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文学的人文价值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31 15:13: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文学的人文价值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文学的人文价值

第1篇

【关键词】人文科学;文学艺术;自我意识;价值

人类作为一种有自我觉醒和认识的社会存在,无时无刻不在“悲天悯人”地思索自己的言行、举止、所思、所想,并试图通过自我意识的不停反省和思考,最终解决对于自身存在意义的终极疑惑。对于自身个体以及全体人类的思索构成了整个人文科学的知识体系。哲学、艺术、文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的分支无一例外的体现了人文科学来自于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的这一命题。

古希腊的哲学先贤们在茶余饭饱后,凭借他们接受的良好教育积累的先期知识构成,开始不断的探究和思索“我们来自于何处,并将归于何处”的哲学基本命题;中国古代的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如是反复审问着自己: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惟时何为……

支配他们不断探索人类自身的终极命运的动力来自于他们内心一对矛盾的反复缠斗:对于自身的困惑和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从古自今,哲学家们总是前赴后继的,以一种类似于自我摧残的方式,表现为一种喃喃自语的自我拷问,不断的思索这一些看似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并用一种自说自话的形式给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似乎给出答案并不是他们最终的目的,而不断纠缠这些类似于宿命的问题并为此心神俱疲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哲人们这些类似于失心疯的疯狂举动实质上正是来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所带来的对自身命运的不能理解和控制的恐慌和迷茫。这些迷茫和恐慌如同我们的影子,伴随着人类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出现,并将会一直附随着人类走向消亡,如同基督教赋予人类的原罪,问题不是偷吃了禁果是否真是一个原罪,而是我们需要一个原罪来在我们面对万能的主时,时刻保持一种谦卑和负罪心态。每个个体也许都会不知不觉的给出自己对于人类或者自身命运的终极思考和理解,其中有个别禀赋超群者可能会讲自己对于问题的解读灌输给别人,也许他们的解答确实有独到之处,不可否认的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哲学王可能确实存在,个人天赋的杰出贡献也许会推动人类的知识前进一大步,柏拉图是这样,尼采也是这样,马克思也做到了,爱因斯坦也做到了。但是,总的来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是一滴水珠,再大的水珠也滴不成历史的洪流。正是无数个默默无闻的个体的点滴智慧和知识构成了人文科学这个庞大繁杂的知识体系。正如马克思所言:全体社会人群才是塑造整个历史的主要力量。

文学艺术也是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人类作为一种社会个体有一种不可遏止的冲动需要与周围的人达成共识,寻求被接受和认同的感觉。即使周围的人不能做到感同身受,至少也要让别人能理解自己所经历或者感受过的。这种需求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著书立卷。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支撑太史公就极刑而不悔的只有将自己的著作创作下去的意念,司马迁写《报任安书》字字泣血,句句真情,读来使人感于肺腑,体现的正是他要将自己所受到的痛苦和倾诉给他人,出于他人对自己情感的认同的需要,支撑着他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在法律上要求对于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加以保障,也正是体现了人类那种对他人倾诉的渴求。在心理学上,马斯洛的人类需求金字塔理论也对于这种需求有过论述,在满足了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后,人就需要实现自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社交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在这种需求的支配下,无数文人骚客将自己或者身边的所见所闻,演绎成一个一个精妙绝伦的文学作品,塑造出无数个惟妙惟肖的文学人物形象,这些故事和人物背后记载的正是因为时间流逝而湮灭在历史长河中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人或者事。但是,这些流逝的往事或者故人又不像是我们生物学上的标本制作,脱离了生命而留下形体的固定模式。文学艺术的创作者在提炼故事塑造人物时,加入了自己的感情,赋予了他们艺术的灵魂。这些故事和人物以一种比过去真实存在过的更高的形式继续流传着,并且因此而长存不朽。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文学艺术同哲学一样都是来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不同的是哲学更注重对于命运和生命本源的追溯,而文学艺术则更注重对于个体感受差异的表达和认同,以及对于生活的还原和升华。一般来说,哲学更加注重共性的总结,而文学艺术则更偏重对于个体差异性的表述。但不管是哲学还是文学艺术都是在个体认识的基础上加工和结合的,由于个体的差异性,特别是个体差异受到个体价值取向和利益角度的影响,表现出来整个人文科学知识的价值导向差异。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种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正是这种差异造就了人文科学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人文科学关注的是对人作为一种万物之灵的终极关怀和探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结果的正确唯一性。在人文科学里只要能体现对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有益思考和理解就是可取的,在这里判断的标准不再是唯一的,一成不变的。中国古代诗人早就在诗歌里传达了这样的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立场、价值不同,看法也会有差异。中国古代哲学早就有了对于尊重差异性的认识:和而不同、并行不悖。不必去深究谁对谁错,无论哪个角度、哪个看法、哪种理解、哪种重塑,都是我们整个人类人文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部分。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是我们人文科学不断繁荣的保障,承认人文科学的本身差异是我们正确认识人文科学的必要前提。

