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5:26: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媒介的发展方向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手机报;产生背景;传播模式五要素分析;差异分析;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一、绪论
手机报是通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是手机媒体领域的新媒体,相对于传统报纸而言,手机报具有实时更新,动态浏览,接收方面,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等特点。
所谓手机报就是依托手机移动终端为载体,通过无线移动技术平台,定期连续地向手机用户输送新闻、提供咨询的一种新型的无纸之报。是传统报纸与最新电信增值业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媒介形态。
用手机作为阅读终端的手机报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MMS彩信型手机报和 WAP网站型手机报和 IVR语音版手机报。本文主要关注 MMS彩信型手机报,另两者不做讨论。
分析手机报的发展过程,首先要将其置于一个大的媒介和社会环境背景之下,研究手机报产生的原因。中国手机报的产生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因分析。与传统报业相比,手机逐渐成为迅捷的信息抵达通道。1.比互联网更普及更便利。2.比报纸更具有互动性。3.比电视、广播更便捷。
内因分析。1.将优质新闻内容引入移动增值业务平台有助于树立移动新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提升整体形象。2.通过手机报业务可加强与用户间的互动联系,从而更加深入了解用户的使用阅读习惯,为持续向其提供有针对性的业务奠定基础,从而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支持。3.用户可在使用手机报业务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对 WAP、彩信等相关业务的使用习惯,从而为 WAP、彩信等业务的爆发性增长奠定坚实的用户基础。4.通过向用户提供具有深层价值判断的新闻内容,有助于满足用户的精神需求,从而增强用户的粘着性和忠诚度。
手机报业务从 2004年初创模式,因果试验,试点,试行,到后来的各家运营商争相制作发行各自独立的服务产品,期间整个过渡时间有用了四年时间。直到现今,手机报业务已进入了稳定、理性发展的阶段。各方面的环境也较初创时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手机报的媒介分析
中国手机报具有鲜明的传播特征,这些特征也成为手机报作为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传播模式上,中国手机报多种模式并存;传播要素中,各环节构成要素具有鲜明特征;传播方式上,诸多对立的传播形态相互统一;同时,外部的环境对手机报传播的各个环节的影响可谓意义深远,消费文化的渗透使手机报携带着典型的媒介消费特征。
传播模式按传播分为可分为全国模式与地方模式。全国模式是指在全国地理范围上移动用户可以订购的手机报产品,由端口 7000(移动)统一下发,委托中国移动数据业务运营支撑中心负责运营。全国模式的产业链包括四方: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和用户。因此说,手机报是最新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结合的产物。本文采用《新闻早、晚报》即是此类型。地方模式,即地方报刊利用当地的电信公司打造的手机报纸,移动公司常兼服务供应商,并且手机报只面向该地区的手机用户发送。《娱乐星报》即是此类。
传播过程要素特征。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提出,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应该由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构成。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对应到手机报这种新媒体表现形式之中,又具备了一些独特的个性。
1.信源,又称为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由于手机报是将报纸内容嫁接到手机媒体上,即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产物。传播者理应是报业集团及其编辑记者。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作为移动通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网络平台和客户资源。它们负责将手机报发送到广大用户终端,成为手机报的直接传播者。
2.信息,即传播内容。手机报的传播的文本特征将在下面第三章中做详细研究。而研究内容服务的表现形式。从上一节中手机报的传播模式可以看到,受众的地位日益突显,手机报的生存法则也逐渐转变成受者中心。因此中国手机报的一大特征就是互动与反馈。这种双向交流为手机报的服务方式提供了巨大空间。目前,中国手机报比较擅长提供实用性和便捷性的服务凸显人性化。
3.信道,又称传播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手机报的传播媒介——“第五媒体”。除了具有交互性、实时性、随身性等传播属性的特征外。手机报的媒介属性还是补偿媒体与融合的统一。
4.信宿,又称受传者,即信息的接收者和反映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手机报的信宿无疑是手机报的读者,即移动订阅用户。
在传受关系的描述中,传统传播过程将传播者与接受者置于对立存在的关系上。二者的身份区别严格,且互为存在的前提。然而,由于“第五媒体”——手机对传统受众在视听范围、互动能力及传播能力等方面的延伸,受众的角色与地位继互联网后再一次被刷新。网络媒体所搭建的点对点的互动交流网在此时被发挥到了极致,覆盖面及到达率越来越高。而受众所兼具的传播者身份也越来越明晰,此时的受众已不再处于单纯等待或主动接受的地位,他们在接受之后又变成另一个身份独立的传播者,向下一个或多个点进行转述传播,或积极向上一级传播者生产领域进军。与此同时,受众的态度也使得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发生改变,受众中心化媒体传播成为现实。
5.反馈,是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传播“反馈”和传播“效果”是分不开的。手机报的反馈效果研究,挑战了拉斯韦尔的传统“5W”传播理论。每次传受身份转变的效果即是下次传播开始的标志这一最具特色的手机媒体特征。另外,在手机报的传播过程中,伴随着受众在视听范围、互动能力及传播能力等方面的延伸。
传播方式对立统一。作为手机报传播信道的手机媒体,既具有大众媒介的共性特征,又有其自身的个性特征。各种不同的媒介特征往往是对立的,却和谐统一在手机媒体之中,形成了手机报独特的传播方式。
其中又有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统一,传播学领域中有关传播形态的研究将传播分为个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种形态。作为手机报传播媒介的“第五媒体”,其传播方式所强调的在自我主体前提下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结合,使得人类社会的诸种传播形态得以充分整合。
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的统一,呈现出传受主体的多元交互及其在新的传播模式中权利的分解和集中的特征。
三、《新闻早晚报》及《娱乐星报》的分析
2010年中国手机市场态势良好,高中低端手机新品推陈出新,3G手机产品数量已小有规模,同时手机降价的趋势依旧延续,尤其是高端智能手机,3G手机和智能手机和 GPS手机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热门产品。2010年中国国内手机出货量增长到 3000万部。2010年中国内地 3G手机销量将超过 3500万部,约占手机市场整体销量的 14%,到 2013年 3G移动电话的销量将达 1.55亿部,GPS手机的销售量也呈现增长趋势。
艾瑞咨询分析认为,手机上网更为灵活方便,能够帮助用户消磨短暂的空暇时间;长时间上网的用户对上网功能提出更高要求,而手机屏幕尺寸和功能限制,其效果弱于 PC端上网的效果。
