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5:26: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集体经济企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引言
2004年石景山区八角农工商公司和刘娘府农工商公司作为改革试点单位率先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到2015年年底,12家农工商公司相继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通过多年的改制改革,石景山区集体经济企业不仅明晰了产权、理顺了机制、规范了管理、壮大了实力、加快了发展、维护了稳定、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在集体经济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分析、论证、总结。通过探索新的经济发展途径,明确集体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全面提升集体经济水平。
二、石景山区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一)企业关停、固定刚性支出逐年攀升
石景山区作为疏解非首都功能先行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集体经济企业相继关停,造成企业经济负担重。一是企业关停造成员工待业,同时企业每年还要支付这部分人员的社会保险费和工资,而且随着上年社平工资的增加每年的保险基数也在增加,保险费用每年都有10%左右的增幅。二是产权制度改革后,企业还要担负股东的生活补助。以上的固定刚性支出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阻碍了集体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经济收入来源少,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集体土地被征占后,企业经营收入几乎为零,物业返还面积无限期,造成无产业支撑且刚性支出压力过大,导致部分集体企业靠土地补偿款填补日常支出,这种现象制约着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经营模式单一、科技含量低
目前石景山区集体经济企业大部分是依靠以不动产租赁来获得经营性收入,这种科技含量低经营模式单一使集体经济逐渐出现收支失衡,增长乏力,效益下滑等问题,因此企业寻求多元化经营模式迫在眉睫。
三、阻碍集体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高端资源要素匮乏,集体经济提升源动力不足
缺乏高端人才,智力资源整合与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创新尚未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动力,文化要素和创意功能未得到深入开发是目前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集体经济企业主要从事简单的劳动,技能单一,其本身的就业技能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对劳动力要素要求,集体经济发展差异化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二)政策要素制约经济发展空间拓展困难
“治乱疏解建高端”将集体经济企业发展融合到区域高端绿色发展之中,给集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要从增量高端,存量提升,依法治乱这三件事上开创新基业,这三件事契合集体经济工作的实际,只有相关政策支撑,集体经济才能稳步发展,“治乱”在政策上要有资金保障,“提升”在政策上要有支撑,“建高端”在政策上要有鼓励。
(三)缺少稳健的投资项目
目前集体经济企业缺少稳健的投资项目,这是集体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土地征占后,土地资源愈发稀缺,企业可以投资的土地越来越少带来了诸多矛盾。集体经济发展中一部分企业把这些闲置资金放在银行通过收取利息来赚取微薄的收益。
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效途径探索
(一)科技园区带动型
借助区域发展优势,依托石景山区高科技园区的产业载体。一是要整理有效资源,使发展空间更加明确,充分利用集体资产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引导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参股等形式,逐步优化集体经济组织结构,推动优势互补,形成科技创新驱动强,经营管理水平高,规模经济效益好的旗舰企业。二是创新合作开发模式,为园区完善企业产业链提供有效的空间,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性配套服务,充分利用增量楼宇空间资源,选择环境友好,交通敏感度低的高端产业,以此来促进集体经济蓬勃发展,为集体经济企业的发展带来全新活力。
(二)资产经营型
以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前面深度转型、高端绿色发展”的战略要求,充分利用资产集体所有,通过长线持有,加强资产管理,通过盘活闲置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找准市场需求点,开展资产运作,增加集体收入。对集体存量资金较多但本地可利用资源较少的企业,可采取“走出去”战略,通过异地购买资产、开发资源增加集体投资收入。
(三)服务创收型
通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环境、资产、资源优势,针对自身的经营特点,借势发力,将高端物业服务管理融入到第三产业,打造为民服务的有效平台。这样有利于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形成稳固的收入来源,有利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新形势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优先选项。
(四)政府扶持型
针对当前宏观调控下,集体经济在发展中遇到的用地难,引进项目要求高等实际问题,提出以下措施。一是完善政策配套设施,大力实施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优惠政策。二是进一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深刻认识集体经济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集体经济企业实际发展现状和遇到的政策瓶颈问题,切实抓紧、抓实。并通过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撑集体经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和突出矛盾。
(五)强管理促发展
发展和管理是促进集体经济企业发展壮大途径的关键,通过完善相应的制度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来提高集体经济企业的资金使用率和资产收益率,从而确保集体经济资产的保值增值。首先对于集体经济企业的资产出租进行规范化管理,出租资产时必须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来实施。集体经济中项目的实施初始要从立项开始抓起,通过对项目综合效益的准确评估来实现集体经济科学性、合理性、综合效能的全面提高。另外对于集体经济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全面推行财务规范化建设和集体经济审计;这样一方面保证集体经济的财务监管能够做到合理化、规范化,并对集体经济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综合、及时的评估,同时合理利用相关财务监督管理措施将财务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在审计方面也要进一步的加强和规范,集体经济审计的加强能够帮助企业准确、及时的发现财务监督管理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并可以有效的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确保企业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五、小结
集体经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任务,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坚持和探索中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本文以石景山区集体经济企业发展为例,通过分析探索了五点可供集体经济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从中得出发展集体经济企业要结合内外部环境寻找创新和发展机会;另外在发展集体经济时要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刻的认识、理解和系统的研究,并不断总结改革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当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逐渐成熟和稳定后,必然能够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左臣明.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路径探索[J].中国财政,2016(11).
[2]袁昌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建议[J].农家致富顾问,2016(20).
[3]伏传英.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J].农民致富之友,2015(03).
[4]彭海红.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途径[J].前线,2015(05).
