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27: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预算绩效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基于年份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陕西省2015-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金额呈上升趋势,2015年的增长幅度最为明显,为10.4%,2016年增长幅度有所下滑,降低至6.5%,2016年与2017年增长幅度又呈上升趋势。观察近四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发现其幅度保持在10%左右稳定增长。同时,全省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情况均保持在95%左右,能较好的完成当年的预算计划。1.2基于项目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陕西省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金额近四年呈上升走势,主要包括教育、科学技术、节能环保等十个方,支出较多的前四个项目分别为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农林水。教育与社会保障和就业一直都是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重点项目,但2015-2018年,教育支出的增长幅度由9.0%下降至5.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增长幅度由16.4%下降至10.4%,城乡社区及农林水支出的增长幅度也随着年数的增加而降低。横向对比各个支出项目可发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金额幅度随着年数的增加而上升,增长幅度则呈下降趋势。
2陕西省公共预算支出绩效管理相关体系
2.1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政策。2010年后我国预算绩效管理逐渐被重视。2010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强化预算管理,优化预算支出结构,实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2011年,财政部首次召开全国预算管理工作会议,《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2013年,预算绩效管理开始发展,开始探索研究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2014年,预算绩效理模式扩展、质量提升,推进信息建设以及第三方机构建设。2016年,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实现中央部门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全覆盖,开启了绩效监控职能,开展重点绩效评价工作并向社会公开。2018年,加快预算绩效改革步伐,建立并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三个目标,推动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资金使用效益。2.2陕西省预算绩效管理政策。陕西省政府2012年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四管齐下”,建章立制,《陕西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印发预算绩效工作考核办法》等相关文件;以点带面,上下联动,落实责任,坚持“谁申报,谁负责,谁实施,考核谁”四项原则。2013年开始,全面推进预算管理绩效,出台陕西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增开远程网络培训,通报约谈。从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做好结果应用三个方面重视绩效管理。2017年,全面开展省级部门整体支出以及市县财政的绩效评价,不断扩大绩效评价覆盖面。2.3总括。陕西省的预算绩效管理紧跟着国家的发展步伐。我国2010-2011年开始全面推进预算管理工作,陕西省2012年开始推进;2013-2015年间,我国预算管理开展重点领域,范围逐渐扩大,陕西省同步进行;我国预算绩效目标于2016年全面覆盖,陕西省于2017年实现全面覆盖。可以看出,陕西省预算绩效工作发展速度较快。
3陕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绩效管理现状
3.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结构不合理。陕西省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重点放在了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但科学技术、节能环保、交通运输方面预算支出较少。陕西省近四年在科学技术上的支出均是最低,其还未真正重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生态环境日益变差,政府对于节能环保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同时,城市交通拥堵也说明政府应调整交通运输方面的预算支出。3.2绩效评价制度不健全。绩效评价办法与评价制度的不健全很容易导致评价结果失真。就一般公共预算而言,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没有制度规定的约束容易使工作人员带着主观思想做评价,不能做到深层次的分析,降低评估效率,忽略评估实质,造成评估工作流于形式,评估结果失真,没有参考价值。3.3绩效评价结果利用率低下。绩效评价结果利用率低下很难对资源优化配置起到建设性作用。现行的评价流程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度,评价人员在搜集资料、主观判断、分值计算等流程中,很难保证每一个流程都做到无错。而对于评价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都只是查找原因,解决问题,后期很难对评价结果做到很好的利用。
4完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绩效管理的建议
4.1调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结构。我国正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应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加大此方面经费投入,同时,在保证教育与社会保障等方面预算支出的同时,根据每年的不同情况调整各项目之间的关系,使节能环保与交通运输项目也能有充足的资金。这样更利于地区的平衡发展。4.2完善绩效评价制度。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制度不仅能规范评价工作,减轻评价人员的工作难度,同时能提高评价结果的质量。政府应对各个项目建立完善的绩效目标管理制度,建立适合项目本身的绩效评价体系,在方法上可引入公众或专家参与的第三方评价,提高绩效评价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使评价结果能更加精确,更有利用率。4.3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结果。充分利用评价结果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效益。建立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数据库,将各年各项目数据录入,数据共享的同时,能清楚的了解各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使用效益,及时调整预算支出结构,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公开绩效评价结果,社会公众监督,有利于发现绩效评价中的问题,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绩效管理。
5结论
建立完整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绩效管理体系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陕西省预算支出绩效管理体系基本健全,但在细节方面,还存在些许问题,需加以重视,进一步完善制度与体系。
参考文献
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有效而不过分的干预是一种基础调控手段,在公共财政中对组织大型投资项目、公共事业项目、高科技项目中预算单位的内部控制十分重要。内部控制是降低成本与增加效益的关键环节。2004年11月,交通部以交通部令的形式了《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明确了各级交通行业企事业组织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行使内部审计的职责。一个有效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对提高内审单位的绩效审计成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可以降低审计风险,而且还极大提高审计效率。它具有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特征。近几年来,交通内部审计在交通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特点建立起的内部控制,是交通预算单位经济活动操作处理方法制度化、规范化的保障。下面,笔者就结合交通预算单位内部审计,将内部控制与绩效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交通预算单位绩效审计的内部控制系统构成要素。它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管理控制制度除组织机构的设置外,还应包括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和决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后者是形成考核管理层在实施公共财政过程中进行绩效评价的重要方式。
交通预算单位内部控制的方法包括组织控制、收支控制、人事控制、检查控制和固定资产控制。它涉及交通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预算经费使用、预算收入解缴、预算外资金管理使用、专项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基建投资等各个领域和各类交易。
2000年以来,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化和制度化建设,向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提出了绩效评价要求,内部控制也由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向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过渡,并重点强调建立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的内部控制系统一是重点强调风险评估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信息与沟通是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途径;三是强调对内部控制系统本身的监控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四是通过对内部项目单位的绩效评价,考核实施公共资源管理和投资过程中的社会效益回报程度。当预算单位在这种内部控制模式下运行后,内部审计人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对财务状况和管理成果做出准确判断,并在项目投入使用的短时间内对被审计单位实施投资决策活动做出基本判断。在牟平区近几年来的几个较大的交通项目投资活动中,就依照了这样的基本原则,实施了绩效评价的内部控制。如在2005年牟平道路运输管理处规划建设城西物流枢纽的过程中,就参照了绩效审计原则,对多个方案进行可行性报告期控制点的绩效评价论证,将原定于利用某公司的市场仓库进行旧址改造的规划,改成在工厂集中区重新征地建立三十年长期规划的二级物流枢纽,将交通运输产业的规模化设计超前于当前经济发展,解决了后续分散投入造成项目规划缺乏长期效益性的问题。虽然这样的一次性投入高,但扣除利息费用与为驻地工厂节省的物流成本相比较,仍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空间,项目具有高度的前瞻性。
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对提高内部审计的制衡性有重要影响,对促进增收节支、增强管理层的决策谨慎性也至关重要。这样不但审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而且绩效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联系日趋紧密。
二、设立内部控制离不开为绩效审计服务的理论基础。随着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国外先进的审计理论与方法也在被逐步引进,原有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已被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审计方法所取代,先进的绩效审计理论正被广泛的运用到公共财政项目的内部审计中。风险基础审计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评价,来确定审计重点、范围进而达到对该单位进行总体评价的目的。而绩效审计则是注重政府投资的主要收支项目和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所谓审计理论中的“3E”审计,加上环境性、公平性成为最近的“5E”审计。为了使绩效审计工作更注重实际操作性,审计人员须利用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抓住控制点,对公共财政项目中的可行性评估报告、规划立项报告、设计勘察报告、项目投资预算报告、资金拨付记录等投资活动过程中容易发生错弊的地方加以控制以保证内部控制目标能围绕着绩效审计目标运转。
