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1 15:27: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师的地位与作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第1篇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它越是卷入得深――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与这一过程合作。因此学生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只有当他真正积极地参与学习者自身内部所发生的过程,他才有学习的动力。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中充当学习的引领者,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

结合语文教学的语言交际训练的要求,在一次活动课中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安排了“语文文艺会”这一活动形式。在活动之前我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文艺会的内容和形式;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排练、布置文艺会场等。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育人的引导者

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坚持“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是组织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使其通过合作获得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

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而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故事会、朗诵会、演讲赛、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等方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

三、创新的点拨者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语文课上重视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甚或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例如,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善于发现问题,写作日记。又如,指导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文章、办小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又能增长才干,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也可得到发展。

四、知识的开发者

第2篇

一、女性教师、教育地位、教育作用的概念界定

1.女性教师概念的界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即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所谓个体社会化,就是一个个体从自然人长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使一个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社会文化的传播者。

2.教师教育地位概念的界定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实质上是教育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有目的地传递、学习人类文化,促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为实现既定教育目标、共同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

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也就是教师。教育过程不同于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其他过程,它是教师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所以,离开了教师及其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就谈不上什么教育。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人的因素,并且是一个基本要素。

3.教师教育作用概念的界定

教育的根本首先在于培养人,培养拥有健康人格的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的师德和教书育人的天职,决定了教育的主导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通常是指教师在思想感情和个人性格方面所具有的非凡的品质和魅力。而在整个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说他是首席,不是以他的地位,而是以“好学”的气质,广博的知识,得体的外表和对学生的真挚的爱。

二、女性教师现实教育地位的分析及反思

1.女性教师在幼儿园的教育地位现状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准确地给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当好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角色,则不仅能促进师生间的关系良性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的提高。作为女性教师在做到这些要求的同时,还要弥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以更好地胜任教师的角色。

2.提高女性教师在幼儿园教育地位的反思

幼儿园教师一直是我国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把她称为“园丁”,培育着幼苗的成长;有人赞她是“绿叶”,扶衬和滋养着祖国花朵的灿烂盛开。如何提高女性教师在幼儿园中的教育地位呢?我认为:首先,政府重视学前教育是解决幼儿园教师问题的根本前提。其次,有关部门要加大力度检查和监督,规范各幼儿园的用工行为,完善幼儿教师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幼儿教师的薪金待遇。最后,加强师资教育,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业务素质,逐步培养出适合幼儿教育的高素质人才,以达到重视和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地位。

三、女性教师发挥教育作用的思考

1.决定女性教师教育作用的相关因素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决定女性教师教育作用的相关因素有哪些呢?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比较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基本功、业务能力和水平等诸多显性因素,但容易忽视一个隐性问题,那就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

2.女性教师的教育作用

在传统社会观念中,仅将幼儿教师视为照料孩子的“保姆”,认为幼儿教师是任何人都能做的职业。其实女性幼儿教师职业的本身有其内在的魅力,有其内在的生命价值。作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有教育、保育的作用,还需要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第十条规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女性幼儿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发挥出女性教师特有的教育作用,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学前教育,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学习基础从这里打好,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这里开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这里起步,良好的性格特质在这里酝酿。鉴于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女性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不仅要求女性幼儿教师要有专业知识,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还要求女性教师在幼儿的学习中发挥支持、引导的作用,让女性教师成为幼儿学习生活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要做一个成功的幼教工作者,不能仅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心灵引导孩子心灵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带着爱心、童心和真诚去成为孩子的朋友,成为孩子成长的伴侣,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最大的快乐和进步。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充分认识女性教师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现状并发挥出女性教师的教育作用,可以让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学习中获得身心发展和为以后的学生时代打好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09.

[2]沈倩.浅谈教师在幼儿自主学习中的作用[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12):172.

[3]季军.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幼儿教学研究,2009(8):42-43.

[4]邓益云.幼儿园亲子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作用平[EB/OL]..