2010年中国手机阅读用户在选择阅读内容上,男女用户存在明显差异。男性用户在阅读手机报和手机杂志时,新闻为首选,其次为财经类内容;而女性在阅读手机报和手机杂志时除首选新闻之外,偏爱娱乐和生活类新闻。男性用户经常阅读的三类内容为时政新闻、财经和生活,分别占到 86.7%、49.4%和 42.1%;女性用户经常阅读的三类内容为时政新闻、生活和娱乐,分别占到 77.2%、70.7%和 59.8%。艾瑞咨询分析认为,时政新闻类手机报内容要求具有较高的时效性,而手机报相对于传统报纸在新闻传播速度上占有优势,因此受到男女用户最多青睐;另外,由于男女用户存在一定社会分工的差异,会根据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选择不同类别的手机报阅读内容。
《新闻早、晚报》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发送的时间是每天上午 8点和下午 6点,贴合了订阅者上下班的时间,方便阅读者在上下班的途中方便阅读内容。根据移动的评测报告,《早晚报》通过运营支持中心发送,送抵用户的实际到达率为 45%。接受对象偏向男性用户,年龄几乎全覆盖。而《娱乐星报》则不同,它的受众主要是女性,送抵时间则选在中午 12点过后,大致是女性午饭之后,围拢聊天八卦的时间。
而从阅读习惯上来看,愿意或认为习以为常地从手机报上第一时间获取新闻消息的则是年龄在 22-35周岁之间的人群。由于所受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较愿意或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新鲜感。对于新的东西有一种追逐愿望。而根据境外媒体的统计,近年来 50周岁以上的男性和 45周岁以上的女性对于手机所传递的信息的反馈率也有所提高,这主要归功于在手机使用时,运营商及时多样地推出套餐,由于套餐中往往包含了增值业务,诸如手机报,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往往“不会浪费主动送上门来的东西”的习惯,慢慢地由被动转为主要接收这方面的讯息及养成有即时手机报,看手机报的习惯,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就变得难以割舍了。
伴随着手机报的运营高速发展,制约手机报发展的因素也逐一显现出来。首先便是来源单一,新闻内容同质化。其次是自费偏高,盈利模式不成熟。手机报目前则主要通过两种手段实现盈利。一是对彩信定制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实行盈利;二是对由手机报到处用户发生的流量计费的手段。而订阅手机报每月的费用在 3-30元不等。最后中国手机用户还未完全养成由手机接收咨询,忠诚地使用手机报,较易被他种方式所吸引,从而放弃了之前使用手机报的习惯。用户流失率较为严重。
这几方面都是目前存在的较为典型的制约其发展的症结所在,下一个手机报或其他的增值业务如需更进一步的迅猛发展,都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新媒体通常是指利用我国较为先进的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通过卫星传播、互联网传播以及宽带局域网的传播,以手机或者电脑为接受终端,向观众提供音频数据、视频数据等相关服务。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消除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使受众能够随时随地接受当前最新的信息[1]。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拥有资深的优势,例如信息内容非常专业、发展时间久,较为成熟且具有一定的品牌性。传统媒体假如能够充分的利用自身的优势,一定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别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别首先体现在市场方面的差别。传统媒体是具有国家垄断性的,能够产生的利润是非常高的。且传统媒体发出的信息的真实性能够得到保障,而新媒体是没有垄断保护的,互联网自出现以来,竞争就已经存在。其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受众是不同的。传统媒体基本上是对受众进行引导,而新媒体是受到了受众的影响。受众在新媒体中选择权利较大,能够根据自己喜欢的类型来选取不同的传播媒介。例如受众在网络中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但是传统媒介在信息时,更加注重的是信息的真实性,不会因为受众喜欢哪种类型的新闻,就哪一类型的消息。第三,新媒体与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存在差异的。传统媒体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拥有了独立了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系统。传统媒体重视编辑,对于市场的重视度则不够。新媒体就目前的形式来说,管理模式还不够成熟,网站的技术以及内容方面还不够充足。第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时效是不同的[2]。传统媒体每天的时间、量都是固定的。正是由于这种时效性,受众才养成了固定关注的习惯,不会造成信息流失的现象,而新媒体二十四小时都在更新内容,受众隔一段时间不关注,就会漏掉一些信息。第五、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排版方式是存在差异的。例如传统媒体的报纸媒介,报纸的版面规律都是固定的,标题的排列以及内容安排都是具有一定规律的。而网络媒介是很少重视版面,由于网络媒介的信息的安排是按照时间来分配的,没有专业的排版的概念,且新媒体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排版模式。
2传统媒介的优势
(1)传统媒介拥有强有力的支持。新媒体的广告规模目前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广告规模相对较小。而传统媒体的影视广告以及平面广告都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传统媒体得到的支持是有力度的。当传统媒体开始发展转变时,就能够得到广告商的支持。(2)传统媒介具有一定的品牌性。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介属于当前信息传播的重要传播途径。传统媒介的公信力得到了受众的广泛认可,而新媒体并不具有这种公信力。且新媒体中的信息量非常大,信息来源也不明确,很有可能出现假新闻,误导受众,造成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传统媒体拥有专业的人才,能够确保信息的真实性。(3)传统媒介的市场非常成熟。传统媒介诞生的时间较早,经过了长久的发展,在市场中的地位已经非常稳定。且受众范围也是非常固定的。传统媒介经过长期发展,模式已经非常成熟。新媒体诞生较晚,目前的模式还不够成熟,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仍然需要时间来改善自身的缺陷。(4)传统媒介的信息非常专业。传统媒介自发展以来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就非常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才会被录用。因此传统媒介在这方面的投资非常高,工作人员专业技能非常到位[3]。传统媒介为了保证自身的专业性,对于即将的信息都会进行审核,以此确定信息的真实性。且传统媒介是国家垄断的,自身的专业性就非常高,因此的信息就具有一定的专业性。(5)传统媒介的信息采集以及处理都非常专业。传统媒介的信息都是经过专业人士的鉴定以及分析后才的。针对各方面的问题的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因此专业性非常高。此外,传统媒介与各界合作的时间较长,经验较为吩咐,能够利用自身的经验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这就极大的降低了虚假信息的概率。
3传统媒介应当采用的转变措施
