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5:26: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师心理健康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随着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教师承受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致使教师队伍中出现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日益增多。
从大量的调查结果看,当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中表明: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的被调查教师健康状况不佳;20%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教师甚至有跳槽意向。从新浪教育频道对中国教师工作满意度总体情况来看:低满意度教师达到64.4%;中满意度教师达到20.2%;高满意度教师达到15.4%。从新浪教育频道统计来看,不同类型学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检出率排名中:小学、幼儿园占到78.9%;初中占到75.6%;高中占到72.9%;中专占到67.7%;本科、专科学校占到60%~80%。北京“芙蓉EQ教育与应用研究中心”主持的一项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也令人忧虑:26%的教师有躯体化症状,其中4%的人症状严重;29%的教师有强迫症状,其中4%的症状严重;18%的教师人际关系敏感,其中2%的人症状严重;13%的教师有焦虑症状,2%的人症状严重;18%的教师有抑郁症状,15%的教师有敌对症状;15%的教师有偏执症状等。2000年4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运用SCL―90心理量表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中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存在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存在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尽管上述量化结论在研究领域尚存在一些争议,但这些十分接近的数据充分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的严峻性是毋庸置疑的。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管理与促进
针对以上方面的调查情况来看,要有效管理与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方面要在教师自身的心理因素上下工夫,从内部提高教师抗压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要从外部减轻、转移直至消解可能给教师带来心理压力的因素。
(一)促进教师的个体认知发展
1.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平,增强教师的心理压力承受力
正确的认知产生积极的情绪。在同一环境里,人们体验到的压力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若能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易使人增强信心、振奋斗志,产生乐观等积极的情绪体验;若仅从消极角度看问题,就会产生诸多的不良情绪,造成苦闷。因此,教师积极调整、修正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或不切实际的观念,将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耐压性,变心理压力为心理动力,变逆境为发展机遇。教育改革进程中,教师心理暂时出现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工作、生活、家庭角色的冲突等外部刺激,应该以比较理智和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坦然地去面对,以积极主动的行为去适应。另一方面,正确地认识自己,既能欣赏自己的优点,也能欣然地悦纳自己的不足。
2.给教师提供心理调节方法,把握自我情绪掌控能力
不良情绪是产生心理障碍的直接诱因。然而生活中不良情绪的产生却总是难免的,强行压抑不良情绪,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还会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带来更大的心理危害。为此,教师应该学会一些积极调节情绪的技术和方法,如合理宣泄法、理智法、转移法、幽默法、适度让步法、升华法、音乐法等,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达到心理的自我平衡。
3.营造积极的人际圈,释放压力承载量
教师因工作方式的相对独立,容易形成人际交往的有限性和自我封闭性,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情境时深感孤独失落和无助。因此,教师应自觉地培养自己的交往意识和积极坦率的社会交往方式,提高人际沟通技能,形成融洽的人际圈,使自己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获得来自同事、朋友、亲属等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减轻或化解心理压力。
4.营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工作方式
首先,教师要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这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其次,教师应掌握时间管理技巧。进行任务分析和时间的组织和预算,将目标分成轻重缓急等层次,建立一张科学可行的时间表,避免陷入“瞎忙”状态,从而使工作、生活更有效率,减轻过重负荷。再次,教师还应当注意适度用脑,避免持续疲劳,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营养,关心脑健康。此外,工作之余要学会体闲,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
(二)学校应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管理措施
1.创设良好的学校人际环境,减少教师的心理压力
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校人际环境,是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学校管理方式应从经验型转为科学型,在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指导下提高管理效率。根据教师的职业心理、个体差异,深入细致地做好疏导工作和协调工作,尽量减少或避免管理过程中的人为挫伤。具体地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必须力求满足教师各方面的心理需要,加强教师对学校决策的参与程度和参与质量,让教师真正体验到“以校为家”的感觉。
(2)学校管理要以真诚服务的态度对待全体教师,讲求公平公正原则,尊重教师合理的意见。注重沟通协调的方法,务必做到教师心服口服。以欣赏的心态去管理教师,使教师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形成良性竞争,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
(3)学校制订的各种制度措施必须考虑到教师的心理认同感与心理适应期。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时对教师的适应过程要有实事求是的评估,特别是对于那些中老年教师,在教师角色转换方面应持宽容的态度,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4)积极研究教师的心理需求,为教师分忧。教师作为社会人,有各种心理需要。学校管理者应了解教师包括婚姻、子女教育、健康状况等情况。对于教师在日常生活的困难,能竭尽全力给予帮助,最大限度地减轻教师的生活压力。学校管理者还应该了解教师需要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尽量提供满足的条件,使教师能减少因教学效能感低而产生的焦虑感;对于一些业务骨干,则应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教学竞赛,组织他们进行教改实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以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
2.建立健全的学校教师管理机制,提高教师心理教育意识
首先,学校要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学校要采取一些听讲座、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保健、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学校还应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为教师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提供疏导、排解渠道。聘请知名的心理学专家,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亚健康;角色期望;教师评价;自我定位;劳动价值
一直以来人们大多只关注教师关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蜡烛”之类的美丽光环,很少有人注意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据《教师之友》调查发现:近年来,有近30%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比例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导致教师亚健康的主要原因不是身体健康问题,而是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轻则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影响教师个人工作业绩,重则影响一代人,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为了下一代人,为了全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全社会应该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起来,大家都来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创造有利的机制,不再让“园丁”们在美丽的光环下独自哀叹,甚至把不健康的因素转移到我们的下一代。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呢?下面结合自己的体会以及对周围同事的采访,谈谈自己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的几点看法,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其他人士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有所帮助。
一、过大的工作压力使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于其他行业,香港也将教师职业的工作压力排在第二位,
仅次于警察。中国大陆社会治安良好,教师的工作压力有可能位居警察之上。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状态不仅存在于上班的8小时,还可能延续到一整天。长时间处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势必导致人的心理憔悴,精神状态不佳。久而久之会不同程度地患上心理疾病。心理学认为: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奋发向上的动力,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相反,过度的工作压力会给人带来苦恼、烦闷,使人感到焦虑、心悸和沮丧,使人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失调反应,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可见,教师过大的工作压力是是导致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过多过高的教师角色期望使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的工作对象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牵连着千家万户乃至整个社会的心,成千上万双眼睛都在
