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数字经济课程培训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2 15:28: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字经济课程培训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数字经济课程培训

第1篇

关键词:工作室;数字影音;后期制作;建设思路

一、背景分析

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对音、视频资料进行剪辑、抠像、调色、特效、音频合成等影视拍摄后期的任务完成,使耗资较大、受环境制约、现实无法实现的影像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合成。

中职学校培养的数字技术影音后期制作专业学生,是中等层次的制作人员,毕业后可面向广播影视、影像艺术、多媒体设计等行业,从事数字插图、数字影像采集等工作,也可升入高等院校深造而培养成更高层次的影音制作人才。教育部“十二五”中职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社会建设,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重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为中职数字影音技术专业的深层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建设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目前,计算机已成为现代人基本的工作、生活工具,计算机基础技能人员饱和,而专业性强的技术人才又极度缺乏。学校计算机毕业学生的实际技能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无法达到企业的岗位要求。而“工作室制”便于有针对性地制订计划,开设课程,开展教学与实训活动,进行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参与实际项目了解现实工作流程,提高操作水平,锻炼学生适应能力和团队配合能力,更有益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每年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是检验职业院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比赛。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奖,会得到中职对口单招高考加分等政策优惠,因此在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学校都受益。中职组“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技术”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比赛项目,涉及色彩、构图、影视创作、音频处理、视频剪辑、后期特效等多门专业课程,旨在检验参赛选手在数字影视后期制作过程中的素材管理、影视编辑、影视合成、音频处理能力和影视短片制作能力。

只在计算机广告设计专业中植入了“后期特效AE软件”的课程,在综合能力上无法与“影音后期制作”专业的学生相抗衡。丰富课程知识、扩大专业平台,将一门课程扩展为一个专业课程群,扩宽学生专业素养,有利于他们在“数字影音后期制作”各项赛事中获益。

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实施前期准备

1.有效的政策支持

(1)模块化教学:教学课时多以整体的时间和模块化知识结构进行,便于安排教学活动。

(2)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将专业课程设置主动权交给专业教师,用专业的目标安排教学任务。

(3)教师配备:注重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师搭配,配备相关专业教师,并结合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加盟,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2.完善的制度保障

(1)教师工作量计算:课程教学实行课时制。

(2)小班额教学,公共专业课共上。每班以不超过30人为宜。

(3)学生学分制。

3.有力的资金支持

(1)学生实训硬件购置,尽量以分组的形式,做到设备最大化利用。

(2)聘请专家、校外实践:每学期保障聘请有经验的专家进校讲座1~2次。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实训,培养学校自己的专业人才;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进行观摩、创作、拍摄、制作等实践活动。

(3)考察培训经费,支持专业教师定期专业、有效的外出学习培训。

(4)奖励、激励教师和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出成绩、产效益。

四、“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1.“工作室制”建设对接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符合地方经济、学校和学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促进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与能力对接、专业设置与岗位对接、教材内容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全面实施“工作室制”,设置无缝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

建立符合行业标准的实训工作室,优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与岗位职业技能“直通”。

注重艺术与技术的有机整合,加强美术、设计、实践的培训和融合,使学生手巧(技能)而心灵(思想性、艺术性),得心(方法、素养)而应手(职业能力),培养基础厚、扎实干、能吃苦、有创新的操作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139-03

数字媒体技术是目前社会需求的新兴技术,其相关的技术产业也是目前社会需求的新兴产业,每年社会需要大量的数字媒体技术方面的人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目前高校来说也是一个新兴的专业[1]。对于很多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相应的一些缺陷和不足[2],目前很多高校无法像其他计算机专业一样有成熟的专业建设思路和人才培养方案,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3]。而对于探索如何以地方服务产业需求为目标,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改革思路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以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在专业建设、教学体系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市场前景现状

随着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娱乐的需求开始增长。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由生产型主导向消费娱乐型主导社会过渡,包括动漫游戏在内的数字媒体技术及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成为具有广阔发展空间、推进不同文化间沟通交流的全球性产业,开始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对全球经济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产业,覆盖了数字影视、数字动漫、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电影特效和游乐园等所有娱乐领域。数字技术使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以动漫和游戏为核心的数字媒体技术产业,以及由此派生的制造业、教育培训产业和软件业,已经成为21世纪新经济革命中的代表[4]。

中国正成为全球数字媒体技术及创意产业成长速度较快的一个地区,广阔的市场前景使得中国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在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相关企业的积极推动下,国家批复了多个国家级数字媒体技术、动漫游戏、创意基地。

二、数字媒体技术人才需求

数字媒体技术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明确和树立本土自身的产业优势地位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为本土数字媒体技术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非常重要。

然而,目前在我国真正适合于国内外市场的从事数字媒体技术行业的软件服务外包的人才却极为短缺[5],据CCID调查显示,中国市场每年至少存在20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递增,人才问题已经成为该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6]。以成都市为例,在成都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园内有近30家游戏企业入住。这些企业中,既有盛大、金山、腾讯、Gameloft、Intel等知名企业,也有斯普、掌通网、梦工厂、联合众志、掌中科技、逸海情天、中轩数码、摩奇卡卡等从事游戏开发、运营、动漫制作企业和人才培训机构。该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园也成为全国第一家规模和内容兼优的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示范基地。他们对人才的需求极为强烈。

三、专业建设的实施

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在2008年开始建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适合成都市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数字媒体设计和游戏软件开发能力以及开发实践的初步经验,能在多个领域从事数字媒体设计、游戏软件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在专业建设规划、教学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管理工作、专业平台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实施。

1.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学院在该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城市型综合性应用大学的定位,紧跟企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为人才培养基本途径,整合优质资源,结合成都市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一系列的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科研创新研究和提高地方服务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数字媒体产业所需的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的设置紧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方面都围绕社会需求完成专业的建设工作。比如在2008级、2009级、2010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大型3D网络数字游戏开发为基础进行专业建设。在2011级和2012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人机交互设计和游戏开发为基础进行专业建设。2013级和2014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以移动游戏开发为基础进行专业建设。

2.教学体系的改革。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制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构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编制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大纲,积极引进课程体系,积极完成课程体系的改革。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引入了手机游戏开发技术、计算机图形学、游戏概论、游戏测试、高级图形技术(DirectX)、游戏美术设计基础、游戏引擎开发(游戏引擎的架构分析与设计)、二维动画制作、游戏策划(故事创作与游戏策划)、数据结构等核心课程的教学。

另外随着成都市数字媒体技术市场需求的发展,积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在2008级、2009级、2010级教学计划中,主要定位于网络游戏的开发,在2011级和2012级教学计划中,将课程体系改革为人机交互设计和数字游戏开发为主,调整了数字媒体的课程规划,在学科类课程中新增了数字媒体技术导论、人机交互设计;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引入了人机交互设计美术基础、虚拟现实、动画原理与设计等课程;在集中实践环节中加大了“综合项目实训”课程的力度、开设暑期企业参观、暑期企业见习等实践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新增了用户体验设计、移动终端软件开发、人机交互设计课程设计等。在2012年学院与印度塔塔集团联合,在2009级数字媒体专业以选修课形式嵌入塔塔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在2012级教学计划中以课程内容置换形式开设了手机游戏开发课程。在2013级和2014级教学计划中,将课程体系改革为移动游戏开发为主,引入了《游戏编程基础》、《Cocos2dx游戏引擎开发》等课程,始终将课程体系的改革围绕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改革。

教材管理上,组建学院教材选用与评估指导委员会,按照制订的工作章程,对教材进行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

本专业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课内操作实验;课程设计及综合实验;项目案例、企业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目前已经建立了10多个稳定的实习及实训基地,包括与数字媒体专业相关的动漫设计公司、手机游戏开发公司以及手机游戏培训公司等。在教学中始终以项目案例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强调以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案例教学,学做合一。

3.多元化的师资教学。在本专业的课程授课中,除了学院的师资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师资资源,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外聘有实际工程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和工程师完成课程的教学,比如在美术方面的课程由本校美术学院的教师承担授课、在游戏策划和游戏开发方面的课程外聘其他高校游戏学院的教师和本地游戏公司的工程师完成联合授课,例如2008级、2009级和2010级课程体系的网络游戏引擎开设课程由四川大学游戏学院承担课程授课,2011级的游戏开发课程由成都汇众游戏学校完成授课,2012级的游戏开发课程由成都睿峰科技公司以手机游戏引擎开发、游戏策划、游戏运营、游戏案例分析的整体式游戏开发技能培训。

4.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院深入研究地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根据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数字媒体技术人才供需矛盾,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积极推行“平台+插件”培养模式,即以学校的学科知识能力为平台,以数字媒体企业的标准为插件,随时将行业新标准、新成果及对人才的特殊需要引进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双方优质资源的互补,有效地促进了数字媒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积极实现学院与企业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措施,加强校企教学合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调整和优化教学计划,采用课程置换,剔除陈旧的课程内容,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基本实验、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项目开发,引入项目案例式教学,企业顶岗实训,加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力度,同时在本专业的企业培训方面积极完成改革,一方面外派学生到企业中完成暑期企业见习和项目实训课程,另一方面引进企业到学院完成对学生项目的实际培训工作。

5.教学管理工作。学院建立健全了各级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实行了院、系二级管理体制。院一级,院长及教学副院长对全院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总负责,系一级,系主任负责具体的教学工作。教学基本文件与规章制度健全、完善,体现了学校办学思路“构建综合性城市型大学,以教学求生存,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地方服务”,积极采用现代的管理技术,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能严格地执行。建立了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例如,学院成立了聘请校外专家的教学督导组,制定了教学检查制度、教材选用与评估管理办法、听课制度和课程备课质量标准等一系列制度。利用学院网站社区,建立沟通渠道;建立健全教学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积极开展常规性教学检查;加强实验教学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积极推行评估督察制度,对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进行经常性的评估督察;严格执行听课制度等,使教学质量的保障能够制度化、经常化;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和监控。

6.专业依托的平台建设。学院科研工作规划指导思想清晰、目标明确,管理制度健全、措施方案具体。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依托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计算机应用”省级教学团队、“计算机应用”校级重点学科、省级“成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市属高校高素质、应用型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教育厅高校“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平台,在这些雄厚的支撑平台上使得该专业得到大力的发展。

7.实验室建设。在本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规划中,有健全的实验室规章制度。专业实验室总面积为916平方米,包括数字媒体实验室、网络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学生创新工作室、项目案例实训室等。基本能开设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相关的各类实验。本专业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进行课程教学、项目案例教学、实习实训、学生科创活动、竞赛等。

四、建设过程中的不足

由于数字媒体产业是目前社会新兴发展的展业,在专业建设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相应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专业建设也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目前尽管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在专业建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实际工程项目开发能力的培养。目前学院数字媒体技术方面的师资仍然缺乏双师型教师。这些都需要学院在以后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更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五、结论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尽管有很多高校都已经建设,但大部分学校在进行该专业建设时都是在探索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本文根据自身学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方面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道路,也为高校的专业建设尤其是同类高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一种参考。

参考文献:

[1]朱喜基.浅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J].无线互联科技,2012,(11):173,175.