第3篇

目前,社会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这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对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产生不同的看法。有些理论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本人就此观点,谈点自己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共同进行的一种双边活动。就是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知识体系,形成技能和促进身心发展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有四个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知识体系,教学手段主要是教学方法、形式、教学艺术的运用以及一些现代教学设备器材的运用。

教学的这四个基本因素,构成了教育活动纷繁复杂的关系,其中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在这一矛盾中,就整个教学活动来看,教师无疑是实践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是他要改变的对象,要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少到知之多,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进一步发展。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讲,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由无知到有知到知之多,关键还是要靠自己,教师只是中介,是传递者,是其认识事物的手段中的主要成分。我认为在教学中师生都是活动的主体、认识的主体,没有师生的参与,就构不成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主要方面。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指教师受社会的委托,体现着一定的社会要求,他使学生的身心朝着一定的社会或时代所要求的方向发展;老师是启蒙者、是组织者、是领导者,他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面、学习方法起着决定的作用;教师正确的教育,可以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学生才能迅速地把知识技能掌握,并使身心得到发展,教师只有将所教的内容转换成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学性、自主性、能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师施加的影响或将认识的事物主动地转化在自己的头脑或认知结构中,形成自己的智慧、才能、品格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学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只有在他自身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中才能得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并非是消极地接受于教师,而是随着教师的教而作出积极的自我调整和控制的过程。因此,他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受动的一面,也有主动的一面,而他只有在自觉意识到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时,才能主动将外在的教学内容向自己主体转化,形成某种能力。所以,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习只是一种外力条件,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由此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包括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那么这样一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地位是否就发生矛盾了呢?其实不然,这两种提法,角度不同而已。我们从学生的能动性看,学生的能动性表现为学生的学习不是单纯受制于教师的被动学习,他能在教育过程中自觉地意识到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并积极地配合教师,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教程中,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有的知识水平(旧知识、旧经验),自觉地去探求外界事物,有时甚至可以跳出教师的引导主动探求学习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能把学习看成是完全由教师决定的,教师无法超越学生自身的意识而为所欲为。教师主导作用就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自我发展。

从学生中两种因素的关系来看,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明了教师要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自身也要主动地进行学习与思考。《学记》中也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达”的原则,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牵着他,压抑他或给他现成答案。可以说教是由学而存在的,教的好坏由学来测定,学生主体由依赖性(受动)向独立性(主动)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目标。

第4篇

关键词: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快乐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01-02

英语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落后的英语教学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而不是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以“教师要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我们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把握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去学习。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结合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话题。

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偏离

1.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内容过于繁多,过于死板,学生缺乏主体性。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占主要地位,是课堂的绝对权威,学生是纯粹的听众。在现代的教学中,虽然教师们也认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但在课堂中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很多老师总是按部就班地依据固定的教材安排教学进度,决定教学重点,就连课后作业都是依据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虽然课堂中也存在一些问答,但教师的这种主导几乎完全覆盖了学生的“主体”,学生在课堂基本没有空间发挥他们的自由意见和自主思想。

2.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内容过少,过于笼统,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学,致使教师主导作用缺失,从而导致自主学习成了“放任自流”,例如,有的英语老师课堂上只提一两个供学生自学的任务或问题,然后就放任学生自学,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缺失了。这样的自主课堂,真的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知识点了吗?很显然,教师引导得过于笼统、过少,使学生无法真正的掌握所学内容,更别提思维得到拓展了。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的实践

1.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和引导者,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科学的教导和辅导直接影响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发挥,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如何体现呢?(1)改进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21世纪,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我们英语的课堂更要符合时展的需求,教师要学习新课改精神,改进旧的教学理念,要摒弃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提倡“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充当课堂的导演,把握课堂的方向,多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2)注重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教师的主导地位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上,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较全面、科学的教学目标,以教材为出发点,结合三维目标,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要提升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把教材内容和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语言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成为主体的关键,教师要关注学生所关心的、所感兴趣的内容,尽最大的努力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用心地去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美好;其次,要多了解学生的喜好,从学生的喜好出发,创设课堂活动,使课堂对于学生而言更有吸引力;最后,把听、说、跳、唱、竞、玩、演等引入课堂,这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module4 Unit4 Body language这一单元,可以把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来个竞赛型课堂,表现一次均得一分。另外,让小组讨论“Ways of communicating”,在了解body language的过程中,让学生来表演动作,其他同学竞猜,这样的一节warming up的课堂,生动而富有吸引力,不仅能让学生自主的投入课堂,而且能够让学生快乐又轻松地学习,所以,老师主导得好,不仅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且能让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

