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师知识要求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1 15:26: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师知识要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师知识要求

第1篇

一、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师知识结构的一些新要求

1.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教师不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说就是现代文盲。随着新教材的实施,必须有大量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还要开发相应的社区教育资源,这需要采用现代教育手段才能胜任。只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使教师的教学变得灵活、通俗易懂,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接受。如“地球的运动”和“大气的运动”等这些自然地理单元,如果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特点及过程,气旋和反气旋、冷锋和暖锋的运动过程直观呈现给学生,仅凭教师讲解、学生凭空讨论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特别是“3S”技术在高中阶段的开设,如果教师不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无法开展这方面的教学及指导学生开展这方面的课外实践活动。

2.可持续发展理论

进入21世纪,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大视野、多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加以阐述、引导,这样才真正担负起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3.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是目前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星球,地球环境质量的好坏,牵涉我们每一个人的神经。地球系统科学从整体的角度,将地球的几大圈层有机地联系起来,其目标是描述和理解生命的独特环境;描述和理解发生在该系统中的重大全球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方式等。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只有系统、深刻地掌握这方面的科学知识,才能很好地去解决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师的素质要求

1.教师的身心健康素质

当今的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激烈,使人容易陷入紧张、焦虑、压抑和苦闷之中,尤其是高中生,既肩负沉重的学习压力,又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的竞争。因此,需要教师本身要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在进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与精神面貌的同时,更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缓解和消除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新课程的知识容量更大,内容更丰富,开展的各种活动更多,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有健康的体魄,平时要加强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以高昂的斗志投入繁重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2.教师的品德素质

首先,教师要热爱和坚定自己的职业。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多元化,教师这个职业已经不是天底下最令人向往的行业,但可以说是最高尚的职业,它没有商界的尔虞我诈,也没有政界的钩心斗角,它像蜡烛默默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给世界带来光明和真谛。所以教师必须热爱和坚定自己的职业,必须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强烈的激情和热情,这样才会把自己的智慧全部地传授给下一代,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育的园地里默默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其次,教师要热爱和尊重学生。也许对目前的大多数学校来说,那里的学生不爱学习,比较调皮、难管,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难展开,但“热爱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情感基础,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与配合,也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潜质。同时还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融洽。

3.教师的能力素质

①教学能力

高中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动者和探索者,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面对教学活动中师生主体地位的转换,教师如果没有充实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良好的组织能力和灵敏的教学机智,是无法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的。

②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教师素质能力结构的核心”。新课标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教师更应当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并将其融入地理教学中。例如,在地理新课程中进行“问题研究”时,就应该让学生发表、接触不同的观点,对问题开展讨论、辩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一种自主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践操作等形式自主研究、讨论、总结,这样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杂乱无序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管理艺术,有放得开、收得回的课堂驾驭能力。虽然在教学中主张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共同学习,但教师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③终身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也很多,特别是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时还超过了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继续扮演“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角色,就必须要终身学习,不断学习,善于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

④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既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学术交往,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往。由于高中新一轮课改在我区刚刚起步,各地、各校都还在摸索中前行,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同时,教育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共同的教育情景中,双方总是在共同的交往中沟通、教育和接受教育”。因此,高中教师除了重视自身的人际交流、情感沟通以外,还要具有与学生沟通和理解的交往能力。这样,在新一轮的课改教学活动中才能占据主动。

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它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为了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要求教师都全身心投入这一场改革。教师不仅要有改革的意识,而且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做一个改革的有心人,让这一场高中教学改革早日在广西开花结果,向大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2篇

能养成为目的的创造性教育。因此,教师“丰富的知识含量”并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如何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整体性教育功能的实现,即教师知识结构的“有机化”,成为了推动高教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一、教师“有机化知识结构”的要素

