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1 15:26: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

第1篇

随着社会的大变革,各种问题和矛盾,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成长时期,任何的心理不良反应都将造成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归纳起来,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有以下几方面:

1.大学生心理困扰原因

(1)适应不良。新的环境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面对自主要处理的各类大小问题,对一切都感到无所适从,大学生的生活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学习压力大,缺乏动力。从灌输学习到自主学习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大学区别于初高中的学习,必须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对知识的渴求增加,想学的知识太多,但却又无从下手,学习上缺乏应有的动力,整天只疲于应付。

(3)人际不协调。我国特殊的“独生子女”现象是造成当今大学生个性独立的主要因素之一。又处于大学生青春期固有的封闭、羞怯、敏感和冲动的时期,直接影响他们主动与他人交往。

(4)恋爱与性的关系。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异性的好感是非常正常的,但由于不能把交友和恋爱放在正确的心理层面,所以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产生怀疑、迷茫,也有个别学生认为恋爱与性密不可分,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了对性问题的偏见。

(5)择业与求职的压力。由于教育的片面性,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自身的兴趣爱好,在择业问题上呈现出无所适从、处于被动的局面。一方面专业自己不是特别喜欢,另一方面自己又不清楚自身的择业方向,矛盾的心理直接导致学习动力不足,面对未来的求职更觉得缺乏应有的自信,造成择业与求职困扰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对自我的了解和认识,缺少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规划。

(6)经济难以独立。传统的生活理念,经济上受家庭条件的制约,使大学生极少有靠自己完成学业的。由于受当前社会风气、家庭环境、个人的世界观的影响,大学生的经济需求是一天天的增长,而来源又非常局限。面对社会的各项诱惑,经济上始终处于矛盾、资金不足的冲突中。学习需要、交友需要、恋爱需要等是导致大学生经济上失衡的主要原因,也是困扰大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2.大学生心理困扰的表现

(1)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往往是由于某种不良事件引起,持续地紧张、恐惧,常常感到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对过去事情思绪万千,对未来感受不到希望。惶恐不安,如果总是不能消除,长此以往会形成焦虑性格,造成焦虑性神经症。

(2)自卑,表现自我否定,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对自我丧失信心,缺乏对自我的发现,离群以摆脱别人的视线。长期造成孤单心理,产生情绪持续低落,丧失意志,学习成绩下降,社会属性降低等。

(3)抑郁,抑郁是由多种情绪(低落、失望、悲观、无助)产生的负情绪。表现为失落、忧伤、愁苦的心理,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食欲低下或贪食、失眠。常伴有自责、自卑、自我否定等。

(4)孤独,并非是出于自己的愿望,由于自身的原因(经济、相貌、能力等)使自己与他人、社会呈孤立自我状态。这其中既有人际受挫,又有关注于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的原因,产生封闭、防御的状态,长期会形成孤独心理。

(5)利他取向,不少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凡事追随他人意志,把他人的意志当成自己的首要需求,一味地看他人要求行事,认为这是人际交往得到认可的必需,如得不到他人的赞许就呈现无意义感,这属于自身价值取向的问题,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强迫心理问题。

二、心理调适分析

为了使大学生认识心理问题的危害,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增强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能力,我们总结心理学专家、医学家和学者对心理障碍的论述,简要介绍其种类,增强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预见性,并能积极预防和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1.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主要指认识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的不协调,使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个体一贯的生活习惯、处事风格和行为标准出现异常现象,造成其社会功能不能行使、职业不能完成、社会环境适应不良,个体虽无智能障碍,但却为此感到痛苦。人格障碍多产生于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如长期得不到行为矫正,多的会长期持续发展,一般有以下类型:

(1)依赖型人格障碍。缺乏日常的生活自理能力,总是求助他人,依赖性强,并表现幼稚顺从,很少表现积极一面。

(2)回避型人格障碍。表现为自卑、退缩、不能面对挑战,对问题感到无能为力,缺乏自信感,面对批评,常认为自尊心受到伤害,害怕一切社会活动。

(3)型人格障碍。表现为自我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无视社会规范、条例和规定,对任何事情不负责任,易责备他人,易激怒。

(4)偏执型(妄想型)人格障碍。表现为敏感多疑,心胸狭隘,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接受批评,行为固执易冲动,有攻击性,情感不稳。

(5)分裂型人格障碍。表现为与社会隔绝、情感疏远、行为古怪和多疑等特征。缺乏情感体验,对人冷漠,存在特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

(6)强迫性人格障碍。表现为对任何事情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拘泥细节,对自己要求严格,无安全感,缺少友谊往来。

(7)情感型人格障碍。交替性的情绪兴奋与低落。兴奋时,自我评价过高,有夸大认知倾向,性格急躁;低落时,由于低沉,对任何事缺乏兴趣,遇困难悲观无望,遇难而退。

(8)自恋型人格障碍。表现妄自尊大,幻想自己是世界上独有的。认为自己应享有特权,他人都应该为自己服务。渴望持久的被关注和赞美,缺乏必要的同情心,有很强的嫉妒心。

(9)疾病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戏剧型人格障碍。多见于女性,通过戏剧,引人注意,高度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性,情绪波动大,易激怒。

(10)冲动型人格障碍。又称爆发型或攻击型人格障碍,是青少年中常见的。表现为情绪非常不稳定,面对微小的刺激就能爆发强烈的愤怒情绪,且自己不能控制。

2.神经质症的常见症状

神经质症状的特点:症状的形成原因是非器质性的,无论是心理症状还是生理症状都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症状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本人要求治疗的愿望强烈,并努力克服症状。常见的神经质症状有:

(1)恐怖症状。患者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景会产生很强烈的恐惧感,而这些事物或情景对健康人来说是不会产生恐惧感的。患者本人也知道这种恐惧是不合理的,但控制不住。