盯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作为教师,上对国家、社会、学校和所有学生的家庭负责,下对几十上百名学生负责。总是要把各种不同的角色期望挂在心中。不同的主体对教师的角色有不同的期望,对教师的工作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乃至相互冲突之处。国家和社会期望教师充当知识的传播者、集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等角色;家长和学生期望教师是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学者型教授型人才;而学校总是期望他的教师是出色的纪律维护者,业绩突出的教育者,遵纪守法、指到哪里打到哪里的好员工。众多的角色期望综合在一起,无疑是要求教师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超人。而教师毕竟是一个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现实中人,扮演的角色不可能同时达到众多的期望值。稍有一些方面的角色扮演不如意就会换来众多的批评、指责。如果教师的责任心过重,就会整日忧心忡忡,生怕某一方面的角色扮演失误,换来责骂。过重的心理负担会导致教师的心理失衡,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三、过完美的自我期望难以如愿使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潜意识地把完美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工作中,教师总
是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作得尽善尽美,样样都不比别人差,并且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而往往忽略了自身的条件限制。现实中,个人的个性、能力、特长和机遇各不相同,而这些自身条件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作成绩。特别是教师职业,业绩并不一定能从教师自身的学历、能力和花工夫的多少中直接反应出来,而要从学生方面间接地反映。所以,成绩和付出的劳动并不总是成正比。这就使得,教师如果觉得成绩不够理想而加倍的努力工作,但是努力的结果不一定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结果。所以,教师如果不能理性地分析失误,把原因都归结到自己身上来,就会内疚、自责,甚至感到悲观厌世。带来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四、不够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目前,我国教师评价主要采用终结式的评价方式,并且把评价结果与奖惩相结合。即:不注
重过程,而只看重最终结果。从而,只评价到了教师在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所做的工作,忽略了其它众多方面的工作,如教师改变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多方面所作的努力。忽略了教师在学习成绩以外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这就使教师对评价方式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另一方面,这种评价方式的公平性也有待进一步改善。教师的业绩只从学生的考试中反映出来,忽视了班级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学习成绩差异。即使是原来基础相同的两个学生,也会由于他们的遗传因素、家庭环境以及家长的重视程度的不同,导致他们的成绩出现较大差异。无视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而单独把学生的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依据,显然对教师是不公平的。所以,教师如不能接受这种评价方式,评价的结果就会对教师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
五、教师的劳动报酬很难反映教师劳动价值使教师出现不平衡心理
以前教师出于自身的职业特点,对于金钱的问题都羞于启齿,但现在市场经济观念已经深入
人心,包括教师也不回避报酬问题。不可否认,近年来教师的待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党和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在保障教师的工资兑现上,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生活状况,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但是,教师的工作待遇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当前教师的报酬水平还是难以反映教师的劳动价值。教师的劳动价值很难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无法计算出一个准确而合理的数目来,但是可以对比同行业者,如民办学校的教师工资,或者其他行业者的工资待遇。一些地方出台政策,教师的工资待遇参照国家公务员,但实际操作中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不平衡,自己的工作并不比公务员轻松,但工资待遇却相差较大,更何况一些公务员在工资以外还有较多的灰色收入。所以一些教师辞职下海或者转岗到其他行业。另一方面,当前一些较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不足,教师的工资仍难以准时足额到位,部分教师选择到东南方待遇较优厚的地方就业。这些因素都对教师工作心态的稳定,对教师的心理情绪有一定的影响,出现一些抱怨情绪。
此外,教师自身的家庭因素,如家庭是否和睦、婚姻是否美满,个别学生的过分不当行为,以及自己的升迁机会和工作前景等因素都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作为教师自己、学校以及社会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以减少教师心理健康疾病的出现呢?下面从三个方面简单谈谈如何减少、克服教师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一、从教师自己的角度克服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影响的是教师自己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以,
教师自己是直接的受害者,有必要想办法避免出现心理健康疾病。调节治愈已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1、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对待人和事
良好的心态能使人心情愉悦,是出色完成工作,积极向上进取的关键。作为教师首先要认识
到任何人在为人处事、工作学习中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其次是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先让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想想,然后再做出合理的对策,尽量避免出现过激行为,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2、准确客观的自我定位
心绪不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好高骛远,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合理引起的。对自己的定位越高,
越难以实现,给自己带来的失望也越大到,从而导致心绪不佳。可见准确客观的自我定位对人的心态是很重要的。要看到庞大的教师队伍中,能成为优秀教师、名教师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一生,直到退休也还是一名不为人知的普通教师。作为教师努力工作是应该的,有多大能力干多大的事,即使达不到自己的理想值也属正常。自己也是成千上万名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之中的一员。
3、工作之余多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能使人忘却烦恼,愉悦身心。教师的工作属于强度较大的脑力劳动,长时间的工作
使人身心疲惫,产生焦躁、烦闷的情绪。所以,教师必须劳逸结合,适量参加体育锻炼以缓解工作的压力,释放工作中的不快心情。另外,参加体育锻炼也能强身健体、保持充沛的精力,抵御身体上的疾病。
此外,与同事融洽相处、多参加社会交际活动以及把心中不快的事情多向朋友倾诉也能缓解压力,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
二、从学校的角度克服
1、学校要多关心体贴教师
学校作为教师的直接领导者,要多关心下属,充分地信任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关心
教师的疾苦。学校领导的理解与信任,很大程度上能让教师感觉到温暖和被重视,去出心中的种种苦闷,调节自己的心态,并发奋工作以报答领导的知遇之恩。合理地处理好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能克服教师出现心理疾病。
2、健全教师考核制度
学校作为教师考核的直接操作者,有责任完善教师的考核制度。学校要研究制定既对教师没
有太大压力,而又能达到准确考核教师的工作、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的教师考核制度。教师的考核制度的优劣,不仅仅是看能不能区别教师的工作成绩的好坏,还要看能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是不是有利于学校教师团体的团结和健康和谐。所以制定教师评价制度时,要充分考虑肯定每一个教师的成绩和每一个教师在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包括非学习方面的工作成绩。制定考核制度的宗旨要定位为“激励+考核”,即:既要能考查教师的工作成绩,又要能为每一个教师加油打气。
3、学校要为教师的健康加大投入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设置教师健身房;开办心理健康咨询所,聘请专家对教师进
行心理咨询;举办教师联谊活动等,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以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减少或杜绝教师心理健康疾病的产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相信学校花在教师身上的投入,会换来加倍的回报的。
三、从社会的角度克服
教师的工作和社会密切相关,教师的工作直接制约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过来社会又对教
师队伍的健康和谐发展起制约的作用。教师的工作职责和教师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和对教师的作用需求。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值,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否则会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压抑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结果适得其反。要考虑到教师首先是平凡人,和其他人一样,有人的所有本性和需求。只是由于分工的不同,才为人师。所以社会在对教师提出的角色需求的同时,还要切实关心教师的疾苦,理解身为教师的难处。我想:社会的理解和关心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剂良药,能保障教师队伍的身心健康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是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体说来,我国教师爱岗、敬业、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关于教师自我伤害、伤害他人、师德失范等负面报道频见媒体报端。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在现代各类不同的职业中,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职业。教师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及其家庭幸福,更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教师的身心和谐发展,以身心健康的教师去培养和成就一批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品质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于社会发展,是新时期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尤其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育使命直接承载者的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势必对教师心理健康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如果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不能有效展开,教师的心理素质不能得到有效保证,那么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专业发展、能力提升成效必然大打折扣。
就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现实状况来看,虽然近年来各界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状况依然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教师人本属性的相对忽略和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意义的认识相对不足
