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1 15:26: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始终离不开各阶段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发展体系中,农村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初中阶段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其今后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1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及原因浅析

对于一些农村初中生而言,日常的教育教学受到学校教学硬件的制约,其接触和认知新鲜事物往往只能通过教师的教授和讲解,对许多新鲜事物的理解和认知相对片面和主观。一方面,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时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加之学生面临家长、平时学业及升学考试的多方压力,内心的焦虑与压力无法合理化宣泄和表达,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充分的了解,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女学生,表现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在情绪和品格方面也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特征,如内敛性、封闭性、不稳定性、两极性、动荡性、敏感性以及情境化等等。第三个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没有重视对农村学生心理建康的教育,表现在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建康课,学校也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从而导致学生出现消极、厌学、排斥、倦怠等心理亚健康。

2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重要性分析

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与成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就其发展程度而言,已经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有丰富情感表达的有机个体。初中生心理健康有着较广的内容范畴,落实为心理健康标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首先,有正常的心理活动、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知能力,对外界事物的变化和刺激有本能的趋利性、自我保护性和适应性;其次,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与身边的亲人、朋友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模式,形成自己的交际圈;最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待人处事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与合理化的处理方式,能自信面对困难与挫折。当下,初中女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重要性和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正确思想情感和观念认知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心理教育;其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观的根本要求及体现;其三,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未来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农村教育是现阶段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全民教育工作最核心的部分。

3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践策略探究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有效渗透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应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切入点,关注并重视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坚持终身学习原则,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第二,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应学会与学生谈心、与学生成为交心的朋友,在学生面临一些情感或心理困惑时,及时了解并疏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因果归因观;第三,农村教师在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经验相对匮乏,学校领导可以为学生聘请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举办相关的讲座或主题活动,普及初中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认知水平。第四,教育主管部门应有长远规划,分期分批对一些年轻的骨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方面的培训与考级。落实并督促各级学校开足课程,建立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岗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3.2注重日常教学实践,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

教学实践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不但牢固地掌握和内化了基础文化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合作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养。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思想导向性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以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帮助和关切,潜移默化地增进师生情谊;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点拨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与教师形成共鸣;最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初中生对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失去兴趣,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找到教材与学生兴趣的契合点,巧妙地进行教学导入和预热,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培养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

3.3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形成多层次多角度教育合力:

现阶段的农村教育在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和反思,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反馈、相互制约,只有这样,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迈上新的台阶。首先,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层,应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如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教育专项资金供给方面等,另外,学校教育还应该将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和谐、健康的校园大环境中感受到学校教育的美好;其次,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与教师的沟通和互助,“学生———教师———家长”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应定期沟通,如可以以家长会、家访或家长沙龙等方式进行,尤其是初中女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如女学生出现早恋等情感问题;最后,社会力量主要指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制定更加详尽、全面的规范和条例,如针对教师制定更加严格的考评制度,加强教育教学的信息反馈,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落实相应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以及实施工资晋升等有效的激励手段。结语:农村教育对全民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现阶段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相对较差,学生的心理素养与综合能力也相对局限。鉴于此,助力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和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谢静静,刘晓晨.家庭在少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2]沈景亭,贺峰,杨金友,娄荷清,丁昕,邵晓平,金英良,吴秀娟,张训保.沛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16(10)

第2篇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疏导策略

为了适应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解决学生上学不便的问题,保证农村适龄儿童顺利地完成义务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属于学生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调控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但农村地区许多家长文化程度低、观念滞后,对青春期学生,特别对青春期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引导,从而导致她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处于缺位状态。因此,对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一、研究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意义和目标

1.现实意义

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是关怀关爱女生健康成长,为终身健康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举措。通过探索正确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开展健康、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初中女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生理、心理上出现的变化,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她们正确对待男女生之间的友谊,从而保护并引导其健康成长。步入青春期的广大农村女生必将扮演未来育龄妇女的角色,对她们做好青春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也

是以后开展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

2.预期目标

以学校女生为对象,研究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她们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探索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解决她们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帮助她们正确地掌握青春期知识;引导她们加强青春期自我保护意识及与异性正常交往的能力;逐步形成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疏导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二、研究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对寄宿女生在校学习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同学交往、青春期卫生健康认知度等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记录和整理调查中发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2.观察分析法

观察并记录所在班级女生上课时的表现,与师生交往时的表现,在宿舍生活自理能力的表现,与舍友相处方面的表现。对其中性格孤僻、不合群,缺乏自理能力的女生要多留心观察并及时分析归因。

3.走访调查法

走访部分女生家庭,特别是单亲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了解家长对女生成长阶段的心理教育及采取的措施。

4.个案分析法

对调查阶段发现的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女生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跟踪记录其发展状况。

5.经验总结法

总结适合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形成成熟的教育资源;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成熟、甚至失败的教训作为典型案例记录在册。

三、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疏导策略

1.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建立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疏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教师的疏导应建立在对学生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始终遵循爱的原则。谈话时不能有成见或偏见,要耐心地倾听,互换心理位置,设身处地地从青少年的处境去体察问题和感受,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

2.设立“知心姐姐信箱”

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同时担任知心姐姐的角色,为了避免有些不方便与学生面对面交谈的问题,或当面询问因紧张或其他原因说不清楚的情况,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问题可以通过书信交流的方式,给予安慰或解答,进行健康平等的交流。

3.举办女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针对寄宿制女生对女性生理、心理知识基本处于不了解的认知程度,定期举办女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通过大量的典型事例,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讲解,为女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提供理论指导。