(2)强迫症状。患者自己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不由自主的观念和行为存在。所谓强迫观念就是不由自主出现的某种想法,本人也认为这种想法是不该有的、没有用的,但又没有能力摆脱它们,因而很苦恼。

(3)焦虑症状。患者有强烈的不安感,并伴有脉搏加快、心悸,有濒死感、肩部酸痛、手脚发冷、颤抖等。

(4)失眠症状。患者害怕失眠,一上床就处在失眠恐怖之中,为了摆脱失眠的烦恼,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增进睡眠。患者认定如果睡不好,第二天就会疲劳、精神不振、难以工作,结果因为害怕失眠而失眠了。

(5)肠功能障碍。患者胃肠功能低下,主要表现为胃部不适和胃疼、呕吐、腹泻、腹胀、便秘等现象。这种神经质症患者对自己的胃肠系统十分关注,对饮食问题高度敏感,患者越注意、越害怕,胃肠功能就越容易发生紊乱。

3.神经质症的形成

神经质的症状纯粹属于主观问题,而不是客观的产物。神经质的症状是疑病素质和由它引发的精神活动过程中的精神交互作用所致。

(1)疑病素质。所谓疑病素质就是一种担心患病的精神上的倾向性。具有疑病素质的人精神活动过于内向,内省力强,对自己的心身活动状态和异常表现非常敏感,往往被自我内省所束缚,由于太过于关注自我,结果总是过分担心自己的心身健康。神经质症患者在性格上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具有内省、理智、追求完美的特点;具有感情抑制性,很少感情用事;具有敏锐的感受性;好强、上进、不安于现状,容易产生内心冲突;执着、固执,具有坚持性。神经质症状的最大特点是主观性。神经质症患者往往不能冷静、客观地对待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患者被劣等感所支配,再加上不安的情绪,往往做出明显失误的判断。

(2)精神交互作用。所谓精神交互作用,就是指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锐起来,而这一敏锐的感觉又会越来越吸引注意,进一步固定于它。这样一来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起来,这种精神活动过程就是精神交互作用的过程。神经质症患者因有疑病素质,容易把面临诸如考试引起的紧张不安或偶尔出现的心跳加剧,当作异常现象而给予特别关注,从而引起了对这种感觉的恐怖和预期不安,进而逐渐形成症状。此时精神活动逐步指向内心,这就更容易产生预期的不安与恐惧,更使其注意固着在症状上不能自拔。因此,可以说精神交互作用对神经质症的症状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常见心理问题的理论治疗方法

1.顺应自然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神经质症产生于心理精神交互作用,要想摆脱神经质症,顺应自然是打破心理精神交互作用的好策略。神经质症的症状形成的原因是心理精神交互作用,但其根源是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现实。神经质症患者由于疑病素质,把正常的感觉当成是异常的,并企图排斥和控制这种感觉,使注意在此固着,结果注意和感觉被相互加强,形成精神交互作用。这种恶性循环是症状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接受症状一方面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由于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着在症状之上。这样,心理精神交互作用就会被打破,症状就会减轻甚至消除。

通过总结,认为心理情感活动有五条基本规律:

① 要顺应心理情感的自然发生,听任感情的自然发展。心理情感过程一般构成山形曲线,一升一降最后终于消失。② 如果心理感情冲动得到满足,挫折感可迅速平静、消。③ 心理情感随着对同一感觉的惯性,逐渐变得迟钝,直到无所感受。④心理情感在某种刺激继续存在以及对它集中注意时,就会逐渐强化。⑤ 心理情感是通过新的经验,经过多次反复,在逐步加深对它的体验中渐渐培养的。

从这五条规律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想消除不安等令人不愉快的心理情感,就应顺应其规律,先接受这些令人不愉快的心理情感。

2.正视现实

心理疾病患者要想摆脱症状所带来的痛苦,就应该正视现实,敢于接受现实的挑战,能够忍受痛苦,积极投身属于自己的生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自信,从而走出症状的阴影。与人相关的事物可分为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两类。要人们不去控制不可控制的事(顺应自然),如人的情感;但要控制那些可以控制的事(为所当为),例如人的行动,也就是在顺其自然的态度下为所当为。另一方要靠自己本来固有的上进心,努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3.为所当为

第2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Mental Health Status among Fuzhou College Students. Duan Huaping, Zhao Lingbo, Bai Liyi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among Fuzhou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the fact for thei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There are 1162 students who were selected by using the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and then tested with SCL-90 come from 5 different colleges. Results There are 45.1% of selected students, who were different obtruding symptom,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poverty and general students. There are 36% of selected students, who were different inferiority and they were identical. There are 30% of selected students, who were different crankiness,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poverty and general students.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Obsession symptom; Inferiority; Crankiness

据有关调查表明: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人数占总体的20%~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者约占10%,严重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人数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特别是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许多高校都纷纷创办心理咨询中心,有些学校甚至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校必修课程或选修课,以此来提高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5年对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高校进行了人格、自尊、SCL-90及应对方式等方面的调查,现在将本次调查的情况报告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随机抽查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等5所大学的各专业的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62,有效回收率为77.47%。其中男生778人,女生384人,平均年龄20.41±1.31岁。本次调查贫困大学生的界定为是否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家庭月收入低于230元,贫困生人数为321,约占调查总数的27.6%,基本符合现在的大学贫困生的比例状况。

1.2 方法

1.2.1 问卷 本次测查工具采用了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自尊问卷(SES)、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分别对大学的人格、自尊、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上进行评估。