[2]杨哲,张洪江,宋权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及其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3):263-267.

[3]李望秀,谭敏生,汪凤麟.地方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4):89-91.

[4]肖红宇,陈旭.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33):757-758.

第3篇

关键词:产业数字化;数字化产业;产教融合;市场营销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7.5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的19.1%,占GDP比重的7.3%。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1.7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的80.9%,占GDP比重的31.2%。数字经济内部结构呈现“二八”比例分布。2020年,三次产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8.9%、21.0%、40.7%,同比分别增长0.7、1.6和2.9个百分点。数字时代下,培养新一代国家建设人才已迫在眉睫[1]。数字化产业的发展,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算法、云计算服务、区块链、数据安全、数字消费等各种数字化技术所用的新基建和数字化设备,使数字产业快速发展并得以应用。这些数字化企业的成长和壮大是支撑起产业数字转型的砥柱。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5G等新一代通讯技术的变革和应用,席卷行政服务系统、教育系统、金融系统、医疗系统等所有领域。高校传统专业教育已不能满足产业数字化新需求,唯有顺应时代和产业的变化不断更迭,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新技能型人才。

二、数字经济新业态产教融合现状

美国能诞生如此众多的互联网巨头,与其职业教育的“合作教育”模式密不可分。“合作教育”模式是将专业人才培养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训练相结合的一种高等教育策略。2009年,美国将“合作教育”模式更名为合作与实践教育(CEED)。该策略由于较好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共赢,得到了美国相关政府机构、教育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2]自英国脱欧以来,欧盟经济支柱主要来自德国和法国。德国作为老牌工业强国,虽然数字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缓慢,但是,其成功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双元制”,却值得学习和借鉴。[3]我国数字经济新业态正处于刚起步阶段,相比欧美等西方国家,我国亟需探索出适合我国“两化融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模式。近些年“数字”成为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但是,由于我国数字化人才较为缺失,暴露出高职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存在诸多缺陷。目前,关于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并不多,尤其是关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成果更是比较少。通过研究目前关于数字经济新业态产教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关于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及解决的方法。产教融合存在的困境与解决对策是当前研究的主要热点;二是如何依托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例如,钮雪林结合苏州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专业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专业建设必须要以协同化对接、数字化改造以及融合化转型等方面入手,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三是关于国内外不同育人模式的比较与实证分析。

三、“数字化转型”下的产教融合新挑战

(一)目标企业选择难题

合作企业的选择,需经过慎重甄选。企业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软硬实力都不及大型优质企业,在承担校企合作的教学育人中,人力、培训、设备、场地、技术、管理、运营等各方面的成本和投入会成为其主要制约因素。同时,产业数字化也使得行业“洗牌”加剧,涌现出一批顺应数字化转型的优质企业,这批优质企业在产教融合中对人才培养方向更能把握时代脉搏。在目标企业的选择问题上,需要高校对目标企业进行有效评估和谨慎甄选。

(二)企业课程与传统教学内容不相符

在产教融合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企业课程与传统教学内容不一致的问题,以及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低导致课程内容陈旧两大问题。首先,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然存在沿用陈旧人才培养方案和原有知识体系的情况,教材和教法,都没有融入最新数字信息技术,专业建设停滞不前。课程负责老师不愿与企业深度融合,改革课程内容,导致最新的企业标准、企业操作规范、理实一体化课程及企业实训实践类课程无法顺利推进。其次,当目标企业选择不当,或企业发展速度大大低于产业变革,导致企业开发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尤其是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转折点,企业需要最新的工业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做支撑,才能在产教融合中开发和融入产业最新数字化技术内容。因此,新时代下的产教融合和产业人才培养,不仅对教师、教法、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合作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企业投资巨大,回报不稳定

首先,从课程的开发来说,需要校企的共同参与,针对学生群体,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开发一套既囊括现有知识体系,又符合企业标准的教材和课程。对于企业来说,需要企业上层战略决策的支持和大力投入,需要有经验的专职人员与课程负责老师积极双向沟通,因此,人力成本的投入必不可少。其次,从实训基地建设来看,校企双方前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实训室、实践基地、教学设备、网络设施等,合作期间产生的水电、培训、师资等一系列费用,以及后期对实训基地和设备的维护保养等成本,一旦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校企合作不稳定,合作最终不了了之,企业投入将无法收回,也会造成高校国有资产流失。最后,从人才培养过程来看,校企达成产教融合意向,设置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校企合作教材,开设各类实践实训项目,最终完成学业,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期间会存在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就业双向选择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并且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周期大大加长,难以满足企业短期人才紧缺的需求。

四、基于“数字”的市场营销专业产教融合探索

基于以上分析,产教融合过程中叠加产业数字化转型,给校企合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下文将以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为例,研究和探索基于“数字”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一)“数字”发展背景

2015年阿里巴巴首次提出概念,随着大数据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数字发展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例如,2018年我国数字规模为22.2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179.4亿元。由此可见数字将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引擎。“数字”是企业级的业务能力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其通过对业务、数据以及技术的抽象化,将业务按照领域进行拆分,以服务化的形式输出共享能力。数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数据层面上,数字有效解决了企业系统间数据孤岛的问题,有效解决了数据“汇管用”的问题;在业务层面通过对各业务线的模块去除,让前台业务走向市场,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响应力;在技术层面,具有可扩展性,能够让整个网络架构更加开放,避免了重复开发[4]。

(二)“数字”+产教融合模式“数字”产教融合模式,使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教学广度和教学深度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契合了高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数字服务于教学,实现深度产教融合,如图1所示。数字对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起到核心关键作用,在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中,涉及从生产制造、采购物流、仓储运输等生产制造环节,到客户服务、数字营销、门店调配等流通环节,再到结算中心、供应链管理、人资管理等企业运营管理环节。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教育教学的视域更开阔,理念更趋全局化,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教学广度随着数据的延伸,不仅涉及数字化营销,而且延伸到了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门店运营、成本控制等多个领域,教学广度得到了大大提升。从教学深度来看,从课本的理论知识为主,营销策划实践为辅的传统模式,转变为更深层次的基于数据的数据采集清洗、可视化报表制作、公(私)域运营、大数据品牌营销、内容营销、算法和AI提升人效等基础上的营销战略和营销策划,教学深度增加,专业深度增加,更适合数字时代人才培养需求。

1.数据采集

如图1所示,产教融合部分包含两大内容和一大条件。根据上文数据来源分类,企业数据分为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两大类,数据的采集过程主要从离线采集与实时采集两方面进行。首先,内部数据是指在根据企业内部经营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筛选,主要包括不涉及商业机密的企业以往数据:营业额达标率、客单价、人效、毛利、进销、损耗等数据。具体数据包括日(月)营业额、日(月)营业指标、日(月)完成率、客单数、客单价、人效、每日(月)同比、每日(月)增长率、客单增长率、采购、销售、毛利(率)、陈列(样品)报损、报损率、日销前十等。其次,外部数据是指通过网络爬虫获取的互联网数据、第三方接口数据等产生的相关数据。最后,对于上述用于教育教学的数据,其数据量相当庞大。在互联网环境下,客户数据来源比较广泛,既包括客户办理各项业务的数据。例如,客户的基础信息数据、客户消费数据、订单业务数据等等,还包括客户位置移动范围数据等。基于日益繁琐的数据,需要系统要具备数据收集和储存的系统作为支撑。因此,基于数字将数据进行整合,并通过全过程的数据采集才能获取动态全面的数据,并最终筛选有效数据用于市场营销专业产教融合。

2.数据应用

数据应用是“数字”平台建设的核心,传统的数据系统只是简单地存放或者展示难以有效发挥数据的潜在价值,不能达到数字资产的应用价值。基于数字产业的发展,构建产教融合必须要将所有的数据纳入到同一套系统中,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DNA”数据视图,整合系统的所有资源,让平台系统内的成员都可以使用数据资产,以此达到支撑整个智慧运营体系的数据要求[5]。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数据应用,主要是利用智慧运营体系中数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客户精准画像、企业科学决策、AI(算法)预测、制定营销战略、撰写营销策划方案、个性化学习等,通过校企产教融合,将数据应用环节共同开发成各类数字营销实践课程。

3.基础工具及条件

在数据采集和数据应用的过程中,校企共建实训场地提供软硬件保障,硬件设施包括本地机房、互联网设备,物联网、互联网等,软件设施包括数据采集分析工具(python、excel)、云平台、数据共享数据等。通过云平台和数据共享数据,服务器将操作实践内容共享至学校机房,同时物联网实现万物互联,校企指导老师在线指导和评估,前置课程中可加入一些基础的工具课,或在实训课中加入有针对性的工具操作模块。数据是领先行业的共同选择,构建了企业进行应用开发的新一代平台型基座,通过数字赋能变革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本文秉承科学性和先进性原则,兼顾时展特征,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对基于数字产教融合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希望能对高校实现新时代数字营销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所帮助,希望能对各专业建设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希望能对地方经济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刘常春,张晓丹.职业教育中的产教融合模式分析[J].电子技术,2021(12):200-201.

[2]汪福俊.美国应用型高校的合作教育机制——以德雷塞尔大学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8(12):57-67.

[3]陈保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国际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8(5):40-46.

[4]胡翰林,沈书生.基于技术的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1(9):78-86.

