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商业街区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2 15:27: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商业街区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商业街区设计

第1篇

关键词:立体交通;公共开放空间;立体绿化;人性化设计

Abstract: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o use stereoscopic transportation,open public space, stereoscopic green and so on in the commercial area as a research object.It is order to re-integration the fragmented of urban commercial space, and to creat a humanized of urban commercial area which is attractived and vibrant.

Keywords: stereoscopic transportation;open public space;stereoscopic green;humanize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2-0093-02

1概述

1.1城市环境发展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浪潮的涌进,城市的数量与规模日益增长,城市人口的膨胀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交通情况日益糟糕,交通压力也日益增大,环境条件逐渐恶化。人类的生存活动日益增多,每种活动方式的存在都向城市索取空间资源如建筑需要空间、绿地需要空间、公共活动场所学要空间、道路需要空间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日益突出,因此城市发展必须突破传统的二维向度而向三维的立体化格局转化。

近几十年来,城市商业街区空间结构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高层建筑、空中花园、人行空中步道、地铁、屋面广场、台阶商城、建筑中庭和室内步行街等要素,在人们的生活体验中越来越普遍,从而导致城市的空间朝着立体化和复合化的方向发展。

1.2城市商业街区立体化的研究意义

城市商业街区的立体化设计是运用多向度的穿插和层叠的手法来整合城市环境,促进土地使用的集约化,实现分合得体、整体有序。商业街区的立体化设计可以把原先被割裂的城市活动空间,如广场、绿地、公园等空间与大型商业建筑空间联系起来,如地下以地铁车站为枢纽,地面以步行街区为纽带,空中以空中步道为基础,在功能兼容的情况下,形成办公、居住、商业、娱乐及文化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商业街区空间体系。

2商业街区的立体化交通系统

2.1商业街区与城市交通链接关系

城市交通是城市生活环境重要的因素之一,应尽可能满足流动与效率,秩序与安全的要求。由于商业街区往往处于城市中心,人流密集和建筑集聚化加剧了交通组织的复杂性。因此,商业街区交通与城市交通呈现出多维度、多样化的发展,而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则是必然倾向。

现代的城市交通本身已经形成一个立体网络,为了要把城市交通和人流从城市中引入街区,必须从地面、空中和地下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如(图1)日本九州转运站的交通体系与商业街区的关系。它们将来自城市交通中的空中人流通过空中步行天桥引入街区;地下人流主要通过地下通道和地下步行街引入街区。而这些交通系统都能有效地避免汽车交通的干扰,既方便又舒适安全,给商业街区带来可观的客流。而在同一层面上的交通,我们根据交通工具的不同特性进行组织分流。由于城市地面交通的车行系统主要是由公共汽车、小汽车、自行车等构成,设计中可以利用绿化或小品等设施合理地组织车行流线和步行流线,并通过竖向交通体系如自动扶梯、电梯等将空中、地面和地下交通联系,形成完整的立体交通网络。

2.2商业街区中的交通体系

商业街区中的交通体系主要是以步行为主,车行为辅。我们将各种交通流线在不同层面上进行分离,彻底达到人车分离。车行与人行置于不同标高,通过街区中竖向交通的连接,形成三维的立体步行空间系统。

商业街区的步行系统包括地面人行道、商业街、过街天桥(联系道路两侧)、空中步道(建筑间的联系)、地下步道(地下通道、地下商业街、地铁站点等)、中心广场 (包括下沉式广场或高架层面广场)及建筑内部空间。立体化设计是加强这些步行系统的连接,形成整体的商业街区。(1)商业街区中建筑之间的连接:通过空中步道和地下通道把建筑组群串联在一起,形成有机的整体。如(图2)香港中环,空中步道不仅恢复了割裂的城市环境,而且还增加了城市活动的连续性和交往的大众性。并且在激发城市活力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商业经济效益。(2)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环境的连接:内部空间是外部空间的延续,立体化的连接使建筑内部也成为步行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如(图3)香港太古大厦的室内中庭与外部空间通过上下穿插、左右渗透,有机串联在一起,使中庭成为公共开放空间,模糊室内外空间的概念,便于商业氛围的营造。

3公共开放空间及绿化系统的立体化设计

3.1公共开放空间

城市商业街区的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已经超越了地面环境的层次,拓展到地下和空中。因此,公共开放空间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水平方向的伸展,而是更多的发生在水平和竖向的立体层面上。

在商业街区大型开放性空间的设计中,我们采用不同标高处理,产生不同的空间体验。如接近地面的开放空间是地面水平空间的延续,让人体验到居高临下,形成上下交流,超越了面对面交流的界面,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下沉式广场则可以形成温暖、 围合的氛围,具有强烈的亲和性、静态性,便于人们购物之余的休闲活动,而且还可以形成表演的舞台,使身处不同标高层面的人都能欣赏。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建筑结构的坡形剖面或台阶形大坡地,设计台阶式开放性广场,广场面向阳光或优美风景,也能成为人们乐于聚集交流的场所。

如Coco购物中心(图4),公共开放空间的形态变化通过多层次交通系统,将不同层面的活动场所串联成为一个整体,打破了以往公共开放空间二维平面空间的概念。上升、下沉的相互穿插组合,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开放空间,更具层次性和戏剧性特点。这种立体的公共开放空间还可以提供动静相宜、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丰富了城市的风景。

3.2 立体绿化系统

针对商业街区的建设密度高、地面绿化空间少的问题,基于“立体化设计”的理念,力求营造一个垂直庭园城市商业街区。我们在设计中通过利用现有的地面公园、街边绿带与街区中空中的绿化平台、庭院、屋顶绿化、地下庭院绿化、建筑室内绿化等有机融合,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绿化景观。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绿化面积,而且为人们提供充满新鲜体验的休闲、购物、娱乐的城市商业街区绿色景观环境。