《会计法》的修改和《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出台强化了预算单位在行政管理中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各级行政负责人关注,这为内部绩效审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内部控制的目标并非总能实现,不管控制制度和组织设置多么完善,如果得不到管理层的有效执行,其结果只能等同于没有控制,极易在投资和管理决策中形成错误和舞弊。政府投资的财政公共性,最大弊端是容易使一些行政责任人急功近利,过分看重大工程、大项目容易产生的政绩。如果在项目规划的先期不参与、不进行审前控制,那么很容易造成公共资金的浪费和权力的滥用,影响党和国家的威信;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来监督和限制违反内部控制的行为,良好的控制就能得到维持,内部控制系统才能在理论框架内有效的运行,才能充分利用审计实践来完善和补充内部控制建设。
三、绩效审计工作须围绕内部控制的健全机制谨慎行事。根据几年来内部审计工作的体会,不少二级和基层预算单位控制制度表面看起来非常完善,但实际执行效果却不理想。如规定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工程承包商,但如果每次参加竞标的都是同样的几个承包商,招标也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内控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固然重要,但更要注意加强对制度执行人及执行效果的监督。建立领导集体民主集中制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党委会、局长(处长)办公会及外部专家机构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决策失误导致公共投资社会效益低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经济活动量多、担负行政收费任务和掌管支付工程款的二、三级预算单位,因其参与执收行为有突出的灵活性,数额较大的征收处罚裁量权,入库时滞长,拨付周期自主性强等原因导致关键点控制难以准确计量,而这时如果过分强调内部控制,势必会造成审计工作走弯路,增加审计风险。因此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加强领导干部及重要岗位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纪律考核,强化各级负责人正确行使权力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些日常内审工作中,要针对交通行业特点,有重点的抓好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各个环节的控制。如下拨的款项,要坚持采取计量支付,边审边付的支付原则,避免多付影响工程质量,少付制约工程进度的情况出现,从整体上把握绩效审计的效果性。一名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各方面加以关注,以确保各项制度在预算单位的各项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避免制度仅仅流于形式,变成一纸空文。
四、正确认识内部控制与绩效审计的辩证关系。任何一项内部控制措施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由于人为因素使得内部控制措施失效,包括对控制责任的误解、执行控制时的粗心大意、疲劳以及舞弊等。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行政领导方式可能使经济活动发生明显变化,原来完善的控制措施也可能会逐渐失效。因此,保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绩效审计服务是一项长期任务。
[关键词] 高校预算;评价指标;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F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0-0178-03
[作者简介]张克友,信阳师范学院高级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电算化、高校财务管理。(河南 信阳 464000)
一、高校应用预算绩效评价的宏观背景
(一) 西方发达国家已建立了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已经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价制度和体系。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通过设定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目标,比较绩效目标和实施成果,进行年度绩效评价,提高了联邦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责任心。英国政府也于1997年颁布了《支出综合审查》,要求政府部门每年与财政部签订《公共服务协议》,确定绩效目标,进行年度的绩效评价,向议会提交《秋季绩效评价报告》。澳大利亚于1997~1998财政年度开始推行以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为核心的绩效预算改革,将权责发生制引入预算管理,实现了从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变革。其后,新西兰、瑞典、瑞士等国仿效澳大利亚政府,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绩效评价体系。西方国家政府对预算绩效的评价遵循如下“3E”原则:
经济性(Economy)――在财政支出管理中建立有效的支出决算机制和支出优先安排机制,克服支出过程中的严重浪费和分配苦乐不均的问题。
效率性(Efficiency)――政府及民众对财政支出在项目决策机制、实施进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要求的具体体现。
有效性(Effectiveness)――财政支出所取得的最终成果的具体体现,需要结合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来衡量。
(二)我国已逐步在中央部门推进和规范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
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预算绩效考评体系”的要求和财政部的统一部署,我国从2001年开始在湖北进行了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小规模试点。2002年,国家又在河北、湖南、福建等省进行小规模试点,湖北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扩大试点。通过这些试点,摸索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财政部出台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预算支出的绩效考评。文件中明确规定了绩效考评主体、对象、程序等。2006年教育部在布置“一上”预算时下发了财政部楼继伟副部长的讲话,讲话中说,要逐步推进和规范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的绩效考评工作,切实推进试点工作,要求加大宣传力度,树立“重产出而不是投入”的绩效管理理念,营造“讲绩效、重绩效”的社会风气。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既定性又定量的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我国预算管理的重要任务。
(三)目前我国高校预算还未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近年来,高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整体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实力明显增强,财务收支总量迅速增加,尤其是支出在大幅度增加,对高校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应当看到,经费投入的方向和支出效益并不乐观。由于高校预算支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资金的使用效益缺乏应有的考核、监督和评价,存在着“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考核”的现象,资金紧张与损失浪费现象并存。国家近些年来对高校加大了财政监管力度和监督检查,也多是在审查支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但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上缺乏有效的评价。
高校经过这几年的超常规发展,已经完成了量的扩张,今后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于内涵的提升。尽管我国高校还未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随着国家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逐步推进,各类评估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视预算绩效的评价考核。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内涵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以绩效为核心,运用特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预算决策、配置、使用等水平所作出的综合评价。其内涵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以预算绩效为核心的衡量、考核和评价。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所关注的核心因素包括:投入,强调财政支出纵向配置(上下级之间)的经济性和横向配置(同级之间)的经济性;效率,指教育产品和服务的产出率和合格率,强调高校的服务效率、服务供给能力、服务行为表现;成果,指满足公众(家长和学生)需要和宏观战略需求的教育产品及服务,强调高校所提出产生的实际效果;潜力,强调高等学校各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品质,尤其是财政支出对高校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撑能力。由于预算绩效评价的重点放在战略、绩效、投入之间的因果关系上,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将更为明确,实现目标的策略和路径更为科学,提供资金支持的依据更为合理,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整体决策水平和资源配置水平。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监督评价。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具体包括预算编制中的决策评价、预算执行中的过程评价、决算中的结果评价,分别为预算编制和审查、预算执行和调整、决算审查提供信息支持和操作平台。绩效评价将贯穿整个支出预算周期始终,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三个支出管理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综合成为一整套结构严密、整合一致的制度化管理体系,增强了支出管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有利于全面提高高校的预算资金运行质量。
(三)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主要通过制定一系列关键绩效指标来考察其实际执行情况。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一系列绩效指标是对预算活动进行多种情景演练和模拟的逻辑结果,具体包括:关键绩效指标,用以理性地确定项目计划的优先顺序;业绩表现衡量指标,用以监控优化项目的执行;绩效测评指标,用以综合评判项目完成效果。预算绩效评价能否产生预期效果,关键就是能否根据评价目的和重点,设计科学、适用、可操作和针对性较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高校,可以在规范统一的框架体系基础上,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特性,合理选择、组合不同的指标,并可以由不同的指标权重体现各自的差异性。各高校通过绩效评价指标,可将本单位的绩效目标及责任层层分解、细化、落实到支出分配和执行的各个环节、要素和个人,并及时获得业务执行效果的反馈信息,与预期标准进行比较、分析、评判,有利于强化预算对支出活动的监督控制效力;并且,预算绩效评价在硬化绩效指标考核的同时,也下放了一定管理权限,目的是让执行者拥有一定机动权,能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作出适度调控,以提高项目执行质量和资源使用效率。
三、高校预算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的应用
根据战略绩效评价管理理论,平衡计分卡(BSC,Balanced Score Card)、关键绩效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ex)和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战略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得以运作的基本工具。来自管理学领域的这三大工具同样适用于高校预算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的制定。由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表现为“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等多目标的系统,这一系统可以按层次分析法的思想,以动态的管理要求为对象,建立以绩效评价为核心,以财务综合实力为辅助的考核评价系统,全面揭示高校财务运行状况。因此,建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可以使用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和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高校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做法,根据层次分析的思想,首先将高校的预算总目标划分为综合实力、运行绩效、偿债能力和发展潜力等4大层次,然后在这些层次中选取若干个关键绩效指标,对预算执行结果加以评价。
(一) 综合实力评价指标
1.财务指标。包括学校经费总收入、国家(含地方)拨款额、学校自筹经费收入、科研活动收入、教学活动收入、校产净收益、捐赠及赞助收入、学校年末资产总额等指标。