人文科学的研究必须体现对于人的价值的拔高,人文科学没有判断对错的统一标准,但是有评价优劣的标尺。只有不断推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人文知识才是值得推崇的。人类做为一个生命群体生活在自我构建和社会环境中和早已存在的自然环境中,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调整和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和外在环境的需要,追求自我的完善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反复和曲折,但是,方向一直未曾有过变化。人文知识应该是弘扬真、善、美的,它承载的人类感情和故事应该是催人向着那个终极目标努力的,而不是起反作用的。所以说,人文科学是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这也是我们判断取舍接受人文知识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朱碧莲著. 还芝斋读楚辞[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2]汪耀明选解. 汉魏六朝文选解[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第2篇

一、教师应该具有人文精神

语文是众多学科中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这就决定了语文老师更要具有人文精神。可惜,我们中职不少语文老师最缺少的就是人文精神。在课堂上以灌输代替认识,以统一的标准抹平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强迫命令取代启发诱导,不见合作与探究,以个人的认识取代学生的认识。语文独特的人文特征要求我们中职语文教师更应重视“容许个别差异的存在”来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鲁纳说:“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是模范,看不到语文的妙处及其威力的老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可见,老师应该看到语文的“妙处”,才能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刺激力”。而这又来源于老师的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获得的前提就是要不断汲取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推陈出新,左右逢源,发现语文的“妙处”,给学生以“刺激力”,使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不会流失。老师要善于引导,在学生面前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不要课上一套,课下一套;要教给学生审美体验,何为美,何为高尚,老师自己首先要有审美体验;要善于把好的审美因素分析出来,将其传播给学生,教会学生发现美;教会学生掌握技能只是社会所需要的一个方面,而人在社会立足还要靠其他一些素质,比如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健康的情趣等等。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是帮助学生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在人文素质教育课堂上,教师的人格魅力、气质修养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的影响深远。所以,把中职语文教师打造成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而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师,显得十分重要。

二、教学方法渗透人文性

人文性的本质就是以关注人本身,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与灵魂等,最终全面地关注学生本身及其发展。中职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充分利用教材的优点,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突出人文性,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情境。 如教学《藏羊跪拜》一文时,可以挂出图片,叫学生先仔细观察,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读“当枪声响起后,藏羚羊栽倒在地仍然是跪卧的姿势,眼里还有两行泪水”的语句。配合图片,让学生充分体会藏羚羊临死时的复杂心理,学生大部分能体会到藏羚羊的跪和泪浓缩了伟大的母爱,对生命的渴望,可猎人还是无情地开枪了。这时再引导学生讨论、谴责猎人杀生的举动。当学生体会到作者“对人性回归的呼唤,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呼唤”这一主题后,让学生结合实际行动,今后在保护自然、对待野生动物或者有益的弱小动物时该如何做。至此,教学的“人文性”就水到渠成了。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人文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要通过语文教材和课程实施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借助人文性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获得热爱家乡、关爱他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促成学生人文情感和个人道德情操和品位的提升。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情感和价值理念呢?

一、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让平等产生人文因子

新时期的教育是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更是为了他们人格人品塑造的教育。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的平台上要教会学生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关怀;正确看待自我,形成人生价值的追寻,并有崇高的理想甚至对人类命运具有忧患意识。这里不能靠说教,而是要靠言传身教。如教学《升国旗》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升国旗时候的所见、所思和所想,如果学生看到老师在升国旗的时候没有肃立,没有庄重和专注;他们就不能感受到升国旗的意义,体会不到这项活动中传递的爱国情感。

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关爱别人,老师就要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如果我们不能微笑着上课,不能对学生和蔼友善,不能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那么,他们就难以亲近我们,我们想通过课堂和教材的学习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试图培养他们基本的人文素养,努力促进他们个性的自由发展,显然会事倍功半。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主人,老师是引导他们发挥主体性的助推者。因此,要让学生有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期待,让爱的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人文,在环境的营造和情感的熏陶中有人文的底色。

二、联系生活开展教学,让教材人文性感染学生

社会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大课堂,生活是学生成长的大舞台。教育教学离不开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人文。如刘绍棠的《师恩难忘》是作者对上一年级老师的回忆,在朴实的叙事中抒发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那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老师哪个最难忘,对自己影响巨大?当然,有学生可能说自己难忘的不是恩师,而是自认为对自己伤害巨大的老师。这里,我们就要辩证地带着学生看老师,可以跟他们讲讲林语堂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的带着浓厚文人气息的老师,告诉学生有些老师严格,不是为了伤害我们,而是为了我们学习成绩的提升和行为习惯的规范,就像我们父母一样,我们都被父母打骂责备过,那么,是不是父母不爱我们呢?这样,在对自己难忘的老师的回忆和表述中,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敬业、关爱和呵护。这样让他们阅读课文,找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情,想想是怎么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就能体悟到田老师的从学生视角思考,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是“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的人生道理的启蒙教育,其实这就是田老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学生们都能感悟好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的作用,从不同角度看到老师与老师的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多是联系生活、情感和成长地选择文章,在许多篇章中传递对学生人文滋养地不同人文点。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课文中传递的人文情感,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与体验的深化人文思想。