第4篇

关键词:欧洲新技能议程;技能不匹配;职业资格;透明;互认

一、欧洲新技能议程提出的背景

尽管教育和培训的教学与组织由欧盟成员国具体开展,但由于成员国面临技能不匹配、技能短缺、数字技能需求加大、劳动力老龄化、人才流失、人口迁徙流动等共同挑战和发展机遇,需要采取欧盟层面的统一行动。欧盟委员会应通过制定共同行动、框架和指南发挥协调作用,并通过分享专业知识和良好实践为成员国应对挑战提供支持。“欧洲新技能议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于2016年6月正式提出的,旨在改善技能的教学效果和认可度,使欧洲人民尽早掌握广泛的技能、欧洲的人力资本得到有效利用,从而推动实现欧盟“推动就业、增长和投资新发展”(A New Boost for Jobs,Growth and Investment)的政治主张。

(一)7000万低技能劳动者面临失业、赤贫和被社会排斥的危险

欧洲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全体人口的技能水平。欧盟应使劳动者掌握相关技能并拥有被认可的资格,充分利用这些技能驱动创新和提高竞争力,从而为较高的生产力、可持续的竞争力提供基础。全球化、技术进步、数字化、绿色经济、人口老龄化、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需要,改变了工作的性质及所需的技能。研究显示,欧洲约有7000万人口缺乏足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计算和数字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这些技能的缺乏,致使此类人群处于失业、赤贫和被社会排斥的高危状态。在欧盟,25~64岁人口中有23.4%的人未接受过高中教育,只有29.9%的人拥有本科学历。欧盟成员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存在巨大差异:立陶宛、捷克、爱沙尼亚、斯洛伐克、波兰和拉托维亚25~64岁人口中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比例不到10%,马耳他、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这一比例高达40%以上;罗马尼亚、意大利和马耳他25~64岁人口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比例不到20%,而瑞典、卢森堡、芬兰、爱尔兰和塞浦路斯的这一数值则高达40%以上。

(二)技能不匹配的普遍存在导致欧洲人力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在迅速变化的全球经济中,技能是吸引投资的拉动因素、创造和增加就业机会的催化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欧洲未来的繁荣依赖于对其人力资本的最佳使用。然而,欧洲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由于技能不匹配――某种技能的供给与需求不平衡――而变得复杂。技能不匹配包括宏观经济上的技能不匹配和工作不匹配两大类:前者指总体水平上个人拥有的技能与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不匹配;后者指就业人口所拥有的技能与其工作所需的技能不匹配。宏观经济上的技能不匹配可通过低技能、中等技能和高技能人口就业率差异的相对离散程度来测量,低技能和高技能人口就业率呈现巨大差异的国家,通常具有相对较高的宏观经济上的技能不匹配,需要对劳动力市场或教育体系进行政策干预以缓解结构性失业现象。尽管绝大部分欧盟成员国过去十年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改善宏观经济上的技能不匹配,包括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人口的工作技能,但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国由于经济危机,低技能劳动者正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技能不匹配问题进一步恶化。此外,有研究显示,欧洲很多高素质的青年人从事的工作并不能与其才智和愿望相匹配,40%的欧洲雇主认为其招聘不到拥有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合适人员。[1]

欧洲新技能议程是一项新的综合性技能计划,要求成员国、社会伙伴、行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致力于提高技能质量以及技能在劳动力市场的实用性,使欧洲人民尽早掌握当前和未来工作所需的广泛技能,最终提升欧洲人口的就业能力、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欧盟委员会就业、增长、投资与竞争力事务副主席于尔基・卡泰宁(Jyrki Katainen)指出:“在世界快速变化的形势下,我们应对欧洲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的人民进行投资。欧洲人民需要广泛的技能来实现其作为积极公民和工作上的潜能。技能对繁荣、工作、经济增长和可持续福祉来说,至关重要。欧洲新技能议程的目的是,既不让一个人落后,又要使欧洲形成能驱动竞争力和创新的高端技能。”

二、欧洲新技能议程的主要内容

为确保欧盟人民接受合适的培训、获得合适的技能,欧洲新技能议程制定了十大行臃桨浮R槌讨赋觯“数百万欧洲人面临失业,我们需要尽一切可能使其掌握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十大行动方案确定的方向正是欧盟能大有作为的领域,包括确保更好地理解欧盟的技能资格,制定技能指南帮助低技能的成年人学习必要的读写、计算和数字技能。”从内容上看,十大行动方案主要涉及提高技能形成的质量和相关性、使技能和资格更加透明和更具可比性、改善技能情报和信息以提供更好的职业选择三个方面。

(一)制定“技能保证”,帮助低技能劳动者掌握最基本的读写、计算和数字技能

为减少欧洲低技能劳动者的人数,欧盟委员会建议与社会伙伴、教育和培训机构合作制定“技能保证”(Skills Guarantee)。“技能保证”以未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成人(25岁以上)为目标群体,面向“青年保障”计划(Youth Guarantee)未覆盖的在业和失业人员。通过三个步骤使低技能劳动者掌握最基本的读写、计算和数字技能,达到高中水平或欧洲资格框架(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EQF)中的第4级水平,增加人们获得并维持满意工作、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三个步骤包括:技能评估,即鉴别现有技能和技能培训的需求;培训机会提供,即根据个人和当地劳动力市场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并提供培训机会;确认和认可,即对习得的技能进行确认和认可。成员国应与社会伙伴、教育和培训机构、地方和区域政府开展合作,实施适合各自情况的、灵活的技能培训计划。在成员国实施技能保证的过程中,欧盟委员会将通过欧盟社会基金(ESF)、“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就业和社会创新项目(EaSI)等给予经费支持。

(二)审视欧洲资格框架,提高资格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欧洲资格框架是欧洲层面统一的职业资格框架,以“学习结果”为核心,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主要要素,将职业资格分为8个等级(见表1)。为推动各国职业资格的透明度和互认,欧盟各成员国都建立了各自的国家资格体系(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NQF)。学习者、毕业生、教育和培训机构以及雇主都可以通过欧洲资格框架,进一步理解和比较不同国家、不同教育和培训体系的职业资格。欧洲新技能议程对欧洲资格框架进行审视,目的是使职业资格更加透明、更易于比较,使学习者、工作者和雇主更好地理解工作申请者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也将促进对第三国公民①就业资格的比较与了解。

(三)建立数字技能和工作联盟,使欧洲人民具备足够的数字技能

欧洲新技能议程的所有行动都强调重点发展数字技能。2014年的数据显示,欧盟国家约40%的人口不具备数字技能或数字技能低下,并存在显著的国家差异,其中,罗马尼亚的这一比例高达80%左右。不远的将来,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要求工作者具备一定水平的数字技能,数字化单一市场(Digital Single Market)每年将带动4150亿欧元的经济增长。因此,数字技能对创新、经济增长、就业和竞争力提升至关重要。到2020年,欧盟国家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将有75.6万空缺岗位,然而,有39%的企业声称面临招聘不到合适、熟练的ICT专业人才的困难。“数字技能和工作联盟”(Digital Skills and Jobs Coalition)以已有的解决欧洲青年失业问题的“数字工作大联盟”(Grand Coalition for Digital Jobs)为基础,将协同欧盟成员国共同制定和实施数字技能战略,并号召教育机构、就业部门和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吸引ICT部门、ICT使用部门共同为欧洲人民提供培训,打造数字精英人才库,确保欧洲人民具有足够的数字技能。

(四)制定部门合作的技能蓝图,解决技能短缺问题

“部门合作的技能蓝图”(Blueprint for Sectoral Cooperation on Skills)是商业、贸易联盟、科研和教育培训机构、政府部门等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框架,目标是制定具体的技能要求,以满足短期和中期的技能需求,支持整体行业战略的发展。它将首先在正面临严重技能短缺的汽车、防卫、航海技术、纺织-服装-皮革-鞋类、空间(对地观测)、旅游六个部门进行试点,随后将拓展至建筑、钢铁、保健、绿色技术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部门可能需要许多未在学校教授的技能。部门合作的技能蓝图通过企业-教育机构合作关系提高技能的相关性,提供了清晰的战略、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工具,以对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做出更好的回应。它将动员产业、培训和教育机构,鼓励私人投资,确保更好地利用欧盟和国家资助项目。具体来说,部门合作的技能蓝图通过行业导向的“三步走”方案,为具体部门设计技能解决方案:一是收集技术差距及其对经济增长、创新和竞争力潜在影响的证据;二是将部门的战略转化成工作和技能的预测与行动;三是在国家和区域层面建立欧盟部门伙伴关系,并拓展至更多部门。

(五)开发第三国公民技能分析工具,提早鉴定并分析移民的技能和资格

2014年,约230万第三国公民获得欧盟居留许可;2015年,约130万人向欧盟申请庇护。一方面,居住在欧洲的非欧洲国家移民的技能和资格水平较低,另一方面,2/3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第三国移民就业于技能水平中等及以下的工作岗位或面临失业。因此,需要采取相关行动提高移民的技能水平和资格,以及帮助其运用已有的技能和资格融入劳动力市场;而对受过良好教育的移民来说,提高对已有技能、资格的利用以更好地融入劳动力市场非常必要。“第三国公民技能分析工具”(Skills Profile Tool Kit for Third Country Nationals)将提供及时的支持服务,尽早鉴定和分析移民的技能和资格,为欧盟成员国支持移民融入劳动力市场提供最佳实践参考,并为移民提供在线语言学习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欧洲社会。例如,欧盟委员会将对移民接收机构的工作人员培训提供支持,以加快认证程序,分享有关资格透明和认证信息的最佳实践等;欧洲新技能议程将通过“伊拉斯谟+”项目为新来的移民和避难者提供在线语言学习机会,未来3年将有10万名避难者享有在线英语课程的学习机会。

(六)修订欧洲通行证框架,帮助人们做出职业和学习选择

“欧洲通行证”(Europass)通过个人简历、欧洲技能护照、语言护照、通行移动证、补充文凭、补充证书六个标准化文件为欧洲公民的技能、资格和经历认证提供服务,通过与教育机构开办者结成社会伙伴关系共同解决职业资格的透明性问题。然而,目前它不H技术上过时,而且在应对不断变化的教育、培训和劳动力环境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如无法记录非正式学习结果)。为此,欧洲新技能议程将修订欧洲通行证框架,使欧洲公民寻求工作或培训时能得到更有效的技能和资格认证、帮助雇主理解劳动力的技能和资格、帮助教育和培训机构界定并交流课程内容。新欧洲通行证将通过一个用户易于掌握、提供职业生涯发展和学习选择的在线工具为人们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如技能和职业资格的建立生成器工具,欧洲技能和资格的自我评价工具和信息,制定开放标准以更易于信息、技能和资格的认可等。新欧洲通行证将运用欧盟“技能全景”(Skills Panorama)中的数据进行信息采集和大数据分析,为人们在职业发展和学习的选择方面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七)提高技能的相关性,使职业教育和培训成为人们了解工作实际、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第一选择