采用了LR Derogatis 1975年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包含了90个项目,其特点是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能较准确地刻画一个人的自觉精神症状特征。量表采用1~5的5级评分制,主要统计指标为该量表的10个因子得分和全量表总分[2]。SCL-90主要是测试受试者的9个方面的因子分:①躯体化,反映主观的躯体不适感;②强迫症状,反映临床上的强迫症状群;③人际关系敏感,反映个人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④抑郁,反映与临床上抑郁症状群相联系的行为表现;⑤焦虑,反映与临床上焦虑症状相联系的精神症状及体验;⑥敌对,从思维、情感及行为2个方面反映受试者的敌对表现;⑦恐怖,反映传统的恐怖状态或恐怖症的内容;⑧偏执,指猜疑和关系妄想等;⑨精神病性,反映精神分裂症状项目[3]。

1.2.2 数据处理方式 学生自评量表测试后,笔者采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10.0的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 果

2.1 福州市大学生SCL-90总体筛查结果 见表1。

如表1所示,被测的1162名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排在前3位的因子分别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偏执。强迫症状:45.1%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状,其中轻度占38.5%,中度占6.3%,重度占0.3%。人际敏感:36%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自在感受与自卑感,其中轻度占31.7%,中度占4%,重度占0.3%。偏执: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执,其中轻度占27.5%,中度占2.3%,重度占0.3%。

2.2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在SCL-90的9个因子中,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人际敏感、忧郁、敌对、精神病性等几个因子上差异在0.05水平上不显著外,在其他的因子上差异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结果见表2。

2.3 男女大学生在SCL-90上的得分比较 男女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的得分上,除了敌对因子的得分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外,在其他各因子上的得分均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结果见表3。

2.4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SCL-90上的结果比较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SCL-90上的得分除了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存在年级间的差异显著外,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都不存在年级间的差异。结果见表4。

3 讨 论

总的来讲,这次调查的结果显示了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状,占到了45.1%。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强迫症方面都没有差异,说明当今大学生都面对很大的压力,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贫困生所面临的压力不仅包括学业方面,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他们还要承受经济方面压力,这也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更多地关心贫困生,通过多方面的途径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经济压力,对大学生加强引导,树立大学生的自信心,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积极面对未来。

人际敏感也是当今大学生所面对的问题,本次调查有36%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自在感受与自卑感。各类大学生,不管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男女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他们的人际敏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说明当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很大的欠缺,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比如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有关交际方面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以便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的技能。

偏执方面,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执,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大学生在这个因子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之间差异显著,这也正说明现今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的典型特征,他们一般都比较自我中心,爱钻牛角尖,自以为是。不善于接纳别人的意见等。

4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3-55

[2]张理义.临床心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45-350

[3]白丽英,叶一舵,王东宇.福建省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58-559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平定量表手册(修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

[5]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上海精神医学,1984,2:71-74

第3篇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分析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具备健康的心理对未来社会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因此心理健康在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处在网络社会发展前沿的各高校,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教育方式正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冲击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而大学生作为接受网络信息最快的群体,其目前所面临的网络生活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一些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帮助大学生求知或者学习

网络犹如浩瀚的知识海洋,为大学生展示了广阔的学习天地,引领其遨游,探寻,并不断激励其树立求知的学习理念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网络信息容量之庞大,传播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等,已日渐成为文化传播活动、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这方神奇的天地引领着大学生不断地去接受新知识,分享新成果,远眺世界,纵观历史,开阔新思路,尝试新领域。他们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书本这一唯一的渠道来获取知识,而是主动地学习新知识,选择信息、接受信息。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的不断发展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最佳途径。

(二)丰富大学生的个性心理

网络内容的丰富多彩,表现手段的独特性和视听的强烈冲击,激发着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并促使其不断丰富自己的个性心理。网络以其特有的方式创造了越来越逼真的网络环境,色彩绚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泼的三维动画和仿真的多媒体画面,渲染了一个神奇无比,其乐无穷的世界,激发大学生产生了广泛的兴趣爱好,并促进了各种网络行为,进而带动时尚的形成。据近几年来国内的调查显示,通信、获取信息、学习、娱乐、交友等是大学生网上行为的主要内容,这些在现实社会里难以全面有效兼顾的行为活动,在逼真的网络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认知和享受,正是这种虚拟自由的轻松环境氛围,充满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给大学生提供了充分施展的机会,促使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世界。

(三)加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网络的“虚拟现实”环境和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有利于突破传统思维约束,富有创新精神,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在校的大学生大多都为独生子女,长期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的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个问题,即缺乏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进而变得孤僻和偏激,甚至存在人格分裂的现象。但网络的存在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这一现象,大学生通过QQ空间、论坛、微博、微信等方式与他人交流和沟通,改善了自己的人际交往。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使得网上交流变得既方便又轻松,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也会乐于参与其中,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不可否认,网络为大学生展示了一方美好的数字化天地,丰富、开拓了大学生日益广阔的精神世界,但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一方面网络网住了更多的知识技术、信息资源、时尚潮流,另一方面,它也网住了大学生的时间、情感、思维和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并在部分大学生心理世界中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凸显。具体分析可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容易使大学生患上“网络成瘾症”、“网络孤独症”等网络心理障碍。由于网络上丰富的资料、刺激动感的网络游戏、以及扮演虚拟社会成员的成功感觉,无一不对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无法抗拒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往往会导致大学生极度迷恋网络,并进一步发展成为病态的网络沉溺。具体在行为上表现为极不情愿离开计算机,整天沉溺于网络社会,最终导致了“网络成瘾症”心理障碍的发生。

(二)网络的发展容易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生偏差。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一些初次接触网络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网络知识,因而常产生一些自卑心理,他们往往怀着兴奋与好奇的心理上网,但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和操作不熟练,使他们与那些熟悉网络知识,操作熟练的同学相比差距较大,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某种无形的压力,长此以往会发展成为自卑心理,他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过低的评价自己,缺乏自信。