(1)对自身的经营模式进行转变。在新形势下,传统媒体一定要扩大自己的实力。需要概念传统的经营理念,结合新形势下的管理模式,改变经营理念。融入先进的经营理念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央视国际网络有效公司的成立,这是央视开始转型的重要发展道路。央视国际结合了央视网络电视,既能够承担中央电视台网络的宣传业务,也承担了中央电视台网络资源的整合以及相关业务的增值。目前,网络与电视相结合,是央视经营的新方向。(2)迎合观众。传统媒介获取信息的形式是较为固定的,信息的形式也是固定,很难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考虑观众的兴趣点。但是目前我国传统媒介针对这一现象已经做出了改变。例如,中央电视台在新闻中插播了娱乐资讯。中央电视台从前只播报国内外的新闻,观众的类型很单一,通常是中年人以及老年人。目前中央电视台开始关注观众的兴趣点,加入了娱乐新闻。这代表着传统媒介也逐渐开始关注受众的兴趣点,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此外,还有一些电视台在播报新闻时会插入一些微博民意调查,这种与网络相结合的形式能够体现出传统媒介已经做出了改变。(3)寻求创新。传统媒介想要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就需要寻找新的生存方向。对于传播形式、内容以及形式的创新都应当做到位。创新点的寻找就需要结合当前发展势头最好的新媒介。例如北京电视台在每年春节时都会举办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与网络春晚相结合的形式为观众服务。北京电视与新媒体结合的形式提高了收视率,这就是创新点,也是新媒体将来发展新方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形式能够更加贴近受众,能够激发受众的关注度,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4结语
新媒体的崛起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不仅仅是冲击,也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才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有人断言新媒体的出现将会取代传统媒体,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新媒体的出现绝不会取代传统媒体,媒体间的竞争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且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更加关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黄明元,袁树青,张美芳,刘元丽,程晓月,徐庆梅.平面媒体在网络时代的生存和发展论纸媒体的困境与尴尬[A].自主 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10).
关键词:传媒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
作为传媒学院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办出特色,提高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更好地为传媒产业服务,未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地方高校该有的贡献是我们的目标。而根据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需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围绕媒介转型下,如何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型设计人才是我们当前急需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1新媒介对专业发展的冲击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面对的设计范畴和载体形式已大大超越视觉传达专业的现有学科体系。本专业依赖的传统媒介正被替代,现代视觉传播方式已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方式建立了媒介传播新生态体系,人们对信息接触的不断拓展,各种媒介手段带来了人类获取新闻、资讯的全新体验。整个视觉传达的创意思维,表达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必须看准新媒体带来的契机及时转型,谋求自身发展的出路。
2视觉传达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根据传媒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媒介形态的转变,未来以服务新闻传播领域及影视推广领域作为发展方向,是符合现有专业发展的要求。具体到视觉传达专业而言,以上两个领域与本专业在结合点上要有深入的研究,可视化技术在传播和服务领域的巨大潜力,使得以可视化设计成为服务新闻传播领域,本专业可以发展的方向之一。而产值巨大,行业属于热门的影视推广中,影视推广策划、影视海报及衍生品设计等都是对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服务对象的转型。
3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3.1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在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保留原有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媒介的转化,受众生活习惯的转变将带来思想上的转变与知识结构的更新。因此,针对传媒学院的办学特色,密切结合传媒产业,专业知识架构完善,教学方向特色鲜明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学习计划、课程安排,注重教学不同阶段的专业课程与跨专业课程的关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保证体系能满足学生具备新媒体时代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3.2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首先,明确不同课程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思考教学方式的差异性。其次,遵循教学的循序渐进,每学期课程形成相互的关联,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呈现一种螺旋形上升的状态。再者,根据媒介的转型,对现有课程进行更替或内容调整。同时,依照传媒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大跨专业相关学科课程的选修,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复合性。最后,寻找传媒行业相关机构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3.3教学监管研究
建立教学组,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细化教学任务,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质量要求。以便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管和考察,并随机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抽查,以最终就业数量及质量,反馈整体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的准确性。
4教师队伍的构建
师资队伍是教学的核心力量,在实践性强的专业中,单纯依靠理论研究型为主的传统教师是无法满足进行的教学需要的。首先,双师型人才的引入,可以有效弥补理论型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同时也使得本专业和行业发展保持相对紧密的联系。其次,给予传统教师创造多样的学习条件,无论是国外进修、企业实践、组织各类学术活动都能使教师知识结构不断更新,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对师资队伍建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最后,新媒体时代打破专业界限的学习需求,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应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师资共享,最大限度的优化和健全师资队伍,保证教学能与学科发展相匹配。
5模式创新的价值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的转型,充分立足传媒院校的办学特色,结合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发展契机,以蓬勃发展的媒体行业为就业目标,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
参考文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译林出版社,2000.