2.保障学生课堂主体地位。(1)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的挖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起主体作用,就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让学生意识到在这个国际化的时代,要让自己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走出国门,融入世界,英语学习是多么重要;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无论教师、环境多好,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知识最终要通过自己的学习,意义建构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最后,要让学生享受学习成果,推动学习的积极性,享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能以兴奋、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进一步的英语学习。(2)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学生是否能够参与课堂是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且要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师就要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广泛地参与课堂的互动,拥有独立的学习时间。(3)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培养学生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课堂学习任务或问题,深入阅读教材,研究和讨论,归纳和总结。教师通过多鼓励学生自由地质疑,大胆发表疑问,主动探究,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5篇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 地位 作用

一、引言

做好中小学学生教育工作并非易事,在学生考上中小学之后,因为他们身心的快速发展,从而逐步体现出自身的独立心理、批判心理、逆反心理,部分学生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向教师关闭心扉,不再向初中那样严格遵守教师的命令。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小学学生教育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结合这样的现状,我对中小学学生教育的有效方法进行了思考。

二、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地位是具有绝对权威的。但是,在当今形势下,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小学教师一定要乐于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中小学教师必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逐步在师生之间形成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彼此友爱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对于后进生,应该做到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通过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来感化他们。中小学教师必须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从内心深处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各方面的处境,给予科学合理的忠告和建议。与此同时,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合适的时机,对学习上进的学生和个别的后进生都应该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关心、呵护,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接受教师的教导。

三、密切配合,联合各方面的力量

为了做好中小学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与任课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各种关系。

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慧眼识英才,用发现的眼睛去发现每一个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和潜力,从而合理地选拔班干部及先进学生,对于每一个学生都应该给予同等的爱。中小学教师也应该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心让他们去做好班级相关工作,可以安排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知识竞赛、辩论会、演讲比赛等一系列的活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中小学教师在向家长和学校领导反映学生状况的过程中,必须避免“告状式”的汇报工作的现象,而应该敢于为学生承担“教育、关心不够”的责任,敢于保护学生,从而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四、以生为本,不断创新

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崭新的时代气息及创新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先进的经验和理念,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中小学学生的教育工作绝对不能墨守成规,否则,学生就会故步自封。具体来说,中小学教师在组织辩论会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每次的活动都应该有所创新,让学生感到新鲜感,从而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中小学教师一定要合理把握各种各样的活动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衔接点、切入点,在传统的班级活动中注入非常强烈的时代气息,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参与兴趣,使班级工作取得更佳的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中小学学生的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中小学教师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便提升工作效率。师生朝夕相处,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对学生进行无形的教育,不断推动学生学习进步及他们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巧妹.谈初中“寄宿学生”的教育管理[J].才智,2010(19).

[2]张晓燕.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01).

[3]周德生,赵民.打包教师制度:实现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有效举措[J].思想理论教育,2007(18).

[4]王霞.大手牵小手共建温馨园[J].内蒙古教育,2009(22).

[5]张晓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班务管理工作[J].吉林教育,2010(19).

第6篇

关键词:地理教育;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全球意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y itself, discusses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decision by geography education in quality education very important: geography education can make the students to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surviv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arn to live better; geography education is moral education important, make students learn to behave; geography education can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and lifelong learning, improve students' qualities make, lifelong benefit from admission.

Keywords: Geographic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global consciousness

素质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人的素质是人的各方面素养和品质的总和,包含着生理和心理的、思想和身体的、政治和文化科学的,智力和非智力等方面比较稳定的本质特征。素质教育则是着眼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而实施的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是:它的目的不是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而是要面向全体,使国民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因此,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能单独完成的,但地理学科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涵盖面之广,教育因素之多,影响之深,作用之大是其他学科所难以企及的。因此,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应是主角、主课、主渠道,作用是极其重大的。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地理教育特点所决定的。

一、地理教育的特点

(一)地理教育的综合性

地理教育的综合性是由地理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所决定的。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科学,地理学研究范围极其广泛,上至大气圈对流层的顶部,下至岩石圈的表层,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智慧圈五大圈层组成。地理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将地形、气候、土壤、植物、动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综合起来,认识各个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就是要引导学生将工业、农业、交通、城市、人口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过程综合起来,认识各个地理区域内的社会环境;就是要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综合起来,把握住这一地理区域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可见,地理教育能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在学科教育中唯有地理教育是横跨自然、社会两大科学领域的综合性教育,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观念方面意义重大。