教师知识结构的组成要素是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背景知识。教师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即教师所教科目的内容及其组织。也就是学科知识及其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条件性知识涉及教师 “如何教”的问题和如何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来思考学科知识的问题。教师的条件性知识由三部分组成: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关于教与学的知识和关于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应用化的知识体系。现代教育中实践性知识不再是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或是将知识与教学情境相结合的过程,科研实践及社会实践能力也不再只是考察教师的一个标准,而其本身就是教学活动和内容的一部分,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主要环节;背景知识不同于以往研究成果中提到的文化性知识。背景性知识提供了教师一个广阔而深邃的知识管道。知识结构的组成要素本身的确定是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动态性的,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氛围,其结构要素的内涵是不断的变化的,但如何使之不断变化丰富的内涵发挥最大的、整体的、稳定的结构性能――即教师有机化知识结构的结构内涵研究,是面对教师知识结构组成要素研究以臻完善的情况下,而更有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的研究工作。

二、教师“有机化知识结构”的结构内涵

1.“教师知识结构有机化模型”的建立

教师的知识结构基本可以划分为四个知识层面――基础层、辅助层、中心层和实践层。知识要素就是根据层次结构进行固化建构,以形成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同的知识层次的组成内涵不同。教师有机化的知识结构就是将知识要素进行结构性整合,其知识结构的层次性与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见表1)。

2.“有机化知识结构”的“相互作用论”

教师在长期的学习、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基础层的背景知识,它为教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随时从其中汲取信息丰富条件性知识和本体性知识,促进知识的实践化。

辅助层的条件性知识是保障及优化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论的知识,同时也为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方向。

中心层的本体性知识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获得实践性知识的理论依据,是背景知识、条件性知识实现知识再生产过程的根本渠道。

实践层知识是对所有知识的效验与转化,也是实现智能的传递与再生产,并将产生的新知识补充入其他三个层面的过程。

教师知识结构的有机化是知识层次间要素循环更新,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形成的一个线形增长,部分反馈,平面丰富的运动结构整体。以此实现学生智能结构的固化、优化,实现教、学双方智能的双向发展与流动。

三、构建教师专业化知识结构

1.正本清源,群策群力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的有机化不但是教师应当考虑的问题,而是教育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都应当充分重视的问题。教育决策部门应当进行相应的研究,建立量化的培养和测评机制;教育决策部门应当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知识结构有机化的监察和培养;促使教师主动的合理化整合知识结构,实现自身素质的均衡、有机的发展。

2.多管齐下,师生互动

教师良好的授课也不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测评成绩,而是要构建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师在课堂之外,应当在积极主动建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有机化整合,使自身的智能系统能够发挥整体性的教育功能。

教师应当注重他学科的知识积累,就是要在丰富本体性知识(即专业知识)的基础知识之上,也要丰富背景知识,并且升华条件性知识。只有良好的背景知识才能使本体性知识有更好和更加合理的优化空间,同时借助条件性知识(即教育专业知识)发挥良好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同要素的各自丰富为其整体性的丰富和整合提供了依据和动力。

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和教育中不断的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就是发挥其知识结构的教育功能,其本身就是知识加工和有机化的过程。所以优质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是促进教师知识结构有机化的根本途径。

3.注重应用,不断创新

教育是传递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在教育的过程中知识不断的提炼升华,在知识的浓缩中灵感的不断碰撞又产生新的知识,所以教育不但是知识的组合过程也是知识的创造过程。根据心理学的定义:“创造是指最终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活动或过程,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形式。”是人类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改造自然的最高级社会活动。因此创造是知识体系有机化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知识结构进一步整合的必要途径。

因此高等教师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其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无论从教育的决策者和执行者都应当清楚的认识到,高校虽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但是教育才是学校的首要职责,所以教育决策部门和校方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进行正确合理的鼓励和引导,切不可本末倒置,顾此失彼。