【关键词】 光纤通信技术 特点 现状 发展趋势
以光作为信息传输的媒介,是光纤通信技术的通信方式。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中一个最重要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分析
1、通信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相比较铜线或电缆线,将许多光纤集聚为一体形成的光缆通信容量要大的多。光纤通信技术的载体是光,其传输信号是非常细的光导纤维,信息传递的最终实现是光电交换的结果。因此,光纤通信的传输速度非常快。
2、损耗极低、较长的中继距离。商品石英光纤是目前光纤电缆使用的主要材料,相比别的传输媒介,其有着很低的损耗,实现的经济较以往要高的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损耗更低的传输媒介的使用,将会使得建设系统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创造更大的效益。
3、良好的保密性。相较于传统的电波传输,不会泄露电磁波,像串扰的现象不会出现,这是由于光波导结构很好的限制住了光信号,因此,窃听光纤通信的情况不会发生,其有着良好的保密性。
4、极强的抗电磁干扰特点。光纤的制作材料是商品石英,具有良好的绝缘性特点,另外,其有着非常好的抗腐蚀与抗电磁干扰的特点。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几乎没有,人为架设的电缆不会干扰其传输信号的质量。
二、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分析
目前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如下:(1)单模光纤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很细的中心玻璃心决定了其仅能传输单一光,谱宽的窄度与稳定性必须要得到保证;(2)以光纤为介质来传递信息,是光纤接入网技术的传输方式;(3)基于特殊工艺的制作,传输的信息有语音、数据和电视信号等,并能够依据不同的建筑结构与光缆材质进行不同的设计,这就是室内光缆;(4)基于普通光纤,光纤芯与外保护层的结合就形成了通信光缆,没有金属成分,全介质的光缆被普遍应用于通信用线;(5)相较于其它光纤,塑料光纤有着很快的传输速度和较低的制作成本等特点。
三、光纤通信技术的前景探究
1、光纤到家庭(FTTH)。光纤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一个主流的发展方向就是光纤到家庭,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公认。FTTH能够提供给用户的带宽是非常理想的,目前我国的FTTH行业已经进入到了高速的规模发展阶段。
2、新型光纤的开发与应用。新型光纤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种:(1)非零色散位移光纤(NZDSF)的开发应用。其基本的设计思路如下:基于1550窗口工作波长区色散相对较低,比较合理,完全能够保证长距离的10Gbps的传输,在这一过程中并不需要色散补偿,这样就节约色散补偿器与附加光放大器的成本支出。(2)全波光纤的开发应用。基于城域网业务的需要,拥有良好带宽管理能力以及疏导业务量的全波光纤的开发应用是下一步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重点。没有水峰的全波开放了光纤的第五个低损窗口,使得可复用的波长数大大的增多,从而使得元器件的成本进一步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也就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3、全光网络的开发应用。基于光纤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多元化的服务以及优化的资源是光传输的发展方向,因此,全光网络的实现与广泛应用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相关研究可以得知,引入并应用全光网络,能够有效提高网络资源的整体使用率,从而有效提升光纤通信的效果。一旦全光网技术得以应用普及,信号的源节点和终端点电的转换将不复存在。
4、光弧子通信技术的开发应用。基于信号传递的光学性能,这是光弧子通信的信号传播方式。其优点是可以传递大量信号,并且其传递距离很长。这是光纤通信技术在距离较长、信号量较大的信号传递上的发展方向。在传递信号的过程中,传递速度得以提升的主要技术就是光弧子技术。高速通信是光弧子通信在超长距离的信号传输中运用的通信方式,这是基于超短脉冲的原理。
关键词:有线传输;技术;通信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有线传输技术概述
通信系统分为传输设备、交换设备以及终端设备三大设备。传输设备是连接交换节点、提供传输信号通道的系统,通常由置于系统两端的传输终端设备、通信线路和间插于线路的中继器组成。终端设备除完成消息和信号的相互转换外,还具有产生、识别、处理信令及信道适配等功能。交换设备是通信网络的核心,其基本功能是汇集、转接、分配用户信号,实现用户间的选择性连接和自由通信。传输设备将信号进行传输,实现其光电之间的转换,再传输到通信系统的终端设备。有线传输采用的传输介质通常都是物理性质的连接,现在的传播媒介已经经历了三个级别的变化,包括双绞线。双绞线的连接线缆采用的连接方式为电话线,使得信号传输带宽非常窄。如今通信技术在不断发展,在传输线缆上,实现了双绞线与同轴电缆之间的转变。传统电缆传输光功率信号的时代已经被光缆的使用彻底改变,其传输介质的传输信号不但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且具有较快的传输速率。而传输介质的不同,其应用也会为传输技术带来不同的影响。
二、有线传输技术特点分析
虽然现在无线传输技术获得了很快地发展,技术实现更加简单,传输更加高效、成本比较低廉,但是无线传输的媒介是电磁波,实际的传输容易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如天气、发射装置等。而有线传输借助的传输介质是光缆、电缆等,传输信号的质量较无线传输有很大的优势。在一般情况下,有线传输不但稳定、抗干扰能力强,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传输速率更快。接下来我们对有线传输的传输介质进行重点分析:
1、架空明线
架空明线传输技术所需设备简单,且易于管理和维护。与大型基站相比,投资成本少,而且回收效益高。但是要建立一个单一的传输线路,其成本会比建立单一电缆线路的成本还要多。天气的变化会对其造成影响,尤其是风雨天气极大地影响着电磁信号,使得光电信号在传输时容易发生失真现象。
2、光纤信号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纤传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光纤通信传输的载体是光、电信号,作为一种高效通信方式,它的传输媒介是光导纤维。光纤由两个部分组成:内芯和外包层。内芯一般为几微米或几十微米,内芯光纤聚集形成光缆,外包层将光导纤维作为传输媒介大大提升了有限传输的速率,实际上玻璃是制作光纤的主要材料,为此不必担心出现接地回路,这主要是因为玻璃是电气绝缘体,所以,信息传播中不会出现信息泄露。相较于其他的传输介质,光纤的体积小,不需要占用大量空间,故而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3、双绞线电缆
我们也经常将其称为双绞线,企事业单位的综合布线系统经常会用到双绞线电缆,星形网络拓扑结构是比较典型的。在实际的工程、通信布线中,双绞线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大于或等于一对的双绞线包裹在双绞线电缆里面,每对双绞线由两根不导电铜导线拧成,从而有效地降低信号干扰。这种传输介质能够传输100m,虽然成本比较高,但是能够有效地避免隐私泄露和窃取,传输速率也较快,在实际安装的时候,难度比较大,需要借助特殊的连接器材。
4、同轴电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同轴电缆传输应用最为广泛,这种传输方式提供信号传输通道主要是通过同轴铜管或者铜网。这样,不但有效地提高了信号的传输效率,也改善了信号的传输质量,电磁信号在同轴内部传输,这样就能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此外,通过这种方式还提升了频带宽度,传输频宽可以达到十几GHz。
三、有线传输发展趋势
即使在如今通信行业在快速发展中,无线数据传输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但是有线传输的发展也不会被完全替代,而且会朝着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发展而趋于完美化。
1、宽带化
有线传输技术向着宽带化方向发展,使得光功率信号得到更多传输,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最高的传输运行效率是其最终目的。另外,随着光纤技术被广泛应用,有线传输距离也正在慢慢向外进行扩展,使得光功率的损耗程度降低。除此之外,以光导作为传输媒介的材料,既可以使得传输性能比较稳定,还可以实现点对多点的信号传输模式结构。
2、智能化
传统的通信行业系统具有单一的特点,但是其控制程度却很复杂,加大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可以改变其应用程序,使有线传输技术向着智能化发展,从而在通信行业中发挥辅助作用。通信企业应该减少相关工作人员的任务安排,而且传统传输结构模式比较复杂,企业应该对其进行简化。
3、 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在快速发展,使其在通信行业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有线传输技术向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其中就包括集成网络一体化。而集成网络一体化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中的某一个部分的结构对远端进行控制。如今4G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化对其应用程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今后通信行业要实现更进一步发展,必须将有线传输技术网络化作为其发展的重要环节。
4、高效化
有线传输模式相关的技术都已逐渐成熟,在新时代网络通信中,有线传输将朝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从当前光纤通信技术的革新来看,虽然在成本较高,但是无论是经济发展、工业建设,还是对人们的生活,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且伴随着传输材料的更新、软件支持系统的发展,更加高效化的信息传输将成为可能。
5、远距离
信息传输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它和现代工业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加快,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贫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跨海电缆、跨地域电缆的数量逐渐增多,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光纤的距离传输当然是越远越好,相关的研究人员也都在为此而努力奋斗,远距离信息传输作为有线电缆传输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将伴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深活动成果。远距离信息传输作为有线传输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将伴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的深化取得更大的成果。
总结:
如今无线传输技术现在被广泛应用,但是其不安全性对信息传输造成了影响。因此,应该调要场所的真实情况,为有线传输技术带来更好的市场。有线传输技术有着理想的发展前景,在通信行业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将有线传输技术继续延续下去,还可以为通信事业创造更加理想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汪涓.浅议长途通信工程中的传输技术[J].河南科技,2013(12):145-146.