一方面,“春蚕”“蜡烛”等关于教师的各种隐喻及角色暗示,在颂扬教师崇高职业角色的同时,无形中强化了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社会属性”,而弱化了其作为自然人的“人本属性”,强调“超我”而忽略“本我”和“自我”。大众对教师的关注更多体现于对教师的社会需求而非教师的个体需要。另一方面,伴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师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在有限的时间精力条件下,社会各界将心理健康维护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学生身上,对教师的关注则主要体现于师德建设、业务水平等方面。在整个社会大背景意识状态的影响及学校精力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的限制下,学校往往也忽略了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关注和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2.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组织力量的显著缺乏和相应体制机制保障明显不足
当前社会各界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各种呼声,最终主要落脚到倡导教师自我维护,没有明确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的组织力量,也未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实际上,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个体内外诸方面因素综合长期作用的结果,其维护也应是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自我维护和系统、深入、持久的外在力量维护共同结合,才能更具实效。单纯强调教师的自我维护和缺乏实施组织载体的呼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难以起到实质性作用。
3.对教师心理特征的了解不够充分和维护方法策略流于表面形式
部分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价值和作用有一定认识,开展心理健康维护系列讲座,开设教师心理咨询室,组织教师开展心理拓展、读书、郊游等活动。这些活动对在学校内营造关爱教师心理的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实际上成效并不显著。其原因有三:一是有限的活动仅是停留于表面,难以触及教师心灵深处,未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教师心理问题的根源,也未从本质上满足教师的深层心理需要;二是教师是对个人尊严和形象相当看重的职业群体,并不乐意主动接受心理咨询或有意识的心理辅导;三是在教育教学压力和身心疲劳度已经较强的情况下,教师反而会把这些活动看作新的压力来源和额外负担。
二、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优先组织
学校是教师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之一,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源,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受益体。本着谁受益谁努力的原则,结合学校作为正式组织所具有的系统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优势,学校应该成为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优先组织,肩负起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使命。
1.学校因素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源
笔者的一项调查显示,学校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群体氛围、环境设施、工作的稳定性等对教师心理健康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的部分心理健康问题直接源于工作事件,如与学生沟通不畅、教育教学成效不佳、课堂教学效果不满意、教育方法缺乏艺术性、评优晋升未果等,这些心理困扰的产生多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情境性,事情本身没有解决,心理困扰就难以消除。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论,认为学校的组织因素如工作要求过高、教室氛围、角色冲突、自主与做决策、孤立、公平、冲突的价值观、努力与回报之间的差距,学校领导与管理因素,如校长的支持不够、学校管理混乱、压抑的学校等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还有的研究认为角色冲突、工作任务繁重、缺乏教学自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因此,学校有必要有意识地降低或消除学校本身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减少校源性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实效。
2.学校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最有效的组织力量
虽然教师身处各种不同的正式和非正式组织,但相比较而言,学校更具有系统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优势。首先,学校具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组织优势。学校是一个正式组织,能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能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工作,诸如理念引领、整体规划、文化熏陶及各种活动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其次,学校具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时空优势。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不少教师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只有学校才能真正有时间和空间借助组织优势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落到实处,避免空头关注。
3.学校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受益体
就“教师”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讨论是基于其职业基础的,也即我们撇开纯粹个体心理健康的讨论而提出教师心理健康,这在很大意义上为教师心理健康维护赋予了强烈的社会意义。即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不仅于其个人,更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乃至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教育使命承担者的学校,自然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受益体。
首先,教师的情绪反应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处于高焦虑水平状态下的教师会对学生更多地采用任务取向的行为,而较少地使用积极反馈,从而会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发展和学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人格特征可以通过影响班级的心理环境和社会氛围,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发展和成绩结果;教师的不良言行或问题行为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或心理行为问题。教师的个体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还可以作为环境因素和学校因素的中介变量影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其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有良好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能够优化学校组织承诺,增强教师在组织中的幸福感受;能够提高教师各项满意度指标,增进教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够改善学校组织氛围,提高教师士气;能够降低各项关联管理成本,如离职率、缺勤率所导致的损失等;能够通过对心理变量的干预改善学校组织绩效;能够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心理资本。
本着谁受益谁努力的原则,学校需要积极主动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以便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提升学校管理效益作出更卓越的贡献。
三、管理――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主要路径
在学校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中,有的学校也重视开展专门的教师心理辅导活动,如:有的学校配备心理咨询师,针对教师开设个体或团体心理咨询,对此教师往往是“有感动而无行动”,即感激学校有心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但或因戒于同事关系不敢敞开心扉诉说衷肠,或因心理咨询师年轻而难以信任,或因怕人猜忌有“心理问题”而充满顾虑,最终导致教师心理咨询室门可罗雀。有的学校对教师开展一些专门减压调适讲座、心理拓展训练,这虽然教给了教师一些心理调适的普遍原理,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是两个概念,很多教师出现“懂道理而不懂处理”的现象。虽然教师在现场的调适活动中感到心情舒畅,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当回到工作情境的时候,原来遇到的各项问题及惯有的解决方式依旧冒出来,个人状态也自然恢复原状,对种种心理困扰并不能真正有效调适和解决。有的学校与校外心理辅导机构联系,由校外专业人员为教师提供咨询辅导,但很多教师又感叹无时间去消化吸收。
因而,抽离于职场事件的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无疑是隔靴搔痒,难以真正走进教师内心,也难以真正促进教师有所改变。与学校管理相结合的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措施才是真正有基点和生命力的,才是持久和深入的。通过学校管理,在职场中降低或消除学校管理因素本身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并将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融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才能让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拥有稳固的组织载体和平台,才能真正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落到实处并形成长效机制。融入学校管理的非专门化的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因其生活化、无痕化、全面性、持久性、深入性而具有一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有助于促进学校实现日常管理与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两维一体”,增强学校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积极性和易操作性;有助于学校追求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无声胜有声”,增强学校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被接纳性和实效性;有助于融合方法,避免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与学校主体工作、教育教学工作争夺时间、精力、人力资本,实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和学校管理成效提升的双赢格局。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山西省某地级市、河南省某地级市两地学校发放问卷,共回收专兼职教师有效问卷584份,学校管理者有效问卷209份。
二、研究结果
(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