(二)空间性与区域性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表物质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这些地表物质总是以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形式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而且有特定的地理空间位置。空间性是地理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最基本特征,形成空间概念,树立空间差异观念,培养空间分析能力属于地理教育最基本任务。

由于地表物质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地表空间差异形成了地表区域系统。在某个地域范围内,各种地理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综合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整体,形成独特的地理特征。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人类从茹毛饮血时展到今天的信息社会,总是在与环境进行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文明得到进步,人的自身也得到进化和发展。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及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人类的活动总是在具体的时间地点中进行的。因此,人的一生在与环境的接触中,必须具有判断空间方位的能力,具有正确的空间观念,才能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可见地理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基本能力——地理空间能力意义重大。

二、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是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和普遍关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是条件,它强调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和“人类必须求得持续发展”的口号已被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提出。为了求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研究人口的增长趋势和人类与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这不仅推动了地理科学的发展,也深化了地理教育的主题。作为21世纪的公民,学生应该从经济、社会、生态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理解和认识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及应该采取的对策,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懂得既要发展又要生存,既要实现当代人的富足又要保证子孙后代的繁荣,既不能以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和部分人的贫穷为代价求得经济发展,也不能为了消极地保护资源和环境而致使经济和社会停滞等道理。而在中学教育的各个学科当中,地理学科是唯一的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学科,因此在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可以使学生获得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学生可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地理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沟通相关学科领域搭建桥梁,并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基础,具体如下:

由于人类生存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人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例如,为了了解天气的变化,人们需要有关天气的知识,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为了出差和旅游,人们需要有关交通路线和旅游景点的知识,学会查阅地图和交通时刻表;为了了解国内外时事,人们需要有关政治地理和经济地理知识,学会记忆和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地理教育还可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如野外方向的识别,食物与水源的获取、地形地物的利用等都是基本素质必须的。

从事工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的人们,需要掌握本行业所必需的地理知识。例如,从事农业生产,需要了解各地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从事工业生产,需要了解工业和交通的布局;从事商业活动,需要了解原料的产地和市场的分布。作为一名军人,应该具有军事地理知识;参加国际交流,必须知道有关国家的地理概况……无论何种职业,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都是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之一。

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也需要各方面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一方面,地理学类各个专业(包括地理、地图、天文、地质、气候、水利、环境和城市规划等)的学生当然要有充足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其他专业如:经济、贸易、外交、外语、政治和历史等对于地理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地理知识成为沟通其他相关领域的桥梁。

(三)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人的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思想政治和品德素质,它是做人的根本。由于地理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联系性,以及地理知识与社会实际关系密切,所以通过地理教育可以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个性心理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健康情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四)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全面开发,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由于地理科学以地理环境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以与其它学科的教育内容相比,地理教育有着明显的特殊性。通过地理教育,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都能够得到开发,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

1.在开发智力方面的作用。学生要以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为感知对象,这些事物和现象多具有空间跨度大的特点,有利于宏观观察力的开发。一般地说,各种地理图像都具有要素众多,色彩丰富,层次重叠等特点,也有利于微观观察力的开发。由于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图像的复杂性性,有利于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开发,增强注意力。

学生要通过观察来感知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而形成各种地理表象。由于许多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难以被学生直接感知,所以在形成地理表象的过程中,以及把握地理景观特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联想和想象,这有利于想象力的开发。

学生要理解和掌握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和地理原理,就要凭借想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类、抽象和概括等思维。在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用推理——论证的抽象思维,还要大量运用联想——想象的形象思维,这有利于思维的全面开发。概而论之,这都与地理学的特点——地域性和综合性密不可分。其中地域性有利于空间思维培养;综合性,包括人地关系,空间相互作用等,对于培养人的综合思维能力都是很有作用的。

2.在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通过运用地图使学生记忆常用的地名和地理数据,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通过对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和地理原理的解释说明,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通过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综合与联系,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广泛迁移,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深化。