三、创新人文渗透作业,不断提升学生人文情操

在联系生活的人文教育中会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人文的正能量,但是对学生人文滋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断地重视与强调。我们要布置一些与人文价值有关的作业,让学生在不断的反思和积累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从而成为思想健康、行为正确、品质优良的人。这暗合新课标指出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宗旨。如在单元学习之后,组织学生对专题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让他们对几篇同类文章的人文蕴含进行回顾,写写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如在第九册第二单元“自然之歌”主题学习之后,我们让学生回想,《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中“绿色的课本”比喻什么?这一现代诗要求我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在这四篇课文学习之后,我们有什么认识和启迪?布置作业,让学生亲手种下一粒种子,精心呵护并观察它出土、发芽、长苗的情况,获得一棵绿色生命中茁壮成长的奇妙。如此,学生对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植被和生态会有新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和理解的提升,就能获得和谐自然、关爱生命的人文素养的滋养和提升。

当然,除人文性的学习和掌握外,还要训练,让学生主动地反思,结合自己的成长进行剖析,从而陶冶人文情操;可用通过弹性作业和硬性作业让他们完成。如写一写身边的好人好事,想想生活中见到的哪些人是缺少人文修养的,自己将成为怎样的人等。

总之,小学生思想比较单纯,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教育和培养,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并在教学和训练不断突出与强化,在“渗透”“滋润”上下工夫。如此,孩子们就能思想健康、行为规范,品质优良。

参考文献:

[1]万利利.在小学语文综合性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浅谈[J].好家长,2015(05).

第4篇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its research and service object, the requirement to medical students is higher. Medical students should have what qualities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medical, which has become a needed research subje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culture and the humanities spirit into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dvocates to improve students’ culture literacy and humanistic quality in language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moderniz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oncepts.

关键词: 语言教学;文化;人文素质

Key words: language teaching; culture; humanistic quality

1 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医学生在中学阶段就主攻数理化,人文素质“先天不足”。进入医学院校后,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无多大长进,究其原因,除了学校过重的医学专业和相关自然科学课程与过少的人文科学课程设置的比例严重失调以外,还由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对教学的影响。因为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把其研究和服务的对象看作纯粹的自然人、生物人,疾病仅是人体器官的生物学改变,医生的职责只是以技术手段对机体作药物或手术治疗,这种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社会、环境、心理、精神等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于是人的热爱、尊重、抚慰、关心等人文范畴的内容显得无足轻重。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人文素质的浸润与引导,其结果是政治敏感性不强,缺乏朝气和时代气息,功利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较强,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相对薄弱,人文素质较差,因而医学毕业生认识、理解、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

2 医学生人文素质与一般人文素质的不同

从一般意义上讲,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应包括文化历史知识、价值观、道德心理倾向和道德责任感、行为态度与习惯、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及交往素质。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除此之外还应有其自身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结合医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要求,使医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逐步积累临床经验的同时,形成符合未来职业特色的人文素质。因此,一般意义上的人文素质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在内涵上既相互交叉又有区别。两者的区别体现在医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上。

3 加强外语文化教学,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外语以其很强的人文性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是熟习一种新的民族文化、习得语言中所蕴藏的文化财富的过程。具体就是,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外国文化,可使文化学习促进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组和人格结构的重塑、审美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提高;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本民族文化本质特征,培养其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以促成自身在待人接物、行为态度习惯等方面的修养。

3.1 文化学习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为彼此提供参考和借鉴,可使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汲取和滋养。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应按照文学创作的特点去审查作品,历史、公正地去评定作品的思想价值,从而使学生反观自身文化,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

3.2 文化学习对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 文学作品既是学习语言的素材,也是丰富学生情感、提升其人文素质的材料。通过观察分析作品人物的行为、思想和感情,通过研究分析作者对社会的态度、看法以及作者对某个观点的阐述,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可培养其社会责任感,陶冶其道德情操,使他们有更丰富的人情、人性。

3.3 文化学习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文学作品蕴含着俄罗斯民族丰富的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师分析语言现象并不仅仅为了帮助学生排除难点,还应通过分析挖掘作品的美学价值,培养医学生的美学素养,提高其审美品位。在进行文学欣赏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敏感点用自己的切身感受点拨学生的心灵,再通过启发诱导,挖掘细节,使学生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语言的独特风格,以激情激发激情。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应紧紧抓住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状态的描写。在解释词汇时,应从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形象的整体塑造去看待单个词汇所发挥的独特功能,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美学价值。