关键词:电力集体企业;经营;规范化
一、前言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电力集体企业的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力集体企业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不断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进和优化。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规范化管理,能够提高电力集体企业的创造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电能服务,提高电力集体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经营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二、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问题是影响我国电力集体企业实现规范化经营管理的重要前提,但是,我国电力集体企业规范化管理体制起步相对较晚,并没有创建完善的管理体制,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渐被边缘化,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资产经营管理、安全管理以及投资管理等存在许多问题。
2.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电力集体企业的人员密度相对较大,职工数量众多,职工的组成也相对复杂,主要包括劳务派遣人员、外聘人员、全民职工以及集体职工等。但是,我国电力集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较低,企业职工的劳动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并且缺乏自我发展、自主管理,影响电力集体企业规范化管理进程。
3.缺乏有效的监管
基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集体经济具有一定的分散性、自发性,正是由于集体企业的该种特点,国家在进行电力集体企业监管时,为了不影响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管理的自发性,并没有创建完善、统一、规范的监管制度,再加上电力集体企业的分散性,增加了规范化管理难度。
三、加强电力集体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1.创建完善的管理制度
电力集体企业作为典型的集体企业,内部利益主体众多,为了企业永葆青春活力,应该以实现集体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为重心、以民主为原则,创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电力集体企业管理层、领导层在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时,应该征求企业全体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企业的员工也应该充分的发挥主人翁作用,积极、主动的提出自己对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对电力企业既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改进与优化。同时,在创建管理制度时,还应该根据电力集体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经营特点,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改进,最终创建一个健全的电力集体企业规范化管理制度。
2.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过多年发展所形成的特有文化,是一个企业集体价值观与经营理念的综合,通过创建以人为本的电力集体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全体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实现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的规范化以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电力集体企业想要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应该创建积极向上、健康的企业文化,为员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员工在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熏陶下,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健康价值观;其二,应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结合,将员工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融入企业文化中,创建一套员工行为准则,例如,在某电力集体企业中,创建了“四统一”电力集体企业文化,重点宣传和强调“一个国家电网”概念,让企业所有人员树立“我国国家电网人”的观念;其三,应该加强和员工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员工的各种需求,并尽可能的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过程中的问题,让所有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以此调动与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3.提高监管力度
通过对我国集体经济现状与发展形势进行分析,想要创建全国统一、规范的集体企业规范化管理主体是不现实的。为了帮助电力集体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创建以风险防范与规范化管理为中心的基层监管制度,明确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管理的标准,将电力企业企业作为监管重心,创建电力集体企业监管部门,配备专业的领导班子和成员,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尤其是重大经营决策、管理策略,提高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监管力度,为实现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规范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4.规范劳动用工管理
通过规范劳动用工管理,能够为企业职工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电力集体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潜力,将自身价值和电力集体企业的集体价值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了实现电力集体企业的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其一,创建完善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稳定的劳工关系,为提高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二,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劳动用工合同管理。
5.加强培训
电力集体企业应该制定健全的培训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电力集体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此外,为了对企业培训水平进行监管,还应该对员工的培训结果进行调查和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培训之前,对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素质水平进行测试;其二,对培训课程的内容进行评估,并调查员工对培训内容或者培训课程的反映;其三,对员工的培训成绩、培训效果或者专业技能水平进行总结和分析;其四,当培训结束之后,对于通过考核以及考核成绩优异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能够充分的激发员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为实现电力集团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电力集体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电网建设、电力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电力集体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能够实现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的规范化管理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陆舟.浅谈电力集体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中的战略[J].中国商界,2011,(10):194.
[2] 吴佩莉.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推动集体企业规范化管理[J].管理世界,2014,(25):105.
摘 要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煤炭企业作为资源型依赖企业,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新时期能源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如何在深入落实国家能源企业转型战略的前提下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已经关系到了企业的兴衰成败。本文主要介绍在转型跨越发展的过程中煤炭企业如何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关键词 煤炭企业 转型跨越发展 提高效益
本文主要介绍能源企业如何利用国家积极推进能源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契机,切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主要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科学管理以及以煤为主,多种经营的营销手段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团队凝聚力与创造力的具体表现。对于能源企业亦是如此,煤炭行业作为一个已经发展多年的行业,在现在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收到环境问题的制约以及新型能源行业的冲击。如何提高煤炭企业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制约煤炭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加快煤炭企业的人才培养及引进