4人性化设计

物质与精神构筑了人类的整个生活领域,人们在追求物质和精神利益的同时,不断地在改造着整个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简单、单一朝着复杂、多样化的发展。由此产生了符合人们心理需求,满足现代城市要求的立体化商业街区。(1)立体化的商业街区便于营造商业氛围,活跃人们的城市生活:立体化设计使得商业空间从地面延伸到空中及地下,增加了商业街区中的商业面积,给予人们对商业文化更多的需求。(2)人车分离体系:街区立体化交通网络彻底地将人与车分离,把人们从机械交通的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并在商业环境中设置休息长椅、立体绿化、景观小品等设施,营造悠闲、舒适、轻松的步行商业空间环境。(3)空中庭院:在中国传统的园林中,高处多置“台”,即《园冶》所谓:“高方欲就亭台”。 我们对“台”进行叠合地绿化设计,形成了立体式的庭院,并将庭院上升到空中,成为空中庭院。在商业街区的组团节点中设置空中庭院,能使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能感受自然,亲近自然。

5结术语

现代主义的功能分区让城市生活的各要素相互分离,彼此割裂。城市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与利用,城市集约化效应相对来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传统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聚会场所逐渐为机动交通做出巨大牺牲。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商业街区的立体化设计的研究,利用立体交通网络,整合公共开放空间,立体景观绿化系统等设计手法,营造生动宜人的商业街区,从而提升城市活力。

(注:以上图片均来源于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刘念雄.环境魅力与社会活力的回归 [J].世界建筑,1998,102 :20 - 24.

[2]陈晓扬.香港空中步道城市设计的启示.华中建筑,2004,(2).

第2篇

关键词:贵州地区特色商业街区

一、城市环境发展

早先的城市环境设计讨论的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工业化以来,城市生活形态大为改观,20世纪城市的最大变化即是通讯与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原本适合人行走、慢速移动的城市空间尺度,大量改变为以汽车等各式快速交通工具为主体的空间设计。在此期间,城市环境设计着重于大尺度的规划设计,强调的是建筑物与车行道等,汽车成为了主体,占据了街道的主要空间。人不再是都市中的主角,被排挤到汽车使用空间的边缘地带。为了汽车的高速行动“效率”,人们不得不爬越天桥或钻入地下道,步行成为都市中最崎岖的移动方式。虽然人流物流更为快速便捷,但是因为只强调建筑,不重视建筑周围的环境和空间,使得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无人使用的“灰色地带”。大量的工业产物如建筑、车道、机械,成为城市的主体,人则处于附属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仿佛有所醒悟,对环境、城市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认识发生了变化。1992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在芝加哥的年会上,呼吁建筑师积极参与城市环境设计,提出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两个独立的领域,城市设计要处理的主要是城市和环境形象问题,这时整体的环境设计就逐渐成为“城市设计师”所要关心的主要问题。

二、街区环境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街道是群体共同拥有的生活地点,每个人每天只要踏出家门,就必然要与街道接触,融入街道的环境里。街道及人行道是城市主要的公共空间,同时也是城市里最具生命力的器官。只要谈起城市,最先映入脑海的就是街道,假若城市中的街道看起来生气蓬勃,那么城市本身也就充满了生命力;反之,街道若沉闷无比,那么整个城市也就乏善可陈了。③街道是公共设计的必备元素,如同人体的血管一般,布满在每一个城市中,没有一个城市没有街道,也没有一个地方不需要街道。在与街道密不可分的生活中,人们早已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来自街道环境的影响,形成一个集合印象,而这个印象往往成为人们对一个城市的主要感观。行走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观赏商店橱窗、赞赏美景,或与人聊天等。整体来说,人们行走、观看等自由是都市地区文明象征的指标,步行是可欣赏建筑局部、细部和城市细节的惟一方法。因此街道不该只用于通行,供人活动的街道更可以说是情感聚集的地方,是文化交流、信息获取的重要场所。

三、贵州地区特色商业街区塑造的设计要素

1.使用多功能性

商业街区的职能决定了其可供景观设计的面积非常有限,这就要利用空间立体化,提高使用率,强调复合型功能,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中满足人们更多的活动需求。在商业活动的大背景下,也满足使用者休息、娱乐、交往、观光等目的。

2.尺度宜人性

商业街区由于自身性质和客观条件所限,是寸土寸金之地,所以景观设计的空间结构趋向立体化,提倡高密度、小尺度的人性化设计,充分挖掘空间,尽可能以小型设施为主,满足功能需要,更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对景观的感受,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让使用者对街区产生亲切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商业区内街道尺度的设计是街区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街道作为街区的开放空间具有各种机能,合理的街道尺度对街区非常重要。令人愉快、舒心的,人车分流的街道空间是街区的框架。街道不仅具有单一通行机能,对步行者来说也应是魅力十足的空间。其设计可拓宽人行道,增加与街道和地区的亲近感,使用更适合步行质感与尺度的铺装材料和行道树,配置艺术化的街道附属设施,使天然质感和自然气息浑然予街道之上。

3、文化创意性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会在人们的生活里,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只有深刻理解本土文化,才能产生出具有世界冲击力的现代城市文化。在商业街区景观设计中,也应考虑开发的项目中如何保存该场所的历史与记忆。再现历史会勾起人们对那一场所的记忆,由此可想到我们将来应该留下什么,开发时不能把一切都抹掉,历史是不能建造的。文化设施的建设也应是商务区建设的特色,环境优雅的剧院、会展中心、展厅等可举办各种展览、艺术表演、音乐会等文化活动,这会提高商务街区的城市品味,丰富其城市内涵,也为其建设聚集更多的人气。