4.建立家校沟通协调机制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虽然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但双休日及寒暑假期学生与家长还是相处较多。学校应把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责任,以此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整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在家长会上作心理健康的讲座、亲子对话等方式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让学校和家庭共同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了解和把握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收集、分析疏导策略和整理农村初中女生青春期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为她们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素材和经验,以便促进她们心理更平稳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性别差异;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2-0013-04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丰富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河南省济源市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更好地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根据济源市学生的成绩差异、不同来源(城市或农村)、家长素质等因素,共选择有代表性的11所初、高中在校中学生1450人进行测试。

2.测量工具: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全体被试进行测试。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由10个分量表构成,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每个题目有五个等级即无、轻度、中等、偏重和严重。学生根据近十天的状况仔细阅读每道题并进行选择。该量表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较多,能相对准确地测出被试的心理健康。

3.施测与数据处理: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匿名答卷,使用统一的书面指导语和口头指导语进行团体测验,收回1413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681人,女生732人;初中生772人,高中生641人。对各项目进行数字编码,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济源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者有101人,占总体的7.15%;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有719人,占总体的50.88%;存在中等程度心理问题的有466人,占总体的32.98%;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有127人,占总体的8.99%。以上情况说明济源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是好的,正常水平与轻度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58.03%(轻度心理问题者常常可以自行恢复),但在任一心理健康因子上存在中度和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到41.97%,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到8.99%,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妨碍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表1 任一因子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2.中学生各单个因子心理健康水平

表2 单个因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与百分数

从表2可以看出,在单个因子总均分上轻度以上检出率为44.73%,说明济源市中学生存在轻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较高,尤其在强迫症状、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等方面的比例最高。在各因子上存在中度问题的比例约为5%~17%左右,存在严重问题最多的是学习压力感、焦虑。

3.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

表3 女生与男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比较

注:*表示P

从表1可以看出,女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比男生稍高,但差异不显著;但从男女生在各因子得分比较来看(见表3),女生各因子上的平均值都要比男生高,且在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等因子上存在均值显著差异,在总均分上也存在均值显著差异。这表明女生比男生存在更多、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在抑郁程度上,女生更容易陷入抑郁的情绪困扰。

4.初中和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从表1看出,在任一因子心理问题上高中生的检出率比初中生的多,且差异显著;从表4可知,在单个因子得分上,高中生比初中生的均值都要高,经过t检验后发现高中生与初中生在除强迫症状因子以外的其他各因子上都存在均值显著差异,其中适应不良、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因子的均值差异较大。这表明更多高中生比初中生要面对诸如适应不良、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表4 初中生与高中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分上的比较

四、结论与讨论

1.总体检出率处在中上等水平,中度问题多集中在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等方面

本研究施测表明,济源市中学生在任一心理健康因子上存在中度以上问题的检出率为41.97%,与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

中度问题检出率较多的是学习压力感、焦虑、情绪不稳定、强迫症状等因子,存在严重问题最多的仍然是学习压力感、焦虑两个因子。这与这次所调查的样本人群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也处于紧张的学校教育的关键时期,这时是第二次生理与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对父母、老师、同伴、学校、学习等生活构成的态度也在剧烈变化,从初中到高中的新环境、新任务、新生活也直接影响着青春期少年对外部环境的评价。如均值最大为2.8的项目“我看不惯现在的社会风气”、均值为2.72的项目“我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均值为2.67的项目“当别人看着我或谈论我时,感到不自在”、各学段不同性别皆有反应的项目“经常有自杀的念头”等,都表明个体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关注在提高,情绪更敏感更易波动。这要求教育者,不仅是教师也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给中学生更多细心的、正面的、积极的鼓励,减少其学习的焦虑,培养自我调节、控制消极情绪、保持积极情绪,提高其学习成绩,使其能对学习压力形成较为合理的认知和情感。

2.男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学习压力感等方面都存在均值差异显著

这一差异与其他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这可能是因为女生比男生更早些进入青春发育期,其巨大的生理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比男生要大;女生所受的各方面压力均比男生要大,虽然她们较为细心,但也较易斤斤计较,过分追求完美,易受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影响,若看到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就易产生自卑抑郁的心理。

3.年级差异方面,高中生比初中生的均值都要高,且在多个因子上都存在均值差异显著

高中生面对更大的心理压力,其学习负担更重,高考的目标越来越近,紧迫感十分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年的高中生在思考学习之余,也逐步开始关注现实社会中的方方面面,也就会受到各种复杂情况的干扰和影响。对高中生而言,进入高中学习代表着进入大学这一目标的确立,同时这也是一次生活的巨大变化,许多人经历了友谊、师生、学习、环境、自我的分离。许多人第一次离开家庭,进入集体宿舍,时时刻刻面对同学的竞争和繁重的学习压力,高中生受到新的环境、学校、教师、父母、同学、学习任务、学习课程、学习目的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及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高一开始进行“高中入学心理教育”,重点放在如何应对新的学习压力、适应新的学校环境、调节不良情绪、形成新的人际交往圈等方面;在高二阶段,可以进行学习习惯、情绪控制、减少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在高三阶段,可以进行高考前激励、放松、目标确立等方面的心理教育。

五、建议与对策

1.学校要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校的校长、教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片面,坚持升学应试教育是根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乃一时形势的需要,所以消极对待,简单应付。即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辅导室,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的认识,缺少专家的引领,工作长期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还有的学校为应付检查、评比或达标,跟形势,也名不符实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主义明显。因此,学校领导只有彻底转变观念,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态度鲜明、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严重滞后的情况下,我们要真正使之在学校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在人员安排、经费投入、教师考核、奖金发放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并创造条件建立符合标准的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一定的设施和投入一定的经费,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人管,有人做。

