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5:27: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护理理论的特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发展现状 管理特征 养护机构 管理层面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5-012-01
我国公路养护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发展实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的结果,因此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展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大体分为3个历程:
第一是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形成期,此时采取的是以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为公路养护主体、“民建公助”的发展模式,这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对应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第二是改革开放后到1997年之间的体制调整阶段,此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采取“以条为主、以块为主或条块结合”体制管理模式,是以临时雇用工为养护主体的专业化护理,同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则,让公路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建立初步的市场化养护机制。
第三是1998年至今的公路养护体制的全面改革阶段,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向纵深层次改革,建立全面的市场化发展模式。
当下城镇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有着自身的有点,它能够充分的发挥城乡县的积极性,增强群众的养护公路的良好意识,对于养护管理中的问题容易协调,也有利于组织群众参加积极地义务养护活动,但同时也有的自身的缺点,基层机构为了减轻负担,有时城乡居民会出现负担过程的情况,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城乡自己的努力是不行的,在资金与技术上都很吃力,这一方面需要上一级的交通主管或政府部门给予适当的养护补贴,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养护的技术上给予充分的指导。除了这些特点之外,城镇公路养护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管理特征。
1. 城镇公路养护机构
城镇公路是地方性公共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对其管理工作也其他的公共物品具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从开始到决策需要各部门的职能实行,主要有:行业管理职能、公共管理职能与生产养护职能,这些分别对应着主管部门、专业机构与生产企业三个主体,从管理角度有决策层(政府主管部门运用必要的行政职能与经济法律手段,对城镇公路的投资、发展与养护等加以指导)、执行层(由主管部门成立的专业机构主要指公路局对公路的养护计划、养护监管等的制定)与生产层(专门养护公路的企业,按照标准对公路进行养护,并接受执行层的监督)。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城镇养护管理机构中有着一个薄弱环节:各个城镇的管理机构设置不尽相同,甚至有的城镇管理机构有有公路管理站与交通协管员二有的无人管理,由于类似管理机构的不存在使得交通管理机构体系不健全,进而使得养护工作更加无法落实,主要体现在:城镇公路管理部门没有足够的管理人员,甚至没有专业化的养护管理机构。为了公路养护工作的更好展开,应该设置城乡级别的公路管理机构,由它们负责实施公路养护管理的具体工作,在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至少拥有专职的交通协管员,负责公路养护管理,这些人员机构接受上一级的监督与指导。
2. 公路养护管理层面
2.1 计划编制缺少科学性
这些年,公路主管部门对公路养护管理的计划编制做了大量的调整改革,使得城乡公路建设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建设的标准低、施工周期段,造成了公路质量本身的下降。而在计划编制下达后与公路建设有时间差,使得计划编制时间与实际公路项目施工时间不科学、不协调等,影响了工程的质量。
2.2 技术等级低,里程线路长
城镇公路是多是县、乡与镇之间的连接公路,中途地形复杂多样、路线长,尤其是偏远乡镇的公路里程,在这些公路建设上由于路况差,同时实行了较低的技术标准,这使得公路在抗冻性、防水性上较差,致使公路使用时间短,缺少长期效益机制。
2.3 城镇公路养护缺少专业化的养护管理
与国道省道相比,城镇公路缺少专业化的养护管理机构与人员,对公路的养护管理多是由沿线居民不定期的养护,在质量上与通行能力上较差,这造成城镇公路质量急剧下降。
2.4 公路技术等级低,养护成本高
城镇公路多是四级路、等外路面无路肩,在安全防护措施上没有必要的设备,这使得公路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同时公路养护作业困难且成本高。
2.5 与公路建设资金来源少相比,养护资金的来源渠道也明显的不足
资金不足是城镇公路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尤其在公路养护管理上,城乡公路不属于列养范围,养护资金来源上仅仅是上级养护补贴与乡镇政府财政补贴等,因此在资金数额上是很有限的,而公路护养管理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这是当下资金护养上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杜跃武,平原地区县乡公路改建与养护[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10.
[2]张海英,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状况评价与养护决策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01.
【关键词】人格特征之财产利益 民事权益 人身权益 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069—03
一、问题的提出与司法探索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和商业的发展,人格特征之财产利益日益凸显,尤其是具有较强可识别性的名人的人格特征,常被以各种形式用作产品宣传。明星“被代言”一时成为网络热搜词汇,诉诸法院者也日益增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类型:1.同时侵害名人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典型代表是以名人人格特征为假冒伪劣产品做宣传,如以潘玮柏姓名谐音的“盼痿·勃”壮阳药物。2.不涉及名人精神利益只侵害其财产利益,典型代表是未经同意擅自使用名人人格特征为广告宣传但不影响名人的社会评价,如波司登羽绒服未经同意使用张曼玉形象做广告宣传。
我国现行民法体系以人格权和财产权二分理论为基础建立,人格权保护精神利益,财产权保护财产利益,二者的损害赔偿方式不同。粮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人格权受侵害者“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此处的“赔偿损失”与其他有关财产侵权的法律条文中的“赔偿损失”之间实乃同词异意。此处的赔偿损失主要是针对精神利益受侵害的赔偿而言,是以金钱手段抚慰精神损害之意。按这样的立法精神,法院在最初遇到明星“被代言”案件时,多以精神损害赔偿的形式予以救济,赔偿额度有限。最终形成一个难以让人称道的结果:使擅自使用他人形象推广产品获得暴利的企业只须承担极小的风险成本。
但近年来,我国法院对人格特征之财产利益已经予以承认并积极保护,且对财产利益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所涉案例以肖像和姓名的商业利用为主。如张柏芝诉江洋之花化妆品有限责任公司等肖像权纠纷案和莫少聪肖像权纠纷案中,明确承认肖像之经济利益,并且对侵犯肖像权带来的经济损失如何计算问题做了解释,即根据原告的知名度及代言费收取标准确定赔偿额度。翔诉《精品购物》案中法院的创新在于:没有将肖像权的客体仅仅局限在肖像本身,以可识别性作为判断是否构成肖像侵权的标准。以上法院的积极探索值得肯定,但请求权基础和判决理由却难以令人信服,并且各法院之间难有共识。《侵权责任法》施行后,司法实践中完全可以避开理论上人格权与财产权二分理论的羁绊,通过《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的解释与适用,为人格特征之财产利益寻找到统一的请求权基础。
二、开放式侵权立法模式下的“民事权益”
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第二款以不完全列举的形式列举了民事权益的范围。
(一)开放式侵权立法的共识
《侵权责任法》颁布之前,我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立法上(《民法通则》第五条和第106条第2款)都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侵权法开放性地保护民事权益。只是学理上对民事权益一词的界定有时还显得混乱。《侵权责任法》颁行后,我国学者对第二条的真正含义一直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关于侵权责任法保护范围的规定,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侵权责任一般条款,但无论持以上哪种观点者都不否认“民事权益”一词表明我国侵权责任立法继续援用开放式立法模式,将侵权法保护范围从权利扩展至合理利益。