2.非财务指标。包括(1)学科建设评价指标。重点学科的数量、重点实验室的数量、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数量、博士学位授予点数量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数量。(2)科学研究评价指标。重点学科的科研经费金额,SCI、EI、ISTP的论文数量、获得国家级奖励数量。(3)人才培养评价指标。教师占全部教职工比重、专任教师人数占全部教职工比重;本专科生人数、硕士生人数、博士生人数和外国留学生人数。(4)队伍建设评价指标。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人数、长江特聘教授人数、获国家杰出人才基金、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获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资助人数。
(二)运行绩效评价指标
1.高校年度收支比,即本年度实际收入与本年度实际总支出的比率。该指标用以说明学校当年预算支出的平衡关系,是反映学校隐性负债状况的重要指标。
2.经费自筹率,即自筹经费收入与学校总经费收入的比率。该指标反映学校对国家的依赖程度、学校自我筹措资金的能力以及努力程度。这一指标越大,说明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越强。
3.教学科研性资产收益率,即教学科研结余与平均收益性资产的比率。该指标的好坏是财务杠杆能否发生效用的先决条件,也是高校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实现的源泉。
4.校办产业资本增值率。校办产业资本增值率=(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设置这个指标对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作用。
(三)发展潜力评价指标。通过现金净额增长率、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和自有资金动用程度等指标从不同方面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其发展潜力。
1.现金净额增长率。现金净额增长率=(年末现金净额-年初现金净额)÷年初现金净额。现金具有广泛的支付能力,是学校财务活动和各项事业建设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该指标直接体现了学校可支配和周转的财力状况,反映了学校事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财务调控能力和对债务的支付能力越强。
2.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校办企业在利用资产负债率制定借入资本决策时,必须充分估计预期的利润和增加的风险,在二者之间权衡利弊得失,作出正确决策。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的风险越大。由于我国高校校办企业运行体制不规范,学校对其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因此,校办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指标也应纳入学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中。
3.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自有资金动用程度=(应收及暂付款中非正常周转垫款+年末对校办产业投资+年末其他对外投资+年末借出款)/(年末事业基金+年末专用基金)
(四)偿债能力评价指标。偿债能力是指高校偿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通常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三项指标衡量高校短期偿债能力,以资产负债率、净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4项指标评判高校长期偿债能力。
1.流动比率,即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表明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支付保障。这一比率越高,债权人的安全程度就越高,高校的经营风险也越小。但流动比率过高会使高校的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的机会。一般认为,高校的最佳流动比率为200%左右。
2.速动比率,通常以(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表示,代表高校以速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综合能力。速动资产是指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变现速度最慢的存货等资产后,可以直接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那部分流动资产。应该说,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能表现一个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一般认为速动比率为1∶1较合适。
3.资产负债率,即高校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其反映总资产中有多少是借款筹来的,体现高校的长期偿债能力。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获利越多,同时财务风险也越大。而举债比率过小,则不利于高校扩大规模。按通行标准,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过高或过低都对高校的发展不利。
4.现金负债比,现金负债比=年末累计负债额/年末现金余额(年末现金余额=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短期证券投资+其他货币资金)。现金负债比反映了学校现金储备对外债的承受程度。高校是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尽管其在发展过程中为实现办学目的可能要运用举债手段来筹集短期资金,但不能把学校的财务状况长期置于“负债经营”的状态之中。因此,现金负债比应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中,有时难以根据计划多重目标界定“成功”标准。如何应用评价结果修订计划,从利益相关者获得准确信息;如何促进评价结果为政策制定者使用;如何确保评价反映了对理论和政策良好的理解、采用更好的评价模型、工具和数据等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采取一定的对策与措施以提高预算绩效指标的评价效果。
总之,与高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和教学水平评价相比,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在高校的实际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研究比较少,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尤其是由于学校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还难以拿出统一的各项指标评价标准。另外,实际开展预算绩效评价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预算绩效目标的确定和分解问题,尤其是已有资产的计价、校内服务项目的收费以及产出的数量化计量问题等,还需要广大财会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去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高校中运用本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助于各个部门按照成本效能、效益效能、水平效能原则优化配置资源,大大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对于高校合理分配有限的资金、提高资金运行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岚,吴勋.国外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的背景、现状与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王怡.构建“实效”政府的比较与借鉴[J].当代经济研究,2006,(8).
[3]李有智.中外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之比较[J].财贸研究,2005,(5).
进入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而新能源公司作为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和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的关键载体,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全面预算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工具,为企业战略实施、管理控制、资源配置、决策支持提供了系统保障。但是,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在体系建设和执行方面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大大影响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本文将以某新能源公司优化全面预算作为案例,进行纵向对比分析,阐明新能源公司优化全面预算的成效。
二、全面预算概述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预算的形式量化企业的财务资源和非财务资源以匹配企业的战略目标,包括了对资源的配置、控制和考核,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全程监控,把实际完成情况和预算目标进行不断的对照分析,从而及时的指导经营活动过程的改善和调整,来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和最大程度地实现战略目标。它包括业务预算、财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弹性预算等。
全面预算管理是组织管理中的基石,它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在企业中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管理者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考评。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对有限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中的配置进行有效合理的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预测,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实现控制和改善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尽可能的使影响利润实现的各种因素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增强竞争力,在市场上站得住脚。全面预算体系可以初步揭示出企业在下一个年度或者季度中的预计经营情况,在预算结果的基础上,来预测未来会出现的的一些风险,而提前部署有效应对风险的措施,从而达到预防规避风险的目的。更好地控制成本,使决策达到科学化,使企业的行为符合市场的客观需求,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进一步讲,企业实行的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都是子系统管理,不能从战略高度整合资源和聚合力量,全面预算管理能更好地协调价值链、供应链、作业链之间的关系,确保企业战略目标得实现,可见,全面预算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对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财经专家赵仲杰指出:“一个企业要做到管理的最高境界必须是无为而治;同时强调,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条件是该企业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预算体系”。
三、某新能源公司优化全面预算前问题分析
(一)公司简介 某新能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以动力锂离子电池及其管理系统为主的新能源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致力于新型动力电源系统开发和产业化,为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电动工具、储能装置等领域提供性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电源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公司现正承担上海市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中《高性能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及管理系统产业化》项目(2009~2012年),并与上汽集团等一些国内汽车制造商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公司计划到2012年累积投资4.5亿元,建成年产量1亿安时锂离子电池生产能力,积极支持上汽集团等整车企业发挥牵引作用,带动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协同发展,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自主产业体系。
公司坚持技术专业化、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管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性能卓越、品质优异的产品和周到服务,力争成为国际一流的动力电池系统产品供应商。公司2012年总体经营目标:营业收入4006万元、利润1000万元。为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和各部门工作的落实,以全面预算为手段,确定各部门具体经济指标和控制目标。