不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最终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是人的力量。对于煤炭行业来说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具有创新思维与能力的人才队伍事关煤炭企业的兴衰。现代社会,优秀的人才看中的是企业的发展以及自身的待遇,所以作为煤炭企业首先应当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改善工作条件,以发展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其次应当给与人才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其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聪明才智,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此外,对于人才的创新成果应当给与奖励,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企业创新的进程中来。
2.建立有关企业创新的奖励措施
将创新作为企业奖励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能够使每一位员工参与到企业的创新行为中来。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使员工能够感受到企业创新给自己带来的物质奖励。这样能够使跟多的与员工参与企业的创新行为中来,人人都有创新的欲望,这样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就能充分的发挥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每一位员工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如何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关系到企业持续长远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将以人为本做为企业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是对人性基本规律和人的发展客观规律的尊重,符合企业和谐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企业管理最优化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加快企业发展,构建和谐企业,全面建设和践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充分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人性化的规章制度
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当维护每一位职工的尊严,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人格。这不仅体现了管理者对于与员工的爱护更加体现利企业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企业尊重了员工的人格,保障了员工的权益,这样能够使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来,有利于企业全面、快速、和谐的发展。
2.关注职工的环境
这里指的环境不仅仅包括职工的工作环境,也包括其生活环境。关心职工的生活,解决职工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体现了企业对于职工的人文关怀。这样能够使职工切实的感受到企业的发展带给自己生活的改变,享受企业发展带来的福利。
三、科学管理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优秀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必然是科学、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其中科学是关键。科学管理就是在科学管理理念指导下管理企业,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规范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彻底的执行和贯彻才能发挥效用。
随着时展,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大,而且已经从以往的利益竞争逐渐转化为先进人才竞争和先进管理手段的竞争。现代企业为了取得高速发展,那么科学的管理手段是企业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首先,科学管理原理要求企业进行先进的人才战略,先进的硬件专业;其次,科学管理原理要求现代企业达到一定得设施标准,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质条件而且尖端的技术也在其中得以体现。因此,科学管理原理是现代企业高速发展的必需品,他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步伐。一个现代化煤炭企业,应在科学管理上下功夫,狠抓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资金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优质高效地运转。
四、以煤为主,多种经营
以煤为主,多种经营的途径是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发展战略上着力将过去的以煤为主、多种经营的脱困模式,转变为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科学发展的快速增长模式。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越条件,以煤炭为依托,大力发展多种经营。要树立效益观念,找准项目发展第三产业,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安置企业的富余人员,使不适合煤炭企业的职工在市场经济中各有其所。二是要在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提高煤炭品种做文章。三是在资源的利用上,支持发展多种经营。四是在开发项目上,要坚持各类项目并举,效益型和安置型并举。五是在经济成份上,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切实做到合作共赢的合作理念,强强联合的战略思路,做到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多元化,开发经营专业化的经营策略,这样既保证了煤炭企业多元快速发展,又能有效规避多元化风险。
一、经济环境对企业会计模式的影响
会计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它必然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一般地说,会计的社会环境是指对会计工作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在这些因素中,国家的政治制度及经济体制、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外部对会计工作的要求分别在不同层次上对企业会计模式产生影响。在这里,我们仅讨论与企业会计活动关系最密切的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制度、经济模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等。
1.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指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反映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建立、维护和发展有利于其政治统治的经济秩序,而确认或创设的各种有关经济问题的规则和措施的总称。
经济制度是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决定着一个国家所属的历史类型;一是决定着一个国家与其他同类型国家之间互区别的具体国家性质。
我国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目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这个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种经济制度的基本目的是社会根本利益的最大化,从而达到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需求企业会计模式的建立与运行必须与现阶段的经济制度相匹配,应该以占国民经济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依据,同时兼顾社会效益。
在这种经济制度下,政府既是社会管理者,又是国有企业所有权的机构。政府的这种双重身份对企业会计模式的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政府作为宏观经济使用者.需要来自基层企业的会计信息作为制订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和依据;其次,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力求通过会计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绩效衡量、引导和利益分配等管理职能;第三,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还需要对企业会计报表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特别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情况。
鉴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及其对会计的要求,中国只能实行以宏观利益导向为主的会计模式。对于企业来说,在制定和实施企业会计模式时,必须考虑企业的规定和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是否有利于为宏观管理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支持。
2.经济模式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因而必然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特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环境下运行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公有制的范围和实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日益多样化。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在于企业制度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必然要求得到企业会计模式的配合和支持。
首先,产权清晰的特征要求通过企业会计准确计量和报告企业产权,以保护各个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尤其是在公有制范围和实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环境下,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就更要通过企业会计报告来了解企业产权中国家权益的存量和增量情况。其次,权责明确特征要求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准确量化产权投资人和债权投资人的权利和责任,从而使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债权人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第三,政企分开特征强调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企业投资者的双重身份对企业的不同影响,作为前者只能通过有关法规和政策间接地对企业会计进行规范;作为后者,则要求与其它投资人一样通过会计得到利益上的保护。第四,管理科学特征对会计模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立科学的会计管理制度上,为优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有用的信息。