参加本次调研的所有中小学都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全部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其中,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占47.85%;38.76%的学校每年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专项经费投入;绝大多数学校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测试工具及其他设施。此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98.56%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97.63%的学校还开展了除课程以外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体上看,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从实际情况看,它仍不是学校教育的“必需品”,部分学校并未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个别学校甚至仍未开展相关工作。
(二)中小学专兼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构成
如表1所示,76.20%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曾是其他学科教师;担任德育课教师,或有过心理辅导经历的教师分别仅占10.62%和10.79%。在兼职教师中,以德育课教师、班主任、校级或中层干部为主体。调查数据显示,由其他学科教师转行而来的教育人员,构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体。同时,这些教师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时间普遍较短,他们的专业基础往往较为薄弱。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背景
本研究调查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方式、专业背景、最终学位,以及是否获得了某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格证书,结果如表2所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主要方式是任教后通过继续教育和学生时代学习过的专业课,分别占37.33%和28.25%。就专业背景来说,仅有22.63%的教师有心理学背景。就学历学位而言,硕士研究生及以上者占5.74%,本科(学士)学历者占80.35%,专科及以下学历者占13.91%。此外,有26.88%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获得了相关的资格证书。显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教育背景不容乐观。
3.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形式上,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以“讲授与活动相结合”为主要方式,占66.67%,其余则分别以讲授或活动为主,分别占14.88%和18.45%。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备课以集体备课为主,占52.37%;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选择个人备课,占43.47%。
在接受调查的专兼职教师中,同时承担心理辅导工作的,占31.70%。这些教师中,平均每周心理辅导5人次及以下的占59.51%,6~10人次的占30.67%,10人次以上的占9.82%;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为单独面谈,占82.61%,以团体辅导或电话、网络辅导为主要方式的分别占15.53%和1.86%。此外,45.04%的教师“还以讲座或其他活动形式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工作绩效的自我认知与评价
从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和工作支持三个方面,我们调查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绩效。从工作能力上看(见表3),35.0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水平能胜任当前的工作,34.9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技能水平能胜任当前工作。对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方式、教育背景与胜任工作的自我认知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见表4),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具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评价更高;教师的最终学历学位与他们的工作能力认知的相关不显著。
从工作效果上来看(见表5),60.52%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很好,57.23%的教师认为心理辅导的效果很好。总体来说,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满意或很满意的教师占95.84%。说明专兼职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信。
从工作支持上来说,76.04%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认为一般的占20.15%,认为不支持的仅有3.81%。总体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受到了中小学校的普遍重视,学校领导也愿意支持相关工作的开展。
5.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需求十分强烈:78.58%的教师表示需要接受进一步的专门培训;这种培训需求也得到了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但是,仅有19.02%的教师能够经常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或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有60.07%的教师更希望参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在形式上,有64.74%的教师希望能够集中培训。由此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明显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即学术交流与培训的机会远远无法满足教师的专业培训需求。
(三)中小学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
1.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要求
调查结果(图1)显示,中小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时,非常重视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与经验、人格与心理健康程度。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水平、授课技能最受重视。
图1 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
(备注:此题可多选,因此数据相加大于100%)
2.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职责定位
在学校管理者看来,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应主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宣传三项工作任务,占81.89%;认为需要承担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宣传两项任务,分别占8.66%和7.87%;认为仅需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生心理辅导的,占1.57%。可见,多项工作任务、多样化的职责范围对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管理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对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上,认为非常规范的有59.84%,一般的有32.28%,不够规范的有7.87%;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强度”上,认为强度很大的有35.43%,一般的有64.57%。至于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岗位职责、薪酬、考核情况,结果如表6所示。
4.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在职称晋升上,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没有特殊的优势:只有27.78%的学校领导认为“相比于一般教师岗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更容易得到晋升”,认为不确定的占57.14%。在专业培训上,66.93%的学校领导认为自己学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有较多的机会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或进修”,认为机会一般的占22.83%,认为机会较少的占10.24%。此外,有70.59%的学校领导认为“学校已建立专业体系以保障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
5.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管理者对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感到很满意的占78.74%;对学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很满意的占82.68%。
此外,将教师、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进行对比,两者无显著差异。即心理健康教师与管理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基本一致。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构成较为复杂,大部分有教授过其他课程、德育课或从事学校其他工作的经历。同时,拥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较少,大部分专兼职教师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时间也不长,这反映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与范福林、王乃弋和王工斌(2013)的研究结果一致。[1]
课程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在授课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能够做到讲授与活动相结合。此外,还有一些教师承担着心理辅导的任务,虽然辅导量有限,但与授课、其他工作相叠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并不轻松,并且还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辅导需求。[2]相比国内,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通过课程普遍预防、团体活动与个人辅导相结合方式[3][4][5],并通过学校心理学家、朋辈辅导等制度来解决学生心理辅导的“供需矛盾”[6][7],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表现出了参加专业培训的强烈愿望,这一点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Whitley,Smith & Vaillancourt(2012)在综述中指出,许多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专业培训,妨碍了他们开展相关工作;许多研究也证明了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有助于提升他们处理相关问题的信心与技能。[8]此外,本研究发现,学校管理者认为心理健康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多,但教师们实际参加培训的次数却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2010年,我们曾采用自编问卷,对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与学校管理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与中等职业学校的研究结果相比,中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配备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学校更多,对专兼职教师的管理也更加规范。[2]但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与中职学校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例如师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低等。甚至,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比例和教龄长度还要低于中等职业学校。