4.合理测评,优化考核

第3篇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不仅是学生,即使是成年人也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而历史课程恰恰具有这一特点。如讲述历史事件时,运用生动的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把整个事件或某个环节讲述出来,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听得认真,教师再在一些重要需识记的环节反复强调,并适时提问,使学生有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的渴望,从而对深含哲理的历史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学得进去,才能不断在历史的知识海洋中探索。

培养学生学历史的思维能力

启发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方面。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教师要通过施加影响,使学生不断产生问题,不断追求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就是通过教师讲,诱导学生,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而明白所学的知识。如讲“秦末农民战争”时,引导学生提出:秦末农民战争是怎样爆发的,秦的统治是怎样被的,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弄明白了这三个问题,秦末农民战争的问题就算全部理解了。

创设“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是促进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式。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才能对症教学,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情况特点,才能教到点子上,教出好效果。如讲“中国的产生”一节时,组织学生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通过学生积极发言,活跃思维,扩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工人阶级的不同态度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妥协性的原因。这不仅活跃课堂气氛,防止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知识灌输,而且有利于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授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传授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历史教学主要是传授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学习历史无疑是古为今用,史为我用。所以只有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学生才能不仅在历史成绩上受益,而且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受益。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注重在讲授知识、分析问题的同时,传授诸如分析法、综合法、联系法、比较法等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就使他们能有效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下面主要谈谈比较法和联系法的应用。

如在讲“第二次”时,与第一次进行比较,分析原因过程、影响等。此外,前后的,美国内战时的南方大种植园主和北方资产阶级等,都可以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异同,抓住事件发展的本质,深刻理解知识。

联系法是对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根据时间发展顺序把事件纵向联系,如抗战时的“九一八”“一•二八”“七七”“八一三”等,即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四次历史事件。将同一时期的同类问题或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的同类问题进行横向比较,如沙皇俄国1861年改革之于日本明治维新;秦商鞅变法(中国古代史)之于日本的大化改新(世界古代史)等。这样,在纵横联系中,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第4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 体育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革命。在教育思想转型的同时,教育方式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迎来了其第五次变革。体育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窗口,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作为施教环节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在体育教育由传统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迈进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素质教育不仅要求体育教师将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转变为新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求教师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普遍的应用到体育教育中。

1.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即人后天通过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能力、体格品质等要素。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人们对教育本身的不断发展与时代的不断进步进行深入认识的结果,既符合时代的客观要求,又体现人们赋予“教育”的新理念。真正对人有价值的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以“授知”为核心的传统教育,而转变为以“育人”为核心的一种全方位的教育观。实施素质教育,即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科学的教育――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换言之,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与品质,以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它重视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人格等因素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更重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2.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2.1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教师把“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而素质教育作为较传统教育更具完整性的一种全方位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应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对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新要求。

2.2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体育教育以传授“三基”为教学目的,否定与排斥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和体育的娱乐性,导致体育教育机械地追求生物训练和单纯地传授运动技能,从而沦为一种“唯生物体育观”。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方位的,具有良好社会效果的教育,则要求将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使之对于人们追求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理愉悦和满足,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发挥积极作用。换言之,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必然对传统体育教育观的狭隘性提出修正,形成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的“三维体育观”,即以人为本,注重体育教育在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学校体育教育必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小结。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运动技能、身心发展、审美观念、习惯能力等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素质化,必然要求体育教育随之共同素质教育化。以人的发展与完善为目标,对人的本质和身心施加良好的影响,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全方位性。也只有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为受教育者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3.体育教师的知识体系有待健全

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构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性条件,但仅有观念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要有效实施素质教育,还要求体育教师能够健全、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促进体育教育素质教育化。

3.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施素质教育在本质特征上是一致的。

3.1.1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以实现教学最优化为目标,以现代媒体为基础,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系统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媒体,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而且使教学形态、教学方法等发生了重要变革。如:计算机多媒体个别化交互式学习系统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教学重心由“教”转向了“学”,学生则完全从教师控制的、同步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自定步子、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