4 外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效果

在医学模式与医德观念更新的今天,增强医生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人文关怀势在必行。多年来,我们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外语这一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养功能,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使其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一方面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体验人的功能价值,确立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关注人性的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使学生的职业道德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得以提高。也必将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未来的医疗行为中得到更高层次地体现,因为只有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对人实施人性关怀,用崇高的医疗实践提升医学人文精神,医学才能成为人类医学。

参考文献

[1]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崔相录.素质教育实施方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梁庸.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第5篇

当下文学批评正处在一个空前的文学繁盛期,“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更为批评提供了相对自由独立的话语场。作为文学批评,其宗旨始终是“为读者的批评”,是文学的捍卫者和守护者,立足作品之上的纯文学批评文本是规范、健全文学市场的关键所在,由此,文学批评对文学的匡正意义远大于其批评文本本身的意义。然而,“批评的多元化和现实社会的干预性淡化了纯文学的研究倾向,‘媒体批评’、‘文化批评’、‘民谣批评’、‘快餐批评’彻底解构了以往文学批评文本的学究气息和宏大模式,批评话题和话语具有泛文化的特点和社会政治针对性,如‘人文精神’、‘精英意识’、‘跨文化’、‘异质性’、‘失语症’、‘知识分子立场’、‘民间化’等问题都有社会批判、道德批判、审美批判和政治批判相互渗透交叉的学术倾向。”在信息传播的高速覆盖性和巨大影响力之下,传统的文学批评正面临着来自其他批评样式的冲击,但无论如何对文学批评价值的坚守,是批评家的创作前提和坚持纯文本批评的意义所在。

无论批评形式发生多大变化。对文本的质疑精神,合理客观的批评态度,强烈的批判意识以及对文学批评价值的坚守,都是批评家从事文学批评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当代文学批评的现实环境是学理性正逐渐淡化,一些大众化批评文本正悄然成为文学批评市场的新生增长点,较之以往被束之高阁的“学院式”批评,现在出现的这种泛文化批评样态确实给传统文学批评以冲击,但一些新兴的批评形式自身仍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为了迎合公众的娱乐化需要而将作品庸俗化处理,掺杂不少戏说甚至恶搞成分。当下批评界产生的这些现象,一方面说明批评家与文学批评环境正逐渐摆脱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以一种相对自由的姿态参与文学对话,另一方面却对批评家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有些批评家缺乏自觉性地落入商业陷阱中,以违背批评良知的著述赚取知名度和经济利益,这是文学批评的悲哀。我们有理由对文学批评的精神规范“温故知新”:“文学批评是一种发现问题并依据事实分析问题的创造性活动。它强调批评者的批评立场要真实、客观、公正,行文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言之有物、言简意赅。”批评家应该始终坚守从事文学批评固有的独立精神和客观立场,扬弃偏执的“主观主义”批评观念,以严谨文风,坦诚的质疑精神,甚至苛求态度,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再创造,而不是一味满足于表面浮夸或贬损的低档次创作。

文学批评呈现给读者的是文学感官上的享受与精神上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强调坚守,批评才更有价值。真正的批评文本是能够展现作者详实的业务功底和崇高的批评精神,字里行间激发读者与之产生共鸣乃至思想上的碰撞,于阅读之余,读者真正能够体验到一次纯粹心灵上的愉悦与振动,我们所说的批评精神大抵于此,“真正的批评精神是什么?就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就是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鲜明立场,就是向时代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这种批评精神拒绝温文尔雅,拒绝不偏不倚,拒绝四平八稳,拒绝跟风趋时,拒绝随便妥协,更拒绝为金钱所收买而违心地阿谀奉承。”这是对批评精神的有力诠释,也是对文学批评价值坚守的具体要求。的确,文学批评就是要维护文学的纯洁性,文学带给我们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种关于爱、尊严、崇高、无私的人文净化,而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的守护者,就应该站在人道的立场上,以一种纯粹的文学姿态给予文学以客观详实的评价。

可以说,批评家强烈的批判意识与坚定地职业操守,是文学批评价值坚守的必要前提,也是批评之本,更是维护文学纯洁性的一道屏障,如果批评有失偏颇,那么这道屏障的作用就会大大减弱。而当今文坛出现的种种失实判断,正在消解文学批评的固有属性。文学批评是建立在说真话讲真话基础上的一种判断,它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对错之分,而是要求批评家站在理性客观的学理化立场上,从文学作品入手,对其做出一种上升到理论化高度的审美价值层面的深入探索与表达,因此失去判断或者有违本意的失真判断,对文学作品与作家而言都是莫大的伤害,更是文学批评自身的倒退。

作为文学的守护者,文学批评在精神层面上的价值与意义远大于文本表层的含义。从事文学批评,经历的是一次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是对文本解读之后的再创造,是为读者提供的一个建设性的并具有指导意义的参阅读本,优秀的批评文字会带给读者一种精神洗礼。因此,文学批评是有效沟通作者与读者的重要媒介,文学批评价值坚守的意义自不言而喻。