(五)地理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情趣即审美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地理教育在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感特征。地理教材中千姿百态的地理景观,能使学生形成不同形态的美感,就自然景观来说,如山体的雄伟美,峡谷的幽深美,山石的奇特美等。五彩缤纷的地理景观,能使学生感受到极为丰富的色彩美,如姹紫嫣红的花草树木,光彩夺目的朝辉夕阳,光泽艳丽的矿物结晶,红黑褐黄的土壤岩石以及色彩缤纷的宫殿,服饰等,都以其特有的色彩给人以美感。另外,地理教学中富含形象生动的语言美;丰富多样的地理教学手段,会给学生以艺术美的享受。

所以地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六)地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方法论具有重要作用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而人类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与积累却浩如烟海、无边无垠,因此学生掌握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能力。地理教育广泛运用综合分析方法,系统工程方法、类比推理方法、创造想象方法、实例研究方法、规划预测方法、多因子权衡决策方法等研究和学习方法,可以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可以在其他学科中移植应用,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

三、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地理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人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学会学习,为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是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想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正确识人类的生存环境,其次应该正确规范个人行为。目前,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地理教育是在各科教育中进行上述问题教育的最有效学科,因此说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是无法替代的。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36-42

[2]梅桃源.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2年(7):39-40

[3]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22-25

[4]黄余珩.冲出升学教育围城实施地理素质教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8(1-2):15-16

第7篇

〖=D(〗一、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

1.实验是认识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基础

学习物理的过程是认识物理现象及其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理实验可让物理现象集中地、突出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正确而稳固的物理知识.

2.实验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当代世界上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实验在教育中的地位.美国中小学的科学教育特别强调让学生接触自然和实验,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探索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生主动钻研科学意识.

3.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个好的物理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物理知识,还必须不断地教给学生学习物理方法.实验既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只有重视实验,不断创造条件,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D(〗二、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能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实验能激发学习兴趣.如讲大气压时,先表演“倒杯盛水”、“注射器活塞提重物”的实验,再讲大气产生压强,并做马德堡半球实验;讲静摩擦时,先做“筷子提米”实验,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筷子能提起米来?”这些实验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突破重点难点,理解物理概念

物理教学中的许多重难点知识,配合恰当的实验,即可化难为易.例如并联电路总电阻大小与两个并联的电阻大小关系,如果不做演示实验,学生很难理解,用实验演示后,学生不仅容易理解,而且印象深刻.

3.形成物理图象,认识物理过程

通过实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图象,认识物理过程.

4.启发学生思维,增强探索精神

成功地做好一个实验,本身就富有启发性.例如,在讲“光的色散”时,先让学生观察快速转动七色板,学生自然认为是白色的,当停止转动时,学生就会大吃一惊,再通过三棱镜分解白光的实验,能启发学生得到白光是由哪些色光组成的结论.

5.培养观察能力,掌握实验技能

许多实验都涉及一些基本物理量的观察和物理现象的观察,同时掌握一些实验技能,如使用基本仪器、工具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的技能.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实践——观察和实验才能完成.

6.培养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

爱因斯坦说:“假如,你要知道科学方法的实质,不要去听一个科学家对你说些什么,而要看他在做些什么.”科学实验是一种研究事物的方法,它不仅需要收集资料和从事实验,而且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做任何实验都应该首先做好一切准备,按程序进行,要既细心又大胆,既动手又动脑;要养成尊重事实,不凑数据,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7.增强记忆效果,培养创造能力

通过实验学习知识,学生印象会比较深刻.对于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学习和记忆,听不如看,看不如自己动手做.有些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学生甚至终身难忘.

实验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科学的抽象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抽象便没有科学,然而抽象思维又必须以形象思维作基础.没有足够的物理实体、物理现象等为依据,就不可能使学生具有较好的想象力,也不可能具有进一步探索物理规律和在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中的发明创造力.

8.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实验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有助于学生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完整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心理素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给不同层次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语言表达能力强、归纳能力强的学生老师要给予肯定;对于成绩差、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实验,抓住他们在实验中的闪光点给予赞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品赏成功的喜悦.