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看,他们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重视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从业经验及人格等因素,这反映了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师胜任特征的看法。然而,王智和张大均(2011)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等维度,与学校管理者的看法不尽相同。[9]因此,学校管理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大多数中小学校的重视。参加调研的学校中,90%以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也有个别学校对这项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都能感受到学校领导对他们工作的支持。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专职教师均有担任其他课程教学的经历,而兼职教师中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居多,这些教师教育背景多元,仅有少数是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而且这些教师大多教龄较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课程为主,授课方式主要是讲授和活动结合;部分教师还承担着学生心理辅导的任务。教师们对自己的工作效果普遍感到满意的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的需求很强,并且青睐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内容。
第三,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看重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从业经验及人格等因素。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任务应包括教育教学、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宣传。参加调研的学校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管理普遍较为规范,有具体的工作分析、岗位描述和系统的绩效考核方案,并明文规定了薪酬与绩效考核的关系。大多数参加调研的学校管理者对本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满意。
(二)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人事管理是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应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聘、工作量计算等相关制度,制定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方案,明确薪酬与绩效考核的关系以及职称晋升的途径,激发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国家教育政策应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倾斜,通过诸如减免学费、提供奖学金等手段,鼓励青年人才投身该专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积累人才储备。
在一般人想象中,教师职业是一个既清闲又稳定的工作,还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实际情况远非如此。2011年,哈尔滨市道外区进修学校师训部在进行全区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过程中,发现很多学校都有1~2名教师由于患有精神疾病,而无法正常工作,这已经是病态,而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问题。
一、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教师职业本身有其特殊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一群有着不同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禀赋、能力,不同气质、性格,不同意志情感,不同思想行为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正处在成长发展的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好奇性,又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这些使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大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因此,在一部分教师中很容易产生“教育难搞,学生难教”的紧张心情。教师职业自身的高要求性,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
2.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加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之风的蔚然兴起,也要求教师变革原有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
3.教师的心理安全感不足,福利待遇缺乏保障。不少农村教师的工资拖欠严重,有的城市学校也有不能全额发放的现象。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不尽如人意”。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新的竞聘制度带来岗位竞争日益激烈,使不少处于弱势的教师不适应,长期处于难以摆脱的、甚至时时被强化的心理压力之中。
4.对教育体制改革的不适应。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已进入全面改革:一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而不少教师由于教学技能的欠缺和素质发展的滞后,在不同程度上一时难以适应,因而心理的焦虑、困惑日益增多;另一方面,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成绩取报酬等,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压力。此外,有位老师认为,近年来不断课改和更新教材,部分老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不懂电脑、不懂外语的老师难以适应,就会积压心理疾患。
5.教师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不足与心理问题排解。疏导渠道的缺乏。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免不了受到各种挫折和打击,可是,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学知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导致恶劣情绪突破心理承受能力的极限而爆发。?另外,在教师这个职业里,女性已顶“大半边天”,在城市中的学校里女教师的比例已达60%,而农村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绝大多数女教师一身兼任多个社会角色,是教师,还是母亲、妻子、女儿,女教师大多承受着来自工作、家庭的双重重担,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身心之累。
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调节与改善
1.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
教师存在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此,许多心理学专家呼吁,应开设针对教师职业心理的培训课程,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海飞在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就曾提出中学教师不但要接受心理培训,还要定期考试,持“心理健康证”上岗,“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2011年以来,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学校相继为教师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或聘请高校教授、心理咨询专家做顾问,或从在职教师中挑选具有专业学历和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兼职心理医生,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接待心理咨询等,为老师排解心理压力。但许多受访教师认为,心理咨询效果有限。全国政协委员张皎认为,“单纯依靠心理咨询还不够,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要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
2.减轻教师过重的压力
应试教育在给学生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心理压力。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冯增俊认为,重新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考核和继续教育内容。关键还是要从政策、管理等多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让老师们找回职业幸福感,关心教师生活,树立民主平等观念,注重感情投资,互相尊重、平等相待都不失为好的着力点。置身良好的氛围与环境中,教师才会有一种安全感,从而心情舒畅地工作。
3.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
首先,教师应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纯洁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较强的综合能力等心理素质。教师面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能够克服,对突发事件能够冷静、沉着地思考,客观公正地处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是衡量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准。教师纯洁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心理基础。教师的情绪能直接感染学生,较强的综合能力是教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能力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工作效率息息相关。
【关键词】立体模式 ; 心理健康教育 ; 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方法的改善,更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共识,世界各国也都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1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及时摆脱成长中的烦恼和困惑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担负着培养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担,要想实现这个任务,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培养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针对各个年级的共性问题和各个年级学生中存在的个别问题,设计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通过对学生进行测验,发现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法,通过谈话、心理咨询等方法来解除各种心理障碍,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及时为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的 能力增强,学生之间互爱互助,关系融洽,师生关系也进一步改善,相互能够信任与理解,班级气氛和谐。学生对学习较过去感兴趣,较认真,自觉,不懂的问题也敢于向老师求教,敢于抓住机会表现自己,学生能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承受能力增强。