(二)某新能源公司预算现状 某新能源公司各个部门的预算的组成情况为:(1)公司总经理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负全责;财务总监协助总经理组织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对本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负直接责任,负责组织和落实全面预算工作的推进,协调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平衡各部门的预算指标,提交公司办公会讨论预算目标和各部门指标的分解落实。(2)公司其他领导和总经理助理负责各自主管部门预算审核工作,落实预算假设条件中涉及本部门的工作和经济指标。(3)财务部是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牵头部门。根据公司办公会决定的预算年度经营目标,组织审议、平衡全面预算方案;负责各部门预算工作底稿的审核、汇总工作;分析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负责公司财务费用预算、资金预算;完成公司全面预算编制。负责批复全面预算指标,协调全面预算编制问题;协助财务总监推进全面预算工作的开展。(4)营销部负责编制公司年度销售和科研项目预算,是公司全面预算的龙头部门。在对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全面分析,同客户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分析公司生产、技术、研发和采购等内部能力,充分利用公司资源,在总体目标达到预算假设条件的前提下,制定全年销售和科研项目指标。营销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分客户、产品型号、数量、价格按月编制销售预算、项目研发预算、资金回笼预算、销售费用预算。(5)其他部门结合自身编制相关预算内容,上报财务部。(6)公司预算编制工作中涉及到四个费用主控部门,设备部为设备和工装模具修理的主控部门;人力资源部为公司人力成本的主控部门;综合部为管理用低耗品的主控部门;总经办为通信费、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的主控部门。各主控部门必须对全公司相关费用的预算、使用和考核负责,同时也要结合各使用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平衡和协调好各部门相关费用。
公司的预算报表也同大部分企业一样,如表1所示,包括了利润成本费用等预算表。而具体其他部门预算内容职责等不再一一阐述,从公司预算内容安排上看,公司的预算体系还是比较健全的,各部门职责也划分的比较清楚,但是没有真正实现预算的“全员控制观”,没有形成一种“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管理”的管理系统,没有时时与与战略目标挂钩,效果并不理想,具体分析如下。
(三)新能源公司全面预算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公司全面预算过程中出现了下述问题:
(1)对预算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关系认识不够。战略不仅仅对于企业起着方向性的作用,更是给了预算一个指导性的指引,具有整体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因此,全面预算必须依靠企业的战略目标,不能只注重短期的控制,更要看的更远,切实跟上体现企业在战略上的远期目标。而且要不断的去适应企业在各个时期战略细节的变化,同时预算体现了战略的实现。某新能源公司成立时间较短,对企业对战略的认识不足,在预算设立上仅考虑到利润、成本等短期指标,过分关注短期目标。导致预算工作随意,各月预算幅度大大小小,短期经济活动明显,长期上毫无战略目标体现。对于将战略目标贯彻到具体的预算中缺乏明确的思路,没有把预算和战略联系起来。没有战略引导的预算是没有目标的预算,难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公司价值;而没有预算支撑的战略是空洞的战略。原因在于预算是配置资源的具体计划,是监测业务运行过程,使其向长期战略目标推进的工具。
(2)部门协调不够,信息不对称,预算工作太过松懈。各自管各自,甚至有时候不够明确有些预算是否属于自己部门应该做的,而导致最后预算的地方最后上报到财务后发现是空的。这就导致了预算不全面,部门之间也十分缺乏沟通,数据体现不及时,或不一致的情况时常出现。各个部门在上报自己部门财务预算时,很多企业内部部门往往不会把预算目标定在实际可完成的水平之上,低估了产销量及收入,高估成本费用,以及考虑到上级管理层可能会削减自己部门的费用情况,更加的夸大了费用预算的上报;另外一点是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样在预算上报到上级时上级部门无法把握好这个度,审核时就没有标准可循,导致了预算审核无效。这些问题会使企业会产生大量的无效成本,从成本上影响了企业的利润,企业效益也遭受到影响。预算工作上经常也会出现调整过于随意的问题,由于上下级信息不对称,导致某公司不能有效的进行对预算执行的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控制,这样就更加不能应对实际日常经营活动的改变作出及时的预算调整。
(3)预算编制基础落后,不科学,不全面。预算的编制是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起点,企业采用什么方法来编制预算,对预算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许多发达国家采用了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和概率预算等多种灵活的预算,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编制对象。而新能源企业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部分,是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提出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具有高成长性、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不能沿用老思路、老方法编制预算体系,把预算目标停留在成本、费用、收入的预算管理控制下。目前该新能源公司主要运用收入预算、生产预算、费用预算等固定预算编制,缺乏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等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流动预算等现代财务预算方法,降低了预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导致许多预算的指标和企业外部市场环境不协调。预算指标体系经不起市场的考验。而且,预算指标缺乏弹性,缺乏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这也使企业的预算工作难以推行。
(4)预算管理执行中缺乏有效地的考核机制与激励措施。新能源公司尚未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网络和科学的预算管理程序,没有明确的考核部门,考核内容没有制度化,执行过程的随意性较大。考核指标较重视财务指标的考核而忽视了可以体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指标的考核。而且只重视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而忽略了对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及时性、弹性的考核,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存在着重编制轻考核的现象,影响了企业预算目标的实现。
(5)缺乏预算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目前该新能源公司通过自我开发为主的方式构建财务信息系统与预算管理模块,其适应单个部门预算管理,但由于预算编制采用数据汇总逐级上报模式,预算执行系统与业务系统通过手工录入数据控制,系统集成度差,未来系统负荷、效率、数据标准等方面将无法满足大规模企业运营管理的需要。
公司2010年的收入预测为全年销售和科研预算收入不低于1600万元(见表2),其中整车动力电池组系统380万元以上;储能电池系统和储能项目170万元以上;军品销售280万元以上;其他代工收入150万元以上;确定5个以上客户研发项目,研发收入在770万元以上。
基于2010年机器设备将在产能上有所提高,但在产量的增大和销售量的需要变大的双重影响下,营业成本必定成比例地提高,总体上对营业成本的把握和控制在此数据左右有些不切实际,定位比较低。而实际数据也表面2010年全年营业成本在700万左右,主要原因是机器设备产量增大,生产效率也在提高的同时,出现了实际产量不大的尴尬,设备利用率没能同步显著提高,收入的实现没有同时呈比例增长。利润预算表的较大差异,导致了系列预算的无效。
四、新能源企业全面预算优化措施
预算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针对新能源公司在2010年全面预算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全面预算方案:
(一)细分企业战略,建立基于企业战略的预算管理模式 战略管理在现代企业中居于核心地位,其他的系统管理都要服从、支持公司的战略管理需要。企业预算管理也是企业对未来整体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划和安排。企业战略作用于年度预算导向和预算的主要指标。企业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决定企业长期目标的实现,让企业在预算执行情况下追求企业合理的利用人力、物力取得利益的最大化。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也应就是战略目标分解、实施、控制和实现的过程。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只有具体化并层层分解成各战略单元—为战略服务的职能部门或单个员工的子目标,才有构成具有自身结构和层次的战略目标体系,并为检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检验标准。
(二)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强化企业预算管理整合 高度重视, 树立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式管理、系统管理、战略管理、权力规制管理,具有全面约束控制的作用。一是领导要高度重视, 企业将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具体手段,在预算管理的流程上,预算管理作为一种全面管理行为,由公司的最高管理层进行组织和指挥,二将全面预算管理理念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特别是各级业务及专业管理部门的预算编制和执行预算的人员。 具体实务上一要实行成本控制和现金流量控制的结合。预算控制是以成本控制为基础,现金流量控制为核心,只有实行二者的结合,才能确保资金运用权力的高度集中,形成资金的合力,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要深化目标成本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预算管理是为了企业的中心目标—短期是利润,长期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必须深化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依靠全员降成本和科技降成本,以预算确保企业长短期目标的完成。
(三)选用科学预算管理方法,兼顾刚性原则与弹性原则 新能源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企业的战略,充分体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尽可能采取一些如弹性预算、流动预算、零基预算的现代化科学编制方法。具体在编制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预算编制要兼顾刚性原则和弹性原则。预算编制和执行强调刚性原则,同时考虑预算环境的变化,业务流程结构的变化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对预算指标的影响。对于不影响预算目标的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之间的调整,企业可以按照内部授权批准制度执行,鼓励预算执行单位及时采取有效的经营管理对策,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
其次,制定规范的预算调整机制。有效加强全面预算工作的执行能力和管理控制力度。在全面预算工作的执行过程中,面对外部环境的重大突发状况或企业调整了自身的经营战略变化时,必须要求企业对全面预算进行一定的调整来适应变化。然后,企业在执行预算过程中,也可能会发现全面预算系统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不足或预算人员工作上的失误等情况,就要求对预算内容做一些调整,所以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调整又是可控的,必须根据一定的程序进行并且由制度和规定来做保障。
最后,要结合市场做预算,使预算指标经得起市场的检验。该新能源企业总预算的基础是销售预算,预计的销售额确定了,一定时期的生产预算、采购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间接制造费用预算、期间费用预算、预算资产负债表、预算损益表和预算现金流量表等才能最终确定下来。而且,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企业制定的预算指标值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为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留有余地,减少预算管理工作带来的风险。
(四)建立科学考核机制 新能源企业作为新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建立科学、创新的、系统的预算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1)评价指标创新。在设置和选择评价指标时,应首先考虑能够反映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实现影响因素的指标;还应该不但考虑到影响的财务指标,还应包括影响的非财务指标。另外,评价指标应根据管理层次、工作性质、承担任务等条件的不同而不同。(2)评价方法创新。评价方法要结合定性评价,而不仅仅是定量评价;要用动态评价,而不仅仅是综合评价;要采用结构、因素分析,而不仅仅是水平分析。在具体应用时要灵活掌握针对不同的分析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3)激励机制创新。建立与预算评价结果相对应的激励机制,首先要反映员工所创造的企业价值和为企业做出的长期业绩,而非短期效益;要考虑企业的文化背景,要获得全体员工的认同,在此基础上,要有充分的激励作用和吸引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对于没有实现预算目标的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体现预算一经确定在企业内部就具有“法律效力”,提高预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以促进企业组织内部的横向竞争。