关键词:媒介融合论文,电视论文,大众传播论文
一、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众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媒介也在快速的改变发展。当电视出现并不断普及的时候,曾经有人预言广播要死了[1]。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广播并没有走向死亡,而是在探寻的前进道路上,由信息杂糅的全面大众传播走向例如交通广播等专门化具有一定指向性的非线性窄众传播。同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当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中选择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但是却离不开网络的时候,我们同样要问:电视是否要走向死亡呢?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以及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人们获取咨询的途径更加多样,但是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冲击下以及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电视非但不会走向死亡,而且会根据时代与受众的需求以及传媒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在不断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本文主要从电视为什么不会走向没落,以及电视未来的发展方向的角度进行探究。
二、电视为什么不会走向没落
探寻电视不会走向没落,主要是从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角度以及电视传播模式中传播者和被传播者角度进行探究,阐述电视不会走向没落。
1.从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分析电视的命运。人类发明的媒介无非是两种命运,生存或者是消亡,如果一种媒介在信息传播的媒介大潮中,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且持续稳定,那么将会继续生存下去。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的美国媒介学家莱文森所提出的媒介生存进化论认为,某种媒介的未来命运是可以预期的,自然,电视的命运也是可以预期的。这印证了电视不仅仅不会消亡,而会持续发展。
(1)“人类即环境”理论。“人类即环境”理论认为,媒介的进化不取决于任何别的因素——复杂程度、技术含量、轻重美丑,只取决于人类作为“环境”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媒介就是适应人类需要的媒介。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媒介作为“有机体”是有生命的,同时,这种有生命的媒介技术是人类创造的,所以人类使得媒介技术得以发生;另一方面,媒介技术跟自然界的有机体是一样的,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对于电视来说,电视这种“有机体”是由我们人类创造的,所以电视依托于我们人类而存在,同时电视又被我们人类所应用,所以电视这种“有机体”又依托于我们人类这个自然环境而存在,因此,电视的去留是由我们人类来决定其去留的。电视因为符合人类的需求,并且被需要,所以,在这个层面看,电视不会消亡,而这种“有机体”会依托于人类这种环境而存在。
(2)“自然人感官传播模式”理论[2]。“自然人感官传播模式”理论指的是某种媒介的传播模式,是否同人类与生俱来的安装在人类器官中的“硬件”一致,是决定其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广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它的传播模式跟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与世界进行交流的方式是一致的,所以会在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全新媒介充盈的全新媒介传播环境中继续发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应。而电视恰恰同样可以满足人类视听双重的感官需求,与人类与世界交流方式相同,所以会存在并发展。
(3)估量媒介存活前景的两种特征理论。莱文森的估量媒介存活的两种特征分别是:该媒介的根本属性一旦发生了变化,那么无论用什么名字来命名,他都是一种全新的装置。可以改变的,或者他的变化是可以想象的,即使发生了改变,也不会伤筋动骨,它还是原来的媒介。同时他指出,我们在说一种媒介是否要死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电视的基本的,固有的不可改变的特征,以及其可以改变的,非重要性的特征是什么。无疑电视这种传播媒介,相对于报纸的纸质传播方式,以及广播的传播方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声像的传播方式。与此同时,根据“人类即环境”以及“自然人感官传播模式”理论来看,声像的传播方式符合“环境“的需要,所以不会消亡。虽然随着媒介的融合以及传媒技术和使用者人性化需求的不断改变,电视的线性传播方式改变了,电视的大众化的传播规模改变了,但是其最本质的声像传播样式没有改变。所以电视不会走向死亡。
几乎在不知不觉中,电视已经走进亿万中国百姓的家庭,成为他们获取新闻、了解信息、增长知识、得到娱乐的“第一媒介”。据1997年出版的《中国广播电视年鉴》提供的数字:到1996年底为止,全国已有电视台880家,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6.2%,电视机社会拥有量超过2.4亿台,居世界第一位。可以说,电视所拥有的受众数量和影响力已超过报纸、杂志、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最重要的媒介。电视评论的主体地位也逐步确立起来。
一、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出现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电视几乎没有自己独立的新闻评论,都是电视新闻节目,主要是播发报纸的社论和评论,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思潮的涌动,电视要发表自己独家的意见,才真正终结了电视“播读”报刊评论的状态,所以在1978年以前,人们通常是把新闻评论看作报刊文体的一种。电视评论类节目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7月12日,央视开设并播出《观察与思考》栏目,它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固定的电视评论栏目诞生,也标志着一种有别于报刊、广播评论,更具电视传播特性的电视评论样式的出现;1994年4月1日开播的《焦点访谈》,在《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段、每天一期的高频率、关注的都是国内外的大事,使电视述评及深度报道类节目走向成熟;1996年3月推出的《实话实说》及其后的《对话》等栏目,将西方媒体中较为成熟的“脱口秀”节目移植改造成谈话体评论节目;而现场直播节目中主持人的有机串联与适时评点,也使其成为电视评论的又一特殊样式。可以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电视新闻评论已经逐步成为新闻评论的主体。
二、电视评论语言的特点
电视评论语言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画面语言、声音语言、文字语言。这三部分在电视传播中各有其不可或缺的传播功效。画面语言具有“再现性”、“现场性”、“概括性”等传播特性,故有利于反映生活的原生态,展示事件发展过程,有利于直接传达“言外之意”或某些“难以言传”的微妙内容。声音语言具有物理性、表情性和心理性等特性,因此它在电视传播中的有效运用可以打破时空局限,大大扩展了电视传播的内容范围,可以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精确的分析来阐述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哲理,也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心理,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文字主要是屏幕文字,一方面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深化受众对传播内容与主题的认识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受众视、听、读、三种信息接触行为的一体化,加深对信息记忆的深度。电视评论语言同时兼容了画面、声音、文字等传播符号,而且它们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相互整合,形成合力。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