2.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要重视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的配备工作,落实心理辅导人员的编制,明确工作职责。在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可积极从在职教师中选拔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且有条件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经过专门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获得心理资格认证后,充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中去。

学校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同时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要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多样化

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面向全体,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把心理教育纳入正式活动课程,每学期安排一定的学时,真正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惑。

二是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心理辅导教师,通过面对面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等形式,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发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转介到专门的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计划地推行新生入学基本情况调查和心理测试制度。对新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品德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同时把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咨询、训练进行记录存档。

三是学科教学要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之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四是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目前,学校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但现在所作的改善,更多的是学校物理环境的改善。而学校的心理环境,如人际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舆论环境是令人担忧的。“校园人格”、校园暴力、心理虐待、师生代沟等问题,时时困扰着学校的正常教学与生活。尽管与物理环境相比,心理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环境,但它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乃至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影响力。学校应以心理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校风、班风的建设,注重挖掘和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心理环境因素,激发师生高度的学习、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进而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五是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认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试和诊断工作,掌握第一手的材料,为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心理辅导、心理活动课等方面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对学生主要存在的强迫、适应性、焦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和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所造成的压力、自我意识方面出现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此外还可以开展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培养、择业指导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

4.全社会关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光是学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和所有家庭都应该关心的一件大事。人从出生起就紧密地和社会融合在一起,社会是只大染缸,既可以使人奋发向上,也可以使人产生问题。家庭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态度观念、言行举止和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作为学校要把对家长的教育和对社会的宣传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对家长进行辅导,不断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要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同时让社会各个方面都来关心我们的学生,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稿件编号:091127001)

参考文献:

[1]王极盛.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2]刘敏岚,李东斌.山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1.

[3]姚丽芬,刘莹,刘敏岚.家庭因素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7,2.

[4]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张健,吴运友.中学生心理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5.

第4篇

【关键词】性心理问题 性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114-02

现今,初中学生早恋、沉迷于黄色书刊、影片、过早发生、性犯罪等现象日益突出,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该如何看待性,性心理健康教育该如何进行?从初中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看,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人格、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从稳定社会秩序来看,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提高民族素养的基石,它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初中生常见的性心理问题

1.性困惑

性困惑是指青少年对身体出现的生理变化缺乏思想准备而产生的心理上的不适应现象。初中学生身体外形将随自身不断的成熟而发生变化,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第二性征,或对青春期出现的第二性征感到害羞、不安和不理解等,这可能产生性心理困扰。

2.性压抑

性压抑是指人的望得不到满足,心理失去平衡而导致的一种性心理现象。初中学生的望是不能采用成人的方式来满足的,但他们可以寻求其它途径,如运动、参加集体活动等来宣泄过剩的精力。

3.性幻想

性幻想是指联想异性的形象、异性的性特征、性表现外露的部位及一些性情景产生,可以理解为性的白日梦,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初中生存在性幻想是正常的现象,但过度的性幻想可能对初中生的生活、学习造成影响。

4.性 梦

性梦是指在睡眠中出现的带有各种性内容色彩的景象。性梦可能很怪诞、不符合我们的道德标准,但它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初中生不必对此而自责、内疚。当初中生出现性梦时,有的会一笑而置之;也有的会因此而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就在于初中生不能正确认识性梦,认为性梦的产生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思想不健康的人,他们心里会充满懊恼,整日折磨自己。

5.性即

就是用手或其它器具刺激性器官而引起,获得性满足。据有关调查显示,男生70%~90%,女生30%~60%有过这种体验。在青春期这个旺盛的时期,适度的具有自我调节的性质,有助于降低增强了的望,是无害的,但是一些初中生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的错误认识所产生的心理压力,这严重的影响了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当然,虽无害,但切记不能过度,物极必反。

二、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在家庭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1)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上,采用同性别教育模式即在家庭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时父亲指导儿子、母亲指导女儿。性知识由同性别的父母来讲解,一方面可避免性别差异带来的尴尬,另一方面同性别的父母对相关的性知识也有更多的了解。

(2)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父母可向子女讲解以下知识:①在10岁左右,父母向孩子讲解性成熟在身体上的表现及男女之间的差异。②在11~12岁左右,母亲应向女儿讲解月经方面的知识;在12~13岁左右,父亲应向儿子讲解遗精方面的知识。让孩子了解与自身相关的变化,学会自我护理。③在15岁左右,父母应向孩子讲解怀孕、避孕、过早带来的伤害、性疾病预防等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责任感等。

2.在学校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传授系统地、科学地性知识。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或校医,利用生理卫生课或课外讲座等形式,系统地讲授性知识。讲述性知识时要注意让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既要有人体解剖、生殖系统解剖等知识,也要有性心理、性伦理和性道德等知识,而且要以后者的讲授为主;在讲授性知识时一定要适时、适度、适当,要注意阶段性和连续性,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断断续续,要让学生在连续的教育中学到系统、合理地性知识。在教育中应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们了解两性发育的知识,打破他们的性神秘感,使之具有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2)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向学生系统介绍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实质和规律;利用班会、团体活动对初中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某些个别学生还可以进行个别谈心、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

(3)教师应教给学生两往的艺术。初中阶段的男女交往与同往不同,必须注意尺度。异性同学交往时,应相互学习,相互尊重,胸怀坦荡,保持广泛接触和群体式的交往,注意个别交往的分寸,少与异性单独接触,把握和控制性冲动,珍惜少男少女的纯洁,对于“性诱惑”敢于说“不”。在初中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加强男女同学间的异往,这有利于男女学生的相互理解,消除男女之间的神秘感,提高异性社会交往的能力,并可获得智力上的互偿、情感上的互慰、个性上的互补和活动中的互激。