基于上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会计模式的影响,中国的企业会计模式应该在宏观利益导向为主的前提下,注重对产权和债权的界定和保护,并通过会息模式的运行为企业科学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3.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与会计模式的关系非常明显。一个国家的会计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一般与该国经济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中,不可能有发达的工商企业会计实务;在高度工业化的国家中,生产过程和经济业务相对比较复杂,相应地产生了较高水平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
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与发达国家相比,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市场机制、包括各个生产要素的市场体系都还有待完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会计模式不必要、也不可能套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惯例,而是应该根据中国国情和企业管理水平,选择性地借鉴西方会计对企业微观活力的激励机制,塑造一种有利于企业微观效益与宏观经济导向协调统一的企业会计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除了需要突出上述经济制度和经济模式对会计的要求以外,还需考虑企业规模、水平,企业会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企业的业务范围和复杂程度等因素。同时还需要为将来的经济发展和业务增加所产生的会计新问题奠定必要的基础。例如,在产权重组业务过程中产生的企业合并、债权转股权业务,就增加了产权的界定的内容和难度。可以预见,我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发展,将会对企业会计模式的建立和发展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会计模式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如前文所述,企业会计模式是国家会计模式在企业的具体体现。与一个国家相比,企业所处环境相对有限,因此,有些构建国家会计模式所涉及的要素在企业会计模式中就成为理所当然的前提或基础,而不需要作为企业构建会计模式时考虑的问题。或者说,在构建国家会计模式过程中作为变量来考虑的要素,在设计企业会计模式时就可以将其作为常量来对待。例如,企业必须根据国家会计模式导向来设计本企业的会计模式,而不必要另外制定其他的会计模式导向。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国家会计模式导向的要求与企业现状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使用者之间信息需求的差异问题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信息应该“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这条准则被称为相关性准则。中国推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证券市场刚刚起步,国家资本金在大多数企业中占统治地位。企业资金来源中的大部分来源于代表国家资本的财政资金和国有银行贷款。因此,国家通过制定会计准则来要求会计提供足够的信息,以满足宏观调控需要,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是相适应的。它实际地反映了同时拥有企业最大投资者和社会管理者双重身份的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需要进一步分析的问题是,基本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会计为上述三个方面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其决策相关的信息。而这三个方面的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出发点不同,需要了解的信息从种类到数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企业如何协调这几个不同方面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差异,这是建立企业会计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分析,不难看出,这个准则中采用的许多基本概念是为了向企业外部投资人提供信息而提出的。对于股票上市的大型企业来说,其所有者非常分散,通过财务报告向广大股东粮供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信息,就成为保护投资人权益的必要手段。而对那些投资人相对集中的企业来说,企业投资人有可能通过会计以外的其他途径和方式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有必要将所有者作为财务报告的重点,则是这些企业建立会计模式时需要考虑的特殊问题。
2.信息客观性与相关性的背离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般将这条准则称为客观性原则。这条原则与前述的相关性原则共同作为衡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标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可能出现两条标准不能同时兼顾的局面。
如前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之一是产权清晰。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完全分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委托关系。委托人通过掌握会计信息,可以了解受托人、即企业经营者履行职责的情况,并对受托人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企业经营者可凭借会计信息向委托人报告自身职责的完成情况,以获取自己应得的利益。在这里,无论是委托人需要了解的信息,还是受托人需要报告的信息,都是用于说明过去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财务状况信息,因此必然是历史信息。从会计上讲,就应该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和表述的信息。只有如此,才能符合可靠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企业需要根据周围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动,随时制定和调整决策。在决策中需要得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支持,会计信息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了保证提供信息对所要进行的决策相关,这些信息应该能够反映各种制约因素当前状态和发展趋势。很明显,按照现行成本、公允市价或者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报告的信息较之历史成本信息具有更强的相关性,更能满足决策依据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就无法同时兼顾。
在可靠性和相关性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会计信息的计量和报告是坚持可靠性,还是倾向于相关性,这是设计和实施企业会计模式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3.会计监督机制与内部人控制的矛盾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按照本法规定办理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由此可见,《会计法》将会计监督的职责赋予了企业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那么在设计和实施企业会计模式的时候,也必须考虑会计监督在企业会计模式中的位置和作用。
关键词:煤矿企业 财务管理 解决途径
财务管理是煤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资金的形成、使用、耗费、回收和分配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是整个煤矿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煤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是组织物资供应、从事煤炭产品生产和煤炭产品销售等活动的过程。它所拥有的一切财产、物资和货币,都是企业的资金。
1、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的任务
煤矿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物资生产部门,作为全民所有制的经济实体既担负着为社会生产合格的煤炭产品,又担负着为国家积累资金的双重任务,这双重任务的完成,又集中体现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上。因此,企业的一切经济工作,都应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一切经济工作的根本任务。因此,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1.1、组织资金有效供应,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进行
煤矿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的资金(固定的和流动的),这些资金是保证煤炭产品生产所必需的物资条件。财务管理就是要根据企业完成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的条件下,结合节约合理使用资金的要求,有计划地安排,调度资金,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
1.2、监督各部门管好物资、用好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果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部分资金都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因此,要管好、用好资金,必须首先管好用好各种财产物资,保护社会主义国家财产不受人为的损害,防止由于自然灾害而遭受的损失。要经常保持财产物资的数量完整无缺,质量完好。因此,要督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物资管理制度,健全账目,一切物资动态必须按照规定办理收、发手续;要充分利用现有固定资产,尽可能不要使其闲置,流动资金应当不断减低占用率,加速周转,完善流动资金占用定额和消耗定额。
1.3、监督各部门厉行节约,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煤矿企业降低煤炭产品单位成本,增加利润,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因此,应当通过财务管理工作,加强对生产耗费的预测和控制,节约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同时也要促使生产部门努力增加产量,提高劳动效率,还要促使各级各部门节省开支来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在煤炭质量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煤炭产品单位成本,就能增加利润,提高经济效益。