当今新闻评论处在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并存各显其能的历史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业的发达,传播方式的变迁,电视也已步入“频道专业化时代”,网络更成为亿万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人们在不经意间可以发现,当代传媒所传播的大量信息中,言论性信息的数量呈大幅度增加的态势,几乎所有的电视新闻中都有评论的身影,各大电视台也纷纷开办各种类型的评论性节目,网络媒体开辟名目繁多的论坛及BBS讨论区,其中用发送收集短信表达看法,也成为各类媒体吸引公众参与、扩大影响的重要方式。这说明,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渠道不断扩展、媒介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独家报道”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独家角度”、“独家观点”正成为不同类型媒体共同争夺得又一个制高点。
(一)电视类评论节目的发展方向
电视评论类节目往往很少有自己的独家新闻,只有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态度。自己的视角、观点、态度从何而来?主要来源于节目策划。所以我们要注重节目策划的角度,把不是独家的新闻报道演变成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节目。
电视评论节目的发展综合性越来越强。电视评论类节目内容也不仅仅是最初的新闻政治节目,经济、文化、生活、科教类评论类节目更多地进入人们的视线。传播内容范围的扩大,频道专业化,细致化是电视评论节目的又一发展方向。如经济类的评论节目有《赢在中国》,文化类评论节目有《百家讲坛》,生活类评论节目有《为您服务》,科教类的评论节目有《探索发现》等等。但这些专业的频道栏目之间还有相互的融合,如经济与法制融合央视二套的《经济与法》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还有生活和科技相融合央视10套的《走进科学》就是把百姓身边的奇闻逸事,在生活中我们所解释不了的事情用科学的道理解释出来。
电视评论节目播出形式也很多样,对于大型的活动或事件采用同步直播的方式,如《NBA赛事直播》同步报道评论,时时反馈信息,进行焦点评论。还有大众参与的形式,观众发送短信进行讨论或在网上发表评论的形式。
(二)电视评论语言的发展方向
电视是一种直观的视听形象系统,它的画面与声音是同时存在的,而且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所以电视评论语言要发展首先要注意声画的配合。比如我们曾经经历过完全以解说词为主的时期,近年来,同期声的使用有增强的趋势,必然也带动了其他一系列视听元素的变化。
画面语言主要是由记叙性画面语言、描述性画面语言及表现性画面语言组成。画面语言重在会意,所以要注重拍摄手法有很高的要求,如何运用好镜头,准确的找到新闻的着眼点,还原现场真实感,保持拍摄对象最自然放松的状态,尽量表现出新闻所要表达或重点评述的地方。现在的一些纪录,纪实类节目做得很好,评论类节目在叙事上可以借鉴。
电视评论语言的“新生词汇”越来越多。如超女、快男、反恐等等一系列的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新生词汇”不断地出现。网络语言和电视语言的融合也越来越多,网络评论语言和电视评论语言最终发展成网络电视评论语言是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媒集团化;三网融合;互联网
自2001年“三网融合”在“十五计划纲要”中首次被当做国家战略性政策提出以来,如何实现传媒业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变,变外部输血到自我积累,变行政垄断到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构成了我国传媒业改革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1 我国传媒集团化的发展现状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的通过敲定了未来几年内我国媒体改革的“路线图”。高层对媒体融合战略的重视使传媒业为之振奋,在受到鼓舞之余,也需回望十余年来“三网融合”及集团化政策推行所面临的诸多阻力与困境,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传媒集团的融合探索
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成为首家报业集团,随后南方报业集团、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相继成立。2000年11月27日,第一家省级广播电视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宣布成立,其被认为是我国广播电视的体制创新。2001年8月,国办17号文中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广电行业的集团化建设,同年底,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在京宣告成立。在经历了单一媒体融合成媒体集团的过程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跨媒体平台不断出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旗下的“第一财经”实现了跨媒体、跨行业的大融合。因此,在遵循我国传媒产业集团化发展的思路下,媒体融合是未来传媒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的传媒产业正在迈向“媒介整合”――强调媒体组织“结构性”的融合。由于媒介融合理念的模糊和对飞速发展的传播技术认知的局限,以及现有媒体管理体制的缺陷,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大多局限于形式和内容上的嫁接。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虽然很多传统媒体都搭建起了自身的全媒体平台和新闻中心,但在传统业务的整合、人力资源的统筹,尤其是信息内容的多形态生产方面,还未实现真正的有效融合。
1.2 我国的传媒集团化进程
我国广电集团的组建热潮于2005年受阻。在2004年12月举行的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明确表示不再批准组建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只允许组建事业性质的广播电视台或总台,此前已经成立的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可以继续保留事业性质,但内部一定要剥离经营性资产,组建产业经营公司或集团公司,或者将集团改为总台,在总台内部进行事业、产业分开运营的改革。这意味着当初走在改革前列的广电集团又面临着新一轮更为复杂的架构重整。
广电集团化发展中所遭遇的政策反复,不仅仅意味着它是我国媒体集团化所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究其本质,更有其深刻的内在含义,实质上它反映了我国媒体组织向集团化运营方式转变中所具有的一个根本的内在逻辑冲突,即身份上的公益性与运作上的盈利性之间的内在张力,这一内在逻辑冲突一直贯穿于我国媒体集团化的过程。
随着报业的全行业、全球性衰退,以及信息技术的革新对传媒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建立在“三网融合”基础之上的媒介融合进程的加速,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体分化逐步让位于数字化的融合。传媒的集团化发展及深度融合势必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2 新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