(二)“民事权益”=民事权利+民事法益
对侵权法中民事权益理解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1.“权”指民事权利,以法律明确规定为限;“益”指除民事权利以外,法律保护的正当利益。2.“权”限于绝对权,“益”指法律明确规定的合法利益,包括债权和其他利益。3.“权”指绝对权,“益”指尚未被法律规定为“民事权利”的“合法利益”,包括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债权只是绝对权之外的例外保护。
以上观点达成共识之处在于:1.都承认权益包括权利和法益且权利与法益受保护的程度不同。权利不仅在受侵害时有事后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而且有完整的权能,享有事前事后双重“保障”,但法益不具有事前的权能,只能获得事后的救济;即使在事后的救济上,侵权法保护权利的制度也更清晰严密。2.绝对权属于侵权责任法保护的“权”的范畴。是侵权责任法保护范围的最核心部分。3.法益必须有所限制,或“以法律明确规定”为限,或以“正当”为限。
分歧在于:债权归于权利还是法益,前者认为“权”包括一切民事权利,后者认为“权”仅指绝对权。民事权益这一术语一方面为了以“益”来保持侵权责任立法的开放性,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权”与“益”之区分实现侵权法区别保护之目的,实现权益保护与行为自由的平衡。债权作为一种相对权,给予其同于物权的侵权法保护势必有过渡侵害行为自由之嫌。然而,债权走出侵权法之外却的确是毫不逊色于物权的一种民事权利,它有自己的权利体系和保护方法,比未上升至民事权利的民事利益“高贵”许多,也不可能沦落为“益”的角色。“民事权益”一词非专属于侵权法,是整个民法体系共用的术语。在侵权法之外的民法体系中,民事权益包括民事权利(绝对权和相对权)和民事法益(未上升至民事权利的受保护的民事利益)。既要满足侵权法区别保护之目的,又要维护民法术语含义之统一,必须对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的“民事权益”做目的性限缩解释(前述梁慧星教授的观点):“权”仅指绝对权,“益”指法益,而债权只是“权”的一种例外。
(三)人身权益≠人身权利+人身法益
关键词:更年期综合征;中医;护理
1更年期综合征的特点
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潮热、易激动、紧张、抑郁、失眠、记忆力减退、思想不集中,内向人格居多,孤僻、思虑过度,多疑惑、固执、自尊心很强等,严重者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2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护理
护理干预更年期综合征的宗旨是帮助患者参与自我护理、自我调整心态,即提高自我控制疾病的能力。中医护理注重整体护理,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护理应因人而异,辨证施护。
2.1教育患者自我控制疾病护士可帮助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提高自我控制疾病能力。教育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乐观的心态,要克制不快的心情,以开放的心境对待一切事物。精神乐观、情绪稳定是顺利渡过更年期最重要的条件。教育患者合理安排好日常生活及工作,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适度,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适当户外活动,防止发胖,尤其是活动少、工作时间多坐者;要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居住环境保持整洁、安静、舒适,保持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注意清洗外阴,避免阴道炎和尿路感染的发生。
2.2心理护理精神情志的正常与否和健康有很大关系,情绪的改变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古人尤其重视精神护理,《内经》中记载“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所苦”。护士可主动与患者沟通,从而了解患者的想法、顾虑及情感需要,及时解答疑问,鼓励患者倾诉内心的苦闷,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如发现患者有不良的认知或对疾病有不利的应付方式时,及时给予纠正、安慰、鼓励和帮助,引导患者面对现实,帮助患者应对处理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社会问题,保持情绪稳定,增强适应能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身体康复。
2.3饮食护理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饮食调理原则,根据更年期患者的不同体质、不同的病证选择不同的食物进行补益。例如,阳虚患者应忌食寒凉,宜食温补类食物;寒证患者应忌食生冷、瓜果等寒性食物,宜食温性、暖性食物等。女性更年期饮食保健一定要减少摄取高脂肪食物和糖类,少吃肉类,适当控制脂肪摄入量,特别是少吃肥肉等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多吃各种鱼类和植物油,植物油不但可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还能供给人体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多食绿叶蔬菜和杂粮,绿叶蔬菜和杂粮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以有效地补充维生素,特别是黄豆及其制品,还含丰富的弱性雌激素,可缓和更年期妇女因雌激素锐减而造成的痛苦;适当补充钙剂,由于更年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可以补充钙质,缓解缺钙的烦恼,同时此类食物中还含有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有利于缓解更年期烦躁易怒、骨质增生等症状。
3中药调护更年期综合征
3.1更年期潮热汗出调护中药敷脐治疗更年期潮热汗出患者[1],药物制作:五味子、五倍子、何首乌、酸枣仁各等份,共研调末。贴敷方法:脐部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根据脐部凹陷浅深大小不同,取药粉5~10g用75%酒精调成糊状,敷于脐上,敷药直径2~3cm,药上覆盖塑料薄膜,然后用胶布固定,胶布过敏者用纱布外敷后用布带系于脐部固定,24h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3.2更年期尿道综合征调护尿道综合征属于中医“淋证”范畴,王建勇[2]治疗更年期尿道综合征用基本方:紫河车、五味子各10g,菟丝子、覆盆子、蛇床子各30g,车前子15g,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并将药渣再加水煎汁100ml,坐浴熏洗,每日1~2次,15天为1个疗程。
【参考文献】
1.1拓宽医学视野,更利于疾病认识
西医学与中医学分属不同医学理论体系,并且在治疗方法与医学思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过中、西医学所面对的对象与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在《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恰当引入中医护理理论,将中西医优点相结合,可有效拓宽医学学生知识面,养成中西医相结合的逻辑思维,如胆结石、肠梗阻等病症的治疗措施讲解时,可在西医学病理讲解的前提下,引用中医里不通则痛,而通则不痛的医学理论进行解释。又如肿瘤治疗措施讲解中,可强调中医的治疗措施,同时结合西医中的放化疗及手术治疗,这样能有效减轻患者放化疗中的毒副作用,积极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1.2中西医优势结合,更利于患者护理
在现代护理学中,向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护理是主要内容,外科护理教学中,将中医护理理论引入护理程序当中,让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更好地结合渗透,可为患者解除病痛打下坚实基础,例如,我国中医里的四诊合参,可融入现代护理的评估环节,运用健康评估方法获取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等资料,并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全面获取患者资料,便于护理人员能及时发现病患问题。在护理方法上,可把大量简便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法引入到外科护理教学当中,例如,乳痈可应用大剂量的炒麦芽水进行煎服,也可运用芒硝进行局部外敷,以终止患者乳汁的分泌。又如为了促进患者外科腹部术之后,恢复肠蠕动,除鼓励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外,还可用针刺患者的足三里穴位,以缓解患者的腹胀问题。
2中医护理理论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做好中医护理理论与外科护理相结合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当中,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具体的预先安排,教师只有充分认真准备,教学才会收到预期效果,在外科护理学的各章节教学中,应仔细剖析每章节内容,尤其是基本的概念及重难点等,将中医护理理论方面的知识有机融入其中,并尽量用最准确文字进行层次归纳整理,从生理解剖至健康教育、由浅入深、从理论至实践,逐层展开,让有关的中、西医理论点充分展示,并且条理清楚。