2、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难题
2.1、财务管理意识不足
通俗地讲,所谓财务管理意识就是在实现相关财务基本职能的前提条件下,公司管理者以及财务人员还应该意识到财务管理与理财投资的重要性。在当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条件下,很大一部分煤矿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财务管理与理财投资的重要性,其管理者或者财务人员仅仅认为财务管理工作就是以会计行为为主要核心内容的义务和责任,所涉及的内容也仅仅是财务活动中的表格、账务、数据以及报表等方面。
2.2、财务信息与产量效益发展不均衡
许多煤矿在经营中重视煤矿采矿以及产出效益,不重视甚至是忽略公司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没能很好地探索企业内部项目投资经营模式与内部财务管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多数煤矿经营者或者是管理者,仅仅是在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下进行大量的表面工作,对于真正有益于企业发展的内部资产管理和资金管理等并没有系统的管理方案和标准,从而造成了财务管理的缺失。
2.3、财务管理以及财务水准有待提升
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公司人员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快慢。对于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的影响。想要提高煤矿企业的竞争力,就需要人才作为基石;要想不断加强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力度,就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业务精良以及具有强烈责任感的财务人员队伍。
3、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的解决途径
3.1、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
财务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是最直接、最能影响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管理环节,其管理质量的优劣也就直接影响着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内部普及财务管理意识,增强全体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能力,使财务管理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基础。对于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应给予良好的软环境,提供良好的待遇,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财务管理中去,认真的进行相应的财务管理。
3.2、强化煤矿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财务管理体制按不同的调控方式可分为分权型财务管理与集权型财务管理,大型煤矿企业更适合采用分权型的管理模式,而中小型煤矿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更适宜采用集权型的管理机制。不管哪种管理模式的选择都应遵循科学的管理程序,构建科学的决策过程。对于在财务管理中问题的选择、目标的确定、方案的拟定、分析评估到最终方案的选择都应处在严格的控制机制当中。
3.3、强化财务资金管理
良好的资金管理是保证煤矿企业所持有的现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前提,而资金的管理离不开良好的财务职能。在加强煤矿企业资金管理时,应该充分注重资金负债以及净资产收益等财务指标的有效分析,同时全面考虑企业资金的筹集方式、项目的投资方式等不同的资金组织形式,并积极有效地把市场的变化作为风向标,建立正确的资金管理决策,以促进煤矿企业资金的充分运转和流动,最大可能地保全公司的财产和全额资金。
4、结语
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设工作复杂多样,煤矿企业应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状况和市场的基本动向,沿着市场发展的基本需求,建立科学而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从而打造出高效率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环境,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效促进煤矿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企业;物资管理;经济效益;有效方案
前言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物资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经济效益与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通过对物资的有效管理,保证物资在仓储、采购、使用的协调性,在保证供应链正常有序运行的同时,通过对企业管理的加强创新,加强物资在流转过程中的速度,以此来降低库存,从而对企业效益进一步的提高。总而言之,企业能够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强化物资管理,同时,对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物资管理的概念
在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组织对企业所需要的物资进行有效地计划、采购、仓储等过程,叫做物资管理,同时,也是促进企业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举措。要想更好的控制生产成本,必须要对企业进行有效地物资管理,通过加速资金的周转速度,来降低企业的成本,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加强了市场的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物资管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实现,从对物资计划的确认,到采购物资,再到物资的使用与储存,这些环节都是相互协调的,无论哪个环节出现状况,都会严重影响到整个企业物资的供应链。因此,企业须重视物资管理,并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物资管理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企业物资管理效益的有效方案
1.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
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明确企业的指导思想与物资管理理念,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发挥物资的渠道作用,通过不断完善物资管理办法与细节,来落实采购、储存、配送等环节的统一性,保障企业的生产需求。首先,根据企业内部的发展情况,严格遵守市场规律,及时完善管理方案,强化企业物资的有效管理除此之外,坚持以便利、科学的原则,构建集中的物资管理制度,根据管理的专业化,从各环节入手,提高企业物资管理的专业水平。在完善物资的管理过程中,设置相关管理机构,坚持供应与管理分开的原则,在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加强监督与管理,相互约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2.加强采购管理
加强采购的计划管理与监督管理,是增强企业物资管理的关键。物资计划作为整个供应链的最前端,其准确性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采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计划的编制须严格按照物料消耗定额及实际情况,尽量做到预见性强,规格品种齐全。为了更好地对物资采购的质量、价格的进行把控,企业应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监督办法和监督组织。通过有效的监督机制,降低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企业效益。
3.重视供应商管理
加强供应商管理的意义在于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物资质量、减轻库存压力、集成供应链等。供应商管理包括供应商资格条件审查、供应商准入条件筛选、供应商动态量化考核、供应商考评体系、供应商信息变更及供应商名录库应用。供应商相关信息查询及分析是供应商管理工作的重点,各类历史采购数据对企业采购和成本控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实施采购的宝贵数据资源和财富。
4.加强对库存的管理,由此来降低企业成本
库存的积压对现代企业发展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仅会造成资金流转不畅,甚至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因此要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必须要减少企业的库存积压。(1)根据实际的生产需要,及时掌握企业物资的库存质量,并及时调整库存状况,另外,对于毁损的库存要及时进行处理,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还减少了库存积压的现象。(2)推广框架采购,实现按需供货。强化对企业库存的管理,构建与物资供应商良好的供求关系,并实现按需供应,定期结算,对于价格变化明显,受市场价格影响的物资,要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根据物资的需求与价格变化的规律,进行合理的库存储备计划。(3)建立安全库存机制。安全库存是为防止未来物资供应或需求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准备的缓冲库存。由于需求的变动、采购周期的不稳定及各类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企业为达到正常生产的要求,须对一些关键物资设立安全库存量。只有充分认识安全库存的意义,才能更好的控制库存数量,尽可能的减少物料对资金的占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物资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须做好物资管理工作。企业不仅要完善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还要提高物资管理各环节的效率,这样才能对物资管理水平进行有效的提高,同时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推动了企业物资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柳涛.浅谈如何加强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J].中国集体经济,2015(3):5.
[2]邱勇.如何加强电力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25.
[3]梁剑.新形势喜爱如何加强电力物资管理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商业故事,2015(3):15.
[4]张莉.加强物资采购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山西农经,2016(10):28.