(4)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与德育工作相结合,这体现了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原则”。德育工作是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落实性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有助于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所以我们必须对德育工作给予重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5)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当初中生性生理的变化给他们带来困惑、担心、多疑时,或是对于一些生理和心理现象感到羞于启齿和无处求教时,他们可向心理咨询中心请教。心理咨询机构也要遵循保密原则,学生才能更放心的向老师了解性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和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5篇

关键词:心理调查 心理教育 心理素质 自我约束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教育部门甚至是全社会的重视,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尤其是在升学压力并未缓解,同时独生子女较多的情况下,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一、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存在错误认识

目前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观念认识错误。心理教师或者班主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干预时,更多地是针对一些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矫正,而对全体同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是不足的,许多教育者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存在缺失。一旦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教师才会主动干预。这就导致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预见性与防范性,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匮乏

根据目前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外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备大概是每400人有一个专职的心理教育教师。但是在目前的中国许多学校,尤其是学习压力比较大的高中学校,心理教育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在一些学校虽然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是真正发挥作用的并不多,而且专职教师也相对较少。有一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或者不具备专业知识或者专业资格,或者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并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

3.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滞后

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也较为落后,许多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还主要借鉴的外国的理论或者较为陈旧的理论,知识的更新换代严重不足。因此,在较为陈旧的理论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专业性人才与目前中学教育也存在一定的脱轨的情况。

而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在进行教育时,并没有真正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让中学心理课程较好地发挥作用。

二、加强中学生心理教育的策略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鉴于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学心理教育的迫切性,师生之间应该共同努力,共同塑造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学生。

首先,应该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调控能力。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初中生活与高中生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学习方面,知识的难度与密度都发生的较大的变化。并且一些原来成绩优异的同学,可能到了一中这样一个环境,发现周围许多学生的成绩都比自己优异,这样就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因此,在初中与高中衔接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心理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学生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地自我调控,那么学生的就可能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

其次,许多初中学生没有住校的经历,到了高中以后,就要过集体生活。一些学生可能处理不好与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或者不习惯学校有规律的作息生活。这样无疑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或者学生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而学生自己又找不到一个妥善的处理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心理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学生的心理落差在较短地时间内获得较好地调整。同时心理教育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接受与适应全新的环境,要针对新环境及时作出适当地调整,用一个积极地心态去适应全新的环境,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

2.从教师自身做起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每天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

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传播正能量的东西,在当下社会,有些教师面临各种压力,就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并在无意中把这些负面情绪带入了课堂,无疑对学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许多学生的观点或者情绪都受到了教师的影响。因此,教师不要把生活中的情绪或者自身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要从正面引导学生,突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另外,一个大的班级,几十名学生也是性格迥异的。教师要站在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不要因为个人好恶而对学生产生各种不良的认识,并在心理上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教师作为教书育人者,既要教书,传递知识,同时也要育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虽然不同的学生,成绩是不同的,每个班级也都有一些调皮生事的学生,但是从总体而言,学生的心理毕竟还处于一个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更高的高度,给学生满满地爱,对学生多关心,多从正面引导,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问题学生才会越来越少,最终学校的教育效果才会更加的明显。

3.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生理心理引导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与生理都处于成长期,在方方面面都表现出一点不成熟。尤其是心理成熟的相对缓慢些,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成长并不是均衡的,容易让学生的心理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学习上困难以及男女生之间的交往都会让学生的心理产生变化,如果这种变化不能引起老师的注意,有的孩子可能就会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最终让自己的心理发生一定的扭曲,最终就走向了歧途。

第6篇

发现二 大部分中学生对学习很自信,学习竞争给学生带来显著的心理压力,城市重点高中学生焦虑水平较高。

发现三 中学生人际交往基本和谐,但中学生异往状况不容乐观。

发现四 大部分中学生清楚自己将来最适合从事的职业范围,大部分中学生希望自己以后的职业轻松、体面又能发挥专业特长,大部分中学生认为自己的前途是有希望的。

发现五 中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课认同度较高,但是学校心理咨询被学生接纳的程度远远不够。

一、对象与方法

为了了解重庆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在重庆市各主城区和远郊区(县)随机抽取1~4所不等的普通中学进行了调研。受访的学生共26 259人,其中公办中学学生24 500人,民办中学学生1 759人。受访学生性别、年龄和就读年级分布情况见表1。

问卷采用心理健康测查表,运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进行区分,分为情绪、学习、人际交往、择业观、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与建议等五个维度,共设计问题61道。

全部数据量化后采用SPSS13.0数据库软件进行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情绪

中学生乐群性较好。84.0%的中学生遇到愉快的事情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75.0%的中学生常找知心朋友倾诉自己内心的苦恼,81.4%的中学生能够耐心地倾听别人诉说并给予积极帮助。从数据集中离散趋势来看,被调查者主观上的乐群性趋于一致,这表明绝大多数中学生认同与同学在一起的积极情绪体验。不过,中学生乐群性城乡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城市重点中学高二男生群体表现出极强的主观积极性(1.32),而乡村中学学生主观积极性不高(0.38)。中学生乐群性在年龄、性别上也存在差异:高年级学生较低年级学生、女生较男生更乐于体验来自人际关系的积极情绪。

大多数中学生能迅速排解消极情绪。76.6%的中学生能主动克服失败带来的沮丧心理,62.1%的中学生能迅速克服挫折带来的不好心情,64.7%的中学生能将负面的情绪转化成积极的动力。