(五)统一构建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在新形势发展的趋势下,新能源企业需要提升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借助ERP信息化建设使公司在统一的平台下编制汇总平衡,并出具预算分析报表。系统的建设应侧重于统一的编制平台,统一的预算主数据库,统一的管控,从而发挥系统统一平台的优势及分析、对标功能,为企业管控、降低经营风险提供有效地支持。
随着精益生产的具体落实,公司管理层也在预算上加大力度,控制好企业保持良好运行,更加为了精益生产计划的落实,公司管理层优化规范了预算工作的进行,加大了公司部门之间的沟通,让员工都清楚预算的重要性以及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明确各部门责任。端正了态度。基本做到了以下四点:
(1)各级领导在思想上重视,具体工作要组织落实到人,重点项目要亲自参与。
(2)各项支出同明年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增收节支、提高效率为原则,区别轻重缓急,科学合理安排各项支出。
(3)部门重视预算工作底稿。工作底稿分为初稿和调整稿,内容包括对应工作内容、计算依据和方法、调整原因和金额。财务部在预算定稿后,将工作底稿整理装订成册,作为会计档案归档。
(4)费用主控部门责任到位,要负责好全公司各部门的具体预算项目,必须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如遇二个部门交叉工作点,双方协商或由财务部协调确定归口部门。
办公室费用预算方面,总体费用实际值上个月控制在多月预算的90%。销售额和数量也都达到了预算值。总体上实际值几乎没有超预算值。
企业全面预算围绕着公司的战略目标,并有效的落实下去,对企业取得成效起了很大作用。对比2011年利润预算表(如表3),2011年度营业收入2200万元,较2010年1600万元同比增长37%。2011年紧紧围绕集团公司确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公司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比2010年有所提高,其中,营业收入2011年完成2200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年预算为36%。,实际上有效的达到56%,圆满完成2011年全年目标值。
五、结论
对新能源企业而言,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管理方式,全面预算管理把新能源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对新能源企业全面预算的组织体系、预算编制方法、确定预算目标的方法、企业预算编制和考评的具体阐述,使企业分析外部竞争环境,整合内部优势资源,向企业的战略目标前进,最终实现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正茂:《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对外贸易》2010年第14期。
[2]董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探析》,《时代金融》2010年第7期。
[3]董岩艳:《浅谈企业如何加强预算管理》,《现代商业》2010年第24期。
[4]黄艳:《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研究》,《企业经济》2010年第9期。
[5]吕婷婷:《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效率的影响因素及提高的方法》,《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18期。
[6]谭全运:《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之我见》,《煤矿现代化》2010年第5期。
[7]冀果叶:《浅谈预算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年第14期。
[8]王静:《企业的预算管理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第21期。
[9]温晓晨:《预算对财务管理的意义》,《现代商业》2011年第9期。
[10]王秀兰:《关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建议措施》,《企业家天地》2010年第8期。
[11]DennisFixler,《Accounting for R&D in the National Accounts》,《Bureau of Economic》Analysis 24 February 2009, Paper presented at ASSA meetings in San Francisco, January 2009。
[12]王靖:《浅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代商业》2011年第12期。
[13]许娜:《关于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探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4]李静:《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功效发挥的局限性及改进建议》,《现代商业》2009年第29期。
[15]李晓东、李冠良;;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6]廖明、赵娟:《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方法》,《湖南财政与会计》2000年第2期。
[17]闫恩亮:《保证预算管理实行的有效方法》,《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第32期。
[18]张丽:《浅析全面预算管理与ERP的结合》,《河北企业》2009年第8期。
【关键词】绩效预算,评价指标,资源稀缺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创造有效率且兼顾公平的社会发展环境,如何在市场之外采取非市场化手段配置国家稀缺资源,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严峻问题。政府一方面要处理日益繁多的公共事务,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但是资源是有限的,即使穷尽资源也难使政府提供人们要求的所有服务,如果将政府所拥有资源充分利用以达到“帕累托最优”,是政府活动追求的目标,也是绩效管理存在的依据。
绩效预算是指政府首先制定有关事业计划和工程计划,再依据政府职能和施政计划制定计划实施方案,并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实施方案所需费用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绩效预算在我国的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深化预算改革的有益补充,是充分调动单位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各界了解和参入财政管理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当前经济改革和体制转换过程中,实行绩效预算是非常必要的。
二、绩效预算在我国的运用分析
(一)绩效预算在政务领域的运用
绩效预算在我国运用始于2003年,当时中央和地方财政开始探索绩效预算技术在我国的实践,制定绩效评价考察体系,财政部颁布《中央及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对政府部门支出绩效考评的概念、范围、依据、内容、指标体系框架等设立了框架,2005年财政部在中央级教科文部门实施项目支出绩效考评试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为绩效预算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6月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确立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依据,2011年4月财政部重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对原办法做出了进一步修订与完善,从而为全面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依据。
在政务领域中,绩效预算可为政府管理改革提供了一个好的突破口,一旦绩效考评纳入政府政绩考核和日常行政效能考核体系中,它会不断地推动政府管理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相信在今后,在合适的政策引导下,政府领域的绩效预算的实施还有广阔的实施空间和潜力。
(二)绩效预算在高校中的运用
高校绩效预算以绩效为核心,以正确性、效益性为前提,选择一系列评价指标和标准,建立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定性和定量等评价方法,对预算编制合理性、执行过程、执行结果的效益性作出综合评价,这既是完成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又是提高现有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
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保障经费投入”一章中,明确提出了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实行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质性地开展高校经费使用绩效全方位评价,它对于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完成从规模扩张时期的投入主导型理财向质量提升阶段的产出主导型理财的战略转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绩效预算在公司企业中的运用
绩效预算是典型的商务类收支及资金融投管理技术,经历了从最基本的“成本-收益”处理向绩效评估的发展过程。由于资本都具有逐利性,公司企业的目标就是盈利,就应该从成本利益的角度考虑,更加的强调投入和产出的关系,重视绩效的重要作用,以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和绩效预算。
中国目前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调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产生了“委托”问题,而绩效管理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公司企业首先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制定计划实施方案,交给职业经理人实施,最终看实施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差距,以给予职业经理人相应的奖励或惩罚,缓解“委托”问题。
三、绩效预算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意见
(一)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中国各级政府所制定的指标体系都是根据自身的实践基础来不断完善的,或多或少都受自身利益的驱动,信息不对称导致预算单位可能仅提出对自己有利的个性指标以实现政绩,而财政部门又难以甄别,这不利于绩效预算的顺利推进。
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样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绩效考核流程不完整、绩效考核标准本身不合理等。需要完善绩效考核流程,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通过绩效预算考核,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以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二)绩效预算面临严峻的制度约束
我国过去实施的绩效预算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但距离绩效预算制度的真正建立和有效实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推行绩效预算遭遇的制度阻碍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与深思。一方面,对传统预算制度的路径依赖难以在较短时间内予以克服;另一方面,绩效预算自身的发展缺陷制约着绩效预算制度的立法进程。需要完善预算法律制度,加强合法性控制与效率性追求;加强中央的指导和各级部门之间的合作;强化各级权力机关的预算监督权,使绩效预算真正被各个部门贯彻和执行。
(三)确保评价工作本身的绩效,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
绩效评价是预算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到绩效评价的公信力,要合理确定绩效评价的目标,设立绩效标杆,确保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提高单位自我评价的质量,同时要建立有效的责任落实和奖惩制度,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性。
绩效评价不是绩效管理的结束,而是绩效管理循环中的一环。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评价结果为项目评定给出了结果,同时也为下次类似项目预算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指导。
绩效预算实施以来,有成功也有不足的地方,需要中央与地方的“上下互动”,共同探索绩效预算改革方向,就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标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达成共识并形成规范的制度文件,以此来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绩效政府建设,使政府让拥有的有限资源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圣怡.新绩效预算:中国预算改革的远期目标[J].经济研究导刊,2012.