2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共同协作构筑学生心理健康的防护墙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班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管理工作的直接负责人,通过班主任创造性的劳动,建立起一个功能健全的班集体,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和道德规范,而且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生面临应激源增多,各种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多,如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承受能力,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他们解开心中的郁结,抚平心理创伤,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人格完善,潜能的发展与自我提高,培养出跨世纪的合格人才,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首要任务。因此新时期的班主任不仅要当好班主任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还要当好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班级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心理的巨大变化,学生的优劣变化使他们对外界对自己都有探索的愿望,所以,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主题班会或团队活动,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及时进行心理医疗。特别应注意的是要因材施教,对差生投资感情,创设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强化心理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竞争意识和自信心。班主任可通过班级活动为载体,举办各种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工作,除此之外,科任教师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缺少科任教师的配合,班主任的教育是很难取得成效的,只有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联手,才能为学生筑起一道心理健康的防护墙。
3创设学生主体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良性心理生态环境
近几年来,各个地方和学校都对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大量的心理问题,各年龄段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低年龄段较多表现为行为问题,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焦虑、自我中心等;而高年级的同学出现人格问题居多,如胆怯,敏感,交往障碍等。我们平时对外显的行为问题关注较多,而人格问题由于相对内隐,常常不为人注意,但人格问题往往对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更大,行为问题则通常较易矫治,如多动症等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症状得以减轻,甚至消失。
过去,我们往往把心理问题归因为学生主体的内心问题,现在,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心理发展上的“生态”问题。他们认为,要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不能只着眼于个人,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不可能仅来自于主体内心,事实上,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心理生态系统失衡的反映。目前,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但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心理问题与不良心理生态环境有关,据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心理问题与家长有关,可以说是家长的心理问题在孩子身上的折射。如家长自己生活没有规律,孩子也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过高的期望,导致孩子的焦虑,家长对别人缺乏宽容,孩子也变得心胸狭窄,家长动不动打骂孩子,孩子也经常对别人挥舞拳头,脾气暴躁,甚至,有些教师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问题,所以教师也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同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注意运用心理学原理优化教育教学心理环境,从优化学生心理生态环境出发,我们强调主体应与环境和谐发展。
4面向全体,以预防为主,着力于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主张以正常人研究对象,研究真正属于人格各种层面的问题,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本性中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不只是为了了解人性,而是更进一步的通过改善环境,促进人性充分发展,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在这一理论影响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关心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而不只是局限于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治疗矫正,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已逐步认识到心理咨询要以预防问题的发生作为目的,而不等到产生心理问题再去进行矫正,基于“预防甚于治疗”的理念,我们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把发展性放在首位,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面向全体学生,着力于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对每一个学生有深入的了解,了解的方式有个别谈话,家访等,并据其特点帮助他们设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并实现目标,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加大心理健康普及力度,使教师学生家长都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以达到学生心理疾患的目的。
5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同时,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当代社会瞬息万变,大学生要应对现实以及未来的挑战,需要实现自身全面发展,需要心理的健康与成熟,有心理健康奠基,人们就能够学习正确认识自己、接纳和管理自己,就能够努力认识了解周围环境并与之保持适应,就能够积极地应对危机并增强能力与勇气,就能够做出成熟的、负责任的决定并付诸行动,就能够有愿望通过探索去追寻积极的人生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较大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定的未来就业带来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以及对于自身经济贫困等状况的不正确的看法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等,让大学生处于迷茫困惑中成为主要压力源,其中,学业困难、经济贫困、心理困扰尤为突出。
2.大学生承载着过高的期望
期望一是来自于学生家庭,家庭的过高期望和进人大学之后的现实常常会有强烈反差;二是来自于社会,社会对人才的全面的高要求和现实中优秀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使得原本满怀壮志的学子在面对社会的完满期望前感觉压抑;三是来自于学生自身,成才、成就的强烈愿望和大学生活现实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失衡。
3.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过度承载与心理素质形成强烈反差,极易在熟悉的生活发生改变、心理需求受挫、遭遇生活变故等情形之下产生心理问题。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1.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中,详细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常设机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2.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撑。
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合适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高校学生辅导员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队伍,学生辅导员应该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并在上岗之前接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的与学生沟通、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以及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认知和行为状态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
3.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研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式初探
1.实施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形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虽有纪律与制度的约束,但这种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学校管理必须将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转变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动机,进而形成有利于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目标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
作为学校管理者,在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同时,还要建立能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机制,满足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要促使教师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各种个体心理行为就能和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和潜一致,也就形成了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2.制定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本身带有强制性,但这种强制性要体现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性化,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在制定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时,要遵循学校组织下学生个体心理行为的规律,不要以破坏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寻求维持、就范、整齐、划一的状态。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总之,学校的各种学生管理制度要服从于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将显性的制度约束转变为隐性的学生心理行为。