(三)网络使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降低,容易诱发大学生的破坏欲望。网络的特征之一即隐匿性。由于他们的自控力和责任感都较弱,因此他们在网上往往按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充分暴露其长期压抑在心底的需要和欲望。加上当前社会舆论对于网络犯罪案件的大量宣传,使他们认为网络犯罪是一种英雄式的壮举,而不是伤天害理,凶狠残暴的行为,这就使大学生挑战自我的心理极度的膨胀,致使他们大力施展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并把破译别人的密码、进入禁止一般网民进入的社区偷阅机密资料、制造病毒、修改他人网页等等破坏行为看作是一种对自我智力的挑战。许多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长期在这种心理环境下生活,会使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下降,激发他们破坏欲,使其走入破坏性的心理误区。

(四)网络使大学生出现人格异常。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多重人格障碍。由于一些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扮演着与自己的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迥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角色,拥有多个网名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性格特点,扮演多种角色的冲突,容易使他们产生角色认同错误,诱发心理危机,出现多重人格障碍。二是人格异化。由于网络具有隐匿性,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对自己的言行无需负责,因而,他们往往会散布一些虚假、不负责任的信息,对别人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等一些反常的极端事件,同时网络游戏大部分都充斥着战争、暴利、凶杀等血腥内容,长期痴迷于此的大学生容易出现人格异常,表现为冷漠、无情、自私,既不关心集体、也不关心他人。

针对以上问题,各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打造绿色校园网站,同时加强与社会联系,逐步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25-2

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课题来讲,加强对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各高校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紧迫性。首先,各高校应该正确的了解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主要工作任务。同样的,高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对本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制作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例如: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咨询活动等。通过类似的活动,帮助大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心理意识,提高大学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概率。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随着社会的逐渐进步,社会压力也随之增加,从而导致了人们心理疾病的不断出现,因此大学生具有成熟思想意识的人,其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能忽略的。根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心理压力过大

第一,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我国是属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国家,而且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中,所以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高校大学生在读书期间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并且受到自身家庭环境、所选专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毕业后的就业观点和工作选择等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在面对社会激烈竞争时感到焦虑不安,导致在找工作时出现缺乏自信、盲目寻找等心理问题。

第二,内部环境的影响。根据现在大学教育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都把英语过级、计算机过级等考试作为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判断标准,甚至有的院校还把能否考取这两个证实作为学生获得学士资格证的首要条件。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在摆脱了高中的学习负担之后又受到了来自社会与学校的双重压力,从而导致学生的神经更加紧张以及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二)心理承受能力弱

当代很多大学生在学业以及生活中都崇尚完美与成功,并且在家被家人所宠爱着,但是有一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过多的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教育,导致了一些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都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丧失斗志。当代大多数高校都采用的是封闭式管理,导致学生在面对风雨时容易一蹶不振。大多数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其在面对困难时不能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而是变得焦躁不安,情绪低落等,甚至有的学生逐渐发展成心理疾病。所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心理调节能力差

大学对于社会的认识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的增加会变得更深入,并且在此过程中对逐渐的形成自身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这时候他们对于学习以及生活中的不同事物或者事件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这些看法都趋向于理想化,与现实有了一定的偏差。当大学生认识到这些差距时,会变得焦虑不安,这是因为自身个体没有达到所预期的目标所产生的不安。随着这种理想与现实差距的不断积累,则逐渐会成一种严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问题,例如: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金钱问题等。人本身的心理内容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形成的,其主要由社会思想政治、文化背景、道德约束以及风俗文化等组成的。所以大学在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应该主动去了解周围环境,在不违背社会规定的前提下去追去自身的发展;相反的,一味的逃避现实容易缺乏正确的判断意识,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措施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在我国的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总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学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

笔者建议在大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门课程,为学习提供系统性的知识讲解,使学生对于健康的心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样的,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这样可以方便学生更好的进行心理咨询,降低心理疾病的产生机会。

现在高校公共课科目较多,受总课时限制,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存在一定难度。笔者建议可以采用选修课的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全校学生开放;或尝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课中增设心理健康知识课程。当然,在没有条件单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前,可举办有关专题讲座,如“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大学生成就机动的发展”、“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学业成败归依倾向”等,这些内容都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

现在大多数高校所设立的公共课程较多,但是在时间上又受到专业课程的限制,所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难度。所以笔者在此建议各高校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向全校所有学生进行开放。同样的,各高校在没有统一安排好课程之前,可以邀请一些心理专家来进行相关讲座,例如:大学生如何控制自身情绪、大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大学生情感意识的建立等,这些相关心理内容对于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作用。

(二)重视辅导员的作用

由于教学不断改革,各大高校也逐渐开始进行扩招,每年招收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学校的工作人员却在逐渐减少。在大多数院校中,一个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达到了一二百人,并且这些辅导员还兼聘了别的工作。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的管理行为,因为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

我国教育部门对于在校大学生管理的规定是进行自我管理。但是普遍大学生的思想是不成熟的,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他们不愿意听取家长的忠告以及教育,因此容易养成不健全的心理。这时候辅导员应该尽最大努力去理解与尊重学生,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向学生传授健康的心理意识,为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创造条件。同时辅导员应该为学生作为榜样,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人格魅力来教育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辅导员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则对于学生的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三)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科学研究表明,生活方式的好与坏对于大学生能够否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作用。所谓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指有规律的生活、坚持体育锻炼、科学用脑、注重休息、不吸烟、少喝酒以及注重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心理压力过大,为了确保学习高效的学习,因此需要科学地计划好每天的学习与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所谓科学的用脑是指合理用脑、适度用脑、勤用脑,避免过度用脑导致记忆力的衰退。

(四)加强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

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情绪状态的调节、适应能力的改善、意志品格的养成等。大学生正处青春年少时期,缺少社会经验,对于事情的处理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这个时期正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以及生活知识,从而导致了人的心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完整,所以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焦躁不安的情绪。如果这些心理问题长期这样积累下去,就会逐步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心理障碍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意识以及面对问题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的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从而一步步实现人生的目标。

三、结束语

实施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是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等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高等院校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心理是高校教育工作正常进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高等院校教学素质的体现。本文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辅导员作用等方面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秦敏燕.新时期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02).