二、批评家的责任意识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 人文价值 培养方式

美术教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它对学生的人格、品格、素质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促进作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老师要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放松紧张学习气氛的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人文价值的教育,这是美术老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学生人文价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培养过程,不是一两节课堂就能实现的,需要美术老师从长远教育角度上对学生逐渐渗透人文价值。人文价值就是尊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目前高中美术教育还是走传统的教学路线,将课本上的教学内容直接灌溉给学生,没有一定的创新和创意,在教学课堂上,学生一味的听课、画画,使教学课堂缺少激情,整个教学过程机械无聊,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发展。

一、改善师生关系,加强人文关怀

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余学生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沟通、交流,是学生将老师当作自己的朋友、亲人,从而改善老师与学生之间紧张的对立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分为,而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老师需要放弃陈旧的教学观念,要学会尊重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用一视同仁的态度去关怀不同的学生,使学生在面对老师时消除那种心理上的沟通隔阂,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养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基础,好的学习兴趣,才能有助于学生发现学习美术的乐趣,用人文的教学方式进行美术教学,让学生在教学内容中感受到人文的关怀。

二、将人文价值元素融入到美术教学情境中

美术教材当中的美术作品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通过作品可以对人文思想加以反射,因此,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将人文价值元素融入到具体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在感受人文价值的同时,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刻解读。通过实践证明,如果想要让学生对美术教学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人文价值的体现以及形成进行分析思考,然后将学生生活当中的人文思想引申到教学内容当中,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理论课堂中解脱出来,融入到更为广阔的教学世界中,使美术教学课堂转变为对学生人文的教学课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美术老师需要对教学课文或者教学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相结合,从而才能更有效的展现人文情境。例如在学习《清明上河图》这一艺术作品时,首先就需要老师向学生讲解有关作者张择端的个人资料以及当时创作这幅作品的历史背景;其次,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宋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情况,在技术支持时,可以通过影像、视频的方式对当时的生活进行情景再现,了解当时的人文内涵;最后,需要学生了解这幅作品对如今的研究历史的价值影响以及艺术方面的艺术水平。通过这种将当时的人文价值融入到具体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身实际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作者的艺术思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从而将学生的思想情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情感进行学习,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感悟能力。

三、寻找美术作品中的人文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美术作品是对人类生活以及情感表现的具体形式,任何美术作品当中都包含一定的人文思想、人文情感。而在美术课堂中,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人文情感的美术作品进行教学,

有助于学生通过学习美术作品与自身情感产生相互作用,从而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中的人文情感进行解读,提升自身的人文价值。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美术作画方式,对自身的情感进行表达、交流,使学生内在的情绪得到宣泄和释放,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以及健全的人格。

想要提高美术教学的本质作用,就不能将美术教学脱离与其它教学之间的关系,需要各学科之间相互合作,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教学理念,使美术教学不仅具有艺术性,同时还有一定的人文性,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审美能力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将美术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使生活丰富多彩。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合理的融合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通过美术实践活动,能够与自然、生活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感觉学习美术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价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 罗晓飞,焦凤.高师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与教育功能的全面

凸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4).

[2] 刘向东.把握审美本质凸显人文精神——浅谈美术课堂

第7篇

针对提高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介绍了艺术教育的意义,探讨了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主要探讨了对大学生的生物学价值、心理学价值、智力价值、美学价值和思想精神价值,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艺术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

当前在知识经济的社会环境下,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现代人才全面素质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具有深厚专业背景,在各专业领域拥有专精知识,同时又具备深厚人文素养的人,换一句话说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与融合的人。大学生是实现国家强大与民族复兴的栋梁,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不仅仅是狭隘意义上的人文课程、人文论坛、传统理论的渗透,而更多的是,应该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角度,来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实践,因为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人文教育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科学教育也体现了人文教育,对提高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践进行研究,将会从更高的视野审视我国高等教育实施中如何在兼顾专业教学、课外辅导、实践教学以及具体的公众化教育中贯彻国家的教育纲要,把培养、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融合,体现高等教育中两种精神的融合,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真正具体的统一。

1艺术教育的意义

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中有不同的教育形式,利用这些教育形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这些教育形式包括审美感受力、鉴赏能力和创造力的教育。如果把对大学生的教育形式与其他学科比较,就会明显地看到重要的独特价值,这种价值在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就一定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只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文化氛围,它的表现形式主要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外艺术表演活动为主要内容,通过大学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达到娱乐、审美、心理调节和传播文化的目的,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显然只要利用得当,这些都可以达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艺术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就日益成为大学生接受的教育种类,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受到最有活力的教育,使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因此,大学的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已经表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2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价值

