,利用特殊的材料或颜色、特殊的形状或样式、对人的视觉形成大的刺激和吸引。

公共生活原则考虑的是景观设施使用人群的活动需求。不同的公共场所,其活动主体与活动性质会存在很大的不同,而不同人群所需求的功能活动空间也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根据具体环境、具体人群的需求特质,来营造水景环境。

参考文献

[1]GB 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

[2]安画宇.从规划设计角度谈节约型园林[C].北京:北京园林学会,2007.

[3]白仲官.驳岸工程质量控制[J].水运工程,1996,3:41-43.

[4]陈燕静.水景公共艺术[M]. 台湾: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第7篇

1当前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中不乏有理想有抱负的技术人才他们积极进取,易接受新事物,可塑性强,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主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有部分高职生社会责任感淡漠,这不能不引起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具体来说,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主要表现如下:

1.1在利益取舍上,轻社会利益,重个人利益

利益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具体体现。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涌至校园,高职生受利益的驱动也日渐增强,他们的利益观念也慢慢凸现出来,对社会责任感在高职生思想中的形成与强化是个巨大的挑战。社会的责任是通过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反映的,社会的整体利益始终是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但当代高职生作为大学生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在对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的关系的理解和处理上存在着明显的偏颇与失衡。在关于"当个人、集体、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你会怎么做?"的调查中,高达65.30%的同学选择了"在不损害个人利益基础上,考虑集体和国家利益"21.4%选择"集体、国家利益优先",仅13.3%"牺牲个人利益,顾全集体和国家利益".由此可知,当代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呈现明显的向个人利益倾斜的趋向,他们持有的义利观建立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两者之间的一种既能满足个人利益,又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平衡点的基础之上,这种平衡非常脆弱,一旦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尤其是涉及到个人具体利益时,一些高职生往往首先考虑个人会利益。

2.2在理想追求上,轻社会理想,重个人理想

对于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期,而又比其他大学生更早面对社会的高职生来说,理想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发挥重要的导向功,是他们思想与行为的定向器。毫无疑问,当代高职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抱有美好的设想并乐意为此而奋斗, 大部分学生认同社会理想,推崇奉献精神,拥护社会责任感,但部分学生却容易受个人主义支配,在社会实践中,对个人的专业技能的掌握、自我发展的程度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水平更加注重,对个人前途发展、幸福指数等十分强调,而对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却表现相对淡漠,不能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统一起来,缺乏对自身历史使命的准确认识以及基于这种认识的对社会理应具有的主人翁精神,仅仅将理想局限于个人范畴内。在调查"你努力学习的目标是什么?"的问题时,47.9%的同学选择"为了自己将来更美好的生活和更高的自我发展",26.5%的同学选择"为了报答父母",25.6%选择"为了学以致用,使国家越来越强大"。由此可见,高职生当中,淡摸社会政治理想,而偏重个人理想、生活理想的同学占据绝大多数。

1.3在价值取向上,轻社会价值,重个人价值

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基于某种利害关系所作出的意义认定与选择,具有相对稳固性。价值取向是人们责任行为导向系统的核心因素,对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功能与导向作用。价值取向有两种定向:社会定向和个人定向,这是当代高职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关键所在。作为各种价值中的首要价值选择,社会价值取向具有以为社会为人民奉献为最大的乐趣,以无私关心爱护他人为自己的职责的显著特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与日俱增的人才竞争压力,部分高职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移,由重社会价值转为重个人价值,将目光仅仅定格于个人的发展,对个人价值有着不合实际的夸大,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自我奋斗,这样的极端表现就是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还有一部分高职生十分注重"自我超越",强调个人本位主义,对自我的关注程度大大超越了对社会、他人以及父母的关注。如在"你认为幸福是什么?"的调查中,45.6%的同学选择"全面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33.7%的同学选择"拥有良好的物质生活",只有20.7%的同学选择"奉献社会,为人民服务"。这充分显示出部分高职生存在着将个人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之上的观念,在面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选择时,往往最先考虑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否,这种行为,使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社会责任的自觉履行成为空谈。