[2]喻问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刍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0,(09).

[3]曹姗.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J].东方企业文化, 2010,(03).

[4]周勤.浅析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04).

第5篇

1“班级周周谈”活动的模式

1.1设计原则“班级周周谈”是一项综合的实践活动体系,是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的前提下,以强调学生互动为教育动力的过程。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⑴真实性原则:“班级周周谈”讨论的主题应来自学生身边真实的案例,通过对这些主题进行讨论,思考个人可能存在的心理隐患。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对事件的看法,从而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⑵主体性原则:“班级周周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每周谈论的话题由学生自发提出,指导老师负责把关内容和活动中的讨论方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和自己。⑶理论和实际结合原则:“班级周周谈”活动结合当周“大学生形势政策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设计讨论主题。课程是德育和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性课程,班会则以解决学生实际心理健康问题为目的,二者融合可以更好体现知行结合的教育功能。⑷记录性原则:推行“班级周周谈”时应及时记录学生的讨论意见和思想信息,形成学生思想观念成长记录,并确保后续反馈意见的整改效果。

1.2实施情况

“班级周周谈”项目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补充,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延伸。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班会,可以针对班会开展流程,在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三个过程对主题进行斟酌,对讨论内容的深度进行提升,让这种“班级周周谈”的班会形式不仅成为班级同学之间思想学习的平台,而且成为同学们相互鼓励和心理调适的“团体阵地”。

1.2.1活动前设计:活动前强调准备工作上的“斟酌”,对内容斟酌、对形式评估,对个体参与讨论进行精神动员。为了使活动在内容上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具有学习意义和可讨论价值,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成长困惑和兴趣设计内容,做好PPT。班会主题发起者和指导教师一起对开展会谈的形式进行讨论,鼓励每位同学积极参与讨论,发动表达能力强、有想法的同学多发言,开展“头脑风暴”讨论模式[2]。活动前设计主要围绕“有趣性”的特点来选题,有趣性体现在主题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开展的方式轻松,活动进展中学生的发言热烈,有启发性,言语有趣,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积极。在这个过程设计中,指导老师要注意,一方面要允许并预留空间给学生自主选择班会主题,这是激发学生留意社会、他人和自己的意识培养过程;另一方面则应注意把握好学生选题的情况,不能使班会讨论的主题流于形式或偏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旨。对此,可参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录,结合课程引导学生根据当前社会形势、目前大学生实际心理状况,从意识、情绪、学习、人际、爱情、困境和危机等几项内容进行主题讨论;甚至可以在“有趣性”阶段中组织学生就学习动机、网络依赖和人际关系等典型案例开展调研,培养学生在参与讨论前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的严谨态度,避免空谈。

1.2.2活动中设计:活动中设计强调的是情境创设,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讲解,引出讨论。参与活动的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多种方式开展主题班会,指导教师在活动中则负责引导学生就事论事,并挖掘事件的关键问题。这有别于传统教育中辅导员或心理教师通过倾听学生描述心理困惑后开展的引导。刚开始,这种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目的的班会活动,可能会因为缺乏借鉴模式,使作为组织者和参与活动者的大学生思维停滞、处于茫然状态,讨论中又可能因为个体对讨论的主题了解不全面、个人的心理水平不同等,出现讨论活动进展不顺畅或讨论中断的情况。此时,指导教师和作为主题讨论发起者的学生要明确活动目标,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班会主题讨论方式。当学生学会自我组织和自我引导后,指导教师应协助主体学生将讨论的内容提升到一定高度,不仅实现个人心理困惑的解答,而且要充分发挥班集体成员的力量,让班会中呈现出的同学之间相互关心、鼓励和帮助的情况成为学生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常态。

1.2.3活动后设计: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帮助主要参与讨论的学生从事件讨论主体人中抽身出来,或从做人做事、人生感悟等角度进行由此及彼的高度提升,适当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师还需要对整个活动过程、效果和某些学生的个人意见进行点评,为今后开展“班级周周谈”活动积累实践经验。

2“班级周周谈”活动的实践效果和反思

“班级周周谈”的实施对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和发生在身边的事有了理性思考和思维碰撞的平台。经过第一轮实践,参与周周谈并积极准备材料和大家分享自己想法和做法的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①自信心增强:参与讨论的同学对自身登台发表意见的仪表仪态及观点阐述的方式有了现实体验;作为主题发起者的学生通过同学和老师的点评和建议,能更好地把握活动组织的细节问题,增强了作为活动组织者的信心和能力。②团队合作意识增强:每一次“班级周周谈”的主题都是在本班大部分同学感兴趣的主题中产生,同学们通力合作,推进了这项活动的开展,同时带动了旁观同学的加入,形成了全员团队合作的局面,而团队合作能力也正是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项重要指标。③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班会从组织、开展到结束,都由学生安排,既引导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寻找成长中的困惑,而且带动了他们主动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班会主题的积极性。另外,班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协调班会讨论中发生的各种观念冲突,对参与讨论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在“班级周周谈”活动实践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开阔时事热点获取途径。因目前大学生获取时事的途径大部分来源网络,但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如何指导学生在正规官网上获得真实的时事信息和合理评论参考非常重要。这一点可以通过“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课开展引导。第二,班会开展的流程设计要根据主题性质做出应时修改和创新。一般规范化的活动或教育方式有利于学生推进活动,为了避免长时间单一活动方式导致学生失去新鲜感,应适当调整活动方式,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入情景剧、微电影、角色扮演、辩论等多种方式,激发更多学生对该项实践活动产生兴趣,参与到“班级周周谈”活动中来[3]。

作者:庄文敏 单位:广东药科大学

参考文献:

林丽雅,杨新华,杨青松,等.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176-178.