2.1对大学生的生物学价值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具有生物学的价值。通过艺术科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大脑成长,可以通过艺术活动得到发展,由于这些活动能够促进大脑皮层得到较大的兴奋,这种兴奋能力能够改善大学生大脑的成长速度,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的大脑皮层,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就可以更好地支配各器官的灵活性。特别是在艺术教育中,大学生积极参与舞蹈、形体训练,这些运动形式,可以使大学生提高自己的体态、动作、行为能力,这样就可以尽快使大学生的身体达到审美的标准,使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美化大学生的体态。显然,这种艺术教育的方法,可以将大学生美的标准,传输到大学生的思想领域中,让大学生通过接受艺术教育,使大学生思想得到提高,通过后天的艺术训练手段,不但可以使大学生具有健美的形象,而且可以达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达到具有健康的身体、优美的线条。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增强大学生运动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得到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思想品味。

2.2对大学生的心理学价值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学价值,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主要是大学生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就会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使大学生相互之间身心和情感得到交流。提高他们自身的思想。这样大学生就可以伴随着这种情感交融,就会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对知、情、意、行产生影响,就会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得到提高。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有机会选择喜爱的运动方式,使大学生在艺术教育中使自己的情感得到丰富,就可以使大学生的健康得到提升,这样也可以使大学生心理和人格得到和谐发展。

2.3对大学生的智力价值

艺术教育是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一种教育,它能够使大学生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会使大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大学生的成长教育中,艺术教育的优势在于发展大学生的智力价值,智力价值是大学生具有提高思维的特点。对于大学生的形象思维,是大学生必须突破的一种约束。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足以说明,在艺术教育中,大学生的智力价值,可以成为智力发展基础,因此,对于艺术教育来说,通过前者,可以给大学生以智力,通过后者,可以给大学生以智慧,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2.4对大学生的美学价值

艺术教育可以对大学生的美学价值提供帮助,这是以审美的角度,通过运动,塑造大学生的形体,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得到正确的运动目标。审美对大学生来讲,是一种健康的需求,他是对大学生的性情陶冶。在大学生的成长中,使他们的感性因素得到净化和升华,使它们成为审美需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有用人才。

2.5对大学生的思想精神价值

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精神价值,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高校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传达对大学生的关怀,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对存在价值探索,使大学生在高校学习中,达到优化自身的情感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味,能够使大学生在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精神生活等方面得到提高,就可以使大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对自身思想精神的塑造。在高校,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引起大学生的内心发生共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较大的提高,更快地成为祖国有用人才。提高大学生在生活中的能力,使大学生尽快提高分辨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通过思想教育的提高,提高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尽快使大学生成长起来,使大学生成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有志青年。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实施,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效果。

3结语

艺术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欣赏艺术品时,使大学生达到接受思想教育的途径,当大学生在艺术教育中,对艺术的精美发出赞叹,就提升了大学生对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力表现出由衷的赞叹,就可以使大学生受到教育,使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的模式,把大学生引向文明的艺术殿堂,大学生就可以成为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小焱.试论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方法[J].文学界(理论版),2010,(08):25-27.

[2]何雪蕾.艺术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价值[J].北方音乐,2012,(02):19-21.

[3]乐建军.桥牌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作用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11):190.

[4]孙智丹,谢媛媛,徐群.艺术教育在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与教育模式新探[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06):15-16.

第8篇

文章概述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彻底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扭转重理轻文、重专业轻素质教育的局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立高校人文素质评价体系,改善教育评价标准。

【关键词】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是指后天形成的体现人的精神追求与价值意识的内在品质。它是建立在人文知识基础之上,通过吸纳人类优秀文化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具体表现在人的道德修养、个性人格、理想追求、思想品位、心理素质、人际关系、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一般来讲,人文素质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通过人文知识和人文方法的传授与掌握,陶冶人的人文思想,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其本质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将人类的人文科学知识和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的稳定的心理素质或个性品格。

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是促进科学技术和人文素质教育融通发展。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注重的是专业技能,而人文素质注重的是指导专业技能运用的思想。因此,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不仅是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它比科学文化素质更加重要;人文素质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关键所在,它能够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强烈的人文情怀和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等;良好的人文素质也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以产生的内在动力因素,通过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开阔视野,激发灵感,乐于奉献和创造;人文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当今大科学(或曰复杂科学)本身文理渗透、融合,使得科学技术的研究越发需要涉及更多的人文元素和知识,需要多学科的集成和团队精神,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紧迫的要求。

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喊了许多年了,各高校也都纷纷采取措施强化这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在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比例上有所增加。但似乎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目前制约和影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效健康发展的仍然还是一些前提性基础性的方面未得到真正解决。换句话说,问题的症结远还不在于人文素质教育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在于人文素质究竟是什么和为什么要培养?即基本的认识和态度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这使得目前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少特色

从当前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看,多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般,模式相同,个性不鲜明,不注重自身的历史渊源、发展趋势和自身的特点。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良好的社会现象,同时具有所有文化现象的共性。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教育管理上都是遵循社会所需,这就反映出多数高校在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上有相同点。在“整齐划一”的理念和模式下,“千校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例如,部分理工科院校盲目模仿文科高校的人文教育做法,按照文科高校的思路安排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活动,使人文教育的开展与专业教学产生时间上的冲突和矛盾,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效果并不理想。