[5]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领导小组企业采购管理辅导手册[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乡镇企业;经济效益;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提高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收录日期:2014年4月30日
乡镇企业是指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体在农村兴办的各类企业,包括乡办、村办、部分农民联合办的集体企业,以及有农民家庭经营的个体企业。乡镇企业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制度变迁的缩影,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产生、发展、壮大,是我国农民为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一大创举。我国乡镇企业是在市场竞争机制逐渐完善的情况下不断发展壮大的,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部分。但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乡镇企业经济效益还不高。如何提高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们基层工作者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影响乡镇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
(一)人力资源管理薄弱,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普遍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多数乡镇企业未针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与之互相联系和配套的人力资源规划,在人才开发方面普遍缺乏前瞻性、预见性和计划性,出现诸多短视行为;二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观念落后,仍然局限于节约人力成本的管理思想,没有人力资源开发和规划的意愿;三是缺乏长期而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目前,大多数乡镇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主要是基于企业既定目标下员工对工作的服从和完成任务的效率,因而以职务晋升、年终奖、销售提成等为基础的奖励手段就成为对员工的主要激励方式。由于绩效评估的单一、不完备,使企业难以依据科学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激励,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其在企业中发挥更大的潜能。
(二)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观念落后。在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乡镇企业应更多地依靠技术的投入,即靠现代成本管理中的相对降低成本,提高成本效益。而目前,很多乡镇企业从领导至职工对成本的关注程度较弱,没有认识到成本是反映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工作质量的综合指标,没有认识到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这种意识和观念急需转变。同时,不少乡镇企业成本控制不力,导致成本过高。当前,企业自身缺乏成本意识,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明确的成本目标,即使进行控制亦无控制的标准和依据。有些企业虽然确定了成本目标,但缺乏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其目标徒有其名,未能起到成本控制的作用。由于成本控制不力,造成了企业物耗上升,费用增加,跑、冒、滴、漏损失浪费严重。
(三)资产管理存在漏洞,影响资产的质量和长期效益。由于不少乡镇企业存在体制不顺、产权不明晰、内控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等问题,给企业资产管理带来诸多风险隐患。主要问题:一是组织形态不明确,引发体制不顺;二是财政性资产游离于财政管理之外;三是资产产权不清,存在账外管理情况;四是实收资本不实;五是资金融通活动存在很大风险。主要反映在借款资金清欠困难,存在不良资产。目前,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违规融通资金活动,相对于债权单位的权益保障潜伏很大风险,并存有大量或有负债事项。不少乡镇企业为其他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而被担保的贷款单位大多经营状况不佳,给担保企业构成巨大的风险压力。资产管理存在漏洞,影响了资产的质量和长期效益。
(四)财务管理薄弱,影响了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是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乡镇企业的领导无先进的管理意识,只注重单纯的产品生产和销售,把一个企业的全部视作简单的手工作坊,而引进一种记账式的作坊管理;二是会计科目使用混乱、会计核算口径不一。目前,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会计科目的设置和记载,不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设置会计科目,进行正确的会计记录,而是政出多门,随心所欲,凭会计人员的经验和想法进行记录,由于科目使用的错误,造成核算口径不一致,核算内容失真,使国家宏观经济部门无法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三是违反财务制度,乱摊乱挤成本。根据汇算及平时征管管理的情况看,由于目前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许多乡镇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不能按有关财务制度严格执行,而且由于会计人员素质方面的问题,更普遍的情况是不存在核算,充其量是记账,有多少支出记多少支出,有多少支出就有多大成本。
二、提高乡镇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乡镇企业必须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丰富物资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农村市场,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保证。使产权结构向产权主体多元化和混合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组织结构向规模经营、大中小并举转变,改变固有的管理方式,建立新型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提高乡镇企业经济效益都将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乡镇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要注重“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和培养人才,尊重人才和为人才提供良好的服务。“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的人才战略思想,谁能赢得人才,谁就可以赢得未来市场的主动权。首先,乡镇企业应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充分认识人是组织中最具活力、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主要要素,明白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必须要像经营一个企业那样来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帮助人、培养人,树立为人服务的观念,让员工在受到组织的尊重和关心中,体会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使人的能力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出来;其次,拓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从企业经营目标的角度,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和发展远景等去理解企业对人的要求,同时从员工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工作动力源自何处,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从而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二)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一是着力提高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和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二是科学地运用资金,保证资金的良性循环,加强投资决策分析;三是抓好企业成本管理,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四是规范现金管理,重视资产评估,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五是通过设置多元财务管理机构,明确财务管理的岗位及各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方式,建立完善财务管理的组织体系;六是制定新的分析制度,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将职工利益与企业效益挂钩,多劳多得,同时在利润分配上应合理兼顾股东权益与企业的自身积累。
(三)完善企业资产管理,提高企业资产使用效益。首先,要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对于固定资产而言,通常在购置上必须改变以往领导说了算的方式,在购置前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出台相关可行性报告,再来决定是否该进行资产的购置工作。决定了购置固定资产后,应遵循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相关标准,来进行购置。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必然是基于责任制的基础上,按照固定资产的类别属性,由相关部门进行负责管理;其次,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我国的资产管理水平落后于国外,其主要方面便是无形资产管理水平低下。要加强无形资产管理人员以及全体企业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培训。无形资产管理相关制度一旦建立,全体企业人员必须强力执行,使得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有理有据。
主要参考文献:
[1]厉以宁.乡镇企业股份制――组建与运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4.