2.2中医护理理论知识的贯穿应用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评估是项连续系统的资料记录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将西医学中的交谈法、观察法与护理检查等和中医护理中的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对外科护理学中的各章节进行护理评估,让护理资料收集更为客观全面。同时,可用中医学里的护理知识对外科护理进行内容补充,尤其是中医里的辨证护理及整体护理观念,可与现代护理观念相融合,便于护理诊断的确定。在护理计划当中,可把中医护理基本原则有效融入到护理计划中,其实中医西医的护理诊断排序原则大致相同,都是根据首中次优来设置先后顺序,把中医的急护其标,缓护其本,标本兼治等原则有效融入外科护理讲解中,对于患者现存生理心理及社会问题进行启发,采用中西医中的有效护理措施,并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对护理措施进行充实。同时,依据外科疾病特征,将中医特色和现代护理理论的优势进行结合,如饮食调护中,可突出辨证膳食护理,尽量做到药食相辅,病食相宜,以提升疗效。
2.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穿中医护理理论
在《外科护理学》的护理教学中,其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及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师对学生的护理认识起引导作用,教师可将中医里的整体观念与人本思想贯穿到外科护理工作中,将传统中医护理理念与外科护理理论进行结合,以培养学生在护理工作中的分析解决能力。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可运用情景模拟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及角色扮演等教学法,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护理知识,教学中,也可原文引用,激发学生对中医理论学习的兴趣,如说明饮食护理方面的重要性时,可引用中医著作《素问•热论》中的原句进行说明。又如讲解脑卒中的护理知识时,可运用典型病例的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具体的病理,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对病例中的护理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讨论当中,能使学生的总结、分析归纳及语言表达等能力达到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4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中医护理理论
外科护理学的见习与课堂教授大致是同步开展的,我校的见习医院师资力量是较为雄厚的,也是经国家相关教育部门进行过教学评估的,其临床实践也更为规范,在各科室当中,均有教学秘书、专职教师来带教,学校教师依据见习疾病特征与护理原则,对教学内容、目标与方法进行合理设计,尤其是在实践过程中,要合理贯穿中医护理方面的理论,如乳痈疾病,学生对病患实施评估、健康教育及查体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指导,尤其是中医里的四诊八纲理论,教师要适当给予启发,利用不同方法进行不同病情的辨证护理,把课堂理论知识应用至临床实践当中,以强化学生的护理知识,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给毕业生奠定良好基础。在学生毕业实习时,也强化中医护理方面的知识,为外科护理教学提供中医护理时间方面的可能,当学生在西医医院进行实习时,可侧重外科疾病手术前的准备与手术后的护理工作,并参与重症、急病患者的监测工作,积极参与腹腔引流管及胸腔闭引流管等管道护理工作。当在中医医院进行实践时,要突出中医方面的护理特点,如对于晚期的肿瘤患者,可用水针治疗法,这比镇痛剂注射效果好;对于肩周炎患者,可采取中药熏蒸的治疗法,让中医护理法在临床上充分发挥优势,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实践结束的时候,让学生用中医理论思维书写份外科护理病历,以巩固学生的护理知识。
3结语
关键词:Orem自理理论;宫颈癌;护理;应用效果
Orem自理学说是美国著名的护理理论学家Dorothea・E・Orem在1971年提出的,Orem自理模式又称为自我照顾模式,强调自理的概念,认为自我照顾的需要是护理的重点。其主要内容是由3个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组成,分别为自理结构、自理缺陷结构以及护理系统结构,其中自理缺陷结构是核心[1]。为了降低患者在宫颈癌手术后的心理创伤,提高患者自身能力和生存质量,我院决定将Orem自理理论运用到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护理中,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经我院从2008年1月~2009年7月手术治疗的100例Ⅰa2~Ⅱa期的宫颈癌患者,随机将他们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平均年龄47岁(38~62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5岁(35~60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试验指标等临床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00例患者均先采用宫颈癌根治术(广泛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①即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术后及化疗后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并发症,及时通知医生,对患者及时治疗。②对环境进行打扫,保持房间通风、床单干净、空气清新并定期对房间进行消毒。③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和其家属能接受现实,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消除紧张感。
观察组采用Orem自理理论护理:①完全补偿系统:在患者未清醒前,护理人员需满足其所需,例如供给氧气,防止呼吸道阻塞;个人卫生的清洁等等。时刻注意患者的生命特征,根据医生嘱咐定时定量补液、应用抗生素以及止血药等等。②部分补偿系统:当患者苏醒之后,其具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护理人员和患者共同完成护理计划,在帮助患者保持各种管道通畅、维持正常功能时加强心理方面的引导和护理。③支持-教育系统:该时期护理人员主要做的就是对患者进行情感方面、健康方面的指导,调动患者自我恢复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建立有效地自理方法,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2]。
1.3观察标准 对患者在护理阶段时掌握护理方法、掌握并发症护理、掌握饮食注意事项进行观察,统计两组中每项内容的患者数,进行比对;以不记名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心理状况(焦虑、抑郁、失眠)、和平均住院天数。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病症和身体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护理中,观察组中知晓并发症护理方法的患者有49例,知晓护理方法的患者有40例,知晓饮食注意事项的患者47例,有效率89.31%;对照组中知晓并发症护理方法的患者有20例,知晓护理方法的患者有26例,知晓饮食注意事项的患者24例,有效率为64.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术后观察组中发生焦虑抑郁的患者有2例,失眠的患者3例,总发生率为10.00%,平均住院天数(11±2.15)d;对照组中发生焦虑抑郁的患者有14例,失眠的患者9例,总发生率为46.00%平均住院天数(16±3.24)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宫颈癌是人体最常见的癌瘤之一,不但在女性生殖器官癌症中占据首位,而且是女性各种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的癌瘤但其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总的来说是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我国发病年龄以40~50岁为最多,60~70岁又有一高峰,20岁以前很少[4]。
宫颈癌根治术(广泛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会对患者的心理和身理造成极大的创伤,许多的患者由此产生焦虑抑郁心理,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所以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辅导尤为重要。通过Orem自理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对照组中有14例患者发生焦虑抑郁心理,而观察组中只有2例,观察组各项结果均优于对照组。这提示了采用rem自理理论在术后化疗护理方面效果显著。
总之,运用Orem自理理论可以很好地满足患者的自理需要,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并发症的产生,改善心理状况,缩短住院时间,在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护理中具有可行性,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惠仙,黄鹦,钟淑玲.Orem自理模式在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9(8):38-39.