1.4在义利选择上,轻社会道义,重个人得失

社会道义是人们理性升华的一种高尚情操,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尊崇。这本该是当代高职生所具备的素质和修养,但许多高职生在义利的选择过程中考虑条件、讲求策略,力求在社会道义和个人得失之间找到"折中点",希望既能保持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同时又能够兼顾自己的个人得失,或是至少要将个人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调查"假如在路上看见古稀老人跌倒在地,你会怎么做?"时,高达67.6%的同学选择"不会主动帮忙,但会拨打急救电话", 8.9%的同学"怕惹事上身,一旁观望",只有23.50%的同学选择"立即走过去搀扶并送医院",可见,当代高职生对利益观、社会道义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认识,但存在着知与行的严重脱节现象,这反映出高职大学生生在面对义利选择时,处在一种既不破坏他人利益,又不主动维护社会道义的消极"不作为"层次上,这对于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社会义务与责任的自觉履行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2造成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2.1高职教育的功利性

责任教育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在于夯实学生道德修养,培育学生人格品质。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为落脚点、社会需求为价值取向的一种典型的专才教育。高职院校作为生产发展第一线劳动者的输送渠道,其学时紧、学制短的特点使高职院校不可避免的打上了"授人谋生技艺之作坊"的烙印,在"专业至上"观念的引导下,当代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远远偏离了使学生得到全发展的轨道,这种培养体制下的高职生往往忽略了自己在社会应担当的责任与义务,只懂得如何才能让自己得到在技能上和专业上的自我提升,暴露出其深刻的功利性。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很多高职院校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课程编制上,主要依据将来所担任职业所需能力的要求或工作过程导向来确定。在课程评价中,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大部分以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与操作的熟练程度为衡量标准,对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感的考评基本流于形式或者完全忽略。这种教育下的高职生只能是被技术化、功利化和平庸化的"职业人",越来越失去其人文意义,更谈不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责任教育恰恰是作为一线工作者,最为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决定着高职生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是否能对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履行应有的责任与义务。

2.2对知识实用性的过分强调

有关责任的知识和教育是对待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态度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帮助高职生完善自身人格品质、道德修养的必要保障,属于一种非专业性、非实用性、非功利性的知识。而专业知识具有高度的职业性、功用性、实用性,能帮助高职生提升自己在其专业领域的水平,从而能更好的适应所从事的工作。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孰重孰轻的衡量,取决于高职生的知识价值观。高职生是与社会一线工作最为接近的大学生,他们对知识功能的判定,基本上是与自己将要从事工作的需求挂钩。多数学生能对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持肯定态度,并在两者能得以兼顾时并重,但在二者选其一的情境下,大多高职生以能为自己带来什么为标准,他们学习知识的价值观方面很大程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其次才是为社会做贡献。这种只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对社会价值淡漠的思想与社会责任感此消彼长,往往造成了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弱化甚至消解。高职生对知识实用功利性的过分追求势必对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造成巨大障碍。

2.3社会对高职生的社会认同感偏低

高职院校是输送我国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渠道,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批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高职人才。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和高职生队伍的逐渐扩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果,但与此相悖的是,社会和高职生自身对高职教育的整体认同度并不高。首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人们认为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才叫真正的大学生,而对职业教育十分冷淡。这种消极影响使社会难以形成对高职教育的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造成了高职生的社会认同度持续走低。其次,在就业方面,有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在衡量一个人是否适合自己单位时,唯文凭独尊,盲目追求高学历、高学位,对高职生的认同度很低。用人单位认同度的低下也造成了高职生对社会产生怨恨,导致了其社会责任感的减弱。最后,高职生自身对高职教育的不认同也是造成高职生社会认同度低下。很多高职生选择高职院校只是他们不能上高等普通院校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因而高职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这样的心态也使高职生对自己的定位欠准确,或者自暴自弃,最后毕业后难于找到合适的工作,造成了"高职毕业生能力有限"的印象,这也很大程度降低了高职生和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度。社会认同度是社会对一个群体的价值肯定,从根本上影响着这个群体对社会的情感,社会对其肯定度越高,其对社会产生的回馈意识和责任情感就越强烈,反之则低。这就造成了高职生对社会的感恩回馈意识薄弱,更谈不上自觉担当社会责任和义务了。