【关键词】企业经济绩效;问题;提升
经济绩效是经济层面的行动结果的考察,主要包含生产的稳定性、成本的效益分配与产品产量等。经济绩效的研究方法较多,比如因素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各方法有自己的步骤。因素分析法包括了观测变量的收集与筛选、KMO&Bartlett实验、R贡献率与特征值、系数矩阵的列出等步骤。
一、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探讨
1.企业规模
在经济学上,规模经济即专业化程度有所提升、生产规模有所增大、单位产品的成本有所降低,实现长期的企业产品产量与产品的增加。人们普遍认为,若企业拥有较大规模,那么代表生产规模也将巨大,经济绩效与企业规模成正相关。例如,钢铁企业――鞍钢,作为国有企业,拥有千亿资产,在扩大生产规模时,也受到财政支持,具有较强的生产拓展能力与风险抵御能力。
2.股权结构
在股份制企业,各不同性质股份在总股本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占有率即股权结构,为基本的公司结构形式。上市公司若打算业绩优良、治理效力攀升,股权结构合理必不可少。企业股权结构中以股权集中度最为重要,这表明,经济绩效的提升也必要从股权集中方面做考虑。该影响因素对国有企业的影响较为明显,这是因为国有企业中国家拥有一般以上的持股比例。另外,股权持有比例多的主体对企业的经营有决策权,这也是为什么股权结构会影响经济绩效的原因了。
3.资产负债结构
即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联系,分析期限有长短期。产权比率为长期指标,即总的负载额与股东权益百分比,对股东权益、负债与资产做反应。资本运营配置率为短期指标,即资本中的运营和流动间的百分比,是资产与负债的反映。若负债较高,反向说明企业举步维艰,经营困难,经营效益差,其绩效当然不高。
此外,管理能力、原材料成本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绩效。如,企业采购材料成本的上涨,导致占有的存货资金用量大,但销售价格并不高或因市场购买力差,高价格商品无法卖出,经济绩效难以提升。
二、提升企业经济绩效的对策
1.企业规模的扩大
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要向生存必须从规模上入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积极畸形改扩建、兼并重组,从整体上提升企业实力,实现产出能力的提高。企业在规模扩张后,不能坐享其成,更需要整合调整。站在原有企业基础上,把握历史契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生产技术优化、规模经济发展,优化配置企业资产,利用规模优势。
2.股权结构优化,管理效率提升
针对股份制企业,特别是国有股份制企业,股权结构的集中是提高企业决策针对性、效率性的关键,只有掌握股权,说话才有分量,决策才会真正的实行,方能保证立杆见影。观察证市场,股东的制衡并没有在上市公司出现。当某股独大时,小股东利益自然会受到损害。但在股权整合前提下,企业的管理是可以让小股东参与进来,做到管理的公正性,提升管理效益。为此,企业要合理集中股权,优化股权结构。另外,政府发挥行政职能,监管证市场,让中小投资者权益有保障。
3.应收账款管理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都存在较大的应收账款的周转率波动,并不断的上涨。企业资金回笼、经营效益等会受应收账款周转期的影响。为此,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信任政策的可行性与严格性,审批由专人负责;第二,以应收账款管理机构的设立提高收款作业成效;第三,应收账款管理机构要与销售部交流,明确二者间权限;第四,客户信用档案的建立,信用等级以账龄明确;最后,收账政策的合理制定,实现可行性的账款回收。
4.期间费用的控制
企业经营环节的财务费用、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即为期间费用。期间费用的管理控制要做到:分层管理和总额控制;加强预算控制,保证资金分配与筹措的合理性;资金监督机制建立,防止闲置与浪费资金。
5.做好材料采购
随着世界性资源的枯竭、物价上涨,企业采购的原材料花费也水涨船高,企业成本压力十分沉重。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可提高经济绩效,但也预示着能源或原材料需求的增加,成本压力又是待解决的问题。原材料采购企业不妨与材料供应商签署合约,以长期合作的方式降低成本,以战略联盟建立避免世界性材料上涨的压力。
此外,企业还应通过负载比例的调整、加强存货管理实现经济绩效的提升。对于生产性企业,周转存货的能力是关系到企业的产出与效益。做好存货管理,要做到:库存水平的合理制定,存货的定期盘点;重视销售部门,加大产品的销售量;销售决定产量,生产的存货数量合理调整。存货管理是过程管理,是采购、生产与销售等环节的联合,应该加以重视。
三、结语
企业是市场主体中以盈利为生存目的组织,其经济绩效好坏无疑决定了其是否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为提升经济绩效,企业要重视人才的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建企业品牌,往高端产品方向进军,调整生产结构。另外,企业还要在进口上把关,以合理的原材料价格降低其支付压力。生产性企业也对管理好存货,切忌盲目生产,要参考销售水平做决定。总之,企业经济绩效的提升要综合参考各项因素,统筹兼顾。
参考文献:
[1] 陈琪.环境绩效对提升企业经济绩效之关系――基于国外实证研究成果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3,(7):82-87
关键词:环境绩效;高新技术企业;评价指标
在经济实体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相继而来的却是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几十年来,摒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体经济增长模型已逐渐深入人心,这就使得企业必须重视环境问题,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对环境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而国外在这个课题上的研究成果也尚未成熟。因此,本文继续对这个课题进行深入的钻研。
一、高新技术企业与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内涵
(一)高新技术企业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竞争的不断激励,“创新”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词汇,创新型企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鼓舞,成为当代社会的主力军,而高新技术企业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角。在我国,根据《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认定办法的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的主体主要是指在中国境内注册1年以上的居民企业,它主要研究科学开发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根据最新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文件规定,高新技术领域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主要有: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二)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内涵
企业环境绩效不仅与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又是环境业绩与环境效率的结合,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的首要问题之一。但是,如今关于此领域的研究尚少,未形成统一的科学实用的评估体系。而本文研究的企业环境绩效指标是以剩余价值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在追求再循环与绿色度的理念上,根据企业固有的特点,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实际的应用效果,从而准确判断企业环境绩效的未来发展状况。
二、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高新技术企业在科学与技术相匹配的基础上往往忽视对环境方面的管理。因此,对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绩效进行评估时解决环境问题已成当务之急。本文在对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绩效及其绩效指标进行分析后,对其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缺乏环境财务绩效指标
一个企业经营成果的好坏与货币数据及非货币数据是紧密相关的,而财务指标是分析一个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好坏的重要指标。根据学者的研究,在当前的指标体系中,学者对与环境相关的财务绩效指标重视的程度不是很高,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我国并未严格实行环境会计核算。但目前为止,由于环境问题尚未从传统的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并进行单独核算,所以环境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缺乏独立性、科学性和全面性。