[2]郭筱萍.Orem自理理论在宫颈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2):227-229.
关键词:跨文化护理;护理理论;文化照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059-02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日益密切,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与日俱增,国内各民族之间不断融合,很多文化冲突和矛盾也突现出来,如在跨文化就医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不能满足患者除生理和心理需求以外的文化需求。所以护理工作人员在掌握基础护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跨文化护理理论知识,从而为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需要。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跨文化护理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综述。
一、跨文化护理理论的定义
跨文化护理理论由Leininger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提出,全世界护理领域普遍认可这一理论。跨文化护理学是运用护理学中关爱、照顾的理念和护理程序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了人类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而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根据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和所在社会文化环境,跨文化护理提供了与其文化一致的高水平、多体系、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有效护理。这种护理理念也就是通过建立合适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认同,给予服务对象心理支持,使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疾病恢复。跨文化护理理论的目标是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的健康提供与其文化相一致的护理。跨文化护理理论以“跨文化护理”与“护理关怀”为中心,把文化作为重点内容,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的概念――文化照顾、文化照顾共性、文化照顾差异、文化强加、文化休克、文化照顾保存/维护、文化照顾重建/再定型等。
二、跨文化护理理论的内容
跨文化护理理论以文化和照护为核心,注重患者的人文关怀,根据人们的文化价值和对健康的认识,为其提供与文化一致的、有意义和有效的护理保健措施。Leininger精心研究设计了一个跨文化模式框架,并称其为“日出护理模试”,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阐述在一种文化体系中通过该理论的支持如何实现对个体、家庭和群体的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他们提供相应的护理照顾。这一模式包括以下四个层次:(1)世界观、文化与社会结构层;(2)服务对象层;(3)健康系统层;(4)护理照顾决策与行动层。(1)世界观、文化与社会结构层:指导护理工作人员评估和收集宗教、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社会关系与价值观等有关服务对象所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各方面信息。同时这一层次也表明,服务对象的社会结构、文化背景、世界观、环境内容等是人类照顾与护理所必需考虑的因素,特定文化人群的照顾价值观、照顾信念以及对照顾方式与表达的接纳与选择都受这些相关因素的影响。(2)服务对象层:以健康系统鹊姆务对象为基础,建立了包括个人、家庭、群体和社会文化结构的信息系统,以及与文化有关的照顾和健康的特定意义及表达方式。(3)健康系统层:这一系统有利于鉴别文化护理照顾的共性和差异。详尽地融合了专业健康系统、民间健康系统和护理系统等领域的特征和特有的照顾专长。(4)护理照顾决策与行动层:这一层次以最大限度满足服务对象需要为目标,在文化照顾保存/维护、文化照顾调整/协商及文化照顾重建/再定型三种形式为主的护理措施的实施的基础上来完成与文化一致的护理照顾。护理人员提供的护理措施体现和反应服务对象的不同文化需求,而服务对象的社会结构、世界观、各种相关健康系统均可影响护理人员所采用的护理措施,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日出护理模式”中的第一、二、三层类似于护理程序中的评估与诊断阶段。护理程序的计划与实施阶段对应着该模式的第四层。而护理程序中评价的相关部分内容在“日出护理模式”中没有体现,但其主要强调系统研究护理照顾决策与行动,以便开启更有益于服务对象的行为模式,从而加强服务对象的舒适感,有利于其身体健康。
三、跨文化护理理论的应用
1.跨文化护理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跨文化护理理论既丰富了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又完善了“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观。同时,它作为护理教育发展中的新领域,也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通过开设跨文化护理课程或对在职护士进行跨文化护理培训,培养出适应不同文化背景患者需要的优秀护理人员。同时,还可以在跨文化护理教育的同时,将该理论应用到护理科研或指导临床护理研究。而如何完成文化能力教育与现有课程整合,以及辅助教学策略探讨等问题成为跨文化护理教育研究的热点。要培养一个具备跨文化护理能力的护士,不仅要强化其各种技能、知识、观点、态度和实践能力,而且要强化跨文化护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与不同宗教、性别、种族、语言、文化、残疾、年龄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建立积极的治疗性护患关系。跨文化护理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护士具备多学科、多层次知识,从多元文化角度出发,为患者提供与其文化背景相符合的照顾。跨文化护理理论教育的加强,能够丰富护理理论和实践,增强护士与不同文化的社会群体沟通的技巧,提高护理效率,优化护理质量。
2.跨文化护理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护理管理者在掌握已有的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跨文化护理理论的学习,能够更好地优化护理人力资源和护理管理理念。刘逸文等指出,护理管理人员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护士的需求有所差异的问题,在跨文化护理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尽量地去满足其需求,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护士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得临床护理管理质量及效率均有所提高。王颖等指出通过对跨文化护理理论知识的系统研究和深入学习,护理管理者为了提高护理团队的工作效率及护理管理的有效性,可以先了解来自不同地域的护理人员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进行差异化管理,从而更好地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最终实现护理管理目标。而对于护理工作人员来说,跨文化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既可以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更好地满足病人的需求,提高整体的医疗质量,也可以更好地解决护理人员之间因文化、价值观差异造成的冲突,从而更好地处理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
3.跨文化护理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由于护患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越来越突出,由此而产生的护理问题也逐渐增多。因此,护士应当掌握跨文化护理理论,更好地为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提供共性和差异性的需要,从而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当前,跨文化护理理论已在ICU、特需、急救及临终关怀等多个临床科室得到应用。刘丹丹等在临床肿瘤护理过程中应用跨文化护理理论知识体系,并将其用来指导护理工作,从医院、日常生活、治疗、出院等就诊的全过程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背景下的人性化特设服务,以此来消除肿瘤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促进医患沟通及其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傅静等指出根据跨文化护理理论的要求,为了适应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临终护理工作,在临终关怀实践中,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多元文化知识,同时对多元的文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样才能够为临终患者提供人性化的且与其文化一致的护理,从而使患者在生命的终末期拥有更优质的生命质量。
4.跨文化护理理论的意义。跨文化护理理论的发展,坚持以文化和照护为核心,将“日出护理模式”运用到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及临床实践等方面,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服务对象给予与其文化相一致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提升照护质量和水准。同时,跨文化护理理论也可用于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带来积极的影响。在我国多民族的文化背景下,跨文化护理理论对于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护理的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依据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Abdul QN,Dana M. Caring for a Bedouin Female Patient with Breast Cancer:An Application of Leininger's Theory of Culture Care Diversity and Universality[J]. ,2013,2(3):1-6.
[2]徐珍,林成凤.跨文化护理在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4:17-19.
[3]孙毅,彭东风,刘耀辉.跨文化护理理论及其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21):2668-2670.