部分中学生情绪不稳定。41.5%的中学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息与他人的冲突。中学生在竞争、攀比引发的情绪不稳定性存在一致的趋势反应,但是情绪控制水平在性别、环境、学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性别来看,女生(0.45)情绪控制能力略高于男生(0.19);从环境来看,乡村中学男生(0.39)情绪控制能力略高于城市中学男生(0.26);从学段来看,初一男生情绪控制能力很差(0.13),而高一女生情绪控制能力较好(0.78)。

毕业年级中学生抑郁情况比较严重。与初三年级(0.45)相比,高三年级的情况更为严重(0.39)。另外,女生比男生抑郁情况更突出,有55.4%的女生存在抑郁情况。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容易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具体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常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自己,在待人接物上情绪色彩浓厚,这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是相符合的。高三年级的学生由于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因此负面情绪较多。

(二)学习

大部分中学生对学习很自信。中学生对未来学习表现出比较集中趋于一致的乐观(66.3%)。初别是初一学生学习自信水平较高(0.83),女生表现较明显(1.09)。

学习竞争给中学生带来显著的心理压力。重点中学学习竞争压力(-0.05)明显大于非重点中学(-0.14)。就重点中学来看,学习竞争压力城市(-0.03)略大于城镇(-0.04),城镇略大于乡村(-0.15);非重点中学正好相反,学习竞争压力乡村(0.17)略大于城镇(0.14),城镇略大于城市(0.11)。高三学生群体压力较明显(-0.26)。

城市重点高中学生焦虑水平较高:38.5%的学生晚上经常因为想着白天的学习难以入睡,49.4%的学生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感到紧张。这与城市重点高中升学压力大有很大的关联性。城市重点高中的女生(0.18)较男生(0.11)更容易焦虑。

调查显示,年级越高,学生的心理压力越重,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能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乐观与自信,但高三年级的学生面对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升学压力,有成就感的比例缩小,恼人的分数使多数高中生感到痛苦。

(三)人际交往

中学生人际交往基本和谐。76.7%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人际关系很好,只有4.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人际关系很糟糕。从总体来看,城镇中学生比乡村中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评价更高,初中生比高中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更自信,非重点学校学生比重点学校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感觉更好。就亲子交往来看,城镇中学生向父母倾诉的(37.5%)超过乡村中学生(21.1%),初中生向父母倾诉的(33.2%)超过高中生(25.4%),非重点学校学生向父母倾诉的(34.7%)超过重点学校学生(23.9%),男女生无明显差异。就师生交往来看,在与教师沟通意愿与次数上,城镇学生(34.9%)超过乡村学生(19.1%),初中生(30.8%)超过高中生(23.4%),非重点学校学生(32.3%)超过重点学校学生(21.6%),男生(28.6%)超过女生(24.5%)。在对班主任信任度上,城镇学生(41.1%)超过乡村学生(23.7%),初中生(37.7%)超过高中生(27.1%),非重点学校学生(38.4%)超过重点学校学生(26.5%),男生(34.3%)超过女生(30.7%)。在对教师表现出的耐心与理解的感受上,城镇学生(46.9%)超过乡村学生(27.1%),非重点学校学生(43.5%)超过重点学校学生(30.5%),初中与高中学生、男生与女生均无明显差异。

中学生异往状况不容乐观。从总体上看,41.6%的中学生和异性在一起时感觉不自在,25.0%的中学生无法从容、大方、自然地和异往。25.0%的乡村中学生和异往存在障碍,需要引导。

在开放性问卷中,我们还设计了“到新的环境,或与陌生人交往,我一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适应”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学生比乡村学生略快,非重点学校学生比重点学校学生略快,男生比女生略快。

乡村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由所处的环境和家庭教育不到位造成的。乡村中学生很多都是留守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亲情缺失,而祖辈的教育已不能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相适应,导致很多乡村中学生不愿交往、不懂交往或不善交往。

(四)择业观

57.6%的中学生清楚自己将来最适合从事的职业范围。在此点上,城镇学生超过乡村学生,高中生(特别是高三学生)超过初中生,重点学校学生超过非重点学校学生,男女生差异不明显。

77.7%的中学生希望自己以后的职业轻松、体面,又能发挥专业特长。在此点上,城镇学生超过乡村学生,重点学校学生超过非重点学校学生,女生超过男生,初中生、高中生差异不明显。

67.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前途是有希望的。在此点上,城镇学生超过乡村学生,初中生超过高中生,重点学校学生超过非重点学校学生,女生超过男生。

乡村学生、非重点学校学生能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够丰富,学校、师资、父母对其支持不够有力,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择业知识也极为有限,这就使得其职业规划更加模糊,对前途缺少信心。

(五)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与建议

中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课认同度较高。66.9%的中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72.4%的中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每周应该按课表计划进行。在对心理健康课的认同上,重点学校学生显著高于非重点学校学生,女生显著高于男生。

学校心理咨询被中学生接纳的程度远远不够。在内心不愉快的时候,只有45.9%的中学生经常主动寻求心理辅导教师帮助。当需要学生本人主动寻求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近半数学生选择了逃避。在选择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中学生中,女生显著多于男生,城镇学生显著多于乡村学生。

中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议排在前几位的是:多了解学生与烦恼、多体会学生的感受、少打击学生、多上几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多开展相关活动、在重大考试前加强心理辅导。

受应试思维的影响,很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尽管中学生非常爱上,但是心理健康课的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该课被其他学科占课的情况很严重。而且,学校对心理咨询的资金、师资投入也不够。