第8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 绩效管理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64

目前,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普遍较大,下设的学院(或系)与独立研究机构较多。对包括院系在内的二级单位进行绩效管理,既是高校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院系对学校开展科学管理的希望与要求。要做好绩效管理工作,首先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来准确衡量二级单位的绩效,才能以此为基础,开展有关资源配置工作。而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设置、调整、实施,虽然与各个学校自身需要和特色密切相关,但也有需要共同遵循的普遍原则。国内重点高校近年进行了不少关于绩效管理的实践,也有不少关于指标体系的理论探索。本文拟结合工作实际,就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设置、调整及其实施的原则,提出若干浅见,请同仁和专家批评指正。

1 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各个学校情况不同,绩效指标体系的设置也会有所区别。既可以按学科类别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两套,或者再细分为更多套;也可以按工作需要,分为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等系列。但无论如何,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设置,都需要遵循重要性、导向性、战略性、全面性、平衡性、协调性、可行性等原则。

1.1 重要性

综合性高校下属各院系办学内容全面,涉及到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条件建设等等,可以用来衡量其办学水平的指标很多。如果不分巨细,统统纳入,不但会增加绩效管理双方的工作量,而且使绩效管理失去重点。因此,指标的重要性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在设计指标体系时,不重要的指标不纳入;而且,越重要的指标,其权重或分值就要越高,这也能更公平地体现院系对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贡献。

1.2 导向性

每个高校的发展阶段不同,特点不同。在某一阶段,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相对落后的短板。在特定时期,为了打通瓶颈,补齐短板,迅速提升学校迫切需要的某些指标,就必须相应加大支持力度,这也必然反映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之中,某些指标不但必须存在,而且具有超常的比重。也就是说,要通过指标体系的设置和对应的资源配置,鼓励、引导院系、学者向学校需要的方向努力。当然,这或许会引发过于急功近利的质疑,但如果没有基于绩效的激励,如何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呢?

比如,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中,对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设置更高的权重,可以体现出学校的重视和要求,进而推动各个院系加大对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甚至带动院系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更多考虑其将来的就业因素,从而改进教学和培养工作。

1.3 战略性

绩效管理要立足学校自身的定位,瞄准国家和世界的发展,而且要着眼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作为引导性和前瞻性的指标,不能仅仅建立在过去数据和成绩的基础上,而要特别注重“向前看”。比如,对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985工程”高校来说,“世界一流”是一个战略方向,与其相关的指标就必须突出,如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茨奖等,以及《自然》、《科学》或其他公认的各学科顶尖杂志论文。而“中国特色”,也可以体现在为国家服务等多个层面,包括重大工程的参与,国家级重大奖励的获得等等。

可能会有人质疑这些战略性指标过于高高在上,不切实际。但实际上,这正是排除绩效管理短期效应的一种有效办法。最重要的指标,必然只有少数人或者少数团队,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够获取。这可以使最优秀的教师,继续潜心进行自己的研究等工作,而不会被指标体系中的某些相对不太重要的内容而左右。比如,如果在指标体系中,将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中的一等奖等同于其他奖励的好几倍的话,院系就不会年年为申报奖励而犯愁,也不会急着要求教授们将一些尚未完全成熟的成果“整合”出来。他们将更愿意组织团队去争取战略性指标,而不是斤斤计较于几个不太重要的指标。