2、理工科院校重理轻文现象严重

在高校多年的教学课程设置中,理工科专业课程所占比重比较大,师资配备都比较强,而人文科学被置于比较次要的位置,无论在课程设置、内容比重,还是师资配备都比理工科薄弱。因此,造成了课程重视偏差的问题,形成了轻文的教育状态。许多高校虽然给理工科学生开设了一些人文知识方面的概论、原理、通论、导论、通史、专史、断代史等课程,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为这些课程所配备的师资力量不够,教师往往以硬性、填鸭式的方式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养成被动、懒惰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这些理论的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再加上部分理工科学生认为学习理科知识和技术是有前途的,而学习文科知识和培养人文精神是缺乏实际价值的,从而导致高等院校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人文关怀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的衰减,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3、应试教育体制、观念的不利影响

由于受计划经济和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及观念长期存在,使得家长、学生、学校对于考试的重视程度超过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对于人文知识缺乏内在体验,只会应试,不会应用。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这就导致专业划分过细,学科单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储备“单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高等教育体系无论在学科设置,还是教学内容上都过分注重实用性,表现出片面的功利性和短期行为,使科学、教育、文化受到了整体性的损害。现今人文素质教育变得如此艰难,主要是由应试教育的弊端、高等教育学科设置的缺陷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所致。

4、市场经济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现今社会由于经济价值观念的普及和被重视,商业化的倾向充斥着整个社会,正义、良心、人道、理想、真诚、信仰、道德等少被提及。市场经济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它的本质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以价值来衡量任何事情,它的负面效应引导着人们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现实追求而忽视理想追求,看重功利的“经济人”而忽视全面发展的“文化人”。市场经济虽然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高校中某些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的学科的发展,但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有影响的,使他们的观念变得世俗、功利。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1、彻底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文科学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职业教育或唯科学主义的教育,而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科学教育只能提供知识而不能提供智慧,人文教育则能使大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获得理性的升华,能使自我发展进入真、善、美的境界,它能长远的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因为,科学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高校教育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

2、扭转重理轻文、重专业轻素质教育的局面

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时代,高等教育已演变成一种宽口径的素质教育。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将超越计划体制对人才的单纯专业要求。如果学校只仅仅局限于专业教育和科学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养成,那么学生就很难得以全面发展。目前大学生重理轻文、重专业轻素质的现状,迫切需要把人文教育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通用课,同时改变原有教学模式,采用互动探究式的教学,让学生与教师进行相互交流,激发他们对人文关怀的热情,提升人文感悟能力。为了适应现代人文教育与学科教育并驾齐驱的时代要求,学科发展既要高度分化、又要高度综合的趋势,高校必须具备能涵盖自然、社会、人文等三大学科领域的综合化学科结构,开设一些具有通识教育功能但与专业学科或方向无关的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作为必修基础课。在理工科院校课程结构上,学校除了抓好“两课”教学和必修的职业道德课之外,还应开设大学语文、东西方哲学、中国历史等课程,辅以美术、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选修课,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得到感悟,产生学习的兴趣,发展个性,获得能力等。高校教育环境包括校貌、师貌、校纪、校风、教风、学风、考风、学术氛围,以及职工、学生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等等。良好的校风、校貌和高尚的师德以及学术、文化氛围组合起来会构成一种丰富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能促进高校的管理水平和育人质量的提高,还能对大学生的德与行产生积极的影响。理工科院校在突出科技精神的同时,更要加强人文素养环境的营造。如开设一些中国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名师讲座,开展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校园文艺活动,建造人文景点和艺术家塑像等。因此,为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4、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创造者、传承者,是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撑力量,是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创新的关键,在学生思想文化观念的形成中占主导地位。因此,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加强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然而,近些年来,包括人文社科教师在内的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在逐年下降,学生人文素质低、修养差与教师有必然联系。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科教师的职责的观念,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此,高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教师队伍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不容忽视的。

5、建立高校人文素质评价体系,改善教育评价标准

人文素质教育搞得如何,最终要体现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上。有效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改革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估体系,对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及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以保证评估体系的科学性。评价标准除专业考试之外,可以通过面访、小论文等方式让学生抒发自己对社会现象的领悟,以及自己从中得到了什么,将其纳入考核范围。同时可以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行为表现作为参考,如演讲比赛、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奖学金评定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应试分数固然重要,但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

总的来说,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几个问题仍然是关键,不解决这些关键问题,人文素质教育就必然流于口号或形式,即使是开设再多的人文课程也不可能扭转这种局面,因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是需要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完成的。在认识到大学生人文素质问题存在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深刻反省我国现有的人文教育模式,改进现有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做出杰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崔新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唐英,王洁,张雪永,汪铮编著.人文科学与人文素质导论[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8.

[3]陈荣华,吴亮.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初[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

[4]陈再平,汪涛.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探讨[J].文学教育,2011.

[5]杨发明.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与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28).