第6篇

【关键词】 精神卫生;教育;方法;成绩不良;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61.5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1-0030-02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国内外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1-3]。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状态和学业成绩的影响,笔者对某校大学生中优秀生和落后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让更多的学生家长认识到不良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选择良好的教养方式,使其孩子在优良的家庭环境中生活、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个体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奠定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我国现行高校的评价方法,以学校年级“优秀学生”为优秀组;在年级综合测评后10%学生中抽取落后组,排除因环境、经济、体质等非主观因素或特殊原因所致的落后,由年级辅导员、班主任评价。优秀组和落后组均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按年级、专业、性别进行1∶1配对(临床医学、护理、口腔和检验4个专业),共抽取优秀生200名,落后生200名,其中男生200名,女生200名;年龄18~22岁,平均为(19.48±1.39)岁。

1.2 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学生问卷编号与其父母的问卷编号一致。以年级为单位,在辅导员的协助下,当场答卷,当场收回。学生父母的问卷采用邮寄的方式回收,回收不到的由课题指导小组成员指导学生回家进行答卷。

1.3 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水平测试采用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的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4]。该量表有90个条目组成,采用0~4的5级评分,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父母教养方式测试采用Perris等[4]研制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Bardndosnauppforstran, EMBU)。该问卷分11个分量表,包括父亲教养方式6个因子和母亲教养方式5个因子,每个项目按1~4等级评分。

1.4 统计分析 所有问卷的材料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优秀生与落后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表1显示,大学优秀生SCL-90各因子均值均低于落后生,除强迫症状、恐怖外,其余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大学优秀生与落后生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表2显示,大学优秀生与落后生除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的偏爱之外,其余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表3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除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的惩罚、严厉之外,所有不当的父母教养方式与SCL-90的不同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落后大学生SCL-90各因子均值均高于优秀大学生,且多数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在校大学生的特点有关:优秀大学生一般表现心情轻松、活泼、愉快、随和,热情合作与适应能力强,情绪稳定和成熟,能以沉着的态度面对现实;相对落后的大学生自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心情郁闷,总觉得世界对自己不公平,不合群,与别人合作能力较差,导致学习能力下降。

研究结果显示,优秀大学生与落后生除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的偏爱之外,其余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落后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各种因子的分数明显高于优秀生。这说明父母的过分干涉和保护、拒绝、否认及惩罚、严厉等不良的教养方式和消极态度有可能使子女产生较多的不良情绪体验,影响他们正常行为的发展,会让孩子缺乏自信、自立,从而采用自责的调节策略。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已有学者研究证实[5]。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经常以严厉、惩罚为手段的方式对待子女,子女往往缺乏正常的安全感,从而表现出神经质、敏感多疑、失落抑郁;过分干涉和保护使大学生丧失自信、缺乏成功的体验、自卑易怒、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自我否定等;经常采用拒绝、否定的方式会诱发大学生日后的高焦虑、高偏执、敌对以及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结果中存在父母各分量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一致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该校绝大多数大学生生活在农村,带有家庭的传统文化模式,父亲是一家之主,而母亲处于次要地位。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往往关心的是子女的衣食住行,简单琐事,尽可能使子女得到快乐;父亲更注重子女的学业成就、工作等,容易激发子女的成就动机,这无疑说明父亲在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调查中发现,具有“权威性”的家长制中,父亲往往用自己的成就和价值观来要求子女的行为,不满足子女的正当需要,对子女期望值太高,一味地采用批评和指责,而不对子女进行赞赏和鼓励,对子女取得的成绩只认为是偶然的,过多地否认他们的能力,甚至有的父亲采用简单、粗暴、强迫、封闭等传统的家长制作风,这实际上限制了子女的行为。当他们面对社会时,体会的往往是自我无效感,特别容易诱发负性情绪和行为问题,如果得不到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会给子女带来消极心理。因此,大学生早年所接受的父母不良教养方式,是导致日后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6]。家庭环境的改善,父母选择良好的教养方式,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为子女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提升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把子女培养成优秀大学生。

4 参考文献

[1] BENJAMINSEN S,KRARUP G,LAURITSEN R.Personality,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 and parental loss in attempted suicide:A comparative study.Acta Psychia Scand,1990,82:389-397.

[2] 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58-59.

[3] 答会明,李梦月.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385-387.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161-167.

[5] 王秋英.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276-277.

第7篇

【关键词】 心理卫生;公安院校大学生;技术类专业;症状自评量表

Investigations and Analyses c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ophomore Majoring in Criminal Technique in the Police College. Ba Huajie, Liu Chiping, Yang Chun, et al. Bureau of Changzhou Public Security, Changzhou 21300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is relative factors of sophomore majoring in criminal technique in Police College and find out possibl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SCL-90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300 sophomore majoring in criminal technique from police college, 298(98.00%) papers we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youth norm of China. Results Incidence rate of psychological-problem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criminal technique in Police College is 14.29%; Scores of 3 factors are obviously lower in sophomore of police college than in youth norm(P