3.1.2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思维的独立性即个体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传统体育教学无视学生间极大的差异,无视学生的不自觉的信息反馈,无视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从而在本质上否定了学生个体的思维独立性。而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从设计开始就是为思维的个体性、独立性而创设的。如: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个体无穷尽的思维发展空间;现实中极力体现个性的体育动作的设计,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更具科学,可在结合人身心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还有CAI、3DMAX等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都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本质上是与素质教育一致的。

3.2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体育教师知识体系有待健全。

既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那么,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中关键一环的体育教师这一最具有能动性因素,除了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广博的文化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良好的创新能力及心理素质外,还应该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知识、技能。

3.2.1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

主要使体育教师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包括计算机基本原理、发展状况,DOS、Windows、UNIX等操作系统的应用,用于文字处理的Word软件,Excel、WPS表格文件的操作,Powerpoint、Photoshop等图文处理软件。

3.2.2计算机网络

主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网络查找、网络通讯、网络上进行教学的方法。

3.3小结。

李岚清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讲话突出地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施素质教育在本质特征上是一致的。因此,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实践主导者,必须既树立起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掌握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做到这一点,素质教育才能借助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教学能力,融入现代体育教育之中。

4.体育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途径

4.1加强教师队伍现代化教学建设。

教师作为学习环境的创造者、教育信息的选送者,其自身现代教学素质素养将直接影响自身主导作用的发挥。尽管我国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有较高学历层次和相应的知识结构,但这并非意味着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体育现代化教学作为新的体育知识,本身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它的知识体系有待健全与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念转型的前提下,不断加强体育现代化教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自觉地进行回归教育,才能紧跟教育技术发展的步伐,这是21世纪信息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4.2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指定培训计划。

各级体育教育管理层应大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研究,提倡在职业余培训,以培养21世纪合格体育教师为出发点,注重教师现代化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定期组织各种体育教师现代化教学培训,培训合格者进行资格认定,并将教师任职资格和上岗相联系,作为衡量合格体育教师的必备条件。

4.3根据要求确定培训的内容,配置专门的培训人员。

教师的培训应坚持以知识介绍为背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培训内容设计要对在职教师的技能训练有针对性,在分析现有的技能水平和教学实际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应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并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

只有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培训方案才是最有价值的,最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才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培训中来,取得最佳的培训结果。

第5篇

摘要:教学语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工具,提高教学效果,要注重思想性、准确规范性、启发性、通俗易懂性、新颖多变性、时代性、表达的艺术性等基本要求。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工具,是教育行业的专门用语。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除了教师的知识水平以及工作责任心的差异以外,与其是否选择并熟练地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密切相关。教学语言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项艺术。每位教师应根据一定的要求和规范,正确地运用它。

一、要注重思想性

思想性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教学语言中的反映,是教师教学语言的灵魂。广大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职责和历史使命,应该具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品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语言,一定要注重思想性。即是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很强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不仅仅要言之有物,而且要健康、文明,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品格,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进步。不能低俗,不能消极。关于这一点,过去我们重视得不够,是一个缺陷和弱点。从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看,高质量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和完美统一。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地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即既要使学生学会做事,又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才是理想的教育。这也正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显然,若教师仍像过去那样,只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淡化思想教育功能,不把做人的教育和引导,渗透和体现于教学语言中,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