对年轻人来说,尽早掌握广泛的技能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年轻人找到能发挥其潜力的工作,成为积极、自信的公民。劳动力市场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创业技能,然而,只有约1/4的人口在学业完成前拥有创业经历。为帮助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公民更加了解工作实际,欧盟委员会将提供一系列服务促进知识共享、学徒制关系网的建立与合作。最近发起的“青年公约”(Pact for Youth)将提供10万个学徒、实习和入门级工作机会,创建1万个企业-教育机构合作伙伴关系。为使职业教育成为第一选择,欧盟委员会将与众多利益相关者密切合作,在2016年12月开办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技能周(European VET Skills Week)活动,通过学校层面的质量保障体系以及支持措施,改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劳动力市场结果。

(八)审查《关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厘清21世纪所需的核心技能

为适应近十年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欧盟委员会建议成员国审查2006年的《关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Recommendation on Key Competences)的实施情况。它将对21世纪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核心技能达成共识,并将其引入教育和培训课程、国家技能战略。对《关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的审查,将有助于成员国更好地描述、培养、评估、确认、比较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形成的核心技能与相P能力,尤其强调创业技能(使人们更富有创造性、主动性、创新性)的培养,包括制定有利政策使年轻人在走出校门之前就能获得具有实践性的创业经历。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两个具体的框架来确保对数字技能(DigComp)和创业技能(EntreComp)的理解与培养。

(九)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中技能形成的质量

欧洲新技能议程提出应尽早提供优质教育,为人们未来的能力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帮助学生和教育机构评估学习结果的相关性,欧盟委员会将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以完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如何发展进步的信息。来自毕业生的有关其工作和职业发展的反馈信息对高校和政府来说非常有价值,跟踪调查将反映毕业生的工作类型、劳动力市场趋势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毕业生对所受高等教育的优点和不足提出反馈建议。跟踪调查也为未来学生及其家庭做出学习选择提供信息和指南。已有部分成员国采用不同的方式采集这些信息。欧盟成员国将开展合作,对毕业生的工作、适应工作的难易、如何运用技能和知识等提供更加完备的、具有可比性的信息。

(十)加强分析和经验分享,对有效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的最佳方式提出建议

经济危机、市场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许多欧盟成员国面临“人才流失”问题。2012年,有2.5万~3万名葡萄牙人前往安哥拉发展,这与20世纪70年代的情况大相径庭。那时,成千上万的安哥拉人和安哥拉的葡萄牙移民离开安哥拉前往葡萄牙发展。在西班牙,去墨西哥发展的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2012年最后一季度这一数字达到7630人。ICT行业是欧洲经济的新支柱,该领域的人才需求量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然而,由于该领域的毕业生和工作者人数正在萎缩,导致人才紧缺。数字技能差距正在扩大,失业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这需要政府和行业联合采取行动来缩小这一差距。为此,欧盟委员会将和企业、社会伙伴和教育机构一起,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共同解决这一问题。[2]

三、思考与启示

在许多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正面临形象不佳问题。缺少投资、有限的质量管理和在晋升阶梯中“没有前途”,致使雇主对职业教育和培训持有消极的看法,学习者往往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兴趣不大。欧洲的教育和培训政策制定者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密切联系经济发展,适应知识社会发展和就业质量提高两种需要,能够为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人们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为此,欧洲新技能议程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提高技能的质量以及在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性,增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吸引力。毕业生的工作类型、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和教学过程;数字技能和工作联盟的建立、部门合作的技能蓝图的制定,将为职业技能的培养及其相关性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和信息。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应密切关注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能力培养结构等,为各级各类工作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持,有效提高其就业、寻求可持续工作的能力。

欧盟始终把提高技能和资格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从而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作为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优先议程。技能与资格的互认,消除了人们在欧盟成员国之间、不同教育体系中学习的障碍,促进工作流动性和终身学习,能有效缓解技能不匹配、职业流动不充分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因此,欧洲新技能议程继承了《里斯本战略》以来的一系列举措,通过制定“技能保证”、修订欧盟资格框架和欧洲通行证、审查《关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的实施情况等一系列措施,增强不同国家和教育体系间的透明性和相互衔接,以促进劳动力在不同职业和地区间的自由流动,实现充分就业。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趋势,这必然要求人员和劳务的自由跨境流动,而技能和资格的透明与互认是首要前提。在此背景下,如何使我国职业教育系统更好地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可借鉴欧洲新技能议程提出的相关举措,通过构建政府、行业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关系,参照欧洲资格框架和欧盟成员国的国家资格体系制定我国的技能和资格框架体系,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在国际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注释:

①第三国公民通常指处于申请他国绿卡过渡时期的移民。在欧洲,第三国公民通常与“外国国民”和“非欧盟国家的外国国民”一起使用,指既不来自当前居住的欧洲国家,也不来自其他欧盟成员国的个人。

参考文献:

第5篇

摘要:文章以浙江省47所高职院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了浙江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推广的各种模式,指出了这些推广模式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优化推广模式及保障机制的措施,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图书馆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3-0048-03

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国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不断推进,数字资源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向现代化、数字化方向转变的重要衡量指标。近年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采购经费逐年上升,购买的数字资源种类和数量也逐渐增多,如何有效推广已购买的数字资源、实现数字资源的价值成为各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各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数字资源推广模式,不少独具特色的推广模式也不断涌现,但数字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中仍然普遍存在[1]。

1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推广模式现状分析

为了清楚了解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Y源推广模式的现状,笔者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群等方式,利用院校交流学习、高职高专图书馆会议等机会,对浙江省47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推广方式进行了调研。

1.1传统宣传方式

笔者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推广经常采用以下几种传统宣传方式:①摆放、发放各种宣传材料。在读者比较集中的场所,如图书馆、教学楼、寝室楼、食堂等地方,利用展架、展板或易拉宝摆放数字资源宣传海报;同时,印制数字资源使用手册等宣传材料放置在图书馆大厅入口或借还书处,供读者自行取阅,或将印制的各式宣传材料主动发放给读者。②利用校报、馆办刊物宣传数字资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馆刊《北仑图苑》的“资源推介”栏目上定期刊载馆藏数字资源的基本情况、使用特点等内容。③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数字资源。广播站推介图书馆数字资源能强化宣传效果,并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

1.2新媒体宣传方式

1.2.1通过图书馆主页宣传数字资源。图书馆主页是图书馆对外的一个窗口,是读者了解图书馆的一个最佳通道[2]。各高职院校图书馆通常在图书馆主页设置不同栏目,以对本馆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与服务进行索引导航,通常会设有“电子资源”“常用资源”“常用电子资源入口”等栏目,引导读者查询和使用数字资源;同时还在“读者服务”“信息服务”等栏目下提供各种馆藏数据库的检索与使用课件,以方便读者查询和学习。

1.2.2利用电子显示屏宣传数字资源。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西面的外墙上设置了一台大型的电子显示屏,全天候滚动播出图书馆最新培训讲座通知、最新资源采购信息以及馆内其他信息,为读者了解和获取图书馆信息带来了便利,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1.2.3通过微信、微博、QQ、e-mail等宣传推介数字资源。电脑、手机的普及及广泛使用给图书馆数字资源宣传推送手段带来了创新,使交流更加便捷、高效。如:金华职业学院图书馆既利用面对面咨询、电话交流咨询等传统方式为读者服务,同时也利用微信、微博、QQ、e-mail等新技术宣传推介数字资源。

1.2.4开通虚拟咨询服务平台推介数字资源。虚拟咨询服务是图书馆资源推广的主要形式,主要采用常见问题库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表单咨询、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方式,为读者提供数字资源的基本情况、使用特点、检索技巧等。如: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主页设置了“常见问题FAQ”栏目,里面设置的问题有“如何了解和使用我馆电子资源?”“我馆有哪些外文电子资源?”“我馆有哪些软件学习的电子资源?”等,以一种虚拟方式向读者有效地宣传了馆藏数字资源。

1.2.5利用微信、QQ、e-mail、手机短信等进行个性化数字资源推送。微信、QQ、e-mail、手机短信等个性化推送服务拓展了图书馆读者服务的范围,如: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针对具有不同阅读特点的读者的数字资源需求,分别采用微信、QQ、手机短信等方式向读者推送其所需信息,这样既节约了读者的时间,又能让读者及时了解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信息。

1.3讲座、活动、课程等宣传方式

1.3.1举办新生入馆教育讲座。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对图书馆充满了期待,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都非常重视新生入馆教育,这是让新生了解和认识图书馆的最佳时机。图书馆通过举办专门的新生入馆教育讲座,介绍图书馆的历史、建筑结构、馆藏资源、馆藏制度等,同时简要介绍馆藏数字资源建设的基本情况,让新生读者对数字资源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1.3.2邀请数据库商开展数据库培训讲座。数据库商对自身开发的电子数字资源的了解更深入,能向读者做出更全面的诠释。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邀请数据库商来图书馆开展数据库培训讲座,深受读者欢迎,有效地提高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数据库商开设的培训讲座也对图书馆员进行了间接培训,提升了图书馆员的数字资源推广素质。

1.3.3开展毕业生利用数字资源的培训讲座。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面向毕业生开展了“拓展CNKI应用,助力论文写作”的专题讲座,让读者了解中国知网的功能,对如何获取论文资源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1.3.4举办大型的数字资源宣传活动。图书馆通过举办大型活动迎合读者的兴趣点,可有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与校团委、学工部、学生会等部门合作,协力举办大型数字资源宣传推广活动,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活动成效显著。这样的大型宣传活动,有时也会邀请数据库商参与,开展数据库知识有奖问答、发放纪念品等活动来宣传推广图书馆数字资源,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1.3.5开设文献检索课。文献检索课是一门集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于一体的技能课,是提高大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3]。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开设了文献检索课,主要设置成选修课形式。其通过课堂教学及实践操作,向学生传授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方法和检索技巧,同时嵌入馆藏数字资源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基本情况,掌握数字资源的检索方法,从而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2现有数字资源推广模式问题分析

上述这些模式是各高职院校图书馆人长期努力探索、实践的成果,是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推广的主打模式,在图书馆宣传推广数字资源、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据笔者了解,浙江省各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推广的效果不容乐观,数字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利用这些推广模式时,存在以下问题。

2.1人力资源不足

充沛的人力资源是图书馆开展数字资源推广活动的前提,专业的人力资源是有效开展数字资源推广活动的保证,否则推广活动也只是流于形式。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没有专职的数字资源推广馆员,一般都是其他馆员兼任,这导致服务人员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深入开展推广活动。如:高职院校新进教师的学历层次都比较高,需要具备一定学科背景、图情知识、授课技巧等良好素质的专业数字推广人员对其进行培训,但高职院校图书馆往往缺乏专业的培训人员,从而忽略了对新进教师的培训。