[4]石倩.跨文化护理理论在外籍肿瘤患者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09,17(3):163-164.
[5]杜书芳,李晓玲.跨文化护理理论的评价与应用[J].护理学报,2006,13(6):74-76.
[6]马芳,张德琳.跨文化护理理论及其在灾后丧亲者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9):1380-1381.
[7]郑儒君,李俊英.跨文化护理理论在临床肿瘤护理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9):2445-2447.
[摘要]概念是对过去感性经验的理性总结,是重新认识的开端,是科学理论得以建立的基础。对概念的正确认识与理解是科学思想产生的来源,也是学科发展的行动指南。我国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以及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服务于细微之处。营造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尊重病人、帮助病人的氛围”。近年来,“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在我国护理行业内已基本达成共识。然而,对于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却是见智见仁,莫衷一是。有鉴于此,本文运用概念分析法综述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为临床护理及教育工作提供借鉴,也为本土化概念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与参考。
一、概念分析法
本文所用概念分析法主要是将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概念分析论观点Ⅲ与科学思维分析方法相结合。康德认为抽象的概念只有与现实相关联,才可能不是空洞的。他提出人的理性认识与客观事物是通过经验性的认识联系起来,可通过认识事物的起源、界限和范围,来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组成成分。我们借助这一观点,从回顾护理人文关怀的起源、界限和范围人手,借助文献进行概念分析。参考科学思维分析法的定义将概念分析法界定为:把复杂的。概念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名称、历史、结构等)暂时分解为简单的部分与要素,逐个加以分析,呈现出概念的内涵(本质特征)及外延(组成成分),以精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二、人文关怀理念的内涵
护理人文关怀是一个复合概念,是哲学与护理学的有机结合,是人文关怀理念在护理学科的具体运用。为把握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征,须追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理念的内涵。
人文关怀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一方面源于14—16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Renais8ance)运动,使人文主义的内涵得以彰显;另一方面,它的前身是哲学家们一直探讨的终极关怀(ultimateconcem)问题。用德国哲学家蒂里希的话来说,终极关怀就是“人类无限地追求那无限,也就是“人自始自终地、无条件地、极其虔诚而热情地对代表无限、永恒、自由之物地向往和追求”,蒂里希对无限、永恒、自由之物给出了解释,即哲学界所研究的人生目的与意义和新存在,与神学所研究的宗教和上帝。
中世纪的西方社会,由于人们长期受教会的束缚,对人的自由与平等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与追求。于是,掀起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humanism)运动,主要倡导人文主义思想,即否定神权,提倡人权;扬弃神性,讴歌人性;反对禁欲,呼唤人情。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解释来讲:”通常谓之’近代‘的这段历史时期,人的思想见解和中古时期的思想见解有许多不同,有两点最重要,即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也就是说:神的威信衰落,人的威信提升,终极关怀的对象由上帝转化为人自身。由此可见,只有解放人自身的思想,坚定人自觉的信念,人自主的尊严和自我的价值才有实现的可能,人文的特色也才会突显出来。”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才具有人文关怀[7](humanisticconcem)的本质属性,也正如梁实秋先生在其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里给出的”人文主义“3层含义[8]:①人文学科,古典文化之研究;②人文主义、人本主义;③人性、人情、人道。概括起来,此时人文关怀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其特征是具有人文学科的文化知识、具有”人权平等、人格尊重、人性自由、人情博爱“的人文或人道主义思想。
人文关怀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终极关怀的内容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如: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的物质生活得以丰富,工具理性过度膨胀,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人们开始呼唤人性的慈善与崇高,去爱护自然以及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与动植物,这时终极关怀转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以”人与自然、与弱势人群关系和谐“充满着人道主义内涵的关怀特征;到了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虽具有了保护自然与动植物的理性意识,但人自身的非理性因素难以控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仍然存在。
于是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理论开启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开始反思自身存在价值,呼唤人性的自然情感,终极关怀的对象拓展到以”人与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为本的发展阶段,体现出人际间具有超越性内涵的人性关怀。因此,无论神灵、人类社会,还是动植物、自然界,人文关怀的目的就是要体现万事万物的相依共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整体,并在相互关系中达到和谐相处,促使人全面完整的发展。
三、护理人文关怀内涵的研究现状
3.1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特征
现代护理学诞生于西方社会,虽然那时没有明确研究护理”关怀“(caring)的概念,但与护士、护理和护理职业等相关的英语里主要有3个基本词汇:nurse,肌rsery,nursing。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3个基本涵义:①从业人员以女性为主,主要承担照顾儿童的工作(awomanwhotakescareofayoungchild);②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悉心关怀及其专业性和附属性,必须经过训练且掌握一定技能的专业人士,特别强调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工作(apersonwhoisskiuedortminedtakesattentivec8l℃sfbfthesickorinfilm,esp.undertllesupenrisionofaphy8ician);③非血缘或法律关系的亲密关怀,担当、接受与分担父母般抚育与照顾的责任(affording,receiVingorsh耐ngnunureorparentalcaretlloughnotrelatebyb100dorlegalties)。3层含义中始终贯穿着护理学生命关怀的理念与行动(takecare.),并永恒不变、超越时空、超越历史及超越感性地渗透在护理的专业性、附属性及以强护弱的”母爱“情怀之中,体现出护理学一开始就是以”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为本、承担着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作用,因此,护理学的本质是护士对弱势人群的悉心关怀,我们可视为护理一词最为原始的定义。但这里没有提及”护士自身的生命价值“。
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受当时哲学存在主义与现象学思想的影响,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Engel于1977年首次提出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在此影响下,护理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专业价值、地位及研究领域等内容,美国护理理论家Madeleinekininger与JeanWatson鉴于她们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与精神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价值观,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为本的人性关怀的发展阶段。Watson在她的第一部著作《护理:关怀的哲学和科学》中首次应用了人文关怀(humanca咖g)这一词语。她将哲学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到护理学“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内涵之中,揭示了护理学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包含着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怀。