3.整体规划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利用学生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各种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包括由学生自己主导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这类活动的管理,须有整体规划,指定专人负责,在遵守心理教育的有关原则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参加。
4、科学布局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是指校园内写有心理教育格言的各类标语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黑板报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校内刊物等。这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它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对学生的心灵有一种特殊的感召作用,使其全方位多角度的发挥它的独特作用,和学生的心理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相互生辉。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和谐校园
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创建和谐校园的软建设
(一)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1.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曾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场论”,这种理论认为,任何群体内部都存在着一种“心理场”。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这个“场”中,教师是法定的、被学生及家长共同认可的教育者、监护人和行为的管理者,他占据着主动、支配的地位。这种特殊地位,使得教师很容易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对象。科学研究发现,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心理有某种障碍的教师,他们的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比率也较高。
2.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比家长更长时间的“有效接触”
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每天达7~8小时,甚至10个小时,而父母虽然每天与孩子在一起10余小时,但其中睡眠时间占多半。教师与学生“有效接触”的时间远远多于家长,使其更容易用自己的情感、意志、行为去熏陶和影响学生。
3.学生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善,极容易从教师方面受到暗示和影响
青少年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很容易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效仿的榜样。许多学生在家不听父母的话,时常与父母“顶嘴”,但却在老师面前表现出较多的顺从。教师的一言一行,比父母对子女有着更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必然会污染整个教育环境,会使学生深受教师不良情绪之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创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和谐是什么?《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创建和谐社会”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落实国家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体现了新时期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
创建和谐校园是“创建和谐社会”的落实和具体措施之一。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核心。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就必须创造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为主要内容,建设安全稳定的平安校园、高雅优美的文明校园、科学民主的学术校园、健康环保的生态校园、充满活力的开放校园。
如果说坚固的教学大楼,完备的各种设施是实现和谐校园的硬件,那么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就是实现和谐校园的软件。要在学校里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学校中积极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著作谈论很多,但是大多都是针对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而忽视了教师这个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主导者的心理健康。我们认为创建和谐校园,关键在于解决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
(一)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分析
1.过大的工作压力使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状态不仅存在于上班的8小时,还可能延续到一整天。长时间处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势必导致人的心理憔悴,精神状态不佳。久而久之会不同程度地患上心理疾病。心理学认为: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奋发向上的动力,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相反,过度的工作压力会给人带来苦恼、烦闷,使人感到焦虑、心悸和沮丧,使人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失调反应,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可见,教师过大的工作压力是导致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2.过多过高的教师角色期望使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的工作对象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牵连着千家万户乃至整个社会的心,成千上万双眼睛都在盯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作为教师,上对国家、社会、学校和所有学生的家庭负责,下对几十上百名学生负责。总是要把各种不同的角色期望挂在心中。不同的主体对教师的角色有不同的期望,对教师的工作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乃至相互冲突之处。国家和社会期望教师充当知识的传播者、集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等角色;家长和学生期望教师是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学者型教授型人才;而学校总是期望教师是出色的纪律维护者,业绩突出的教育者,遵纪守法、指到哪里打到哪里的好员工。但教师毕竟是一个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现实中的人,扮演的角色不可能同时达到众多的期望值。稍有一些方面的角色扮演不如意就会换来众多的批评、指责。如果教师的责任心过重,就会整日忧心忡忡,生怕某一方面的角色扮演失误,换来责骂。过重的心理负担会导致教师的心理失衡,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太完美的自我期望难以如愿使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潜意识地把完美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工作中,教师总是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作得尽善尽美,样样都不比别人差,并且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而往往忽略了自身的条件限制。现实中,个人的个性、能力、特长和机遇各不相同,而这些自身条件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作成绩。特别是教师职业,业绩并不一定能从教师自身的学历、能力和花工夫的多少中直接反映出来,而要从学生方面间接地反映。所以,成绩和付出的劳动并不总是成正比。这就使得教师如果觉得成绩不够理想而加倍地努力工作,但是努力的结果不一定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结果。所以,教师如果不能理性地分析失误,把原因都归结到自己身上来,就会内疚、自责,甚至感到悲观厌世,带来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4.不够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目前,我国教师评价主要采用终结式的评价方式,并且把评价结果与奖惩相结合。即:不注重过程,而只看重最终结果。从而,只评价到了教师在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所做的工作,而忽略了其他众多方面的工作,如教师改变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多方面所作的努力。忽略了教师在学习成绩以外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这就使教师对评价方式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另一方面,这种评价方式的公平性也有待进一步改善。教师的业绩只从学生的考试中反映出来,忽视了班级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学习成绩差异。即使是原来基础相同的两个学生,也会由于他们的遗传因素、家庭环境以及家长的重视程度的不同,导致他们的成绩出现较大差异。无视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而单独把学生的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依据,显然对教师是不公平的。所以,教师如不能接受这种评价方式,评价的结果就会对教师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
5.教师劳动报酬很难反映教师劳动价值,使教师出现不平衡心理
以前教师出于自身的职业特点,对于金钱的问题都羞于启齿,但现在市场经济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包括教师也不回避报酬问题。不可否认,近年来教师的待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党和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在保障教师的工资兑现上,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生活状况,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但是,教师的工作待遇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当前教师的报酬水平还是难以反映教师的劳动价值。教师的劳动价值很难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无法计算出一个准确而合理的数目来,但是可以对比同行业者,如民办学校的教师工资,或者其他行业者的工资待遇。一些地方出台政策,教师的工资待遇参照国家公务员,但实际操作中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不平衡,自己的工作并不比公务员轻松,但工资待遇却相差较大。所以一些教师辞职下海或者转岗到其他行业。另一方面,当前一些较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不足,教师的工资仍难以准时足额到位,部分教师选择到东南方待遇较优厚的地方就业。这些因素都对教师工作心态的稳定,对教师的心理情绪有一定的影响,出现一些抱怨情绪。
此外,教师自身的家庭因素,如家庭是否和睦、婚姻是否美满,个别学生的过分不当行为,以及自己的升迁机会和工作前景等因素都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内部因素分析
1.教师对自我心理健康的关注意识薄弱。一方面,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另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心理咨询在大家的意识中好像就是专为学生而设的,同时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缺乏认同,认为同行是冤家,缺乏信任。
2.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更多都是认为学生出了问题,从而忽视了自身心理问题的解决。