2.2文献检索课程覆盖率低

文献检索课程这一推广模式,可以让学生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和检索方法,系统地了解和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是一种高效的推广模式。但是,文献检索课程在各高职院校几乎均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而且选课名额有限,如此少的受人数大大降低了文献检索课程在数字资源推广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2.3针对性不强

图书馆数字资源推广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从而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的用户群体的需求特点,采用适合的宣传推广模式,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才能使推广服务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培训讲座这种宣传推广模式专业性强,可以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图书馆数字资源,但是在实践中,培训讲座在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时间及地点等方面主要以图书馆为中心,而忽略了读者的内在需求,导致不少高职院校图书馆都遇到过培训讲座受众稀少的尴尬场景。

3数字资源推广优化模式及保障机制研究

3.1优化模式

数字资源宣传的终极目标是让用户最大限度地获取并利用数字资源,从而加速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的进程,拓展数字资源服务的覆盖领域。因此,优化现有的数字资源推广模式时须始终围绕这一目标,同时充分弥补上述缺陷。

3.1.1提高文献检索课程的覆盖率。目前,文献检索课程的覆盖率非常低,因此提高文献检索课程的覆盖率十分必要。如: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选修网络课程,那么图书馆可将文献检索课程制作成网络教学视频,纳入学生选课范围,供学生选择学习,这样线上线下都有受众,互不影响;或者,高职院校可以将文献检索课程设置为必修课,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学习。同时,图书馆可将数字资源网络教程、文献检索课视频等信息,利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读者QQ群、图书馆微博推送给用户,特别是没有选修文献检索课程的学生。

3.1.2增强宣传推广的针对性。高职院校图书馆用户范围广泛,涉及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学历层次,而且不同用户的兴趣和利用图书馆的目的各不相同,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将会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图书馆开展数字资源推广活动时必须及时掌握用户需求的变化,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图书馆应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开展相应的培训讲座:①针对学生。大一新生处于数字资源摸索阶段,可利用入馆教育对其进行系统培训;大二学生开始参加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各类考试,对数字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加,可开展对相应考证类专业数据库利用的培训;大三学生处于准备撰写毕业论文或专升本阶段,数字资源需求也普遍增加,可开展专门针对毕业论文撰写的数字资源使用讲座等。②针对教师。教师一般有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时间紧张,不易给他们安排专门的培训讲座。因此,图书馆可以多次开展同一个讲座,以方便教师选时参加,同时针对不同专业教师也要开展与其专业对应的培训讲座。

3.2保障机制

3.2.1加强领导重视。笔者在调研时发现,各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却普遍存在重建设、轻推介的现象,导致数字资源利用率偏低。资源本身并不意味着资源服务,资源服务也不意味着满意的读者服务[4],因此,图书馆领导需要提高对数字资源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数字资源的推广工作,这样才能让数字资源推广工作落到实处。只有领导重视,才能保障文献检索课的师资力量、宣传队伍的建设进度、专项推广经费的投入程度,使数字资源推广工作持续、稳定、有效地开展。

3.2.2提高推广人员素质。英国图书馆专家哈里森说:“即使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充分挖掘馆藏优势效率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有效的读者服务。”[5]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重视提升馆员素质,这决定了数字资源推广的质量与成效。图书馆通过人才引进策略,可以招聘具备计算机知识、图情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数字资源推广工作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同时,加强对现有馆员的数字资源知识培训,培养他们的数字资源推广意识及推广能力,让每一位馆员都能成为读者的信息导航员。

3.2.3构建推广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一个科学的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数字资源推广评价工作,可以系统地评估数字资源推广的质量和绩效,进而为后续的资源推广优化工作以及资源采购、建设、维护等提供理论参考[6]。目前,各高职院校图书馆评价数字资源推广工作效果的基本依据主要是数字资源点击率、访问量、下载量,这些数据只是图书馆推广工作的结果数据,并没有真正结合读者的实际体验感受。对于图书馆而言,良好且适当的评鉴反馈机制,是找出问题症结的有效方法、提供服务改善的依据;对于用户而言,评价可以让他们感受到重视,提升学习的兴趣和动机[7]。数字资源推广绩效评价体系种类多样,高职院校图书馆可通过测评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用户满意度等,构建一个读者熟悉而且容易实施的绩效评价体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数字资源推广评价工作,不断完善图书馆数字资源推广服务。

参考文献:

[1]梁盟.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探析[J].河北科技图苑,2014(1):81-83.

[2]张俊立.高校图书馆提高数字资源使用率的策略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1):33-34.

[3]O琳红,金洁.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宣传推介”体系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1):5-7.

[4]刘净净.基于体验营销的图书馆数字资源推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2):101-103.

[5]范小华,袁勇智,李启仁.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9(8):46-50,54.

[6]梁冬莹,周庆梅,王克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情报科学,2013(1):78-81,128.

第6篇

关键词:社区教育资源;存在问题;资源整合;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93-03

一、北海市社区教育资源情况

1.教育资源。全市总人口为161.75万人,共有84个社区,2010年,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5所,教师1513人;中等职业学校12所;普通中学91所,教师5500人;小学411所,教师7361人;幼儿园(学前班)208所;工读学校1所;特殊学校2所。共有教职工19249人,专任教师14398人。目前,全市拥有各类技能人才总量约10万人,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人员达到4.5万人,其中,高级工6700多人,技师、高级技师360人。全市经过认定的参与职业培训的定点培训机构共有26家,培训规模每年约20000多人。

2.公共文化资源。全市每百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设施1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480万册;订销报刊累计1159万份;广播节目人口综合覆盖率97.44%;电视节目人口综合覆盖率98.21%;数字电视入户数共计8.35万户,入户率为27.6%;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庭电脑63台;2006年以来,全市乡镇文化建设投入大大超过“十五”时期,兴建了村级文化广场、篮球场、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新建了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市现有乡(镇)、村两级文化设施面积在8万平方米以上,农村文化生活不断发展活跃。

二、当前社区教育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社区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社区教育长期被片面地看作是非正规教育而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教育资源往往存在总量不足、重复建设、投入分散、资源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北海市也不例外,各社区和乡村虽然设有综合文化活动室,但图书资料极为有限,没有专项经费保证,只能靠社区企业、团体捐赠、赞助。多数社区只有少量办公电脑,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也不多。资源建设后续投入也是不足的,如北海市图书馆,每年增购书刊(含电子出版物)仅2万册。随着北海市经济社会的跨跃式发展,社区对教育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对课程资源多样性的需求与资源有限性、单一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单靠社区内部力量去解决,是非常困难的。

2.教育资源开放度低、共享度小。现有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使学校、公共文化部门的教育资源具有浓厚的专属性和封闭性,学校和公共文化部门缺乏允许社会成员利用其教育资源的共享意识和服务体制,作为事业单位,使用公共财政资金,却长期忽视事业公益性的一面。北海市内除了几大公园、图书馆免费开放外,博物馆、海洋馆等还是收费的,学校资源与设施还没有对社区居民开放。

3.管理体制比较混乱。现行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比较混乱,参与的部门多,具体实施的部门少;有财政补贴的培训项目抢着办,没财政补贴的少办或不办;基于尽职调查基础上的适应性项目少,笼统、类同的项目多;精心编排的教育资源少,应景性的教育资源多。例如:北海市农业局通过其下属的农广校开办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项目培训、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也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市扶贫办那边也有类似的培训,但他们几乎都没有教育资源,最后都以委培的形式由学校或专门的培训机构负责实施。各部门平时横向联系较少,独立运作的多,沟通不够,极易造成几个部门做重复性的工作或工作中出现几个部门都不管的真空现象。

4.经济性与公益性的矛盾。这是指教育单位经济独立性与社区教育公益性的矛盾。并非所有的社区教育都能获得财政全额资助,学校或社会培训机构通过尽职调查后开办的适应性教育项目,无论是前期的调查还是规范的教学过程,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对一个经济相对独立的事业单位来说,没能找到利益结合点,社区教育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北海市广播电视大学2008年以来,建立了三个社区学习中心,三个中心租借教室场地、购置多媒体电脑、网络设备、投影机等分别投资了50万元、15万元和20多万元。除出口加工区学习中心学历教育有较好的效益外,其他两个学习中心所开展的培训、讲座,全是免费的公益活动。目前,想要进一步拓展教育面,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5.社区信息化程度低。在信息化时代,社区教育通过数字化建设,通过互联网、手机、触摸屏、微机、数字电视、电话咨询中心、呼叫中心等多种手段实现,进而提高社区公共管理水平、公共服务的质量和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但数字化社区教育,需要相当大的投入,对于财政相对困难的西部地区来说,困难是相当大的。全市80多个社区,办事处、街道办基本上只有少量办公电脑,没有可供集中培训的多媒体教室,而且还没有配备专职信息工作人员,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庭电脑数量较低。在乡村,大多数人意识还没有转变,认为上网、玩电脑是城里人的时尚,是年轻人、孩子的爱好,甚至还将它同等于游戏而加以限制。这一点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

三、促进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建设的几点构思

1.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要制度化。社区教育需要学校、公共文化部门成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机构,无论这种学习属于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都应该得到它们的支持与帮助。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互动效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学校教育资源的公共性、公益性,在更大范围内为社会成员所利用。公共文化部门也掌握了一大批可以向社会成员开放的资源,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应该在社区教育中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开放方案。根据北京、上海等地经验,必须建立党政领导牵头的社区教育统筹、协调、领导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教育资源有序有效地向社区开放。

2.数字化社区教育切实可行。针对社会、财政投入不足,社区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后期投入不足的问题,大力发展数字化远程教育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

①数字化教育效果更好。斯里兰卡的研究显示,数字化远程教育远比面授教育更具效益优势,前者是后者的4.5至6倍。在香港公开大学,每位毕业生的培养成本仅占普通高校的1/4。在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数字化远程教育培养学生的成本大约是传统大学的35%。