四、商业街区设计的建议

建设一个生动宜人的街区,首先要确定一个“用于指导整个规划方案构建与实施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认识和理念”,即概念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游戏规则”,避免规划方案的无谓反复,并由此作为街区设计的总体原则。从形式上,不必刻意追求对称和比例,让街区构成流水般的、融合的连续动感空间,强调其时间上的连续性。从精神上,保留和运用传统的场所和尺度,延续城市的脉络,提高居民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空间结构与生活结构的一致。根据不同的发展方向,合理运用形式的各种要素:点、线、面和方向。提倡“高密度、小尺度街坊和开放空间混合使用”的城市传统。使城市产生亲切的表情和性格,传达宜人的感情和气氛。街道必须被组合,不能将居住区同娱乐区和商业区完全分开。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商业街;停车空间

咸宁市商业圈是在旧城的基础上通过逐步改造而发展起来的。该区域留存着咸宁市民的诸多记忆,承载着市民对城市的情感。停车空间的合理规划设计,是促进城市文明和繁荣的一个关键性要素,品质优雅、健康良好和使用便利的停车环境,对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师们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在设计上要有足够的前瞻性,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1、对咸宁市商业区停车空间现状调研分析

1.1 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范围圈定为咸宁市淦河大道与温泉路交汇的中心花坛一带商业街区(如图1所示)。目前,该区域内商场、餐饮、娱乐、金融、办公一应俱全。

1.2 路网现状分析

中心花坛商业区路网结构概括起来包括三种:(1)城市主干道,道路交通运行量很大。(2)商场、步行街巷。(3)旅游景区、公园、学校等可通行的机动车道路。

商业区的交通压力主要来自于车辆的迅速增多。同时,该区域商业建筑逐步增多,餐饮等娱乐设施也逐渐成熟并且有着较高人气。特别是上下班时间的高峰期,从温泉路中百仓储到淦河大道与潜山路交汇处,经常发生拥堵,导致交通秩序混乱。

1.3 停车空间分布

商业街区停车分布主要集中在淦河大道两边沿路人行道上,以及路边划线停车位。

目前该区划道路划线停车位约48个,人行道停车位 210 个,瑞融国际地下停车场80个,白天停车饱和度0.8 。中百仓储地下停车场80个。白天停车饱和度0.9 。

1.4 问题总结

针对咸宁市中心商业街区的调研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后总结出该区停车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4.1 车位严重不足

作为咸宁商业中心区,目前该区域包含有中百仓储,苏宁电器,金门商业步行街,瑞融国际,购物公园,温泉步行街第一街、第二街,文化广场等商业建筑,还有在建的温泉商场改造项目中商商业街,除此之外,还有长江证券、物资局、保险公司、供销社以及工行、建行等几处办公建筑也在此处,而此类办公场所基本没有专用停车场,人行道上的停车位很大程度上,被占用为专用停车位,从而导致流动车位少。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物资局楼下停车区域20个,半天下来流动车辆只有8个,其余12个非流动车位,车主都是商铺老板以及物资局上班人员停留在此。此处停车管理人员反映,很多流动车子没有位置停车,无法满足现有的停车需求。路边非划线区域也时常有泊车,严重影响道路通行。

1.4.2缺乏先进的停车设施

现有停车方式主要为路边停车和人行道停放为主,缺乏新型停车方式引进。由于该商业区属于老城区逐渐改造发展起来的,想要开辟出更多的土地面积当作停车位,显然非常困难。应该考虑更为先进的利用纵向空间的停车方式。

1.4.3城市停车导向系统不完善

从该区域停车分布图上可以看出,该区域目前停车位划分还是较为合理的,机动车停车位和摩托车及非机动车停车位划分较为科学,但是,依然可以看到摩托车或电动车时常占用轿车停车车位,停车管理人员也只能表示无奈。一方面,没有强制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导向标识不够明显。在商业中心区经常可以看到车辆因找不到停车位而导致无效绕行,从而无形中增加了道路的交通流量。由于路面停车方便备受欢迎,导致商圈路面停车饱和度大,而地下停车场使用率偏低。瑞融国际地下停车场停车饱和度不高,原因在于停车诱导信息缺乏,资源共享程度低。

1.4.4规划停车空间进出方式不尽合理

由于道路停车出入口的设置缺陷,导致车辆从人行道停车位出来与进入人行道停车的车辆发生对峙,导致道路交通堵塞。或出行车辆进入道路立即左转穿越马路的现象时有发生。

2、咸宁市商业区停车问题改善和对策

2.1 合理规划与把握停车位的供给

将人行道作为停车空间,一方面,牺牲了行人的通行便利性,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也容易损坏人行道的铺地材质;另一方面,温泉路商业区一带及周边地区的行人和车辆都比较多,交通十分拥挤,如果过多设置路边停车空间,会导致本来就比较拥挤的交通现状更加混乱。那么,更多的车位从哪些方面来实现呢?