3.个别老师把班主任工作跟心理健康教育对立起来。一些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甚了解,认为是对自己能力以及工作的挑战,心里有抵触。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建设班主任工作还是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被仅仅看作一门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校班级建设的积极辅助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三、积极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一套客观、科学的评价与奖励机制
学校要摒弃当前社会上对学校、教师以考试成绩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师能力与业绩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建立一套客观、科学的评价与奖励机制。
健全教师考核制度。学校作为教师考核的直接操作者,有责任完善教师的考核制度。学校要研究制定既对教师没有太大压力,而又能达到准确考核教师的工作、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的教师考核制度。教师的考核制度的优劣,不仅仅是看能不能区别教师的工作成绩的好坏,还要看能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是不是有利于学校教师团体的团结和健康和谐。所以制定教师评价制度时,要充分考虑肯定每一个教师的成绩和每一个教师在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包括非学习方面的工作成绩。制定考核制度的宗旨要定位为“激励+考核”,即:既要能考查教师的工作成绩,又要能为每一个教师加油打气。
(二)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关心和照顾
学校要多关心体贴教师。学校作为教师的直接领导者,要多关心下属,充分地信任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关心教师的疾苦。学校领导的理解与信任,很大程度上能让教师感觉到温暖和被重视,去除心中的种种苦闷,调节自己的心态,并发奋工作以报答领导的知遇之恩。合理地处理好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能克服教师出现心理疾病。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分量。利用继续教育,多邀请心理专家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讲座并对老师们进行相关测试调查和心理咨询。
2.学校开办心理健康咨询所,有利于教师及时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3.学校如果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多多设置体育器材,健身设施。教师有一个健康强健的体魄,有助于身心愉悦,不容易犯心理疾病。
学校多组织教师联谊活动,丰富教师业余生活,融洽教师人际关系,也是缓解平时工作压力的积极有效手段。
(三)增强师生互动,融洽师生关系,有效减少师生矛盾冲突事件的发生
1.在学校大型活动中,积极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比如运动会当中增加教师的比赛项目,在大型节日庆典中增加教师节目,展现教师风采。事实证明,这些都能有效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有利于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教师的良好榜样。身教甚于言传。
2.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加强工作交流,可以一起参加班主任例会,相互交流经验,增进了解,加强联系,形成互补,为创建温馨班级,和谐校园共同努力。班主任思想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一个从共性出发,一个关注个体的个性发展,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乐观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3.在学校管理中积极引入学生会的作用,增强学生学校主人翁精神,同时同学们在管理学校中对教师的工作增进了解,增加理解。
师生关系融洽了,教师就会感觉到乐在教室了,教学工作就会乐此不疲了,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了。这样教师的职业倦怠、精神压力都会大大地减轻,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创设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萍.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6).
[2]莫志权.谈创设教师健康心态环境的领导策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1).
论文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时期,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定型,会产生很多问题,稍有不慎,他们的健康成长就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即使发现并着手解决,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发现的时候已经难以治愈。所以,在小学教育期间,构建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本文通过对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我国已经进入科教兴国时期的今天,小学生作为振兴民族和发展社会的接班人,他们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时期,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定型,会产生很多问题,稍有不慎,他们的健康成长就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即使发现并着手解决,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发现的时候已经难以治愈。这些问题虽然不会危及他们的生命,但是对他们的成长带来的消极影响是难以弥补的,而且,它们还会影响到学校的纪律和家庭的和睦,甚至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如近几年时常发生的中小学生因病态心理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误,甚至导致了犯罪的现象,如果在小学期间,赶在小学生心理尚未定型时进行矫正和治疗,这些问题很可能会被避免。所以,在小学教育期间,构建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八九十年代以来就在一些学校进行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并构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渐渐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却不容乐观:
(1)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始终没有落到实处,许多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人员和设备之后却从未做过实际工作,也没有为学生解决过实际问题。
(2)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达不到实际要求,由于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工作人员耐心与学生沟通并逐步引导,其中需要丰富的实际经验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配备的工作人员远远达不到标准,这不仅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还有可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3)许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后,却只是把它作为了应付差事的形式,一味地照本宣科,这样既不利于小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又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难以达到设立这些课程的最初目的。
(4)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以便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样可以降低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机率。
三、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通过心理普查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小学生很少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也不大可能会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咨询,所以心理咨询室应该定期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普查,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并据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分析,发现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对象时就及时展开进一步的调查,最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将它扼杀在摇篮里。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心理剧表演、心理主题班会、赏析心理健康电影等等,这样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小学生与其他年龄层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教育上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地帮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心理教育研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
由于小学生在各方面都尚未定型,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加困难,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整合模式
在一个人的受教育时期,尤其是小学时期,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它们对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就必须把家庭和学校的功能都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1)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学校可以在内部开设家长学校,举行一些专业讲座,使家长能够利用有效手段促进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已经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孩子上学后的教育就完全由学校来完成,这样是十分危险的。而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既是给了家长与学校一个交流的平台,也能够增加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了解,在孩子的教育和家庭关系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2)建立校访和家访的模式。家访就不用说了,是一种实施已久的联系方式,主要是方便老师及学校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在家表现情况。校访,顾名思义,就是家长到学校去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子女所在学校和任教老师的情况。这两种方式让学校和家庭因为孩子的身心健康而紧紧团结起来,并为同一目的而努力。另外,为了方便家校交流,可以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如网络、通讯等方式,保持联系。
四、结束语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的未来,所以,这一问题应该也必须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联合起来将它解决,为祖国搏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张馨尹,蒋升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整合模式构建[j].科学咨询,2007,(6)
[2]课题组.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