1.4 全面性

当代大学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绩效考核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同时,大学的发展动力,既有重大成果,也离不开重要事务。因此,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也不能全是结果性的,要更加注重过程性。要让院系更愿意栽树,而不是人人都只管乘凉。

比如持续不断地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虽然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日积月累,学校实力和影响也会逐渐上升,学生也会因此大为受益。另外,社会服务的很多内容也容易被忽视,或不好统计;而文化传承创新,则更难准确衡量其成就。对于这些,可以通过在体系中设置事务性的指标――如组织重大活动、培训等,认可院系的努力,并加以后续资源配置的支持。

1.5 平衡性

在设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综合性大学要统筹考虑高校四大功能之间尤其是科研与教学的平衡,不同学科之间的平衡,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平衡,中国特色相关指标与国际通用指标的平衡,下面仅就前两个方面的平衡进行简单阐述。

以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来说。即使是所谓的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也丝毫不能放松,因为这是大学最基本的任务和职能。但相比科学研究来说,人才培养的指标又相对较少。这时,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学生培养、成长、成才等方面的指标,如学生获得的各种奖励、学生科研和社会实践成果、志愿服务、就业等等,同时通过教学和科研权重的调配,使二者取得平衡。

再说不同学科的平衡。有的指标,对部分学科比较适合,但在别的学科领域,不强调或者没有要求。比如在化学、生物学等理学类学科中,SCI论文的发表相对比较多,也更受重视。而对于工学类学科来说,SCI论文的要求并不十分突出,更多的是EI论文和工程实践。它们之间自然需要平衡。实践中,考虑到工科在争取项目经费――尤其是横向项目经费上的优势,如果恰当地确定经费与SCI论文的分值,虽然单项上各有侧重,但整个指标体系对二者来说,是可以达到基本平衡的。

1.6 协调性

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容纳指标很多,其内部协调十分必要。当然,对某些奖励来说,没人会把同一奖励的一等奖,设置得比二等奖更低。但它们之间的比例如何确定,既得看各个等级的奖励自身在该奖励系统中的分量,也要看学校的需要与追求。既可以在甲项奖励中对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分别按一定比例给予考虑,也可以在乙项奖励中对省部级奖励完全排除。

同时,不同指标之间也有必要协调,如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教学名师甚至国家精品课程等,互相之间的重要性基本有章可循,其分值比例就得细细斟酌了。

1.7 可行性

在进行绩效考核时,有些指标在国际上比较通用,甚至对学校也很重要。但限于精力、财力和时间等等,不一定能够很及时很精确地予以衡量,这就要考虑到指标的可行性问题。如有关教学声誉、科研声誉的指标,在国内外比较有影响的评估体系中,都占据了较大的权重,但对一个综合性学校来说,在国内外对每个学科进行广泛的足够取信的声誉调查,工作量过于庞大,即使只针对一个学科也有点勉为其难,这就要进行变通。比如,学科的科研声誉可以在校内教师中进行调查。因为各个学科间的互相沟通,某位教师对其他学科的认识,其实已经较好考虑了该学科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声誉。而教学声誉,校内学生即有很大发言权,他们的反馈甚至已包含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往届校友在内的某学科的综合影响和声誉。

2 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调整的原则

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也要为适应学校新的发展重点和需要而调整。指标体系调整时要遵循稳定性、开放性、发展性的原则。

2.1 稳定性

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调整虽然不可避免,但在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内,主要指标以及其中的绝大部分指标,应该保持稳定,包括其在体系中的位置、影响以及分值等等。否则,如果院系严格执行绩效管理及有关指标体系的要求的话,今年追求某一批指标,明年又得改为争取另外一批指标,让他们无所适从,设计时本应体现的正确“导向”,却把院系“导”得晕头转向,绩效管理也就难以达到目的。长此以往,院系对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可能满不在乎,那绩效管理自身也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所谓指标体系及其调整也就更是画蛇添足了。