首先,在旧城扩建改造过程中,建议新建的建筑一定要配置地下停车空间,并合理规划进出交通路线。

其次,适当的拆除部分旧的建筑,将其在规划当中,留出足够的广场空间作为建筑前停车场。逐步摈弃人行道停车的方式,消除安全隐患。

再次,依据车辆通行量,量化路边停车位的数量。在车流量较大区域,尽量不划停车线,以舒缓交通压力。

对于建筑的边角处这样一类具有不确定性的空间,可以精心对待合理设计,达到有效利用空间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2.2 优先考虑机械式立体停车库

机械式立体停车空间是运用机械设备作为运送停放车辆以提高单位面积停车数量的停车空间。立体停车空间具有节省空间,节能环保,取车方便等特点。车辆的全封闭式存放,也增加了汽车的防盗性和防护性。尽管立体停车库的施工周期较长,建设资金高。但是作为停车设施的选择,立体停车空间是一个长期性的综合效益的选择。随着商业区对停车需求的增加,停车设施建设的成本可以分布到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停车造价中去。

2.3 建立合理的停车管理机制

通过停车诱导系统可以缓解城市商业中心区停车困难。目前停车诱导系统的整体结构,可初步分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网、信息采集、信息维护、信息控制处理中心、电子可变信息情报板六个部分,各部分分工、协调,围绕控制处理这个核心,共同构成有机整体。停车诱导系统包括空车位信息采集控制器、中心控制设备、数据传输设备、诱导显示牌。通过各种方式向驾驶员提供停车场的位置,使用状况,路线选择和相关道路交通状况等信息,可以均衡停车的空间分布,避免停车需有过于集中,可以有效减少车辆因寻找车位而无效绕行,减少交通流量,提高停车场的泊位利用率。

2.4 咪表停车

咪表停车是利用当代最先进的电子软件技术和电子设别对城市泊位进行定位、计费、标准化核算的一套电子泊车管理体系。实施停车咪表及时收费是合理有偿使用市政设施资源、规范收费主题、统一收费名目的好办法。可以规范道路停车,强化交通秩序。目前在很多省级城市已经开始实施咪表停车管理,不仅有效的规范了停车收费制度,也减少占道停车的车辆,提高静态交通设施效能,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3、停车空间布局形态概念性方案的设想

3.1 架人行天桥

淦河大道横穿温泉第一街与第三街即购物公园,在该十字路口还设置有公交车站。平时车流量人流量都较大,堵车严重。建议在一街和三街之间架起人行天桥,这样可以很好的贯穿两条步行街,不受主干道淦河大道的车流影响。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同时提高人行的安全性。另外在中百仓储十字路口处也可以考虑建立人行天桥,实现人车分流,提高机动车流动性,解决滞留时间长的问题。

3.2 文化广场地下空间改建用作地下停车场

文化广场地下一层空间利用率低,空气质量差,目前作为娱乐空间在使用,存在各方面的安全隐患,建议将地下一层作为停车场,中庭部分设计景观节点。游客在停车之后直接通过中庭电梯上来,可以提高文化广场的便利性,环境效果也会得到改善,提高人气,活跃商业氛围。

3.2 拆除新建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将停车场的设计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例如,拆除中心医院旧址后,新建的建筑尽可能往东南方向退出。留出足够的广场空间,作为路面停车。另外新建建筑设置地下两层式停车场。另外在鄂南工贸大厦那一块也可以开拓出空间出来,作为立体式停车场。该处临近商业中心区,单位也较多,固定停车俩数量相对也多。该处设计立体式停车空间,既能满足固定车辆,也能提供较多的流动车辆停车位。

结合上诉三点建议,可以在中心花坛商圈行程三个主要的相对较大和集中型的停车空间,做到将停车位尽量控制在环岛之外,减缓中心区的交通流。在核心地段用人行天桥来贯通步行空间,进行人车分流,可以十分有效的减缓交通压力。

4、结语

城市商业中心区停车问题需要当地政府、交通管理部门、车库管理商家、交通参与者共同参与协调统一。本文对咸宁市商业中心区停车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提出了设计建议与控制方法,希望本文的理论研究对以后的工程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峻等著.城市停车设施规划方法与信息诱导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江文平,李克平,廖明军.从停车特征分析入手解决商业区停车问题[J].市政技术. 2007年

[3]赵红静.城市商业区公共停车区域空间设计研究[D].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1年

作者简介:

第4篇

关键词:褐石风格 住区规划 商业街模式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sign of Yingkou City brownstone style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planning project cases, introduces a new mode of commercial street and residential villa residential integration, the paper illustrates and from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community function.

Keywords: brown stone style commercial street planning area.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风格的定义

运用褐色的石材和砖石以及红砖建造的建筑,兴起于欧洲,兴盛于美国纽约。褐石建筑是纽约和新英格兰大多数历史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多属于联排式住宅,建于整个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这类建筑得名于赤褐色砂石——一种沿用至二十世纪初的建筑材料。这类房屋与相邻住宅共用一面墙,由此形成长排的房屋建筑,成为了纽约许多街区的风景线。厚重的墙壁、精致的挑高天花板、装饰壁炉或实木壁炉,还有雕饰的门厅,以及褐石街区独特的铁艺灯影、山花坡顶、八角飘窗、咖啡街角、被艺术化的景观小品,组合而成一幅文艺和奢雅的生活画卷,由此演变成为褐石风格。褐石风格代表着一种中产的、富足的、美好的、雅致的生活状态。

项目鸟瞰图

2.褐石住区规划设计 营口锦联-经典名郡项目位于营口市站前区东部,属于老城区核心地段。整个项目意在打造营口市第一个“褐石”风格洋房社区,以洋房、小高层及高层住宅进行组团规划,区内引入商业内街,并对城市广场优化设计,配以大型超市和独立公建提升区域价值和社区生活质量,使街区与住区完美结合,形成整体性强的优质社区。