9.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

第8篇

关键词:信仰教育;哲学教育;科学信仰观

不论是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社会进步,信仰都是重要的条件,对于信仰和哲学来说,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信仰的对象,它是实现信仰发展的关键。如果信仰没有了正确的哲学观,那么信仰就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在我国现在的哲学教育里,很多人单纯把信仰教育当作意识形态教育,没有注意到在信仰教育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进一步发挥在哲学教育中的信仰的作用。

一、现代信仰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信仰观

1.对于信仰教育来说,它主要是学校对学生的哲学教育的拓展。信仰教育的内涵比较多,它指的是多个行为主体对多个阶段的社会人群在信仰范围内的指导,通常情况下,信仰教育的形式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信仰领域进行积极引导的教育活动,在现代社会里面信仰教育的突出表现是学校开展的信仰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它体现的是社会中优秀的教育水平,同时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另外,信仰教育主要是学校利用课堂教学等形式,积极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良好的信仰的活动。

2.信仰教育可以科学地认识世界,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观。从哲学的角度看待整个世界,进一步使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信仰,这就是哲学信仰教育的过程。对于宗教学的信仰教育来说,它是从合理的视角分析宗教现象,使人们对有科学认识的教育过程。对于具体科学的信仰教育来说,要从一定的领域中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通过分析这三种基本教学活动可以得知,哲学信仰教育是最本质的信仰教育活动,对于信仰来说,它的服务对象和哲学的服务对象一致,教育和具体科学信仰教育仅仅是某一范围内的信仰教学活动,因为受到领域的限制,所以很难系统的分析信仰的发展史。对于现代信仰教育来说,其宗旨是开展合理的信仰教育工作,而非开展工作。除了这三种信仰教学活动,还有很多信仰教学活动。举例来看,培养宗教教徒,或者在宗教学校训练宗教人员等等。不过,对于宗教组织的信仰教育局限在对一定信仰形式的教育,为了维护而开展教育。但是对于学校的信仰教育来说,其目的是培养科学的、系统的信仰观。

二、科学信仰教育在现代哲学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

1.信仰教育与哲学教育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对于信仰教育来说,它和哲学教育是不同的,信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信仰,但是哲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对于信仰来说,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撑,使人们对具体现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于哲学来说,其认知对象是整个世界,它和信仰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具体来看,哲学教育必须以信仰教育做支撑,它的任务之一是分析信仰是否科学合理。对于人的精神世界来说,信仰是其重要的基础,同时它也是进行哲学研究的根基。如果哲学没有深入分析信仰的科学性,那么哲学研究也就失去了其价值。而对于信仰来说,哲学为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使信仰可以更好的发展。如果信仰失去了哲学,那么就会变成缺乏科学的迷信理论。

2.科学的信仰教育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哲学发展过程。自哲学诞生以来,它就和有密切联系。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可以得知,因为人自身缺乏认知能力,所以导致万物有灵的观念形成,进一步衍生宗教观念。一旦人们对于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发挥在长期发展的作用,就很难科学的认识哲学发展历程,同时也难以认识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因为苏格拉底对神的信仰,所以他坚信人在死后的世界会更美好,人活的更幸福,但是这并不能证明神的存在。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哲学的发展已经逐渐抛弃了,而是依然沉迷于中,通过来评价哲学。除此之外,他们企图利用哲学信仰的缺陷来证明的突出地位,这是对于哲学发展过程的错误理解,这样的过程并不是对于真理的探索,而是通过某些材料来维护。通过科学的信仰观,一方面可以肯定在哲学信仰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明确在科学的发展中,会逐渐被时代抛弃的观念。通过在批判中提高,哲学可以获得突破性进展。

三、科学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实现途径

1.在哲学教育中加大对信仰教育的重视力度,不能把信仰与哲学机械对立。在哲学教育里,很多教师单纯的把哲学当作是哲学思维的培养,没有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另外,还有人认为信仰和哲学是两个对立的部分,认为对于信仰来说,它的本质并不是理性的,因此两者是相互独立的,这和哲学强调的理性思维相违背。对于信仰来说,它是理性和非理性两者的统一,它是在合理的基础上整体把握世界。对于信仰来说,它的基础就是理性,它是从本质看世界,但是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人都不能完全理性的看待世界,仅仅是对世界局部的理性看待。这样一来,人们对于世界的整体认知自然会有推理成分蕴含其中。对于某一历史时期的权威人物来说,他们往往利用多种社会措施把他们所信仰的内容强加给社会上的成员,使他们盲目服从自己所服从的信仰,导致信仰的非理性色彩浓厚。正如上文提到的,信仰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有机统一,要想充实信仰的理性基础,就要在社会发展中加大改善力度。在所有的改善措施中,最主要的就是哲学途径。它不仅可以吸收科学发展中的积极部分,还可以提供给信仰以理性。在现在的哲学教育里,必须加大对信仰教育的重视力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信仰观。通过和时展中的信仰形式相结合,利用哲学来理性分析不同信仰形式的好处和坏处,进一步通过科学和个人有机结合,实现人的全面提高。