她阐述道:人文关怀是一种主动关怀人的意愿、意识或责任,并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态度“”。她还将护理人文关怀的特征概括为情境性、关系性与专业性3个基本方面。
可见,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属性就在于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理论家kininger贝0以人的文化特征为出发点,提出了跨文化的护理理论,为实现护理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搭建了坚实的系统框架。
3.2护理人文关怀的鉴别特征
护理人文关怀(humancaring)与哲学人文关怀(humanis—ticconcem)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护理人文关怀既具有人文关怀的共性,体现出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
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就英文语义来讲,主要区别在于“concem”与“caring”两个词语的不同意义。
它们虽然都源于对他人的担忧与责任[,但它们所关怀的对象不同、两者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不同、关怀者所具备的品质特征也不同。哲学人文关怀是把全人类的生存与福利状况放在首位,不带有个人的情感色彩,是志愿地关心处于某种不公正情境下的弱势群体的高尚行为;而护理人文关怀则将具体人所忧虑之事放在心上,与护理对象之间关系密切且经常接触,是一种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家人的超越关系,是自愿地关心处于某种弱势状态下的个体需要,主动交流并伴随赋有同情心的专业。
护理人文关怀与普通伦理关怀(ethicalcaring)相比,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讲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怀关系。不同的是普通伦理关怀的关系双方是一种保持着社会距离的平等关系,而护理人文关怀则是一种超越距离的专业关系,护患之间虽是陌生人,却由于护理对象的相对弱势而必须依据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起具有责任意识的超越性关怀精神。另外,普通伦理关怀可以单独解决个体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而护理人文关怀则必须从整体人的角度全面思考患者所处某种问题的根源,协调各种关系,如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共同达到个体希望的健康水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护士与医生的关系已不是单纯的附属,而是相互监督共同维护患者整体健康利益的合作者。第三,护理人文关怀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专业性,护士必须是经过训练认识到人文关怀的价值,具备一定的沟通、理解与帮助人的人文关怀知识、技能与修养的专业人士。
护理人文关怀也不同于以往护理内涵中的生命关怀(caring),主要区别在于人(human)的特殊性:指护士能够用普通人这个比较中性的概念来看待护理对象,既具有超越性的社会特征,又具有生物学的本性特征,尤其是人在生病时更多地表现出人性的弱点,护士应该具有一种职业特质,能够宽容并耐心地关怀他们,体现出护理职业最具人情昧的内涵;其次,护士能够用整体人这个社会性的概念来看待护理对象,从多个角度思考患者的处境及影响治疗的因素,最终效果要落实到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目标上,以及改善、促进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上。综上所述,护理人文关怀既具有与哲学人文关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弱势群体,又具有与普通伦理相似的特征,即关怀个体需要;既具有护理学起源时护患关系的超越特性、又具有医护关系的合作特性,同时又必须具有职业本身的专业特征。
四、护理人文关怀外延的研究现状
自护理理论家Madeleinekininger与Watson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以来,引起了其他学科人士及护理学者的争论,也引起了后继学者的研究兴趣,她们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探讨与完善了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构成,就目前文献研究所得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4.1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
leininger是第一位研究关怀的护理理论家,在她的跨文化理论中集中体现了对护理对象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视。她在对日常行为的观察中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有别于己的群体里生活会反复表现出行为上的差异,而护士却对影响儿童行为的文化因素缺乏认识与理解,她因而产生忧虑并开始探索关怀与文化的关系。结果得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关怀体验,需要不同的关怀表达方式;我国学者张衍珍根据临床经验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不同的解释方式[15];学者黄秀娟也从护理病人的感受中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遇到问题时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由此可见,护士关怀患者要有文化敏感性,掌握不同患者的文化价值观与活动方式,才能为其提供合乎文化背景所需要的对患者和家庭都有益处的关怀表达方式、解释方式与处理方式,才能协助、支持与帮助其他个人或群体改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以及健康状况,达到整体人的健康。总之,对文化因素的理解是护士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帮助的基础,也是护士具备专业素质的基本条件。
4.2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
这一观点是理论家Watson鉴于自身的价值观、信仰以及对生命健康与康复(healing)的感悟而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具体运用于护理人文关怀实践中的体现。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尊严,都希望自身独特的价值与潜能被认可。那么,护士作为人文关怀者的目的和责任就是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帮助人在遭遇疾病痛苦而心情沮丧时认识到他的生命存在价值,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整体上的和谐,从而提高他的生存质量。实现这一理念,重要的就是护士具有职业道德体验:正如我国护理专家李小妹所言,“人文关怀是在特定的时间与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精神体验的一种道德法则,进入彼此的内心世界,人格得以升华。”王菊吾也深刻地阐述道“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保护与促进人类健康,倡导人类尊严为目的道德观念。”贾启艾概括出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关心患者的需求,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与权利;王斌全豫在文章中将人文关怀界定为关心人之为人的精神问题,注重自我与他人的精神发展。然而,拥有这一理念对护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具有:人道主义-利他的价值观念或职业道德观念;能鼓起患者生命的信心与希望;能协助患者恢复健康并获得自护能力;能促进患者生成“坚信自身生命具有存在价值”的精神力量。可见,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是患者从失望走向希望的力量源泉,也是护士专业素质的核心体现,更是护理人文关怀行动的灵魂所在。
4.3表达护士的关爱情感
加拿大护理理论家RoachS认为人文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模式(C耐ngisthehumanmodeofbeing),是一种自然情感的表达方式。当人遇到某种特定的痛苦境况时,就会自觉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着某种无形的联结,牵动着内心而主动自觉地关心他人,这种情感超过了关心自己。这一观点与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所言”孺子入井而生恻隐之心“的事例不谋而合,人有天赋的同情弱者的善性。我国护理学者刘玉馥也深有体会地讲”护理人文关怀是护士将获得的知识内化后,自觉给与患者的情感付出;学者马芳也曾阐述到护理人文关怀的实质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互动㈨。由此,人的本性中这种同情情感的表达也是护理人文关怀者必备的素质特征:Roach认为护士应具备5大素质,即同情(comp船sion)、良心(conscience)、责任(com—mitIrIent)、信心(co血dence)与胜任(competence)’圳,胜任中包括专业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英国护理理论家Brown还特别提出护士要分别具备个人与职业两种情感素质,并将职业素质进行了具体描述,体现在观察病情、展示知识、提供信息与实际帮助上;我国学者苏菊芬总结经验概括出护士的五心特征:即爱心、关心、耐心、细心与责任心汹]。由此,自然情感的表达是护理人文关怀行动产生的内在动力,是护士体现专业素质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另外,Roach强调这种自然情感的本质还是来源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价值观的尊重。