我们沿项目临市政路一侧设置了褐石风情商业街,以东侧住区入口为开始,依次设置了市民活动广场、中心会所广场和南侧以超市商铺为主的商业广场。商业街的设置除了满足住户日常商业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创造一种闲适的氛围。通过道路两侧2-3层的商业街围合出宽松的街道尺度,两侧道路种满法国梧桐,树下人们可以悠闲的在室外喝着咖啡交谈,偶尔缓缓驶来的小火车将我们仿佛带到了纽约街头。在社区内部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将人们带入一个平和宁静的生活区。红色砖楼掩映在绿树繁花之中,这里仿佛如世外桃源一般安详。连接入口广场与市政广场的是我们社区的景观大道,这里布置了艺术化的雕塑,水景喷泉。穿过景观道便可以进入封闭的组团内部。每个组团由3-4栋楼宇组成,利用开敞空间又分别形成了组团内部的景观中心。人们可以在这里亲切的交谈,慢步。

商业街内部透视图

户型设计是每个住宅项目的灵魂所在,而整个项目的户型是完全针对褐石所研发出来的全新设计。在设计户型的过程中我们把自己当做住户设想在这样一个充满风格情调社区中怎样的户内外空间才能和褐石融为一体。这让我们想起了诗人卞之琳在《断章》中的一句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于是我们针对不同楼层的户型设置不同的室外空间,通过退台、阳台的设置,让住户能够在不同的楼层看到不同的风景。

3.商业街模式初探

对于住区配套的商业街模式,本次设计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并总结了以下几点:

3.1建筑设计

以低、多层建筑为主,包含中小型独立建筑、沿街商铺等形式;业态构成应做到功能灵活,以休闲、娱乐、餐饮功能为主,辅以部分中小型主力店;考虑到对外营销,尽量减少纯二层商铺,一二层一起对外出售;大型主题商业可以大部分设于二层,但在一层设置出入口;

3.2规模与尺度

长度最好控制在300米以内,不宜超过500米;规模控制在5-30万;步行街宽度与街边建筑高度比值控制在1-2,步行街宽度控制在6-20米

3.3流线组织

商业步行街由一条主流线与多条次流线构成,组织商业单元;主流线宜采用自然曲折的路径,忌宽大,笔直,大一统;共享空间设置尺度宜人的广场,临街面商家露天茶座,供居民休憩并聚集人气;交通组织要做到人车分流,易于管理,给步行者安全放松的交往空间;设置足够停车场,易于到达,易于排空;

3.4地域性

考虑到北方气候,尽量减少纯室外街道,通过架设屋顶,设置半封闭空间;焦点处宜设置主题标志物,为往来者留下深刻印象;此外要注意历史文化与建筑风格的传承;天际线;外立面;建筑细部及材质的运用;地面铺装;门窗;雨蓬;挑檐; 栏杆;广告柱、广告牌、招牌;灯具,灯箱、霓虹灯、LED灯等灯光工程;旗帜等软装饰;花坛、雕塑等小品;电话亭;凉亭、座椅;路牌……

商业街平面图示意

结语

第5篇

摘要:城市步行街区是市民共享的重要活动空间, 它给人们提供购物、交往的环境,可吸引四面八方来客,是一个城市财富的聚集之所,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现代城市步街区设计进行了探讨,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市建设;步行街区;设计

Abstract: urban walking street,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ctivities citizens sharing space, it provide to the people shopping,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an attract visitors from all directions, is a city of wealth that gathered, modern city space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s paper, the design of modern city block,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colleague.

Key words: the city construction; Walk blocks; design

随着步行街的建立,人们对步行街的关注反映了现代人对生机勃勃的街道生活的向往。步行街区源于德国、丹麦、荷兰最早推行的“无交通区”(TrafficFree Zone)概念,意思为都市里没有汽车行走的区域。在英文中也称为Pedst ri an Mal l,Pedest rian原意是“On Foot”,亦即走路的意思,Mall则是指一种宽敞而供步行的大道,合起来意思为供人步行而不受汽车干扰的街道。现今随着私人小汽车的增多,城市交通问题日趋严重,存在着车辆拥挤、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停车场少、交通违规等等问题。因此在人群集聚的城市商业中心地区禁行汽车,把街道还给行人漫步使用成为城市摆脱交通困境、复兴城市中心区的良策。

1 步行街区的历史沿革

步行街主要由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化、广场、小品等组合而成。古代许多城市步行街的形成,并没有经过真正的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理论研究,它们是在最有利的地方,由市民自己直接参与建设而形成的,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的步行街。到了中世纪时期,城市空间效果和建筑形态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步行街的规划形态由艺术家进行设计,带有强烈的形式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如对称的几何形态、强烈的空间序列等。

工业革命后,以柯布西耶为首的CIAM的“现代城市”理论,在相当长时间里影响了城市空间和步行街设计。这一时期因城市街道难以满足大量交通车流,为了对城市中心交通加强管理,保护和促进中心区商业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中采用封闭某些街道、不准机动车驶入或在步行街外两侧另辟平行的货运道路的方式来建设步行街区。

受西欧的影响,北美自50年代也开始在市中心建设步行街,且各有特点,如美国1959年密执安州的凯拉孟佐城步行街,美国巴尔的摩内港的商业中心区,其中明尼阿波利斯市和加拿大卡尔加里市的空桥步行系统是最佳范例,仅美国60~70年代,就有200多个城市建成了步行购物中心。此外加拿大多伦多市和蒙特利尔市也兴建了庞大的地下步行系统。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大量建设新的步行街区,同时顺应时代的需要对许多历史悠久的商业步行街、老街区、里弄进行了承启性的改造,新建的如:成都的春熙路商业步行街、文殊坊步行街,重庆的解放碑、观音桥商业步行街,武汉汉江路滨水步行街,南京新街口等。进行了改造的如:有700年历史的北京王府井,十里洋场的上海南京路,上海城隍庙,丽江古城的四方街,苏州清雅的观前街,成都传统蜀国风蕴的锦里、宽窄巷子休闲步行街,重庆磁器口等。他们各具特色:有的是大型的商业、娱乐、休闲综合步行街,现代而国际化;有的是亲切宜人的历史文脉步行街,体现着各个地域的风貌和人文,传承和延续着自己的传统和精神。