三、讨论与建议

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健全的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本次调查,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开设中学生情绪辅导课,加强情绪训练,提高学生情绪自控能力和情绪稳定性

情绪不稳定是中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情绪的稳定性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已经得到以往研究的证实。王赛男等发现,情绪稳定性与心理健康、成就目标中的学习目标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1]。中学时期是个体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情绪反应不断丰富,情绪体验不断加深,但情绪远不成熟,控制力差,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情绪训练十分必要。学校可设计实施多种情绪训练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健康的情感,形成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正确态度;教给他们预防和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掌握对情绪的自我调控;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在愤怒的时候懂得如何制怒和宽容,在悲伤的时候懂得如何转移和发泄,在焦虑的时候懂得如何排遣和分散。我国部分学者对学生的情绪教育进行了探索,如刘宣文等用自行设计的理性情绪教育教材对学生进行情绪教育,发现理性情绪教育对提升学生的自我概念、情绪稳定性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理性情绪教育十分适合成长中的青少年的需要[2];徐广容等以情绪教育辅导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干预,发现情绪教育对增进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情绪教育课程尤其适合作为学校实施、推进发展性辅导的重要课程[3]。据此,有必要加强中学生情绪教育、开设情绪教育课程。

(二)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降低学生学习焦虑水平

学习焦虑是中学生中存在的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适度的焦虑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焦虑水平过高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降低中学生的学习焦虑水平是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是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和心理压力的,这一点已经得到了研究者的证实[4]。学校、家庭与社会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三大方面。对学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能有效地服务学生,使其懂得如何有效保护自己。例如,学校应在重大考试前开设心理辅导活动,把考前心理辅导作为学校的常规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帮助学生缓解考试压力。对家庭而言,家长不要对子女考分表现出过分关注,特别不要在孩子考试成绩好时眉开眼笑,考试成绩差时冷眼相看,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子女减压,只要孩子考试成绩与其学习实力相当就应该表现出满意的态度。对社会而言,全社会应提高对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弱化考试的评价功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考试焦虑。在应对这一问题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整体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学习焦虑水平。

(三)加强对青春期学生异往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中学生的异往一直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倍感困惑且误解较多的话题。中学生与异往,是其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健康的异往可以满足青少年的心理要求,从而使其获得心理平衡;可以消除青少年不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其个性完善;可以增进青少年间的友谊,为日后获得成熟爱情奠定基础。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注意解放思想,正确看待中学生异往,对其正确引导。学校要依据青少年异往的特征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对青少年在异往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教师和家长对中学生正常的异往,不必过于敏感。对性格内向、在异往中易于害羞的中学生,教师和家长最好能主动关注,给予必要的鼓励;对对异性没有好感或抱有偏见,回避或拒绝与异性任何形式的接触与交流的中学生,教师和家长要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对出现“异往过密”或所谓“恋情”的中学生,教师和家长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干预,而要以尊重、理解学生为前提,耐心引导,促其自悟,让其明白异往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度和距离。

(四)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农村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本次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生在人际交往、对自己将来最适合从事的职业范围的选择上,与城镇、城市学生存在一定距离。关于这一问题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结论:叶苑在对贵州省的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时发现,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城市,且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5];孙丽在对长春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城市中学生[6]。但从总体来看,更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城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是好于农村中学生的。这一结果的出现与农村学校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等是分不开的。因此,加强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解决问题:第一,提高农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让农村学校领导、教师充分认识和全面领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第二,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能力;第三,加强对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家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指导,倡导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以志愿者的身份发,帮助农村学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机制。■

(杨昌弋、李明建、薛玲玲、苏春蓉、廖思思等对本出了贡献,谨致谢意)

参考文献:

[1]王赛男,杨爱苓,等.高职医护生成就目标、情绪稳定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校园心理,2012(2):3-5.

[2]刘宣文,梁一波.理性情绪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71-75.

[3]徐广容.情绪教育对初一学生情绪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4]刘健.高中生学业焦虑与心理健康的探讨—四所不同地区中学的调查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5]叶苑.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0.

第7篇

【关键词】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阶段是个体一生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因为青春期的到来,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以第二性征的发育为明显标志的发展变化往往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困扰和问题。因为对性发展引发的某些现象的不能理解,部分初中生会选择一些不适当的途径去猎奇或尝试,于是导致了近些年来初中生性犯罪或性过失的数量在急速上升。为了更好的帮助初中生们度过这一危险的迷茫时期,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日益彰显。在我国,传统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最初落后的回避方式后,现代的教育学界早已意识到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势在必行。从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开始,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正式揭开了序幕。二十多年来,初中阶段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地更多是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或生理知识教育中进行的,效果差强人意。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青春期性教育会更多以说教为主,引导学生不要早恋或犯下与性相关的错误,结果往往导致学生的反感和不以为然;以生理知识为主导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因为种种原因,通常有太多隐晦,这种枯燥的生理讲授,一方面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也难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因此迄今为止,初中阶段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还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纵观世界,国外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也都是在实践中探索,无论是瑞典、日本还是美国、英国、荷兰,各国也都希望能找到符合本国文化、风俗、国情、信仰等条件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1]在开放与保守中“度”的把握似乎成为性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借鉴国外理论以及先前性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众多的一线教学的实践与反馈,研究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就可能更好的推动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一、了解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现状

这既包括学生身体尤其是性发育的状况,也包括学生相应的心理发展状况,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现有的性知识水平以及需求内容。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的广泛存在,让曾经一度神秘的性知识及性消息不再是一种禁忌,学生总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的知识,但由于年龄和知识经验、理解能力的局限,许多学生对自身变化的体验及获取的信息还是懵懵懂懂。其中以初中一、二年级尤为明显,因此在这一时期进行知识的普及就更加的及时和必要。