4.4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
这一观点的代表是美国护理理论家Benner和Wmbel,她们于1982年提出了人际关系应对理论,核心思想体现在帮助患者提高人际应对能力,护患双方共同努力达到人际协调跚。
关于这一点,也是Watson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她特别强调人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整体,每个人都是其中的能量场,只有在人际互动中才能产生能量,当人际关系达到协调一致时,能量才能释放出来,双方价值才有实现的可能。
提出”人文关怀必须在特定的时空与情景中产生互动,建立起一种秉持尊重原则的护患关系。“然而,达到这种协调关系需要双方思想、行为及感情的融洽,尤其是作为人文关怀者的护士必须具备注意、关心与尊重的个性特征;Watson还着重说明护士要具有人际沟通的艺术:对自己及他人要有关怀敏感性;要能建立一种帮助信赖的关系;能促进与接受患者正性与负性情绪的表达;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能为患者营造一个维护、改善与支持其健康的环境。由此可见,人际关系的协调是人文关怀的本质,是护理人文关怀实践的基础,是护士体现专业素质的前提条件。
4.5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
美国护理理论家Boykin和Schoenhofer于1993年在她们的人文关怀理论中表述了这一中心思想,她们认为护士在实施关怀行动之前首先要努力了解患者的需要,根据患者所需要的东西给予有目的的真诚帮助,让每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患者在他需要某种帮助的时候恰倒好处地得到应有的支持、鼓励与肯定。究其原因,每个人对关怀的认识不同、需要不同,不理解他人需要的给予是达不到关怀效果的,有时会给人带来烦恼汹]。所以,给予一定是他所需要而又缺少的东西,才能达到人文关怀的终极目的。另外,人是一个整体,不能只考虑某一段时间的需要,要了解整体人的经历与体验,因此,关怀无时无处不在,所有人都在关怀(allpersonsarecaring)。这就要求护士能在任何时刻都保持与护理对象的互动,尊重他们,主动交流㈣;学者Autllier提到护士要把自己关怀他人的思想展现出来(caringisaboutbeingpresent),如:一起分享彼此的认识、情感、经历、体验与时间等;学者FelgenJ啪1进一步说明人文关怀要在互动中实现,如维持患者的生存信念、了解患者的处境、和患者处在一起、帮助患者做事、提供一些信息等等。从上得知,只有满足个体需要的对称帮助,护理人文关怀才具有现实意义,护士专业素质才赋有了艺术性,才能得到患者的认同,进而证实护士的职业价值。
五、小结
1护理与人文交互发展
人文即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核心是强调对人自身的关注。人文特征集中体现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我们回顾护理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人文始终与护理交互发展、如影随形。
1.1古代护理与人文同源而生
古代医护是一体的,医学、护理与人文同源而生。护理经历了自我护理、家庭护理、宗教护理,以一种劳务的方式存在发展。自我护理是人们谋求生存的本能和需要,是一种对自我生命的保护;家庭护理是抚育生命成长的摇篮,护理闪耀着母性关爱的光芒;在东方佛教、西方基督教支配下,救护病残者成为宗教的慈善事业,僧人、修女治疗、护理病人,主要以怜悯、施恩的人道主义精神照顾病人。
1.2近代护理与人文的分离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医学模式转变成机械论医学模式和生物医学模式两种形式。1748年法国医生拉•美特利出版的《人是机器》这本书极为典型地反映了人文与医学的脱节。作为社会分工细化的产物,护理逐渐从医学中分离出来。但是受医学模式的影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护理表现得过于理性和冷静,只见病不见人。正如康德哲学对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总结:科学及其理性放弃了古代思维对整体性对象的把握,而只从特定角度研究对象[1]。
1.3现代护理与人文的回归
专业化的护理开始于1860年,护理学领域中称为现代护理学,其经历的发展阶段大体划分为:1860年—1940年,从简单的清洁卫生护理到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1940年—1970年,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此后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这一发展过程真实地反映出护理人文的逐步回归。1977年美国医学教授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理论上开始走出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反思医学的本质。护理专业内在的人文关怀本质也不断清晰地显现出来。
2护理专业的人文特征分析
在医疗卫生体系中,护理服务于人生老病死全过程,在病人疾病的急性期诊疗、慢性期康复及临终期照顾与关怀的各个阶段,在各个医疗协作领域间构建无缝隙的、连续关怀的作用[2]。护理是医疗领域中最具有人情味的专业:始终陪伴照顾,竭尽全力关怀。专业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从南丁格尔的环境理论到目前在护理界应用广泛的奥瑞姆的自理理论、罗伊的适应理论、纽曼的系统保健模式等,所有的护理理论,无一例外都体现出护理深沉的“爱与尊重”的人文特征。人、健康、环境和护理是现代护理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被公认为影响和决定护理实践的4个最基本的概念。
2.1护理的对象———人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自古就有人为万物之灵的观点,对人的地位与价值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高扬。古希腊智者普罗塔哥拉曾大胆声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我国《尚书•周书•泰誓上》曾指出:“惟人万物之灵”。正因人在宇宙万物中具有如此特殊的地位和价值,而护理的对象正是人,由此就凸显出护理专业的独特之处。以人为本、服务于人是护理的最终价值目标。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生物、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成长与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胚胎到死亡,不同发展阶段人的需求各有不同;在疾病与健康动态平衡的过程中,人不仅存在病痛的可能,而且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人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存在于家庭、社区的整个人群中,存在于人类的多元文化模式中。因此,每个人的健康观念、求医方法、生活习惯及传统的治疗疾病方法等各有差异。南丁格尔就曾说过:“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病情轻重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和康复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总而言之,护理对象的复杂性,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懂得人、理解人和尊重人,更要心甘情愿地为人服务,满足人的需要[3]。人的发展促成了护理专业的发展,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的发展,护理均陪伴其中,始于对人的关爱,终于对人的尊重。
2.2健康的人文性
当现代医学把完整意义上的人作为自己的客体和出发点的时候,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因为对人的生命属性的全面把握,从身体的良好状态、人体机能的正常功能活动扩展到了人的心理(精神)和社会存在状态[4]。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从古代朴素的整体健康观,到近代单一的生理健康、生理心理健康、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良好状态一直到最新的健康定义,可以看出,人们的健康观念受人们的认知立场和方式的影响,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4]。临床医学实践中,护理承担了健康教育的大部分任务。因为病人和护理人员接触的机会最多,而且还对病人的家属及其陪同人员进行健康宣教,提供相关的治疗知识和自我护理方法。要做好健康教育,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学会合理应用交流技巧,选择合适的时机对不同人群进行适宜的健康指导。可以说,护理不仅是在技术应用中实现对人群的人文关怀,更是在健康教育中体现出专业内在人文关怀的一面。
2.3环境的人文性
所谓环境,即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5]。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护理的对象自身是一个系统,由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生物体的内环境,同时人生活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人的健康就是内环境的稳定以及内外环境之间的适应与平衡。保持病人处于最佳的状态之中,创建和维护好的护理环境,这是临床护理人员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为服务对象提供能满足其需要,有利于其治疗、修养和康复的环境[6]。护理环境包括护理自然环境和护理社会心理环境,护理自然环境表现为病区内的物理环境和布置;护理社会心理环境表现为医护人员之间协调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及与护理对象之间友好和信任的关系。护理社会心理环境作为一种人际关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注。而护理自然环境要维护好,同样需要护理人员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表面的整洁可以做出来应付检查,但是能做到多少年如一日创建对病人最有利的环境,就要护理人员能够永远心存对他人的关爱。