二、要注重准确规范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是准确传递信息的载体,而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示范。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学生的思维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越准确,学生的思维就越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教学语言表达必须准确规范,不能含糊其辞和想当然,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准确规范一是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准确反映科学概念、定义和定理,不能出现科学错误、贻误学生;如,重力的方向不应说成“向下”,而应是“竖直向下”,即是与当地水平面垂直向下,这样会避免学生在分析重力方向时发生错误。二是强调标准化和规范化。科学概念、公式、图解、单位、名称等的表达要规范化、标准化,口头语言要符合民族语言的特点和规律等。比如,北京在历史上的叫法,有的年代叫“北平”,有的年代叫“北京”,一定要给学生表达清楚准确;再如,讲“牺牲”这个词古今义不同时,有时同学把今义简单解释为“死”,教师向学生强调了“牺牲”的今义是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而不能讲成“为革命事业而战死”,那样讲词义不准确。进而引导学生准确用词,让学生了解“死”的几个同(近)义词:年少人病死叫“夭亡”,因公而死叫“殉职”,有声望的人死为“逝世”。即使学术上有争论的,也应给学生讲明白,我们取哪种说法,使学生心中径渭分明。为了达到准确规范,不论哪个学科的任课教师,都要在普通话上下功夫。有一个女教师,总是对“问”、“吻”的发音搞不准。有一次讲完课后,就问大家听懂了没有,不懂就站起来“吻”她,学生暗笑。老师又说,都这么大了,有啥不好意思。若不好意思,请下课后到办公室“吻”她。

三、要注重启发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更多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富于启发性。启发性在于把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开发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把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教师在教学时,通过把抽象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可感知形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有力的反问,一个巧妙的设问都是启发性语言的具体形式。启发性语言可以招人深思、引人人胜、感人以情。注重启发性,就要尽量少用告知性的教学语言。告知性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不重问题分析过程,而直接以结论告知学生,让结论性的语言充斥课堂。告知性的语言排斥师生对探索过程的共享,堵塞学生思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也不易于感染学生,达不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四、要注重通俗易懂性

教师不是教材的传声器,不能简单地用书面语言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把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地加以表述,要使学生能听得懂,并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像物理中电场强度的定义,文字表述为,放人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跟它的电荷量的比值,该说法虽然科学,但不便直接理解其物理意义。如说电场强度是单位电荷所受的电场力,虽不十分严密,但其含义就具体多了。

五、要注重新颖多变性

一位教师在刚步人教育行业时,教学经验缺乏,教学语言往往哆嗦,怕讲不清。而一旦成熟,教学语言又容易变得风格单一少变化。这里说的单一是指用单一的风格贯彻课堂始终,比如始终是书面语演讲式的激情语言、口语等。不论哪一种类型的语言,长期运用必然导致课堂氛围呆板,不利于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理想的教学语言应该是新颖多变的,是多样性的有机融合。精彩的书面语夹杂口语、方言、歇后语、笑话等,必然会使学生如坐春风。因为多样型的教学语言正符合青少年渴望开放多元的心理预期。当然,多样型的教学语言的获得是不容易的。它是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结果。

六、要注重时代性

教师向学生讲授的知识多是人类在过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但是人类进人二十世纪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新观念、新叫法、新词汇、新现象等层出不穷,如“黑金政治”、"M型社会”、“知识经济”、“经济”、“人世”、“人工职能”、“肥皂剧”、“蓝牙技术”、“意识流”、“克隆”,"AA制”以及众多的网络用语如“美眉”、“闪客”、“酷毙”、“菜鸟”等等。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通过崭新的体现时代性的语言向学生传播新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新观念,迎接新挑战,进行新探索,攀登新高峰。反之,若教师的语言缺乏时代感,如把疯狂英语说成是病态英语,把前苏联等同于俄罗斯,就会使学生听了乏味,对老师的信任感也就会大打折扣。各科教学都有贴近时代的特点。在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教师适时地将教学内容与一些新叫法、新现象、“新词汇”联系一下,也将为教学增添风采。

七、要注重表达的艺术性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表达,既是对学生进行智育和德育的需要,更是实施美育所必需。因此,教师要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达来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也是一项教学基本功。

1表达有序,条理分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环环相扣、层层深人地来阐述事理,论证问题。这样,既能把所学内容讲深讲透,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反之,教师语无伦次,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更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习惯。