关键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瓶颈;研究
一、前言
所谓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就是指制定公共财政体系的支出绩效目标以及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对于相关目标的实现进度进行评估,并可以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规划与调整。为了突破在法律法规、自身制度、技术与环境等方面造成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瓶颈,本文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二、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瓶颈
(一)相关法律与制度不完善问题我国关于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制度以及相关法律并不完善,管理制度无法得到相应的法律保障。对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进行研究可以得到,目前存在的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层面立法较浅,这也是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那么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的,无论是管理框架还是流程甚至是相应的制度都无法作出突破。其次我国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制度建设并不健全,并且建设速度缓慢,许多部门进行绩效管理的方式依然是集中评价,并没有将财政预算与绩效管理有机结合,导致了发展后续动力不足。
(二)制度的设计问题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问题,而其根源就在于设计过程,在多个单位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设计过程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存在的设计框架模式单一,对象也并不多元,往往只是针对于某一个项目或者单位来进行规定,却没有整体规划意识,导致了绩效无法进行差异性对比,也就无法探究每个部门的财政分配情况以及支出情况,更无法作出合理科学的评价。另外,在设计上的不合理还体现在某些项目中,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指标过于繁琐,导致了相关单位进行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摸不清头脑,而某些项目中的指标由过于模糊不清,呈现离散的状态,无法实现绩效考核的真正目的。简言之,就是目前在绩效管理制度的设计上还存在有评价指标和标准的模糊或者繁琐,并且各种定性定量指标也存在不科学的情况,这严重阻碍了绩效管理发展。
(三)环境问题环境方面的问题就是指在推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时遇到的阻力较大,这种阻力来源于各种层面,比如说单位内的权利结构如果不合理,就会导致推行工作的滞后,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的权利都掌握在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受力,导致了底层民众和部门无法获得相应的权利,这也就无法展开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环境问题还存在与我国对社会资源的运用不当以及社会资源的稀缺,目前是网络时代,如果有公众力量来推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那么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政府部门并没有想到利用公众力量去获取推动力,大众无法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明细进行监督,也就无法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去,导致了政府部门权利过大,严重阻碍了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完善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体制的建议
(一)将绩效预算理念深化我国一直将经济建设放在建设前沿位置,在国家的治理视野中,财政是国家与社会各层人士、单位、机构的一道沟通桥梁,也是每个人、每项活动利益的焦点,换句话说,财政工作是国家各层社会活动的基础保障,而财政工作的保证则是预算。为了能够做好财政工作,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需要重点关注、重点实施、重点保障的工作,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项基本要求。所以为了能够将绩效预算理念深化,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绩效预算理念的推行提供动力,并且要深刻理解绩效预算管理与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加强法制建设,投入相应的资源来建设评估单位,或者给予社会中的评估组织相应的政策优惠,使得各个政府部门都能够清楚人时代绩效预算的重要性。
(二)做好管理制度的设计工作我国目前已经有了《预算法》并不断的完善和更新,相关单位在推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时可以采用该法规为指导文件,探索最适合本地的预算绩效管理措施,在设计和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工作中投入大量资源。一般来说,为了能够做好管理制度的设计工作,需要先去对规章制度进行设计,将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绩效问责、绩效信息公开等各个预算绩效管理层面来探讨与设计相应的规章制度,划清底线,保证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运转。其次是需要加强业务流程规范的建立,这既需要依照相关法律和规定,明确在业务过程中的操作流程、细则以及一系列的管理环节,做到分级分类工作,使得业务能够更加规范地进行。
(三)做好组织工作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需要各个政府部门协同配合,积极去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一般来说,主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部门需要发挥其主要职能,实现对内的监督审核、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功能,而对待社会层面需要及时地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明细明示出来,建立责任传导机制,使得公众能够参与管理。预算绩效管理部门还需要针对自身的情况进行清算,判断是否需要第三方评估单位的参与。无论如何,各个政府部门都需要加强协调工作,将绩效考核添加进政府目标考核,并针对于严重现象进行问责处理。为了能够对关键点进行制约,需要管理部门以多种评估审核手段来进行,并集中各方专业人士,使得管理工作能够更高效地进行。
(四)做好指标的评定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设置好各项指标,无论是评价指标还是绩效指标都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研究和探索,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针对于某项目和部门的财政预算指标体系,但是这种一般性指标可能并不适用于全部的政府单位。这就需要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部门去向国外一些具有先进经验的国家学习指标制定方式,并通过建立绩效指标库和评价指标库来进行统一管理,并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使得该指标库能够满足预算绩效制度的编制需求、管理工作执行需求和评价审核体系的需求。
(五)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绩效评价工作应该包括预算管理制度和财政规划要求,各个部门能够做好绩效自评工作,对于财政工作要求和规划进行重点的评估,并对预算绩效进行监督,为了能够做好绩效评价工作,各个部门需要创新自身的财政投入方式,并且牢牢遵守民生财政,从多个领域来进行绩效评价。所以在绩效管理部门进行评价工作的时候,首先,扩大绩效评价的范围,做到对各部门财政资金绩效的全面覆盖,并引入评价机制。其次,要每个部门做好自评和第三方评估单位评价,确保结果能够真实有效。最后,为了能够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真实性,需要建立好相应的评价模型,对每个部门和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的优化工作,并对绩效管理指标和方法等因素也需要展开评价和优化工作,确保其科学性。
(六)实行权责发生制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绩效预算管理工作,需要制定权责发生制度,将预算收支确认标准由投入转向结果,并反映了某个项目或者部门的债务信息,使得政府部门的预算绩效可以更加的透明,在民众之间也拥有了更强的公信力,且政府的预算工作也更加的具有科学性,是非常有利于公众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履行其社会职能的。为了能够实行权责发生制,需要我国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对现金收付制度进行完善,便于收集更加精准有效的财政数据。还需要搭建好相应的制度结构,使得绩效预算制度能够逐渐朝着权责发生制进行。最后则是要制定权责发生制下的政府会计制度。
(七)建立科学的绩效预算编制程序为了能够更好的来对财政资金进行规划,并制定好预算,需要能够将预算绩效数据与相应程序配合使用,这是目前我国财政预算绩效发展瓶颈的突破口。简单来说,建立科学的绩效预算编制程序就是需要每个部门明确使命和项目任务后,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标准,并且对项目中的总资金进行核算后上报给上级领导,在进行标准跟踪评估、预算支出项目对比后得到分析报告,并进行后续工作。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是指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统称,它具有执法监督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作为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方面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现状从而探讨如何进行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高效运行。
一、预算绩效管理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预算绩效管理就是对资金和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使其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预算绩效管理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果与效率。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关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下面是预算管理体系的内容及预算绩效管理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1.首先是绩效计划的制定。也就是说在完成一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以及为达到该效果的具体计划。绩效计划的制定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决定着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的水平。2.其次是日常的绩效指导即绩效沟通。在绩效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日常的指导使其在我们预设的轨道上前行。日常的绩效指导是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中间力量,决定着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的方向。3.最后是预算绩效的评估。他是预算管理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绩效的评估我们才能了解整个计划的实施效果以及不足之处从而让我们进一步改善我们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目前来看,一方面,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已经在不断向外发展延伸,预算绩效管理的资金也在不断的增多。2013年的数据显示,我国为了吸引足够的预算管理资金,在很多项目中已经实施了预算绩效管理。到年底已经大约有20.9万个项目,涉及约3.49万亿元的资金进入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而且我国正在专心开展重点项目,在这些重点项目的建设中我们希望合理运用预算绩效管理从而从中发现问题、改善问题。另一方面,就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内部来看,我国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整体框架包括绩效的制定、沟通及评估。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相关的具体内容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虽然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够新颖合理,但我们也在一直创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管理、收入与支出管理、成本管理、债务管理以及资产管理等内容,相对来说我们的财务管理内容还是比较健全的。而且在相关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应用下,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目前,我国也在积极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并且希望通过适当的监督与协作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二、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及改革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关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并且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说我国现有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及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已经不存在问题了。其实他们其中还是存在一些需要我们做出改变的问题。1.预算绩效管理的范围不够全面。我们希望我们的预算绩效管理能够更加全面,从而使得它在各个方面都能发挥自身的优势特别是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我们希望二者能够契合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2.预算绩效管理的资金不够充足。一个项目的实施与发展离不开背后雄厚资金的支持,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同样如此。它需要有更多的项目参与到预算绩效管理中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我们国家在资金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虽然从2013年的数据显示,我们国家的预算绩效管理资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它的资金储备仍然不足。3.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工作不够完善。我们的预算绩效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但是我们没有对它进行合理的宣传,所以它的优势以及它能给我们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改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很陌生的。我们也没有及时的发现问题从而对预算绩效管理进行改革,所以它在人们心中的可信度并不高,这也是它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的原因所在。4.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进度慢。我们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所以它需要我们进行改革,但是由于我国的创新能力不足加之反应速度缓慢以至于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速度难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我们不能忽视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不足,我们应该通过以上的现状分析来发现不足进而改变它。5.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不足。财务管理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一定的透明度,所以全体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对它进行监督。但是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工作不足,没有设置合理的监督制度。而且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需要各个部门的合作,因为它是由预算管理、收入与支出管理、成本管理、债务管理以及资产管理等模块组成。所以各部门的有效合作和沟通可以提高我们的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效果。6.预算绩效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在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我们的财政资金、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运用而且效率低下,所以他就不能够有效履行自身维护经济秩序的职责。所以我们要在财务管理的工作中合理的应用预算绩效管理,通过二者有效融合提升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效果。
三、预算绩效管理有效改革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发展的建议
1.加快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进度。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现在我们的社会经济正在迅速发展过程中,他要求我们必须加快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进度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履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职责。首先,我们可以从基础工作开始做起。也就是说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加强宣传,让大众了解预算绩效管理从而信任它并对它进行有效应用。其次,我们要不断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框架,使得预算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指导以及绩效评估前后衔接,成为一个充实连贯的整体。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立法工作。监督工作的积极进行不仅可以间接性的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改善其工作效果,而且处在监督下的财务管理工作更有利于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然后就是立法的工作了,我们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立全面、公平、公正的法律条例,对于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工作人员,我们要严格按照法律制度进行惩戒,那么我们的财务管理工作一定可以完全为了人民的利益进行,而不是为个人利益服务。这才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本质特征。3.加快预算绩效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全面应用。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状态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要进一步提高其效率来引导经济的健康发展。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重视绩效计划的制定从而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计划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我们要重视绩效的沟通过程。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有很多的部门分工共同完成财务管理工作,如果没有充分的沟通,那么就会在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产生分歧或者是工作效率的降低。所以我们可以建立具体的沟通制度与渠道以方便大家的沟通与协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预算绩效的评估工作。我们的财务管理工作做的好与不好都需要对其进行评估,评估一下这一时期绩效完成情况以及效果如何。所以我们可以对绩效评估的方法进行完善或者选择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
四、结语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要求我们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快脚步。所以我们要从承担着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责任的行政事业单位开始,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创新,从而使得我们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提升,效果改善,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健康、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马玲.解析预算绩效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有效运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3:102-103.