[6]王彩霞,张君,蔡锋.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及对策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8 (6).

第9篇

摘 要 未来人才应该是复合性的专业人,特别是作为维修技术的学员,更应充分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此,要改革和完善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加强用系统的思想理论武装学员;要开展专题讲座等活动,帮助学员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丰富的知识引导学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用优良的环境影响学员。

关键词 维修技术类学员 人文素质 途径

Abstract In the future,the person with ability should be complex,especially,the students who study the science,must pay attention for the ability of human culture. Therefore,we must reform teaching system of political theories lesson,open exhibition special subject academic chair etc. ,and use good environment influence student.

Key Word The students who study the science Ability of human culture Method

良好的人文素质,包括一定的人文知识及其精神、“较强的人文素质有助于提高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1]。”作为维修技术类学员(以下简称“学员”),一方面,其生源绝大多数为文理分科后的理科毕业生;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又以基础自然科学和维修技术类专业技术为主。这就决定了多数学员人文知识相对贫乏。一是涉及的人文科学知识面窄。学员们大体只在一些笼统单一的基础课中涉及到文学、历史学、哲学等知识,而对一些其他人文学科,多数学员则停留在闻所未闻或仅闻其名知之甚少的阶段,不少学员甚至连基本的社会科学知识也很少涉及。二是掌握的程度浅。就已涉及的人文学科而言,学员们也只是掌握一些基本常识和简单道理,未能就各种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产生应有的作用。

由于人文素质的贫乏,不少学员,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的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第一,语言表达能力较弱。通过学员作业、论文,以及思想汇报、个人小结中,常见少数学员错别字叠出、标点符号用错、语句不通、篇章结构混乱等现象。在课堂讨论、辩论和演讲活动中,不少学员总低着头,不敢积极参与。第二,处理人际关系、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低。部分学员缺乏自我意识,对他人(甚至父母)有较大依赖性,自我认识不清;部分学员盲目的追求自我独立,排斥当前的生活,甚至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由”;此外,还有学员存在焦虑、忧虑、压抑感,自卑,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体能等各方面都差;还有的学员抗击打能力差,学习生活中经受不了一点困难和挫折,一门考试不通过就破罐破摔。第三,对文艺作品缺乏鉴赏、审美能力。面对各类作品,大多学员不能理解其基本内涵,更加无法把握其创作和艺术特色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等。第四,组织、管理指挥能力弱。不少学员在集体活动中要么不敢主动担当组织、管理、指挥任务,要么在担当任务时不善周密策划、不懂合理安排与协调。

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通过以下途径加强维修技术类学员的人文素质:

第一,改革和完善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用系统的思想理论武装学员。

政治理论课是对学员进行系统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学员政治思想觉悟和理论政策水平的主渠道。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进行政治育人、培养政治上合格学员的主阵地。“政治理论课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2]。”目前开设的政治课,有些本身既是政治理论教育课又是人文素质教育课,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搞好“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各门课程的教学。同时,有选择地增设一些选修课程,比如“文化工作”、“艺术鉴赏”等,培养和提高学员的文化和心理素质。

第二,围绕“如何做人”这个核心问题,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帮助学员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丰富的知识引导学员。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目的,主要是引导学员如何做人。可以在不同层次的学员中开设下列专题讲座或“大讲堂”: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括“文化典籍简介”、“古典名著导读”等,以激发广大学员的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达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立志成才目的。二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鉴赏”,如“中国古典文学知识讲座”、“名歌名曲欣赏”等,根据维修类学员的职业特点,突出相关技术人员作品的“文学赏析”的内容,以此陶冶学员的思想情操,丰富学员的人生蕴涵,提高学员的文化品位。三是怎样做人和与人相处。可在学员中进行“交往艺术”、“青年心理健康”等专题讲座。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激励学员的积极情感,提高学员的审美情趣,用优良的环境影响学员。

教育环境的好坏对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良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3]。”校园文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和学术环境。校园的自然环境建设力求达到四季有鲜花,路旁有绿树,教室宿舍办公楼窗明几净。要注意增添校园自然环境的文化内涵,如设立新闻动态显示屏幕;对楼堂馆所进行宣传性和规范性命名并建立标记;主干道路、教学区、学员宿舍区增设英模人物形象宣传标语灯箱等。通过这种有形的文化环境改造和宣传媒体,使学员置身于文化与知识的海洋,在无意中接受教育。在人际环境建设方面,要在全院范围内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营造和建立团结协作、奋发向上、勤奋好学、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人际关系氛围。在学术环境建设方面,可请一些相关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鼓励学有所成的教职员工作专题报告,鼓励和扶持学员中各种学术和学习兴趣小组的活动,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办好学报,开好学术年会,加强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并逐步形成合理梯队,形成激励和竞争机制,营造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良好学术环境。

参考文献:

[1]崔自铎.人文素质与人的发展:谈谈人的素质系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2]徐艳兵.浅谈政治理论课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职教论坛.2005(1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