二、规划性知识的讲授

首先,要针对学生性知识上已有的基础和不足,以专业的态度讲授相关的性知识。一直以来,性知识始终是让人觉得难以启齿的话题,无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听讲,一旦讲授的内容过于深入,就会让人觉得难堪。研究发现,如果性知识的讲授过于刻板生硬,并单一围绕性生理知识展开,就会加剧这种感受。但若换一种方式,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平常的语气及心态娓娓道来,将性视为一种发展中的必然阶段,并对其展开一些美好的联想,如身体发育成熟后的美丽、爱情的美好、婚姻的美满、孕育后代的幸福等,之后再引导学生对性别角色产生认知、体会和期待,就能让学生打破性的狭隘认知,以坦然的态度来面对这一问题。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进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要尽量全面的讲授性方面相关的知识。这既应该包括人体生理结构的组成和发展,如性器官的介绍;也应该包括青春期发展中个体会面临的敏感现象,如遗精、、月经、性幻想等。只有让学生了解这一切都是成长中的必然经历,通常不会对身体有伤害作用后,学生才能正确对待这些现象,而不是对其产生恐惧、罪恶等不好的态度。为了避免这些内容讲授过程中的尴尬,男女生分开授课是较好的选择。再次,知识讲授中可以适当介绍一下异性的生理结构特点,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生理为前提,适当讲授两往中要注意的事项和交往的合理范畴。此外,在对异性进行介绍的过程中,可适当让学生联想到周围的异性,如父母、兄弟姐妹之类,让学生在这些普通的异往中体会异往的正常模式和注意事项,进而将所有的异往常规化。最后,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配以相关的图片及视频演示。图片及视频的选取既要具备科学性,又要具有现代性。许多国家在进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都会选取一定的影像资料作为辅助,但资料的开放性达到什么程度要以本国的国情为前提。图片既要能展示所要显示的内容,又要能达到文化习俗所能接受的限度,让学生在新奇中获取信息,从而引发学生求知的乐趣。[2]

三、引导性情感的发展

当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发个体心理情感方面的需求,产生对异性的关注和好感。于是男女生之间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对于这种微妙的情感,有人将其视为友情的继续,有人将其视为爱情的萌芽。其实在初中阶段,很多初中生们自己都在困惑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但在很多学生自己都没想清楚的时候,许多成年人就将其习惯性的断章取义为早恋。继而带着种种的恐惧和担忧,许多家长或进行苦口婆心的劝阻,或进行疾风骤雨的打压。但无论哪种形式,都忽视了这个阶段学生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初中阶段个体的逆反心理尤为明显。于是在家长老师的种种反对下,反而更可能导致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无中生有和弄假成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是理性的看待青春期阶段的异往,对青春期萌发的性情感要顺势引导。首先,教师或家长要明确青春期阶段的异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就像小学阶段或成人有正常的异往一样,不要首先就先入为主的为其贴上标签;其次即使发现交往过程中存在着部分异常的表现,也要从情感上接受这种现象的合理性。因为从青春期开始,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中就已经有了性的萌芽,任何对异性产生的好奇和好感都是发展中的必然表现,在接受这种感情存在的基础上,再适当引导学生考虑自身未来的发展,发生亲密情感后个体要面临的责任、以及日后要承担的任务等,让学生学生自己理性思考、理性处理问题。

四、约束的发生

在国外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人们已经将的发生视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人们在强调约束自身行为的过程中,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在行为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以我国中学生的发展现状来看,人们即便无奈但也开始正视这一现象的存在。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这一现象,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在这个年龄阶段发生这样的行为还为时过早,之后可以通过一些已经发生的同龄人的案例让学生看到这一现象可能带来的危害。如现在网络上有时会报道出的未成年人过早带来的身体影响;早孕导致的后续的学业问题、生活问题、原生家庭的问题等;日后个体对未来爱情、婚姻的态度观念;还有部分未成年少女堕胎后导致的终身不孕等;以及男生也可能受到的侵害等。以上问题不仅对初中生现在可能产生身心的影响,而且还可能导致个体对未来生活的不良影响的延续。希望这类警示能让学生警醒并进行自我约束,使其明白有些行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最后也还要在课程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可能遇到危险的情境,以及一旦遭遇这些情境如何逃脱和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五、引领性道德教育的方向

研究发现,许多中学生的性过失或性犯罪均源于性道德的偏差。学生性道德观念较弱,缺乏责任感,性法制意识淡薄,缺乏合理的性道德教育的引领,于是在性的认识上走入歧途,进而引发盲目冲动的情感及行为。对于这一现象,心理健康教师要对其进行价值澄清,对其价值观、道德感进行心理疏导。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性道德教育就是让初中生们真诚尊重性问题,学会约束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初中阶段的性道德教育不同于成人面对的性道德,虽然它不涉及到恋爱、婚姻、生育、抚养后代、维护家庭以及忠诚配偶等复杂的问题。但个体依然要从责任和尊重的角度出发,明确学业和爱情之间的关系,学业在该年龄阶段依然是第一要务。此外,任何情感行为都要以尊重对方为前提,同时自尊自重,以理智驾驭自己的行为。只有明确这些内容,中学生的性道德教育才能做到教育有方向,培养有目标。[3]

综上所述,青春期是个体自我觉醒、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时期。步入青春期,合理地、纯洁地认识自然发展的秘密,开展适当的性教育,以科学道理对青少年阐明与性相关的话题,引导异性正常交往。唯有如此,才能加强中学生性道德观念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意识到两性问题的社会责任和后果,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作者:徐杰 单位:吉林省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参考文献:

[1]梁乐明.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马红芝.教育实习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D].2012.4.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中国微课[OL]..