②建立分布式资源存储的网络服务体系。整合现有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立数字化社区教育对学习资源需求是大量的、多样的、响应是要快捷的,任何单个机构、学校都无力承担全部的任务,大家所碰到的共性难题是:多元的学习需求与资源提供单一的矛盾、知识的海量发展与更新速度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改变当前的单点生产集中储存资源的模式,整合资源,探索建立多节点分布式存储的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不同单位的、不同计算机上的各种形式的教育资源,整合为一个单一的网络开放系统,实现各种教育类型、各种教育形式和各类教育资源之间的相互沟通、衔接和共享,建设终身教育资源中心,不断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终身学习的各种需求。如北海市广播电视大学资源丰富,提供了1万多门课程,涵盖了学历、非学历、职业技能、心理、法律和生活常识等教育内容,适应学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职业培训等多样化的需求;北海职业学院购买了一批电子图书与电子刊物,如超星图书、中国知网;北海市图书馆有方正电子图书、圣典电子图书,一批地方文献已经电子化,还建立了一批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专题资料库,如海洋养殖数据库、三农专题资料等。通过整合,将它们都连接到社区教育网站上来(如图一)。购买一部分成熟的社区教育资源。北京、广东、东部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发展较早,形成了一批成熟的、资源丰富的学习社区。他们按国家行业标准要求和具体规定加以运作,制作了一批规范性、标准性的公共课程,我们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如卫生健康、法律知识、文化教育、电子图书、电子杂志等。通过广泛询价获悉:购买300门动画课件、1500门流媒体课件,大约需要45万元(含课件的学习平台)。整合后的社区大学学习平台,实行单点登录、统一认证。内容包括学习、管理、评价在内的六个方面:A.个人学习中心(学习通知、学习计划、我的课件、学习档案等)。B.学习资源中心(班级管理、作业评论、课件管理、学习资料等)。C.学习服务中心(热门推荐、学习工具、学习调查、学习评估等)。D.学习管理中心(人员管理、权限管理、学习资源管理、系统资源管理、实时学习资源管理、考试管理、统计分析管理、教学管理)。E.学习信息中心(门户网站、典型经验、学员来信、学分排行等)。F.培训管理(学分设置、培训教育档案管理、培训档案查询管理、统计分析管理等)。

③设立资源整建部门。设立资源整建部,一是负责整合节点单位的社区教育资源,实现共建共享。二是负责策划、开发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课件资源;负责网络教学平台设计、运行维护,联络各成员单位;负责管理课程,协助教师将其课程数字化,并在知识产权和版权方面把关。

④资源设置要有适应性和前瞻性。从当前已建立起来的大多数社区教育平台来看,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生活保健、休闲技艺和家庭教育等方面,重复建设现象非常明显。这种设置多数是建立在广泛的需要调查基础上的,有它本身的合理性,但教育本身不仅仅是被动适应性教育,更应该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对生活、消费、工作与技能等等有更多前瞻性、引导性的创设。教育的创新也应该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加大经费投入。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目前社区教育的公益性是比较突出的,从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看,办学单位的经济收益也要适当照顾。在美国,社区教育和社区服务的经费来源比例为:学员学费平均占44.7,政府提供的经费平均占53.3(其中地方政府占23.6%,州政府占25.4%,联邦政府占4.3%),私人团体的资助平均占2%。在我国,一些较早开展社区教育的地区,比较好的处理办学单位经济独立性与公益性的关系,使社区教育得以持久深入地发展(表一)。

为此,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筹措办学基金。政府财政每年固定拨一点,企业、团体捐一点,学习者个人出一点。这个基金足以补偿下列的各项开支:一是各节点单位整合入网的费用;二是建立和维护统一的社区终身学习网所需的软硬件费用和多媒体资料购置、制作费用;三是接入互联网的资讯费用;四是教师及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

4.积淀无形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社区教学氛围,增强社区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居民的学习意识和团体意识,在实践中不断积淀无形教育资源。一是要通过网上教学交流论坛,积累经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二是要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让他们广泛参与到社区福利服务、环保宣传推广、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及教学活动中;三是成立学习帮扶小组,对个性化学习有困难的居民,通过志愿者与社区居民之间,社区居民之间,志愿者之间的多边互动,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职成教司.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2000]14号)[Z].20010-04-27.

[2]北海市文化局.北海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DB/OL].(2010-08-27)[2011-09-02].

?open=1.

[3]郑仁星,陈垄.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3,(05):26-32.

[4]万秀兰.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7篇

一、前言

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加快推动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公民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愈发明显。大学生作为高知识高素质高水平的劳动群体,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最主要的人力基础,是劳动力群体中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因而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便成为提升全民创新创业意识的重大举措。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贯彻落实各项指导文件要求,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创业教学组织结构,规范创新创业教学管理流程,将“互联网+”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能有效地实现创新创业协同学习和资源共享。本文重点探讨如何构建一个“互联网+”数字创业服务平台,配套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技术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辅以教师发展、创业大赛、创业实训等模块,打造全面系统、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建设数字创业服务平台的理论依据

1.泛在学习理论

泛在学习就是通过使用数字化技术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复合教学模式和灵活学习支持服务等多方面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1]。在数字创业服务平台中,学生可以学习在线课程系统中的优质创业课程,利用创业门户的最新信息实现创业想法,通过创业大赛获得激励,使用网络创业实训模拟实践创业想法。创业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等多种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的获取创新创业知识,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

2.“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质就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创业教育的融合[2]。因此在构建数字创业服务平台要结合“移动互联”、“大数据”、“平台”、“资源”、“在线”等互联网元素。以创业服务平台为基础,构建开放共享,互动参与的应用系统;以用户为根本,提升用户体验度,提高用户的粘性;以优质创业课程资源为核心,通过构建包含创业基础、创业进阶、大赛辅导、创业讲堂的逐级递进的课程体系促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以数据为根本,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3.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的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提出了“三步走”的总体目标。明确了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技术要求、师资培训和引入需求与创业大赛模拟实训的配套措施[3]。因此数字创业服务平台的建设要遵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展路线图,顺势而为。

三、“互联网+创业”数字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思路和目标

数字创业服务平台通过建设一个基于先进互联网技术和慕课理念的平台,构建层级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通识教育;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创业实训教育;针对创业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转化支持。基本思路就是以创业的态度打造精品课程体系,以创新的精神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与项目转化相结合。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1.建设优质课程体系

建设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联动机制。创业创新指导部门负责顶层设计、任务分发、过程监控与结果管理,并指导其他部门负责具体课程的建设与落实。通过引进外部优质课程和自建优质校本课程两种方式,涵盖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打造一个符合本校需求的创业创新课程体系。

2.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基于慕课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实践在线慕课学习、网络修学分、翻转课堂教学、教师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3.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建设符合慕课理念的数字创业学院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平台对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的科学管理与数据统计,并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机制与方法,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4.培养专业师资队伍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师资培训交流的集训平台,通过创业导师培训,培养年轻教师,建成具有专业资质的师资力量。

5.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6.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培育创新、敢于创业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肥厚土壤。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开展校内相关主题活动,邀请国内知名创新创业专家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

四、数字创业服务平台整体架构

数字创业服务平台整体解决方案以课程、平台、服务为核心。通过“引入+自建”的模式搭建起完整的本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配备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帮助学校实现教学模式创新,增强学生实践,进而助力高校项目成果转化;通过线下服务帮助学校从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到项目的应用转化平稳顺利运行。最终建设成一个围绕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服务逐层递进的数字创业学院体系。项目总体设计架构如图所示。

五、数字创业服务平台功能设计

1.数字创业学院门户

数字创业学院门户是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个性化构建的网络平台,实现创新创业相关的信息、课程、应用、项目与专家资源的集成展示,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集成课程中心、应用集成、互动交流、项目展示、创业资讯、师资培训等功能。

2.在线课程学习系统

在线课程学习系统主要提供教学互动与学习流程管理和学习空间与应用中心两大功能模块。课程学习系统基于知识单元的学习流程管理,高度整合校内、校外的所有创新创业的相关资源。以课程为主线,以课程为中心,展开视频观看、作业、考试、答疑、讨论、评价等互动教学活动。学习空间与应用中心为每个用户打造个性化的主页,记录学习历程。同时为了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空间融入了SNS的概念[4],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学习内容,可以相互激励。全部教学活动都可在空间内完成并得到记录。

3.创业大赛系统

数字创业服务平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里关于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的要求,为学校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及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提供平台支持。主要分四个模块:一是创业大赛门户,提供一个创业信息和展示的平台,主要信息内容包含创业大赛相关公告或通知、创业大赛最新动向,赛事相关实时事件和来自教育部的一些政策条文;二是项目管理模块,这个是与大赛项目直接相关的模块,涉及到项目建设、申报、评审到成果展示的全过程;三是资金管理模块,可对活动各种项目自主的学生创业活动进行管理,包括资金的使用进度管理,资金的使用类别管理,资金预算管理等;四是专家库模块,汇集国内知名的创业大赛评委、导师、专家,为各校举办比赛提供支持,也可以为参赛学生提供辅导。

4.移动创业学院

移动创业学院主要通过提供移动客户终端,支持iOS、Android系统,实现完整的移动学习功能,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使用在线教育的各项功能。主要包括教务公告、视频学习、作业考试、学分查询和讨论答疑等功能;移动客户终端提供主流的杂志、报刊订阅服务;移动客户终端还建设有创新创业专题,提供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资讯、学习资源、课程资源等。学校也可以自建具有校本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专题;移动客户终端还提供小组功能,师生通过客户端组成创新创业小组。可以实现通过移动客户端实时讨论、共享资源,以及小组成员通讯录、话题交流等功能。

六、数字创业服务平台的预期效益

1.突破教师资源瓶颈,构建优质创业课程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鲜明特色,对包括专业师资、创业课程、创业实训等资源建设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很多学校缺乏可以开设优质创新创业课程的双师型导师,缺乏具有创业经历的讲师团队。数字创业服务平台建成后,学校可以突破校本资源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引进成熟的第三方优质创新创业课程,优化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构。同时,结合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与外部优质课程建设的相关经验,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将校内各专业背景与创业创新教育理念相结合,建设具有校本特色、专业特色的自有创新创业课程。“引进+自建”是快速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有效举措。

2.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实现O2O的创新教学

教高厅〔2012〕4号文件《关于印发的通知》,首次提出高等学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现实中,很多高校课程安排基本饱和,难以再将创业基础课程安排进学生培养计划。数字创业服务平台,将为创业课程提供一个在线解决方案,打破实体课堂的限制,让学生可以在线学习课程,线下参加创业实训,可以实现对创业网络课程教学的有效管理,显著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学校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时监督教师教学进度、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抽查学生提交的作业、答疑和讨论记录等;师生则可以充分利用平台进行交流互动。通过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联动,实践翻转课堂教学创新,实现O2O的教学新模式[5]。