2.2 开放性

综合性大学学科较多,一方面,以唯一的指标体系考核不同学科,能保证比较好的公平性。但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的重要指标,不能适用其他学科。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进行互相比较,不可能为每个学科都建立一套指标体系――这样不但会增加无数的工作量,而且使学科间无法比较,绩效评估也就失去意义。所以,在设计统一的指标体系时,可以留出一定的空间――如5%左右――容纳各个学科的特色指标。如文学艺术类的学科,其艺术类作品的表现方式与其他很多以研究成果形式呈现的学科不同,自然可以也应该纳入进指标体系。同理,在通用指标中之外,其他学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特色指标,由学校统一考虑。

2.3 发展性

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个高校进步也十分神速。指标的标准需要不断提升,以引导院系向更高的要求靠近,这可以从高校过去30余年的发展来说明。如研究论文方面,高校从原来要求的一般论文过渡到目前普遍要求的发表SCI和SSCI(或相当水平)的论文。而SCI论文较多的学校,已经主要重视SCI一区、甚至《自然》、《科学》等期刊论文。又如科研项目和经费,在各校均已接近数量级上升的情况下,指标体系中的要求也必须水涨船高,使院系和学者不再满足于近似“打零工”的项目中,而是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参与到国家和行业、企业的重大科研攻关活动中去。

3 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实施的原则

绩效管理实施包括指标体系的设置,各院系相应指标数的下达,以及绩效核算和相应的资源配置等等,需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3.1 公开性

绩效管理及其指标体系的设立、调整和应用,必须尽量公开,让全校各院系和部门充分参与,让尽可能多的教职工知晓和理解。这不仅仅是学校政务公开的需要,还可以得到几方面的好处:其一,更好地落实绩效管理。让更多的院系和人员知道绩效管理的目的、设计和实施路径,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和方向,才能更好发挥绩效管理的导向等作用。其二,通过公开各院系提升绩效的措施和成绩,可以让校内各单位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也给相对落后院系一定的压力,使其在下一个阶段更加奋发有为。其三,可以使指标体系更加完善,绩效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由于各个部门、院系和专家学者的参与,更容易发现指标体系和有关工作的不足,有利于后期改进。

3.2 公平性

绩效管理的实施对象,一般应包括所有院系,并对各学科、各学院一视同仁。而当体系中的个别指标,因故未能在被评估院系实施时,要以科学方式予以处理。

如在某大学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中,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占有较大的分量。但若干院系因故没有开展评估。如果不考虑具体情况,这些没有该项得分的院系,就有失公平。学校在进行绩效计算时,对该项目进行了科学处理,确保了所有院系的公平。

3.3 公正性

在绩效管理中,每个单位对指标体系的理解或多或少有一些差异,有对增量与存量理解的不同,有对考核阶段起止时间理解的不同,也有对某些指标认定标准理解的不同。实践中,要创造条件,让各个院系、部门和专家提出不同意见。对争议较大或学术性较强的问题,可以由学术委员会或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裁定并公布结果,这样能排除少数院系不当得利,确保绩效考核公正实施。

设计好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及时科学调整并合理应用,可以帮助综合性大学走上提高效益和质量的科学发展之路,而不是继续封闭在规模和数量的囚笼里。而对绩效管理和其指标体系,无论理论如何深刻,设计如何完美,归根结底是需要实践的。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发现进而更好坚持和发扬指标体系的优点,发现并不断纠正和调整指标的错误。

参考文献:

[1]赵治乐,赵治坤.综合性大学内部绩效管理的若干疑问简析及有关对策[J].神州,2013,(8上).

[2]吕世彦,郭德红.大学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

[3]徐燕燕.高校二级学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D].华东理工大学,2012.