2 步行街区的功能作用

现在我们常说的步行街区最早源于欧洲大陆的荷兰、德国、丹麦等国的“无车辆交通区”,它的出现实质上是一场“步行者的革命”,倡导的是人在城市空间中的主导地位,并通过对环境的更新,重新审定了历史悠久的步行街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巨大价值,提高了城市的对外形象。

社会效益:步行街在高密度的旧城中为市民提供了富于人情味的高品质空间环境,使人们在步行、休憩、社会聚会等活动中,增进了相互的交流和认同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培养市民维护、关心市容的自觉性,从而增进社会凝聚力。此外,步行街通常是由传统商业街改建的,那些熟悉且具有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建筑环境最能激发人们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引发对其的深切热爱。

环境效益:步行街建设本身就是整体环境的再创造,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景观设计。通过对汽车交通的限制,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减少交通噪音,使空气更清新自然。而街道上的富于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创造出一切为“人”服务的和谐、优美的都市环境。

经济效益:步行街建设使商业老街从原来单纯商业零售功能拓展为综合购物、休闲、娱乐一体化、全方位经营服务。随着环境质量的改善,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地区地价、房租升值,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交通效益:良好的城市通常以平衡的交通管理为特点。以步行代替车行,减少车辆,并减轻汽车对人活动环境所产生的压力。通过改善步行的环境质量、增加步行人数、减少城市中心用于汽车交通的空间等手段,使更多人乘坐公交车,避免人车冲突,达到步行、公交、小车、地铁的良好平衡。

3 步行街区的空间形态

“最理想的街道必须形成一个完全闭合的单元!一个人的印象越被限定在其内部,那生动的场面会越美妙:当个人的视线总是有可注视之处而不至于消失在无限里的时候,他的体验是舒适的。”

步行街作为城市中一个浓缩社会历史、文化的场所,处于一个多层面、多形态的动态平衡空间体系之中,其形态及设计理念总是随着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发展而变化。根据不同的功能和环境要求,步行街又分为封闭、半封闭、转运和步道拓宽等几种形式。从深层结构看,大致可以被抽象为两个组成部分,即街区吸引点(节点)以及步行道路(路径),节点可理解为点的概念,路径可理解为连接节点的线性空间。

3.1 街道的长度

黑格曼和佩茨指出“有效地设置一个终点形象是街道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舒尔茨也提出“在过去的城市里,斜角和弧线创造了‘终止印象’使眼前的景色充满活力。”因此,步行街的长度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街道的连续不间断长度的上限大概是1500m(1mi.),超出此范围人们就会失去尺度感,同时会产生疲劳感。对于过长的街道,通常会加入一些节点,如以一定的构筑物进行收口或加入打断其连续性的广场或形成抑扬、明暗、宽窄变化的空间体系等,使步行街以段落式的形态延续下去,达到既连续不间断而又不单调乏味的形态效果。

第6篇

一、上海、江苏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主要经验

服务业集聚区的概念由上海最先从海外引入。2004年上海市提出,以区为单位,建设一批集商务、住宿、旅游、购物、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06年启动首批12个集聚区建设项目,2007年正式公布第二批8个集聚区名单。目前全市集聚区规模达到20家。上海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进展较快,普陀长风和闸北苏州河北岸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经开工,将成为承接企业总部等外迁的重要区域:漕河泾高新科技产业服务区按照国际化、信息化、生态化的标准,已在加快建设和招商进度:杨浦区“海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开业,并成功举办了上海国际创意产业周。

江苏是全国最早借鉴上海经验开展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省份,而且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上已迈出实质性步伐。2005年出台的全省服务业发展纲要中,江苏省就提出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到2007年6月底,江苏省已挂牌成立47个集聚区,共分7种类型,分别是现代物流园、中央商务区、软件园、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产品交易市场、服务外包示范区。2007年上半年,47个集聚区共完成投资21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485.8亿元,利税42.1亿元,比年初新增入区企业6557家,新增就业4万人。

上海、江苏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加强规划指导,确立服务业集聚发展布局。上海市已出台服务业发展实施纲要和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强化“三带19区”的集聚格局,即构筑三条市一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在中心城区建12个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及在郊区以生产业为特色建造7个集聚区。江苏省2005年出台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纲要,强化“四带五区”的集聚格局,即依托“四沿”产业布局建设四条服务业集聚带,着力打造五种服务业集聚区(在中心城区布局建设商务商贸集聚区,在城郊结合部和交通道口布局建设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在重点开发园区布局建设技术服务和物流集聚区。在主要交通枢纽布局建设综合物流集聚区。在集中居住区布局建设生活服务业集聚区)。

2,加大政策扶持,优化服务业集聚发展环境。上海市2007年开始设立服务业引导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筹措。2007~2008年两年市财政共安排2亿元,区县按照1:1比例安排配套资金,引导资金中有一大部分用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论证等。江苏省从2005年起,每年安排1亿元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服务业集聚区内公共平台、重大项目建设的补助和奖励服务业品牌企业。上海市2005年出台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意见,对集聚区规划、用地、拆迁等给出较多优惠。江苏省南京市2007年还专门制定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意见,规定集聚区内项目优先获得市服务业专项资金扶持:可享受一般工业企业在省级以上开发区的水、电、气价格;企业在集聚区内的项目可优先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优先办理农用地转(征)用报批手续,等等。