2.善于使用教学幽默语言。幽默是一种友好的温和的刺激,是高层次语言美的一种表现,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没有幽默,缺少趣味。当然,幽默与滑稽、庸俗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有着深邃哲理的蕴含,是多种智慧与修养的综合体现。滑稽与庸俗是低层次的潜意识的,甚至是无聊的体现。教学幽默语言,能唤起学生广泛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教学任务在充满活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教学语言幽默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幽默与艺术幽默,教学语言幽默使学生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更得到了知识的学习,或者说,在学习知识时得到了艺术的助推。

在教学中,幽默的主要手段是教师的语言本身。语言的新奇生动、形象可感、诙谐风趣、含蓄夸张等均是教学幽默的精灵。语言节奏的快慢急缓、语调的抑扬顿挫,无不是形成幽默的要素。诸如比喻、夸张、殊比、婉曲、顶真、反语、双关、飞白、曲解、衬跌、歇后语等等,都可有助于教学表达的幽默诙谐。当然,教学幽默要服从教学活动的需要,也就是说教学幽默的“剂量”要适当,不能过分。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6篇

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具有以敬业精神为指导、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新型教师。我作为《建筑材料》课程的专业课教师,我的理解是拥有作为“教师”的教学示范素质和作为“师傅”的劳动技能素质。我就《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两个方面,谈谈对“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特点、课程特征、教学方法

1.中职学生的特点

现在职高学生年龄偏小,心理和思想还很不成熟,自控力、自学能力差,缺乏自信心、自尊心。学习上普遍较懒,没有学习的压力,也没有学习的动力,图安逸,缺乏吃苦精神,喜欢直观的东西,不爱动脑钻研,对于学习成绩没有荣誉感,不及格也不觉得丢面子。生活上衣食无忧,长期把主要精力放在上网聊天、玩电子游戏、打扑克、下象棋、谈恋爱等方面。针对中职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的特点,在教学时要考虑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要能让中职生接受和理解,并能掌握所教知识。

2.《建筑材料》的课程特征

《建筑材料》课程是建筑工程类专业基础课,涉及建筑材料的性质和建筑材料的应用两方面,具有概念多、叙述性内容多、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的技术性能、建筑材料的保管知识和使用方法及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具有合理选用建筑材料和对常用建筑材料进行检验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能正确与合理地使用建筑材料,同时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提供基础知识。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教学方法能力的提高也是中职“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对于中职专业课教学法,我的理解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以促成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学习的一切方法的总称,教学方法的应用涉及教学的目标、内容、对象、媒体、环境等教学要素。所以,《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应该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教学活动为中心的专业教学。

二、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基本功

教师要熟练掌握课程内容和体系,备课时,一定要明确每堂课讲授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目的。提些什么问题、布置什么作业,如何板书等等,都要事先做到心中有数。加强课程内容间彼此的联系,使学生学了该内容后,能联想到其他的内容;学到后面内容时,能回忆起前面的知识,由于前后内容的彼此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理解,也加强了记忆。

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及实施、教学反馈分析、教学效果评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科学研究等等。教师能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器械,利用各种教学辅助工具进行教学,实现教学目的。

《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教师由传统的教学转向行动导向的教学,即理论知识应少而精,以够用为原则,以实践和实验任务为主导,加大综合性、创造性实验的比重,加强技能性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正确及合理使用材料的能力、材料质量鉴定能力、材料技术性能检测能力,使学生符合试验检测岗位的要求,实现零距离就业,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能跟上时展步伐。

三、教师应该具有实践的本领、指导实践的能力

教师在进行《建筑材料》教学时要切实处理好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应该重点突出应用教学,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操作、实验、实践,训练他们的基本技能。

1.教师要具有实践本领

包括建筑识图和建筑材料检测与管理两个方面。建筑识图方面要能正确识读建筑总平面图,正确识读建筑施工图(平、立、剖、构造节点详图),用CAD画图。建筑材料检测与管理方面要掌握水泥、钢材等材料的性能、特点,材料取样和试件制作,砂、石、水泥、钢材、外加剂、砌块质量验收,材料检测。