3.推动创业竞赛常态化和赛事成果转化

数字创业服务平台还可以为学校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及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提供支持。建设学校专有的创业大赛平台,采用国赛、省赛的标准搭建,可实现项目网上申报、评审、立项与成果展示。通过校内竞赛的常态化举行,培训竞争氛围和创新创业文化。大赛专家评审可以帮助优秀的创业项目被挖掘,提升成果转化率。

第8篇

引言

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技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是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的阶段性统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CT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拓展,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了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规划,以期能够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作为国际组织的欧盟及欧洲各国也在极力地通过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颁布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例如,丹麦在2010年颁布了《信息技术宏大规划》,旨在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高中学生注册、考勤检查、课程安排及考试等流程的效率。荷兰在2010年启动了《知识网年度计??(小学、中学和职业教育)》,以帮助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提高ICT能力,使数字资源更易查找和访问等。2016年3月,英国《教育部2015-2020战略规划:世界级教育与保健》,制定了未来五年的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其中提出要大力推进STEM课程的开设率,提升相关课程的质量。德国在2016年10月出台了《数字化教育战略2030》,以大力促进数字化技能培养及数字化媒体的广泛使用,充分发掘数字化在教育各领域的潜能,增设所需的基础设施,制定体现时代特色的法律框架,并推进相关组织的战略发展,以数字化推动德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如上页图1)。

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

1.社会经济背景

20世纪末期,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打破了国家间的界限,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和交流,与此同时,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欧洲各国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提供各种渠道,让每个人获得广泛的知识,并培养其就业的能力。欧盟于21世纪初期相继提出了数字化欧洲、i2010、欧洲2020战略等战略规划,有力推动了ICT在欧洲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支撑。

2.多元文化教育背景

欧盟现有28个成员国,各成员国在其法律制度、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2010年,《欧盟2020战略》成为欧盟下一个十年发展规划,同时,有关欧盟未来十年教育质量提升的《欧盟教育与培训合作2020战略框架》,提出了欧盟教育与培训系统要面向2020年的四大战略目标,即实现终身学习和流动学习、提高教育和培训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公平教育和社会凝聚力、在各级教育和培训中提高创新能力。

欧盟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政策分析

从信息社会的构想到ICT在教育领域中广泛且深入的应用,欧洲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根据不同时期欧洲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关注点,笔者将欧洲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信息社会的初步构想、ICT初步应用、ICT深入应用。

1.信息社会的初步构想

(1)政策内容

20世纪90年代早期,互联网的诞生、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生产结构被打破。为了应对信息技术时代的挑战,欧盟国际组织于1993年颁布了《成长、竞争与就业白皮书》,首次提出信息社会的构想,指出欧盟国家必须提供渠道,让每个人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及培养就业的能力,鼓励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从而促进信息社会的构建。1994年,欧盟了《欧洲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行动计划》,加强了信息技术在远距离工作和教育、大学和研究中心信息网络的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2)政策分析

①强调信息技术在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白皮书指出信息技术在让人们获得广泛的知识及培养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如解读信息的能力、渊博的知识及创造力、判断和决策力以及评估的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指出,要培养就业能力及竞争力,必须先知道什么是未来必备的技术,包括基本知识、技术知识和社会技能。

②强调职业训练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白皮书指出,欧盟国家必须将学校和企业结合,注重学生的职业训练。通过师徒制、鼓励服务业的新职业训练等将学校与企业相结合,通过设立再教育学校、开展志愿服务等开发潜在的劳动力市场,增加学生进行职业训练的机会。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其重点是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增强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并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就业的能力及竞争力。

2.ICT初步应用

(1)政策内容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了进一步促进信息社会的实现,欧盟委员会分析了ICT将对未来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及自身经济及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1999年提出了《数字化欧洲:一个全民的信息社会》(简称“数字化欧洲”)的方案,其整体目标是加速欧洲向知识经济转变。“数字化欧洲”方案分为两个阶段,即2000年启动的eEurope2002(2000―2002)行动计划和2002年启动的eEurope2005(2003―2005)行动计划。eEurope2002的目标是促进高速互联网的建设及其使用,其中包含架设廉价、快速、安全的互联网,向人和能力投资,促进互联网的应用三个方面。eEurope2005的目标是确保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将更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宽带接入,开发更好的服务、内容和应用,以促进互联网在教育等领域中的全面使用。

(2)政策分析

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在eEurope2002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必须要加强廉价、高速、安全的互联网建设,确保至2001年底,所有学校都能够接入因特网并能够使用多媒体资源及相应的服务,确保至2002年底,所有教师都能配备和熟练使用因特网和多媒体资源。eEurope2005行动计划强调了更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宽带接入和各教育机构的连网,指出至2005年底,欧盟所有成员国的所有学校都要连接到因特网上,并能够实现网络上教学和教研,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机构也要连入网络。

②教师ICT能力培训。数字化欧洲方案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用数字技术培训教师”,具体采取的相关措施有:为学校、教师、学生配备互联网接口和多媒体辅助手段;培训教师使用数字技术,并对课堂上采用数字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等。欧盟2000年启动的eTwinning是数字化欧洲方案中的一个重要行动计划。作为在线学习社区,eTwinning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欧洲的学校、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多功能的交流和协作平台。不同学校的教师充分利用eTwinning进行合作交流,分享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资源,开展科研项目及在线培训活动,有力推动了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也使eTwinning延伸为教师的专业学习网络平台,提升了教师的ICT应用技能,促进了学与教方式的革新。

③信息?Y源的开发利用。数字化欧洲方案中指出,应将“开发欧洲教育服务和软件”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eEurope2002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制定了《欧盟开发公共部门信息框架》等专项规划。大多数欧盟成员国都计划将国家知识资源如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等。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其重点围绕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ICT能力培训、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展开,强调宽带网络的接入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一阶段,欧洲ICT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数据显示(廖瑾,喻东,2010),与信息和通信技术相关的产业和应用对欧盟GDP增长的贡献率达25%,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达40%。

3.ICT深入应用

(1)政策内容

2005年,欧盟推出建设欧盟信息社会2006―2010年5年战略计划《i2010-建立充满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欧洲信息社会》(简称“i2010战略”)。该计划希望建立一个开放的、有竞争力的数字经济,并且强调信息和通信技术是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融合的推动力。“i2010战略”以ICT技术为核心,包含三大支柱,涉及到建设低价、安全的高速宽带,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服务等方面内容,其框架如上页图2所示。

面对外部日益严重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人口老龄化、长期结构性失业等系列问题(廖瑾,喻东,2010),欧盟委员会颁布了指引欧盟发展的《欧盟2020战略》(Europe 2020-Europe’s growth strategy)(EU Commission,2010),提出了欧盟未来10年的发展重点和具体目标,它包含七大旗舰计划,其中《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指出,“构建数字化统一市场、构建信息化领域统一标准、建立高速互联网、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大信息安全工作力度、加大对信息化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在一切可能的领域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和能源,从而达到应对危机、促进增长的目的。

(2)政策分析

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持续更新。《数字化欧洲:一个全民的信息社会》方案的实施,即通过架设廉价、快速、安全的互联网,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i2010战略”明确指出要“建立单一的欧洲信息空间”,关注宽带网络速度、内容资源、互操作性、安全性四个方面的内容。《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也明确指出“加强欧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整个欧洲的高速信息网络”。

②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2010年,《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指出,推进信息化领域统一标准的制定,统一信息通信协议,实现成员国内的互联互通,提高数字信息的可用性。因而,在2011年6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洲标准规则》提案,要求加大信息化标准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并在2011年12月,通过一项关于建立欧洲各相关方信息技术标准平台的决定,要求各成员国、企业界等认真执行有关信息化标准的政策,推动信息化标准工作的开展。

③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和提高信息安全。欧盟把提高公众信息化素养、增强公众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因而建立了信息化素养指标体系和在线教育平台。另外,为了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加大信息安全工作力度,欧盟制定实施了信息安全宏观政策,加强对网络数据和隐私的保护,加强对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打击网络犯罪,加强宣传工作等计划,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2013年,欧盟公布《网络安全战略》,确保数字经济安全发展。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i2010战略》和《欧洲2020战略》一脉相承(廖瑾,喻东,2010),认为信息技术是欧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关注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尤其是高速互联网络的建设,强调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及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欧盟教育信息化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或在相关文件中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经过不断地努力,我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也初具规模,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培训也有持续推进。

纵观欧盟教育信息化政策内容及其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其对我国的启示如下。

1.持续更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教育信息化顺利推进

从宽带网络的接入、高速互联网的建设及信息安全保障到ICT设备的配置及更新,欧盟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在整个教育信息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颁布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持续更新,从而有力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制定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标准,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标准对其进行规范与引导。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开展了一项“关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指标”项目,通过定量的方法对欧盟各个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情况进行了比较,确立了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指标(卢双奇,赵建华,2013)。另外,《欧洲标准规则》提案的通过及“信息技术标准平台”建立的决定有力推动了欧盟教育信息化标准工作的开展。

3.建立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确保教育信息化政策持续推动

欧盟在“信息社会的初步构想”阶段,注重增强公众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渠道,并在之后大力推进了ICT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数字化欧洲:一个全民的信息社会》方案,明确了宽带网络的建设、师生ICT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等目标。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发展,欧盟教育信息化政策的侧重点转向了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制定、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信息安全等方面。由此,可以得出:在不同教育信息化阶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阶段性目标能够确保教育信息化政策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起到持续推动作用。

第9篇

我国面对全球竞争加剧,环境资源约束日趋严峻,以及高端人才短缺等挑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与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以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全面振兴,以旨更加有效地为各个领域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装备及其服务的保障。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生产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工业设施设备的行业。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正是有基于此,各地都把发展高端制造业作为“强省兴市”,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目标诉求。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业、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五个细分领域。未来十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黄金增长期,将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根据《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达到15%;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5%,高端装备制造业将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带动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发展动力十足,成为装备制造业的新增长点,但核心竞争力亟待加快增强,特别是在整个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运行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主要包括(1)部分装备行业核心技术过于依赖国外;(2)基础技术、基础机械和基础元器件发展滞后;(3)有些装备市场仍以外资企业为主导;(4)部分行业在软硬件方面与发达国家“落差”较大;(5)装备制造质量水平、技术水准、劳动生产率,以及作业技能与先进国家业界相比“差距”甚大等。