第9篇

[关键词] 兵团 多准则决策模型 优势矿产资源

兵团农牧团场及其周边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具有种类多,品质优良的特点。有能源、金属、化工、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80多种,其中煤、膨润土、石棉、石灰石、芒硝、石英矿、云母、石膏、盐等储量较大。饰面用花岗岩、大理石、玉石、石墨、砂金等也有一定储量(见表1)。

表1 兵团主要矿产资源储量表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资料册2007年》

一、优势矿产资源内涵界定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优势矿产资源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在经济学上,资源优势、经济优势一般被定义为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但实质上优势资源与资源优势还有不同,优势资源首先是具有资源存储和占有方面的优势,即比较优势,是指以本地区与区外其他地区相比较,无论在资源占有的数量和质量上都真正具有优越之处的资源,而资源优势则更多强调的是与区域内其他生产要素比较,在资源占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优势矿产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作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又具有市场优势的矿产资源。

二、兵团优势矿产资源评价方法选择

由于矿产资源的优劣同各影响因素间没有确定的映射关系,且很难明确全部影响因素。因而矿产资源优势评价是一个系统、综合的评价问题。多准则决策方法能够很好的转化成无量纲的相对评价值,并综合这些评价值得出对事物一个整体评价的系统方法。该方法是把多个描述被评价事物不同方面且量纲不同的统计指标,因此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各指标分层,逐层确定权重,并从上至下综合权重,最终得到各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权值。

三、兵团优势矿产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构建

本文依据数据资料,参照秦德先的优势矿产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套适合兵团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特点的指标体系,即在优势矿产资源评价这个总目标下,评价的模型划分为3个层次:目标层――以“兵团优势矿产资源综合评价”作为评价总目标;准则层――自然技术条件、市场需求、社会经济贡献、生态环境;子准则层――在众多评价因子中筛选出能突出反映研究区域优势矿产资源的指标作为评价准则的因子(见图1)。

图1 兵团优势矿产资源综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四、多准则决策模型在兵团优势矿产资源评价中的运用

1.评价目标的确定

兵团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可能对其一一评价,因此,本文将着重对兵团14种主要矿产进行分析研究,它们在资源储量、开发利用程度方面有较大潜力。这14种选取的矿产分别是:煤、天然气、金、铁、铜、镍、锂、盐、芒硝、石棉、石灰岩、花岗岩、建筑用砂、砖瓦粘土。

2.指标的量化及无量纲化

根据多准则决策模型,并按照上面介绍的指标计算方法,对兵团优势矿产资源评价指标进行了量化及无量纲化处理,结果见表2。

表2 兵团优势矿产资源评价指标无量纲化数据表

3.确定指标权重

为了使指标权重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其重要程度,根据Satty 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法,我们分别从不同专业领域选择了11位专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对各指标进行两两重要性比较,得到各层指标的权重数据,该权重结果已综合了各领域专家的专业经验,因此较为客观,也使最终的排序结果更加符合实际(表3)。

表3兵团优势矿产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单层次权重结果

根据层次分析法,各层次下指标的权重确定后,还要进行层次总排序,才能得到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权值,其结果见表4。

表4 兵团优势矿产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总层次权重结果

4.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根据兵团优势矿产资源评价指标无量纲化数据组成的决策矩阵,以及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得到兵团优势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结果及排序,见表5。

表5 兵团主要矿产资源优劣排序表

考虑到本研究所选的矿产均为兵团主要矿种,对社会经济都有一定的贡献作用,但为了明确它们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的重要程度,所以将评价结果分为最具优势、优势及次优势矿产资源三类。

最具优势矿产资源:煤、铁

优势矿产资源:天然气、铜、镍、盐、芒硝、建筑用砂、砖瓦粘土、锂、石棉

次优势矿产资源有:石灰岩、金、花岗岩

五、结论

兵团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通过大开发不仅可以发展成为兵团的特色工业和支柱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换,增强兵团的经济实力,而且可以为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提供潜在市场、创造就业机会,为我国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加速兵团优势矿产资源转换不仅要注重开发产业层次和产业结构,同时还必须要改善和克服影响矿产资源优势的各种制约因素,才能使优势资源转换为产业优势,进而变为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秦德先刘春学著:矿产资源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王广成:矿产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成金华著:矿产资源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