[5]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7,(9):17-19.

[6]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2013:36-41.

[7]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8]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9]Shieh.Theselecturesaregonein60seconds[J].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09,55(26):A1,A13.

第8篇

具体情况可以看出,在心理问题认知方面,存在城乡差异,农村中学生认知高于城市中学生(P<0.01),男女之间、初中与高中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何时需心理帮助问题,男生知晓率高于女生,高中高于初中,农村高于城市中学生(P<0.01);对于心理问题向何人求助问题,(知晓率)女生高于男生,初中高于高中,农村高于城市(P<0.01);在何地求助,(知晓率)女生高于男生,城市高于农村(P<0.01),初高中无差异,而对于心理咨询态度接受率,男女、初高中、城乡无差别(P>0.05)。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提出,到2005年在校学生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达到40%,2010年达到60%[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市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平均为63.4%,达到了《规划》提出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学校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特别是部分中、小学心理卫生辅导课的开展等,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起到促进作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心理卫生知识知晓方面,中学生知晓率农村高于城市;对于“何时需心理帮助问题”,男生知晓率高于女生,高中高于初中,农村高于城市中学生;对于心理问题“向何人求助”知晓率女生高于男生,初中高于高中,农村高于城市;在“向何地求助”知晓率女生高于男生,城市高于农村,初高中无差异,而对于“心理咨询态度”接受率,城市与农村、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之间无明显差别。但值得注意的是“何时需心理帮助问题”、“向何、人何地求助”知晓率普遍较低(8%~28%);“心理咨询态度”接受率拒绝率接近20%,反映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知识面局限和自身心理保健意识不强,对精神卫生问题认识存在偏见,有羞耻感,同时也反映了我市由于心理咨询服务人员与机构少,心理咨询服务宣传普及力度不够。

第9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调查;高一;普通班;尖子班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以来都是学者关注的问题。因此,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也很多,有的调查涉及整个中学生群体[1,2],有的只限于高中生[35]或初中生[6],也有的学者将研究锁定在某地区的中学生范围内[7,8]。但专门针对中学普通班、尖子班小环境中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几乎没有。本研究通过调查这个小环境内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中学分班问题的适合性提供一种思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取广东省某市一中高一学生110人,其中普通班学生53人,尖子班学生57人。剔除无效问卷16份,收回有效问卷94份,有效率85.5%;男生48人,女生46人;普通班学生44人,尖子班学生50人。

1.2 工具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周步成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以问卷笔答的方式进行调查。该量表共100个项目,分为8个内容量表,适用于小学四年级到高三的学生。总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91,各内容量表和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67~0.863;各内容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达0.70以上,各内容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大多不到0.40,说明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该量表的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说明心理健康水平高。施测时,按统一指导语进行。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在Window 2000上完成。

2 结 果

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在量表总分上,还是8个具体症状因子上,女生的平均分都高于男生。从总分上看,男女生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差异,在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4个因子上男女生亦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等于男生。从表2可知,除了恐怖倾向因子外,在量表总分和其余7个因子上,普通班学生的平均得分都高于尖子班学生。在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上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普通班学生明显表现出比尖子班学生更多的过敏倾向,尖子班学生则比普通班学生明显表现出更多的恐怖倾向。但两者在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 讨 论

3.1 女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差于男生,并表现出更多的焦虑、自责、冲动和身体症状。这可能与男女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差异有关。女生大多感知细腻,思维具体,情感上较为脆弱、敏感、多疑及自卑自轻,她们的内心冲突往往比男生多,因此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方面的心理问题。此外,传统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性别刻板印象对女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国内许多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发现,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均不如男生[3,4,68]。因此,中学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重点应放在女生身上,并采取切实有效,符合性别心理特点的措施对女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如老师和家长首先要抛弃男尊女卑的观念,帮助孩子改变在性别角色上的一些不恰当的认知和态度,以树立信心,减少自责倾向。同时,对女生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关心和支持,以增加其安全感。此外,也应鼓励和引导她们多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以缓解焦虑情绪,提高身体素质。

3.2 普通班学生与尖子班学生在过敏倾向与恐怖倾向症状上存在显著差异。普通班学生过敏倾向症状得分显著高于尖子班学生,这可能与学生因学习成绩而导致的自信心差异有关。普通班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对尖子班差,自信心往往不足,缺乏自信心易使学生对自己和周围的事情都放不下心,一有点什么事情就感到担心,表现出更多的过敏倾向;尖子班学生恐怖症状得分显著高于普通班学生,这可能与尖子班学生所在的小环境有关。尖子班“高手云集”,竞争激烈,易令人产生恐惧感。原来初中在学校中是名列前茅的学生,高中汇集到了重点中学尖子班,成绩的重新排位决定了学生在新环境中被重视的地位。习惯被老师宠爱、重视的学生害怕失去原有地位的心理使其容易发展成恐怖倾向。

从总分和其它因子的比较来看,虽然两个类别的学生差异不显著,但是普通班学生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尖子班学生。这可能与学生自身的素质有关,尖子班学生在智力上一般优于普通班学生。由于智力水平较高,入学成绩较好,学生有一定的优越感和较强的自信心,对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具有正面作用。另外就是环境的影响,即人为地把他们区分为重点班与普通班,学校再配以不同水平的师资,以及其它不同的条件。一般来说,重点班在师资水平和其它条件方面都会优于普通班,这可能会对普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