2.对于哲学信仰教育来说,要通过开放的、批判的、理性的、面向实践的教育方式实施教育工作,不能单纯的灌输信仰教育知识。对于信仰教育来说,它是哲学教育的分支,因此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哲学方法来督促学生形成正确的信仰观。对于哲学信仰教育来说,它的教育方法和寻求真理的方法一样,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批判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这里所说的开放性就是没有把实现真理的方式绝对化,而真理也在多种信仰形式里有所体现。这里所讲的批判性就是指要分析各种信仰形式的缺点和优点,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影响,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信仰观。这里所讲的理性就是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来对待信仰,不能以个人主观判断来对待信仰。除此之外,哲学的信仰教育要和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通过时间来检验信仰形式,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实践评判观念是否科学,在实践中努力提高哲学信仰的水平。

四、结语

在哲学教育中,信仰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信仰教育中,哲学教育又是其评判的标准,所以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文章通过分析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里的作用和地位,结合实现信仰教育的方式,为相关哲学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蔡尚思. 中国现代思想史简编( 第2 卷) [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273.

[2]谷生然. 社会信仰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3.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上)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65, 69, 82.

第9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实验 教学 作用

物理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实验教学。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教材改革的发展,使得更多的物理教师认识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实验已经成为培养学生能力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因此,物理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工作时,要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高中物理实验在教学工作中开展的重要意义

(一)物理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利用实验来开展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观察到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进而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例如:某高中物理教师利用“无声”操作实验的方式,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并不对学生进行讲解,也不会提问问题,在实验操作结束后,选一名同学来回答问题,并让其他人根据答案进行补充,这样就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能够让他们更有兴趣参与到物理课堂教学工作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学生兴趣的提高,就能让学生有一个饱满的热情,进而提高其物理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

(二)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高中生处于青春发展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一切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物理实验的开展,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参与到物理教学工作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实验应用其中,并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适当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但实验结束后,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相应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引起一定的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建立一定的物理改建,并把相应的物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够全面掌握物理知识,也能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物理能够对对物理理论进行验证

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物理实验,能够对物理理论进行验证。物理实验能够作为检验物理理论的必要手段。物理假说,主要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主观反应,但是却不能作为一种真理性的标准。因此,需要利用物理实验来对理论知识进行必要的验证。课堂上的实验过后,学生就会对教材中的物理知识有一个有效的判断,进而判断出,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和理论的正确与否。

二、高中物理教学种应用实验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 加强课堂上对演示实验的应用

高中物理课堂上的演示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有各种各样的演示实验,这些实验的操作较为简单,实验过后反应的物理现象也相对比较明显。因此,加强高中物理教学中对演示实验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物理课程的学习质量。例如:某物理教师在演示“浮力”实验时,会将实验过程变得细致,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沉醉在实验过程中,并将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沉浸于其中,也就自然而然的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二)加强对物理课堂上探究实验的应用

高中物理探究实验,主要指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必要的科学探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科学探究,来激发自身的科学能力。对于物理教师而言,想要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笔者认为,在这个阶段,加强对科学探究工作的实施和开展显得十分重要,而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融入到整个实验的探究中,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例如:某高中物理教师在讲解“平面镜成像”这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做出来自己的猜想,并在投影的过程中给出提示,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就一步步的考研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三)在习题中配合开展实验

高中物理的学习中,习题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已经烂熟于心,但是,做习题的时候却是无从下手,尤其是碰到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的习题,更是不知道要怎样解答。因此,需要将物理实验融入到学生课后习题中,这样就能够让物理习题中提到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的真是,让学生能够真切的体会到习题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和现象,帮助学生进行解答。例如:某物理教师在讲解“渔民叉鱼”的习题中,利用分币来对水面升高的现象进行解释,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习题中的情境。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能够使物理教学工作变得更加直观,进而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物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成绩。

参考文献:

[1]桑美欣.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优化教学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