纵观上述问题,其中多数是客观存在的,且予以突破与改变,是需要综合实力作依托与支撑,并需要时日的;然而,装备制造加工的质量水平、技术水准、劳动生产率,以及作业技能的“差距”,是可以且完全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予以缩短的,综观今日中外装备制造的整个要素环境与过程,“硬件”、“硬实力”,已经相差无几,主要是“软件”、“软实力”,关键是掌握与操作装备制造人的综合因素及其技能,此间的“反差”,还十分明显,例如:在高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方面,美国大约是中国的3.7倍;又如:在发达国家,一个工人可以凭借机器人或者自动生产线,看护数十台机床,而在中国则是数个工人围着一台普通的机床“团团转”等等,这其中的效率差距不言而喻。因此,加快提高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加大在线工人的职业与岗位培训,增强劳动力素质与作业技能水平,对正在全面推进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来说,可谓:迫在眉睫。

正是有基于上述,专致于产业经济领域岗位与职业智能化、数字化情景模拟高端培训的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动作为,积极聚焦国家及各地倾力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一流专家,集成优势资源,率先研发且创新构建国内首个以定向定标培训高端装备制造业在线、在岗员工为主体目标诉求的,具有指标示范意义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情景模拟技能培训中心,以旨全力打造“中国版”装备制造智能化培训港。

以“景业崇德、格物致知”,为企业机构发展理念的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职业教育、引领专业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师资培训服务15年,是国内专业从事教育技术、教学方法、虚拟仿真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的“创新型+专业型”培训机构,是国家“双软”认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已于2014年2月成功挂牌上市;上海景格凭借其优势资源与核心竞争力,为国内外职业教育机构(职业院校、高等院校)提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教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创新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师资培训、专业课件合作开发等方面的服务,为职业院校提供专业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公司的产品包括:仿真教学软件、虚拟实训软件、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管理平台、考试系统软件、实验实训设备等;多年来,上海景格相继为汽车制造、工程机械、数控机床、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提供先进的智能化、数字化培训资源建设、培训课程开发和校企合作咨询管理服务。上海景格的合作伙伴遍布中国、香港、台湾、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安哥拉等12个国家和地区,客户数量逾3000多家。以下是上海景格构建与打造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情景模拟技能培训中心”(以下简称“景格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的整体构架。

一、“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的中英文标准冠名

1. “国家装备制造业(上海景格)智能化培训港”;

2. “国家装备制造业(上海景格)智能化培训营;

3. “国家装备制造业(上海景格)智能化研修中心”。

二、“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聚焦的主要产业领域

“景格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首轮开设的高端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聚焦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领域,主要包括:“汽车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数控机床制造业、智能化农业装备、机器人制造业,以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等国家与各地急需的先进与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领域。

三、“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提供的主要服务功能

“景格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提供的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服务功能:一是为“中心”重点聚焦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门类中的各道重点工序与各个关键岗位及其员工,提供智能化与数字化的作业技能培训;二是为“中心”重点聚焦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门类所制造装备的使用企业及其员工,提供智能化与数字化的在线在岗操作技能培训。

四、“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开发的主要培训产品

“景格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为“汽车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数控机床制造业、智能化农业装备、机器人制造业,以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领域,提供的主要系列培训产品与解决方案服务,其中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汽车制造业/方面

1.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整形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汽车营销、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

2. 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车身修复、汽车美容与装潢、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新能源汽车维修等。

(二)机械加工制造业/方面

1. 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模具设计与制造等;

2. 数控技术应用、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机械加工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模具制造技术等。

(三)工程机械制造产业/方面

1.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维护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等;

2.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等;

3.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等。

(四)轨道交通制造产业/方面

1.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等;

2.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维护专业等;

3.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等。

(五)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产业/方面

1. 通用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

2. 智能化农业机械应用技术。

五、“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提供的智能化培训模式

为了满足且确保“景格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首轮聚焦的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需要的目标诉求,“中心”正在邀盟业内外专家,加紧分门别类地设计开发智能化培训模式,现将“中心”已经成功开发,且已在“汽车制造”与“工程机械制造”两个产业领域在线实施运营的智能化培训模式,简介如下:

(一)汽车制造业智能化培训模式

1. 网络培训课程定制开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愈发成熟,国内外的整车企业对网络培训课程的重视程度也愈发地提高网络培训课程存在着覆盖面广、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场地及培训师资不足的问题等优势,“景格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已经帮助BMW等国内外整车企业开发了众多的技术及非技术类WBT课程。

2. 整车虚拟实训系统开发 整车虚拟仿真培训系统利用对整车的真实三维建模,采集车辆真实数据,建立起虚拟的实训环境,能够帮助整车企业解决员工的初级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内部培训体系的培训效率。景格从2008年至今,已经陆续帮助长安铃木、上汽集团等国内外整车企业建立起整车虚拟实训系统,提升了企业的培训效率,节省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3. 生产线工艺流程培训 通过视频、三维、FLASH等表现手法,让企业生产线一线蓝领员工在实际上工位之前,预先了解到企业内部每一个工位的操作内容、技能要求、劳保知识等一些有用的技术知识,帮助企业缩短员工岗前培训时间,节省了新员工从进入企业到实际产生生产价值的过程,变相地为企业节省了成本。

(二)工程机械制造业智能化培训模式

1. 工程机械数字化培训资源开发 采用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人性化的视觉设计和交互体验,基于科学的教学培训设计理念,为全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开发工程机械维修技术、工程机械售后服务 、工程机械制造生产线的培训课程(WBT)、虚拟仿真培训系统等数字化培训资源。其优越性不仅仅表现在节省资源、节省资金、节省场地、节省能源等方面,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发挥着实物培训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如危险性实验实训、小概率事件的发生、破坏性过程、微观过程观察等。

2. 工程机械数字化培训资源开发 针对职业能力培训特点的数字化网络培训及学习平台,在完善培训的功能外,更增加了交流、协作、评价等关键环节的应用,强大的易用性和丰富的功能模块,使讲师可以有效地创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线制作网络课程、管理课程、创建和布置作业、在线考试和加强协作学习。使学员可以轻松学习、快乐交流、热情参与,帮助企业实现网络培训的实时控管和提升,更富乐趣、更有效果,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3. 工程机械模拟器开发 景格以高度仿真形式实现培训内容硬件装置与软件系统的交互操控。通过结合三维虚拟场景,运用真实的操控装置实现实验实训项目在模拟工作环境内的实时仿真操作,有效弥补了真机训练时间不足、场地受限的缺陷。让学员在安全、环保、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机械操作的技能技巧,为快速熟练学到真机实机操作技能奠定了基础,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六、“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智能化培训的主要平台

作为综合性与系统集成型的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培训中心,“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将由以下六个“智能化培训平台”(或“功能载体”)构成:

(一) 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产业政策信息服务平台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国家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制定请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支持与产业导向政策,因此,作为“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来说,首先应该构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产业政策信息服务平台”,其对内对外的双向功能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对内/第一时间汇集与掌握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导向政策(或“法规”),有利于“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在设计开发培训课程与服务项目时“接天线、取名分、占先机”;对外/在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与使用高端装备企业,提供“智能化技能培训”服务的同时,还能为相关企业提供“产业政策咨询服务、产业导向服务,以及企业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对接的综合解决方案服务”等增值服务,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功能模块”系统集成港

“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将由若干个“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模块”组成,以旨打造成一个具有指标意义的智能化培训系统集成港,其中包括:“汽车制造业智能化技能培训功能模块”、“轨道交通制造业智能化技能培训功能模块”、“工程机械制造业智能化培训功能模块”、“农业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培训功能模块”,以及“机械加工制造业智能化技能培训模块”等,每一个“培训模块”,都配置本“培训模块”周边系列培训服务配套系统,以形成一个个独立运作的技能培训综合解决方案服务载体。

(三)国内外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信息情报支持中心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趋进步与前沿技术的不断导入,高端装备及其制造技术也将不断优化与升级,与此同步,国内外装备制造业的制造技术水平与技能培训水准,也将推陈出新,不断进步。因此,应用网络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设置,在“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建立“国内外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信息情报支持中心”,是必要的且是必须的。因为,通过“信息情报支持中心”,可以第一时间了解与掌握,以致导入与引进国内外最新、最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技能培训”信息、方式,致使“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实施的“装备制造技能培训”解决方案,始终与国内外前沿、一流的“装备制造技能培训”水平保持同步。

(四)“国内外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教研交流中心

加强业界教研交流,是提高教学水准与质量的主要途径,“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技能培训”亦然。“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旨在建立的“国内外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教研交流中心,其主要功能有二:一是,通过与国内外同行业界的教研培训互动交流,取长补短,集成优势,充实与完善技能培训内容、调整与改进技能培训方式、优化与提升技能培训质量;二是,通过“教研交流中心”的平台,为国内的同行业界,特别是为中西部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相关的“装备制造业技能”培训机构;同时,为这些地区的“培训机构”培训“培训管理与实操人才”。

(五)“高端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交流咨询服务平台

“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除了担负“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人才”正常教学培训任务之外,还积极作为,主动承担“高端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的推荐与交流工作,“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旨在建立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交流咨询服务平台,其主要功能,包括:(1)对优秀的技能培训人才进行表彰,并向技能培训人才的输出企业进行通报;(2)设立“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奖励基金”,对在“技能培训”中,有创新实践,特别是有独到创见的技能人才,除了及时总结他们的作业操作法,还视创新创见的等级,给予不同的奖励;(3)建立“装备制造业优秀技能人才信息库”,对有意邀盟与受聘的企业, 以及技能人才,提供交流服务的机会与咨询服务的平台。

(六)高端装备制造业职业技能鉴定咨询和考核服务平台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职业技能鉴定是国家(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作为上海乃至国内装备制造业界的首创之举,上海景格完全可以通过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国家先进与高端装备制造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及考核主管部门的权威认可与授权,以获得为国内参加不同级别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人员),提供“报名、培训、考核,以及发证”等“一条龙”服务的名分与资质。

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可与授权的装备制造业/职业鉴定咨询和考试发证服务平台,其专项的服务内容包括:汽车制造与操作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数控机床制造与操作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操作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与操作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与操作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港口机械制造与作业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模具加工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等。

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可与授权的装备制造业职业鉴定咨询和考试发证服务平台,其主要的功能模块,包括:国家级先进制造装备情景模拟/技能培训网络学习平台;国家级先进制造装备情景模拟/技能培训考核中心等。

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可与授权的装备制造业职业鉴定咨询和考试发证服务平台,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国内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各类在线在岗从业技能人员。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