【Key words】 Psycho hygiene; Police college students; Criminal technique; SCL-90

公安院校本科生是未来公安战线的主力军,他们对公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科技强警战略的有效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学习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刑事技术专业的学生较其它专业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学习压力,可能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而,对他们的心理卫生状况进行评估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了揭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和规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对某公安院校本科二年级刑事技术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某公安院校随机抽取300名本科二年级刑事技术专业学生作为测查对象,回收294份有效问卷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66人(90.48%),女28人(9.52%),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1.07±0.94岁;汉族262人(89.12%),回族、土家族、瑶族、蒙古族各2人(0.68%),满族22人(7.48%);户口:城市172人(58.50%),农村122人(41.50%);独生子女152人(51.70%),非独生子女142(48.30%);表示喜欢所学专业的250人(85.03%),不喜欢所学专业的44人(14.97%);表示喜欢警察职业的268人(91.16%),不喜欢警察职业的26人(8.84%)。所有学生均已通过精神疾病筛查,排除精神障碍。

1.2 方法 采用90项症状量表(SCL-90)[1]作为测量工具。量表共有90项症状,每一症状分为5个评分等级:0=没有,1=很轻,2=中等,3=偏重,4=严重。量表有5项统计指标:总分,总均分,阴性项目数,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量表共有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项目。学生按统一指导语独立填写量表,为尽量减少学生的顾虑,不要求填写姓名,以提高测量结果的真实性。

1.3 统计分析 量表回收后统一编号,输入惠诚心理测验软件系统5.0,应用SPSS 13.0进行分析,主要统计指标总分和各因子分、中度痛苦水平(因子分≥3)的因子发生率。以SCL-90总分≥160分或任一因子分≥3分为阳性,即视为有心理问题发生[2],并与国内青年常模相比较。根据学生的户口来源分城市和农村,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喜欢专业等进行分类比较。实验数据以±s表示,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公安院校本科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在294名被试学生中,有42名(14.29%)存在心理问题,依次为:躯体化、恐怖、偏执各2名(0.68%),强迫状态6名(2.04%),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各8名(2.72%),抑郁10名(3.04%),敌对12名(4.08%),其它(总分≥160分)26名(8.84%)。单项因子中,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症状占有较高的发生率(见表1)。

2.2 公安院校本科生SCL-90测查结果与全国青年常模[2]的比较 公安院校本科生有3项因子(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分低于国内青年常模,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分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恐怖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因子分与常模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 公安院校本科生SCL-90测查结果不同群体间的比较 公安院校本科生SCL-90因子分不同群体间的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户口来源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学生间各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示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有6项因子(躯体化、强迫状态、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分低于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其中躯体化、强迫状态、抑郁、焦虑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强迫状态、精神病性因子分有极显著性(P<0.01)(见表3);表示喜欢警察职业的学生有7项因子(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分低于不喜欢警察职业的学生,其中强迫状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因子分有极显著性(P<0.01)(见表4)。

3 讨 论

调查发现,公安院校本科二年级刑事技术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4.29%,低于国内大学生23.6%的心理问题检出率[3],同时也低于全国中学生常模(21.7%)[4]。公安院校实施的是军事化管理,其学生与地方大学生相比,有严明的纪律管理,接受较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更为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公安院校学生就业率高,可以顺利进入公安战线工作,去实现自己的神圣价值;毕业后的就业后顾之忧较少,使他们学习期间生活轻松,在心理上产生了良好的感觉,这种心理优势对于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很重要的。所以,公安院校本科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但是,14.29%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也不容忽视,部分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症状占有较高的发生率。表示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有6项因子(躯体化、强迫状态、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分低于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P<0.05);喜欢警察职业的学生有7项因子(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分低于不喜欢警察职业的学生(P<0.05)。可见,良好的兴趣爱好可以使学生从学习、生活中找到乐趣,从而心情舒畅,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这里可知:警察本科生的培养中要着力于对他们兴趣的培养,诱导他们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喜欢以后将要从事的警察职业,这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公安院校整齐化一的军事化管理模式下,每一个人形成的都是基本一致的生活、学习和作息方式,接受基本一致的教育,这可能是导致不同性别、不同户口来源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学生间各个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表明,公安院校本科二年级刑事技术专业大学生有着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应本着为公安战线培养更多具有健康心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原则,帮助公安院校本科生全面发展,使其心理发展得更健康,以便发挥其潜能,为公安实战做出更大贡献。为此,建议在公安院校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的同时应着重注意:①加强学员的心理疏导工作,对于少部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员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使他们逐渐克服心理障碍,走出阴影,正确面对竞争和挑战;②在校内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缓解其精神上的压力,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对本专业和神圣警察职业的爱好;③逐步完善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定期进行心理指导,从而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身健康水平。

致谢:本研究得到了中国刑警学院法医学系张艳苓教授、梁克伟副教授、郑吉龙老师和杜宇老师的热心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4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2]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3]杨征,肖仁富,龚正华,等.症状量表评价中国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应用结果分析.预防医学杂志,1995,13(1):9-13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of College Students. Li Ping, Sun Hongwei, Zhuang Na.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ifang 26104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socia lsupport , cop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By the method of delaminating the samples and whole taking out the troop, 271 college students of Linyi Normal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Results Students in different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need different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 and the difference had remarkable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较高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已逐渐引起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有资料显示,有10%~30%的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1]。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已被列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2]。了解大学生在应激状态下如何去应对、社会支持系统如何以及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及干预具有现实意义和迫切性,为配合高校更好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笔者对大学生进行了此项研究,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临沂师范学院的本科学生300名作为调查对象,获有效问卷271份,其中男148名,女123名。平均年龄18.6±1.24岁。

1.2 方法 调查工具采用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3],该量表共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制(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严重)。②应对方式问卷[3],该问卷共设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及合理化6个因子,在6个因子的基础上又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混合型3种应对方式,成熟型应对方式包括解决问题、求助2个因子,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包括自责、幻想、退避3个因子,合理化为混合型的应对方式,每个条目有“是”与“否”2个答案供选择。③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3],该量表共设10个条目,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