2.教师要具有指导实践的能力

《建筑材料》实践的能力一般包括试验准备、试验操作、试验结果、试验报告等,实践教学要考察试验的全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试验,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考核的内容包括:能否认真准备、熟悉试验操作要求,能否在试验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否得出结论,能否独立整理资料并完成试验报告。评价方式分为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最后结果由三方面综合评定。这样能考核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知识的能力、从其他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要求。

教师在实践指导方法上应该突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由学生自己来安排实验内容、步骤、方法等。这样学生的兴趣便大大提高,注意力明显集中,实践气氛活跃,学生能认真准备,积极投入实践各个环境中。

第7篇

在小学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实施主体,能否转变教育观念会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成效。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就必须放弃传统思想,更新观念。

二、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师基本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搞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使自身的素质提高,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等一般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

三、积极落实课程改革理念和新课程标准要求

1.深化学科课程教学改革

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资源。因此,在学科课程改革,利用课程资源时应坚持下面的原则。

(1)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

(2)将活动教学与单一的学科课程结合起来。

(3)国家材与地方课程资源配合使用。

2.素质教育需要把活动教学融入课堂

通过活动教学,可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道德情操、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全面和谐发展。

3.加强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重视素质培养

什么是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课堂互动方式。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除了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还需要配合使用合理的教育方法,让教学取得良好成效。课堂教学方法不能单一,需要随教学任务、教材及教学对象的不同来选择。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既要强调学习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传授知识,又需培养能力,从而体现素质教育要求。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第8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高职体育教师 素质

目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这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和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素质。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有政府的重视、社会的支持、完善的体制等良好的环境,还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一必要的内在条件。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创造历史的活动中都贯穿着他的主体性、价值属性,完成社会给予的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任务。

高职体育教学,是为国家培养多层次、多类型、有创造力的、有个性魅力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体育教师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与人际关系、宽阔的视野、较强的能力及健康的身心,这样才能对不同学生的教育类型和人才类型实施不同的教育过程和课程体育。

1.体育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动力和导向的作用,只有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准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身体力行,用自己的高尚情操来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具有感染、陶冶、引导和教育作用,并通过体育教学,把热情洋溢、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把好学善思、公平竞争的工作作风,把正直诚实、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传授给学生。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把教师的政治思想提高到现代化水平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2.体育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全新的教育观念是人高层次心理需要的反映,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激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教学追求。在学校体育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全体教育观、全面教育观、主动教育观和高效教育观。具体来讲,体育教师应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条件,无论成绩好坏,对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对学生的关爱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掺杂个人好恶。体育教师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心理、个性等方面关心和指导学生,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知识,指导学生学习,还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更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体育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唤起学生的自觉、自主意识,为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3.多元的知识结构

体育教师自身的文化水平对培养学生至关重要,而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要求教师自身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层次。

(1)扎实的体育学科专业知识

体育教师必须精通所教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达到熟练运用的水平。另外,应具备一个现代化的知识体系――具有解剖、生理及运动生理,运动医学、急救和应急处理、评价技术等一系列知识体系。并且对教材所涉及的问题都能举一反三,为教学打下牢固坚实的基础。同时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及时将本专业最新的信息、知识成果介绍给学生,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要把体育科学知识最有效、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经验。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深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教学论等,并且深入研究和掌握教育规律,知识本身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和教学过程最优化。

(3)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

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人们的素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宽厚的文化知识。当今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已不局限于书本,对于整个世界,凡是未知的东西,他们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正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以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要成为知识面宽阔的人,就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顺应素质教育的合格体育教师。