1997年,国家召开第一次互联网会议,通过了《国家信息化总体规划》。规划中第一次提出“三网”(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的概念。随后,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政策,“三网融合”继而在“十五规划”中被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经历了近20年的反复摸索,时至今日,真正意义上的三网融合似乎仍旧未见端倪。但是,随着国家政策或相关行业市场策略的不断改进,以及与之并行的各种新兴技术力量的影响,也使得三网融合的目标与路径在发生一定的“转向”。
2.1 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升级的新起点
今天,无论是世界范围内还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手机终端迅速发展普及,已经超过电脑,成为互联网的第一大接入设备,将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向深层。除此之外,包括平板、PC、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业务拓展下形成的移动互联网,也必然带来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自然融合。
然而,一直以来,广电网在三网融合的进程中都扮演着相对尴尬的角色,需要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姿态。因为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里,在各种运营力量的较量格局中,用户可以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砝码,这个力量可以防止垄断的肆意扩张,可以纠正市场格局的倾斜。今天已经出现了很多被称为互联网电视的电视机,尽管目前的有些产品名不符实且面临一定程度的政策壁垒,但该发展方向是毋庸置疑的。
2.2 物联网时代:老“三网融合”向新“三网融合”的飞跃
当三网融合在推动电视终端的形态、功能发生变化时,物联网也在推动着所有家电的变革。广电系统关于自己未来发展战略的设计,也应该放在物联网这个更大的背景下。今天电视网数字化升级的方向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NGB的设计方向以及对电视、机顶盒或互联网盒子这些终端以及电视服务的未来定位,都应放在智能家居的前提下考虑。今天业界提出的“多屏合一”目标只是三网融合的一个过渡阶段,三网融合更重要的意义,是为物联网在家庭的全面应用提供基础。
结合今天的实践及未来的发展看,三网融合的发展与演变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实现三网互通。该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两个方向的演进,一个方向是电信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另一个方向是广电网升级为NGB,与移动互联网初步互通。虽然在此进程中必然阻碍重重,但市场规律和技术规律不可抗拒。第二阶段:三屏互动深化。促进三网的业务融合或重构。第三阶段:物联网扩张。该过程必然导致其与移动互联网、NGB之间的界限的模糊。第四阶段:移动互联网+NGB+物联网――泛在网络。新三网融合时代,即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之间的融合,它们的最终目标,是造就一个泛在网络,终端和网络无所不在,万物互联。
3 我国传媒集团化的现实困境及未来走向
现阶段,新旧媒体的并存和融合是必然趋势。传媒组织行为的融合、媒体行政管制的突破以及媒介融合的终端出口――“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加速,都为建立起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传媒集团提供了可能。然而,纵观我国目前的媒介发展状况,传媒集团“一体发展”与“深度融合”的真正实现仍存在着诸多困境。
3.1 现实困境
(1)电信业被管道化。以OTT(Over The Top)业务为代表的开放互联网业务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对电信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量的应用虽然借助运营商的管道,却不再与运营商发生联系,基础业务的黏性被弱化,运营商的角色变成单纯的“管道”。在互联网业务的利益格局中,电信运营商所能够分食的“利益蛋糕”越来越小,其面临着为互联网OTT服务商“做嫁衣”的窘境。
(2)集团化为行政推动而非市场选择。在我国的改革实践中,传媒的集团化多为行政强力推动而非市场自发行为,由此,地方保护主义滋生,全国性的广电市场被割裂。“产事分隔”“员工身份多元化”“内部运作外部化”等畸形变局,亟待传媒领域内部的组织重构与整体转制。
(3)利益分配不均。数网融合的最大阻碍当属行业体制的不同引发利益分配的不均。广电所拥有的技术手段无法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当视频网站等大举抢占市场份额之际,传统广电业甚至还尚未整合一张足够大的网格来应对进入宽带通信和互联网市场后的后台管理及运营。于是行政性的牌照发放和行业准入,更多时候成为广电抗衡电信运营商和OTT服务商的最后一道“防线”。
3.2 未来走向
(1)开放的市场是融合的基础。在广电网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基于数字电视网的需要而开发新的产品与服务,并非是广电一家能提供的,它必须引入其他力量。广电网越开放,越能吸引到终端制造商、内容提供商、电子商务经营者等各个方面的加入。与此同时,充分尊重以市场为导向和决策的最终依归,克服混乱无序的集团整合,将集团化纳入规范的市场竞争,其平台上的产品与服务才能不断创新、优化,平台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NGB与移动互联网的互通。
(2)内容特色化,传播精准化。未来,媒体信息和内容服务会是一场价值引领和需求导向的竞争。传统广电媒体在强化互联网内容认知的基础上,秉持生产权威、深入、优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将海量的内容优势转化为面向电信运营商和OTT服务商“聚合平台”的内容提供能力。在渠道、服务上靠拢市场新生力量,在内容、版权上保持自主独立。利用先进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实现一云多屏的目标,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进行精准化的内容生产。
(3)平台一体化。目前,我国虽然对于传媒改革有一定的政策扶持,但广电和电信仍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高度垄断行业。竞争体制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在媒体内部产生了消极因素,也影响了平台化的构建。然而,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加速,平台一体化发展是媒体融合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方向。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生产平台,争夺最大的受众注意力,最大范围地建立与受众的接触点,围绕优势资源,打造集成平台,是未来新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因此,广电业需要打破固有思维,积极推进三网融合进程中的双向进入,才能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4 结语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普及的今天,媒介技术仍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变革。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中核心组成部分的传媒业,担当着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使命。如果继续固守现有市场格局中的利益,势必和社会发展进程脱节,更遑论传媒守望社会、公众的使命。在中央重点推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媒体融合已被提升到全新战略高度的今天,我国传媒业更应乘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的东风,走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进而在未来彻底改变我国的传媒格局。
参考文献:
[1] 彭兰.从老三网融合到新三网融合:新技术推动下三网融合的重定向[J].国际新闻界,2014(12):130-148.