在教师的协助下,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测试,采用统一指导语,答卷完成后由教师统一收回。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1。

表1将SCL-90各因子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利用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主观支持与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呈显著负相关(P

将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显示,不成熟型应对方式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精神病性呈显著正相关(P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比较 结果见表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试表明,男、女大学生客观支持、主观支持2个纬度得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对支持利用度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

3 讨 论

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理论认为,社会支持可以缓冲压力事件对心身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心身健康水平,并且主观支持扮演重要的角色。已有资料表明,主观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极为重大,主观支持水平高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好[4],本研究结果表明,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影响仅表现主观支持方面,而在其他维度上差异并不显著,表明获得的主观支持越少者,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往往会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即感受到的主观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5]。

男女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各纬度比较发现,女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得分高于男生(P

另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作用不是单向的,个体良好的适应状况可能本身就能为其选择有效的应对方式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背景[9]。本研究结果显示,具有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强迫及精神病性等症状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运用不成熟或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应对困难和挫折,提示心理健康程度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的选择,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促使其选择和使用成熟型应对方式。

大学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建议把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训练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鼓励他们采取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处理困难和挫折,鼓励大学生尤其是男大学生主动利用社会支持资源系统,这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成熟型应对方式的选择和使用的能力,从而又进一步增强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

4 参考文献

[1]张强,陈丽娇,赵虎.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03-404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增刊:1-5

[3]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3-35,113-115,130-131

[4]欧阳丹.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青年研究,2003,(3):29-33

[5]苏霞,刘启辉,殷晓莉.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6):410-412

[6]丁锦红,王净.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14-116

[7]Ando M. Relationships among mental health, coping styles, and mood. Psychological Reports, 2002,(90):606-612

[8]樊富珉.综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应对能力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4):395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危机 粗糙集神经网络 预警模型

一、引言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建设的主力军,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著,大学生由于心理危机所引起的突况不断增加,为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模型构建是非常必要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模型是一种超前的心理危机的干预,从根本上防止心理问题造成恶性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的研究虽然在2010年后大幅度增长,但对于相关指标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笔者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相关因素,分别从个体发展状态、社会环境、人际关系、负性情绪等方面建立指标。通过RS-ANN方法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危机数据进行实例验证。

二、心理危机模型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和文化的提升,大学校园文化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主体,他们的身心健康是高校教育的前提保证。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模型是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错综复杂的原因提出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以此预防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一)心理危机指标体系构建

个体发展状态包括身体状态、人格发展缺陷、个人信心、个人气质、个人挫折自主与独立压力家庭背景等。笔者从事大学生生活和心理辅导工作,对平时工作进行积累和总结,并与其他教育工作者探讨个体差异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设计相应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问卷修改影响个体发展状态的主要因素为身体状态、自主与独立压力、家庭背景。

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小范围的社会群体,具有社会群体所有的特征,加之大学生有着独特性,周围环境人群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重要性。因此,把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纳入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模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李建国认为心理危机的预警指标包括负性情绪、学习问题、恋爱问题、人际交往、人格发展缺陷等指标。顾广玲等提出了周围交流环境、学习、人际交往、恋爱问题和家庭背景五项心理危机指标。通过上述论文等资料的分析和学生群体的调研表明,恋爱问题、异性关系、人际交往融洽性和周围交流环境人群对大学生心理影响最重要。

综上所述,总结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有个体发展状态、社会环境、人际关系、负性情绪,这四类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心理危机模型构建

笔者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心理危机模型问题的处理方法,结合自身经验,深入研究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和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粗糙集神经网络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挖掘,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预警模型。

粗糙集理论可以从大数据中去除不必要的条件属性和单研究对象,以表2为例,共含6个研究对象,每个对象分别有4个条件属性和1个决策属性,但在该表中并非所有数据均有意义,实际上存在些冗余不必要的信息,若采用粗糙集理论对其约减,可得到如表3所示的更为简洁的决策表信息。

上述利用粗糙集理论约减样本数据的能力可以优化拓扑结构,接着利用神经网络对数据的网络逼近能力和分类能力构建心理危机预警模型。基于神经网络和粗糙集神经网络构建的心理危机模型如图1和图2所示,从隐含层神经元数目可清晰看到网络规模变小。

三、案例仿真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大学生心理危机理论的实用性,笔者以所带一个班级的大学生为对象,跟踪调查了自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该班级146位同学的心理危机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主要通过同学互测、同学自测、任课教师评估和班主任及辅导人员评估所得,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特征数据库。

利用粗糙集理论约减数据库数据之前,首先对数据约减主要目的是去除数据库中一些采集不准确的差异数据和约减不必要条件属性。心理危机模型中条件属性由开始的14个条件属性减少到9个条件属性,目标属性为HB,B,Z,S,HS分别对应大学生心理危机等级高、较高、一般、较低、低。表4中给出部分约减后的心理因素采集数据。

利用表4所提供的心理危机数据,以前10组数据为神经网络输入样本训练神经网络,选取恰当的权值和训练函数构建满意的神经网络结果模型,然后以后5组数据为测试数据,测试该模型的准确性。

四、结语

由测试结果可知身体状态、人格发展缺陷、就业压力、家庭环境、恋爱问题、人际交往、突发性压力、自主与独立压力和刺激源这9个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且该模型分类结果与实际结果吻合度极高。根据该模型处理的数据结果,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避免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发展的恶心事件,保证大学生健康发展和学校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程明莲,等.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23):47-50.

[2]姜波等.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大学生研究,2011(09):108-110.

[3]刘颖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2013(01):59-63.

[3]徐荣等.知识员工离职倾向关键性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9(12):468-43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