2.4护理的人文性
如果说由于社会分工细致的原因,护理从医学中分离出来,那么参照美国医生特鲁多墓志铭上的行医格言:“有时是治病,常常是帮助,却总是安慰。”护理是否可以理解为:帮助和安慰?1973年国际护士会对护理的定义“帮助健康的人或患病的人保持或恢复健康、或者平静地死去”正是对该理解的佐证。当然,无论是帮助还是安慰,护理作为照顾的本义是不会改变的。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工作内容,临床护理面对的主要是身心受困扰、脆弱而无助的病人,并且无论病人是有生的希望还是已被宣判“死缓”,护理人员都会不离不弃,细致观察,为保持病人最佳的生存状态而竭尽全力地采取各种方法。可以说,护理专业体现了医疗领域里最人性化的一面:从生到死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永不放弃的帮助和安慰。而之所以护理人员会这么执著,是因为护理专业内在最核心的人文特征:爱与尊重。因爱而关注人的健康状况,因尊重而更好地爱护人的生命。
3对高校护理人才培养的启示
由上可以看出,护理专业具有浓厚的人文特征,护士也一直被称为“白衣天使”,然而在当代中国,护理领域却成为医患冲突最多的发生区。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护理工作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分离的结果。现代护理中人文的回归尚未到位,而护理人才培养中,强化科学性、弱化人文性的工具主义教育观和重理轻文的教育格局,更是为今后护理专业发展的前景增添了几分忧虑。护理人才培养的最终方向究竟是什么?护理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也许尚不能给出最完美的答案,但是从护理的人文特征分析中,我们依稀可以找到一些启示:护理有自身的特点,把握人文特征就是把握自身的灵魂所在,也就能更好地把握住自身的专业度。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以此作为教育宗旨,指导我们设定培养目标、选择培养内容、改善培养方法。
3.1对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启示
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认为: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仍然留在你心中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是什么?就是一种专业素养。在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那就是人文素养。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塑造知识人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教育信条。这一信条的人性设定是把知识、求知看做是人的唯一规定性,它颠倒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7]。然而,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我们重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更要重视人文素养的熏陶。在培养护理人才的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人文素养是护理专业内在的灵魂,护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具有护理专业内在特有的人文素养。
3.2对于护理人才培养内容的启示
现有的护理人才培养应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①人文教化,所谓“修德、讲学、闻义能徙、知善能改”,是我们祖先对“人文教化”很好的总结,即受教育,学知识,“做人”是根本。而如何做人,“爱人”就是其核心。护理专业教育的核心就是“爱人”。②能力培养,护理人才培养不能只关注知识,更要关注能力的培养。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对一切人文的或社会性的职业来说,大学教育奠定了两个基础,一是种下了未来一生中思考、求知的科学幼苗,二是在求知时会关注一切可知的对象[8]”。这就要求培养护理人才独立工作的同时加强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不但掌握知识,更发展思考决策的能力。
【关键词】骨科护理;带教;3D打印技术;方法;效果
3D打印技术的基础是通过数据来设计文件,之后把材料一层层地粘合或者沉积,最终形成三维物体[1]。很多领域都应用了3D打印技术,就医疗领域而言,3D打印技术应用最普遍的科室是骨科、牙科、整形。3D打印技术在骨科的最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与精准度,而且还能详细地计划手术方案,节省手术时间,保证手术质量,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要经过临床护理实习才能正式踏上工作岗位,带教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结合的关键途径。骨科护理的专业知识非常丰富,很多内容抽象难懂,比如髋臼、骨盆等部位的骨折病理特点,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才能理解[3]。传统骨科护理教学是通过X线片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带教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局限性。为此,我院在骨科护理带教中引入3D打印技术,现作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6年7月~12月我院2个骨科50名护理专业的实习生,所有实习生均为女性且来自于同一所学校,实习生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2.3±0.2)岁。随机将实习生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5名,实习时间30d,由护师以上职称的带教老师实施教学。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X线片讲解骨科知识,观察组应用3D打印出的骨折模型进行讲解。带教方式分为两种:集中授课每周1次,每次2h,主要讲解病例与课本的理论知识;床旁带教每周3次,每次1.5h。留出最后一周实习时间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
1.3观察评定标准
教学结束后,从护理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技能、护理记录书写三方面进行考核,各项考核成绩满分100分。①护理理论知识考核内容:如何描述骨折移位情况、如何观察骨折血运情况、骨折的治疗原则、并发症与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指导、相关注意事项等;②护理操作技能考核内容:如何搬运骨折患者、患者的骨牵引配合操作、患者的轴线翻身操作手法等,重点考核实习生在临床中与患者的交流、是否能够详细理解骨折移位等;③护理记录书写考核内容:骨折患者入院时、手术前、手术后病例的书写是否规范、准确、清晰等。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出科考核成绩,观察组护理理论、护理操作、护理记录书写得分分别为(92.3±3.1)分、(93.5±2.8)分、(95.5±3.3)分;对照组护理理论、护理操作、护理记录书写得分分别为(86.2±3.4)分、(87.6±2.7)分、(89.7±2.5)分(P<0.05),详见表1。
3讨论
3D打印技术应用于骨科护理带教的优势显而易见:①丰富了教学内容:通过3D实体模型,可以全面展示骨折的受伤机制、解剖结构、功能锻炼、骨折类型以及内外固定物的安装等,能够把骨折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临床治疗与护理等统一结合[4],清晰地呈现给学生;②更加直观形象:骨科专业很多理论知识抽象难懂,仅依靠课本讲解很难启发学生想象,而实体模型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用最直观、最具体的方式展现出来,更便于学生理解;③有助于学生掌握骨科护理技能:扎实的理论知识给学生的临床护理奠定了基础,学生可以更熟练地运用术前准备、术后功能锻炼、健康教育等护理技能,帮助患者尽快康复[5]。本研究中,观察组出科考核各项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实习生普遍反映X线片的阅读难度很高,无法很好地理解复杂的骨折病例,临床护理中,与老年患者的沟通存在困难,使用X线片讲解,患者很难理解专业知识,因为护患沟通出现问题所以很难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观察组实习生普遍表示可以通过3D技术打印出的三维骨折模型来理解骨折的生理、病理特征以及护理要点,自身的护理技能和理论知识都有相当明显的提高,采用实体骨折模型来与患者交流,更便于患者理解自身的骨折情况,护患沟通良好,患者能够自觉、积极地配合护理,因此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护理信心明显提高;带教老师反映,借助尸体骨折模型讲解骨科专业知识与临床护理重点,实现了带教效率与带教质量的双重提高,学生对骨科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教学过程相对轻松。综上,在骨科护理带教中应用3D打印技术,有助于实习生更好地掌握骨科专业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是值得推荐的带教方法。
作者:石梅莲 单位:湖南省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朱菁菁,淦细红,陈和珍,等.3D打印技术在骨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11):835-837.
[2]邱雪,吴荷玉.3D打印结合数字化技术在数字骨科医学发展中的应用配合[J].护理研究,2015,(30):3839-3840.
[3]潘卫宇,袁梅梅,寇晓平,等.应用3D打印技术对严重骨缺损患者行髋关节翻修术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9):1064-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