[2] 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J].国际新闻界,2006(7):32-36.
[3] 周宇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困境[J].青年记者,2014(28):56-57.
[4] 章平.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传媒集团化再思考――兼论动态环境中媒体集团竞争优势的构建[J].新闻传播,2011(3):19-23+221.
关键词:河北省;地市级报纸日报社;媒介产业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071-02
媒介产业化这一话题由来已久,在现阶段报纸行业发展的瓶颈期这一话题才日渐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尽管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不断的改变,阅读载体不断丰富着。面对危机,报纸媒介只有实现其产业化,寻找在全媒体时代的生存空间。
一、河北省地市级报纸行业发展现状
河北省地市级报纸行业产业化经营成果并不明显,报纸广告经营呈现颓势,报纸媒体的独立支撑日渐艰难。报纸行业在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广告收入下滑,报纸行业独木难支
河北省地市级报纸行业的发展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性,将报纸广告经营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产业发展必然举步维艰。传统上,报纸主要是依靠广告和发行两方面收入来支撑,随着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和新媒介的竞争,报纸必然面临改革的阵痛。如何进行多元化经营,提高“非报收入”成为了报纸行业不得不面对的考题。
(二)新媒体冲击下,报刊行业营销难度大
新媒体的发展对于报纸行业产业化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人们的快捷生活节奏对于信息的获取速度有更高的要求,以网络化作为发展平台的媒体产业加大了实体报刊行业的营销难度,如何在速度上、质量上和服务上寻求突破是现阶段河北地市级报纸行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发行渠道单一,报刊实体运营成本高
报纸的发行依托于投递的速度和效率,运营的成本受到了投递工具和投递方式的限制,报纸行业的不景气,行业利润的大幅度降低成为缩减成本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能够实现运营上的创新,实现产业利润的最大化,那么成本的投入都会得到最有效的回报,发行的渠道上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将会大大的节省运营的成本。
二、河北省地市级报纸媒介产业化探索
进入21世纪以来,河北省各地市报纸媒介开始感受到生存与发展的压力,纷纷着手探索多元化经营方式,例如建立网站、开拓其它广告媒体,涉足商贸、旅游和培训等新业务。笔者通过搜集整理,发现河北省11个地级市所属的日报社已经涉足如下业务,广告、发行、印务、网站、旅行社、培训和商贸等。具体如附表所列。
根据统计可知,尽管名称略有不同,河北省各地市日报社都拥有市委机关报和一份晚报或都市报,石家庄等6个地市的日报社还拥有其它报刊。石家庄、保定、沧州、衡水四个地市的日报社成立了传媒集团。保定、张家口、承德三地市的日报社拥有广告公司,其中保定日报社拥有三家广告公司。广告、发行、印刷是报社的传统业务,在广告方面有的地市开始探索其它广告媒体,例如户外媒体和社区生活圈媒体等;发行方面举步维艰,面对订阅量萎缩的现状苦苦挣扎,部分地市日报社采取“全员发行”和“赠报赠刊”等手段维持发行量,发行公司或者发行部门无暇寻找新的创收点;各地市都有自己的印刷厂,有的在承揽其它落地报纸或者本地DM刊的印刷业务,潜力发掘普遍不够。
截止到2014年,除了唐山劳动日报社之外,各地市倒是齐刷刷地建起了网站,普遍增收效果不明显。除了张家口和廊坊之外,其它地市的日报社名下都拥有旅行社,旅游和传媒行业差距较大,旅行社的拥有率反倒成为了一大亮点。保定日报社和邢台日报社在商贸上进行了尝试,通过自有媒体不断轰炸,倒成了媒体效果的试金石。
三、河北地市级报纸媒介产业化实践路径
河北省地市级报纸行业的同相关媒体产业的发展是相互合作的关系,报纸媒介的产业化需要借鉴相关产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从体制上、营销手段和营销策略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摸索总结适合河北省地市级报纸行业发展的路径,将报纸媒介的产业化发展作为报纸行业复苏的重要出路。
(一)创新运营机制,增强市场活性
报纸媒介的产业化想要实现市场效果,首先需要的就是有合理的发展机制,固守传统的发展模式不愿意寻求突破和创新无法赢得市场青睐。而以买方市场为主导的报纸行业需要对市场的需求有准确的把握,化被动的营销为主动的营销,实现和政府、企业的强力合作,报业发展除了要保障以往的广告收入、发行收入,还应该积极地拓展产业化经营的业务,借助报刊行业主体,实现对外运作,重视合作发展,盘活发行机制,搭建产业化、市场化的经营平台。
(二)创新发行渠道,实施全媒体战略
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追求的新、快、准。在发行上如果没有满足人们的广泛需求,报纸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消失殆尽,而发行成本也会因此而增加,甚至浪费。发行渠道的创新应该延伸报业相关产业的发展,追求最直接的市场效应。将报纸行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体现出来,拓展实体投递至网络投递、手机应用投递等新方式,延伸报纸媒介的影响力。
(三)创新营销手段,拓展市场空间
在营销手段上,单纯地依靠实体报纸的推广发行,必然会限制报业行业的发展,河北省地市级报纸行业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在地域发行上灵活的配送发行方式能够方便市场的拓展。营销手段上应该追求短频、高效的特点,挖掘潜在的客户群体,通过新媒体的手段进行宣传和营销,创设报纸行业的品牌特色,注重在内容上吸引各类消费群体。提升运营效率,实现信息流通的时效性,从而保证报纸行业运营的长效性。
综上所述,报纸媒介产业化发展是河北地市级报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报纸行业的发展面向市场化、推崇服务的理念,积极地应对市场变化做出有效的调整,推动报纸行业的运用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升民.马涛.“媒介产业化”再思考[J].中国广播,2013(10).
[2]薄立伟.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广告信息接受研究[J].新闻战线,2014(9).
[3]殷艳芳,赵胜潮,刘森.河北媒体报网互动实践研究[J].大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