[2]陈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5,11:53-54.
关键词:财政局;预算资金绩效管理;优化问题
我国的财政局由于本身就是政府部门的一个附属部门,或者说是政府部门资金来源的重要部分,其自身也有着自己的运行方式,这个运行方式虽然与政府的整个发展方向一致,但是还是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同,这就是当前来看,我国财政局需要大力解决的问题。所以,我国财政局的预算资金绩效管理仍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研究问题,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我国财政局的预算资金绩效管理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分析,这其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例如,当前整个财政部门缺乏对于预算资金绩效的管理意识,同时对于资金预算管理的各种专业的人才明显比较缺乏,这就使得当前的绩效管理研究困难较大。当然,在这些问题背后,更为重要的问题就是,整个财政局在进行资金预算的优化管理中明显缺乏了必要的财政制度支撑,也就是在整个财政资金预算的管理中基本上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管理体系,这就导致了目前各种资金预算管理问题无法在一种合规的程度下得到有效的解决和实现。而且,及时在有效的制度和计划下,整个预算的执行力度也是比较小,这也使得整个资金预算管理有着十分重大的问题。总之,对于以上各种问题,我国财政局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资金预算能力,提升自己的预算能力,这就是当前我国财政部门十分重要的工作导向,这样才能够在有效的资金使用下,发挥自身的金融和财政价值,进而帮助我国政府实现自己的政府职能和管理国际经济事物的职能。
一、我国财政局对于预算资金的管理问题研究
(一)财政局自身的重视程度不够,整个资金预算的管理人才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这是我国财政局对于预算资金管理来说,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对于我国财政局自身预算资金管理问题来说,需要首先解决的就是目前的整个财政局不重视的现象,也就是说无论是局领导还是内部的职员,对于整个预算资金的绩效管理都是十分忽视的,这就直接导致了目前较为严重的资金使用问题。同时,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产生,使得整个财政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小,也就是说财政局对于提升企业整个预算资金的人才培养方面还是比较忽视的,导致了整个人才对于建设比较滞缓,甚至可以说在阻碍预算资金人才管理。
(二)预算编制的各种内容存在问题,导致了各种资金预算的制度有着极为严重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提升我国财政局的预算资金的管理,也是为了更好的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需要的就是不断提升整个预算编制的制度建设,这就需要不断进行相应体制机制的建设和研究。但是,目前来看,我国整个预算表编制体系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而且财政部门在进行预算资金体系编制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很好地建立整个财政局所需要的编制体系,这就极大的影响了整个财政局对于预算资金的利用效率。
(三)整个财政局的预算资金管理机制不健全,整个预算资金的执行力度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我国财政局的整个预算资金管理效率不高的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整个资金的预算管理中,财政局没有建立起良好的预算管理体系,这就直接导致了目前比较严重的体系缺乏问题,也就是整个体系内部没有相当完善的体系保证,当然,在整个体系中更为缺乏的就是整个体系的执行力度比较低下,导致了本应该需要执行的活动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此外,对于整个财政体系来说,其内部的监督体系并不健全,这就导致了整个财政局在进行预算资金的使用中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监督缺失的问题,这也就是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将会使得整个资金预算体系出现极为严重的制衡缺失现象。
(四)对于财政局的预算资金优化管理来说,由于财政局本身就没有将这一部分纳入到整个职员的年度考核中,这就直接降低了职员对于这方面的热情,也就是会使得整个资金在运转中得不到有效的预算管理,进而使得财政部门在一种资金运转混乱的局面上进行管理,这样是十分不利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正常的建设和发展的,这也是目前我国财政部门资金使用情况混乱和得不到有效根植的关键问题所在。所以,这就是目前我国财政部门预算资金优化管理中必须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二、提升财政局预算资金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一)提升整个财政局的意识观念,坚持建设以人为本的基本战略目标,这是当前来看极为重要的一个举措,对于财政局预算资金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提升整个财政局内部人员的意识可以很好的满足资金有效运转的要求,当然,在提升财政局内部人员意识的时候,必然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不断提升财政人员的水平和素质,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提升财政局内部职员的素质和水平,才能够在其整个意识中得到极为明确的思想指引。当然,在提升整个财政局人员的自身素质的时候,必然需要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也就说在进行体系建设的前期,需要通过奖励优秀的员工这种物质形式,来不断提升整个财政局内部人员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财政部门的各个员工在自身的本质工作中能够很好的满足当前财政部门的要求,真正实现我国财政局在预算资金优化管理中的基本目标,提升整个资金的利用效率。
(二)完善整个预算的编制体系,不断提升财政局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体制,对于我国财政局来说,需要明确的就是要不断完善整个预算编制的体系,这样才能够在整个预算资金编制中可以得到极好的体系支持,同时在对于员工的考核中也是需要不断提升职员的意识的,这就是需要不断减少整个流程中的不必要的损耗,因此,在整个财务预算资金管理中,需要将这个基本的指标纳入其中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员工的意识。
(三)完善整个财政部门的监督体系,提升整个监督的效率。任何一种行为一旦失去了基本的监督,就有可能导致当前整个财务过程出现重大问题。因此,在进行财务预算资金的优化管理中,必然需要提升整个财政局的监督体系建设,这样才能够在当前的整个大环境下实现财政局资金运转。当然,在整个财政部门的监督体系建设中,需要不断将相应的指标进行规范化,这样才能够在整个财政部门管理中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量化管理的信息,进而可以进一步实现财政局的高效运转。
三、总结
总之,对于不断提升我国财政局的预算资金优化,需要财政局不断提升自身的意识,加强对于整个财政体系的建设,以及对于整个监督体系的有效构建,进而实现我国整个财政部门的高效运转,提升对于我国政府部门的支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金后勤保障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绩效预算;困难;理论假设
作者简介:赵合云(1973-),男,湖南邵阳人,广东商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湖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府预算管理与会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2-0120-03 收稿日期:2007-01-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实施旨在缓解财政困境、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新绩效预算,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如何提高政府预算支出的绩效以及政府全部活动的绩效,正成为国内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密切关注的课题,绩效预算日益为人们所熟悉。但绩效预算制度的实施是建立在目标的一致性、绩效测量的科学性与绩效信息的真实性等理论假设基础上的,要满足这些理论假设基础条件,需要比较成熟的制度环境,执行起来非常困难。本文首先分析了绩效预算制度理论假设本身与现实存在差距,接着从这一视角出发,分析了绩效预算在我国实施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得出结论,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实施绩效预算的条件,比较现实的选择应该是从绩效预算的理论假设出发,在保证目标的一致性、绩效测量的科学性与绩效信息的真实性等方面努力,为今后全面实施绩效预算创造条件。
一、绩效预算:理性化及其困难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绩效预算是一种以绩效或效益为目标、以成本为基础、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编制的一种预算。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预算与绩效联系。在确定各部门预算时,将各部门获得预算与其工作成果挂钩,并将绩效考核作为预算部门增加或削减预算的重要依据。二是效益与成本挂钩。从强调公共核算的角度,将企业经营的成本理念引入预算过程。预算的确定所依据的不仅仅是预算支出所能带来的效益多少,还要考虑获得效益所付出成本高低。三是控制与放活并行。一方面绩效预算要求对预算目标与总额进行集中控制,确定预算的数量与大体投向;另一方面,在预算的具体使用权上放活,在确保达到预期目标的前提下,给予各部门使用资金充分的自。
与传统预算相比,绩效预算吸收了以前各种预算模式中有价值的成分,并在预算管理中注入理性因子,成为成功引人预算理性的典范。
1.注重改善政府管理。绩效预算改革能够帮助政府的项目管理者们明确组织的目标(努力方向)、监督政府项目的绩效、更好地了解关于项目结构和运作的问题,同时为将来做好打算、改善内部控制,并就项目成果进行沟通。
2.注重提高透明度和责任归属。绩效预算将资源投入和政府行为的产出和效果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政府运作的透明性。不仅政府内部的管理者能够清楚了解其工作的优劣,而且年度的政府绩效报告成为公民评价和监督政府的一个有效渠道。绩效预算还把责任关系明晰化,赋予了项目管理者更大的权限,但同时要求其为项目的执行结果负责。而在传统预算模式下,人们只看到了政府人员工资、办公用品等等的细节支出,看不出政府到底干了什么,干的结果如何。
3.注重改善政府内部和外部预算参与者之间的沟通。绩效预算明确规定了项目的目标,并确立绩效目标,让政府机构及其雇员更好地理解对他们工作绩效的期望。它帮助政府管理者们更有效地就自己的活动与高级行政官员、立法机构成员以及公众进行沟通。与传统预算相比,绩效预算对每一项政府项目、绩效度量和预算信息都给出描述,让普通公众都能够获得这些信息,因而有助于政府管理者将关于预算和主要政府活动的信息给公众,并赢得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追求理性的预算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然而完全理性的预算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特别是绩效预算的实施是建立在理论假设基础上的(表1),要满足这些理论假设条件,需要比较成熟的制度环境,现实具有以下困难:
1.目标一致性的困难。目标的一致性要求行政部门面对多重的委托人(如行政部门、立法部门、利益团体与人民等)仍可以制订出相关和有用的策略规划。要实现这一点,以下条件是必须的:首先,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各自的活动边界;其次,要妥善界定各预算单位所行使的法定职能,按照职能划分其相应事权与财权;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内部约束的方式,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责任并考核其相应的行政绩效。
但在实际工作中,政府目标与行为的特点注定了要满足以上条件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其一,政府行为不同于企业行为,其目标是多元的。Hood(1995)等将政府行政部门的目标及行为归纳为:服务于全体公民而非顾客;追求公共利益,而非自身利益;关注市场,但不限于市场,还关注宪法和法令、社会价值观、政治行为准则、职业标准和公民利益;强调社会服务等。显然这种多元化的政府目标无疑增加了政府与市场、政府内部不同行政部门目标体系界定的困难。其二,政府活动目标经常是模糊不清的。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行政部门总是试图通过政治过程,努力调和许多相互矛盾的社会需求,表现在其所追求的目标常是一些笼统、定性、不易量化的软目标。为实现此类目标,人们在有关政府活动的范围、具体方式选择、相关财政支出的规模和持续的时间等讨论上难以取得共识,导致这些活动的绩效衡量标准变得极其宽泛,弹性很大。
2.绩效测量的困难。绩效测量是绩效预算的核心,从国际范围来看,这一内容已是世界财政管理学界公认的难题。
一方面量化行政部门的计划目标的绩效标准难以确定。由于政府部门的活动目标经常模糊不清,这样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评估主体可能从不同的评估视角,对同一评估对象(如政府部门)的绩效做出大相径庭的判断。就是说,对于政府活动而言,统一的绩效标准难以确定(例如,卫生领域的绩效考评与国防领域的截然不同)。即使在目标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也是这样的,一些机构集中精力在对工作或业务上的评价上,这不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评价是有缺陷的,而是因为要找到对实现一个政府目标(这些目标也是在计划管理者的控制之下的)的合适考评实在很难。在考评国家税务局给予纳税人的援助时,如果是根据回复电话的次数而不是看援助的质量会容易得多。而在考评环保机构是否成功时,若根据违规的次数去评定会比根据空气和水的质量容易得多。
另一方面,绩效报告与应用存在困难。绩效报告是预算前一周期的结果,又是后一周期的基础和依据。然而现实情
况是,绩效报告的质量和作用不能令人满意,计划达成的目标或结果难以从绩效报告中获得。例如,支出控制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很难对未完成绩效的解释说明提出意见,现有绩效的真实性也会由于政府官员的“机会主义”而不能得到保证,绩效计量体现为一系列统计数字及其说明的总和(这又为某些支出单位搞数字游戏提供了便利,容易形成重视绩效指标,而忽视公众利益的问题),这几乎是所有实行绩效预算国家存在的问题。
3.绩效信息与预算决策挂钩的困难。绩效预算的初衷之一旨在通过绩效与预算的整合,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清晰和持续的联系,发挥绩效对提高预算决策效率的信息揭示作用。但事实上,绩效信息与预算决策的挂钩远没有如此简单。
首先,要给政府所有的活动建立共同的绩效特征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政府部门某些支出项目的“产出”难以界定,在获取有关的绩效信息方面客观上存在诸多困难,加之现行评估技术的局限性,人们自然会对上述项目的绩效评估结果产生疑虑。其次,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绩效与预算挂钩对部门官员很可能产生“逆向选择”,使得他们乐于提供“好的”信息同时隐瞒“坏的”信息。实际上,一个项目若没有得到足够的资金可能会产生差的绩效,而这又可能导致这样的想法:执行效果差的计划应该分配到更多的资金。而那些成功实现目标的机构不应该再多分配资金。再次,即使绩效信息是准确、可靠的,客观上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导致政府预算决策偏离绩效标准。例如政治策略在预算决策中扮演了重要和合理的角色,预算规模、预算结构既受重要政治因素的影响,也受高层预算决策者的政治策略的影响。
二、在我国实施绩效预算的难点分析
从绩效预算理论假设的视角来看,它的实施并非易事,各国面临共同挑战,对于我国,困难不仅在于此,我们还要解决由于本国国情的特殊性所产生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绩效预算之前,除了要对这一预算制度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和某些重要的技术特征有着清醒的认识外,还要对本国具体的制度环境、现有条件进行充分论证。
第一,从目标的一致性来看,实施绩效预算要求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各自的活动边界;界定各预算单位所行使的法定职能,并按照职能划分其相应事权与财权;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责任并考核其相应的行政绩效。考察我国的基本情况不难发现,在公共财政体制初建阶段,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未能完全理顺,各预算单位的社会经济职能难于明确界定,各行政部门很难制订各自的明确的战略规划,阐述各自的使命以及设定年度预算执行的绩效目标。
第二,从绩效的测量来看,实施绩效预算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在我国,虽然随着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我们一直在探索建立某种合适的效益评估制度。但是到目前为此,我国预算管理中对支出项目的效益评估仍然普遍存在着评估活动不规范、评估范围不全面、评估手段落后、评估指标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第三,从绩效信息与预算决策挂钩来看,绩效预算不仅需要搜集大量的绩效信息,而且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预算分析、决策能力。而我国当前的预算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西方国家在19世纪就已经基本成型的传统预算模式基础上。在强调控制的传统预算制度环境下,一方面,财政部门并不需要为了预算审查而收集与分析各个部门生产公共服务的过程、成本、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预算资源使用部门不愿意真实反映成本与绩效信息,因为行政部门的成本节约,有可能带来的是下一年度预算的裁减。因此,预算信息是非常分散和匮乏的,财政部门和各个支出部门也没有发展出必需的预算分析、决策能力。
三、在我国实施绩效预算的政策建议
上面的分析表明,虽然在我国实施全面的绩效预算为时尚早,但作为一项重要的财政改革内容,绩效预算在我国将大有可为。为此,我们目前的改革应该从绩效预算的理论假设基础出发,结合我国实际,在目标的一致性、绩效测量、绩效信息等方面努力,为今后实施全面的绩效预算创造条件。
1.从目标的一致性来看,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是根本。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主要是解决“政府应该怎么花钱”,这有助于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各自的活动边界,界定各预算单位所行使的法定职能,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责任并考核其相应的行政绩效,防止政府权力滥用所导致的财政资源盲目使用与浪费。首先,要正确界定政府职能,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当说,经过二十多年的积极探索和总结经验,我国政府职能的范围已经十分明确,即要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万能政府”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限政府”政府转变,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但如何真正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各自的活动边界,将这些职能转化为各级政府的实际行动,保证和促进各级政府弱化、转化和强化相应的职能,却是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课题;其次,要合理划分事权,确定各预算单位的法定职能。这又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根据事权的不同性质,合理划分不同级次政府之间的事权范围;第二层次是根据各政府部门本身职能范围的不同,合理划分不同政府部门的事权大小。最后,要合理配置财权,明确绩效目标。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各行政部门必须在明确各自使命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财权,设定年度预算执行的绩效目标。
2.从绩效测量来看,加快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设是关键。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设是绩效预算中的关键环节,也是难点之一。我们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在政府的预算管理中逐步设置一种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估体系,用于全面考核政府及其部门预算活动中的社会经济效果。绩效预算的评估体系主要由评估主体、评估对象、绩效目标、评估指标等组成。从评估主体来看,应该由财政部门统一领导,政府各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从评估对象来看,可以是整个部门预算活动,也可以是某个具体的预算支出项目;从绩效目标来看,一般包括部门的年度预算执行计划和中长期预算工作规划,可以再细化各自的职能目标与业务目标;从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来自看,绩效评估指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还要根据不同部门和单位的性质、不同的项目类型和考评工作的需要,按照定量与定性结合、统一性指标与专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设立。
3.从绩效信息的真实性来看,保证绩效信息与预算决策的挂购至关重要。一方面,绩效预算要求政府支出的项目成本衡量准确,绩效信息能够充分和完整反映政府活动成本。这就要求继续推进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完善成本衡量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正确运用绩效信息,提高预算信息的分析、决策能力。要将绩效信息作为以后年度编制和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及时调整、优化未来的预算支出方向和结构,进一步合理配置财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