3,盘活存量资源。拓展服务业集聚发展空间。借助城区退二进三,充分盘活城区闲置土地资源发集中规划建设几个软件与服务业外包基地,整合软件企业、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以软件开发、生产、售后服务为核心,积极承接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集成软件等相关产业。

科技创业园。科技创业园主要依托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相关扶持政策。吸引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集聚。是科技研发企业的孵化器。科技创业园建设主要借助开发区及高新技术园区等资源。不断完善技术检测、技术研究与试验等公共服务平台。在租金、税收、水电价格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促进高技术企业孵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园(或称创意产业特色街区)是把诸多的艺术、设计、广告等以创意为主的个人工作室或服务性公司,集中在一个特色的区域。形成多元文化生态和创意服务产业链。创意产业园建设主要利用城市内的保护性开发建筑或存量土地,通过创意设计和改造,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场所。

物流园区。总体来说,物流企业布局需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物流园区是指由多家物流企业或与物流相关的机构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物流园区主要布局在邻近海港、空港的区域以及后方城市经济开发区内。物流园区一般具有社会化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代、信息等服务。构建综合性物流、特色专业物流等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物流网络体系。

生产集聚区。生产集聚区是指为制造业提供全方位服务配套而形成的多种类服务企业的集聚场所。主要围绕桌一特定制造业集群,同时注重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针对制造业集群的共性需求。构建集金融、信息、物流、研发和展示等多种生产功能于一体的空间布局模式。

新型专业市场。专业市场发达是我省的优势。这里所称的新型专业市场,是指以传统专业市场为基础,通过信息化改造和提升,形成具有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等新业态、新功能的专业市场。换句话说,新型专业市场是传统专业市场的升级版。新型专业市场的网上交易应占相当比例,真正成为信息中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和价格中心。

3,研究制定引导和鼓励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需要在规划、用地、税收、财政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给予积极引导和鼓励。

加强规划指导。尽快组织力量编制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布局总体规划。选择确定一批已有一定基础、发展前景看好的服务业集聚区。并且,对各集聚区要明确定位和发展目标,注意做好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协调,避免一哄而起,盲目建设。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一旦确定。各集聚区和所在地政府要进一步做好更加具体的建设发展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

强化用地保障。对服务业集聚区内的建设项目,凡符合国家政策和集聚区目标定位的,应优先安排用地计划,确保项目落地,并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在土地出让方式、土地出让价格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

加大税收优惠。在国家税法规定的框架内,用足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尚处于探索阶段的税收政策。可优先安排在集聚区内的服务企业先行试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基金、教育附加等地方税。可考虑给集聚区内鼓励发展的服务业行业的企业给予更多的优惠倾斜。

加大财政支持。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要更多地向服务业集聚区倾斜,主要用于集聚区的规划编制、公共平台建设和重点项目补助。地方政府也要根据财力情况,逐步增加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的资金支持。

4,加大服务业集聚区的招商选资力度。目前我省乃至全国服务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领域缺乏领军企业。这就赋予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中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做好招商选资工作。要抓住国际资本加快向服务业领域转移的有利时机,注重产业导向。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扩大服务业集聚区的开放与合作。强化规模效应,变项目招商为集聚区招商。以全省或各市为单位,召开服务业集聚区专场招商推介会,组织相关人员赴国外及港澳台进行整体招商。在自我招商基础上,积极拓展委托招商、以商引商、产业招商、网上招商等新型招商方式。

第7篇

一、牵头领导

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县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二、协商内容

对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发改地区【2020】1499号)以及省、市相关落实意见,通过深入学习和考察调研,总结当前我县承接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就推进我县承接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议案。

三、成员单位

县政协经济委员会、县政协研究室、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科技局、县“四送一服”办公室、县经济开发区、张江萧县管理服务中心。

四、工作步骤

(一)成立调研组。成立调研组,对协商工作全过程进行统筹安排。

(二)召开座谈会。8月中旬召开成员单位座谈会,征求成员单位意见建议,安排布置相关工作。

(三)开展调研。8月下旬-10月中旬开展调研考察,了解实际情况。

(四)撰写调研报告。10月底前根据调研情况撰写调研报告,制作专题片,并广泛征求意见;

(五)召开专题协商会议。11月上旬召开专题协商会议,邀请县委书记及相关县领导参加协商会。具体会议议程如下:

1.播放县政协关于“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调研情况专题片;

2.相关单位分子课题进行发言;

3.相关园区及企业发言;

4.与会人员座谈交流;

5.书记总结讲话。

(六)形成建议案报送县委、县政府。专题协商会议结束后,根据会议协商情况形成《县政协关于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建议案》报送县委、县政府(协商会上发征求意见稿)。

五、子课题安排

子课题发言内容:当前我县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存在困难问题、下步对策建议。

1.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县政协经济委员会)

2.金融服务方面(县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3.土地要素保障方面(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第8篇

(一)负责全区商业街区开发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二)拟订全区商业街区建设的发展规划、产业规划。

(三)编制全区商业街区建设的近期及中远期实施方案。

(四)拟订全区商业街区建设管理相关政策。

(五)负责商业街区综合管理工作。

(六)负责全区商业街区、重大商业项目的策划、包装、推介工作,并进行整体的宣传、推广。

(七)负责市小寨地区综合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八)指导各街道办事处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九)承办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区商业街区建设管理办公室内设3个事业科室:

(一)规划科

负责拟订商业街区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结构布局,使商业街区特色鲜明、健康有序地发展;拟订商业街区建设和管理的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全区可开发改造资源调研摸底工作;负责全区特色街区开发改造的策划、规划、设计工作;拟订商业街区建设管理中各项政策,指导和推进各职能部门结合各自工作提出能够有效推动商业街区建设管理工作进展的优惠扶持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负责小寨地区控制性规划的对外解释和指导工作,指导各部门、街道办事处、项目单位按照控规要求进行设计;负责商业街区土地开发利用的协调工作,指导各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深入辖区,推动各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单位加快开发改造步伐,实现国有土地更为合理的开发利用;对开设大型商业网点的单位或个人,在向市商贸管理部门提出听证申请前,提出初审意见;收集整理规划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图片、文字等相关资料。

(二)建设科

组织指导整片区域开发改造的调研摸底及推进;负责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组织、包装、论证、宣传、推介;组织、实施所涉及的各种招商引资活动的推介、洽谈并负责组织参加国内综合性洽谈会和投资项目推介会;编制招商引资项目册和其他宣传资料;负责全区储备、前期项目的挖掘整理工作,建立并完善储备项目库;督促并指导街道办事处做好特色街区的宣传动员、组织实施、进度推进、规范管理等各项工作;负责特色街区开发改造过程中疑难问题的解答;做好与市商贸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工作,积极争取上级各项资金和政策的扶持;收集小寨商圈内重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联系市、区有关部门协调解决;收集和整理重点项目资料,做好项目的动态管理及有关数据的统计;收集整理特色街区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图片、文字等相关资料。

第9篇

一、主要任务

确定中心城区今年重点新建和改造提升11条特色商业街区,分别为:

规划新建4条街区,分别是:*路风味小吃街、河床酒吧街、远洋地中海风情街、华捷新兆路旅游餐饮街。任务是,完成街区规划设计和设施建设,落实招商项目,推进开街经营。

改造提升7条街区,分别是:开封道欧式风情街、*道古物市场(街)、鼓楼商业街、鞍山西道科技贸易街、*新海湾餐饮休闲街、中山美食街、估衣街。任务是,完成街区主体设施和市容环境改造,提升经营业态和管理水平。

二、责任分工

市商务委全面负责市内六区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和改造提升的政策制定、组织推动、指导协调、评定验收等工作。

市内六区政府是辖区内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和改造提升的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实施、规划建设、招商落实、协调服务工作。

任务责任分解是:

开封道欧式风情街、*路风味小吃街、*道古物市场(街)。责任单位:和平区政府。

*新海湾餐饮休闲街。责任单位:河西区政府。

远洋地中海风情街、华捷新兆路旅游餐饮街。责任单位:河东区政府。

中山美食街。责任单位:河北区政府。

河床酒吧街、鼓楼商业街、鞍山西道科技贸易街。责任单位:南开区政府。

估衣街。责任单位:红桥区政府。

三、完成时限

具体进度为三个阶段,年内确保街区建设改造竣工。

第一阶段:项目策划阶段。各区经贸委落实组织保障,制定完成项目的规划建设设计、经营发展策划、业态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等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按照“总体推进、分部实施、按时间结点完成”的原则,*路小吃街、*道古物市场、开封道欧式风情街于“*”前开业;远洋地中海风情街、河床酒吧街、鼓楼商业街、中山美食街、估衣街于七月初开街纳客;鞍山西道科技贸易街、*新海湾餐饮休闲街、华捷新兆路旅游餐饮街于“*”前,建设改造、招商、业态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并开街纳客。

第三阶段:项目验收阶段。市、区两级政府共同组织对特色街区的总体评价和考核验收,总结表彰先进街区和责任单位。

四、工作要求

特色商业街区建设要突出政府引导,强化市场运作,注重特色效果,体现繁荣繁华。

(一)高水平规划。项目策划必须开阔眼界,科学论证,把握整体,强化细节,保证项目开发有据、建设有地、业态有序、经营有市。要充分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和作法,利用现代商贸流通理念和发展趋势,编制好特色商业街区的设施建设和商业发展规划。

(二)高标准建设。目标是建设靓丽的特色商业街区环境,打造城市经济发展“名片”。突出街区建筑主题,扮亮街景商业标志,展现美观店堂店貌,营造独特人文景观,完善高质公共服务。

(三)高质量运营。保证特色商业街区具有清晰合理的业态定位,依托区域历史、商业文明、企业文化等社会发展因素,突出“专、精、特、优”差异化经营,引导商、旅、文、娱一体化时尚消费,提升商业聚集效应和市场辐射力,促进中心城区商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街区服务管理水平,打造经营规范、管理精细、效益突出、百姓满意的特色商业街区。

(四)高效率管理。建立和完善街区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实施经营诚实有信、服务规范有制、市场经营有序、措施保障有力的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推行街区制度化的达标管理,实施街区管理属地化。

(五)高速度推动。特色街建设,要适应当前扩大内需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形势,要明确经营定位,迅速行动,争取早见成效。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工作领导。在商务委领导下,成立特色商业街区建设项目推动组,负责组织推动全市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工作。市内六区政府相应成立工作小组,主管商业副区长为责任人,确定具体工作部门。建立市、区上下有效联动的工作机制,确保任务完成。

(二)加大扶持力度。市商务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特色商业街区的规划设计、外沿整修、灯光绿化、景观环境、宣传推介等,发挥专项资金“以小博大”引导社会投资建设的积极作用。市内六区政府应安排特色街区建设配套资金,并给予减免税收、管理费等扶持。

(三)注重学习借鉴。市商务委和六区政府都要组织安排相关管理部门和投资开发企业到国内外考察学习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开发经验,借鉴吸收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开阔商贸发展视野,转变经营思维定式,创新商业发展模式。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