(二)环境经营指标不多
企业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生产和经营,而各项指标的集合都穿梭在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之中,指标的评估结果必然与其经营成果密切结合,涉及的范围广而全。然而根据现状,在整个评价指标集合中,环境管理类指标较多,而环境经营类指标很少。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环境管理类指标衡量企业的环境绩效,着重从管理制度、员工素质评价和组织架构、上下级关系等诸多因素来衡量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而没有根据企业的基本输出状况把环境与经营相结合,因此在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时考虑的环境经营指标很少,从而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的相关性较弱。
(三)选取的指标实际操作性不强
理论分析往往需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实际操作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来,学者们更加重视定性的规范性评价指标,而忽视实证性的定量的评价指标。诸多指标的选取都是建立在系统理论、外部效应理论、协调发展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的,这些指标侧重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缺乏一些具体实践方面的钻研。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忽视了实际操作方面的信息,使得其所建立的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四)选取的量化性指标少
据研究发现,学者们在对环境绩效进行评价时,从理论上提出了不少指标,但大多数都缺乏实证性的定量分析。从文献看来,我国已根据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对其所属下的各类指标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构建的指标虽多,也够全面,却有不少环境指标缺乏定量性的研究成果。
(五)未统一指标体系的设置
大多数文献所涉及的指标体系中都包含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高新技术企业中不仅包含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偿债能力等货币指标,还包含有客户、创新能力和环保等非货币指标,但具体的内容和具体的指标各有差异,无法达成统一共识并创建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评估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绩效时,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之一。为了使绩效评价结果更加有效和科学,有效地选取环境绩效指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根据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有目的地选取并构建了五个一级指标来全面有效地评价企业环境绩效。
(一)财务相关指标
企业的财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成长性等活动,而一个企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投融资活动、经营活动和分配活动。在环境管理中,对于环保设备的投入与环保资金的筹资及利润分配情况是分不开的。因此,构建财务相关指标也应该以筹资、投资、运营和分配为基础,以投资及运营为重点研究对象。财务相关指标见表1。
(二)资源利用指标
企业的生产离不开其资源的投入,而投入资源的多少势必会影响其经营成果及其资源利用程度。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投入成本的利用效率可以用产品的资源利用率来反映,该类指标可以显示出两个维度:一方面突出单位产品耗用资源的绝对值;另一方面显示资源利用的相对程度。通过单位产品耗用量这类指标的横向与纵向比较,可以帮助企业看清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效果,同时客观地判断自身在同行业中的地位。而资源利用率这类指标主要是通过有效资源利用情况占全部消耗资源的百分数来确定的,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该类指标的评价结果一般都比较高。资源利用指标见表2。
(三)循环利用指标
根据剩余价值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更加重视废品的再利用情况,可再利用的产品包括某些资产和工业废气物。循环使用和重复使用是不同的,前者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更加重视变废为宝的过程,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因此,循环指标对环境绩效的评估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构建这类指标颇具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便于查找生产技术上的不足从而进行新的研发和改进。循环利用指标见表3。
(四)环境污染指标
工业企业的生产不可避免的伴随“三废”的排放,从而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使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结果受到负面的影响。自古以来,企业在进行环境指标的研究时,一般以排放的绝对数量作为统计口径,即废气排放总量、废水排放总量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但是,在研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时用绝对数指标进行比较往往会缺乏可比性,故还需构建一些相对指标,即单位产品的污染排放量指标。这些指标能更加直观地反映出环境绩效与产出之间关系,进而促使企业更加重视生产与环境的结合。环境污染指标见表4。
(五)社会反映指标
企业的环境管理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它不仅涉及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益与产出情况,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相应的影响。除以上四类指标外,社会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意见和评价也是备受关注的。社会意见和评价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政府及相关环保组织的规范化评定结果,另一个是人民群众对企业环保的反映情况。这类指标存在于企业的外部,与上述的四类内部指标相辅相成,从而更加综合地反映出企业环境绩效的成果。社会反映指标见表5。
四、结语
在剩余价值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时代背景下,对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从多角度出发来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指标集。目前,对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不仅是一个热点,而且还是一个难点。据文献综述,硕士论文对此课题研究的较多,而博士论文很少论及。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领域中,一起探讨环境绩效对企业的影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郑春美,许玲玲,陈志军.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3(02).
[2]夏丹,朱广华,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知识管理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13(04).
[3]朱厚渊.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设计[J].中国外资,2012(279).
[4]名萃.基于环境价值链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J].审计与监督,2012(15).
[5]甘昌盛.我国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与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