4.体育教师要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一切活动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教师教学的方法及策略都是为了将学生的认识、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参与预习、提高、观察、演示、讨论、质疑、练习、总结、评论等,使课堂教学变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就是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真正享有发挥自己的才能、思想感情和判断想象的自由,以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这样学生不仅仅是身体在活动,思维也在积极地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想象、设计,从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说,从而激发起自信心,诱发出智慧的火花。

5.体育教师要有教学和科研能力

体育科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纵览一切相关学科和相关技术的高度综合性科学,所以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技术的传授者,更是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在于课的改革,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对深化教学改革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一方面要强化科研意识,充分认识“经验型”的体育教师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素质教育需要的是“科研型”的体育教师。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在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探讨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动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善于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育经验,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模式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随着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教育体制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主动适应这种变革,要有超前意识,丰富的文化知识,娴熟的运动技术,开拓创新的新观念,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为造就和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樊临虎.21世纪体育教师基本素质构成要素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0,(6):98-101.

第9篇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教W模式改革探索和创新不断涌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和谐教学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深刻的认识到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与现代的教育理念已不相适应。教学过程是师生学习互动活动过程,是共同发展过程。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综合能力的实验研究。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科研能力,而且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当好一名教师,教学准备必须充分,教学思路必须清晰,课程设计必须精细,教学方法必须灵活,育人意识必须牢固。年青教师由于工作经验不足,难免会遇到自身能力素质与岗位需求间存在一些差距。下面就如何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谈几点体会:

一、增强师生沟通、体现“双主”教学

作为教师要平等、尊重、关心和爱护学生。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情感与经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沟通、交流就没有教学。因此,师生要加强理解和沟通,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里状态、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态。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弘扬、培植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已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是教师一个人自编自演的“独角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此,今后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当通过合理的启发、评价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鼓励积极思维,质疑问难,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自己“领悟”而不是“传授”。所以,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主角,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尊重,教师应以参与者、促进者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使“双主体”的优势充分发挥。

二、夯实理论功底、加强自身建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这个意思。教师要通过言谈举止和无形的人格魅力,传播积极的正能量。作为一名教师,还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要认真钻研所教授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使自己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能够驾驭课程,要源源不断的注入“活水”,不断充实自己。才能灵活多变、游刃有余、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达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才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从内心产生佩服感,从而增强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求知欲。

教师还要了解本学科之外的广博丰富的相关知识,明白各学科的知识也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教师要努力钻研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追求教育艺术,成为教育的专家。因此,教师必须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三、精心设计教学、提高授课质量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但“怎样教”的方法和手段,才可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教师必须克服“照本宣科”的陈旧教法,做到博学还要善教。“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授课前教师要对教学过程有充分的准备,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善于组织教学和具有掌控课堂的能力。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

认真研究理解《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然后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编排教学过程和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适当采用讲授式、研讨式、实验式等新教法,用最能使学生接受、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知识。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突出联系实际、贴近学科前沿、知识含金量高,而且还要注重情感教育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成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认识到“教无止境”,要充分意识到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自觉进行反思,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经过教学反思,使原始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的思维加工中,才能取长补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和提高教学水平。即使再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这样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由反思生成新的理念、新的策略、新的认识、并内化为新的教法,然后通过新的教育理念将其显性化,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效能。通过反思不断为自己铺设成长的基石。

五、加深道德修养、注重言传身教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是老北大精神,也是知识分子的道德标准。为师,亦要有求真的学习素养。敢于挑战、敢于质疑,学术的多样性是学术创新的根本保障。教师还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德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德、有才才是一名好老师。因此要自觉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培养,作为教师要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勤学善思、为人师表;要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示范的作用是无穷的,引导教师师德修养的加强和提高,承载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民族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三尺讲台无杂音”,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钟志贤 大学教育模式革新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3

[2]陈琦 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4

[3]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4]杨雪梅.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J〕.教育界,2011

[5]陈炎.浅谈对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的研究〔J〕.教育界,2011

[6]姚聪莉.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及其大学教育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12(7):9~1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